<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3-23 15:12:1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西文化差異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西文化差異論文

      篇(1)

      二、繪畫題材和技法的差異

      (一)中國繪畫起初的中國畫在人物畫方面是以記錄為主,主要是記錄王公貴族的生平事跡,還有大的事件和活動。如閻立本的《步輦圖》,就是記錄唐太宗接見祿東贊時情景的一幅繪畫。在山水畫方面主要是以名山大川為主,或是林間小屋,但都是要有詩情畫意的,讓人有那種身臨其境的感覺,使畫面有那種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意境。如五代時期荊浩的《匡廬圖》,畫中既有崇山峻嶺、又有林中幽徑,所表現的主要是一種意境感覺。正因為如此才會有了傅抱石對繪畫的評價,他說:“西洋畫是科學的,中國畫是哲學的、文學的,所以中國畫是抽象的和象征的”。我覺得這是很好的說明,正是因為是哲學的才會是那樣的耐人尋味,正是因為是文學的所以才會是那么起伏跌宕,然而又不失精彩。在技法上,中國繪畫有勾、皴、點、染。強調筆法和用墨,設色方面主要是要求隨類賦彩。他們的每一種表現都是不一樣的,而表現出來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譬如中國繪畫技法中的用墨,它又分為潑墨、破墨、積墨等,他們在繪畫當中的每一種用法也是不一樣的,有時候一種用法就可以有很好的效果,而有時候又要幾種混搭才能使畫面出效果。這就是中國繪畫變幻莫測的地方。

      (二)西洋繪畫西洋繪畫最初的題材都是來自于圣經,多數是關于上帝或天主,因為西洋畫家多數信教,大多數是教徒。當然也有很大一部分是關于愛情的,那是他們對美好愛情的向往。西洋繪畫也很講究技法,繪畫時追求構圖的完整、比例、還有透視。繪畫的過程中,講究光影、冷暖。西洋畫家們運用寫實的手法來表現西洋繪畫的視覺真實效果,使畫面有栩栩如生的感覺。正像顧起元在《客座贅語》卷六《利瑪竇》條理中這樣評論了一幅西洋繪畫:“所畫天主,乃一小兒;一婦人抱之,曰天母。畫以銅板為登,而涂五采于上,其貌如生,身與臂手,儼然隱起登上,臉之凹凸處正視與生人不殊”。從這段話我們就可以很明確的看出西洋繪畫和中國繪畫的差異。然而在中西繪畫的差異里不僅僅是題材和技法的差異,也還有材料等方面的差異。

      篇(2)

      二、歷史典故對英美文化評價地位的影響

      世界不同民族因為所處地理位置和歷史發展模式各有不同,所以語言應用上的差異效果是不可避免的。目前得到世界文化機構認可的兩種世界文化影響起源點包括希臘羅馬西方文化和長江流域發祥地的華夏文化群。所以,英語的學習和文學評論都離不開西方歷史情境的追逐和分析。民族歷史是社會發展的真實記錄資料,其中蘊藏的文化遺產價值極為豐富,這類現象尤其在語言習慣表現上最為突出。英漢兩種語言中普遍包含大量的特定歷史文化背景和典故信息,這類習語表面結構樣式排列簡單,但情感意義表達較為深遠,單單憑借字面理解是不科學的。但它們在篇章閱讀上的作用確是至關重要的,所以特定文學評論資料都有它的中心疏導觀點,我們研究活動的必要任務就是圍繞西方歷史文化傳統和行為習慣進行特定作品鑒賞,之后再實現對當地文化的科學評論。例如:Achilles的詞語解釋就是圍繞希臘神話故事情境進行詳述的,Achilles其實是古希臘神話中的某位英雄人物,其母在他出生之后為了保護他,便手握其腳踝令其浸入冥河之中,所以他全身上下除了腳踝位置其余都是刀槍不入的,但就因為這樣令其產生致命的弱點。所以Achilles’heel主要指某個人的致命弱點,那么在解析Timidity is my Achilles heel這句話時就可以順利成章地定義為“膽怯是我的致命弱點”。但是按照中文語序表達習慣,加上傳統單詞和語法的硬性記憶教學手段,對于此類句式的解讀相信會存在偏移效應,評論過程中自然不能客觀明了。因此可見,西方文化的三大淵源,包括《圣經》、希臘羅馬神話在內是完善英文詞匯和語句翻譯的必要線索,這樣才有助于我們將語言知識和文化情境結合起來,避免評論環節中的理解偏差結果。

      三、西方現代歷史文化對評論績效的影響

      西方文化知識在作品閱讀和評價中的重要引導功能一直未能受到英語評論專家的重視,大部分學者簡單地認為,只要英語語法基礎好并且掌握常見的翻譯技巧,就能完善評價理論的搭建績效。但現實中大部分評價內容都存在一定的偏激狀況,大部分原因是因為對西方文化知識積累程度不夠。由于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決定特定句式、單詞的內涵原理,而我國語言表達習慣上類似狀況少見,所以學者評論活動中難免滋生望文生義的錯誤現象。另外,大力提倡英美歷史名著的閱讀能夠穩固評論者的評價指標,令其展現客觀評論的績效水準。因為名著中的主人公因為獨特的性格特征和語言表達習慣在當地語言陳述中往往引申為目前社會結構中相似的人或事物狀態。所以說,如果能對一些陌生詞匯和語句產生特定歷史情境的引用和界定分析,整體理解起來就顯得輕松和方便好多;如果某些學者仍舊秉承個人價值觀基礎進行側面論述,那么評價功效勢必不能引起社會大眾的共鳴。西方文化知識是單位人員貫徹英語學習動力階段中必不可少的參與元素,其與基礎詞匯和語法技巧同樣需要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所以,人們在學習英語語句搭接技巧過程中應該注重對西方文化的積累,經常閱讀有關當地風土人情、歷史地理和文學藝術的書刊資料,只有不斷了解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變遷規則,才能將這種文化差異影響作用減到最少,維系我國專業英語教學和評論的綜合掌控能力。我國實施改革開放政策以來,秉承先進的經濟管理原則和社會高質量人才供應要求,對目前大學英語專業教學產生高度重視。而所謂深化改革的環節中,少不了對正規教材資料的重新審定和完美整合,這就要配合學者客觀的評價潛力進行有效疏導,進一步擴充專業教育的實際掌管力度。因此,結合中西方文化差異現象分析,要積極引進中美文學作品,強化特定時期事件的掌握力度,并對陌生詞匯進行正確解讀,相信這對日后系統的英美文化評價工作有著必要的指導價值。

      篇(3)

      中西方人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和生活環境,各自的主觀感受不盡相同,反映在語言上自會存在文化上的差異。英國屬于典型的海洋性氣候國家,出現了很多與海洋相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keepone’sheadoverwater(奮力圖強)castananchortowindward(未雨綢繆)allisfishthatcomestoone’snet(抓到籃子里都是菜)。而中國是以陸地為主的傳統的農業國家,也就產生了大量與農業有關的比喻性詞語,例如:followthevinetogetthemelon(順藤摸瓜)Asyousow,youwillreap.(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此外,地理位置和環境的不同也會讓人對同一比喻性詞語產生不同的內涵聯想,英國著名浪漫主義詩人雪萊曾寫過一首《西風頌》,其中有一千古佳句,表達了作者對未來的美好憧憬,“Wind,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西風,假如冬天已經來臨,春天還會遠嗎?)中國人可能對此感到困惑。凜冽的西風使人倍感寒冷;詩人為什么要歌頌西風呢?這是因為英國和我國的地理位置和季候正好相反,當西風從大西洋向東吹來時,即將西風送暖,春暖花開,非常具體地體現了由于地理環境所引發的中西方文化差異。

