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歐姆定律含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理解歐姆定律及其表達式.
2.能初步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問題.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介紹歐姆的故事,對學生進行熱愛科學、獻身科學的品格教育.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教學的課型屬于習題課,以計算為主.習題訓練是歐姆定律的延續和具體化.它有助于學生進一步理解歐姆定律的物理意義,并使學生初步明確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明確題設條件,正確地選擇物理公式,按照要求規范地解題,注意突破從算術法向公式法的過渡這個教學中的難點.特別需強調歐姆定律公式中各物理量的同一性,即同一導體,同一時刻的I、U、R之間的數量關系.得出歐姆定律的公式后,要變形出另外兩個變換式,學生應該是運用自如的,需要注意的是,對另外兩個公式的物理含義要特別注意向學生解釋清楚,尤其是歐姆定律公式.
教學設計方案
引入新課
1.找學生回答第一節實驗得到的兩個結論.在導體電阻一定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流
跟加在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在加在導體兩端電壓保持不變的情況下,導體中的電
流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2.有一個電阻,在它兩端加上4V電壓時,通過電阻的電流為2A,如果將電壓變為10V,通過電阻的電流變為多少?為什么?
要求學生答出,通過電阻的電流為5A,因為電阻一定時通過電阻的電流與加在電阻兩
端的電壓成正比.
3.在一個10的電阻兩端加上某一電壓U時,通過它的電流為2A,如果把這個電壓加在20的電阻兩端,電流應為多大?為什么?
要求學生答出,通過20電阻的電流為1A,因為在電壓一定時,通過電阻的電流與
電阻大小成反比,我們已經知道了導體中電流跟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關系,導體中電流跟這段導體電阻的關系,這兩個關系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呢?
啟發學生討論回答,教師復述,指出這個結論就叫歐姆定律.
(-)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1.此定律正是第一節兩個實驗結果的綜合,電流、電壓、電阻的這種關系首先由德國
物理學家歐姆得出,所以叫做歐姆定,全國公務員共同天地律,它是電學中的一個基本定律.
2.介紹《歐姆堅持不懈的精神》一文.
3.歐姆定律中的電流是通過導體的電流,電壓是指加在這段導體兩端的電壓,電
阻是指這段導體所具有的電阻值.
如果用字母U表示導體兩端的電壓,用字母R表示導體的電阻,字母I表示導體中的電流,那么歐姆定律能否用一個式子表示呢?
(二)歐姆定律公式
教師強調
(l)公式中的I、U、R必須針對同一段電路.
(2)單位要統一I的單位是安(A)U的單位是伏(V)R的單位是歐()
教師明確本節教學目標
1.理解歐姆定律內容及其表達式
2.能初步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電學問題.
3.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4.學習歐姆為科學獻身的精神
(三)運用歐姆定律計算有關問題
【例1】一盞白熾電燈,其電阻為807,接在220V的電源上,求通過這盞電燈的電流.
教師啟發指導
(1)要求學生讀題.
(2)讓學生根據題意畫出簡明電路圖,并在圖上標明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和未知量的
符號.
(3)找學生在黑板上板書電路圖.
(4)大家討論補充,最后的簡明電路圖如下圖
(5)找學生回答根據的公式.
已知V,求I
解根據得
(板書)
鞏固練習
練習1有一種指示燈,其電阻為6.3,通過的電流為0.45A時才能正常發光,要使這種指示燈正常發光,應加多大的電壓?
練習2用電壓表測導體兩端的電壓是7.2V,用電流表測通過導體的電流為0.4A,求這段導體的電阻,
通過練習2引導學生總結出測電阻的方法.由于用電流表測電流,用電壓表測電壓,
利用歐姆定律就可以求出電阻大小.所以歐姆定律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則定電阻的方法這種
方法,叫伏安法.
【例2】并聯在電源上的紅、綠兩盞電燈,它們兩端的電壓都是220V,電阻分別為
1210、484.
求通過各燈的電流.
教師啟發引導
(1)學生讀題后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
(2)I、U、R必須對應同一段電路,電路中有兩個電阻時,要給“同一段電路”的I、U、R加上“同一腳標”,如本題中的紅燈用來表示,綠燈用來表示.
(3)找一位學生在黑板上畫出簡明電路圖.
(4)大家討論補充,最后的簡明電路圖如下
學生答出根據的公式引導學生答出
通過紅燈的電流為
通過綠燈的電流為
解題步驟
已知求.
解根據得
通過紅燈的電流為
通過綠燈的電流為
答通過紅燈和綠燈的電流分別為0.18A和0.45A.
板書設計
2.歐姆定律
一、歐姆定律
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
二、歐姆定律表達式
三、歐姆定律計算
1.已知V,求I
解根據得
答通過這盞電燈的電流是0.27A
2.已知求.
解根據得
通過的電流為
通過的電流為
答通過紅燈的電流是0.18A,通過綠燈的電流是0.45A
探究活動
【課題】歐姆定律的發現過程
【組織形式】個人和學習小組
【活動方式】
力學是初中物理的重點,同時也是難點。為了幫助學生記憶,我們可以采用以下方式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
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和作用點。我們可以這樣記憶:力的三要素,大小、方向、作用點。這樣叫做簡化記憶。
G=mg公式。物體的重力和質量的關系式G=mg,可用諧音記憶:大雞(G)等魚(等于)摸(m)小雞(g)。
m=■,可用諧音記憶:莫(m)要大雞(G)壓小雞(g)。
g=■,可用諧音記憶:小雞(g)在等(=)大雞(G)嗎(m)?
g=9.8牛頓每千克:可用諧音記憶為,記(g)得九點把(9.8)牛(牛頓)牽克(千克)吃水。也可以這樣記,小雞(g)進酒吧(9.8)。
重力公式G=ρvg。計算重力的公式G=ρvg,其中大寫的G可記作“大雞”,ρ像P字母,V諧音“喂”,g可記作“小雞”。因此,公式諧音記憶為:大雞(G)等著(=)放屁(ρ)喂(v)小雞(g)。
二力平衡的條件,二力平衡應滿足“一物二力同直線,大小方向等相同。”其中指二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這是最容易忽視的,因此二力平衡的條件也可記為:要想吃兩個等大的梨(力),可在同屋(物)內同一直線的相反方向去找。這里包含了“同物”“等大”“同線”“反向”四個方面的含義。
二、巧妙理解“蒸發、吸熱和致冷”
在物理中,蒸發、吸熱和致冷等現象與我們的生活實際聯系十分緊密,但是其形成原因卻有點難于理解,對于這樣抽象的問題,學生往往理解不了。液體在沸騰過程中吸收熱量但溫度保持不變,而蒸發是吸熱卻有致冷作用,兩種氣化方式的不同怎樣理解?而且蒸發時吸收熱量,為何溫度又降低?這些內容往往困惑著學生,是學生學習時的一大難點。
液體蒸發時吸熱,即使在常溫下也可以進行,但又不像沸騰、熔解有明顯的供熱源。蒸發只能從周圍物體和未蒸發的液體中吸收熱量,這樣,未蒸發的液體因放熱而溫度降低。確切地說,吸熱的液體是液體中已蒸發的那部分,而放熱降溫的卻是未蒸發的液體和周圍其他物體。
三、巧記歐姆定律
歐姆定律是物理應用較多的一個定律,準確把握好歐姆定律有利于學生對電學的理解和把握。首先來看一下歐姆定律的因果關系。有人根據歐姆定律I=■的兩個變形公式U=IR和R=■,得出“電壓與電流強度成正比”“電阻與電流強度成反比”的結論,這是混淆了自變量和函數的因果關系。
電壓是電源提供的,其大小由電源及電路結構決定。電阻是由導體的材料、幾何形狀(長度、橫截面積)決定。它們都不隨電流強度的變化而變化。恰恰相反,電流的大小是由電壓和電阻決定的。這里,電壓、電阻的變化關系是“原因”,電流的變化是“結(下轉59頁)(上接57頁)果”,因果關系不可倒置。
假設有人說:“這人長得真像他的兒子,一模一樣。”聽眾一定感到非常可笑。雖然這話反映了兩個人相像的事實,但卻顛倒了因故關系。只能說兒子像爸爸,不能說爸爸像兒子。用我們方言說就是兒子隨爸爸而不是爸爸隨兒子。同理,是函數隨自變量變化,而不是自變量隨函數變化。
巧記歐姆定律:歐姆定律I=■可記作,我(I)有(U)兒(R)子。I是英語的我,U諧音有,R諧音兒。
U=IR可記作,有(U)愛(I)就有兒(R)。
R=■可記作,兒(R)有(U)愛(I)。
四、巧記凸透鏡呈像規律
凸透鏡對光線的作用可記作:平行必過焦,過焦必平行。
中圖分類號:G633.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6148(2016)12-0060-3
1 P于閉合電路歐姆定律
1.定律內容:在外電路為純電阻的閉合電路中,電流的大小跟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跟內、外電阻之和成反比。
2.定律的得出:仔細分析人教版和教科版教材,他們給出定律的過程是相同的。在電源外部,電流由電源正極流向負極,在外電路上有電勢降落,習慣上稱為路端電壓或外電壓U,在內電路上也有電勢降落,稱為內電壓U';在電源內部,由負極到正極電勢升高,升高的數值等于電源的電動勢。理論和實踐證明電源內部電勢升高的數值等于電路中電勢降低的數值,即電源電動勢E等于外電壓U和內電壓U'之和,即E=U+ U'=U+Ir。若外電路為純電阻,則U=IR,所以E=IR+Ir,I=
從教學實際看,上述給出定律的方法很多同學并不能理解,只能生硬的接受,這給學生對定律的理解和運用帶來困難。在教學中筆者嘗試從能量角度推導定律,效果較好,過程如下:從能量轉化觀點看,閉合電路中同時進行著兩種形式的能量轉化:一種是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另一種是把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
設一個正電荷q,從正極出發,經外電路和內電路回轉一周,其能量的轉化情況如下:
