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網絡的現象大全11篇

      時間:2024-01-03 14:42:07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網絡的現象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網絡的現象

      篇(1)

      一、什么是網絡偷拍

      (一)偷拍的歷史淵源

      我們中國古代對偷窺行為也是深感羞恥的,“孔穴窺視是一病”是白云觀的老道貼在墻上的,就是說,偷偷透過小孔看東西是一種毛病,應該得到抑制和醫治。還有古代很多房屋、家具建設都是為了防止偷窺的,例如門前的照碑、卷簾、窗前的紗帳和床前的帳子,都是為了保留個人空間而防止被外人探知的設施和裝飾,很多古畫當中的美女身邊必定有卷簾,紗帳,扇子,手帕等等,也就是說防偷窺是古代女性生活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有時候也是體現她們自己修養和美德的一部分。

      (二)網絡偷拍的概念

      筆者分析認為,網絡偷拍是一種將他人正常生活、工作、學習等方面的隱私在其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別人利用現代多種拍攝工具多以照片和視頻的形式,傳入網絡并公開傳播謀取利益,侵犯他人相關合法權益的違法行為。侵權行為一般表現為侵犯他人人格權,更甚者會侵犯他人生命財產安全權。

      二、網絡偷拍的表現

      一般分為兩大類:一種是名人隱私的曝光,另一種是普通大眾在各種場所被偷拍,以及各種丑態被抓拍,這些偷拍照片或者視頻被放在網絡上之后,點擊率非常高。

      (一)名人隱私的曝光

      關于名人私生活的消息各個網頁都樂此不疲,幾年前的“艷照門”風波就是最典型的事例,在此就不再贅述。

      (二)普通大眾隱私被偷拍

      前不久,筆者在雅虎首頁看到一張照片,在一架飛機的出艙口,有位女士的裙邊被風高高的卷起,那位女士沒來得及遮掩,春光乍泄,這張照片就這樣被公然貼在了首頁。由此,筆者對網絡倫理問題頗為關注。分析之后,網絡偷拍大致分為以下幾種:

      首先,在公共場合被偷拍:大致表現為用攝像手機或者帶有透視性攝像頭的手機進行偷拍,偷拍對象大多為女性或者有女性存在的群體。偷拍地點隨處可見,公交車、飯店、公園、繳費廳、馬路等等,多表現在自身靜止的環境中??梢?,女性在公共場合尤其是處在靜止狀態時的環境中必須非常謹慎。

      其次,在賓館被偷拍:通常表現為用攝像頭藏在臥室和衛生間,客人的一切活動都被一覽無余。曾經有朋友去某電視臺做過一期節目,就是揭發自己在賓館被偷拍的行為。他的所有舉動都被偷拍并且放到網上盈利,而且更不可思議的是被另外的朋友上網時看到才告知對方。更甚者,還會有人將拍攝到的私密不雅照發給當事人進行勒索。所以,建議在賓館居住時將燈光盡可能調的暗一些。

      第三,在自己家被偷拍:不可思議的是在這種被視為完全隱蔽的環境中都會被偷拍,那還有哪些地方是安全的?現代高科技的發展確實給人類生活、工作帶來了空前的飛躍,但是,總有被不法之徒鉆空的機會,給人類的日常生活造成困擾。這種困擾表現為:給房屋裝修時就在臥室被偷窺者裝了針孔攝像頭;或者從對面的樓上用高清望遠鏡偷拍;或者在租住別人房屋時,早就安裝了一套“完備的裝置”。一般就是傳到網上刺激點擊率贏取暴力,更可怕的是被偷窺者敲詐勒索當事人。

      三、網絡偷拍倫理失范表現在侵犯相關人格權

      人格權是以權利人自身的人身、人格利益為客體的民事權利[1]。包括生命健康權、姓名權或者名稱權、肖像權、名譽權、隱私權、婚姻自主權、權、著作權、人身權、生活秘密權等。網絡偷拍所構成的侵權往往會涉及到侵犯隱私權、肖像權、名譽權以及生命健康權等方面。

      (一)侵犯隱私權

      隱私是公民個人生活中不愿為他人公開或知悉的秘密,包括個人私生活、個人日記、照相簿、儲蓄及財產狀況、生活習慣及通訊秘密等[1]。隱私權是一般指公民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和私人信息受到法律保護,不被他人非法侵擾、知悉、搜索、利用、公開等的一種人格權。偷拍并且將超出公共領域的私人信息在未經當事人允許的情況下在網絡上傳播,確實構成了侵犯他人隱私權。公共領域是介于私人領域和公共權威之間的一個領域,是一種非官方的公共領域。它是各種公眾聚會場所的總稱。雖然名人的隱私范圍有待商榷,但是一旦涉及任何私人領域的合法行為都是受法律保護的。

      (二)侵犯肖像權

      肖像是指公民的個人形象通過攝影、造型藝術或其他形式的客觀上再現[1]。往往通過繪畫、照相、錄像、雕塑、電影藝術等表現形式、把人的外貌通過一定的物質載體,以人的面部為中心再現的視覺形象。肖像權是公民通過造型藝術或其他形式在客觀上再現自己形象所享有的專有權[1]。是自然人的重要人格權,包括形象再現權和肖像使用權。我國《民法通則》第100條規定:“公民享有肖像權,未經本人同意,不得以營利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因此,構成侵犯肖像權應具備兩個條件:一是未經本人同意,二是有獲取某種經濟利益的主觀故意。網絡偷拍既然有“偷”的行為模式肯定是背離了被侵權人的意愿,但是否構成侵犯肖像權,還得考量偷拍的目的和后果,即是否有獲利的主觀故意或客觀上已經獲取了利益。

      (三)侵犯名譽權

      《美國大眾傳播法》一書認為:“名譽是指其他人在指定的時間、場合以及社會和文化背景中對你的看法?!泵u權是指社會或他人對特定公民、法人的品德、才干、信譽、商譽、功績、資歷、和身份等方面評價的總和[1]。網絡名譽侵權是指行為人在互聯網上故意采用諷刺、謾罵或者捏造事實等手段,通過留言、信息或者評論等方法,降低他人的道德品質,降低法人的產品聲譽,造成嚴重后果并應當承擔民事責任的行為。從上述侵權形式可以看出,網絡偷拍所表現的倫理失范其實是行為人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對傳統道德意識的觸犯。道德意識新時代無論是互聯網倫理體系還是媒介倫理體系都離不開中國傳統道德,都是對傳統道德的繼承、發展,加強對民眾的傳統道德教育,一方面可以“使得民眾更清晰地辨別網絡中的美丑善惡” [2]。

      四、網絡偷拍構成侵權的法律責任

      網絡偷拍行為一旦構成侵權,或其行為達到一定程度社會危害,將會產生嚴重的法律后果。具體表現在以下方面:一是要承擔民事責任,民事責任承擔在于被侵權人的主張,被侵權人在權利受到損害后,可通過提起民事訴訟的方式或在刑事審判中提起刑事附帶民事訴訟。在訴訟的主張中,可以要求侵權人賠償侵權行為造成的經濟損失和精神損失,同時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影響、賠禮道歉等。二是可能受到行政處罰,當行為人的侵權行為到達一定的社會危害程度,觸犯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處罰法》時,其有可能受到行政機關的行政處罰,行政機關對違反治安管理的侵權行為人可以給予警告、罰款、行政拘留、勞動教養等形式的處罰。當然,行政機關在處罰中有一定的靈活性和自有裁量權,這要根據違法侵權人的違法情節和行為后果、社會影響等因素來定。三是可能受到刑事追究。我國刑法對于嚴重危害社會的網絡侵權行為有相應的立法,當行為人觸犯刑律,必將受到公訴機關的追訴,后果嚴重的,會受到刑事處罰。四是可能受到刑事附帶民事訴訟的追究,這種追責形式往往是同時進行。

      從理論上講,雖然在追究網絡偷拍侵權人的法律責任問題上有上述法律救濟途徑,但在法律具體操作層面上仍有一些障礙,主要表現在立法上的滯后與缺失。完善立法明確保護隱私權目前我國隱私權保護尚存在一些問題和不足,主要表現在我國法律對隱私權的保護比較零散,沒有一個比較系統全面保護隱私權的立法。民法未能全面正確貫徹憲法中保護公民隱私權的原則性規定[3]。

      五、如何解決網絡偷拍問題

      筆者分析應從以下四個方面來解決,當然,解決的力度還需各方共同努力方指日可待。

      第一,網絡技術是基礎。我們都知道,科技的發展速度之快是迅雷不及掩耳之勢。網絡技術作為網絡發展的基礎工程,對網絡倫理規范來講,是起到決定性的作用,要讓網民從潛意識中認為偷拍和傳播作品或者以傳播作品為名欺騙錢財的行為很可恥且不合法,那么,網絡技術層面的工作需要更進一步的作為。那就是在支持網絡傳播和搜索技術的前提下,檢測、掃描和追蹤此類不合法行為以及記錄違法消息源的技術也要有更高層次的發展。

      第二,網絡管理是根本。網絡編輯、網絡把關人以及網絡警察等管理人員,應該對信息進行高度的把關,以及對違法行為進行追本溯源。嚴加杜絕不良信息和屏蔽各種偷拍行為在網上猖獗的可能性。這樣,網絡環境肯定會進入良好有序的狀態。

