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老年人居家護理大全11篇

      時間:2023-07-05 16:20:3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老年人居家護理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老年人居家護理

      篇(1)

      中圖分類號:R195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2)02-0025-03

      Requirement survey of the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NG Ying-li1,JIN Qi-lin2,CHUI Ming3,HU Dong-gen4,LU Gui-ping4 ,SHEN Ming1,LAO Jiaying4,CHEN Yuan-hong3

      (1. Community Health Service Management Centre of the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2. Health Bureau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90; 3. Daqiao Community Health Centre of Yangpu District,

      Shanghai,200090;4. Hudong Elderly Nursing House of Yangpu District,Shanghai,200082)

      ABSTRACT Objective: To master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demand of th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at home and to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stablishing the elderly standardized community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model. Method: Using the questionnaire,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requirement for the elderly for over 60 years old randomly selected in Bridge and Pingliang communities of Yangpu district was investigated. 5 000 copies of questionnaires were issued,and 4 032 ones were resumed,whose recovery rate was 80.64%;and the valid questionnaires were 3 226 copies,whose effective rate was 80.01%. Results: Demand rate of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for the elderly was 63.05%,who had the various home medical nursing service items requirement. Among the elderly who had demand,80.63% were at home,74% were ill with 2 or more than 2 diseases and 9.29% could not take care of themselves. Conclusion: The elderly demand the home nursing care service largely,particularly the seriously ill elderly.

      KEY WORDS the elderly;home nursing care;investigation of demand

      按國際通行標準,當一個國家或地區65歲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到7.00%,即進入老齡化社會,上海于1979年就進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早20年。2010年上海常住居民中65歲及以上人口數為233.13萬人,占常住人口的10.10%[1],楊浦區130萬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年人近15.00%,高于全市平均數5個百分點,養老負擔尤其繁重。本課題借鑒日本“介護”理念,結合本區實際,分別在平涼和大橋兩個社區開展“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楊浦區共有11個街道,1個鎮。采用簡單隨機抽樣的方法抽取楊浦、大橋兩個街道為調查社區。

      楊浦區平涼社區現有常住人口12.30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人為2.98萬人,占總人數的24.10%;65歲及以上老人為2.63萬人,占21.39%;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為1638人,占65 歲及以上老年人的6.22%。純老家庭736戶(969人)。

      大橋社區現有常住人口13.61萬,其中60歲及以上老人口為2.96萬,占總人數的21.75%;65歲及以上老人2.01萬人,占14.76%,80歲及以上高齡老人為1 958人,占65歲及以上老年人的9.74%。純老家庭673戶(1 346人)。

      在每個街道內采用分層隨機抽樣的方法,各選取2500名老年人為調查對象。

      1.2 方法

      采用問卷調查方法。自行編制《楊浦區介護式家庭病床居民需求咨詢表》,內容包括老年人居住、疾病、生活自理、家庭照護、衛生服務需求等。共發出5 000份,收回4 032份,回收率為80.64%;有效問卷為3 226份,有效率為80.01%。

      1.3 統計方法

      數據錄入應用EpiData 3.0數據管理軟件,使用Excel 2003和SPSS 11.0統計軟件對所獲得的數據資料進行統計分析。

      2 結果

      2.1 社區老人居家護理服務需求情況

      在3226份的有效問卷中,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 2034份,居家護理服務需求需求率為63.05%。

      2.2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老人的性別、年齡構成比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的2 034人中,男912人,占44.84%,女1122人,占55.16%。60歲~70歲為935人,占45.97%;71歲~79歲為697人,占34.27%;80歲以上為402人,占19.76%。

      2.3 有居家護理需求老人的生活自理和照護情況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的2034人中,13項日常生活能力部分和完全依賴他人幫助的比例分別是:行走為8.10%、做家務為13.70%、吃飯為5.70%、穿衣為5.90%、梳頭為5.30%、刷牙為4.90%、洗衣為14.50%、洗澡為12.00%、購物為16.40%、上廁所8.00%、打電話為10.00%、理財11.70%(表1)。老年人照護者情況:老人自己照顧自己占61.69%,子女和配偶照顧為35.53%,社會照顧不到3.00%。

      2.4 有居家護理服務需求老人的居住方式和疾病構成

      有居家護理需求的老人目前居住情況:居家1 640人,占80.63%,養老院176人,占8.64%,護理醫院77人,占2.16%,其他174人,占8.75%。說明我區老人大都以居家養老為主。

      需求人群中疾病構成:居首位的是心腦血管疾病,占86.82%,其次為糖尿病,占21.01%、第三位是腦卒中后遺癥,占11.75%。同時患有2種及2種以上慢性疾病有1 505人,占需求人群的74.00%。

      2.5 社區老人的居家護理服務需求

      醫療服務需求前三位依次為配藥、輸液、測血壓;基礎護理需求前三位依次為更換導管、飲食指導和靜脈注射;生活護理需求依次為洗頭、擦身、洗澡;社區健康教育需求297人,占14.62%(表2)。

      3 討論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機構護理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的衛生需求[2],因此介護式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已越來越受到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重視。有研究表明,大多數的老年護理服務需要通過家庭病床和居家養老的途徑來展開,顯示出以家庭為單位的老年護理服務具有確切的現實需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有居家護理需求的老人中,80.63%的老年人實行的是家庭養老,僅19.37%為機構護理或養老;74.00%的老年人患有2種或2種以上疾病,63.03%的老年人有“介護式”家庭護理的需求;在13項生活能力調查中,有9.28%的老人不能自理;身邊無家屬子女的老人占2.78%(57人);基礎護理、護理指導、護理治療、導管護理四類19種護理服務需求量較大。

      借鑒日本經驗[3]。引入日本介護的理念,對失去自理能力的老年人進行居家護理、護助和照護,是本市乃至全國應對老齡化社會必然措施,它包含了自立生活的支援、基本人權的尊重、獲取正常的日常生活及自我價值實現援助,是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理念。在本區產業轉型中,近60萬產業的工人下崗和轉崗,現在相當一部分已經進入高齡老人。部分高齡老人的退休金低、子女大多不在身邊、家庭生活照顧產生困難,且大多數患有多種慢性疾病,行動不便,特別需要社會各方的關心。積極探索借鑒國外先進的模式,為行動不便且患有慢性疾病和有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介護式”居家基礎護理服務,是應對老齡化社會的必然措施。

      參考文獻

      [1] 上海市統計局. 上海市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主要數據公報[Z].2011-5-3.

      篇(2)

      隨著人們近來生活水平的顯著提高,人口老齡化以及生活方式的改變,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呈現不斷增加的趨勢。而糖尿病為一種終身性的疾病,因為臨床住院期間的護理服務的患者在出院后得不到合理的護理,很多患者的血糖會出現控制不好的問題,其病情會進一步加重,很容易發生一系列的并發癥[1]。如果重復住院還增加其家庭的經濟負擔直接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本文選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出院后老年糖尿病患者102例,隨機分成觀察組51例,對照組51例,對照組給予常規健康指導治療,觀察組在常規健康指導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居家護理干預,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糖尿病知識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情況。現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本院收治的出院后老年糖尿病患者102例,隨機分成觀察組51例,對照組51例。其中觀察組男性30例,女性21例;年齡最小的65歲,最大的84歲,平均年齡為(72.25±3.12)歲。對照組男性31例,女性20例;年齡最小的66歲,最大的83歲,平均年齡為(71.05±3.09)歲。兩組患者在數量、年齡、性別等一般資料方面沒有顯著性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對照組 給予常規健康指導治療。

      1.2.2 觀察組 在常規健康指導治療基礎上同時給予有針對性的居家護理干預。

      1.2.2.1  心理指導 老年糖尿病患者因為飽受疾病的困擾,對其生活會造成極大的困擾,心理會比較痛苦[2]。所以對老年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心理護理十分必要,還要指導患者的家屬積極鼓勵患者,幫助其樹立治療的信心,反復告訴患者糖尿病是可以控制的,保持愉快的心理堅持治療。

      1.2.2.2 飲食護理 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要注意控制飲食。三餐的飲食內容都要搭配均勻,每餐都要有肉類、谷類和油類,并且要注意定時、定量,注意保持飲食內容的多樣化,比如:主食可以在定量范圍內多吃粗糧、雜糧、豆類;蔬菜以綠葉菜為好,如油菜、小白菜、韭菜、菠菜、芹菜等。以上食物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無機鹽和有較多的粗纖維,可以有效防止血糖吸收,同時增加胰島素釋放。

      1.2.2.3 體育鍛煉指導 指導老年糖尿病患者堅持鍛煉。主要以步行為主,包括慢跑、騎自行車、打太極拳、健身操、游泳以及進行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并且每次在正式運動前,要先進行做5分鐘到10分鐘的低強度運動,達到出微汗、輕松、愉快為宜,運動量一般每周進行 4天到6天,每天進行30分鐘左右[3]。

      1.2.2.4 健康教育 全面介紹糖尿病的發病原因,治療方法,對患者所使用的藥物和治療方法進行重點講解,讓患者了解在家進行治療的方法以及血糖監測的方法。

      1.3 統計學方法

      數據結果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處理,計量單位采用(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以P

      1.4 觀察項目

      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后的糖尿病知識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情況。本院自制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調查表,滿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掌握情況越好。參照Deborah糖尿病自我管理量表[4]制定自我管理能力評價表,總分100分,分數越高說明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越高。

      2 結果

      2.1 糖尿病知識掌握

      對照組糖尿病知識掌握評價為(68.25±10.02)分,觀察組糖尿病知識掌握評價為(81.25±16.25)分。兩組在糖尿病知識掌握評價上具有顯著性差異,(t=13.2585,P

      2.2 自我管理能力

      對照組自我管理能力評價為(71.25±11.25)分,觀察組自我管理能力為(83.85±14.84)分。兩組在自我管理能力評價上具有顯著性差異,(t=12.8519,P

      3 體會

      針對糖尿病患者的居家護理,要讓患者在家庭中使用自我管理的方法來更好的控制糖尿病。通過一系列的居家護理培訓,指導患者自我管理所需要的一系列知識和技能,同時讓家屬來幫助患者進行血糖控制。給老年人制定個性化的飲食計劃方案,盡量做到簡單、易行,各項目標要制定的合理,并且要適合患者長期的飲食習慣和個體體力以及心理需求。醫護人員要定期對患者進行家庭隨訪,來考核患者的病情控制血糖情況,及時對一些老年人進行各方面的指導。患者要進行適當的運動護理,并且配合每日進行血糖監測,每日按照醫囑服用合適的降糖藥。糖尿病老年患者在外出活動時一定要實現告訴家人,并將活動時間和地點說明,要隨身配帶小卡片,上面標明姓名、疾病、住址以及聯系電話等,要讓他人知道其患有的是糖尿病,避免意外的發生。

      綜上所述,給予老年糖尿病患者有針對性的居家護理干預有利于提高患者的糖尿病知識掌握和自我管理能力,對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徐蘭平,糖尿病患者居家養老現狀與需求的相關性研究[J],中華現代護理雜志,2010,16(1):16-19.