在外電路中,設外電路的路端電壓為U,那么正電荷由正極經外電路移送到負極的過程中,電場力推動電荷所做的功W=qU,于是必有qU的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量(如化學能、機械能等)。在內電路中,設內電壓為U',那么正電荷由負極移送到正極的過程中,電場力所做的功W=qU',于是必有qU'的電能轉化為內能。若電源電動勢為E,在電源內部依靠非靜電力把電量為q的正電荷從負極移送到正極的過程中,非靜電力做的功W=qE,于是有qE的其他形式的能(化學能、機械能等)轉化為電能。
因此,根據能量轉化和守恒定律,在閉合電路中,由于電場力移送電荷做功,使電能轉化為其他形式的能(qU+qU'),應等于在內電路上由于非靜電力移送電荷做功,使其他形式的能轉化成電能(qE),因而qE=qU+qU',即E=U+U'。若外電路為純電阻R,內電路的電阻為r,閉合電路中的電流強度為I,則U=IR,U'=Ir,代入上式即得I=
E/(R+r)。
3.定律的理解:不論外電路是否為純電阻,E=U+ U'=U+Ir總是成立的,只有當外電路為純電阻時,才能成立。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適用條件跟部分電路歐姆定律一樣,都是只適用于金屬導電和電解液導電。
2 不同的物理量間的圖像關系以及對圖像的理解(以外電路為純電阻為例)
圖像1 電路中的總電流與外電阻的關系即I-R圖像
圖像2 外電壓與外電阻的關系即U-R圖像
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得:
分析可得:R增大,U增大;R減小,U減小,但不成線性關系。R0,U0; R∞,UE。故U-R圖像如圖2所示。當外電路短路(R=0),外電壓為0;當外電路開路R∞,外電壓等于電動勢E,即若題目中告訴某一電源的開路電壓,則間接告訴了電動勢E的值。
圖像3 外電壓與總電流的關系即U-I圖像
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可得:U=E-U'=E-Ir。
分析可得:由于E、r為定值,故U與I成線性關系,斜率為負,故圖像應如圖3所示。當I=0,U=E,即圖像的縱截距表示電動勢;當 此時外電路短路,此電流即為短路電流,即橫截距表示短路電流。斜率k=-r,即斜率的絕對值表示內電阻。
由上述分析可知,若給出了U-I圖像,則由圖像就可以知道電源電動勢E和內阻r這兩個重要的參量。若將不同電源的U-I圖像畫在同一個圖中,如圖4所示,則可以比較不同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的大小。由圖4可知E1=E2、r1
圖像4 電源的輸出功率與外電阻的關系,即P-R圖像
圖像5 電路中的功率與總電流的關系,即P-I圖像
與閉合電路相關的功率有3個:電源的總功率、電源內部的熱功率、電源的輸出功率。
由P=IE可知P與I成正比,圖像應為過原點的一條傾斜的直線。
由P=I2r可知圖像應為頂點過原點的關于縱軸對稱的開口向上的拋物線的一半。
由P=P-P=IE-I2r可知圖像應為過原點的開口向下的拋物線的一部分。
若將3個功率與電流的關系圖像畫在同一圖像中,則分別對應著圖6中的圖線1、2、3。
利用圖線1可求電動勢E,利用圖線2可求內阻r,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此圖像中3條圖線不能隨意畫。“1”“2”交點說明此時P=P,即P=0,外電路短路,電流最大,此狀態下圖線“3”與橫軸交點值一定是“1”“2”交點對應的橫坐標值,否則就是錯誤的。“2”“3”交點的含義為P=P,此狀態下R=r,則“2”“3”交點對應的橫坐標一定為 ,若不是則錯誤。還必須注意的是“2”“3”的交點一定是“3”的最高點,因為R=r時,P最大,若不是這樣則此圖畫錯了。
案例 在圖7(a)所示電路中,R0是阻值為5 Ω的定值電阻,R1是一滑動變阻器,在其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測得電源的路端電壓U隨電流I的變化圖線如圖7(b)所示,其中圖線上的A、B兩點是滑片在變阻器的兩個不同端點時分別得到的,討論以下問題:
問題1 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電流表示數如何變化?
分析: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由電路結構可知外電阻R變小,由I-R圖像可知電流表示數變大。
問題2 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電壓表示數如何變化?
分析:滑片淖鈑葉嘶至最左端的過程中,由電路結構可知外電阻R變小,電壓表測量的是外電壓,由U-R圖像可知電壓表示數變小。
問題3 電源電動勢和內阻各為多大?
分析:圖7(b)給出的是外電壓與電流的關系,由圖可求得斜率絕對值為20,將圖線延長與縱軸相交,可得縱截距為20,由U-I圖像的物理含義可知電源電動勢E=20 V,內阻r=20 Ω。
問題4 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電源的輸出功率如何變化?最大輸出功率為多少?
分析:由題目所給條件可求得R1的最大阻值為75 Ω,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外電阻的變化范圍為80 Ω~5 Ω,由P-R圖像可知P先變大再變小。調節過程中可以滿足R=r,則當R1的有效阻值為15 Ω時,電源輸出功率達最大 ,即為5 W。
問題5 若在上述條件下,僅將R0的阻值改為30 Ω,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電源的輸出功率如何變化?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為多少?
分析:滑片從最右端滑至最左端的過程中,外電阻的變化范圍為105 Ω~30 Ω,由P-R圖像可知P一直變小。由于無法滿足R=r,則電源輸出功率不可能為,則當R與r最最接近即R1=0 Ω時電源輸出功率最大,計算可得為4.8 W。
與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應用相關的題目較多,題型多種多樣,解決這類題目的關鍵是要搞清電路結構,搞清電表的測量對象,分清已知量與未知量,再運用相應規律求解則可。當然,這也不是一蹴而就的,只有多做、多練、多思考才能達到較好的效果。在解答閉合電路問題時,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和全電路歐姆定律經常交替使用,這就要求我們認清研究對象是全電路還是某一段電路,是這一段電路還是另一段電路,以便選用對應的歐姆定律,并且要注意每一組物理量(I、U或I、E、R、r)的對應關系是對同一研究對象的,不可“張冠李戴”。
(l)掌握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
(2)理解端壓跟外電路的電阻的關系,理解斷路和短路時的端壓和電流;
(3)理解端壓發生變化的根本原因。
2.能力和方法目標
(l)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假設,實驗研究,得出結論”的探究物理規律的科學思路和方法;
(2)通過學習,使學生會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方法】
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探討的啟發式教學。
【教學器材】
電壓表、電阻箱、電鍵、電池組、J1203型蓄電池、導線等各24組。新電池兩節,內阻較大的電池一組(電動勢為9V以上),燈泡若干,演示用電壓表,保險絲,導線若干,單刀雙擲開關,投影儀等。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師:如圖1電路,將電壓表接在電源兩端,從電壓表上讀出的是什么?
生:電源電動勢。
演示實驗:測電源電動勢并觀察燈泡亮度。
師:出示圖1裝置示教板,簡介實驗裝置,分別開關打向1和2,讓學生通過電壓表的實物投影讀電源和的電動勢。
生:,。
師:(將電壓表換接成小燈泡,開關接1時。小燈泡很亮,幾乎發白光)問:開關接2時,會發生什么情況?
生:(猜測):①燒毀,②更亮。
師:(開關接通2,小燈泡還不如接1時亮。)
生:(嘩然,形成強烈反差)
師:學習了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后,我們就能解釋這一實驗現象了。
2.新課教學
2.l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在教師的啟發下,引導學生完成)
師:什么樣的電路叫閉合電路呢?
生:由電源和用電器組成的完整電路。
師:電源有哪些重要的參量?
生:電源電動勢和內阻。
師:(出示圖2的動畫電路)閉合電路中,流過內電路和外電路的電流有什么關系?
生:相等。
師:電源的電動勢與端壓(外電壓)、內電壓之間的關系是怎樣的?
生:E=U=U′。
師:現設通過電路的電流強度為I,外電路的電阻為R電源電阻為r,根據歐姆定律,可以把上式進一步寫成怎樣的形式?
生:根據歐姆定律,外電壓U′=IR,內電壓U′=Ir,代入E=U+U′,可以得出:E=IR+Ir。。
師:如果我們要探討電路里的電流強度I跟哪些因素有關,有什么關系,還需要把公式改變成怎樣的形式?
生:可以改寫成:。
師:好,這就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的數學表達式。它表示:閉合電路中的電流,跟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跟整個電路的電阻成反比。在公式中,R的含義是什么?
生:外電路的總電阻。
師:對給定的電源,E、r均為定值,外電阻變化時,會引起電路電流的變化,I隨R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由公式知,R變大則I減少,R變小則I增大。
師:根據U=IR,R變大時端壓(外電壓)會隨之發生怎樣的變化呢?
生:(猜測。有人說變大,有人說變小)
師:請兩個學生介紹判斷的過程和依據。(暫時不做評價,由“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標準”過渡到學生實驗上來。)
2.2探討U隨R變化的規律
學生實驗:探討U隨R變化的規律
師:如果給你一個電源,一個電鍵,一個電壓表,一個電阻箱,讓你來探討外電壓U隨外電阻R變化的規律,你該怎樣設計電路?請畫出電路圖。
生:(畫電路圖)
師:(講評學生所畫電路,指導學生進行實驗)
生:(出示實驗數據記錄,得出結論)端壓隨外電阻的增大而增大,隨外電阻的減少而減少。二者變化的趨勢相同。
師:能否根據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從理論上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生:(討論,在教師誘導下得出)
師:剛才我們通過實驗和理論探討了端壓隨外電阻變化的規律,得出了上述結論。請大家再思考,當外電阻很小時,會發生什么情況呢?
