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生態環境效益分析大全11篇

      時間:2023-12-31 10:50:4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生態環境效益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篇(1)

      中圖分類號:F293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0)36-0142-03

      前言

      土地作為稀缺的不可替代的自然資源中的主體資源,對經濟社會發展的作用日趨重要,制約性也日益明顯。而經濟建設飛速發展和人口的高速增長導致非農業用地急劇膨脹,城市化進程加速,農業、城市、交通及工業等各業用地之間的需求矛盾日益加劇。對土地的利用是社會經濟和生態環境的統一,土地利用不是單純的經濟利用,而應該是在強調生態利用的基礎上的生態經濟利用,即既要追求經濟利用和社會穩定,也要強調生態效益。因此,土地利用效益中要兼顧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的協調發展。

      一、研究區概況

      哈爾濱是黑龍江省省會,是中國東北北部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中國省轄市中面積最大、人口居第二位的特大城市。全市土地面積5.31萬平方公里,轄8區10縣(市),2008年總人口989.9萬。哈爾濱地處東北亞中心位置,是連接歐亞大陸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樞紐。近年來,哈爾濱經濟高速發展,2007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 436.8億元,比上年增長16.37%。從2002―2007年,哈爾濱地均GDP由2 382萬元/km2,增長到4 667.73萬元/km2。生產總值由12 642億元增長到24 768億元。人均占有公共綠地面積由4.75 m2增加到6.65 m2。但是廢水排放達標率和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卻有逐年降低的趨勢(如表1所示)。

      二、評價模型

      (一)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評價函數模型

      fi=wijxij F(X)=wifi(1)

      gi=pijyij G(Y)=pigi (2)

      式中:Xij,Yij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各指標的標準化值;wij,pij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各指標的權重;fi,gi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目標層得分;wi,pi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目標層權重;F(X),G(Y)為社會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綜合得分。

      (二)土地利用綜合效益指數評價模型

      T=α×F(X)+β×G(Y)(3)

      T為土地利用的綜合效益指數,α,β為待定系數,依據土地利用中社會經濟效益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相對重要程度確定。

      (三)土地利用協調度評價模型

      根據協調概念的定義,F(X),G(Y)的離差越小越好,C為協調度,反映了土地資源利用過程中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的協調程度;k為調節系數,一般情況下,5≥k≥2。它反映了在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綜合效益或發展水平一定的條件下(即F(X)與G(Y)之和一定),為使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的復合效益或發展水平(即F(X)與D(Y)之積)最大,兩者進行組合協調的數量程度。顯然,0≤C≤1,協調度C達最大時即最佳協調狀態;反之,協調度C小,則越不協調。

      C=K(4)

      (四)土地利用協調發展度模型

      協調度C是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相互協調的重要指標,它對于約束環境與經濟的發展行為,促進兩者健康協調地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但是,協調度在有些情況下卻很難反映出社會經濟與生態環境的整體功能或綜合效益的大小(或發展水平)。因此,引入度量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水平高低的定量指標“協調發展度”就十分有必要。

      D=(5)

      (五)耦合度模型

      借鑒物理學中的耦合概念推廣得到多個系統相互作用耦合度模型,即:

      R=(u1,u2,u3,…,um)(ui+uj)1/n (6)

      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具有耦合關系,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土地利用效益系統是非線性系統,借助物理學中的耦合概念可以建立二者之間的耦合度模型,由此得出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耦合度函數,可以表示為:

      R={[F(X)G(Y)/[F(X)+G(Y)(F(X)+G(Y))]}1/2(7)

      三、數據處理與結果評價

      通過確定土地利用效益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及權重,得出哈爾濱市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效益指數,以及協調度、協調發展度、耦合度(如表3所示)。

      由計算結果得知,哈爾濱市2002―2007年生態環境效益指數波動較小,屬于平穩上升階段,說明哈爾濱市生態環境勢態良好,生態環境指數由2002年0.468到2007年0.496。2003年和2005年指數值相對較高,這一方面反映哈爾濱生態環境建設情況基本良好,另一方面暗示著它的環境保護政策執行情況較好,而同階段中,社會經濟效益則變化明顯,由2002年0.275發展到2007年的0.464,說明近年來,哈爾濱市社會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尤其是2002―2004年,呈直線上升趨勢,到2005年和2006年有緩慢下降趨勢,2007年又達到0.464的高值,說明哈爾濱經濟發展勢頭良好,經濟發展的同時沒有對生態環境破壞,土地利用綜合效益呈現正向發展的方向。

      通過計算我們得出哈爾濱市2002―2007年土地利用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相關分析圖,如上圖所示,土地利用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協調度呈波動上升趨勢,協調發展度趨勢與協調度相似,總體上呈協調關系,說明哈爾濱市六年來,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協調關系良好,經濟的發展沒有破壞到生態環境,反而相互促進相互發展,尤其是耦合度也是非常高,土地利用綜合效益顯著。

      結論

      土地利用社會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效益之間具有系統的相關性,他們相互影響、相互制約、相互促進。土地利用效益系統是非線性系統,借助系統科學理論與方法可以建立二者之間的相關分析模型,結合哈爾濱市的實際情況進行了土地利用效益相關分析。總體看來,2002―2007年六年間,哈爾濱市土地利用效益處于協調發展階段。

      為維持土地利用效益協調發展的趨勢,土地資源開發要在控制建設用地規模,提高土地利用集約水平的同時,注意經濟結構優化,通過科技創新,降低能耗,加大對環境的投入,發展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促進土地資源的可持續利用。

      篇(2)

      1.1.1固定資產投資固定資產投資包括水利建設項目達到設計規模所需由國家、地方、集體和個人以各種方式投入的主體工程和相應配套工程的全部建設費用,包括主體工程和配套工程。固定資產投資以工程總投資的90.00%計,即調整前工程投資為371.69萬元,調整后為334.52萬元,作為項目國民經濟評價投資。

      1.1.2固定資產折舊費工程經濟使用年限按30年計算,采用靜態折舊法(不計利息),公式:d=k(1-3%)/n,式中:k-工程設施投資;n-折舊年限;d-年折舊費。計算分攤年折舊費用為10.08萬元。

      1.1.3年運行費用年運行費用指項目區的節水灌溉工程實施后,項目運行期每年所需支出的新增加的運行費用,年運行費主要包括工程維護費、燃料動力費、管理費及其他費用。程維護費:按總投資的1.50%計算,共計5.53萬元。燃料動力費:燃料動力費指機泵正常運行時所需消耗的電量,項目運行后年總耗電量為8.9萬度,每度電按0.27元計算,年電費為2.43萬元。管理費及其他費用:按總投資的0.55%計算,共計2.0萬元。則項目年運行費用為9.96萬元。

      1.1.4效益分析根據以上費用及效益計算結果進行經濟效益分析,社會折現率按12.00%計算,現金流量表及各項指標計算結果如下:經濟內部收益率:EIRR=21%>12.00%;經濟凈現值:ENPV=415.80>0(萬元);經濟效益費用比∶EBCR=1.63>1.2本項目的經濟內部收益率大于社會折現率12.00%,經濟凈現值大于零,經濟效益費用比大于1.20。因此,該項工程經濟上是可行的、合理的。

      2社會效益分析

      本工程的建成不僅獲得了明顯的經濟效益,而且也將取得巨大的社會效益。該工程的建設,將加快當地農業產業結構調整的步伐,大大改善當地生態環境;同時,該工程建成后將有效減少輸水損失,大大改善項目區的灌水條件,杜絕跑水、漏水現象,節約水量,改善了當地群眾的生活環境。

      3生態環境效益分析

      項目實施后,通過管道輸水到林區進行灌溉,減少了滲漏,節約了用水量,加大生態環境建設,對改善項目區局部小氣候、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率,調整生態林種植結構,可使當地土壤得到改良,提高了生態林的生長成活率,減少了水土流失,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農民收入,有效促進了當地水土環境及生態環境健康發展。

      篇(3)

      一、引言

      生態系統為經濟發展提供自然資源與環境保障是經濟活動的載體。當生態系統的物質流、價值流、能量流運轉通暢時,整個系統結構合理、功能高效;當經濟高消耗時,會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與破壞,生態系統則會阻礙經濟發展,進而造成生態經濟系統結構與功能惡化。

      行政村是以一定數量的農村居民為主體的社會、經濟、科技、生態環境的復合系統,農業行政區劃的基本單元。村作為一個生態系統,不斷與環境的物質、能量、價值及信息進行交換。以村級為單位構建科學的村級生態系統發展模式,勢必會促進農村經濟、社會、科技及生態環境的發展,實現農村的和諧發展。

      二、村級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原理

      1、生態平衡

      村域可持續發展模式要求:生態平衡,即生態系統中,物質與能量循環順暢,價值效益與生態效益實現最大化,生態系統調控能力很強。村級生態系統在達到生態平衡的同時,實現再生資源可持續利用。

