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當代中國教育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從遠古走來的中華文明歷經興衰榮辱,依然綿延不絕,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它培養了獨具特色的中國傳統文化,繁衍了無數光輝燦爛的文化成果。這些優秀文化成果的誕生、融合和傳承,伴隨了整個中華民族繁衍生息的歷史進程,并在華夏子民長期的社會生產實踐中逐步形成的整個文化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的基本精神,最終培育了整個中華民族的精神內核。
一、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內涵
所謂文化的基本精神,可以視為文化發展過程中的內在動力,即指導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其既可以表現在特定社會群體的思想意識、心理態度、生活習慣、精神信仰等抽象領域,又可以表現在建筑風格、文學藝術、器物工具等具象領域。就一個民族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而言,則是指導和推動整個民族文化不斷前進的基本思想和基本觀念,它是一個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穩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狀態、思維方式和價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總和,是一個民族區別于另一個民族的外在表征和精神內核。
簡而言之,所謂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實質上就是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而民族精神,則是指導中華民族延續發展、不斷前進的精粹思想,其內核實際上是優秀民族文化成果的思想集成。從性質而言,它是一種偉大的卓越的精神;從表現形式而言,它蘊含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優秀成果之中。
作為優秀傳統文化成果的集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本身是文化進步與發展的結果。從華夏文明誕生之日起,隨著中華民族的不斷融合、發展、壯大,
奠定民族精神的基礎的,正是在傳統文化長期演化、融合、提煉、萃取的過程中那些不斷推進社會進步的文化思想和觀念,這些思想和觀念在推進傳統文化傳遞衍生的同時,逐步形成了可以代表民族獨特氣質的精神因子,并最終支撐起整個民族的精神天空。
二、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
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主要內容,其實質就是在民族精神形成過程中發揮了重要推進作用的重要社會思想和文化觀念的總和,是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起主導作用、處于核心地位的那些基本思想和觀念。其實,這并不是高深玄妙的思想體系,而是早已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形成的,深植于民族潛意識之中的共有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總的來說,我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發展演進的過程中,選取幾個極具代表性的思想因子來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進行大體的描述和概括。
1.“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在中國的傳統思想中,對于人與自然、人與宇宙的思想認識以“天人合一”的自然世界觀為代表。中國古代思想家大多數主張天人協調,而反對把天和人割裂、對立起來,在他們看來,天與人、天道與人道、天性與人性是相類相通的,因而可以達到統一。而這實際上就是將人與自然和諧統一,強調人的發展與自然的循環相適應,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與之相區別的,西方文明則強調人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才能求得自己的生存和發展。大陸文明與海洋文明對自然世界的不同理解,最終形成了截然不同的文化傳統和民族精神。
在中國傳統文化的演進過程中,處處體現了“天人合一”這一思想內涵。春秋時期,鄭國大夫子產說:“夫禮,天之經也,地之義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經,而民實則之。”,這里的“禮”是天經地義,就是自然界的必然法則,人民按照天經地義的“禮”行事,就是天與人可以相通、可以按照同樣的法則運作的思想。戰國時期,莊子認為,人與天地自然都是由氣構成,人是自然的一部分,因而天與人是統一的。他極力主張“無以人滅天”,反對人為,追求一種“天地與我并生,而萬物與我為一”的精神境界。漢代董仲舒的天人感應論更是以天人合一為基礎,董仲舒認為天有陰陽,人也有陰陽,提出“以類合之,天人一也”。兩宋時期,天人合一思想發展成為占主導地位的社會文化思潮,幾乎為各種派別的思想家所接受。張載第一個明確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命題。在張載看來,“世界的本原是太虛之氣,人與天地萬物都由氣構成,氣是天人合一的基礎”。
