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茶文化當代價值大全11篇

      時間:2023-10-25 10:19:5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茶文化當代價值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茶文化當代價值

      篇(1)

      茶文化旅游,是我國傳承、創新傳統文化,拉動國內旅游內需所提出的新型旅游模式,茶文化旅游的特點是人文性強,文化底蘊深厚,旅游形式新穎豐富,旅游層次多元化,旅游周邊產品繁多等,不僅能夠滿足當下人們游歷美景的旅游需求,而且能夠釋放人的壓力,陶冶人們的情操,在當代節奏緊張的生活環境下,茶文化旅游十分受青睞。而基于低糖經濟下的茶文化旅游,在旅游內容、形式、內涵上更具生態性,更加環保、綠色,更加符合我國可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是未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趨勢和方向。

      1低碳旅游的發展概述

      1.1低碳旅游成為未來旅游業的發展趨勢

      所謂低碳旅游不是表面上的減少碳排放的簡單含義,它更包含著深層次的將資源的有限性創造無限性價值的含義,旅游本身就是為了達到精神和身體的滿足,旅游更是加速了經濟的發展,很多城市因為旅游業的發展拉動當地的GDP的增長,大連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但隨著旅游業的發展,很多環境問題也隨之而來。在旅游行業中還存在著許多的關于碳排放不合格的問題,對于旅游業在節能減。最近幾年,我國的旅游業的未來發展前景很好,但是實際面臨的問題也是很多的,許多城市旅游業的開發不惜以環境為代價,造成很多資源的浪費和污染,這種以環境為代價來拉動經濟增長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國家針對旅游業的開展和實施也沒有明確的條例規定,一切都是由當地政府做主,由于國家對這方面沒有一個總體的把控,就會導致很多不是太乎規矩的事情發生。旅游業在發展低碳經濟方面應該充分發揮其優勢,作為低碳經濟發展的標桿,從低碳旅游、文化開發、環境保護以及節能減排等幾個方面入手,強化低碳旅游的力度,提升低碳旅游的影響力。

      1.2低碳旅游的發展與變遷

      1.2.1旅游觀念的改變

      雖然我國目前的旅游業逐漸展現出上升發展的跡象,但在旅游業的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像景區的工作人員對游客的服務態度以及一些景點的基礎設施陳舊等問題,這些問題都影響著旅游業的發展,對旅游業形成了制約。又因為旅游業是發展低碳經濟的一條方便之路,所以,對于現在的旅游業中的問題應該加以解決,采取的措施包括以下幾點:第一,將生態環保的概念加入到景區的建設中,一方面減少了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也對游客產生了影響;第二,在旅游業發達的城市,設立專門的旅游條線車,方便游客的乘坐,同時也鼓勵游客乘坐公共交通,低碳出行,提高更多人的環保意識。

      1.2.2消費觀念的改變

      通過政府與公益組織的努力,讓很多人認識到了環保的重要性,使很多人的消費觀念得以轉變;首先,在住宿上,不再選擇星級賓館等一些設施全面的地方住宿,多數會選擇一些環境整潔的旅館居住;其次,在出行方面,更多的人選擇騎自行車或者徒步旅游,減少了碳排放;消費觀念的轉變,對于低碳旅游行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

      1.2.3旅游政策的變革

      低碳旅游并不是社會中的哪一方單方面提出來的,他是需要多方面共同協調完成的,需要國家制定出一些相關的扶持政策和一些旅游企業對政策的支持和實際應用,還有游客對一些旅游法規的遵守。

      2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條件分析

      2.1良好的旅游業發展背景

      2.1.1旅游需求不斷提升

      低碳旅游的提出,不僅增加了人們的環保意識,還使人們對于旅游行業的要求也隨之提高,面對著各種各樣的旅游需求,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更多的助力,其中茶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助推者。旅游業是隸屬于服務業中的一種,茶文化是一種傳統文化,將二者有機的組合在一起,一定會達到意外的效果。首先,茶文化是極具特色的文化形式,并具有極為豐富的文化內涵,在此基礎上一定會獲得消費者的好評;其次,茶葉集天地之靈氣,生長于大自然之中,因此具有明顯的原生態性,加之中國4700多年茶文化歷史,更顯其文化底蘊。如果在當地的茶文化已經形成一定的影響力,在加上后天的旅游業的開展,不僅使茶文化走出去,還會使貿易走進來。當茶文化與旅游相撞,一定會撞出一條新形式的旅游之路。

      2.1.2低碳旅游理念得以踐行

      當開發綠色低碳旅游的意識已經被接受之后,接下來培養人們的低碳消費的理念就成為了首要目標,因為光有意識是不夠的,只有意識不行動還是看不見效果,所以要形成綠色低碳的消費理念,只有這種理念的形成才能夠促使著人們去行動。從目前我國綠色環保旅游的發展情況來看,取得的成績是不能否定的,比如上海世博園以及海南國際旅游島,這些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低碳環保景區。他們存在的目的就是為了讓人們明白,低碳一樣可以促進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可以建立在低碳基礎上的。這兩處地方充分證明了低碳旅游理念是值得被踐行的。

      2.1.3特色旅游日漸興起

      近些年我國為了拉動旅游內需,豐富人們的業余文化生活,在旅游事業建設上,開始倡導物質與文化的相結合,單一的旅游方式逐漸為多元化的特色旅游所取代。相關部門開始意識到旅游業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血液,茶文化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項,因為茶是從古代流傳下來的,它具有一定的歷史意義,茶還具有凝神靜氣的功能,茶可以驅走心煩氣躁,茶中富有深刻的文化底蘊。可以結合一些地區所產的特色茶,開展新的旅游模式,新的旅游模式中不僅包含之前的對景色的瀏覽還包括對茶的了解,一舉兩得。

      2.2茶文化旅游的初步發展

      建設茶文化旅游的項目,不僅是對茶文化的傳播,也是對當地的自然景觀的利用,在結合自然資源和茶資源的同時開展旅游業,開設多種體驗活動項目,讓游客實際動手采摘茶葉,為茶噴水等活動,來吸引廣大消費者,還可以根據茶的源來開展一些藝術表演,加深游客對茶文化的記憶,同時,對茶的采摘,加工等形成一個具有專業技術的產業鏈,樹立一個自己的品牌,看到這種茶就會想到當地的茶文化《印象大紅袍》演出,演出極具地方特色與文化內涵,包括民間斗茶、茶文化節等內容,能夠將游客拉入到茶文化情境之中,使人們深深體悟中國茶文化的內涵和精髓。茶葉本身具有藥用功效,經過千百年的傳承,茶葉也被賦予了深厚的文化內涵。茶樹生長在大自然中,集天地之精華。采茶的工藝也十分精湛,茶歌、茶舞也極具藝術價值。這些都是屬于茶文化的范疇,豐富多樣的茶文化給人們帶來獨特的茶文化體驗和審美享受。然而隨著茶文化旅游發展的越來越好,其中也表現出一些問題,像對一些資源的利用不到位,導致資源的浪費,所以,在大力開展茶文化旅游的同時,還要時刻記憶茶文化旅游還是低碳環保的旅游,不能忘記根本。如何讓茶文化旅游與低碳、資源優化相輔相成,是政府和企業應該關注的重點問題,只有解決好這個問題,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實行低碳的茶文化旅游才能夠實現。

      3低碳茶文化旅游的發展策略研究

      3.1做好科學規劃

      開展低碳茶文化旅游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旅游業的發展,但在實際建設茶文化旅游基地過程中,一定要將低碳進行到底,不能因為建設茶文化旅游基地而將原來的茶文化破壞,在這里要在開始建設前找準當地以及國家的規定,按照法律法規來建設茶文化基地,與此同時也要對茶文化進行保護,不要對茶文化造成一種不可恢復的局面,運用先進的技術,保護好茶區不受破壞。

      3.2發揮示范推廣作用

      低碳旅游作為旅游業的新起點,不僅需要旅游行業自身的努力,還需要廣大人們群眾的配合。對于低碳旅游中的新型茶文化旅游,就更需要企業和消費者的共同協作,各自發揮自身的潛在優勢以及自身的能力,為茶文化旅游的建設起一個良好的作用。這種茶文化旅游模式,可以根據不同地區不同的茶文化進行不同的規劃,針對不同的茶其身上帶有的不同的特點,來設計茶文化旅游方式。例如杭州梅家塢茶文化村,這里以古樸的民居和茶鄉風情吸引養來自四而八方的游客,成為全國示范性的茶文化旅游區。這種示范推廣很有作用,會引導一些具有獨特茶文化的地區進行茶文化旅游的開展。

