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防治病蟲害的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 病蟲害的防治管理問題
1.1 忽視用藥方法
生產中,雖然果農對農藥質量尤其重視,甚至要求購買進口農藥,但卻忽視了科學用藥的方法。在保護性殺菌劑和觸殺性殺蟲劑噴藥不細致、不周到、或噴不到藥劑的地方,病菌和蟲子接觸不到藥劑,難以殺死。對滲透性藥劑和內吸性藥劑噴灑更隨意,雖然有藥劑進入葉片,但是噴不到的地方,仍然難以起到應有的效果。
1.2 藥不對癥,噴灑部位不準
由于果農缺乏病蟲害防治基本知識,在病蟲害防治時往往容易出現以下失誤:(1)不知道發生了何種病蟲害,如把霜霉病當作白粉病,把生理性病害當作真菌性病害,把細菌性病害當作真菌性病害,甚至把白絨蚧看作白粉病來治療。(2)不知道用何種藥有效,該用保護性殺菌劑時卻用治療性殺菌劑,該用內吸殺性蟲劑時卻用胃毒性殺蟲劑,該用殺菌劑時卻用微量元素,防食心蟲的藥劑不能用殺蟲卵。藥不對癥,即浪費了人力、財力,又耽誤了最佳防治時期,效果不好。(3)不能針對有效部位用藥。防食心蟲未噴到果凹處和對過的地方,防治紅蜘蛛時,未噴到葉背等。
1.3 混配農藥不當
農藥混配既要考慮酸堿性,又要考慮離子間反應,更要考慮各類藥劑成分及比例。如保護性殺菌劑與治療性殺菌劑合理搭配、菊酯類殺蟲劑與阿維菌素殺蟲劑合理搭配,殺菌劑與殺蟲劑合理搭配,微肥類與殺蟲劑、殺菌劑合理搭配等,合理的搭配比例既能減少噴藥次數,節省人力、財力,又能夠增效。但在生產中,有的果農擔心藥劑質量有問題,防效不佳,就將多種農藥混在一起噴灑;有的果農發現病蟲發生嚴重,就將十幾種藥劑混在一起亂噴。混配農藥不當不僅浪費資金,防效無保證,而且會造成農藥殘留超標,污染果面,降低果品質量。
1.4 重視果部,不重視葉部;重視采前,不重視采后
因為種果樹是為了收獲果實得利,所以很多果農重視果穗,不重視葉片。采收前用藥很到位,采收后就不再用藥。其實,葉片和果實同樣重要,保葉如保果,果實的生長和發育全靠葉片來制造營養,葉片遭病蟲危害就制造不出營養,果實也就不能生長和發育,更生產不出優質高產的果品來獲利。采果后葉片仍舊在制造營養,用于花芽分化、枝條老熟、根系生長和養分積累,為翌年豐產打下基礎。一旦采收后不加強管理,葉片過早脫落,第二年就會發芽晚,葉片黃,枝條細,花絮小,坐果難,病蟲害相對嚴重,難以豐產豐收。
1.5 重視地上,不重視地下
果實是靠葉片來制造供給營養的,而葉片要靠根部吸收營養和水分,因此,產量高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取決于根系的數量、健壯程度和管理程度。因此,重視土壤管理、加強土肥水的管理,可以增強樹勢,增加產量,減輕病害的發生。
1.6 果農忽視規范防治
1.6.1不見病蟲害不用藥,見了病蟲害亂用藥
針對果園內果樹的各種葉病、根腐病等,根據本地方的實際情況,通常多采用50%多菌錄可濕性粉劑的殺菌劑,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50g~100g,稀釋倍數1000倍~1500倍,第一次打藥后可間隔7天再打第二次藥;另一種為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的殺菌劑,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75g~100g, 稀釋倍數1000倍,第一次和第二次用藥間隔天數為5天;第三種常用藥是波爾多液的殺菌劑,每667平方米用藥量為450g~750g,稀釋倍數為0.6~0.7石灰半量式。針對鱗翅目幼蟲、蚜蟲和黑刺粉虱,一般多采用2.5%溴氰菊酯乳劑,毎667平方米用藥量為12.5g~15g,稀釋倍數為6000倍~8000倍,用藥間隔天數為3天。
根據規律,病蟲發生的前期預防和保護是做好做好病蟲害防治最實際、最省錢、最有效的防治措施。然而這個時期病蟲害發生不明顯,果農難以發現,等到病蟲害已經嚴重發生或普遍發生果農發現時,便多次大量混和使用農藥,這不僅增加了防治成本,污染了果品,甚至導致一些病蟲害無法治療。例如炭疽病和果實食心蟲類害蟲等,發現危害后已經沒有辦法,只能采取補救措施控制病蟲不再蔓延。
1.6.2不管有無病蟲隔一段時間用一次藥
有的果農一年盲目噴灑農藥十幾次,用藥無針對性,生產出來的仍為病蟲果。
1.6.3治療后看不到病菌即不再噴藥。
1.7 高毒農藥、激素仍在應用
當前,不少果農沒有完全站在消費者角度考慮問題,噴農藥不慎重,甚至錯誤認為農藥越毒越有效,沒有嚴格按照生產要求控制農藥殘留。不少地方仍然一味依賴激素提高單果重,造成品質大降,風味喪失,價格大跌,最終果農自己的利益受損。因此,生產高端果品,必須要有無公害意識,嚴格控制農藥和激素,生產上以生物農藥為主,優化栽培措施,避免使用激素,最大限度地提高果實外觀和內在品質。
2 相關對策
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藥劑控制病蟲害發生的防治方法。其是防治果樹病蟲害最常見,最常用的方法,也是最有效地防治方法。由于化學藥劑可以迅速直接大量殺傷病原體及害蟲,特別是當病害大流行、蟲害大暴發時,使用化學藥劑往往是盡快減少病蟲數量的唯一有效辦法。
2.1 使用化學藥劑的好處
2.1.1適用對象廣泛
幾乎所有病蟲害都有可選擇使用的化學藥劑。
2.1.2應用靈活方便
施用方法很多,針對不同的病蟲害發生情況可采用不同的施用方法,且與其他防治方法相比費用較低。
2.2 化學藥劑的類型
按照化學藥劑作用的不同可將其分為殺蟲劑、殺螨劑和殺菌劑。殺蟲劑就是殺滅害蟲的藥劑。它又可分為觸殺劑、胃毒劑、內吸劑和熏蒸劑這幾類;殺螨劑即專門用于防治螨類的藥劑;殺菌劑就是用于防治果樹病害的藥劑,又可分為鏟除劑、保護劑和治療劑。
2.3 使用方法,化學藥劑的使用方法包括拌種、土壤處理、根施、涂干和噴灑等
2.3.1拌種既可用于防治病害又可用于防治蟲害
為防治病害拌種又叫做種子消毒。用五氯硝基苯、敵克松等拌種可防止多種果樹病害的發生。為了防止地下害蟲對剛播下的種子進行危害,果樹育苗時一般可用有機磷殺蟲劑拌種。
2.3.2土壤處理同樣可用于防治病害和蟲害
防治病害時也稱土壤消毒,常用的藥劑有敵克松、五氯硝基苯和高錳酸鉀等。防治地下害蟲時一般用辛硫磷、甲基異柳磷等。
2.3.3根施和涂干主要用于害蟲防治,多用于林木、果樹刺吸性害蟲的防治
用于根施和涂干的藥劑應是具有內吸作用的藥劑,如敵克松、根腐寧、枯萎靈等。根施時須在樹干基部開溝,施用藥劑后澆水覆土;涂干則必須先將樹干的老皮刮去,用一定濃度的藥劑在樹干上涂成閉合藥環。
2.3.4噴灑是最常用的藥劑施用方法,包括噴粉和噴液
此法多用于殺滅的蟲害或病害,也用于植物體的保護。多數藥劑均可用這些方法施用。
3 注意事項
3.1正確選擇農藥品種
應根據藥劑的毒性大小、防治范圍、使用條件和防治對象選擇適宜的藥劑。比如,氨基甲酸酯類藥劑防治葉蟬、飛虱效果較好,但對同是刺吸性害蟲的蚧類和螨類則效果不好。
3.2選擇合適的濃度和用量
使用化學藥劑產生的種種弊端在很大程度上與濫用農藥有關,片面追求高死亡率,加大農藥的使用濃度和劑量會對環境造成破壞。在實際生產中,應注意適當減少農藥的使用濃度和用量。
3.3選擇適當的施藥時間
適當的施藥時間應是病蟲害生活史中的薄弱環節和尚未造成嚴重危害時,而且天敵應處在較少或不活動期。
3.4選擇合理的用藥方法
施藥時應盡量選擇那些有利于減少農藥對環境的污染和殺傷天敵等不良副作用的方法,如涂干、根施或種子處理等。
3.5注意農藥的科學輪用、混用
即不要對一種病害長期使用一種藥劑,可輪換使用幾種藥劑,或將幾種可混合的藥劑混配在一起使用,這樣可減少有害生物對農藥的抗藥性。混用的前提是混合后無物理及化學上的不良現象,如降低藥效、發生沉淀等。客觀、科學、全面地認識化學防治,合理使用化學農藥可避免其不良作用的出現,并充分發揮其在果樹病蟲害綜合防治中的作用。
4 結束語
根據病蟲發生規律,抓住病蟲發病關鍵時期,認清病蟲,對癥用藥,針對有效部位用藥,既節約了人力,財力和物力,也提高了果樹的產量。
參考文獻
