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統計學取樣方法大全11篇

      時間:2023-07-18 16:39:4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統計學取樣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統計學取樣方法

      篇(1)

      【中圖分類號】R560.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7484(2014)02-0820-02

      重癥肺炎等下呼吸道感染是威脅人類健康的重要疾病。及時準確的獲取下呼吸道標本是進行明確病原學診斷的前提,也是及時采取針對性抗菌治療的依據。經纖支鏡下毛刷取樣為獲取合格標本的重要手段[1-2]。但是,普通的經纖支鏡下毛刷取樣標本易受污染,比如纖支鏡通過咽喉及氣管時被污染;纖支鏡吸引時,可導致上呼吸道分泌物污染纖支鏡活檢孔道;注入利多卡因也可污染下呼吸道[3]。我院采用自制的保護性毛刷經纖支鏡采樣,有效的防止了污染,并與經支氣管肺泡灌洗進行了對比研究,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2012年12月-2013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療的下呼吸道感染患者72例,其中男49例,女23例。年齡19-75歲,平均(41.5±7.6)歲。所有患者均無纖支鏡檢查禁忌。

      1.2 方法

      72例患者均行經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和經纖支鏡保護性毛刷(PSB)取樣。

      1.2.1 經支氣管肺泡灌洗(BAL)取樣

      去100ml的無菌生理鹽水作為灌洗液,經纖支鏡分次注入相同的采樣部位進行灌洗,對回收的液體即支氣管肺泡灌洗液(BALF)進行細菌培養。

      1.2.2 經纖支鏡保護性毛刷(PSB)取樣

      保護性毛刷的制備:(1)溶解聚乙二醇4000結晶成液態。(2)取消毒后的套管毛刷。(3)從外套管遠端侵入液態聚乙二醇4000中2-3cm。(4)拔出冷卻,即制成遠端帶保護塞的套管防污染毛刷。

      經纖支鏡操作:(1)患者仰臥位,纖支鏡經鼻,咽,聲門或氣管插管進入。(2)結合肺CT及鏡下所見,鏡頭抵感染最重肺葉。(3)將PSB經纖支鏡鉗道孔插入,并伸出鏡端外3-4cm.頂脫聚乙二醇保護塞,使之脫落于肺葉,段支氣管內。套管前伸1-2cm,進入感染最重的肺葉,段支氣管。再伸出采樣刷2-3cm,刷取分泌物。毛刷退入套管內,從纖支鏡中拔出PSB,一次采樣完畢。

      1.3 判斷標準

      表皮葡萄球菌、產黑色素桿菌為非致病菌,其余檢出的細菌均作為致病菌。BALF細菌定量培養以≥105cfu/ml為界限, PSB細菌定量培養以≥103cfu/ml為界限。

      1.4 統計學處理

      所有數據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18.0處理,卡方檢驗,P

      2 結果

      除去表皮葡萄球菌、產黑色素桿菌,本研究供獲得586份標本,培養出細菌274株。細菌分類詳見表1。經纖支鏡保護性毛刷(PSB)取樣方法檢出細菌61株(22.3%),經纖支鏡保護性毛刷(PSB)取樣方法檢出細菌75株(27.4%),兩種方法檢出率相比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在下呼吸道感染的治療中,病原菌的準確斷定是選擇敏感藥物的基礎,是治療成功的關鍵。目前常采用經纖支鏡采樣法做下呼吸道細菌學檢查。但是該方法當纖支鏡通過患者上呼吸道時易被污染,使其采樣結果不可靠[4-5]。

      為彌補常規采樣的不足,我院采用保護性毛刷,制作毛刷時過去用明膠或明膠海綿做堵塞,這兩者不易被肺吸收,易引起患者分泌物增多或感染加重。而聚乙二醇易被肺吸收、污染少、效果好。體外實驗表明聚乙二醇防污染率為100%。

      本研究顯示,經纖支鏡保護性毛刷(PSB)取樣,可以大大提高下呼吸道致病菌的檢出率及其正確率,減少污染,藥敏試驗有助于指導臨床合理應用抗生素,真正做到針對性治療,減少住院患者天數,為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參考文獻:

      [1] 蔣慧,黃峰,陳多玲,等.54例醫院獲得性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臨床分析[J].中華全科醫學,2010,8(2):189-190.

      [2] 王樹云,葛勤敏.急診ICU機械通氣患者下呼吸道真菌感染臨床分析[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9,29(8):975-977.

      篇(2)

      1. 1 一般資料 2012年3月~2013年9月因a子宮內膜過薄而不孕在本院不孕不育科就診的患者70例, 年齡在24~35歲, 平均年齡(29.06±2.37)歲, 其中繼發不孕55例, 原發不孕15例, 不孕年限為2~14年, 平均年限(6.9±3.1)年。所有病例均符合以下條件:①性激素水平檢測在正常范圍; ②宮腔鏡檢查: 月經第10~12天檢查見子宮內膜光滑菲薄, 無息肉等贅生物, 宮腔無粘連, 輸卵管開口清晰可見( 患者月經周期規則, 周期為26~30 d ) ;內膜活檢病理檢查為增生期子宮內膜, 無息肉、不典型增生等病理情況;③曾多次B超檢查均提示子宮膜過薄。子宮內膜過薄診斷標準:卵泡成熟日或(和)黃體期B超檢測子宮內膜厚度≤0.70 cm( 患者月經周期規則, 排卵正常), 既往曾應用雌激素或中藥治療多次, 均未見內膜增厚或妊娠;④臨床無子宮內膜異位癥(EMs)的癥狀或體征, 盆腔檢查或腹腔鏡檢查基本排除EMs;⑤檢查前3 個月未接受任何性激素治療;⑥輸卵管造影檢查提示子宮腔正常, 至少一側輸卵管通暢;⑦配偶至少2次檢查均符合WHO的正常標準。

      將內膜微刺激術的必要性、風險及經濟花費等情況告知患者, 并取得知情同意, 70例患者根據是否同意行內膜微刺激術隨機分為研究組30例, 其中原發不孕8例, 繼發不孕22例;對照組40例, 其中原發不孕8例, 繼發不孕32例。兩組的年齡、不孕年限、子宮內膜厚度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1. 2. 1 監測排卵 兩組患者均于月經第3天始給予補佳樂2~4 mg q.d.口服, 月經第8~10天開始B超監測卵泡及子宮內膜厚度、形態, 根據卵泡大小, 每隔1~2 d監測1次, 并于卵泡成熟日(B超監測卵泡直徑≥1.8 cm , 尿LH陽性;或雖然尿LH陰性, 但血E2水平已達200 pg/ml以上)肌內注射HCG10000 U, 指導同房。繼續B超監測至排卵(排卵標準為:B超示卵泡直徑≥1.8 cm后突然消失或驟然明顯縮小≥0.5 cm, 邊界厚而模糊, 內有光點和(或)子宮直腸陷凹出現游離液體, 診斷排卵)。排卵日定為第1天, 第7天時(黃體中期)再行B超監測子宮內膜厚度、形態。

      1. 2. 2 黃體支持 患者排卵當日開始每天肌內注射黃體酮20 mg, 排卵后14 d測尿HCG, 陽性者繼續黃體支持。排卵后30~35 d B超檢查見到宮腔內孕囊者為臨床妊娠。

      1. 2. 3 子宮內膜微刺激術 所有操作在手術室內、嚴格消毒條件下進行。所用的子宮內膜取樣器由兩部分組成:外面是直徑3 mm, 具有一定柔韌性的聚丙烯塑料外套管, 其內是一個可以滑動的活塞, 活塞頭部有一個小型毛刷, 毛刷可在宮腔內移動并輕柔搔刮。研究組于月經來潮12 h內, 用一次性子宮內膜取樣器置入宮腔底部, 測量宮腔深度后, 自宮腔底部邊旋轉邊退至宮腔下段, 輕微搔刮刺激子宮內膜。