      [2]張力,李則賓,王秋玲,等,居家老年糖尿病患者家庭護理現狀調查[J],河北醫藥,2010,32(24):3554-3555.

      篇(3)

      1 何謂“老年癡呆”

      老年癡呆是指隨著年齡的增長有效顯著的智能和近記憶力的減退,同時合并有情感,人格的改變及定向力的障礙。它具備三個基本特點:①病人的意識是清醒的;②智能障礙不是先天就有的,而是由原來正常衰退到不正常;③認知障礙是全面的。[1]

      2 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居護理干預

      2.1 基礎護理

      2.1.1 晨間護理和晚間護理 家庭護理時應做好老年癡呆病人的晨間、晚間護理,保持他們舒適度和個人衛生。應經常為他們洗澡擦身、換衣,保持良好的衛生習慣,洗澡時將水溫調整至37攝氏度以下,以免燙傷。[2]

      2.1.2 口腔護理 因為老年癡呆病人,年齡大,病程長,有的出現嚴重的口腔疾病,咀嚼功能減退。所以口腔護理應加強以下幾點:

      2.1.2.1 假牙的護理 去除假牙的菌斑,可用海棉加肥皂水清洗假牙,睡眠時一定要脫去假牙,用清水浸泡。

      2.1.2.2 口腔衛生 每天協助病人早晚刷牙,每次刷三分鐘,飯后漱口也相當好,清除就餐時積存的食物,減少口臭。

      2.1.2.3 加強咀嚼活動 提高咀嚼活動,可加速局部血液循環,同時又能促進唾液的分泌,減少發病。

      2.1.3 皮膚護理 注意保持皮膚的清潔衛生,特別是皺褶部位,用溫水洗,淋浴,老年期癡呆患者到后期,臥床時間長,要特別加強皮膚護理,以免造成感染,避免褥瘡的發生。[3]

      2.1.4 飲食護理 對老年癡呆病人的一日三餐的飲食要合理,定時定量,高蛋白低脂肪,高纖維素易消化的食物。注意少吃甜食,不食過咸或過油的食品,戒煙酒,宜吃清淡易消化而富有營養的食物,將食物切碎,如果病人容易噎住,給一些軟食,食物應富含纖維素以防便秘,并保證每天攝取足夠的水分。因為老年癡呆病人注意力出現障礙,故吃飯時減少分心的事,確保病人安心就餐。病人對溫度不敏感,不要給病人太燙的食物,提醒病人細嚼慢咽。

      2.1.5 大小便護理 在衛生間門口貼上一個彩色或明顯的標志,以便病人更易發現,提示病人定時排便排尿。睡覺前不要讓病人多飲水,防止晚間護理不到,致使病人不舒服或皮膚長期受潮濕刺激而發生褥瘡。對尿失禁病人,可用留置導尿管。

      2.1.6 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的觀察 通過觀察其變化,可以了解疾病的發生和發展,因此家庭人員要學會測量。測量前應向病人解釋,以取得配合,因老年癡呆病人有智力障礙,注意不要用口腔和直腸測溫,每日測脈搏時,數呼吸次數,測血壓前讓病人休息15分鐘,以消除勞累或緊張對血壓的影響。

      2.2 特殊護理

      2.2.1 思維、記憶、計算能力的訓練 幫助患者恢復以前的生活經驗和能力,而不是教患者學習新的東西。可協助患者回憶過去的事情,保持長期記憶。如經常與患者聊家常,講故事,看電視,玩撲克,下棋。或者給患者一些數字卡片,訓練將其按順序排列等。如我科有一位老年癡呆患者,已患病十年,他的家人經常幫助他回憶過去的事情,念他的回憶錄,現在只要講到他在戰爭年生的事情,他還會留下激動的眼淚。還可以讓病人練習書法、繪畫、記數字,訓練使病人思想集中,增強注意力和記憶力。[4]

      2.2.3 吞咽困難者的護理 老年癡呆病人中、后期都會出現程度不同的吞咽困難,要有專人照顧進餐,喂食時將頭偏向一側,每次一小口,以免食物團塊梗阻、窒息。我科有一位老年癡呆病人,家人用嬰兒奶瓶喂其喝水,每次一小口水,效果很好,避免嗆咳的發生。[5]

      2.2.4 家居安全的護理 最近我科收治了兩位老年癡呆病人,在家中不慎跌到,導致腿部骨折,增加了患者的痛苦。針對老年癡呆病人最為常見的誤吸、誤服、跌倒等家居安全問題,對患者及家庭照料者進行安全護理知識指導,以降低家居安全問題的發生。

      2.2.5 增加病人的定向力 熟悉的環境有助于定向力的增強,如在房門上留下醒目的標記,床頭柜擺設個人熟悉的物品,看報紙,聽廣播等都可以加強其定向力。

      2.2.6 協助病人增加人際交往 由于記憶力衰退和定向力障礙等,病人可能出現社會隔離或退縮,應輔助病人做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參加娛樂活動和戶外活動。通過各種活動如散步、做操、游戲,促進家人與患者的交流,增加患者的自信心。對于肢體活動障礙不能參與者,可以通過觀賞節目、活躍氣氛為主,有利于消除緊張情緒,提高應激能力。[6]

      2.2.7 預防走失 老年癡呆病人由于視力、聽力下降,平衡功能減退,思維紊亂等原因,很容易走失。所以保障老年癡呆病人的安全是家庭成員的一項主要責任。[7]可以在病人身上放置一張寫有病人姓名、年齡、住址和聯系電話的卡片,以便病人迷路時路人能將送回,在晚上鎖上大門,以免病人外出。去除刀剪等危險物品,拆除衛生間和病人臥室的門鎖。

      2.2.8 心理護理

      2.2.8.1 病人家屬的心理護理 給家屬以心理情緒的支持,因為老年癡呆具有慢性和不可逆的特點,對家屬的影響很大,要合理安排他們的生活,家庭成員間要默契,分工協作,處理好照料病人與工作,照料病人與個人娛樂之間的關系。

      2.2.8.2 病人的心理護理 研究表明,使患者保持愉悅的情緒和心境,對維持和促進其精神健康和預防腦老化有積極的作用。語言是心理護理的主要手段。古希臘名醫波克拉底曾斷言:義務工作者有兩樣東西可以治病,一是藥物,二是語言。老年癡呆病人早期心理變化最復雜,要求我們要用和藹可親的語言對待患者的健忘等問題,不要大聲訓斥。對于晚期癡呆患者,家人無法與患者溝通,則可以通過非語言的交流形式,如觸摸、輕拍患者,使患者感到關心。在照顧時注意維護病人自尊,保持親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3 護理新進展

      目前治療老年性癡呆尚無特效藥,因此對患者的護理至關重要,國內外護理工作者對老年性癡呆患者的護理研討和實踐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8]

      3.1 護理人員要加強自我學習,熟悉老年癡呆的臨床表現,不斷提高護理老年癡呆患者的技能。

      3.2 了解患者病情的發展情況、飲食起居的規律,從而制定出合理的護理計劃。[9]

      3.3 加強對老年人的健康教育,如社區的健康咨詢,增強其自我保護意識。

      3.4 創造適合患者能力的舒適環境

      患者的交流能力和處理外部刺激的能力往往存在缺陷,應為患者準備一個相對獨立的活動空間,使之安全、安靜、相對固定,盡可能關注患者的行為問題。

      3.5 家庭的理解和配合:家庭是患者生活和活動的主要場所,是患者獲得物質和精神享受的依托,是患者生活的精神支柱。

      3.6 瑞典等國家是老齡化程度較高的國家,也是老年性癡呆發病率較高的國家:他們專門設立了照料研究中心,研究老年性癡呆的各種照料問題。由醫生、護士、家屬和社區有關人員共同討論確定患者出院后最合適的照料形式(獨自在家、由社區工作者上門照料、住老年人護理院等)。研究中心還進行社區培訓,組織一些適宜的活動,繪畫、聽音樂等,對老年癡呆進行輔助治療。[10]

      3.7 美國等世界上發達的國家對老年性癡呆的護理模式主要有3種。其中70%的老年性癡呆患者在家庭中接受家庭成員和親戚朋友的護理。

      總之,在當前我國老年性癡呆病人的研究起步較晚,各種社會保障體系還不夠完善。做好老年癡呆病人的家庭護理干預,可以改善老年癡呆患者的生活質量,使老年癡呆病人的生活更加舒適、溫馨、健康,充實而有意義。

      參考文獻

      [1]《老年性癡呆病人護理210問》.

      [2]張月華.老年癡呆病人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護理學雜志.2003,7(18):542.

      [3]唐牟尼.老年期癡呆的流行病學研究.國外醫學精神病學分冊.1998,25(2):83-86.

      [4]尹建敏.高齡病人誤吸原因分析及家庭保健.保健醫學雜志.2002,2(2):67.

      [5]何廣明.現代管理五常法.第6版.香港: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6]徐永能,等.老年癡呆病人家居安全的護理干預.中華護理雜志.2004,3:185.

      [7]左月然.對加強護理安全管理的認識和思考.中華護理雜志.2004,3:191.

      篇(4)

      1.根據AD 病人表現特點對居家護理的安全教育。

      1.1 AD患者定向力障礙 主要表現在患者容易誤吸、跌倒等癥狀。

      1.1.1 誤吸 由于AD病人易出現吞咽功能障礙,在進食時易出現誤吸現象,誤吸對AD患者危險性很大,誤吸易導致病人窒息死亡,具有關文獻報導[3],誤吸窒息致死者占每年總死亡率的1.3%。固針對AD病人這一特點,我們應對居家照顧者進行教育,讓照顧者認識誤吸的危險性及其主要證狀,可能致使病人發生誤吸的行為動作(包括病人進食的、一次進食的量、喂食速度、鼻飼方法等),喂食時需要觀察的內容,進食后短時間內(30min左右)不做口腔檢查、口腔護理等刺激性操作等。此外,還教給照顧者每天至少為AD病人進行3-4次吞咽功能康復訓練(進食、飲水、講話、舌運動等),每次15-20min。

      1.1.2 跌倒 AD患者大多數都有腦委縮,導致聽神經、視神經損傷,聽力和視力下降,平衡功能失調,至使AD病人走路不穩,易跌倒。針對這種情況,我們進行家居安全性教育,家庭陪護人員應注意以下幾點:①穩定情緒:當病人焦急不安、受激惹、興奮時,盡量用語言安慰疏導,滿足其合理要求,多給予生活上的關心和協助,防止病人在躁動中跌倒或墜床。②家居設施應便于病人活動:床鋪高度以病人坐床上時腳跟正好著地為度,便于上下床,兩邊設有床欄,必要時使用約束帶;廁所使用坐式馬桶,標志醒目,夜間使用小燈或熒光燈指引;馬桶旁、沖涼房設有扶手架;地面要防滑,保持平坦干燥無積水、無障礙物;穿著合適,穿防滑鞋;病人的常用物品及藥物要放在隨手可及之處;家具銳角應以厚墊包裹。③生活上給予照顧和協助,行動不便與步態不穩者要攙扶其上廁所#。④運用“五常法”(常組織、常整頓、常清潔、常規范、常自律)[4]對家居環境進行管理,確保家居環境整潔、舒適、安全,標志醒目,如將家中的物品分類放置,并貼上標簽,便于尋找和管理。