      第三,網民加強網絡倫理觀是核心。網絡已經遍及全球并且涉及到我們生活的角角落落,對于很多網民來講,根本就是融入了生命成為了不可缺少的家庭成員。如果他們能夠把對待網絡環境如同對待現實生活環境一樣,有了很強的道德觀和公德心,自覺維護公共場合自身形象和公共安全的意識,網絡偷拍和各種違法行為也會慢慢減少。

      第四,法律規范更加精準是重點。我國的法律處罰條例中都有這樣的現象,某人被處幾日以上幾日以下拘留,并且處幾千元以上至幾萬元以下罰金。這其中的處罰范圍活動空間很大,而且這個空間的權力歸屬于法官,從而導致法官權限過大,處罰違法分子時輕重程度的范圍也就過大,很可能會導致腐敗。所以,法律應該做出更加精準的規范,來縮小法官權限的范圍,對違法分子處以更加合理的處罰,杜絕隔靴搔癢的現象,并且真正做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參考文獻:

      篇(2)

      一、影視惡搞的現象是一個歷史的過程

      巴赫金曾說過:“藝術觀察的新形式,是經過若干世紀緩慢形成的,而某一時代只是為了這新形式的最后成熟和實現,創造出最適宜的條件。”他在研究狂歡文化時就指出:任何藝術體裁和藝術形式都有一個歷史形成的過程。影視惡搞當然也不應該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在以往的生活中也不是沒有這種現象的先例。一種現象出現的時候也應該從歷史的角度對其進行廣闊的歷史探索。影視惡搞這種新的表達現象出現就其含義而言,也應該有長時間的積累和一個歷史的過程。在網絡世界中“惡搞”的精神也不是突然出現的,人們往往也是由于在社會上廣泛存在著一些惡搞的思想,當人們開始在對e人的圖片涂鴉的時候,當人們在狂歡節上反常和完全自我的表演時,實際上這些行為已經具有網絡影視惡搞的性質,這種惡搞性質的例子當然還很多。而在網絡中的惡搞行為能讓此想法表現得比較容易且形象而已。這里所談到的網絡影視惡搞也就是這樣,只是在網絡中為此行為有了個惡搞的影視類型定位而已。這個就像每個年代的人都會有自己“惡搞”的方式,比如當年的傳統的惡作劇,但與之相比,惡搞的程度就深了很多。這個歷史過程是結合了新的影視科學技術和傳播方式,是對此現象的一種發展和創新,這樣也成為一個文化發展過程。網絡中所展現的影視惡搞現象,就更多的結合了后現代大眾文化的一種重要的文化形式,像《我在網絡江湖的日子》、《“英雄”爆笑改編版》等。主流文化的淡化,調侃、戲擬與反諷,碎片性、零散化與拼貼藝術等等特征在這里展現了出來,而就本身這些后現代的文化特征又是在一個長時間積累和一個歷史的過程中形成的。

      二、網絡影視惡搞現象的社會需求分析

      人們在網絡影視這個媒介中可以獲得消遣和娛樂,可以把現實中的一些問題和不滿轉移到這里面,在這里獲得滿足,產生注意力轉移的效用;在這里通過影視的表現替代人和人之間的表現,抒感,獲得交流。通過對媒體信息的利用,獲得人際關系的效用;通過這個媒介內容還可以了解自我,確認自我觀念、發現真實,取得自我確認效用;通過媒介知曉信息,了解變化的環境監測效用。網絡讓人們體驗了與在社會中大眾傳媒具有的相當差異的一種活動環境方式。這些都是在這種傳播狀況下,文化的民主化和信息傳播技術的演進使得影視通過網絡逐步的從少數人創造的影視幻境走向了大眾的日常生活,并且成為人們表現大眾生活的平臺。其實這里的現象也早就被一些哲學家們討論過,像克爾凱郭爾和尼等人都主張過藝術不應該只限于少數人和特定的場所,而應該成為普通人的日常生活。尼一直所強調的“生活化的詩人”在這里也是對此現象的一種肯定,發展到現今此現象所展現出的消解藝術與人生活之間的界限和鴻溝讓藝術進入生活或者把生活引入藝術,在這里也就成為了對于此現象的一個重要表現。

      從影視文化的發展角度來看,其實就是把影視文化與日常生活審美化結合了起來,從而導致了影視文化向日常生活化的轉變,也就促成了影視惡搞現象在網絡中的崛起并迅速發展,成為一種新的影視現象?!霸谄渲袧M足的人們的需要也就像卡茨、格里維奇和赫斯等學者所將其具體分成的5類:認知需要的滿足;情感需要的滿足;個人整合需要的滿足;社會整合需要的滿足;疏解壓力需要的滿足?!本W絡影視惡搞現象的興起其所滿足的社會心理和要求也符合此理論的分析。網絡影視的使用在滿足人們心理需要的內容上沒有本質的差別。也可以讓個體在創作和觀看網絡影視作品時獲得了任職和情感需要的滿足功能;在影視的交流中使個體獲得人際吸引和認同滿足的功能;在其中使個體獲得了自我呈現的機會,自我能力價值得到了最大的發揮,而沒有了很多其他媒介中的顧慮,得到了肯定的心理需要和滿足的功能。正是網絡時代中影像的生產能力逐步增強、影像接觸的密度加大,它所涉及的廣泛領域和人群,把我們推向了一個全新的影視社會。在這個社會中,影視與人們無比接近了,人們開始通過自己的方式把日常生活以自己的審美方式呈現了出來,也就出現了網絡影視的后現代表現惡搞現象。

      三、網絡影視惡搞現象中媒介在人們心理的特征顯現

      根據馬克思的基本原理,存在決定意識,首先網絡的存在就與傳統的媒體有著本質的區別,不管是報章雜志、廣播電視,還是電影,這些都是屬于單向傳播,而就單向傳播本身,就有一種中心化的傾向。無論是聽眾、讀者還是觀賞者,都要求以被動地接收為前提,其本質上還是讓觀眾無法參與主導。但網絡作為一個開放式的空間,本身并沒有什么進入壁壘,靠的是分布式的組成或共享的傳遞系統,而不是層級系統,其信息流動和把關措施相對于傳統媒體也是較自由和寬松。正因為這種模式和共享機制為人們自由發表意見、張揚個性提供了一個自由的平臺,因此在網絡社會中,受眾可以就每一條信息發表自己的意見,也就造成了人人都可獲得網絡影視惡搞作品的創作修改等主導權,也就為影視惡搞作品在網絡中開始在人們心中“狂歡”提供了依據。

      篇(3)

      大家經常在單位辦公室中通過無線局域網互相共享交流各自的文件材料,但在互相訪問的過程中,經常碰到這樣一則奇怪的故障,那就是剛開始互相傳輸文件時,無線網絡傳輸速度很快,但如果過一段時間不進行任何訪問時,無線網絡卻提示網絡連接已經斷開,不能進行任何文件傳輸操作。那么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故障現象呢?我們又該如何讓這樣的無線互訪操作變得順風順水呢?

      其實在多數情況下,這種現象有時并不能算是網絡故障。因為現在多數無線局域網使用的是無線路由器設備,這種設備常常會為用戶提供多種通信連接方式,不過在默認狀態下多數無線路由器設備會采用“按需連接”方式。在使用該方式進行工作時,無線局域網在偵測到有數據傳輸時就會自動進行連接,如果過一段時間后網絡中沒有數據進行傳輸時。那么無線局域網會認為當前網絡線路處于空載狀態,那么它就會自動將當前的網絡連接斷開。所以當我們下次再嘗試通過無線網絡進行互訪操作時,無線局域網自然就會彈出連接已經斷開的提示。

      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發生,我們首先要登錄進無線路由器的后臺配置界面,并在其中找到有關連接方式的設置選項,并將該選項設置成“自動連接,在開機和斷線后進行自動連接”,最后保存好配置參數。并重新啟動一下無線路由器設備,相信這么一來無線局域網就不會出現頻繁斷開連接的現象了。

      當然,要是經過上面的設置操作后,無線局域網仍然還是每隔一段時間就出現掉線現象的話,那么我們就有必要檢查一下當前的無線局域網是否遭受了網絡病毒或黑客的攻擊。例如無線局域網一旦遭受到ARP網絡攻擊的話,那就會經常出現網絡每隔一段時間就不能訪問的奇怪現象。

      此時,我們不妨打開本地工作站的網絡連接列表窗口,用鼠標右擊其中的無線網絡連接圖標,從彈出的快捷菜單中單擊“屬性”命令。打開無線網絡連接的屬性設置窗口:選中該設置窗口中的“TCP/IP”設置選項,并在對應的選項屬性界面中,嘗試通過手工方法來更換無線網卡的1P地址。倘若為無線網卡更新過地址后,本地工作站仍然還是經常出現掉線現象的話。那我們只有借助專業的抗攻擊軟件來保護無線局域網的互訪操作了。

      互訪故障二:訪問單位服務器速度慢

      會計小李每天下班之前,都需要通過無線局域網網絡將當天的賬務信息上傳到單位服務器的特定文件夾中。以便及時讓領導審閱。以前傳輸賬務信息到服務器中時,一眨眼的工夫就能完成,但最近單位調整了一下無線路由器的擺放位置后,小李向服務器上傳容量和先前差不多大小的賬務文件時。每次都需要等很長時間。那么小李為什么向服務器傳輸文件時的速度突然下降了呢?我們又該采取什么措施才能讓小李的工作站與單位服務器之間的互訪速度恢復到正常狀態呢?

