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家禽養殖業污染防治措施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長期以來,養殖業一頭連著種植業,另一頭連著千家萬戶的餐桌;一方面可大量轉化農副產品,提高種植業的附加值,另一方面極大地豐富人們的生活,提高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各地方政府也將它作為農民脫貧致富的產業,予以極大的重視與扶持。然而,在養殖業快速發展并取得驕人成績的同時,其對環境的污染問題也日漸突出,顯示出與全社會全力構建和諧社會的不協調。目前,治理好畜禽養殖場的污染問題已成為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時代要求。因此,找出適合中國國情的解決辦法,不僅是全社會的殷切期望,更是業內人士勇于面對的社會責任。
1畜禽養殖場的環境現狀
據不完全統計顯示,至2008年底,全國規模化、集約化養殖場占全部養殖企業的50%。全國1000頭以上的豬場,100頭以上的牛場,10萬只以上的雞場,共計15000家。這些養殖場每年排放的畜禽糞便超過17億噸,有機物排放量約700萬噸,比全國工業廢水有機物排放高100多萬噸,加上沖洗水,估計每年實際排放污水問題超過200億噸,占全國工業和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總和的一半。采取厭氧生物處理(即厭氧型沼氣工程)排泄物的,全國有1000多處,不到總量的10%。散養戶和小規模戶一般都不對排泄物進行處理,一些養殖場里,特別是夏秋季節,污水橫流,蚊蠅亂飛,氣味刺鼻,對環境很大程度的污染。
2造成環境污染的原因
2.1傳統觀念根深蒂固,認識嚴重不足“養殖不賺錢,回頭看看田”、“豬只渾身都是寶,早起拾糞,糞難找”等農諺形象地說明,一直以來都是把畜禽糞便當作財富來處理,根本沒有意識到畜禽糞便對環境的污染,一心只管養殖,根本沒有環保意識。
2.2歷史原因造成,環境因素制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養殖水平的不斷提高,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原先的環保設施跟不上養殖規模的變化,使畜禽排泄物、廢水不能及時全部處理,超出環境承載能力,造成周圍環境的污染。
2.3環保投資不足,工藝設施不完善據國外統計,養殖場環保設施的投資要占到養殖場全部投資的20~50%。一個投資800多萬元的養殖場,環保投資就達100多萬元,就是一個投資幾萬元的小養殖場也需環保投資達幾千元。這對于資金不充裕的很多養殖場來說,是一筆很大的投資,因此造成很多養殖場的環保設施不完善,糞便、廢水、廢物得不到處理。
2.4監督力度不夠對畜禽養殖場環保的監督,關系到市場供應問題,牽涉各方面的利益,即使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往往也很少采取措施。
3對策與措施
3.1提高對環保的認識各級政府,特別是各級畜牧獸醫行政部門應大力宣傳畜禽廢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使所有畜牧從業人員都有意識地將防止環境污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抓。宣傳開展畜禽養殖場環保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增強畜牧從業人員治理污染的緊迫感。
3.2加大環保投入力度借鑒先進發達國家經驗,制定多種優惠政策,多渠道、多途徑籌集資金,彌補畜禽養殖環保投資的不足,實施治理污染、保護環境和廢物資源化的相互協調。
