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大全11篇

      時間:2023-08-20 14:57:4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減少自然災害損失的方法

      篇(1)

      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最直接的評估標準就是災害所造成的人員、經濟損失和社會影響的大小。災害損失和影響越大,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越弱,反之則越強。對于不能直接度量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我們使用區域災害損失和影響來間接度量。萊斯基(Rasehky)認為僅使用直接經濟損失數據難以全面描述災害損失,因此他增加了因災死亡人數來表示災害損失。本文借鑒了其研究同時也考慮到災害的發生會對正常的社會生活造成巨大的沖擊,繼而誘發社會生活、工作秩序的非正常狀態和間接經濟損失,因此進一步以受災人口數來表征災害對社會生活的沖擊以及由此產生的間接經濟損失,從而較全面地對災害人員、經濟損失及社會影響做出描述。因災死亡人數(Death)和受災人口數(People)分別指在災害事件中死亡的人口數量和因為災害事件而致生活受到嚴重影響的人口數。直接經濟損失(Loss)是指受災體遭受自然災害襲擊之后,自身價值降低或喪失所造成的損失。其基本計算方法是受災體損毀前的實際價值與損毀率的乘積。具體包括農業損失、工礦企業損失、公益設施損失以及家庭財產損失等。災害損失變量數據來源于由災后流行病研究中心管理和維護的緊急災難數據庫(EM-DAT)。該數據庫是國際上影響最大、應用最為廣泛,并可免費方便獲取的災害數據庫,為國際計劃、科學研究提供了大量數據。

      2社會經濟環境變量

      為了準確地對區域社會經濟環境做出描述,本文借鑒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院于2008年所提出的“經濟社會指標體系”,依據科學性、系統性、可操作性及合理性原則,同時考慮到資料的可獲得性,選擇了人均生產總值、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增長速度、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和每千人醫生數8個指標作為研究變量。這8個指標變量從多個角度完整地呈現出一個地區經濟發展的成果、人民的生活質量、區域經濟結構的合理性及社會結構的合理性。

      與已有文獻相比而言,其劃分較為細致,更符合中國國情且具有可操作性,從而有利于完成對中國區域災害抗御能力與區域社會經濟環境關聯性的全面考察。在省級區域的劃分上,我們遵循傳統意義上東、中、西部的劃分,僅將重慶的數據并入四川。此外,由于自治區和海南省數據大量缺失,故將此兩個省舍去,未進入樣本;因此本文所使用的省際數據樣本僅涵蓋28個省、市、自治區。上述8個社會經濟環境變量數據均來源于各省、市、自治區歷年統計年鑒中相關數據。

      實證模型

      為了論證前述表征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的各因素對區域自然抗御能力的影響,本文收集了中國28省份1991~2010年的數據對如下三個面板數據模型進行參數估計:模型(1)、(2)、(3)中,i表示某一區域,t表示時間年份,Deathit則表示i區域在第t年的因災死亡人數,下同;People表示受災人口數;Loss表示災害直接經濟損失;Rgdp表示人均生產總值;Pcdi表示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Pcni表示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Sfai表示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Gdpg表示GDP增長速度;Tior表示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Efr表示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Ndp表示每千人醫生數。fi是個體省份無法觀察到的效應;εit是殘差項,我們將一些無法量化或未納入解釋變量但卻有可能對災害損失產生影響的因素比如說地理氣候等因素歸入殘差項中,并假定εit~iid(0,δ2)。

      本研究所使用的面板數據分析技術,在不同的時間點上選擇省際數據作為樣本觀測值以構造和檢驗更為真實的模型,從而克服了在考慮區域社會經濟因素不同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時候未能同時考慮社會經濟因素自身發展演變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影響的缺憾。此外,面板數據分析為我們的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數據點,增加了自由度,同時減弱了解釋變量間可能存在的共線性,使得估計的有效性得以改進。

      實證模型的參數估計

      本文采用阿雷拉諾(Arellano)和博維(Bover)設計的系統GMM方法對模型進行參數估計,這一方法適用于短時期、大樣本的面板數據。為了解決模型中變量量綱不統一的問題,以及改善各變量序列的平穩性,我們取各個變量的自然對數進入模型。模型參數估計結果見表1。

      結果分析

      我國各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差異在相當程度上可以由各區域社會經濟環境發展程度的不同來加以解釋。本文實證研究表明總體而言人均生產總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每千人醫生數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有顯著地正向影響;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GDP增速對區域災害損失的影響不明顯。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對因災死亡人數和受災人口數有顯著的負向影響,而對因災直接經濟損失有顯著的正向影響,因而,其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影響不能確定。

      (1)農村居民純收入的高低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最主要的因素。

      頻繁發生的各種自然災害,不僅會破壞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可以毀壞經濟發展已取得的成果。在國民經濟的各個部門中,農業生產受自然災害的束縛和影響最為嚴重。農村居民的主要收入來自于農業生產,而農業生產是以有生命的動植物為主要勞動對象,動植物的整個生命過程,從生長、發育到繁殖,都必須首先和外在環境相適應、相協調,因此,農業“受自然條件之影響最為深刻”。由此,農村居民是我國社會各階層中最具災害易損性的群體。長期以來,廣大農村居民收入偏低,除去日常生活開支之外,一方面難以有剩余資金用于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制備,另一方面無力接受更好的教育而缺乏基本的減災、防災常識。與之相對應的現實是大量的氣象、地質等自然災害往往多發于農村區域,造成重大人員和農作物損失,成為影響城市農產品持續供應、社會穩定的一大隱患。因而,在農業人口占絕大多數的中國社會,提高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增強農村居民的災害抵抗能力意義重大。

      (2)區域每千人醫生數是影響區域災害抗御能力的另一個重要因素。

      從實證結果來看,每千人醫生數較多的省區其因災死亡人數、災害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受災害影響人數均相對較少。每千人醫生數衡量了區域內醫療人力資源的發展狀況,被是聯合國、世界銀行等組織廣泛用于平價各地區醫療服務質量和生活質量。WHO在2000年提出要實現全球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人的目標。美國社會學家英克斯爾提出的社會現代化標準中,每千人口醫生數為1.25人。從世界范圍來看英國和美國,其每千人醫生數已達到2.2人和2.4人,而按我國目前每千人醫生數與世界平均水平持平,還需要25~30年左右才能達到美國和英國的水平。醫療改革是我國目前正在進行中的一件大事,通過對醫療衛生體系的改革將有更多優秀人員進入醫療衛生隊伍,這對增強我國自然災害抗御能力,減少因災人員和財物損失有積極的促進作用。

      (3)公共教育經費與第三產業產值占GDP比重高低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大小有顯著的影響。

      公共教育經費占GDP的比重是教育發展戰略研究的一個關鍵概念,也是衡量一個地區教育現代化水平的重要參數,被用于度量政府對教育投資的努力程度。民眾素質體現著防災抗災的“軟實力”,全面提高民眾素質必須從教育入手。“國際減輕自然災害十年”行動綱領中指出“教育是減輕災害計劃的中心,知識是減輕災害成敗的關鍵”。通過教育達到一方面全面提高國民素質形成正確的環境倫理意識、價值觀和態度,自覺合理開發、有效保護并持續合理利用資源,減少災害形成的自然誘因。另一方獲得更充分的防災減災所必須的知識、技能和行為,以減少人為災害的發生,提高民眾面對災害時自我保護和生存的能力。我們的實證研究結果也進一步驗證了教育投資的增加對減少災害人員和財物損失,維持社會穩定的重要性。第三產業產值占GDP的比重反映了一個地區所處的經濟發展階段,反映了該地區經濟發展的總體水平。第三產業是單位能耗較少的產業,從我國第三產業發展趨勢來看,第三產業是最有利于節約能源的產業。經濟發展對能 源的依賴性是導致區域氣候變化的重要因素,因而是影響區域災害脆弱性的原因之一。為此,需要從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高度,優化區域產業結構,加快發展第三產業,特別是發展現代服務業,加強生態建設,節約資源能源,減少區域經濟發展對工業增長的過度依賴;積極扶持低碳產業和綠色產品的發展,促進產業競爭力的提高,減輕傳統產業的鎖定效應;積極推進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抑制高耗能、高污染行業;提高市場準入標準,逐步淘汰落后產能,有效降低單位GDP能耗的強度等是實現區域低碳經濟發展,增強區域災害抗御能力。

      (4)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對區域災害抗御能力幾乎無影響。

      讓我們略感意外的是,區域GDP增速和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幾乎與區域自然災害抗御能力無關。區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的增加還有導致災害經濟損失增加的風險,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是防災減災設施設備的投資在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中所占的比重嚴重偏低,無法有效地抵御自然災害的沖擊,提供足夠的保護,導致大量的其他固定資產在自然災害中受損,造成嚴重的經濟損失。中國是一個發展中大國,保持經濟增長是增強國家實力和提高國民福祉的重要因素。

      篇(2)

      2農業保險災害損失常用的預估方法

      以往對于災害的損失沒有一個很好的科學預測方法,農險部對于承保都是根據經驗進行核保,往往會造成投保的風險增大。常用的災害預測方法一般可概括為五個步驟,分別是:災害統計、建立災害序列、建立預測模型、災害變動預測、模型精度檢驗等。其中建立災害預測模型是災害預測的核心。由于自然災害受多種因素影響,傳統的自然災害預測模型幾乎都是基于最小二乘法的單一預測模型。

      3ε-SVR的介紹

      SVM回歸問題是給定的數據樣本集合為{)(,,....,(,)iillxyxy}。其中,niix∈Ry∈R,i=1,2,3....l。這里的iy并不限定取-1或1,而是可取任意實數。回歸問題就是要給定一個新的輸入樣本x,根據給定的數據樣本推斷它所對應的輸出y是多少,這個輸出y是一個實數,用數學語言可以把回歸問題描述如下:給定的數據樣本集合為{)(,,....,(,)iillxyxy}。其中,niix∈Ry∈R,i=1,2,3....l。尋找nR上的一個函數f(x),一邊用y=f(x)來推斷任一輸入x所對應的y值。下面介紹線性支持向量機回歸的求解過程。首先考慮線性回歸。設數據樣本為n維向量,某區域的l個數據樣本及其值的表示為:(,),(,)niillxyxy∈R×R(4-1)線性函數設為f(x)=w•x+b(4-2)優化問題即最小化:**11)()2liiiRwwwC=(,ε,ε=•+∑ε+ε(4-3)約束條件為*(),1,2,,iiifx−y≤ε+iε=l(4-4)(),1,2,,iiifx−y≤ε+iε=l(4-5)*,0,1,2,,iiεε≥i=l(4-6)式(4-3)中第一項使函數更為平坦,從而提高了泛化能力,第二項為減小誤差,常數C對兩者做出折中。ε為一正數。f(xi)與yi的差別小于ε時不計入誤差,大于ε時誤差計為|f(xi)−yi|−ε。這也是一個凸二次優化問題,引入拉格朗函數:****11***11(,,,,,)1()[()]2[()]()lliiiiiiiilliiiiiiiiiiLwbwwCyfxyfx====εεα,αγ,γ=•+ε+ε−αε+ε−+−αε+ε+−−εγ−εγ∑∑∑∑其中,**0;0;1,2,,iiiiα,α≥γ,γ≥i=l。函數L應對*,,,iiwbεε最小化,對**iiiiα,α,γ,γ最大化。函數L的極值應滿足條件:*0,0,0,0iiLLLLb∂∂∂∂====∂ω∂∂ε∂ε(4-8)從而得到:*1)0liii=∑(α−α=*1)liiiiwx==∑(α−α(4-10)0,1,2,,iiC−α−γ=i=l(4-11)**0,1,2,,iiC−α−γ=i=l(4-12)將式(4-9)~式(4-12)代入式(4-7)中,可以得到優化問題的對偶形式,最大化函數:****,11*11(,)()()()()2()lliijjijiiiijiliiiWaxxy===α=−α−αα−α•+α−α−α+αε∑∑∑其約束為:*1()liiiiwx==∑α−α(4-14)*0,,1,2,,ii≤αα≤Ci=l(4-15)這也是一個二次優化問題,w可由式(4-8)得到,b可由約束條件[()1]0iiiαyw•x+b−=求解得到。

      4農業保險災害損失的實例分析

      在本課題中,通過調查安慶分支公司承保在在2004-2009年的歷史受災概率數據如表1所示。為了便于計算及減少誤差,我們對實際的概率數做了人工干預處理,即實際概率應為表中的實際數除以40%,例如實際數為6,則實際受災概率應為0.15。并對處理后的概率數采用極值變換法對進行歸一化處理。即可以表示為:minmaxminttXXYXX−=−,其中tX代表實際的賠付率,maxX,minX分別代表歷史數據中賠付率的最大值和最小值,tY代表歸一化處理后的量。當然本文所用的算法還有很多值得去深入研究的地方,例如,在災害損失的影響因素方面要更加緊密的結合實際,所選的因素都要是對發生災害有著一定的影響,這樣就能得出更加精確的量化值,另外,在參數值的量化方面也可以用一些優化算法進行優化,歷史數據收集更多,也可以使預測的結果更為準確。作者簡介:駱國剛,1976年生,男,碩士,實驗師,研究方向:信息化、管理科學與工程。

      作者:駱國剛 單位:安徽工業大學

      參考文獻

      篇(3)

      人類對財富的認識轉變

      盡管人類不斷追求財富,不斷創造財富,但是對于什么是財富,如何衡量財富,又如何創造財富,并不是很清楚。人類曾先后經歷了三個重要標志性指標及體系,才日漸清楚這些問題,這也可以稱之為人類對自己創造財富的三次大認識和發明。