      2、循環經濟

      循環經濟改變了粗放型的線性經濟模式,提出資源――產品――再生利用的封閉流程,屬于物質閉環流動型經濟統。村域循環經濟發展模式要求實現“三化”,即資源循環利用減量化、環境循環無害化、廢物循環替代與資源化。

      三、村級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構建原理

      1、依托本地資源

      本地農業發展模式的確定要根據本地域資源環境、社會經濟條件、生產技術,采取最佳的農業生態模式與具體實施途徑。在確定發展模式時,應在依托本地資源,首先要改變其與環境適應的經濟結構;其次改善與恢復有利于生產模式實施的環境條件。

      2、循環利用資源

      持續、高效的村級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應該綜合利用自然資源,實現包含農、林、牧、漁及農產品加工業的綜合發展模式。在選擇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時,村域須依據本地資源及經濟條件,調整生產結構,把各子系統依據生態系統物質循環科學的聯系起來,實現農副產品及廢棄物能的有效利用,減少廢棄物排放,提高光合作用的利用效率。

      3、注重可持續發展

      村級生態經濟發展模式的目標是實現生態效益、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在內的綜合效益,生態效益是前提,經濟效益與生態環境改善是最終目標。村級生態系統要協調其農業相關資源、環境、經濟、社會等子系統間關系,促進子系統間物質、能量、價值的良性互動,最終實現生態系統的功能最大化。

      四、村級生態經濟發展模式構建

      (一)農林牧復合生態模式

      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是將林果與農作物通過時間與空間的科學搭配,在同一土地單元上同時經營,即可以實現增加農作物的產品效益,又起到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循環經濟的作用。

      農林復合生態系統模式可以促進農林、農牧等產業間的相互協調發展,改善生態環境,提高農作區資源利用率。農林復合生態系統可以實現改善生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與提高農民收入等綜合效益。

      1、林果業多元復合種植模式

      該模式要求在保持種植數量與規模的同時,擴大其它林果如蘋果、桃等作物的種植規模,最終形成“一元為主,多元發展”的林果種植格局。

      選育優良的林果株系,引進品質優良、豐產高效、抗逆性強的林果品種及林果加工技術,合理調整早、中、晚熟品種構成比例。

      效益分析:通過改善作物品種,增加作物種類的方式實現農業系統穩定性,促進果業更新換代,調整果品成熟期,改善本地農業生態系統,提高生態系統穩定性。

      2、林果――糧立體生產模式

      在時空上利用作物與林果間的互補關系與資源差異,在林果株行距間種植糧食、蔬菜、藥材等經濟作物,例如林果間種植的作物包括:(1)豆類、油菜、花生、麥類等糧油作物及牧草等其他經濟作物;(2)喜陰濕環境的草本與藤本藥材,從而形成立體的農林復合種植模式。

      這種模式既能提高復種指數,增加產出,又巧妙地應用了生物間的相互競爭和相互促進的生物原理,減少病蟲害,培肥地力,提高產量,產生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

      從經濟效益分析,林果――糧立體生產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降低了經營成本,提高了經濟效益,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加了動植物種類,進而實現生態系統的良性循環。

      (二)“果――畜――沼”生態農業發展模式

      “果――畜――沼”生態農業發展模式是依托林果資源,集林果、沼氣、畜牧能源為一體的系統工程。它以沼氣發酵環節為連接轉換點,通過資源的合理配置與能量流、物質流的多層利用,建立起規模化養殖、沼氣能源、林果生產的發展模式,實現生產良性循環。該模式實現了生產與生態的科學結合,以沼氣為轉接點,將種植業與畜牧業有效結合,通過秸稈飼料化降低農業廢物排放量,提高資源循環利用效率。該模式增加了分解者鏈環,進一步實現食物鏈增值,實現了物流循環的多層次利用。

      效益分析:1、經濟效益分析。(1)直接能源效益:沼氣作為生活燃料,即緩解能源危機,又增加農民收入;(2)林果業經濟效益:用沼液作為藥物防治林果病蟲害。沼液、沼渣作為飼料飼喂動物,或者有機肥料,實現廢料有效利用;2、生態效益分析。沼氣作為新型燃料,有利于減少碳排放,緩解溫室效應。

      篇(4)

      中圖分類號 X1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3)11-0252-03

      要實現海域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必須走用海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環境效益協調發展道路[1-2]。目前,對我國海域使用效益的研究甚少,狄乾斌等[3]運用均方差權重法對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的綜合效益進行了全國性評價,段曉峰等[4]根據生態位態勢理論,運用多邊形綜合指標法,評價了我國不同區域間海洋資源利用的綜合效益差異。而對同一海域不同時期的用海效益研究報道就更加少。

      用海效益可以直接體現人海關系,用于衡量海域使用水平,反映單位面積海域投入與物質產出的效果,涉及經濟、社會、生態與環境等方面。為了綜合評價廣西欽州地區海域使用效益,分析其中存在的問題和發展態勢,采用定量方法,研究區域內海域使用效益的變化規律及趨勢,并且為實現海域使用結構適應于當地發展的優化組合,提出海洋資源可持續利用對策。

      1 數據來源與研究方法

      1.1 研究區概況

      1.2 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數據來自欽州市海洋局每年統計的海域使用現狀數據,2002—2010年《中國海洋統計年鑒》《廣西統計年鑒》《欽州年鑒》《廣西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統計公報》,以及已發表的相關論文數據。在獲取2002—2010年欽州市社會經濟及海洋自然、經濟相關數據的基礎上,建立評價指標體系,并計算出欽州市海域使用效益指標數據。

      1.3 研究方法

      目前,關于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的研究方法,學者們采取的方法有功效系數法、因子分析法、層次分析法、TOPSIS模型等方法[5-8],并取得了較多的研究成果,但是對海域使用效益評價的研究甚少。在分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借鑒土地利用效益評價的研究方法,采用TOPSIS模型方法對欽州市海域使用效益進行評價。

      1.3.2 指標權重的確定。指標權重可以反映評價指標對評價結果的重要程度,有多重方法來確定指標權重。本文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該方法屬于客觀賦權法,客觀性較強,其原始數據采用各指標實際數據,并非評價人的主觀判斷,是經過一定數學處理后獲得的權重。各評價指標權重見表2。

      1.4 用海效益評價模型

      本研究采用TOPSIS模型,即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該模型于1981年由Hwang C L和Yoon K首次提出。TOPSIS模型評價的基本原理:首先對原始數據進行歸一化處理,然后計算最劣解(負理想解)和最優解(正理想解)。根據二者之間的距離,最后求取各評價對象與理想方案的相對接近程度。具體的評價步驟如下。

      2 結果與分析

      2.1 海域使用經濟效益分析

      2.2 海域使用社會效益分析

      2.3 海域使用生態效益分析

      3 結論與討論

      采用變異系數法確定指標權重的TOPSIS 評價模型對欽州市2002—2010年的海域使用效益進行了評價分析,分析結果顯示,研究期間欽州市海域使用經濟效益、社會效益逐年提升,但是逐年下降的生態環境效益制約著海域使用綜合效益的提升,因此要充分考慮三者協調發展。總體上,本文所建立的指標體系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欽州市海域使用效益動態變化情況,但仍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生態環境效益方面的指標都是負影響指標,正影響指標的原始數據很難獲取或資料不全,所選取指標并不能比較全面反映出海域使用的生態環境效益。另外,海域使用效益是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反映,雖然有關指標的選擇、權重系數的確定在國內尚無統一標準,但是用簡單的數量指標來表示復雜的海域使用效益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

      4 參考文獻

      [1] AGUIRRE-MUNOZ A,BUDDEMEIER R W,CAMACHO-IBAR V,et al. Sustainability of coastal resource use in San Quintin,Mexico[J].Ambio,2001,30(3):142-149.

      [2] EUROPEAN SCIENCE FOUNDATION(ESF).ESF marine board position paper 5:integrating marine science in Europe[EB/OL].[2002-11-01].http://.

      [3] 狄乾斌,韓增林.我國海洋資源開發綜合效益的評價探討[J].國土與自然資源研究,2003(3):16-18.

      [4] 段曉峰,許學工.海洋資源開發利用綜合效益的地區差異評估[J].北京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6):1055-1060.

      [5] 馬曉婧,劉學錄,張麗萍.慶陽市西峰區土地利用效益研究[J].吉林農業科學,2012,37(2):59-64.

      [6] 張旺鋒,林志明.蘭州市城市土地利用效益評價[J].西北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9,45(5):99-103.

      篇(5)

      Abstract: the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s land consolidation is a basic research work, the land arrangement is to promote the caus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good; The main goal of the land consolidation is continuous exploration overall efficiency of land arrangement, i.e., land through sorting ultimately get after the social benefit,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benefits is a body comprehensive benefits. In this paper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our country's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s to carry on the detailed analysis and research,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land consolid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benefit of quality.