      3.3完善運營方式

      茶文化的旅游基地的建成之后,需要制定一系列的運營方式,不能再沿用之前的粗放式的旅游方式,應該針對其所在地區的茶的特點來設計運營方式,改變之前的粗放型運營方式,建設集約型的運營模式,通過對茶區所在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茶所具有的文化來設計旅游方式。例如浙江湖州的顧諸茶文化鄉村旅游區。

      3.4提高環保意識

      篇(2)

      中國茶葉歷史悠久,不僅豐富了物質財富,而且創造了深厚的精神文化———茶文化。中國茶文化根植于傳統文化土壤之中,融合中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精髓,形成了獨具民族韻味的文化現象。在近代社會中又衍生出以茶產地山水和人文景觀、茶的歷史傳說、茶俗、茶詩詞歌賦、茶道、茶制品、茶器具等為內容的茶文化旅游,即以游客體驗、感悟和品味與茶相關的自然生態環境和古樸的民情民風,以此來獲得教益的過程。[1]面對污染日益嚴峻的生活環境,以自然生態環境和文化為核心的茶文化旅游深受大眾的喜愛。本文從生態美學角度探索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建設與發展,首先從人與自然、人文精神角度,剖析生態美學思想內容;其次,在生態美學思想指導下,從“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構建“三位一體”的產業鏈等方面建設我國茶文化旅游,旨在為我國生態旅游發展提供理論參照。

      1生態美學思想內涵

      人類從農業文明進入工業文明,再到當代的生態文明是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人類文明發展始終是以破壞自然環境為代價的。農業文明時期人類在文化、思想以及技術等方面比較落后,對土地、水以及生態景觀造成極大的破壞。在工業社會中又因工業污染、人口急劇膨脹、汽車過量等問題對能源過度消耗、空氣等污染使得人類生活環境污染日益嚴重。近些年來,學者們提出生態文明,是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綜合,以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為核心的文化倫理形態。[2]而生態美學則是基于人類面對城市污染問題提出的解決方法和現實需要,也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型時期的理論指導,其內容涵蓋面較廣。本節抓住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來概述生態美學思想的內涵,以此來探討我國茶文化旅游。

      1.1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共生

      審視以往的社會發展路徑,生態美學基于生命與非生命之間的和諧之美來重新認識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關系。道家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哲學思想,強調“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儒家提出以“仁”為中心,提出中庸、和諧之觀點,生態美學以此作為理論立足點提出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相處。[3]首先體現在人與自然的地位平等上。隨著城市化進程的發展,自然環境遭到史無前例的破壞,可謂是“節節敗退”,人類占據了主導權,但也因此受到自然的懲罰。其次,人與自然和諧關系還體現在對自然合理開發基礎之上,生態美學思想要求人類在面對自然開發中,要避免粗放式的開發方式,要堅持可持續發展觀,通過人類科學方式更好地體現出自然美。人與自然、社會的和諧關系還應該體現在人的生活與自然環境共榮共生的關系上,城市生活被困于鋼筋水泥之中,生活壓力、各種污染也使得人們身心疲憊,人們內心渴望“返璞歸真”,旅游能給游客帶來心靈上的放松,但自己的生活方式無法在旅游中展開,因此,景區整體自然環境顯得尤為重要。茶文化旅游是自然環境與文化的結合,基于自然環境和茶園景觀設計更應該以生態美學思想為指導內容,構建回歸自然的生態文化旅游。

      1.2倡導人文精神的回歸

      生態美學從人與自然、社會和諧共生、全面發展的角度來指導人類行為,其最終是要倡導人文精神的回歸,將真善美思想重新灌注到人們的思想中,恢復人與人之間健康、友善、和睦共處的生存狀態,還原自然、健康的生態系統,從根源上化解生態危機,最終重建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的關系。人文精神的回歸有助于在追求經濟發展過程中,尊重自然、保護自然,最大限度地發揮自然生態環境的優勢來打造茶文化旅游,使得人類在與自然和諧發展中體會精神的愉悅,心靈的自由超脫,實現人類社會的和諧統一。

      2生態美學思想指導下我國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我國茶文化旅游雖有一定程度的發展,但其存在旅游產品功能單一、未充分發揮自然景觀優勢、茶文化內涵挖掘不夠,無法突出各地特色,導致全國茶文化旅游產品同質化現象嚴重。基于生態美學思想指導下,本節從“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構建“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兩方面來探討我國茶文化旅游的建設。

      2.1“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

      生態美學思想與茶文化內涵均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之中,從儒道佛哲學思想出發,構建人與自然、社會和諧統一的生態觀,強調“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我國是茶葉大國,種茶、制茶以及飲茶歷史悠久,孕育出豐富多彩的茶文化。文人墨客常用詩詞歌賦來表達品茶時的感悟與情趣,形成了茶藝、茶道、茶詩、茶歌舞等文化形式;平民百姓常以茶禮、茶俗以及茶事等表達特定的行為和態度,構成各個地方的不同風俗習慣,如藏族喝酥油茶、傣族喝竹筒茶、吃涼拌茶,這些不同茶俗也體現人與自然的適應性。從整體上而言,我國茶文化內涵是以尊重自然為前提,以茶來協調各種關系,體現出人與人之間互愛、互敬、互助的大同思想,以茶禮仁,以茶表敬意,以茶雅心,以茶培養廉潔之風的倫理道德觀。[1]茶文化旅游為游客帶來優美的自然景觀的同時,也讓游客了解和感受到了茶文化,欣賞到了各個民族不同的風俗習慣,感悟其豐富的自然美和人文美。各個地方都有自己的茶園,茶葉也成為了種茶地區重要的經濟支柱,在增加農民收入,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4]當前各個地區的茶園都在積極開展茶文化旅游,依托自然景觀、茶園生態景觀和茶文化內涵,發揮茶產業的附加值,組合茶文化旅游產品。如武夷山印象大紅袍、杭州西湖茶墅均是依據當地自然人文景觀開發的豐富的茶文化旅游產品。武夷山和西湖是全國著名的景點,本身已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大紅袍和西湖龍井茶葉品牌也是全國聞名,大紅袍的制作工藝已成為國家非物質文明遺產。武夷山大紅袍是當地著力打造的文化旅游品牌,張藝謀將大紅袍的茶文化工藝、茶道精神、茶歌舞、自然景觀特色等融于現代舞臺藝術中,用藝術形式展現自然、藝術和人文景觀的和諧共融。無論是自然景觀、茶文化還是其它的人文景觀都是自然的一部分,茶文化旅游唯有堅持“天人合一”的和諧發展觀,尊重自然、遵守自然規律,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共生共融。

      2.2構建“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打造茶文化旅游品牌

      生態美學思想要求立足于人與自然平等之上,運用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重新審視人與自然、文化與自然的關系,構建茶產業、茶旅游以及茶文化“三位一體”的產業鏈,打造區域茶文化旅游品牌。一方面通過產業鏈管理模式,嚴把茶葉質量安全關,另一方面通過茶文化旅游作為推廣茶葉品牌和傳播茶文化的窗口。我國茶文化旅游發展勢頭較快,但各地茶文化旅游產品基本是以觀光、購物為主,并沒有完全發揮茶文化旅游的優勢,因此至今未形成茶文化旅游品牌。筆者認為要改變這一現狀,需要以市場為導向,深入實地調研分析游客的喜好和心理需求,以體驗為主開展不同形式的旅游產品。比如結合當前養生觀念,茶文化旅游可以打造特色的休閑養生游,在自然優美的環境中,在欣賞茶藝表演、感悟茶道、品嘗茶飲等過程中讓游客感受茶文化帶來的身心愉悅和精神的滿足。還可以針對不同的客戶群體,設計不同的旅游項目,如針對青少年求知、好奇的心理特征,可以借助夏令營活動的形式打造純文化旅游線路,將茶的歷史發展、人物傳說、茶器、茶俗、茶詩歌、茶書法、茶對聯、茶制作生產等等串聯成整體,并突出游客的體驗,如讓其參與茶樹的采摘修剪、施肥抑或茶工藝制作過程。茶文化旅游品牌的構建有助于促進茶產業的發展和茶文化的傳播,茶產業的發展又能幫助宣傳茶旅游和茶文化,茶文化內涵賦予茶產業與茶旅游深厚的人文精神,三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也正是生態美學思想和諧發展的內容。

      3結論

      生態美學是基于人類生存危機的背景下提出的科學理論指導,以重新思考人與自然之間的地位和關系為核心,倡導人類轉變了思維方式和價值觀,旨在幫助人類走出以自我為中心的誤區,形成“以人與自然、社會達到動態平衡、和諧一致的處于生態審美狀態的存在觀”為科學的價值觀,以此來促進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5]茶文化旅游以此作為發展的指導思想,是關乎人類生存的必然選擇。茶文化旅游的健康發展還需要國家宏觀調整給予正確的引導和支持,有效控制自然生態資源開發的規模和數量,以防止造成人力、物力、財力以及資源的浪費。同時還需要建立完善茶文化旅游發展的社會機制,用法律、地方法規規范市場發展,使人與自然走向和諧發展的道路,促進我國茶產業和生態旅游的健康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維錦.茶文化旅游:一種新的文化生態旅游模式———以云南茶文化生態旅游為例[J].學術探索.2007(2):137-140.