      2差異

      宗教在社會生活和思想文化中占極其重要的地位,滲透到社會生活、風俗習慣和文化傳播等各個方面。英語國家主要信仰為基督教,基督教的神論觀點經典是《圣經》,有很多來自《圣經》里的人物、事件構成了具有特定內涵的比喻性詞語。例如:aJudas(猶大),猶大是耶穌十二門徒之一,為了三十塊銀幣出賣了耶穌,后比喻指為背叛。AdamandEve(亞當和夏娃),喻為祖先,人類始祖。GardenofEden(伊甸園),喻為人間天堂,樂園。以上比喻性詞語都反映出了基督教的文化特色。而漢族主要信仰佛教和道教,比喻性詞語中有菩薩心腸、借花獻佛、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平時不燒香,臨時抱佛腳等,都是用佛教有的事物來做比喻的,都帶有明顯的漢民族歷史文化的印記。

      3傳統文化差異

      各民族的風俗習慣造就了內容豐富的比喻性詞語,很多比喻性詞語的表達體現了中西方傳統文化差異。在西方,感恩節和圣誕節是人們極為重視的節日,家庭團聚一定要吃火雞,因此出現了很多與此相關的比喻性詞語,比如:talkturkey(開誠布公)redasaturkeycock(氣得滿臉通紅)。而中國春節是最重要的節日,出現了Makeyourwholeyear'splansinspring,andyourday'splanearlyinthemorning.一年之計在于春,一日之計在于晨。文化與心理狀態差異造成中英民族對表達同一事物的比喻性詞語所賦予的感彩或意義有所不同。拿動物舉例,同樣是狗,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具有不同的內涵,狗在英文中具有忠誠可靠勇敢等正面文化內涵。如:luckydog(幸運兒)bigdog(要人、大亨)cleverdog(聰明的小孩)Loveme,lovemydog.(愛屋及烏)。然而狗在漢民族的心中多含鄙視的感彩,有關狗的習語大都含貶義。如:agood-fornothingadvise(狗頭軍師)lackey(狗腿子)afilthymouthcan'tutterdecentlanguage(狗嘴吐不出象牙)之類。再如在中國人從古至今人們對龍懷有至高無上的尊重,認為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常把自己比喻為descendantsofthedragon(龍的傳人),而在西方文化中,龍是一種能噴火,兇殘的怪物,災難的象征。

      4社會政治地位的差異

      在中西方,社會和政治方面存在相當大的差異,這一點也淋漓盡致地體現在了比喻性詞語上。比如:blackpower在中國指的是主張無論在任何國度里黑人都應該享受政治和經濟權利的一種政治運動,而在西方,通常是指黑人為爭取其權利的運動,體現的是一種民族歧視。

      篇(4)

      (一)英雄觀差異

      1.個人英雄主義。迪士尼所塑造的花木蘭形象大大的顛覆了中國傳統認知上的女子,她不再受到中國傳統禮教的約束,也縮減了木蘭“替父從軍”所表現出的中國文化對“孝”的重視。而是側重于木蘭自我價值的實現,將這一過程更多地表現為木蘭自我的夢想,西方塑造的花木蘭是一個個性爽直、獨立、有主見、有毅力的西方現代女性的形象,她獨立奔赴戰場想為國家出一份力,想要學男兒一樣為國爭光,想要獲得和男子一樣的權利。當她的女子身份暴露的時候她沒有膽怯,也沒有就此離去,而是選擇為了自己而努力,而了自己去爭取最后的機會,勇敢地說出“也許并不是為了爹爹,也許是為了自己”。在這里木蘭勇敢地說出了自己的追求,并且獲得了實現這個夢想的權利。為了驅逐匈奴,為了保衛家園,她用盡了全部的力氣,和男子一樣的騎馬射箭,和男子一樣的磨煉打斗,最終實現了自己的志愿,打敗了匈奴并且和心愛的李翔共結連理過上了幸福美滿的生活。在這個故事敘述和設計過程中我們可以處處的看到電影的西方主義英雄觀,一個普通人通過自己的奮斗和努力,將國家和人民拯救于水深火熱之中。

      2.民族英雄主義。由中國導演馬楚成所拍攝的《花木蘭》則將花木蘭的“忠”和“孝”集中的進行了表現和高度的進行了贊揚,花木蘭是不忍年邁的父親去參戰,是因為孝順才有了替父從軍的。這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對于孝道的提倡和奉行,此外電影中對于民族主義精神的體現尤為的重要,處處彰顯著中華兒女為了民族利益而放棄個人利益的五四精神。在她男扮女裝的過程中,和皇子文泰發生了感情,但是當她得知文泰的死訊的時候雖然痛心,但是更多的是想到的是她的士兵需要她,國家也需要她。為了民族大義她不顧自己的疼痛堅定的去對抗匈奴,驅逐敵人。在許多的臺詞設計上也處處彰顯著花木蘭這個角色不是為自己而活,而是為了國家而活。當她被大將軍臧質陷害的時候,被逼迫的彈盡糧絕的時候,她高呼的是“士兵可以叛我,將軍可以棄我,但我花木蘭絕不背叛國家!”。即使到了最后為了兩國的百姓,停止戰爭,兩國交好,木蘭為了這份長久的和平放棄了皇子文泰,讓其與匈奴公主結婚。種種表現都顯示出與西方的個人主義精神截然相反的民族主義精神,為了國家的隨時可以犧牲掉自己的利益。

      (二)思維方式的差異

      中國人一向重視人倫道德,所以在電影敘述上一般比較的沉默和嚴肅,側重于說教,而好萊塢電影則重于平等和自由,讓觀眾自己去體會和思考。在好萊塢所拍攝的《花木蘭》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趣味性和嚴肅性的結合,更多的愉悅。在這個以中國故事為基礎的西方電影中導演創作性的加入了若干個美國式的細節和趣味點,例如動畫片主要是為了給小孩子看的,為了增加影片的趣味性,更加貼近小孩子的視角和喜愛點,影片中加入了一條叫作木須龍的小動物,它的可愛和調皮不僅幫助了木蘭完成任務,也活躍了整個電影的氛圍。并且在人物的塑造上更加貼近于現實的生活,木蘭不再是一個近乎完美的神,她也是一個普通人,也會犯錯,也有缺點。而中國所拍攝的《花木蘭》則是刻畫了這樣一個“高大全“的形象,將花木蘭表現的那樣完美,那樣無私。并且影片側重于還原當時的歷史事件,氛圍比較的沉重,也側重于說教,而不被小孩子所喜愛。正是這種思維方式的差異,鑄就了不同的藝術成就。

