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移動支付特征大全11篇

      時間:2024-01-02 14:49:56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移動支付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移動支付特征

      篇(1)

      感動由心生

      記者行期間,要不是因為天氣炎熱,荊大夫無意當中擼起褲腿和襯衫袖子,記者看到荊大夫身上大塊大塊已經紅腫的斑痕時,記者真的難以相信,為了不斷提高膏藥的治療效果,縮短治療時間,荊大夫竟然以身試藥。

      荊大夫告訴記者:“做項目,每個人都想賺錢。但對于我而言,賺錢之前,首先我是一個醫生,醫生的天職就是治病救人。能在最短時間內為病人解除痛苦,在我看來,那種快樂要遠遠大于金錢帶給我的快樂。做藥就是做良心。靈龜膏是一個治療風濕骨病的產品,這幾年的推廣,得到了廣大患者和加盟商的一直信賴,但是他們越信賴,我越深感肩上的責任重大,我只有不斷改進秘方,研制出更有效果的產品才能對得起這份期望。每一天,每一次,當我面對患者及家屬近乎哀求的眼神時,我深知,靈龜膏效果越明顯,病人就能越早回歸健康,就會少花冤枉錢,我珍惜患者的每一分血汗錢。有些人做項目,根本不會考慮產品升級的事情,而且也不具備升級的能力,大不了不行就換,而對于我來說,靈龜膏是我一輩子的事業。”

      張艷霞試貼一周

      已能推車賣菜

      上期稿件當中提到的湖南貧困患者張艷霞女士已經收到了荊大夫郵寄的100貼靈龜膏,現在已經用了半個多月,效果非常好。近日記者電話采訪張艷霞時,張女士非常激動地說:“老伴兒過世后,經濟來源便沒了著落,兒子下崗在家多年,平時就靠打點兒零工養家糊口,偶爾能來一趟,給我點兒生活費。平時日常開支上,根本就舍不得花,就想著趕緊把這10來年的關節炎盡快治好,也好找點活兒干,哪怕是身體不疼了,就是到菜市場賣菜或者到個人家當保姆也可以。結果,兒子這些年給的錢全給我買藥看病了。可直到今天也沒有任何好轉的跡象。這回多虧了荊大夫和他的靈龜膏,我才貼了一周,現在就感覺輕松老多了,去年這個時候,天一涼,關節炎就會明顯加重,而今年自從貼了靈龜膏后,竟然奇跡般地好了,現在我已經能干活了,這不,這幾天兒子幫我焊接了一個手推車,秋天到了,挨家挨戶都要儲備過冬的白菜、大蔥什么的,我就聯系了幾個批發商,這幾天正忙著往各小區的批發點送貨呢。收入不是很多,但對于我這樣一個曾經失去勞動能力多年的老太太來說,我已經很知足了。我家樓上的大姐看我用的效果非常好,都問怎么治好的?我打算這幾天和荊大夫通個電話,再購買10斤,給別人用用,我也準備讓我兒子專門賣膏藥。”

      專利靈龜膏

      特價惠蒼生

      靈龜膏經營靈活,場地可大可小均可投資經營。半成品靈龜膏使用起來也非常簡單,您可以直接把膏藥子放在100度的燈泡下烤一會兒,待藥物軟化后,用一小木板均勻攤在棉布、牛皮紙、報紙上,哪痛貼哪特方便。荊明昌大夫鄭重提示:患者可簽約治療腰間盤突出、骨質增生、肌肉勞損、跌打損傷、四肢麻木、坐骨神經痛、頸椎病、關節炎、肩周炎等,使用靈龜膏20分鐘,皮下溫度可達46℃,即刻見效,兩小時止痛,貼用50天左右可完全根除病癥。治愈后永不復發,患者可根據正規醫院X光片鑒定治療效果。

      秋冬是風濕骨病的高發、多發、易發季節,同時也是膏藥產品銷售的旺季,為慶祝十一屆全運會在山東省會濟南召開,讓全國各地患者都能盡受到靈龜膏的神奇效果,降低治療費用,濟南靈龜正骨中心將靈龜膏培訓學習費一律下調為3800元,學習內容:推拿、按摩、刮痧等正規大醫院開展的所有醫學治療手段。全國各地讀者、患者,不論有無醫學基礎10天時間都能學會,都能獨立開店經營。另外,靈龜膏藥物價優惠10斤1800元,一次性買20斤送20斤。

      荊明昌大夫鄭重聲明:沒有病人、不讓參觀、不讓學員體驗效果,不讓學員交流,不迅速止痛的醫療項目很多,謹防上當受騙,本膏藥全國獨家,成品包裝型靈龜膏已經獲得發明專利,不流不淌、極少過敏、不污染衣物,重復貼100次照樣粘住皮膚。

      如患者及加盟商試用試銷本產品,100貼680元起郵,付款農行卡號:9559980252432903810荊明昌收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河頭王商業街中段靈龜正骨中心(濟南火車站乘78路車到河頭王站下車北行100米路東)

      篇(2)

      中圖分類號:TP31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2) 16-0055-01

      一、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面臨的問題

      移動通信的手機用戶逐漸增多,手機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手機的移動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現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功能的發揮,仍然存在以下幾方面的問題:

      (一)手機用戶消費習慣有待進一步培養,由于現金支付的習慣根深蒂固,很多人認為手機銀行支付具有風險,而現金支付在每天的日常生活中都會出現,譬如市場買菜、逛街買衣服等,都需要用到現金,而手機銀行的支付僅僅滿足用戶的部分生活需求,所以普及率不高。在商業模式上,創新力度不足,只有商業模式創新了,才能夠適合我國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的產業化發展,才能夠培養用戶的移動支付習慣。

      (二)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需要為用戶帶來便捷性和快速性的操作,但這方面的功能仍然比較薄弱。在加上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的覆蓋范圍不廣,能夠為手機銀行提供移動支付的無線POS機或者售貨柜很少,影響了手機用戶普遍使用移動支付功能,從商家盈利增長點的角度分析,可以看出移動支付的業務增長點和盈利方式,是該功能需要重點解決的難題之一。

      (三)目前手機用戶還沒有全面實行實名制,很多時候存在用戶惡意透支的風險性問題。在交易之前沒有辦法授權、識別和控制用戶,安全和易用之間存在諸多矛盾,譬如安全級別提高了,卻增加了操作的程序,讓用戶覺得操作復雜,而一旦簡化操作程序,則會降低安全級別,讓用戶覺得不夠安全。

      總是,3G時代的來臨,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面臨全新機遇的同時,又面臨全新的挑戰,帶來的新技術優勢和難題,無疑是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務須重點考慮和攻關的難點。

      二、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發展的建議

      (一)創新業務模式,培養用戶習慣。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具有較長的產業鏈,而且合作的方案非常復雜,協調產業之間的合作,往往需要較高的成本才能夠完成,因此商業模式方面,需要對業務模式進一步創新,以融合產業之間的合作協調關系,并通過檢驗和修訂,創設產業之間的共贏局面。

      筆者認為,商業業務模式的統一建立,是培養手機用戶移動支付習慣的關鍵所在,可以形成消費者的消費理念,并對移動支付市場進行規范,以良好的支付環境留住用戶。目前我國移動支付的產業發展以第三方移動支付平臺為主導,運營商的產品創新和市場需求快速反應能夠迅速實現金融信息服務和中間業務的共享管理,因此運營商應該以此為優勢加大移動支付服務和信息安全的研究開發,提高商務運作的效率,以一對一的商務模式,創建移動支付產業商業化發展的局面。

      另外媒體行業、娛樂行業等新興服務行業,也要逐步參與到移動通信業和金融業的陣營當中,發揮各自的資源優勢,通過合理的分工和緊密的合作,創建科學合理的業務合作模式,推動移動支付產業的穩健發展。

      (二)增廣移動支付面,提高支付便捷性。相比于傳統的支付方式,移動支付的優勢是電子物流和非面對面支付,體現出方便性的特征,這些優勢我們需要加以拓展,增加移動支付業務的突破口,將支付拓展到手機賬單繳費、手機票務交易、手機彩票購置等范圍。一方面,手機移動交易應該立足于現有的領域,逐步向四面擴散,開辟業務的增長點和盈利方式,譬如在商場、超市等裝配移動支付終端,將移動支付培養成為主流的支付方式。另一方面是積累移動支付產業的經驗和資源,極大業務的宣傳推廣,整個市場的資源優勢,逐步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

      目前3G技術的發展很快,移動電子商務和我們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如何處理好移動商業模式和傳統商業模式的關系,將兩者相結合,利用生物測量的技術,解決卡號、賬號、登錄號等密碼記憶的紊亂問題,利用聲音、手印、指紋等作為個人訪問網絡的特征,解決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問題。

      (三)提高移動支付技術含量,確保交易的安全性。安全性問題是手機用戶所擔心的問題,由于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網絡系統屬于開放性的系統,除了網絡設備具有開放性,移動支付代碼也具有開放性的特征,帶給移動支付流程嚴峻的安全技術問題。因此,移動支付要在技術方面提高安全系數,一方面是在交易之前,授權、鑒別和控制消費者,以便在交易的時候確保支付信息傳遞的可靠性、私密性,同時也能夠避免某些用戶惡意透支,降低交易的風險,另一方面是結合用戶的使用習慣,在確保交易安全的前提下,簡化支付的操作程序,衡量好安全和易用之間的關系,既不能為了提高系統安全系數而增加復雜的操作程序,加大用戶支付時的操作難度和時間,也不能夠片面追求用戶操作的快捷和方便,而對交易的安全基本要求視而不見。

      總之,手機銀行移動支付平臺的安全和易用是目前需要重點解決的技術難題之一,我們需要綜合考慮加密認證算法、交易密度長度、代碼規模大小等,消除手機用戶在交易和支付時候的顧慮,讓用戶感受到移動支付的高效性、便捷性和安全性,促進移動支付產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移動通信的手機用戶逐漸增多,手機成為人們隨身攜帶的通訊工具,手機的移動支付功能,代替了信用卡、現金等支付功能,但目前手機銀行用戶消費習慣有待進一步培養,再加上手機銀行移動支付便捷性和安全性存在問題,使得手機銀行移動支付難以大范圍推廣。因此,我們需要創新移動支付的業務模式,培養用戶的習慣,提高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和安全性,從信息產業發展和價值收益的手段,創建科學合理的業務合作模式,推動移動支付產業的穩健發展。

      參考文獻:

      [1]潘辛平.手機銀行:移動支付的生力軍[J].中國金融電腦,2010,5:35-36.