生:外電阻減少到零時,會發生短路現象。
師:短路時的電流有多大呢?
生:(可能會說無窮大教師從電路電阻出發引導,使學生得出)短路時:R=0,I=E/r,U′=E,U=0。
師:短路時的電流取決于E,r。一般情況下,電源內阻很小,像蓄電池的內阻只有0.005Ω-0.1Ω,所以短路時電流會很大,很大的電流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演示實驗:保險絲熔斷現象。
師:(出示示教板,簡單向學生介紹電路的元件,先讓電燈開始正常工作)大家說說,怎樣的外電路才算短路呢?
生:將電鍵合上,使外電路的電阻R=0。
師:(演示:合上電鍵,保險絲燒斷起煙,小燈泡熄滅)保險絲燒斷,說明短路時的電流的確很大。如果沒有保險絲,短路時很大的電流長時間通過電路,就可能損壞電源,甚至釀成火災。所以在實驗操作中和日常生活、生產中要注意避免短路,也不能圖方便用銅絲替代保險絲。那么,怎樣使電路恢復正常呢?
生:(教師引導)先排除故障,再換保險絲。
師:當外電阻很大時,又會發生什么現象呢?
生:(引導學生類比得出)斷路。
斷路時:R∞,I=0,U′=0,U=E。
師:電壓表測電動勢就是利用了這一道理.通過前面的討論,我們對U隨R變化的規律有了了解,但在討論中都是以電源的E、r不變作為前提的。如果有兩個電源,它們的內阻不同,端電壓隨外電阻的變化有什么區別呢?
2.3U隨R變化的根本原因
學生實驗:探究內阻不同時U隨R變化的特點(電路如圖3)。
師:現有四節干電池組,電動勢約6V,內阻阻值大約在0.5Ω-2Ω之間;有一個蓄電池組,電動勢約6V,內阻大約在0.005Ω-0.1Ω之間。請大家再做實驗,比較這兩個電源U隨R變化的特點。
生:(實驗操作,教師巡回指導)
實驗結論:內電阻很小的電源,端電壓隨外電阻的變化不明顯。
師:大家推測一下,當電源內電阻為零時,外電壓還隨外電阻的變化而變化嗎?
生:不隨。
師:能否理論推導一下?
生:r=0,無論I如何變化,U′=Ir=0,故U=E-U′=E不變。
師:內電阻等于零的電源叫理想電源,它的端壓是不定值,不隨外電阻的變化而變化,初中討論的都是這樣的電源。可是,實際的電源都有內阻。正是由于r≠0,才導致U隨R的變化。可見,U隨R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生:r≠0。
3.規律應用演示實驗:(裝置見圖5)
師:(簡單介紹實驗裝置,電源為6V干電池組)逐個合上電鍵,燈泡的亮度會不會發生變化?
生:(討論,看法不一)
師:(實驗。結果發現接入電路中的小燈泡亮度逐漸變暗。)怎樣解釋看到的現象?
生:隨著燈泡逐漸接入,外電路的總電阻逐漸減小,外電路的端壓逐漸減小,由知,燈泡消耗的實際功率逐漸變小,燈泡亮度變暗。
師:(改用蓄電池作電源,再做上述實驗,結果發現燈泡亮度幾乎不變)
生:蓄電池內阻很小,外電路電阻變化時,端壓變化非常小,燈泡消耗的實際功率變化很小,因而亮度幾乎不變。
師:這一現象再次說明了……
生:內電阻不為零是端壓變化的根本原因。
師:請大家思考,開始上課時做的演示實驗為什么會出現那樣一個結果?
生:(討論后得出)電源的內阻很大,比燈泡的電阻還要大,因此內阻分壓也大,第二次加在燈泡兩端的外電壓沒有第一次的大。
師:你們的推理是否正確,實際測量一下就知道了。
演示實驗:
師:(測圖1燈泡兩端在電鍵按1和2兩種情況下的端壓。結果表明,第二次的端壓小于第一次)
生:(露出滿意的笑容)
師:通過這節課的學習,我們解決了上一節課學習電動勢時產生的“端壓為什么會隨外電阻的變化而變”的疑問,得到了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搞清了端壓變化的根本原因。在本節課的學習中,有沒有新的問題?
生:實驗測量中發現,隨著外電阻的增大,端壓并不是一直增大的,這是為什么?
師:(表揚提問題的學生,引導大家討論,然后解釋)當外電阻大到一定程度時,由閉合電路歐姆定律知,總電流極小,內電阻止的分壓趨近于零,端壓趨近于電源的電動勢,接近于發生了斷路現象。
生:老師,你是怎樣知道干電池和蓄電池的內阻的?
師:這個問題提的好。我們是在干電池組內阻大于蓄電池組內阻的前提下得出端壓變化的根本原因的,如果事實不是這樣,則結論也就不成立了,這個問題留做課后思考,下節課我們將通過實驗來測定電源的電動勢和內阻。實際上今天的課已經告訴了你一種測量方法了……大家還有問題嗎?
生:……
4.小結
4.l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是高中電學中的重要規律之一,要掌握其內容并會運用它分析電流強度、端壓隨外電阻的變化規律。以及端壓跟電流強度的關系。根據I=E′(R+r)、U′=Ir、U=E-Ir可知:
RIU′U
R=0,I=E/r,U′=E,U=0(短路)
RIU′U
R∞,I=0,U′=0,U=E(斷路)
4.2在初中討論電路問題時,不考慮電源內阻。到了高中,有些問題常要考慮電源內阻。路端電壓隨外電阻變化而變化,其根本原因是因為電源有內阻。我們關心路端電壓的變化情況,是關系到用電器能否正常工作的問題,這在實際應用中有現實意義。
5.布置作業(略)。
【教學設計說明】
1.閉合電路的歐姆定律在高中“恒定電流”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這是一節承上啟下的課。在設計本節課時,我十分注意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在教學中實施素質教育的核心是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對于中學生來說,創新精神主要體現在學生應具有創新的意識,其直接的表現就是善于發現問題,善于提出問題。因此在課堂上應把主要精力放在引導學生發現問題并尋找解決問題的途徑上。根據上一節課中學生對端壓會發生變化所產生的疑問,我設計了本節課的教學流程,旨在通過學生的親身實踐,得到掌握知識、培養能力、形成習慣的最終目的。在這節課的最后,還留給學生一段時間,讓他們自己來提問題,并討論、解答,這也是出于培養創新意識的需要。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和實驗為基礎的自然學科,物理的概念、定律、定理、結論都是實驗結果的體現,也需要經過實驗來驗證。實驗是物理教學中實施探究教學的良好載體。讓學生在實驗中去解決問題,從而獲得科學規律尤為重要,它有著文字教學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在現實的教學中,由于初中學生年齡小、自制力不強,又沒有實驗基礎,有時實驗教學只是流于形式,有些學生在實驗中只是依葫蘆畫瓢,有些甚至認為實驗只是玩玩而已,根本不能領會實驗的原理和思想。不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和對知識的理解。那么如何才能使實驗在教學過程中發揮其獨有的作用,更有效的幫助學生自主學習呢,我個人認為:“指導學生實驗預習,讓其明確實驗目的、理解實驗原理和思想尤為重要。
任何一個實驗都應該有它的主要目的。沒有目的,實驗就沒有指向性,實驗就毫無意義,更談不上實驗的有效性。只有明確了實驗主要目的,教學設計和實施才有據可依,才可能發揮實驗的最大效益。
實驗預習又是保證學生進行正確操作并獲得正確結果的前提,通過實驗前的預習,學生對實驗的目的、原理、方法、步驟以及儀器的使用有了正確的認識,在實驗過程中心中有數,目的明確,從而提高實驗的質量和效率。