      1. 3 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厚度、妊娠率、流產率, 并觀察手術時患者的疼痛感, 術后的感染率等, 判斷子宮內膜微刺激術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1. 4 統計學方法 數據采用SPSS13.0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 計量資料以均數± 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以 P<0.05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研究組30例均于月經來潮12h內, 用一次性子宮內膜取樣器對子宮內膜進行微刺激, 均無擴張宮頸口, 2例原發不孕患者感輕微疼痛不適, 其余患者均無明顯不適感, 耐受性好。無感染患者發生。HCG注射日(卵泡成熟日)的內膜厚度, 研究組明顯厚于對照組, 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研究組與對照組的妊娠率比較, 研究組明顯高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流產率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見表1。

      3 討論

      3. 1 早在1907年國外就有報道對準備受孕豚鼠的子宮內膜進行搔刮, 可刺激內膜細胞的快速生長, 并誘導其蛻膜化。2004年國內首次報道胚胎移植周期機械刺激子宮內膜, 可提高臨床妊娠率[1]。近年來, 國內外已有學者將子宮內膜局部修整或搔刮刺激用于治療體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的治療中, 發現能夠提高胚胎著床率[2], 胡玥玥等[3]發現, 在內膜淺搔刮原因分組中, 內膜薄患者淺搔刮后妊娠率最高。考慮內膜修整或搔刮刺激術可清除不規則增生內膜, 去除局灶的組織學病理改變;刺激內膜螺旋小動脈生成和增高內膜血管化, 促進上皮和基質細胞增生和分化, 調節毛細血管舒縮功能。也有人從分子生物學方面進行研究, 認為這些方法能夠促進子宮內膜蛻膜化, 可能與增加了一些子宮內膜容受性相關的因子表達有關, 如白血病抑制因子、白細胞介素1、白細胞介素2和肝素結合型表皮生長因子等的分泌有關。也有學者發現內膜微創術患者的子宮內膜在電鏡下胞飲突較對照組更豐富[4, 5]。

      3. 2 由于經典的子宮內膜診刮操作時患者會感到一定的疼痛, 往往需要局部或全身麻醉進行協助;且有感染、損傷和子宮穿孔的危險, 這些因素會影響患者的選擇, 臨床上患者往往顧慮疼痛以及并發癥而延遲該操作。子宮內膜取樣器細而柔軟, 越過子宮頸口時幾乎無刺激, 患者無不適感, 可接受性強。劉從容等[6]發現, 對于評估不孕癥患者的月經來潮的24 h內的月經期子宮內膜, 子宮內膜取樣器顯示出與常規刮匙分段診刮術較一致的樣本質量。盡管子宮內膜取樣器很難取到基底層, 但完整的功能層已足以評價月經期子宮內膜的狀態。此外, 本組患者大多未生育、宮口緊, 需要微創取材方法。另外, 本組患者的子宮內膜已經較薄, 傳統的刮匙刺激可能會對內膜造成進一步損傷。因此, 此類患者是子宮內膜取樣器的首選人群, 國外的研究也支持這一結果[7]。

      綜上所述, 對于子宮內膜過薄而不孕的患者, 用一次性子宮內膜取樣器對子宮內膜進行輕微的搔刮刺激, 可增加子宮內膜厚度, 提高妊娠率, 患者無疼痛, 可接受性強, 易于操作,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李蓉, 鐘凱, 盧麗華, 等.胚胎移植周期機械刺激子宮內膜提高臨床妊娠率.生殖醫學雜志, 2004, 13(6):342-345.

      [2] Chen J, Cheng JR, Shatzer T, et al.Leukernia inhibitory factor can shubstitute for nidatory estrogen and is essential to inducing a receptive uterrus for implantation but is not essential for subsequent embryogenesis. Endocrunology, 2000, 141(12):4365-4371.

      [3] 胡玥玥, 黃曉卉, 江勝芳, 等. 子宮內膜淺搔刮對胚胎移植周期結局的影響.中國優生與遺傳雜志, 2012, 20(10):121-122.

      [4] 王瑤, 馮云.子宮內膜清創術對著床相關因子及IVF妊娠結局影響的研究.生殖與避孕, 2007, 27(7):454-461.

      篇(3)

      胃癌在臨床上的發病率較高,是我國導致死亡率居前三的惡性腫瘤之一[1]。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目前國際上公認的癌前病變類型,對該病的診斷主要通過內鏡檢查聯合病理檢查,其中病理檢查是慢性萎縮性胃炎診斷的金標準[2]。胃粘膜活檢標本的取材深度對于準確診斷慢性萎縮性胃炎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活檢鉗的性能好壞能直接影響取材深度。目前臨床上關于不同類型的活檢鉗的取材深度的相關研究較少,因此本文就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接受胃鏡活檢時采用兩種活檢鉗的取材深度進行分析與對比,旨在為提高患者的診斷準確性提供科學根據,具體報告總結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期間收治的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共100例,其中男性57例,女性43例,患者年齡為42-72歲,平均年齡57.0歲。所有患者均通過內鏡檢查與病理活檢確診,在選取樣本的過程中已排除符合以下標準的患者:1)消化道潰瘍或腫瘤;2)近1年內接受過胃部手術;3)長期酗酒史;4)心、肝、肺、腎功能障礙;5)食道靜脈曲張。所有患者在接受本文研究前均簽署知情同意書,本院倫理委員會對本次研究已批準。隨機將患者均分為2組,對比兩組患者的年齡、性別等基本資料,無顯著性差異,具有可比性。

      1.2 檢查方法 對于A組患者采用有針胃鉗進行取樣,B組患者采用無針胃鉗進行取樣。首先對兩組患者均按照相關規定進行常規胃鏡檢查,再使用活檢鉗取胃體下部大彎、胃竇大小彎以及胃角體側組織各一塊,每次操作時醫生應盡量保持手法一致,將不同部位取得的活檢樣本分類保存。將樣本浸入10%福爾馬林溶液中,并送入病理實驗室檢查。

      1.3 評價標準 將本文所有患者的最終病理診斷結果作為標準,與兩組患者獲得的標本進行對比,以計算診斷的符合率。每例患者共取樣4塊,以4塊中≥1塊樣本取材深度達到粘膜肌層作為取材深度滿意的標準[3]。

      1.4 統計學方法 本文所有數據使用SPSS 16.0軟件進行分析與計算,計數資料采用%表示,組間比較采用X?檢驗,以P

      2 結果

      2.1 取樣滿意率 對比兩組患者的取材深度滿意率可得,A組與B組的取材深度基本一致,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詳細數據見表1。

      2.2 檢查符合率 比較兩組患者采樣后的病理檢查結果與最終病理檢查結果,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

      3 討論

      內鏡活檢取樣是診斷各類胃腸道疾病的重要措施,慢性萎縮性胃炎是目前公認的胃癌的癌前病變,因此需對其采取胃鏡聯合內鏡活檢,便于醫生選擇適宜的方式進行治療。內鏡活檢取材深度不夠可能導致患者的診斷一致性降低,影響醫生的判斷[4]。活檢鉗的種類較多,其自身大小、結構、材料等均具有差異性,對取材深度具有明顯的影響。目前我國常用的活檢鉗主要可分為有針型與無針型兩種,關于上述兩種活檢鉗的取材深度的相關報道相對較少。

      根據本文研究結果顯示,采用有針胃鉗進行活檢的A組患者與采用無針胃鉗進行活檢的B組患者,其取樣深度滿意率差異性無統計學意義(P>0.05)。而對比兩組患者的樣本檢查結果與最終診斷結果,符合率無顯著性差異(P>0.05)。由此可見,采用有針胃鉗與無針胃鉗的取材深度基本一致。綜上所述,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采取有針胃鉗或無針胃鉗進行活檢取樣,均能達到滿意的效果。鑒于有針胃鉗在移放組織的過程中可能改變標本方向,進而影響切片效果,因此本文建議,在能使用無針胃鉗的情況下,對于慢性萎縮性胃炎患者盡量采用無針胃鉗取樣,以保證操作的嚴謹性。

      參考文獻

      [1]李泉,劉萱,譚曉葉,等.比較兩種活檢鉗在慢性胃炎診斷中的臨床價值[J].中華消化內鏡雜志,2009,6(2):400-401.