      [2]郝文江,武捷.移動支付安全性分析及技術保障研究[J].信息網絡安全,2011,9:19-22.

      篇(3)

      因為移動支付和我們的財富緊密相關,因此大家都對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很重視。移動支付最早使用的是傳統的“用戶名+密碼”的身份驗證方式,接著又引入了短信驗證的方式。但是這些驗證方式都存在容易泄露和被盜取的風險,比如在Android手機系統中植入木馬后,黑客就可以輕松攔截到驗證短信。因此為了增強移動支付的安全性,現在逐漸使用生物特征驗證方式,如指紋認證、虹膜認證,通過每個人固有的生物特征來進行身份的唯一性驗證,像支付寶和蘋果使用的指紋支付方式(圖2)。 ②基于生物特征的指紋支付寶認證

      心跳認證系統也是屬于生物特征驗證的一種,顧名思義就是使用人體的心跳特征來作為驗證手段的一種身份認證方式。不過這個心跳不是我們常說的每分鐘心跳的次數,而是基于心跳存在的一種心率參數,類似常見的心電圖。根據科學家分析,世界上幾乎沒有任何人的心率參數是一致的。對于每個人的心率參數,即使在緊張或者劇烈運動的時候,其心率變化模式仍然有跡可循,因此心率參數可以有效作為每個人唯一性認證的生物特征。當然,這種看似神奇的科技實際上已經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開始使用了,比如在加拿大萬事達卡的用戶,在進行移動支付時就可以使用內置心跳識別系統的手環進行身份驗證(圖3)。 ③ 配備心跳識別系統的手環

      怎么認證?心跳支付系統背后的認證技術

      那么在實際使用中,這種心跳認證是怎么實現的呢?熟悉指紋認證的朋友都知道,在實行指紋認證之前,我們需要預先讓指紋識別設備采集指紋并保存在數據庫中,這樣當下次需要進行指紋驗證的時候,識別系統先采集當前指紋,然后和數據庫中的指紋比對,如果一致則完成身份的驗證(圖4)。

      同樣的,心跳認證系統的操作也與之類似。不過這里心跳數據的采集是通過智能手環完成的。這種智能手環內置一個傳感器,它可以讀取當前用戶的心跳參數數據,當用戶首次佩戴這種手環后,手環上的傳感器會自動對當前用戶的心跳參數進行收集,同時將其存儲在手環數據庫中。

      這樣在需要心跳驗證的環節,如移動支付密碼驗證或者網銀之類在線支付登錄環節,此時手環會再次獲取當前佩戴用戶的心跳數據,并將采集數據和數據庫進行對比,如果一致則通過驗證,否則拒絕完成驗證。完成身份驗證后,手環上的藍牙(也可以是Wi-Fi)可以通過藍牙通訊(或者Wi-Fi網絡)將驗證數據無線發送到手機、平板這類移動設備上,然后借助NFC等設備即可完成一次移動支付。下次需要再次移動支付時,重復上述的操作即可(圖5)。

      心跳認證 帶給我們更多的便利

      從上述操作可以看到,心跳驗證的操作非常簡單,而且擁有很高的安全性。隨著移動支付日漸普及,作為普通用戶都希望驗證步驟更簡單(不要再去記憶那些繁雜的用戶名和密碼),而安全性則可以有更高保障。心跳認證技術的出現必然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更多的便利。心跳驗證系統原理雖然和指紋驗證類似,但是卻擁有比指紋驗證更為安全和便捷的特性。 ④指紋驗證圖解

      首先用戶的心跳數據和指紋數據一樣具有唯一性,并且無法在本人不同意的情況下被其他人挪用或者奪取。而隨著生物制造技術的不斷進步,如果你的指紋數據泄露(因為手指是我們和外界交流極為頻繁的器官),那么黑客或者其他機構就可能竊取或制造出你的指紋數據,從而導致指紋驗證的失效。而使用心跳驗證的用戶則沒有這些顧慮,這樣使用心跳驗證就可以在移動支付中獲得更高的安全性。 ⑤ 心跳認證系統圖解

      篇(4)

      中圖分類號:F626;TN929.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7712 (2014) 12-0000-01

      一、移動支付概念

      (一)概念。移動支付,即用戶通過移動終端(如手機、PDA、上網本等)可以方便連接無線網絡進行通信的設備)進行的電子商務活動,由于手機已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因而也被稱作手機支付。與傳統的支付手段相比,移動支付可以實現無地域限制地進行付款,便利快捷。

      (二)移動支付的發展。在日本和韓國,手機購物早已發展成為一種成熟的習慣。在其他國家,如馬來西亞人均多款設備持有率最高,47%的消費者人均持有多臺移動設備。這已成為整個亞太地區的智能手機發展趨勢。隨著移動互聯網以及智能手機價格越來越平民化,人們越來越傾向于移動支付。其中76%的城市智能手機用戶每天都會使用智能手機訪問互聯網,而在美國,只有36%的用戶愿意這樣做。支持NFC功能的設備在2013年的出貨量達到2.85億部,預計2014年還將翻番。保守估計,2015年國內NFC手機設備占比預計將接近50%。iPhone6的NFC技術也已落定,或將引爆移動支付市場。

      移動支付在世界范圍內迅猛發展,但各國的技術實現方式各不相同,日本流行的是索尼公司開發的FeliCa IC技術,韓國采用的是紅外線技術,而非洲部分國家采用SMS技術等。目前國內手機支付主要集中在二維碼支付和NFC支付,在騰訊的積極推動下,二維碼大面積應用超過NFC支付,不過隨著央行緊急叫停二維碼支付,NFC勢頭猛進。

      (三)基于NFC的移動支付。與RFID技術類似,NFC技術也是通過頻譜中無線頻率的電磁感應耦合方式進行傳遞信息的。NFC作為短程通信技術,其無線連接技術比RFID更為安全迅速。NFC技術可以與目前的非接觸智能卡技術兼容,從而被各大廠商支持。

      NFC屬于非接觸式移動支付,該支付模式已成為移動支付的主流趨勢,其他用于非接觸式移動支付業務的近距離通信技術還有RFID、FeliCa、藍牙等等。針對頻率較高的小額支付,NFC技術具有明顯的優勢。比如使用更加方便,成本更低,建立連接的速度也更快,只需0.1秒,而較短的控制距離也使NFC的精度更高,達到厘米級。

      二、NFC手機方案

      該方案是將NFC芯片和天線內嵌到手機里,并且與SIM卡獨立。為了保證移動支付的安全性,在手機中還應加入安全芯片。NFC的功能不受手機開關機的控制,手機沒電也可以使用NFC功能。NFC手機共有卡模式、讀寫器模式、和點對點通信模式三種應用模式。在卡模式中,NFC識別設備在有tag標簽的NFC手機讀取信息,依靠有線網絡在應用處理系統處理,常見的有校園卡、門禁、車票等;讀寫器模式是NFC手機從tag標簽中識別采集信息來進行相應處理。比如,我們可以在超市的電子標簽讀取商品信息;點對點模式也叫做雙向通訊模式,是對兩個擁有NFC功能的設備相連接,實現數據雙向傳輸,如通訊錄同步,圖片交換等等。該方式還可以實現不同設備間的信息交換。該方案目前比較成熟,在全球也有不少應用實例。更由于用戶和電信運營商不能靠手機控制NFC芯片的特點而受到金融機構的青睞。由于NFC模塊沒有占用SIM卡的相關資源,要解決用戶無法通過手機控制NFC模塊的問題,可以把將NFC的應用程序加入到SIM卡中,但這需要實現二者的接口,增加了軟硬件設計的難度。

      三、NFC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

      (一)移動支付安全威脅。(1)信息被竊取。無線信道屬于開放信道,信號極易被劫持監聽,且隱蔽性強。信息的竊取使通信信息泄露使移動用戶被追蹤,這對于無線用戶的信息安全、個人安全和個人隱私都構成了潛在的威脅;(2)信息被篡改。信息的篡改主要表現在攻擊者通過劫持正常通信連接后,對傳輸信息的刪除、插入等操作,破壞原有信息的完整性和正確性。通常可以采用在消息中插入數字摘要使接收方來判斷信息的完整性;(3)手機病毒帶來的威脅。越來越多的黑客和病毒編寫者把無線網絡和移動終端作為攻擊對象,智能機操作系統,尤其是Android系統的開放性,由于應用程序來源的多樣性,使用戶更易受到病毒攻擊,病毒在無線用戶高頻率的交互中得以快速傳播;(4)交易中的安全威脅。假冒用戶進行交易,產生虛假交易。或者是用戶抵賴自己的交易行為。