例如在進行歐姆定律復習時,我發現部分學生只知道歐姆定律的表達式,并會根據歐姆定律公式進行一些簡單的計算。但是對實驗的理解和表達式的含義卻是含含糊糊。不知道是電阻一定時,“電流與電壓成正比”還是“電壓與電流成正比”。究其原因,就是,開始教學過程中,學生預習不到位,部分學生不明確實驗目的,沒有領會實驗的原理和思想,做實驗只是依葫蘆畫瓢。為了使學生在實驗能獲取更多的知識,此后,在上這節課前。我都會讓學生做充分預習,并留有預習作業,讓學生注意分析這節課的課題“探究‘電流跟電壓和電阻的關系’”,題目中有幾個任務,每個任務分別是什么?明確實驗目的。在學生明確兩個任務分別是探究“電流與電壓的關系”和“電流與電阻的關系”之后,繼續提問,既然電流與電壓、電阻都有關系,那么我么在研究電流與電壓關系時候應該怎么做,是研究電流變化時如何影響電壓還是電壓變化時候如何影響電流……。通過這樣的指導,學生明確了實驗目的和思路,做起實驗不再盲目,使實驗結論的得出、記憶和理解更加容易。
所以教師在讓學生進行實驗前,必須讓學生對該實驗的目的認真分析研究,找出實驗的主要目的所在,并且對實驗原理做到真正的理解。只有這樣,學生知道了要做什么,怎么做,學生做實驗實驗才能做到真正的避免依葫蘆畫瓢;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實驗中有效的進行探究學習,通過自我分析、合作交流、教師引導等手段獲得新的知識;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實驗在自主學習過程中發揮其獨有的作用。
中圖分類號:TN7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6)04(b)-0000-00
引言
模擬電子技術不僅是電類各專業的一門技術基礎學科,也是生物醫學工程、醫學影像技術等醫學相關專業的基礎學科,它主要研究各種半導體器件的性能、電路及應用。而晶體三極管構成的基本放大電路,又是模擬電子技術最基本的、最重要的內容,因此,BJT的H參數及小信號模型的建立和簡化,是掌握分析放大電路的基礎。在實際的工程應用中,晶體三極管的單極放大倍數有限,大規模集成電路的發展,提高了電路的放大倍數,實現了將微弱的電信號進行放大的作用,那么在設計集成電路時,對多級放大電路各個參數的求解將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放大電路的輸出電阻求解,而歐姆定律法求解輸出電阻過于復雜,因此該文提出用等效變換法求解放大電路的輸出電阻。
1 BJT的H參數及小信號模型
由于三極管是非線性器件,使得放大電路的分析非常困難。建立小信號模型,就是將非線性器件做線性化處理,從而簡化放大電路的分析和設計。當放大電路的輸入信號電壓很小時,把三極管小范圍內的特性曲線近似地用直線來代替,從而把三極管這個非線性器件所組成的電路當作線性電路來處理。
低頻小信號模型[1]如圖1所示,它是用H參數來描述的,在交流通路中,把一個晶體管看成一個兩端口網絡,輸入一個端口,輸出一個端口。
圖(a)是將BJT封裝起來,測試它的兩個特性,輸入特性和輸出特性。圖(c)是輸入特性曲線,其中 不同,輸入特性曲線是有一些變化的,即要 保持不變,增大 時也要增大 。從圖(d)的輸出特性曲線中,當 變化時, 是在一個特定的 上變化的,就在 一定時,分析 與 這個函數的變化,從這兩組特性上,如果僅從數學的角度去描述它,那么BE之間的電壓,是 和 的函數;而輸出回路的 ,也是 和 的函數。
從數學角度進行建模,即BE之間的電壓,是 和 的函數;而輸出回路的 ,也是 和 的函數進行分析,輸入和輸出回路的自變量是兩個相同的自變量, 和 ,但是兩個回路的函數不一樣,在輸入回路里面,函數是BE之間的動態電壓 ;在輸出回路里面,函數是 電流,即 ,下面的分析都是從這兩個函數關系進行變化的。
小信號模型研究的不是某一條特性,而是在有變化量時的特性,即在Q點有變化時的模型。采用對函數求全微分的方法,,在低頻小信號作用下,函數和自變量之間的關系就是全微分:
這里有幾個特定的關系,CE間的電壓 是一定的,分析 和BE之間的關系 ; 是一定的,那么分析 和 之間的關系; 是一定的,分析 和 之間的關系; 是一定的,分析 和 之間的關系。因此定義4個參數,其中 和 表示的是一個動態的量,一個 量,或者是一個交流小信號量。可以簡化如下:
上述公式中,將晶體管看成一個黑盒子,向黑盒子里面看,從輸入端看到一個 ,這個 碰到的首先是一個電阻,然后還看到一個受控源,是CE間的電壓 控制BE之間的電壓。從輸出回路看進去,可以看到一個受控電流源,是 控制的 ;還有一項是與受控電流源并聯的另外一路電流,它是 這個動態電阻在此處產生的電流,可以得到一個圖1(b)中的模型,這個模型完全是由這個公式建立起來的。這個數學模型,首先是選擇合適的自變量和函數,研究的低頻小信號情況,用變量進行替換,按照最后得到的式子,建立數學模型。
研究這4個H參數的物理意義的目的是這個電路仍然復雜,再通過近似法,將該數學模型簡化的更合理一些,忽略掉一些參數,具體如圖2所示。
描述的是 不變的情況下, 的變化量與 的變化量之比。晶體管在靜態工作點Q下, 取一個 和一個 ,即一個變化的電壓比上一個變化的電流,得出的是一個動態電阻,我們將Q點下取的變化量得到的電阻叫做 ,指的是BE之間的動態電阻。所以 的物理意義就是BE之間的動態電阻。
描述的是 不變的情況下, 的變化量與 的變化量之比。從圖(b)中可以看出, 在靜態工作點 處,由于 變化,曲線向左或者向右移動,產生 。它的物理意義是,輸出回路CE之間的電壓對BE之間的影響,是反饋量,即輸出通過一定的方式影響到輸入就叫做反饋。對于管子自身CE之間的電壓就對BE之間的電壓有影響,所以我們稱 為內反饋系數。
描述的是在一定 的條件下, 和 變化量之比,就是電流放大系數 。晶體管就是通過它的電流放大來進行能量控制的。
是在一個 下,研究 在Q點附近產生的變化對此時 變化的影響。這個描述的是該曲線上翹的程度,即在 情況下,與橫軸平行的程度。對于晶體管,這個參數描述的其實是 這個電導,對于 本身來說,在一般的靜態管中,在 變化值大的情況下, 的變化值小,因此這個電阻 值很大。在實驗室里我們去測量,幾乎看不出來,這個曲線和橫軸不平行,如果曲線與橫軸平行,表示 趨近于 ,它上翹的程度幾乎看不出來。
在輸入回路中, 不可以忽略; 可以忽略。在輸出回路中, 不能忽略; 趨近于 ,可以將 忽略。根據上面的分析建立一個非常簡單的模型,如圖3所示。
2 歐姆定律和等效變換求解輸出電阻法比較
晶體管有三個極:基極、發射極和集電極,首先來分析共集電極放大電路:
方法一:用歐姆定律[2]求解輸出電阻
在交流等效電路的輸出端加上一個電壓vt,令信號源vs=0,保留該信號源的電阻Rsi。加上一個電壓vt,必定產生一個電流it,用電壓比上電流就是輸出電阻。
則輸出電阻:
方法二:用等效變換[3]求解輸出電阻
從輸出電阻向左看,看到電阻Re和左側電阻并聯。流入節點e的電流是大電流ie,由于受控電流源內阻無窮大,此處可以相當于斷開,那么流出節點e的電流是小電流ib,因此,節點e左側的電阻相當于電阻 減小了 倍,即等效為 ,那么輸出電阻可以直接寫成 。
總結,如果看到的是小電流,實際上是大電流,這個電阻等效變換是要增大(1+β)倍;如果看到的是大電流,實際上是小電流,這個電阻等效變換是要減小(1+β)到多少倍。這就是等效變換的一個規則。
用等效變換的方法對共集-共集放大電路的動態分析,求解其輸出電阻。
3 結束語
通過詳細的分析介紹小信號模型的建模與簡化,可以更好的理解其中每個參數的含義。模擬電子技術講求的方法就是估算,在以后的實際的工程應用中,采用等效變換求解輸出電阻法,相較于歐姆定律,能夠快速的估算出放大電路的參數,減小計算量。
參考文獻:
物理是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不論是理科綜合能力測試還是單學科的高考,都十分重視實驗能力的考查。近年來高考物理中的實驗題已從側重于考查實驗的原理、器材選擇、步驟、數據處理、得出結論、誤差的定性原因等即考查實驗儀器的使用、基本操作等最基礎的實驗能力,向著更側重于考查對實驗原理的理解、實驗方法的靈活運用等更高層次的能力要求轉變,從常見的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及課后小實驗的考查向更高層次的設計性實驗考查過渡。高考實驗題的設計性實驗常見于電學實驗中,而電阻測量的設計性實驗更是其重點、熱點,對學生而言當然也是難點。本文擬就如何突破這一難點做些討論.