      篇(4)

      關鍵詞 可接受質量限度 質量水平 取樣計劃

      中圖分類號:TQ460.7 文獻標識號:C 文章編號:1006-1533(2014)17-0070-04

      A quality standard-based sampling strategy

      WANG Xu1, LIANG Wei2

      (1. Guangdong Techpool Bio-Pharmaceutical Co., Guangzhou 510520, China;

      2. Shanghai Center for the Control of Food and Drug Packaging Material, Shanghai 201203, China)

      ABSTRACT As a part of the manufacturing instructions, an in-process check is usually required to inspect the specific defects in tablets. A new sampling strategy based on the quality management concept was described. A quality level (batch defect rate) was established by the study of the capability of production process, which could be used as quality control metric. Meanwhile, an acceptance sampling plan wa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continuous quality management so as to be applied to the assessment and control of continuously tablet visual quality.

      KEY WORDS AQL; sampling; quality standard; sampling plan

      任何一種利用樣品結合接受標準而決定產品被接受或拒收的測試,都是一種可接受的取樣測試,GB/T 2828.1-2003/ISO 2859-1:1999/MIL-STD-105E提供了拒收批次的判斷根據,針對特定批次的樣品不可接受的特性進行評估,即逐批可接受測試。

      從理論上來說,逐批可接受取樣測試是為了確保至少有95%的可能性能接受通過真實質量(工藝過程能力)等于或小于預定可接受質量限度(AQL)的生產工藝生產出來的產品。

      目前,藥品生產行業通用的所有可接受取樣計劃為單獨批次可接受取樣,即只從該批樣品里獲得的信息用于決定該批次是否符合要求。單獨批次可接受取樣不需要使用相關工藝的歷史數據。但是,標準其實更要求通過使用累積的取樣數據來決定采用什么取樣方式才是對客戶和制造者最有益的(如加嚴檢驗,減量檢驗)。正如新版美國軍用標準(MIL-STD-1916)中陳述的,重視工藝設計及工藝過程控制能夠實現有效的產品的最終目標。因此, 有效的控制策略應著重于工藝, 而不在于對單批產品的接受。

      同時,ICH Q8(R) 中要求,控制策略包括從主要依賴中間品和成品的最終檢驗這樣的最低限度控制方案到較先進的即時放行的質量控制上游化和減少成品測驗依賴的控制方案(QbD)。在藥品生產過程中取樣活動應該在符合國標(GB/T2828.1-2003)相關規定的同時,更應該是產品質量控制策略的一部分,應該是產品質量持續性管理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片劑外觀缺陷率(質量水平)的確定

      針對片劑外觀缺陷(水平二缺陷,如:裂縫、斑點),利用統計學方法,通過分析其在當前生產工藝條件下(按GMP要求進行驗證并持續處于驗證狀態下的生產工藝和設備)每百萬片劑正常情況下出現水平二缺陷的數量,從而獲得當前生產線生產出該類缺陷產品的頻率。

      通過對2年來96批片劑100%的人工目檢,表1和圖1(帕累托圖)給出了水平二缺陷的分布情況。

      從概率分布來看,由于檢查過程中大量批次沒有發現水平二缺陷,所以常規概率分布(如正態分布,指數分布,對數正態分布等)無法用來預測缺陷的分布情況。因此,自由分布在95分位和99分位上的置信區間通過HAHN和MEEKER方法確定。通過計算得出95%置信限下,95分位和99分位的水平二缺陷率分別是53和229 ppm。從而我們可以95%確信95%的批次缺陷率≤53 ppm,99%的批次的缺陷率≤229 ppm。我們采用95%置信限下,95分位值(53 ppm)作為制定片劑檢測和制定取樣計劃的標準。

      建立取樣計劃

      通過對上述96批100%目檢數據的積累,建立了一個日常批生產的取樣計劃。通過這個取樣計劃獲得的檢查結果能夠證明當前生產的缺陷率不會超出上述96批的工藝能力。所以53 ppm的缺陷率(加上其他生產過程中的信息)被用作檢查評估特定批次生產過程是否正常和受控的標準,也就是說一個正常批次的缺陷率應該≤53 ppm。基于上述片劑的概率分布特性數據,可以通過一個可接受取樣計劃評估某一批次生產表現是否典型,從而評價該批產品是否合格。通過實施該取樣計劃,使我們確信被取樣批次的水平二缺陷發生的可能頻率不會超過53 ppm。

      依據傳統AQL取樣針對水平二缺陷的單批取樣量,取樣量為500個片劑。在新的取樣計劃中除了在開始的驗證批提高了取樣量,在隨后的批號中保持了每批500片的取樣量(表2)。

      依據下列等式:

      UCB% =

      n = 取樣量; p = 所選定的置信度; x = 所取樣品中的缺陷數量; UCB% = 樣本中的缺陷率。

      可以計算出分別在50%,95%置信度下的該工藝的累計缺陷率(表2)。 在前3批的性能確認取樣量已經達到195 000片,并發現了4個缺陷,但是計算獲得的累積缺陷率在95%的置信度下達到了前面通過96批100%目檢數據獲得的質量水平53 ppm。隨后減少取樣量至5 000片/批,從第21批開始將取樣量降至500片/批。通過30批,其累積質量水平達到41 ppm(95%置信度)。

      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除了關注累計信心曲線,我們還要檢查每一批的質量,通過對比次品量在PQ批次(需要持續評估)中的比例與次品量在該批次中的比例進行統計學意義上的比較。樣品中多于3個次品的批次與PQ批次的統計學意義上是有差異的。應注意用于判斷樣品中可接受缺陷數量,可以使用樣品中缺陷比例小于等于PQ批中缺陷比例在0.01顯著性水平的假設檢驗。.

      在第13批中檢出2個次品。圖2顯示在發現缺陷品的情況下,還是達到了我們期望的累計質量水平27 ppm(在50%的置信限下),這使我們確認在95%置信度之下的累計次品率(48 ppm)。

      圖2所示為產品累積質量水平曲線,分別表示50%和95%置信度時的缺陷頻率曲線。在第43批時,由于缺陷率接近質量標準線而發出警告;在第55批時,因缺陷率超過質量標準線而不合格。而用傳統AQL取樣針對水平二缺陷的單批取樣量為500個片劑,只有當次品量大于2個才被拒收。這需要在質量變化跨度大增的第87批才會發現問題,故新的取樣方法能夠提早發現問題。

      結語

      篇(5)

      1 試驗目的

      目前生產線能否達到閉合衡算需進行試算來驗證,試算是建立在測量數據基礎上,測量數據又受到測量誤差的影響,這就需要對生產線開展測量誤差試驗。

      2 測量誤差的定義與分類

      測量誤差表示測量值與真值之間的差值。在衡算范圍內,誤差的主要來源只限于總體測量、取樣和分析誤差;測量誤差分為三類:隨機誤差、長期系統誤差和短期系統誤差。

      隨機誤差來源于操作中的一些偶然細小的變化,它是一個隨機變量,在平均值的上下變動,變動量的大小及頻數一般符合正態分布規律。隨機誤差的大小與儀器水平、操作水平有關,增加取樣和測量次數,可減少隨機誤差的影響。