      (二)安全問題解決辦法。在對NFC移動支付的安全問題分析后,可以從WPKI(無線公開秘鑰體系)、身份認證等方法來保障移動支付的安全性。

      1.WPKI安全技術。WPKI(Wireless Public Key Infrastructure)技術即無線公開秘鑰體系,沿用了互聯網電子商務中的PKI安全認證機制。是適應無線網絡認證和加密的需要發展起來的,并逐漸在無線業務中得到實際應用。

      一個完整的WPKI體系由認證中心CA,注冊機構RA,應用接口,證書目錄數據庫,秘要備份和恢復系統,證書作廢系統等基本結構組成。用戶通過向RA提交申請,審查合格后由CA頒發證書給用戶,用戶的私鑰、證書存放在UIM卡中。CA將證書寫入證書目錄以供查詢,RA再把證書的URL發送給終端用戶。數字證書保證了無線終端在無線網絡操作時的端對端安全。

      2.身份認證方式。針對移動支付中的身份認證問題,給出如下幾種方式:(1)摘要認證。是基于挑戰-應答模式的認證模型,通過單向散列函數,每次登陸產生的密碼都不相同,使得登錄過程就增加不確定性;(2)動態口令。密碼隨時間及使用次數發生動態變化,具有隨機性,由于只能單次使用,即使被盜取,也不會造成很大損失。但由于其技術上的復雜性,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該技術的應用;(3)生物特征識別。生物特征主要有指紋,人臉,紅膜識別等,利用生物特征識別的穩定性,結合NFC技術的便利性,可以在用戶體驗與安全性之間找到平衡。

      四、結束語

      移動支付很好地解決了支付問題,但限制其發展的安全問題不容小覷。我國在安全技術方面,可以在統一標準規范,完善移動電子商務相關法律來推動其發展。本文分析了移動支付的安全威脅及提出了解決方式,結合WPKI及多種身份認證方式,為用戶提供一個安全的支付環境。

      篇(5)

      劉冠群(2015)認為,保證移動支付安全性應從硬件防護身份驗證管理措施三個方面著手。袁娜(2015)針對移動支付存在的安全隱患提出提高設備安全性、應用發行加強管理、鏈接可信任的網絡、加強安全防范意識等對策。黃麗云等(2013)認為,解決移動支付安全應從應用/服務層安全平臺層安全網絡層安全無線加密技術四個方面開展。綜觀學者們的觀點,大多數學者是從硬件技術和軟件技術兩個層面針對移動支付安全提出了建議。但是入侵技術和安全防護本就是攻守雙方,彼此在歷次交鋒中相互促進,通過技術層面很難達到完全的安全。這種防御和攻擊的行為注定是無法終止的,而安全系統的升級也往往是原系統抵御失敗后亡羊補牢的修復漏洞,而此前遭受的損失往往無法挽回。

      2 保險制度的內涵分析

      保險的產生和需求源自于兩點:一是風險是客觀存在的,其內涵為風險無處不在和風險的復雜性;二是剩余產品的出現和商品經濟的發展,這是保險產生的物質基礎和必要前提。而這兩點都是移動支付安全所存在的因素。保險是一種風險應對機制,其具有經濟補償、經濟給付、資金融通、防災防損和社會管理等功能,保險有助于企業在事故發生后能夠及時恢復生產經營,保障社會再生產活動的順暢運行;加強企業的經濟核算和風險管理能力;具有安定人民的生活,促進社會穩定的功能;保證一定的民事賠償責任履行,以保障受害者的利益。根據轉移風險財務手段的學說,宋明哲認為:所謂保險,系指不可預期損失之轉移和重分配之一種財務手段。這種觀點是從企業風險管理的角度給保險規定的定義;根據經濟補償制度的學說,從經濟學的角度來講,被保險人遭受保險事故以后得到保險人給付的保險金,其本質為被保險人的經濟補償。保險的種類有很多,關于財產保險,它的特征有如下幾點。

      (1)保險標的的多樣性。廣義的財產保險是以財產及其有關的經濟利益和損害賠償責任為保險標的。按標的具體存在形態通常可劃分為有形財產、無形財產或有關利益;狹義財產保險的標的僅指有形財產中的一部分普通財產(如企業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家庭財產保險的保險標的、機動車輛保險的保險標的等)。

      (2)保險金額的可估價性。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確定一般參照保險標的的實際價值,或者根據投保人的實際需要參照最大可能損失、最大可預期損失確定其所購買的財產保險的保險金額。確定保險金額的依據即為保險價值。保險人和投保人在保險價值限度以內,按照投保人對該保險標的存在的保險利益程度來確定保險金額,作為保險人承擔賠償責任的最高限額。由于各種財產都可依據客觀存在的質量和數量來計算或估計其實際價值的大小,因此,在理論上,財產保險金額的確定具有客觀依據。

      (3)財產保險的補償性。不同于人身保險合同,財產保險合同屬于損失補償合同,保險人只有在合同約定的保險事故發生并造成被保險人的財產損失時才承擔經濟補償責任,而且補償的額度以被保險人在經濟利益上恢復到損失以前的狀況為限,絕不允許被保險人獲得額外利益。

      (4)財產保險的時限性。大部分財產保險的保險期限較短。通常,普通財產保險的保險期限為一年或者一年以內,并且保險期限就是保險人實際承擔保險責任的期限。

      3 保險介入移動支付風險預警的實現

      篇(6)

      營收面臨“兩難窘境”

      “中國移動目前在各地建立的移動支付試點,由于覆蓋用戶面太小,前期投入和產出不成比例,的確沒有形成盈利。”南方地區移動公司的內部人士這樣告訴記者,“同時由于傭金比例不協調,導致中國移動在推廣移動支付業務時存在瓶頸。”

      “以廣東省為例,雖然在虛擬產品交易中,傭金比例還比較可觀;但到了實體經濟,傭金比例僅為5%,而這種回報率與中國移動前期投入的技術、人力及設備等必要渠道成本相比,簡直微不足道。”該移動人士進一步表示。

      而一些小商戶也反映,實行移動支付業務需要從自身利潤空間中提出銷售額的5%作為傭金,分成比例實在太高;同時又要購置設備,延長結算周期,很多經營規模較小的商鋪都表示難以接受,運營商的渠道推廣工作陷入僵局。

      FrostSullivan高級分析師林起勁告訴記者,運營商由于受到國家相關規定的限制,為避免有涉及金融業務之嫌,運營商在實體經濟中,如果僅靠一己之力,只能勉強在小額支付領域獨立運營,比如目前在各地試行的一些移動支付業務,每日上限為人民幣50元,每月上限僅為150元,可這種小額支付自身“本小利薄”,如果不能形成規模效應,很難成為運營商的盈利業務。如果運營商希望在移動交付中獲取更大的渠道收益,則需要聯合銀行、第三方等金融機構共同搭建移動支付的產業鏈,這樣做既可以回避法律風險,也可為用戶實現“大額支付”提供可靠的資金渠道。

      盈利瞄準“大額支付”

      既然小額支付并不能帶來豐厚的利潤,運營商又為何如此熱衷于推廣如手機刷公交卡等這樣的小額支付業務?

      前述移動內部人士也表示,中國移動如果能夠留住既有用戶,逐漸改變用戶的小額消費習慣,并依靠移動支付延長用戶生命周期,那么它所起到的作用遠比自身形成利潤更為重要,同時,通過培養用戶的消費習慣,還能為產生豐厚利潤的大額支付做鋪墊,而這就是運營商的“如意算盤”。

      同時參考海外運營商的實際案例,也可看出,先粘住客戶繼而在移動支付領域實現“大額支付”確實能為運營商帶來不錯的“錢景”。

      來自FrostSullivan的研究報告顯示,在日本,移動運營商NTT于2006年4月將移動支付業務滲透到消費信貸,用戶可以進行小額和大額兩種信貸方式。同年9月,NTT同日本另外3家非接觸式支付品牌——東日本鐵路公司Suica、bitWallet的Edy、JCB的QuicPay達成合作協議,共享支付平臺,統一POS終端,由此日本的移動支付開始全速發展,截至2008年10月的數據顯示,日本移動支付用戶數已經超過了1200萬,這對于運營商拉動用戶數量增長、延長資產運轉周期起到了重要作用。

      而在新加坡,新加坡電信公司在2007年底開始移動支付業務,目前已與國家主要銀行、信用卡中心形成合作,新加坡資信局預計,在移動支付廣泛推廣后,該平臺每年可為當地帶來近6000萬元新幣的收益。

      由此可以體會,就在國內運營商不斷為“虧本”的小額支付積極奔走時,其實背后蘊藏了一個宏大的戰略構想,運營商希望通過產業環境的逐漸開放,依靠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合法力量,搭建一個擁有更多金融機構參與、更多消費領域涉入的移動支付平臺。

      篇(7)

      移動支付是指以手機或個人數字助理(PDA)等移動終端工具,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資金由支付方轉移到受付方的支付方式。移動支付業務的運營模式具有較強的內在競爭優勢,這為移動支付業務提供了豐腴的盈利機會;移動支付業務的運營模式亦面臨著高風險的技術創新和嚴峻的外部市場挑戰,這使得其創新型運營模式的前景存在顯著的不確定性。通過探究電子商務環境下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因素,并據此提出相應的支持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優化策略,將對促進我國移動支付的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電子商務環境下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政策法規問題