2.“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思想,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之處,也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耙匀藶楸尽?,就是指以人為考慮一切問題的根本,在天地人之間,以人為中心,在人與神之間,以人為中心。長期以來,中國各種傳統哲學派別、文化思潮的關注焦點,以及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政治主題和價值主題,始終圍繞著人生價值目標揭示、人的自我價值的實現、實踐而展開。人為萬物之靈,天地之間人為貴,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基調。
中國古代思想家,特別是儒家學者,一貫堅持以人為本的人文主義立場??鬃拥牡茏訂栨軱子如何事鬼神,孔子回答說:“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又問人死后的情況,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可見,孔子是將現實的人事、人的生命放在第一位,而將侍奉鬼神、人死后的情況等放在無所謂的地步。而這種以儒學為代表的人本主義思想,在后來的封建社會中得到廣泛的認同和創造性的發展,并最終奠定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人文主義基礎。
3.“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剛健有為”的人生價值觀,是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的重要內容之一,是中華民族的積極向上的人生價值觀和民族進取心的最集中的理論概括和價值提煉。
在傳統的儒家思想中,孔子已經提出了“剛健有為”的思想因子,他說:“剛毅木訥近仁”。這里“剛毅”指堅定性。所謂“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便是其生動寫照。在孔子心目中,剛毅和有為是不可分割的。有志有德之人,既要剛毅,又要有歷史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所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遠乎”固就是強調知識分子要有擔當、有不屈不撓的奮斗精神??鬃颖旧淼慕洑v即是積極踐行這一理論的生動寫照,他餓陳蔡、游列國、倡仁政,作春秋,“發憤忘食,樂以忘憂,不知老之將至”。
從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長卷來看,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對促進社會發展、國家強盛和文化繁榮有重要意義。剛健有為的精神,不僅在我們民族興旺發達時期起過巨大的積極作用,而且在我們民族危難之際,外族人侵、政權易手之時,也總是成為激勵人們起來進行反侵略反壓迫斗爭的強大精神力量。且看“劍外忽傳收薊北,初聞涕淚滿衣裳,卻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詩書喜欲狂”式的激動;“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式的感慨,“會挽雕弓如滿月,西北望,射天狼”式的雄心,這些無不是民族自尊自信而表現出來的自強精神。所以,才會有文天祥的那句著名詩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三、中國傳統文化基本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意義
所謂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指社會或社會群體用一定的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對其成員施加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的影響,使他們形成符合一定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會實踐活動。就其根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即是一種傳播民族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增強民族自信心的重要途徑和有效手段,而傳統文化的精神內核,則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目標、內容和方向。
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是在中華民族長期繁衍生息中,經過長期社會實踐所總結和概括出來的,是民族精神形成的胚胎,其本身具有無法比擬的積極性、先進性和優越性,而這正與思想政治教育的要求和目標相契合,在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方向和規定內容的同時,也必然地成為其最初的出發點和最終的歸宿點,這就從根本上決定了中國傳統文化的基本精神對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而言,依然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意義。
國運興衰,系于教育,為了重塑中華創新之魂,教育責無旁貸。
但是當下,傳統教育的種種弊端,應試教育的不良傾向也困擾著當代中國的教育。其中,對學生創新精神的扼殺,是中國教育的一大弊端。中國學生創新精神的弊病也暴露在世界教育大眾中。如世界著名航空專家、美國普里斯頓大學教授陳心一訪華時對有人說,美國教授在招收博士生時,往往寧可錄取分數較低的西方國家的學生,而不愿意錄取分數較高的中國、韓國學生。原因就是東方的學生管于啃書本、抓分數、墨守陳規。因此、當代中國更加需要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教育,首當其沖的成為培養創新人才的主要手段。教育必須創新,創新教育必然應運而生!