[1]楊林,楊昆,高老芬.果樹病蟲害防治中農藥使用污染問題及治理對策[J].云南農業科技.2012(S1)
園林綠化是城市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我國經濟的日益發展,綠化事業亦加快發展,樹木花草的種類及種植面積不斷擴大。但在花草樹木的 生長發育過程中,經常會遭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從而使花草樹木生長不良、畸形、腐爛甚至死亡,不僅降低花木的質量,失去觀賞價值和綠化效果,而且造成很大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園林病蟲害防治工作特別重要。
一、園林病蟲害防治與苗圃地
城市各種園林綠地的苗木主要來源于園林苗圃,所以園林苗圃病蟲害的防治直接關系到園林苗木的質量,關系到園林綠地景觀的效果,關系園林植物后期的養護以及整個城市園林綠地系統的病蟲害防治問題。在苗圃病蟲害防治方面可以做到兩個方面。
(一)要從苗圃的衛生狀況入手,苗圃的衛生是減少病蟲害侵染的重要措施。其主要工作如下:苗圃地中病殘體要及時收集,并加以處理,深埋或化學藥劑處理。生長季節中要及時摘除有病枝葉,拔出病株,并對病土進行處理。園藝操作過程中要避免重復浸染,如摘心、切花是一定要防止工具和人對病害的傳帶。溫室中的有病土壤及有病盆缽在未處理前不可能繼續使用,在無土栽培時,被污染的培養液要及時清除,不得繼續使用。在栽植苗木前進行深耕改土,耕翻后經過暴曬、土壤消毒后,可殺滅部分蟲害。
(二)把好苗木的進出,嚴禁帶有病蟲害的苗木進入苗圃和銷出。在苗圃里配備專門的園林病蟲害的技術人員,在苗木進出時進行嚴格的檢驗,防治帶有病蟲害的苗木直接進入苗圃造成病蟲害的交叉感染。同時在苗木出圃時也要進行嚴格的檢疫,禁止帶有病蟲害的苗木流入城市園林綠地。若確實急需的苗木檢疫出病蟲害后也要經過處理病蟲害后方可進出苗圃。
二、園林病蟲害防治與植物檢驗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進口的、外地的花卉苗木源源不斷流入本地,病蟲害也會隨之混入,爆發了大面積的病蟲害,如:百銹病、櫻花細菌根病菌由日本傳入我國,給許多園林風景區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因此對這些苗木必須進行嚴格檢查,禁止帶有病菌和蟲害的花卉及其繁殖材料輸入,防止病蟲害分布區域的擴大和危險性病蟲害的傳播。這就要求遵守并嚴格執行植物檢疫制度,防止新的病蟲害的傳播蔓延。
園林植物檢疫的主要任務由三個方面:
(一)禁止危險性病蟲害隨著植物及產品由國外傳入它不能傳到無病區,并在檢疫和由國內輸出。
(二)將在國內局部地區的危險性病蟲害封鎖,分區把它消滅。
(三)當危險性病蟲害侵入新地區時,應及時采取徹地消滅的措施。
目前,我國以頒布的與觀賞植物有關的進口檢疫對象(病害)由:柑橘潰瘍病、桑萎縮病、蘋果銹果病、柑橘黃梢病等。經檢疫,如果發現由檢疫對象應進行檢疫處理。
三、園林病蟲害防治與園林綠地施工
園林綠地施工是園林苗木進入城市綠地的最后一道關口,因此我們在這個環節也要重視園林病蟲害的防治,為整個城市系統病蟲害的防治創造一個良好的環境。防治因為種植了外來引進的帶有病蟲害園林樹木花卉,造成病蟲害的感染;同時也要注重當地病蟲害對新種植苗木的危害,提高苗木的成活率。進購種植苗木前要嚴格檢查苗木的植物檢疫報告,沒有檢疫合格報告的苗木不能進入種植現場。如果發現購買苗木帶有病蟲害且不嚴重,但又急需時要對苗木進行病蟲害處理后方可進行種植。帶有嚴重病蟲害的苗木應就地銷毀,防治造成交叉感染,危害其它苗木。種植苗木前要對基地土壤進行消毒處理,深耕改土、耕翻后經過暴曬殺死部分病蟲害。給苗木創造一個好的生長條件,增強其抵抗病蟲害的能力。
四、園林病蟲害防治與后期養護管理
園林植物養護管理包括以下內容:科學施肥;合理澆水;松土除草;合理整形修剪,以保持良好的通風透光條件,并結合修剪,清除病蟲枝葉;做好綠地衛生,清除病株殘體,減少侵染來源;對草坪、草花等進行合理輪作;結合翻地消滅越冬蟲害等。同時做好園林病蟲害的監控工作,在各個季節都有相應的易于爆發的病蟲害,我們只有做好預防監控,掌握病蟲害的流行區域和時間做好預防措施降低病蟲害的大面積發生的機率。在治理病蟲害時要采取多種治理方法相結合,如:生物防治、化學防治、微生物防治、物理機械防治等。根據不同病蟲害和園林植物的特點采用各自相應的治理辦法。例如:在古樹的病害治理種常用物理機械的方法盡是治理,避免了化學藥物對古樹的危害。
五、常見園林病蟲害防治的方法
1、化學防治
化學防治是用化學農藥防治植物病蟲害的方法,化學防治作用迅速、效果顯著,使用方便、適用范圍廣,現已廣泛應用。這種辦法是應用有毒物質千擾有害生物的生理過程,從而將有害生物殺死、阻礙物質如抗菌素可阻止侵染物的擴展。排斥物質可影響害蟲的感官,如散布難聞的物質。
2、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具有許多優于化學防治的特點,如對人畜安全,不污染環境,不產生抗性,且由于參與了生態調控能起到保護生態平衡、持續控制病蟲害的作用。其缺點是防治效果易受環境因素的影響,作用不如化學防治速效,人工培養有益生物的技術難度較高,能用于大量釋放的天敵種類不多等。總的來說,運用生物防治進行生態調控是園林病蟲害防治的發展方向,在園林病蟲害可持續控制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在園林病蟲害防治上應用較廣的生物產品有細菌類的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管氏腫腿峰、周氏嚙小蜂、阿維菌素、瀏陽霉素、井崗霉素、煙參堿等。
3、微生物防治
微生物防治主要是通過某種特定的微生物侵入病蟲害體,殺死或抑制其生長發育。紫云金芽孢桿菌是一種相當有效的防治蟲害的微生物它只對蝶類(鱗翅目)的幼蟲有致病效用。這種微生物能產生一種在幼蟲腸內溶解毒素,是適用于約150種鱗翅目幼蟲的特有的腸毒劑。在歐洲、美國和蘇聯的林區,已成功地用于防治15種主要鱗翅目害蟲,包括落葉松毛蟲、棟綠卷蛾、松帶蛾和落葉松線小卷蛾。這種菌劑可從飛機上噴灑,對其他生物體沒有毒害作用。
4、物理防治
因為牧草產業化在當地興起較晚、進程慢,加之傳統的對種草認識的偏差,導致了在牧草生產管理上許多相關技術的推廣與應用相對滯后。以牧草病蟲害為例,絕大部分種草戶都遇到過,但引起重視的很少。為做好牧草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把病蟲害造成的損失減少到最低程度,根據對我地牧草病蟲害的調查及相關防治方法的研究與實踐,現將牧草常見病蟲害及其危害性、防治的方法介紹如下:
一、牧草常見的病害
牧草的病害是指由于外源的微生物如細菌、病毒、真菌等侵入而引起牧草生長發育的異常生理狀態,即病變。在我地發生較多且比較普遍的主要有霜霉病、銹病、褐斑病、白粉病、菌核病、|絲子等。
霜霉病 牧草的霜霉病是由霜霉菌引起的,主要侵染豆科牧草如苜稿、三葉草、草木樨等。該病發生的基本規律是病菌通過菌絲浸染病草植株的根部來越冬或者以卵孢子在病組織內越冬,翌年春季隨植株生長,在地上產生孢囊孢子,侵染其他植株。
防治方法:種植抗病的牧草品種。牧草抗霜霉病的能力存大很大的差異,可以因地制宜選用高抗病品種,以降低病害的發生。盡早對牧草進行刈割,減少菌源,尤其注意早春鏟除發病的植株。合理灌溉,防止草地過濕。
銹病 牧草銹病是由銹菌引起的,既侵害豆科牧草又侵害禾本科牧草。發生的規律是該病菌為轉主寄生菌,它可以菌絲形式在牧草的地下越冬,也可以孢子的形式在感病的殘體上越冬。越冬的孢子萌發產生擔子孢子,侵染轉主寄生植物大戟屬植物,銹孢子隨風傳到牧草上對其進行浸染。
防治方法:消滅寄生植物,如大戟屬雜草及其他豆科雜草。搞好田間管理,消滅病殘株體。對發病的草地應及時刈割,不宜收種。選種抗銹病的牧草品種。④藥物治病。對發病的草地,用20%的萎銹靈乳油配置成200-400倍液噴霧,每隔10-15天,噴1次,噴2-3次即可。