      其一,我國尚不完善的移動支付業務相關法律法規體系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的健康發展。雖然當前我國的《電子簽名法》和《電子支付指引》為電子支付業務創造了必要的法律制度環境,但移動支付業務在互聯網技術及通訊技術創新進步的速度遠快于相關法律法規制度的完善速度。由于現行移動支付相關法律法規對于交易各方的權責規定缺乏明晰性,這使得以第三方支付、小額支付等業務為主要特征的移動支付業務在運行中暴露出諸多問題有待完善。其中部分移動支付業務處于現行法律法規管轄范圍的邊緣地帶,這不僅造成了移動支付行政管理部門的市場管理執法行為的紊亂,而且給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移動支付業務的健康發展造成隱患。

      其二,移動支付業務相關法律法規的執法力度不足導致移動支付業務當事人權責不匹配,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的持續健康發展。依據現行合同法與民法判定,移動支付業務中的錯誤支付、延遲支付及帳號被盜用等問題所造成的損失,實質上屬于合同法規定的實際違約問題。在具體司法實踐中,司法機關應當依據過錯推定責任原則來確定實際損失承擔人,即基于違約事實及損害事實來推定導致違約事實及損害事實發生的一方當事人的主觀過錯及客觀行為過錯。但在移動支付業務實踐中,移動支付運營方通過復雜的格式化合同設計來巧妙地規避己方應承擔的防控移動支付業務風險的責任,從而放大移動支付業務風險,制約移動支付市場的穩健擴張。

      (二)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技術安全問題

      其一,電子商務環境下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缺乏統一性。當前我國移動支付市場上既存移動支付解決方案種類繁多,其技術復雜性不高,但由于移動支付市場缺乏統一性行業技術標準,這使得基于不同技術標準平臺所建構的移動支付業務流程存在內生性沖突。當前我國的移動支付標準于2010年由中國電子標準化研究所主持,由三大電信運營商、中國銀聯和央行等相關單位聯合制定。在新標準出臺前,由中國移動主持的FRID-SIM卡方案和由中國銀聯主持的NFC方案之間存在沖突。兩大方案之間的沖突主要表現為因頻率差異性而引致的相互間不兼容問題,從而遏制了移動支付行業的健康發展。由于各運營商基于本位利益的考量而未主動放棄各自的移動支付解決方案,這使得新移動支付標準亦未能有效統一移動支付市場。

      其二,尚處于快速發展期的無線安全技術使得電子商務環境下的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環境日臻復雜。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系統不僅易受到與傳統電子商務類似的基于個人電腦的黑客惡意攻擊,而且由于移動支付終端設備的無線通信安全技術的漏洞頗多,移動支付安全系統易受基于無線技術的黑客惡意攻擊。移動終端以無線信息編碼向移動支付平臺傳遞產品信息,較有線信息傳輸方式而言在傳遞和儲存過程中有更大概率被竊取。移動支付所依生的WAP網關技術存在安全漏洞。由SSL加密服務器信息后需再經WAP網關解密,再由WTLS(無線傳輸層安全)加密發送的過程固然安全,但須在WAP網關處存儲明文信息,這給移動支付安全系統供給者提供契機。

      (三)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利益博弈問題

      移動支付業務是系統工程,當前各移動支付合作方在合作權益分享和合作責任分擔方面存在機制。

      其一,不同移動支付業務運營商基于移動支付標準的沖突的本質是利益分配問題的沖突。各移動支付標準制定者立足于本位利益的角度考慮市場份額的擴張,將導致移動支付市場出現多種版本的移動支付標準。多種移動支付標準將增加移動支付業務客戶的交易成本,且各移動支付標準間的不兼容問題將造成移動支付交易市場紊亂。由于當前移動支付解決方案的多樣性而引致的移動支付技術標準缺乏統一性,各移動支付運營商在多種移動支付技術平臺可供選擇的條件下,主動回避就基于統一移動支付技術平臺展開利益分配機制談判,從而導致移動支付業務市場暴露出技術安全性無保障問題和產品易用性不足的問題。

      其二,移動支付產業鏈各成員企業的協作關系較為松散,在移動支付業務利益分配問題上存在利益分配失衡問題。移動電信基礎業務運營商和大型金融機構有能力成為移動支付產業鏈的核心企業,但其缺乏應對移動支付終端市場的豐富的個性化市場需求的能力;而直接面對移動支付終端市場的第三方移動支付業務服務商和商家屬于移動支付產業鏈企業,其具有開拓移動支付終端市場的豐富經驗和較強的業務運營能力,但卻缺乏對移動支付諸項業務風險的有效控制能力。移動支付產業鏈的核心企業利用自身壟斷性市場地位來獲取移動支付產業鏈的大份額利益;產業鏈企業需向核心企業繳付高額交易費用,從而抬升其運營成本并降低其在業務風險控制領域進行必要投資的能力,進而影響其對移動支付業務風險控制的水平。

      電子商務背景下移動支付優化策略

      (一)優化支持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政策法規體系

      移動支付從責權利分割和過錯舉證問題等方面,對我國傳統法律體系形成有力的挑戰。其一,立法機關應重點關注移動支付業務安全性立法問題。移動支付業務價值鏈各環節最為關切基于移動支付平臺的資金安全性問題。移動支付安全相關問題立法工作重心應放置在確保移動支付交易各方身份真實性、移動支付核心數據信息傳輸及處理環節的安全保密性、移動支付交易合同數字簽名及電子身份認證的真實有效性等方面。其二,工信部應與金融管理部門聯合出臺相關政策法規以規范移動支付業務的市場秩序。移動支付業務實質上是傳統金融業務在移動互聯網平臺上的拓展。移動支付對口行政管理機關應按照監管金融業務的嚴格標準對移動支付金融業務實施有效監管,以提升移動支付市場運行的有效性。

      具體而言,移動支付對口行政管理機關應在與國際移動支付業務標準接軌的前提下,主導制定移動支付行業標準,以有效統一國內移動支付業務市場運行規則。移動支付相關行政管理機關應對提供移動支付基礎技術平臺服務的企業實施資格準入制度,并促使移動支付基礎業務運營商與終端市場運營商之間展開合理分工和緊密合作。移動支付相關行政管理機關應針對移動支付相關基礎價格實施政府定價管制措施,以有效遏制移動支付基礎業務運營商利用自身壟斷性市場地位盤剝移動支付終端市場中小運營商和商家的行為,促成移動支付行業形成公平和正義的運行機制。

      (二)革新支持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技術安全系統

      其一,移動支付產業鏈企業應當在充分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形成統一的移動支付業務標準體系,并在統一移動支付標準平臺上展開移動支付技術創新。通過制定統一的移動支付標準,有助于消除當前我國移動支付標準的多元化態勢,促使移動支付業務形成全國乃至全球統一市場。移動支付標準的統一有助于促成成功的移動支付應用軟件在統一市場范圍內得到廣泛推廣和應用,從而降低移動支付產業鏈企業的產品研發成本和推廣使用成本,節約移動支付行業內部交易成本。各移動支付基礎業務運營商自行開發的新標準亦應在有限范圍內使用,以促成移動支付基礎性技術的創新,在得到市場成功驗證的基礎上可鼓勵其取代當前主流基礎技術。其二,移動支付運營商應強化移動支付業務安全性,以保障終端客戶的資金安全和個人隱私安全。移動支付運營商應在客戶端的安全認證及網絡傳輸層的機密性等環節建立完備的機制,以取得客戶的信任,進而使移動支付業務得到廣泛的認可和接納(李艷等,2011)。

      (三)創新支持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營銷策略

      其一,移動支付業務運營商應通過提升移動支付業務市場定位精確性和優化移動支付業務營銷策略的方式,積極開發移動支付業務市場。中國人謹慎的消費習慣使其將移動支付手段限定于小額支付,以有效規避此類新技術的支付風險。移動支付運營商應重新定位移動支付業務的目標市場,采取營銷變革和技術創新措施以激勵消費者運用移動支付手段進行耐用消費品購買、酒店賓館消費等高端消費。從移動支付產業生命周期來分析,移動支付產業應當充分運用其在市場導入期所積累的關鍵資源要素和市場運營經驗,通過資源整合和深度市場宣傳的方式來積極推動移動支付產業擴張。

      其二,移動支付各運營商應當以滿足終端市場客戶個性化需求為導向,著力開發高附加值的特色化移動支付應用型技術。當前我國移動支付技術應用主要集中于諸如手機話費、水電費等低附加值的小額高頻支付業務。各運營機構開展的移動支付業務核心內容差異度較低,各運營商之間的產品與服務競爭同質化嚴重,從而導致移動支付市場陷入惡性競爭的困局。移動支付運營商應從滿足消費者消費習慣的角度實施移動支付技術開發,并運用技術創新來變革消費者的消費習慣,培養消費者使用手機完成支付業務的消費行為。

      (四)重構支持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利益分配機制

      其一,移動支付業務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應采取有力措施調整移動支付業務收費項目,以有效培育移動支付市場的健康發展。移動支付運營商運用格式合同來強制終端市場商家繳付高額運營費用,并將該項收入按預訂比例在發卡行、收單行和銀聯之間進行分配。由于移動支付運營商的業務收費并不直接針對終端用戶,消費者在現金支付和移動支付兩種手段選擇時并無偏好,這使得商家被迫承擔全部移動支付交易費用。雖然移動支付交易費用占交易總額約百分之一份額,但鑒于流通行業商家的利潤率水平較低,故該項交易費用約占商家利潤率的二成以上,高企的交易費用使得部分商家排斥客戶使用移動支付業務。移動支付業務相關金融監管部門應當為移動支付運營商與商家搭建平等談判平臺提供有力的制度保障,降低移動支付業務運營過程中的交易費用,以有效刺激移動支付市場的快速發展,推動我國貨幣電子化事業進程。