      [2]曾繁仁.生態存在論美學論稿[M].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9:45.

      [3]張駿、方法林、盧鳳萍.基于生態美學視角的鄉村自然旅游資源開發研究[J].安徽農業科技.2011(13):7967-7969.

      篇(3)

      基金項目:浙江農林大學大學生科技創新項目成果(項目批準編號:201211001)。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成果(項目批準編號:20131034

      1014)。本文通訊作者:龍明慧,浙江農林大學外國語學院教師

      一、引言

      “一生為墨客,幾代作茶仙。”“茶圣”陸羽(733-804)所撰寫的《茶經》是世界上第一部茶文化著作,是中國茶文化精髓的體現。

      《茶經》自問世以來,就對社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且其影響是世界性的。尤其在20世紀,體現東方文明,蘊含和諧精神、道德理念、休閑養生情趣的中華茶文化,越來越受到世人的矚目。《茶經》更是被翻譯成英、日、法等多種文字,在國外學者中引起了研究陸羽及其著作《茶經》熱。

      《茶經》介紹了茶方方面面的情況,包括茶香形狀、煮茶之器、烹茶之水、品茶之器等,無不體現了大自然之美,同時也體現了豐富的生態文化。然而迄今為止,目前對《茶經》的研究卻很少關注其中的生態文化,而對生態文化在《茶經》英譯中之論述則更是寥寥。因此,本文從生態批評視角出發,圍繞自然觀、生態生活方式這兩個最核心的生態批評范疇分析《茶經》中的生態文化及其在中國譯者姜欣、姜怡[1]和美國譯者Francis Ross Carpenter[2]兩個英譯本中的體現,為茶文化的翻譯與國際傳播提供借鑒。

      二、生態批評

      生態批評理論是產生于20世紀70年代的一種文學批評理論,其主要思想是要把“生態學的概念應用到文學研究中來,以關注自然生態為出發點,利用生態學的思想閱讀文學,并在文學與生態學的結合中, 重新審視文學研究將如何面對現實、如何將文學作品再現的想象與情感與自然真實對話”,[3]xix從而碰撞出有利于人類與自然萬物共存的世界觀、價值觀。[4]目前,學術界對生態批評概念的界定所廣泛采用的是美國文學環境教授徹麗爾?格羅費爾蒂下的定義:“生態批評是研究文學與物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問……按地球中心的方法入手來研究文學。” [3]xix前者是生態批評對象的界定,以文學和自然的關系為研究對象;后者意在說明研究的方法,即站在地球生態的立場上來研究文學,探討人與自然的關系創作出更多的生態文學作品。[5]

      《茶經》雖非文學作品,但其中蘊含的茶文化卻是一種最為典型的生態文化。茶文化與生態批評的契合在于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天人合一”是最原本的“原生態”。茶是最能體現因天之時、因地之宜的自然界靈物,最符合未來生態文明的生存之道。當代茶人陳香白先生說得好:“基于天人合一的觀念,中國茶道美學總是要從人與自然的統一之中去尋找美:中國茶道美學思想的基礎就是人道……茶事過程實質上就是促進人體與自然尤其是生活環境的協調統一。”[6]可見,中國茶道的內在精神即在于保持人與大自然的統一,讓人親近大自然。而這種茶道精神正是陸羽在《茶經》中所極力宣揚的。

      總的說來,中國茶文化,融合儒道釋三家思想,體現的是天人契合、和諧統一的精神追求和境界。儒家以茶修德, 提倡中庸、和諧, 目的是要修身、齊家、治國;道家以茶修心, 追求寧靜、淡泊, 目的是升仙成道;佛家以茶修性, 追求清靜寂滅, 目的是“明心見性”。[7]這樣的思想,也正是生態文化的重要體現,而這些思想無不蘊含在陸羽《茶經》的字里行間。因此,從生態視角研究,以生態批評的方法對《茶經》英譯進行對比分析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

      三、《茶經》中的生態文化及其英譯體現

      《茶經》雖主要是一部關于茶的歷史、源流、性狀、品質、產地、采制和烹飲方法及用具等的茶學專著,但陸羽在對這些茶學知識的介紹中蘊含了豐富的生態文化。總的說來,《茶經》中蘊含的生態文化主要體現于陸羽在文中表達的自然觀、生態生活方式以及生態審美觀。

      (一)自然觀

      自然觀是生態批評的核心范疇,指人如何看待自然,如何看待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8]人是自然界的產物,來源于大自然,又終將回歸于大自然,與自然萬物有著起源上的一致性和依存性。于是,就產生了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思想。而《茶經》中對于自然觀的體現更是突出。

      天人合一、人與自然和諧共處的自然觀首先體現在“茶”字本身。《茶經》開篇就提到了“茶”:“茶者,南方之嘉木也。”茶是自然的產物,得天地之靈氣,吸日月之精華,將“茶”字拆解開來,得到的是“人在草木中”,這里有兩層含義:一是指人與茶一樣,生活在天地草木之間,是萬物中的一分子;另外一層是指人與草木代表的大自然融合為一體,和諧共存,這是生態批評倡導的自然觀的完美體現。然而兩個譯文只是將茶譯為“tea”,沒有對茶字的結構進行任何解釋,也就沒有將“茶”字中“人在草木中”的生態文化體現出來。筆者建議應從“茶”的生態角度出發,適當作解釋性翻譯,增加讀者對其的理解。

      又如陸羽在《茶經?四之器》中講了煮茶的風爐, 在其上刻“坎、巽、離”三個八卦符號, 并標有“坎上巽下離于中, 體均五行去百疾”的字樣。按照《易經》的卦象解釋,巽主風,離主火,坎主水,就是說, 煮茶的水在上,風從下面吹,火在中間燃燒,風爐和釜為金,木炭為木,煮茶時,陰陽五行皆備,而且配合和諧,所以煮沸出來的茶能“去百疾”。關于煮茶風爐的制作,是依據“天人合一 、陰陽調和” 的和諧思想提出來的。在這里陸羽把茶性與自然規律結合起來,表達了“和諧”的思想與方法。煮茶實際上是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達到和諧的過程,煮出的茶湯有利于人的身體健康。[9]所以在這里作者極力要突出的是通過以“和”為本質的茶事活動, 創造人與自然的和諧。對于“體均五行去百疾”的翻譯,中美譯者采取了不同的表達。

      例1.原文:體均五行去百疾。

      姜譯:balancing five elements to cure all diseases.

      Carpenter譯:Harmonize the five elements in the body and you will banish the hundred illness.

      “體均五行去百疾”是指五臟調和,五行資生,百病不生。根據古代醫學中的木、火、土、金、水的五行屬性,聯系人體的臟腑器官,運用生克乘侮,說明茶的藥理功能。其中的“均”是“調和、和諧”的意思。姜譯本將其譯為“balancing”,而“balancing”主要表示“平衡、均衡”之意,無法讓讀者體會到其中的“體均五行去百疾”所蘊含的“和諧”思想。而Carpenter很好地理解了原文的思想內涵,將其翻譯為“harmonize”,義為“使和諧;使一致”,傳達了人與自然和諧的自然觀。

      另外,在《茶經》中,陸羽特別提到了煮茶用水。陸羽在《茶經?五之煮》中說道:“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將水分為不同等級,突出山水是最好的煮茶用水,而山水也是最天然的水,沒有人類加工的痕跡,這里充分體現出陸羽崇尚天然的自然觀。

      例2.原文: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

      姜譯:As to the aspect of cooking water, mountain springs always provide a preference. The next option is river water. Well water is but a less satisfactory choice.