褐斑病 該病主要侵害豆科牧草,在牧草的葉、莖、莢果上出現褐色的病斑。出現在葉片上的圓狀病點,就是病菌的子囊盤,病菌以子囊孢子進行侵染。在氣溫10℃-15℃,空氣濕度達成到55%-57%時,病害會大量發生。嚴重時,落葉率達40%-60%,產草量下降15%以上,種子產量減少25%-60%。浸染菌的來源主要是種子、土壤以及寄生寄主。
防治的方法:進行種子的清洗和消毒,合理施肥, 保持氮磷鉀肥的合理比例,以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當大面積發生本病時,可以噴灑波爾多液與石灰硫磺合劑進行防治。
白粉病 無論豆科還是禾本科牧草均會感染本病。發病的植株在葉片、莖稈、莢果上出現白色的霉層。感染的后期,在這些部位會出現黑褐色的閉囊殼,在晝夜溫差大,濕度大的情況下發病嚴重。本病可造成產草量下降50%、種子產量下降30%以上。
防治方法:選種抗病品種,及時清理田間病株。發病時可噴灑石灰硫磺合劑,1000倍稀釋的托布津,50%的可濕性粉劑或者多菌靈10%的可濕性粉劑進行田間噴霧。
二、牧草常見的蟲害
牧草的蟲害是指由于某些有害昆蟲侵害牧草而引起的牧草生長發育異常或抑制,造成牧草產量和種子產量下降的災害。在我市區比較常見的牧草蟲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蚜蟲 蚜蟲對幾乎所有科屬的牧草都有危害,侵害的主要部位是比較細嫩的部分,由于蚜蟲的咬噬和吸取牧草的營養,造成植株的嫩莖、幼葉卷縮,嚴重的導致葉片發黃甚至脫落,從而影響牧草的光合作用,抑制牧草的生長,影響牧草的生長,降低牧草的產草量。
防治方法:噴灑高效低毒的樂果藥劑可取得較好的防治效果。使用40%的樂果乳劑可加水進行1000-1500倍稀釋。為提高藥效,噴藥時應選擇無風雨天氣。牧草噴灑藥液后7天內禁止飼喂家畜。
盲椿象 盲椿象主要危害豆科牧草,以苜蓿受害為重。盲椿象主要危害牧草的花蕾,常造成花蕾凋萎枯零,使牧草種子田的結實率降低,不僅造成種子產量下降,而且會影響種子的質量。
防治方法:對發生蟲災的大田牧草可以采取及時刈割的辦法,收獲后調制干草或直接飼喂畜禽。對種子田危害不太嚴重時,可在牧草開花孕蕾期噴灑50%敵敵畏乳劑,1000-1500倍稀釋液。
潛葉蠅 豆科牧草常見該蟲害。潛葉蠅的幼蟲常在植株的表皮蛀食潛行,對牧草的葉片危害大,造成葉片形成白色線條狀隧道。隧道擴大致葉片枯黃,降低牧草的光合作用,造成牧草產量的下降。
防治方法:可用40%的樂果乳劑3000-5000倍稀釋噴灑防治。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B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7)01-0106-01
病害和蟲害簡稱為病蟲害,常被林業工作者稱為“不冒煙的火災”。若不重視林業病蟲害的防范,不及時治理病蟲害,會對森林植被造成毀滅性的破壞。據林業調查統計,河北省每年林果業病蟲害發生面積高達93萬hm2,所造成的經濟損失遠高于森林火災,近幾年來林業病蟲害對森林植被的破壞面積逐年增長,嚴重影響了木材的數量與品質,破壞了可持續發展的林業建設理念。因此,防治林業病蟲害成為了當下林業工作人員學習研究的一個重要課題。
1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特點
林業病蟲害造成的災害往往是突發性的,在災害發生之前很難對病蟲害進行預測與防范。只要稍微疏于監管,沒有在病蟲害初期發現并治理,便會造成暴發性的嚴重局面,使防治工作常常陷于被動局面。現如今人造林樹木種類單一,森林對病蟲害的自身抵御、修復能力低,再加上河北省近年來的冬季氣溫偏暖,害蟲越冬存活率提高,導致病蟲害的發生幾率與發生面積有所上升。由于人工造林,樹木的種植往往是區域集中而種類單一的,所以通常暴發的林業病蟲害都不是單單局部的災害,病蟲害傳播速度非常快,會對林場內樹木造成不可挽回的影響。
據林業調查顯示,河北省林業外來害蟲(如美國白蛾、柳毒蛾、楊葉甲等)已達100余種,這對林業森林系統的功能和結構帶來非常大的危害,破壞了本地物種的生物多樣性。病蟲害種類繁多并具有復雜性,對于不同種類的害蟲要采用不同的防治措施,這也增加了林業防治難度。同時,在長年的病蟲害治理下,雖然能夠短暫地控制災害的發展,但少數害蟲在長期的藥物壓制下具有了抗藥性,這些害蟲會反復出現,并且造成的災害越來越嚴重。
2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措施
科學、環保地防治林業病蟲害要從預防開始,主張“以自制衡”,保護害蟲的天敵生物,靈活運用生物、物理、化學等手段治理,并且少用化學手段,將森林生態控制在一個平衡的位置[1]。
2.1 提高營林技術措施
防治病蟲害,先要從“防”做起。做好預防措施,首先要做好消毒工作。林場在栽種種苗時,可選種抗病品種或是進行育苗消毒,這不僅能保障種苗的健康,還能增強樹苗的生長能力。苗圃里的土壤存在病源,在栽種之前要做好土壤施肥與消毒措施。除了做好消毒工作之外,更重要的是要逐步調整森林的結構,逐步將樹木種類單調的林場改造成混交林,逐步使其成為穩定的森林生態系統,保護森林的生物多樣性,使森林自身擁有一定的病蟲害防護能力。
2.2 提倡生物治理
生物防治的重點在于保護天敵生物,利用生物治理林業病蟲害,實質上就是利用生物的種間關系調解,也就是利用害蟲的天敵將其消滅,這也是所提倡的“以自制衡”。最常見的天敵生物治理措施是“以鳥制蟲”,這是生物防治的傳統手段,有著經濟、環保等特點,符合可持續防治的理念。在害蟲數量、密度較低時,“以鳥制蟲”可以起到非常明顯的治理效果,但人造林的環境不如混交林適合鳥類居住、繁殖,所以必須要對天敵鳥類進行人為招引,以增加鳥類數量[2]。
除了利用天敵鳥類防治害蟲,也可利用其他生物防治手段,比如可以利用昆蟲類天敵,如用赤眼蜂、繭蜂防治松毛蟲,利用繭蜂防治舞毒蛾,利用細菌、真菌等微生物進行防治。
2.3 結合物理治理
林業病蟲害的物理防治具有無害、無污染、效果直接等特點。在害蟲個頭大、數量密集、易捕捉的情況下,可以進行人工捕殺并結合其他的治理方式。針對傳播速度快、繁殖擴散迅速的害蟲,可以采用物理隔離的方法,在受災區附近建立起有效的無寄主隔離帶,保護受災的林區。同時,還可以針對害蟲特點對其進行誘集并捕殺,例如利用昆蟲的趨光性和利用信息素對害蟲進行誘殺,這種方法見效快并且經濟實惠[3]。
2.4 盡量避免化學治理
利用農藥等化學手段治理林業病蟲害,可能會增強害蟲的抗藥性,導致災害反復來臨并越來越難治理,達不到理想的防治效果。因此,將化學防治手段作為急救措施,盡量只在森林中出現害蟲數量急劇增加而其他防治手段無效的情況下使用,并且在運用化學方式措施時要盡量選用無公害、無污染的藥物,避免造成森林的二次傷害[4]。
2.5 加強森林監測
病蟲害的防治措施不僅包括“預防”與“治理”,還包括日常的檢疫與監測。對樹木的檢疫是防治病蟲害產生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有定期進行植物檢疫工作,并采取嚴格的檢疫,才能及時發現并預防病蟲害發生,確保森林生態健康。同時,還要靈活運用科技手段,監測害蟲生長動態,觀察木材變化,并結合地形、氣候、時節等因素,對病蟲害的發生作出科學、準確的預測,并及時通報預測結果,及時預防災害現象,將災害扼殺在初期,減少病蟲害發生[5-6]。
3 結語
隨著人工林場的興建,人造林面積增多,每年林業病蟲害造成的受災面積居高不下。因此,探索環保、高效的防治林業病蟲害的方法成為了當下林業工作人員要研究的重要課題。在研究防治林業病蟲害時,首先要了解病蟲害的產生特點,在預防與治理時都要做到因地制宜,在不同環境里靈活、科學地選用不同的防治措施。同時,要加強林業工作人員的責任心,嚴格地進行樹木的檢疫與森林的監測工作,以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4 參考文獻
[1] 張平,王曉丹,方國輝,等.林業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淺析[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7):54.