3.3搞好規劃設計按照2006年7月1日施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畜牧法》規定:禁止在生活飲用水的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以及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和緩沖區、城鎮居民區、文化教育、科學研究區等人口集中區域建設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盡快規劃界定畜牧禁養區、限養區和適養區。新建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要做到環保工程的設計、建設與養殖場的設計建設同步,避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
3.4加大對原有畜禽養殖場的改造通過調查摸底,對畜禽養殖場和養殖小區分類,能通過改造、改建消除環境污染達到環保要求的,進行改造、改選;對不適宜改造,或即使經過改造也達不到環保要求的,應責令其搬遷易地重建。搬遷過程要充分考慮到業主的困難,盡量照顧業主利益,做到和諧搬遷。
3.5加大先進技術和先進經驗引進、推廣走科技興牧之路,大力引進先進的養殖技術和管理經驗,提高畜禽生產效率,減少畜禽種群數量,從而減少污染。眾所周知,荷蘭是個小國,國土面積41528平方公里,只相當于2.5個北京市。2008年,存欄母豬120萬頭,年出欄肥豬達1000萬頭,出售仔肥1500萬頭。荷蘭在取得如此驕人成績的同時,并沒有出現環境污染,值得借鑒。荷蘭政府嚴格規定:第一,全國母豬控制在120萬頭。養母豬必須向政府購買生產許可證,120萬頭指標若賣完,就不再發放新的生產許可證,只能從現有的種豬場獲得轉讓證明方可從事生產,如此從源頭上控制了全國的生豬生產量。而這個生產量是根據荷蘭的土地承載力、環境承載力、消費水平、養殖技術等等而制定的;第二,要有排污接受方的證明。荷蘭規定養殖場排污必須回田,由作物或牧草種植戶用專車將排泄物收走,直接將排泄物灌壓到耕作土地內30厘米以下或經發酵處理;第三,在申辦豬場時,必須出具銷售訂單;第四,必須服從在指定區域建場。我國2008年能繁母豬達0.5億頭,生豬存欄達5億頭。如果將能繁母豬控制在2800萬頭,生豬存欄減為3.5億頭,單這項即可減少排泄物2.1億噸。
在當今經濟全球化的社會中,任何產業的發展都不能只考慮眼前利益和各自利益,畜禽業的可持續良性發展要求走一條綠色、環保、安全、高效、和諧、有利于生態安全的發展道路。我國是世界上養殖業歷史最古老的國家,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早期,大約可以追溯到7000多年以前。新中國成立前養殖業一直以庭院散養形式作為農村家庭副業的角色存在,處于粗放飼養的狀態;又由于受各種天災的摧殘,使養殖業發展無論在生產技術上還是在生產規模上均十分緩慢,一直未形成產業。新中國成立后,受到政府的重視才得以迅速恢復和發展,但隨之而來的是養殖場的糞尿污物急劇增加,逐漸成為一大環境污染源,給環境帶來了越來越大的壓力,控制畜禽養殖污染成為發展養殖業一項十分緊迫的任務。
1養殖業造成環境污染的來源
1.1糞尿排泄物畜禽糞尿排泄物是造成生態環境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小型養殖場和散養戶尤為嚴重,糞尿不經處理亂排放[1]。據測算,1頭豬從斷乳到屠宰(100kg),可消耗8~9kg氮,而真正被吸收轉化到肉中的氮不超過3kg,其余都隨糞尿排出,排出后滲入土壤中形成硝酸鹽、磷酸鹽。1個萬羽大型養雞場每天產生糞尿可達1t,每年則排糞365t;l個萬頭豬場,日排糞尿60t,年排糞尿可達2500t。如此大量的糞尿,如不能集中進行加工處理和合理利用,讓糞便隨意堆集在露天,則一些有害菌將使糞便中的一些營養物質腐敗發臭,經發酵還會產生大量的氨、硫化氫、甲烷、二氧化碳等有毒有害氣體,嚴重影響環境中空氣、水、土壤的質量。
1.2飼料帶來的污染當前許多養殖戶沒有實施規范的飼養操作,沒有合適的飼養設備,致使在喂料過程中畜禽爭食、搶食嚴重,造成飼料撒向食槽外,同時由于采用自配粉料,且粉料過細,造成適口性差,畜禽不喜食,而在挑食過程中造成大量的飼料浪費。尤其是雞、鴨、鵝養殖場,直接將飼料撒在地面飼喂,飼料又與糞便混合到一起,污染環境。