      考慮到會計小李先前向服務器傳輸信息時速度比較正常,而調整過無線局域網中的路由器設備后,他才感覺到無線網絡的傳輸速度明顯下降了下來,這說明這種故障現象很有可能是無線路由器的位置變化,導致了無線信號微弱引起的,當然也有可能是單位的服務器在某一段時間比較繁忙,從而造成了小李訪問服務器的速度受到了影響。

      對于由單位服務器繁忙引起的訪問速度下降故障,通常不是我們普通用戶能夠解決的,我們能做的就是盡量避開服務器訪問高峰期,同時每過一段時間去重復訪問一次服務器,當然最好的辦法就是請單位的網絡管理員想辦法提升服務器自身運行性能,確保服務器能夠及時應答用戶的訪問請求。

      對于由無線路由器擺放位置引起的訪問速度下降故障,則是比較常見的,而且也經常被普通用戶所忽略。當無線路由器擺放位置不合適時,那么無線工作站所能接收到的無線信號比較微弱,所以當它通過無線網絡傳輸文件時速度自然也就很慢了。

      為了解決好這種故障,我們可以將無線路由器放置在無線局域網的中心位置,同時確保該設備與其他的無線工作站之間不能間隔較多的水泥墻壁:還有一點要做到的,就是盡量將無線路由器放置在一個較高的位置上,只有這樣無線工作站才能獲取強度較好的通信信號,那樣一來訪問單位服務器的速度才能得到有效提升。

      互訪故障三:不能通過局域網訪問Internet

      某單位組建了無線局域網。該單位員工能夠通過無線局域網直接訪問Internet中的內容??墒怯幸惶?,員工小孟打開自己的工作站準備上網沖浪時,發現不能訪問Internet中的內容,查看無線網絡連接狀態時,發現系統提示為能夠向外發送信息,但不能接收信息。遇到這種訪問故障時,我們該怎樣幫助員工小孟正確訪問到Internet中的內容呢?

      首先檢查員工小孟的工作站在物理連接方面是否正確。在進行這方面檢查時,我們不妨先打開本地工作站的IE瀏覽器窗口,并在該窗口地址欄中輸入無線路由器的后臺管理地址。單擊回車鍵后打開它的后臺登錄界面,再正確輸入管理員帳號與密碼。進入到無線路由器的后臺管理界面,在該界面中Ping本地ISP的DNS服務器地址,要是Ping測試操作正常,那就意味著無線路由器到Internet之間的線路狀態是暢通的,不然的話我們需要檢查無線路由器的上網參數是否配置正確。

      其次在無線局域網中任找一臺普通工作站,并將該工作站系統的界面切換到MS-DOS窗口,然后在該窗口的命令行中執行字符串命令“Ping aaa.aaa.aaa.aaa”(其中aaa.aaa.aaaaaa地址為無線路由器的內部接口地址,也就是本地網絡的網關地址),要是該命令能夠執行成功的話,那就表示本地局域網網絡內部的線路連接是正常的,不然的話我們就需要檢查無線路由器配置和工作站配置的正確性了。同時還要檢查它們之間的線路是否暢通。

      要是上面的幾項Ping測試都能通過,但是還無法上網訪問的話,我們還需要檢查普通工作站的上網參數是否設置正確,例如工作站內部的網關地址和DNS的地址是否正確等。當確認這些參數都正常后,我們再檢查一下無線路由器關于NAT方面的配置是否正確。要是我們無法從路由器配置中找出錯誤的話,不妨再檢查一下NAT的地址轉換表,當然這項功能需要我們的無線路由器支持才行。

      互訪故障四:無法訪問無線路由器后臺界面

      最近單位的無線局域網經常發生IP地址沖突現象,后來經過單位網絡管理員小許的仔細檢查,發現局域網中除了有一臺專用的DHCP服務器為工作站分配地址外,無線路由器中自帶的DHCP服務也在“搶”著為工作站分配IP地址。這樣一來工作站的IP地址當然就容易發生沖突了。為了消除IP地址沖突故障,網絡管理員小許準備登錄進無線路由器后臺界面,將其已經啟用的DHCP服務暫時停用,可誰曾想到小許在自己的工作站中嘗試登錄無線路由器后臺時,怎么也打不開它的后臺登錄界面,這是為什么呢?

      造成這種故障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原因需要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應對。其中硬件故障原因比較常見,例如網絡線纜斷裂或短路,網絡連接接頭出現松動現象,無線路由器自身存在硬件故障等。對于硬件故障原因,我們通常只要通過查看無線路由器控制面板中的信號燈狀態,就能判斷出是否是硬件出現了問題。當然,如果無線路由器的輸入電壓不正常,或者該設備內部的溫度過高,或者該設備遭遇雷擊的話,也容易導致無線路由器后臺界面無法訪問的故障。

      篇(4)

      網絡社會的“虛擬性”,必將具有不同于傳統社會的特殊性。因此,我們很難用傳統的道德規范去對待網絡社會這種全新的社會形態。由此引發的巨大反差使公眾在享有更多民主與自由的同時,也會對大家的生活和思想領域造成負面影響,常被提及的現象之一就是網絡炒作。

      目前,學界對于網絡炒作這種新興社會現象的定義還未達成統一。比較普遍的說法認為:網絡炒作總的說來就是利用網絡媒體,通過推手或者幕后人,發動網絡對某個人物或者公司、或者機構進行兩方面的評論,一方面是正面效應另一方面是負面效應,從而引起網友的關注增加人氣。當人氣一定的時候,這個人或者公司或者機構就會被網絡關注,這個人或者公司機構就開始走紅。這就是網絡炒作??梢姡W絡炒作的最終目的即通過引起轟動以獲得最大限度的利潤和影響。

      筆者認為,網絡作為一種現代傳播媒介,本身并不具有倫理道德屬性,它的倫理道德屬性取決于特定的時期、特定的人對網絡的使用。如今,網絡炒作已經成為網絡道德和秩序混亂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我們需要在對“網絡炒作”現象進行倫理反思的基礎上,根據網絡社會的自身特點,尋求行之有效的解決路徑。

      炒作并非當代專利——古已有之

      其實,炒作這一現象并非當代人的專利,而是古已有之。例如魏晉時期左思所著的《三都賦》一事。當時左思出身寒門、貌丑無勢,他花了十年光陰寫下的《三都賦》根本無人賞識。但有幸經一位高人指點,找到了赫赫有名的皇甫謐為其作序,如此一來,借由這場炒作,這篇千古名賦終于顯現了它耀眼的光芒,人們開始爭相拜讀,都城洛陽的權貴之家也紛紛傳抄《三都賦》,“洛陽紙貴”一時成為佳話。

      無獨有偶,唐朝的著名詩人陳子昂“千金碎琴”的故事也是炒作的典范。當時陳子昂滿懷信心到京城求取功名,卻屢屢得不到賞識。一日,陳子昂在街上看到了一個賣胡琴的人,那人開出了一百萬文的天價,許多圍觀的人都紛紛議論說這把胡琴肯定是名貴的好琴,只是價位實在太高。陳子昂頓時心生一計,當場買下了胡琴。圍觀的人們都非常吃驚,認為陳子昂一定是位樂壇高手,請求他彈奏一曲。陳子昂說:“明天請到我的住處來吧,我彈奏給大家聽。”第二天,人們如期而至,等著一飽耳福。陳子昂這才對大家說:“我陳子昂能詩善文卻不為人知,這把胡琴只是樂工演奏的樂器罷了,根本不是我的興趣。”說完就將胡琴一摔而碎,隨即拿出自己的詩詞文章,請大家鑒賞品評,眾人看后贊不絕口。不久,陳子昂就名滿京城。

      當炒作遇上網絡——如魚得水

      相比古代,如今的炒作技巧早已不斷翻新、花樣百出。隨著互聯網這一新興媒體的出現與普及,越來越多的人在作為單方面的信息接受者的同時,也有機會作為信息的者、傳播者和反饋者參與到傳播過程中來,從而在短時間內大大增強了傳播內容的影響力和影響范圍。據中國互聯網信息中心(CNNIC)的《第31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到5.64億,互聯網普及率為42.1%。我國當前的網民數量已經處于高位,網民數量的逐年遞增使網絡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影響力持續攀升,網絡成為越來越多的人獲取信息、互動交流、休閑娛樂的重要渠道。

      和傳統媒體主導的傳播媒介相比,網絡無與倫比的傳播優勢誠然為炒作插上了翅膀。 “網絡炒作”這一以互聯網為載體而發展起來的新型的炒作形式,繼承了互聯網本身所具備的全部優點。在如今這個信息知識爆炸、商品高度“同質化”的時代里,網絡炒作以其成本低、效果好、傳播速度快、影響范圍廣、互動性強、參與度高等特點在網絡營銷中備受推崇。

      炒作本身并無貶義——客觀看待

      炒作是一種營銷手段,本身并無貶義。在當今網絡海量信息的背景下,為了避免被淹沒在信息洪流中,就算是再好的東西也需要炒作,才能脫穎而出、讓大家了解、吸引大家眼球。從這個角度來看,網絡炒作具有一定的存在合理性。因此,我們不能用有色眼鏡去看待炒作,將其一概而論。只要不是惡意攻擊競爭對手或詆毀他人人格,不是惡意造謠或以虛假信息擾亂輿論,不是損害公共利益或對網絡用戶帶來干擾,都是無可厚非的。