      二、愛情觀差異———《喜宴》

      《喜宴》是李安導演在1993年所拍攝的,李安導演作為一個中國人,接受的是正統的中國思想,但是他卻具有國際化的視野,對西方的文化有著深刻的理解和解讀。所以在他的電影中往往蘊含著兩種文化,它們之間相互撞擊和相互融合,有著決然的差異性,但是組合起來也堪稱完美。在電影《喜宴》中講述的是同侶之間的故事,在電影中也表現出不同的中西方文化。在電影的一開始就介紹了旅美華人偉同在美國紐約曼哈頓和他的同人西門過著幸福而快樂的生活,他們愛的癡纏,全然不顧旁人的眼光和看法,我們可以看到他們可以在外人面前親密的接吻和擁抱,也可以看到別人對他們的鄙視和恐懼,但是卻不會有人來制止他們的行為。表現出在西方文化世界里對于人的自由的一種尊重,同志群體在外國人眼中雖然沒有太高的地位,但是也不會有人去禁止。但是在中國文化中就大大的不同,作為同志,是沒有人敢光天化日在大街上進行接吻的。其文化差異還表現在婚姻價值觀上,中國的父母是最操心子女婚事的,正所謂男大當婚女大當嫁,偉同的父母對于他的婚事是非常操心的,以至于到美國來督促兒子。而偉同為了應付父母也決定找一個女人結婚,他選擇了和威威進行假結婚,著也得到了西門的同意。在結婚這點上中西方又存在著鮮明的差別,在西方人看到結婚是浪漫的,是兩個年輕人的事情,而中國人則認為結婚是一件相對比較傳統的事情,除了必需的結婚證,還需要擺宴席,邀請親朋好友共同祝福等等。而當偉同和威威結婚以后威威居然懷孕了,這讓西門非常的生氣,這也是中西方文化愛情觀的重大區別,在西門看來既然你已經是自己的愛人就不能和除了自己的第二個人發生關系,這是不尊重和不道德的行為,而在偉同看來,只要自己的心屬于心愛的人就可以了。對于西方這種堅貞的愛情觀在好萊塢很多影片中都有表達過,無論是《簡愛》還是《紅與黑》都極度譴責那種背叛自己愛人的行徑,崇尚愛情的純潔和美好。而在中國傳統的文化里面男人甚至可以“三妻四妾”,雖然隨著人們思想的進步與發展,這種思想逐步地被廢除,但是中國男人骨子里仍然保留著這種思想。也許正是由于不同文化熏陶所建立起來的思想影響到了人們的愛情觀

      三、道德觀的差異———《一聲嘆息》和《廊橋遺夢》

      道德觀念也就是人們生活在社會生活這個大集體中所必須遵循的原則和履行的責任,中國對于道德的研究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中國人也素來恪守和宣揚人們要遵守基本的道德觀。在中國古代這種道德觀的建立標下在對內心的凈化和信念的建立等基礎之上,道家和儒家所提倡的德育思想在中國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也對中國傳統的道德觀的建立奠定了基礎,無論是“孝”還是“忠”、“信”、“信”、“義”都得到了良好的展現。儒家對于道德觀的發揚從根本上來說是注重對于現實社會的倫理道德。而對于西方來說,對道德的表現相對比較抽象,無論是對人進行抽象化的定義,用理性作為道德的基礎,還是利用上帝來作為道德的目標,都是佐證。正是這種基礎和觀點的不同,也形成了中西方不同的道德價值觀。對于中國所拍攝的《一聲嘆息》所表現出的對于婚外情的看法,就滲透了中國傳統的倫理精神,雖然影片并沒有對這一行為進行批判或者是譴責,但是影片拍攝的視角在告訴觀眾這種行為只會累人累己。《一聲嘆息》中強調了中國傳統的家庭倫理道德,雖然兩個人之間的婚姻是沒有愛情基礎的,但是仍然應該恪守婚姻的基本道德,愛情并不是婚姻的全部,婚姻的長久是靠親情去維護的等等觀點,都讓人看到了中國式家庭的道德觀和價值觀。整個影片都在向世人告誡婚外戀的可怕性和錯誤性,一旦沾上婚外戀不僅會家庭破碎,也會麻煩不斷。而西方人則崇尚自我,在好萊塢電影《廊橋遺夢》中將這一婚外戀寫的如癡如醉,只是一對相愛卻不能在一起的苦命鴛鴦,不再有道德的約束和世人的譴責,將二人的愛情構成了一幅凄美的愛情故事,讓人憐惜,讓人向往,使得《廊橋遺夢》帶有西方古典浪漫主義的悲劇色彩。使得電影《廊橋遺夢》受到很多人的追捧,因為愛情的美好反而讓觀眾忽視了對家庭的忠貞和道德,更寬廣的賦予了人們追求自我和追求愛情的權利,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已婚男女短暫的共同生活成為一種可能。使得西方男女自由戀愛更加的開放和自由,對人性的領悟也更加的深刻。雖然兩部婚外戀的結局都是主人公回歸到了原有的家庭,但是二者的氛圍和對世人的啟示是完全不一樣的。

      篇(5)

      2基于中西方文化差異下,大學英語教學中中西文化導入的有效途徑

      2.1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拓寬教學渠道,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

      目前,在大學英語教學中,教師資源的稀缺和大學英語教學大綱提出的要求之間產生了很大的矛盾。因此,《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針對這個問題,指出了:“由于我國可利用教育資源相對有限,高校大學生人數迅速增長等原因,在大學英語教學中,要改進原來以教師講授為主的單一課堂教學模式,充分利用多媒體、網絡技術發展所帶來的契機,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采用新的教學模式”。英語教學的目的是使學習獲得結果,因此,為了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在大學英語教學中,高校應該拓寬教學渠道,以學生興趣為導向,普及多媒體應用,以多媒體傳播西方文化為主,不斷的改進課堂教學方法,幫助和引導學生端正學習動機和態度,給學生創造更多的語言實踐和交際機會,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開設多種西方文化課程,如:經濟、軍事、信仰、禮儀等方面,涉及面要有廣度,從多角度引導學生來學習西方文化,要有計劃性、階段性、重點性引導學生了解西方文化知識。如:鼓勵學生聽一些英語廣播,看一些影視資料等。通過繞口令、猜謎語等方式引導學生學習外語,并且帶領學生參加一些英語講座、小品演出等活動,從而為學生學習好語言打好文化基礎,豐富學生的文化底蘊。

      2.2不斷提高教師的文化素質,加強教學之間的學術交流,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

      為了豐富教學內容,作為語言的傳播者和引導者,大學英語教師應該不斷的提高自身的文化素質,具有系統性的教學理念和較高的教學素養,才能努力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才能在課堂上,把西方文化準確的傳授給學生,才能基于文化差異下,因材施教,把中西文化導入到教學過程中。另外,大學英語教師要具有自己的特長和優勢,才能全面提高大學英語教學質量。因此,為了加強大學英語教學質量,通過校與校之間的學術交流,交換引用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意見,不斷溝通大學英語教學的經驗,從而提高師資隊伍的建設。同時,學校之間的學習交流,不但為學生搭建了學習的平臺,還為教師提供了寶貴的交流平臺,從而使師資隊伍建設得到了提高,使學生從中也感受到了學習跨文化交際的實用性和樂趣。

      2.3重視英語語言的教學,注重文化的導入,改革英語教學方法

      在大學英語教學中,傳統的教學模式只能讓學生片面的而理解某一個單詞、句子的含義。而引入中西文化差異教學,是對學生加深學習語言的記憶,是能夠有效培養學生實際應用語言的能力,幫助學生理解和深化語言知識和語言結構,避免學生語言錯誤,規范學生跨文化交際用語的有效途徑,因此,為了避免語言的錯誤,大學英語教學應該重視英語的應用技巧,也應該注重文化的導入。近幾年來,全國英語四、六級考試中,加強了考生對西方文化知識理解能力的考核,因此,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為了準確分析中西文化差異,要將西方文化和中方文化結合起來,改革英語教學方法,加深對語言的掌握,加深對目標英語的記憶,從而提高學生的口語能力。另外,在跨文化交際活動中,交點,巧妙地借助漢文化為整書添色不少。