      第一次,20世紀三四十年代西蒙·庫茲涅茨應美國國務部要求,領銜研究國民收入核算,構建了GNP指標及其核算體系。聯合國等編著的1993年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ystems of National Ac-counts)成為世界各國官方統計的藍本,衡量經濟財富的GDP堪稱20世紀人類最大發明之一,但是它有很大缺陷,受到多方質疑。

      第二次,20世紀90年代,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根據阿瑪蒂亞·森(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的人類發展思想,構建了人類發展指數(HDI),超越了GDP所代表的經濟財富,顯示了更加廣泛的人類財富,每年以《人類發展報告》形式將世界各國HDI指數予以公布。作者將HDI與總人口相乘定義為人類發展總值,簡稱GHDI,視為“人類發展總福利”,其衡量社會財富包括社會公本,同時也包括了GDP。

      第三次,20世紀90年代末,世界銀行首次提出了真實國內儲蓄(Genuine Domestic Savings)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是一種綠色GDP國民經濟核算方法,是在扣除自然資產損失后新創造的真實國民財富的總量核算指標,它是對GDP的第二次創新。即便如此,人類對財富的認識和衡量仍舊存在信息上、認識上、知識上的不對稱性和不完全性。

      實際上,人類的總財富不只是經濟財富,還包括社會財富和自然財富,嚴格的說,GDP只代表經濟財富;GHDI(人類發展總福利)代表了社會財富,特別是在經過不平等調整之后的HDI也反映了社會公平的程度。事實上,人類財富還包括自然財富,這就需要構建一個自然財富賬戶來清晰地表達和衡量。因此,人類總財富是在發展過程中不斷累積起來的經濟財富、社會財富、自然財富的總和。

      人類財富的積累不只是加法,也有減法,因為發展從來都不是免費的午餐,不同的發展模式會有不同的成本,因而就有不同的凈收益。從凈福利的角度看,人類凈財富由如下公式來表示:

      人類凈財富 =(經濟財富﹣經濟成本)+ (社會財富﹣社會成本) + (自然財富﹣自然損失)=人類總財富﹣總成本

      這里總成本有三類:第一類是經濟成本,是通常可以通過國民經濟核算體系計算的顯性成本;第二類是社會成本,包括社會不公平、社會沖突、貧困、腐敗等難以計算的隱性成本;第三類是自然成本,包括生態破壞、環境污染、自然災害損失、氣候變化影響等難以計算的隱性成本。因此,發展的目標函數,不僅是發展收益的最大化,也包括發展成本的最小化。人類財富的計算和衡量不僅要做加法,還要做減法,要扣除經濟成本、社會成本和自然損失。

      從名義GDP到綠色GDP

      人類凈財富的公式是十分簡單的,但是實際衡量是十分困難的。這里,我們還是利用國民經濟核算體系,澄清并區分三個不同的概念和重要指標:

      一 是名義GDP。即聯合國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它并沒有考慮到社會成本、自然成本,從這個意義上看,它的確是名義的GDP。為此1992年里約熱內盧會議通過的《21世紀議程》已經意識到名義GDP的局限性,要求各國要“擴大國民經濟賬戶的現有體系,以便把環境和社會問題融匯到會計核算框架中”。

      二是真實GDP。這是根據世界銀行綠色國民經濟核算(Green National Accounts)體系計算的GDP。它是指在扣除了自然資源(特別是不可再生資源)的枯竭以及環境污染損失之后的一個國家真實的儲蓄率。計算真實儲蓄率的公式如下:

      真實GDP=名義GDP﹣自然資產耗竭(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礦產耗竭+顆粒物排放損失+二氧化碳排放損失)+教育支出

      世界銀行提出的這一核算體系使得人們首次可以衡量真實儲蓄率,同時還能衡量自然資產損失成本,即自然資產耗竭,同時也考慮到人力資本(指教育支出)對自然資本的替代性。根據該公式計算的真實儲蓄率總是不同程度地低于名義儲蓄率,是人們首次看到“看不見”的自然損失在多大程度上抵消了傳統意義上的經濟財富,如果提高真實GDP就意味著降低自然資產損失或增加人力資本投資。

      三是綠色GDP。這是作者基于綠色發展系統的理論以及對人類總財富的認識,對世界銀行定義的真實GDP進行重要補充,提出了綠色GDP的衡量公式,增加了四項重要指標:

      綠色GDP=名義GDP﹣自然損失+人力資本投資+綠色投資+外部自然資本輸入

      具體來講,該公式可以表達為:

      綠色GDP=名義GDP﹣自然資產損失(能源耗竭+森林耗竭+礦產耗竭+顆粒物排放損失+二氧化碳排放損失)﹣自然災害損失+人力資本投資(教育支出+衛生支出+研發支出)+綠色投資(生態建設投資+環境保護投資+節能減排投資)+外部自然資本輸入(凈初級產品進口)

      第一項是自然災害損失。它反映了《國家綜合防災減滅規劃(2011-2015)》中的核心指示,即每年平均因自然災害直接經濟損失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控制在1.5%以內,在一定程度上,減災就意味著增加綠色GDP。

      第二項是人力資本指標。它反映了《國家中長期人才發現規劃綱要(2010-2020)》中首次提出的人力資本指標,包括了三個指標,一是教育支出,二是衛生支出,三是研究與開發支出。《綱要》還明確提出人力資本投資占國內生產總值比例由2010年的10.75%提高至2020年的15%。這就構成了中國的總人力資本投入,在一定程度上還反映了全國的知識資本投入,有利于增加綠色財富。

      第三項是綠色投資。這是指增加自然資本的投入。它包括了三個指標:一是對生態建設的投入,對于林業、治理水土流失、水利建設等方面的投入,這意味著增加了生態資本;二是對環境保護的投入,這意味著減少了污染物排放;三是對節能減排的投入,這意味著提高了能源效率,減少了溫室氣體排放。

      第四項是外部自然資本輸入。基于綠色發展系統的開放性和中國資源短缺的現實,當增加初級產品凈進口,就增加了從外部獲得的自然資本,在對外開放條件下從以國內價格(國內市場均衡價格)利用本國資源到以國際價格(世界市場均衡價格)利用世界資源,也會大大提高本國的資源利用率,直接減少能源資源耗竭,相當于增加了本國的綠色GDP。

      由于對人力資本投資、對生態環境的物質資本投入都會對本國自然資本具有替代性,這反映了人類的綠色發展不但不會損耗大自然,還會反哺大自然,回報大自然,有益于大自然,體現了“天人合一”、“天人互益”。在考慮到從世界市場輸入外部資源條件下,新公式計算下的綠色GDP可能大于真實GDP。從實踐上看,這一公式彌補了世界銀行沒有考慮到人力資本投資、綠色投資和開放條件下的外部自然資本輸入的缺陷。

      從政策含義上來看,綠色GDP公式更具有實際意義:一是增加了自然災害損失,使得自然損失包括了兩部分,即自然資產耗竭和自然災害損失,增加綜合防災減滅投入,可以明顯減少自然災害損失;二是增加人力資本投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改善生態環境,創新綠色發展技術;三是增加生態環境投入,直接增加本國自然資本;四是增加外部自然資本輸入,促進不同初級產品國際貿易,不僅有利于增加本國稀缺自然資本,還有利于增加世界資本的利用效率。

      篇(4)

      中圖分類號: S511;S42 文獻標識碼: A DOI編號: 10.14025/ki.jlny.2017.08.059

      黑龍江省作為我國水稻主要生產基地,水稻的豐收關系著我國糧食安全和社會穩定。黑龍江省又是氣象災害影響比較嚴重的省份。

      據相關數據統計,自建國以來,黑龍江省大概有73%的年份受自然災害影響,其種類有低溫、干旱、洪澇、早霜等。其中低溫災害最嚴重,大概4年左右發生一次。定量評估氣象災害可以減少對農作物生產的影響,對農業防災及災后求助有重要作用。黑龍江省災害損失評估多數采用拉格朗日插值法,計算出其他年份的水稻期望值后,以此為基礎計算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損害。本文主要研究在1950年~2004年的數據基礎上,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進行災害損失與期望產量分離,實現對水稻損失的定量評估,為防災、減災、災后救助做參考。

      1 農業氣象對水稻的影響

      農業氣象災害對水稻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溫度、濕度、降水量等是水稻生長過程中較重要的影響因素。黑龍江省日照充足,溫度和降水對水稻影響比較嚴重。近年來,黑龍江省推廣稀植技術,降低了低溫氣象災害對水稻的影響,全球變暖導致低溫對水稻生產的影響減小,但依然是對黑龍江水稻生產影響較大的氣象災害因素。同時人們濫用水資源,導致水稻在種植過程中發生的旱災增多。

      2資料與方法

      2.1資料來源

      本資料來自黑龍江省1950年~2004年水稻播種面積和產量的實際記載數據,及同期糧食在災害年份的受災、成災和絕收面積公開公布的數據。

      2.2氣象災害損失評估方法

      影響水稻產量的因素比^多,如土壤、品種、農業技術和氣象等因素。正常情況下,水稻的產量主要受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和氣象災害情況影響。雖然水稻在生產過程中有病蟲害等的影響,但影響小,可控制,所以不計。只有在無氣象災害情況下的農作物生產的產量即為期望產量,可以得出氣象災害損失量。期望產量是水稻的各個生長環節都正常,沒有干旱、大風、低溫、霜凍等氣象災害發生,在水稻生長的關鍵時期,氣象因素比較穩定。在實際水稻生產過程中各個階段有利因素都能滿足。只能找出個別年份在水稻生長關鍵時期,水稻所需要的水和熱的條件滿足,氣候因素也平衡的情況下水稻產量高。

      3結果分析

      3.1水稻的單產變化特征

      通過一定公式的計算,從1950年~2004年,水稻基本無氣象災害年為1950年、1975年和2000年,水稻產量分別是3224公斤、3857公斤和6489公斤。利用這三個期望年產量,利用拉格朗日插值法可以計算出其他年份的期望產量。計算得出,黑龍江省的水稻實際年產量與期望產量呈逐步上升趨勢,其中實際產量單產波動較大。1949年~1983年水稻單產變動系數為0.30,1985年后水稻產量開始穩步增加,1985年后水稻單產變動系數為0.18。實際產量與期望產量的差值變化也明顯分階段,1985年之前水稻產量極不穩定,氣象災害損失比較嚴重,1985年后雖然氣象災害還會發生,但實際產量與期望產量之間的差距逐漸減小。近些年,水稻產量一直處于穩定增長的狀態。

      3.2水稻災害損失變化特征

      黑龍江省氣象損失比較嚴重的年份為1985年以前,水稻產量一直處于低迷期。80年代以后隨著氣象災害的減少,水稻產量也進入了增長期。數據顯示,建國以來,特大氣象災害基本都在1949年~1986年,占所有年份的48.7%,平均災害損失率為28.9%,其中重災害是1972年,損失率達68%。從1985年~2004年,黑龍江省的氣象災害明顯減少,平均損失率大概在9%,即使1991年、1993年和2002年遭受了相對較嚴重的氣象災害,但受損率分別是20%、16%和14%,較80年代之前少很多。

      3.3影響水稻產量的主要災害類型

      通過對黑龍江省1985年~2004年的災害損失量與低溫、干旱、洪澇的受災面積分析發現,災害損失與低溫冷災害的受災指標成正比,成災與絕收面積成正比。受災與干旱、洪澇的關系不是特別明顯,說明在黑龍江省低溫冷凍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最大。

      4結語

      黑龍江省的水稻產量特征在1985年前明顯不穩定,氣象災害在1985年前發生比較多,頻率大,對水稻產量影響特別大。1985年后,氣象災害發生幾率小,水稻產量受災害影響比較小。在幾種災害中,低溫冷凍災害對水稻影響最大,會造成產量的明顯下降。所以從1983年開始,黑龍江省轉變了水稻種植技術,推廣旱育稀植水稻栽培技術,以降低低溫冷凍災害對水稻產量的影響。同時,全球氣溫變暖也降低了黑龍江省水稻受冷凍災害的影響幾率,使水稻增產成為可能。

      參考文獻

      篇(5)

      2009年1月1日開始實施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新條例),主要改革內容是將生產型增值稅轉變為消費型增值稅,與1994年1月1日起實施的《中國人民共和國增值稅暫行條例》(以下簡稱舊條例)相比,其他方面也做了一些相應的調整,非正常損失的處理就是其中一項,通過這些變化可以發現稅制改革的理念也在不斷演進。

      一、非正常損失在增值稅法中的重新界定

      新條例第十條規定:非正常損失的購進貨物及相關的應稅勞務以及非正常損失的在產品、產成品所耗用的購進貨物或者應稅勞務,其進項稅額不得從銷項稅額中抵扣。新條例的實施細則進一步作出解釋,非正常損失是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按照新條例及其實施細則的規定:如果納稅人發生了因為管理不善造成的購進貨物、應稅勞務以及在產品、產成品因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發生損失,這些項目中的購進環節所發生的進項稅額不允許從銷項稅額中進行抵扣。由于目前增值稅采取認證抵扣方法,如果上述項目的進項稅額在認證通過后已經作了抵扣,那么抵扣過的進項稅額就需要轉出。換言之,由于管理不善所造成的損失是納稅人未能盡到全面的注意義務而造成的損失,即人為原因所造成的損失,該損失部分的貨物或者勞務下一環節的銷項稅額無法實現,所以,其對應的進項稅額就不得抵扣,如果已經作了抵扣則需要轉出由納稅人自行承擔或相關責任人承擔,最終計入相關費用或者成本項目。

      二、非正常損失增值稅處理的變化及其對企業的影響

      (一)稅法修改前后非正常損失增值稅處理的變化

      舊條例的實施細則規定:非正常損失是指生產、經營過程中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包括:自然災害損失;因管理不善造成的貨物被盜竊、發生霉爛變質等損失;其他非正常損失。而新條例的實施細則對于非正常損失的界定范圍僅指因管理不善造成被盜、丟失、霉爛變質的損失。

