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醫最基本的原則大全11篇

      時間:2023-08-08 16:51:5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醫最基本的原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醫最基本的原則

      篇(1)

      1、一般來說,拍打三焦經應該從下到上,也就是從手指向肩膀的方向。

      2、按照中醫的原則,順經為補、逆經為泄。所以,只要從下往上拍打,就可以達到保健按摩的目的。

      3、當亥時,三焦經絡氣血正是剛剛漲潮的時候,旺盛需要到早上的9點左右,所以上午按摩才是最佳時間。

      4、一般來說,夜間都不宜按摩,不宜催動經血妄行。有的人按摩了很久,身體卻越來越差,這就是最基本的東西被誤導了,切記。

      (來源:文章屋網 )

      篇(2)

      梅核氣的病理基因,多由情志不暢,肝氣郁結,肝氣上遞或橫遞,脾胃空降失常,津聚為痰,痰凝氣機不暢,導致而成,痰氣相搏,上遞結石于咽喉,以致病人自覺咽中有梗阻感,有異物之造成咯吐不出,吞咽不下,胸脅滿悶,與飲食無礙,為梅核氣之癥,西醫診斷為咽喉炎。《金匱要略》中有“咽中有炙肉之說”。

      梅核氣多是由外界情緒刺激引起,臟腑功能失調,氣機功能紊亂,發病多半在40至50歲之間,女高于男,女占90%,男占10%。40至50歲占75%,30至40歲占10%,50至55歲占15%。

      例:解xx,男,42歲,干部,1986年4月13日初診,主訴喉中發堵2個月余。其初和別人爭吵一事引起,經西醫多次用抗生素藥物治療療效不佳,故尋中醫求治,望其面色正常口唇發干,舌質淡,舌苔白微膩,聞其聲音正常,左脈沉滑,右脈弦微沉滑。肝為將君之官,病由情志不暢引起,據此辯證,肝氣郁結,脾胃不和,痰氣相搏,凝結于咽喉。四診合參,診為梅核氣證。

      治療原則:理氣散結降逆化痰和胃。

      篇(3)

      痰瘀阻絡證是脾胃虛不能正常運化水濕, 濕聚則為痰。還與陽氣不足有關, 陽虛不能濕化水濕, 同樣聚而為痰。痰隨氣走, 阻于經絡剛生病變[1]。“證”是中醫學一個特有概念, 能反映出疾病發展過程中某一階段病理變化的全面情況。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 是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 “異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則指導下產生的。中醫的一個“證”往往包括西醫的多個病。現通過研究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等不同的疾病, 均為痰瘀互阻證, 近期本院對痰瘀阻絡證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絡法治療, 收到了理想效果, 現總結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選取2012年10月~2014年4月本院收治的90例患者(其中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各30例), 所有患者均符合中醫西醫診斷標準, 男52例, 女38例, 年齡20~75歲, 平均年齡41.5歲, 病程1~4年。

      1. 2 方法 將90例患者分為三組, 其中冠心病30例, 高脂血癥30例, 高血壓病30例。三組均采用清淡飲食, 及必要常規拜阿司匹林100 mg, 1次/d口服治療, 均給予祛痰通絡法, 方藥為(黨參15 g、白術15 g、茯苓15 g、炙草10 g、石菖蒲15 g、瓜蔞15 g、郁金15 g、干姜10 g、山楂15 g、澤瀉15 g、砂仁15 g、半夏15 g、丹參15 g、菟絲子15 g、當歸15 g、柴胡15 g)100 ml, 2次/d口服治療, 上方以健脾祛痰、活血祛瘀為法, 治療時間為28 d, 觀察中醫癥狀積分變化、血壓變化、心絞痛程度變化(心絞痛發作次數、部位、放射程度、持續時間和硝酸甘油片用量)、心電圖(心電改變以NST和∑ST表示心肌缺血的范圍和程度, NST表示常規12導聯中ST段壓低的導聯數, ∑ST表示常規12導聯ST段壓低的總和數)、血脂等化驗結果, 進行科學評估分析, 得出結論, 該方法采用主觀、客觀相結合, 通過科學分析得出明確結論, 應具有可行性。

      1. 3 療效判斷標準[2] 采取中醫療效判定標準:參照《中藥新藥臨床研究指導原則》癥狀分級與記分:嚴重, 4分;較重, 3分;中度, 2分;輕度, 1分;無癥狀, 0分。癥狀總療效判定:顯效:臨床癥狀、體征明顯改善, 癥狀積分減少≥70%。有效:臨床癥狀、體征均有好轉, 癥狀積分減少≥30%, 但未達到顯效。無效:臨床癥狀、體征無明顯改善, 甚或加重, 癥狀積分減少不足30%。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0.0軟件對所得數據進行處理。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 P

      2 結果

      治療結果:冠心病組:顯效16例, 有效10例, 無效4例;總有效率86.67%。高脂血癥組:顯效16例, 有效9例;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高血壓病組:顯效14例, 有效11例, 無效5例;總有效率83.33%。三組之間療效相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表明對痰瘀阻絡證的不同疾病予以祛痰通絡法治療, 方法是可行的。

      3 討論

      中醫治病的法則, 不是著眼于病的異同, 而是著眼于病機的區別。異病可以同治, 既不決定于病因, 也不決定于病證, 關鍵在于辨識不同疾病有無共同的病機[3]。病機相同, 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辨證論治是中醫的精髓, 是指導臨床診治疾病的基本法則, “異病同治”就是在此原則指導下產生的[4]。“異病同治”作為中醫最基本的治療原則之一, 在臨床實踐中, 對于提高臨床療效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意義。冠心病、高脂血癥、高血壓病雖表現各不相同, 但都可按“異病同治”原則治療, 并取得良好效果。“異病同治”解決的關鍵科學技術問題是如何發揮中醫藥治療的優勢, 運用中醫的理論, 提高治愈率, 減少復發率和副作用, 同時達到一方兼治多病的治療目的。尋求一種安全易行、費用低廉的中醫“異病同治”治療方法, 以便于在臨床中推廣應用。通過該課題研究, 說明西醫的多個疾病經常包括在中醫的一個“證”中, 中醫“對癥下藥”就不是針對某一個具體疾病, 而是針對某一特定的證候群來組方的。由于社會老齡老化趨勢愈來愈嚴重, 一些常見病, 多發病(如冠心病、高血壓病、高脂血癥)的患病率亦愈來愈高;而且經常一人患多種疾病, 故中醫的對癥治療經常起到兼治多病的作用, 將很大程度上減少患者的經濟負擔和多次住院率, 減少住院費用及由此帶來的相關費用, 減輕患者及家屬的經濟、精神負擔。

      參考文獻

      [1] 史建鋼.異病同治臨床研究.中國社區醫師, 2011, 13(28):216-217.