創新教育是面向未來的教育;
創新教育是面向現代化的教育;
創新教育也是面向世界的教育。
創新教育要從小抓起,從娃娃抓起。中學階段無論是在生理或心理上都是獲取創新能力、培養創新精神的最佳階段。所以中國中學生的創新教育是中國創新教育的重點。那么貧困地區創新教育的發展是否能跟上國家創新教育發展的平均水平?本文就以我國貧困地區初中生創新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作為我們觀察、研究和探討的對象,并對此展開研究型的論述。
本文主要探討的是黑龍江省六大貧困縣之一的湯原縣創新教育實施途徑與方法等方面。首先,了解一下湯原縣的一些主要情況。湯原縣縣域3420平方公里,全縣總人口為26.5萬人。在科學教育方面:科技興縣戰略得到大力實施,科技貢獻率進一步增大。教育事業在改革調整中穩步發展。全縣中等專業學校一所,在校生約2000人左右。普遍中學17所,在校學生約10000人左右。小學78所,在校學生約20000人左右。全縣適齡兒童入學率100%。
在中學生創新教育的實施途徑與方法上我們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研究與論述:
一、在教學軟硬件設備上
首先,在硬件設備上,湯原一中的教學樓比較舊,教室內的書桌也比較陳舊。校內圖書館也是比較落后的,管內藏書也不較少。校內食堂和學生宿舍條件都比較艱苦。從總體上看,湯原一中的硬件設備都不是很令人滿意,處于較落后的狀上態。而在軟件設備,湯原一中能夠做到每個教室都安有一臺計算機,并配有投影儀。但不能確保讓每個教師的計算機都能連上互聯網。教師的辦公室都有配備計算機,保證了每個老師的辦公桌上都安有一臺能聯網的計算機。在學校的微機室內大約有50臺左右的計算機,但都未聯網。
二、在課程設置上
除正常的主科與副科科目外,還有藝術類的課程。包括音樂、美術和體育。課外活動主要是上勞動技能課,學生們可以在勞技課上學到許多動手的技能。勞動技能可是在學校以外的勞動技能中心開展的。學生們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自己所要學習的技能。這些技能課包括布藝、陶藝、烹飪、面點、電子、駕駛、雕刻、編織布、插花、等20多門課程。這種課外技能課能促使學生豐富自己的課余生活,還讓學生學到了親自動手的技能,豐富了他們初中時代的學習生活。培養他們的動手、動腦、勇于創新的精神。
三、在教師觀念上
通過觀察和詢問等方式,我們了解到湯原一中的教師在創新教育之一方面的觀念還不是很明確。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對這一觀念的體現還是相對較少的。但偶爾也會在課堂上鼓勵學生們利用新的角度去思考,或做一些與教學有關的討論和課外手工等。
四、在教師的教學手段上
通過觀察可以看出在湯原一中的課堂上,教師的教學手段比較單一。主要還是采用“教師教學生學”、“教學活動以教師為中心”、“教師為主學生為輔”、“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方式。在課堂上教師很少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或想法,或引導學生進行自我創新式的探究。相對來說,平度市某中學在教師教學手段上做到了以下幾點:(一)創設情景,明確任務。創設一種與擋墻學習主題相關的盡可能真實的學習情境,引導學生帶著真實任務進入學習環境。(二)教師導航,教師導航通過對學生的指導讓學生明確任務,使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相互協作來完成任務。(三)搜集信息,通過“教師導航”環節,學生已經明確,要想順利的完成任務,就要認真的學習,從書本上學、從相關資料中學、從網上搜索、還要從師生和生生的相互合作中學。(四)上課講解,在學生已經初步了解所要學的知識以后在對教學內容進行講解,對主要問題要求學生重要掌握。再對學生在自主學習時所產生的疑問進行講解和指導,保證學上能夠全面掌握課程規范對學生的要求。(五)課堂小結,對學生推薦出的最佳結論進行欣賞性評價,教師適時點撥和指導,然后師生共同進行課堂小結,對這節課的學習內容、學習方法等方面的收獲進行交流,對存在的不足提出改正的建議。
五、在教學方案、教材建設方面
教師的教案中很少涉及有關學生自主、獨立學習的方面。主要體現的都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做的,而關于創新教育中的對學生和教師的要求相對甚少。在教材建設方面,沒有專門的關于創新教育的適時可參考的資料。但是,有一些教材中偶爾也能看到一些讓學生獨立完成的思考題、小手工等等。這一點對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自己動手等能力產生有利影響。
通過對湯原一中創新教育的初步調查與研究發現,湯原一中創新教育在教學軟硬件設備上、課程設置與實施上、教學手段上、教學方案及教材建設上、學生課堂表現上、教育評價制度上等各方面,與我國中學生創新教育發展的平均水平上都存在一定的差距。這種差距不但阻礙了我國貧困地區創新教育的發展,而且阻礙了我國貧困地區兒童的發展,阻礙了我國貧困地區經濟的發展。所以,國家應加強對我國貧困地區中學生創新教育的支持力度。使貧困地區的兒童能夠有機會培養自己獨立創新的精神,并將這種精神延伸到生活的每個角落、延伸到生命的每個階段。是自己成為一個真真正正“會創新的人”?!皠撔隆眲撔率沁@個時代的主題,我們只有不斷完善自身,用創新的眼光看待問題,才能看到別人看不到的景色,才能發現更多的問題所在,才能促進我們不斷學習、不斷進步。所以,所以我們要重視創新及創新教育,更要重視被一度忽視的貧困地區的創新教育。因為在那里一定會存在被埋沒的金子,會存在未來國家的棟梁!
