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醫基礎養生知識大全11篇

      時間:2023-07-16 08:31:1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醫基礎養生知識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醫基礎養生知識

      篇(1)

      【中圖分類號】 R 179 R 153.2 G 479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 000-9817(2007)09-0778-02

      Investigation on Nutrition-related Knowledge, Attitude and Practice Amo ng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Yixing City / SHI Zu-min, PAN Xiao -qun,ZUO Hui,et al. Section of Nutrition and Food Hygiene, Jiangsu Provincial C enter fo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Nanjing(210009),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nutrition-related knowled ge, attitude and dietary practice(KAP) in adolescents, and to provide evidence f or subsequent nutrition intervention. Methods 1 190 junior highschool students in Yixing were surveyed by a nutritional KAP questionnaire.ResultsAverage nutritional score of adolescents was 4.40 in kno wledge test whose full mark was 10. It rose as grade increased, and it was signi ficant differ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0.01).Most adolescents had good dietary habits, and they mostly recognize food diversi fication, vegetables,fruits and milk. However, consumption frequency and int ake of vegetables was relatively low. ConclusionNutrition-re lated KAP still needs to be further improved in junior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Yixing. It is necessary to conduct specified comprehensive nutrition interventi on on adolescents.

      【Key words】 Nutrition;Health knowledge,attitudes,practice;Com parative study;Students

      有研究表明,合理的營養不僅能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也是預防成人期營養相關慢性病 的有效手段[1-2],正確的營養知識、態度和行為又是合理營養的前提。為了解目 前初中生營養知識、態度、行為現狀,為制定有針對性的營養干預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筆者 于2005年10月對宜興市1 190名城鄉初中學生進行了營養相關知識、態度、行為(KAP)的現 況調查。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 為確保調查樣本的代表性,在江蘇省宜興市采取分層隨機整群抽 樣的 方法選擇4所中學,其中城市和農村各2所。再在每所學校中初一~初三各選擇2個班級,選 中班級的所有學生均為調查對象。收回有效調查問卷共1 190份,調查對象平均年齡為(13.6 ±1.08)歲。男生609名,女生581名,男、女比例為1.05∶1;初一學生占33.53%,初二學生 占32.94%,初三學生占33.53%,各年級分布比較均衡;城市和市郊的學生分別占29.90%和 4.98%,鄉鎮和農村學生各占25.34%和39.78%。

      1.2 方法 自行設計調查問卷,經過預調查和討論修改而成。由統一培訓的 調查員現場解說后,調查對象集體匿名自填,并當場收回。內容主要包括基本情況和營養知 識、營養態度、飲食習慣等,其中營養知識8題,營養態度12題,飲食習慣16題。

      1.3 統計分析 用Epidata 3.0軟件建立數據庫進行數據輸入,用SAS 8.1統 計軟件進行資料分析。營養知識得分以均數±標準差來表示,結果比較采用t檢驗及方 差分析。

      2 結果

      2.1 營養知識

      2.1.1 營養知識得分 在滿分為10分的營養知識測試中,青少年平均得分為4.40分 。初一至初三年級學生得分分別為(3.65±1.50)、(4.57±1.49)、(4.99±1.56)分,不 同年 級青少年營養知識得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F=72.22,P<0.01),且隨著年級增高 而提高(r=0.345,P<0.01)。城、鄉學生營養知識得分分別為(4.54±1.70)分和 (4.26±1.57)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2.81,P<0.01)。

      2.1.2 基本知識知曉率 學生對牛奶中含鈣豐富、平衡膳食是預防超重和肥 胖的方法之一、缺鐵性貧血的原因等知曉率相對較高,分別為83.99%,69.93%和51.58 %;但對牛奶中脂肪含量、評價青少年營養狀況最好的指標等知曉率較低,分別為6.37%和16.61%。

      2.2 營養態度

      2.2.1 對蔬菜水果與健康關系的認同情況 將某觀點贊同與極贊同均歸為認同。90% 以上的青少年都認為多吃蔬菜水果對健康有益,但只有50%左右的人認為多吃蔬菜水果可以 預防癌癥和肥胖。

      2.2.2 對食物多樣化及食用牛奶、鐵強化醬油、肉類的態度 對“吃不同種 類的食物對健康有益”和“喝牛奶對健康有益”的認同率分別為60.90%和89.53%;對“食用 鐵強化醬油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持贊同態度的占35.21%,持反對態度的占26.26%,不 知道 的占38.53%;對“每天吃很多肉類食品對健康有益”持贊同態度的占19.10%,持反對態度的 占72.16%,不知道的占8.74%。

      2.2.3 對體力活動、體重與健康的態度 認同“體力活動對健康有益”的占 82.75%,不贊同或極不贊同的占11.10%,不知道的占6.15%;有5.10%的人認為“體重越重 就越健康”,而有88.69%的人持反對態度,還有6.21%的人不知道。

      2.3 飲食行為

      2.3.1 各種食物的食用頻率 以過去1周為單位,吃1~3次蔬菜的學生占13.56%,4 ~6次的占18.34%,每天吃蔬菜1次或1次以上的占66.89%,沒吃過的占1.18%;沒吃甜點(包 括糖果、巧克力、糕點等)的占13.84%,吃過1次的占23.12%,吃2~6次的占40.08%,每天1 次及以上的占22.96%。其他食品如奶類、水果、飲料等的食用頻率見表1。

      2.3.2 蔬菜、水果的食用量 平均每天蔬菜攝入量小于400 g的占49.11%,4 00~500 g的占8.54%,不知道的占42.35%;平均每天水果攝入量小于100 g的占8.38%,100 ~200 g的占27.77%,大于200 g的占23.37%,不知道的占40.47%。

      2.3.3 吃早餐情況 有2.94%的學生最近1周內沒有吃過早餐,1周內有1~3d吃早餐的學生占6.56%,有4~6 d吃早餐的學生占15.64%,每天都吃早餐的學生占74.85%。

      3 討論

      隨著經濟增長和生活水平的不斷改善,我國青少年營養和生長發育水平也得到了顯著提高, 但在這一時期青少年超重、肥胖、貧血等營養相關問題也日益突出,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 青少年及其家長、教師對營養的認知與行為還存在一些問題。研究結果顯示,在滿分為10 分 的營養知識測試中,青少年營養知識平均得分僅為4.40分,低于其他地區[3]。究 其原因, 一方面可能由于部分題目難度較大;但另一方面也表明目前青少年營養知識仍然比較缺乏。 此外,營養知識得分隨著年級增高而升高,且農村明顯低于城市,說明營養教育的重點應該 有針對性地放在低年級和農村中學學生。

      學生對食物多樣化、蔬菜水果、奶類的認同率較高,最高達95.24%。另外,對體力活動、 體重與健康的態度也比較令人滿意。令人遺憾的是,絕大部分青少年蔬菜食用頻率較低,攝入量也偏低,離國家膳食指南中推薦的蔬菜攝入量400~500 g/d還有一定差距。而蔬菜水 果對降低心血管疾病的風險、預防癌癥、降低人體質量指數(BMI)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4]。因此,應鼓勵青少年注意蔬菜水果的食用頻率,并保證一定的食用量。

      大部分青少年具有良好的飲食習慣,如能夠做到每天吃早餐,經常食用奶類、水果等對健康 有益的食物等。但只有35.21%的青少年認為食用鐵強化醬油可以預防缺鐵性貧血,不知 道的 比例非常高,達到了38.53%。鐵強化醬油有改善學生貧血的作用[5],對一般人群 也具有同樣的效果。

      青少年時期是樹立正確的營養態度、養成良好飲食習慣、預防成年期慢性病的關鍵時期 [6]。因此,社會、家庭、學校應該把加強青少年營養放在重要的位置。但青少年營養 水平與年齡、地區、城市化水平、家庭教育程度等均密切相關,因此營養研究和干預也應考 慮這些 社會環境因素[7],針對不同人群的營養狀況,大力開展綜合性的營養教育,提高 社會、教師、家長和學生的營養意識,鼓勵青少年合理膳食并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養成 良好的飲食行為。

      4 參考文獻

      [1] WINKLEBY MA,ROBINSON TN,SUNDQUIST J,et al.Ethnic variation in cardiovascu lar disease risk factors among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Findings from the Thir d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 1988-1994.JAMA,1999,281:1 00 6-1 013.

      [2] PINHAS HO,DOLAN LM,DANIELS SR,et al.Increased incidence of non-insulin- 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among adolescents.J Pediatr,1996,128:608-615.

      [3] 薛晚利,陳天慶,李選社,等.漢中市810名技校學生營養狀況及營養知識•態度•行為 .中國學校衛生,2003,24(6):581-582.

      [4] HUNG HC,JOSHIPURA KJ,JIANG R,et al.Fruit and vegetable intake and risk ofmajor chronic disease.J Natl Cancer Inst,2004,96:1 577-1 584.

      [5] 孫靜,霍軍生,于波,等.乙二胺四乙酸鐵鈉強化醬油改善貧血效果觀察.衛生研究,200 3,32(suppl.):25-28.

      [6] LIEN N,JACOBS DR,Jr KLEPP KI.Exploring predictors of eating behaviour am ong adolescents by gender and socio-economic status. Public Health Nutr,2002,5: 671-681.