      [2] 馬雅鑾.祛痰化瘀解毒方藥對高脂血癥痰瘀互阻證患者單核細胞亞群異常的影響.中國中西醫結合, 2011, 31(1):271-272.

      篇(4)

      1我國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內容

      “治未病”思想的理論形成于《內經》(《黃帝內經》簡稱,下同),完善于《難經》。《內經》首次提出“治未病”概念,形成了未病先防,患病早治的思想,并且提出了內容豐富的養生防病的原則和方法。《難經》繼承了《內經》的“治未病”理論,明確提出了防止疾病傳變的思想和方法,使“治未病”理論更加具有臨床實用價值。“治未病”理論的形成標志著對疾病認識的深入,標志著我國醫學的發展己從被動治療提高到主動預防的水平。我國“治未病”的理念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首先是未病先防,俗語說“防患于未然”就是這個道理,《老子?七十一章》:“夫唯病病,是以不病”就是強調了預防的重要性。《內經》中“治未病”一詞出現了三次,其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此之謂也。夫病已成而后藥之,亂已成而后治之,譬猶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素問?四氣調神大論》),主張在疾病發生之前就做好預防工作,一旦疾病發生人體就會受到很大的損害,到時候再進行治療就來不及了。其次是既病防變,要求在疾病發生以后防止病邪深入傳變甚至發生危變。“上工救其萌芽……下工救其已成”(《素問?人正神明論》)在疾病發生初期積極治療是上等醫生主看重的;《金匱要略》也有“夫治未病者,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的觀點,根據人體傳變規律積極治療,防止疾病傳染到其他臟器;《難經》也充分肯定了這個觀點:“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最后一個內容是很容易被忽略的防其復發,它主要是指在疾病治愈以后,要通過一些方法和措施,做好預后工作,防止疾病的再次發生,立足于扶助正氣,強身健體,防止疾病復發。

      養生觀也是“治未病”理念的表現之一。養生觀的關鍵在于調和陰陽,“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是以圣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在四時調攝養生方面,《內經》提出“夫百病之生也,……大驚卒恐。”(《靈樞?口問》),“動作以避寒,陰居以避暑”(《素問?移精變氣論》)。

      2我國“治未病”的思想理念是以我國傳統倫理思想文化為背景形成的

      2.1儒家學說為“治未病”思想提供倫理支持《內經》曰:“天復地載,萬物悉備,莫貴于人。人以天地之氣生,四時之法成。”《尚書?泰誓》曰:“惟天地萬物父母,惟人萬物之靈。”世界上最尊貴的就是人,人們的一切活動都是為了自身的發展,治療和預防疾病都是為了人類自身的健康,其作用對象就是人。

      2.1.1儒家把“仁”作為最高的道德標準和道德原則,“仁”貫穿于我國古今醫療活動始終。“仁”是孔子倫理思想體系的核心。

      2.1.2中和思想被廣泛應用于中醫“治未病”的思想和理論。儒家認為人們的道德修養若能達到致中的境界,那么天地萬物均能各得其所,達到和諧的境界了,這是符合中庸之道的道德修身境界的一種原則。《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乾聽之繩也。”《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素問?瘧論》說:“有余者瀉之,不足者補之。”通過損有余和補不足,使人體內環境和外環境保持在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即“正氣存內,邪不可干”[1]。

      2.1.3孝道觀對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影響。孝道觀是中華文化與中華倫理的所特有的內容,在傳統儒家思想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一種親子之間的倫理規范,也包括宗教、醫學、政治等諸多方面的文化內涵,可以說是中國儒家文化的核心觀念之一[2]。《孝經?開宗明義第一章》曰:“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認為孝道最基本的就是保證自己的身體不能有絲毫的損傷,因為身體肌膚毛發都是父母給予的,保持機體的完好無缺是對父母最基本的孝順;在此思想的影響下,人們對自己的身體都是非常愛護的,通過各種方法盡量保證自己的身體免受病邪的侵襲,及時制止疾病的進一步傳播和傳變,這也從另一個角度強調了“治未病”的重要作用,使“治未病”思想有著肥厚的生存土壤。

      2.1.4儒家其他思想對中醫治未病思想的影響。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他明確地告訴人們,應當根據不同生理時期的體質和心理特點,陶冶情操,養護體魄;青少年時,身心發育不成熟,不可戀色早婚;人到中年,精力充沛,仍須勞逸結合,修身養性,不可過度疲累;人老時,體質虛弱,更要淡泊名利,超脫俗念。孔子曾留下“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感嘆。他欣賞清心寡欲,樂觀開朗,剛毅堅強的性格,反對怨天尤人 [3] 。孟子則更注意養心葆神,提倡“寡欲”,“養浩然之氣”。孟子說:“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儒家的經典著作《周易》中明確提出:“君子以思患而預防之”,這和中醫“治未病”思想是不謀而合的。

      參考文獻

      篇(5)

      緒言

      中醫是中華民族寶貴的財富,它承載著幾千年來人們同疾病作斗爭的理論知識和經驗總結,是一套有著完整理論體系和獨特療效的醫療體系。自古以來,中醫就是各個民族國家借鑒和學習的對象,日本的漢方醫學,韓國的韓醫學以及越南的越醫學都是在中醫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17世紀起,中醫開始了西方之旅。上個世紀70年代的針灸熱更是加速了西方世界對于中醫的認可。隨著中國政治經濟實力的不斷增強和西方世界中醫熱的再次興起,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開始加入到傳播中醫文化的隊伍中來。

      1標準化及其問題

      中醫有著獨特的完全不同于西醫的理論體系,它以中國傳統的哲學思想為基礎,包含了許多文化及宗教因素,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經由歷代醫家不斷補充和修改,是一門非常復雜的學科。而且,中醫基本理論知識的載體都是詰屈聱牙的古漢語和文言文,因而,中醫翻譯從來都是一項非常復雜的工作。盡管在眾多組織機構和專家學者的努力下,中醫名詞術語國際命名已經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也取得了非常矚目的成績,但一個術語多種譯名,譯名錯誤或不準確,譯名使用混亂,專家學者口誅筆伐的情況還是普遍存在的,因而,要改變這種混亂局面就得對中醫名詞術語的國際命名進行標準化。標準化過程是艱辛而漫長的,一般認為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分別以不同刊物和標準的頒布為標志。至2007年兩套國際標準的出臺,這個過程算是暫時畫上了一個休止符。