      其二,各地政府和行業協會應積極推動移動支付產業鏈升級,通過創造新的移動支付增值服務的方式來消弭移動支付業務利益分配矛盾。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不僅具有推動消費者支付方式變革的意義,更具有變革商業活動中的金融運行模式的意義。移動支付業務涉及各行各業的利益關系調整,而當前由行業壁壘所引致的沉重交易費用負擔嚴重制約移動支付業務的全面健康發展。國家行政機關應從優化金融系統的高度,制定規范可行的移動支付政策,以形成利于移動支付業務可持續發展的利益分配新方案,進而促成移動支付上下游企業提升運營效率。

      參考文獻:

      篇(8)

      中圖分類號:F724,C9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3890(2016)05-0019-06

      一、引言

      電子商務在中國市場的突飛猛進,帶動了相關產業的快速發展。自中國工商銀行推出國內第一張移動支付雙幣信用卡以來,移動支付市場逐步由萌芽期進入發展和成熟期,消費者新的購物支付渠道由此產生。據CNNIC中國互聯網絡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4年6月,移動支付用戶規模達到2.05億。在擁有大量3G用戶的互聯網時代,移動互聯網購物得到越來越多消費者的青睞。移動互聯網巨大的市場滲透力和強勁的發展潛力將推動全民移動支付的穩步實現。

      移動支付是由移動運營商、移動應用服務提供商和金融機構提供的允許消費者使用手機、上網本、筆記本等移動終端進行商品或服務等賬務支付的一種移動增值服務。與傳統的PC支付相比,移動支付的便利性、及時性等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然而,由于移動終端尤其是手機保存著大量的消費者個人隱私信息,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認知和PC支付存在著很大的不同,并且受原有PC支付信任的影響。為了提升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認知,幫助企業更好地獲取潛在消費者,本文借鑒TAM理論、創新擴散理論等信息技術接受和使用模型,建立消費者支付渠道信任轉移的概念模型,嘗試性探究消費者原有的PC支付信任如何從傳統互聯網渠道轉至移動互聯網渠道的本質問題,以期對管理理論和實踐有所貢獻。

      二、文獻綜述

      (一)信任

      信任是對行為的預期[1],是信任一方在感知上愿意相信另一方將要采取的行為是善良并誠信的[2]。學者主要從動態和靜態兩個方面研究信任。在動態方面,學者認為信任是一個過程,可以分為初始信任和持續信任兩種[3]。初始信任是指交易雙方尚未接觸,交易一方通過評價商家聲譽、網站安全、網站有用性、結構性保障等來判斷商家的可信度;持續信任是指消費者同商家接觸之后,通過評價商家的交易行為而形成的信任[3]。在靜態方面,學者主要將信任劃分為不同的維度進行研究。Mcallister將信任劃分為認知信任和情感信任兩個維度[4];Bhattacherjee、Mayer et al將信任劃分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和正直信任三個維度[1,5];Gffen et al、Tan et al基于社會呈現理論將信任分為能力信任、友善信任、忠誠信任和可靠性四個維度[2,6]。

      (二)信任轉移

      關于信任轉移,國內外學者的觀點相似,他們指出:持續信任可能在可信實體和未知實體之間、熟悉環境和陌生環境之間轉移,該轉移過程表明了信任是一個認知的過程;這種通過潛在的個人認知實現信任的建立過程稱為信任轉移[7-8]。信任轉移又可進一步分為渠道內信任轉移和渠道間信任轉移兩種。其中,渠道內信任轉移是指處在相同渠道中(如網下、網上或移動)的主體對不同客體之間的信任發生轉移[8]。學者Stewart、林家寶、金玉芳 等均對此有相關探討和研究[7-9]。渠道間信任轉移是指主體對同一客體的信任在網下至網上渠道、網上至移動渠道等不同渠道之間的轉移。國外學者Lee et al、Verhagen et al通過實證研究驗證了網下轉至網上的信任轉移[10-11],國內學者林家寶以證券行業為例,驗證了信任轉移是建立消費者移動證券服務初始信任的有效途徑[8]。通過對國內外相關文獻的梳理發現,有關消費者傳統互聯網支付渠道信任向移動支付渠道信任轉移的問題研究成果較少。因此,本文基于信任轉移理論,通過實證研究,分析消費者傳統互聯網支付渠道信任到移動支付渠道使用意愿的形成機理。

      三、研究假設

      信任信號傳遞理論認為,消費者建立的已有信任會轉移到移動環境下,促使初始信任的構建。Lee et al在研究網絡銀行信任時發現,消費者對傳統實體銀行的信任能夠通過感知結構保障、感知有用性等因素影響其對網上銀行的信任[10]。楊水清 等的研究表明,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初始信任會受到其傳統支付信任水平的影響[12]。在我國,許多商家把業務擴建到了移動互聯網平臺。傳統互聯網支付和移動互聯網支付在操作流程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消費者在熟知前者操作流程的情況下,很可能認為移動支付較易使用;此外,移動終端設備使網絡交易可以隨時隨地實現,空間限制較低,消費者很可能認為移動支付有能力滿足其支付需求。這體現了消費者對移動支付服務能力的信任態度。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感知有用性。

      H2: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感知易用性。

      H3: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TAM理論認為消費者對信息技術的接受態度會受到其對信息技術有用性和易用性感知的影響,使用行為又直接受到接受態度的影響[13]。也有學者發現,感知有用性和感知易用性是初始信任形成的前因,且二者均與消費者使用意愿正相關[14-16]。魏守波 等的研究發現,消費者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都會影響移動支付信任和移動支付使用意愿[17]。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4: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H5:移動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H6: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使用意愿。

      H7:移動支付的感知易用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使用意愿。

      Zucker指出,結構性保障是基于制度信任的結構性變量[18],是影響消費者初始信任的重要指標[3]。McKnight、李召敏 等通過實證檢驗證明結構性保障是消費者初始信任的重要影響因素之一[19-20]。如果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是穩定且持續的,其認知就可能發生轉移,并認為移動支付的安全仍有保障,而消費者這種感知良好的結構性保障可能會進一步影響其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建立。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8: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的結構性保障。

      H9:結構性保障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與傳統的互聯網支付相比,移動支付最大的優勢就是其無所不在性。消費者可以使用移動設備在任何時間和地點方便地完成支付。而且,移動支付同一些移動APP提供商的合作正在逐步擴大移動支付的使用范圍,提高了消費者對移動支付服務能力的信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0:便捷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創新擴散理論認為創新者和早期使用者都具有冒險精神,他們愿意嘗試新事物,在信息技術發展的初期比較容易接受新事物。移動支付是電子商務快速發展的產物,興起的時間還不夠長,尚未得到完全普及,加之涉及到財務風險、隱私風險,因此移動支付的使用對很多人來說還是一項創新。雷晶 等的研究表明,個人創新性可以通過影響消費者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來影響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使用態度[21],對消費者是否選擇移動支付有著決定性的影響[22]。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1:個人創新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初始信任。

      H12:個人創新性正向影響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

      以TAM理論為基礎,學者們對影響消費者網上銀行及手機網上銀行使用意愿的因素做了相關研究,發現信任對使用意愿有顯著影響[16,23-24]。在移動支付使用中,如果消費者建立了對移動支付良好的初始信任,那么他就會產生移動支付的使用意愿。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設:

      H13:移動支付初始信任正向影響移動支付使用意愿。

      基于以上假設,本文構建了如圖1所示的概念模型:

      四、研究設計

      本研究首先對國內外相關文獻進行梳理,借鑒學者們的量表形成本研究的初始量表;其次,本研究通過專家訪談,得到了預問卷的測試題項,預問卷共包含25個測試題項。采用李克特5級量表設計選項,從1到5分別代表非常不同意到非常同意。選取68名大學生進行預問卷的填寫,根據預問卷的調查結果,修改完善問卷,形成本研究的正式問卷。問卷題項來源如表1所示。

      (一)數據收集

      本研究的正式問卷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測試消費者有無移動支付使用經驗,有使用經驗的被測者直接跳過第二部分的題項,填寫第三部分的基本信息;第二部分是本文相關變量的測試題項;第三部分是被測試者的人口統計學變量。本研究共在網上和網下發放問卷600份,剔除無效問卷153份,有效問卷為447份。之后,為了保證采集到的樣本均為熟悉傳統互聯網支付的消費者,再次剔除使用傳統支付一年以下的問卷,最終問卷數量為385份。樣本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

      本研究樣本的人口統計學特征表明,樣本集中在16到35歲,受教育程度集中在大專以上,本科生居多,傳統支付使用一般比較熟練且無移動支付使用經歷。

      (二)信度和效度檢驗

      本文使用SPSS20.0對樣本進行信度和效度檢驗。如表3所示,各個指標的Cronbach’s ?琢值均大于0.8,復合信度CR(Composite Reliability)值均大于0.7,說明量表通過信度檢驗。關于量表的效度,主要從三方面來測試:首先,本量表根據國內外學者的成熟量表改編而來,因此,具有較好的內容效度;其次,本問卷整體量表的KMO值為0.812,巴特利特球形檢驗的Sig=0.000,說明樣本的構建效度良好;最后,各個潛變量的相關系數和AVE值平方根都達到標準,說明具有良好的區別效度。具體見表3、表4,說明本研究的模型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本研究利用Lisrel8.70對概念模型進行了擬合度的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大部分的擬合指標在標準范圍之內,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良好,適合做結構方程分析。之后,利用結構方程模型的方法對模型進行了檢驗。