      比如說,早在2009年1月,澳大利亞昆士蘭州旅游局就利用網絡炒作成功的實現了名利雙收。由昆士蘭州旅游局的一條號稱“世界上最好的工作”的招聘信息,以工作內容簡單、待遇福利豐厚的誘人信息,在短時間內便吸引了世界各地共34000多人參加應聘和數家著名媒體的追蹤報道,成功的在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使昆士蘭州、大堡礁、哈密爾頓島等詞匯具備了全球的高知名度,活動的前幾個月就收益過億澳元。同樣,我國近年來網絡流行的“凡客體”、“淘寶體”,都是很有創造力、很成功的網絡炒作,因為它不但加深了網絡用戶對品牌的認知,提升了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更營造出了一種輕松詼諧的網絡文化氛圍。

      當炒作大行其道——倫理反思

      然而,任何事都要適度,否則就會導致負面的結果。網絡作為一種新型大眾傳播媒介,具有虛擬性和不具名性的特點,這些特點使網民具有了極大的話語權、選擇權、自、決策權等自由權利。加之與網絡發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相對滯后等各種因素,無疑會助長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的現象。如此一來,“網絡炒作”的幕后推手變可以借助匿名方式無所顧忌的發表言論而不用擔心要負任何責任,很容易使網絡社會陷入道德無力的狀態。

      有社會學家認為,如今的網絡炒作現象已進入成長之痛的階段,給公眾生活和思想領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為了在網絡信息超載的情況下博得關注度,一部分網絡炒作者開始通過不斷沖擊社會道德和良知的底線,惡意透支社會信任資源,這種急功近利的行為早已脫離了正常、良性的商業競爭和信息傳播方式。如今的網絡社會飽經低級媚俗內容的侵襲,充斥著太多的文化垃圾,過多過濫的網絡炒作行為已經引起越來越多人的厭煩和抵觸情緒。基于這些原因,用倫理道德標準來對人們的網絡行為進行規范的呼聲越來越高。

      多種措施綜合治理——貴在落實

      馬克思曾經指出:“在我們這個時代,每一種事物好像都包含有自己反面……技術的勝利,似乎是以道德的敗壞為代價換來的。隨著人類愈益控制自然,個人卻似乎愈益成為別人的奴隸或自身的卑劣行為的奴隸。甚至科學的純潔光輝仿佛也只能在愚昧無知的黑暗背景上閃耀。我們的一切發現和進步,似乎結果是使物質力量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則化為愚鈍的物質力量?!闭\然,科技進步與倫理價值體系之間的互動往往處于兩難的困境,但技術的進步并不一定就意味著道德的倒退,它反而是為道德水平的不斷提升創造了空間。

      相對于現實社會,網絡社會虛擬性、匿名性的特點,使傳統道德規范難以適用于網絡社會這種全新的社會形態,同時與網絡社會發展相配套的法律法規的建立健全又相對滯后,因此監管部門對于不良網絡炒作行為的管控難度很大。另外,網絡社會中,網民幾乎享有無限開放的言論自由和選擇自由,而與之不相襯的是,網民的自制力還未達到可以自覺維護網絡倫理道德體系的高度,一旦毫無節制的濫用這些自由權利,就勢必會造成網絡環境的無序混亂狀態。

      可見,網絡倫理道德失范現象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需要采取多種措施進行綜合治理。筆者認為,一要調動網民的自覺性和自主性。在網絡社會中,網民既可以是信息的接收者,也可以是信息的者和傳播者,每一位網民都擁有充分的網絡自由。因此,調動網絡社會的每一位成員自主自愿的維護和管理網絡炒作行為,是營造和諧網絡氛圍的關鍵。二要加強輿論引導。提升大眾的審美趣味,鼓勵以合理的方式進行網絡傳播活動,共同抵制低級趣味內容的侵擾。三要強化監管懲處。相關政府部門在對媒體和公眾的信息進行監管的同時,制定切實可行的監管機制,規范網絡炒作行為,嚴厲打擊惡意炒作行為,及時取締惡意炒作現象。

      結語

      網民倫理道德能否進一步提升,網絡炒作能否在合理的范圍內進行,網絡環境能否得到真正凈化,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取決于網民、輿論環境、政府共同抵制不良網絡行為的決心和建立和諧網絡社會的意愿。網絡道德規范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必須多管齊下,相互配合,才能真正解決網絡炒作失范現象所面臨的道德困境,營造綠色健康的網絡傳播環境。

      參考文獻

      ①黃夢石,《網絡炒作現象與網絡道德》[J].《北方文學(下半月)》,2012(5):223-224

      ②《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人民出版社,1995

      ③王勇,《“網絡炒作”現象的倫理審視》[D].上海師范大學,2011

      ④孫衛華、王艷玲,《網絡炒作文化現象批判》[N].《天津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5)

      篇(5)

      解決“迷航”問題的教師教學策略

      從教師角度出發,解決“迷航”問題主要通過教師的教學設計。

      首先,在教學過程的準備階段,教師應將網絡學習中教與學的模式特點、與傳統教學的差異、易出現的問題(“迷航”現象)等向學生做介紹,使其盡快轉變學習觀念,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必要時,教師還應向學生建議進行網絡航行的訓練和有關知識的準備,并為基礎較差的學生開設先期的網絡培訓課程。

      其次,在學習資源的設計上,最好能選擇幾種方式進行學習。心理研究表明,在用一種方式學習一段時間后變換為另一種方式可以有效地避免注意力的分散,從而降低“迷航”現象出現的機會。此外,不同的網絡學習方式出現“迷航”現象的幾率也不同,如網上討論就比看直播課堂易發生“迷航”現象。同時,教師最好在課前將本次課程所需的相關網絡信息下載到本地服務器中,在課上讓學生調用服務器中的信息而減少真實上網的時間,這樣既可加快學習速度又可減少“迷航”的發生。

      最后,在學習評價環節,教師更要及時地對學生網絡學習的狀況進行監督、檢查,對學習落后的學生發出警告,督促其及時跟上其他同學。從而間接地克服“迷航”帶來的負面效果。

      解決“迷航”問題的學生學習策略

      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解決學習中“迷航”問題的學習策略主要包括以下兩個方面。

      1.提高網絡學習的自信心

      國外相關心理研究表明:造成“迷航”現象的主要原因是在一種開放式的學習環境中,學習者產生的一種高度的不定位感。Gayle等專家的實驗更進一步揭示了定位感強的學習者是靠自信、系統指示與練習為基礎來做航行決定的;而有著不定位感的學習者則更多依靠好奇、熟悉和興趣來決定航行。由此可知,學習者的自信心是解決“迷航”問題的內在因素,而自信心則直接來自學習者的網絡操作技能、新舊知識的聯結能力等。

      2.在網絡學習中使用認知策略

      當學習者在網絡環境下學習時,由于對復雜的瀏覽環境不熟悉,同時既需要努力搜索所需的信息,學習與保持各種主題信息間的相互關系,又要抑制自己有興趣但與主題無關的信息,因此認知負荷相當高,極易導致“迷航”。所以,學習者在網絡學習時有必要使用一定的認知策略。

      搜索時必須有明確的目標,且最好一次對一個目標進行搜索。

      瀏覽文本信息時應首先粗略瀏覽,并盡量回避按鈕、超鏈接等標志。

      應避免一次打開過多的窗口,研究表明,一次平均打開3.7個窗口較合適。

      篇(6)

      隨著web2.0的出現,網民進行信息交流的方式越來越便捷。博客、社區、BBS等都成為了網民進行信息和溝通的工具。然而,無論是博客、社區還是電臺、報紙,都無法實現傳統新聞資訊與讀者及時的互動交流的愿望,這不能不說是個遺憾。新浪網于2000年6月最早開設了與網友進行互動的功能。這一平臺的建立解決了網民與媒體之間實現互相溝通的難題,通過跟帖的形式,網友在網絡上逐漸實現了自己的話語權。

      一、網絡新聞的“跟帖”現象

      網絡新聞跟帖這一形式首先出現在商業網站,它指的是依附于網絡新聞報道而存在的一種短小精悍的網絡跟帖形式,是受眾看完新聞后所感所想的自然流露,是受眾接受新聞后所產生的心理反應的外在表現或情感的宣泄,它不能脫離網絡新聞報道而獨立存在。目前,大多數新聞網站和商業網站均設有跟帖評論窗口,供網民發表觀點。

      跟帖一直以來受制于技術條件而發展緩慢,而跟帖現象真正成為網友矚目的焦點,并從幕后走向前臺,還得歸因于網易的“蓋樓”現象。2003年12月3日,網易公司出現了第一條針對平面媒體新聞內容的跟帖。2005年2月24日,網易第一座跟帖樓蓋起。加之識別IP地址技術的突破,跟帖迅速流行起來。2008年網易共239.7339萬條新聞,收獲4165.8635條跟帖。而網易2008年的年終策劃《無跟帖,不新聞》則使跟帖現象引起了受眾的廣泛注意,展示了這一新聞衍生產品廣闊的發展空間。網絡體育新聞的跟帖經過幾年的發展,其影響力已經顯現出來,甚至出現了專門去收集精彩跟帖的網站。

      二、網絡新聞“跟帖”現象的特點

      1、群體性

      跟帖是網絡文化中最平民、最具親和力,也是參與度最高、參與人數最多的組成部分。由于在網絡媒體上信息的過程非常簡單,而且網絡的進入門檻很低,在擁有了電腦的基礎上,只需要簡單的上網技術就能夠成為網民。因此,網絡能吸引眾多的使用者,并且在沒有其它渠道發表自己的觀點時選擇網絡來實現自己的意見表達的權利。眾多網絡使用者的意見聚集起來就能夠形成龐大的輿論群。網絡實現了一個跨越性的發展――網民可以將意見直接出來,既可以表達自己的看法,也能夠在他人的跟帖中尋找到情感上的共鳴。這就在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用戶直接閱讀跟貼評論,并激發了人們看到精彩跟帖,馬上前赴后繼持續跟帖的熱情。