      Carpenter譯:On the question of what water to use, I would suggest that tea made from mountain streams is best, river water is all right, but well-water tea is quite inferior.

      在這里,原文是客觀描述煮茶用水的等級。然而兩個譯文的選詞都帶有明顯的主觀性。Carpenter譯文中添加了“suggest”表示“提議,建議”,帶有主觀性。在這里,譯者是告訴讀者,他自己更加喜歡山水,認為山水是最佳的,因此建議讀者泡茶時應當選用山水;而姜譯文中使用的“preference”也表示一種主觀的“偏愛和傾向”,未能體現原文崇尚天然的茶道思想。

      (二)生態生活方式

      人類應當以什么樣的方式生存,人與自然應當處于什么樣的生存關系,我們應該建立什么樣的生存理念一直是人們思考的問題。生態生活方式的建立,要求我們順應人――社會――自然生態系統協調發展的需要,轉變物質化的生活價值觀念,確立生態生活價值取向。《茶經》中體現的生活方式則是回歸自然,克制欲望,簡單生活。

      眾所周知,品茶需要在一定場所進行,大到山林野外,小到陋屋斗室,甚至是一張茶桌或是一個茶盤。環境如何對人們品茗的心境有很大的影響。中國古代知識分子受道家“天人合一”思想的影響,追求與大自然的和諧。他們常把山水景物作為情感的寄托,借自然風光來抒發自己的情感,因此古代茶人們都喜歡到大自然中去品茶。《茶經?九之略》中,給人以強烈印象的就是自然,人是自然中人,境是自然中之境,人、茶、境統一在自然之中。人們常到野外松林下、巖石上,或是泉水邊、溪澗旁,或是爬到巖洞口去煮茶品嘗。這是一種最簡單、最生態的生活方式,而通過這樣的生活方式,茶人們可以寄情于山水之間,擺脫鬧市塵俗的紛擾,淡忘功利之心,在欣賞大自然的美景滿足審美愉悅的同時,使自己的心靈得到凈化,精神上的桎梏得到解脫。《茶經?九之略》的核心內容是對各種茶具的省略。

      例3.原文:其煮器,若松間石上可坐,則具列廢。用槁薪、鼎钅歷之屬,則風爐、灰承、炭撾、火、交床等廢。若瞰泉臨澗,則水方、滌方、漉水囊廢。若五人已下,茶可末而精者,則羅盒廢。若援躋巖,引纟亙入洞,于山口灸而末之,或紙包合貯,則碾、拂末等廢。

      姜譯:Speaking of tea boilers, if dried firewood is available as fuel and a range could be built on the spot to cook tea, then the wind stove, ash dustpan, the charcoal-breaking stick, fire chopsticks, and supporting stand can be excluded.

      If a creek or a waterfall happens to be close by, the water tank, washing tank and water filter pouch are not indispensable.

      With a group of no more than five persons, the small amount of tea can be well ground into fine powder, which makes the tea sieve unnecessary.

      When the tea pals intend to hold a tea party at a cliff cave, they have to hold onto a rattan or a rope to reach it. To free their hands for the clambering , tea-cakes should be baked, ground and wrapped into a paper bag in advance at the foot of the mountain. In this case the roller and whisk can be left out.

      Carpenter譯:Concerning the equipage for brewing tea: if among the pines, there is a rock on which one can sit, he may omit the utensil rack.

      If he is using dry firewood and a tripod frame, then the brazier, cinder receptacle, stocker, fire tongs and the stand can be eliminated.

      Should one be lucky enough to discover a clear spring or happen upon a fast-running stream, he need not use the water dispenser, the scouring box or the water filter.

      If there are only five guests or fewer and the host selects the very quintessence of teas for tasting, he may dispense with the netting to strain the tea.

      Further if one is trying to escape the brambles; if he is scrambling up a steep cliff; or if he is faced with pilling himself by a rope ladder up into a mountain cave to heat and grind his tea, he may pass over the roller, brush and grinder--provided he stores it in a paper bag or casket.

      在這部分,原文通過重復使用一個“廢”字表現出作者崇尚簡單的生活,主張一切繁文縟節能免則免,追求精神的寧靜。“廢”表示一種客觀上的“省略、不需要”,表明在山林間,使用最少、最簡單的器皿即能獲得充分的品茗享受。姜的譯文中用“exclude”、“left out”表示原文中的“廢”。而“exclude”、“left out”分別表示動作主體主觀上“排除”、“忽視、不考慮”的意思,而這些器皿是否真的必要未能體現出來。而Carpenter 的譯文中也多用主觀性詞匯,如“need not”、“dispense”、“pass over”來表示“廢”的意思,未能很好地體現原文的思想。

      另外,《茶經?四之器》中提到了一種用生鐵制成的煮茶器皿――。生鐵是古代人們用破損的犁頭、鋤頭、鐮刀等廢舊農具重新鍛造而成的。體現了古人重復利用、節約資源、善待大自然的精神,在古代保護地球的意識尚未萌發之際,更加難能可貴。

      例4.原文::以生鐵為之,今人有業冶者所謂急鐵。其鐵以耕刀之趄煉而鑄之。

      姜譯:This tea-boiling wok is called fu, and it is commonly made of cast iron, or “pig iron”termed by some professional blacksmiths in this craft. The iron is smelted with worn and torn farm tools such as ploughshares, spades and hoes.

      Carpenter譯:The cauldron is made of pig iron although some of today’s craftsmen use the so-called puddled-iron process to make them. They are usually made from old plowshares or scrap chains.

      姜譯文中用“worn and torn”來表示“廢舊”的意思,很好地突出了廢棄物品仍能再加以利用的生態生活方式;而Carpenter的譯文中用“old”來表示,“old”意思是“古老的、陳舊的”,但未必是廢棄不可用的物品,因此,Carpenter的譯文未能突出廢物利用節約資源的生態生活方式。

      四、結語

      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深受國內外民眾喜愛的茶為物質依托,體現了天人契合、和諧統一的精神追求,對于現在的人們追求生態、健康的生活,追求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有著極其重要的現實意義。[7]要在世界范圍內充分發揮茶文化的這種價值,對《茶經》這樣的茶文化典籍的翻譯就必須注意原文所體現的生態思想在譯文中的再現。

      本文從生態批評視角出發,圍繞自然觀和生態生活方式這兩個生態批評核心范疇分析了《茶經》中的生態文化及其在中美譯者兩個英譯本中的體現,發現《茶經》現有的兩個英文全譯本皆存在一定的問題。原文語言簡練,字里行間意蘊深厚,而在翻譯過程中,中美譯者有時都會囿于對原文字面意思的傳達而忽略了語言背后的深刻文化內涵,導致《茶經》中豐富的生態文化在英譯本中未能得到充分體現,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茶經》譯本的價值。

      參考文獻

      [1] 姜欣.茶經[M].姜怡,譯.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9.

      [2] Carpenter,F. R.,tr. The Classic of Tea:Origins and Rituals[M].By Lu Yu. New York:The Ecco Press,1974.

      [3] Glotfelty,Cheryll&Harold Fromm.The Ecocriticism Reader: Landmarks in Literature Ecology[M].Athens:The University of Georgia Press,1996.

      [4] 杜麗麗.生態批評視域下的“莊周夢蝶”[J].廣西大學學報,2012(4):97-101.

      [5] 詹艾斌,詹貴斌.生態批評的理論基石及其反思[J].理論導刊,2008 (11):104-105.

      [6] 賴功歐.生態文明條件下的中國茶文化發展取向[J].農業考古,2011(5):1-8.