      Keywords: land consolidation; Benefit; Analysis; research

      中圖分類號:F301.0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0引言

      土地整理能夠實現土地的循環利用,其對于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及促進生態環境良好發展等方面有著不容小覷的作用,目前已被越來越多的人所重視。土地整理效益研究是土地整理技術研究的一項基礎性的工作,其是促進土地整理事業持續良好發展的重要保障,分析土地整理運行過程中對國民經濟發展、生態環境等造成的影響,能夠將土地整理理論進一步的完善,同時還使得土地整理實際運行行為越來越規范。雖然國內與西方國家的土地整理無論是在目標,還是在技術等各個方面都具有較大的差異性,不過從客觀角度而言,實行土地整理能夠促進農業產量、經濟效益進一步提升,同時對于促進生態環境的良好發展以及為人類創造出優質的環境氛圍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1.我國土地整理效益的內涵

      我國從一開始實行土地整理工作階段,就特別重視將社會、經濟、生態這三種效益綜合起來共同發展,然而在實際工作過程中,由于土地整理事業的實際發展水平還不夠完善,致使我國土地效益評價只將經濟效益評價作為主體部分。從各級地方政府向國土資源部門遞交的土地整理工作實施情況以及其項目可行度研究報告中看出,對于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分析比較關注,而對于社會效益與生態效益沒有過多的重視。經濟效益評價涵蓋的主要內容是土地整理實際運行中所獲取的一切收益;社會效益分析涵蓋的主要內容是土地整理過程中對社會進行良好的服務,其對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存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生態效益分析涵蓋的主要內容是土地整理過程中對一定區域內的土壤、水資源等環境及存在的影響因素進行分析。所以,當前我們不僅要對經濟效益進行評價,同時還要對社會效益及生態效益進行全面的分析與研究。

      2.對土地整理的整體效益進行分析

      2.1對經濟效益評價分析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主要指的是將投資行為或者其他經濟行為作為主要部分,通過土地整理過程中所獲取的所有收益,即經濟效益。從西方國家成功的土地整理工作實踐經驗來看,土地整理過程中的資金主要是從三個渠道獲取的,分別為國家(涵蓋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土地整理相關的企業、土地整理范圍內的土地所有人。當前,我國在開展土地整理工作過程中主要以國家作為投資主體部分。

      土地整理投資人十分熱衷于開展土地整理工作,這主要是因為他們能夠利用土地整理這一渠道獲取更大的收益。土地整理過程中得到好處最多的要屬土地整理區域內的農戶們,因為土地經過整理之后他們的生產成本得到了進一步的降低,而總產量卻呈現出提高的趨勢。

      2.2對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分析

      指的是土地整理過程所獲取的整體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對于促進農村經濟快速發展、提高就業機會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土地整理社會效應涉及面極為廣泛,其具有間接性、滯后性以及潛在性的特征,并且在一定程度上還會與經濟效益及生態環境效益之間混淆,辨別起來具有一定的難度性。本文對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歸納為了三點:第一點是,土地整理后對農村社會環境的影響;第二點是,土地整理后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影響;第三點是,土地整理后對利用自然資源的貢獻。

      首先,土地整理對農村社會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當前時期,我國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務就是進一步加大耕地面積,以此將各種工程建設與其他建設設施占用耕地的問題有效的解決,這對于處理人多地少問題非常有幫助,從而使得一定時期內自己所生產和儲備的糧食能夠滿足糧食消費總需求。二,現階段,我國大都以農田整理與村莊整理為主,土地整理的核心部分主要在農村區域,有效的將不發達地區的貧困現象全面的改善了,拉近了城市鄉鎮群眾的生活方式,推動了農村朝城鎮化方向發展的步伐;三,當前,農村田間道路、村屯路的供電設施與排水設施的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從而為農民的日常生產生活提供了便捷。

      其次,土地整理對農村社會經濟的影響主要體現為:一,隨著土地整理的進行,使得耕地面積擴大、土地生產能力水平提高、生產成本降低,從而影響到農民對土地投入與產量之間的比率,進而影響了農民的年均收入;二,土地整理后,使得勞動場所進一步增加,各個生產行業涌現,有效的解決了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三,土地整理后,使得農村各種農田水利設施與交通設施更加的完善,從而推動了農村朝著規模化、機械化的方向發展,對于促進現代農業技術的廣泛運用十分有利。

      另外,土地整理對利用自然資源的貢獻具體體現為:一,土地整理后能夠確保土地循環利用,其有效的將以往土地利用不合理的現象改善了,同時還避免了土地利用中各種制約因素的發生,從而進一步提高了土地的實際利用率及耕地總面積;二,在干旱區域,土地整理過程大量的建立蓄水、節水等各種設施,對各種水資源進行了合理的利用;而在水資源較為豐富的區域,土地整理過程中建立的諸多的提水設施,有效的利用了陸地水。

      2.3土地整理生態環境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指的是投資行為的主體經濟對生態環境系統的整體結構與功能作用造成的影響,最終導致生態環境系統對人類的日常生產生活質量水平發生的生態效應,不過這種效應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也就是投資行為后的產生的結果,一方面會使得生態環境系統產生正面效應,另一方面也會產生負面效應。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系統整體結構的影響具體體現在:土地整理后致使生態環境系統中各個組合的要素彼此之間的關聯與其空間配置都會發生巨大的變化。比如土地整理后,水資源與土地資源整體結構出現了變化、各種生物出現了多樣化等等。土地整理對生態環境系統功能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整理后,使得人類原本在自然環境中正常生產產品的能力發生了變化;比如土地整理后,使得土地投入與產出發生了變化等,土地整理對環境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土地整理后,使得農業生態環境質量與人類生產生活環境出現了較大的變化。比如土壤質量發生了變化、耕地面積發生了變化、區域內部環境發生了變化等。

      當前,我國土地整理還處于起步階段,在實際進行土地整理過程中對于經濟效益比較關注,生態效益方面關注的甚少,主要是因為經濟與生態這兩種效益在土地利用者身上所產生的利害關系都存在著較大的差異性,通常而言,經濟效益與土地利用者當前的利益之間有著密切的關系,而生態效益主要與社會未來發展中的利益有著緊密的關系;所以,我國在進行土地整理過程中采用了不切實際的方式及技術操作方法,比如,實行了單一連片的種植,從而對土壤養分的循環效益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機械填埋導致土壤結構遭到破壞、土料分散,同時,由于在整理過程時使用了大量的水泥,對農田物種的延伸造成了影響,并且各種建設使得生物繁衍、生活的環境進一步惡化,以上種種現象最終導致了負面生態效應的發生。

      3.結論

      綜上所述可知,土地整理所要實現的目標就是經濟效益、社會效益以及生態環境效益這三大類,并且這三種效益在土地整理具體項目中是共同生存、相互互補的。所以,土地整理過程中應充分的將這三種效益存在的利弊行為進行充分的考慮,結合綜合效益的基本原則,合理的分配各種土地資源。

      參考文獻

      [1] 齊偉.區域可持續土地利用管理評價研究[D].中國農業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01

      [2] 徐建春.聯邦德國鄉村土地整理的特點及啟示[J].中國農村經濟,2001,(6)

      [3] 王萬茂.土地整理產生、內容和效益[J].中國土地.1997.(9).

      [4] 嚴金明.鐘金發等.土地整理[M].北京:經濟管理出版社,1998.

      篇(6)

      土地整理是指在一定區域內,按照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要求,結合土地利用現狀,采取行政、經濟、工程、技術、法律等手段,通過對土地利用結構進行調整,對土地資源進行重新分配,以達到協調人地關系,提高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改善和保護生態環境,促進土地資源可持續利用與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過程…。資源條件分析是進行土地整理的前提和基礎,只有摸清土地整理項目區的資源狀況,才能因地制宜地對項目區進行科學的規劃,全面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確保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達到合理的協調統一和效益的最大化。本文以三溝鎮土地整理項目區為例,在資源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土地整理項目進行效益分析與評價。

      1.項目區基本概況

      項目區位于承德縣三溝鎮老牛河中游,介于東經118。12'21”~118。15'49",北緯40。59'30"~41。02'43"之間,涉及承德縣三溝鎮的二溝、北杖子、三溝、東莊、蘇家營、孤山等6個行政村,總規模為558.7hm2。

      1.1自然條件

      項目區地處西河北岸、老牛河及老牛河與西河交匯處的小沖積平原上,地勢西北高,東南低,海拔高度在405~420m之間。氣候屬溫帶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平均氣溫9.1口,年降水量550mm,多集中在六、七、八月,降水量合計357.5mm,占全年降水量的65.1%。年平均蒸發量908mm,為年降水量的2.8倍,尤以春夏兩季的蒸發量最大,易造成春旱和伏旱。太陽輻射總量為129.8千卡/cm2,年平均日照2702.9h,無霜期平均132天,大于或等于10℃的積溫為3000℃,能滿足一年一熟的熱量需要。