      篇(2)

      世界觀是一個人對世界萬物的基本認識和觀點,在哲學上有著很復雜的分類,唯心主義和唯物主義,物質與意識的關系等等,我們在這里不去討論。在當今科學快速發展的今天,作為一名醫生,一名科研工作者,應當具有怎樣一個世界觀?有人覺得世界觀這個東西太空洞,太虛無,離我們的工作生活太遙遠。其實不然。經常會有臨床的大夫抱怨自己搞不來科研,可晉級職稱又有科研要求,抱怨體制的不合理。很多人也都認為醫生就是看病看的好,手術做的熟練,就可以了,為什么還要去搞科研,簡直就是額外負擔嘛。然而,醫生不是一名技師,需要的是有一定學術研究能力和意識,能夠在自己的工作中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在當今的醫學院校的基礎醫學教育中比較重視的是知識的傳授、業務的素質、技能的培養。包括課堂上老師的傳授和教學效果的考評,都是以此為評判標準。醫學知識體系龐雜,掌握和牢記知識是很必要的,但絕對不是充分的,不是基礎醫學教育的全部。在我們的大多數醫學院校的基礎教育課堂,老師的備課有著詳細而明確的知識點,甚至在有的學校老師上課的教案都被程序化固定化,美其名曰“規范化教學”。

      什么是科學?這是科學世界觀里的首要問題。因為科學世界觀簡單來講就是要相信科學,有一個科學的精神和崇尚科學的理念。在學科構成上,醫學歸為生命科學的范疇,是一門實踐性自然科學。在當今知識大爆炸的時代,科學已經無孔不入,滲透到我們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我們在基礎醫學的授課過程中,就是要首先幫助學生構建起一套完整的自然科學知識體系,而不是零散的知識點和各個操作技巧。

      在科學知識層面之上,我們的教學中應該注意幫助學生形成一套科學的推理模式和思維模式,進而懂得因果之辯,繁簡互換,對立與統一。在這個過程中,讓其領略自然之美、邏輯之美和科學之美,并培養其欣賞這種美的情懷和發掘探索這種美的意識,逐漸形成自己的科學價值評價體系和科學精神。比如,在醫學免疫學中免疫應答都有著復雜的調控體系,體現著陰中有陽、陽中有陰、陰陽相調的哲學思想:有正向調控的增強機制則必有負向調控的抑制應答;有有效觸發的免疫應答,也要有適可而止不可過度的反饋。中國醫學科學院院長曹雪濤院士在免疫調控體現的哲學美感有著很深的領悟【1】。

      除了科學的知識框架體系和科學之美,科學世界觀還應包括探索問題的精神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如何在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一直以來是教學研究的重點和熱點。【2】:實驗課的傳授過程中遵循理論講解、原理闡述和誘導提問的授課方式。在學生掌握了一定的實驗操作技能和基本的科研素養的時候,開設開放式的實驗課堂,讓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自選課題進行自己的實踐性實驗,訓練其科學思維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走進實驗室,感受真正的科研工作,體會科研實驗的苦與樂,悲與喜,在自主性的實驗中體會和培養科學世界觀。

      批判的精神和懷疑的精神是科學世界觀眾另外一個不可或缺的方面。這首先要求自身具有完善的科學知識理論體系和評價鑒別標準。不盲目崇拜,不盲目從眾,具有批判的和欣賞的眼光。我們現在的大多數基礎醫學教育還沒有足夠重視這一點,常常會遇到過分的宣揚個別學術大牛的權威,在指導學生實驗過程中時常會以權威實驗室的結果為金標準,如果出現不一樣實驗結果則一定認識是我們自己的實驗出了問題。須知很多原創性的發現和突破性進展都是在否定經典的基礎上取得的。

      教書育人,是老師的天職。這不僅僅包括“傳道授業”,還包括“解惑”,指的就是積極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世界觀。只有在基礎醫學的老師們認識到了這一點,并將其應用到我們的教學實踐中,才能培養出更具有科學精神的醫生和醫務工作者,才能真正改變醫院中醫療和科研的矛盾關系,對我們的醫教改革也有所裨益。當然,不僅僅授課老師的努力是不夠的,還需要整個教學評價體系的配合或者改變,可能需要學校和社會的一起努力,改變我們對基礎醫學教育不全面的認識,并用其指導我們的教育工作實踐。

      參考文獻:

      篇(3)

      中圖分類號:H31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5349(2016)15-0172-01

      經濟全球化的發展使得國家間交流逐漸加深,但是由于各國家文化差異以及地域差異,在交流時可能存在溝通障礙,如果處理不當甚至將會產生隔閡。所以在高職院校的英語教學中,根據學生專業對學生英語教育進行跨文化溝通意識的培養正在不斷完善。傳統高職院校英文教育環境的發展以及不同國家不同文化背景的溝通障礙,都對現階段高職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產生了新的要求。

      一、高職院校教師自身文化修養

      現階段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意識,首先要做到的就是教師的自身文化素養的提高。教師轉變教學觀念,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有著極其深刻的意識。首先,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自身教育觀念的轉變,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加強對學生語言綜合運用能力的培養,進一步促進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產生。并且在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同時,教師應豐富自身修養,增加對西方歷史背景、生活習慣等各方面差異的W習。教師只有豐富自身文化后,才能更有效地在英語課堂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

      二、加強教學過程中對英語跨文化知識的滲透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而是在日常的英語教學過程中逐步滲透的。在教學中,教師應貫徹落實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這一思想,根據英語課堂教學內容的不同,逐漸滲透西方文化。首先,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根據教材內容,進行設計,使學生盡可能多地了解西方國家民族知識。高職院校學生文化知識較為薄弱,所以教師在對西方國家的民族知識進行滲透的時候,不能單純地進行知識的灌輸,可以結合與之相關的電影在播放過程中形象生動地向學生滲透西方國家民族知識,同時加強學生英語口語能力。并且,教師在對相關西方國家文化滲透的過程中應注重東西方文化差異的比較,將不同國家不同文化特征進行對比,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印象,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通過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對比,促使學生對西方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并且可以增強記憶。除使用上述兩種方法滲透英語跨文化交際意識外,還可以在課堂中增加實際語言交際能力的訓練。對于高職院校的學生來說,英語的學習更具實用性,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應注意不同場合的英語口語訓練,在訓練過程中滲透中西方文化差異,增加學生對跨文化交際的意識。

      三、豐富教學手段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傳統的英語教學是以教師為主、以教科書為基礎向學生傳授英語知識。老師授課學生聽課的教學模式較為枯燥,并且教學模式單一,學生很容易產生疲憊感,降低課堂效率。在新時期,若想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首先應從提高學生課堂學習興趣開始,教師應在教學中確立學生的主體地位,以豐富的教學手段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進一步促進學生完善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形成。教師在教學中可以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教學,如播放影片資料等,為同學們展示西方文化。或者教師在教學中結合情境教學模式,設置情境,將西方文化與中方文化差異在情境故事中展現出來。或是排演與中西方文化沖突有關的舞臺劇,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深刻意識到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必要性。除此之外,學校可以開展跨文化交際優秀論文評選,以及組織相關的知識講座等,為學生營造一種跨文化交際的氛圍,使學生通過活動深入了解跨文化知識,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

      四、總結

      在高職院校英語教學中,教師在注重傳授傳統的教學內容,如語法、發音以及詞匯的同時,還應注重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的培養以及滲透,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同時了解西方國家的歷史、傳統風俗、生活習慣等。只有在教學的過程中滲透西方國家文化,增強學生跨文化交際意識,才能使學生在未來工作、生活中適應全球化的發展趨勢,達到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流。

      參考文獻:

      篇(4)

      Doi:10.3969/j.issn.1673-7571.2016.04.026 [中圖分類號]R212;TP182 [文獻標識碼]A

      如何基于中醫養生學的理論體系對各類具體的知識資源進行合理組織,是中醫養生知識管理的核心問題。另外,中醫養生知識與人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如何面向百姓提供權威、準確的中醫養生知識服務,也是一個重要的問題。下文帶著這些問題,分析中醫養生知識管理的現狀并提出未來的發展思路。

      1中醫養生知識管理的現狀

      中醫養生學是中醫藥理論和知識體系的一個重要的分支。中醫養生知識共享多通過師徒承襲和行為影響的方式進行。將中醫養生名家的隱性知識轉換為顯性知識,進行妥善保存和廣泛傳播,是中醫養生知識管理的核心任務。中醫養生典籍是承載中醫養生知識的主要載體,兼具學術價值、文物價值和實用價值,在養生文化傳承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據《中國中醫古籍總目》[2],現存的涉及養生理論的古籍約有600種。當代中醫藥工作者正致力于對這些古籍進行搜集、整理、校點和收藏,挖掘其中寶貴的養生知識。作為其中的一項代表性工作,曹洪欣、張志斌等從現存的中醫養生著作中挑選出代表性、富有原創性的品種,以最佳版本為底本進行精心校點,編成《中醫養生大成》[3]這部著作。由于典籍歷時已久,紙質易破損的特殊性,限制了人們對古籍的利用。為此,中醫藥工作者開展了中醫養生古籍的數字化工程。例如,范為宇等構建了“中醫古籍養生數據庫”,對110種古籍進行數字化處理,并通過互聯網提供古籍檢索和閱覽服務[4]。又如,臧知明[5]根據《黃帝內經》的語言特點和思維方式,提出了《黃帝內經》養生知識的表達模式,初步構建了《黃帝內經》養生知識庫。這些工作表明,數字化技術為中醫養生古籍保護及知識利用提供了有效方法。當代中醫藥工作者還撰寫了大量的學術論文、教材和專著。以“中醫養生”為檢索詞,可從萬方數據知識服務平臺中檢出12477篇學術論文以及121本圖書,其中包括劉占文主編的《中醫養生學》[1]、郭海英主編的《中醫養生學》[6]、王玉川主編的《中醫養生學》[7]以及吳翠珍、張先庚主編的《營養與食療學》[8]等。劉占文、馬烈光還編寫了漢英雙語教材《中醫養生學》[9],它有助于中醫藥國際交流與合作,加快中醫藥國際化進程。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出現了許多與中醫養生知識相關的網站,包括中國養生網、大眾養生網、養生常識網、光明養生等。"中醫養生學"的專題學習網站成為養生知識教學的一種新模式[10]。另外,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普及還催生出許多中醫養生的移動客戶端軟件,包括過日子、中醫養生、健康養生寶典、365健康養生、中華養生等。信息技術為實現中醫養生知識服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在個人健康管理方面將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2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思路