      篇(4)

      葉朗:一個偉大的民族不能沒有豐富的藝術,更不能沒有具備藝術素質的民眾;而美育之于社會,主要是通過藝術教育這一途徑實現的。我們目前對我國當代藝術關注不夠,研究不夠,這就導致藝術教育與當代社會生活交融匯合的渠道變狹窄了,藝術教育持續獲得新生資源和力量的可能也被削弱了。現在在西方國家很多人的心目中,中國文化還就是美食,就是成龍的武打片。我們是中國人,但中國人也不意味著就熟悉中國的藝術,不意味著就對中國藝術的文化精神有充分的認識。今天,我們國家要進一步發展,迫切需要有一種文化的自覺,需要對我們自己的文化、藝術進行重新認識。我們要了解世界,更要了解自己。一方面,我們要關注中國傳統藝術,關注傳統藝術的當代形態、當代價值,把傳統帶入當代語境;另一方面,我們要關注中國當代藝術,關注當代藝術的歷史由來、未來走向,用當代銜接歷史和未來。我們要發現、要照亮的,是那些在當代能夠真正體現中國精神的東西。

      我們要讓那些真正反映這個時代的藝術展現出來,把當代真正有價值的藝術家照亮,把他們推出來,讓大家知道他們,這在某種意義上也就是引導當代的藝術潮流,使全世界看到和重視能夠真正反映我們時代精神、代表中國的國家形象的藝術作品。藝術教育所倚重的、所向人們展現的,就應該是這樣的作品。但是它們需要關注,需要照亮。我們要看到,在21世紀,有深厚文化傳統積淀、體現時代精神的,真正的藝術大家、藝術經典,正在破土而出。

      藝術教育不是職業培訓,而是打開人生新境界

      馮巍:您曾經解釋自己的這種心態是“人一定要活得有趣”。當前有一個實際情況就是,至少對于今天的年輕人來講,在一個沉醉于速度和數字的社會,面對工作和生活的重重壓力,“有趣”已經變成了一種精神奢侈品。對于像您這種良好心態的培養,您有什么建議?

      葉朗:我們有時會聽到有人說活得“沒意思”,感到活得沒意思可能有很多原因,但是,通常是由于功利的眼光和邏輯的眼光,遮蔽了有意義、有情趣的世界,從而喪失了現在。感到人生“無趣”,是人生在世的大缺陷。審美活動能夠去掉這種遮蔽,照亮本來的世界。于是,世界的一切就會變得有靈性、與你息息相通,充滿了不可言說的詩意。待人接物,讀書論學,都要“有趣”。這種濃郁的審美人生意趣,是來自于跳出自我而復歸于人與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

      我們的文化、藝術、哲學、宗教,說到底,都應該引導人們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也就是要引導人們去追求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給我們的生活注入一種高尚的嚴肅性,注入一種人生的神圣感。一個人有什么樣的境界,就意味著他會過什么樣的生活。不同境界的人,世界和人生對于他們的意義是不一樣的。在任何時代,人都要有高遠的精神追求。藝術教育有助于拓展人的胸襟,提升人的境界,擁有一種“光風霽月”般的氣象。一個人有什么樣的人生境界,就有什么樣的人生態度和人生追求,或者說具有什么樣的深層心態和風格。在世俗生活中,人習慣于用主客二分的眼光看待世界,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認識的對象,或者說利用的對象。這樣,人和人之間、人和萬物之間就有了間隔,人就被局限在自我的、有限的天地之中,就好像關進了一個牢籠。人生的藝術化就是追求審美的人生,審美的人生就是詩意的人生。詩意的人生就是跳出自我,跳出主客二分,用審美的眼光和審美的心胸看待世界,照亮萬物一體的生活世界,體驗無限的意味和情趣,從而享受現在。我們要相信,這個世界依然有神圣存在。這種神圣將會給我們的生活注入一種嚴肅性,將會給我們一種高尚的精神生活,使我們的人生更有意義、更有價值。

      “創意”缺失,理論研究有助于引發原創性

      馮巍:您在之前的各種訪談中都特別強調理論研究對于藝術創新的重要性。關于創新思維的培養,顯然也是藝術教育的重要維度之一。最后,可以請您就這個方面深入談一談么?

      葉朗:現在特別需要加強理論研究。不重視理論,藝術發展就會出現問題。不重視理論研究,我們自己對中國藝術就說不清楚,當然中國藝術就很難走出去。藝術教育領域和其他領域一樣,也需要加強理論研究,需要弘揚創新精神。繼承傳統,并不是不要創新。歷史告訴我們,在人文藝術領域,只有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才會有真正的創新。

      為了中華文化的復興和“走出去”,現在社會生活的很多領域,從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到民間企業,都在強調“文化創新”、“文化創意”。但是,怎么才能真正實現這種“創新”、“創意”?這個問題我們并不清楚,或者說多數人并不清楚。比如,我們的動漫產業在技術上進展很快,但是缺乏藝術想象,缺乏文化意蘊,這成了制約動漫產業發展的一個主要障礙。

      篇(5)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Culture is the Root, Music is the Soul, and Product is the Way:

      On Cultural Creativity taking Homesickness as the Example

      CHAO Dai-jian

      文化產業是當今社會各界十分關注的問題。在產業中融入文化便可產生巨大的市場效應。由此可見,產業離不開文化,文化是根。音樂藝術可以很好地將文化藝術融入到產業中,并能形成一個產業鏈,這將是一種十分重要的文化產品經營之道。近年來,特別是海峽兩岸的創意產業及產業鏈的探索與研究,是當代文化人以及文化實踐者尤為注重的題材。筆者從文化、音樂藝術以及創意產業三者結合的角度,通過對臺灣著名詩人余光中先生的一首詩《鄉愁》前后歷時八年的創作與探索思考,形成了一個比較完整的思路與同仁們探討與商榷。

      一、文化是根

      “文化”一詞,中國古已有之。作為內涵豐富的“文”和“化”的并連使用始見于《周易•賁卦•象傳》,“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西漢以后,“文”與“化”合成一個整詞,“文化不改,然后加誅”、“文化內輯,武功外悠”。在中國傳統思想中,“文化”就是“以文教化”,陶冶性情、教養品德,使人們能遵從文明禮儀。今天,文化有了更為豐富的內涵和更深遠的引申意義。在不同的人的眼里,文化的概念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定義域里,文化的范疇是不同的。因此,文化有廣義文化與狹義文化、大文化與小文化之分。廣義上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而狹義上的文化側重于人類精神創造活動及其結果。榮格說,向外看的人在做夢,向內看的人可以覺醒。對一個民族而言,向內看,就是走向這個民族的傳統文化。一個沒有自身文化的民族是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文化就是國家的、民族的生命延續的力量源泉,是國家和民族砥礪進取、不斷發展的根基。余光中先生曾說過:“鄉愁無涯,文化有根。”海峽兩岸的根就是瓜瓞綿綿的中華傳統文化,海峽兩岸的中華兒女是“同根、同祖、同文化”的。毋庸置疑,文化是中華民族血脈交融的一條重要渠道,更是那抹不去、斬不斷的根。文化也是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的根本問題。在通俗層面上,文化可以被視為一種對人們日常思想、行為有著重要影響的軟實力。文化已經滲透到了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可以說,文化與各行各業都既相互聯系,又相互包容,互為你我,彼此難分。如,旅游叫旅游文化、餐飲叫餐飲文化,洗澡叫水文化、喝酒叫酒文化、喝茶叫茶文化。特別是吃,有人曾經說中國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吃文化,謀生叫糊口、工作叫飯碗、靠積蓄過日子叫吃老本,混得好叫吃得開,等等等等。在一定意義上,一個簡單的社會現象、一個簡單的事物都可以借文化之名被演繹得很復雜。這既說明了文化的復雜性,也說明了文化已得到了廣泛的社會認同。正是這種復雜性和廣泛適用性,使得文化成為社會生活、社會發展的根本。