[2] 羅小紅.建立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措施[J].現代園藝,2016(4):53-54.
[3] 劉啟斌,閆雙秋.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吉林農業,2012(11):205-206.
中圖分類號: S43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6.20.025
隨著科學技術的日益發展,我國農業的發展水平也隨之得到了極大的提高。近幾年來,我國的有機農業發展迅速,極大推動了農業向可持續方向發展。但是在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其中病蟲害防治是當前面臨最為嚴重的問題,這就需要農業工作者采取更加切實有效的方法對病蟲害進行防治,從而提高農作物的產量和品質。
1加強生態平衡的創建,開展多樣化種植
有機農業種植病蟲害主要是指在模擬自然生態體系的情況下,種植的作物更加多樣化,傳統種植單一作物容易形成統一的生態和資源條件,而在這種特定的環境下特別容易引起病蟲危害。由于病蟲種類少以及單一的生存環境,就導致益蟲不能夠很好的繁殖和生長,對病蟲無法起到很好的抑制作用。因此,種植要趨向于多樣化,引入更多品種,豐富農業資源,構建一個均衡的生態環境,從而有效的控制害蟲對農作物的侵害。多樣性種植又分為時間多樣性和空間多樣性:時間多樣性主要是指掌握植物的種植時間以及準確的計算作物的收獲時間等;空間多樣性主要是指地理空間的多樣性、種植品種以及土壤的多樣性。通過構建生態多樣性,可以為益蟲的繁殖和生長提供良好的環境,從而能夠更加有效的開展病蟲害防治。
2加強對生產過程的管理
在選擇種子時,要選取具有良好抗病性的品種,并在選取之后及時的進行種子處理,在播種前讓種子能夠得到充足的晾曬,之后放在溫水里面浸泡,最后挑出帶有病蟲的種子。另外,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相應調整和制定栽培制度,播種時間要盡可能的避開病蟲高發期,最好在蟲害和益蟲同步生長時,或是在不適合病蟲生長時進行播種。并在播種后及時做好蟲害藥物的播撒,有效消滅病蟲的根源。做好對田園的衛生等管理工作,保證種植環境的清潔和衛生。
3對農業蟲害進行綜合治理
為了我國農作物種植能夠更好的實現可持續發展,就需要對蟲害進行科學有效的綜合治理。在實際的治理過程中,要充分考慮環境保護、社會發展以及經濟效益等綜合因素,切實有效的保持各方面能夠均衡發展。在防治蟲害之前,通過計算機準確的計算出生態系統自我調節的最大限度值,當監測系統發現蟲害已經超過了預定值就會自動預警,以便于及時的采取措施進行防治。如果在植物生長過程中蟲害發生的密度不大,危害性較小,就可以通過生態系統的自我調節能力對蟲害進行防治,從而節省人力和成本。要采取科學合理的措施對病蟲進行防治,對于化學農藥要避免施用過多,盡可能采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在不破壞自然環境的情況下,有效的防治蟲害。除此之外,從事農業的相關部門要積極的開展農業病蟲害防治技術的研究工作,例如種植方式、改善土壤成分以及作物品種選擇等,為實現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4采取適當的防治措施
我國長期以來主要是運用化學方法對農作物病蟲害進行防治,通過大量施用含有化學成分的農藥,將害蟲滅殺,收效好但弊端很多。首先,化學農藥中存在對人體有害的物質較多,如果人們食用了含有殘留農藥的農作物,身體健康會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損傷,甚至會危及生命;其次,采用化學方法防治病蟲害的過程中,也會對環境、河水等生態系統造成比較大的危害,在生態系統遭到破壞的同時,也完全背離了可持續發展的準則。而采用生物防治方法可以有效的避免上述問題的發生,例如在種植有機農作物的區域,養殖雞、鴨等以蟲子為食的家禽,有效的防治蟲害。利用昆蟲的趨光性,通過在燈光周圍布網對昆蟲進行捕殺,或者通過在農作物的周圍用紗網給昆蟲設置障礙等方式對蟲害進行有效的防治。
5加強對種植人員的指導
在我國有機農業種植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對于農業技術人員相應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實際的工作中,農業技術人員一定要做到深入田間、深入群眾以及深入研究三個方面,堅持以人為本的理念,通過與農民進行交流,開展問卷調查等方式,歸納整理出農業病蟲害防治方面亟待解決的諸多問題。這就需要相關部門采取講座、發放傳單以及宣傳手冊等多種形式,讓農民對科學先進的病蟲害防治技術能夠有更加充分的了解。農業部門要組織科技人員對種植人員進行定期開展多層次的培訓,有針對性的對他們各自的特點進行細致的指導,讓他們能夠真正的運用先進的科學技術,科學合理的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6結語
病蟲害防治是有機農業發展過程中一項非常重要的工作。這就要求我們對有機農業種植中病蟲害的原則和方法進行不斷的深入研究,從而提高農產品的質量和產量,促進我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 張艷兵.淺談有機農業病蟲害防治的核心[J].農業技術與裝備,2009,(14).