      中醫養生知識資源本質上都是通過自由文本表達的顯性知識。該領域現有的“數據庫”和“知識庫”實質上屬于文獻庫;這些文獻庫在經過文獻標引之后可支持更好的檢索,但本質上仍是基于文獻的。該領域的網站和移動客戶端軟件也是圍繞“文獻”提供檢索和閱讀等服務。因此,中醫養生知識管理本質上仍是基于自由文本的。自由文本是人類表達知識的自然手段,但其內容難于被計算機直接處理,這就影響了知識處理的效果。這也是信息技術界公認的制約知識管理技術發展的關鍵瓶頸問題。可從術語標準化入手,突破自由文本所帶來的知識管理技術瓶頸。中醫養生領域所使用的術語仍然存在含義模糊、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等復雜現象,需要進一步加以梳理和澄清。近年來,本體(Ontology)成為實現醫學術語規范化的一項新興技術[11]。本體技術源于信息科學,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主要是指知識表示和推理理論)[12]。本體在生物醫學領域和中醫藥領域都得到了成功應用,但目前尚未出現面向中醫養生領域的本體[13-14]。通過構建中醫養生本體,可準確表達中醫養生的概念體系,系統梳理中醫養生的術語資源。若能建立一個條理清晰、結構合理、邏輯嚴謹的中醫養生領域本體,則可基于概念體系對該領域中醫養生知識進行組織和檢索,從而提升知識管理的有序性。語義網(SemanticWeb)是一套與本體相配合的技術體系,它為本體在互聯網環境中的實施提供了豐富的規范、技術和工具[15]。可采用語義網技術,基于中醫養生本體構建領域知識庫,整合中醫養生知識資源,實現領域知識的結構化;接下來,可基于本體對文獻內容進行深度語義分析,從文本中摘出與中醫養生相關的論述,對文本內容進行半自動的語義標注,建立文獻的主題索引和分類索引,支持用戶快速檢索到相關文獻,準確定位到相關內容;進而,研發面向結構性知識的計算機處理技術,逐步實現知識管理系統的智能化,面向社會大眾提供個性化知識服務。

      篇(5)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例(%)]

      組別例數治愈好轉無效總有效率

      治療組5030(60)15(30)5(10)90%

      對照組5020(40)20(40)10(20)80%

      [BG)F][CSX%0,0,0,40][FK)][HJ]

      [FL(3!@(0,0,0,40)K2]

      [HT][FL)][HJ]

      中醫養生知識對大信新家園社區生活方式的影響

      [FL(3!@(0,0,0,40)K2]

      江靜華 濮欣 李燕明 張靈芝

      張智敏 葉沐 黃艷

      528400廣東中山市中醫院健康管理中心

      科研項目 2011年廣東省中醫藥局建設中醫藥強省立項資助課題(編號2010074,中醫“治未病”理論和技術的群體性健康管理模式)

      摘 要 目的:探討中醫養生知識健康教育對大信新家園社區生活方式的影響,以期改變居民的不良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發生。方法:收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采用中醫養生知識進行健康教育干預,觀察干預效果。結果:中醫養生知識健康教育干預后患者生活方式的健康程度較干預前有顯著改變(P<0.05)。結論:將中醫養生知識運用于社區人群的健康教育中,有一定的治療保健作用,具有實用性。

      關鍵詞 中醫養生知識 生活方式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02.244

      人們正逐漸從以治病為主的“疾病醫學”向以預防為主的“健康醫學”轉變,而傳統中醫的“治未病”理念和養生方法在這方面有著獨特而不可替代的優勢。因時因地因人的中醫養生調理方案和疾病預防方案,合理選用藥物治療和中醫非藥物傳統療法進行健康干預,同時,將中醫養生知識運用于社區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可以改變人群不良的生活方式,以提高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發生。本項目對大信新家園社區的生活方式進行調查,對其實施中醫養生知識健康教育,收到良好效果。

      資料與方法

      納入標準:選擇大信新家園社區全體居民為項目實施人群。大信新家園社區的居民21~74歲體質偏頗、亞健康狀態及慢性心腦血管疾病及其高危人群居民,調查資料完整,完成全程干預方案者。

      排除標準:中山市大信新家園社區中嬰幼兒、先天性疾病患者、遺傳病患者、危重患者及無法堅持整個健康管理程序的居民。

      一般資料:符合要求者237例,其中男115例,女122例,年齡21~74歲。

      研究方法:①收集資料:由經培訓的醫師與護士發放調查表。調查表內容包括個人基本信息(姓名、性別、國籍、出生日期、婚姻狀況、出生地、職業等項目)、生活方式(起居作息時間、飲食習慣、煙酒嗜好、運動習慣、心理狀況)、病史信息、中醫體質測定問卷、中醫面診等。問卷獨立填寫,當場自填收回,對無能力填寫者則由調查員詢問填寫。經為期2年的健康教育干預后,再次采集居民生活方式信息。②采用多種形式進行健康教育:根據收集到的信息,制定具體的教育計劃。由我院治未病中心專家定期舉辦四季養生知識講座,開展保健咨詢活動,發放健康教育處方等方式進行干預;為社區出版健康教育專欄,并將中醫養生小冊子送到社區居民手中。③健康教育中的中醫養生原則:順四時,在四時氣候變化中,春溫、夏熱、秋燥、冬寒是一般變化規律,人體必須與之相適應。在四季變化中,每一季節的不同特點,常引發一些季節性的多發病,或時令性的疾病,所以人體在調攝保持其自身陰陽平衡的同時必須順應自然界春溫、夏熱、秋燥、冬寒四時變化,通過自我調攝,提高人體對自然變化的適應性及調節能力,從而促進健康。暢情志,通過自我情志的調節,消除怒、憂、思、悲、驚等不良情緒的刺激,維持精神安寧,心情恬愉,保持正常的心理情志變化,中醫養生主張恬淡虛無、怡養性情,借以達到防病治病、保持身心健康的目的。慎起居,包括起居有常,安臥有方。前者是指生活作息的規律化、制度化,正確制訂合理的起居作息時間,以順應四時陰陽的變化。后者是指睡眠衛生。睡眠是人體陰陽平衡的需要,喜怒不節、悲憂不解、思慮過度都可影響心神而睡眠不安。因此,入睡前必須情緒平穩,心思平靜。實踐證明起居失常,過勞過逸,都能導致疾病的發生。節飲食,飲食要有規律,要掌握進食的量與時間,只有飲食合理才可保持機體充盛,陰陽平衡,臟腑功能正常。另外飲食得當還可以祛邪除病,所以應注意“食勿過飽,先饑而食”,這樣才能維持脾胃的正常“升降”功能而抗病祛邪。勤運動,生命在于運動,只有適度的運動才能保持血脈流通,氣機調暢。運動的形式多種多樣,運動肢體以練形,呼吸吐納以練氣,調攝精神以練意。一個人的“運動處方”包括運動項目、方法、頻率、時間及注意事項等。但運動要掌握適度,量力而行、勞作有度、動靜結合,這樣才能健身強體,預防疾病[1]。④個性化的養生指導:通過體質測評確定體質類型,進行個性化的中藥調養、針灸、推拿、膏藥等傳統的養生治療方法,改善體質和增進健康,達到預防疾病的目標。

      觀察項目:評定健康教育前后患者生活方式各項指標,并進行比較。

      統計學處理:計數資料采用X.2檢驗。

      結 果

      一般資料:本次研究237例中,男115例(48.52%),女122例(51.48%),平均年齡41.0±11.4歲,男性與女性年齡之間,差異無統計學意義(t=1.653,P>0.05)。

      中醫養生知識健康教育前后良好生活方式比例:調查所得,教育前,大信新家園社區居民作息規律者占43%;飲食節制者占66%;每周運動頻率超過3次,每次超過半小時者占21%;自覺情緒焦慮者占23%;有吸煙習慣者占37%;經常喝酒者占14%;經教育后,作息規律者,飲食節制者及適度運動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而焦慮、吸煙和嗜酒人群則有所減少。經過中醫養生知識的健康教育及個人健康處方干預后,大信新家園社區居民生活方式有顯著改變(P<0.05)。結果見表1。

      討 論

      體質平和是健康之源,體質偏頗為百病之因。先天遺傳因素所形成的體質,是人一生體質的基礎,它決定著個體體質的相對穩定性和個體體質的特異性,但并非一成不變,后天各種因素包括膳食營養、生活起居、勞欲、精神狀態等方面對體質改變有著重要影響[2]。許多調研證實,個體體質類型與年齡、性別、心理素質、生活條件、飲食結構、職業、遺傳等諸多因素之間存在相關性。后天的年齡、飲食、勞逸、情緒、疾病等更是不可忽視的因素[3]。

      中醫強調“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把醫學的任務定義在提高人體自身的抗病能力上。《內經》指出中醫五大養生原則:“法于陰陽,和于術數,飲食有節,起居有常,不枉作勞。”把它應用于健康教育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通過對健康相關行為的家庭聚集性研究發現,健康相關行為存在強烈的家庭聚集性。家庭成員行為的形成和發展是受到相互制約的[4]。所以以家庭為單位的社區健康教育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中醫養生是以健康長壽為目的的一種醫療保健方法,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健康與長壽成為一項重要課題,人們對衛生保健知識的要求也更加強烈。調查時發現,社區居民對中醫養生知識認識程度不一,大部分人盲目地進行養生調理,比如不根據體質而盲目服用涼茶或補品等。通過中醫養生知識健康教育,提高了居民的中醫養生知識水平,糾正不正確的養生行為,建立健康的日常生活習慣。根據調查所得,經過中醫養生知識的健康教育干預,大信新家園社區居民生活方式有顯著改變(P<0.05)。由此可見,中醫養生健康教育不同于衛生宣教,它帶有一定的治療保健作用,而且提倡從日常生活調攝開始,具有實用性,人們容易接受,通過各種良好生活習慣的建立,可以達到攝生保健的目的,值得普及。

      將中醫養生知識運用于社區人群的健康教育中,建立有中醫特色的群體性健康管理模式在我院還處于探索階段,我們還需要進一步總結研究,從而探索出有效的健康教育方案。以期建立一個比較完善的群體性健康管理模式,更好地實施“治未病”工程,擴大“中醫治未病”普及范圍。

      參考文獻

      1 莊芹,程曉鳴,莊美瓊,等.中醫養生在社區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2009,25(3):55-56.