參考文獻 :
[1] 廉永杰:創新教育及比較研究就,科學出版社,2006年版。
[2] 張志勇:創新教育:中國教育范式的轉型,山東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 李世海 、高兆宏、 張曉宣:創新教育新探,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5年版。
[4] 黃晉太:創新教育與創新人才培養,紅旗出版社,2002年版。
[5] 肖云龍:脫穎而出創新教育論,湖南大學出版社,2000 年版。
【關鍵詞】
小學作文 個性化 教學 創造性
0.引 言
個性化的小學作文通過豐富的創造性可以反映小學生語文的綜合水平。新課標中明確提出要充分發揮小學生的想象力,利用自身的創造力來寫作,同時寫作的內容不要形式化,大膽的去發揮[1]。不可否認,小學生的創造能力和個性化的發展對于小學生的教育是至關重要的,為小學生創造自由的寫作空間,放開思想上的拘束,充分打開作文寫作的思路,把作文的寫作過程變成小學生傾吐內心聲音的途徑,從而在作文中來體現自己所表達的觀點。因此,當前情況下應當充分地分析小學生作文寫作中所存在的問題及常見的現象,同時要探討具體問題所對應的對策,這對于培養小學生個性化的寫作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2]。
1.目前小學生作文寫作現狀
(1)缺乏寫作熱情
小學生一般對世界都充滿好奇心,有強烈地表達欲望,通過文字的寫作可以很好的展示他們對世界的認知與對生活的想法[3]。然而,由于當前所存的教育體系與考核方式,使得現在小學生作文的教學存在一些問題,以至于不能很好的表達小學生的真實想法,久而久逐漸會導致小學生缺乏對作文寫作的熱情,嚴重情況下會出現學生對作文寫作的厭惡。大多數的小學生因為缺乏對作文的興趣,而把作文寫作僅僅當做老師布置的作業,出現應付作業的心態 [4]。
(2)作文內容出現套話、脫離現實生活
作文的寫作可以表達自己對世界以及對生活的認知,能夠很好的體現時代的氣息,同時也可以展現自己的個性生活[5]。然而,目前小學生的寫作內容遠遠不能達到這個目的。小學生的作文內容不能體現生活,反而嚴重地脫離實際生活。另外,作文中普遍出現套話的現象,甚至有的小學生在作文中出現假話,如在多數學生作文的結尾時出現號召性語句,雖然讀起來充滿正能量,但是有感覺過于蒼白無力 [6]。
2. 個性化作文教學的特點
個性化作文主要是指通過較新的角度來構思整篇作文,并且內容也獨特,表達的方式也也是多樣靈活,同時作文所表達的思想真實可靠。而個性化的作文教學一般是指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用個性化方法,以實現學生可以通過作文寫作可以表達自我,最終目的是保證小學生能全面發展 [7]。
3. 個性化作文教學的實施策略
(1)創造寫作的個性化氛圍
受到現實中一些因素的影響,有些教師把考試要求簡單的當做是對作文的要求,有時會教育學生去按照某些類型的模板進行寫作。這樣的寫作教育方式會導致學生失去對作文的熱情與興趣,使作文的寫作過程變成了簡單的應付考試,致以導致文字的堆積。此外,教師對作文所規定的內容,一般情況下是教材的要求,而并沒有根據學生的材料以及情感來進行選題,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大多數只好是進行簡單的文字堆積來完成任務,這樣也就失去的作文寫作的基本意義[8]。生活的豐富多彩給學生帶來的認知也不盡相同,進而思考的方式千差萬別。小學教師應當鼓勵學生去多寫有關自己生活以及感受的事情,為學生提供自由發揮的氛圍。
(2)加強對實際生活的體驗
《語文課程標準》中強調學生要善于去體驗生活,從生活中能得到一些感悟,同時要有意識地去引導學生多觀察生活的中事情,豐富自己對世界萬物的見聞,平時養成積累作文素材的習慣。另外,教師也要教導學生善于利用自己的個性,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通過感悟大自然來提高自己獨立思考生活的能力。將對人生的認知與感悟反映在作文的寫作中[9]。
(3)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
打破學生的思維定勢,將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的培養有機的結合在作文的練習當中。面對同一個寫作題目,培養學生從多種角度進行題材的選擇,另外,在學生寫進行同一材料的寫作時,引導學生對同一材料進行多種含義的思考。
【結 語】