      長期系統誤差來源于測量儀器校正不好,使用的各種試劑、各種測量設備不好等原因,它是長期存在,并且偏于一個方向,產生累加作用,對測量數據的準確性影響顯著,對誤差貢獻較大。一般要用標準物質進行儀器標定來確定系統誤差的大小,用校正儀器或修正數據辦法來減少其影響。

      短期系統誤差來源于條件的變化,這種條件是多方面的,例如:時間(氣候)、試驗室、操作人員變化、器材變化等等。它的性質介于上述二種誤差之間,是一種短期存在的系統誤差。有時影響顯著。但目前暫時沒有找到開展此項誤差研究的有效途徑,缺乏相應數據。

      目前開展了體積、稱重測量誤差試驗,取得了數據。而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數據則是以前的數據,目前已不適用。為了給衡算提供基礎數據,本次開展了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研究。

      3 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

      取樣誤差常與分析誤差結合在一起,很難區分,因此如何使所取樣品能準確代表每批物料的特性,則需設計不同的取樣方案,進行大量的試驗和研究。現行原料和產品的取樣方法均為連續取樣法,即在生產過程中定期取樣。這種取樣方法能及時反映生產過程中產品質量和控制最佳運行參數,指導工藝生產。下面對原料和產品開展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試驗研究。

      3.1 取樣和分析隨機誤差

      3.1.1 計算公式

      3.2 取樣和分析系統誤差

      3.2.1 取樣系統誤差

      由于取樣方法的系統誤差是所有測量參數中最難估算的,它是指測量值均按同一方向或周期性的偏離真值的偏差,目前尚未進行此項研究。

      3.2.2 分析系統誤差

      分析檢測部門已經通過試驗獲得相應數據。

      4 結論

      本次試驗通過對生產線的原料和產品取樣,獲得了分析數據,然后運用數理統計方法對獲取的數據進行收集、整理、計算,取得了取樣和分析隨機誤差數據。

      5 對下步工作的建議

      由于本次試驗是現生產線建成后開展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的首次嘗試,試驗方法考慮不周全,收集數據不多,對統計分析造成了一定影響。為準確測定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提出如下建議:

      5.1 再次開展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試驗

      再次開展取樣和分析測量誤差試驗時,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5.1.1 精心策劃,合理確定試驗數據的量

      試驗數據過少,會影響到數據分析的準確性;但試驗數據過多將增加分析成本和加大物料損失。根據檢驗的要求,總結本次試驗的經驗,合理選擇試驗的樣品數量和檢測次數,為統計分析收集充分的試驗數據。

      5.1.2 規范取樣方法,加強樣品管理

      規范取樣方法,取樣使用專用取樣器;樣品瓶、取樣器保持清潔,避免沾污樣品,影響試驗結果。混合樣品采用四分法制樣,使樣品混合更均勻;樣品保存在干燥環境中,避免吸水,使樣品具有代表性,保證取樣方法和分析方法隨機誤差的準確性。

      5.2 開展取樣和短期系統誤差的建議

      目前由于對取樣和短期系統誤差測定試驗方案不明確,試算缺少這兩項數據,建議單位應多為衡算人員提供培訓機會,衡算人員也應通過加強自身學習和咨詢專家等提高業務素質,爭取盡快明確試驗方案,掌握測定這兩項測量誤差的方法,提高單位的衡算管理水平,達到閉合衡算。

      【參考文獻】

      [1]張強,等.元件生產線區段閉合衡算試驗研究報告[J].原子能出版社,2000.

      [2]錢伯海,黃良文.統計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95-96.

      篇(6)

      1 在測試中引入統計學的概念

      自從2007年畢業以來,本人一直從事新產品測試工作。剛開始測試樣本數量一般是1臺,且用“通過”或“不通過”作為測試的結論。后來發現1臺樣本隨機性太強,很難代表新研發產品的設計品質,所以樣本數量增加到多臺。這樣一來測試中經常發現下列幾種狀況:一、多個測試結果結論不統一,有的結果在規格內,有的則在規格外;二、所測多個樣機的電壓值均在規格內,但普遍靠近規格上限或下限;三、對同一臺樣機多次測試,所得結果有的在規格內,有的在規格外;針對這些測試結果,簡單用“通過”或“不通過”來評估該設計顯然是不充分的,有必要引入其他的描述對整體的設計品質做評估,來準確判定設計的質量。

      經過各種借鑒和學習,最終我們引入統計學方法對測試所得的多組數據做處理,并利用“樣本均值”“置信度”“置信區間”等概念對樣本作全面的評估。

      2 正態分布

      2.1 CPK 的廣泛應用

      常用的統計學方法有多種,U分布、T分布、Z分布等。因為U分布是多種分布的理論基礎,也是應用最廣的分布,所以開始我們采用cpk作為設計質量判斷的指數。Cpk(Complex process capability index) 全稱是制程能力指數,一般用來反映生產過程性能的允許最大變化范圍與過程的正常偏差的比值。也有公司用它來表征產品設計的質量。在此不做論證其適用性,僅對實用過程做說明。

      Cpk=min[ ]

      其中USL,LSL分別為規格上限和下限; 為取樣數據平均值; 為取樣數據標準差;對cpk數值對應的設計質量分析見下表1。

      2.2 CPK的不足

      以上計算過程簡單,結論明確,可操作性強。但實際應用于項目中后發現根據取樣數據所得cpk值偏低,并不能準確反映設計情況。追究原因可能源于以下幾點:

      (1)所得樣本數據存在異常點,即由于非設計因素影響使得測試結果出現偏差;而在統計分析中沒有排除這些點;(2)樣本數據分布形態不符合正態分布;(3)最重要的一點,樣本數據量過小,不符合用cpk分析設計質量的要求。因為相關資料中介紹cpk時有建議取樣數據最少要在120個以上,而在實際的研發試樣中,樣機總數量很少超過15臺,遠達不到要求。(4)沒有考慮隨機因素的影響。

      3 T分布

      3.1 T分布介紹

      基于以上原因,我們決定采用T分布來進行數據分析,并加入了“預測符合度”的考量對分析所得區間做調整。現將T分布介紹如下。T分布以U分布為理論基礎,是一簇曲線其形態變化與樣品數量n有關。樣品數量越小,t分布曲線越低平,樣品數量越大,t分布曲線越接近標準正態分布曲線,當樣品數量大于120個時,T分布曲線和標準正態分布曲線無限接近(圖1所示)。簡單說來,每一種樣品數量都對應著T分布的的一條曲線。這樣就使得樣品分布與T曲線的符合度高,就解決了樣品數量過小的問題(事實上當樣品數量小于30個時,使用T分布是合適的)。

      另外,T分布中考慮了置信度,即考慮了在抽樣對總體參數做出估計時,由于樣本的隨機性,其結論總是不確定的。因此置信度是一種概率的陳述方法,也就是數理統計中的區間估計法,即估計值與總體參數在一定允許的誤差范圍以內,其相應的概率有多大。

      再者,考慮到設計本身所固有的可變性(與制造過程的可變性無關),引入了預測符合度的概念,用以對T分布統計計算所得區間范圍做調整。

      基于以上分析,當置信度為95%,而預測符合度為90%時,最大的預期數值為5.44v,這個數據是在產品的規格范圍內的(4.5V-5.5V),然而,這一分布并不像預期的那樣以5V為分布中心,二是已4.77V為分布中心,這一偏差導致了預測的最小值4.42V超出了產品的規格范圍。導致這一情況的因素很多,可能是樣本不能證明產品的性能,或者也可能是需要更多的樣本量來減小樣本均值的置信區間。