1.3獸藥殘留引起的污染近幾年,藥物殘留問題已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因為它不僅是對環境更是對人類的一種威脅。以抗生素為例,它被動物攝食后,短時間內進入動物血液循環,最終大多數抗生素經腎臟過濾隨尿液排出體外,少量未排出體外的抗生素則殘留在體內,這些殘留的抗生素就能直接或間接對人體產生毒副作用[2]。由于部分畜禽養殖戶在飼養設備上投入不足,而且對科學的飼養技術及怎樣科學地預防畜禽疾病缺乏一定的了解,不能按時進行預防接種工作,致使其飼養的畜禽不斷發病,畜禽長期大劑量服用獸藥,結果造成在畜禽產品中大量殘留,甚至包括一些違禁藥物的使用。
1.4其他污染源眾所周之,消毒是預防疫病的重要環節之一。強酸強堿及氣味異常的消毒藥,雖然消滅了病原微生物,但長期使用也會造成另一種污染,如影響植物生長、對某些生物有害等。如今畜禽生產過程中大量使用各種促進生長、抑制有害菌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如硒、銅、錳、砷等。這些元素在畜禽體內的消化吸收利用率極低,在排出的糞便中含量卻很高。其在畜禽生產中高濃度使用,使土壤中和畜禽機體內重金屬或有毒物質大量增加。這不會抑制作物和動物本身的生長,而在植物和動物機體內富積的這些金屬元素濃度超過一定標準時就會對人的健康造成威脅。
2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特點
2.1污染空氣畜禽養殖業對大氣的污染主要來自糞便中有機物厭氧分解所產生的惡臭、有害氣體及攜帶病原微生物的粉塵。除引起不快、產生厭惡感外,惡臭的大部分成分對人和動物有刺激性和毒性,長時間吸入會改變神經內分泌功能,降低代謝機能和免疫功能,影響人的健康,并使畜禽生產力下降,發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一定條件下,畜禽舍內的微生物通過空氣氣流彌散,與水、塵埃相結合懸浮在空氣中,形成微生物氣溶膠,這些帶有病原微生物的氣溶膠可隨風飄到很遠的地方,加快疾病的傳播,危害人和動物的健康。
2.2水質的污染畜禽養殖場廢物含有大量有機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及蟲卵和重金屬等,未經處理排入水體,是引起水體富營養化重要因子“磷”的來源之一,造成水質不斷惡化,水體嚴重富營養化[3]。一旦排入河流、地下水,則造成地下水、下游水源污染,有毒成分增多、超標,直接危害人類健康;影響魚蝦的生長,甚至死亡,對農作物造成毒害,導致減產,這些污水滲透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
2.3土壤的污染畜禽糞便是很好的農田肥料,經腐熟后施用可滿足作物對氮、磷、鉀的需求,既可減少化肥用量,又能消納糞便。但規模化畜禽養殖場密集分布地區,產生的糞便大大超過本地農田的消納容量,由于糞便中養分氮、磷的平均比例為(4:1),低于作物吸收的氮、磷比例(8:1),如果根據作物氮的需求施肥,就會造成磷的過量[4]。長期施用將會造成土壤中磷盈余并積聚在土壤表層,使土壤的組成和性狀發生改變,破壞其原有的基本功能,影響作物的生長和產量。未經處理的畜禽糞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蟲及蟲卵,可在土壤中生存和繁殖,擴大傳染源,一些人獸共患病的病原微生物,能在土壤中保持致病力數年甚至數十年之久,如炭疽桿菌芽胞在污染土壤中保持20~30年仍有致病力。
3防治污染的對策
3.1科學規劃,規模適度,控制和減少污染物的排出過去,規模養殖場過分集中在城市近郊,農牧脫節,養殖場又沒有糞尿污水處理措施,給環境造成污染。養殖場的位置在養殖生產中起著重要作用,因此選址顯得尤為重要。選址時要進行全面調查,并請環境監測部門對環境質量、當地飲用水質量、土壤質量進行全面監測[5]。場地選址要有長遠規劃和有環保意識,做到可持續發展。養殖場應遠離大型化工廠、礦廠、醫院等污染源,遠離河流及居民區。必須考慮周圍環境對污染的消納能力,適當限制飼養規模,使糞尿產出量與農田、果園負荷保持相對均衡,以減少對環境的污染。在豬場周圍和場區空閑地植樹,可綠化環境。可在豬場內的道路兩側種植行道樹,每幢豬舍之間栽種速生、高大的落葉樹(如水杉、白楊樹等),場區內的空閑地栽種蔬菜、花草和灌木等[6]。
3.2提倡農牧結合、生態養殖,根治氮、磷污染