      1.2 記憶力減退 主要表現在走失、漏服或多服藥。

      1.2.1 走失 由于AD患者記憶力功能障礙,認識能力差,出門不認識路,如果無人陪護,容易辨別不清方向,找不到回家的路。針對AD病人的這種現象,居家照顧者應加強對病人加強看管,病人外出時應有專人陪伴;同時在病人口袋內放入寫有病人姓名、地址、聯系電話的安全卡片或布條,如萬一走失,便于尋找;房門可以用鑰匙鎖上,以免稍有不慎病人自行出走。

      1.2.3 漏服或多服藥 這兩種因素也是AD患者出期記憶力下降的結果,漏服是患者認為藥已經吃了或者因為其它原因忘記吃藥;多服是指吃過藥了,忘記了,又服一次或多次。還有的AD患者服過藥后又服了照顧人或其他人的藥物。針對這種類型的AD病人,為了AD患者的安全性,居家照顧者為AD病人做服藥記錄,并制定服藥時間表,準確記錄患者每日服藥情況,包括服藥時間及服用藥物名稱及用量。居家環境下藥物的妥善保管很重要,所有藥物都應放置在柜子或者抽屜內,需存放于冰箱內的藥物應放置在高層。要將患者的藥物和其他人的藥物分開放置,各類藥物用大字體標簽標注,并上鎖保管。家庭照顧者應在患者每次服藥前幫助其配好藥物并協助患者即刻服用。

      1.3 抽象思維能力障礙 主要表現在誤服、意外傷害。

      1.3.1 誤服 AD病人有時會有食欲亢進和強烈的好奇心,因判斷能力差,常會有誤服清潔劑、肥皂、香煙、別針、樟腦丸等情形,所以指導居家照顧者將家中不可食用的物品及日用品等收好,應使用內置抽屜式儲物柜,將清潔劑、化學制劑、肥皂、調料等易被AD患者誤服的物品分開放入抽屜里,用大而清楚的標簽注明,使用后及時放回并上鎖,以防病人看見而產生吃的欲望。

      1.3.2 意外傷害 AD病人常因抑郁、幻覺、妄想等,多數病人的自控能力明顯減弱或喪失而自傷或傷害他人。傷害自己的如:跳窗、溺水、天然氣中毒、觸電、燙傷,凍傷等;傷害他人,用刀剪棍棒等易傷人的品具極大或刺向他人。針對患者的這一特點應教育居家照顧者注意保管好家中的門窗(最好上鎖)、電源、刀剪、火柴、玻璃、繩子、鐵棒等危險物品;避免病人獨自使用煤氣以防忘記關煤氣;住高樓者,陽臺應上鎖;教育病人學會控制情緒的方法,如情緒激動時,用深呼吸或分散注意力的方法放松自己,鼓勵其以語言的方式表達或發泄敵意!而非攻擊行為!解釋危險行為造成的后果并給予適當的懲罰措施;了解病人的興趣愛好,鼓勵其參加喜歡的活動或體育運動,以松弛緊張的神經、憤怒的情緒;讓照顧者將興奮、躁動的病人置于安靜的環境,必要時可使用藥物控制。

      2.家居護理的安全教育管理

      在家居護理安全教育中,除了定期上門隨訪教育外,還結合AD病人的特點,采用多種形式的家居護理安全教育,如講小課、上門隨訪、電話隨訪、個別病人返院咨詢等,讓照顧者掌握家居照顧技巧,以較好地配合藥物治療和康復訓練;每月集中為病人及其照顧者講課,為病人及照顧者之間的相互交流創造條件;每周電話隨訪2-3次,并留給照顧者咨詢電話,便于他們遇到問題隨時得以解決。

      3.小結

      由于AD病人表現為定向力、記憶力、抽象思維能力障礙,多數病人的自控能力明顯減弱或喪失,致使家居安全問題隨時或突然發生,而一旦發生會給家庭和社會造成巨大的人力和經濟負擔。目前我國的AD病人達500多萬[5],大多數由家庭照顧者來負責照料,如果在護士進行有效的家居安全照顧指導下,有家庭的支持、關懷和理解,AD病人的家居護理的安全問題則相對容易解決和改善。

      參考文獻:

      [1] 徐永能,盧少萍,符霞等. 老年性癡呆病人家居安全的護理干預.中華護理雜志,2004,39(3)185-187

      [2] 張月華,盧少萍. 老年癡呆病人家屬健康教育需求的研究. 護理學雜志,2003,7(18)542

      [3] 尹建敏.高齡病人誤吸原因分析及家庭保健.保健醫學雜志,2002,2(2):67-68

      [4] 何廣明.現代管理五常法.第6版.香港:香港明窗出版社.2001

      [5] 任曉靜.第15屆全國老年護理學術交流會議.論文匯編,2012,8:427-430

      篇(5)

      一、居家養老的模式特征與空間形態

      老齡化社會、老年群體以及老年人個體是構成老年問題的三個重要層面。這三個方面的實際情況是國家制定養老居住政策的背景和依據。通過對我國當前經濟發展水平、老齡化特點和老年人意愿的綜合考慮,我國政府確定了“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養老為依托,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政策,同時提出了“9073”的養老居住格局:即90%的老年人在社會化服務幫助下通過家庭照顧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購買社區照顧服務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服務機構集中養老。

      (一)符合我國當前的經濟發展水平

      我國尚屬發展中國家,綜合國力還不強,大力促進經濟社會發展還是當前政府的主要任務。面對這個現實,國家在短時期內很難為大量老年人提供專門的養老居住場所,也難以快速建立較為完善的養老服務體系。同時我國當前人均收入水平還較低,多數老年人及其家庭較難有足夠的經濟實力進入養老機構長期養老。只有大力提倡和發展居家養老,提供生態化、人性化的建筑空間,才能滿足多數老年人的養老需求。

      (二)符合我國老齡化的特點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一大特點是老年人口多、增速快,我國當前的養老機構數量還十分有限,在較短的時間內完善養老及醫療保障體系十分困難。截至2009年末,全國各類老年福利機構共有38060個,床位總計266.2萬張①,僅占老人數量的1.59%,與國際通常有4%-6%的老人入住老年機構的情況相比,我國的養老機構還有待大力發展。為了盡快滿足迅速增加的養老需求,利用大量的住宅資源大力發展居家養老是必然的選擇,這也對居家養老提出生存質量的重要命題。

      (三)符合我國老年人的意愿

      我國多數老人希望居家養老。老人們多將自身價值與家庭和諧、扶助后輩成長融合在一起,同時也與鄰里交往和相互關照聯系起來,在其中感受自身存在的價值。根據2006年我國老齡科研中心的資料顯示,有85.05%的老人希望在家里養老(如圖1所示)。多數老人希望居家養老是有其內在合理性的。因為在家里老人可以親近家人和朋友,可以利用各類熟悉的社區設施,可以繼續在原有的社會關系中交往和參加各類活動。研究表明,居家和社區養老有助于保持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可給予老人長期的精神支持,可以提高養老生活的質量。但目前絕大多數老人居住建筑的品質遠非年輕人可比,有許多是老人買好房子給下一代,自己寧愿住條件設施簡陋的舊房子。

      居家養老是一種普適化的養老居住模式,可以充分發揮現有住宅的居住功能,依托家庭、鄰里以及社區管理組織的服務功能,盡可能滿足絕大部分老人的居住要求,但在“十二五”期間,提高養老居住的建筑品質,應該被當作城市化進程中重要的社會性問題。

      二、居家養老的現實困境與建筑需求

      由于我國經濟發展時間短、人口老齡化速度快,而且過去對于老年人居住問題未能給予充分重視,導致當前在居家及社區養老中還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有:

      (一)社區缺乏養老服務及相關設施。目前有相當一部分老年人與子女分開居住,平時生活無人照料,十分需要社區提供一定的生活幫助,如用餐、打掃、一定的健康檢查及必要的登門服務等。但是上述服務與設施在目前的小區中還十分缺乏,當老人逐漸步入高齡后,很難獨立居家養老。

      (二)老人與子女同住彼此很難適應。有許多老人出于照顧子女日常生活以及照料孫輩的需要而與子女同住,但由于在住宅設計上并未加以細致考慮,老人與子女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給雙方都帶來很多不便,尤其影響了雙方居住的自由和舒適。

      (三)舊住宅難以進行適老化改造。多數老人居住在上世紀90年代之前建造的住宅中,這些住宅在設計上未考慮老年人的特殊居住需要,安全性、舒適性以及便利性等方面都有欠缺。例如舊住宅中的廁所多采用蹲便器而不是坐便器,蹲便器需要廁所地面抬高十幾厘米,形成的高差給老年人如廁帶來困難和危險。又由于舊住宅多為磚混結構,較難進行適合老年人居住及生理特點的改造。

      (四)新建住宅未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居住需求。近年來大量的新建住宅小區中,絕大多數都未針對老年人的居住需求作專門的考慮,或是簡單地認為這只是保證輪椅轉圈和設置坡道的問題而已,對于老人希望有娛樂活動、健康檢查、便利經濟的餐飲、日托照管以及短期居住護理等特殊需要缺少配套設計。

      (五)缺乏適合老年的室外活動空間。無論是舊住宅小區還是新建的住宅區,絕大多數均未專門考慮老人活動場所的特殊設計要求,如會所功能單一、設施不符合老人的生理與心理特點、戶外園林高低錯落導致老人通行不便等。

      三、日本養老的設施配置與建筑布局

      許多發達國家經歷了人口老齡化的過程,在解決老年人安居問題方面積累了許多寶貴經驗。以下以日本為例,分析日本的養老居住模式轉變過程,以及當前為實現居家及社區養老模式而配置的主要建筑類型。

      (一)日本居家及社區養老模式的建立過程

      日本是亞洲最早進入高齡化社會的國家。1970年,日本65歲以上老齡人口占7.1%,開始步入老齡化社會。1994年,65歲以上老齡人口超過14%,進入老齡社會。據日本2007年版《高齡社會白皮書》的統計數據,截止至2006年10月1日,日本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達2660萬,占總人口的20.8%,成為世界排名第一的老齡化國家。

      在80年代末之前,日本在老年人居住方面的對策主要是大量建設養老院,這些養老院依入住對象的生活自理程度和設施所提供的服務內容而分為不同的類型。到了1989年,日本推出了被稱作“金色計劃(GOLD PLAN)”的“推動老年人保健福利事業10年戰略”。其核心內容是:緊急建設特別養護老人院、日間服務中心、短期入所設施,通過家庭護理員(home helper)的培訓推動在宅福利事業。雖然特別養護老人院的建設仍然是核心內容之一,但在宅護理已經開始受到重視。

      1999年12月,日本又推出了21世紀的老齡化對策“GOLD PLAN 21”。該計劃有兩個核心思想,一是加強建設為智障老人提供護理服務的“小規模老人之家(Group Home)”,二是鼓勵形成“相互支撐的社區”,提倡為了讓所有的老年人和他們的家人在熟悉的社區充實地生活,不僅要在社區提供護理服務,還應形成對生活全方位的支援體系。