      3《源氏物語》與《紅樓夢》

      3.1取材相似

      參照史實,兩部作品講述的對象都是宮廷上層人。《源氏物語》描述的是平安王朝時期的貴族社會,當時是日本的全盛時期,上層大官貴族奢靡之風嚴重,整個社會太平和混亂參半,復雜而且矛盾。藤原依靠皇室外戚,逐漸提升自身的政治地位,并開始干涉政事,掀起了同族間的爭權大戰,皇室為了保全政權,通過大寺院設置了“院政”,極力抵抗藤原的反派勢力,在這樣的環境下,中下層貴族幾乎沒有任何晉升的機會,從而在其他地方找尋突破口,促使不少地方貴族勢力云集,莊園百姓此時也遭受了巨大的苦難,激起了老百姓的反抗的熱潮,激化了社會矛盾,太平盛世面臨了空前的危機。《源氏物語》選取這段歷史作為故事背景,講述主人翁源氏的生活和愛情經歷,從側門反映了當時貴族社會的驕奢逸,表達了對那個時代的極度不滿。

      3.2表達了對婦女的同情

      《源氏物語》中雖然作者著重向讀者描繪了源氏的愛情故事,但是并沒有局限于描述愛情故事本身,而是借助對源氏愛情和婚姻的描寫,展現出當時一夫多妻制度下婦女的慘痛經歷。在當時社會條件下,男女的婚姻經常伴隨著政治色彩,很多政治上的明槍暗斗都通過男女的婚嫁來解決,在這場無聲的戰爭中,婦女擔任了政治交易的工具,也成了這場交易下的犧牲者,紫式部對該現象毫無遮掩地描寫,勇氣可嘉。紫式部筆下的女子社會地位不盡相同,有的身份高貴,有的則低賤到微不足道,雖然如此,這些女子卻遭受著同樣的處境,都充當了政治交易的有效工具,最終淪為貴族男人手中的棋子,在一夫多妻的制度下飽受欺凌。《紅樓夢》同樣借助凄美的愛情故事表現出封建社會對婦女的摧殘。在故事中表現出的是男人對女人的殘酷,但是追根溯源,摧殘婦女的不是男人,而是封建社會制度。封建社會制度決定了男人就是擁有大男子主義,男人高于女人的思想根深蒂固,男人很自然地會把女人當作手中的,這點和《源氏物語》不謀而合,女性的卑微在兩部作品中都有大量的文字體現。決定男人對女人看法的是制度,是社會風氣,從中日文學在這一觀點上的高度一致可以推斷出中日文化的高度相似性。毫無疑問,《源氏物語》的作者紫式部受到她所處時代的束縛,通過文字表達出她對當時社會的極度不滿,感慨貴族階級的衰亡,但是并沒有從根本去否定社會和階級制度。紫式部能夠深切地感受到婦女命運的凄涼,表現出對婦女的同情,但是另一方面卻認為源氏是婦女的堅實庇護者,將源氏高度美化,也表現出對源氏的同情以及肯定。而《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在《紅樓夢》這部文學巨著中,將封建社會里公子哥對女性的玩弄表現得生動形象,突出表現公子哥玩世不恭的生活態度,但是卻把賈寶玉的形象不斷美化,并從全書的視角表達了對這個善良、慈善化身的公子哥的歌頌。《源氏物語》中還植入不少佛教因果報應的思想,這一點和曹雪芹的作品又一次不謀而言。

      3.3藝術表達形式的一致

      上一節已經詳細說明了《源氏物語》中和歌受中國詩詞的影響,和歌包含了各類日本古典詩歌。日本文學中的詩詞源于中國,所以當時的詩多由漢字組成,代表的意義也大多可以用漢字的意思來解釋。但是這種文學上的借鑒并不是抄襲,日本人寫完詩之后十分注重吟唱,所以把這種充滿了日本特點的詩稱為和歌。和歌與我國的五言絕句和七言律詩有眾多相似之處,無論節奏還是格律都和唐詩類似。眾所周知《紅樓夢》中出現了至今流傳甚廣的詩詞猜謎酒令,通過大量的詩詞對細節部分進行描述,生動形象地反映了封建階級的精神面貌,這點在《源氏物語》中也有許多類似的地方。《紅樓夢》中作者通過采用不同的預測形式,大多以隱寫的方式,描繪主人公的未來命運,這一點在《源氏物語》的文字里也能發現類似之處。

      篇(6)

      中國是一個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國家,我們一直傳承著祖先留下的優秀傳統,中國人點綴傳統節日春節的顏色主要是紅色,春聯、長輩們給的壓歲錢紅包、燈籠等都是紅色的,紅色讓春節更加的喜氣洋洋。現代社會人們在舉行開幕典禮、結婚典禮、大型的會議等多是以紅色為主題顏色,紅色被中國人們賦予吉祥之意。“red”在西方的文化中代表的不是吉祥之意,與中國的褒義相反,紅色在西方人看來是血腥暴力的文化內涵。西方圣經中講到“紅色的惡龍”,紅色的惡龍會帶來紅色的災難,紅色在西方文化中屬于惡魔的代表顏色。

      (二)禮貌文化差異

      中國從傳統文化到現代文化都非常注重謙虛,無論在學習還是工作方面都需要謙虛的態度,謙虛是一個人禮貌素養的表現,中國一直被別的國家尊稱為“禮儀之邦”。中國人一般很少在別人面前夸獎自己的能力、金錢、地位等,得到別人贊許與肯定的時候也都表現出謙虛的態度,認為是集體或者領導的功勞。當被別人夸獎是漂亮會使用“哪里,哪里”答謝對方,客人來家里做客,客人夸獎滿桌豐盛可口的飯菜時,主人常以“沒有什么菜”表示禮貌。在西方文化中,得到別人贊美并不會使人覺得受之有愧,而是常以“Thankyou”“謝謝”表示謝意。中國人有時表示的謙虛之意可能會被看作是不誠實。

      (三)價值文化差異

      對于時間的價值角度,中國人比較看重的是過去,這和中國幾千年的歷史文化傳統密切相關。通過電視、電腦能媒體看到中國熱播的古裝連續劇,這些作品都是以中國過去為歷史根基。IfWintercomes,canSpringbefarbehind?出自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積極的人生態度,更能看到對于未來的美好憧憬。

      二、文化差異比較在對外漢語教學中的重要性

      (一)激發漢語學習者興趣

      實習所在班級的外國留學生是從不同的國家來到中國的,有的來自臨近國家日本韓國,有的來自大洋彼岸美國加拿大。課余時間陪留學生練習口語會問一些為什么學習漢語的問題,學生們給的答案多數是因為喜歡中國,無論是喜歡中國還是別的原因,留學生都希望學好漢語,作為對外漢語教師有著教師的義務,還有傳播中國優秀傳統歷史文化的責任。通過中國的文化和外國文化的比較,找到不同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一方面可以讓留學生學習到文化知識,另一方面可以激發留學生學習漢語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最終促進對外漢語教學。

      (二)理解中西文化差異,深入學習漢語

      西方人關注隱私的態度要略高于中國人,我們需要理解哪些隱私方面是西方人非常具有保護意識的。對于個人隱私的界定,西方人常把年齡、是否結婚、工資、身體健康狀況等看作是隱私,而中國人則沒有那么多規定,很多老人被問及“您今年高壽了?”會很自豪地告訴對方自己的年齡。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密不可分,學好漢語這門語言就要理解中國文化,在中西文化對比中深入學習漢語。

      (三)克服文化差異,提高漢語水平

      到一個國家學習一門語言,要經歷初學這門語言的新鮮感,之后會遇到挫折,進行調整,可能還要經歷文化震蕩“culture-shock”,在學習期間克服文化差異是學習這門語言的關鍵。通過找到兩種語言的文化差異,并在學習過程中有針對性地克服這么差異,漢語水平才會逐漸提高。

      三、對外漢語教學中如何引入文化因素

      (一)啟發性教學

      國內和國外的教育家對“啟發教學”都很重視,孔子提出“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教學理念。留學生對于學習漢語本身就有好奇的心理,教師應該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漢語的積極性,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啟發學生在中國大文化背景下學習中國文化,理解漢語文化的博大精深,掌握獲得知識的方法與途徑。