      二、音樂是魂

      音樂是一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音樂被視為陶冶性情、教養品德,潛移默化地熏陶、感染人們心靈的一個重要途徑,是“以文教化”的重要工具。《禮記•樂記》有云:“樂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移風易俗莫善于樂。”中國古代音樂屬于五聲音階體系,五聲音階上的五個級被稱為“五聲”,即宮、商、角、徵、羽,在簡譜中就是1、2、3、5、6。這五聲音階比較和諧,也在一定程度上映襯了中國傳統思想中的和諧精神。在西方,音樂也被認為是一種語言,一種有益于撫慰心境、熏陶人們的精神與氣質的藝術語言。福樓拜曾說過:“音樂使一個民族的氣質更高貴。”貝多芬也說:“音樂能使人的道德高尚起來。”在美國大片《火星人玩轉地球》中就揭示了這樣一個主題,即,戰爭和政治都制止不了火星人對地球的破壞,而一首搖滾音樂卻將火星人置于死地。縱橫捭闔中外音樂文化,不難發現,音樂在人類的文化生活中,有著驚人的相似作用,它不僅能愉悅感官、穿透心靈,更能激發人們的生活熱情,使人們的精神得以升華。臺灣的星云大師給我的贈語是:“文化建設世界,音樂創造人生。”也許對于一些人來說,音樂是高雅生活的佐料,但是對另一些人來說,音樂卻能夠觸動人類的靈魂,消弭隔膜和仇恨。在后者眼中,音樂是沒有國家、宗教、民族界限的,音樂可以成為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人們心靈溝通的橋梁。幾個簡單的音符詮釋了人類各個歷史時期的重大事件,比如一首《大風歌》導致的四面楚歌,瓦解了楚人戰場上的心理防線,解決了楚漢相爭的問題,可見音樂是魂。音樂也是一個社會、一個時展的重要標志之一。不同的歷史時期都能夠產生屬于那個時代的、并能為人們傳誦的經典音樂作品。大凡經典的音樂作品都有著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蘊和鮮明的民族風格,同時又在繼承傳統音樂優質基因的基礎上,體現了一定的時代精神。這些浸著時代氣息和民族精神的音樂經典以其獨有的節奏與旋律銘刻了一個又一個歷史篇章,成為時代的記憶。

      音樂與詩歌是同源而異形的。我國先秦兩漢時期,詩歌是不分家的,所謂歌即是詩、詩便是歌。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說:“不歌而誦謂之賦”。那些可以歌唱可以配樂的詩是“歌詩”,而那些不歌而誦的有韻律的文字,便不再稱為詩,而名為賦了。常言說:“語言的盡頭是音樂的開始。”音樂以其兩大基本要素――節奏和旋律來彰顯其獨特的品格和價值,抒感、沖擊心靈。旋律是音樂的靈魂,節奏是音樂的骨骼。音樂有著比語言更豐富的想象空間和情感語匯。在今天,音樂使詩歌得以延伸和擴展。

      三、文化產業是道

      文化產業作為一種新的文化發展形態和文化現象,肇始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德國著名思想家沃爾特•本雅明在他的《機械復制時代的藝術作品》一文中最先表達了關于文化工業的思想。文化產業概念的提出,則源自法蘭克福學派阿多諾和霍克海默于1947年出版的《啟蒙的辯證法》一書。此后,不同國家和組織對文化產業的分類和內容的規定不盡相同。英國是最早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創意產業的國家,提出個人的知識和智慧、靈感、技藝是創造價值的核心要素,是文化產業不竭的動力和源泉;并于1998年成立了政府的“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2001年發表了著名的《文化與創新:未來10年的規劃》綠皮書。在我國,20世紀八十年代還僅僅只提出了文化市場概念。我國的文化市場最初從娛樂市場起步,其后發展為市場,如娛樂市場、演出市場、音像市場、書報刊市場、電影市場、文物市場等。至上世紀九十年代,伴隨著動漫與網絡業的出現,文化產業逐漸興起。進入21世紀,我國加大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力度,先后出臺了促進文化產業發展、以利其成為新的經濟發展增長點的一系列政策,實現社會經濟文化的可持續發展。毋庸諱言,在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態勢下,我國的文化產業不僅面臨全球化的市場機遇,同時也面臨西方發達國家強勢文化的激烈競爭。因此,必須發揮傳統文化的優勢,積極參與國際文化貿易競爭,為實現跨越式發展,尋找文化產業發展的獨特路徑。那么何謂“道”?老子發現的道,包含本原、規律、品格等等的含義。《辭源》對道則有多種解釋:道路,方法、技藝,規律、事理,思想、學說等等。我以為,其中的道路、技藝、規律、品格和思想的含義與我所說的“文化產業是道”的“道”有關。文化產業是道,這個“道”,首先指的是文化發展與文化傳播的獨特途徑;其次是指文化產業的品格內涵和經營理念。我的這一認識來自于“鄉愁”。“鄉愁”從一首詩,發展到一首歌,再到圍繞它而產生的一系列文化的產業活動,不僅有著自己獨特的發展途徑,而且體現了從一個作品到一系列文化產品的發展規律,也是文化創意產業的一次成功探索。在某種意義上,日本人的文化產業理念就是遵循這一理念,將一個很簡單的文化活動和文化現象由點到線、由線到面、由面再形成立體的交叉的產業現象,比如插花的花道,寫毛筆字的書道,摔跤的柔道,喝茶的茶道等等,均由原來的文人文化活動,演變為大眾文化活動,發展成今天的休閑娛樂產業。此外,文化發展與文化傳播要有明確的精神追求,即品格、方法與思想。文化品格的追求因人而異,如中和圓融,如天人合一,如和諧率真,如剛正不阿……。這種追求層次有高有低,雅俗共賞,陽春白雪和下里巴人并行不悖。而這種追求的終極是帶著高度美感的人格,是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文化產業的實踐使人們達到精神上的享受和人格上的澡雪成就的。而文化產業的經營方法與思路更要追求道義與誠信,缺乏誠信、不講道義必將導致文化資源的浪費甚至是民族文化的淪喪。所以文化產業必定以塑造人格、堅守道義、守護社會良知為己任,它的發展絕對不能以犧牲品格、道義與良知為代價。

      四、《鄉愁》文化現象的思考與

      相關文化產品研發的探索

      篇(6)

      陸曉云,南通大學藝術學院藝術設計系系主任,她是這次1895中國當代漆藝展中唯一的南通獲獎人,其作品《百魚遒進》獲得銀獎。當日,她帶領南通大學的學生前來參觀展覽,并且第一時間接受了本刊記者的采訪。

      《百魚遒進》是陸曉云去年所做,起稿花了兩個多月,制作花了三個月,當時正值南通大學百年校慶,是她送給學校的禮物。《百魚遒進》是四條雙面屏風,兩面分別使用堆填磨顯和刻漆皺漆等傳統漆藝手法來完成。兩面表現手法雖有變化,但圖形相連,色彩相似。抽象的點線面造型、銀和黑的色彩搭配時尚而經典。100多條造型各異的魚以及魚的組合,表現個性與共性、個體和整體的關系,給人遐想的空間和藝術的趣味,并且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裝飾性。

      陸曉云從小就喜歡畫畫,但走入繪畫之路比較晚。小時候上學時她常在課上開小差在課上畫些漫畫,被父親發現后拿給她的啟蒙老師馮則義,馮老師認為她是有潛力有天賦的。高中時,陸曉云棄理從文,選擇了當時難考的藝術專業,這時她才真正地開始學畫畫,時間很短,兩年。即便如此,陸曉云還是得到了所考的五個學校的文化通知書。

      1988年,陸曉云考入南京師范大學進行二分段制學習。二年級后,學校在一百五十多人篩選三十多人進入本科階段學習,陸曉云幸運成為其中一人。陸曉云在三個專業方向油畫、國畫和裝飾畫中選擇了裝飾畫,并且遇見了她的第一位漆藝導師吳可人。那是1990年,陸曉云第一次接觸到漆藝,迄今為止,已經有22年的時間。

      1996年,陸曉云所在單位南通師范學院派她去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進修一年,她遇到了人生中的另一位導師祝重華先生,陸曉云還記得祝老師當時給她上的是沉金工藝,這對她的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之后陸小云曾在南通辦過兩次個人畫展,第一次是1997年在南通人民文化宮,展出了陸曉云所有的裝飾畫學習時期的作品。第二次是在2009年,當時陸曉云已出版了自己的漆藝作品專著,這次展覽是她對從事二十多年的漆藝作品的總結匯報,也是南通第一次的漆畫專題作品展。

      陸曉云告訴我們,當時選擇漆藝,是怕苦有點想偷懶,覺得學油畫定框子非常麻煩,可是沒有想到學漆藝付出得要更多,自己要做許多體力活,比如說磨板子、定框子……這些要比畫油畫付出更多的代價和精力。但是陸曉云逐漸地愛上了漆藝,她說,漆藝豐富的語言是其他繪畫品種難以企及的。

      創作《百魚遒進》時,陸曉云對工藝材料和工藝流程不是特別熟悉,為此她還請教了揚州江都漆器廠。在此之前,陸曉云的創作都是平面的,這其中還有兩種類別,一種是和吳可人老師學習的磨漆繪畫,一種是和祝重華老師學習的從日本流傳過來水晶漆畫。而《百魚遒進》則把這兩種工藝進行了融合。陸曉云告訴我們,《百魚遒進》中的魚素材還是她從初中老師朱繼釗那兒臨摹過來的,她說她的漆藝路上少不了這些恩師,至今,陸曉云還與他們保持著聯系。