      土壤以草甸褐土為主,土壤質地以輕壤為主。耕地土層中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含量處于中等偏下水平,速效鉀相對較豐富,處于中等偏上。

      1.2社會經濟條件

      項目區所在的6個行政村,總人口為8726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40.16%。人均耕地面積0.088hm2/人,比全縣人均耕地(0.076hm2/人)略高。經濟以農業為主,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水稻,夏玉米等。農民人均純收入1293元/人,低于全縣1321元/人的平均水平。農村勞動力占項目區人口總數52.5%,勞動力資源充足。

      1.3基礎設施現狀

      京沈北線(原101國道)由東南向西北穿過項目區,為項目區主要交通干道,其他田間道路與此相通,但寬窄不一,坑洼不平;在老牛河和西河的沿岸,修有河壩,防洪設施比較完備;區內沒有配套的灌溉和排水設施,大部分農田處于靠天吃飯的狀態;10kva高壓線自西北向東南穿過項目區,變電設施基本齊全,電力供給有保障;區內有零星林地分布,生態環境保護設施少。

      2.資源條件分析

      2.1土地資源分析

      2.1.1土地利用現狀

      項目區土地總面積558.68hm2,其中耕地482.81hm2,占項目區土地總面積的86.42%;坑塘水面2.19hm2,占0.39%;農村道路1.10 hm2,占0.02%;未利用土地72.58hm2,占12.99%。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見表1。

      項目區土地利用現狀表

      表1 單位:hm2

      權屬

      單位

      農用地

      未利用地

      合計

      耕地

      其他農用地

      其他土地

      未利用土地

      灌溉水田

      水澆地

      旱地

      菜地

      坑塘水面

      農村道路

      灘涂

      荒草地

      孤山

      70.16

      2.23

      0.18

      3.24

      0.48

      76.29

      蘇家營

      89.91

      1.91

      0.20

      6.25

      2.73

      101.00

      三溝

      167.75

      1.58

      0.32

      22.27

      8.88

      200.8

      東莊

      17.89

      38.42

      0.18

      0.52

      16.05

      73.06

      北杖子

      3.08

      79.66

      4.48

      2.19

      0.16

      6.67

      5.49

      101.73

      二溝

      5.74

      0.06

      5.80

      小計

      17.89

      3.08

      451.64

      10.20

      2.19

      1.10

      38.95

      33.63

      558.68

      2.2.2土地利用中存在的問題

      (1)土地質量差,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低

      低產旱地面積451.64 hm2,占項目區總面積的80.84%。耕地土層中土壤有機質、全氮、堿解氮、速效磷含量處于中下等水平,不利于農作物生長,土地產出率低。項目區內存在2.19 hm2的坑塘水面,常年閑置,無法發揮應有的經濟效益。

      (2)林木覆蓋率低,生態環境差

      植被稀疏,只有零星林地分布,林地內樹木缺株斷帶,樹木老化、枯死現象普遍,基本失去了生態防護功能,項目區生態環境差。

      (3)基礎設施狀況差,不能滿足農業生產需要

      無灌溉設施,無法有效實施灌溉;內、外溝渠長期棄置不用,淤積嚴重;有一部分配套田問路和農村道路,但未經合理規劃,路面寬窄不等,且多為土路,不能滿足機械化作業要求。

      (4)重用輕養,經營粗放

      廣種薄收現象普遍,實行粗放經營和掠奪性經營,不注重對土地的養護,致使土地生產能力越來越低,土地退化現象嚴重。

      2.2.3耕地整理潛力分析

      土地整理的最終目標是增加耕地的數量,提高耕地的質量,不斷地增加土地的單位面積的產出率,保障糧食和其他主要農副產品的持續穩定供給,改善農民生活和農村社區基礎設施條件,加快農村現代化步伐。

      通過對項目區土地適宜性評價結果和土地利用現狀的分析,項目區增加耕地的潛力主要來源于未利用地中的荒草地和開發灘涂。

      現有未利用地72.48 hm2,其中荒草地10.39 hm2,灘涂38.95 hm2。經土地平整,增施有機肥,可新增耕地57.89 hm2,新增耕地率達到10.40%。通過實施土壤改良,使其變成高產、穩產良田。

      現有低產旱地451.64 hm2,年均畝產低于500kg。這部分土地的主要限制因素是缺水,通過新建農田灌溉基礎設施,改善農業生產條件,使低產旱地變成高產穩產良田,年均畝產達到900kg,土地產出率提高80%。

      現有坑塘水面3.0 hm2,常年閑置,淤泥淤積。通過整理變為養殖水面,可增加當地農民的農業收入,提高當地的農民的生活水平,促進當地農林牧副漁綜合發展。

      最終把項目區建成土地平整、田塊成方、面積適度、四周林網、路渠成行、灌排分開、生態環境良好、便于機械操作、具備規模經營條件的高效農田。

      整理前后各類用地指標變化情況見表2。

      整理前后各類用地指標變化統計表

      表2 單位:hm2,%

      地 類

      規 模

      比 例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整理前

      整理后

      增加

      耕地

      旱地

      451.64

      水澆地

      3.08

      540.70

      菜地

      10.20

      57.89

      86.42

      96.78

      10.40

      灌溉水田

      17.89

      林地

      農田防護林

      3.69

      3.69

      0.66

      0.66

      其他

      農用地

      坑塘水面

      2.19

      -2.19

      0.39

      -0.39

      養殖水面

      3.00

      3.00

      0.54

      0.54

      農村道路

      1.10

      5.92

      4.82

      0.2

      1.06

      0.86

      溝渠

      5.37

      5.37

      0.96

      0.96

      未利用地

      荒草地

      33.63

      -33.63

      6.02

      -6.02

      灘涂

      38.95

      -38.95

      6.97

      -6.97

      合 計

      558.68

      558.68

      100

      100

      2.2水資源分析

      2.2.1水資源狀況

      地表水:經承德縣水利部門測算,項目區地表水多年平均徑流深124.1mm,多年平均徑流量為69.33萬m3。

      地下水:地下水分布情況自上而下大致可分為3類含水層:潛水、風化裂隙水(風化殼潛水)、淺層裂隙水。潛水:儲存在第四紀松散層中,沉積厚10~15m,局部6~8m,水位埋深3~5m,含水層4~6m,分選性好,透水性良,水量豐富單井出水量可達loom3/h以上:風化裂隙水:因風化裂隙發育,泉水出露廣泛,出水量3.6~36m3/h,風化厚度5~20m,可供生活用水;淺層裂隙水:水位埋深25m以下,出水量21.6n13/11。各類水的礦化度在0.5~2.0g/l之間,水質良好。

      近年來,氣候連年干旱,天然降水逐年減少,地表水已不能作為農業生產的可靠水源。地下水位降低,潛水和風化裂隙水已不能滿足項目區農業生產和日常生活的需要,迫切需要開發淺層裂隙水,來滿足項目區農業生產的需要。

      2.2.2農業需水量估算

      根據承德縣降水資料,參照《中國主要作物需水量與灌溉》和《河北省用水定額》(試行),以及河北省水利技術試驗站灌溉試驗研究成果,結合當地用水習慣,確定不同種植結構的灌水定額和灌溉定額,推求項目區整理后總灌溉水量。見表3。

      表3各種作物灌溉用水量表

      種植作物

      面積

      (hm²)

      灌水定額

      (m³/hm²)

      灌水次數

      (次)

      灌溉定額

      (m³/hm²)

      灌溉用水量(萬m³)

      地膜水稻

      250

      900

      4

      3800

      90.00

      蔬菜

      200

      750

      5

      3000

      75.00

      夏玉米

      90.70

      750

      2.5

      1875

      17.01

      合 計

      182.01

      2.2.3供水量估算

      運算下列公式,可計算出項目區地下水可利用量共計191.35萬m3。

      w 開=入w補

      式中:

      w開為地下水可開采量(萬m3/年);

      入為開采系數,根據《承德縣水利志》和現有實測資料,在經濟合理、技術可能以及開采后不致引起地下水持續下降、水質惡化等條件下確定地下水開采量,老牛河流域的開采系數一般取值0.90。

      w補為地下水總補給量(萬m3/年),項目區內地下水的補給主要包括降雨入滲、地表徑流、出山口后滲漏補給和地下徑流側向補給。

      經過計算,推算出項目區地下水總補給量191.35萬m3。

      2.2.4水資源平衡分析

      水資源可利用量為191.35萬m3,農業需水量為182.01萬m3(見表3)。可知供需水之間的比例為191.35/182.01=1.05:1,可見,項目區水資源能夠滿足農業用水的需要。項目事實后,采取節水措施并設計科學合理的灌溉制度和適當的種植結構,如采取秸稈還田、地膜覆蓋、使用蒸騰抑制劑等農藝節水措施和化學節水措施,可減少作物騰發量30mm。因此,水資源供給完全能夠滿足項目區灌溉要求。