一、千變萬變,原理不變
縱觀近幾年高考中的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題目,立意新穎、靈活多變。為了應對這種實驗,總結了不少方法,如“伏伏法”、“安安法”,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其實不論題目多么新穎,不論怎么變化,須知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實驗原理。原理是實驗的總綱、靈魂,設計性實驗也概莫能外。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考試大綱》對設計性實驗題目的考查有具體明確的要求:“能靈活地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設計性實驗考題都是根據現行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立足于課本,在已學實驗(包括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及課后小實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是建立在對所學實驗原理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具體到電阻的測量,其實驗原理最主要的應是兩個,一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即所謂伏安法),二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茲分述于后:
⑴伏安法。設待測電阻阻值為Rx.若測得Rx兩端的電壓為U,通過Rx的電流為I,則由其定義可得Rx=U/I。此處應注意“測”的含義,例如,電壓U既可用電壓表直接測得,也可由其他方式算出即間接測得。電流亦然。
⑵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將待測電阻Rx做為某一電源的外電路或外電路的一部分,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測量,這當然也是間接測得的。
二、方案選擇,應看條件
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之所以難,對很多學生來說,不是不知道有哪些實驗原理,而是不清楚對一個具體的實驗應該用哪個原理。實際上,在一道具體的實驗題目中實驗原理的選擇受實驗器材、實驗精度的要求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如考慮用伏安法測電阻時,一般而言應有電壓表、電流表。若只有兩個電流表,沒有電壓表,并不意味著無法用伏安法。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實驗仍然能夠完成。前面說過,只要能算出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即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算出”?這就需要注意電壓表、電流表的一些指標。一般來說,電壓(流)表應看三個指標即滿偏電壓、滿偏電流和內阻,由于電表此時滿足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故三個指標中只有兩個是獨立的,利用任意兩個指標可由歐姆定律求出第三個指標。這也說明電表可扮演三種角色,例如一個電壓表,既是一個電壓表(測內阻RV兩端的電壓),又是一個定值電阻(阻值為內阻RV),同時還能反串電流表(“測”通過RV的電流).能否“測出”通過RV的電流,就取決于其內阻是否已知。故若題目明確說明其電表的內阻是多少,則可考慮讓此電表反串另一種電表的角色(當然,可能還須考慮其偏轉角度是否滿足精確的要求或是否會超出其量程)。但若題目只是說此電表的內阻約為多少,則不能反串。題目給出這個條件通常是用來考慮用外接法還是內接法的,此時應另尋他法。若考慮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測電阻時,則應注意電源的兩個指標即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阻r。如果電動勢E和內阻r未知,則應做待測量加以考慮。
三、體會例題,學會應變
例1:2004年高考理綜(全國卷二)22題:用以下器材測量一待測電阻Rx的阻值(900~1000Ω):電源E,具有一定內阻,電動勢約為9.0V;電壓表V1,量程為1.5V,內阻r1=750Ω;電壓表V2,量程為5V,內阻r2=2500Ω;滑線變阻器R,最大阻值約為100Ω;單刀單擲開關K,導線若干。
(1) 測量中要求電壓表的讀數不小于其量程的1/3,試畫出測量電阻Rx的一種實驗電路原理圖(原理圖中的元件要用題圖中相應的英文字母標注。
(2) 根據你所畫的電路原理圖在題給的實物圖上畫出連線。
(3) 若電壓表V1的讀數用U1表示,電壓表V2的讀數用U2表示,則由已知量和測得量表示Rx的公式為Rx=__________。
分析:首先考慮實驗原理。若利用伏安法測電阻,則需測出Rx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雖然器材中沒有電流表,但給出的兩只電壓表,既知道它們的量程,又知道它們的內阻,因此,當接在電路中時,既可直接讀出它們的電壓值,又可算出通過它們的電流。由此可知,當用伏安法測電阻Rx的值時可有圖1或圖2所示的兩種電路。當用圖1所示電路時,Rx先與電壓表串聯,讀出電表電壓從而算出通過電表的電流也就是通過Rx的電流,然后再與另一只電表V并聯直接讀出電壓,此電壓減去的電壓即是Rx兩端的電壓,這樣就可用歐姆定律算出Rx的值;當用圖2所示電路時,Rx先與電壓表V并聯,可直接讀出Rx兩端的電壓,再與另一只表串聯,由兩只電表電流之差算出Rx中的電流,同樣可用歐姆定律算出Rx的值。
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對于上述每種電路,由于有兩只不同規格的電壓表,則若在上述電路中將電壓表互換位置,就會有四種可能。但要注意題目有“電壓表的讀數不小于其量程的1/3”的要求,因此,每只電壓表接在何處應結合它們的量程和內阻做進一步的分析。采用圖1電路時,
若為電壓表V1,V為電壓表V2,則當V1兩端的電壓達到滿偏時,可估算出并聯電路兩端的電壓即V2兩端的電壓可達3V左右,兩只電壓表的讀數均可超過其量程的1/3,滿足題目要求;采用圖2電路時,可從兩只電表通過的電流考慮,V測支路電流而測干路電流,量程應大些,故V用電壓表V1而用電壓表V2。
再次應考慮的是滑線變阻器的使用。由于電源電動勢較大,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比電壓表的內阻小得多,故若把滑線變阻器串接在電路中即做限流使用,將會使電壓表超過量程且操作不方便,因此應接成分壓電路。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電路不必考慮內、外接的問題。因為Rx是算出來的,沒有因電壓表分流或電流表分壓帶來的系統誤差。
以上從原理出發討論了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的主要方法。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還有一些特殊方法如替代法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贅述。
四、小試牛刀,專題訓練
⑴用以下器材測量一待測電阻Rx的阻值(約100Ω):電源E,電動勢約為6.0V,內阻可忽略不計;電流表A1,量程為0~50mA,內電阻r1=20Ω;電流表A2,量程為0~300mA,內阻r2=4Ω;定值電阻R0,阻值R0=20Ω,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10Ω;單刀單擲開關S,導線若干。
①測量中要求兩塊電流表的讀數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試畫出較準確地測量電阻Rx的一種實驗電路原理圖(原理圖中的元件要用題圖中相應的英文字母標注)。
②若某次測量中電流表A1的示數為I1,電流表A2的示數為I2.則由已知量和測量量計算Rx的表達式為Rx=。(用相應英文字母表示)
⑵如果測量一個待測電阻R的阻值時,器材中沒有給電壓表,給出的器材是:電池(電動勢的具體值未知,但內阻可忽略不計)、電流表(內阻可忽略不計)、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0(R0的值與用多用電表粗測出的待測電阻R的阻值相等),調節范圍在0.1Ω―9999.9Ω的電阻箱R′(電阻箱的最大值大于待測電阻R的阻值)、單刀單擲開關、單刀雙擲開關、若干導線。測量前將待測電阻R和電流表串聯后直接和電池相連,電流表的示數接近滿量程。
要求:①選用所給的器材,設計兩個不同的測量待測電阻R的阻值的電路,畫出電路圖;②簡要說明實驗步驟,寫出最后的測量結果(如果需要計算,則必須寫出計算公式)。
參考解答:
⑴解法Ⅰ:通過Rx的最大電流大于電流表A1的滿偏電流且為電流表A2的滿偏電流的1/5.測量中要求兩塊電流表的讀數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故可用電流表A1測Rx的電流;將A2與R0串聯后改裝為電壓表,此電壓表測出的是Rx與A1的端電壓,故。
解法Ⅱ:若將電流表A1與Rx串聯后再與電流表A2并聯即用A2測其端電壓,則由于當A2中的電流較大時A1中的電流將不會達到其量程的1/3,故可用定值電阻R0來測電壓。
②(a)(替代法)撥動S使R接通,記錄電流表的示數;撥動S使R′接通,記錄電流表的示數與R接通時的示數相同,記錄此時R′的值R0′,則R=R0′。
(b)設電源的電動勢為E,S閉合后通過電流表的示數為I1,S斷開時電流表的示數為I2,有E=I1R,E=I2(R+R0),解得。
(c)設電源的電動勢為E,S閉合前將R′調到最大值(或較大值),然后閉合S,調R′使電流表的示數盡量接近滿量程,此時R′的值為R0′,電流表的示數為I1.斷開S后電流表的示數為I2(也可采用在S斷開后調節R′,使電流表的示數為1/2滿量程的方法)
參考文獻:
縱觀近幾年高考中的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題目,立意新穎、靈活多變。為了應對這種實驗,總結了不少方法,如“伏伏法”、“安安法”,名目繁多,不一而足。其實不論題目多么新穎,不論怎么變化,須知萬變不離其宗,這個“宗”就是實驗原理。原理是實驗的總綱、靈魂,設計性實驗也概莫能外。高考理科綜合能力測試《考試大綱》對設計性實驗題目的考查有具體明確的要求:“能靈活地運用已學過的物理理論、實驗方法和實驗儀器去處理問題”。設計性實驗考題都是根據現行教學大綱和考試大綱,立足于課本,在已學實驗(包括學生分組實驗、演示實驗及課后小實驗)的基礎上演變而來的,是建立在對所學實驗原理的深入理解的基礎上的。具體到電阻的測量,其實驗原理最主要的應是兩個,一是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即所謂伏安法),二是閉合電路歐姆定律,茲分述于后:
⑴伏安法。設待測電阻阻值為Rx.若測得Rx兩端的電壓為U,通過Rx的電流為I,則由其定義可得Rx=U/I。此處應注意“測”的含義,例如,電壓U既可用電壓表直接測得,也可由其他方式算出即間接測得。電流亦然。
⑵閉合電路歐姆定律。將待測電阻Rx做為某一電源的外電路或外電路的一部分,利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測量,這當然也是間接測得的。
二、方案選擇,應看條件
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之所以難,對很多學生來說,不是不知道有哪些實驗原理,而是不清楚對一個具體的實驗應該用哪個原理。實際上,在一道具體的實驗題目中實驗原理的選擇受實驗器材、實驗精度的要求等多種因素的制約。如考慮用伏安法測電阻時,一般而言應有電壓表、電流表。若只有兩個電流表,沒有電壓表,并不意味著無法用伏安法。只要滿足一定條件,實驗仍然能夠完成。前面說過,只要能算出待測電阻兩端的電壓即可。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算出”?這就需要注意電壓表、電流表的一些指標。一般來說,電壓(流)表應看三個指標即滿偏電壓、滿偏電流和內阻,由于電表此時滿足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故三個指標中只有兩個是獨立的,利用任意兩個指標可由歐姆定律求出第三個指標。這也說明電表可扮演三種角色,例如一個電壓表,既是一個電壓表(測內阻RV兩端的電壓),又是一個定值電阻(阻值為內阻RV),同時還能反串電流表(“測”通過RV的電流).能否“測出”通過RV的電流,就取決于其內阻是否已知。故若題目明確說明其電表的內阻是多少,則可考慮讓此電表反串另一種電表的角色(當然,可能還須考慮其偏轉角度是否滿足精確的要求或是否會超出其量程)。但若題目只是說此電表的內阻約為多少,則不能反串。題目給出這個條件通常是用來考慮用外接法還是內接法的,此時應另尋他法。若考慮用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測電阻時,則應注意電源的兩個指標即電源的電動勢E和內阻r。如果電動勢E和內阻r未知,則應做待測量加以考慮。
三、體會例題,學會應變
例1:2004年高考理綜(全國卷二)22題:用以下器材測量一待測電阻Rx的阻值(900~1000Ω):電源E,具有一定內阻,電動勢約為9.0V;電壓表V1,量程為1.5V,內阻r1=750Ω;電壓表V2,量程為5V,內阻r2=2500Ω;滑線變阻器R,最大阻值約為100Ω;單刀單擲開關K,導線若干。
(1)測量中要求電壓表的讀數不小于其量程的1/3,試畫出測量電阻Rx的一種實驗電路原理圖(原理圖中的元件要用題圖中相應的英文字母標注。
(2)根據你所畫的電路原理圖在題給的實物圖上畫出連線。
(3)若電壓表V1的讀數用U1表示,電壓表V2的讀數用U2表示,則由已知量和測得量表示Rx的公式為Rx=__________。
分析:首先考慮實驗原理。若利用伏安法測電阻,則需測出Rx兩端的電壓和通過的電流。雖然器材中沒有電流表,但給出的兩只電壓表,既知道它們的量程,又知道它們的內阻,因此,當接在電路中時,既可直接讀出它們的電壓值,又可算出通過它們的電流。由此可知,當用伏安法測電阻Rx的值時可有圖1或圖2所示的兩種電路。當用圖1所示電路時,Rx先與電壓表串聯,讀出電表電壓從而算出通過電表的電流也就是通過Rx的電流,然后再與另一只電表V并聯直接讀出電壓,此電壓減去的電壓即是Rx兩端的電壓,這樣就可用歐姆定律算出Rx的值;當用圖2所示電路時,Rx先與電壓表V并聯,可直接讀出Rx兩端的電壓,再與另一只表串聯,由兩只電表電流之差算出Rx中的電流,同樣可用歐姆定律算出Rx的值。
接下來需要考慮的是,對于上述每種電路,由于有兩只不同規格的電壓表,則若在上述電路中將電壓表互換位置,就會有四種可能。但要注意題目有“電壓表的讀數不小于其量程的1/3”的要求,因此,每只電壓表接在何處應結合它們的量程和內阻做進一步的分析。采用圖1電路時,
若為電壓表V1,V為電壓表V2,則當V1兩端的電壓達到滿偏時,可估算出并聯電路兩端的電壓即V2兩端的電壓可達3V左右,兩只電壓表的讀數均可超過其量程的1/3,滿足題目要求;采用圖2電路時,可從兩只電表通過的電流考慮,V測支路電流而測干路電流,量程應大些,故V用電壓表V1而用電壓表V2。
再次應考慮的是滑線變阻器的使用。由于電源電動勢較大,變阻器的最大阻值比電壓表的內阻小得多,故若把滑線變阻器串接在電路中即做限流使用,將會使電壓表超過量程且操作不方便,因此應接成分壓電路。
需要說明的是,上述電路不必考慮內、外接的問題。因為Rx是算出來的,沒有因電壓表分流或電流表分壓帶來的系統誤差。以上從原理出發討論了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的主要方法。電阻測量設計性實驗還有一些特殊方法如替代法等等,由于篇幅原因,在此不再贅述。
四、小試牛刀,專題訓練
⑴用以下器材測量一待測電阻Rx的阻值(約100Ω):電源E,電動勢約為6.0V,內阻可忽略不計;電流表A1,量程為0~50mA,內電阻r1=20Ω;電流表A2,量程為0~300mA,內阻r2=4Ω;定值電阻R0,阻值R0=20Ω,滑動變阻器R,最大阻值為10Ω;單刀單擲開關S,導線若干。
①測量中要求兩塊電流表的讀數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試畫出較準確地測量電阻Rx的一種實驗電路原理圖(原理圖中的元件要用題圖中相應的英文字母標注)。
②若某次測量中電流表A1的示數為I1,電流表A2的示數為I2.則由已知量和測量量計算Rx的表達式為Rx=。(用相應英文字母表示)
⑵如果測量一個待測電阻R的阻值時,器材中沒有給電壓表,給出的器材是:電池(電動勢的具體值未知,但內阻可忽略不計)、電流表(內阻可忽略不計)、滑動變阻器、定值電阻R0(R0的值與用多用電表粗測出的待測電阻R的阻值相等),調節范圍在0.1Ω―9999.9Ω的電阻箱R′(電阻箱的最大值大于待測電阻R的阻值)、單刀單擲開關、單刀雙擲開關、若干導線。測量前將待測電阻R和電流表串聯后直接和電池相連,電流表的示數接近滿量程。
要求:①選用所給的器材,設計兩個不同的測量待測電阻R的阻值的電路,畫出電路圖;②簡要說明實驗步驟,寫出最后的測量結果(如果需要計算,則必須寫出計算公式)。
參考解答:
⑴解法Ⅰ:通過Rx的最大電流大于電流表A1的滿偏電流且為電流表A2的滿偏電流的1/5.測量中要求兩塊電流表的讀數都不小于其量程的1/3,故可用電流表A1測Rx的電流;將A2與R0串聯后改裝為電壓表,此電壓表測出的是Rx與A1的端電壓,故。
解法Ⅱ:若將電流表A1與Rx串聯后再與電流表A2并聯即用A2測其端電壓,則由于當A2中的電流較大時A1中的電流將不會達到其量程的1/3,故可用定值電阻R0來測電壓。
1.電流:自由電荷的定向移動形成電流。I也流是標量,但有方向,我們規定正電荷的定向移動方向是電流的方向。電流的定義式為單位為A。
2.電壓:當在導體兩端加上一定電壓后,在導體中將產生一定的電場,自由電荷在靜電力的作用下做定向移動,形成電流。
3.電阻:電流通過導體時受到導體的阻礙作用。電阻的定義式為R,決定式,單位為Ω
4.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導體中的電流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的電阻成反比。其表達式為I=,適用范圍有金屬導電和電解液導電(對氣體不適用)和純電阻電路。
5.電路:在串聯電路中有,并聯電路中有
例1 根據經典理論,金屬導體中電流的微觀表達式為I=nvSe,其中n為金屬導體中單位體積內的自由電子數,v為導體中自由電子沿導體定向移動的速率,S為導體的橫截面積,e為自由電子的電荷量。如圖1所示,兩段長度和材料完全相同、各自粗細均勻的金屬導線ab、bc,圓形橫截面的半徑之比為rab:rbc=l:4,串聯后加上電壓,則()。
A.兩導體內的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之比為vab:vbc=l:4
B.兩導體內的自由電子定向移動的速率之比為vab:vbc=4:1
C.兩導體上的電壓之比為Uab:Ubc=4:1
D.兩導體上的電壓之比為Uab:Ubc=16:1
解析:兩段導體串聯,根據串聯電路的特點可知,電流處處相等,即Iab=Ibc再由金屬導體中電流的微觀表達式I=nvSe,得,選項A、B錯誤。根據歐姆定律,得U=IR,所以。又有,得,選項c錯誤,D正確。答案為D。
點評:導體兩端加電壓后,在導體中會形成電場,自由電荷在靜電力作用下做定向移動而形成電流,金屬導體中電流的微觀表達式I=nvSe就是由導體中電流推導而出的。串聯在電路中的每段導體分得的電壓跟電阻成正比。
例2 對于電阻的概念和電阻定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由可知,導體的電阻與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與流過導體的電流成反比
B.由可知,導體的電阻與導體的長度成正比,與導體的橫截面積成反比
c.由可知,導體的電阻率與導體的橫截面積成正比,與導體的長度成反比
D.導體的電阻率只由材料的種類決定,與溫度無關
解析:電阻是由導體本身決定的,跟電流、電壓無關,所以選項A錯誤,B正確。電阻率主要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還跟溫度有關,所以選項C、D錯誤。答案為B。
點評:電阻是用比值法定義的,即電阻等于電壓與電流的比值。而電阻的大小是由決定的,其中p為電阻率,主要決定于導體的材料,還與溫度有關。
二、閉合電路分析是綜合
1.電源:電源是通過非靜電力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裝置。(l)電動勢是非靜電力搬運電荷所做的功與搬運的電荷量的比值,即,單位為V1(2)電源內部也是由導體組成的,也有電阻,叫做內電阻,是反應電源性能的一個重要參數。