      到了2002年,日本了“2015年的老年人護理-確立維護老年人尊嚴的護理制度”,其中將今后老年人護理的方向確定為“維護生活的持續性,以盡最大可能在自己家里生活為目標”。這標志著日本的老年人護理制度迎來了重要的轉折點——由設施護理向在宅護理的轉型。

      從上述可以看到,日本經歷了致力于興建各類養老院到最終確立“盡最大可能使老人在自己家里生活”的轉變過程。

      (二)日本居家及社區養老的相關設施

      日本為滿足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需求,出現了多種居住設施形式,其中的主要設施有以下三種類型。

      1、老年人租賃住宅

      日本老年租賃住宅是由政府相關部門認定的專門面向老年夫婦和單身老人的優質租賃住宅,其建筑設計和設備配置均需按照規定符合老年人的特殊需求。

      如圖2所示的公寓是一棟下部為醫院上部為公寓住宅的綜合建筑。其服務對象主要針對65歲以上需要照顧但能基本自理的老年人,可以提供餐飲但不含介護服務的老年公寓設施。

      該老年公寓為單側外廊式建筑形式,共有55戶,每戶面積在37m2-50m2之間,內部配置有起居室、廚房、臥室、廁所、儲藏空間、盥洗設施、浴室等功能空間,戶型全部朝南,并且設有寬敞的陽臺。在無障礙設計方面充分考慮了老年人各種生理需求,還配置了較全備的緊急呼叫設施。

      2、老年日托服務中心

      老年日托中心的服務對象是針對需要一般護理服務的居家老人,服務內容主要是每天負責接送老人,進行健康檢查、入浴、餐飲、生活咨詢以及日常動作訓練等。

      日本老年日托中心大體上可分兩類:一是日托康復護理中心,服務對象為病情較穩定、需要照護的居家老人,主要通過各種醫學療法、康復手段來改善老人的身心機能;二是日間服務中心,服務對象為需要護理的居家老人,為老人提供日常生活服務,進行身體功能訓練,對老人的家屬提供護理方法的指導,針對重癥老人或者癌癥晚期患者,同時還提供專業醫護人員的看護服務。

      上述日托中心的建筑功能空間主要包括活動室、康復鍛煉室、浴室、廚房、餐廳以及臨時休息臥室等(如圖3所示)。社區及附近的老人每天可以到這里用餐、洗澡、娛樂等,同時也可以將身體需要照料的老人短期托付在這里。

      3、小規模多功能社區服務中心

      隨著日本老人養老需求和理念的變化,近幾年,集上門服務、日托、短期入住等功能于一體的街道社區型小規模多功能服務中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主要針對需要護理的居家老人,根據他們的身心狀況和居住環境,由本人的意愿選擇在自宅居住、接受上門服務,或者在社區服務中心日托、甚至是短期入住。其功能空間的配置標準一般有住宿間、公共活動室、餐廳、配餐間和浴室。小規模多功能服務中心在承擔社區老年服務功能的同時,還開設了向社區開放的交流場所,如會所、咖啡廳等。

      圖4所示的在宅介護支援服務站是一間提供日間護理、短期入住以及在宅照護服務的小規模多功能福利設施,其服務對象為65歲以上的武藏野市居民以及18歲以上身體殘障者。服務站為平層,建筑面積為275m2,由中庭劃分交流區、活動區和住宿管理區三個部分。在建筑設計中,注重動靜分區,合理排布活動空間,并充分考慮了高齡者以及殘障人士的無障礙使用需求。

      四、我國養老的建筑利用與空間更新

      從上述分析中可以看到,實現居家及社區養老需要為老年人提供一個安全、舒適的養老居住環境。因此在住宅及住宅區規劃設計中應當充分考慮老年人可持續居住的可能性,需要探索在居住區內配置適合各類老人的居所形式。

      借鑒日本的相關經驗,結合我國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調研,筆者認為在住宅社區建設中可嘗試分三個層面來覆蓋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區養老需求,即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戶型、居住小區中配建老年公寓、在社區內設立小規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務中心。

      (一)在一般住宅中配置老年戶型

      在普通社區中,為滿足部分老人的居住需求,需要設計一定比例的老人戶型。根據老人與子女居住的關系,戶型可以有“純老戶”(如圖5所示)和“老少戶”兩種不同類型。老人戶型的設計位置建議選擇在社區中景觀較好、安靜舒適的地帶。在高層住宅中因為有電梯可考慮集中配置,多層住宅當沒有電梯時則建議將老年住宅配置在底層,方便老人出入。

      (二)在居住小區中配建老年公寓

      在調研中了解到,有部分老年人希望與子女在同一居住小區內分戶,且臨近居住(調研中了解到年輕子女也存在同樣的需求),這樣既能保持彼此生活的獨立性,互不影響雙方的生活,同時也方便老人和子女之間相互照顧。社區中配建部分針對老人居住的老年公寓是滿足上述居住需求的方式之一。

      社區老年公寓的適老化設計以及統一化管理,可以為老人提供一個較為安全、便利的居住生活環境。在老年公寓內,除考慮必要的無障礙設計外,將配套建設公共餐飲、就診、健身、娛樂等設施。老人們年齡相近,彼此更容易相互交流和一起活動,可以減少老人們各自在家居住的寂寞,促進健康養老,提升老年生活的品質。

      (三)在社區服務站設立老人中心

      在調研中筆者了解到:有部分年齡稍大的老人,雖然尚能自理,但是一日三餐和日常的家務已成為他們的負擔,希望社區可以有一個公共食堂;有部分病弱或年老需要照顧的老人,由于家人上班或者短期出差難以得到照顧,如果請保姆經濟負擔大,因此十分希望社區有一個白天或者短期可以把老人托付照看,晚上或過幾天接老人回家的社區服務中心。

      社區老年服務中心一般規模不大,其設施既可以在新建住宅小區時規劃配建,也可以在老社區中挖掘閑置房產來實現。這種社區內的老年服務設施可在近距離內滿足老人的多種服務需求,能夠保證居家養老的可持續發展。其小規模的建筑形式可給老人帶來家庭式的護理氛圍,老人既可以繼續生活在他們熟悉的生活環境中,能夠保持原有的社會交往活動,避免與社會隔離,也方便親人看望和照顧。(如圖6所示)

      在新建小區中,可以與會所并設,也可以采用與幼兒園聯合建設的形式,這類建設方式可以共用部分公共設施與工作管理人員,同時老人與孩子在一起可以為老人的生活增添快樂。

      為老年人提供特定養老居所的同時,也要重視社區整體的人性化設計。人性化設計主要是從居住人群的需求出發,根據人們的生活行為和居住心理特點,設計出一個安全、舒適、促進交流、使用便利、無障礙化的居住環境。以此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生活便利和行動自由,也可以為其他居民帶來便利,這是實現社區可持續性居住的關鍵。

      篇(6)

      中圖分類號:TU2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3791(2012)02(c)-0000-00

      據預測,2030年我國老年人口將達2.48億,2050年將達4.37億,屆時老年人口的比重將達到總人口的31.2%。聯合國將“60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例10%或65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比重達7%作為判斷一個國家是否進入老齡社會的標準。我國在經濟基礎準備尚不充分,農村與城市以及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的情況下于1999年進入老齡化社會,養老問題成為關系到國計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也成為我們必須面對的歷史課題與嚴峻挑戰。

      1國外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對我國的啟示

      國外的老年居住模式大體上可以劃分為四種:獨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護理院、養老院。

      (1)獨立式老年住宅:在西方文化大背景下,歐美國家老年人的思想和經濟獨立性普遍較強,具備大規模實施獨立住宅的基礎。獨立住宅一般存在于規模大而獨立的老年社區,常常坐落在大城市的郊外,環境優美,儼然一座世外桃源。這樣的“桃花源”對于我國現狀下的老年人心理和經濟能力尚存在一定差距,大規模修建這樣的獨立老年社區目前尚不完全符合我國國情。

      (2)集合式老年住宅:也稱老年公寓,是一種專為方便老年人居住的專用住宅,是一種居家養老與社區服務相結合的模式。總體布局常選擇交通方便、配套服務設施成熟完善的地段與普通社區結合布置,交通設施、醫療服務機構、娛樂休閑設施均可資源共享。老年公寓概括起來可分為四種形式[1 ]:居家型老年公寓、普通型老年公寓、養老院型老年公寓、醫護型老年公寓。 其中以居家型老年公寓和普通型老年公寓最為適合在我國大規模發展,符合我國國民的心理與經濟能力,是一條值得我們不斷探索與完善的兼顧傳統與滿足現實生活需求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3)護理院:提供全面的護理和醫療服務,建筑按無障礙設計。臥室、衛生間獨立,起居室和廚房共用。護理院的醫療護理設施最為完善,主要為一些生活不能自理,有嚴重病患的老人提供居住和生活幫助,對于生活、行動上沒有太大不便的老年人群該模式在國內外均不太受歡迎。

      (4)養老院:在國外常帶有社會福利性,而在我國也存在著“硬件”等基礎設施不能很好滿足老人生活需求,“軟件”服務如人文關懷、情感交流上欠缺,使居住其中的老人常常不能感受到家的溫暖,這也是養老院在很多國人心中得不到認可的根源所在。

      2兩種適宜我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模式

      根據我國的現實社會情況,我國養老應采取社會養老與居家養老相結合,以居家養老為主,以社會養老為輔的模式。

      居家養老的概念在新的現實社會背景與新觀念的發展作用下,又有了更廣闊的含義。現在居家養老已不僅僅是指多代同堂,幾代人共同生活在一個單元內的居住模式,而是發展為更為現代人接受的分而不離的近居型居住模式和社區居家養老模式。

      2.1提倡符合中國人思想生活習慣的近居型居住模式

      (1)同樓居住:同樓居住可以是幾代人住在同層或不同層的不同單元內,其空間關系多分主、次空間,各家單元分門而入,可通過起居室相連通,各戶居室可分可合,既保持血緣的親密性又保持各自家庭的獨立。日本的“兩代居”、新加坡的“多代同堂祖屋計劃”就屬于這類住宅模式[2],可以說在延續了亞洲人傳統文化觀念的同時又融入了時展的新需求,在我國對一些有較強經濟實力的家庭很有吸引力。

      (2)同小區或近距離居住:同小區而住或兩家庭地理空間上相隔不遠(以步行、騎車、乘車人不疲勞為宜)的形式在我國比較多見,父母與晚輩容易相互照顧,又可避免產生不必要的家庭矛盾。要形成這樣的模式就要在合適的區域內建立適合老年人居住的公寓和社區,與普通社區進行合理規劃。