      通過比較可以發現,新條例的實施細則對于非正常損失的范圍進行了較大修改,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不再屬于非正常損失的范疇。另外,舊條例實施細則中的“其他非正常損失”的規定較為模糊,具體包括哪些內容,在增值稅的相關法規中并沒有進行詳細地解釋和說明,這種模棱兩可的規定被剔除也在情理之中,所以,其他非正常損失也被排除在新條例關于非正常損失規定的范圍之外。

      (二)非正常損失增值稅處理變化對企業稅負的影響

      舊條例的實施細則規定的非正常損失范圍比較寬,基本上“正常損耗”外的損失均被列為非正常損失,這就意味著沒有參與正常生產經營活動的外購項目上的進項稅額都不允許抵扣,如果已經抵扣則需要作進項稅額轉出。這樣處理其實不盡合理,比如自然災害損失歸為非正常損失,一般認識覺得合乎常理,其實有失公允。由于自然災害等不可抗力因素造成的損失并不是納稅人希望出現的結果,甚至是需要規避的風險,自然災害一旦發生,已經給納稅人帶來了財產損失,而進項稅額還不允許抵扣銷項稅額或者已經抵扣要作轉出處理,意味著自然災害已經給納稅人財產造成損失,但是,財產損失部分的增值稅額則要按規定正常繳納,即國家稅款不能因自然災害而損失,其實給納稅人造成的是“雙重”損失。

      新條例的實施細則將自然災害及其他非正常損失排除在非正常損失范圍之外,意味著納稅人除了管理不善造成的損失之外,正常損耗之外的其他情況下外購項目損失的進項稅額可以正常抵扣,如果已經抵扣則不需要再轉出,即由國家來承擔這部分外購項目損失部分的增值稅額。這樣處理最起碼符合稅制的公平原則。

      非正常損失范圍的界定直接關系著進項稅能否抵扣以及是否轉出的處理,影響著企業的稅收負擔。新條例實施后,企業的外購項目發生自然災害損失,或因政策變化、技術進步等原因導致的淘汰、報廢損失,其已經抵扣的進項稅額不再需要作轉出處理,在一定程度上減少了企業的增值稅應納稅額,減輕了納稅負擔。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于在自然災害中造成重大損失的政策性幫扶,讓正常損耗之外的非正常損失進行合理分攤,符合稅制公平理念,這對企業的發展無疑是利好的。

      三、非正常損失增值稅處理變化反映出的稅制改革理念

      (一)進一步完善稅法內容依然是改革的趨勢

      非正常損失概念的重新界定雖然是新條例中一個非常微小的變化,但所傳達的信號與近幾年的稅制改革理念卻是吻合的,即進一步完善稅法內容依然是改革的趨勢。從這一細小的變化我們可以看到,增值稅的全面轉型和深化改革有利于進一步完善稅制結構和稅收體制,能夠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學發展和可持續發展提供更為公平合理的稅收法制環境。

      (二)直接稅與間接稅相結合實現稅制的公平與效率

      篇(6)

      【摘要】各類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改變了企業生存的環境,拓寬了企業的風險邊界并提升了企業的風險等級,企業財務風險從廣度和深度上較以前也有了大幅提高。本文對國內外與自然災害相關的財務問題、我國研究自然災害財務理論與實踐的必要性和緊迫性以及對自然災害財務所涉及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探討, 為形成我國獨立的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與管理體系奠定了基礎。

      【關鍵詞】自然災害;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自然災害財務管理體系

      自然災害主要包括地質災害(如地震)、海洋災害(如臺風)和其他突發性災害(如森林與草原火災)等,是人與自然矛盾的一種表現形式,它給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帶來嚴重的損害,是人類過去、現在、將來所面對的最嚴峻的挑戰之一。近年來,我國企業遭受自然災害的現象越來越頻繁,企業經營業績受到嚴重損失。國家高度重視自然災害對企業帶來的負面影響,國務院令[1993] 第139號、財稅[1994] 001號、財稅[1997] 116號、國稅發[2000] 38號等法規文件相繼規定了企業遭受自然災害稅收優惠政策的若干條款。汶川大地震發生后,財政部、國稅總局公布了抗震救災及災后重建稅收政策,但學術界尚未針對自然災害財務問題作出專門的系統化研究,由于缺乏災害財務理論的指導,企業災害財務的實踐一直以來處于摸索階段。基于此,本文提出“自然災害財務”觀念,對國內外公開發表的與自然災害有關的財務問題進行述評,并基于自然災害環境和企業風險視角,對發展自然災害財務的重要意義及自然災害財務的主要研究內容進行了初步探討,為形成我國獨立的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與管理體系奠定基礎。

      一、文獻回顧

      對于自然災害的研究,國外學者更多關注的是政府危機管理,圍繞自然災害管理法規的建立健全、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的健全和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三個問題來展開。美國、日本、歐盟等發達國家建立了一整套關于自然災害危機管理的法規,如美國頒布了《洪水災害法》、《災害救濟法》、《地震法》和《海岸帶管理法》等一系列法律規范來規定和約束自然災害發生后政府危機管理的職能及其行使,并規定聯邦應急管理局(fema)為自然災害管理機構。而日本則頒布了《災害對策基本法》(1961)、《地震保險法》(1964)、《大規模地震對策特別措施法》(1976)、《災民生活重新安排支援法》等28項防災法律,并規定內閣府為國家災害危機管理機構。國外政府建立了比較科學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專項巨災風險保障基金并由政府對此進行嚴格監管,對保險公司賠償限額以外的部分給予補償,并分擔保險公司的風險,為保險公司提供再保險;政府加大在防災和監測系統等公共品上的投入,加強事前預防,做到把風險分散在災前;利用國際發達的再保險市場來分散風險,將災害風險向國際市場轉移;發行巨災保險債券,利用資本市場來分散風險;推出自然災害金融衍生品,如災害指數期貨,利用期貨市場分散風險。在巨災保險制度的建立方面,對自然災害保險進行政府補貼,建立健全巨災保險法律制度,規定巨災保險為強制險種。同時,對自然災害保險實行財政補貼,將巨災保險從一般商業性保險業務中分離出來,作為政策性保險業務來經營,由政府采取多種方式給予政策扶持。而保險賠付已經占據災害損失救助的主導地位,在分擔巨災損失、履行政府責任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可見,國外學者的研究重點在于通過政府危機管理的研究來提高整個社會體系抗災救災的效率,而對企業內部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等具體財務問題較少涉及,也沒有作深入的專題研究,所以聯系微觀層面研究企業內部自然災害財務問題還不夠。

      對自然災害的社會經濟研究,近年來成為國內學者的研究熱點,研究領域集中在救災資金籌集機制和災害經濟損失評估兩個方面。我國目前災害資金的籌集機制主要靠政府財政撥款,其他資金形式作為補充。救災資金的來源渠道主要包括政府財政撥款、保險理賠、救災基金、銀行貸款和國內外捐贈等(李可可,1996),巨災證券的發行作為救災資金來源的一種嘗試(滕帆,2002;韓天雄、陳建華,2003)。國內學者從水旱災害、地質災害、地震災害、農村災害等不同的層面和視角探討了對災害經濟評估的原則和方法,著重從貨幣計量與非貨幣計量相結合并以貨幣計量為主的原則出發,提出了資產價值評估法和資源價值核算法(張文華,2003),并進一步從人力資源價值理論的層面,提出了評估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價值損失的方法和模型(于慶東,2004)。在將農村災害經濟評估劃分為預評估、災期評估、災后跟蹤評估、減災效益評估四種類型的基礎上,嚴立冬(1998)根據農村災害的災前、災中、災后三個不同階段,設計出一套農村災害經濟評估指標。另外,國內學者還對災害風險的應對、災害資金的補償機制和救災款物審計作了一定的探討,包括從經濟發展理論模型構建的視角提出了災害風險最小化目標和合理途徑(何愛平,2002),從建立地震災害資金補償機制的重要性出發探討了建立我國多形式結合的災害資金補償機制(苗崇剛、侯建盛,2007),從救災物資管理的視角提出了救災物資審計的要點。由此可見,目前國內學者對自然災害經濟問題的研究主要局限于災害經濟的資金籌集和價值評估,而對企業災害財務問題的研究只是在相關文獻中零星可見,缺乏系統性和規范性。

      二、研究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必要性和緊迫性

      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頻發的國家之一,據統計,世界上1/3的自然災害發生在中國,這種狀況近年來在我國表現得尤為突出,每年因災害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上千億元。中國國家減災委員會辦公室、民政部國家減災中心公布的2007年中國“十大自然災害事件”表明,我國相當一部分地區在2007年都遭受了不同類型、不同程度的自然災害的襲擊,旱災、洪災、地震、臺風、強雷暴雨、暴風雪和風暴潮陸續上演,在這短短的一年中,自然災害席卷了西部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南方七省以及淮河流域,重慶、四川、濟南、云南等許多大城市損失慘重。2008年1月,我國中南部地區迎來了50年一遇的特大暴風雪,停水斷電,民航、交通受阻,煤、油全線緊張,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 000億元人民幣。繼雪災之后相隔不到四個月,我國四川省汶川縣發生了8.0級大地震,八省市受到震撼,死亡人數超過69 000人,失蹤18 000多人,倒塌房屋80余萬間,供水、電力、交通及通訊全部中斷,余震不斷,人民生命和財產遭受重創,災區企業的發展舉步維艱。汶川大地震后,東汽集團在漢旺鎮的一個公司80%的廠房倒塌或受損,1 000多名工人被埋,初步估算直接經濟損失50多億元。地震對四川省旅游業也造成了巨大沖擊,全省僅旅游業因地震而發生的損失就超過600億元。據不完全統計,這次大地震造成的經濟損失高達10 000億元之巨。頻繁發生的各類自然災害不僅直接威脅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也對企業的生存和發展構成嚴重威脅,自然災害已經由以前的小概率事件逐漸演變成為企業環境的常態,極大地拓寬了企業的風險邊界,提升了企業的風險等級。我國企業必須直面這一環境巨變,強化風險意識,構建新型企業戰略,以有效地應對自然災害對企業帶來的不利影響。企業是國民經濟的重要微觀基礎,而企業財務管理則是企業的核心組成部分,結合自然災害研究企業的財務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基于此,構建系統科學的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體系,用以指導和支撐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實踐,不僅十分必要,而且任務艱巨、時間緊迫。

      三、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研究的主要內容

      (一)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理論體系

      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應首先說明對傳統企業財務的銜接與拓展,在自然災害頻繁發生成為企業環境常態的情況下,自然災害風險管理直接催生了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在內容構成上包括企業自然災害財務基礎理論、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以及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發展理論,如圖1所示。

      1.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特點。企業自然災害財務與傳統財務的區別首先表現在理財環境的巨變。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研究企業因災嚴重受損條件下導致停產或半停產狀態下的特殊財務問題,主要包括抗災救災與災后恢復重建所需資金的籌集、使用與監管問題,具有全局性與專門性的特點;其次表現在要貫徹以人為本、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應放在首位的原則上,要把保護企業職工生命安全和減少企業財產損失作為第一位的任務來抓,在此基礎上進行生產自救,獲取一定的經濟效益。

      2.自然災害財務的基礎理論研究。自然災害財務基礎理論是建立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和自然災害財務發展理論的基礎,自然災害財務的基礎理論研究主要包括: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環境、自然災害財務假設、自然災害財務目標、自然災害財務對象、自然災害財務風險、自然災害財務戰略、自然災害財務投融資、自然災害財務調控、自然災害財務機制等基本理論問題。其中,自然災害財務機制是核心和紐帶,它將其他的災害財務構成要素有機聯系起來。企業的自然災害財務機制包括災害財務預警機制、災害財務應急機制和災害財務補償機制以及各種災害財務機制的調控機理、不同災害財務機制的協調和運轉等。

      3.自然災害財務的應用理論研究。自然災害財務應用理論研究主要包括:自然災害與企業選址、國家自然災害財務體制建設、企業自然災害財務機制的設立和運行、自然災害基金的提取和監管使用、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監測、自然災害損失評估(企業內部損失評估和基于產業鏈的損失評估)、自然災害稅收問題、自然災害財務保險、巨災證券發行、自然災害衍生金融產品、風險資產證券化、災后重建財務問題、非災企業的社會責任與捐贈效應以及企業災后財務戰略調整等。

      4.自然災害財務的發展理論研究。自然災害是我國企業財務管理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開展自然災害財務的發展理論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有必要將自然災害財務和可持續發展財務、環境財務、社會責任財務、人本財務、柔性財務、戰略財務、風險財務、資本市場財務等聯系起來加以研究,梳理脈絡,打通相關學科之間的研究路徑,為發展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理論與實踐提供新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促進我國自然災害財務學科的形成與發展。

      (二)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的管理體系

      我國現階段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還處于自發和摸索階段,缺乏實際經驗,存在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意識薄弱,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管理手段落后,企業災害損失預防及投資項目預算缺位,企業防災抗災資金救助機制不健全,災后重建財務管理缺乏科學性和系統性等。需要加快推進企業自然災害財務建設,培育企業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意識,應用先進的自然災害風險管理技術,形成企業防災抗災救災資金長效機制。