      3.效益分析

      3.1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及意義

      土地整理效益分析的目的是為土地開發整理提供科學的分析依據,通過這一科學決策的實施,去影響農業生態環境系統,提高農業的生產力和生產效率,使人類——土地——環境成為和諧的統一體,取得土地整理的最佳經濟、社會、生態效益。

      在土地整理過程中,效益的預評估是預測土地整理合理與否的重要步驟。通過綜合效益分析,可以比較清楚的認識到不同的土地整理模式對社會、環境所產生的效果,以及時地采取措施調整用地結構和整理模式,按經濟、社會、生態規律來改善農業系統的運行。

      3.2土地整理效益分析

      3.2.1經濟效益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是指投資行為主體或其他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對待整理土地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的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效益。本文對項目區的經濟效益采用靜態分析法分析。

      (1)生產成本

      農業生產資料成本構成:種子、肥料、農藥、用電量、機械作業費等。依據當地生產經營狀況,確定生產資料成本見表5。

      農業生產耕作成本構成表

      表5 單位:元/畝,元

      種植種類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總成本(元/畝)

      305

      500

      157

      用種

      40

      60

      7.5

      肥料

      120

      160

      66

      農藥

      10

      100

      10

      用電量

      39

      80

      25.9

      機械作業費

      75

      75

      40

      其他

      21

      25

      7.6

      (2)年效益

      整理后,項目區形成旱能澆,澇能排的高產、穩產田540.70hm2。隨著生長條件的根本好轉,種植結構調整為種植地膜水稻、夏玉米等農作物和蔬菜等經濟作物。調整后的經濟效益分析見表6。

      表6 項目區整理后年經濟效益分析

      作 物

      地膜水稻

      蔬菜

      夏玉米

      耕地面積(hm²)

      250

      200

      90.7

      單產(kg/hm²)

      10500

      22500

      6000

      總產量(t)

      2625

      4500

      544.2

      單價(元/kg)

      1.4

      0.6

      1.0

      產值(萬元)

      367.50

      270

      54.42

      投入(元/hm²)

      4575

      7500

      2355

      總投入(萬元)

      114.38

      150

      21.36

      純投入(萬元)

      253.13

      120

      33.06

      純收入合計(萬元)

      406.19

      整理前,灌溉水田的面積為17.89 hm2,水澆地的面積為3.08 hm2,旱地的面積為451.64 hm2,菜地面積為lo.2 hm2。項目區整理前年經濟效益分析,見表7。

      表7項目區整理前年經濟效益分析

      地類

      灌溉水田、水澆地

      旱地

      菜地

      作物

      水稻

      夏玉米

      蔬菜

      耕地面積(hm²)

      20.97

      451.64

      10.20

      單產(kg/hm²)

      4500

      4500

      18000

      總產量(萬kg)

      11.00

      203.24

      18.36

      產值(萬元)

      15.41

      203.24

      11.16

      總投入(萬元)

      7.86

      135.49

      6.12

      純投入(萬元)

      7.55

      67.75

      4.89

      純收入合計(萬元)

      80.19

      綜上,整理前的純收入為80.19萬元。則整理后凈增純收入為326萬元。

      投資收益率和投資回收期的具體計算公式為:

      投資收益率=(新凈增純收入/項目總投資)*100%=23.49%

      投資回收期=1/投資收益率=4.26(年)

      通過分析,該項目的實施經濟可行。

      3.2.2生態效益

      土地整理的生態效益就是土地整理投資行為主體的經濟活動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從而使得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的生產、生活條件和質量產生直接和間接的生態效應。對土地的局部平整,土壤的改良,改善了土壤的團粒結構,提高了土壤肥力,生物資源得到保護和繁衍增殖;建設健全該區的道路與水利排灌系統,從而達到增加有效灌溉耕地,提高土壤的利用率;通過對坑塘水面的整理,有效增加水域面積,可以有效改善項目區局部小氣候,增加濕度;植樹46320棵,完成道路綠化林帶、農田防護林網的建設,使林帶、林網的配置方向、林帶防護間距等均符合當地的自然條件及林業行政管理部門頒布的相關標準,林木覆蓋率達到3.91%。加上附近山林,將大大增加項目區內生態系統的容量。從而,使項目區進一步提高了防風固沙、防治水土流失、抗御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降低了項目區內土地水侵、風蝕、水土流失的可能,更加可以起到調節氣溫,凈化空氣,美化環境的作用。最終使區內生態環境進入良性循環,并逐步改善。使項目區實現人口、資源、環境的協調、持續發展。

      3.2.3社會效益

      土地整理的社會效益指土地整理實施后,對社會環境系統的影響及其產生的宏觀社會效應。即土地整理在獲得經濟效益、生態效益的基礎上,從社會角度出發,為實現社會發展目標(促進農村經濟發展、增加就業機會、縮小城鄉差別、公平分配等)所作貢獻與影響的程度。

      3.2.3.1耕地面積增加

      通過土地整理,目前大面積的未利用土地、河灘地將得到整理利用,增加有效耕地57.89 hm2,耕地面積增加率為10.4%。耕地面積的增加在一定程度上可使人地矛盾得到緩解,從而起到促進農村社會穩定的作用。

      3.2.3.2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耕地質量

      通過土地整理,目前耕作不便的狀況將得到徹底改變,將形成配套完善的田間道路系統和農田灌排系統,所有的耕地將成為早澇保收的標準農田,耕地質量將得到全面提高。

      3.2.3.3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發展

      項目實施后,耕地的生產力將會逐步提高,有利于農民應用先進的生產技術,從而提高產量和改善農產品種植結構,增加農民收入,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

      總上所述,可見本項目社會效益明顯,經濟效益良好,生態效益顯著,具有較高的綜合效益。

      4結束語

      資源條件分析和效益分析是土地開發整理項目投資前期工作的中心環節,是項目決策的依據,其目的是論證項目是否適合建設、技術上是否可靠、經濟上是否合理。本文在項目區土地資源和水資源分析的基礎上,對該項目實施后的效益進行了預見性的分析,是對土地開發整理相關理論的一次嘗試性運用。需要指出的是;本文在對項目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時,只采用了靜態分析的方法,但對全部由國家投資的土地開發整理項目來說,已能說明問題。

      參考文獻:

      篇(7)

      中圖分類號:F323 文獻識別碼:A 文章編號:1001-828X(2015)015-000-01

      一、集安市園參用地變化分析

      從集安市園參面積的變化趨勢看,園參面積在不斷減少。1997年園參面積為1391.19hm2,2013年末為765.39hm2。

      根據集安市地貌氣候特點,將集安市園參用地劃分為老嶺以南、老嶺以北和鴨綠江沿岸三個區域作為效益分析的地域單元。

      嶺北園參面積從1997年至2000年持續攀升,2000年達到最大值1134.82hm2,2000年后均低于1000hm2。嶺南園參面積較為穩定,變化相對較小。鴨綠江沿岸園參面積自1997年71.83hm2降至2000年的62.04hm2,2005年至今,無園參種植。

      二、園參用地生態效益

      本文對涵養水源、固定土壤和保土養肥三個方面進行研究。選用目前國際上較通用的等效益物替代和貨幣置換法進行“產品”的轉換和量綱統一(以貨幣為準)。園參的種植方式是毀林栽參、參后還林,毀林后土壤極易發生水土流失,且還林樹種單一,生物多樣性下降、土壤肥力降低、涵養水源的能力削減,對生態環境的破壞較大。

      1.研究方法

      (1)水源涵養效益

      園參的種植多為毀林栽參,園參地的水源涵養效益當于無林地的效益。這部分效益的指標量化一般采用“等效益物替代法”,計算公式為:

      (1)

      式中:V1―園參用地水源涵養效益經濟評價值(元);

      Si―第i種森林類型面積(hm2);

      Hi―第i種森林類型攔洪能力(m3/hm2);

      H0―天然林地攔洪能力(m3/ hm2);

      n―森林類型個數;

      b―攔蓄1m3洪水的水庫、堤壩修建費(元);

      β―效益與投入比值。

      (2)固定土壤效益

      固定土壤效益經濟評價值采用影子工程法,用泥沙淤積損失作為衡量園參地經濟損失的指標。最終淤積處的損失可用河流、水庫等因泥沙淤積清淤費用計量。

      Vg=K?S?G?d (2)

      式中Vg―園參用地固定土壤效益經濟評價值(元);

      K―清淤費用(元/t);

      S―園參毀林面積(hm2);

      G―進人河道或水庫泥沙占總泥沙流失量比值(%);

      d―天然林比園參地減少的年侵蝕量(t/hm2)。

      挖取或攔截1t泥沙的平均費用為1.5元,即K=1.5元/t[76]。依據舒爾茨(1983)的研究,進人河道徑流中的固體物質約為泥沙流失量的1/2,故取G=0.5[77]。