      篇(6)

      入選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期間住院的8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均為我院收治病例,符合診斷標準,同時排除不能交流溝通患者、智力低下不能配合及完成醫護操作患者、神志不清患者、不愿意參加本實驗項目患者。上述患者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觀察組患者40例中男性和女性患者分別為22例和18例,年齡平均為(65.3±4.6)歲;導致心力衰竭的基礎心臟疾病分別為冠心病患者22例,高血壓心臟病患者15例,其他心臟疾病3例。對照組中男性患者女性患者分別為23和17例;平均年齡為(66.1±5.2)歲;導致心力衰竭的基礎心臟疾病分別為冠心病患者21例,高血壓心臟病患者16例,其他心臟疾病3例。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相似或相同的治療措施。對照組患者給予一般西醫常規護理干預,觀察組患者實施中醫養生教育護理干預:①中醫養生教育護理內容包括患者的病房環境、飲食起居、情志、運動等方面,讓患者知道順應四時、養神全形、調暢情志對充血心力衰竭的影響,讓患者了解防病于未然的中醫養生思想,提高患者對中醫養生在充血心力衰竭方面的認知程度。②中醫養生教育形式:自制中醫養生教育知識方面小冊子向患者發放;對患者進行中醫養生教育和充血性心力衰竭結合起來對患者進行集體講座;根據患者對所講知識理解程度,對患者進行個體化講解;在病房內張貼充血性心力衰竭相關的中醫養生知識,可以讓患者在病房內隨時學習。

      1.3觀察指標

      觀察組和對照組患者均在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采用SF-36生存質量量表進行生存質量評分;采用彩色多普勒超聲對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的左室射血分數進行測定,觀察患者心功能在護理干預前后的改善情況。1.4統計學處理在統計學軟件SPSS17.0下進行統計學分析,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P<0.05,顯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2.1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的心功能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分別為(42.3±3.1)%、(56.8±3.4)%;對照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的左室射血分數分別為(41.8±2.9)%、(44.7±2.6)%。觀察組患者護理干預后的的左室射血分數高于對照組護理干預后的的左室射血分數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2.2兩組患者護理干預前和護理干預后生存質量改善情況比較

      觀察組護理干預后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方面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干預后生理機能、生理職能、軀體疼痛、一般健康狀況、精力、社會功能、情感職能、精神健康方面評分,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3討論

      篇(7)

      據估計,中醫藥文化科普傳媒產業目前已有100 億元以上的年產值。

      近日,在河北省石家莊市召開的2015年全國中醫藥工作廳局長座談會上公布的一項研究透露了這一信息。

      據介紹,這項“中醫藥文化產業發展政策研究”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中醫藥政策研究資金資助、北京中醫藥大學承擔的。研究發現,近年來,廣播、電視、圖書、傳統及移動互聯網等多種大眾傳播媒體對中醫藥文化和養生保健知識傳播均表現出持續升溫態勢。據統計,我國30 多家中央及地方上星電視頻道均開播中醫藥文化及養生類談話欄目,總開播量逾萬期;全國各中央級報刊、都市報刊、地方報刊、行業報刊甚至港澳臺及其他華文報刊均持續進行中醫藥文化及健康養生知識傳播。IOS、安卓、塞班三大手機軟件平臺已經開發上市1000 多款以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保健知識為題材的新興手機應用軟件,總下載量達1000萬次以上。中醫藥文化及養生保健知識類圖書長期高居暢銷圖書排行榜。全國排名前500 名網站的全數調查結果顯示,66.7% 的綜合門戶網站、78.9% 的新聞門戶網站、67.3% 的健康門戶網站、35.0% 的生活網站均設有中醫藥頻道或專欄。據初步調查推算,2014 年,我國上星衛視養生電視欄目廣告收益為50 億元~100 億元。綜合互聯網、圖書、報刊、廣播等領域,中醫藥文化科普傳媒產業目前已有100 億元以上的年產值。

      研究報告指出,除了傳媒領域,中醫藥文化在生態旅游、會展業亦發展迅速,中醫藥博物館等文化產業基礎設施穩步建設,中醫藥文化主題公園、產業園等園區產業價值凸顯,中醫藥老字號文化價值越來越受重視,中醫藥文化整體價值和影響力趨增。

      (來源:本刊綜合報道)

      篇(8)

      本項目為景觀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壇公園內的牡丹園,占地約3•5hm2.現狀:地上物有一組亭廊和一個公衛;南側水池形式老舊,布局不美觀;北部門球場利用率高;道路系統不完善,但面層鋪裝較好;植被茂盛,大樹多,種類較豐富,主要有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懸鈴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園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寶楓(Acertruncatum)、銀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連翹(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藥(Paeonialactiflora)等(圖1).

      2設計理念及指導思想

      2•1設計理念

      中醫藥養生學的精髓在于通過“時間養生”和以經絡連接的“臟腑養生”達到“精、氣、神”的“和合”[6].本項目設計理念定位為:突出和諧養生主題,將文化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時間養生、五臟養生等中醫養生內涵與景觀營造相結合,打造集養生知識宣傳、養生習操、互動體驗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

      2•2指導思想

      中醫養生博大精深,對于廣大普通的游客,能夠在游園過程中真正學到一些切實有用、簡單易行的養生知識是最主要的,所以針對服務對象,項目指導思想為:針對大眾,神形兼備,通俗易懂,知行統一.

      3總體布局及設計內容

      根據設計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園區整體上以水溪和陸路為經絡聯系五臟(五行)“5個特色區域”———火區(心區)、木區(肝區)、水區(腎區)、土區(脾區)、金區(肺區),其間穿插時間養生、運動養生、環境養生等理念和內容(圖2,圖3).

      3•1火區(心區)

      從正南門進入園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題的石雕壁畫,用抽象的圖案表達了“精、氣、神”的“和合”(圖4).如果把園區看成一個人體,道路和水溪就是人體的經絡,5個景區就是人體的5個主要臟腑.按中醫理論,心區位于園區的南邊,整體色調以暖紅為主[6].火區(心區)的主要景點有:致和廊、致和廣場、涌泉、火焰雕塑.火區(心區)有一組長廊,名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它是整體園區“和”理念的體現之一.廊上掛對聯“秋風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別有天”,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聯,既得景觀之趣,又體現了岳老對中醫的熱愛.心主神明,故設置致和休閑廣場,以養心神;心為君主之官,要有規有矩,故其地面鋪設圓中有方;鋪以紅磚,并養有金魚,體現神明活躍之性[6].心主血脈,火區(心區)的中心設一塊形似心臟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時,線刻鋪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體現中醫學火中有水,水火既濟的陰陽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屬火,故在此區塑以火焰雕塑,明艷的紅色象征君主之火、陽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區(心區)周圍植以紅色花系為主的植物,如紅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葉矮櫻(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貼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點綴黃花的連翹,在嫩綠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營造早春欣欣向榮的植物景觀.

      3•2木區(肝區)

      按中醫理論,肝區位于園區的東邊,以青綠色調為主[6].木區(肝區)的主體是一組曲屈的養生長廊,圍合成一個草藥圃(圖5),名為悅和苑,是養生知識宣傳及室外草藥展示之所.“悅和苑”匾掛于肝區月亮門之上,“養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悅”字,精神愉悅以使肝氣得以疏泄;“和”字緊扣“精、氣、神”三寶和合的主題,并與園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觀遙相呼應.曲屈的養生長廊,源于“木曰曲直”與肝的生理功能之間的關系.長廊展示以彩繪創作、浮雕及展板為主體,宣揚中醫養生文化.入悅和苑,映入眼簾的是長廊序,四字行文,押韻成趣.長廊序的左邊是大型彩繪———時珍采藥圖.右側是長廊入口,左右對聯:“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體現了中醫學順養的養生原則.長廊墻壁上有中醫養生適宜技術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藥枕、藥浴等,以貼近大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了中醫藥的保健技術.長廊拐角之處,立一尊針灸銅人,銅人采用明代官辦銅人的型制,標示了361個穴位,游客觸手可得穴位,與自身對照,增加了參與性和趣味性.沿長廊向北,依次還有彩繪壁畫“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錦、木雕五禽戲、彩繪壁畫“融合共進”、中醫運動養生展板.養生坊門庭兩邊掛“健行天地兼修內外七分養,康度春秋融貫古今百歲生”的對聯.養生坊是集養生保健、互動演繹及售賣為一體的綜合區域,給大眾傳達養生之道、養生之法和養生之源.在養生坊,可邀約中醫藥專家介紹養生文化,設置若干中醫傳統養生體驗項目,進行養生適宜技術體驗及養生文化的實踐.悅和苑的另一個室內建筑是藥房茶社,藥房茶社命名為杏林問茶,它具有3個功能:一是展示中醫藥文化底蘊.整體空間裝飾為古中醫藥房,裝飾物件有:牌匾、藥柜、寶閣、柜臺及制采藥工具、醫療器具、著作等.二是中醫藥人文演繹及養生常識展示,即進行人文表演,如:開方、抓藥、制藥過程等.三是通過茶文化讓人們了解“以養御治”的養生理念.草藥圃草木豐茂,以應肝之升發,其色青綠,以應肝之主色.這里種植了40余種華北地區適宜生長的藥用植物,主要有扁莖黃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婦(Astilbechinensis)、沙參(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倉術(Atractylodeschinensis)、鐵線蓮(Clematisflorida)、地黃(Re-hmanniaglutinosa)、旋復花(Inulabritannica)、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遠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藥、華北耬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東北土當歸(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藥圃內立有木制如意葫蘆,象征“福祿吉祥”、“健康長壽”,肝主疏泄,調暢情志。