1 溫室蔬菜種植中病蟲害發生所具備的條件
新時期,隨著溫室蔬菜種植的推廣力度逐漸加大,其蔬菜中的病蟲害也開始呈現出種類多、發生頻率高、危害性強以及蔓延速度快等特點,使得溫室蔬菜的種植遭遇了較大的病蟲害威脅。近幾年來,溫室蔬菜種植的相關技術人員逐步推動了對于病蟲害的研究工作的深入,病蟲害發生的條件以及其防治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進展。具體而言,病蟲害在溫室蔬菜種植中的產生大致具備了以下幾個方面的條件:
首先,溫室蔬菜的種植為病蟲害的產生提供了適宜的溫度條件以及空氣濕度條件。以蟲害的發生來講,溫室具備較高的溫度條件,這為白粉虱等怕冷的害蟲提供了在寒冷地區過冬的機會,而且這種高溫條件還為害蟲的繁殖速度以及繁殖頻率起到了推動作用,使得蔬菜的種植遭受到逐漸加重的蟲害。以病害的發生來講,溫室種植具備密閉的環境能夠在寒冷季節及夜晚時分依舊保存適當的溫度,從而使得溫室內外的溫度差形成過多露水,而導致溫室的高濕度狀況,為病原真菌、細菌等提供滋生及繁殖的環境,導致蔬菜植株抗病能力的降低,從而形成了病害,比如黃瓜的霜霉病。
其次,溫室蔬菜的種植具備病蟲害生長的土壤條件。溫室中的土壤所接受的光照相對較少,具有較高的溫度及濕度,從而為某些真菌、細菌以及螻蛄、韭蛆等的生長提供了寄生場所。而且,土壤病蟲害的發生較難以治理,未治理狀態下的輪番種植會不斷地為病蟲害生長提供繁衍條件,從而導致病蟲害的加重,使得蔬菜的病蟲害破壞程度逐步加大。而且,溫室種植中對于蔬菜種類的盲目移植和接種,不僅會通過移植植株的土壤為溫室帶來不曾有過的其他病蟲害,還會由于盲目的接種導致原有支柱抗病蟲害能力的降低。
2 溫室蔬菜種植中病蟲害的相關防治措施分析
本文下面從生態防治、栽培種植和物理防治3個方面來分析一下防治溫室病蟲害的措施:
2.1 防治溫室病蟲害的生態措施
生態的病蟲害防治是目前病蟲害防治工作的主流處理方法,它主要是利用了病菌和蔬菜二者的生長需要不同的環境條件的原理來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人員通過為蔬菜生長營造良好的條件,而為病蟲害發生創造不利的生長條件,來減少病蟲害的發生或降低病蟲害的威脅。比如,種植人員在光照條件好的上午將溫室上面覆蓋的草苫揭掉,使溫室通過光照和適當通風將溫度調整到28°以下,并將濕度調整到80%以下,為喜溫蔬菜的生長創造條件,而為適宜32°以上生存的霜霉病及白粉病等制造不良的條件。
2.2 防治溫室病蟲害的栽培措施
種植人員采用栽培措施來防治病蟲害主要利用了換茬輪作、改善通風及透光的條件、增施有機肥以及實施膜下灌溉等幾個方面的措施。首先,以換茬輪作來講,種植人員通過進行定期的換茬種植以及清理,能夠通過改善土壤條件或者是清除帶有病蟲害的植株等,來使整個溫室種植獲得干凈的種植環境的條件。其次,以改善溫室的通風以及透光條件來講,工作人員可以對蔬菜種植的植株間距以及田壟的高度及寬度等,降低病蟲還發生的溫度、濕度條件。再者,以增施有機肥和進行膜下灌溉的措施來講,工作人員為植株施加配方有機肥,可以有效地提高植株對氮磷鉀等營養成分的適當需要,從而使植株增強對于病害的抵抗能力。而膜下灌溉則可以通過降低土壤的水分蒸發,使溫室內的溫度及濕度調整到不利于病蟲害的發生及繁殖的狀態。
2.3 防治溫室病蟲害的物理措施
溫室蔬菜種植人員當前主要采用了對種子進行日曬、溫浴及藥浸處理、土壤及扣膜消毒、高溫堆肥悶棚等措施來進行病蟲害的物理防治。從對種子的處理來講,通過曬掉附著在種子上的病菌以及使種子獲得某種藥性、通過溫浴及殺滅病蟲害等,來預防蔬菜苗期的病蟲害。從土壤和扣膜的消毒來講,通過在種植之前使用消毒劑將土壤中的蟲卵或是病菌等殺滅,以及通過使用敵敵畏等來噴扣膜以驅走白粉虱等害蟲,來達到對于病蟲害的有效防治。從高溫堆肥和悶棚的措施來講,種植者可以通過充分地腐熟肥料以消滅肥料中的病蟲害,以及在白天悶棚以使用高溫殺滅病蟲等,來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3 結語
病蟲害的發生使得溫室蔬菜的種植受到了極大的危害,種植人員必須積極地采取有效的措施對這些病蟲害進行防治,才能夠切實地推動溫室蔬菜種植的增產效果的實現。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307.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70532031
引言
林業是為了保護地球生態環境和生態平衡,進行培育和保護森林,并利用其本身優勢起到林木保護作用的部門。目前隨著林業面積的不斷擴張,對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和原因探究也是林業部門刻不容緩的工作之一。本文通過對林業病蟲害情況的簡述,追尋其發生原因,進而找到好的可以防治病蟲害的辦法。
1 林業病蟲害情況概述
近年來,隨著城市化的發展和城市綠化的要求,城市人工造林的面積不斷增加,加之國家退耕還林的號召,國家林木面積逐年增加;但隨之而來的是林業在火災、水災、病蟲害等方面的防范工作。本文主要研究病蟲害的產生原因和防范。
近幾年人工造林面積逐年增加,人工造林的特點是樹木間密度適宜、樹木種類比較單一、林木結構簡單等;而這些特點也造成林業維護人員消耗增加,病蟲害發生的面積逐年遞增,也是病蟲害工作難以開展的原由之一。
隨著人們綠化意識的增加,休息時間開始走出家門進行野餐或者聚會,這些人為社交活動的增加,也會帶來病蟲害。就像隨著國際間交流的增加,美國的亞洲鯉魚一樣,這在美國無異于破壞生態環境的“病蟲害”。[1]
打農藥是現代農業、林業常用的防治手段,但這種方法在殺死一部分病蟲害的同時,也為病蟲害增加了抗藥性,防治工作的難度也會加大。
所以林業病蟲害的防范不能單純的依靠化學方法,應依據科學的管理方式減少病蟲害對林業的傷害。
2 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
經上述分析可以看到,影響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順利開展的因素有很多,在此基礎上,需要對林業病蟲害發生的原因進行進一步分析,從而得出科學的病蟲害防治辦法。
林木類多生活在潮濕環境中,潮濕的環境容易滋生各種病蟲害,病蟲害的種類繁多,單一醫治可能導致其他病蟲害的爆發,故無法針對單一蟲害進行醫治。其次是其生存環境復雜,制止病蟲害的發生也不能破壞原有的林木生存環境,故只能從其的發生原因入手。而病蟲害難以根治及其產生原因在以下幾點:
林業的病害多為有害菌類,蟲害多為昆蟲,而菌類和昆蟲的繁殖速度快,也會根據自然環境的變化而進化,難以對其進行根治。目前我國林業病蟲害的種類多達80余種,其中包括美國白蛾、蝗蟲、螨類、蛾蝶類幼蟲、松毛蟲等,都是對林業有著巨大破壞力的病蟲害,而且這些病蟲害絕大部分是憑借著大自然在進行傳播,防治工作難度加大。
人工植樹面積的增加,尤其是單一林木面積的增加,所引起的林木品種結構簡單,防護系統較低,容易造成病蟲害范圍的增加,導致病蟲害防治工作收效甚微。尤其是現在全球氣溫回暖,冬季氣溫普遍回升,昆蟲蟲卵的越冬存活率越來越高,春季的突發性蟲害面積也會擴大。[2]
林木人工種植面積的增加,意味著林木的管理活動也要增加。但目前我國缺乏對人工種植林木的科學管理,也缺少管理林木的人才。因而導致林木生存環境惡化,衛生情況堪憂以及病蟲害的大量滋生。
由于病蟲害繁殖速度快、涉及面積廣,難以經過一次或少數幾次的治理有效根治;而且會有不定期的爆發風險,此種爆發在沒有準確數據的支持下難以預測。
3 林業病蟲害的防治辦法
通過對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的細究,l現可以通過以下幾種方式對林業病蟲害進行防范工作:
林業部門需要在先進設備的支撐下,對所檢測地林木的生長環境、發育情況進行監測,利用科學的方式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推測,提前做好病蟲害發生后的防范措施;還可以在病蟲害發生前提前做好預防,減少病蟲害發生的數量。
人工造林前,提前根據當地環境對林木種苗進行多品種選取,種植過程中選擇多品種林木種植,維護林木的生物平衡,增加林木結構本身的制約性、復雜性和防護性。
昆蟲中有害蟲也有益蟲,要對對林木有益的昆蟲進行保護;并增加病蟲害天敵的培育和保護,可以從生物品種方向上對病蟲害的發生進行有效抑制。
增加育苗的防蟲處理,以及林木的檢測工作,引進先進設施和科學技術對病蟲害進行防治。
加強人工種植林木的管理和檢疫,引進科學管理方法,利用新進技術和工作模式對病蟲害防治展開工作。但同時要根據當地特有的病蟲害特質進行有針對性研究,了解其習性,有針對性地進行防治工作。
4 結語
退耕還林已經是國家保護林木資源的主基調,所以在做好火災、水災防范的同時,林木病蟲害的防范也要積極展開。病蟲害的防治應根據不同林木的生長環境,因地制宜,對不同的病蟲害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在治理病蟲害的同時要注意對生態環境的維護,利用科學方法、先進設備提前檢測,以混交林為主的生態防范,輔以病蟲害天敵和藥物等防治方式。唯有如此才可以對林業病蟲害進行最有效的治理,也能維護好國家的林業生態環境和生物結構,保證林業的健康發展。