      園參用地生境相當于無林地,S取園參歷年水土流失面積。相應地,d值取天然林比無林地減少的年侵蝕量(36.85-0t/hm2))。

      (3)保土養肥效益

      園參的保肥效益(氮、磷、鉀)可用彌補養分流失所需肥料價格計量。此處僅計算主要養分氮、磷的變化量,并將土壤中純N,P量分別換算成碳酸氫銨、過磷酸鈣之量,計算公式為

      (3)

      式中: V1―園參地保土養肥效益經濟評價值(元);

      d―天然林比園參地減少的年侵蝕量(t/hm2);

      S―園參毀林面積(hm2);

      P1i―園參土壤比天然林地土壤氮、磷的減少量(%);

      P2i―純氮、磷折算成化肥的比例,79/14,506/162;

      P3i―化肥在當地的銷售價(元/t)。

      碳酸氫銨、過磷酸鈣兩種化肥的平均售價為386元/t和365元/t。測定園參用地土壤和對照樣地土壤中氮、磷含量。

      2.園參用地生態效益分析

      集安市園參種植歷史久,計算1997-2013年間園參的生態效益,繪制園參生態效益走勢圖。

      園參用地的涵養水源、固定土壤以及保土養肥效益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集安市園參生態效益指標也從1997年的74698003.99減至2013年的64439934.54。

      三、結論

      集安市園參產業為支柱產業,本文以集安市-園參用地為研究對象,通過研究1997-2013年園參用地變化,從涵養水源、固土,保肥等方面對參業用地的生態效益進行了定量計算和時空變化分析,分析可知,集安市園參用地面積呈逐年減少的趨勢,其生態效益值也呈現逐漸下降的趨勢,應按照“誰受益,誰補償”的原則和國情、省情,提出較合理的補償值及補償渠道和方式,從而為集安市園參用地的合理布局及參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依據。

      參考文獻:

      篇(8)

      一、引言

      生態系統功能是地球生命系統的支持系統,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然而在人類對自然利用和改造過程中,往往只重視自然資源的直接消費價值,而忽略了生態系統的生態功能服務效益價值。人們在資源開發和社會發展過程中有過無數次的深刻教訓。此時人們意識到了經濟發展不應該建立在犧牲生態系統的前提下,因此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

      可持續發展是一種全新的發展戰略和發展觀,它一方面已成為區域的戰略目標選擇,另一方面也成為診斷區域開發及其是否健康運行的標準。要使區域經濟形成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必須構建合理的區域生態經濟體系,進而使區域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區。

      區域生態系統是區域社會經濟與環境可持續發展的基本要素。生態經濟,是指人們按照自然生態規律,效法自然,獲得主觀能動性,把傳統生產力的經濟社會轉移到良性循環的生態經濟軌道上來。良性循環的生態整體,可實現自我增殖、再生。同時,投入現代技術完善對生態環境的建設,從而創造出更多的自然物,使區域經濟持續高速發展。生態經濟體系,是指在區域經濟系統運行機制理論指導下,區域內自然系統、經濟系統和社會系統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相互制約而構成的有序、立體、網絡關系的生態經濟社會結構。

      二、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指導思想與目標

      1、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指導思想

      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指導思想是以系統和生態理論為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的理論基礎。即以系統的整體觀點和生態理論的生態控制理論、生態創新理論為指導,構建區域生態經濟體系;充分發揮區域生態經濟系統的整體功能;以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為目的。只有將區域經濟建設成生態經濟區,才能形成經濟高效、產業結構健全、制度健康公平、生態意識濃厚、社會安康、自然與人造資本融通,實現生態經濟、生態服務、生態文化相統一的經濟區。

      2、區域生態經濟體系構建的目的

      前蘇聯學者E.D 基魯索夫認為:“生態意識是根據社會與自然的具體可能性,最優地解決社會與自然關系的觀點、理論和感情的總合。”所以要發展生態經濟,首先就必須樹立生態意識,從宏觀上根本轉變以前單一追求經濟效益的目標為兼顧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的目標。同時,發展生態產業,必須有大批掌握高科技、具有生態知識的人才。不僅生態產品的生產者需要高科技人才,而且經營者也需要高科技的知識。

      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業系統。產業生態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循環性。區域中各企業只有在生產過程和技術應用中,運用生態學的觀點,用生態學的思維指導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把生態技術重新置入與自然有機統一的整體中進行清潔生產,進而形成良性循環的生態產業系統和生態經濟系統,使現代社會的運行與發展轉移到良性生態循環和經濟循環的軌道上來,使人、社會與自然重新成為有機的統一體,最后才能使整個區域形成生態經濟區。

      促進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要求人類從傳統的工業文明社會發展模式中解脫出來,轉向新的生態文明的發展方式,生態經濟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核心。面對世界經濟發展生態化與知識化的時代潮流,在經濟發展中必須使工業化與生態滲透發展,走工業化、生態化與知識化相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之路。面對發展經濟和保護環境的雙重壓力,要在生產加工過程中,通過技術改造和采用清潔工藝,提高資源和能源的綜合利用率,使資源最大限度地轉化為產品,減少廢棄物排放,努力減少產品在消費過程中對環境的占用和產生新的污染。在排放階段,首先應考慮的是廢棄物的資源轉化工藝,其次才是部分利用自然凈化條件下的污染治理措施,轉變高消耗、重污染的傳統發展戰略,走可持續發展道路。

      有利于綠色管理的實施。綠色管理是隨著可持續發展戰略在全球風行而萌生的一種新型管理理念,它是將生態環境管理納入到工業企業的經營管理之中,使生態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發展協調共進的一種企業管理模式。在管理目標上由過去的片面強調經濟效益轉向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并重的軌道上來。它不僅強調經濟效益最大化的經濟原則,而且還強調遵循生態規律辦事,形成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發展關系。綠色消費觀念的形成有利于綠色管理的實施。綠色消費是可持續發展觀在消費領域的本質表現,它從維護人類社會長遠發展的觀點出發,堅持消費領域的可持續發展。其基本思想是指人們在滿足自己的生產、生活需要時,具有強烈的環境保護意識,堅持購買和消耗符合環境標準的商品。

      三、區域生態經濟規劃基本內容

      區域生態經濟規劃就是在對區域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進行分析與評價的基礎上,對全區域社會、經濟、科技和生態環境統籌規劃、綜合治理,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環境的同步協調發展,實現宏觀效益和部門效益,長遠和當前利益,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生態環境效益的統一。

      1、區域生態經濟狀況調查與評價

      在實地調查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區域社會-經濟-自然復合生態系統狀況,是區域生態經濟規劃工作的第一步。區域生態經濟狀況調查和評價應包括:區位條件;自然地理條件及其評價;社會經濟條件及其評價;生態環境現狀評價;生態經濟現狀分析與評價。

      通過以上分析評價,達到下述目的:明確規劃區域內各種資源在地域上的組合狀況及對經濟發展的影響;明確影響規劃區域經濟、生態、社會持續發展和進步的有利因素、制約因素及相互關系,并明確哪些是關鍵因素,哪些是一般因素;明確規劃區域內存在的主要生態經濟問題、產生原因及解決辦法。

      2、區域生態經濟規劃的目標選擇

      區域生態經濟規劃目標是指規劃期內區域社會、經濟、生態系統所要達到的目的指標。在確定各項發展指標時,要緊密結合當地情況,并參照上一級國民經濟計劃和規劃目標,提出不同地區、不同階段的發展指標。對不同層次、不同規劃階段的指標,應提出數種發展方案。指標既要先進,又要切實可行,定性定量結合,定量為主。

      3、區域生態經濟分區與規劃布局

      區域生態經濟分區是從區域生態經濟系統整體出發,根據自然環境特征和經濟社會發展狀況,把特定的空間劃分為不同功能的區域單元,也就是說對生態經濟要素和生態經濟活動在空間存在狀態的分類。其理論依據主要是生態經濟系統的地域差異性、區內相似性和發展階段性。生態經濟分區的指標設計必須滿足全面性、科學性、可行性、適用性和完整性原則。

      區域生態經濟分區指標體系主要有:生態經濟成本底指標,包括地形地貌指標、氣候指標、土地類型及利用狀況指標、人口指標、產業結構指標、人均GDP指標、人均收入指標、森林覆蓋率指標等;生態經濟平衡指標,有能量投入產出指標、成本費用指標、森林蓄采比指標、礦藏儲采比指標等;生態經濟效益指標,它包括:森林覆蓋變化率、土地退化治理率、土地利用率、環境治理率、資金利潤率等指標。

      通過上述三類指標衡量、對比、分析和綜合,就可將水平相似或大體接近的地區劃為同類型生態經濟區。在生態經濟分區的基礎上,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發揮優勢,合理地配置土地、勞動力、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進行生態經濟的布局規劃。