      3•3水區(腎區)

      腎是人生命活動的根本所在[6],按中醫理論,腎區在整個園區的北邊,道路鋪設以暗黑色調為主.水區(腎區)設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營造出寧靜愜意的養生環境.瀑布之下,深潭之處,有“水中丹爐”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陰陽并濟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開的,與腎寓元陰元陽相符合.藥王制藥的雕塑位于瀑布一側(圖6),描繪了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讀書制藥的場景.孫思邈一生著作數十部,場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時手拿《大醫精誠》長卷,體現其仁愛之心.旁邊宣傳牌展示了孫氏“養生十三法”,即: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攝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腳常搓.為對應黑色(深色),水區(腎區)周圍以常綠植物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華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圍也圍繞著似自然生長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銀花(Lonicerajaponi-ca)、金銀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雖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觀效果.

      3•4土區(脾區)

      按照中醫理論,脾區位于整個園區的中心[6].脾和運動相關,所以這里設置了一個運動養生廣場,作為群眾運動健身的場所.“時間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土區廣場周圍擺放了“二十四節氣”的主題地雕,并設立4個主要節氣,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節氣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養生知識[8].養生廣場的中心漸漸升高,在3個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黃色的“水、云、火”紋,分別代表著“精、氣、神”,欲表現“和合”的精髓(圖7).土區周圍以春天黃花的連翹、棣棠、黃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黃葉的元寶楓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植物景觀改造.

      3•5金區(肺區)

      篇(9)

      本項目為景觀改造工程,它位于北京地壇公園內的牡丹園,占地約3•5hm2.現狀:地上物有一組亭廊和一個公衛;南側水池形式老舊,布局不美觀;北部門球場利用率高;道路系統不完善,但面層鋪裝較好;植被茂盛,大樹多,種類較豐富,主要有側柏(Platycladusorientalis)、三球懸鈴木(Platanusorientalis)、早園竹(Phyllostachyspropinqua)、元寶楓(Acertruncatum)、銀杏(Ginkgobiloba)、蝴蝶槐(Sophoraja-ponicaf•oligophylla)、七葉樹(Aesculuschinensis)、油松(Pinustabulaeformis)、白皮松(Pinusbun-geana)、雪松(Cedrusdeodara)、海棠花(Malusspectabilis)、碧桃(Prunuspersica)、連翹(Forsythiasus-pensa)、木槿(Hibiscussyriacus)、牡丹(Paeoniasuffruticosa)、芍藥(Paeonialactiflora)等(圖1).

      2設計理念及指導思想

      2•1設計理念

      中醫藥養生學的精髓在于通過“時間養生”和以經絡連接的“臟腑養生”達到“精、氣、神”的“和合”[6].本項目設計理念定位為:突出和諧養生主題,將文化養生、環境養生、運動養生、時間養生、五臟養生等中醫養生內涵與景觀營造相結合,打造集養生知識宣傳、養生習操、互動體驗與休閑娛樂于一體的主題公園.

      2•2指導思想

      中醫養生博大精深,對于廣大普通的游客,能夠在游園過程中真正學到一些切實有用、簡單易行的養生知識是最主要的,所以針對服務對象,項目指導思想為:針對大眾,神形兼備,通俗易懂,知行統一.

      3總體布局及設計內容

      根據設計理念,并遵照五行方位,園區整體上以水溪和陸路為經絡聯系五臟(五行)“5個特色區域”———火區(心區)、木區(肝區)、水區(腎區)、土區(脾區)、金區(肺區),其間穿插時間養生、運動養生、環境養生等理念和內容(圖2,圖3).

      3•1火區(心區)

      從正南門進入園區,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和”主題的石雕壁畫,用抽象的圖案表達了“精、氣、神”的“和合”(圖4).如果把園區看成一個人體,道路和水溪就是人體的經絡,5個景區就是人體的5個主要臟腑.按中醫理論,心區位于園區的南邊,整體色調以暖紅為主[6].火區(心區)的主要景點有:致和廊、致和廣場、涌泉、火焰雕塑.火區(心區)有一組長廊,名為致和廊,取《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之意,它是整體園區“和”理念的體現之一.廊上掛對聯“秋風橘井落甘露,春雨杏林別有天”,這是岳美中老先生的名聯,既得景觀之趣,又體現了岳老對中醫的熱愛.心主神明,故設置致和休閑廣場,以養心神;心為君主之官,要有規有矩,故其地面鋪設圓中有方;鋪以紅磚,并養有金魚,體現神明活躍之性[6].心主血脈,火區(心區)的中心設一塊形似心臟的景石,汩汩流水,喻指心之泵血,同時,線刻鋪地“涌泉穴”寓意滋水涵木,體現中醫學火中有水,水火既濟的陰陽平衡理念.心在五行屬火,故在此區塑以火焰雕塑,明艷的紅色象征君主之火、陽明之火,3朵火焰取“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意,生生不息.火區(心區)周圍植以紅色花系為主的植物,如紅花刺槐(Robiniapseudoacacia‘Decaisneana)、紫葉矮櫻(Prunus×cistena‘Pissardii)、碧桃、貼梗海棠(Chaenomelesspeciosa),點綴黃花的連翹,在嫩綠的垂柳(Salixbaby-lonica)下營造早春欣欣向榮的植物景觀.

      3•2木區(肝區)

      按中醫理論,肝區位于園區的東邊,以青綠色調為主[6].木區(肝區)的主體是一組曲屈的養生長廊,圍合成一個草藥圃(圖5),名為悅和苑,是養生知識宣傳及室外草藥展示之所.“悅和苑”匾掛于肝區月亮門之上,“養肝之要,在乎戒忿”,所以名中取“悅”字,精神愉悅以使肝氣得以疏泄;“和”字緊扣“精、氣、神”三寶和合的主題,并與園中“望和亭”、“致和廊”、“明和仙域”等景觀遙相呼應.曲屈的養生長廊,源于“木曰曲直”與肝的生理功能之間的關系.長廊展示以彩繪創作、浮雕及展板為主體,宣揚中醫養生文化.入悅和苑,映入眼簾的是長廊序,四字行文,押韻成趣.長廊序的左邊是大型彩繪———時珍采藥圖.右側是長廊入口,左右對聯:“處天地之和,從八風之理”,體現了中醫學順養的養生原則.長廊墻壁上有中醫養生適宜技術展示,包括拔罐、艾灸、刮痧、藥枕、藥浴等,以貼近大眾、通俗易懂的語言傳達了中醫藥的保健技術.長廊拐角之處,立一尊針灸銅人,銅人采用明代官辦銅人的型制,標示了361個穴位,游客觸手可得穴位,與自身對照,增加了參與性和趣味性.沿長廊向北,依次還有彩繪壁畫“生生之道”、木雕八段錦、木雕五禽戲、彩繪壁畫“融合共進”、中醫運動養生展板.養生坊門庭兩邊掛“健行天地兼修內外七分養,康度春秋融貫古今百歲生”的對聯.養生坊是集養生保健、互動演繹及售賣為一體的綜合區域,給大眾傳達養生之道、養生之法和養生之源.在養生坊,可邀約中醫藥專家介紹養生文化,設置若干中醫傳統養生體驗項目,進行養生適宜技術體驗及養生文化的實踐.悅和苑的另一個室內建筑是藥房茶社,藥房茶社命名為杏林問茶,它具有3個功能:一是展示中醫藥文化底蘊.整體空間裝飾為古中醫藥房,裝飾物件有:牌匾、藥柜、寶閣、柜臺及制采藥工具、醫療器具、著作等.二是中醫藥人文演繹及養生常識展示,即進行人文表演,如:開方、抓藥、制藥過程等.三是通過茶文化讓人們了解“以養御治”的養生理念.草藥圃草木豐茂,以應肝之升發,其色青綠,以應肝之主色.這里種植了40余種華北地區適宜生長的藥用植物,主要有扁莖黃芪(Astragaluscomplanatus)、落新婦(Astilbechinensis)、沙參(Adenophoraelata)、北柴胡(Bupleurumchinense)、薄荷(Herbamenthae)、北倉術(Atractylodeschinensis)、鐵線蓮(Clematisflorida)、地黃(Re-hmanniaglutinosa)、旋復花(Inulabritannica)、防風(Saposhnikoviadivaricata)、遠志(Polygalatenuifolia)、芍藥、華北耬斗菜(Aquilegiayabeana)、委陵菜(Potentillachinensis)、東北土當歸(Araliacontinentalis)等[7].草藥圃內立有木制如意葫蘆,象征“福祿吉祥”、“健康長壽”,肝主疏泄,調暢情志。

      3•3水區(腎區)