3.2.1結合生物間生態平衡原理充分利用當地自然資源和動植物、微生物之間的相互依賴關系,實行種、養結合,辦生態養殖場。提倡和鼓勵農民種植、栽植農作物使用農家肥,糞尿中含有農作物生長所必需的氮、磷、鉀等營養元素,是一種優質肥料。對維持農作物長期優質高產起到化肥不可替代的作用。糞尿簡單處理方法就是堆積,既能消滅糞中蟲卵和有害病菌,也可消除臭氣。通過土壤的轉化,參與自然界生物的物質循環,保持平衡,但用量不能超過作物當年生長所需要養分的需求量。
3.2.2加快畜牧業先進技術的引進和推廣應用一要科學研究畜禽飼料配方及加工工藝,不斷提高飼料轉化率,達到減少蛋白質飼料的浪費,減少糞便的排泄量;二要積極開發與推廣應用低毒低殘留新型飼料添加劑,重視中草藥等添加劑的研發與應用,不斷探索新型農牧結合的新模式。大力開發綠色畜禽產品,以減少畜禽養殖業對人體的危害。三要利用生物發酵等無害化處理技術,小規模戶通過建立沼氣池經厭氧發酵處理,使畜禽糞便分解后,產生的沼氣作為能源利用,沼液、沼渣用作農作物的有機肥,可生產無公害農產品,建設生態型農場[7]。
3.3加大宣傳和環境污染治理力度要加強養殖污染的科普知識宣傳,讓人們了解養殖場可能造成環境污染和給人類的危害。對畜禽治污與環境保護要立法,把治理養殖污染納入法制軌道,養殖業絕不能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道路。嚴格執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管理辦法》、《畜禽養殖業污染排放標準》和《畜禽養殖業環境管理技術規范》,加大監督檢查力度。政府采取優惠政策,鼓勵和支持建造沼氣池,對各養殖場、小區要給予規范,劃定糞尿堆放場所并有專人管理。建立規模養殖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從養殖場的新建到日常生產制定嚴格細致的規則和標準,不達標者不許養殖或停止經營。經審批許可的規模養殖場,必須有具體的防治污染管理措施和技術措施。
總之,畜牧業對環境污染的因素多,原因復雜,牽涉面廣,必須采取綜合治理、標本兼治的措施,才能收到好的效果。環境問題是大家的問題,這就要求我們每個人、各級領導要給予足夠的重視與支持。同時,遵循生態學原理,建立生態工程處理系統。如以農牧結合、漁牧結合、果牧結合等多種方式,建立生態畜牧場,以實現多級循環利用,實現畜禽養殖的可持續發展。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的飲食結構發生了很大變化,對肉蛋奶的需求量逐漸增大。因此,畜禽業開始迅猛發展。畜禽養殖業也越來越向規模化、集約化方向發展。規模化養殖業蓬勃發展,由此產生的環境污染越來越嚴重,使人們的生活環境日趨惡化。畜禽養殖造成的污染已成為我國農村水源污染的主要原因。據統計,全國豬糞、牛糞、羊糞和禽糞的產生量分別為12.9億噸、11.4億噸、2.0億噸、1.2億噸[1](P155-157)。糞便的隨意排放對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造成了巨大的壓力,對此必須引起我們的高度重視。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畜牧業持續穩定發展已成為現階段農村環境保護工作迫在眉睫的任務。
一海南省畜禽養殖基本情況及布局
自1988年海南建省以來,畜禽養殖業發展迅速,肉類產量平均以每年11%的速度遞增,禽類產量平均以17%的速度遞增[2](P156-232)。畜禽養殖業目前已經成為農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如表1,2006年海南全省牛的存欄數為149萬頭,豬334萬頭,羊94萬頭,禽類3370萬只。海南省北部和西部豬、牛、羊的存欄量比其他三個地區多,兩地區之和超過全省總量的50%以上;東部雞的存欄量遠遠超過其他四個地區,占全省總量的52%(表1)[3](P92)。根據國家環保總局統計的全國畜禽養殖排污指數[4](P55,77,78)和海南省畜禽養殖量估算,2006年海南省畜禽糞便產生量約為1400萬噸,是工業固體廢棄物產生總量(1.14萬噸)的1228倍。畜禽養殖COD產生總量為50萬噸,遠超過工業廢水與生活廢水COD排放量(9.9萬噸)[5](P5-7)。