      陸曉云不刻意追求市場,她的漆藝分享給每一位喜歡漆藝的朋友。她崇敬漆,她認為漆是大自然賜予給我們人類的禮物,有著很多特性是許多化學材料難以企及的。今后,她會一如既往的喜歡漆藝愛漆藝,她會繼續創作屬于漆藝的獨特語言。“走漆藝這條路的人不多,也正因此,才有了探險的價值和意義。”陸曉云樂在其中。

      陳亞凡:教學相長 關注漆藝

      因為漆藝,北京與哈爾濱的距離,在陳亞凡的心里很短,近乎于零。

      1975年陳亞凡出生于哈爾濱,本科就讀于哈爾濱師范大學美術學院美術教育系,專業是工藝,漆畫就是課程之一,那時陳亞凡就對漆藝產生興趣了。

      1999年陳亞凡大學畢業,她被留校任教,后來,她覺得需要進一步提升自己的專業素質,決定考研,綜合考慮自己的專業特長和教學需要,陳亞凡決定報考清華的漆藝專業。2002年,教學3年后的陳亞凡前往北京清華美院工藝美術系攻讀碩士,至此,陳亞凡開始了北京與哈爾濱兩座城的輾轉,1228公里的距離,陳亞凡一直走到現在。讀研期間陳亞凡的專業方向是漆畫,導師正是培養了許多漆畫人才的程向君老師。陳亞凡說,“程向君老師是指導我走上漆畫專業創作的導師,即使在我畢業后,直至今天,他仍然對我漆畫創作起著指導的作用。”

      陳亞凡告訴我們現在有很多非專業的美術人才都想去清華美院漆藝工作室進修學習,可見其魅力。她同樣被漆藝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深深地吸引。2008年,陳亞凡又考取了中國藝術研究院的博士,進一步深造。她說,“漆藝既是我自己的專業,又是我的工作,教學相長。”

      此次1895漆藝展陳亞凡挑選了2009年創作的作品《紅語秋實》,以雞冠花和紅果為主要刻畫對象,采用鋁粉罩漆研磨技法,較為真實地塑造了秋收時節花盛果碩的豐滿形態。為了渲染秋季特有的濃烈與豐盈,作品一方面著意地提高了紅色花果的色彩飽和度,另一方面在背景上使用了大面積的金色,增強色彩對比。金色背景以銅箔為媒材,貼于肌理底層之上,并采取累次、不均勻貼箔方法,這樣處理既有效地避免了金屬箔本身過于炫目的光澤,又巧妙地增加了背景的進深感和空間感,使之與主體物的寫實表現手法相協調。

      陳亞凡選擇《紅語秋實》參展有兩個方面的原因。客觀方面,陳亞凡讀博專業偏向理論方面,雖然也和手工藝相關,但畢竟側重于做理論,漆畫創作的時間少了,所以今年作品不是很多。主觀方面,她對這幅作品還是比較滿意的,覺得這幅作品比較具有漆畫材料語言特點,前面的雞冠花和紅果是寫實手法,和后面的貼箔背景結合得也比較協調。評選結果告訴我們陳亞凡的決定是對的,《紅語秋實》最終獲得了銀獎。

      “從大美術范圍來說,漆畫是弱勢群體,缺少理論界的關注。”關于今后,陳亞凡說她要從實踐者的親身體會出發去研究漆畫的相關理論,為培養漆畫及漆藝人才做出努力。

      楊麗:漆藝之本 日用即道

      就讀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工藝美術系漆藝專業的楊麗,喜歡漆藝大家黑田辰秋、盧葵生,其作品《夾纻章髹蓋罐》獲得此次1895中國當代漆藝展的銀獎。

      《夾纻章髹蓋罐》是一件脫胎漆器作品,楊麗設計時的靈感來源于水的形態。她說,“水利萬物而不爭”,水的表情千姿百態,有靜如一池秋水,有動如驚濤駭浪,有婉約如娟娟細流,有豪邁如飛流直下。在這件漆器的設計中,罐體用螺旋上升的曲線來表現水在流淌時形成的漩渦,而蓋子則以柔和起伏的手法處理成靜水漣漪的形態。罐體朱髹蓓蕾漆,肌理質感突出,罐蓋紅木揩漆,光澤溫潤柔和。一動一靜,是水的兩種表情,兩種不同質感也突出了對比的效果。

      楊麗本科學習平面裝潢專業,接近于設計。研究生期間的漆藝學習與其本科專業有所相通之處,楊麗說,“在傳統漆藝技藝的基礎之上多了設計的感覺。”她認為漆藝是很重要的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是具有特殊魅力的藝術種類。現代漆藝更是設計與技術相結合的多元的藝術形式。

      篇(7)

      一、湖州生態經濟發展的基礎

      湖州作為首個地市級的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在生態經濟發展方面具有先天性優勢。首先,湖州交通運輸便利,地處長三角中心區域,是滬杭寧三大城市的共同腹地,更是連接長三角南北兩翼和東中部地區的節點城市,擁有全國一流的鐵路、公路、內河水運中轉港,以及被譽為“東方小萊茵河”的長湖申航道穿境而過。其次,湖州經濟基礎良好,素有“絲綢之府、魚米之鄉、文化之邦”的美譽,是湖筆文化的誕生地、絲綢文化的發源地、茶文化的發祥地。

      當前,湖州市正著力建設工業強市和生態文明城市。2014年,湖州市以國家級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綠色發展,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發展理念,淘汰428家企業的落后產能,騰出29.5萬噸標煤的用能空間;113家企業通過清潔生產審核驗收,新增12家綠色企業(省級綠色企業5家)。前三季度,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4.8%,單位GDP能耗下降5%。

      二、湖州生態經濟建設的現實需求

      (一)湖州經濟發展的需求

      1978年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取得了飛速發展,湖州經濟建設也取得了顯著進步,但較之于同省其他城市,湖州經濟發展速度相對較緩慢。湖州過去走的都是“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模式,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效率不高等一系列問題,阻礙了經濟進一步增長的步伐,資源和環境問題已成為制約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

      湖州目前正在由傳統粗放型經濟發展模式向高效集約型模式轉變,但之前“先污染、后治理”的發展路線已經對生態環境造成了重大打擊,生態環境脆弱是當前經濟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之一。就目前湖州經濟發展現狀而言,發展生態經濟是一條可行之路。生態經濟遵循生態規律和經濟規律,能夠合理利用生態資源與優化生態環境,是一條在物質可持續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的路子,對于改善湖州生態環境,促進經濟又好又快發展具有重大影響力。

      (二)生態文明建設的需求

      生態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問題近年來飽受關注,隨著湖州成為首個地市級生態文明先行區,在湖州發展生態經濟是必然趨勢。

      根據《浙江省湖州市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方案》對湖州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的戰略定位,湖州將著力打造綠色發展先導區、生態宜居模范區、合作交流先行區、制度創新實驗區城市。其中,生態經濟便是綠色發展先導區的必行之路。此外,湖州先行文明示范區建設的主要任務是“構建七大體系”,其中有關經濟建設的就有三條,即構建科學合理的空間布局、綠色低碳的產業發展、高效節約的資源利用。

      三、湖州生態經濟建設面臨的瓶頸

      湖州市始終把產業結構調整作為優化經濟結構的主要手段來抓,但效果并不明顯,產業結構調整緩慢。高耗能、高排放的行業在工業經濟中的比重仍然過高,而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行業比重依舊很低,且發展相對緩慢。從總體上看,湖州市要實現生態經濟,主要存在以下幾方面問題:

      (一)高能耗產業占比較高,工業能源消耗過大

      近三年,新增企業數量逐年增加,但高耗能行業企業占比較高。三年新增企業672家,其中高耗能行業企業280家(2013年總量已達1164家),占比達41.7%,紡織業企業152家,非金屬礦物制品業55家,而醫藥、裝備制造等行業合計194家,占比僅為28.9%。

      2014年,湖州市工業能源消費707.35萬噸標準煤,增長3.5%。其中,湖州市高耗能行業用能566.58萬噸標準煤,增長3.2%,低于湖州市平均增速0.3個百分點[1]。從用能結構看,這兩個行業占規上工業用能的比重分別比上年提高0.8和0.2個百分點,能耗上升迅速,單位增加值能耗不降反升,分別上升13.7%和0.1%。