      2、瞬間性

      自發、及時、客觀、未加審查地傳播,是互聯網傳播新聞信息的特點。在網絡上,新聞信息是即需即得的,網友可以在任何方便的時候瀏覽新聞,了解事態發展,并根據自己的感受來發表看法。而且,網絡的快捷使網友的評論能夠馬上出現在網絡上,被其他所有關注同一新聞的網友看到。閱讀新聞,查閱跟帖,引發感慨,自覺跟帖,在這樣一個簡短的過程中就又給某條新聞蓋了一層樓。

      3、不同觀點的對峙性

      由于網絡媒體的進入門檻很低,網絡使用者的數量急劇增長。據CNNIC的《第24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披露,截至2009年6月30日,中國網民已突破3億,手機上網用戶達到1.55億,占網民總數的46%。如此多的網友間必定會出現觀點和立場的差異,因此,網友在跟帖留言時可能會遭到別人的質疑,引發一定的爭論。對于跟帖的作者來說,這種觀點的對峙性不僅可以將自己的帖子和觀點展現給其他網友,從而獲得一定程度的心理滿足,還可以與那些有著不同觀點的發帖者進行辯論??梢赃_到既了解別人的想法,又開闊了自己的視野的效果。

      4、與傳統新聞媒體聯系的緊密性

      網絡媒體和傳統媒體可以互相推動。從以往來看,網絡熱點話題形成的主要來源是新聞報道,而新聞報道對于網上的信息關注卻并不多。但2007年以來,傳統媒體與網絡的互動明顯加快。網民在網上發帖,傳統媒體跟進報道,網民再根據報道進行討論,媒體再報道,網絡報道的熱點就這樣以滾雪球的方式迅速擴大。

      網絡新聞媒體對傳統媒體具有依賴性,傳統媒體是網絡新聞媒體的信息源。因此,跟帖是在傳統新聞報道的基礎上出現的,而眾多網友在網絡上所的針對新聞報道的跟帖也不單單是網民對新聞的簡單態度和評議,它也是新聞本身的另一種附加值。有時候它甚至會糾正新聞本身的單一和傳播的偏差,從而引導出更恰當的新聞視角。

      三、網絡新聞“跟帖”體現了受眾的話語權

      話語權意即言說與表達應該享有的自由度,它是社會在尊重自然權利與崇尚理性法則之下私權利對抗公權力的狀態,是公民依法參加國家政治生活的民主政治權利。網絡話語權就是指網民所具有的表達觀點的權利,這種權利主要是網民通過網絡對國家事務、社會事務以及各種社會現象提出建議和發表意見的權利。網絡話語權也能通過集合性的效果而對權利機關產生一定的影響,發揮潛在的影響力。

      隨著媒體技術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的民眾開始選擇通過網絡表達訴求,參與社會政治生活,網絡民意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反映了社會的原生態的民意。隨著國民的政治素質的提高,人們越來越認識到話語權的重要性,認識到只有掌握說話的權利才能成為真正的權利的擁有者,而網絡的低門檻則給人們實現話語權提供了一種便利。

      新興的電子傳媒如網絡突破了傳統媒介單向傳播的弊端,通過自由、平等的匿名交流,通過新聞跟帖、論壇等空間無阻隔的互動形式使得公眾的觀點、意見被盡情表達,收到及時反饋。以往不能形成群體意見的話題現在有了公開展開的可能性,覆蓋范圍更廣,影響力更大,滲透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涨暗谋磉_自由,使網民在社會中展現了前所未有的主動姿態,這是網友話語權得以實現的具體表現。

      四、網絡新聞“跟帖”對傳統媒體的沖擊

      網絡媒體的發展對傳統媒體的發展產生了一定的制約作用,因為網上瀏覽新聞的方便、快捷、經濟、內容豐富等特點,越來越多的網友開始選擇網絡來獲取新聞,而傳統的報紙、電視等媒體則被冷落。跟帖的互動性特點更是將網友拴在了網絡上,相比較網絡上的自由表達,傳統新聞媒體的受眾則是比較被動的。

      另一方面,人的獲取權利的本性也是促使傳統新聞媒體受眾向網絡靠攏的原因之一。因為針對網上新聞的跟帖可以使受眾獲得一種前所未有的主人翁的感覺,這種感覺通過傳統媒體是得不到的。而且,在當下政治民主化程度日益提高的情況下,人們會更向往能找到自由發表意見的領地。網絡新聞跟帖正迎合了這樣一種心態,并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這種需求。所有這些跟帖的特性都吸引了網友的眼球,并且刺激了受眾最敏感的神經,使他們積聚已久的活力爆發在網絡上,從而使網絡新聞跟帖熱鬧起來,而相應的,傳統媒體則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冷落。

      結 語

      網絡新聞的“跟帖”是一種現象,它體現了網民急于表達自己觀點的心情,表明了網民自主意識增強的現狀,也展現了民意所形成的輿論所具有的強大力量。這是一個不能忽視的傳達整體社會輿情的平臺,也是民眾的民利得以實現的一種良好的途徑。在各大網站的新聞排行榜上,一些熱點新聞的跟帖量達到幾萬條之多。跟帖這一新聞依附功能開始顯現出其獨特的市場價值和潛力,受到各大商業網站的關注,也逐漸成為各大門戶網站新的競爭平臺?!?/p>

      參考文獻

      ①陳堂發 主編:《媒介話語權解析》[M].省略nic.省略/index/0E/00/11/

      index.htm

      ③周敏、范紅芝,《無跟帖,不新聞――跟帖的價值與門戶網站的品牌化運作》,《傳媒》[J],2009(6)

      ④殷秦,《2007年bbs跟貼凸顯六大網絡輿情特點》,《網絡傳播》[J].2008(2)

      篇(7)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5)131-0182-02

      0 引言

      新時期,伴隨新媒體的繁榮發發展,網絡自拍行為儼然成為了一種流行趨勢與時尚,成為了現代人紓解壓力、表現自我的一個方式,成為了現代人追逐名利的一個渠道,并由此而引發了對網絡自拍行為的思考。下面,筆者從文化角度對這一現象展開具體的分析。

      1 網絡自拍現象的起源與表現

      “自拍”一詞,早在1984年就已存在,英文名為Self-timer,當時僅僅只是代表照相機本身的一個功能――自行設定拍照時間,且這個功能多是針對那些單獨使用照相機,卻又想拍攝自我影像的用戶而定的[1]。然而,伴隨20世紀90年代計算機網絡技術的興起與發展,自拍遇上了網絡,于是“網絡自拍”應運而生。

      在早期,網絡自拍多指的是網友通過借助照相機所具有的自拍功能拍下自己照片,并將其上傳至網絡的一種行為,即“網絡+自拍功能”。而這時,因技術的限制與新事物發展受阻,使得網絡自拍并沒有全面流行,人們在本質上對其還存在一定的恐懼感,加之受到傳統文化影響,也使得人們不愿把自己照片上在網絡上公開。而緊隨我國互聯網技術的不斷發展,網絡自拍開始變得一發不可收拾,幾乎所有的網站都以網絡自拍作為主打欄目來吸引看客的眼球。就如天涯社區為例,自其在2003年開設網絡自拍欄目――天涯真我以來,僅僅兩年的時間,就使得其帖子數量達到了50余萬,又比如貓撲上的“貼吧”、QQ上的“網絡相冊”等等欄目中,其點擊率一直都居高不下,特別是“芙蓉姐姐”的自拍畫,更是使得網絡自拍行為變得家喻戶曉。

      如今,網絡自拍已經被逐漸泛化,不再是傳統意義上的“網絡+自拍功能”,而更多的是“網絡+拍自己”,不管拍攝者為何人,只要所拍攝的對象是自己,而照片又被上傳至網絡,就稱得上是“網絡自拍”。而從形式上而言,網絡自拍的照片,大致可分成三類:一,攝像頭照片,即通過電腦攝像頭與手機攝像頭拍攝的照片,這部分照片不僅容易拍攝與傳輸,而且只需對燈光做一定處理,就可拍出較好的效果,故深受大眾歡迎;二,生活照片,這類照片被看成是網絡自拍的關鍵部分,同時也最易被網民接受,有著較高真實性,較大的視覺符號性與較強的情境性,大多數的網民還喜歡在自拍后留上自己的想法,將其制作成心情故事,或是將其放入自己的blog,變成生活日記;三,專業照片,即聘請專業攝影師,應用高檔設備與完善的后期制作來拍攝出唯美的網絡自拍照,因其成本較高,故在大眾中普及程度不及前兩者高。

      2 網絡自拍現象流行的原因

      俗話說,“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任何一個新事物的生成,都是有著某種誘因的,而網絡自拍亦是如此。而網絡自拍現象的從無到有,從初期的萌芽到后期的繁榮發展,是有著一定的經濟基礎與社會條件的,是在現代人思想文化觀念轉變與社會文化發展推動下逐漸形成的。

      首先,技術的革新是其基礎所在。新時期,伴隨各種科學技術的成熟發展,各種各樣數碼攝影產品的出現與普及,為現代人的自拍行為提供了有力的條件。同時,寬帶的日漸普及與網絡存儲空間的逐漸拓展,更是為現代人網絡自拍照的上傳提供了很好的便利。加之一些諸如美圖秀秀,相機360、光影魔術手等的Photoshop技術的推廣應用,使得人們可以隨意修改、美化自拍照片,更是為現代人大量分享自拍照建立了信心與安全感,最終使得網絡自拍現象成為現代社會中的一個非主流