      (二)對比教學

      高低情境文化的對比,中國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人們在交際時使用的語言負載的信息相對不是很多,跟多的需要周圍的環境和時代背景進行補充,可能跟多的信息存在于交際者的內心中,西方國家屬于低語境文化,語言中負載著大量的信息。如中國人請客吃飯后問客人“吃飽了嗎?”,西方人可能會理解為吃的量是否足夠,而中國人真正表達的意思是客人吃的是否好,吃的好不好,飯菜是否符合客人的胃口。教師通過給學生分析兩種不同文化的差異,讓學習者真正認識到中國文化,提高漢語實際交際能力。

      (三)循序漸進式教學

      《學記》主張教學要遵循學生發展特征“學不躐等”就是遵循循序漸進的教學原則。漢語知識是有邏輯的科學系統,學習者本身也有自己的認識規律,學習的過程也是遵循“由不知到知”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可以講中國人講究謙虛禮讓的文化逐漸滲透到教學過程中,讓學習者理解中國人“哪里,哪里”的內涵,而不會觸犯中國人的文化禁忌。

      篇(7)

      [參考文獻]

      [1]Eugene A1N ida1L anguage,Cu ltu re and T ran slating1[M]1Shanghai Fo reignL anguage Education P ress,19931

      [2]N ewm ark Peter1A T ex tbook of T ran slation1[M]1 H er2fo rd sh ire:P ren tice H all,In ternational(U K)L td1,19871

      [3]胡文仲1文化與交際[M]1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41

      [4]胡文仲:英美文化辭典[M]1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951

      [5]鄧炎昌劉潤清1語言與文化[M]1上海: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91

      [6]賈德江1論文化因素對英漢翻譯的影響[J]1外語教學,2000,(4)1

      篇(8)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一)文化的產生及內涵

      由于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生存環境、等不同, 導致了中西方語言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從而出現了文化學習與交流的多種困擾因素。要了解和掌握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必須先從文化談起,按照社會學家和人類學家對“文化”所下的定義,“文化”是指一個社會所具有的獨特的信仰、習慣、制度、目標和技術的總模式。

      (二)表現

      早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語言學家Sapir在Languag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Study of Speech一書中就指出:“語言有一個環境,它不能脫離文化而存在,不能脫離社會繼承下來的傳統和信念”。要真正掌握一種語言就必須了解這種語言的特定社會背景,中西方文化差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價值觀與道德標準的差異

      (1)西方人崇拜個人奮斗, 以個人取得的成就自豪。相反, 中國文化卻提倡謙虛謹慎。然而, 中國式的自我謙虛卻常常使西方人大為不滿。

      Your English is very good. No, no, my English is very poor.

      這種謙虛, 在西方人看來, 不僅否定了自己, 還否定了贊揚者的鑒賞力。

      (2)在西方文化中,與“自我”(self) 相關的觀念已經根深蒂固。如“self-absorption (自我專注 )、self-admiration(自我贊賞) 、self-cultivation (自我修養 ) ”等等 。西方社會盛行的是個體主義 (individualism),強調個人自由 、不受約束。而中方文化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先國家,后集體,再個人,先利民,再利已” 的話語隨處可見。

      2、社會關系的差別

      (1)稱謂及稱呼:英語中的稱謂比漢語中要少得多。例如,cousin 一詞,對應漢語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漢語把表親關系區分得非常嚴格,要說出性別,還要分出大小。而英語中的稱謂不多,除dad, mum, grandpa, aunt, uncle 等幾個常用稱謂,其它的幾乎不用。在英美國家,小孩子不把爺爺奶奶稱作grandpa和grandma,而是直呼其名,這在中國人看來有違情理且不禮貌漢語中的親屬稱謂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親屬之間:年輕人對長輩稱“叔叔”“阿姨”;對平輩稱“大哥”“大姐”。但在英語中,親屬稱謂不廣泛地用于社交。如果我們對母語是英語的長輩稱“Uncle Smith”“Auntie Brown”,對方聽了會覺得不太順耳。英語文化中只有關系十分密切的情況下才使用此類親屬稱謂且后面不帶姓,只帶名,如“Uncle Tom”。又如學生知道teacher的含義是“老師”,也就相應地把“王老師”稱為“Teacher Wang”。其實,英語中teacher只是一種職業;漢語有尊師的傳統,“教師”已不僅僅是一種職業,而成為一種對人的尊稱。由于這種文化上的差異,造成學生的簡單理解:王老師=Teacher Wang.此外還把漢語中習慣上稱呼的“唐秘書”“張護士”稱為Secretary Tang, Nurse Zhang, 英語國家的人聽起來感覺不可思議。英語中稱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在美國,父母以及未成年孩子,稱之為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子女一旦結婚, 就獨立生活,父母不再資助子女。這種做法能培養年青人自力更生的能力, 但也疏遠了親屬之間的關系。中國式的家庭結構比較復雜, 傳統的幸福家庭是四世同堂,家庭成員互相依賴幫助, 密切了親情關系。然而, 這種生活方式不利于培養年青人的獨立能力。

      3、社會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大多使用“吃了嗎?”“上哪呢?”來打招呼,這體現了人與人之間的一種親切感。可對西方人來說,這種打招呼的方式會令對方感到尷尬,甚至不快,因為西方人會認為對方在詢問他們的私生活。在西方,日常打招呼他們只說一聲“Hello”,“Morning!”或“Good Afternoon”就可以了。而英國人見面會說:“A nice day, isn’t it?”

      在中國,菜的樣式千變萬化,又非常講究色香味的搭配。而歐洲人只講究其營養的搭配和保護。中國人殷勤好客,敬酒讓菜,西方人常覺得太過熱情。西方人的習慣是:“Help yourself, please! ”中國人送客人時常說: “再見, 走好啊! ”“慢走”等。而西方人只說:“Bye! ”“See you later!”

      4、社會習俗的差異

      中西方人接受贊揚、祝賀時的反應也有明顯區別。中國人聽后會說一些謙虛之詞,而西方人則會毫不猶豫地說:“ Thank you”。根據西方人的習慣,當他們贊揚別人時,總希望別人以道謝或接受的方式作答,否則他們會誤解為對方懷疑自己的判斷力。而東方則比較謙虛、謹慎,即使心里非常高興,也不會坦然接受對方的贊揚。 又如發表學術文獻或論文,漢語文章的標題往往有表示謙虛的字眼。如“淺談…”、“試論…”等,而英語文章的標題常常直截了當,不加修飾,如“Science and Technology”(《科學與技術》) 。

      5、生存環境方面

      英語中與水產、航船有關的詞語非常多,如“ fish in the air (緣木求魚 )、an odd fish(怪人)、miss the boat (錯過機會)”等。漢語中這類詞語就少得多。原因在于英國四周環水,航海業發達,所以多此類詞語。而在中國只有沿海地區才有漁民結網捕魚,所以該類詞語相對較少。要表達“用體力負運東西”有:“扛、挑、擔、抬、馱”等。在英語中卻只有carry來泛指這個動作。漢語中我們會遇到“像老黃牛一樣干活”、“氣壯如牛”等詞 ,英語中要表達同樣的意思,會說“ work like a horse, as strong as a horse”。