      世界衛生組織聯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于2007年十月頒布《傳統醫學國際標準名詞術語》(簡稱IST),該標準被稱為中醫名詞術語國際命名標準化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同年,世界中醫藥聯合會(世中聯)匯集55個國家的200多名專家聯合定制了《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標準》(簡稱ISN)。這兩套標準的出臺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一些紛爭,畢竟它們都是由國際性權威組織頒布的。而同時,兩套國際性標準的出臺又產生了眾多問題,兩套標準的存在本身就是一個問題,因而,大家不免產生疑問,到底哪套標準才是最規范最有說服力的呢?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到底應該遵從哪套標準呢?

      2問題探討和原因分析

      IST收錄了類3543個詞條,翻譯標準為反映傳統醫學實質、避免采用拼音、不造新詞、與WHO標準一致。ISN收錄了21類6526個詞條,力求英譯“信、達、雅”。且不論在詞條收錄和編排分類等方面的差異,作為兩大國際性組織,為什么會在最基本的翻譯原則和翻譯方法等方面產生分歧呢?

      基于這樣的問題,筆者嘗試以抽樣的方法來比較分析兩套標準具體詞條譯名的差異。兩個版本收錄的詞條數目龐大,因而比較所有詞條顯然不太可能,因此筆者隨機抽取了兩個版本共同收錄的319個詞條,結果發現兩個版本給出的譯名完全相同的有165個,不同的有142個,還有12個詞條出現了譯名部分重復的現象。

      對比分析譯名相同的術語發現:1. 基礎理論類術語的譯名基本一致。這類術語是中醫理論體系的支撐和基礎,所以其譯名在漫長的爭論和不斷的修正下最終得到統一。2. 另外,大部分中醫特有概念術語和內涵抽象的術語因其特殊性也獲得了關注從而促進了譯名的統一。3. 四字格這種特色術語也因其組成方式的特別之處獲得了相對統一的譯名。分析譯名不同的術語發現:1. 兩套標準本身存在翻譯原則和方法的差異。2. 部分術語理解方面存在分歧。3. 具體詞匯、結構、動詞處理的差異也是非常明顯的。

      3解決方法

      既然這兩套標準都是在國際性機構的組織協調下由眾多專家學者反復討論研究才完成的,而且所收錄術語的英譯也有很大一部分是一致的,那為什么不能以此為基礎,分析差異產生的原因從而減少分歧以促進譯名的規范統一呢?

      筆者嘗試給出一些建議,以供參考。1. 首先確定翻譯原則和方法,這是標準化道路上最基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兩大組織在這方面已經達成一些共識,分析總結譯名相同的術語可以為進一步達成共識提供參考。可以參考采納本領域不同時期國內外權威專家學者的觀點,旨在消除分歧。2. 在統一原則和方法的基礎上,兩大機構可以通過合作交流的方式來解決具體的差異,如:消除術語理解上的差異,避免結構性差異、動詞形態差異和四字格術語譯名結構性和具體用詞差異,修飾性詞語的規定性統一,西醫對應詞的合理規范性使用,采取問卷及數據庫的方式以約定俗成為原則來選取更普及更被認可的譯名等。3. 除此之外,政府及相關部門也應采取措施來推動標準化進程,如協調兩大機構的合作,組織專家學者溝通交流,規定出版物中術語譯名的使用等。4. 另外,讀者也可以根據自己的經驗和體會提供參考性意見。

      4結論

      隨著中醫逐漸以一門獨立醫學而并非替代醫學的身份立足于世界醫學領域以及中醫對外傳播的迫切性要求,中醫名詞術語國際命名的標準化使用顯得更加重要。筆者通過對比分析ISN 和IST中具體術語國際命名的差異從而幫助減少分歧,促進統一,最終推動中醫的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篇(6)

      現代醫學認為,黃疸多可涉及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膽囊炎、膽結石、鉤端螺旋體病、蠶豆病及消化道腫瘤等。

      1 黃疸的中醫認識

      1.1 中醫對黃疸病因的認識 中醫認為,黃疸的形成離不開外感濕熱疫毒,內傷飲食、勞倦,以及病后體虛等因素。導致黃疸形成的病理因素有:濕邪、熱邪、寒邪、疫毒、氣滯、血瘀六種,其中以濕邪為主,黃疸形成的關鍵是濕邪為患。《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中指出:“黃家所得,從濕得之。”因濕性重濁、黏滯,而脾喜燥惡濕,因此濕邪阻滯中焦脾胃則會引起脾胃升降功能出現異常,進而影響肝膽的疏泄,以致膽汁疏泄不暢,瘀于體內,溢于肌膚體表而形成黃疸。濕邪滯于人體內,又可以根據人體情況的不同而表現出寒濕和濕熱兩種情況,分別形成陰黃和陽黃。

      此外,有不少醫家亦強調瘀血對于黃疸形成的影響。清·唐容川在《金匱要略淺注補正》中曾指出:“瘀熱以行。一個瘀字,便見黃皆發于血分,凡氣分之熱不得稱瘀。”吳軍、田謐等[1]認為只有當濕邪不但瘀阻氣機,同時又傷及血分時,才能發生黃疸,肯定了黃疸與邪熱傷血的關系,認為黃疸的發生無不涉及到血。

      1.2 黃疸的病機 黃疸的病機關鍵是濕,由于濕邪困遏脾胃,壅塞肝膽,疏泄失常,膽汁泛溢而形成黃疸。《景岳全書·黃疸》提到:“陽黃證多以脾濕不流,郁熱所致。”“陰黃證,多由內傷不足,不可以黃為意,專用清利。”《四圣心源》則指出:“其病起于濕土,而成于風木。”《臨證指南醫案·疸》也認為黃疸“病以濕得之,有陰有陽,在臟在腑”,“陽黃之作,濕從火化,瘀熱在里,膽熱液泄,與胃之濁氣共并”,“陰黃之作,濕從寒化,脾陽不能化熱,膽液為濕所阻,漬于脾,浸注肌肉,溢于皮膚,色如熏黃。陰主晦,治在脾”。而《諸病源候論·急黃侯》提出:“脾胃有熱,谷氣郁蒸,因為熱毒所加,故卒然發黃。”