      適宜老人居住的社區首要原則是無障礙的要求,不光是消除地面高差,臺階、樓梯的尺度安全,配置適合老人鍛煉或出行的設施及無障礙電梯(多層住宅也應盡量設置)等,還應從整體社區環境上加強可標識性,可通過建構筑物的造型、色彩、材質來突出空間的個性營造出鮮明的領域歸屬感。另外,尤其要考慮到要彌補老年人先天機能的消退,住宅區的道路系統、交通組織格應采用人車分流或部分分流的道路交通結構。比如地面為行車、停車區域,二層設置流暢的架空平臺作為人行空間,以無障礙坡道與地面自然相接,可以減少老人出行的緊張感,也增添了空間的獨特性、安全性。

      近居型居住模式還是較多側重于家庭內部成員之間血親關系的表達,隨著現實生活的多元化,相對于“近居”[3],必然出現“遠居”,那么興建普通型老年公寓也是解決現實問題的一條必由之路。

      2.2積極推廣普通型老年公寓,逐步實現社區居家養老

      對于那些子女長期不在身邊的或獨居的老人來說,既能在心底維系一份家的感覺,又能隨時得到全面而專業的照料,無疑是再好不過了,那么社區居家養老就是首選。其基本模式是:將老年公寓、住宅建在各社區內與普通住宅有機的結合起來,既是這個居住區的一部分,同時又可功能獨立自成一區。在各個社區建立養老護理服務中心,老人在自己的家里享受服務中心提供的生活和醫療護理以及心理咨詢。

      這個過程的實現必然伴隨著老年住宅公寓的普通化、規模化、產業化,社區居家養老模式可以說也將構成我國城市未來服務業產業模式的主流力量。可以預見當現在的青年、中年人變為未來的老人時,經濟能力與祖輩父輩相比呈現增漲趨勢,知識結構與人生觀的改變也使之更加關心自己的生活質量,屆時有可能還將出現新型的老年公共建筑類型。當人類社會越來越體會到年齡結構的更迭問題,設計理念也會隨之發生變化。比如住宅區建成后的再規劃、可持續規劃問題也將得到進一步的重視[4]。現在的住宅區規劃建設問題常是靜態地考慮問題,而當居民在步入老年后原有的生活環境就會出現不適宜,那么在規劃初建時就應當考慮后續發展與改造的可能性,前瞻性是當今世界可持續發展與節能環保的標志,老齡化的問題在融入個人生活的同時還將改變人類今后的觀念與思維模式。

      總之,老年居住建筑的模式必須與老年人居住模式相適應,要將“以人為本”的原則貫穿在設計理念始終,以實現小到一個社區大到整個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應當認識到每個人的生命價值與其居住建筑模式也是息息相關的。

      參考文獻

      [1 ]元育岱老年人建筑設計圖說山東科學技術出版社 2004.01

      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population aging process, the acceleration and the lack of social public pension resources, development, perfect family endowment has become a consensus. In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family endowment residential design and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PeiJian the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som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Keywords: family endowment, development, present ,situation trend, residential design, problem solving

      中圖分類號:R-1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 家庭養老模式在我國的地位

      2009年11月美國總統奧巴馬訪華前夕,美國《時代》周刊發表題為《我們可以從中國學到的5件事情》的文章,家庭養老便是其中之一。文中稱其為文化的傳承和社會的融合建立了紐帶。家庭養老的確是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之一,而且在當前中國城市老年人口不斷增加,社會養老機構及其匱乏的條件下,家庭養老也是近期中國老年人口的主要養老模式。在新的形勢下,家庭養老的內涵也更豐富;傳統的家庭養老指老年人依靠子女或其他家庭成員贍養,不光包括經濟上的支持,還包括日常的生活照料,現代的家庭養老主要是指居家養老,子女及家庭成員在養老中的作用逐漸淡化,家庭養老的許多要素呈現出社會化的趨勢。

      雖然家庭養老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但是隨著家庭結構的變化、人口流動性的增強,這種養老模式也面臨著許多新問題;許多空巢老人缺乏照料,獨居老人身故多日才被發現的新聞經常見著報端。如何改善居家老人的生活環境,提高他們的養老質量是當前業內普遍關注的問題。針對家庭養老我國目前已頒布了《老年人居住建筑設計規范》,相關的研究仍處于起步階段,因此對家庭養老模式的居住環境研究有著極為重要的現實意義。

      2 家庭養老模式中老年人的幾種居住形式

      在目前的家庭養老模式中多代家庭居住和獨代家庭居住是兩種最主要的形式。多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與年輕人世代共同居住的家庭模式,所謂“老少居”[1]“兩代居”(圖1)[2]“三代居”的模式;獨代家庭居住是指老人世代單獨居住的模式,如:夫妻兩人的空巢家庭、單身老人的獨居家庭、非婚姻關系的老人合居家庭。這兩種形式中多代家庭居住是傳統形式,在數量上雖逐漸少,但仍占主體地位;獨代家庭居住是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之后,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人才流動的加速出現的居住形式,目前這種形式的數量仍在不斷增加。

      圖1 兩代居套型平面圖

      3 老年人居住環境的設計原則

      隨著年齡的增長,老年人在心理和生理上均出現了一系列的變化。生理上:活動能力下降,關節活動范圍縮小,運動的靈敏性、準確性下降,感官功能退化等;心理上,社會角色的轉變、家庭結構的變化極易使老年人產生空虛感、失落感和孤獨感;生理上的不適愈發加劇這些心理感受。在老年人居住環境的設計中應針對老年人的生理、心理特點,全方位、多層次地體現出對老年人的人性關懷。1991年12月聯合國通過了《聯合國老人原則》,原則包括五項內容:獨立、參與、照護、自我實現與尊嚴,這也是老年人居住環境設計的重要依據。

      4 針對家庭養老模式的幾種建筑類型及發展趨勢

      4.1對應多代家庭居住形態的建筑類型及發展趨勢

      對于多代家庭居住形態適合的建筑類型主要有住宅,主要有住宅,如老少居、兩代居、三代居等,其特點是除居住成員有獨立的居室外,對于老年人有專用的衛浴、廚房空間;居住成員公用起居空間,這樣即考慮到了老年人的生理特點和生活習慣的特殊性、又使老年人能較方便地得到后代的照料,做到分而不離。近年來隨著房價的快速上漲以及國家對商品房的調控政策,小戶型住宅成為商品房市場的主導戶型;與此同時,隨著人口流動性的增加和代際間生活習慣、文化思想方面的差異,許多老年人更傾向于相對獨立的空間,這使多代居的數量逐漸減少,取而代之的是老年人與子女近距離獨立居住。伴隨著老年化進程的深入,老年人將會從獨立的住宅轉入配備有專業護理服務的老年居住設施,但是就目前的社會養老設施的發展還遠遠不能滿足需要,因此,在現有住宅的基礎上進行改造、建立起基于社區的養老服務體系才能切實可行地解決該問題。

      4.2對應獨代家庭居住形態的建筑類型及發展趨勢

      對于獨代家庭居住形態適合的建筑類型除了住宅還有老年公寓、養老院等。因獨代家庭人口少,對居住面積要求不大,但要求能提供一定的專業服務,如配套設施成熟的社區、老人公寓等,隨著人口流動速度不斷加快、范圍不斷擴大,子女不在身邊的空巢家庭越來越多;同時老年人更加獨立的居住意愿;獨代老年人家庭不斷增加,這種形式必將成為今后家庭養老居住形態的主流。

      5 存在的問題與解決方法

      由于我國目前社會養老保障體系尚未完全建立,社會養老機構遠遠不能滿足老年人口的需求。以湖北省為例,截至2010年11月1日省內60歲以上老年人口為794.4萬,占總人口13.9%,而養老床位數僅為老年人口的1.39%。今年8月,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通過《中國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確定了“十二五”期間老齡事業發展的重點任務,其中就提出完善家庭養老支持政策,大力發展老齡服務,居家養老服務網絡覆蓋所有的城市街道、社區。因此發展和完善家庭養老模式是目前老齡事業的工作重點。目前家庭養老模式在建筑設計上存在的問題及對策:

      5.1 改善住宅設計的前瞻性、靈活性

      由于目前的商品房住宅基本是以普通住宅為標準設計的,自理老人居住尚可,但對于借助老人和介護老人[5]的居住則存在一定困難。我國目前尚處于人口老齡化的初期,而到2030年前后,中國老年人口的身體健康狀況會因老年人口高齡化而逐年惡化,生活不能自理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至2050年,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年人占中國老年人口的比例將達到20%,[3]而一般住宅的設計使用年限為50年,因此目前的住宅設計應順應家庭結構的變化、滿足人口老齡化的需求,尤其是高齡老人和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的居住需求,設計中可采取以下措施見表1。

      5.2 建立多層次、有針對性的公共養老服務設施體系

      我國目前的公共養老服務設施不光總體數量不足,而且整個公共養老服務設施體系缺乏層次與針對性,目前大多數公共養老服務設施主要針對社會養老的老年人,針對居家養老的公共服務設施較少,尤其是對于居家養老的高齡老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缺乏相應的服務設施。鑒于此,在建筑設計中應明確各類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服務對象主體,是自理老人、介助老人還是介護老人[5];另外應明確不同類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提供的服務設施的項目、類型;如養老院應提供哪些服務設施,護理院又應提供哪些設施,這些設施有無差別等等。美國作為較早進入老齡化的發達國家就非常注重發展建立多種老年居住建筑類型以滿足不同身體狀況和居住需求的老年人的需要。美國的老年人居住建筑包括:老年門診、成人日間看護、護理院、援助式居住生活機構、癡呆癥護理機構、獨立式或集合式住宅、連續護理型退休社區等[6]。我國也可以借鑒他們的建設經驗,根據自身的經濟狀況建立起適合自己國情的公共養老服務體系。

      在規劃布置上,應明確公共養老服務設施的分級配建的數量,選擇交通便利,景觀、朝向良好的地段布置公共養老服務設施。它們不僅可在社區內居住建筑外單獨設置,也可以在居住建筑的內部設置,如設置在高層居住建筑的底部裙房,以形成多層次、全方位服務居家養老的公共服務設施體系。

      6 結語

      根據我國目前的經濟和人口發展狀況,基于社區的居家養老模式將逐漸取代依靠家庭成員的居家養老模式,現代家庭養老的內涵將不斷更新。現代社區住宅和公建的規劃和設計不僅應滿足當前老年人的需求,還要能適應建筑使用年限內人口進一步老齡化對建筑提出的要求。

      參考文獻:

      [1]吳冬梅,程宏志 城市老人居住方式及其建筑形態研究[J].哈爾濱建筑大學學報,1999,32(5):86

      [2]賈耀才 新住宅平面設計[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7:11

      [3] 陳友華,徐愫. 中國老年人口的健康狀況、福利需求與前景[J].人口學刊,2011,186(2):36.