關鍵詞:森林 病蟲害 綜合防治方法
0 引言
森林病蟲害防治工作必須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觀點出發,采取綜合防治和生態控制措施,強化預防工作,實行綜合治理。在指導思想上,要實現由重除治向重預防轉變。在防治策略上,采取綜合性營林措施,搞好重點林業工程項目,將病蟲害預防措施納入規劃設計中,實現由一般防治向工程治理轉變。
1 綜合治理
森林病蟲害的防治方法很多,各種方法各有其優點和局限性,單靠其中某一種措施往往不能達到防治的目的,有時還會引起其它的一些不良反應。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有害生物綜合治理專家小組對綜合治理下了如下定義:害蟲綜合治理是一種防治方案,它能控制害蟲的發生,避免相互矛盾,盡量發揮有機地調和作用,保持經濟允許水平之下的防治體系。
2 綜合治理的原則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是一個病蟲控制的系統工程,即從生態學觀點出發,在整個森林生產、栽植及養護管理等過程中,都要有計劃地應用改善栽植養護技術,調節生態環境,預防病蟲害的發生,降低病蟲害發生程度,不使其形成超出危害標準要求的策略及措施。要使自然防治和人為防治手段有機地結合起來,有意識地加強自然防治能力。
在實行綜合治理的過程中,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出發:
2.1 從生態學角度出發 森林、病蟲、天敵三者之間有的相互依存,有的相互制約。當它們共同生活在一個環境中時,它們的發生、消長、生存又與這個環境的狀態關系極為密切。這些生物與環境共同構成一個生態系統。綜合治理就是在育苗、移栽和養護管理過程中,通過有針對性地調節和操縱生態系統里某些組成部分,以創造一個有利于植物及病蟲天敵的生存,而不利于病蟲孳生和發展的環境條件,從而預防或減少病蟲的發生與危害。
2.2 從安全角度出發 根據森林生態系統里各組成成分的運動規律和彼此之間的相互關系,既針對不同對象,又考慮整個生態系統當時和以后的影響,靈活、協調地選用一種或幾種適合園林實際條件的有效技術和方法。如園林管理技術、病蟲天敵的保護和利用、物理機械防治、化學防治等措施。對不同的病蟲害,采用不同對策。幾項措施取長補短,相互輔佐,并注意實施的時間和方法,達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同時將對生態系統內外產生的副作用降到最低限度,既控制了病蟲危害,又保護了人、天敵和植物的安全。
2.3 從保護環境,恢復和促進生態平衡,有利于自然控制角度出發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并不排除化學農藥的使用,而是要求從病蟲、植物、天敵、環境之間的自然關系出發,科學地選擇及合理地使用農藥,在城市園林中應特別注意選擇高效、無毒或低毒、污染輕、有選擇性的農藥(如蘇云金桿菌乳劑、滅幼脲等),防止對人畜造成毒害,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充分保護和利用天敵,逐步加強自然控制的各個因素,不斷增強自然控制力。
2.4 從經濟效益角度出發 防治病蟲的目的是為了控制病蟲的危害,使其危害程度低到不足以造成經濟損失。因而經濟允許水平(經濟閥值)是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概念。人們必須研究病蟲的數量發展到何種程度,才能采取防治措施,以阻止病蟲達到造成經濟損失的程度,這就是防治指標。病蟲危害程度低于防治指標,可不防治;否則,必須掌握有利時機,及時防治。順便需要指出的是:在以城鎮街道、公園綠地、廠礦及企事業單位的園林綠化為主體時,則不完全適合上述經濟觀點。因該園林模式是以生態及綠化觀賞效益為目的,而非經濟效益,且不可單純為了追求經濟效益而忽略病蟲的防治。
3 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策略
3.1 搞好城市森林的種植規劃 在考慮城市美化的基礎上合理配置植物品種,要注意長遠解決病蟲害問題。針對本地區發生嚴重的害蟲種類,減少其喜食植物的種植,多規劃和栽植抗病蟲的或耐性強的植物,減少有害生物的適生寄主。
3.2 防治有害生物入侵,加快“三個體系”建設 近年來,外來有害生物對我國林業造成的危害十分嚴重。尤其是美國白蛾在我區周邊的天津、遼寧、河北、陜西等地嚴重發生,直接對我區林業構成威脅。各地區、各有關部門必須引起高度重視,防患于未然。海關、商檢、森檢部門和木材檢查站要各司其職、協同作戰,嚴密堵塞外部入侵渠道。林業部門要堅持每年疫情普查制度,抓好常年監測工作,適時開展專項調查,發現病死樹和新的有害生物,及時上報送檢。
3.3 加強養護管理,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病蟲的發生和危害在相當程度上與植物的生長勢相關。對生長勢差的應及時施肥、澆水、松土鋤草,提高植物自身的抗病蟲能力,并結合秋冬季修剪,除去染病蟲枝條。這樣不但可以調節植物養分,還可以減少病蟲來源,通風透光增強樹勢,營造不利于病蟲害越冬、繁衍、為害的環境條件。
3.4 推廣應用無公害防治技術
3.4.1 保護利用天敵,開展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是持久的,效果是顯著的。一旦天敵在田間建立了自己的種群,它就可以長期持續地對害蟲發揮控制作用,這是化學農藥所無法達到的。城市具備開展生物防治的條件,一是城市林業種類豐富,適合天敵的生存和繁衍,我們應該加強對天敵的利用和保護,盡量減少使用化學農藥,創造利于天敵群落發展的條件。二是城市建筑對園林植被的分割形成的“海島生態”有利于釋放天敵。目前,一些發達國家加強了對植保工作的立法和管理,建立了植物保護工作新的管理標準,特別是作為可持續植物保護中重要措施的生物防治技術,在許多國家和地區得到應用和推廣,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有很多生產和銷售害蟲天敵產品的公司,生物防治正逐步朝著產業化的方向發展。
3.4.2 選擇使用生物農藥 生物農藥在病蟲害防治過程中能有效地保護天敵,消滅害蟲,對人畜危害小,對環境污染小,相對于化學農藥來講對病蟲害的控制作用具有持久性。如:利用Bt乳劑防治國槐尺蠖,每年噴兩遍藥即可控制其危害,而用化學農藥每代害蟲都必須防治兩遍以上。1987年鄭州市森林大袋蛾大發生,危害成災,施用生物農藥滅幼脲進行超低容量飛噴防治,防治效果達到98%以上,完全控制了該蟲再度大發生,分析原因主要是既消滅了害蟲又保護了天敵。生物農藥除了Bt 乳劑、滅幼脲外,最近幾年生產的花保、煙滲堿等,這些都是防治園林病蟲害的首選農藥。
3.5 合理使用化學農藥 化學防治只在必需應急時進行,實施靶標防治,盡可能地選用具有選擇性、低毒、對環境污染小的藥劑,少用或不用廣譜性的化學農藥,經常變化用藥品種和混用配方,以免害蟲產生抗藥性。施藥方式也應采取涂莖、根施和注射等方法,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
中圖分類號 S76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9-0169-01
林業病蟲害嚴重影響我國林業可持續發展,加強林業病蟲害的防治已成為林業工作中的一項重要任務[1]。該文就浙江省溫州地區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進行分析,并探討相應的防治措施,以期為更好地推動當地林業工作的發展。
1 林業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1.1 人工林面積與病蟲害同步增長
人工林生態結構單一,自身防御與自我修復能力較弱,極易遭受病蟲害侵襲[2]。據有關調查顯示,截至2013年,溫州地區森林總面積為7 075.00 hm2,人工林面積為4 336.98 hm2,占61.3 %。在過去的30年內人工林面積增加了40%,森林病蟲害的發生面積也增加了約40%。可見,二者大致為同步增長。病蟲害的不斷增加給當地的林業工作造成了很大的損失。
1.2 天然林遭到嚴重破壞
傳統的林業經濟主要依靠木材生產,因此為了追求經濟利益,大量的原始森林資源被人們肆意地砍伐、破壞。濫采濫伐影響到原有森林生物的多樣性、林分結構等,嚴重破壞了原有的森林生態系統,進而導致害蟲天敵的大幅減少,為病蟲害的生長與流行提供了適宜的環境[3]。
1.3 營林方式不科學
在營林過程中人們過于看重林木的速生豐產,而極大忽略了營林工作的科學性、合理性,沒有做到因地制宜、適地適樹,林木管理方式不當,種植密度不合理,不撫育導致林間通風不暢,透光與透氣性差,致使病蟲害大幅度上升。
1.4 濫用化學農藥,缺乏健全的防治體系