      腎是人生命活動的根本所在[6],按中醫理論,腎區在整個園區的北邊,道路鋪設以暗黑色調為主.水區(腎區)設置了山石、瀑布、深潭、跌水、小溪,營造出寧靜愜意的養生環境.瀑布之下,深潭之處,有“水中丹爐”矗立其中,取水中有火、陰陽并濟之意.“火非水不藏,水非火不生”,二者是分不開的,與腎寓元陰元陽相符合.藥王制藥的雕塑位于瀑布一側(圖6),描繪了唐代偉大的醫學家孫思邈讀書制藥的場景.孫思邈一生著作數十部,場景取最有代表性的《千金藥方》和《千金翼方》放于前,同時手拿《大醫精誠》長卷,體現其仁愛之心.旁邊宣傳牌展示了孫氏“養生十三法”,即:發常梳、目常運、齒常叩、漱玉津、耳常鼓、面常洗、頭常搖、腰常擺、腹常揉、攝谷道、膝常扭、常散步、腳常搓.為對應黑色(深色),水區(腎區)周圍以常綠植物為主,如油松、雪松、青扦(Piceawilsonii)、華山松(Pinusarmandii)、沙地柏(Sabinavulgaris)等,山石周圍也圍繞著似自然生長的植物,有紫丁香(Syringaoblata)、金銀花(Lonicerajaponi-ca)、金銀木(Loniceramaackii)、迎春(Jasminumnudiflorum)、棣棠(Kerriajaponica)等,形成“雖由人作,宛如天成”的景觀效果.

      3•4土區(脾區)

      按照中醫理論,脾區位于整個園區的中心[6].脾和運動相關,所以這里設置了一個運動養生廣場,作為群眾運動健身的場所.“時間養生”是中醫養生的重要內容之一,在土區廣場周圍擺放了“二十四節氣”的主題地雕,并設立4個主要節氣,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石墩,展示不同節氣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的養生知識[8].養生廣場的中心漸漸升高,在3個抬高的斜面上雕刻了黃色的“水、云、火”紋,分別代表著“精、氣、神”,欲表現“和合”的精髓(圖7).土區周圍以春天黃花的連翹、棣棠、黃刺玫(Rosaxanthina)和秋天黃葉的元寶楓為主,搭配海棠花、雪松,主要是在保留現狀的基礎上進行植物景觀改造.

      3•5金區(肺區)

      篇(10)

      物質生活大大提高的今天,人們更加關心自身健康,養生知識的學習和傳播越來越受到大眾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群的青睞。大部分人早已跳出了有病才求醫才保養的思維定勢,更傾向于在身體狀況良好的時候注重養成健康的個人生活習慣,從而達到降低患病機率和強健體魄的目的。在這種背景下,大量的養生節目應運而生。

      一、養生節目興起的原因

      養生節目興起的原因有三點:一是隨著經濟的發展,人民群眾在物質生活得到滿足的同時更加關注自身精神生活和生活質量。人們的需求不再是滿足于吃飽穿暖,而要在此基礎上吃得更健康,更加注重生活品質的提高。而養生知識的獲取就是提高生活質量的一個重要途徑;二是改革開發以來社會競爭日益激烈,隨著人們生活節奏越來越快,身體與精神雙重透支的情況日益增加,讓人們的亞健康狀況越來越嚴重。根據2010年8月份中國醫師協會等專業機構的《2009中國城市健康白皮書》相關數據顯示,當今社會城市人群中亞健康人群占到了76%,而真正意義上的“健康人”比例不到3%,健康已經成為城市人群的一大隱憂①;三是求醫難、看病貴,成為了困擾現代中國人生活的一大難題。與此同時,食品安全事件的頻發,讓人焦慮不安。

      由于以上種種原因,作為大眾傳媒的電視推出的養生節目恰好迎合了受眾的這些需求。因此,節目一經推出,就得到了廣大受眾的極大關注,在收視率上都有不俗的表現。

      二、養生節目對受眾的影響

      首先,養生節目豐富了受眾的養生知識,提高了受眾的生活質量。從嘉賓選擇上來看,節目中出現的專家都有著豐富的理論知識和臨床經驗。如北京電視臺《養生堂》,節目聘請的專家通常從病例入手,首先講解如何運用醫學原理解決病癥,讓迫切尋求解決病癥的廣大電視觀眾吃上定心丸,接著再細解醫學原理背后的醫學之道,這樣一來原本晦澀難懂的道理通過一個個實例得到印證并予以傳播。從選題來看,目前大部分養生節目貼近受眾生活簡單實用,與醫學知識一貫給人枯燥無味的感覺不同,它側重輕松娛樂。例如湖南衛視《百科全說》的“十二時辰和十二器官的關系”“透過面相如何診斷病例”等選題,都是以小見大,使得高深晦澀的醫學知識變得通俗易懂。通過這種方式不但降低了受眾的理解難度,還使受眾在觀看節目之后,能將專家的講解運用到自己的養生保健上,體現了養生節目的實用性。

      其次,養生節目拓寬了各種養生市場,刺激了受眾的養生消費。由于受眾通過養生節目獲得了一定的養生知識,加之急于追求健康的心態,使得養生節目中傳授的一些健康知識得到了受眾的信賴和追捧。養生節目與其它領域相互推動,共同將養生這一市場做大。它們的發展帶動一系列產業鏈的運作,出版社大量出版養生書籍并持續熱賣,綠豆包治百病觀點引發了綠豆脫銷,傳統中醫治療火爆,上電視的養生專家問診費用高漲等。目前,我國各大書店在售各類養生書共計有6000余種。無論是在各大城市的實體書店還是卓越網、當當網等網上書店,養生類書籍都高居暢銷圖書榜前列。據相關調查顯示,關注養生節目的觀眾中很大一部分具有盲從心理,缺乏應有的判斷和辨析能力,他們認為電視上說的都是真的,一定假不了。②還有很多人則是因為工作繁忙,沒有更多的時間花在調理身體或者改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而更愿意去聽從電視上某個養生專家的指導,告訴他們應該吃什么應該怎么吃才能把身體調理好,同樣也愿意花大把大把的鈔票為了自己的健康和養生埋單。

      與此同時,部分健康養生類節目刻意追求收視率,拋出一些“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言論,也給受眾帶來了一些誤導甚至是錯誤的養生信息。尤其是中醫養生講究的是辨證施治因人而異,養生節目所傳授的健康知識不是一成不變對所有人都能適用,如果盲目跟從反而會適得其反。如2010年5 月,曾多次在湖南衛視《百科全說》上傳授養生知識的所謂養生專家張悟本被相關部門查出多項頭銜造假,被揭發是一位名副其實的“偽專家”。張悟本講的所謂的養生知識,胡亂夸大瓜果蔬菜的作用,嚴重混淆養生與治病的界限。民間自古就有“蘿卜上街藥鋪不開”的諺語,但誰都知道這是夸張的說法,絕沒有人真正相信蘿卜可以治百病,使藥鋪關門停業。張悟本的問題就出在將夸張當做真實,將常識加以神化,讓人走火入魔。

      三、養生節目存在的問題

      不難看出無論是養生節目,還是由此帶動的各個養生市場都契合社會發展的大氛圍,迎合了市場走向,但當前火爆的養生節目背后也存在著一定的隱憂。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顧問溫長路認為:“近幾年伴隨著學術的浮躁和各大媒體的炒作,養生節目熱了起來。不僅專家上了,寫半科學半不科學的人上了,甚至寫偽科學的也上了。”還有部分節目中專家宣傳的保健養生知識與診病方法和醫學的基本理論完全脫節,有的專家過分夸大保健養生的效果。有醫藥界人士說:“當今這個混亂的養生保健知識宣傳的市場上,如果說個別專家是演員,那么媒體就是他們背后的推手。有的電視臺為了取得高的收視率,就忽視甚至完全不顧及內容的科學性。”③

      養生節目理應給受眾普及基本而科學的養生方式、途徑,使得受眾能夠通過定時觀看養生節目,做到規律生活、科學鍛煉、健康飲食,從而達到延年益壽的效果。然而讓人感到遺憾甚至憤慨的是,在一味追逐收視率的“眼球經濟”影響下,一些養生節目竟然違背自然科學倫理和道德。為了提高節目的收視率,某些專家追求轟動效應,拋出一些新、奇、特的觀點,于是就出現了一些缺乏科學依據的奇談怪論。在現在的媒介環境下,部分養生節目在制作包裝過程中過度娛樂化和商業化導致對科學知識的扭曲,電視媒體主要采用商業化運作模式求得發展,對利益的過度追求逐漸掩蓋了電視媒體本應承擔的社會責任。④2010年曾多次在湖南衛視《百科全說》上宣講養生知識的張悟本被查多項頭銜造假,其“偽科學”被媒體曝光,曾經被大眾奉為養生專家的張悟本最終被證實是一個騙子,這無疑暴露出了目前養生節目的隱患,引發人們對養生節目的思考。

      四、養生節目的發展

      目前我國的養生節目到百余檔,節目播出時間基本覆蓋了從早到晚各個時段,涉及到中醫、營養、食療、運動、疾病預防與治療等各個方面。雖然養生節目出現了一些問題,但依舊火爆熒屏。從整體上來看,各大電視臺制作的養生節目水平參差不齊,特別是一些地方電視臺為了追求高收視率盲目跟風,節目制作水準低,有的節目甚至違背醫學基本原理,形成對受眾的誤導。因此,養生節目想要持續發展,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避免過度娛樂化對科學知識的扭曲