綜上所述,個性化小學作文教學不僅可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激發學生的想象,而且還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所以,教師在進行作文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自身特點,同時也要注重對學生進行個性化培養,只有這樣,才能達到作文寫作的真正要求。
【參考文獻】
【1】夏丏尊.文章作法.浙江文藝出版社,2013(4)
【2】楊詠梅,王棟生.“反作文”反出真作文——關于“反作文”教改實驗問答.中國教育報,2011(11) 本文由wWw.DyLw.NeT提供,第一論 文 網專業教育教學論文和以及服務,歡迎光臨dYlw.nET
【3】王尚文.語文教育學導論.湖北教育出版社,2010(9)
【4】曹明海.營構與創造——語文教學策略.青島海洋大學出版社,2008(6)
【5】吳立崗.小學作文教學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2010
【6】楊再隋,楊紅月. 跨入新世紀的小學作文教學. 中國小學語文教學論壇, 2011(1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 提出:“堅持育人為本,以改革創新為動力,以促進公平為重點,以提高質量為核心,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推動教育事業在新的歷史起點上科學發展”[1]。教育公平問題被放到了重點關注的位置。高等學校招生公平是教育公平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有效解決當前眾多的高招不公平問題,是高招政策必須要面對的問題。目前眾多的高考不公平問題,最終都可以還原為政策和制度問題[2]。所以,高招政策僅僅具備公平的理念還遠遠不夠,研究和建立高招政策運行的公平機制是從根本上解決高招中不公平問題的關鍵和保障。
1 高招公平和高招政策。
高等教育機會公平的問題一直是高等教育學和社會學研究的熱點問題。從導致高等教育機會不公平的因素來看,既有不平衡發展、歷史形成的社會經濟和文化教育差距而造成的不公平,又有因政策安排而導致的不公平。高招公平又是體現機會公平的一個關鍵點。在眾多對高招制度的研究中,大體上可以分成兩條主線: 即對高招公平的研究和高招政策公平性研究。在對高招公平研究的過程中,經歷了最初的對基本概念、基本特征、公平與效率的理論研究,到后來基于教育公平的基礎上對高考地域、階層、性別、年齡、城鄉等實踐方面的跨越性研究,并提出了高招改革的相關建議。與此同時,對高招政策公平性的研究也從單純的對政策進行分析和解讀,通過對具體的招生、錄取環節以及政策整體的運行進行研究過渡到對具體高招政策的公平性研究,豐富了有關高招研究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 1 高招公平界定的研究。
許多學者結合國內外的研究試圖對于高招公平的定義做出一個合理的描述。
有學者認為高招公平是社會公平與公正的重建,公平帶有明顯的操作性,強調衡量標準的同一性。高考的實施和運作,更多的是反映對公平原則的理解和操作[3]。有的認為高招公平的核心是高等教育機會均等。是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權利平等和接受高等教育的機會均等。在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高等教育公平還意味著在教育機會均等的條件下,社會中處境不利的人群或弱勢群體在接受高等教育方面沒有來自制度和其他人為因素而造成的障礙[4]。有的學者認為高招公平是指選拔人才的制度公平。表現為起點公平、機會公平、程序公平和結果公平[5]。
通過對現有文獻的歸納,研究者對高招公平概念的共識為: 高招公平,即受教育者在享有教育機會和過程均等的條件下,平等地享有選拔制度的公平。
1. 2 高招政策的定義研究。
對高招政策的界定大多是移植了政策科學的定義。政策科學最初產生于 20 世紀 50 年代初期的美國,發展至今,國外學者對政策的定義有十幾種,較能達成共識的是卡爾·弗里德里希的提法:政策是“在某一特定的環境下,個人、團體或政府有計劃的活動過程,提出政策的用意就是利用時機、克服障礙,以實現某個既定的目標,或達到某一既定的目標”[6]。國內學者對政策也有不同的定義。陳慶云認為公共政策是:“政府依據特定時期的目標,在對社會公共利益進行選擇、綜合、分配和落實的過程中所制定的行為準則[7]。陳振明認為:”政策是國家機構、政黨和其他政治團體在特定時期為實現或服務于一定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目標所采取的政治行為或規定的行為準則,它是一系列謀略、法令、措施、辦法、條例等的總稱[8]。