二畜禽養殖業對環境污染的類別
(一)大氣污染
畜禽排泄物發酵后會產生具有揮發性的惡臭氣體,對環境和大氣產生嚴重污染,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下,會使人心情浮躁,食欲不振,精神不振,惡心嘔吐,甚至形成疾病,嚴重影響養殖場周圍居民的身體健康。
(二)水體污染
畜禽的排泄物經廢水、雨水沖刷后可污染地表水,且通過滲漏等方式構成地下水的污染,這種污染是難以治理與恢復的,人畜飲用這種水會發生中毒癥狀。另外,畜禽糞便進入地表水后,還易形成水質的“富營養化”,導致水中藻類過量繁殖,使水體缺氧變黑發臭,最終使得水中魚蝦死亡。由于污染問題逐漸呈現和人們環保意識的提高,近年來因此類問題產生的環境信訪案逐年上升。
(三)土壤污染
據資料顯示,一個10萬只雞場每年產生糞便2500噸,一個500頭豬場每年產生糞尿5300噸,一個500頭的牛場每年將產生糞尿5500噸[6](P130-132)。未經處理的糞便直接施用到農田,尤其在過量施用時,可導致土壤孔隙堵塞,嚴重影響土壤質量并可造成作物減產甚至毒害作物。在畜禽規模化養殖時,飼喂畜禽所用的飼料一般都使用了一定的微量元素添加劑(如硒、砷、銅等),這些微量元素會隨糞便排出,未經處理直接施用的糞便會使微量元素在土壤中累積。這不但會影響作物的生長,而且會在作物中大量富集,最終將間接影響到人類健康。另外,畜禽排泄物亂堆亂放,不能及時清理,不但污染土壤,還會進一步形成空氣污染和水質污染。
(四)生物污染
畜禽排泄物中還有大量病原體、寄生蟲卵和微生物,如不及時處理會滋生蚊蠅,造成人畜傳染病,嚴重影響人類健康。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有關資料顯示,目前已有200種“人畜共患傳染病”(中國已發現的“人畜共患病”有120多種[7](P30-31)),其中較為嚴重的至少有90余種。通過禽類傳染的24種,通過豬傳染的25種,例如禽流感、豬流感等疾病,其傳染源之一就是畜禽的排泄物。
三海南省畜禽養殖污染產生原因及狀況
(一)畜禽養殖方式逐步演化為規模化和集約化
在我國傳統的種、養型農業生態系統中,畜禽養殖規模小,產生的糞便可在系統內部利用轉化。如家禽的糞便可直接供給豬食用,家畜的糞便可通過堆漚后施用于農田,提高土壤的生產力。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畜禽產品需求量逐漸增大,畜禽養殖開始向規模化和集約化發展,這使得畜禽業脫離了種養型的農業生態系統。同時,農業生產大量使用高效化肥,養殖業的廢棄物得不到充分利用,使廢棄物的處理失去了原有的出路,從而出現畜禽廢棄物堆積和集中排污問題,導致養殖業污染形成。
(二)部分養殖場選址不合理
目前,畜禽養殖規模化逐步取代家庭養殖模式,畜禽用地需求逐漸變大,而多年以來的農業用地規劃大多以種植業為主,畜牧業用地難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生產的發展[8]。由于沒有養殖的專業用地,許多養殖場都建在村莊內、人口居住區附近,甚至河流旁,噪聲及臭味直接影響周邊環境。空氣污染、水質污染和固體排泄物污染,直接影響周圍的居民生活,引發了許多矛盾糾紛。海口、澄邁、陵水等市縣大部分養豬場距離民房和附近水源地的最小距離都在1000米以上。據不完全統計,海南省70%的規模化畜禽養殖場與居民區距離大于500米,其中有54%與居民區距離大于1000米。但有些養豬規模在1000頭以下的小豬場與居民區的最小距離只有100米,甚至一些地方的小規模化養豬場就在居民區內[9]。
(三)畜禽糞便處理能力弱
目前,畜禽養殖大多為中、小型養殖規模,比較分散,因此不具備條件購置集中處理設施,處理方式比較粗放,科技含量低,不能有效解決環境污染問題。例如有些養雞場的雞雛糞便直接出售喂豬,人吃豬肉就有可能導致食物鏈污染,對人體造成危害[10](P10-36)。有些畜禽養殖場雖然建有沼氣工程,但對沼液、沼渣處理不當,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我國目前所建的沼氣工程,所產的沼液、沼渣的量并不比處理前的污染量小,二次污染比較嚴重[11](P85-88)。
四畜禽養殖污染的防治建議