      養生節目不能淪為收視率的附庸,不能變成其它相關市場的利益推手,健康話題、養生話題不能成為商業利益的犧牲品。媒體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認真履行好自己“把關人”的角色,對節目內容進行嚴格審核。養生節目錄制前,相關制作單位要對嘉賓的個人情況和觀點進行了解和審查,確保傳播的知識的準確性和科學性,注重內容的權威性與科學性。娛樂化和科學性只有在注重社會責任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結合,從而使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得到共同發揮。

      2、注重養生節目內容的權威性、科學性

      養生節目起源于科普節目,科學的理念和觀點是知識性的核心內容,而養生節目的知識性更多決定于對專家的邀請和選擇上,要求專家在傳授健康養生知識時一定做到通俗易懂,在表達方式上要做到去專業化,要使用廣大受眾熟悉的語言和邏輯;在內容上要做到講通講透,觸類旁通,避免似是而非的講解,更要避免偽科學的傳播。⑤專家要講清楚把握好治病和養生的度,不能把養生說成治病,也不能把治病等同于養生。

      3、注重服務性,節目應貼近生活、服務受眾

      生活類節目的實用性和服務性主要體現在節目選題上,養生節目也屬于生活類節目,節目選題不能從專家的角度選取或者從書本上照搬而來,更不應該從編導的腦子里憑空想出來,一定要從受眾的生活中來。編導要深入受眾的日常生活,要主動了解、學習有關醫療知識,重點應放在矯正老百姓誤讀、誤解和那些錯誤的健康養生理念,把那些貼近生活、可操作性強、實用有效果的健康養生方法教給廣大受眾。

      4、增加趣味性,讓觀眾輕松學習健康養生

      從目前各大熱門養生節目我們不難看出,趣味性是吸引受眾的一大法寶,而如何增加節目的趣味性主要體現在主持人對節目風格的把握上。脫口秀節目的機智、風趣幽默,娛樂節目的夸張、劇情化或者故事化都大大增加了節目的趣味性。在這種氛圍中,所有的環節都變得隨意和輕松了,專家的表達空間也變得更加開放了。知識改變以往正經的面目,褪去神秘的外衣,一改醫學知識一貫給人枯燥無味的感覺,讓觀眾在輕松娛樂中獲得一些簡單易學、舉手之勞的養生方法。⑥

      參考文獻

      ①李振華、宋甲勛,《電視健康養生節目特質初探》[J].《新聞知識》,2011(3)

      ②陳雄標,《健康節目如何確保“健康”》[J].《當代電視》,2006(9)

      ③郝洪、顏勻,《養生節目的隱憂與發展》[J].《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0(6)

      ④張朋飛,《健康傳播與媒體責任》[J],《青年記者》,2008(30)

      ⑤胡樺,《健康節目主持的新探索》[J],《視聽縱橫》,2011(1)

      篇(11)

      Preliminary Research on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YU Tong, MAO Yu-xin, GAO Hong-jie,et al.//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2015,12(36):115-118

      【Abstract】 A core problem of knowledge service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 domain is as follows: in the face of massive knowledge resources, how to automatically find out which ones a user may be interested in so as to realize activ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with its popularity, convenience, and ability to collect personal information, provides an ideal platform to solve this problem.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background of personalized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us of TCM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via mobile Internet, and proposed existing problems and research thoughts.

      【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nowledge service; Knowledge recommendation; Mobile internet; Mobile device

      First-author’s address:Information Institut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700,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15.36.038

      中醫藥是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數千年來,歷代醫家在醫療實踐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創立了兼具理論深度和民族特色的中醫藥知識體系,為中華民放的繁衍昌盛作出了杰出的貢獻。隨著我國社會從溫飽到小康的轉型,百姓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開始更加重視生活品質,追求延年益壽,因此對中醫養生保健知識產生了日益強烈的興趣。

      近年來,中醫藥領域的信息化建設取得了長足進展,建設了大量的文獻庫和數據庫,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醫藥科學數據體系[1] 。這些數字化資源中,蘊含著豐富的中醫藥知識。如何將這些知識資源與人民群眾分享,使普通人從中受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基于互聯網的中醫藥知識服務系統能夠整合中醫臨床知識、中醫藥理論知識、中藥方劑知識和中醫疾病知識等中醫藥知識資源,面向網絡用戶提供中醫知識或其他的數字化服務,是在人民群眾中普及中醫藥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2] 。

      中醫藥知識服務系統一般都實現了知識檢索功能,能幫助用戶從海量的中醫藥文獻和知識資源中迅速找到有關知識[3] 。但知識檢索這種服務方式存在固有的局限性。為檢出所需的知識,用戶必須能夠輸入正確的檢索詞。這就要求用戶已關注相關主題,并能用正確的醫學術語將其表述出來。這對于醫學專業人員可能并非難事,但對于普通人往往是一個很大的挑戰。普通人很可能忽視了一些與自身健康有關的知識主題,甚至不清楚在網絡上存在哪些有用的知識檢索服務,因此無法充分獲取在知識庫中已經存在的知識。

      為了彌補知識檢索的局限性,可根據用戶的特點向其進行主動的知識推送。不同用戶對中醫藥知識的需求不盡相同,但人們往往對與自身體質和健康狀況相關的中醫藥知識更感興趣。若能根據用戶的特點和偏好,向其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推薦服務,則可更好地滿足用戶的需要。在下文中,將介紹個性化知識推薦的概念、背景和技術,闡述基于移動互聯網的中醫知識推薦服務的現狀,提出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思路。

      1 個性化中醫知識推薦

      個性化知識推薦,是指根據用戶的特點和偏好,向其提供具有針對性的知識服務。以中醫為例,系統可根據用戶的中醫體質類型,向其推薦與該體質相關的知識;若用戶患有某種疾病,則系統可優先提供該疾病的相關知識。為實現個性化知識推薦服務,需要搜集用戶的個人信息。這些信息可由用戶填寫或設定,也可由用戶使用行為推定。例如,用戶可通過表單填寫(或勾選)其所感興趣的疾病;又如,用戶輸入的檢索詞,可反映出其所關心的主題。系統會為每個注冊用戶構建“用戶模型”,用于描述用戶的特點和偏好,判斷用戶的需求。

      當用戶訪問系統時,系統會根據該用戶的模型以及系統自身的推薦邏輯,確定針對該用戶的知識推薦內容。例如,若系統測出用戶屬于氣虛質,則會基于知識庫向用戶推薦氣虛質適宜的飲食(如當季水果等)。個性化知識推薦方法是知識服務系統中的一項核心技術,它一般具有如下特點。

      1.1 可定制性 知識服務根據用戶的設定來實現。系統采取“量體裁衣”的策略,向用戶提供和推薦具有針對性和相關性的知識,以滿足用戶的需求。

      1.2 主動性 系統不僅被動地響應用戶的知識請求,而且會“猜測”用戶需要什么,并采用推薦、提醒、個性化知識展示界面等方式主動提供知識服務。

      1.3 差異化 系統面向各類用戶提供差異化的知識內容,滿足用戶的不同需求。用戶會因自身特點和需求不同,得到不同的用戶體驗。

      個性化知識推薦方法能進一步簡化用戶利用中醫知識的方式和途徑,降低中醫知識普及的門檻,促進中醫知識的共享和傳播。

      2 推薦系統技術概述

      個性化知識推薦服務的后臺需要推薦系統(亦稱推薦引擎或推薦平臺等,Recommender System)的支持。推薦系統能推測用戶對某一信息條目的偏好程度,從大量信息中過濾出用戶想要的信息[4] 。近年來,推薦系統在電子書店、視頻網站以及搜索引擎等各種網絡信息系統中得到了極為廣泛的應用,成為一項功能強大、價值巨大的信息服務。

      推薦系統的核心是其所使用的推薦方法(或稱推薦算法)。目前,推薦方法主要包括“協同過濾”(Collaborative Filtering)和“基于內容的過濾”(Content-based filtering)兩大類[5] 。協同過濾方法是根據某個用戶的行為(對事物的購買、選擇或評價等)以及其他用戶的類似行為建立模型,再使用該模型預測該用戶可能感興趣的事物[6] 。基于內容的過濾方法是根據事物的特征判斷事物之間的相似性,從而向用戶推薦更多類似的事物[7] 。

      很多其他的人工智能方法也可被應用于推薦系統。例如,主題模型(Topic Model)是能夠從大量離散數據集中挖掘出隱含的主題結構的一類統計模型[8] 。這里的“主題”是指由一些語義相關的特征構成的、用來描述一個話題的抽象概念。利用主題模型可以識別一份文檔所表達的主題,從而將該文檔推薦給對相關主題感興趣的用戶。又如,社會網絡分析 通過網絡模型體現一類人群中個體之間的多層次交互關系。通過社會網絡分析,可以發現人與人之間的愛好、生活習慣等相似關系,以此為基礎對用戶做相應的個性化推薦[9]。再如,利用關聯規則挖掘(Association Rule Mining)算法,可從海量數據中發現事物之間的關聯關系,然后據此進行相應的推薦[10] 。關聯規則是形如XY的蘊涵式,具有一定的支持度和信任度。基于關聯規則的推薦是以關聯規則為基礎,若用戶特征滿足規則頭,則將規則體的內容作為推薦對象推薦給用戶。

      上述推薦方法都是基于統計的,試圖從海量數據中挖掘用戶的偏好和需求。“基于知識的推薦系統”(knowledge based recommenders)與這些方法不同,它不是基于海量數據分析的結果進行推薦的,而是基于事物分類、用戶偏好、推薦原則等方面的顯性知識的一種推理技術[11] 。基于知識的推薦方法因它們所用的“效用知識”(Functional Knowledge)的不同而有明顯區別。效用知識是一種關于一個事物如何滿足某一特定用戶的知識,因此能解釋需要和推薦的關系。效用知識可以是任何能支持推理的知識結構,它可以是用戶已經規范化的查詢,也可以是一個更詳細的用戶需要的表達式。此類方法可以在“協同過濾”和“基于內容的過濾”等方法不適用的領域發揮作用。其優點是不依賴于大量的數據積累,因此容易啟動;其缺點是在定義推薦所需知識的過程中可能遇到知識獲取瓶頸。