      文化。

      其次,人同網絡文化間的良好互動是其外在動因。一方面,人在互動中有著一定的主體性,即一個人將網絡文化看成一個對象,并不是消極、孤立的表現,也不僅僅只是為了自我的欣賞與滿足,同樣也是為了通過網絡文化這樣一個平臺來為自己提供相應服務,實質上代表的是現代人基于網絡文化對自身本質的一種肯定,代表著現代人個人主觀能動性和自我意識的覺醒。而且在網絡自拍行為中,網民不僅充當著生產者的身份,同樣也充當著接受者的身份,從而使得其傳播過程遠比傳統大眾媒介靈活的對。另一方面,人在互動中有著一定的社會性。即現代人利用網絡文化交流系統來橫跨時空限制,所想要指涉的不僅僅只是有網絡文化所帶來的那種雖看不見卻感受得到的虛擬空間,同樣還包括了那種所謂人為制造的“虛擬實在”情境,從而使得人們在這樣一個無限延伸、拓展的網絡文化空間中,構建起一種廣泛的社會聯結,形成一個共同文化世界與可隨意選擇的身份[2]。

      最后,網絡對現代人心理訴求的迎合與對身份性別的視覺化是其內在動力。一方面,交流和放松的實現。心理學家認為,“人作為一種群體性的社會動物,每個人都有著傾訴、分享與交流的欲望,為此,在現實生活中不斷需求可以宣泄的方式,進而將內心想法宣泄出來?!倍W絡自拍行為,就是一種壓力的釋放,人們通過將自己工作照與生活照放在論壇上,收集生活中有趣的事件與新聞同網友分享,來獲得心理上的放松。另一方面,“看”和“被看”其實是相互促進的。在現實生活中,往往是那些擁有出眾外表,或是能力的人被人們廣泛關注與肯定,而對于那些平庸的大眾卻無人問津,為此,這些大眾在這樣一種期待和失落的心理作用下,開始將目光轉向于網絡,企圖在這里擺脫現實身份的束縛,盡情的展現自己,并得到虛擬網友的關注。加之,每個人在本質上都有著一定的窺視欲,在自己自拍照得到了網友的關注和與評價之后,就會產生一定的滿足感,并想要得到更多的關注度,進而一發不可收;而作為自拍照瀏覽者,在看到他人的照片得到認同與評價之后,也會在心理產生一種向往感,進而主動嘗試自拍。于是,在二者的共同作用下,網絡自拍變得更加流行。同時,網絡自拍行為的出現,還給女性人群提供了一個自我展示的機會,可看成是女性解放的一個結果,但根本還是在于企圖得到男性人群的價值肯定。如今,苗條、清純與性感等等詞匯,儼然已經成為了男性人群對網絡自拍照的一個既定標準,而大眼睛、45°仰角與后期PS等自拍技術的流行與出現,更是打造了一大批“千人一面”的美女。而這些,都在某種程度上推動了網絡自拍行為的普及與流行。

      3 網絡自拍文化結構與身份建構

      如今,打開電腦,隨便找個搜索軟件,只要輸入“自拍”兩個字,呈現在我們面前的就是各種各樣的網絡自拍照,使得網絡自拍儼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現代社會中不可忽視的文化現象――網絡自拍文化。然而,網絡自拍,不僅僅只是簡簡單單的圖像的“看”與“被看”,在其背后,所隱藏的更多的是后現代主義背景下人們文化觀念的轉變,即從傳統精英文化朝著大眾文化的走向與發展。以前,網絡多是精英文化這個主體的,且在這個主體中,知識分子是其主流人群,這些人普遍擁有著較高的學歷與素質,且其在網絡世界中所想要追求的和展示的多是自身高雅的一面,如自身審美趣味與對文化價值的自身判斷等。但是,緊隨社會、經濟與文化的發展,人們普遍開始以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作為行為目的,從而使得網絡文化逐漸走向了產業化道路,這樣一來,因大眾文化在某種程度上更加迎合了當今浮躁氣息背后的社會發展風格,日漸成為了網路的主體,開始將傳統精英文化拉入邊緣。為此,網絡自拍,可以說是一種解構主義下的后現代文化,徹底將以往精英壟斷文化徹底打破,使得網路不再是政客、明星們的天下,使得精英與草根成為了互為平等的存在。

      從某種意義上說,以德里達為主導的解構主義,之所以能夠在西方社會流行,最大原因就是受益于后現代主義文化氛圍的渲染,而解構主義其實就是從語言角度入手,引導后現代主義對當前大眾文化進行全面的反思和重構[3]。而大眾文化“并非屬于一種單一的文化,可因為受到人的性別、年齡與文化背景等的不同而呈現出多樣化的特點,而網絡自拍文化,其實就是大眾文化中的一種,屬于大眾文化?!倍?,網絡自拍文化不僅僅被劃分在大眾文化中,而且它還是一種經后現代主義解構的文化,體現的是后現代大眾文化對傳統主流精英文化的結構。但是,網絡自拍文化,又不僅僅只是大眾文化對傳統精英文化的解構,還是自拍主體對自我身份一種建構與尋求,即尋求一種青年亞文化。而何為“青年亞文化”,即以青少年為主體的一種青年文化,在這些人群中,他們擁有共同的文化觀念、生活行為方式與思想價值觀念。而反觀如今的網絡自拍現象,其主流人群其實就是青年人,因為,青年人在思想方面,有著一種敢拼敢闖的精神,他們敢于反抗傳統文化,敢于在大眾面前展示自己,不愿意受到傳統文化的道德束縛,迫切希望擺脫社會與家庭的牽制,而這時,網絡就作為一個虛擬的空間而存在,為他們盡情地展示自我、宣泄“欲望”提供了一個良好的平臺。在這里,那些有著共同理想追求、志同道合的人們歡聚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網絡自拍群體”,而這也正是網絡自拍文化得以形成的前提所在[4]。在這里,以青年人為主的網絡人群,一方面,他們自主上傳自拍照,自主發表自我言論,將自我內心深處對社會的不滿發泄出來,另一方面,他們也將自我個性、追求與理想充分的表達出來,并積極尋求對自我身份的一種建構,進而形成了主流文化價值觀念之上的非主流文化。而這種非主流網絡自拍文化在促進文化多元格局形成的同時,也對主流文化造成一定解構威脅,這樣一來,大眾主流文化勢必會對其進行一定的遏制與收編。

      如今,網絡媒體早已認識到網絡自拍文化所具有的強大生命力與潛在的商業價值,并試圖將其納入到主流文化中。但是,網絡自拍文化,一開始就是憑借著獨特的風格來向主流文化發起挑戰,進而逐步構建集體認同感的,故在其同主流文化的對抗中,網絡媒體發揮著一個比較微妙的作用,即一方面,網絡媒體使得網絡自拍亞文化變得更加奇特與受人歡迎,另一方面,網絡媒體的過度關注與追捧也推動了商業收編行為的開展[5]。面對如此形勢,網絡自拍文化不得不改變自我風格來迎合社會大眾的審美趣味需求,以有效抵制主流文化與商業主義對其的收編,然而,網絡自拍文化一旦成為社會主流文化的分支,其原有創意與靈性被將逐漸被同化,最終消失。為此,對于這樣一種非主流文化,我們在給予其一定發展空間的同時,也需指引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而不是一味的利用主流文化對其進行收編,因為只有這樣,后現代主義背景下的網絡自拍文化才能朝著更加多元化的方向前進。

      4結論

      總而言之,網絡自拍行為,作為當今新媒體上時代下的一個客觀產物,從本質上而言并無好壞之分,關鍵就在于人們怎么看待。為此,在新時期,對于網絡自拍行為,更應該注重的積極引導網民進行自我的約束,使之成為一個現代人交流溝通、真正展現自我的平臺,使之逐漸成為推動社會全面發展的有力途徑。

      參考文獻

      [1]王傳芬.網絡自拍的傳播心理探究[J].編輯之友,2013(8):77-78,84.

      [2]馬千里.解讀網絡自拍文化[J].新聞愛好者(上半月),2012(12):69-70.