      4 結語

      以上算法結合了T分布的算法和累計的經驗,在多個項目中運用并驗證過,能較準確的評價樣機的性能特征,能作為設計后續事宜的可靠參考,并對后續的設計改進以指導,所以在公司內得到了廣泛的應用。后續的改進主要集中在如何篩除異常取樣值,這一過程還在思考中。

      參考文獻:

      篇(7)

      生物堿(Alkaloid)是指存在于生物體內的含氮的具有堿樣性質的有機化合物,其種類繁多,用途廣泛。因其大多來自植物,所以又稱為植物堿(Vegetable base)。生物堿在雙子葉植物廣泛分布,在單子葉和低等植物中也有分布,其大多具有較強的生理活性,是中草藥主要的療效成分,有些藥用價值很高,享譽盛名,如用于鎮痛的嗎啡堿是從大麻中提取,用于抑制癌細胞的三尖杉堿是從三尖杉中提取的;用于緩解哮喘發作的麻黃堿是從麻黃中提取,用于人工誘變產生多倍體的秋水仙堿是從秋水仙中提取。生物堿的化學結構復雜,活性成分多樣,臨床用途廣泛,成為人們關注的熱點。野芭蕉(Musa Acuminata Colla)為常綠大型多年生草本二倍體植物,其莖高,葉子長寬約,生長于亞熱帶地區,耐寒力較差,其成熟果子有種子,無可食用的果肉,祖國醫藥認為野芭蕉有清熱、解毒、解痙、化瘀等功效,近來研究表明,野芭蕉處方或野芭蕉粗提取液可以有抗炎、抗氧化作用,對高血壓患者有降血壓作用,并可抑制血管內血栓栓塞形成。但其作用成分及其機制還不太清楚,有關野芭蕉生物堿提取的研究報道也不多見,為了解野芭蕉生物堿的含量及其提取優化方法,我們用超聲波萃取法進行本實驗研究,結現報道如下。

      1.材料與方法

      1.1儀器

      SWB5200型超聲清洗機由上海必能信超聲有限公司提供;哈希(HACH)-UV756/756CRT紫外可見分光光度計由上海豪麒節能環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JB-1000粉碎過篩機由江陰市寶利機械制造有限公司提供,功率0.75/1.1KW過篩目數12~200目;FAl604電子分析天平由上海光學儀器廠提供);天津泰斯特XH-2000-I漩渦混合器南京東邁科技儀器有限公司,Agilent(安捷倫,美國)7890A氣相色譜儀由深圳市仁瑞電子科技有限公司提供。

      1.2試劑

      鄰苯二甲酸氫鉀由濟寧百川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氫氧化納由滄州源盛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溴甲酚綠由上海鼓臣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提供,氫氧化鈉和無水乙醇由濟南世紀通達化工有限公司提供,氯仿由上海博苑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以上均為國產分析試劑。

      1.3材料

      選取野生生長于陰濕溝谷中果形飽滿的野芭蕉,生于廣西凌云縣鎮洪鎮九洞村九洞屯九燕溝山腳下的黃壤中,經右江民族醫學院藥學院韋國鋒教授和黃鎖義教授確認為野生野芭蕉(Musaacuminata Colla AA grup lin yun),將野芭蕉莖放入烘箱內經105℃殺青30min,再用60℃烘干至恒重。然后打粉過篩分別得到20、40、60、80目的野芭蕉粉末。

      1.4野芭蕉堿對照品制作

      取生長地相同的成熟野芭蕉的莖、根、葉、花和果重量等份為樣品,放入烘箱內經105℃殺青30min,再用60℃烘干至恒重。然后打粉過篩取40目粉2g,加0.5%硫酸的乙醇溶液10mL,于水浴上加熱回流10min,過濾,濾液,經碘化鉍鉀試驗、碘化汞鉀試驗和硅鎢酸試驗規章為陽性,作為野芭蕉堿對照品。標準曲線的制備:移液槍分別取50、100、150、200、250、300、350uL的對照品野芭蕉堿溶液于進樣瓶中,然后加甲醇至500uL,進樣測定,以峰面積y為縱坐標,以野芭蕉堿濃度(ug/mL)為橫坐標,進行線性回歸,其散點圖在30~160ug/mL區間有很好的線性關系。直線擬合得回歸方程Y=1.2178x-6.3894(R2=0.9999,P

      1.5野芭蕉總堿含量測定

      用堿性氯仿超聲提取法,在容器中加入水、乙醇或其他有機溶劑,將野芭蕉粉末放入提取溶媒中;容器的外壁粘接換能器振子或將振子密封于不銹鋼盒中投入容器中;開啟超聲波發生器。用比色法在波長為620nm測定其總堿的含量。每份樣品都分別測量3次,取其平均值為野芭蕉總堿含量值。

      1.6驗設計與統計學方法

      采用正交試驗設計原則,選取四個影響因素,每個因素取4個水平,影響因素與水平選取為:超聲時間(min)分別為20、30、40和50。樣本粒徑(目)分別為20、40、60和80。取樣取量(mg)分別為50、100、150和200。浸提劑量與取樣量的比值(倍)為60、80、100和120。數據分析用SPSS19.0統計軟件,組間比較用方差分析,兩兩比較用q檢驗,以P

      2.結果

      2.1堿含量水平與超聲時間的關系

      超聲時間在20、30、40和50min時。其堿含.量水平分別為(0021±0.003)%、(0.032±0.038)%、(0.047±0.1306)%和(0.035±0.003)%,超聲時間為40rain時,堿含量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2堿含量水平與取樣量的關系

      野芭蕉取樣量在50、100、150和200mg時,其總.堿含量分別為(0031±0.018)%、(0.048±0.029)%、(0.030±0.014)%和(0.027±0.014)%,取樣量為lOOmg時,堿含量最高,其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3堿含量水平與粉末直徑的關系

      野芭蕉粉末直徑在20、40、60、80目時、其堿含量分別為(0.021±0.003)%、(0.032±0.038)%、(0.047±0.006)%和(0.035±0.003)%。粉末直徑為60目時,堿含量最高,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4堿含量水平與浸提劑量比值的關系

      篇(8)

      【中圖分類號】R445.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4-7526(2012)08-0372-01

      肝腎綜合征(HRS)是發生于嚴重肝功能障礙和門靜脈高壓基礎之上的功能性腎衰竭。由于腎血管收縮,導致腎血流量和腎小球濾過率(GFR)下降,出現進行性少尿、無尿,伴隨血肌酐、尿素氮升高等[1]。本研究應用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腎動脈血流動力學指標,同時測量早期腎功能敏感生化指標,并相互對比研究,尋找早期診斷亞臨床HRS的方法。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采用2008年9月-2009年9月我院接診肝硬化患者40例,其中肝硬化代償患者及肝硬化失代償患者各20例。肝硬化代償組中,男女分別為10例,年齡30-65歲,平均47.5歲;肝硬化失代償組中,男女各10例,年齡32-67歲,平均49.7歲。所有肝硬化患者腎功能及尿常規均正常,并確診為乙型病毒性肝炎后肝硬化,同時排除有高血壓、糖尿病、腎病病史患者。另外再選擇體檢合格的健康者20例(對照組),男女各10例,年齡28~50歲,平均38.6歲。

      1.2方法:采用菲利普HDll彩色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檢查者側臥位,清晰顯示主腎血管及其分支,測量主腎動脈內徑(D),應用彩色血流圖,脈沖多普勒取樣框置于主腎動脈,取樣容積(取樣框內徑)2 mm,聲束與血管夾角

      1.3統計學方法:采用SPSS 12.0統計軟件進行統計學分析。計量資料以(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多組間兩兩比較采用q檢驗。以P