      (三)假設驗證

      模型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可見本研究提出的13個假設當中,除了假設H5和假設H10沒有通過實證檢驗以外,其他假設均得到實證支持。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會轉移至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初始信任和結構性保障,假設H1、H2、H3和H8得到支持。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結構性保障和個人創新性是影響消費者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重要因素,假設H4、H9、H11得到支持。消費者的個人創新性對感知有用性具有正效應,假設H12得到支持。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感知易用性以及初始信任同消費者移動支付使用意愿具有正相關關系,假設H6、H7和H13得到實證的支持,其中初始信任對移動支付使用意愿的影響效果最大。

      五、研究結論與啟示

      (一)研究結論

      本文通過對385個樣本進行實證分析,得到如下具體結果:

      1. 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能夠轉移到移動互聯網支付初始信任上(0.15),這種轉移也是消費者建立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決定性因素之一。當消費者未使用過移動支付時,他們通常會根據已經熟悉的傳統互聯網支付來判斷移動支付的可靠性。

      2. 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的信任會顯著影響其對移動支付的感知有用性(0.26)和感知易用性(0.19)。這表明消費者對傳統互聯網支付已經熟悉并且信任時,移動支付同傳統互聯網支付功能的相似性使消費者感受到了移動支付的易用性和有用性。但是消費者對移動支付的易用性感知對其移動支付初始信任沒有顯著影響,這可能是由于本研究的調研對象偏年輕化,移動支付的操作流程對他們來說難度不大。

      3. 傳統互聯網支付信任顯著影響移動支付的結構性保障。這進一步驗證了前人關于初始信任前因變量的研究成果[3]。移動終端攜帶了消費者大量的隱私信息,支付環境的安全性對消費者使用移動支付至關重要。如果移動支付的安全性較低,消費者就不會產生對移動支付的信心。因此,移動服務提供商、運營商以及金融服務商應該加強移動支付的安全性。

      4. 移動支付的便捷性對消費者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假設沒有得到實證的支持。原因可能是,雖然移動設備便于攜帶,為隨時隨地使用移動支付提供了設備支持。但是,我國無線網絡建設不能充分滿足移動終端設備高網速、寬覆蓋的使用條件。而且,國內三大運營商在提供移動數據流量增值服務方面的費用比較高,限制了移動支付的使用。

      5. 個人創新性對消費者移動支付初始信任的影響十分顯著。具有創新性的消費者對移動支付充滿好奇心,愿意接受新事物。目前移動支付在大型城市應用廣泛,但是在小型城市尤其是農村地區應用尚淺,移動支付提供商可以通過迎合創新人群快節奏的生活方式,進一步打開市場。

      (二)管理啟示

      在擁有大量智能手機的國內市場上,移動支付必將成為未來支付的關鍵渠道之一。第一,提供移動支付的金融機構可以建立同傳統支付相類似的支付頁面、鏈接環境,最小化支付系統的操作難度。第二,擴大移動支付的可支付商品范圍,讓消費者可以不受限制地使用移動設備轉賬匯款、網絡購物等;開拓小額支付市場,為消費者提供隨時隨地更為方便快捷的服務。例如LBS訂餐、打車服務等,激勵這些消費者成為移動支付的忠實者,為移動支付做口碑宣傳者。第三,提高移動互聯網的服務質量和網絡的安全穩定性,消除消費者隱私、財產丟失的隱患。第四,探索潛在創新消費者,同移動服務和商品提供商合作,為這些消費者提供更為個性化的服務。第五,為提升移動支付的使用量,移動運營商也需要為消費者提供更方便的無線網絡接入環境,使移動支付真正實現便捷性。

      六、研究局限和未來方向

      首先,本研究的樣本主要是傳統互聯網支付使用經驗滿一年的消費者,樣本的代表性不夠高,未來可以在豐富樣本數量的基礎上再次進行研究;其次,本研究的模型主要涉及了幾個影響初始信任的變量,未來研究中可以考慮增加其他變量來擴展本研究的模型和假設。

      參考文獻:

      [1]BHATTACHERJEE. Individual trust in online firms:scale development and initial test[J].Journal of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2002,19(1):211-241.

      [2]GEFEN D, STRAUB D W. Consumer trust in B2C e-commerce and the importance of social presence:experiments e-products and e-service[J]. Omeg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Science,2004,8(1):1-18.

      [3]陳明亮,汪貴浦,鄧生宇,等.初始網絡信任和持續網絡信任形成與作用機制比較[J]. 科研管理,2008,29(5):187-195.

      [4]MCALLISTER D J. Affcct-and cognition-based trust as foundations for interpersonal cooperation in organizations [J].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95,1(38),24-59.

      [5]MAYER R C,DAVIS J H,SEHOORMAN F D. An integration model of organizational trust[J]. 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95,20(3):709-734.

      [6]TAN,FELIX B,SUTHERLAND P. Online consumer trust:a multi-dimensional model[J].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 in Organizations,2004,2(3):40-58.

      [7]STEWART K J. Trust-transfer on the world wide web[J]. Organization Science.2003,14(1):5-17.

      [8]林家寶,盧耀斌,章淑婷.網上至移動環境下的信任轉移模型及其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10,13(3):80-89.

      [9]金玉芳,董大海,劉瑞明.消費者品牌信任機制建立及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J].南開管理評論,2006,9(5):28-35.

      [10]LEE K C,KANG L,MCKNIGHT D H. Transfer from offline trust to key online perception:an empirical study[J]. IEEE Transaction on Engineering Management,2007,54(4):729-741.

      [11]VERHAGEN T,DOLEN W V. Online purchase intentions:a multi-channel store image perspective[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2009,46(2),77-82.

      [12]楊水清,魯耀斌,曹玉枝. 基于跨渠道的消費者移動支付采納研究[J]. 科研管理,2011(10):79-88.

      [13]DAVIS F. Perceived usefulness,perceived ease of use,and user acceptan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J]. MIS Quarterly,1989,13(3):319-340.

      [14]邵兵家,史毅飛.對企業使用網上銀行的意愿調查[J].統計與決策,2006,2(9):87-90.

      [15]KOUFARIS M,WILLIAM HAMPTON-SOSA. The development of initial trust in an online company by new customers[J]. Information & Management,2004,3(41):377-397.

      [16]SUH B. Effect of trust on customer acceptance of internet banking[J]. Electronic Commerce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2002,1(3):247-263 .

      [17]魏守波,程巖. 移動支付中用戶信任的影響要素[J]. 系統工程,2010(11):9-15.

      [18]ZUCKER L G. Production of trust: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1840-1920[J]. Research in Organazitional Behavior,1986(8):53-111.

      [19]MCKNIGHT D H,CHERVANY N L. What trust means in e-commerce customer relationships:an inter disciplinary conceptual typology[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lectronic Commerce,2001,6(2):35-59

      [20]李召敏,宋光興.電子商務環境下構建信任的制度途徑分析[J].華東經濟管理,2006,20(10):63-66.

      [21]雷晶,李霞. 基于擴展技術接受模型的移動支付使用意愿信度及效度研究[J]. 統計與決策,2014(18):98-100.

      篇(9)

      移動支付是指交易雙方使用移動設備進行某種商品或者服務的支付交易,其中移動設備包括可鏈接到移動通信網絡并為支付可能的手機、PDA、移動PC等。移動支付將終端設備、互聯網、應用提供商以及金融機構相融合,為用戶提供貨幣支付、繳費等金融業務。方便快捷和涉及面廣泛是其最主要的特征。

      一、我國移動支付發展與現狀

      目前,我國移動支付產業已形成了比較完備的價值鏈,主要形成了銀行主導模式、運營商主導模式和第三方支付主導模式、合作模式(運營商與金融機構合作)等運營模式。一般來說有三種形式的移動支付標準:SIMpass、RF-SIM和NFC。

      中國移動支付市場發展條件已經具備:銀聯POS機改造過半,超過130萬臺POS機具備“閃付”標志,可以支持移動支付功能;全球NFC手機滲透率快速提升,各大品牌旗艦型號手機多數均支持NFC功能,未來NFC或將成為手機標配。NFC手機的普及有利于移動支付的推廣;三大運營商一致選定國際通用的NFC-SWP方案,手機廠商及SIM卡上擺脫多條戰線同時戰斗,產業鏈將加速成熟。

      從目前發展的技術環境來看,中國聯通退出了NFC技術,中國移動適用RF-SIM技術,而中國電信應用SIMpass程序。移動支付雖受專家、企業、銀行、運營商等等的垂青,但大部分消費者仍對其缺乏安全感。政策環境中,從“十二五”、“十三五”規劃可看到如今支付服務獲得多元化的發展,鼓勵整體態勢是為促進移動支付健康發展的。

      二、移動支付存在的問題

      1.產業鏈利益協調機制:由于每個合作方在其中的角色不同,他們的利益分配、責任、義務、權利、費用等方面的結算存在許多。此外,目前用戶和加盟商家仍然不是很多,各個運營商和金融機構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而大部分商家和用戶處于觀望態度,且很多百姓對其相關業務知之甚少,這便導致了產業鏈脫節的現象。

      2.行業規范和相關法律法規問題:我國移動支付目前沒有一個比較明確統一的標準,導致了資源浪費和合作難通,阻礙了其大規模發展。此外,我國對移動支付缺乏監管和法律約束,對于交易中各方的權利與義務規定不明確,沒有建立良好高效的解決糾紛的機制,無法有效保護用戶的財產權、隱私權等。

      3.安全性問題:安全問題是消費者、商業機構、移動運營商、銀行和支付平臺營運商最為關心的問題,不僅是實際操作中密碼管理、通信安全,更是心理上的安全顧慮。解決實際安全問題,打消用戶心理安全顧慮,是移動支付行業需長期面對的方向。