      篇(8)

      中圖分類號:F84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4)011-0000-02

      一、哈爾濱市養老服務業居家養老的現狀

      1.居家養老仍然占主導地位

      據市民政局在截止本次調研前統計數字:全市現有60歲以上老年人口164萬人,占人口總數的17.1%。近幾年來,老年人口呈現快速增長趨勢,2013年增幅7.8%,占人口比重比上年提高1.3個百分點。全市整個養老服務格局為“9064”的養老服務格局,其中90%是通過社會化服務自主居家養老,其余分別為6%通過政府購買服務或在社會幫助下居家養老,4%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養老。可見在養老格局中居家養老占有最大格局,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是養老服務業的核心問題。

      2.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少之又少

      截至目前,八區享受市政府購買居家養老服務的有1909位老人,緊占全市老年人口的0.11%。其中:城市1548人,農村361人。購買居家養老服務少之又少。居家養老服務在全市已經全面展開,城區已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站646個,實現全覆蓋。城郊農村建成居家養老服務站54個,達到城郊社區總數11%。6個區(不含呼蘭、阿城)居家養老服務站配備公益性崗位人員311人。社區老年人日間照料服務中心(室)841個,其中八區505個,十縣(市)336個。全市各社區日間照料服務站基本上開展了為老年人提供的老年托養、老年飯桌、日間休息、健身娛樂、讀書學習等日間照料服務。

      3.南崗區率先在居家養老設施上建立星光老年活動中心和大管家呼叫系統

      全區667戶困難老人免費安裝了“平安貓”,實現最短時間內直通家人、平臺指揮中心、醫療急救單位和互助志愿者,避免獨居老人居住和外出發生意外現象,使老年人始終在信息平臺監護下安全生活。

      4.創新家庭養老模式

      啟動了“社區居家養老互助點”。作為全省首批社區居家養老互助工作的唯一試點單位,南崗區在精心打造10個大型星級養老服務站的基礎上,采取“政府支持、社會參與、老人自治”的方式,投入100多萬元,配發了各種文娛物品,每年360元的水電費補貼和老年報1份,建立了200個以熱心老人家庭為基礎的“社區居家養老互助點”。這是居家養老的一種延伸,也是居家養老和社區養老的一種互動,有效緩解養老格局中的不足,使老年人足不離家,滿足了老年人的戀家情結,南崗區有近2000余老人參與到互助點活動中。利用這種老年人與老年人容易溝通的優勢,創新以養老互助隊伍,結成助老服務對子,為高齡需要照顧的老人提供居家服務。

      5.養老服務產業剛剛起步

      截至目前,全市從事家政服務兼營養老業務的企業總計508家,專業從事為老服務的民非組織有9家。服務產品主要有兩大類:一種是以護理、清掃、做飯等為主的家政類六大領域50多種服務;一種是以電子呼叫產品為載體的信息類智能化服務。養老服務受惠老人累計達到30多萬次。

      二、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存在的主要問題

      哈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工作已經在全市全面鋪開,但在為老年人服務功能上不論是政策方面還是實際操作上還存在一些的問題和不足。

      1.服務內容單一

      哈市各個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承諾了比較多的服務內容和服務項目,但實際上真正提供給老年人服務項目不多,所提供的居家養老服務內容與老人的需求之間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距。另外,老年服務設施規模比較小,檔次不高,甚至有些社區沒有服務設施場地,與老年人群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求相差甚遠。

      2.社區宣傳不到位

      社區工作人員對社會化居家養老服務工作的認識還存在誤區,在居家養老服務組織體系中各涉老部門之間缺乏有機配合,各管一攤,互不宣傳,沒有真正形成合力,所以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僅流于形式。

      3.家庭養老功能弱化,養老服務需求增強

      家庭日益小型化甚至空巢化非常明顯。哈市是建國時期首批建設的一座老工業城市,80歲以上老人達到較高水準,獨居老人、空巢老人持續增加。目前,哈市“獨一代”父母正陸續進入老年期,他們將成為哈市新增老年人口的主體。這些新增老年人口中八成以上為獨生子女父母,受子女的影響,新增老年人的知識文化、價值觀念較新,所以養老需求類型和層次多樣服務也增強。

      4.專業人才嚴重缺乏

      現從事居家養老服務人員都不是正規軍科班出身,絕大部分人員都是沒有經過系統的專業培訓,根本不具備養老服務護理員的專業資質和執業資格。一定程度上影響服務項目延伸和服務質量。

      5.缺少綜合養老項目

      全市各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缺少醫療護理、精神文化、心里指導、法律援助、臨終關懷、急救急助等各個領域的助老服務,導致老年人精神娛樂生活單一,單調。

      三、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的意見和建議

      “金窩銀窩不如自家草窩”。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就必須立足家庭,依托社區,以各種服務為支撐、信息化為手段,形成一個沒有圍墻的養老院,讓老年人在家里,不出社區就能享受到養老院般的服務。根據參與調研情況,結合哈爾濱市養老服務業居家養老服務實際,提出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的意見和建議。

      1.要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必須在社區為老年人建設一個長期照護的保障體系

      這是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建設的核心。也就是說要立足于家庭,依托社區和社會,以政府為后盾。它是由四個層次構成:一是政府應為貧困老年人承擔起全方位的所有責任;二是為一般老年人建立一個長期照護社會保險制度,政府、社會和個人分別承擔合理的責任;三是鼓勵高收入老年人、高需求老年人和多種需求的老年人購買商業保險產品,但政府應為他們提供補貼優惠政策;四是充分發揮個人與家庭成員的作用,尤其在服務和精神危機方面應充分調動家庭成員的積極性,政府和社會應為家庭成員建立一個完善的踹息機制。

      2.要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必須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

      哈爾濱市各區街道辦事處各個社區先后已經建成了居家養老服務站(中心),雖然各個社區開設了生活照料服務、但是大部分都成了擺設,沒有完全應用于老年人居家養老服務上。因此,首先政府和社區需要加大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的宣傳工作,讓每一個生活在社區內的有需求的老年人都能享受到社區居家養老生活照料服務。逐步改變老年人傳統的生活理念和消極的消費理念,增強老年人對社會的認同感和信任感。消除顧慮和偏見,鼓勵更多的老年人主動融入社區和諧的大家庭中來。樂于接受服務。其次,社會、學校、家庭三方面加強對青少年的敬老愛老教育,教育青少年從身邊做起,從家庭做起。組織青少年參加一些援助困難老人的活動,支持并推動社會志愿者義務為老年人服務,在全市形成常態化尊老愛老的良好社會風氣。

      3.要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必須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內容,開展各項活動

      把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貫穿到老年生活的各個領域,關注老齡生命的全過程。根據不同老年人的物質和精神的多樣化需求,設置不同層次的、個性化的服務標準,主要是指生活照料服務、康復保健服務、法律維權服務、文化教育服務、體育健身服務和精神慰藉服務。只有健全這些服務內容,才能滿足老年人的需求。這六項服務內容:

      (1)生活照料服務是指能為老年人提供日托、購物、配餐、送餐、家政服務等一般照料和陪護及特殊照料服務。(2)康復保健服務是指能為老年人提供疾病防治、康復護理、心理衛生、健康教育、建立健康檔案和開設家庭病床等服務。(3)法律維權服務是指能為老年人提供法律咨詢、法律援助及維護老年人贍養、財產和婚姻等合法權利的服務。(4)文化教育服務是指能為老年人提供知識講座、書法繪畫和圖書閱覽等服務。(5)體育健身服務是指能為老年人提供活動場所、體育健身設施等服務。(6)精神慰藉服務是指能為老年人提供鄰里結對、相互關愛、臨終關懷、心里指導等服務。

      有了這些服務項目,社區每月至少組織一次文娛活動,開展一次醫療咨詢,舉行一次專題講座,可以涉及低碳環保、養生保健、文化遺產、信息技術等多個主題。這些活動能夠豐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讓老人們的生活不再枯燥、寂寞,展現出老有所樂,老有所為,生活得幸福、精彩,有效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感。也實現了“10分鐘養老服務圈”。

      4.要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還要做好“一鍵通”建設

      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是個龐大、繁雜的系統工程,解決好居家養老問題,就需要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長期共同努力,充分利用現代化信息技術,在各個社區開展“一鍵通”建設服務,整合各方力量,組建“一鍵通”后臺服務隊伍。能使全社會的老年人得到實惠,從而增加幸福指數。有了“一鍵通”服務,也方便社區老年人開展各項活動,增強社區居家養老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5.要完善居家養老服務功能,必須加大政府和社會各方面力量資金投資力度

      篇(9)

      中圖分類號: TU24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aging process, aging is increasingly serious. How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older people in residential areas based on the current market economy and the existing social conditions, how to find one suitable road for the future residential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which raise elderly people mainly in home care, secondiy on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community services, this i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lies in this article. According to China's aging analysis and the survey conducted by the current elderly housing problem, this article trys to start from the reality of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endowment in these two surveys and studies on the basis of family pension and social kinds of old-age way of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combined with the customs and traditions of our country and the condition and other relevant international successful experience,this article puts forward housing prototypes for residential and community aged care in anticipation of enhancing sustainability in elderly housing in china。

      Keywords: residential and community aged care,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ging problem

      1問題的提出及我國老齡化社會現狀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國已于1999年10月跨入老齡化社會,60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已達1.26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0%(65歲及其以上老年人口為8687萬人占7%)。至2004年,60歲以上的老年人已達1.41億,占總人口比重為11%。按照聯合國的有關規定,60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達到10%以上,或者65歲以上老年人口的比重達到7%以上的人口形態就屬于“老年型人口”,呈現“老年型人口”的城市或社區就稱為“老年型城市”或“老年型社區”。更為嚴重的是,據統計2000年我國80歲以上的高齡人口的總數已達1100萬人,占老年總數的10%,且以每年5%的速度增長,我國人口老齡化、高齡化的迅猛到來,是前所未有的。 我國人口老齡化的特點,對規劃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解決好老年人的生活、學習、娛樂的要求,豐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滿足老年人健康、長壽的要求,是促進社會穩定和發展,使年輕人能更安心地工作的關鍵。考慮到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是“未富先老”的具體國情,由社會完全承擔“老齡化問題”是不現實的。所以確定以居家養老為主的養老工作方針是切實可行的。

      2居家養老及社區養老有巨大的市場需求

      調查顯示,截至2006年6月1日,中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有3850萬,根據民政部統計,全國城市福利院2006年床位數為41.9萬張,收養31.2萬人,也就是說,能夠入住養老設施的老年人不到1%。另一項以北京、天津、上海

      重慶的老年人為對象,關于城市老年人居住方式意愿調查顯示,希望與子女同住的占58.53%,希望與子女近距離分住的占30.37%,希望與子女分住無所謂遠近的為7.82%,希望入住社會養老機構的占3.28%,可見無論是現狀還是意愿,住宅居住都是老年人最主要的居住形式。

      大多數老年人希望住宅居住,是有其內在合理性的。首先,老年人希望在自己熟悉的環境中生活,因為這里有他們的家人,熟悉的鄰里和樂于交談的對象等感情寄托。其次,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中非常重視享受兒孫繞膝的天倫之樂,這種觀念在大多數老年人心目中根深蒂固。另外,對歐洲等發達國家老年人居住模式研究表明,即使在哪里,老年人入住養老院的比例也不過只有5%左右。因此,無論是現在還是未來,我國對適合居家養老及社區養老的居住建筑類型有著巨大的市場需求。

      3 我國當前老年人居家及社區養老問題:

      由于我國住宅商品化進程的加快,而且以往設計缺乏對老年人居住空間的足夠關懷,導致許多問題的產生:

      3.1 “空巢”家庭老人無人照顧,并且與兒女分開居住,平時生活很難得到子女的照顧。

      3.2老人與子女同住在生活習慣上的差異給雙方帶來許多的不便及矛盾,特別是以前戶型設計時對多代同居的概念有所欠缺,房型設計更是加劇了雙方使用的不便。而且以前以單純的滿足居住行為的設計顯然不能合乎當下的居住需求,再加上舊有居住空間結構形式的限制等等因素,所以在舊有基礎上可以設計改造的余地不是很大。

      3.3 新建住宅未充分考慮老年人的居住需求,開發檔次比較低,配套和服務的設施有限。以前專門為老人設計這方面做的還是很不夠的,也沒有什么經驗。此外產業規模小,產業鏈整合度低,老年的一些設施和設備這些東西都是很缺乏的,也不專業,這方面產品也特別少,比如說扶手啊什么的都是特別少。缺乏全過程的開發經驗,把國外的東西直接搬來又水土不服,這個我們自己也比較明白,我們也借鑒了日本或者是臺灣、美國的一些經驗,我們感覺到有一些東西也不是可以直接照辦過來的。日本政府接入的也很多,給了養老很大的支持。但是我們國家的這些政策還不能馬上下來,所以我們直接學日本的小規模、多功能的養老設施恐怕也不是就能馬上搬得過來的。

      新建住宅缺乏清晰的市場定位,對老年客戶群細分不夠。我們認為對有錢的老人進行一些產品的開發,老人的情況非常的復雜,年輕一點的老人身體非常健康,老了以后就會身體不好,需要照護了。今天他比較健康,你就覺得他住的非常的合適,明天他摔一跤,需要護理了,但是又滿足不了。有一些政策雖然已經想起來了,但是還不能完全落地,特別是一些法規還不是很細致,有一些東西在適應性上還差一些,我們在設計當中也是有所感悟的。從這一點可以看出,我國的養老地產正處于一個初級階段,產業的整合,高端市場亟待發展,跨行業的前沿性研究迫在眉睫。

      3.4 缺乏適合老年人的室外活動空間,不能滿足老年人的心理及生理需求。

      4 居家養老及社區養老的若干國際經驗

      國際老齡政策的發展表明,當一個國家進入老齡化國家之后,就會出臺一系列針對老年人居住問題的政策措施而當其進入老齡國家的行列后,政策重點就轉向促進普通住宅的無障礙化等通用設計的措施,而不是采取針對老年群體的對策。例如:

      瑞典在65歲以上的人口到達10%以后的20世紀50年代開始大量建設養老院;在該比重到達15%時1975年則對建筑法進行修訂,開始推進普通住宅的無障礙化。

      美國在65歲以上人口比重達到8%之后的1956年對住宅法進行修改,開始建設老年人住宅;在該比重達到13%時1990年制定集合住宅服務法,開始建造具備護理服務功能的集合住宅。

      老年社區既是美國郊區化的產物,更源于其特定的地理和社會背景――充裕的土地資源,發達的市場環境,較年輕的老年群體。這類社區多建設在郊外地段,以低密度住宅形式為主,主要面向較年輕、健康、活躍的老年群體,提供居住和配套服務。讓老年人享受郊外的清新空氣和美好景觀的同時,還能充分利用各類休閑娛樂、康體健身設施實現健康向上的生活情趣。整個社區內部形成多層級的設施配置,既有集中的社區配套以滿足較大規模的聚會與活動,同時,在每個組團還設有基本配套,滿足小組團內部相對全面的生活需求,促進居民對居住鄰里的歸屬感和家庭感。 有的老年社區不僅提供專門面向老年人的住宅,還為年輕家庭提供適合的居所,實現各年齡階層的混合居住,既為兩代家庭相鄰而居提供可能,還能讓老年人在與不同年齡段人群廣泛的接觸中,獲得充實與滿足。有的社區為老人提供了多種可參與的活動內容,形成上百個由社區居民自行運營的俱樂部和活動項目,使老人老有所樂。有的社區通過與周邊的知名大學建立合作關系,可使用大學的教學設施,并提供終身學習項目,從而吸引了大量高知文化的老人,使其老有所為,老有所學

      美國相對歐洲及其他發達國家而言,其老齡化程度較輕,與中國當前的老齡化階段較為接近。美國老年社區中以健康活躍的退休長者為對象的偏高端產品可以參考學習。 此外,美國以商業模式運營老年地產的方式值得借鑒,將老年地產與休閑、娛樂、健康、教育等產業整合,更有針對性地提升了地產的價值和吸引力,同時促進了產業鏈的延伸和整合。。

      日本在65歲以上人口比重接近&時的1964年出臺政策,優先向老年人家庭提供租金低廉的公營住房在該比例到達11%時1987年開始實施銀發住宅工程,提供具備護理功能的老年人住宅;在該比重達到13%之后的1991年開始實行住宅無障礙化。

      日本老年居住和服務設施分類詳細,全面覆蓋了各類人群的需求,養老模式也逐漸從醫院和機構養老向家庭養老過渡。相關居住建筑包括各種層次的老人之家、租賃式的老人住宅、以及銀發住宅等,服務設施則主要圍繞社區設置,如日托中心、短期入住設施、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在宅介護支援中心、咨詢中心等。

      其中,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作為介護保險制度的一個重要產物,也是日本政府近年來著力推行的養老服務模式。它通過政府主導下的市場運營模式,實現了嵌入社區中的就近服務,使養老服務全方位進入家庭,介護保險政策得以落地。

      在小規模多功能服務站中,配備有日托護理、上門服務、短期居住和長期居住等老年人基本服務功能,面向所有老年群體。其特點在于:小規模,以小規模功能體嵌入社區的模式,有助于維系老年人原有居住模式、人際關系、家庭氛圍和地域熟悉感;近距離,以社區為基本單元,在生活區域內提供所有服務,讓老年人能就近、便捷地享受各種服務;全天候,365天,24小時隨時提供必要的服務;一站式,日托、上門服務、短期入住、長期居住等服務在一個服務體內集中解決,同時有助于保持護理的連續性,適于應對老年人的各種身心變化;多功能,考慮設施建設的靈活性,可以與其他服務機構拼設,如老人公寓、幼兒園等。

      日本在基層社區配制小規模、多功能、社區化的服務設施,是實現居家養老的有力保障,對于當前大力推進社區養老制度的我國而言,具有重要的借鑒價值。不過也需要看到,日本老年社區服務業的蓬勃發展,很大程度上是國家政策的產物。

      5對我國老年人可持續居住的住區構架的思考及建議

      通過對美國、日本養老居住模式的介紹,可以看到,發達國家和地區面對老齡化問題,已經形成較成熟和完善的養老居住體系,通過政府、市場和社會共同參與的方式,為各年齡階段、不同身體健康狀況的老年人提供多元化的居住和配套服務,以實現健康老齡化、積極老齡化的目標。其中有不少經驗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

      但同時,也應看到,各國養老體系的發展都是建立在本國社會經濟發展階段和政治背景的基礎上。因而,需要我們立足本國國情,在充分認知我國老年人群結構特征和需求特點的基礎上,積極探尋適合中國的養老居住模式。

      借鑒國際相關經驗,結合我國老年人居住需求的調研,我認為我國住宅社區可嘗試分三個層面來覆蓋老年人的居家及社區養老的需求:一是在一般住宅中配置面向老年人的戶型;二是社區中配建老年公寓;三是在社區內設立小規模多功能的老人服務中心。

      通過這三種建筑類型的有機配置,基本可以滿足希望獨立居住,希望與子女居住,希望與子女就近但獨立居住,希望能得到日托照顧、短期居住以及獲得護理服務的各類老人的居住需求。

      這里面我們拿小區的規劃來做例子談談我個人的觀點,總圖布局一些樓棟,可能是在三單元的地方做成老少戶,也可能在樓棟的一層專門做老年人戶型,因為進出比較方便,輪椅什么的也可以很方便的進出,給提供一些底層花園等等。比如說孤獨一個老人或者是需要別人照顧的可以放在底層。還有老人公寓,老人公寓,社區里加入老人公寓也是大家所希望的,我們在上海一代調查過,很多老人提出了這樣的情況,說我不一定非得跟小孩住在一個房子里,比如說三居室的房子里,我寧愿在小區里有一套公寓,小一點沒有關系,我可以替你接送孩子上幼兒園,等著你回來我把飯做好,你吃完以后把孩子帶走,這樣老人也可以自己獨立的生活,晚上還有自己的空間,而不是在一個房子里面彼此看著非常的小心注意的,老年公寓也有一定的市場。

      托老中心,這個小區里我覺得應該配置,可以跟幼兒園接近,或者是跟幼兒園在一個建筑里都是可以的,管理也比較方便,一套管理人馬就把幼兒園和老人活動中心都管了。接送小孩和老人都是一塊了,接送完小孩把老人也接回來了,這樣也很方便。一個社區里怎么樣插入這樣的老人的設施設備,有的人覺得只能蓋老年社區,或者是老年到底有什么類型我們不是很清楚,我們可以分成四類到五類的設施可以插入進來。

      老少戶的單元設計,老少戶是怎么樣的呢?像這樣一個單元,這邊是子女套,是兩室套,這邊是老人套,一個是單室的,或者是兩方的老人都要住在一起,就可以買兩個小套,和兩室套合在一起。我們把走廊做了一些處理,門的位置可以在不同的位置上有開啟的可能。走廊里面這個門可以在這兒設置,可以在這兒設置,有三種設置方式,可以使套型有靈活可變的可能。設置在這個位置上,其實A2、A3和A1就是一家人,可能是子女和兩方的老人住在一起,成了一個大戶型。我設置在這兒,這個戶型我可能是沒有買,或者是出租出去都可以。如果設在這兒,比如說老人不在,這兩套都出租了也可以。

      我們想說的是我們只通過把門的位置換一下,設立不設立這個門使這個房子就有多種變化的可能,這樣的話我們做產品類型的時候相對放松。

      還有一種就是短外廊式的住宅。電梯對老人很重要,如果有這個短外廊連接以后,就有兩個電梯,萬一某一個電梯檢修或者是有問題,他可以上另外一部電梯。短外廊里面這樣的戶型老人覺得很好,特別是衛生間,他覺得就應該對著廊子,我們問他們說,他們害怕出事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他們是怎么回事,就是希望能夠呼救。

      6結語:本文通過分析我國居家及社區養老的市場潛力及當前存在問題,借鑒國外發展經驗,嘗試提出適合我國居家及社區養老三種模式。通過這三種模式滿足各類老人的居住生理及心理需求。

      作者單位:張 (天津冶金規劃設計院)

      參考文獻:

      篇(10)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1-8801(2015)03-0134-02

      1 居家護理服務的意義

      居家護理服務是為家庭或者是個人提供的一種健康服務和社會服務。這種健康服務是綜合性健康服務系統的一部分。護理人員會針對患者個人或者是家庭在其住所內提供健康服務。居家護理的目的是對家庭或者個人的健康起到促進作用,有效減少患者因疾病產生的后遺癥并促進其康復。