      2結果

      肝硬化代償組主腎動脈D、PSV、EDV、RI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失代償組主腎動脈內血流稀疏,D及EDV較對照組及肝硬化代償組顯著降低,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1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查各組受檢者的血流動力學參數比較:肝硬化代償組主腎動脈 PSV EDV較對照組略有減小,主腎動脈RI較對照組略有升高,但兩組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肝硬化失代償組患者腎內血流稀疏,主腎動脈PSV、EDV低于肝硬化代償組和對照組,主腎動脈RI高于肝硬化代償組和對照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

      2.23組受檢者的尿α1-MG水平比較。肝硬化失代償組尿α1-MG水平為(29.87±18.78)mg/L,對照組為(5.56±0.39)mg/L,肝硬化代償組(8.16±2.89)mg/L, 3組受檢者的α1-MG水平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

      2.3尿α1-MG水平與主腎動脈RI的相關性。肝硬化患者的尿α1-MG水平與RI呈正相關性。以尿α1-MG>100mg/L作為早期腎損害指標診斷亞臨床HRS,則尿α1-MG異常者肝硬化代償組2例(10%),肝硬化失代償組15例(750%)且主腎動脈RI均大于0.6.。主腎動脈RI>0.6的患者共22例,肝硬化代償組5例(22.7%),肝硬化失代償組17例(773%),在22例患者中有15例(66.1%)可診斷為亞臨床HRS。

      3討論

      肝硬化患者隨著病程的發展,會發生相應血流動力學變化,表現為內臟小動脈擴張,造成動脈內血容量不足,通過激活腎素一血管緊張素一醛固酮系統以及交感神經系統和抗利尿激素系統,釋放的血管活性物質及神經體液因素使血管收縮,其嚴重后果之一是腎血管的收縮,增加了腎動脈阻力,致腎血流減少及腎小球濾過率(GFR)降低,直至發生HRS[2-3]。對于肝硬化HRS患者,腎臟的GFR和腎血流量的高低取決于腎動脈阻力(RI)大小。因此,測定腎動脈RI可以反映出GFR和腎血流量的改變。肝硬化代償期患者,外周血管僅輕度擴張,自身調節機制能維持機體內動脈血容量及動脈血壓的穩定,一般不出現明顯的全身血流動力學改變,腎血管無明顯收縮、血管阻力低,故RI與對照組無差異。

      尿α1-MG是人體內的一種低分子糖蛋白,主要產生于肝臟及淋巴細胞,容易受到腎小球濾過膜的影響[4],即使GFR輕度下降,α1微球蛋白也會異常,因此,尿微量蛋白的檢測對腎功能早期損害的診斷具有重要價值,目前被臨床廣泛應用于腎臟病變程度的評價。

      本研究表明:多普勒超聲可早期發現肝硬化患者腎臟血流動力學改變,進而判斷出GFR和腎血流異常,對于亞臨床HRS的診治有重要價值。

      參考文獻

      [1]陳孝文,汪黎明,葉鋒主編.急性腎功能衰竭[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1.275-279

      篇(9)

      一氧化氮(nitric oxide,NO)是一種毒性強,不穩定,易擴散,化學性質活潑,半衰期極短的自由基[1-2],是一種特殊的多功能的信號分子和效應分子在機體內可充當信使、介質和細胞功能調節因子,對多種器官、系統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參與眾多的生理病理過程。隨著NO在唾液中的檢出,其在口腔疾病中作用的研究正逐漸成為口腔研究領域的熱點之一。內源性NO以L-精氨酸為底物,由一氧化氮合酶(nitric oxide syntheses,NOS)催化合成,可在體內廣泛存在,研究表明,NO可以參與牙周微循環的調節,并且在牙周炎患者與牙周健康者的唾液、齦溝液及牙齦組織中NO的含量有明顯區別[3]。

      本實驗通過檢測不同嚴重程度牙周炎患者齦溝液中NO的含量,觀察NO的表達與牙周炎發生發展之間的關系。

      1資料與方法

      1.1儀器與材料一氧化氮試劑盒(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721型可見光光度計(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高速冷凍離心機(湖南儀器儀表廠);可調式移液器(型號:YYQ-1000P,北京明力普瑞科技有限公司)

      1.2研究對象及分組從我院口腔科門診就診患者中隨機選擇慢性牙周炎患者30例作為研究對象,其中男33例,女27例。納入標準:①1年內未進行過任何牙周治療。②臨床檢查和X線片診斷為全口多數牙牙周袋形成,牙槽骨吸收。③每位患者全口余留牙≥20個。④6個月內未服用過抗生素或免疫抑制劑。⑤全身健康,無免疫缺陷病、內分泌等系統性疾病。⑥女性患者不在妊娠、哺乳期。對研究對象進行牙周探診,根據附著喪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CAL)程度分別分為輕、中、重度組。輕度組:至少15個位點附著喪失≤4mm;中度組:至少15個位點附著喪失在3-5mm之間;重度組:至少15個位點附著喪失≥5mm[4]。另選牙周健康的本院職工10例作為正常對照組,其中男13例,女15例。所有受試者均知情同意,自愿參加本研究。

      1.3實驗方法根據牙周探診記錄,選擇實驗組牙周炎患者口內兩個以上不同象限2-4顆病變最嚴重牙位和對照組牙周健康者4顆第一磨牙作為取樣牙,均分別在牙齒頰、舌側的近、遠中點取樣。去除取樣牙齦上菌斑及牙石,受試者清水漱口后,隔濕取樣牙,輕輕吹干牙面,1min后,將已稱重的2mm×8mm Whatman濾紙條輕輕插入齦溝或牙周袋內至遇有輕微阻力時止,留置30s后取出,迅速放入Eppendorf管中。將每顆牙的4條濾紙條作為一份樣本置入同一Eppendorf管中。棄去帶血或明顯被唾液污染的樣本。根據取樣前、后濾紙條重量差換算出GCF體積,定量后將樣本密封、-20℃凍存、待檢。取樣后記錄CAL、牙周袋探診深度(pocketprobing depth,PPD)和出血指數(bleeding index,BI)。

      1.4NO測定將凍存樣本常溫下解凍,每管加入PBS液(0.01mol/L,pH7.4)300μl,室溫振蕩1h,4℃,10000r/min離心10min,棄去濾紙條,上清液4℃保存。取上清液100μl按NO試劑盒說明通過硝酸還原酶法檢測GCF樣本中NO水平,每樣本均設復管,空白對照為100μl雙蒸水。各樣本分別于721型分光光度計550nm波長、0.5cm光徑比色測定光密度,根據試劑盒提供公式計算GCF樣本中NO濃度,單位為μmol/L。

      1.5統計學處理各指標以位點牙為單位,實驗數據以均數±標準差(χ±s)表示,采用SPSS11.0軟件包對數據進行Student t-test檢驗。

      2結果

      2.1研究對象及取樣牙位一般情況本組研究對象共40人,男28人、女12人。其中輕、中、重度組10人,平均年齡分別為43.9±2.6、42.5±2.2、43.6±1.8歲;對照組10人,平均年齡43.1±2.6歲,實驗與對照組年齡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四組取樣牙BI、PPD、CAL的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

      3討論

      NO是一種特殊的多功能的信號分子和效應分子在機體內可充當信使、介質和細胞功能調節因子,對多種器官、系統的功能具有重要的調節作用,參與眾多的生理病理過程。

      研究顯示,NO信號通路除可以在心血管系統、神經系統等發揮效用外,還可與機體的免疫功能特別是機體的非特異性宿主防御反應有關。NO介導了LPS、TNF、IL-1等細胞因子的病理作用,調節白細胞與EC粘附,抑制T細胞增殖,提高NK細胞活性等,這些均顯示了NO與機體免疫功能密切相關[5]。而LPS、TNF、IL-1均參與了牙周病的發生發展過程。國內外已有學者[3-7]在牙周病患者的唾液及齦溝液中檢測出了NO,說明NO參與了牙周病的進程。本實驗在不同程度的牙周炎患者的齦溝液中均檢測出了NO且其含量要高于相對正常對照組,也再一次驗證了這一結論。