      三、推動移動支付可持續性發展的對策

      1.調整產業鏈,加強行業合作:移動支付是一條新興的產業鏈,鏈接多個網絡,包含多平臺。在這個鏈條中,移動運營商提供的是支付工具的通信通道,銀行掌握著大量賬戶、擁有強大的電子平臺和清算設施以及成熟的信用體系,銀聯和非金融支付機構擁有自己的技術優勢,連接著國內大部分銀行。因此,只有構建一個開放與合作的平臺,以移動運營商和銀行緊密合作為基礎,以銀聯和非金融支付機構作為重要補充,整合運營模式,整個產業才不會過度競爭,各參與主體才能充分發揮核心能力,做到資源共享、優勢互補。

      2.移動支付立法應對商業機構、移動運營商、銀行、支付平臺營運商和認證中心規定相應的資格,對他們的市場準入做出科學的規定。尤其是嚴格確定移動支付平臺營運商的主體資格。為了進一步開拓和發展移動支付市場,相應的立法不應該完全否定非銀行企業進入移動支付市場,而是規定他們一定的市場準入條件。同時還應加強移動運營商、銀行、支付平臺營運商和商家之間合理分工、密切合作,推動移動支付業務的健康發展。同時加強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統一的法律規則,開拓國際市場。

      3.為緩解安全問題帶來的阻礙,首先應重視對系統編制和技術應用方面的投入,減少系統漏洞,立法時必須對有關安全控制技術做出具體的規定,只有這樣才能在移動支付中有效地保護消費者的隱私權和財產權,防止犯罪分子進行洗錢、逃稅或賭博;另外,消費者自身應當加強安全防范意識,不給詐騙者任何可乘之機。

      4.運營商可以在不同的時期推出不同的優惠政策,且針對不同的消費者,采取不同的活動方式,著手于重點對象,贏取他們的好感,轉變他們的觀念。 培養客戶的使用習慣

      四、結論

      移動支付技術迎合了4G時代的需要,無論在城市還是農村,其巨大的發展前景必將在信息時代開辟出一片新天地。移動技術、信息網絡的飛速發展,給互聯網公司侵襲傳統金融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銀行和移動運營商合作是有重大意義且十分必要的,也可由國家政府提供指導意見,產生相互性高統一的移動支付標準,優勢互補,金融機構和移動運營商作主要組成部分,第三方支付服務提供商定位于輔助協調。在統一移動支付標準和技術的同時,在監管、標準、安全等領域的配套技術、制度和規則都需盡快出臺予以規范,為商家和消費者提供安全穩定的移動支付運營環境,以促進行業的健康良性發展。

      參考文獻:

      [1]李洪心.網上支付與結算.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篇(10)

      一、前言

      由于移動互聯網的強勁發展,移動電子商務也逐漸憑借技術和應用上的優越性,顯示出了強大的生命力和發展潛力。而影響移動支付業務發展的關鍵問題是安全性。相對于有線網絡的連接方式,無線網絡沒有特定的界限,竊聽者無需進行搭線就可以輕易獲得無線網絡信號。因此相對于傳統的電子商務模式,移動電子商務的安全性更加薄弱。如何保護用戶的個人信息不受侵犯,除了需要加密措施外,還需要強有力的身份認證,使得竊聽者無從盜用用戶權限。

      二、身份認證的概念

      身份認證系統是認證、授權與訪問控制三個系統相結合的產物。認證是指檢測用戶或設備所聲稱身份是否有效的過程;授權是賦予用戶、用戶組對于特定系統訪問權限的過程;訪問控制指把來自系統資源的信息流限制到網絡中被授權的人或系統。授權和訪問大多數情況下都是在成功的認證之后進行的。

      因此,身份認證技術主要基于以下要素:

      (1)“What you know”,如密碼和身份證號碼等;

      (2)“What you have”,如一個動態口令卡、一個IC卡或USBKey等;

      (3)“Who are you”,根據被認證對象身上所具有的特征,如指紋、瞳孔等;

      (4)“Where are you”,根據被認證方所在的位置如地理位置、IP地址等

      三、移動支付中安全問題的現狀

      (一)信息的泄露。用戶在使用手機進行支付時,加密等安全措施保護力度不高,黑客們就可以通過釣魚網站、木馬程序等手段竊取用戶信息,將被移動支付功能進行非法復制,從而造成用戶的損失。

      (二)商家和消費者合法身份的確認。移動支付將銀行、商家、消費者緊密地聯系起來,并涉及大量的現金往來,如何解決合法身份認證就顯得尤為重要。

      (三)用戶信用體系的建設和完善。通常一些小額支付業務可以通過扣除手機話費的方式進行付費交易,于是就可能產生手機話費透支、惡意拖欠等現象。同時,由于我國手機號管理不夠完善,許多手機號購買時尚未采取實名制管理,由此可能造成惡意透支現象發生。

      (四)移動終端丟失給移動支付用戶帶來的損失。移動支付通常是手機卡與銀行卡、信用卡相關聯,由此可能存在用戶在丟失手機后自己的移動支付帳戶被他人冒用的風險。

      四、常用身份認證技術

      (一)靜態口令認證技術

      靜態口令認證是指用戶設置登錄的用戶名和密碼,電子商務系統通過驗證用戶名和密碼來確認用戶的身份。這種認證機制方法表面看來比較簡單,開銷小,但實際上,由于許多用戶為了防止忘記密碼,經常采用諸如生日、電話號碼等容易被猜測的字符串作為密碼,或者把密碼抄寫在某個自認為安全的地方,這樣很容易造成密碼泄漏。

      為提高靜態口令的安全性,通常會控制口令的內容。例如,對口令長度和內容的限制(如要求口令長度達到一定長度,要多種符號混合輸入等)、要求定期更換口令、不同系統功能采用不同的口令等。采用這些方法可以從口令的復雜程度上提高系統的安全性,但是并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安全問題,同時也造成用戶使用的不方便。但對于安全性要求不是很高的領域,靜態口令認證仍然是一種可取的方式。

      (二)動態口令認證技術

      以一次性動態口令登錄,每次登錄的認證信息都不相同。由于每個正確的動態口令只能使用一次,即使非法用戶截獲了己經通過驗證的正確口令,再次提交到認證服務器也不能通過驗證,因此不必擔心口令在傳輸認證期間被第三方監聽到,從而提高登錄過程的安全性。

      (三)基于數字證書的認證技術

      數字證書包含用戶身份信息、用戶公鑰以及證書發行機構對該證書的數字簽名信息。證書發行機構的數字簽名可以確保證書信息的真實性,用戶公鑰信息可以保證數字信息的完整性,用戶的數字簽名可以保證數字信息的不可抵賴性。

      基于X.509證書的認證技術適用于開放式網絡環境下的身份認證,該技術已被廣泛接受,許多網絡安全程序都可以使用X.509證書,如IPsec、SSL、SET、S/MIME等)。但它不可避免地存在著某些缺陷,如:在最初的證書時,CA如何驗證一個遠程用戶提供的信息的真實性問題;用戶私有密鑰保存的安全問題;用戶用于取出私鑰的通行字的質量問題等等。此類問題在理論上雖不難解決,但在具體實施中卻很困難。

      (四)基于智能卡認證技術

      智能卡(Smart Card)是一種集成的帶有智能的電路卡,它不僅具有讀寫和存儲數據的功能,而且能對數據進行處理。智能卡由于其硬件軟件的多種措施的保護,保證了卡內的個人信息不會輕易的被第三方竊取,且其內部自帶的數據處理功能可以使得對于關鍵信息的操作在卡內完成,而不必讀取卡中的內容,從而防止了信息在讀取過程中泄露的可能性。此外,智能卡可以提供唯一的ID號,系統通過此ID號可以識別使用系統的用戶身份。

      因此,智能卡認證技術被認為是最安全可靠的認證技術之一。智能卡一般是形狀與信用卡類似的矩形塑料片,但也有許多其它的形式。近年來出現了許多將智能卡與身份認證相結合的技術,其中,基于USBKey的身份認證是目前比較流行的智能卡身份認證方式。USBKey結合了現代密碼學技術、智能卡技術和USB技術,是新一代身份認證技術。

      (五)基于生物識別的認證技術

      生物識別這種認證方式是將人體固有的生理或行為特征收集并用電腦進行處理,由此用于個人身份鑒定的技術。基于生物特征的身份認證技術具有以下優點:①沒有復雜的密碼口令,不易遺忘或丟失;②利用了個人特征的獨特性,不易偽造或被盜;③利用了人體本身,無需增加復雜的裝置,方便實用。

      目前,己有的生物特征識別技術主要有指紋識別、掌紋識別、手形識別、人臉識別、虹膜識別、視網膜識別、聲音識別和簽名識別等。其中,指紋識別是最早研究并利用的,由于人類指紋的唯一性,指紋識別是最方便、最可靠的生物識別技術之一。此外,聲音、虹膜、視網膜、臉部特征識別,都是非接觸方式進行,易于被用戶接受。但目前多數識別技術仍處于研究實驗或小范圍應用階段,由于識別設備成本高、對識別正確率沒有確切結論、采取的特征會由于某些因素呈現不穩定性等原因,目前還很難真正推廣到應用中。

      參考文獻:

      [1]王秦、支芬和. 移動商務身份認證評價指標體系研究[N] 技術管理與經濟研究 2012.04

      [2]崔媛媛. 手機數字簽名_移動支付業務的安全保障[N] 電信網技術 2010.02(2)

      篇(11)

      一、移動支付業務與銀行卡業務分析

      近年來,伴隨著我國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提高,網絡技術的發展也隨之加快,手機的普及率也越來越高,基于網絡技術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以及電子計算機的攜帶不便性,