高招政策是政策科學在教育領域的應用,是政府、高校與社會招考機構等組織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進行權威性分配與調節所制定的行為準則。由于不同歷史發展時期的政治經濟體制所遵循的社會價值取向不同,高考政策的受益階層與群體會發生明顯變化[9]。因此,“高招政策”可定義為: 為了實現“高招”這一目標,國家相關教育部門為了對高等教育入學機會進行權威性分配與調節所提出的一系列運行準則。
2 近幾十年高招公平研究的軌跡。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高考公平”一詞,截至 2010 年 12 月,可以檢索到 1997 年后公開發表的論文1 073篇,其中,1997 年 -2000 年僅 51 篇,而 2001 年 -2010 年則有1 022篇。很明顯看出不同的學術研究狀況體現了不同的社會發展背景的影響。我國高等教育從“精英教育”轉向“大眾教育”,大眾對享受優質教育的需求與教育資源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高招公平問題就成為了這個時期學術界以理論回應現實的焦點問題。
從檢索到的文獻分布來看: 2000 年前學術界對高招公平問題的研究還是初步探討,主要關注在理論層面。而 2000 年之后,高招公平研究的關注點不斷增多,在關注的焦點問題上突出表現在高考區域公平,高考入學機會均等,高考錄取公平性,自主招生公平性,高考加分公平性,等等[2]。對我國高招公平問題的探討及對現狀的判斷的研究逐步深入。如張和生、彭勇的研究,不僅從理論層面論證了“維護公平”是高考制度演進的邏輯基點和基本價值取向,還從實踐層面分析了轉型期我國高招公平問題及產生的根源并探討了實現高考公平的基本途徑。認為當前高招公平問題的實質是轉型時期新舊體制碰撞、不同價值激蕩和非均衡發展矛盾凸顯帶來的系列問題在教育領域的集中體現。應從理順管理體制、改進考錄制度、優化高考運行機制和社會生態環境等方面入手,推進高考公平性建設[10]。閭丘露薇提到:
任何一個選拔的方法,總是會有自己的缺陷,所謂公平,就是在當時的大環境下,選擇一個喜愛相對其他方法缺陷最小的。高考就是這樣,在目前的中國社會環境下,用高考分數來進行選拔,是最能夠防止人為因素的[11]。白華蘭在其論文中指出:
高校招生公平問題是歷史過程中的階段性問題,現階段高校招生政策和操作規定總體上是公平的,但還存在一些不公平現象,需要不斷改革和完善高校招生運作機制以實現高考招生政策的公平性[12]。
在對影響高考公平的體制性障礙方面學者們認為以下幾點制度影響了高招的公平: 一是社會人才觀和就業體制、用人機制的固化致使高考不堪重負。高考的很多問題是教育以外的綜合因素造成的。二是社會誠信體系和監督機制的缺失。
不能較全面、綜合、自主地評價學生。三是高校招生考試管理體制滯后帶來的制度失效和政策異化。四是高考制度、內容及手段落后于形勢的發展。五是高考公平缺乏法律支持。由于缺少法律的權威性,各地紛紛出臺超越國家政策的“土政策”[13]有的學者對高招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如劉海峰在其著作《高考改革的理論思考》中提到: 中國高等教育存在著大量的公平與效率問題。通過融會古今的研究,可以看出考試選才中存在著一系列的公平與效率矛盾,在高考改革的各個環節,都會遇到考慮公平還是側重效率的問題。充分認識高考改革中的公平與效率問題,對我們全面客觀地了解高考、科學地推進高考改革具有重要意義[14]。
學者們從對公平的概念理解出發,逐步過渡到高招公平所反映的教育公平等社會問題,再到對影響高招公平的制度問題進行研究,最后提出了相關的改革建議等,深化了對高招公平問題的多角度思考。這些通過不同角度針對高招公平作出的研究,讓我們對高招公平有了最直接的認識。從全局審視公平是必要的,但并不能完全概括地方的特殊性,對不同省份涉及的公平問題更值得我們去關注。
3 有關高招政策公平性研究的發展。
我國高招政策研究是在 20 世紀 80 年代后迅速發展起來的,并成為科研新的生長點,各種有關高招政策的研究成果紛紛涌現。
通過中國期刊全文數據庫檢索“高考政策”
一詞,截至 2010 年,可以搜索到 1997 年后公開發表的論文1 026篇,其中,1997 年至 2000 年僅有128 篇,而 2001 年至 2010 年則有 898 篇。這個數據從另一個角度說明,高招政策公平性研究的發展與其相關學科的發展和高招實踐休戚相關。