      4、區域生態經濟主要建設領域和重點建設任務規劃

      區域生態經濟規劃中,包含著許多重要建設領域,如發展生態農業、生態工業、生態旅游業、環保產業,改善能源結構和住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脆弱生態經濟系統和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防災能力建設等,以上各領域(因具體情況不同可有增有減或個別交叉合并)都應規劃重點建設任務并安排具體建設項目,重點建設領域應制定專題規劃。

      5、區域生態經濟規劃經費概算與效益分析

      經費概算應包括兩部分:一是部門規劃預算和總體預算,二是經費渠道。合理安排經費預算,并確保經費來源,是保證區域生態經濟建設順利實施的重要環節。效益分析要從經濟、生態、社會三個方面進行。

      經濟效益分析的主要內容有:分析資源利用的合理性和系統的抗干擾能力;物質、能量的利用水平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系統價值產投比、總產值、總利潤、產業結構、人均產值和人均收入等。

      生態效益分析,主要分析系統結構是否合理,自然資源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率、光能利用率、能量產比等),系統綠色植被覆蓋率及對環境污染的降解和自凈能力,環境優美舒適度等。

      社會效益分析,主要看規劃后區域的生態經濟建設是否有利于人民生活的提高和社會人員素質的提高;生態意識是否增強,是否有利于區域的科技進步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區域是否具備高效的信息反饋系統和先進的決策支持系統。

      6、區域生態經濟規劃的保障措施

      根據規劃目標的要求和生態經濟現狀與存在的問題,提出與規劃、主要建設領域及重點建設任務相適應的對策與措施。通常包括經濟措施、行政措施、法律措施、市場措施、以及能力建設、資金籌措、國際交流與合作等到方面,尤以能力建設(科教事業發展與人力資源開發等)、政府和生態經濟政策調整最為重要。

      四、結束語

      我國地域遼闊,人口眾多,區域生態環境差異大,不少地區經濟的發展以消耗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損失為代價。自然生態環境是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人類的一切活動都應有利于環境的平衡與穩定。人類應平等善待其他生命物種,維護生物多樣性與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人類的開發活動要遵循綠色經濟發展、綠色管理和綠色消費的模式。在提高人類生活質量的同時,要加大對自然生態環境的維護與修復的投入力度,保護生物多樣性和自然生態環境的多樣性,把人類活動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小。世界銀行的國民財富指標已在發達國家逐步糾正國民經濟賬戶的指標體系,即在傳統的國民經濟賬戶中反映自然資源和環境成本的信息,這是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內容。對原有的國民經濟賬戶進行調整而建立環境國民經濟賬戶,能進行國內產品和財富的綠色衡量。我國在這方面應從區域生態環境人手積極開展理論與方法的研究與實踐,對區域和國家的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社會經濟的持續發展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1] 張敦富:區域經濟學原理[M].中國工業出版社,1999.

      篇(9)

      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條件,是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是我國現代化建設中必須始終堅持的一項基本方針。建國以來,我國為改善生態環境做出了巨大努力,取得了很大成績,但是,我國自然生態環境仍很脆弱,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還沒有遏制住。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給我國經濟和社會帶來了極大危害,加劇了貧困程度,加重了經濟和發展的壓力,加劇了自然災害的發生。

      1 森林生態效益分析

      1.1生態效益 保持水土,涵養水源。據測定1公頃森林可蓄水30萬公升;松樹樹冠可攔截雨水40%,闊葉樹冠可攔截雨水20%,林下深厚的腐殖質層可提高保水量,延長滲水時間,因此,森林可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緩解溫室效應。森林可吸收二氧化碳,釋放氧氣,據測定1公頃針葉林每年吸收22噸二氧化碳,放出16噸氧氣;闊葉樹吸收二氧化碳14噸,放出氧氣10噸,使空氣進一步得到凈化,由于大氣中二氧化碳濃度升高而引起的溫室效應得到緩解。

      調節氣候。森林降溫增濕,樹冠下氣溫比空曠處低1.4 ℃,溫差可形成1級風,1棵成年樹在生長季節可蒸騰400 kg水,可降低風速,背風面相當于樹高的 30倍~40倍,在靠近林帶相當于樹高10倍~20倍的距離內,可降低風速50%,可吸附塵埃及懸浮微粒,每公頃森林每年可吸附數百千克。樹木可吸收和降低噪音5分貝~10分貝。可殺菌,有些樹種如松、杉等能分泌殺菌物質,使空氣中細菌減少。

      1.2 社會效益 豐富的森林給社會帶來良好的生態環境,提高環境養育人類的能力,也標志著國家興旺、社會安寧、人民安居樂業、經濟振興發達。同時森林具有保健游憩作用,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

      1.3 經濟效益 防護林對農田有增收效益,對草牧場有增草護畜效益。生態林生產部分木材、林產品、非林產品及木本糧油與有營養價值的食品,藥材、經濟動物等。

      2 生態林業現存的問題

      2.1植物破壞,水土流失 林區水土流失以溝、河岸邊侵蝕和降雨沖刷為主,水土流失造成耕作層變薄,養分流失,肥力下降,土地生產能力降低。侵蝕的表土被沖人河流,淤塞河道,使河床升高,泄洪能力減弱,從而導致洪澇、干旱災害的頻繁發生。

      2.2環境保護與開發利用 生態資源開發利用的深度、廣度不夠,特色優勢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接續產業、非林脫木產業尚未形成規模,有些區局還把眼睛盯在林木資源上,沒有擺脫對林木資源的依賴,有的為了保吃飯,甚至向中幼齡林動手。有些職工在搞林下經營、采集業、發展畜牧業上,還存在對生態環境產生一些污染和破壞的現象:有的還存在靠山吃山的依賴思想,盜伐林木、毀林開荒的現象還沒有完全杜絕。

      2.3 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 隨著經濟的發展,使濕地及其生物多樣性受到威脅和破壞,其主要原因是盲目開墾和濕地改造破壞了小區域生態環境,致使地下水位下降,地表水蒸發量加大,氣候干燥,旱災增加,土壤局部出現沙化,水土流失嚴重。這些現象的出現嚴重破壞了野生動物的棲息地,使野生動物數量銳減,分布區縮小,生物多樣性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壞。

      3 做好植樹造林工作

      為徹底改善我們的生態環境,必須通過植樹種草來實現,通過林業生態工程建設來牽動改革,實現林業跨越式發展的作法。

      3.1要改變造林的指導思想 改變過去植樹造林重數量輕質量、重造林輕經營、重速生純林輕漫生混交林、重短期效益輕可持續發展的作法。

      3.2 改變造林工作重點 改變過去造林不規劃設計,難以保證森林生態功能的充分發揮的作法;選好品種,適地適樹,保證質量效益;種苗建設重點轉向多品種,優質苗,注重新品種選育;植樹造林的各個環節轉向以科技實用技術應用推廣上來。

      3.3 改變森林培育方式 植樹造林工作,按不同培育目的和森林主導功能來確定造林方式,適合封山育林的應選擇封山育林;適宜飛播造林的選飛播造林,適宜人工造林的要以人工造林為主,定向培育;對低產林,應先補植,盡量不大砍大造,對病蟲害嚴重的應盡快改造。

      篇(10)

      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工程是一項“德政工程”、“民心工程”,是“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也是從中央到地方著重解決的一件大事。隨著不斷增長的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急劇提高,而作為改善農村生產生活條件之一的農村供水工程也是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然而,對于農村供水工程的實施即產生了巨大的效益,對生態環境也不免有一些的影響。

      1 效益分析

      1.1 社會效益分析

      農村供水工程的實施,徹底改變廣大農村群眾由于長期缺乏衛生飲用水而造成的“臟、亂、差”現象,使廣大農民群眾吃上了安全衛生的自來水,減少了由于生活用水而產生流行性疾病的機會,進而提高了生活質量和健康水平。衛生條件有了改善,身體健康有了保障,穩定了民心,促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穩定。為農村創造了基礎性條件。首先,由于有了水的保證,創造了更多的勞動就業機會,將可促進鄉鎮企業和多種經營的發展,為農村剩余勞動力增加就業機會,并加快農村小城鎮建設化進程,不斷縮小城鄉差別。其次,由于區域環境衛生狀況的改善和人們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從而創造一個良好的投資環境,對招商引資、推動地方經濟的發展發揮重要的作用;第三,由于群眾的飲水條件得到徹底改善,人們的物質生活水平將得到逐步提高,飲食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從而帶動農村經濟結構和產業結構的進一步調整,促使當地經濟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發展;第四,群眾還可以利用節約的自來水,并充分收集雨水和利用原有水源,進一步發展小部分的庭院經濟,從而豐富群眾的“菜籃子”,提高當地群眾的生活質量。第五、樹立了黨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進一步密切了黨群干群關系。經濟的發展,社會的穩定,為進一步改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提供了依據。為中央提出的2020年年底全面建成小康型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1.2 經濟效益分析