      既然推薦系統已被成功應用于商業領域的商品關聯推薦,它也就可能被用于中醫知識的個性化推薦。可綜合利用上述方法,研制面向中醫藥領域的個性化知識推薦系統,使之能夠利用用戶個人健康信息、人際網絡信息和健康公共信息,向用戶提供有用的知識和有效的建議,幫助用戶決定應該進行什么有益的飲食規劃、生活活動或疾病治療規劃,達到疾病防治和提高生活質量的效果。一個面向中醫知識的個性化推薦系統將能夠實時利用采集到的數據做出主動推薦,提高用戶的疾病防治能力及其對中醫知識的信賴度。

      3 移動互聯網和中醫知識推薦

      近年來,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迅速普及,移動互聯網取得迅猛發展[12] 。移動互聯網因其普及性、便捷性以及強大的個人信息采集和自動感知能力,為個性化知識推薦提供了理想的平臺。首先,智能終端為用戶個人健康信息的采集提供了便捷的手段,可通過規范化的問卷、量表采集用戶個人健康數據并判斷其健康狀況。例如,可以基于中華中醫藥學會的《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等標準,為用戶提供“中醫體質測試”服務;系統會列出一組與用戶近期的體驗和感覺相關的問題,根據用戶的答案判斷出用戶的中醫體質類型。其次,基于智能終端的傳感系統自動采集時間、地域、天氣等用戶相關數據,這種用戶情境感知能力能進一步提升推薦系統的精準性。例如,通過GPS系統,可感知用戶的地理位置,據此推薦當地的美食,而無需推薦在當地不存在的食材及相關食譜。最后,智能終端為個性化中醫知識推薦提供了移動應用程序、萬維網、短信、微信等多種實現途徑。

      在中醫藥領域,已出現了過日子、中醫養生、健康養生寶典、365健康養生、中華養生、中醫美容保健、養生美顏聽書等一系列面向社會大眾提供知識服務的移動APP。許多產品會收集用戶行為信息和健康數據,據此向用戶提供知識推薦等個性化服務。例如,“過日子”會提請用戶進行注冊并填寫個人健康信息,并根據用戶“中醫體質測試”的結果判斷用戶的中醫體質,進而針對用戶的體質類型提供個性化的知識推薦服務;“中華養生”以中醫理論為依據,實現了養生提醒功能,適時推薦運動、食療、調神等方面的養生知識,督促用戶從事養生保健活動;“中醫養生鐘(普及版)”根據時辰(時間)與臟器經絡的對應關系為用戶提供養生提醒服務;“體質養生(食療)系統”根據用戶“中醫體質測試”的結果提供個性化知識推薦,幫助用戶在選擇食物時能根據自身體質去分析營養價值,而不僅根據喜好[13] 。上述產品有助于用戶獲得日常健康維護、疾病預防和生活指導等方面的中醫知識,指導并督促用戶從事養生保健活動,以達到增強體質、預防疾病、頤養生命之目的。

      4 存在的問題和研究思路

      上述產品已初步實現了個性化中醫知識推薦功能,但尚有改進空間。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知識權威性和用戶信任度較低[14] 。中醫學術界多年來開展了大量的中醫藥信息化工作,組織全國一流專家進行數據庫加工,建設了大量的中醫藥數據庫[1] 。通過建立嚴格數據質量評價標準以及數據審校機制,保證了數據質量[15] 。這些數據庫具有領域權威性,知識可信度高,為中醫知識推薦服務提供了優質資源。需要研究如何對這些知識資源進行有效組織,并與用戶對中醫知識需求建立關聯,使這些知識資源能更有效地支持推薦服務。

      另外,上述產品的推薦機制的合理性尚未得到專家的論證,在推薦技術和方法方面尚有進一步研發和改進的空間。可根據個體化健康狀態,以實時健康風險評估為基礎,研究智能健康信息推薦技術,開發個性化中醫知識推薦系統,即時提供滿足百姓日常健康維護、疾病預防和生活指導方面的中醫知識。其中涉及3項主要的研究內容。

      4.1 用戶個人健康信息模型的研究與設計 為實現個性化的知識推薦,首先需要設計符合移動互聯網技術特點且具有中醫特色的用戶個人健康信息模型。需要對基于移動互聯網的用戶個體數據采集手段進行調研,分析現有的個人健康數據的內容、質量和利用價值,對用戶的個體特征進行系統梳理和量化建模,形成一個相對完善的、領域相關的用戶特征模型。

      4.2 個性化中醫知識推薦算法研究與實現 首先,可通過文獻調研、專家咨詢、用戶訪談等方法,整理個性化中醫藥知識推薦的案例,明確知識推薦策略。進而,可采用知識表示技術,構建一個面向中醫知識推薦的規則庫,將推薦策略表達為形式化的知識推薦規則,從而建立個人健康信息模型與中醫藥知識資源之間的關聯關系,實現基于規則的中醫知識推薦。最后,可采用“基于知識的推薦”與“協同過濾”相結合的混合型推薦機制,研究和實現專門針對中醫知識的個性化推薦算法。

      4.3 中醫知識主動推送網絡服務的研究與實現 在研究和實現推薦算法的基礎之上,需要進一步對該算法進行網絡化封裝,在萬維網(Web)服務器端實現和部署知識推薦的網絡服務(Web Service),使得移動客戶端和其他信息系統都能動態調用知識推薦算法。該服務能夠直接根據用戶特征向移動客戶端推送中醫知識,從而實現基于移動互聯網的個性化知識推薦。

      5 小結

      知識推薦與知識檢索是知識服務的兩種基本方式:知識推薦屬于系統主動推送,知識檢索屬于用戶主動提取。這兩種方式相輔相成,相互融合,可以形成相對完整的中醫知識服務技術方案,進一步提升知識服務系統的用戶友好性和針對性。移動互聯網的發展以及智能終端的迅速普及,使具有用戶情境感知能力的個性化推薦系統成為可能。“過日子”等移動應用產品已初步實現了個性化中醫知識推薦功能,可根據用戶的個人健康信息(如性別、年齡、體質、疾病等)以及時節、地域等環境信息,進行個性化的中醫知識推薦,使用戶可以隨時隨地獲得針對自己和家人的養生知識和健康提示。需要基于中醫藥領域現有的優質數據資源,采用移動互聯網技術,設計用戶個人健康信息模型,研制權威的中醫知識庫以及智能化的中醫知識推薦技術,實現中醫知識主動推送網絡服務,幫助普通百姓獲得精準的個性化中醫知識服務,從而提高用戶的疾病防治能力以及對中醫知識的信賴度。

      參考文獻

      [1] 崔蒙,尹愛寧,范為宇,等.中醫藥科學數據建設研究進展[J].中國中醫藥信息雜志,2006,13(11):104-105.

      [2] 高博, 崔蒙, 楊碩,等. 基于數據的中醫藥知識服務研究[J]. 圖書情報工作, 2012, 56(9): 5-9.

      [3] 于彤, 蘇大明, 尹仁芳, 等. 中醫藥知識服務平臺構建研究[J]. 中國醫學創新, 2014, 11(15):120-123.

      [4] Francesco Ricci, Lior Rokach, Bracha Shapira. Introduction to recommender systems [M]. Handbook, Recommender Systems Handbook, Springer, 2011:1-35.

      [5] Hosein Jafarkarimi, Alex Tze Hiang Sim, Robab Saadatdoost. A Na?ve Recommendation Model for Large Databases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 Technology, 2012, 2(3):216-219.

      [6] Prem Melville, Vikas Sindhwani. Recommender systems [M]. Encyclopedia of Machine Learning, 2010.

      [7] Mooney R J, Roy L. Content-based book recommendation using learning for text categorization [C]. In Workshop Recom. Sys.: Algo. and Evaluation, 1999.

      [8] David M Blei. Introduction to probabilistic topic models [J]. Comm. ACM, 2012, 55(4): 77-84.

      [9] John P Scott. Social network analysis:a handbook (2nd edition)[M]. Thousand Oaks, CA: Sage Publications, 2000.

      [10] Hipp J, Güntzer U, Nakhaeizadeh G. Algorithms for association rule mining - a general survey and comparison [J]. ACM SIGKDD Explorations Newsletter, 2000, 52(2): 58.

      [11] Burke R. Knowledge-based recommender systems [J]. Encyclopedia of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2000, 69(32):180-200.

      [12] 羅軍舟,吳文甲,楊明,等. 移動互聯網:終端、網絡與服務[J]. 計算機學報,2011,34(11):2029-2051.

      [13] 胡奧杰. 基于android的體質養生系統的開發[J]. 電子世界,2014,20(7):112-1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中文字幕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韩国三级中文字幕hd久久精品 |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中文字幕| 在线亚洲欧美中文精品|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国产高清精品一区| 国产精品免费无遮挡无码永久视频 | 久久中文精品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一二三区| 精品国产福利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成人久久久| 国产内地精品毛片视频| 99免费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大全| 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99亚洲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金莲| av国内精品久久久久影院|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蜜臀av无码人妻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一区| 精品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亚洲| 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电影蜜月|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在线播放| 久久91精品综合国产首页| 国产A∨国片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91精品国产高清91久久久久久| 久久99国产综合精品女同|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 久久se这里只有精品| 国产精品色视频ⅹxxx|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在线高清观看 | 亚洲国产成人久久精品动漫|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