      篇(8)

      前言

      網絡掀開了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視域,網絡交際是當代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由于網絡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匯聚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語言、交流手段、交流語境的差異性,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漢語語言表達方式由此產生。本文將主要從漢語普通話、漢語方言和外語的角度闡述網絡語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網絡語言與跨文化交際

      網絡語言,所謂全新的語言媒介日漸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按照社會語言學的術語來說, 屬于一種社會方言/變體。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不僅包括網絡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語言,還包括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編程專業語言(毛力群,2002);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語言/信息符號,本文主要關注后者。

      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學科,除研究文化、交際的定義、特征以及相互關系外,還著重研究干擾交際的語言、非語言手段、社會準則、社會組織和價值觀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不同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 跨文化交際的適應能力和技能。跨文化交際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和同一主流文化內不同群體間的交際??缥幕浑H的過程主要是語言交際的過程,那么網絡語言的發展和特點必然會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付林林,2008)。

      二、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特征

      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漢語普通話、方言和外語的相互結合來表達意義方面,其中有的促進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給跨文化交際帶來沖擊。

      (一)方言特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語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數量不計其數,由于網絡交流的廣泛性,某些方言如閩南話、四川話等由于發音有趣新奇而受到萬千網友的追捧,進入網絡語言系統。

      具體來說,語音和詞匯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與“f”,“n”與“l”等的發音混淆不清,因此詞匯“否定”變為“吼定”,“南京”變為“藍京”。港臺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現象,合音指的是兩個音節詞匯由于快讀而拼合成一個音節,而這個音節代表原來的兩個音節的意義者,如“知道”合音為“造”;反切指的是當聲母為zh、ch、sh、r、z、c、s,韻母為i的音節,在與零聲母字組詞快速連讀時,就會出現合為一字的現象,如“丑”反切成“吃藕”,這其中也蘊含委婉意義。語法方面,粵方言中有一種倒置的語法結構影響著語言的標準結構,如“賓語+謂語”(飯吃好了),“副詞+賓語”“別說話先”。

      方言特點與普通話的結合使得網絡語言更加豐富有趣,也促進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間的語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間的感情。

      (二)外語特征

      網絡語言中的外語特征主要表現在對英語的應用,但日語、法語、泰語中的日常用語在網絡語言中也擁有一席之地,如對日語“我回來啦”(ただいま)的音譯為“他大姨媽”。

      語音方面,漢語中把英語獨有的語音吸收進來,如漢語中沒有“th”,故而把/?/吸收進來(康忠德,2011)。詞匯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縮略。如:GF指女朋友。語法方面,網絡語言中應用最多的一類是進行時的改用,構成“×ing”表達形式,表示 “×”進行中, “×”的詞性主要涉及形容詞和動詞。如:“不開心ing”表示正處于不開心的情緒當中。

      網絡語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語相結合,可能會導致網絡文化帝國主義,影響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與文化的平等和平衡發展(李婷,2006)。

      (三) 綜合特征

      所謂綜合特征指的是對漢語普通話、外語和方言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處理或在交流中幾者共存的現象。

      將漢語普通話、英語、方言等多類語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現象有很多,例如數字諧音代替外語:比如88(byebye);諧音與常態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與外語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網絡語言中很多交流的語言都是漢語普通話、外語和方言的雙重處理體,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對“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處理。

      此外,表情符號幾乎通用于所有語言使用者,包括標點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軟件里系統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現,網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網絡交流中,交流時使用的漢語句子中經常夾雜著方言和其他外國語言,這表現出對其他民族的包容性與熱情。但這些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如對于上面提到的雙重處理,無論英語使用者還是漢語使用者,若沒有對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會阻礙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網絡語言的語言變異的原因大致為內因和外因,前者是語言本身發展的需要,外因是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因為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產生與變異必然受社會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影響(曾利娟,2007)。

      四、結語

      漢語普通話、方言、外語和符號并用的跨文化網絡詞匯的出現預告一個新時代的語言變革(李進喜,2008)。在應用跨文化語言時,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進其向有益的方向發展,降低網絡文化帝國主義的可能性,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機會的平等。

      參考文獻:

      [1]付林林.(2008).網絡交流與跨文化交際.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J]:漢文綜合版,28(4),104-105.

      篇(9)

      2008年至今,一場“網絡問政”風暴席卷中國,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官員紛紛上網與公民對話,利用互聯網傾聽最真實、最迅捷的民意表達。在這場風暴中,廣東地方政府的表現令人注目,從2008年4月廣東省委書記和省長黃華華與網友的珠島賓館座談到2010年7月現場聽取網民代表意見并在線回答網民問題,廣東“網絡問政”的深度和持續度在全國名列前茅。如何理解“網絡問政”這一當代中國新興的政治溝通現象,在批判地呈現了前人闡釋互聯網政治溝通現象的相關文獻的基礎上,我們嘗試著作出自己的解讀。

      “公共領域”的中國場景:西方范式影響下中國互聯網政治溝通的理論鏡像

      自互聯網于20世紀90年代成為人類的重要溝通工具之一以來,互聯網與政治溝通的關聯就成了西方政治學、傳播學、社會學等領域的熱門話題。許多西方學者討論互聯網政治溝通的范式承襲了檢討“新”媒體與“公共領域”之間關聯的傳統。自哈貝馬斯(Habermas)描繪了一幅介于公共權威與私人領域之間、能催生理性討論以求得社會共識的“公共領域”的美好藍圖以來,不少西方學者關于新媒體的政治內涵的討論便被嵌入到“公共領域”的背景之中,“對公共領域的討論依著報紙、廣播、電視到網際網路等各類溝通器械……每當一個媒體因‘使用不當’失去公共涵意時,新的媒體便被賦予擔任公共領域的重大責任”①。一部分學者期待溝通更便捷、參與成本更低、互動性更強的互聯網能促進政治溝通主體的多元化,為實現真正的“公共領域”創造可能,“互聯網既是一種傳播方式,也是一種徹底改變民主進程的工具。這種媒體的互動性鼓勵更多的公民參與公眾輿論表達、政府治理和決策”②。更多的學者則趨于理性,認為互聯網上的政治溝通整體上趨向于碎片化、無焦點和零散化,對“公共領域”的作用有限,至多只是促成了囿于小圈子討論的“迷你公共領域”(Mini-public Sphere)而已③。

      在西方范式影響下,許多剖析當代中國互聯網政治溝通現象的文獻也將“公共領域”作為主要理論資源④;它們大都聚焦互聯網對中國公民相對獨立于政府的自發意見表達的推動作用,而對中國政府與公民之間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政治溝通則甚少討論或評價不高。關于互聯網上的民意表達,有學者將中國的網絡論壇視為“憑借新的在線對話媒介溝通的零亂的公共空間”⑤,還有學者用公共領域理論剖析中國報紙網站BBS上的討論,認為“中國網絡空間里的政治公共領域尚在發育,討論質量已臻一定水平,但若用對話復雜性及異見呈現度衡量則遠未成熟”⑥。至于互聯網“公共領域”與中國政治轉型的關聯,人們的看法見仁見智。鄭永年等對作為“公共領域”的互聯網之于當代中國政治轉型的意義評價甚高,“通過由賽伯(cyber)公共領域促進的社會互動和身份政治,互聯網促進了集體行動”⑦,麥康勉(McCormick)等則從反面指出政治轉型是中國互聯網公共領域變遷的前提,“關鍵問題是后時代的體制變遷。接踵而來的新媒體技術歡迎一個集中性和政治性較弱、商業性更強的體制結構”⑧。哈特福德(Hartford)的論文是筆者視野里為數不多的論及當代中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聯網政治溝通的文獻,對網上市長信箱等溝通形式持保留態度,“它們對改善官僚-行政運作更有效,而非促進邁向公民社會的參與式民主”⑨。

      中國特色的互聯網政治溝通實踐:歷史視野下的廣東“網絡問政”

      當代廣東的“網絡問政”呈現出兩大特征:一方面,地方政府在“網絡問政”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據廣東“網絡問政”主要平臺奧一網編輯藍云回憶,廣東“網絡問政”的第一推動力源自2007年底廣東省委書記發出的解放思想號召;該網站旋即推出了題為“捎給書記的話”專題,得到熱烈響應,日發帖量在500條以上⑩。在問政議程設置上,奧一網圍繞國務院頒布的《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從2010年5月起先后舉辦了五場線上和線下同時開講的群眾論壇,涉及交通、文化、教育、住房保障等市民關心的重大話題。為將“網絡問政”制度化,廣東省委辦公廳已召開了四次網民集中反映問題交辦會,設定了相關職能部門反饋時限、定期公布處理結果等措施,主要涉及國土資源與環境保護、醫療保障、綜合治理、群眾生產生活困難等問題。

      另一方面,網民的政治溝通熱情在“網絡問政”中被充分激發。奧一網上設置了給廣東省市各級干部留言的板塊,到2010年9月15日,網友給廣東省委書記的留言已達74580條,給廣東省長黃華華的留言也在萬條以上。2008年2月,十名在廣東“網絡問政”活動中見解獨到的網民精英關于廣東發展的長篇帖子被匯編成“嶺南十拍”并結集出版,他們也因此獲得了在2008年4月17日與和黃華華親自對話的機會。

      若我們沿用上述西方討論互聯網政治溝通的慣常范式,在“公共領域”視野里看待當代廣東“網絡問政”實踐,很可能會得出一邊倒的批判性結論。哈貝馬斯意義上的“公共領域”憧憬的是一個由私人組成的相對獨立于政府與商業利益的討論空間,政府對政治溝通的影響自然不被看好,“在這個領域中作為私人的人們聚在一起,他們在理性辯論的基礎上就普遍利益問題達成共識,從而對國家活動進行民主控制”(11)。地方政府對互聯網政治溝通的深度介入和組織,顯然不符合“公共領域”的要求。

      丁學良曾呼吁國人考慮西方社會科學范式的成長背景,“西方社會科學無論從起源看還是從迄今的問題形成體系看,均是根植于和反思于西方社會變遷的認知體系。即使是它的那些最抽象的分析概念構架,也無法把其中歷史的、經驗的內容全然‘蒸餾’去盡”(12)。這促使我們反思用“公共領域”理論探討當代中國互聯網政治溝通的適用性。我們認為,“公共領域”理論的生長離不開自社會契約論以及大多數西方國家個人權利至上的思想土壤,借以比照全球化時代西方權利觀影響下中國公民在互聯網上相對獨立于政府的自發意見表達(如強國論壇上的網民討論)大致不錯,可若要以之觀照自1978年以后“國家與社會相互滲透”(13)的社會主義中國里發生的互聯網政治溝通的全貌,只怕是管中窺豹、解釋力有限。