      農村供水工程的實施不僅解決了飲水安全問題,同時節約了一大筆醫藥費開支,節省了勞力,發展了庭院經濟,促進了農村經濟和地區經濟。按每人每年可節約藥費20元,每戶4人計算,每年每戶可節約藥費80元。節省了取水工,解放了勞動力。按每擔水(按60升)1小時計算,每人每年需水360擔。每戶每年節工為1*4*360=1440小時,一個勞工按工作8小時10元計算,則每戶每年可節省1800元,另外充余的水源還可以灌溉,更有利于發展庭院經濟,促進農村經濟和地區經濟發展。按每人增收50元計算,每戶可增加200元。

      1.3 環境效益

      農村飲水問題的解決,促進了農村改灶、改廚、改廁和改造環境,使農村的生活環境發生了顯著改觀。環境衛生用水的增加、農民生活習慣的改變,都大大改善了農村的生活環境。有利于中國特色的新農村建設。

      水環境狀況與社會區域人口狀況是息息相關的,水不但可以影響人的體魄,也影響人的智能,鐘靈毓秀,水利通過改善環境促進經濟、效能和信息的發展,改善社會環境。反過來社會環境影響人的素質,人類對水的利用調節人類與自然的相互關系,形成生態系統良性循環,或創造出新的有利于人類的生態系統,從而促進人類社會的進步,否則招致生態自然災害,危機人類的生存。

      篇(11)

      中圖分類號 TN91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9671-(2012)082-0234-02

      西吉縣2010年基本口糧田水澆地建設項目涉及什字鄉和馬蓮鄉的12個行政村43個自然村,2084戶11591人,全部為退耕戶,退耕面積15405畝。現有水澆地面積3428畝,人均不到0.3畝。

      為切實鞏固退耕還林成果,發展后續產業,規劃在項目區發展小片水澆地3868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440畝,改善灌溉面積3428畝,項目覆蓋率達到100%。項目的實施對徹底解決項目區退耕農戶口糧田問題,鞏固退耕還林成果,促進當地經濟持續發展,改善生態環境,增加農民收入,提高退耕農戶生活水平以及維護社會穩定、建設和諧西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項目區概況

      1.1 自然概況

      2010年基本口糧田水澆地建設項目區位于葫蘆河一級支流什字河和馬蓮河的川道區。葫蘆河川道區地勢平坦,土層深厚,土壤肥沃,氣候適宜,作物適應性廣,水土資源開發利用條件好,農業增效潛力大,自然條件較好,是西吉縣主要庫井灌區,也是全縣主要糧食產地。灌區范圍內地勢西高東低,北高南低,干旱、冰雹、霜凍等自然災害比較頻繁,旱災是限制農業生產的主要因素。

      水庫自流灌區建于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主要由人工完成,國家投入少,建設標準低,先天不足;加之缺乏維修資金,渠道淤積破損嚴重,建筑物老化損壞,灌溉依靠土渠輸水,造成水資源大量浪費,致使灌區有效灌溉面積銳減,灌溉效益下滑,嚴重制約著當地經濟的發展及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同時,在水庫灌區邊緣有零星分散的水平梯田,由于當地財政困難,群眾收入水平低下,沒有能力籌集資金對水平梯田進行水利工程配套建設,致使有限的水資源得不到開發利用。“十年九旱”是制約當地農業生產及農村經濟發展的一大桎梏,當地農民基本處于靠天吃飯的局面,農業生產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極其脆弱。

      1.2 建設布局

      項目區灌溉水源為水庫和機井,庫壩自流灌區規劃對斗渠進行襯砌,渠系的布設遵循盡量少占耕地,減少工程量,充分利用原有建筑物,最大限度地控制灌溉面積,節約投資的原則,因此渠道的布設和原渠道基本相同,并盡可能地利用完好的渠道和建筑物,并配置斗口、量水堰、農口、跌水等建筑物。

      井灌區均以機井為水源,規劃新打機井及更新機井并配套機泵、輸電線路和低壓管道。工程共布設干管、支管二級管道,田間通過給水栓接快速活接頭移動軟管進行灌溉,采用移動軟管+溝灌(或小畦灌)的節水灌溉技術模式。

      2 效益分析

      2.1 經濟效益

      本項目效益按有、無項目對比可獲得的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計算,效益計算采用分攤系數法。

      2.1.1 直接效益

      1)新增灌溉面積的灌溉效益。項目實施后,新增水澆地440畝,灌溉效益指該項目向農、林、牧業提供灌溉用水可獲得的效益,按項目實施前后的效益變化量計算。小麥、油料的價格均按當地市場價格計算。同時隨著灌區節水改造工程的完成和農技措施的不斷提高,作物產量將得到提高,各種作物產量的預測詳見下表。

      經分析測算,項目實施后灌區農業生產達到穩定時,新增糧食生產能力8.28萬kg,增加油料生產能力1.76萬kg,年增加效益為22.07萬元。由于灌區新增效益是由水利工程及農業工程等綜合投入的結果,故對效益進行分攤。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按0.45計,則項目實施后灌溉效益為9.93萬元。

      2)改善灌溉面積的增產效益。項目實施后,保證了作物的適時適量灌溉,可改善灌溉面積3428畝。作物種植以小麥為主,正常運行期平均單產增加量按20千克/畝計算,年增加效益為13.03萬元,灌溉效益分攤系數按0.45計,則分攤灌溉效益為5.86萬元。

      根據經上分析,正常運行期年增加效益為35.1萬元,畝增效益90元,分攤灌溉效益為15.16萬元。

      2.1.2 間接效益

      間接效益只考慮通過節水改造措施而且不增加灌溉面積的情況下,可實現的節水轉移效益。通過節水改造,庫壩自流灌區渠系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6提高至0.78,田間水利用系數達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54提高到0.70。井灌區管道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73提高至0.95,田間水利用系數達到0.9,灌溉水利用系數由現狀的0.6提高到0.86。灌區每年將節水32.33萬m3。灌區年節水量計算詳見下表。

      2.2 社會效益

      項目實施后,使退耕還林區3868畝農田的灌溉保證率大大提高,工程安全運行,改善了灌區的灌溉條件,提高了灌區農業效益,減輕了農民負擔,增加了農民收入,對鞏固退耕還林成果,密切黨群關系、維護社會穩定、促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社會效益。

      2.3 生態效益

      通過渠道防滲砌護和管道輸水,減少滲漏,節約水量,將多余水量用于生態環境建設,對改善灌區局部小氣候、提高水土資源的利用率,都有顯著的生態效益。

      2.4 環境影響評價

      2.4.1 水土及生態環境影響評價

      西吉縣氣候干旱、降雨偏少、蒸發強烈,水資源貧乏,旱災頻繁,通過庫井灌區節水改造項目,實施節水灌溉,實行節約用水,增強水資源調控力度,有效地提高水資源的利用率;結合基本口糧田建設及調整作物種植比例和種植結構,建立起適合當地氣候環境和生態環境的作物種植體系,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資源為農業生產服務。

      通過水澆地項目建設,改善灌溉條件,增加灌溉面積,增強了農業抗御干旱的能力,提高了單產。項目實施減輕了水土流失,提供了水源保障,增加了水源涵養能力,調節了當地小氣候,而且有效地抵制了干旱、風沙、洪澇等自然災害,使水土資源得到了合理開發利用,土地利用結構的調整,生態環境大為改善。促進了生態環境向良性、持續、穩定的方向發展。

      項目建設過程中的棄土、棄渣等數量甚微,可采取集中處理,通過植物措施就近恢復,實施項目對環境不會造成較大負面影響。

      2.4.2 社會環境影響評價

      基本口糧田建設水澆地項目實施后,可高效利用有限的水資源,改善項目區群眾的生產、生活條件和生活環境,極大地的調動農民種糧積極性,保障退耕還林區的糧食安全,有效的保護退耕還林成果。

      建設基本口糧田是一項利國利民的民心工程,可促進農村經濟持續發展,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水平,對于項目區受益退耕農戶盡快脫貧致富以及密切黨群關系、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當地的經濟持續、穩定發展,維護社會穩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參考文獻

      [1]鄭義.項目后評價在水利工程建設中的應用初探[J].200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亚洲桃色| 精品第一国产综合精品蜜芽| 久久福利青草精品资源站|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SM| 久久精品二区| 国产精品九九九| 777久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 99精品热这里只有精品|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免费视| 日韩精品人成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乱视频| 国产国产成人久久精品| 久久99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9999高清|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专区 |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观看无码| 欧洲成人午夜精品无码区久久 | 99免费精品视频|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优优av| 国产精品成人A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人妻少妇| 亚洲一日韩欧美中文字幕欧美日韩在线精品一区二 |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果冻| 狠狠精品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8050免费午夜一级国产精品| 久久久91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 国内精品免费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级片|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 欧美日韩在线亚洲国产精品| 国产精品素人搭讪在线播放| 精品福利资源在线| 2021国产成人精品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