近年來,隨著人類環保意識的提高,畜禽養殖排泄物對環境污染的嚴重性逐步被關注。人們對已造成的污染開始治理,并進行了有效的防范。運用科學合理的方式處理畜禽養殖廢棄物,可達到經濟循環零污染、保護生態環境的目的。
(一)預防措施
1?發展生態養殖,推廣“零污染”養殖生態養殖主要是指豬舍內設置地下或地上墊料發酵床,填充鋸末或秸稈等農副產品墊料,豬糞尿直接排放在墊料上,利用微生物發酵,形成好的菌類培養基料和高檔有機肥料。這可使豬場環境清潔、無臭味、病菌少、無污水排放,對周圍環境“零污染”,同時可降低豬群疾病發生率,提高飼養效益。另外,有些植物可作為除臭劑栽種在養殖場內,如月季、杜鵑、桂花、梅、桃樹等。2?依法關閉和遷移不符合規定的養殖場農林部門作為畜禽養殖業主管部門,應加強監督管理,幫助企業落實治理措施。對于建在生活飲用水水源保護區、風景名勝區、自然保護區、城市和城鎮中居民區等人口集中地區的畜禽養殖場應施以搬遷或關閉,并禁止在區域內新建養殖場。3?政策扶持,獎懲分明[12](P96-97)養殖場污染治理工程是能源與環境的綜合型工程,其社會、環境效益較其經濟效益更為明顯。對于計劃要建治污工程的養殖場,應優先提供農信貸款,并在養殖用地、治理技術、工程資金方面實行優惠政策。政府對養殖業補助方面應重點考慮已建污水治理工程的畜禽養殖場。對已完成治理工程并通過驗收的養殖場,應給予一定獎勵。
(二)治理措施
1?自然環境條件和土壤處理法畜禽養殖大多選址在農村,畜禽糞便還田是海南省處理和利用畜禽糞便的主要途徑,尤其是非規模化養殖的畜禽糞便。土地消化是利用畜禽糞便與墊草、秸稈等按一定比例通過堆肥處理,使畜禽糞便腐熟后,形成安全、穩定的高品質有機肥料,用于農作物施肥[13]。海南地處熱帶地區,畜禽糞便通過堆肥處理,腐熟時間會大大縮短,這為海南利用土地消納畜禽糞便帶來了較大便利。因畜禽排泄物造成的污水污染,可用自然生物處理法處理。利用天然的水體和土壤中的微生物來凈化廢水的方法稱自然生物處理法,主要有水體凈化法和土壤凈化法兩類。屬于前者的有氧化塘(好氧塘、兼性唐、厭氧塘)和養殖塘;屬于后者的有土地處理(慢速滲透、快速滲濾、地面漫流)和人工濕地等。自然生物處理法投資小,動力消耗少,對難以生化降解的有機物、氮磷等營養和細菌的去除率都高于常規二級處理,其建設費用和處理成本比二級處理廠低得多。此外,在一定條件下,氧化塘和污水灌溉能對廢水資源進行利用,實現污水資源化。該方法的缺點是占地面積大,凈化效率相對較低。在附近有廢棄的溝塘、灘涂可供利用時,應盡量考慮采用此類方法。污水灌溉農田也是一種污水的自然生物處理法,是污水在土壤中的自凈過程,具有農業上和污水處理上的雙重目的和意義。但污灌時要對灌溉水量和濃度進行控制,否則污水會污染土壤和地下水[14](P18-20)。2?沼氣工程處理法1999年海南首先在全國提出建生態省,自此海南一直致力于生態省的建設。海南良好的自然生態條件特別適宜發展沼氣產業,特別是近幾年發展速度加快。海南省沼氣產業縣、鄉、村三級覆蓋率全國第一。海南農民以氣代柴,一年保護林木200余萬畝;用沼氣做飯、燒水和用沼肥代替化肥,一年幫助節支增收4億元;另外沼氣推廣使用改變了海南農村“豬無圈、牛無欄、雞無舍、人無廁”現象,有力地改善了農村生態環境。據典型調查,凡集中連片建設沼氣的地方,蚊蟲減少70%以上,農民消化系統疾病發病率減少10%,流行疾病明顯減少[15]。沼氣發酵是沼氣微生物在厭氧條件下,將有機質通過復雜的分解代謝,最終產生沼氣和污泥的過程。由于沼氣發酵要求厭氧,要求水中有機質含量和種類、環境溫度和酸堿度等條件均相對穩定,而且發酵時間較長,因此,發酵裝置的容量應為日污水排放量的2-4倍,一次性投資較大。但是,沼氣發酵能處理含高濃度有機質的污水,自身耗能少,運行費用低,而且沼氣是極好的無污染燃料,有較好的經濟效益。
畜禽養殖是農民發家致富不可缺少的途徑之一,也是農村環境污染的主要來源。只要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和環境條件,注重養殖場選址、規模化生產、利用先進科技等,采用與周圍環境相適應、能有效綜合處理污染物、利用污染物的技術方法,就可以在生態養殖基礎上,增加農民收入,建立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畜牧業生態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