      “手機銀行”應運而生。

      1.移動支付業務

      移動支付(Mobile Payment):也稱之為手機支付,是指交易雙方為了某種貨物或者服務,使用移動終端設備為載體,通過移動通信網絡實現的商業交易。移動支付所使用的移動終端可以是手機、PDA、移動PC等。

      移動支付業務是由移動運營商、移動應用服務提供商(MASP)和金融機構共同推出的、構建在移動運營支撐系統上的一個移動數據增值業務應用。移動支付系統能夠為每個移動用戶建立一個與其手機號碼關聯的支付賬戶,其功能相當于電子錢包,為移動用戶提供了一個通過手機進行交易支付和身份認證的途徑。用戶通過撥打電話、發送短信或者使用WAP功能接入移動支付系統,移動支付系統將此次交易的要求傳送給MASP,由MASP確定此次交易的金額,并通過移動支付系統通知用戶,在用戶確認后,付費方式可通過多種途徑實現,如直接轉入銀行、用戶電話賬單或者實時在專用預付賬戶上借記,這些都將由移動支付系統(或與用戶和MASP開戶銀行的主機系統協作)來完成。

      2.淺析銀行卡業務

      伴隨著我國社會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銀行的屬性也越來越多,銀行的種類也越來越多,銀行給廣大消費者帶來了很大的福利。銀行卡由銀行發行,由發卡市場、收單市場以及銀行卡公司共同組成,此業務不利于銀行業的良好發展。同時,持有銀行卡的消費者在消費時用銀行卡進行付賬,避免消費者在由銀行提現金后在付賬的繁瑣過程,不僅確保了自身的財務安全,更有效節省了持卡人的財力以及物力,容易取得廣大消費者的信任。

      銀行卡業務促進傳統商業模式的改變和產業結構升級。銀行卡的不斷普及,特別是互聯網支付、電話支付、移動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的興起,極大地促進了電子商務的發展。銀行卡的推廣使用,在催生了各種新型商業模式的同時,也正在引起傳統商業模式的深刻變革,促進我國相關產業的升級。

      伴隨中國經濟的快速增長,作為信息技術和金融服務有機融合的銀行卡產業,正迎來前所未有的大發展時期,并在促進消費、提高經濟透明度、推動產業升級等方面,對我國國民經濟的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3.移動支付業務發展對銀行卡業務發展的聯系

      近年來,我國大力支持扶持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且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與銀行卡業務的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在進行“手機銀行”時,消費者的手機需與相關銀行進行綁定。并且,從政策環境上來講,移動支付的監管部門涉及到銀監會,且由二者在移動支付業務發展中起著不可忽視的作用;從經濟消費上來講,實行移動支付業務可以使消費者得到快速服務,大大的減輕了銀行卡業務的工作負擔。然而,移動支付業務也對銀行卡業務產生了一定的負面影響,由于我國銀行卡市場仍處于社會初級發展階段,若實行移動支付業務勢必會增強借記卡、工資卡等銀行卡的數量,將導致活動卡占總卡量的比例偏低,給銀行卡工作人員帶來了很大的工作負擔;從技術環境上講,我國的移動支付業務對銀行業務之間的綁定技術仍不夠完善,切技術水平低下,操作失誤率較高,不利于移動公司以及銀行企業的發展。

      對比國外相比之下,我國各家商業銀行顯然已經落后一步,在移動支付領域并未出現其在手機銀行領域一樣的投入和關注,大部分銀行還在思索和觀望,特別是在近程支付領域,還未全面地推出銀行獨立主導的支付解決方案。

      而國外在商業銀行移動支付方面比較成熟,尤其是在應用環境方面。相比之后,我國移動支付業務有以下發展亟需解決以下問題:第一移動支付產業鏈協調問題。日韓主要采取移動運營商主導模式,歐美則主要采取第三方聯合運營模式。然而,目前我國還沒有形成一個很好的移動支付產業鏈模式。第二信用制度問題。用戶在考慮是否使用移動支付業務時,首先考慮的是交易的安全性。因此,要普及移動支付,首先,需要金融機構分擔用戶風險,使用戶能夠放心使用。如美國聯邦政府在《消費者信用保護法》有相關問題的明確規定。其次,要繼續推廣手機實名制,建立手機用戶的信用賬戶,這樣才能有良好的信用保證。第三相關配套法規。與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還缺乏相關的配套法規。

      二、新環境下移動支付業務對銀行的影響

      1.銀行發展領域的擴大

      銀行是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必不可少的工具;銀行的發展是衡量國民經濟發展的重要指標之一;銀行是政府宏觀調控的重要手段。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銀行的發展領域也在不斷擴大,滲透到各個行業中,尤其在今天發展迅猛的房地產、建筑等行業。

      2.與移動運營商強強聯合的機會

      隨著銀行發展領域的擴大,人們對銀行業務需求種類增多,銀行也在不斷發展新的業務,尋找新的合作關系。我國手機民有7億多戶,手機移動通信也是發展迅猛,移動運營商和銀行的合作就出現了手機銀行這一電子銀行,這是銀行發展的必然趨勢。通過手機銀行可以實現移動支付服務,包括轉賬、提現、支付賬單等功能,而且還可以為自身預充手機話費,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

      3.促進網絡技術的發展

      由于手機銀行的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出現的安全隱患需要強大的技術來支持解決,這就需要不斷提高開發人員的技術水平,移動支付關系到銀行、手機制造商和移動運營商,但是它們三方是由網絡作為紐帶聯系起來的,所以網絡技術的發展成為移動支付的關鍵。從這個出發點來說也就促進了網絡技術的發展。

      4.加強商業銀行的國際化

      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對外經濟的發展,銀行的服務范圍擴大至國際,加快全球經濟的一體化。而隨著移動支付電子銀行的發展,人們在國際國內可以很方便地辦理存儲、支付、轉賬、貸款等業務,這也就促進了商業銀行的國際化,實現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

      5.與網絡平臺相關聯,降低實體銀行各方面操作的成本

      移動支付電子銀行是離不開網絡平臺的,其網上操作比起去銀行網點辦理業務要方便快捷得多,不僅節省了去網點所需要花費的時間和精力,而且大大降低了實體銀行員工和設備等個方面操作的巨額成本,是銀行發展的趨勢。

      三、移動支付的安全策略探討

      1.法制法規方面:完善的法規制度是移動支付健康發展的重要保障。移動支付的發展目前還處于成長階段,其發展環境也表現出一個產業發展初期的特征。許多業務必須從移動支付業務準入、電子貨幣發行、業務監督管理等方面完善相關法規

      制度,明確相關主體的權利、義務和責任,保障廣大用戶的合法權益,為移動支付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法律環境。

      2.中央銀行要加強服務和監管。移動支付大量使用電子貨幣,如果電子貨幣管理失控乃至泛濫,會直接放大市場上的貨幣流通量,將會對國家的金融政策監管、經濟管理以及中央銀行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產生影響。因此,中央銀行必須進一步完善跨行支付清算系統,以適應移動支付的業務處理需要;要綜合市場協調發展等多種因素,研究向非銀行支付服務組織開放中央銀行的支付服務設施;要密切關注移動支付的發展,加強服務和對移動支付的監管,采取一些措施逐步規范和統一電子貨幣的發行,研究電子貨幣發展對傳統貨幣的影響,進一步提高貨幣政策的操作水平。

      3.技術措施。技術上我們可以采用WPKI(無線公開密鑰體系)技術方法,提高移動支付的安全性。WPKI(wirelessPKI)是有限PKI的一種擴展,它將互聯網電子商務中PKI的安全機制引入到移動電子商務中。WPKI采用公鑰基礎設施、證書管理策略、軟件和硬件等技術,有效地建立了安全和值得信賴的無線網絡通信環境。它是通過管理實體間關系、密鑰和證書來增強電子商務安全的,與WAP安全標準相比,WPKI所采用的EGG(Elliptic Curve Crytography,橢圓曲線密碼)密碼系統更適合在無線設備中使用。

      4.消費者自身加強安全防范意識。大多數消費者在移動支付中上當受騙是由于自己不小心或者貪圖小便宜受害,因此,運營商不僅要規范自身問題,消費者更應該提高自己的防范意識。

      信息時代是一個快節奏的時代,移動支付較傳統業務具有隨身、實時、快捷等強大優勢在支付行業將會有很好的發展前景。隨著法律制度的健全、消費者安全意識的增強以及技術的提高等,也將很大程度地促進移動支付業務的發展,很多網絡支付品牌進入移動支付領域,對移動支付造成一定的沖擊。移動支付的發展需要各參與機構的密切合作,也離不開相關管理機構的引導和扶持,相信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國移動支付產業將取得更大、更快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日韩精品一区二三区中文| 亚洲国产精品国产自在在线| 久久成人精品| 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精品美女久久久久99|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在线精品亚洲| 国产精品www| 日韩精品真人荷官无码|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久久蜜芽 | 国产色精品vr一区区三区| 69国产成人综合久久精品| 国产精品日日摸夜夜添夜夜添1国产精品va欧美精| 日韩精品亚洲人成在线观看| 久久se精品一区精品二区国产| 日韩精品专区AV无码| 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久| 老年人精品视频在线|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专区片高清久久久 | 91精品国产自产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 国产精品99精品久久免费| 国产三级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 | 日韩欧美亚洲国产精品字幕久久久 | 欧美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浪潮| 精品无码国产污污污免费网站| 国产精品熟女福利久久AV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国产99久久丝袜| 国产精品成人h片在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无码免费视频 | 国产精品自在线拍国产| 精品国产乱码一区二区三区| 日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免费| 成人午夜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99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2021 | 蜜臀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语自产拍精品香蕉在线播放| 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三级在线电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