2.閉合電路:(1)閉合電路歐姆定律是指閉合電路中的電流與電源的電動勢成正比,與內、外電阻之和成反比,其表達式為,只適用于純電阻電路;(2)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為U=E-Ir,此式適用于一切電路;(3)路端電壓與外電阻的關系為U=,此式只適用于純電阻電路。當外電路斷開時,有1=0,U=E;當外電路短路時,有。
例3 一節干電池的電動勢為1.5V,一節鉛蓄電池的電動勢為2V。所以()。
A.干電池在1s內將1.5J的化學能轉變為電能
B.蓄電池將化學能轉變為電能的本領比干電池的要大
C.無論接不接人外電路,一節干電池兩極間的電壓都為2V
D. g節蓄電池每通過IC電荷量,電源把2J的化學能轉變為電能
解析:電動勢的物理含義是電源搬運IC的電荷量做功(把其他形式的能轉化為電能)的大小,顯然,選項A錯誤,B、D正確。當電源接人外電路時,兩端電壓隨外電阻的變化而變化,選項C錯誤。答案為BD。
點評:電動勢是比較難理解的物理量,它是非靜電力做功與電荷量的比值,而不是非靜電力做功與時間的比值。當外電路接通時,隨外電路電阻的變化,電流、路端電壓也隨之改變。
例4 如圖2所示,在A、B兩點間接有電動勢E=4V,內電阻r=lΩ的直流電源,電阻R1、R2、R3的阻值均為4Ω,電容器的電容C=30μF,電流表的內阻不計,求:
(l)電流表的讀數;
(2)電容器所帶的電荷量;
(3)斷開電源后.通過電阻R2的電荷量。
解析:當開關S閉合后,因為電容器的電阻無窮大,可以以去掉,而電阻R1、R2被電流表短路,所以外電路可以簡化為電流表和電阻R3串聯。
(1)根據歐姆定律可得,電流表的讀數I=
(2)電容器接在電源兩端,其電壓為路端電壓,即U=IR3=3.2V,因此電容器帶電荷量Q=UC=
(3)斷開開關S后,電容器相當于電源,因為電流表內阻不計,外電路是電阻R1、R2并聯后與R3巾聯,所以通過電阻R1和R2的電荷量之比為又有,解得
點評:電容器中間有電介質,電流不能通過其中,在電路中表現為斷路,而理想電流表的內阻為零,在電路中表現為短路,在電路分析時要充分利用這些特點。
三、動態電路分析是熱點
1.基本規律:(l)當外電路中任何一個電阻增大(或減小)而其他電阻不變時,電路的總電阻一定增大(或減小);(2)若開關的通、斷使串聯的用電器增多時,電路中的總電阻增大,若開關的通、斷使并聯的支路增多時,電路的總電阻減小;(3)在如圖3所示的分壓電路中,滑動變阻器可視為由兩段電阻構成,其中一段R并與用電器并聯,另一段R串與并聯部分串聯,A、B兩端的總電阻與R串的變化趨勢一致。
2.分析思路:
例5 在如圖4所示的電路中,Rc為定值電阻,閉合開關S。當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向右移動時,下列判斷正確的是()。
A.電壓表V1、電流表A的讀數都增大
B.電壓表V1與電流表A讀數的比值保持不變
C.電壓表V2與電流表A讀數的比值保持不變
D.電壓表V2、電流表A讀數變化量的比值保持不變
解析:當滑動變阻器R的滑片P向右移動時,接人電路的阻值變大,總電阻變大,回路中的總電流減小,電流表A的讀數減小,選項A錯誤。巾歐姆定律得。顯然,選項B錯誤,c正確。而選項D正確。答案為CD。
點評:根據動態電路分析的一般思路,靈活運用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和全電路歐姆定律即可順利求解本題。
例6 在輸液時,藥液有時會從針口流出體外,為了及時發現,設計了一種報警裝置,電路如圖5所示。M是貼在針口處的傳感器,接觸到藥液時其電阻Rm發生變化,導致S兩端電壓U增大,裝置發出警報,此時()。
A.Rm變太,且R越大,U增大越明顯
B.RM變大,且R越小,U增大越明顯
C.RM變小,且R越大,U增大越明顯
D.Rm變小,且R越小,U增大越明濕
解析:根據題述可知,傳感器接觸到藥液時其電阻Rm發生變化,導致S兩端電壓U增大,因此Rm變小。又因為R與Rm并聯,所以R越大,U增大越明顯。答案為C。
點評:通常情況下對動態電路進行分析是通過電阻的變化確定電壓的變化,而該題是利用電壓的變化來確定電阻的變化。
四、功和功率的計算是難點
1.純電阻電路的電功和電熱:電流通過純電阻電路時,它所消耗的電能全部轉化為內能,電功等于電熱,電功率等于熱功率。數學表達式為w=Q=Pt
2.非純電阻電路的電功和電熱:當電路中含有電動機、電解槽等時,該電路為非純電阻電路。在非純電阻電路中,消耗的電能除轉化成內能外,還轉化成機械能、化學能等。在非純電阻電路中,電功大于電熱,即;電功率大于熱功率,即在計算電功和電功率時只能用定義式W=UIt和P=UI,在計算電熱和熱功率時只能用定義式Q=
3.電路中的功率與效率:電源的總功率P=EI,電源的輸出功率P=UI,電源的內耗功率電源的效率
4.電源的最大輸出功率:對于純電阻電路有P=,當外電路電阻等于內電路電阻(R=r)時,電源的輸出功率最大,且,此時電源的效率η=50%。
例7 如圖6所示,電源電動勢E=6V,內阻r=2Ω,定值電阻R1=R2=12Ω,電動機M的內阻R3=2Ω。當開關S閉合電動機轉動穩定后,電壓表的讀數U1=4V。若電動機除內阻外其他損耗不計,求:
(1)電路的路端電壓U2;
(2)電動機輸出的機械功率P;
(3)電源的效率η。
解析:(1)設干路電流為I,對全電路,有E=成立。設通過R1和電動機的電流為I1,通過R2的電流為I2,對R3、R2,歐姆定律適用,有I1=。由并聯電路的特點得即,解得
(2)電動機的輸入功率,轉化為機械功率P和通過其內阻生熱的功率。根據能量守恒定律得。代人數據得
(3)電源的效率83.3%。
點評:對于含有電動機、電解槽等非純電阻的電路,在分析和討論時務必注意歐姆定律是不適用的。
五、圖像問題討論是提升
1.在恒定電流問題中,為了更加直觀地反映某元件的電壓和電流的關系,我們常常選用伏安(U-I)特性曲線來描繪。它們主要有兩種:一是電阻元件對應的伏安特性曲線,簡稱“電阻線”,如圖7甲所示,其對應的電阻R的大小等于tanα;另一種是電源元件對應的伏安特性曲線,簡稱“電源線”,如圖7乙所示,其對應的電源內阻r的大小等于tanα,電動勢E為直線在U軸上的截距。
2.在純電阻電路中,我們常用功率與外電阻的圖像來反映它們之間的變化規律,如圖8所示,電源的總功率,電源的輸出功率,電源的內耗功率
例8 某種材料的導體的U-I圖像如圖9所示,圖像上A點和坐標原點連線與橫軸成a角,A點的切線與橫軸成β角。關于導體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在A點,導體的電阻大小等于tanα
B.在A點,導體的電阻大小等于tanβ
C.導體的電阻隨電壓U的增大而增大
D.導體的電功率隨電壓U的增大而增大
解析:由歐姆定律得,由圖得在A點有,故導體的電阻隨電壓U的增大而增大,在A點,導體電阻的大小等于tana,選項A、C正確,B錯誤。由圖可知隨著電壓的增大,電流也增大,所以導體的電功率增大,選項D正確。答案為ACD。
點評:根據部分電路歐姆定律可以確定U-I圖像的幾何意義。在解決恒定電流的某些問題時,巧妙地應用電阻線、電源線進行分析,不僅可以避免運用數學知識列式進行復雜的運算,而且可以獲得直觀形象、一目了然的效果。
側9 電池甲和乙的電動勢分別為E1和E2,內阻分別為r1和r2。若用甲、乙兩電池分別向某個電阻R供電,則在這個電阻上所消耗的電功率相同。若用甲、乙兩電池分別向某個電阻R'供電,則在R'上消耗的電功率分別為P1和P2。已知E>E2,R'>R,則()。
解析:依題意作出電池甲和乙(E1>E2)及電阻R的伏安特性曲線。因為兩電池分別接R時,R消耗的電功率相等,所以這三條線必相交于一點,如圖l0所示。由圖可知a1>a2,所以,r1>r2。作R'的伏安特性曲線,因為R'>R,所以R'的伏安特性曲線應在R的上方。由圖可知,當甲電池接R'時,;當乙電池接R'時。因為,所以。答案為AC。
點評:在U-I直角坐標系中作出電源的伏安特性曲線,再在此坐標系中作出電阻R的伏安特性曲線,則兩條線的交點就表示了該閉合電路所工作的狀態。此交點的縱、橫坐標的比值表示外電阻R1縱、橫坐標的乘積即為外電阻所消耗的功率。
跟蹤訓練
l.一個T形電路如圖11所示,其中電阻。另有一測試電源,電壓為lOOV,則()。
A.當c、d端短路時,a、b之間的等效電阻是40Ω
B.當a、b端短路時,c、d之間的等效電阻是40Ω
C,當a、b兩端接通測試電源時,c、d兩端的電壓為80V
D.當c、d兩端接通測試電源時,a、b兩端的電壓為80V
2.將一電動勢為E、內阻為r的電池與外電路連接,構成一個閉合電路。用R表示外電路的電阻,I表示電路中的電流,U表示路端電壓,則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由U=IR可知,外電壓隨I的增大而增大
B.由U=Ir可知,路端電壓隨I的增大而增大
C.由U=E-Ir可知,電源的輸出電壓隨電流I的增大而減小
D.由可知,回路中電流隨外電阻R的增大而減小
3.在如圖12所示的閃光燈電路中,電源的電動勢為E,電容器的電容為C。當閃光燈兩端電壓達到擊穿電壓U時,閃光燈中才有電流通過并發光,當閃光燈正常工作時,會周期性短暫閃光,則可以判定()。
A.電源的電動勢E一定小于擊穿電壓U
B.電容器所帶的最大電荷量一定為CF
C.閃光燈閃光時,電容器所帶的電荷量一定增大
D.在一個閃光周期內,通過電阻R的電荷量與通過閃光燈的電荷量一定相等
4.如圖13所示,電源的電動勢E=12V,內阻r=3Ω,Ro=1Ω,直流電動機的內阻Ro'=1Ω。當調節滑動變阻器R1時可使甲電路的輸出功率最大,當調節滑動變阻器R2時可使乙電路的輸出功率與甲電路相同也最大,且此時電動機剛好正常工作(額定輸出功率Po=2W),則使電路輸出功率最大的R1和R2的值分別為()。
A.2Ω,2Ω
B.2Ω,1.5Ω
C.1.5Ω,1.5Ω
D.1.5Ω,2Ω
5.如圖14所示,直線①表示某電源的路端電壓與電流的關系圖像,曲線②表示該電源的輸出功率與電流的關系圖像,則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電源的電動勢為50V
B.電源的內阻為
在《電工基礎》教學中滲透“習題意識”,是指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按知識的系統性、規律性,有目的、有意識地結合教材內容,適當編制習題讓學生去解答,克服做題的盲目性、隨意性,使教學趨向量化和定向化。同時,在《電工基礎》教學中滲透“習題意識”,也能有效增強學生的主動性,激發學生學習興趣。
筆者多年來一直擔任計算機對口單招班《電工基礎》課程教學和高三復習教學任務,在教學過程中經過總結和提煉,認為在《電工基礎》課程中滲透“習題意識”應切實從下列三個方面去做。
一、講清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同時,注意滲透“習題意識”