      1.企業自然災害財務風險與企業設立。

      自然災害財務風險巨大,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受災企業的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必將受到嚴重影響,不加預防或處置不當,極可能給企業帶來滅頂之災,使其喪失可持續性發展能力,導致企業災害財務問題向破產清算財務問題轉化。因此,必須建立健全自然災害發生前、發生過程中以及發生后的財務機制,使企業財務系統在抗災、防災、救災和災后重建中能夠發揮應有的作用,抵御原生災害、次生災害及衍生災害,減少自然災害對企業正常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沖擊。筆者建議在全國范圍內成立統一的自然災害預報中心。目前,我國各類自然災害預報工作隸屬于不同的政府機構,即便是同一類型自然災害,其探測、評估、分析、預報等工作也劃歸若干部門主管,這種制度安排使得各機構、各部門缺乏對自然災害的全面、系統把握,造成預報工作效率的低下。實際上,自然災害發生有很多征兆,包括地質、氣象、生物等方面,機構和部門條塊分割不利于資源的整合和優化配置,也給企業災害財務風險預警帶來困難。企業災害財務風險預警建立在國家自然災害預報系統的基礎上,依托全國統一的災害預報中心,企業財務系統可以根據災害預報所涵蓋時間范圍(長期、中期、短期、即期)和空間范圍(全國、地區、省、地市州等)作出不同的反應,以規避或降低企業財務風險。而且,當企業涉及對外業務關系時,還需關注其他國家或地區的災害預報,避開或阻斷自然災害風險鏈,提升國際財務風險管理水平。

      企業設立時的地址選擇必須依據全國災害預報中心提供的各地區災害預告信息進行正確決策,盡可能避開地層斷裂帶和災害頻發地區。所以,正確的企業選址是企業應對自然災害財務風險的一種初始投資策略。汶川大地震使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損失慘重,企業管理當局沒有重視漢旺處于地震斷裂帶,長期內將會發生地震這一長期預報信息,企業選址失誤,最終給企業造成巨大投資損失。所以,結合災害財務風險預警作出正確的企業選址決策是十分必要的。

      2.企業自然災害損失預防與投資項目預算。

      企業自然災害損失預防要求企業必須對經營環境及其所蘊含的風險進行動態的、全程的監測,發揮財務系統的預測和事前控制功能,主要包括以人為本的企業生活設施投資項目預算以及高強度抗災的生產建筑物與設施投資預算。企業建廠之初,應充分貫徹以人為本的精神,將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首要位置,對關系職工生命安全的廠房、宿舍和其他生活與生產設施的投資要優先考慮抗震防災的資金需要,堅決糾正只重生產忽視職工生命安全的錯誤觀念。其次,在編制和執行投資項目預算時,要嚴格遵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招投標、施工、采購、監理、驗收、審計等,嚴格遵守國家及地方建設項目規范,保證建筑物和設施的施工質量,建設和諧、健康、穩固的人居環境和生產環境。企業應該積極承擔起這一社會責任,同時,這也是實現其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要前提。

      3.企業自然災害救助機制重構——基于企業自然災害補

      償基金的設置。

      (1)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形成機制。按現行制度規定,中央財政設立的特大、重大自然災害救濟補助費和地方各級財政設立的自然災害救濟事業費用于解決災民吃、穿、住和搶救、轉移、安置、治病等費用,以及按規定設立的專用救災物資儲備資金,并未對受災企業救助進行專門規定。我國企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的來源渠道較為單一,主要依靠企業自有資金、財政撥款和稅收減免,國際社會援助、國內社會捐款在企業自然災害救助資金中所占的比重較低,缺少災害保險險種,能夠抵抗重大風險的金融制度和金融工具還沒有形成。面對重大、特大自然災害,僅僅依靠企業自有資金一般不能解決問題,而能享受到財政撥款的企業僅限于少數國有大型企業,多數受災企業不得不自行承擔自然災害帶來的主要損失。因此,必須進一步拓展和豐富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來源渠道。首先,可考慮借鑒我國設置交通強制保險險種的經驗,建立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新設企業抗災防災救災強制保險險種,即“災強險”,用法規形式規定各企業每年按一定保險費率向國家社保部門上交災害保險費,交由財政專項監管與撥付使用,形成抗災防災救災長效資金的來源。其次,加速推進建立一個圍繞重大自然災害的保險體系,把目前保險公司無力承擔的風險逐級分散到直保公司、再保公司、國際再保險公司、結構融資和資產證券化市場、國家和地方財政等各個參與方。最后,積極開發其他形式的企業自然災害救助手段。例如,發行巨災債券和賑災福利彩票,提供企業自然災害政策性貸款,開發自然災害金融衍生產品等,都是未來值得努力的方向。由此逐步形成由企業、金融保險機構、政府和社會各界等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由內到外共同出資的立體的社會救助機制,有效地緩解中央政府的財政壓力,在更廣泛、更深層面上給予災區企業員工生活和生產以更有效的救助,最大限度地減少災害損失。筆者建議,在最近下發的《國務院關于支持汶川地震災后恢復重建政策措施的意見》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各種災害發生后的企業災后恢復重建的制度規定。

      (2)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僅有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形成機制還不夠,還必須建立、健全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形成機制反映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來源和取得,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監督機制則對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日常管理和使用提出要求,旨在提高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使用效率和效果。在資金管理和使用過程中,各級財政部門之間、財政部門與企業之間、保險公司與企業之間以及銀行與企業之間均存在委托關系。鑒于委托人和人利益目標的不一致性,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各級人容易發生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行為,信息不對稱的廣泛存在和法律法規的制度缺位更加擴大了這一風險。因此,有必要建立健全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監督機制,充分發揮預算、會計、審計和財政等監督主體的職能,對受災企業補償范圍、補償額度以及使用過程進行監督。鑒于我國地域遼闊災害頻發的實際情況,筆者建議國家審計署成立企業災害補償基金審計處,直接履行企業自然災害基金的監督職能,及時在審計公報中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收繳、使用和結余情況,杜絕貪污、挪用、截留等腐敗行為。此外,還應積極發動社會公眾和媒體的監督力量,為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的合理、高效使用創造良好環境。

      4.加強企業災后重建財務管理。

      (1)基于產業鏈的災后損失評估。對受災企業災后損失進行專業化、系統化評估是企業自然災害財務管理的一項重要內容,也是確定企業因災補償范圍和補償額度的直接依據。筆者建議組織力量開發一套企業自然災害損失評估信息系統,結合企業所處的產業鏈,對受災企業直接經濟損失和間接經濟損失進行客觀、綜合、全面的評估,為企業災后重建提供依據。(2)構建企業災后重建資金的籌集機制。通過企業自然災害補償基金、保險、銀行、證券、非營利性組織以及社會捐贈等多個渠道來解決重建資金的籌集問題。災后重建資金籌集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異地重建及技術改造升級等問題,以增強建筑物和設施的抗災能力。(3)構建企業災后重建資金投資機制。確立受災企業恢復生產的指導思想和目標任務,災后重建投資必須充分考慮是否異地重建及調整產業結構等要求,恢復重建要高起點、高標準、高水平,滿足發展循環經濟與減排的投資需要,堅決淘汰高能耗、高污染與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不具備安全生產的落后產能,使企業技術水平上一個新臺階。(4)企業災后重建資金監督機制。建立健全企業救助資金使用管理體制,加強國家審計、財政、紀檢、監察、企業內部審計、媒體及公眾的綜合監督作用。

      5.非災企業社會責任與捐助效應。

      (1)非災企業的賑災責任。當代企業肩負著履行經濟責任和社會責任的雙重使命,提供稅收、就業和產品是企業必須履行的最低義務標準。此外,還應在確保最低義務標準能有效完成的基礎上積極承擔企業社會責任。企業社會責任(cor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簡稱csr)是當代企業在全球化進程中無法回避的使命,作為一種國際普遍認同的理念,要求企業在創造利潤、為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消費者、員工、社區、環境等的社會責任。隨著企業大規模生產方式的采用和工業化的發展,企業的生產經營活動對社會經濟環境產生巨大的影響,失業、貧窮、污染、犯罪等社會問題都與企業的經濟活動有一定關聯,企業理應通過履行社會責任來對此加以修復和補償。強化社會責任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也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前提。在新的環境下,非災企業要提高競爭能力,保證生存和發展,必須重視社會責任的履行。在巨大的自然災害面前,非災企業在參與賑災、促進和諧社會建設中負有不可推卸的社會責任。

      (2)非災企業的捐助效應研究。非災企業捐助包括向受災對象捐款捐物,提供人力援助、心理援助,甚至包括書面或口頭上的支持、激勵和承諾。在我國,社會責任可以視作“企業為改善利益相關者的生活質量而貢獻于可持續發展的一種承諾”(世界銀行,2003),強調企業的社會責任是構建企業與社會和諧關系的基本思想。非災企業積極投入到賑災活動是其愿意并實際履行社會責任的最直接體現,那么,非災企業的捐助行為就至少會導致其改善自身經營環境,形成積極的道德資本等積極效應,最終通過改善企業與利益相關者的關系來實現非災企業的經濟可持續發展。非災企業安排特定的捐助行為,從某種意義上講是一次重大的戰略投資,或者是一種改善形象和公共關系的廣告策劃,對于提高非災企業在國內外的知名度、擴大市場銷售份額、增加企業價值具有重要的作用。

      【主要參考文獻】

      [1] 彭韶兵,刑精平. 公司財務危機論[m] .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5.

      [2] 王鋒.發展財務戰略研究[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6.

      [3] 何愛平.西部大開發中的環境災害問題及其對策[j] .中國軟科學, 2000,(6).

      [4] 滕帆.巨災風險債券及其在保險公司風險管理中的應用[j] .外國經濟與管理,2002,(2).

      [5] 韓天雄,陳建華. 巨災風險證券化產品的定價問題[j] .保險研究,2003,(12).

      [6] 嚴立冬.農村災害經濟評估指標系統與估值技術[j] .中南財經大學學報,1998,(10).

      [7] 于慶東.災害造成人員傷亡價值損失的評估[j] .防災減災工程學報,2004,(6).

      [8] 于慶東,沈榮芳. 災害經濟損失評估理論與方法探討[j] .災害學,1996,(11).

      [9] 于慶東,沈榮芳. 試論突發性自然災害災害損失評估的特點與原則[j] .自然災害學報,1995,(4).

      [10] 張玉,寧大同. 中國荒漠化災害的經濟損失評估[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1996,(6).

      [11] 張文華.地質災害受災體價值分析[j] .山西統計,2003,(3).

      [12] 苗崇剛,侯建盛. 建立我國地震災害資金補償機制的思考[j].中國地震動態,2007,(2).

      [13] 楊恒田,謝新年. 地震救災款申報管理問題多[j] .中國審計,2004,(14).

      [14] oecd. insurance and financial market issues related to the management of large-scale disasters, financial market trends, no. 86, march 2004.

      [15] gao. financial market preparedness improvements made, but more action needed to prepare for wide-scale disasters, september 2004.

      [16] armed forces comptroller. financial management in support of natural disasters, richard flores, cdfm. spring 2006.

      篇(7)

      中圖分類號 P954;F062.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2-2104(2012)11-0026-06 doi:10.3969/j.issn.1002-2104.2012.11.005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日益嚴重,環境災害事件呈現頻率增多、強度增大、損失加重的趨勢[1]。近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南方雨雪冰凍災害、汶川地震、舟曲滑坡泥石流以及西南干旱等環境災害事件,造成了巨大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為提高災害風險管理水平,加快災后恢復重建,自然災害損失評估逐漸成為可持續發展學科中的熱點問題[2]。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通常分為三個層次:直接經濟損失,指受損居民住宅、基礎設施和廠房設備等的恢復重置成本;間接經濟損失,主要指因產業鏈中斷造成的可市場化評估的損失;宏觀經濟損失,指災害對受災省份、全國、甚至全球宏觀經濟指標(GDP,物價,稅收和就業等)造成的影響[3-4]。

      在我國,自然災害直接損失評估相對成熟,政府部門的統計、新聞媒體的報道,也大都只涉及直接經濟損失。然而,僅透過直接損失無法全面衡量一場災難的影響程度。現代經濟社會高度發展,產業部門之間關聯程度越來越高。環境災害對電力、交通等關鍵產業部門造成破壞時,將通過產業關聯影響到經濟系統其他產業,甚至影響到整個經濟系統的穩定運行,呈波及放大效應。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通過災害鏈以及產業鏈對災害損失的放大遠遠超出了人們的預期,恰逢春運,停水斷電,交通癱瘓,都深層次的擴大了災害影響的程度和范圍[5]。因此,在應急管理和災后恢復重建階段,間接經濟損失和宏觀經濟影響的量化評估,有助于政府部門準確了解災難的放大程度。再者,自然災害的間接經濟損失評估、宏觀經濟影響評估與防災減災規劃以及中長期社會經濟發展規劃緊密相關。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有必要定量化分析災害事件的深層次經濟影響。

      國內外采用的環境災害經濟影響量化評估方法包括:比例系數法,計量經濟學方法,投入產出分析方法(IO)和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CGE)[6]。這四種方法,比例系數法最簡單最容易掌握,CGE模型最復雜,維護成本最高。然而,CGE模型是以經濟學中的一般均衡理論為基礎,用一組數學方程的形式反映整個社會的經濟活動,可以說是經濟社會的一個縮影[7-8]。CGE模型的非線性特征可以刻畫災后不同恢復策略情景下不同行為的相互替代性,CGE模型的靈活性可以使建模者根據具體的災害問題,將災害沖擊靈活方便的與模型鏈接起來,并且CGE模型還可以避免災害損失評估中的重復計算等問題。國外已有學者注意到CGE模型評估災害損失的這些優點,將其逐漸應用到災害損失評估中[9]。國內有一些學者用IO評估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10-12],但是由于CGE模型難度大,國內還沒有學者用CGE模型評估自然災害的經濟影響,并進行實證分析。

      本文以國際糧農組織標準CGE模型為原型,參考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開發和維護的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DRCCGE,Dynamic Recursive Chinese CGE),根據自然災害發生在一個或幾個省的特點,將全國模型降尺度為省級模型。另外,根據我國民政系統和統計局系統對自然災害直接損失的評估特點,重新設置能夠反映災害緊急情景下的宏觀閉合,并且添加參數、變量以與直接損失鏈接。最后,以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為例,對比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關系,分析交通(鐵路、公路、民航)癱瘓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并指出間接損失評估時各類損失不具累加性等一些值得注意的問題。