長期以來,人們習慣利用農藥來治理森林病蟲。農藥在殺死害蟲的同時也會殺死不少有益生物,并且害蟲會逐步產生抗藥性。因此,濫用農藥制劑,極易破壞林業生態系統,使林業生態環境急劇惡化。溫州地區的病蟲害防治工作比較滯后,缺乏創新,未跟上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的發展要求。另外,當地防治工作長期處于被動狀態,未切實貫徹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由于經費限制,使溫州地區林業病蟲害防治體系還不健全,有關基礎建設滯后,工作設施與方式滯后,監測預報環節比較薄弱。
2 開展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意義
無公害防治是指在森林培育技術的基礎上,借助生物技術達到防治病蟲害、保護環境、維持林間生態平衡、構建和諧森林生態系統的多重目的。通過構建穩定的林業生態系統,從而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真正實現經濟、社會、自然的多重效益。同時,病蟲害無公害防治也是落實“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重要體現,大力倡導和諧、健康森林的理念[4-5]。通過這一舉措,不但能有效防治病蟲害,而且不會傷害害蟲的天敵,進一步促進了林業產業的快速發展。
3 林業病蟲害無公害防治的具體措施
3.1 森林撫育與管理
首先,要根據適地適樹的原則開展造林工作,挑選長勢良好、沒有病蟲害、抵抗能力強的品種栽植。林間生物應保證多樣性,如配置喬、灌、草等植物,以提高林間生態系統的穩定性與抵抗能力。做好育苗消毒工作,應挑選適宜的場所作為苗圃,避開那些低濕的地方,避免引起苗枯病。此外,還需對苗圃實施輪流作業,防止引起病蟲害,并及時進行翻土施肥。然后抓好封山育林工作,及時除草、施肥、修枝剪葉,將部分病枝及時除去,避免蟲害進一步蔓延。盡量降低人、畜對林間環境的破壞,并適當增加害蟲天敵數量,以起到防控害蟲的目的[6]。重點保護害蟲天敵及現有的天然林,不準隨意砍伐樹木,禁止所有破壞林木生態系統的行為。
3.2 重點完善林業病蟲害的監測預報機制
堅持預防為主,首先必須把病蟲害的監測預報工作擺在首位,形成一套健全的病蟲害監測預報機制。要針對溫州地區林業病蟲害的主要特征、氣候條件等進行全面監控,保證監測預報工作的有效性、準確性、全面性,真正實現早發現、早防治的目標。同時,要抓好對林木的檢疫環節,避免各種危險性病蟲傳入當地。
3.3 提高森防科技含量,綜合治理
為實現溫州地區林業生態科學發展,進一步提升林分質量,強化森林對病蟲害的自我抵御能力,采用微生物、生物、生物農藥等進行無公害防治。一是引進昆蟲天敵,達到防控蟲害的作用,同時還有助于保持生態平衡,確保林業生產的穩定發展。二是引進益鳥,通過鳥類防控病蟲害,如啄木鳥、灰喜鵲、山雀等。通常可利用造鳥巢等辦法吸引益鳥前來,消滅病蟲害。三是微生物防治。例如,用白僵菌防治馬尾松毛蟲。四是利用化學藥劑防治,這是目前一種較為常見的做法。同時,對于部分嚴重的病蟲害,該方法的防治效果較好,但是使用農藥防治在殺死病蟲害的同時還會殺死有益生物。因此,如條件允許,應提倡采用無毒性、綠色的生物農藥進行防治。此外,還應加大科技投入,加強科技攻關,并大力推廣新技術,借助各種生物物理技術、光、電、溫度、器械等方式實施綜合防治,進一步提高防治水平。
總之,林業病蟲害防治工作是一項長期、艱巨的任務,要求林業工作者必須不斷探索新的治理方法,掌握病蟲害發
生的具體原因及特征,切實采取有效的治理對策,實現溫州地區林業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4 參考文獻
[1] 龔云華,黃國成,陳秀東.關于林業病蟲害發生原因及無公害防治策略的探討[J].科技向導,2012(12):207.
[2] 劉啟斌,閆雙秋.林業病蟲害防治技術與方法初探[J].吉林農業:學術版,2012(11):205-206.
[3] 張毅,孫興全.上海林業病蟲害防治對策探討[J].綠色科技,2012(7):145-146.
中圖分類號 S436.63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2)08-0174-01
棗樹的病蟲害能使棗樹絕產、絕收,嚴重的有可能毀滅棗園。因此,科學地防治病蟲害是棗樹獲得豐產的可靠保證。本著“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化學農藥,把棗樹病蟲控制在不造成危害的水平以下,達到保護環境、增加產量、提高品質的目的[1]。
1棗樹病蟲害的發生原因
棗樹病蟲害主要有以下原因造成:一是有部分棗農受傳統思想影響,認為棗樹抗寒抗瘠薄,不用管理,導致病蟲害發生嚴重,棗園減產甚至絕收;二是沒有有針對性地及時進行防治,致使錯過最佳防治時間,導致病蟲害發生嚴重;三是棗園經常使用廣譜性殺蟲劑,致使害蟲天敵在噴藥時也被殺死,而且長時間使用單一廣譜性殺蟲劑致使害蟲產生抗藥性[2]。
2臨猗縣棗樹常見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
2.1棗步曲
發生特點:在臨猗縣每年發生1代,以蛹集中在棗樹根頸周圍的表層土壤中越冬。成蟲雌雄異型,無翅雌蛾爬行上樹和有翅雄蛾后,成塊產卵于粗翹樹皮下。抗藥性特強。無翅雌蛾無法通過光滑物。
防治措施:一是在驚蟄前緊貼樹干基部綁一條寬8~10 cm的塑膜,切斷雌蛾上樹之路。在塑膜帶下挖寬、深各10 cm的光滑小溝,使爬不上樹的雌蛾集中跌落在溝里。二是成蟲出土后,在小溝內和土堆撒3% 1605以殺死小溝內和土堆上的雌蛾。三是在棗樹發芽展葉、大部分幼蟲進入2齡時,噴撒75%辛硫磷或2.5%溴氧菊酯。
2.2棗黏蟲
發生特點:越冬蛹分布在樹干或樹枝上,主干蟲口密度最大,主枝次之,側枝較少。成蟲具有強烈的趨異性、趨光性和趨化性。幼蟲吐絲纏卷葉片、做包取食危害。
防治措施:一是在11月至次年2月底徹底刮除樹干上的粗翹皮,堵樹洞。二是用活蟲性誘盆、黑光燈、糖醋盆等方法誘殺雄蛾。三是利用赤眼蜂或微生物農藥防治。四是在棗樹發芽展葉期,用7%辛硫磷或10%氯氰菊酯1 500倍液噴施1次[3]。
2.3棗桃小食心蟲
發生特點:在臨猗縣1年發生1~2代,以扁圓形蟲繭在土中越冬。次年6月氣溫上升到20 ℃左右,越冬幼蟲開始出土。成蟲無趨光性和趨化性,但趨異性較強。幼蟲孵化后在果面上爬行并很快蛀入果內危害。
防治措施:①挖繭或揚土滅繭。春季解凍后至幼蟲出土前,在樹干根頸附近挖揀越冬繭。也可以在晚秋,把表土鏟起撒于田間,使蟲繭暴露于地表,經過季風吹冷凍而死。②地膜覆蓋。春季對樹干周圍半徑100 cm以內的地面覆蓋地膜,抑制幼蟲出土、化蛹、羽化。③揀拾落果,清滅脫落幼蟲。7月中下旬后,每隔2~3 d揀拾1次落果,消滅果內幼蟲。④樹下填土防止幼蟲出土。5月底前,在樹干周圍堆高20 cm左右的土堆,阻止越冬幼蟲出土。⑤藥劑防治。于7月中下旬至8月下旬噴施25%氯氰菊酯1 500倍液防治桃小食心蟲成蟲。
2.4棗龜蠟蚧
發生特點:雌蟲在臨猗縣1年發生1代,以受精雌蟲在枝條上越冬,次年4—5月繼續發育。4月下旬越冬蟲體迅速增大,5月底至6月初在腹下產卵,6月中旬進入產卵盛期,7月上中旬為孵化盛期。
防治措施:一是人工捕殺,冬季剪除蟲枝。二是幼蟲孵化期,噴滅掃利3 000倍液,第1次噴藥15 d后再噴1次。三是保護好紅點唇飄蟲等捕食性天敵和長盾金小蜂等寄生性天敵。
2.5棗銹壁虱
發生特點:在臨猗縣1年發生3~4代,以成螨在棗股縫隙內越冬,次年4月下旬開始出蟄活動,為害嫩芽,5月中旬開始產卵,以成蟲和若蟲為害葉片、花蕾、果實及嫩枝。
防治措施:一是4月中旬棗樹發芽前用5°Bé石硫合劑噴到淋洗狀態。二是5月上中旬和6月初棗樹開花前,噴1次40%氧化樂果,或50% 1605乳油1 000倍液。
2.6棗銹病
發生特點:棗銹病是棗樹的重要葉片病害,有時也侵害果實。葉片發病初期,在葉背散生淡綠色小點,后漸變成淡灰褐色,最后病斑變黃褐色,產生突起的夏孢子堆。
防治措施:一是棗樹越冬休眠期間,徹底掃除病落葉,集中深埋或燒毀,以壓低菌源。二是疏除過密枝條,改善樹冠內通風透光條件。三是在7月上中旬臨近發病前開始噴藥,相隔20 d左右,連噴2次石灰倍量式波爾多液200倍液或粉銹寧。
2.7棗瘋病
發生特點:棗瘋病是棗樹的一種毀滅性病害,棗樹染病后,通常表現有花器反祖、抽生細小黃綠的枝叢和樹下萌生小葉叢枝狀的根等現象。
防治措施:一是刮除病樹病蘗,消滅病源,防止蔓延。二是刮樹時應將大根刨凈,以免再生全樹,不要只去病枝,不
(下轉第177頁)
(上接第174頁)
刨樹。三是1株樹即使出現1個病枝,也應刨全樹,不要只去病枝,不刨樹。四是選育和采用抗病品種。五是防治傳病昆蟲,減少傳播媒介。在5月上旬棗樹發芽展葉期,噴50% 1605乳油1 500倍液[4]。
通過對棗樹病蟲害有針對性的防治,使棗園達到了穩產、高產,效果明顯好于防治不當或不防治的棗園,具體表現在經防治的棗園棗果產量高,質量好,商品率高,棗農收益明顯增多。
3參考文獻
[1] 李連昌.棗樹豐產增值實用技術[M].太原:山西高校聯合出版社,2001.