對于基本概念,一般都應使學生理解它的含義,了解概念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如在講授“電壓和電位”的概念時,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兩者之間的關系,理解電壓的“絕對性”,即電路中兩點之間的電壓與所選擇的參考點無關;理解電位的“相對性”,即電路中某點的電位取決于所選擇的參考點,參考點改變,該點的電位也隨之改變。在講清這些概念的同時,教師應及時設計一些習題讓學生思考,以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例如,討論某電路中A、B兩點之間的電壓(分別選擇A點和B點作為參考點),驗證A、B兩點之間電壓的“絕對性”;討論該電路中A、B兩點的電位(分別選擇A點和B點作為參考點),驗證A、B兩點電位的“相對性”。
對于基本定律,在講解時教師應注意通過實例、實驗和分析推理過程引出,應使學生掌握基本定律的表達式(包括文字表達和數字表達式)和適用范圍。如在講授“部分電路歐姆定律”時,筆者要求學生理解該定律的文字表達:“通過電阻的電流與加在它兩端的電壓成正比”;掌握該定律的數學表達式I=U/R。在理解和運用該定律時學生要注意以下幾點:①R、U、I必須屬于同一段電路;②不可把三個量間的因果關系與數量上的聯系混為一談:從電流形成條件的角度來分析,導體兩端存在的電壓是因,而導體中形成電流是果。歐姆定律揭示了由導體兩端電壓決定導體中電流的規律性。U、I之間的這種聯系是因果關系。在運用歐姆定律來解決具體問題時,已知三個量中的任意兩個量,即可求出第三個量。這僅僅是利用了三個量之間數量上的聯系。③運用歐姆定律計算電阻時,即R=U/I。這僅僅意味著利用加在電阻兩端的電壓和流過電阻的電流來量度電阻的大小,而絕不意味著電阻是由電壓和電流的大小決定。無論加在電阻R兩端的電壓取何值,電壓U和相應的電流I的比值總是不變的。這時,教師可以通過設計一些判斷題和選擇題,通過習題來鞏固該定律,辨析相關的表述。
因此,教師在傳授電工基礎知識時,要探索處理問題的方法,理清研究的思路,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和想象能力。在這一環節中,教師應按知識重點、學生的知識水平及知識的“轉化”規律,編選一些有利于鞏固知識、掌握知識的基本練習題。這些習題,盡可能包括計算題、問答題(所學知識定向說明和解釋電現象的題目)、選擇題(目的性較強的題目)、證明題、思考討論題和引申題等。
二、選好習題,上好習題課,通過例題滲透“習題意識”
題目的選擇直接影響習題課的質量。教師必須精心選題,習題的選編要有利于學生加深對概念和知識的理解,以及對解題方法的掌握,通過例題的講解和作業題的練習,達到明確概念、掌握方法、啟迪思維、培養能力的目的。因此,在選擇電工基礎習題時,教師要注意目的性、典型性、延伸性、針對性和綜合性。習題教學是將知識轉化成能力的過程,在習題教學中教師應盡可能采用“多變、多析、多問、多解”的導向法。“多變”就是對一道題改變敘述方式、增減或隱蔽條件,增設“干擾量”或“比較量”,進行縱變、橫變、縱橫變,讓學生在分析、比較和判斷中拓寬思路。“多析”,就是讓學生對一道題從不同角度入手進行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多問”,就是對一道題從不同角度提問,使原題“開花”形成程序題,這樣做既可以拓寬思路,又可以使學生把知識學活。“多解”,就是對同一題從不同角度啟發、誘導,讓學生用多種方法去解答。這樣做不但可以發展學生思維,而且可以讓學生溝通新舊知識的聯系。可見,在習題教學中通過“四多”導向有助于激發學生求知欲望,發展學生的創造性思維。同時,教師應通過講例題滲透“習題意識”,讓學生注重習題的變通性,強化對問題的多維思考,以便充分發揮例題的示范、開發、導向等功能。
三、搞好復習,以“考”代“練”,強化“習題意識”
復習是電工基礎教學中不可缺少的環節,復習的本身就滲透著提高。復習的重點應放在系統地掌握教材內容的內在聯系上,掌握分析問題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方法上。教師努力從如下三方面去做,才能實現復習所要達到的目標。
1.在概念和規律的復習中,教師要向學生介紹知識結構,注重挖掘知識的內在聯系,搞清知識的來龍去脈,務必使學生把所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立體化。
2.教師應結合各知識點編選習題,對典型題深入剖解,解題強調“四多”,即“多變、多析、多問、多解”,使學生通過解典型題,達到觸類旁通的學習效果。
3.教師要搞好訓練,精選題目,以“考”代“練”,單元過關。“練”是關鍵,“考”是手段。為此,教師要注重理解能力的考查,進行鑒定性測試、形式性測試和總結性測試,在形成性測試后,及時進行反饋、矯正、補缺、提高。同時,教師要瞄準對口高考試題的題型和考查方向,強化規定時間內的仿真適應性做題訓練,從而提高學生做題效率,強化“習題意識”。
從上述幾個方面可見,在電工基礎教學中巧妙滲透“習題意識”是符合教學規律的,它與搞“題海戰術”截然不同。滲透“習題意識”跟傳授知識和培養能力是有機的結合,它貫穿在教學的全過程中。這個過程是一個以“用”促“學”,學用結合的過程。在教學過程中巧妙設計習題(或題組),能給學生提供一個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實習”場所,有效地調動和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提高“轉化”效率。值得注意的是不能以習題代課本,因為習題在很大程度上只能體現知識的點,體現不了知識的面,但習題有導向作用,所以教師對習題的選編要緊緊圍繞掌握知識、發展智能這兩個基本點,使習題有實際意義。
學生理解能力的形成,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是從不自覺到有目的地自覺進行的.在初中兩年的物理教學中,老師對學生的理解能力要有正確的預估,備課時設計的教學過程要在學生理解能力的“最近發展區”,不可過高也不能過于低,才可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高效課堂.
理解是一種積極思維活動的心理過程,理解能力是認識物理現象的前提.相對其他科目來說,很多同學反映物理比較難學難懂.往往上課聽了,概念公式也背了,類似的題目練了,到解決實際問題時還是腦子一片模糊,究其原因主要是理解能力不足,沒有弄清事物的意義,影響了他們的學習效果.主要存在的問題有:(1)實驗教學中的問題.對實驗探究不能明確探究目的,不會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2)概念教學中的問題.不能從物理現象和實驗中歸納科學規律,對同一概念的幾種表達形式鑒別能力差;(3)規律教學中的問題.不理解物理規律的確切內涵和外延,包含其適用條件及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以上這些問題的存在直接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高.
2培養學生理解能力的三點方法
2.1在物理實驗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在進行實驗探究時,可以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的思維.問題設計是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技巧,教師可以通過問題來引導、促進學生思維過程.教師務必注意引導學生思考探究目的是什么,如何進行設計實驗與制定計劃,應該準備哪些實驗器材?哪些物理量需要測[HJ1.9mm]量?筆者相信學生經過多次訓練,在主動尋求途徑解決問題時才理解了整個實驗.否則,學生們要么不知道要做什么,要么就是被動地記錄一堆數據而已.
例1[HT]探究“物質吸熱或放熱規律”的實驗教學時,設置問題串引導學生的思維.
(1)探究的問題是物質吸熱與物質的種類、物質溫度的變化、物質質量的關系,要采用什么方法研究?
(2)設計實驗以前,先要解決一個問題,就是怎樣比較物質吸熱的多少?物質要吸熱,必須要給它加熱,加熱越多,則物質吸熱就越多.加熱的多少怎樣比較?
(3)利用生活經驗說明物質吸熱的多少與溫度變化、質量有什么關系?物質吸熱與物質的種類有什么關系?怎樣設計實驗探究?引導學生答出取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升高相同的溫度,比較吸熱的多少.(同時師生共同設計表格)
(4)更進一步地,提問取相同質量的水和煤油,加熱相同的時間,比較升高的溫度,可以嗎?思維上清楚了,學生實施觀察和思考就有效了很多.
2.2在物理概念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循序漸進地要求學生從物理現象和實驗數據中歸納科學規律,敢于表達并對同一規律進行不同形式的表達,通過實驗與思維過程的結合提升理解能力.想讓學生主動建構獲得概念,應該注重概念的來龍去脈: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怎樣進行研究,通過研究得到怎樣的結論,物理量的物理意義是什么以及這個物理量有什么重要的應用等.
例2[HT]密度這個概念的建立是重點也是難點,初二新授課時學生能直觀地體會到體積相同的不同物質質量不同.但是傳統的講授式教學直接用“比值法”定義密度概念,初中生接受起來會有一定的難度.要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課改理念,就要引導學生對各組實驗數據討論,去發現“同一物質的體積增大幾倍,它的質量也增大幾倍”,“同種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比值一定”,“物質的質量和體積成正比”,“不同種類的物質,質量跟體積的比值是不同的”,進一步引導學生用圖像法處理數據畫出[TP2CW01.TIF,Y#]如圖1所示的m-V圖像.雖然各抒己見,但教師務必給予每個人及時表揚.師生進一步共同總結,區別物質的一種辦法:質量跟體積的比值.可見單位體積的質量反映了物質的一種特性,密度就是表示這種特性的物理量.學生通過體驗理解物理方法,對于學習后續物[HJ1.85mm]理知識具有很好的遷移價值.
2.3在物理規律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
利用圖示法能形象地表達物理規律,直觀地敘述物理過程,鮮明地表示各物理量之間的關系,幫助學生弄清物理條件過程,把握概念條件.理解物理規律[JP2]的確切含義,包含其適用條件及在簡單情況下的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