      總而言之,關于黃疸的病機,大多有濕熱內蘊、寒濕內阻、瘀血內傷、酒食所傷、正氣不足等。

      1.3 中醫五臟與黃疸發病的關系 黃疸的發生于肝膽脾胃關系密切。《金匱要略·臟腑經絡先后病脈證》就曾明確提出:“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可見,黃疸雖然主要病變部位在肝膽,但是與脾臟的關系尤為密切,脾胃濕熱,脾胃受困往往常導致黃疸,部分學者甚至認為濕熱疫毒從外而入是致病的主要因素,而侵犯的臟腑主要是中焦脾胃而非肝膽,認為黃疸的病位系中焦脾胃,與肝膽無明顯關系。[2]但是,關于黃疸到底是歸屬于脾胃還是歸屬于肝膽,不同的中醫學者對此也有較大的爭議,還需更深入的對中醫理論的探討。[3]

      此為,亦有中醫學者認為黃疸與腎也有一定關系,認為肝腎疏泄開闔功能失調,則水液化生、運行、排泄易發生異常,停聚體內,形成黃疸。[4]而在《靈樞·經脈》中對腎經的主病也做了如下描述:“腎足少陰之脈……是主腎所生病者,口熱舌干,咽腫上氣,嗌干及痛,煩心心痛,黃疸,腸澼。”可見從經絡循行的角度來看,腎經的循行的部位經過肝區,且對黃疸的形成有一定影響。而關于心與黃疸形成的關系,有學者認為主要表現在血液運行方面,血液運行障礙導致血瘀是黃疸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5]

      概而言之,黃疸的形成是一個較為復雜的過程,與多臟腑的失調相關,在辯證時因多加考慮,不能局限于肝膽,治療時除了遵循“化濕邪,利小便”這一治療大法外,也應適當結合健脾、運脾、活血祛瘀、調養心肝、調補肝腎等治法。

      2 黃疸的治療

      “化濕邪,利小便”是黃疸最基本的治療大法。《金匱要略》明確提出:“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可以看出,祛除體內的濕邪在治療黃疸中的重要性。黃疸可以分為陽黃和陰黃,而其基本的證型主要有熱重于濕證、濕重于熱證、膽腑郁熱證、疫毒熾盛證(急黃證)、寒濕阻遏證和脾虛濕滯證,分別以茵陳蒿湯、茵陳五苓散合甘露消毒丹、大柴胡湯、千金犀角湯、茵陳術附湯、黃芪建中湯加減為各個證型的常用基本方。[6]

      南京中醫藥大學的丁甘仁教授治黃疸十法分別為:解表利濕、清宣衛氣、化濕清利、清利解酒、疏肝解郁、芳香化濕、溫陽利濕、滋陰清利、化濁開竅、消瘀逐濕,對于慢性肝病的治療有一定的指導意義。[7]著名老中醫關幼波先生亦提出治療黃疸“三法”,即:“治黃必治血,學行黃易卻;治黃需解毒,毒解黃易除;治黃要治痰,痰化黃易散。”可見,中醫對黃疸的治療,除了基本的利膽化濕退黃外,還經常結合活血化瘀、健脾利膽、清熱解毒等方法。

      2.1 活血祛瘀 頑固性的黃疸,往往多兼有瘀血,著名老中醫關幼波就曾指出“濕熱膠固之邪,瘀血入于血分,阻滯百脈,逼迫膽汁外溢,浸漬肌膚形成黃疸。”,并提出“治黃先治血,血行黃易卻”等治療原則。在治療時除了用利濕退黃的方法之外,還應該考慮結合活血化瘀來退黃。常用到田七、丹參、赤芍、桃仁、紅花等藥物。在治療時適當活血化瘀,對于退黃非常有幫助。[8]

      2.2 化痰 對于慢性的黃疸,患者脾胃失運的情況往往較重,脾胃失運,脾運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往往以加重體內痰、濕等病理產物的積聚,造成痰飲內停,阻止氣機運化等,不利于黃疸的治療。因此,在治療黃疸時還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適當的化痰燥濕,可以投以化痰散結藥與化濕藥和行氣等藥物同時運用。常用的化痰散結藥物有法半夏、橘紅、萊菔子、膽南星、蒼術等。

      2.3 赤芍的大劑量使用 赤芍具有行瘀、止痛、涼血、消腫的作用,歸肝經,《本草經疏》中記載赤芍為:“手足太陰引經藥,入肝、脾血分。”赤芍為涼血活血之品,善清血分濕熱。《本草綱目》指出:“赤芍藥散邪,能行血中之滯。”在臨床上,不少醫家都提倡重用赤芍,如廣東省中醫院池曉玲教授常重用赤芍,治療黃疸有很好的療效。[9]而也有大量的臨床研究表明,赤芍不僅對于黃疸的治療有一定效果,對于其他的肝病也都有不錯的療效,因此在肝膽疾病中較為常用[10]。

      3 結 語

      中醫對于黃疸的認識以及治療歷史悠久,有一定的特長和優勢。在治療黃疸時,需從多方面去考慮黃疸的成因,以便于在治療時可以結合不同的治法,加強治療效果。黃疸的發病,與多種因素有關,因此對于黃疸的預防也更應注意,平時應注意飲食以及起居,忌過食心熱甘肥的食物,忌酗酒成性,同時也應該起居有常,不妄作勞,節制。此外,黃疸消退后也應當注意調治,以免濕邪不清,肝脾未復而導致黃疸復發,甚至可能由于遷延不愈而傳變,發為徴積、鼓脹等。

      參考文獻

      [1] 吳軍,田謐.黃疸型肝炎的中醫論治[J].中國中醫急癥,2009,18(12):2006,2035.

      [2] 貴襄平.關于“黃疸”病位的思考[J].光明中醫,2012,27(1):11-12.

      [3] 桑希生,劉鯤鵬,張笑.黃疸理論從脾走向肝膽是中醫理論的發展還是迷失[J].中醫藥學報,2009,37(2):78-79.

      [4] 肖碧躍,吳潤秋,曾序求.黃疸從腎論治探述[J].光明中醫,2012,25(4):597-598.