      1 評估災害沖擊的CGE模型構建

      1.1 基準CGE模型的結構

      本文的基礎模型以國際糧農組織標準CGE模型[13]為原型,在反映中國經濟特點以及構建多區域模型方面,以DRC-CGE[8]為原型。對于生產部門,環境災害直接損失數據往往不能細分到投入產出表中的42個部門,因此簡化的模型合并為24部門(1個農業部門,11個工業部門,1個建筑業部門和12個服務業部門)。模型包括資本和勞動力兩大類生產要素,收入分配的主體包括居民、企業和政府,分配結余進入儲蓄賬戶。居民的收入來自勞動力稟賦以及企業、政府的轉移支付。企業收入來自資本收入。政府的收入主要來自各類稅收,具體包括增值稅、營業稅、關稅、進口增值稅、企業直接稅、居民個人所得稅,此外還包括一些轉移收入。模型包含貿易活動。

      模型中的生產活動采用兩層嵌套的函數來刻畫,第一層:中間投入的合成采用列昂惕夫生產函數,資本和勞動的合成采用科布-道格拉斯生產函數,第二層:總產出由合成的中間投入與合成的資本-勞動束通過列昂惕夫生產函數決定。出口的供給采用不變轉換彈性函數(CET函數)刻畫。模型對于進口采用“小國假設”,對于進口品和國產品,模型遵循Armington假設。居民在滿足其預算約束的條件下,通過科布-道格拉斯效用函數形式使效用最大化。消費受收入的約束,居民的效用函數采用科布-道格拉斯消費函數。政府消費和投資需求按照固定支出份額的函數刻畫。

      市場均衡與宏觀閉合。模型中所有商品市場通過價格出清。各種投資支出的總和等于各種儲蓄的總和。模型采用新古典閉合原則,即總投資是由各儲蓄的和內生決定。匯率為模型的價格因子。國外賬戶通過實際匯率的變動來實現均衡。勞動力總供給外生,勞動力在各部門之間可以流動。資本的宏觀閉合以刻畫環境災害沖擊,在后面部分具體設定。

      1.2 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刻畫

      刻畫一:將全國CGE模型降尺度為省級CGE模型。自然災害通常發生在一個省或者一個區域,全國性的自然災害幾乎沒有,因此在構建評估災害經濟沖擊的CGE模型時候,需要將全國CGE模型降尺度為省級CGE模型。此時,需要做兩方面的改進:區分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中央政府收入包括關稅,直接稅和間接稅。省級政府收入包括直接稅和間接稅。在支出方面,中央政府和省級政府之間存在著轉移支付。地方政府還存在對居民的轉移支付;區分國際貿易和省際貿易。以全國分為湖南省和全國其他地區(ROC)為例,兩區域CGE模型貿易結構見圖1。

      刻畫二:針對民政、保險部門評估的災害直接損失數據,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機制。用CGE模型評估環境災害的經濟影響,需要刻畫環境災害對經濟系統的觸發與沖擊機制。不同的機構,對環境災害直接損失的定義、指標、評估方法有所差別,并且CGE模型是專門的宏觀經濟模型,不一定包含與環境災害直接損失一一對應的參數或者變量,因此需要發展CGE模型,在自然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與模型的參數和變量之間構建一個橋梁,使得CGE模型能夠評估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后造成的產業關聯損失,以及GDP、就業、稅收、CPI等宏觀經濟指標如何變化。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交通中斷,通過產業關聯造成經濟影響,以此為例,具體闡述如何引入災害沖擊。當時雪災之后,民政部門、保險公司評估的交通業的直接損失指道路、橋梁等破壞之后的重置成本。針對這類情況,在模型中的宏觀閉合模塊,災前情景設定每個產業部門的資本存量固定不變,災后情景設定道路、橋梁等的重置成本通過交通行業資本存量發生變化刻畫。具體設置為,將交通業災前的資本存量QFCAP0(“交通”)替換為交通業災后的資本存量QFCAP1(“交通”)。模型在災害發生的短期內,這種設定認為是可行的。

      刻畫三:針對統計部門調查的貨物周轉量變化,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機制。統計部門統計的交通業的直接損失指貨物或者旅客周轉量的損失。針對貨物周轉量變化,基于Chakkaphan Tirasirichai[14]等人的研究成果,模型改造基準CGE模型中交通行業的生產方程以反映災害沖擊:

      其中,下標C、A分別為商品、活動。QXC為商品C的總產出,QAA為活動A的總產出,QINTAC,A為C對A的中間投入,QVAA為增加值,LDA、KDA分別為交通行業對勞動力和資本的需求。aC,A、ivaA分別為中間投入和增加值投入的份額參數。aA為與技術有關的參數,θA,C為活動賬戶與商品賬戶的換算參數,atran為與災害沖擊有關的參數。雪災之后,道路結冰,貨物運輸時間延長,因此統計局的貨物周轉量減少可以轉換為CGE模型中貨物運輸部門生產效率降低,表現為atran從災前的1變化災后介于0與1之間的值。

      刻畫四:針對統計部門調查的旅客周轉量變化,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經濟系統的機制。雪災之后,因為道路結冰,旅客旅行時間延長或者取消行程,行人進入市場以供給勞動稟賦獲得收入,因此統計局統計的旅客周轉量減少可以轉換為CGE模型中勞動力的總供給減少。

      QFSLAB1=L×QFSLAB0(4)

      其中,QFSLAB1為災后的勞動力供給量,QFSLAB0為災前的勞動力供給量,L為旅客周轉量損失率。

      為避免重復計算,以增加值QVAA的變化表示環境災害導致基礎設施破壞的經濟影響(Disaster Economic Impact,DEI)。

      DEIA=QVA1A-QVA0A(5)

      其中1表示災后,0表示災前。

      1.3 基準年的選擇

      南方雨雪冰凍災害發生在2008年初,本文CGE模型的基年為2007年,數據主要來源于作者編制的湖南省2007年社會核算矩陣(Social Accounting Matrix,SAM)[8],用于標定模型中的參數(見表1)。模型的求解使用運籌優化軟件GAMS。

      2 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中交通癱瘓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

      2.1 數據來源

      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交通癱瘓,災情數據來源于湖南省統計局公布的全省交通企業主要經濟指標(見表2),選用貨物周轉量和旅客周轉量作為交通行業的經濟損失指標。這次災害發生在2008年1、2月份,且從這兩個月湖南省交通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看,貨物周轉量和旅客周轉量較2007年同期都顯著下降,可以認為主要是雪災造成的影響。從時間尺度看,本文評估的經濟影響為2008年1、2月份共兩個月。另外需要說明的,我國經濟處于持續增長的階段,從近年交通企業主要經濟指標看,每年周轉量都有一定的增長,表2統計的貨物、旅客周轉量下降百分比是與去年同期相比,假如與2008年未受雪災影響相比,下降比例可能更大,因此,本文的評估結果相對保守。

      交通行業資本存量數據,用湖南省2007年投入產出表中的固定資本折舊和營業盈余與資產折舊率和資產回報率[15]換算,估算結果為762億元。模型中的進出口彈性參數值和省際貿易彈性參數值參考DRC-CGE模型中的相應參數值,進口彈性為0.2,調入彈性為0.1,出口彈性為1.4,調出彈性為1.5。

      2.2 評估結果

      環境災害導致房屋倒塌、基礎設施破壞、人員傷亡,從而造成直接經濟損失。環境災害觸發經濟系統,通過產業關聯導致企業生產能力下降或者出現生產瓶頸,從而造成企業總產出下降;通過居民收入降低導致購買力下降,從而造成居民需求降低,最終影響區域經濟。產業中斷造成的間接損失到底值不值得關注,學術界一直以來因為不能確定其大小,因此常常避而不談。此處設置交通行業固定資產存量損失分別為10%,20%,……,70%共七種情景,即災害直接損失(廠房、設備的重置成本)數據源為民政系統,采用建模方法中的第一類引入渠道,構建可以刻畫災害沖擊的CGE模型,評估間接損失,并對比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的大小。評估結果顯示(見圖2),當直接損失小于480億元左右時,直接損失大于間接損失;當直接損失大于480億元左右時,間接損失超過直接損失,可見,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不是線性關系。因此,對于重特大環境災害,不僅要評估直接損失,也要關注間接損失,并且要特別重視防范間接影響(例如,擾亂生活秩序、中斷生產活動以及影響區域經濟)。

      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南方多省省際交通、城市交通癱瘓,但是交通受損對區域經濟究竟造成多大的影響,我們卻不知道。此處以上述數據為基礎,采用建模方法中的第二類引入渠道,構建可以刻畫災害沖擊的CGE模型,評估2008年前兩個月,鐵路、公路和民航運輸中斷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評估結果(見圖3)顯示,鐵路和民航都有所盈余,公路行業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非常大,以

      增加值表示的經濟損失達到166億元人民幣,大約占這兩個月湖南省區域GDP的11%。雪災期間,鐵路、民航也受到影響,但只是間斷性的,從兩個月整體情況看,有些盈余是正常的。另外我國經濟持續增長,交通行業需求逐年增加,原始周轉量數據與2008年不發生雪災相比的話,鐵路、民航行業的收益可能至多與2007年持平,不會有所盈余。圖4顯示只有貨物中斷、只有旅客運輸中斷、兩種都中斷或者兩種都通暢情景下,湖南省受到的經濟影響。可見,這場雪災導致交通癱瘓,三種交通方式、兩種運輸類型總共給湖南省造成50.4億元的經濟損失,約占這兩個月湖南省區域GDP的3%。圖4還得到額外的信息,貨物運輸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7.9億元與旅客運輸中斷造成的經濟損失42.8億元相加并不等于交通業中斷總成的總損失50.4億元(7.9+42.8≠50.4),相差3 000萬元。這是由于貨物、旅客運輸中斷,同時沖擊經濟系統時候,二者之間會發生相互作用,比如,受影響的旅客正好是到貨物運輸企業上班的員工,或者貨物行業這幾個月不景氣,貨物運輸行業的員工取消春節期間的旅行計劃等等。因此,在進行環境災害經濟損失評估時候,需要將各種沖擊以及各種影響渠道綜合考慮,全面評估,這也指出了一些用比例系數法評估自然災害經濟影響的不足。

      3 結論與討論

      在我國,自然災害直接損失大小通常由民政系統和統

      計局系統公布,這兩個系統對直接損失的定義、評估方法以及關注焦點各不相同。本文在通用CGE模型的基礎上,重新設置宏觀閉合以評估民政系統的評估結果對經濟系統造成的影響;在交通部門生產函數中加入生產能力參數,以評估統計局系統公布的貨物周轉量損失對經濟系統造成的影響,調整勞動力總供給量以評估旅客周轉量下降對經濟系統造成的影響。可以說,在直接損失數據和CGE模型的參數或者變量之間構建了橋梁,將兩者聯系起來,使得我們能夠評估環境災害的經濟影響,也擴展了CGE模型的應用領域。

      本文用能夠刻畫環境災害沖擊的CGE模型,評估了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導致交通設施癱瘓對湖南省的經濟影響。結果顯示,直接損失與間接損失不是呈線性關系變化,待直接損失增長到一定程度,間接損失可能大大超過直接損失,因此,災害管理部門要特別重視防范重特大自然災害造成的間接損失和經濟影響。2008年南方雨雪冰凍災害,交通系統中斷,在當年前兩個月,給湖南省造成的總的經濟影響大約占當地GDP的3%左右。由于不同渠道的外生沖擊,在經濟系統中會發生相互作用,因此,環境災害經濟影響評估要通盤考慮,把各個方面的外生沖擊同時引入模型模擬。不同渠道的環境災害沖擊在經濟影響評估時不具累加性,以避免重復計算。

      由于數據獲取等方面的難度,本文尚需要在以下方面繼續深入研究。將投入產出表中的交通行業細分為鐵路行業、公路行業和航空行業,或者細分為貨運行業、旅客運輸行業,可以更有針對性的評估交通行業受損造成的區域經濟影響。另外,交通行業受損,可能導致旅客改乘其它交通工具,旅行費用增加;也可能是蔬菜運輸中斷,目的地蔬菜價格上漲等等。總之,環境災害導致交通癱瘓,影響非常復雜,本文的處理方法有待擴展,以模擬更多災害沖擊途徑的影響。本文也沒有區分省際間交通中斷與省內交通中斷的差異,在后續的研究中將嘗試采用空間CGE模型進行評估。最后需要說明,本文是在不考慮恢復重建下,從雪災發生,到兩個月后雪災停止的比較靜態分析,可以理解為災害經濟損失的一個最大值,后續研究尚需要開發動態CGE模型,考慮恢復重建,深入量化直接損失與經濟損失之間的相關性。

      參考文獻(References)

      [1]Scheuren JeanMichel, Olivier le Polain, Regina Below, et al. Annual Disaster Statistical Review: Numbers and Trends 2007 [M]. Belgium: Merlin, 2008:1-27.

      [2]史培軍,李寧,葉謙.全球環境變化與綜合災害風險防范研究[J].地球科學進展,2009,24(4):428-435.[Shi Peijun, Li Ning, Ye Qian. Research on Global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ntegrated Disaster Risk Governance [J]. Advances in Earth Science, 2009, 24(4):428-453.]

      [3]ECLAC(Economic Commission for 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Handbook for Estimating the Socio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f Disaster [M]. Mexico City: ECLAC, 2003.

      [4]FEMA(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HAZUS 99 Estimated Annualized Losses for the United States [M]. Washington, D C: Publication No. 366, Federal Emergency Management Agency, 2001.

      [5]Zhou Benzhi, Gu Lianhong, Ding Yihui. The Great 2008 Chinese Ice Storm: Its SocioeconomicEcological Impact and Sustainability Lessons Learned [J]. Bulletin of the American Meteorological Society, 2011, 92(1):47-60.