      齦溝液從牙齦結締組織通過溝內上皮和結合上皮滲入到齦溝中的液體,其主要成分與血清相似。包括補體-抗體系統的成分、各種電解質、蛋白質、葡萄糖、酶等,其他成分來自則可鄰近牙周組織還有細菌及其他微生物[4]。由于其來自牙周組織,可與牙周病的嚴重程度和活動期有一定關系。

      齦溝液中成分的變化可較準確地反映牙周組織的狀態,對牙周炎活動期的診斷、預測疾病的發展等均具有重要意義。目前,各類研究中多采集唾液中的NO來研究其與牙周病的關系,而分析齦溝液中NO含量變化的文獻仍較少見。通過本研究通過采集不同程度牙周炎患者的齦溝液,采用硝酸還原酶法檢測NO含量發現,在正常對照組及各實驗組中均存在有NO,但實驗組齦溝液中NO的含量要遠遠高于正常對照組,且隨著牙周炎程度的加重,NO的含量也在增加。本結果與國內學者葛頌、龔斌[6-7]的研究結果一致,說明NO參與了牙周炎的發生與發展,也為進一步研究NO在牙周炎中的作用機制奠定了實驗基礎。

      參考文獻

      [1]Anggard E.Nitric Oxide:mediator,murderer and medicine.Lancet,1994,343(8907):1199-1206.

      [2]Lowenstein CJ,Snyder SH.Nitric oxide,a novel biologic messenger [J].Cell,1992,70:705-707.

      [3]Vanessa G.S.Reher,Elton G.Zenóbio,Fernando O.Costa,et al.Nitric oxide levels in saliva increase with severity of chronic periodontitis[J].Journal of Oral Science,2007,49,(4):271-276.

      [4]曹采方.牙周病學[M].第2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0.11.120.

      篇(10)

      [摘要] 目的 通過超聲監測胎兒大腦中動脈(MCA)、臍動脈(uA)的血流參數及兩者各參數的比值,分析各項數值的變化,監測胎兒宮內缺氧程度。 方法 對87例子妊娠期高血壓患者及133例正常相同孕期的孕婦通過彩色多普勒超聲檢測臍動脈及胎兒大腦中動脈的收縮期峰值與舒張期血流速度之比(S/D比值),阻力指數(RI),搏動指數(PI),并進行對比。 結果 ①臍動脈PI、RI值在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S/D值在輕度與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②大腦中動脈RI值:輕度組和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S/D、PI值: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③胎兒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各項參數比值在輕度組與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以PI(MCA/UA)、RI(MCA/UA),<1,S/D(MCA /UA)<1.3預測胎兒宮內缺氧,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90%,97%。 結論 超聲對胎兒大腦中動脈及臍動脈的血流參數的檢測及兩者各參數的比值對預測胎兒宮內缺氧及其程度有較高的敏感性,為臨床提供可靠的監測方法。

      關鍵詞 妊娠高血壓;臍動脈;大腦中動脈

      [中圖分類號] R4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0742(2014)09(a)-0183-02

      [作者簡介] 李芒(1978.2-),女,廣東汕頭人,本科,主治醫生,研究方向:產科超聲。

      妊娠高血壓疾病是妊娠期特有的疾病,發病率我國9.4%~10.4%,國外7%~12%。該病嚴重影響母嬰健康,是孕產婦和圍生兒病率及死亡率的主要原因[1]。隨病情的加重,胎兒可出現宮內缺氧,甚至宮內死亡 ,因而對妊娠期高血壓患者的胎兒進行監測 ,并預測其缺氧程度, 及早干預, 對降低圍產兒病死率至關重要。 選取2012年12月—2013年12月在該院行產前檢查及分娩病例為研究對象,該研究旨在通過超聲監測胎兒大腦中動脈(MCA)、臍動脈(uA)的血流參數及兩者各參數的比值,分析各項數值的變化,監測胎兒宮內缺氧程度,以便及時發現異常,及時治療,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取在該院行產前檢查及分娩的病例共230例 ,其中輕度子癇前期患者62例,重度子癇前期患者25例,與143例隨機抽查的正常孕婦進行對比。子癇組孕婦年齡23~40歲,平均年齡27.4歲,孕期32~38周,平均孕期36.3周;正常組孕婦年齡20~42歲,平均年齡28.7歲,孕期32~38周,平均孕期36.8周;兩組間初產經產無明顯差異,所有病例均排除合并其它疾病。(62+25+143=230,數據:正常組孕婦年齡20~42歲,孕期32~38周正常組孕婦年齡20~42歲,孕期32-38周,子癇組孕婦年齡23~40歲,孕期32~38周)

      1.2 儀器與方法

      1.2.1 儀器 應用菲利普彩色多普勒 IU22超聲診斷儀,探頭頻率3.5 MHz。

      1.2.2 檢測方法 常規檢查胎兒、胎盤及羊水情況,評價胎兒發育情況。檢測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的血流頻譜。將多普勒取樣線置于臍帶胎盤入口處測量臍動脈頻譜; 選定胎兒標準丘腦平面,探頭向顱底移動,找到近場大腦中動脈 ,將多普勒取樣線置于于大腦中動脈中段測量大腦中動脈頻譜。 盡量使取樣線與動脈血流平行,夾角 <60° 。測量阻力指數(RI)、 搏動指數(PI)及收縮期峰值和舒張末期流速之比(S/D),連續測量3~5個周期后取平均值。

      1.3 統計方法

      采用spss11統計分析軟件整理、分析數據。各數據以均數±標準值(x±s)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 檢驗。

      2 結果

      2.1 子癇前期患者胎臍動脈各項參數比較

      臍動脈各項參數比較結果顯示:子癇前期組PI、RI值隨病情加重而逐漸增高,但在輕度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S/D值在輕度與重度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

      2.2 子癇前期患者胎兒大腦中動脈各項參數比較

      大腦中動脈各項參數比較結果顯示:RI:輕度組和重度組均低于對照組, 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S/D、PI值:輕度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但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3 各組胎兒臍動脈與大腦中動脈各項參數比值分析

      妊高征組MCA-PI/UA-PI、MCA-RI/UA-RI、MCA-S/D/UA-S/D隨病情加重比值升高,輕度組與重度組差別均有統計學意義。以PI(MCA/UA)、RI(MCA/UA),<1,S/D(MCA /UA)<1.3預測胎兒宮內缺氧,子癇前期組占79例,正常組占4例,其預測宮內缺氧敏感性、特異性分別為90%,97%。

      3 討論

      臍動脈是連接胎盤與胎兒的唯一紐帶,臍動脈的血流情況對胎兒的生長發育有直接的影響。正常妊娠時,隨著妊娠的進展,臍血管血流量逐漸增加,以保證胎兒正常發育的需要[2]。妊高癥原因不明,基本病理生理變化為全身小血管痙攣,小血管痙攣導致各器官供血不足,從而產生一系列癥狀體征。子宮動脈痙攣導致胎盤供血不足,加之伴有內皮損害及胎盤血管急性動脈粥樣硬化,使胎盤功能下降,導致胎兒-胎盤循環障礙[3]。從而引起臍血管血流量減少,臍動脈阻力增高,為了滿足胎兒發育的需要,臍動脈搏動指數及收縮期峰值均增高,舒張期末流速降低。該組資料表明,在輕度子癇前期組PI、RI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而在重度子癇前期組PI、RI、S/D值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該研究結果與此理論基本一致。