      [5] 肖碧躍,曾序求,吳潤秋,趙國榮.黃疸從心論治探述[J].中醫研究,2012,23(1):55-56.

      [6] 周仲英.中醫內科學[M].北京:中國中醫藥出版社,2007.

      [7] 石歷聞.丁甘仁治療黃疸十法及其對慢性肝病治療的指導意義[J].江蘇中醫藥,2011,43(10):70-71.

      篇(7)

      尿路感染是老年人群中的一種常見病,多發病,在老年人感染性疾病中居第二位,以女性患者居多,發病率隨年齡增長而增加,中老年女性發病率可達25%以上[1]。老年人尿路感染的發病率較年輕人高,主要原因為全身和局部防御功能低下和尿路梗阻。尿路梗阻是誘發老年患者尿路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梗阻主要由于前列腺腫大,其次是尿路結石,腫瘤等。與老年人長期尿流不暢,渴覺減退而飲水減少,臥床時間較長有關[2]。

      1 臨床特點

      1.1 癥狀不典型 老年尿路感染患者無典型的尿頻,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癥狀,首發癥狀呈多樣化表現,其癥狀多分別以尿路刺激征;發熱,腰痛,腎區叩擊痛陽性;血尿,白細胞尿,蛋白尿為主要表現,因無典型臨床表現,易被延誤診斷,不能及時治療,病程遷延而性化。

      1.2 復雜性尿路感染 是指尿路伴有其他原發病的情況:尿路結石,囊性腎病,尿路梗阻,尿路結構異常,膀胱輸尿管逆流及神經源性膀胱功能不全等,其他如:糖尿病、腎移植或其他免疫性疾病患者發生尿路感染。因老年人常常都患有尿路結石、前列腺增生、糖尿病、腫瘤等疾病,因此老年尿路感染多為復雜性尿路感染。

      1.3 病情危急 老年人因抗病能力下降,故一旦發生尿路感染,多數都成為腎盂腎炎。且多并發菌血癥、敗血癥、腎功能衰竭等危重疾病。

      1.4 生理性渴感減退 飲水量減少以及腎小管濃縮稀釋功能的改變均對其易感尿路感染有一定影響。

      1.5 女性發病率高于男性 女性絕經期后,由于雌激素的減退,陰道壁回縮,會牽拉尿道黏膜外翻,形成尿道肉阜,導致經常尿道反復逆行感染。

      2 中醫藥治療

      2.1 病因病機 尿路感染癥見尿頻、尿急,屬祖國醫學“淋證”范疇。慢性尿路感染是指尿液赤色不甚,溺痛不重,淋漓不已,病程較長,因其反復發作,遇勞即發的特點,當屬祖國醫學“勞淋”范疇。腎為先天之本,是元陰元陽之所,腎虛是淋證發病的病理基礎,亦是防治上的關鍵。腎虛下元不固,則小便淋漓不已,故老年人的尿路感染的發病機制主要是正虛為本,以感邪為標,即“正虛邪實”[3]。

      2.2 治療要點 標本兼顧。急性期表現多以邪實為主,治療不可苦寒,清利太過,以免傷腎氣,邪熱一旦解除,即以被腎之法,調補真元。慢性期則以腎虛表現為主,但多有余邪留戀,治療時不可一味進補,以免礙邪,須佐以祛邪之品,標本兼顧。

      2.3 辨證治療 臨床以癥狀為辨證依據,以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為指導,可分為急性階段和非急性階段二型來辨證論治。

      2.3.1 急性發作階段臨床上以突然發作的寒戰,全身酸楚不適,尿頻、尿急、尿痛、腰痛、膿尿主首要臨床表現,治療上應該以通淋利濕,清熱解毒為原則,治以精方八正散為主方進行加減(木通、車前草、蓄、矍麥、滑石、地丁、公英、虎杖)。如果合并下焦濕熱,酌加牛膝、王不留行、茯苓等。合并心火下移者,見血尿,尿道刺痛者,酌加以大、小薊,白茅根等。

      2.3.2 非急性發作期老年人腎氣虛,天癸竭,治療上當以重視“本虛”的體質,慢性恢復期不可用寒冷攻伐之品。此期臨床表現一般病程較長,反復難愈,腰酸無力,時輕時重,尿路刺激癥不明顯,但菌尿化驗仍為陽性。此期應以補為主,祛邪為次,氣血虛者,多選補中益氣湯酌加補血之品。陰虛以左歸丸為主方,陽虛當以右歸丸為主方,老年多體虛久病,多陰虛內熱之象并存,治療老年人慢性尿路感染多酌加滋陰退虛熱之品有助病情從根本上治愈,常常以胡黃連、骨皮、丹皮,三味藥貫穿于老年人慢性尿路感染治療的各個階段,收效滿意。

      3 體會

      慢性尿路感染是老年人多發病,易復發,祖國醫學對本病有著獨到的優勢。殺滅病原菌,控制細菌黏附,提高機體免疫功能是治療泌尿系統感染的三個重要環節。中醫治療的原則強調整體觀念,辨證論治,辨病與辨證相結合方能取得較好的療效。慢性尿路感染反復發作,病久多虛的特點,所以治療上不能一味清劑,而宜補腎益元,清熱利濕佐以益活血[4]。治療原則當遵循以扶正祛邪,虛實兼顧為法,標本同治,這種扶正與祛邪相結合的治療原則,是提高慢性反復發作的尿路感染治療效果的重要途徑,加強辨證用藥療效標準的規范化,借助現代醫學的客觀指標,探求中醫“證”的物質基礎。

      參 考 文 獻

      [1] 陳可冀.關于傳統中醫藥臨床療效評價問題.中西醫結合學報,2005,3(1):1,2.