      [6]吳吉東, 李寧, 溫玉婷,等. 自然災害的影響及間接經濟損失評估方法[J]. 地理科學進展, 2009, 28(6): 877-885.[Wu Jidong, Li Ning, Wen Yuting, et al. Economic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 and Indirect Economic Loss Estimation Methods[J]. Progress in Geography, 2009, 28(6): 877-885.]

      [7]高穎,李善同.征收能源消費稅對社會經濟與能源環境的影響分析[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9,19(2):30-35.[ Gao Ying, Li Shantong. Analysis on the Influence of Energy Tax on Society, Economy, Energy and Environment[J].China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2009,19(2):30-35.]

      [8]李善同,何建武.中國可計算一般均衡模型及其應用[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0.[Li Shantong, He Jianwu. Chinese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d its Application[M].Beijing:Economic Science Press, 2010.]

      [9]Rose A, Liao S Y. Modeling Regional Economic Resilience to Disasters: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of Water Service Disruptions [J]. Journal of Regional Science, 2005: 45(1): 75-112.

      [10]胡愛軍,李寧,史培軍,等.極端天氣事件導致基礎設施破壞間接經濟損失評估[J].經濟地理,2009,29(4):529-535.[Hu Aijun, Li Ning, Shi Peijun, et al. Indirect Effects of Infrastructure Disruptions Caused by Extreme Weather Events with Application of the Inoperability InputOutput Model[J]. Economic Geography, 2009, 29(4):529-535.]

      [11]路琮, 魏一鳴, 范英等. 災害對國民經濟影響的定量分析模型及其應用[J]. 自然災害學報, 2002, 11(3): 15-20.[Lu Cong, Wei Yiming, Fan Ying, et al. Quantitatively Analytic Model for the Impact of Natural Disaster on National Economy [J]. Journal of Natural Disasters, 2002, 11(3): 15-20.]

      [12]Wu Jidong, Li Ning, Hallegatte Stephane, et al. Regional Indirect Economic Impact Evaluation of the 2008 Wenchuan Earthquake [J]. Environ Earth Sci., 2012, 65(1):161-172.

      [13]Hans Lofgren, Harris Rebecca Lee, Sherman Robinson. A Standard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CGE) Model in GAMS [M]. International Food Policy Research Institute (IFPRI), 2002.

      [14]Tirasirichai Chakkaphan. Case Study: Applying A Regional CGE Model for Estimation of Indirect Economic Losses Due to Damaged Highway Bridges [J]. The Engineering Economist, 2007, 52(4): 367-401.

      [15]張軍,章元.對中國資本存量K的再估計[J].經濟研究,2003,(1):35-43. [Zhang Jun, Zhang Yuan. Recalculating the Capital of China and a Review of Li and Tangs Article [J].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2003, (1):35-43.]

      Assessing the Economic Impact of Environmental Disaster:

      A Computable General Equilibrium Analysis

      XIE Wei1,2 LI Ning1 HU Aijun3 GAO Ying4 JI Zhonghui2

      (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Earth Surface Processes and Resource Ecology, Key Laboratory of 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Natural Disaster,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2.Academy of Disaster Reduction and Emergency Management, Ministry of Civil Affairs & Ministr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Beijing 100875, China;

      3.Hunan Meteorological Bureau,Changsha Hunan 410007, China;

      4.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100875, China)

      篇(8)

      【重點剖析】

      一、自然災害與人類活動

      1.自然災害及其影響

      方法點撥:判斷一些現象或事件是否屬于自然災害,關鍵是看其是否以自然變異為誘因,是否有人、財等承災體。

      2.自然災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異與表現形式

      強調:一定災害強度下,防災抗災能力強,有利于減少災害損失。經濟發展水平高,意味著單位面積的經濟密度大,災害損失的絕對數量也大,但這些地區生產自救能力強,災后恢復較快,災害損失的相對數量小。而那些經濟發展水平低且防災抗災能力弱的地區易受災,受災后經濟損失絕對數量小、相對數量大,缺乏自救和快速恢復的能力。

      二、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

      1.主要自然災害的成因、分布、影響

      自然

      災害

      類型分布成因影響典型災害氣象災害熱帶氣旋孟加拉灣北部及沿海、中國東南沿海、日本和東南亞國家、加勒比海和美國東部海岸廣闊的溫暖洋面(熱帶、副熱帶);充足的水汽;下熱上冷的大氣層狂風、暴雨、風暴潮干旱:漸發性,降水不穩定的干旱半干旱區

      寒潮: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地質災害地震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和環太平洋地帶巖層斷裂或錯位,地球內部能量的急劇釋放建筑物遭破壞、交通線路中斷、人員傷亡等滑坡和泥石流:山區,危害極大水文災害洪澇中低緯度,河流中下游地區強降水形成洪水,排水不暢,積水形成澇漬淹沒農田、村莊、道路等熱帶風暴潮:由臺風引起,來勢猛、破壞力強

      溫帶風暴潮:增勢相對平緩生物災害病害農作物分布區、森林分布區與作物所處環境有關農作物、樹木染病枯死蟲災(松材線蟲最具危險性)、鼠災(重災區是農田、牧場及森林區)(1)臺風、颶風都屬于熱帶氣旋中強度最強的一級。西北太平洋上熱帶氣旋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及以上的稱為臺風,印度洋、大西洋及太平洋東岸的稱為颶風。

      (2)自然災害并非百害而無一利,要注意其“功效”。洪水泛濫能帶來肥沃的土壤;臺風能緩解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伏旱;地殼運動活躍的地方多地熱能和溫泉;火山灰富含礦物質,能形成肥沃的土壤等。

      2.世界兩大自然災害帶的分布

      災害帶主要的自然災害太平洋沿岸幾百千米寬的自然災害帶火山、地震、臺風、海嘯、風暴潮北緯20°~50°之間的環球自然災害帶水旱、風暴潮、臺風、地質災害(滑坡、泥石流)3.人類活動對自然災害的影響

      三、我國的主要自然災害

      1.我國主要氣象災害的比較

      臺風干旱寒潮時間夏秋季節華北地區春旱3~5月,長江中下游地區伏旱7~8月冬半年,春秋季節危害大分布東南沿海我國西北地區、華北地區、長江中下游地區除青藏、滇南以外的廣大地區成因熱帶、副熱帶海區強烈發展的熱帶氣旋長期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圍的劇烈降溫災害

      特點強風、特大暴雨、風暴潮給生命財產帶來危害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糧食減產,人畜飲水困難強降溫、大風、雪災,影響范圍大,使農作物受凍害防御

      措施加強預報,營造沿海防護林,提高公眾防災意識保護生態環境,節約用水,營造防護林,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旱作農業加強預報,作好防寒準備2.我國主要地質災害比較

      泥石流(滑坡)地震火山分布

      規律山區。坡陡谷深、巖石破碎、植被覆蓋率低、暴雨驟降或冰雪融水迅速匯集主要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主要分布在環太平洋地帶,地中海和東非的火山帶,大西洋洋底典型

      地區青藏高原邊緣山區,如云南、四川西部,低山丘陵與平原交界處也會出現①東部沿海地區處在環太平洋地震帶上

      ②、云南處在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上山西大同附近――死火山群;長白山、白頭山、黑龍江省五大連池――休眠火山;臺灣大屯火山群七星山――活火山3.我國的生物災害比較

      生物

      災害蟲害鼠害病害類型①常見的農作物蟲害有:蝗蟲、黏蟲、水稻螟蟲、棉鈴蟲等。其中危害最大的是蝗蟲

      ②常見的森林蟲害有松材線蟲、松毛蟲、楊樹蛀干害蟲、泡桐大袋蛾等。其中松材線蟲是世界上最具危險性的森林蟲害,被列為國際、國內重大檢疫對象亞洲東部喜濕鼠類危害區

      亞洲中部耐旱鼠類危害區常見的農作物病害有:稻瘟病、小麥銹病、棉花枯萎病、煙草炭疽病等

      常見的森林病害有:楊樹爛皮病、松皰銹病、溶葉病、泡桐叢枝病等原因①有適宜繁殖的氣候條件

      ②自然或人為因素造成的天敵減少等①氣候變化等造成的不良環境使得作物對病害的抵抗能力降低

      ②外來病原體入侵也是病害流行的主要原因危害導致農作物減產、林木生長量減少、森林枯死,其不僅對我國森林工業造成極大損失,而且對森林生態功能造成嚴重破壞害鼠啃食植株,在地下打洞,危害植物根系,使農業減產,森林草地遭到破壞病害使農作物、樹木染病枯萎甚至死株,導致大面積農田、森林被毀壞防御

      措施農藥滅蟲;投放天敵;人工誘捕;加強檢疫,阻止有害生物進入國門4.我國的水文災害比較

      (1)我國的洪澇災害比較。

      類型洪水來源主要分布地區發生時間暴雨

      洪水主要是臺風、鋒面等帶來的暴雨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與暴雨的時空分布高度一致,在東部季風區,暴雨集中發生在每年的4~9月,并自南向北推移融雪

      洪水由積雪融水和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分布在我國西北和東北山區受氣溫升高制約,融雪洪水一般發生在每年的4~5月,冰川融水形成的洪水主要發生在7~8月冰凌

      洪水冰凌堵塞河道主要發生在黃河上游的寧夏、內蒙古河段和部分下游河段,松花江部分河段主要發生在河流封凍和解凍的季節學法指導:洪水的形成還與流域的匯水速度和河道的排水速度有關。當流域的匯水速度大于河道的排水速度時,就容易形成洪水;反之則不會形成洪水。流域的匯水速度與流域的地面坡度、土壤含水量、植被覆蓋率等有關;河道排水速度與河谷彎曲程度、通暢程度、縱向坡度等因素有關。

      (2)我國的風暴潮比較。

      類型發生季節發生地區特點主要危害臺風引起的風暴潮多在夏秋季節臺風鼎盛時期東南沿海,其中長江口、錢塘江口、珠江三角洲、臺灣、海南等地受災最為嚴重來勢猛、速度快、強度大、破壞力強溫帶風暴潮春秋季節我國北方沿海地區增水過程相對平緩不僅毀壞船只,而且破壞房屋、農田、海堤以及碼頭、港口等工程設施,并造成不同程度的人員傷亡。受災體的價值越高,造成的損失越大5.我國自然災害多發的原因

      (1)特殊的地理位置。我國處在兩大自然災害帶的交匯處,一是環太平洋災害帶,處在太平洋板塊和其他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是災害點位最多的地區。二是北半球中緯度災害帶,沿地中海―喜馬拉雅一帶災害點位密集。

      (2)強烈的地殼運動。我國處在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3)多山的地貌。我國2/3的面積是山區,地貌類型復雜多樣。

      (4)受不穩定的季風環流控制。季風氣候不穩定,尤其是夏威夷高壓勢力的大小及位置的移動常導致我國頻繁發生旱澇災害。

      6.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

      強調:西南地區最常發生的地質災害為地震、滑坡、泥石流,而這些災害存在著密切的聯系,再加上這里氣候和地形的特點,就形成了多種地質災害群發的特點。

      7.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原因

      強調:我國長江流域水文災害多發的原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為因素。雖然人類難以改變自然規律,但我們可以從減少人為不合理的開發利用、降低生態環境脆弱性等方面減輕災情。人類的合理活動,如生物措施(植樹種草)、工程措施(修建水庫,打壩淤地)、保護水域和合理利用土地等,都能最大程度地減少洪水災害的威脅。

      8.華北地區氣象災害多發的原因

      強調:華北地區地處我國北方,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由于夏季風強弱不定,從而使得降水的年際、季節變化都很大,因此,旱澇災害頻發。再加上距離冬季風源地較近,地勢平坦,冬春季節強勁的冬季風也帶來了多種災害。所以,該地區的災害主要是由氣象災害造成的。

      【強化訓練】

      1.2012年1月底,亞歐大陸遭遇了寒冷天氣襲擊。下圖為有關此新聞報道的圖片。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指出本次極寒天氣可能給遇災國家或地區帶來的危害,以及政府部門應采取的措施。

      2.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我國某省區農業蟲害發生地和≥10℃積溫等值線分布圖。

      材料二材料一圖所示省區是我國農作物病蟲害較嚴重的地區,小麥吸漿蟲和稻瘟病是該省重要病害之一,其中長期連陰雨、長期灌深水是稻瘟病發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描述該省農業蟲害的主要分布特點。

      (2)說出該省南部主要的農業病蟲害類型,并說明該病蟲害發生的氣象原因。

      3.讀長江中下游地區2011年春夏季節降水比較圖,完成下列問題。

      說明:圖中“平均值”為1971~2011年該季節降水量平均值。

      (1)結合圖示,分析2011年長江中下游地區曾發生過哪些自然災害。

      (2)在長江中下游的山地丘陵地區,上題所指自然災害會帶來哪些次生災害?

      4.我國是世界上自然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災害種類多、分布地域廣、發生頻率高、造成損失大。讀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損失面積比例圖,回答問題。

      (1)從各類自然災害對農業損失面積比例圖上可以看出:危害我國農業生產最嚴重的自然災害是和。形成這兩種災害的自然原因是什么?

      (2)自然災害對我國農業造成的損失較為嚴重,請從防災減災方面對我國農業的發展提出建議。

      5.下圖為我國三類地區的劃分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

      (1)請說出“一類地區”多發的兩種不同類型的自然災害,并分析其產生的自然原因。

      (2)總結我國“三類地區”的區域分布特點,并分析其經濟損失相對較小的原因。

      6.閱讀圖文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我國是世界上地震災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發生在我國的地震約占全球大陸地震發生次數的1/3,地震死亡人數約占全球的1/2。除貴州、浙江兩省外,其他各省級行政區都發生過6級以上的強震,但是各省(市、區)之間地震災害發生的情況仍有很大的差異。上圖顯示了我國各省(市、區)地震災害風險程度的差異。

      (1)說出我國地震災害風險等級的區域分布特點并簡述其主要原因。

      (2)我國應采取哪些措施以“縮小”地震災情?