      6、方面

      漢英語言中涉及宗教的詞語數目龐大,如“天公”、“陰陽”、“菩薩”等。語言是思想的直接反映,兩種截然不同的宗教詞匯是兩個民族宗教觀念迥異的寫照。隋唐之前,儒道兩教在中國居統治地位,漢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多與此相關,如“太極” 、“道”等;隋唐時期,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這樣儒、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隋唐時期,大量佛教傳入,大量佛教詞語隨之而來,其輪回報應的思想被儒道思想所接受并被消化。這樣儒、 佛、道三教在中國占有絕對主導地位。在英國,則以基督教為主要宗教。該教于597 年傳入英國。在隨后相當長的時間里,大量與此相關的詞語陸續匯入英語行列。這里既有古英語時期由拉丁語滲入英語的詞 、如angel (天使 )、monk (僧侶 ) 等,又有中古時期從法語借用的詞 ,如 religion (宗教) 、dean(教長) 等,還有現代英語時期從其他外來語中借來的大量的詞,結果英語中涉及宗教的詞語遠比其他語種來得多。

      7、歷史典故方面

      典故是每個民族日常交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常常在不自覺間運用出于各自民族文化遺產的典故,比如中國人會說,"真是馬后炮"、 "原來是個空城計啊 ! " 西方人則會講 That all Greek to me.(我對此一竅不通。) 、He’s a Shylock (他是個守財奴) 。一談用典,對對方文化了解不多的外國人大多感到相當費解,顯然這是因為各民族以化遺產不同的緣故。中國人的典故多源于《紅樓夢》等古代四大名著、民間傳說神話以及中國傳統的體育娛樂項目,如象棋、戲劇等。前兩個例子一個來自中國象棋,一個來自《三國演義》。而西方人的典故則多出于莎士比亞戲劇和以后英美文學中的許多其他人物或名稱、希臘、羅馬神話、《圣經》中的人物和事件以及傳統的體育項目,如美國的棒球、橄攬球等。后兩個英文例子便來自莎士比亞戲劇。

      二、英語教學目的

      英語教學的目的究竟是什么?是學習、研究語言本身,還是掌握語言這個工具?英語教學的目的是要打好扎實的語言基礎知識,進行嚴格的聽、說、讀、寫訓練的基礎上,培養為交際初步運用外語的能力。而交際能力離不開對所學語言國家文化的了解,學習一種語言必須要學習這種語言所代表的文化。這就要求我們外語教師從第一天起,就要隨時注意讓學生了解和掌握東西方的兩種交際文化的差異,應把這種識別和介紹與語言教學同步進行,只有這樣才能培養我們學生真正具備交際能力。

      三、在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

      在學習、使用外語時,教師要培養學生具有文化意識,理解語言背后的文化蘊含。教師應適當拓展有關中西文化差異的淵源,以解釋這種差異的現象的由來。

      (一)從英語詞匯中探究文化涵義

      英語詞匯中積累了豐富的文化涵義,在教學中,我們要注重對英語詞匯的文化意義的介紹,防止學生單純從詞匯本身做評價。可適當擴展知識內容,順便講一些相關的外國風俗習慣等。

      (二)教師鼓勵學生自發尋找和積累英語國家的文化素材

      教師要給學生提供一些了解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和渠道,如創造一個文化語言環境,開展一些語言實踐活動;可收集和利用一些有關英語國家的物品和圖片,讓學生獲得較為直觀的文化知識和風土人情;利用電影電視引導學生觀察英語國家的社會文化情況等。這些都有利于學生體驗和感受英語國家的文化,強化學習西方文化的意識,其用英語思維的能力也會相應提升。

      綜上所述,語言是社會的產物, 是人類歷史和文化的結晶。它凝聚著一個民族世代相傳的社會意識、歷史文化、風俗習慣等各方面人類社會所有的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傳統, 使中西方在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也存在有相當大的文化差異。教師應了解不同文化間的差異,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 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 才能提高教育的效果和質量,使學生在實際生活中正確運用語言。中西方的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在英語教學中不能只單純注意語言教學,而必須加強語言的文化導入,重視語言文化差異對語言的影響。只有這樣,才能在實際中正確運用語言。

      參考文獻

      [1]鄧炎昌, 劉潤清. 語言文化即英漢語言文化對比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1989.

      篇(9)

       

      一、引言

      語言與文化關系密切, 語言是文化的重要載體, 也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任何生活在兩種不同文化中的人, 都會感到不同文化的人說話方式會有很大差別, 其中人文歷史論文,語用方面的差別就很大。語用差別的制約因素也很多, 但何自然曾經指出:“英漢兩種語言在語用方面所受到的制約有諸多不同, 其中最重要的是文化因素的制約。”因此, 文化的差異, 可以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用和理解上。

      作為人類文明的標志, 禮貌是人類社會活動中的一條重要準繩, “是對交際行為的規范,是一種為進行得體交際的策略”。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對禮貌的理解有所不同, 所遵循的禮貌準則也不一樣。從語用角度講,禮貌現象是語言運用的普遍現象, 禮貌研究是語用研究的重要內容。

      二、文化差異

      文化差異, 這里主要指跨語言、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中英文化差異。這種差異的產生, 是由講中英兩種語言的人的民族心理、思辨和推理模式的不同而導致的。跨文化交際中出現的語言障礙常常會造成誤解或沖突, 主要原因是交際雙方受各自文化背景的影響而缺少一個共有的語用前提。例如, 我們漢語中的謙詞, 是一些并無實際意義的客套話。當發言結束時,人們常說:“不妥之處, 請大家指正 ”,“歡迎在座諸位批評指正 ”,“拋磚引玉 ”等等。而講英語的本族人在同樣的場合不說這樣的話, 也許他們會說一聲 “I hope you all enjoy my talk”, 但最常用的結束語還是 “Thank you”。再如人文歷史論文,在英國文化中, 男性在公眾面前贊譽女性的美貌和服飾被認為是一種禮貌, 被恭維者會欣然接受,但在中國這種恭維被認為是輕佻無理。類似以上的中西文化差異會給講中英不同語言的人傳達錯誤的信息人文歷史論文,影響到他們之間的交流。故要做到交際雙方的正確、合理的交流, 了解各自的文化背景知識是至關重要的。

      三、中英禮貌原則對比

      Leech根據英語文化和語言的特點列舉了六條禮貌原則:

      1. 策略準則, 又稱得體準則 (Tact maxim)“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 盡量增大對他人的益處。”

      2. 慷慨準則, 又稱寬宏準則 (Generosity maxim)“盡量減少對自己的益處, 盡量增大自己付出的代價。”

      3. 贊揚準則 (Approbation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批評, 盡量增強對他人的贊揚。”

      4. 謙虛準則 (Modesty maxim)“盡量縮小對自己的標榜, 盡量夸大對自己的批評。”

      5. 贊同準則, 又稱一致準則 (Agreement maxim)“盡量縮小與他人的不同意見, 盡量夸大與他人的相同意見。”

      6. 同情準則(Sympathy maxim)“盡量縮小對他人的厭惡, 盡量擴大對他人的同情。”

      顧曰國先生根據漢語言文化中的禮貌特征, 在 Leech 的理論框架的基礎上研究漢語中的禮貌現象, 總結了漢語言文化有關的禮貌準則, 于1992年提出漢語禮貌五準則:

      1. 貶己尊人準則: 指謂自己或與自己相關的事物時要“貶”、要“謙”, 指謂聽者或與聽者相關聯的事物時要“抬”、要“尊”。

      2. 稱呼準則: 指人們出自禮貌, 在互相稱呼時仍按“上下有義、貴賤有分、長幼有等”的傳統來體現人際交往中的社會關系。稱呼語的改變意味著人際關系的改變; 而出自禮貌, 人們不同的語言行為和所處的不同環境又會影響稱呼語的改變。