      篇(8)

      1.1中醫病因及發病機制中醫學認為,放射線屬火毒之邪,最易傷津耗氣,放射線直接照射口腔所致損傷乃火熱毒邪燔灼肌膚,屬“口糜”范疇,最基本的病理變化是氣陰兩虛,常見的證型有熱毒熾盛、陰虛火旺、氣陰兩虛、脾虛濕熱、氣滯血瘀及氣虛血瘀等[3]。所謂“正氣存內,邪不可干”,正氣不足是所有放射性口腔炎發病的根本原因,而以脾肺腎氣虛及肺胃肝腎陰虛為主。“火”(熱)貫穿放射性口腔炎始終,無論是實火(火毒或濕熱)還是虛火(陰虛火旺),在每例患者身上都或多或少存在,而且以虛火占主導地位,血瘀也是放射性口腔炎的重要發病機制。虛、火、瘀互為因果,常常同時存在,形成惡性循環且貫穿始終。

      1.2西醫病因及發病機制目前對于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發生機制仍不十分清楚,照射引起的口腔黏膜細胞數的減少可能是急性放射性口腔炎的病理學基礎,但這種細胞數的改變并不易被臨床發現,臨床常見的往往是急性滲出性炎癥的組織學改變,這與諸多因素有關,如照射的方式和劑量、自身抵抗力、口腔疾病及衛生狀況、放療導致的唾液分泌減少、口腔自潔作用消失、放療導致的自身免疫力下降、化療藥物對增生活躍黏膜細胞的損傷和造血系統及免疫功能抑制、使用抗生素造成的口腔菌群失調等[4]。由此看來,急性放射性口腔炎可能是口腔正常黏膜在放射線的照射下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篇(9)

      醫學人文精神把追求至善至美為最終目的,強調要把人性的價值和人的情感結合起來放在第一位,注重尊重患者的臨床體驗、依照醫學整體觀念、遵循仁術的信條,理解患者的客觀感受,把追求人性化服務作為目標,加強情感因素的注入,在整個的醫療環節中,把病人的感受和生命的價值意義始終放在突出位置。 

      隨著現代醫學的不斷進步使得醫院越來越注重人文精神的培養、是否具有良好的人文關懷素養成為衡量醫務人員從業優良的標準。醫術和醫德也被稱為“仁術”。被譽為“西方醫學之父”的希波克拉底把人文知識作為醫學教育的必要內容,他在著作中指出要成為一名優秀的醫生應具有哲學家的所有品質:博愛、謙遜、善良、理性的判斷、必要的知識,以及崇尚科學。唐代醫學家孫思邈則指出,“欲為大醫,除醫學知識外,還需涉獵五經三史、諸子莊老。縱觀古今中外,醫學所要求的具體內容與人文素質教育的目標和內容始終在實質上保持一致,而這種一致性還在隨著社會的發展在持續的更新和衍化。 

      二、倡導現代醫學人文關懷的必要性 

      現代醫學人文關懷的核心思想是始終把人放在首位,把人的需求作為一切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醫學與人的生命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在眾多學科中醫學所蘊含的人文性是其他學科無法比擬的。具體體現在對人的生命、健康、人格的尊重,就目前而言,我國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一方面帶來“社會轉型期”,另一方面也使得現階段成為了“矛盾爆發期”,在全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今天,市場經濟高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直接導致對現實利益的片面追求,嚴重背離救死扶傷的行醫宗旨,出現了某些醫院和醫生見利輕義的行為,藐視職業道德,把醫療技術視為換取個人利益的手段。導致醫療糾紛事件逐年增加,甚至部分醫患糾紛演化為暴力傷醫等惡性事件,不僅嚴重丑化醫護人員的社會形象也降低了群眾的認同感,致使醫患關系陷入不易調和的境地。 

      三、人文關懷在解決醫患糾紛中的應用 

      人文關懷在當代醫學界既是對患者本身的關懷也是對患者的生命價值、人格尊嚴,心理需求的關注。縱觀在整個醫療服務中醫學人文關懷的表現形式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患者軀體的關懷;二是對患者心理層面關懷;三是對患者生命的終極關懷。將醫療服務從“精致利己型”轉向“人道追求型”。時常保持和患者的良性溝通,想患者之所想,除患者之所及,開展全程醫療,從而更好地把優質服務貫穿于整個治療工作的全過程。 

      四、醫學倫理的具體內容 

      醫學倫理學是從屬于醫學道德的一門學科,也可以稱為研究或從事醫學實踐的執業人員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醫學倫理學基本原則是在醫療工作者調整醫生與病人、醫生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也是貫穿整個醫德規范體系的一條主線,是衡量醫務人員品行的基本道德標準,具體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尊重原則。尊重原則既體現在尊重患者的生命健康權也體現在尊重患者的自主選擇權。但是在尊重病人自主性的前提下要向患者提供正確,易于理解的信息。 

      第二,自主原則。自主本意是指思想以及行為都按照自己的意愿而不受他人外在的限制和威脅。第三,有利無傷原則。有利無傷原則是指醫療人員應該在維持自己現有的醫療水平的基礎上,謹慎進行醫療實踐。以確保護病人的利益、促進病人健康為目的,同時,盡量避免讓患者承擔任何不當的風險和身心傷害。 

      第三,公正原則。在醫療實踐中,公正不僅指形式上的類似,更強調公正的內容,公平原則要求社會上每一個人都能平等的享受衛生資源,或享有相對公正的基本醫療權利。 

      五、遵循醫學倫理學原則與醫務人員的服務要求 

      1 在醫療實踐中人文關懷體現了醫學倫理價值所在, 要求醫務工作者在患者的自主性選擇方面給出必要的尊重, 同時也是西方人權思想在醫療領域的另一種體現。 

      2 保證患者知情同意權 、保守患者隱私等是對醫務人員最基本的道德要求。但是這一原則的實施相當困難。例如,前些年被媒體炒的火熱的北京朝陽醫院產婦, 因其丈夫拒絕在剖宮產手術同意書上簽字, 結果母嬰死亡的事件, 最具有代表性。 對于在治療對象確實喪失或缺乏自主性的前提下 , 他人是否有責任和權利代為作出決定, 矛盾尖銳又復雜。 

      篇(10)

      2中醫治療作為一種獨特的療法在臨床中十分引人注目

      總體上說中醫治療腫瘤最顯著的特點是:①療效確切。②無明顯毒副作用。③適用于帶瘤生存的全過程(早、中、晚期),而無其他療法的局限性。

      當前腫瘤的療效評價體系歸結起來有:①實體瘤療效標準。②生存期延長標準。③生活質量改善標準。這些評價指標實際上是反映腫瘤治療所追求的目標。

      3中醫腫瘤學在臨床中發揮的作用

      就當前治療腫瘤的療效而言,中醫腫瘤治療學概括起來有如下幾個方面。

      3.1辨證論治辨證論治為中醫最基本的特色。強調從整體出發,平衡陰陽,調整臟腑經絡機能,使氣血旺盛、津液平和,因而提高抗病力及改善生存質量、延長生存期。

      3.2直接抗腫瘤作用中藥中含有許多抗腫瘤的活性成分,可直接抑殺腫瘤、控制疾病的進展。

      3.3免疫刺激作用大量中藥含有多糖、糖甙、糖蛋白等免疫刺激因子,刺激非特異性免疫機制,加強免疫監測和免疫殺傷,抑制腫瘤細胞生長,防止腫瘤術后復發和轉移。從而發揮間接抗腫瘤效應。