      7.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也是世界上泥石流災情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分析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一中國泥石流分布圖。

      材料二中國泥石流成因的地域差異。

      區域成因類型特點青藏高原東

      南部山地冰川泥石流規模巨大,頻繁而猛烈川滇山地降雨泥石流較頻繁,與人類活動密切相關黃土高原暴雨激發的泥石流頻率、規模、強度均不及山區泥石流華北和東北

      山地暴雨引發的泥石流頻率低,但規模大且來勢兇猛(1)分析黃土高原泥石流形成的主要原因。

      (2)我國泥石流多發于哪一季節?其原因是什么?

      參考答案:

      1.危害:危害人體健康,造成人員死亡;破壞電力設施;阻斷交通;造成能源供應緊張;農業生產遭受低溫凍害等。措施:加強天氣預報,提前寒潮預警信息;完善救援機制,備足救援物資;加強防災減災宣傳等。

      2.(1)集中分布于4800~5200(≥10℃積溫)等值線之間;中東部多,北部、西部少。

      (2)類型:稻瘟病。原因:稻瘟病發生時氣候溫暖,陰雨連綿,光照不足。(答出兩點即可)

      3.(1)春季降水大幅減少,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干旱災害;夏季降水大幅增加,導致該地區出現嚴重洪澇災害。

      (2)春季干旱易引發火災(蟲災)。夏季暴雨易引發水土流失,土壤肥力降低;夏季暴雨沖刷導致滑坡、泥石流災害。

      4.(1)干旱洪澇原因:我國主要是季風氣候,季風不穩定,降水變率大,容易引起旱澇災害。

      (2)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大規模建設旱澇保收高標準農田;加大農業防災減災的科技投入,開發抗災能力強的新品種。

      5.(1)地震:處在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的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地震頻繁。滑坡和泥石流:山區面積廣大,地表起伏大;夏季多暴雨;植被覆蓋率低;地殼運動活躍,地表物質破碎。(西北干旱:距海遙遠,高山阻擋,天然降水少)

      (2)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地區。原因:屬于經濟發達地區,由于人口多,經濟總量高,抗災減災的基礎雄厚,抗災能力強,災害對該地區危害程度較低,所以自然災害的直接經濟損失相對較小。

      6.(1)分布特點:我國地震災害風險等級的地區分布不均,中西部地區地震災害風險大于東部地區。主要原因:我國西部地區處于地中海―喜馬拉雅地震帶,而我國東部大部分地區抗災能力強。

      篇(9)

      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的投入產出與生產項目是不一致的,所以以簡單的定性方法來評價地質災害防治項目效果是片面的,不合理的。進而,尋求一種更合理、更客觀、更全面地評價地質災害預警項目經濟效益的方法成為當務之急。

      1、評價意義

      1.1、開展投資項目經濟評價已成為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世界各國項目決策的普遍趨勢。通過地質調查項目評價,能識別項目對國民經濟發展的需要程度及對社會影響的范圍,為爭取國家財政支持,保障重點項目專項資金的投入提供依據,提高財政資金的使用效率。同時,也為國家制定政策,進行國土資源規劃、決策和管理提供重要依據。

      1.2、項目的評價有利于建立以項目管理為核心的新的運行機制,完善地質調查項目的可行性論證、項目的監理和項目的后評價工作,提高項目的質量和管理水平,促使地質調查項目工作目標明確、內容具體、操作規范和成果符合要求。有利于提高項目產生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1.3、項目評價在商業性投資項目中應用廣泛,但在我國開展地質調查項目評價及其研究時間較短。目前,國際上也沒有成熟的評價理論和方法可供直接利用。因此,進行地質調查項目評價的理論和方法研究,對新一輪國土資源大調查項目的實施和管理具有重要的實踐意義和理論意義,同時也對公益性投資項目的評價產生重大的影響。

      2、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經濟效益評價方法

      2.1、評價內容、指標及評價標準

      2.1.1、評價內容、指標

      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的實質是開展地質災害多發區的調查,建立地質災害預警、監測、預報系統,為治理規劃、防災減災提供依據,為基礎設施建設工程、國民經濟和城鄉發展規劃規避風險、減少損失提供參考。因此,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即指成果被經濟活動所采納,從而為國民經濟建設作出貢獻而產生的效益。既包括因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的實施而使受災體直接避免經濟損失而產生的直接效益,又包括因受災體免遭破壞而避免的關聯性損失所產生的間接效益。

      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可根據“替換理論”,從工作區預期地質災害損失的關系中通過替換計算獲得。即將計算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的經濟效益替換為計算工作區預期災害經濟損失。計算公式如下:

      采用效益-費用分析法,計算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效益與投資(費用)的比值。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經濟效益分級及評估標準,按效益費用比的大小分別設定如表2-1。

      2.2、直接經濟效益計算方法

      根據“替換理論”,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直接經濟效益采用預期直接經濟損失替換計算。因此,首先研究工作區預期災害直接經濟損失計算方法。

      預期直接經濟損失計算的方法可分為以下兩種方法。

      方法一:突發性地質災害多采用此方法

      首先設定評價標準,國家科委、國家計委、國家經貿自然災害綜合研究組受國家經貿委的委托,曾承擔制定了一個全國自然災害分級標準(略)。

      上表中增加第Ⅵ級災害的原因,是由于我國大量存在這個級別的地質災害。表中損失率(ρ)的含義是,災區在災前的所有可能成為受災的對象(有形資產)在災后的總實際損值(VL)與災前的總經濟凈值(VP)之比。用公式表示為:

      其次,確定預期災害災級及計算損失值。假如不進行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肯定會發生災害。可采用兩種方法來計算損失值。

      一是采用經驗取值法,對評價地面變形、巖土位移等災害來講,一般習慣于保險的做法,只設定發生了一次小型災害(以求得最小損值)。其直接經濟損失量、值從表2-2、2-3均可查到一個從0.01―

      二是計算預期直接經濟損失,除了查表2-2、2-3可找到災級損失概估數外,尚可采取計算的辦法求出比較接近實際的評估數。

      直接經濟損失一般包括資本損失、產品損失、生產損失三部分。此三方面的損失項目在未損前的凈值于我國的各級統計年鑒中均有反映。前兩項(資本和產品)主要是有形資產,在年鑒的固定資產及流動有形資產統計中有所反映,后一項在國內生產總值中有所反映。根據統計年鑒的統計資料可以計算出災區單位面積內的有形資產凈值、單位面積及單位時間的國內生產總值,以它們作為基礎,再和災區面積、災害損失率、災害時間(平均恢復期)發生關系,即可預估出有形資產的預期損失值及國內生產總值的預期損失。估算步驟如下:

      (1)求預期災區有形資產凈值

      第一步,求預期災區每平方公里的有形資產凈值

      根據統計年鑒及有關報表,求出預期災區(一般是預測的危險區)的所在行政單元(如市、市區、縣城、小鎮、鄉村等)內所有有形資產的總經濟凈值(VP),除以行政單元面積(m),即得行政單元每平方公里的有形資產凈值VP1。

      式中,DLi為第i種地質災害對受災地區的全部直接經濟損失。

      方法二:緩發性地質災害多采用此方法

      采用類比法進行直接經濟損失的計算。

      根據目前地質災害實際情況所統計的資料進行估算預期直接經濟損失。

      若有些地區的災害形成機制和災害形成過程相似;其社會經濟結構,也具有相似的統一性,即可利用類比法來根據已知地區的地面沉降有關數據,估算未知地區的地面沉降的有關數據和所造成的損失。估算公式如下:

      3、結語

      地質災害監測預警工作是一項牽涉地區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人民安居樂業的長期任務,希望針對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特點,設計一套可操作性強的指標體系和評價標準,以期為該類項目的立項、成果驗收、成果使用效果的評價提供系統的分析工具。通過分析,明確地質災害預警工程項目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程度,找出差距與不足,保證國家專項資金最大效益為社會經濟及國土資源管理服務。

      篇(10)

      問題的提出

      由于我國幅員遼闊,環境條件復雜,人口眾多,密集度高,經濟發展程度不高,災害的防御能力和承受能力均較低等因素,造成我國災害損失嚴重和防災救災占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頻發的自然災害已經成為制約我國經濟發展的重要瓶頸,也是影響我國政治、經濟和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我國政府為了減輕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采取應急措施,達到科學管理的目的,進行自然災害應急管理,是在充分分析研究自然災害發生的原因、過程和造成的后果的基礎上,通過協調社會多方的資源,對自然災害進行預警、救災和重建的過程。政府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居于主體地位,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但僅依靠政府的力量難以實現應對災害的高效、快速、協調和靈活。在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發揮的作用是有限的,特別是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政府必須依靠公眾的力量,才能有效控制災害的影響。

      “公民社會和公民參與的成熟為建立應急決策參與機制創造了主觀條件。”作為社會中最大的全體,公眾擁有著最為豐富的社會資源,具備防災救災的能力,有效發揮其作用,是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災害預警、減少危害,維護公共利益的內在保證。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能夠降低政府在整個應急管理中的成本,使得政府應對危機的資源更加高效、有針對性。公眾積極主動配合政府實施自然災害應急管理,響應政府的號召,通過各種方式參與救災,提高了政府救援工作的效率,也相當程度上控制了自然災害的危害。例如在2008年的汶川地震中,災區人民組織的自救和互救,災區外人民捐款捐物支援災區,都有效地控制了地震震后災情的惡化。在災害過后,公眾更應樹立危機意識,教育晚輩應對災害的技巧,向親友傳播減災防災的知識等等。由此可見,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具有極大的必要性。然而,實際情況是公眾參與應急管理存在著一定的困境。對這些困境進行分析,完善公眾參與應急管理,采取措施和制度安排鼓勵公眾的有序參與是當前的有效可行選擇。

      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困境分析

      公眾自然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薄弱。與我國自然災害頻發的現實情況形成巨大反差的是我國公眾普遍缺乏對自然災害的了解、防范自然災害的危機意識和自我保護能力薄弱,一旦發生自然災害,往往會造成慘重的損失。

      我國公眾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薄弱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公眾對自然災害的征兆認識不足,警覺性不高,僥幸心理過重。例如,2010年我國西南百年一遇的特大旱災,由于旱災發生的初期,公眾沒有足夠的重視,認為干旱很快就會過去而沒有做好防旱減災的準備,最后造成了極大范圍和嚴重的經濟損失。第二,公眾身邊普遍沒有準備應對災害的應急設備,并且缺乏使用應急設備的技能。例如在地震發生之前,絕大多數的公眾沒有準備災害急救箱,更不知道災害急救箱如何使用,使很多在地震中受傷的群眾沒有藥物對傷口進行及時的處理,導致傷口感染,增加了治療的難度和風險。第三,公眾普遍缺乏應對自然災害的知識和技能。例如我國常見的地震和泥石流災害中,因為許多公眾缺乏逃生和救助的知識和技能,往往造成不必要的傷亡。

      造成我國公眾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薄弱的原因主要是:一方面,長期以來公眾參與救災都是聽從政府的號召,政府也主要是出于政治方面的考量,公眾出于被動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地位。政府沒有長期持續性地培育公眾的災害危機意識和應對能力。另一方面,相較于其他發達多家應對自然災害管理的經驗,我國還處于起步階段,存在應對自然災害管理的機制和措施不夠規范系統、對公眾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缺乏教育和宣傳等問題。曾經指出:“基層的應急能力,是全部應急管理的基礎;人民群眾的積極參與,是國家應急管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我國基層的應急管理能力相當薄弱,人民群眾的公共安全意識以及自我保護能力不強,這也是安全事故多發、災害損失加劇的一個重要原因。”

      公眾參與的志愿失靈影響參與的有效性。在自然災害發生的初期,能夠獲取的信息量和途徑很少,公眾因對信息的缺失和不對稱而產生恐慌,而小道消息或謠言便會四處傳播并為公眾所接受,并且公眾對災害事實情況掌握不全面,不能從全局去看待整個自然災害的發生發展,對自身行為沒有足夠的預見性,導致自然災害危機勢態進一步惡化。公眾作為普通群體,他們的受教育水平、社會階層屬性等有著諸多不同,他們對災害的認識和判斷就有著非專業因素的影響,會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出現公眾參與的志愿失靈。

      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首先是志愿者參與救援的業余性,使志愿者面對救援工作可能熱情有余而能力不足。例如2013年雅安7.0級地震后,由于缺乏專業的組織協調,大量的物資和志愿者涌向雅安,導致通向雅安災區的生命線出現擁堵,妨礙了救援行動的順利進行;其次,許多志愿者沒有經過嚴格的專業培訓,沒有對自己的救援行動做好充分的準備,光憑滿腔熱血,盲目進入災區,導致在災區沒有發揮出多大的作用,反而占用了災區有限的寶貴資源;再次,志愿者組織應是一個多元化的體系,但是志愿者組織處于自身利益和偏好的考量,會片面性地選擇救助對象。這樣會造成志愿者組織沒有從救災的全局性出發,使救援工作出現混亂,救援資源過于分散,無法有效地從多方面全方位地開展救援工作。另外,志愿者組織的救援行動往往是自發性的,自身的狹隘性會因為救援訴求沒有得到滿足而與政府產生誤解,惡化與政府合作的空間;最后,志愿組織之間具有孤立性。由于各類民間志愿組織之間在救災過程中缺乏溝通和協調機制,救援活動往往集中在某一地點或者救援對象偏向某一群體。導致志愿者組織彼此之間的救災功能與行動發生沖突,造成救災資源與人力的浪費,無法有效發揮彼此互補的功能,使救援工作和災后重建工作出現志愿者失靈的現象。因此,我國迫切需要建立起對志愿者的科學管理和引導體制,以方便協調志愿者組織從大局出發,合理分工,充分發揮彼此的作用,做好救災工作。