      3. 文雅準則: 出言高雅、文質彬彬往往被人認為是懂禮貌、有教養, 文雅準則的重要內容仍然是“先用雅語、禁用穢語; 多用委婉語, 少用直言”。

      4. 求同準則: 這與“臉”、“面子”有關, 所謂求同, 就是注意人的身份和社會地位要保持相稱, 說話雙方力求和諧一致。

      5. 德、言、行準則: 指在行為動機上盡量減少他人付出的代價, 盡量增大他人的益處; 在言辭上盡量夸大別人給自己的好處, 盡量說小自己付出的代價。

      四、禮貌原則所體現的文化差異

      1. 稱呼語之不同

      受社會結構、傳統倫理及血緣、宗教社會因素的影響, 漢語的稱呼系統遠比英語國家復雜得多。在中國, 小孩一般不能直呼父母和長輩的名字, 學生不能直呼老師的名字,下屬不能直呼上司的名字, 否則就會被認為沒有禮貌。中國人不僅喜歡用表示血緣關系的名字去稱呼家人和親屬, 還喜歡用這種稱謂來稱呼非家人和親屬朋友。比如, 稱與自己祖輩年齡相仿的男性為爺爺、女性為奶奶; 稱與自己父母年齡相仿的男性為叔叔或伯伯、女性為阿姨。這在英語國家是非常少見的。中國人的稱呼語體現出尊老的傳統習慣。人們一般稱呼年老的人為 “老某”, 像 “老王”、“老李”等, 表示對對方的尊敬; 稱呼一些德高望重的老前輩為 “某老”或 “某老先生”, 像稱周樹人為周老先生等。這里的 “老”, 沒有絲毫貶義, 只有尊敬或推崇。但如果將此稱呼用在英語國家則極不得體, 有冒犯之意。由此看來, 漢語稱呼語可以用 “上下長幼尊卑”來概括。在英語國家, 由于其社會格局、文化取向、人際關系與中國截然不同, 所以對稱呼語的使用和對其意義的解釋也相差甚遠, 具體表現在稱呼時到底是直呼其名還是使用“頭銜 + 姓”的方式。一般來說, 英國人同自己的上司說話也許需要用比較尊敬的語言, 但并不需要什么特殊的稱呼, 不論對方年齡多大, 地位多高, 人們更愿意直呼其名, 這充分表示出平等的文化取向。

      2. 貶己尊人與平等交往

      “貶己尊人”是顧曰國效法Leech所提出的漢語言文化的一條禮貌準則。中國人喜歡貶低自己而抬高對方的身份。這從表面看和Leech的贊譽準則相似, 但在中國文化中, 這條準則對人們的影響卻更加深遠。在日常生活中, 如果受到別人的夸獎, 我們中國人總會謙虛的說“哪里, 哪里, 您過獎了”。精心為別人挑選好了禮品, 在贈送時還不忘說“沒來得急挑選,隨便買了一份。”而在西方國家, 人們追求交往中的平等, 在日常生活中喜歡將自己的情感、優點外露, 而不喜歡過分的謙虛, 對別人的夸獎也欣然接受, 并視這種贊譽是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在西方人的眼中, 中國式的自謙將被認為是一種虛偽的表現。因此我們進行涉外交往時要清醒的認識到這種禮貌用語的差異,在西方人面前要大方地接受他們的贊賞, 善于充分的表現自己, 并學會展現自己的才華和優秀的一面, 而不要隨意的貶低自己和過分自謙。

      3. 熱情關心與個人隱私

      漢英民族對隱私的理解存在著差異。中國人在日常交往中不太注意維護自己的隱私, 也不注意尊重他人的隱私。在中國文化中, 關心他人, 對別人熱情一直被視為是對對方重視和顯示誠心的一種表現。例如, 我們在宴請客人時, 要不斷給客人加菜以顯示熱情; 兩個人第一次見面就會熱情詢問對方年齡、收入、婚姻狀況; 朋友見了面更是問長問短, 把家里和工作的事情都詢問、關心一遍; 在西方, 人們的隱私意識較強。英語民族對 privacy 這個詞的含義理解較廣, 諸如家庭、財產、婚姻、朋友、經歷、收入、年齡、住址、身體狀況、獨處或單獨生活等等。當在英語民族面前談到有關隱私問題時, 會被人認為你讓他人丟面子, 你不懂禮貌。

      總之, 禮貌原則是每個群體或社會所廣泛使用的文明的手段, 但必須承認, 不同文化對禮貌行為有不同的要求, 不同文化賦予禮貌不同的內涵。若對這一點認識不足, 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在相互交往時,很容易因此而產生誤會。總之, 人們只有充分認識了禮貌原則在以上諸多方面的差異, 才能盡量減少跨文化交際中可能出現的語用失誤, 以達到更自然和諧的交際效果。

      參考文獻:

      [1]Geoffrey N. Leech. Principles of Pragmatics[M]. New York: Longman Group Ltd , 1983.

      [2]高一虹.語言文化的差異與超越[M]. 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0.

      [3]顧曰國.禮貌、語用與文化[J]. 外語教學與研究, 1992, 4.

      [4]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9.

      [5]劉潤清.關于Leech 的禮貌原則[M]. 上海: 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 1997.

      [6]劉翔.漢英禮貌用語的比較[J]. 成都教育學院學報, 2005, 11.

      篇(10)

      那么這種現象是單單的技術差異造成的嗎?在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來看一看中西醫的技術差異有哪些:中醫學對技術的認識主要有三個特點:一是特別強調知識和操作規則,每每把它視作要素;如《內經》中便把具備一定醫藥知識、經驗和操作技能的、出色的行醫者稱為"上工";而把那低劣的,"診不備三常,療不慎五過,不求余緒,不問持身,亦足為粗略之醫"者稱為"粗工";二是技術也包括從師學習而獲得的,或自己積累起來的經驗、技巧、能力和方法;故倘若"不終師術,惟妄是為,易古變常,自動循已"(王冰語,見《素問o徴四失論》注),則常被斥之為"妄作雜術";三是基本不包含物化的手段。西醫學的技術觀念與中醫學的差異主要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它較少地含有理論、知識規則的成分;二是繼聽診器、注射器、手術器械等診療物質手段和工具的發明及應用之后,對技術中工具和設備的地位及其作用就日益加強,今日之技術越來越成為科學理論物化的結果;三是技術中的經驗、技能、規則和方法不再只是貯存于人腦中,而是以電子計算機等設施進行物化的"軟件"了。

      由此可見,中西醫的技術差異是很大的,對于前一個問題,我們并不能責備中醫師不懂西醫,或西醫師不懂中醫,即使通曉中西醫的人,在處理中西醫各自技術獲得的診斷資料時,也是分別運用兩個技術系統去操作的。那么構成這種差異的原因何在?技術的差異是表層的,不是主要的和本質的。因為醫學不僅是實用技術,同時也是社會文化。技術作為文化系統中的子成分,不但不能脫離文化整體,反而要受文化整體的制約和支配。技術只是文化的物化形態,它采取什么樣的具體形式,總是接受某種文化指令的產物。由此,不同類型的文化,便支配了不同類型的技術。根據這一原則,中西醫的技術差異,本質上是由中西醫文化差異決定的。

      中醫理論起源于中國古代文化,從而使中醫具有極其鮮明的人文醫學特征。獨特的地理環境造成了中國古代文化和歐洲文化有著明顯的差異。古代中國,一面為大海所圍,另一面被高山峻嶺、戈壁荒漠所隔,這一復雜的地理環境使得中國與其他文明古國相互隔絕,使中國傳統的文化和學術思想可以在原有的體系框架中持續地發展,而不至于中斷或異化。所以中國的傳統文化和學術思想既有一脈相乘、獨立完整、日臻成熟、內容積累極為豐富的一面,又具有相對封閉、創新能力較弱的一面。廣義而言,從先秦時期的諸子百家乃至后世余緒,大多出自殷商時代的巫史文化,大都尊崇自然力,強調天人合一,順其自然,不可違逆;各家學說又多崇尚權威,易于調和;推崇祖先"慎終追遠";重人倫禮樂而輕自然事理;重思辨頓悟而拙于邏輯論證。此外,中國傳統文化主張知行合一,注重實踐,求實精神和實用主義傾向明顯。中國傳統文化的這些特點在中醫學發展過程中都有著充分的體現,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更成為了中醫理論的靈魂。