      該資料表明,隨病情加重,大腦中動脈阻力降低,血流量增加。RI在輕度組和重度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胎兒大腦中動脈是大腦血液供應最豐富的血管,可反映胎兒顱腦血液循環變化的情況[4]。正常妊娠時,胎兒腦血管隨著腦發育需氧量增加而擴張,血流阻力減少,腦血流量增加,胎兒大腦中動脈阻力指數逐漸下降[5]。胎兒在缺氧情況下,胎兒腦部等重要器官的血管(如大腦中動脈)處于擴張狀態 ,阻力下降;而周圍血管處于收縮狀態 ,阻力升高, 以最大可能性確保腦部血供, 胎兒的這種自身調節功能, 即“腦保護效應”[6]。在妊高癥時,胎兒-胎盤循環障礙,胎兒出現宮內缺氧,胎兒啟動“腦保護效應”,大腦中動脈阻力降低,搏動指數、收縮期峰值與舒張末期流速之比(S/D)增高。

      同時,資料表明,胎兒大腦中動脈和臍動脈各參數比值在輕度子癇前期組及重度子癇前期組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以PI(MCA/UA)、RI(MCA/UA),<1,S/D(MCA /UA)<1.3預測胎兒宮內缺氧,其敏感性及特異性分別為90%,97%,明顯優于單一的臍動脈或大腦中動脈的血流測定。因為臍動脈的各參數不僅與胎兒的自身狀況有關,還與母體及胎盤的情況有關[7];大腦中動脈的各參數反映胎兒顱腦血液循環的變化,但是,有研究指出胎兒大腦中動脈各參數不能反映胎兒宮內缺氧失代償后腦血管收縮時的情況[8],單一應用不能真實反映胎兒宮內的情況。由于胎兒缺氧時,臍動脈阻力增加,大腦中動脈阻力下降是同步的,因此同時監測胎兒大腦中動脈和臍動脈的血流頻譜,及其各參數比值的改變,可以更全面的反映胎兒的全身血液動力學改變,更好地評價胎兒宮內缺氧狀況。

      綜上所述,超聲對胎兒大腦中動脈及臍動脈的血流參數的檢測及兩者各參數的比值對預測胎兒宮內缺氧及其程度有較高的敏感性,可以及時發現異常,及時防治,為臨床提供安全、無創及可靠的監測方法。

      參考文獻

      [1] 樂杰. 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2.

      [2] 司華鵬.超聲檢測晚孕胎兒臍動脈及大腦中動脈血流頻譜的臨床意義[J].浙江臨床醫學,2012,14(8):997-999.

      [3] 樂杰. 婦產科學[M].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8:94.

      [4] 周慧梅.胎兒臍動脈和大腦中動脈血流異常對新生兒缺血缺氧腦病的影響[J].中國現代醫生,2010,48(15):135-136.

      [5] 任金河,梁淑霞,張麗君. 胎兒腦 一胎盤率( PIMCA/PIUA) 測算的臨床意義[J]. 中國超聲醫學雜志, 2001,17(5) :379-381.

      [6] Chandran R,Serra-Serra V,Susan Me,et al.Fetal cerebral Dopple in the recognition of fetal compromise[J].BrJ Ob ster Gynaeeol,1993(100): 139-144.

      篇(11)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消毒劑為長沙雨花消毒劑廠生產的絡合碘消毒劑(0.5%),試管內裝有1ml滅菌生理鹽水和棉拭子、滅菌棉簽、直徑9cm普通營養瓊脂平板。

      1.2方法

      1.2.1病例選擇選擇內科患者80例,包括冠心病、高血壓病、肺部感染、糖尿病、胃潰瘍等病種。隨機分為常規組與對照組,每組40例。兩組患者在病種、病情、營養狀況方面差異無顯著性,具有可比性。為減少環境因素影響,采樣工作均在細菌培養室進行。

      1.2.2取樣實驗組采用皮膚消毒方法為絡合碘消毒兩遍后,無菌棉簽擦干后取樣。常規組采用皮膚消毒方法為絡合碘消毒兩遍,待干后取樣。

      1.2.3細菌培養方法用浸有滅菌生理鹽水的棉簽在消毒后的皮膚穿刺部位5cm×5cm范圍內來回涂擦10次,并隨之轉動采樣,剪去手接觸部位,將棉拭子放入1ml滅菌生理鹽水的試管內,而后將采樣管振動1min,將生理鹽水傾倒在直徑9cm普通營養瓊脂平板上,置于34℃恒溫箱內孵育24h,觀察有無細菌生長。

      1.3觀察①穿刺后兩組患者局部靜脈情況觀察指標為穿刺靜脈是否有疼痛、紅或腫。②兩種消毒方法消毒部位的細菌培養結果。

      1.4統計學方法數據統計學處理采用χ2檢驗。

      2結果

      2.1兩種消毒方法消毒部位細菌培養結果見表1。結果顯示P>0.05,提示兩種消毒方法所達到的臨床效果差異無顯著性。

      2.2穿刺局部靜脈情況常規組與實驗組穿刺局部均無疼痛、紅或腫情況發生。

      3討論

      關于肌肉注射和其他注射的皮膚消毒問題,在護理專家和醫學專家中有不同的觀點。Koivisto和Felig在1978年經實驗得出糖尿患者微小的胰島素注射針刺部位,引起細菌感染的可能性極小,所以對糖尿患者來說,皮膚消毒不一定總是必要[1]。1993年Jacqus提出不再提倡胰島素注射前皮膚消毒,但對于免疫缺陷患者、靜脈用藥的患者及需嚴格無菌處置的患者,皮膚消毒必須實行。Campbell在1995年認為注射前的消毒并不一定必要。當前,護理工作正成為以科研為基礎的職業,一些傳統的操作方法已發生潛在變化,但尚未得到充分的科研證據支持是否可行。本研究針對臨床護理操作中存在兩個難點問題:①護士在進行靜脈穿刺時絡合碘影響視覺效果,不利于穿刺。②現在各醫院臨床科室護理人員編制較緊,工作量大,在靜脈注射過程中絡合碘待干過程中等待時間相對較長,為節約時間臨床上已經常采用絡合碘消毒兩遍后用無菌棉簽擦干的方法,但其消毒效果缺乏科學依據。絡合碘是1-乙烯基-2-砒咯烷酮均聚與碘的復合物,屬碘伏類消毒劑,性能穩定,使用方便,能緩慢持久釋放有效碘達到持續殺菌作用,對細菌、芽孢、真菌、病毒均有殺滅作用[2]。本研究結果表明:以絡合碘為消毒劑,靜脈注射消毒皮膚的兩種方法在臨床效果上無明顯差異,且以無菌棉簽擦干法能降低靜脈穿刺時絡合碘對視覺效果的影響、節約單個病例靜脈穿刺所耗費的時間。作者認為兩種消毒方法均可在工作中采用。當然,由于本實驗樣本數量有限,同行可進一步研究探討。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αv在线精品糸列 | 蜜国产精品jk白丝AV网站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 | 精品久久久久久国产牛牛app | 久热精品人妻视频| 老司机69精品成免费视频| 日韩精品无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野外 | 久久免费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伦精品免编号公布|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 久久www免费人成精品香蕉| 亚洲精品在线观看视频|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产线看|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 国产精品超碰12396| 88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毛片 | 国产精品你懂的在线播放 | 久久99国产精品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人人妻人人澡人人爽人人精品97 | 免费视频精品一区二区| 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 国产内地精品毛片视频| 国产精品 羞羞答答在线|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精品9| 亚洲欧洲国产精品你懂的| 国产亚洲一区二区精品| AV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亚洲а∨无码播放 | 精品永久久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精品人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午夜精品免费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精品| 99久久久国产精品免费无卡顿| 国产精品一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久久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性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