中圖分類號S436.33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 1007-5739(2011)22-0180-01
韭菜病蟲危害不僅不亞于大田作物,實際上往往重于一般作物。疫病與灰霉病均能造成韭菜葉、莖嚴重受害而完全失去經濟價值,導致大幅減產。蟲害特別是韭蛆主要危害的部位是韭菜的根基表皮內,蛀食內部組織,造成韭菜莖基腐爛。而且藥劑防治難度比較大,往往會因為用藥量過大導致污染較重,使韭菜上市時污染物超標。為做好韭菜病蟲害的防治工作,實現韭菜優質、高產,使廣大消費者食用放心菜,促進生產者增產增收,應在了解病蟲害發生特點的基礎上采取合理措施進行防治。
1發生特點
1.1病害
1.1.1韭菜疫病。其主要是對韭菜的假莖、鱗莖葉片、花薹、根等部位進行危害。假莖危害癥狀表現為水噴狀,呈褐色軟腐,葉鞘比較容易脫落。鱗莖危害癥狀表現為根盤處有水漬狀,呈褐色腐爛,其內部組織呈淺褐色,新生葉片比較瘦弱。葉片和花薹危害癥狀表現為初期產生暗綠色水浸狀斑點,隨后病斑擴大,病部縊縮,造成葉片、花薹下垂腐爛,一般危害從中下部開始[1]。如果濕度比較大,病斑部有白色稀疏霉層著生。根部危害癥狀表現為根毛少,根變褐腐爛,無新根發生,植株長勢弱。
1.1.2韭菜灰霉(白點)病。其主要對葉片造成危害。其危害癥狀表現為上半部葉甚至整片葉干枯,初期有小斑點在葉正面或背面呈散生狀,斑點為白色至淺灰褐色,以后擴大至2~7 mm,變為橢圓形至梭形,一般從葉尖開始向下擴展危害。如果濕度比較大,病斑上還會有稀疏的灰褐色霉層著生。后期病斑隨發展蔓延相互間連接成片,上半葉或全葉呈枯焦狀。韭菜收割后偶爾可見其沿著刀口向下開始腐爛,病斑呈現“V”字狀。
1.2蟲害
韭菜主要蟲害是韭蛆。其在東港市常年發生5~6代,有世代重疊現象。幼蟲休眠過冬場所主要是韭根周圍3~4 cm的土中或莖內,待翌年春季韭菜萌發時,其開始活動并取食。溫室內的越冬幼蟲羽化為成蟲的時間是在3月中下旬,經交尾產卵孵化出1代幼蟲,1代幼蟲化蛹羽化為成蟲的時間是4月中下旬,第2代成蟲出現時間為5月下旬[2]。一般4―6月進入幼蟲危害盛期。夏季雨季的到來不利于韭蛆生存,蟲量有減少趨勢。9月下旬至10月中旬再度危害,并呈現出1個高峰,成蟲經產卵孵化后成為越冬幼蟲,或者遷至溫室中繼續危害。成蟲喜在陰濕弱光下活動,在9:00―11:00飛翔、交尾最活躍,16:00至夜間常潛伏在地面或縫隙中,有多次交尾習性,交尾后1~2 d,選擇在韭菜莖部與土壤的縫隙、葉鞘縫隙及土塊上進行產卵,卵大部分呈堆狀,平均每雌產卵約100粒。幼蟲蛀食韭菜內部組織,主要是通過鉆破根部的表皮進入,然后隨著寄主的腐爛進入髓部,老熟幼蟲大部分將化蛹地點選擇在寄主外的淺土層內。幼蟲具有喜濕怕干的習性,當5 cm土層的含水量低于20%時,對其發生影響比較大,如夏季高溫干旱天氣對秋季韭蛆的發生量有顯著影響。一般韭蛆在砂壤土、新定植的韭菜上危害重。春秋季,韭蛆成蟲期、卵期、幼蟲期、蛹期持續時間一般分別為3.0~6.5、4.5~8.5、15.0~18.0、3.0~7.0 d。
2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
2.1農業防治
一是輪作倒茬。實行輪作倒茬,可以顯著降低病蟲發生率,尤其是與非百合科蔬菜輪作。二是精細整地。選好地塊后,仔細平整苗床或養茬地,趁雨季之前,對田間排澇系統進行修整,確保旱能灌澇能排,特別是露地注意排水。三是育苗移栽。育苗前對種子進行處理,采取浸種催芽的方式促進種子早發,苗床最好選用無蟲床土。移栽時,鱗莖選擇上以無病蟲危害的為宜。四是加強田間管理。保護地注意保持通風透光,對于剛割過的韭菜地或外界溫度低時,最好減少或延遲通風,嚴防掃地風,注意調控好濕度,做好除草工作,清除病殘體,保持田園清潔。合理施肥,增施有機肥,控制氮肥,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定期噴施葉面肥,如植寶素、噴施寶或增產菌等[3]。
2.2生物及物理、人工防治
在韭蛆發生期,選用生物藥劑防治,如用植物殺蟲劑1%苦參堿醇2 000倍液,或Bt乳油250倍液進行灌根防治[4]。在韭蛆成蟲羽化始盛期,利用其趨性進行物理防治,用糖、醋、酒按一定比例配制成誘集液,用量為150盆/hm2,均勻放置在韭菜地中,對降低田間成蟲數量和測報其成蟲的羽化高峰期均有顯著效果。人工防治韭蛆,在韭菜萌芽前結合清園工作,翻開韭菜根周圍的表土,將韭蛆蟲體暴露于地表,從而致其自然死亡。
2.3化學防治
2.3.1防治韭菜疫病。在發病初期選擇69%安克錳鋅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72.2%普力克水劑600~800倍液,或72%克露可濕性粉劑700倍液等噴霧;陰天可選用煙劑如10%速可靈,或45%百菌清3.75 kg/hm2,分90~120個點點燃,閉棚3~4 h;傍晚可選用粉塵劑如6.5%多菌霉威,或50%百菌清,或10%沙霉靈15 kg/hm2噴撒。
2.3.2防治韭菜灰霉病。在發病初期選擇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或50%萬霉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噴霧;選用的煙霧劑、粉塵劑防治方法同疫病。在防治病害時,應交替使用藥劑,一般7 d左右防治1次,連續防治2~3次。
2.3.3防治韭蛆。在成蟲羽化高峰期選用4.5%綠青蘭乳油1 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1 500~2 000倍液,或52.25%農地樂乳油1 500倍液,或48.7%樂斯本乳油2 000倍液等進行葉面噴霧,以9:00―11:00用藥效果最好。防治其幼蟲,在韭菜移栽時用50%辛硫磷1 000倍液浸根,移栽后可選擇辛硫磷―毒死蜱合劑,或40.8%毒死蜱乳油100倍液灌根[5];在其危害發生盛期,當韭菜葉尖出現變黃變軟逐漸向地面倒伏的癥狀時,及時用20%噴一遍濃乳劑1 350~1 500 mL/hm2對水3 750 kg/hm2,或用48%樂斯本乳油3 000 mL/hm2,對水15 t/hm2進行灌根。為保證韭菜無農藥殘留,禁止在收割前或采韭薹前8~10 d用藥。
3參考文獻
[1] 衣杰,賈成發.韭菜主要病蟲害及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現代化農業,2004(3):10-12.
[2] 衣杰,張向華,楊東霞.韭菜主要病蟲害診斷及無公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業科技通訊,2004(2):1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