      篇(11)

      關鍵詞:化妝品;廣告語;文化差異;措辭;句法;詞法

      一、引言

      化妝品市場在發達國家的迅速發展,為許多著名化妝品品牌提供了巨大商機,如蘭蔻,資生堂,倩碧等。人們購買化妝品的原因并不總是基于個人需要,也因為品牌背后的隱含意義:象征了優越的經濟實力和較高的社會地位。因此,化妝品公司利用了消費者的心理特點,想盡一切辦法說服他們購買自己的化妝品,如利用化妝品廣告宣傳。然而,化妝品廣告中最具吸引力的部分是語言。本論文從語言學方面比較中西方化妝品廣告語,期望找出其反映的文化差異以及導致語言差異的原因。當然,本文也希望為廣告商提供一定的參考。

      二、中文廣告語

      (一)語音方面:多使用雙關。

      雙關語指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詞的多義和同音的條件,有意使語句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的修辭方式。雙關可使語言表達得含蓄、幽默,而且能加深語意,給人以深刻印象。因此,成功撰寫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雙關語廣告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語言字面的含義,用作雙關語的詞通常與產品的某種特點或品牌名稱有著密切相關的聯系。例如:

      1.趁早下“斑”,請勿 “痘”留。(某化妝品廣告語)。

      這個句子與辦公室的流行用語“趁早下班,請勿逗留!“有著相同的發音。廣告商使用“斑”和“痘”,完全表達了產品能有效祛斑、祛痘的作用。中文中,“斑”和“班”的發音相同,“痘”和“逗”的發音相同。然而,他們的意思卻完全不同。這里廣告商在廣告中運用相同的發音表達了完全不同的意思, 也表述了產品的效果,這就被稱為雙關語。

      2.金斯頓曾在她的作品中說:“只有中文里有雙關語”。(金斯頓,1982)在中國的文化中,雙關語非常受歡迎,因為中文里,很多字聽起來相似。幾千年來,中國是一個基于人際關系的國家,因此,中國人不喜歡用文字直接表達他們的情感和想法,而是通過間接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真正意圖。在這種情況下,使用雙關語是處理人際關系中最普遍的交流方法。

      (二)句法方面:多使用排比句。

      排比是利用三個或三個以上意義相關或相近,結構相同或相似和語氣相同的詞組或句子并排,達到一種加強語勢的效果。例如:

      1.“擁有健康,當然亮澤。”(潘婷洗發水)

      2.“明星風采,純純關懷。”(美加凈)

      3.“清涼舒爽,全家共享。”(六神沐浴露)

      “擁有”和“當然”,“明星”和“純純”,“清涼”和“全家”是平聲。“健康”和“亮澤”,“風采”和“關懷”,“舒爽”和“共享”是仄聲。這樣的設計能夠很好的吸引消費者,因為它可以給他們帶來美好和溫暖的感覺。

      (三)詞匯方面:多使用平和的詞語。

      蘭蔻空間,一個寧靜和諧的享受空間。(Lanc?me .cn)“寧靜”和“和諧”通常用來描述一個人的情緒或周圍的自然氛圍。中國社會提倡和諧,這個廣告中,很明顯廣告商非常了解中國人的性格特征,所以在這里用“寧靜”和“和諧”給消費者留下了一個美好的印象,因為它能夠親近自然。

      三、英語廣告語

      (一)語音方面:多使用重復。

      重復是最主要的修辭方式之一,基本上,使用重復的單詞和短語意在強調、明了、擴大或深化情感效應。在一些化妝品廣告中,廣告語撰寫人經常使用該方法重復強調某些信息。例如:

      (1) Happy New Year. Happy new you from OLAY total effects! (olay.com)

      (2) Real women have real curves. (dove.us)

      (3) 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 (maybelline.com)

      (4) A new fragrance. A new look.(dior.com)

      廣告商通過重復使用“happy” 、“real”、 “maybe”、 “new”等詞,意在指出化妝品的優點,以喚起消費者的興趣。

      (二)句法方面:多用簡單句式,少用復雜句式。

      使用簡單句式比使用復合句式能起到更好的效果,因為讀者不愿意花太多時間閱讀復雜的句子,另一個原因是這樣既能夠減少廣告的成本,又能吸引消費者的注意力。例如:

      (1) A sea of modern beauty! (h2oplus.com/ )

      (2) Because you’re worth it. (lorealparisusa.com)

      如果廣告商希望建立一個基本概念或主題,并希望它能深入人心很久,廣告語中更推薦使用簡單句。通常這樣的廣告語只需容易記住的幾句話。以上的兩個例子,每個都只有一句話,每句都在10個詞以內,而且每個詞都很簡單。從英文化妝品廣告語中不難看出西方人的性格特點。西方人十分開放、簡單,并且西方國家的歷史也沒有中國歷史長。例如,美國重視個人價值,認為自己與任何人都是平等的,相信他們是自己命運的主宰。他們認為應該自由表達自己的觀點,還經常令人吃驚的坦白自己的政治觀點,無比珍惜受到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權。 (hungarianamerica.com/fulbright/fhb1.html)

      (三)詞匯方面 :多使用形容詞。

      (1) Get luminous looks for holidays,

      Wrap yourself in rubies,

      Wrap yourself in our holiday gift,

      Find your best face.

      (2) Your lips will be smooth, replenished and indulged with sublime and reshaping color. (Lanc?me)

      形容詞“luminous”, “best”, “smooth”, “replenished”, “indulged” and “sublime”都是用來形容良好膚質的詞。好的膚質是所有人(尤其是女性)渴望擁有的。這里廣告商使用這些形容詞很容易就表達出了產品的效果。

      四、總結

      本文回答了東西方國家化妝品廣告語之間是否存在差異。答案是肯定的:東西方國家化妝品廣告語之間存在差異。作者不僅從語言中找到了這些差異,還從文化背景方面指出導致這些差異的原因。結論是東西方文化中的審美觀、個性特征、家庭觀念、歷史背景、宗教信仰、以及社會發展都有所不同。最后,作者建議廣告商在撰寫化妝品廣告語時應意識到文化差異的重要性。撰寫者應考慮目標客戶所在地的風俗和文化特征,這是十分有必要的。

      參考文獻:

      [1]Anderson, M. Social influence effects of advertising using highly attractive models [D]. Alliant International University, 2004.

      [2]蔡基剛. 英漢寫作修辭對比 [M]. 上海: 復旦大學出版社, 2004.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专区在线观看| 91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L|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精品国产污污免费网站入口在线| 国产网红主播无码精品|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97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人妻 |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伊人久久精品线影院| 香港三级精品三级在线专区 | 黑人巨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综合久久精品色|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产精品VIDEOSSEX久久发布|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人妻 |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亚洲一区精品无码| 99久久国产热无码精品免费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在线观看 | HEYZO无码综合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熟女福利久久AV|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成人| 日韩人妻无码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 亚洲一区精品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16 | 88国产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精品无码国产| 久久噜噜久久久精品66| 99久久精品国产毛片| 成人区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不卡网站| 中文成人无字幕乱码精品区| 久久精品三级视频| 国产在AJ精品| 国产欧美日韩综合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免费tv久久久久久久| 国内精品久久人妻互换|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