對高招政策公平性的研究,最初的都是有關制度的改革研究。厲浩通過對高考有關數據的分析,對高考制度改革措施可能產生的各種結果進行定量的預測,從而提高改革措施的實施效果[15]。張耀萍通過在分析高考形式的公平性與科學性二者獨立性的基礎上主張建立以統一高考為主體的分層分類考試體系來促進公平選才與科學選才的結合[16]。錢鐘認為改革主要涵蓋兩方面內容: 學生素質的評價機制,政府與高校在學生錄取中權限的合理分治[17]。胡東芳指出,1994年以來,高考政策總體表現出多元發展的特點,高考政策方面有重大的、產生深遠影響的制度性改革。這些改革突出地體現在增加個人的選擇性、加強素質的導向性、促進高等教育發展以及注重人文關懷性[18]。
有的學者深入分析了高招制度在公平性上的一些弊端,如辛彬指出: 一是以省為單元組織錄取,招生政策和錄取線標準由各省制定,不同省份的錄取標準差別較大,發達地區與不發達地區的錄取標準成倒差。二是“萬人一卷”導致區域間的不平衡性。同時,用同一套試卷來測試不同層次、不同區域的考生,又作為不同層次、不同培養目標、不同要求的高校的錄取標準,影響了試卷的區分度和效度,使高校難以根據自身的培養目標來選擇人才。三是一次高考定終身,沒有給考生留下選擇的余地和空間。四是“一次性集中錄取定終身”,由于填報志愿和錄取時間較短,多數考生對自己填報高校的有關情況了解并不全面。五是只注意分數,僅以文化知識作為唯一的評價手段,難以衡量一個人的全面素質[19]。
直接對高招政策公平性相關內容進行研究和分析,涉及招生計劃、招生考試、招生錄取等方面的政策。如張琳娜主張高考招生錄取應在“以人口基數為主、兼顧效率、輔以補償”的原則指導下實行“分省定額”的名額分配政策,并逐漸過渡“全國統一考試、統一錄取”的制度。同時,要加大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完善和健全各規章制度,建立和健全高校自我約束和監督、制約機制,保證生源計劃的合理性,把“陽光工程”落實到實處[20]。
李小娟在論文中提到現行高考公平中的誤差分析主要包括高考程序中的系統誤差分析和操作環節中出現的偶然誤差分析,并提出了完善高等教育布局,改革戶籍制度,逐步實現高考起點的公平和完善高考配套措施,改革現有的高考錄取制度等相關意見[21]。
有的學者指出當前應關注招生制度的改革,如楊東平認為近幾年來的高招的改革,主要集中在考試科目、內容、方法的改革,而對招生制度幾乎沒有觸動。他認為就保證教育公平而言,最需要改革的是招生制度。因為招生制度對教育的公平的影響更為深刻和強烈,主要表現在: 不均衡的配額制度導致嚴重的地區差距; 研究性大學招生的本地化傾向; 不合理的特殊政策加劇了教育不公平; 高考舞弊和教育腐?。?2]。還有學者提到招生制度規則的公平性進展可從招生各環節工作是否公平、公正; 招生政策是否公正地對待每個人來具體體現[23]。招生全過程中,要實行重大事項集體議事制度,從考生的報名、建檔、體檢、統考、閱卷、錄取等各個環節維護國家教育考試的嚴肅性,體現公正性和公平性,營造“公平公正”的考試環境和良好的社會風氣[24]。
隨著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化,人們更加關注在公平正義原則下的高招制度的建設。提出了構建一個公平正義的、和諧健康的高招體制和構建公平正義的高招與和諧健康的高招政策。實現這一目標,首先要進行具體制度的創新,其次必須實現政策理念的轉變和社會環境的改善。在具體制度創新方面要改革招生計劃制度、招生考試制度、招生錄取制度、特殊招生制度、自主招生制度等。從根本上解決現行高招政策不公平、不正義的問題,包括以公平正義原則為指導,依法治理高招; 優化高等教育資源配置,為創建和諧高招創造條件[25]。
我們可以看到對高招政策公平性的研究是建立在高招公平的基礎上的,但在對政策的解讀中,大多數學者只是站在宏觀的角度來把握全局,忽視了微觀省份的特殊性,這也就必然導致了研究結論的籠統性,而缺乏針對特定省份研究的代表性,從而導致目前大部分研究代表性不夠明確。
4 研究中值得關注的問題及研究前景。
經過幾十年的改革,我國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雖然已經取得了明顯的進展,但還是在很多方面存在著問題。高招公平問題的產生是在一定的社會背景下形成的,對高招公平問題的研究也隨著時代的發展在一步步地深化,但現有的相關研究大多是站在全國的角度去統籌整個高招公平問題,缺乏具體的數據支持以及個案的特殊性研究,缺乏在總體框架下的分類研究。這些都是在以后的研究中需要重點關注問題。