      3.4對放療、化療的增效作用含抗腫瘤成分的中藥與放、化療配合,作用疊加,能使療效明顯提高,而副作用無增強。

      3.5對放療、化療的減毒效應 某些中藥,或通過辨證論治,可明顯降低化療的毒性,故可增加化療藥物的劑量強度,保證化療的如期貫徹。亦可避免放療引起的非特異性炎癥,減少放射性纖維化的危險,避免生存質量下降。

      3.6提高機體的耐受力有些中藥可有效地增強機體的耐受能力,即提高對各種癥狀如疼痛、發熱及各種并發癥等的承受能力,從而有效地提高生存質量。

      3.7減緩應激反應疾病過程中不可避免地發生各種嚴重并發癥,進而誘發重癥、急癥狀態,有時(非衰竭狀態下)是機體劇烈應激反應的結果,如失代償則進入休克狀態,甚至死亡。而休克是腫瘤發展過程中最常見的并發癥和死亡原因。中醫藥能有效地降低機體的應激反應,阻斷休克的病理過程,從而幫助機體度過危險期。因而對避免或延緩休克、延長生存期有重大的意義。

      篇(11)

      一、中醫藥術語及翻譯標準簡介

      中醫藥術語源自中醫基本理論、生理、病理、各科臨床治則、醫史等領域,它們作為中醫學理論及實踐體系的基石,具有中華文化色彩濃厚、內涵深奧抽象、規范性差等特點。中醫藥術語一般分為基本理論術語和名稱術語兩大類。在中醫藥術語的翻譯工作中,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等現象較為普遍,翻譯難度往往較大。目前涉及中醫藥術語的英文翻譯比較權威的國內外標準主要有:《中醫藥學名詞》(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2004)、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世界衛生組織西太平洋地區,2007)和《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2008)。這三部術語標準是我們從事中醫藥名詞術語翻譯、科研工作的基礎,對中醫英語教學工作也有著重要的指導作用。

      二、中醫藥術語翻譯原則

      關于中醫藥術語英譯原則,不同的學術組織、個人一直存在著不同的觀點。全國科技名詞審定委員會中醫藥學名詞委員會的研究成果《中醫藥學名詞》應用的中醫術語英譯原則有對應性、簡潔性、同一性、回譯性及約定俗成,并提出中醫名詞術語的英譯既要反映中醫的本意,又要符合英語國家的語言習慣,這些原則成為其他中醫術語英譯標準制定的重要參考。世界衛生組織(WHO)在制訂中醫術語翻譯標準時認為:要準確反映中醫術語的原始概念,避免使用拼音,不創造新英文單詞,與WHO標準針灸術語保持一致等,并著重考慮對醫學意義進行翻譯。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的《中醫基本名詞術語中英對照國際標準》的英譯原則在制訂過程中,經多次會議探討,認為應遵守以下基本原則:對應性、簡潔性、同一性及約定俗成。在中醫英語實際教學中,教師應該綜合考慮以上各種原則,尤其要把握好對應性、簡潔性及約定俗成原則。

      三、中醫藥術語英譯方法

      中醫藥術語英譯常見方法有直譯、意譯、音譯及仿造法等。當代中醫英語翻譯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魏杰(Nigel Wiseman)和謝竹藩等。魏杰認為在譯入語中創建詞匯有四種最基本的方法:①使用現有的名詞;②借詞,即音譯;③仿造;④根據原文定義創造新詞。他傾向于以仿造為主要譯法,他的模式是選定對應詞程序的系統化原則。非專業名詞宜以非專業對應詞翻譯,如:“鼻”nose,“心”heart;專業名詞宜以仿造翻譯為主,如“命門”life gate,“三焦”triple burner;仿造法未能產生合理對應詞時則根據定義造新詞,如:“證”pattern,“脘”stomach duct,“痹”impediment,盡量少用音譯法。他反對應用西醫名詞進行翻譯,只在可確保中醫概念完整且不引入西醫概念之處使用西醫名詞,如:“舌苔”tongue fur, “遺尿”enuresis,“疫”epidemic等。謝竹藩教授等人認為魏杰的這種譯法不顧漢語中以詞為意義單位的原則、不顧漢字多義性事實,把這種對漢語認識有嚴重錯誤的譯法換成一般仿造翻譯法。關于西醫名詞的選用,謝竹藩不同意以一般認知作為選用西醫名詞的原則,而應考慮詞義的對應。對于他不反對向西方的普通群眾傳播中醫,但作為一門醫學,首先須考慮西方的醫學界。

      四、中醫藥術語翻譯及教學

      中醫翻譯教學的重點首先需要掌握英、漢兩種語言及其文化的差異,其中最明顯的一點是:英語多用名詞或名詞結構,漢語多用動詞。英語常用名詞來表達漢語中用動詞表達的概念(如,抽象的行為名詞),而且動詞的兼類情況非常明顯,加之英語有詞形變化,許多動詞詞尾加上后綴,如:“-ment”“-tion”“-ance”“-er”“-or”等,即可變成名詞。相反,漢語卻是動詞的使用占優勢,而且一個句子可以幾個動詞連用,這種特點造成了在進行中醫翻譯過程中,漢語中的動詞也常譯成英語中的名詞或名詞結構。所以,在英漢翻譯教學中要首先要引導學生注意詞性的轉譯,即將漢語的動詞轉譯成英語中的名詞。其次,通過闡述文化淵源以加深對中醫理論及術語的理解,增強對術語翻譯處理的意識。譬如在講解中醫“氣”的概念時,可以比較生活中的“氣”、古代哲學的“氣”和中醫之“氣”的區別。再次,教師在教學中可輔以比喻、形象化等手段使教學生動起來,便于學生從生活實踐的觀察中加深對中醫藥術語的理解。最后要重視中醫英文版教材的選用。國內編寫的版本,往往存在英語翻譯的問題,但是能更好地讓人把握中醫的原意,建議選用劉占文教授主編的Essentials of Chinese Medicine,左言富教授主編的《中醫基礎理論》(英漢對照),以及北京中醫藥大學主編的英漢對照中醫本科系列教材,這些譯本各有優點及不足,可以互相對照參考。國外編寫的參考書英譯規范、觀念新穎,可作為教師備課及學生自學的參考書。在此推薦三本:Choa. G. H. 編寫的“Heal the sick” was their motto: The Protestant medical missionaries in China,Karyn.K. L. 編寫的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philosophy 和Unschuld.P. U. 編寫的 What is medicine : Western and Eastern approaches to healing。