      (二)工業發展水平不高,產業空白多

      湖州目前工業發展水平還不高,產業趨于低層次階段。2013年湖州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僅占27.7%。具體來看,高新技術產業中,“三大支柱”行業(紡織業、木材加工及制品業和黑色金屬冶煉及壓延加工業)為空白;“五大骨干”行業中的紡織服裝鞋帽制造業、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制品業為空白,僅3個行業擁有一定比例,即電氣機械及器材制造業占98%、通用設備制造業占83.7%和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占22.3%。總的而言,湖州市產品制造業技術含量較低,產品附加值較小,對資源環境依賴較大,可持續發展能力仍舊較弱。

      (三)產業投入產出效率不高,發展滯緩

      當前,湖州市產業的投入和產出效率正在不斷下降。以湖州市區工業企業為例,可見2013年市區工業總體投資效果系數為0.13,比2005年(0.34)下降明顯。其中,紡織、化學原料、化學纖維、黑色金屬、有色金屬和電器機械等主要行業均有明顯降幅。投資效率的下降不僅使得當期投入難以產生較好的效益,同時消耗了本就有限的產業發展資源,擠占了產業未來發展空間[2]。使得湖州發展速度偏慢,在全省經濟地位有所下降。

      (四)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生態資源消耗大

      由于保護區域生態環境需要投入大量資金,而這也可能導致許多發展機會的喪失,因此生態補償機制不健全的問題長期存在。一直以來,湖州市走的經濟發展模式都是規模速度型的粗放增長模式,但在經濟增長的同時,生態環境也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價。生態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低下等問題日益顯現。企業為減少生產成本,往往采取最便捷,最高效的方式獲取自然資源,而忽視對資源的過度索取,以及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污染物排放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而企業在設定生產計劃時,也很少會將生態資源和環境問題納入其中。這使得生態資源被低效的大量損耗,而環境問題也難以解決。

      四、加快湖州生態經濟建設的對策及建議

      湖州經濟近年來有了顯著的增長,但不可否認的是,湖州為此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過大。無論是短期的“保增長”,還是長期的可持續發展,湖州經濟正面臨越來越大的資源環境壓力。

      (一)實現生產、管理和消費生態化

      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生產、管理和消費是一條循環不息的產業鏈,要實現生態經濟,必然要將目光放在這三方面上。

      首先,生產企業要最大限度地減少對資源的索取和浪費現象。企業在生產時要有計劃地生產,必須要提高產品生產的技術含量以降低生產成本,減少資源消耗,并從本質上減少生產過程中污染的排放。在獲取自然資源時,不可僅僅為了獲利而使用低廉、便捷的手段,這會導致企業不考慮節約自然資源,不可避免的產生過度消耗。另外,企業要對排放的污染物進行及時有效的處理。企業的生產活動不僅要提供優質的物質產品,還要對生產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廢物進行無污染處理,使排放局限在生態環境承載力和凈化力之內。

      其次從管理而言,要實現整個經濟活動高效節能,就要求對生產活動進行生態化管理。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很少把生態環境的承載力和資源的再生能力考慮在生產計劃之內。生態文明所要求的經濟運行模式應該是一種能夠對整個社會生產進行有效管理的運行模式,這就要求發達的科技水平和生產能力。同時,資源管理部門有義務為每一次生產活動提供全方位的包括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社會需求等方面的信息服務,以及對每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進行資源消耗、環境影響、技術要求等方面的評估,嚴禁高消耗、高污染、低質量以及有可能對人和社會產生潛在危害的產品進入市場[3]。

      再從消費方面,消費是產品價值的最后環節,但是卻與生態環境問題息息相關。市場經濟的發展刺激生產的同時,也使人們的消費欲望遠超于實際需求。這不僅加劇了生態環境的破壞和污染,也加速了自然資源的枯竭。因此,要求消費者養成節約、適度的消費方式,抑制消費中的各種浪費現象。在傳統的生產和消費中,很少考慮最終消費所產生的環境影響,這就要求在消費過程中,注重產品垃圾的處理。有關部門要對生活垃圾實行嚴格的分類制度,以利于垃圾的回收利用或進行無害化處理。同時,消費者在選購產品的時候,首先要選擇環保無害的產品,抵制生產過程中或者消費之后對環境影響大的產品。

      (二)生態資源經濟高效化

      在生態經濟建設中,首先要著眼于生態資源的高效利用,減少對自然環境的負影響。要尋求因地制宜的工農業發展模式,即與自然環境相適應又與社會生產相協調,實現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可持續發展。要求企業從傳統經濟模式向生態經濟模式轉變,實現經濟利潤管理與生態型管理結合,不僅遵循市場經濟規律的要求,還要遵循自然生態規律的要求,實現生態化經營[4]。

      根據湖州統計局數據顯示,湖州目前高耗能行業企業占仍舊較高,能耗上升迅速。這就要求湖州加快產業結構調整,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積極發展生態農業、重點發展生態工業、優先發展生態服務業,增強生態產品生產能力[5],實現循環經濟。要將經濟生產目標從追求GDP增長轉變為經濟可持續發展,從單純追求物質生產轉變為物質生產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從單純提品轉變為生態服務同步進行。實現產業結構調整,擴大第一和第三產業比重,淘汰設備陳舊、高物耗、高能耗、污染嚴重的產業部門[6]。

      (三)生態資源結合市場化

      生態資源結合市場化,首先要建立生態資源有償使用制度。推進生態補償機制的建立,堅持使用資源付費和誰污染、誰破壞、誰付費原則,逐步將資源稅擴展到各種生態領域。具體而言,就像土地承包經營權流轉制度,生態資源也可以實現承包和流轉。通過土地承包制、林權制度、草權制度與山權制度等改革,完善和建立生態資產流轉和交易制度,在許可的生態資產用途內,鼓勵生態資產所有者通過轉讓、租賃、承包、買賣等形式,流轉與交易生態資產使用權[7]。

      一個地區要實現經濟的又好又快發展,不僅要依托于傳統理念上的產業模式,也要著眼于生態資源的產業化。謝高地提出的生態資本產業化經營可適用于湖州生態經濟建設。他認為,在生態資本產業化經營中,生態資產是某一產業的支柱性投入與增加值的來源。自然界中的絕大部分生態資產都具有資產化可能。只要探索出合適的途徑,即使生態公益林、自然保護區與造林都具有資產化經營的可能。生態保育、野生動植物保護與休閑生態旅游一體化經營的眾多成功案例,已經突顯出市場是保護自然、生態資產與生態資產所有者收益的有效途徑[8]。

      隨著湖州市工業總量日益增大,工業結構調整進一步優化,行業布局日趨合理,發展生態經濟是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在湖州成為生態文明先行區這一契機之下,湖州大力發展生態經濟將給整個經濟體帶來新氣象,也能夠為其他地區的生態經濟建設提供可復制的發展模式。

      參考文獻:

      [1] 謝高地,曹淑艷.發展轉型的生態經濟化和經濟生態化過程[J].資源科學,2010(4):782-789.

      [2] 張文龍,鄧偉根.產業生態化:經濟發展模式轉型的必然選擇[J].社會科學家,2010(7):44-48.

      [3] 張槐安.畢節生態文明先行區建設指標體系研究[J].烏蒙論壇,2013(4):11-13+28.

      [4] 趙成.論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基礎――生態化的生產方式[J].學術論壇,2007(6):19-23.

      [5] 廖才茂.基于消費生態化視閾下的資源環境解困路徑[J].當代財經,2009(9):26-29.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国产欧美精品久久久蜜芽|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69堂| 91精品福利在线观看| 日韩三级精品| 四虎成人www国产精品| 久久久国产乱子伦精品作者| 国产亚洲精品精品国产亚洲综合| 97久久精品午夜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人人做人人爱|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久草视频在线这里精品|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香蕉| 亚洲精品NV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不卡|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播放|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免费AV片在线观看| 无码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漫画| 欧美精品综合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精品专区|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成人观看视频国产奇米| 中文字幕久久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国产日韩精品无码区免费专区国产| 久久线看观看精品香蕉国产| 99re国产精品视频首页| 国产精品99久久免费观看| 久久精品一本到99热免费| 亚洲国产成人精品无码区在线观看|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 国产乱码精品一区二区三| wwwvr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二区三区| 国产福利精品视频自拍 |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亚洲精品无码成人片久久| 无码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妻中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