從高等學校招生考試的目的和運行程序來看,我國高校招生制度包含 3 個方面的內容: 招生計劃制度、招生考試制度和招生錄取制度。3 個制度中都包含著豐富的內容,既有其各自的獨立性,又互相關聯。各級政府所制定的與之相關的政策決定了高招的公平性程度。因此,需要進一步加強對高招政策公平性對高招公平的影響的認知,優化高招政策的運行環境。通過選取特定省份研究,加強研究的針對性和有效性。通過對具體省份的定性及定量相結合的研究,文獻研究與實證研究相結合創新研究方法。通過在高校招生制度總框架下上述 3 個方面的分類研究,使研究更具有系統性,更為深入,政策性建議更有針對性和可行性,從而對各級政府的決策提供更好的支持。
參考文獻:
[1]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 2010 -2020 年) [EB/OL]。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網。 http: / / gov. cn/jrzg /2010 - 07 /29 / content_1667143. htm.
[2] 王后雄。 我國高考政策的公平性研究[D]。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2008.
[3] 戴家干。 公正公平,高考改革任重而道遠[N]。 中國教育報,2006 -06 -07( 5) .
[4] 靳貴珍。 影響我國高等教育機會的政策性因素分析[J]。 北京理工大學學報: 社會科學版,2008,10( 4) :88 -91.
[5] 朱延軍。 高考公平與效率的思考[J]。 湖北招生考試,2005,8( 16) :73 -77.
[6] 陳振明。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7] 陳慶云。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 中國經濟出版社,2000.
[8] 陳振明。 公共政策分析[M]。 北京: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
[9] 李騰。 分省定額錄取政策公平問題研究[D]。 武漢: 華中師范大學,2009.
[10] 馬彪。 高考招生制度中的公平性問題探討[J]。 網絡科技時代,2008( 6) :22 -23.
[11] 閭丘露薇。 高考的公平性[J]。 商周刊,2009( 14) :89.
[12] 白華蘭。 現階段高校招生公平問題的探析[J]。 當代教育論壇,2005( 11) :110 -111.
[13] 張和生。 我國高考公平的價值及實現路徑[J]。 教育測量與評價 ( 理論版) ,2008( 10) :45 -48.
[14] 劉海峰。 高考改革的理論思考[M]。 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15] 厲浩。 高考制度改革的實證研究[J]。 現代教育管理,2009( 8) :20 -22.
[16] 張耀萍。 高考形式的公平性與科學性[J]。湖北招生考試,2004( 4) :18 -23.
[17] 錢鐘。 高考改革若干問題的思考[J]。 湖北招生考試,2006( 20) :28 -31.
[18] 胡東芳。 當代中國高考政策的多元化發展及其完善策略[J]。 教育發展研究,2004( 4) :53 -57.
[19] 辛彬。 高考招生公平性探析[J]。 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8 ( 6) : 105 -106、112.
[20] 張琳娜。 淺談如何在高校招生工作中體現公平性[J]。 山東教育學院學報,2008( 4) :122 - 124.
[21] 李小娟。 高考公平視角下的誤差分析與改進[J]。 寧波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8,12( 3) :39 -43.
[22] 楊東平。 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與教育公平[J]。 湖北招生考試,2005( 20) :21 -24.
[23] 譚志紅。 我國普通高校招生制度公平性問題研究[D]。 長沙: 湖南師范大學,2006.
[24] 趙中剛。 淺談高校招生公正公平的問題成因與對策[J]。 教育革新,2007( 5) :9 -10.
[25] 杜建慧。 公平正義視角下的高招政策改革[J]。 鄭州航空工業管理學院學報,2011,29( 4) : 90 -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