      目前人口老齡化發展迅速,社會生活的節奏明顯加快,“空巢家庭”也隨之增多。這對傳統的家庭養老方式帶來了影響。家庭式養老的退化必然使得社會養老方式有所進步與加強才能維持社會制度的平衡。居家護理服務發展就是社會發展的必然。

      2 現狀

      目前,我國居家護理服務在老年健康服務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通過與西方發達國家和其他發達地區相比,我國在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方面還有許多不足。

      2.1 其他國家老年患者居家服務現狀

      2.1.1 西方發達國家包括歐美、德國的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已經發展的比較成熟,擁有了完整的服務內容、保險制度以及操作模式。但也有地域差異性。美國的居家護理是從最初的“家庭醫療保險”發展成為“家庭醫療補助和社區服務計劃”為老年人提供日常的生活照料、預防疾病等,并為患有重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長期的服務與醫療救助。德國現老齡化嚴重程度在世界的排名上位居第二(第一名為日本),因此德國政府一直都對老年患者的居家護理服務和社區護理很重視,將長期護理保險籌資水平提高,將長期護理保險的收益水平與待遇也做了相應的提高,對進行家庭護理的自配人員提供一定的生活補貼。根據老年人的日常行為能力和需求社區醫護人員會進行分類分配,提供給他們不同的符合他們自身情況的醫療以及護理服務。

      2.1.2 澳大利亞的居家護理服務主要由醫生、社會工作者和老年護理咨詢服務機構聯合進行。澳大利亞的居家護理服務體系與長期護理保險制度在世界范圍來講是比較健全和完善的,它可以為慢性疾病的老年人提供與醫院一樣的醫療服務。護理人員的要求也比較嚴格,提供居家護理的護士都是具有豐富臨床經驗的護理專家,使老年患者在家就享受醫院一樣高專業的照護。

      2.1.3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現已基本解決了老年人經濟和醫療保障的問題,并就快速增長的老年群體的日常生活護理問題建立了以年金、長期護理保險、醫療救治為核心的老年長期護理服務體系。并特別關注老年人的心理護理。并不斷對醫護人員的居家護理的專業性進行加強。

      2.2 我國老年患者居家護理的現狀

      在我國,臺灣和香港在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方面是比較成熟的。臺灣自1994年起就開始推行居家護理的政策,保證老年人能獨立生活。因為臺灣很早就已進入人口老齡化,所以在老年護理方面經驗豐富。比如其服務的對象包括出院后需要進行延續治療的患者,并進行很多醫療專業服務項目,其醫療服務團隊進行的居家護理都是由專業的人員進行。而在香港則具有巨大的社工和義工團體來進行居家護理服務,服務范圍包括醫療康復及教育,有些醫院還對患者進行出院后的延續治療,增強老年人自我照顧能力。

      我國大部分地區現階段在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方面還處在初級階段,需要不斷繼續發展,使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日趨完善。我國目前有兩種居家護理模式:一種是社區服務中心,另一種是醫院延續性護理服務。社區衛生服務中心主要為患者提供一些常見的疾病護理,無法提供高專業高質量的醫療服務。醫院的延續護理服務主要以電話訪問和家訪的形式進行護理指導,涉及人群范圍不大,還需要患者定期到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與治療。目前我國醫療條件和醫療資源有限,致使可以提供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的資源也是比較缺乏的,因此我國老年患者的居家護理服務還需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

      3 如何改善我國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的現狀

      針對老年患者的居家護理服務模式在我國還不夠完善,應該學習和借鑒國外老年人居家護理服務的優點并結合我國實際情況進一步發展和完善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

      3.1 加強醫院延伸治療護理。建立形成從醫院到社區再到家庭的一體結構,將醫療資源進行整合不僅可減少公共支出還能滿足老年人的心理需求。加強發揮三甲醫院在老年患者居家護理中的作用,利用其優厚的醫療資源為出院后的老年患者提供專業的居家護理,并加強與社區機構的聯系,為其提供居家護理的專業指導。

      3.2 需進一步完善長期保險制度。這一制度是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重要制度,對緩解老齡化危機有重要的作用。在借鑒外國發達國家的經驗和完善的長期保險制度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實際情況制定出適合我國發展的長期護理保險制度。政府應該結合我國國情建立政策平臺鼓勵商業保險推進長期保險計劃。

      3.3 加強培老年患者居家護理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技能。政府應該培養老年患者居家服務人員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提高護理的服務質量。首先護理人員必須具備豐富專業的醫療、護理知識和臨床經驗,其次要注重老年患者的心理輔導。

      參考文獻:

      [1]陳果果,林梅.社區老年人失眠原因分析及居家護理[J].全科護理,2011,3(9):747―748,

      篇(11)

      據調查,大部分日本老年人都希望居家養老。然而,隨著老齡化程度的加深以及家庭結構的變化,僅僅依靠家庭成員對老年人進行護理已變得十分困難。與此同時,機構養老也出現了諸多問題,質優價廉、口碑好的養老護理機構,常常是一床難求,而純營利性質的養老院費用高昂,令一般家庭望而卻步。因此,單純依靠家庭成員以及單純依靠公共養老機構已不能滿足日益增長的養老護理需求。

      近年來,一種貼近社區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護理機構開始出現,包括日間照護中心(托老所)、認知癥老人集體公寓、短期入住機構等。這些機構大都建在老年人日常的生活圈內,由普通民宅改建而成,老年人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社區環境中接受照料和護理,也方便家人看望。這類小規模的養老護理機構每天大約有10名左右利用者,不僅滿足了老年人多樣化的養老護理需求,也受到社區有困難家庭的歡迎。

      我在訪日期間參觀了“世田谷日間照護中心北烏山”,該機構位于東京西部的世田谷區。目前登記的會員有數十人,平均每天有七八位老人來中心接受護理。他們中有的身患疑難病癥、有的有輕度認知障礙癥、有的有腦血管病等后遺癥、也有癌癥晚期患者。中心采取預約制,派車接送,早上將其接來,傍晚再送回家,如果老人的家人下班晚,老人也會在吃完晚飯后被送回去。白天,老人們在中心接受日常的生活服務、護理服務及護理預防服務,如:吃飯、洗澡,在專業人員的幫助下進行康復訓練。有幾位老人患有不同程度的認知癥。為讓他們保持自尊,并鍛煉他們的生活能力,工作人員會讓他們幫著做一些擇菜、掃地、擦桌子等簡單勞動。我們參觀的時候,廚房里有一位穿著圍裙的老太太正幫忙做飯,見到我們到來,不斷沖我們微笑、鞠躬。

      世田谷日間照料中心是一家企業性質的養老護理機構,由于所在街區屬高檔住宅區,房租比較貴。幸運的是,日本2000年4月實施了《護理保險法》,按照該法規定,加入保險的老年人根據健康狀態被劃分不同等級,并接受相應的護理服務。接受護理服務,只需負擔護理費的10%,其余90%由保險來負擔。護理保險法的實施大大緩解了家庭成員的經濟負擔和護理負擔,也保證了養老護理機構的經營得以良性運轉。負責人也坦承,公司成立時間不長,面臨諸多問題,如:缺少專業人才,工作時間長,報酬也較低,但他還是對自己的職業選擇無怨無悔,“我們每個人都會有老的這一天,能為老人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我感到人生很有意義”。

      “大家來此集合吧”

      富山市一家從事養老護理的非營利組織“大家來此集合吧”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十多年前,我曾在富山市度過了三年多的留學歲月。時隔多年,重回富山,深刻感受到富山的老齡化程度之高。

      這家日間照護中心成立于1993年,是富山縣第一家民營托老所。它位于富山市遠離市中心的一片居民區,也是由一處普通民宅改造而成的。老人們白天在托老所里吃飯、聊天、看電視,也接受洗澡、剪指甲、按摩等護理。天氣好的時候,在工作人員的幫助下,老人們會出去散散步,曬曬太陽。工作人員還會帶領健康狀況良好的老人進行一些簡單的農業勞作,享受親近土地和勞作的樂趣。

      與其他養老護理機構不同的地方在于,這里不僅接收老年人,還接收智障兒童、殘疾人,社區一些雙職工家庭的孩子放學后,也會來這里寫作業,等待家長下班。我去參觀的時候,看到三四位老年人圍著桌子在玩牌,屋子里還有兩個四五歲的小孩子在玩耍,工作人員在準備午餐。在這里你感受不到一般養老護理機構那種沉悶和壓抑的氣氛,置身其間,有如洋溢著歡笑的四代同堂的大家庭。

      老年人和孩子在一起,臉上有了笑容,心態也變得年輕了,兒童在這里也得到了祖父母般的呵護和關愛。機構里還聘用了一位有輕度殘障的年輕女性,她可以在家門口就業。

      這種在小規模多功能機構內為老年人、殘疾人、殘障兒童提供福利服務的方式,是“大家來此集合吧” 獨創的一種日間照護服務方式,也被稱為“富山型日間照護服務”。如今,這一日間照護服務模式發展速度很快,正在向周邊縣市推廣。

      機構負責人佳代子告訴我,在創辦這家機構之前,她曾在紅十字會的醫療機構里做過多年的護理工作。當時,“護理”給人們的印象是冷漠、陰暗、病痛、悲傷、無奈……

      時常聽到老人們感嘆:“要是能死在自己家的榻榻米上該多好啊!”佳代子聽后深受觸動,立志于創辦一家有歡聲笑語的、明亮的、溫暖的養老護理機構。如今,21年過去了,“大家來此集合吧”實現了她當初的夢想,真正成為了社區的養老之家,并榮獲了地方政府頒發的多個獎項。

      貼近社區的日間照護中心

      貼近社區的小規模多功能養老護理機構,支持了老年人居家養老,消除了老年人的孤獨感、維持并恢復其身心機能,同時也減輕了其家庭成員的照料和護理負擔。由于貼近社區、立足社區,得到老年人的家庭成員、社區居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這類養老護理機構里工作的人員中,中年女性占了很大比例。一些機構的負責人、創辦人都是女性,且大多數之前曾在醫療機構或福利機構從事過護理相關的工作,有的在家中護理過老年人。這一年齡段的女性大多完成了養育子女的任務,有時間和精力從事社會活動,并且對老齡化問題、養老問題有著切身的感受。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夜夜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国产精品|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久影视麻豆| 亚洲精品国产高清嫩草影院| 欧美777精品久久久久网| 色妞ww精品视频7777| 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视频| 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99视频在线精品国自产拍亚瑟| 99热门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最新国产在线精品观看|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91麻豆精品一二三区在线| 国产亚洲精品xxx|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99久久亚洲综合精品成人|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一区|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成人一区二区| 欧美性videofree精品|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影院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国产内地精品毛片视频| 2021最新国产精品一区| 奇米影视7777久久精品| 人妻精品久久无码专区精东影业| 亚洲精品~无码抽插|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国语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AV永久无码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91国内揄拍国内精品情侣对白| 久久99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在线人成精品免费视频|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国产精品素人搭讪在线播放 | 99re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中文字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