      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救援工作的志愿失靈造成災害發生時公眾很難理性地參與到應急管理中,通常只能以極端手段去解決問題和表達自身利益需求,從而造成公眾與政府間的不信任。

      現代媒介利用存在局限。公眾是自然災害威脅直接對象,在災害發生時,他們的生命、財產等利益受到直接的影響,會導致心理上和精神上的恐懼感。媒體報道的不實因素的存在和政府信息的滯后,加深了政府威信力的缺失,使公眾缺乏有效的組織,對應急管理會造成一定的混亂局面。

      首先,公眾的文化程度和新媒體的普及、有效利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公眾參與應急管理。公眾的文化程度不高使他們對現代傳播媒介、溝通工具的認識和使用效率也不高,無法有效利用現代媒介獲取所需的信息,對海量信息的真實性難以迅速作出判斷,使得對自然災害的情況、救災措施不了解,限制了公眾對突發性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政府部門通過手機短信等傳播的公共危機預警、應對信息沒能發揮其最佳效果。

      其次,政府信息的渠道相對較單一,傳統觀念沒有轉變,對新媒介的利用較少,信息的遲緩,不能及時了解輿論的動向,導致救災信息不能及時,使謠言不能及時得到遏制和解釋。政府網站和官方新聞媒體依然是真實信息的傳統平臺,但是政府網站和官方新聞媒體的信息往往滯后于新媒體,并且公眾訪問政府網站獲取信息的主動性不高,不能有效傳播,使得政府在應急管理中疲于辟謠,政府的公信力受到制約。

      最后,媒體作為連接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平臺,沒能搭建一座及時有效的溝通橋梁,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良好的雙向溝通。傳統媒體作為政府真實信息的主要平臺,已經不能滿足自媒體時代公眾對信息的即時需求和開放互動;而新媒體作為政府與公眾之間溝通的新渠道,沒有有效規范,使大量真假難辨的信息廣泛傳播,放大不穩定情緒和社會陷入恐慌,導致政府的公信力下降,無法有效組織公眾參與到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中。

      完善我國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幾點思考

      強化公眾危機意識,提高公眾參與能力。公眾危機意識的強弱直接關系到自然災害的處理效果,因而在日常的生活中應首先培養和強化危機意識,對于潛在的危機,能夠提高警覺性和防范,對于即將發生的危機,能夠及時果斷地采取行動。要提高公眾的危機意識和防范意識,必須加強宣傳,普及自然災害相關的知識和應對方法:第一,政府應該建立起一個常態化的自然災害知識教育機制,并且向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學習相關的經驗,由政府主導編制有關防災減災和應急知識手冊向公眾免費發放。第二,要充分發揮新聞媒介和網絡的作用,通過多渠道宣傳,一方面讓公眾了解自然災害的危害,另一方面可以方便公眾通過多種途徑來獲取自然災害的信息和應對自然災害的方法。

      其次,要提高公眾應對自然災害的能力,使公眾能夠從容面對自然災害,并能夠及時采取有效的行動減輕災害帶來損失。為此可以從三個方面著手:一是建立和完善應對自然災害的應急預案,用于指導政府和公眾在自然災害發生時做出緊急反應,協調行動,減輕災害造成的損失。二是要重視和有針對性地開展突發性自然災害應急避險的演練。一方面可以通過模擬逼真的災害情景,提高公眾應對災害的技能;另一方面,可以在不斷地演練過程中,檢驗應急管理預案,不斷改進和提預案的可行性。三是在學校和小區等人員密集地要配備齊全的消防設備,教育公眾操作使用消防工具,定期檢查消防設備是否完好和消除安全隱患,保持逃生通道的暢通。在自然災害面前,人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是極其微弱的,但是可以通過提高自身應對自然災難的能力,減輕其造成的損失。

      全社會具備良好的危機意識既是預防公共危機的前提,也是完善自然災害應急管理,增進社會安全的基礎。公眾只有具備了良好的危機意識,在自然災害發生時才能臨危不懼,及時有效地做出反應。只有不斷地提高公眾應對危機的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出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作用,做到臨“震”不亂。

      提高公眾參與災害應急管理的專業性、協調性。政府部門針對自然災害成立的專門應急小組可給予公眾專業知識的指導,通過有效的指導使公眾對各種自然災害有基本的了解,提高公眾參與災害應急管理的能力,掌握基本的應急管理知識和急救技能,能夠對自然災害發生的各個階段有針對地采取有效的應急管理措施。讓公眾在參與自然災害的應急管理時,能夠有效地發揮自救與互助的作用,把握最佳的搶救時機,減少災害造成的不必要的損失,有計劃、有步驟地應對危機。公眾參與到應急管理中,連接起政府和公眾之間的信任紐帶,消除公眾不必要的心理恐慌,減少相信和參與傳播謠言以及在災害現場的各種不理的發生。因此,政府部門與公眾的協調無疑是成功快速應對自然災害,解決危機的重要因素。政府應最大可能地調動社會資源,努力拓寬社會參與渠道,構建社會整體的危機應對網絡,實現對公共危機的協同治理。要達到二者間的相互協調,則更應側重于使公眾的有序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中。政府部門作為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主體,對自然災害有全局的把握,因此,公眾在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過程中就要把握政策的走向,堅持政府的領導。政府應建立公眾參與應急管理的激勵獎勵機制,這樣能夠很好地降低公眾在公共危機后的失落感,不至于消除危機的成功與公眾的心理失衡形成巨大反差,更能激起災害后公眾重拾自我的信心。其次要建立起有效的信息溝通機制。只有加強信息共享和溝通,政府和公眾才能彼此信任,才能通力合作,共同促進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有序有效進行。為此要建立起一個多元的現代化信息平臺,方便和促進政府與公眾之間的信息共享和溝通,形成彼此信任的紐帶,協調政府與公眾的行動。

      利用公眾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新媒體平臺。在網絡信息時代,媒體特別是新媒體作為一種特殊的社會力量,在應急管理中發揮的作用日益顯著。美國《連線》雜志對新媒體的定義:“所有人對所有人的傳播。”以網絡平臺衍生出的新媒體形態有博客、微博、微信等,具有信息傳播的交互性與即時性,海量性與共享性等優勢,比如,移動電話持有者可以對自身發現的公共危機潛在的威脅通過微博、QQ群實現瞬時傳播;網友們也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交流危機自救的方法,為政府建言獻策。因此,公眾在參與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過程中,應該充分利用新媒體多元化、多渠道、多形式的優勢,負責任地進行信息的交流與共享,不信謠不傳謠。

      不僅如此,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過程中,政府也要與媒體及時溝通,并考慮公眾需求,提供真實信息供其,作針對性報道。政府在自然災害應急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建立起有序有效的公眾參與渠道,例如:事前利用電子政務平臺接收公眾的咨詢、建議,實時地向公眾公開應急管理的政策措施,征詢改進意見等。這樣,以便公眾能通過官方的平臺去獲得真實可靠的信息。現在我們的手機都會收到政府部門發來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衛生健康保健信息等。這一舉措可以很及時地為公眾提供危機防范知識,達到一定的預警目的。新媒體的開放互動特性拓寬了公眾獲取公共危機信息的渠道,以互聯網為代表的新媒體不但能使信息瞬間傳播,而且還能讓信息即時開放互動、高度共享。但新媒體的這些特點也弱化了政府作為信息把關人的作用,使未經證實的小道消息任意傳播,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增加了政府危機管理的難度。正所謂“謠言止于公信”,在自然災害發生后,應迅速建立起政府—媒體—公眾三者之間順暢的信息溝通路徑,使新媒體既能承擔起為政府及時真實信息的角色,又成為收集輿情、反映公眾呼聲的最佳渠道,實現政府與公眾之間良好的雙向溝通,強化彼此的信任。

      結語

      篇(11)

      在電力應急體系建立的過程中,需要根據電力事故的發生原因、性質、實際規模以及可能造成的危害等,采取相應的應急處理措施,在處理過程中應體現基本情況清楚、職責分工明確、指揮決策統一、信息渠道通暢、重視災后恢復幾方面的指標要求。電力事故應急預案是應急管理體系規劃建設的重要基礎,在突發事故發生的狀態下,發揮著應急綱領和指南的作用。因此,在編制電力事故應急預案的過程中,要注意不能遺漏可能發生的風險因素,應急措施要量化具體、行之有效,責任的邊界要明確清楚。對于通過評審的應急預案要定期進行實踐性演練,根據演練結果發現電力應急管理體系中存在的不足并加以改進,不斷提升應急預案的針對性、科學性和可操作性。通常情況下,電力突發事件可分為紅橙藍黃四個不同的等級,分別是特別重點突發事件、重大突發事件、比較重大突發事件和一般突發事件。電力指揮中心在接到事故報警后應對突發事件等級做出迅速的判斷,啟動相應等級的電力事故應急預案,合理調配企業資源和社會資源,保障事故搶救的順利進行。在電力突發事故的救援過程,應做好人員救助、電網搶修和醫療救助三方面的相應,控制電力事故的發展。電力運行應急恢復完成后,需立即組織人員評估損失,查明事故發生原因,總結經驗教訓,進而制定相應的改建措施,修訂應急預案中存在的缺陷,以提高電力應急管理體系的實效性。

      電力應急體系的預評估是借助相應理論和方法評價電力應急管理工作的效率和質量,主要是指對應急管理實施的準備階段、執行階段和善后階段的工作內容進行評估。評估內容具體包括電力生產環境、電網設備及電力機具的防護、人員素質和現場管理。預評估是電力應急體系規劃建設中的重要環節,只有結合科學準確的評價,才能發現應急管理體系中存在的問題和不足,確保電力應急管理水平的不斷提高。電力應急體系在初期規劃建設過程中,應與電網實際建設情況緊密結合,充分調動周邊電力資源,借助社會各界力量,盡量減少不必要的配置,從而提高應急體系建設的效率,獲取最可靠、最廣泛的社會支持。在應急體系建設完成后,一定要經過反復的演練和細節的具體量化,確保應急管理體系在執行過程中的可操作性和指導意義。在電力應急體系預評估過程中,確保人員、設備、制度等各應急階段的全面評估,不斷完善應急體系中不足之處,提高應急管理水平。電力應急體系評估階段宜制定一系列評估指標,量化相關指標數據,更好的衡量應急管理工作的質量和效率,從而為應急體系的改進和完善指明方向。災害預評估屬于電力應急管理體系運行機制中的決策評估部分。對于自然災害的評估是全面反映災害,確定防災、減災目標,優化抗災、救災措施,評價減災效益,制定減災、救災策略的基礎依據,也是制定社會經濟發展計劃的重要參考。災害預評估是以系統工程的思想和方法為主導,注重研究對象的整體化和層次化、評價方法與技術的綜合性以及信息利用多元化,將災害學、社會科學、環境科學等理論作為基礎,不斷豐富和完善電力災害損失預評估的內容,建立電力災害損失評估體系,以適應電力企業突發事件順勢評估的客觀需求。災害預評估作為災害評估時間維度上的重要組成部分,可具體分為短期預評估和中長期跟蹤評估。其中中長期風險跟蹤評估是對一個地區或潛在危險事件的危險程度進行預測性評價。

      一般通過數理統計方法和概率論可以核算出災害期望損失,并以此為依據評價災害風險水平、評價電力應急體系效益、分析災害的可防止性,進而提出防災、救災的最優方案。電力應急體系規劃建設中的預評估主要是在災害學理論的指導下,對電力事故所造成的自然生態及社會經濟變化的一種價值判斷,以評估理論和方法為基礎,結合電力事故評估的實際情況建立相應的模型系統、指標系統、規則系統。預評估理論可作用于電力應急體系防災、救災的決策系統,通過防災、救災措施系統反饋給承災系統,從而構成一個環節完整的信息反饋路徑,形成電力災害評估與防災、救災相結合的網路系統,指導電力應急管理體系的建設。電力應急體系功能構建過程中對災害損失的預評估需要結合電力應急體系實際情況,針對已經發生的電力事故,評價電力應急體系的脆弱性和風險損失。

      完善的電力應急管理體系能夠減少突發事件對電力生產的損失。電力應急體系的規劃建設作為當前和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電力工作者研究的重點內容,需要從電力應急體系的本質出發,建立科學、系統、規范的電力應急體系評價指標和電力事故預評估指標。在今后對電力應急體系和電力事故損失進行評價時,將各項指標運用其中,以提高電力應急體系的綜合能力和安全收益。

      作者:劉曉東 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麟游縣供電分公司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地址入口| 久久er国产精品免费观看2| 日本一卡精品视频免费| 影音先锋国产精品国语对白| 欧美激情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日本亚洲直接| 一本精品中文字幕在线| 国产情侣大量精品视频| 韩国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麻豆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 | 久久精品国产福利国产琪琪| 国产精品欧美亚洲韩国日本|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久蜜芽| 精品人妻少妇嫩草AV无码专区| 2021年精品国产福利在线| 国产AV国片精品| 久热这里只有精品视频6| 亚洲精品动漫免费二区| 欧美精品一二区| 精品人体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久| 久久亚洲精品视频| 欧洲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97久久久精品综合88久久|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888蜜芽| 无码人妻精品中文字幕免费| 亚洲日韩一页精品发布|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香蕉依依精品视频在线播放 | 国产成人亚洲精品91专区手机 | 99视频在线观看精品| 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果冻不卡| 少妇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99re这里只有精品热久久|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精品精品国产自在久久高清| 青草青草久热精品视频在线网站 | 一本大道无码日韩精品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