      關于譯法,筆者認為應以意譯為主,必要時配合使用音譯法。鑒于中醫藥名詞術語源于中國傳統文化和理念,其中很多詞蘊含了豐富的哲學思想,意譯能夠更好地促進外國讀者的理解。有些中醫藥術語找不到能確切表述其內涵的英譯詞,可以采用音譯法處理。如,有學者把“氣”譯為“energy”,但它無法解釋中醫“氣”的全部內涵,因為中醫之“氣”在英語中找不到對應詞,因此建議把“氣”音譯為“qi”。此外,中醫術語中還有很多詞跟“象” 有關,譬如:天象、氣象、色象、面象、脈象、舌象。為了確保“象”之翻譯不失原意,建議音譯為“xiang”, 不建議使用“imagery”。只要闡釋清楚其中的文化背景,西方人也能理解“xiang”的含義。有時既不能完全意譯,也不能完全用音譯,就可音譯加注解。如:有人把“失笑散”翻譯成“powder for lost smiles”,會讓讀者誤以為“失笑散”是治療表情肌麻痹或心情郁悶不暢的藥物。建議譯為“Shi Xiao San”,再加上注解“a powder for dissipating blood stasis to promote blood circulation”。有譯者將“黃帝內經”直接音譯成“Huang Di Neijing Su Wen”,這樣外國人很難理解;也有譯成“Yellow Emperor’s Inner Classics”,需注意的是此處譯成“S色的帝王”有失偏頗,“黃帝”的“帝”也并非現代意義上的帝王,因此建議譯成“Huang Di’s Inner Classics”較為妥當。此外,還要避免簡單的直譯。譬如,中醫學講的“天氣”往往不是指weather或climate,其內涵和外延更為深奧和廣泛, 在《黃帝內經? 陰陽應象大論篇》中有“地氣上為云,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云出天氣” ,筆者建議采用“heavenly qi”釋義天氣。中醫學文獻中的“傷寒”,廣義指一切外感熱病,狹義傷寒指外感寒邪即發的疾病,英文詞“typhoid”是感受細菌所致,二者有區別,因此中醫之“傷寒”我們建議譯為“cold damage”比較合適。還有“肺癆”,現代一般認為是肺結核病,故而把它翻譯成“tuberculosis”,其實從“癆”字本意來講是指積勞損削之病,即消耗性疾病 (consumptive/wasting diseases)。這種消耗性疾病在其他臟腑也會出現,如《諸病源候論?虛勞候》所提肺勞、肝勞、心勞、脾勞、腎勞等“五勞”。所以建議把肺癆或肺勞翻譯成“lung wasting”。

      當然對于一些約定俗成名詞之譯法,教師在教學中需要跟學生反復闡明其差別,避免誤解。譬如,中醫的五臟六腑之各個臟器名稱,“心” heart,“肝”liver,“腎”kidney,“脾”spleen 等,與西醫中的概念差異迥然,教師應跟學生強調是heart system、liver system、kidney system等,避免學生理解上的混淆。此外,很多中醫典籍讀起來朗朗上口,因為它們包含詩詞的結構,音韻的平仄。翻譯時,在體現典籍原意的同時,也應該盡量使音韻如詩歌般平仄優美,讓讀者感受到中醫經典之美。 譬如,《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陰陽者,天地之道也,萬物之紀綱,變化之父母,生殺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文樹德先生之譯法值得學習借鑒:Yin and yang, they are the Way of heaven and earth,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governing) the myriad beings, father and mother to all changes and transformations, the basis and beginning of generating and killing, the palace of spirit brilliance.

      中醫翻譯近百年的歷史跨度、目標語環境的巨大變化以及譯者主體的差異,這些都會給不同的譯本打上明顯的時代烙印和文化標記。譬如早期譯本,Ilza Veith套用了大量的西醫術語,把經脈翻譯成動脈或靜脈arteries (veins),將天癸翻譯成menstruation(月經)。如此翻譯雖然提高了西方人的接受性,但極易造成讀者的誤解。隨著中醫藥逐漸傳入西方世界,外國人對于中醫藥知識的渴求也越來越強烈。20世紀70年代到90年代末,譯者們主要側重于傳達中醫學知識,多以釋義為主。教學中我們推薦采用德國慕尼黑大學醫史研究所專家文樹德(Paul U. Unschuld)先生的譯本,他側重翻譯與研究并重,而且重視原文的深刻內涵。

      五、總結

      中、西醫學是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產生了兩種完全不同的醫療體系,中醫的英語教學應在把握中華文化的基礎上,強調中醫的語言特色,根據授課對象的文化背景,多引用國內外相關文獻,采用比喻、情景、圖示等形象教學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中醫學基本理論、掌握好中醫藥術語的真實內涵,在做好中醫藥翻譯教學的同時促進中醫的對外傳播。

      參考文獻:

      [1] 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ern Pacific Region[Z].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久久久久久亚洲精品|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天堂| 国产精品宾馆在线精品酒店|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在线精品|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 国产在线91精品入口| 99久久精品费精品国产一区二区 | 99在线热播精品免费99热| 欧美午夜精品一区二区三区91 | 国产2021精品视频免费播放 | 国产精品一区12p| 国产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人妻少妇精品视中文字幕国语 | 久久99国产乱子伦精品免费| 久久无码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本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jk制服| 在线亚洲精品自拍| 久久99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亚洲欧美日韩精品永久在线| 99精品国产丝袜在线拍国语|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夜夜嗨| 黑人巨茎精品欧美一区二区|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色戒|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国产福利电影一区二区三区,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一二三区入口| 热re99久久6国产精品免费|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AV| 国产精品偷伦视频免费观看了| 91麻豆精品国产91久久久久久 |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国产 | 国产在线精品网址你懂的|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观看|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无码娇色| 无码精品国产VA在线观看| 亚洲av午夜福利精品一区人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