      既然“公共領域”的視角較為片面,我們又該如何理解當代廣東的“網絡問政”呢?周永明在當代中國的互聯網引進與清末中國的電報架設之間建立的勾連提醒我們(14),研究的歷史化是我們透視當下現實的捷徑之一。聯系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在與公民的政治溝通中對媒體的應用,我們認為,廣東的“網絡問政”延續了1978年以來中國政府與公民之間成功的政治溝通“上下平衡”的特性,是具有中國特色的“縱向民主”在互聯網政治溝通上的生動體現(15)。當代廣東“網絡問政”是互聯網時代廣東地方官員主動契合公民表達訴求的開明之舉,既充分展示了地方政府的社會動員力,挖掘出以“嶺南十拍”為代表的關于實施《珠三角規劃綱要》的民間智慧;又通過設置話題、舉辦網民集中反映問題交辦會等方式,讓公民的表達訴求既得到充分回應,又被界定在不危及社會穩定的空間之內。

      結語:如何理解中國互聯網政治溝通中的政府角色

      知識分子的責任是記錄歷史,對于這場“網絡問政”,還有太多將要發生的細節值得我們期待和剖析,但其基本走向是可以被確定的:這是一場地方政府與公民合力通過互聯網進行的政治溝通試驗。廣東“網絡問政”中已發生的故事再次說明,互聯網提供的只是一種變革社會政治生態的潛力而已,“在決定技術如何被使用的過程中,政府或個人的政治需要常常起了關鍵作用”(16)。

      進一步的問題,就是如何尋找超越“公共領域”視角的可能性,理性地剖析當代中國互聯網政治溝通中的政府角色了。在當代中國社會科學研究全面向西方靠攏的背景之下,用源自西方的理論范式剖析中國問題已成流行趨勢?!肮差I域”范式下對當代中國互聯網政治溝通的觀照,提問的重點是互聯網是否能帶來一個相對獨立于政府的公民自由表達意見甚至組織社會運動的園地,其中體現的是西方學術界構建的問題意識,而廣東“網絡問政”中體現出來的政府與公民在政治溝通中的積極互動相對于當代中國政治生態的重要性則被消解。

      在當代中國市場經濟的大背景之下,管理社會的傳統單位模式已隨人員流動性的增加而逐漸式微,脫離單位的“體制外”公民越來越多,政府成了人們利益訴求的主要指向者,近年來一些地方出現的針對政府的即為例證?;ヂ摼W時代的中國各級政府能否突破、內參等傳統政治溝通手段的現實障礙,在“網絡問政”中迅速回應來自社會各方面的利益訴求的同時維護社會的長治久安,這是我們眼中當前中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互聯網政治溝通最迫切的目標。我們認為,與其追求一個在中國歷史和現狀中都不存在的想象中的“公共領域”,倒不如寄希望于現實中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對政治溝通的切實推動。中國各級政府有可能將互聯網上被碎片化、極端化的政治表達組織起來,聚焦社會發展的核心問題,廣東“網絡問政”中已經發生的故事就證明了這一點。[本文為2010年度廣州市社科規劃課題《廣州市政府與公民網際政治溝通策略研究》(10Q23)的階段性成果]

      注 釋:

      ①劉慧雯:《因特網公共領域角色的反思:以東海劈腿事件與鴻海打壓新聞自由事件為例》,《新聞學研究》,2008(97)。

      ②Savigny,H.,“Public Opinion,Political Communication and the Internet”,Politics,2002,Vol.22,No.1,p3.

      ③Papacharissi,Z.,“Democracy Online:Civility,Politeness and the Democratic Potential of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 Groups”,New Media and Society,2004,Vol.6,NO.2,p280.

      ④也有國內討論互聯網政治溝通的文獻拋開了“公共領域”理論,而從“把關人”、“議程設置”、“知溝”等理論入手剖析它們的內涵在互聯網政治溝通中的新變化。參見淦家輝,《中國網絡政治溝通研究》,中央黨校2006級博士學位論文。

      ⑤Wu,M.,“Measuring Political Debate on the Chinese Internet Forum”,Javnost,Vol.15,No.2,2008,p93.

      ⑥Zhou X.,Chan Y.,Peng Z.,“Deliberativeness of Online Political Discussion:A content analysis of the Guangzhou Daily website”, Journalism Studies,Vol. 9,No. 5,2008,p759.

      ⑦Zheng Y.,Wu G.,“Information Technology, Public Space,and Collective Action in China”,Camparative Political Studies,Vol.38 No.5,2005,p522.

      ⑧Mc Cormick,B.L.,Liu Q.,“Globalization and the Chinese Media: Technologies,Content,Commerce and the Prospects for the public sphere”,in Lee C. C.,ed.,Chinese Media,Global Contexts,Routledge,2003,p145.

      ⑨Hartford,K.,“Dear Mayor:Online Communications with Local Governments in Hangzhou and Nanjing”,in China Information,vol.19,2005,p217.

      ⑩,2010年9月5日登錄。

      (11)哈貝馬斯:《公共領域》,北京:三聯書店,1998年版。

      (12)丁學良:《華人社會里的西方社會科學》,《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997(10)。

      (13)Mc Gregor,R.,The Party:The Secret World of China’s Communist Rulers,New York: Harper Collins,2010,p30.

      (14)(16)參見Zhou Y.,Historicizing Online Politics: Telegraphy,the Internet,and Political Participation in China,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6.

      篇(10)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興起,網絡語言的研究成為人們探索的一個新領域。作為信息時代的言說方式,網絡語言中的新詞匯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語言經濟學中的“經濟原則”這個術語最早是法國語言學家馬丁內(Andre Martinet)在其《普通語言學綱要》中提出來的。此理論的核心思想是:交際中的語言單位(指符號、音素),由于人在各方面所表達出來的惰性,要求在語言活動中盡可能減少力量的消耗,使用比較少的、省力的、已經熟悉的、或是比較習慣的、或者具有較大普遍性的語言單位。這兩方面的因素互相沖突的結果,使語言處在經常發展的狀態之中,并且總能在成功地完成交際功能的前提下,達到相對平衡和穩定。人們在語言交流過程中,為了滿足言談互動時的經濟原則條件,語言表達會逐漸導向簡約化,最為明確的證據就是語言形式的固定化與說法的俗成化。

      語言簡約原則是英國語言學家萊文森(Levinson)在1987年提出的,是社交經濟理論當中的概念之一。簡約原則的觀點是:人們在言談對話當中,為了達到語言傳達的經濟效益,就必須使用最接近的說法,也就是差異性最小的說法來傳達最大的信息量。為了掌握發言權,只有用最短、最有力的說法來表達,才能夠在最短的時間里,完成傳達信息的任務,進而掌握發言權。為了社交禮貌或社交互動,言談的隱含性隨著雙方關系而調整,也就是說言談言語形式的長度與社會關系的親疏遠近成正比,關系越近言談形式越簡約。

      一、網絡新詞匯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的特點

      由于網絡語言根植于傳統語言的母體,因此傳統語言的語用理據也適用于網絡交際。此外,由于網上交際的特殊性,網絡語言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還表現出自身的一些特點。

      (一)信息減縮

      網絡信息社會高效快速的特點要求網絡語言必須遵循“經濟原則”和“簡約原則”,最大程度地對已知信息進行縮簡。在高速運轉的信息社會里,時間就是一切,交流變得簡約化。在這種情況下,語言用來傳遞信息、闡明事理的功能成為語言的第一功能。網絡交流中,人們注重的是信息傳遞的效率,突出有效信息。略去不必要的多余信息,是這類交際的特點。為了提高信息傳遞的速度和效率,必然要求語言符號形式上的簡化。例如,在輸入中用英文字母代替漢字,縮略語代替單詞,出現大量字母詞等(例如,現在大多數網友在網上聊天時用“AUV”來代替“哎呦喂”,用“LZ”來代替“樓主”)??傊?,速度是第一要務,只要不妨礙溝通就盡可能地簡化在鍵盤上的操作,這就是為什么連數字和標點符號都被賦予特定內涵的原因。

      (二)語體的混合和特殊符號的產生

      網絡語言是用手敲出來的,從這個意義上講它是書面語言。但同時,網民們在線交流時是腦子里想到什么就馬上打什么,加上追求輸入速度,表達時基本上是一種沒有經過很好整理的口語。這種情況也形成了網絡語言的最大特征,即介于口語和書面語的特殊語言狀態。因此,網絡語言帶有很大程度的隨意性。另一方面,由于網上交際大多既聽不見聲音也看不到表情,網民們就特別需要利用鍵盤符號的象形性來表達交際人在言談時的神態表情,于是便出現了情感符號這種新興的交際符號系統。情感符號的流通符合語言的經濟原則——構成越簡單、越接近原始圖像的情感符號,采用的比率就越高?,F在網上流行的情感符號,大都具有這種特點。例如:用“囧”來代替“窘”,用“O(∩_∩)O”來表示“開心”等。

      (三)大量諧聲字詞的產生

      盡管多媒體技術的發展使得在線語音聊天成為可能,但是就目前來講,網上交流大多數還是采用打字這種方式。對很多網民而言,打字畢竟沒有說話那么直觀。因此,從經濟角度出發,也為了使網絡交際更富有人情味和形象性,網民們就創造出許多局外人不好理解的新詞。另一方面,“網蟲”們多有網癮,一旦登錄因特網,馬上精神亢奮、思想活躍,而不熟練的打字技能直接影響著思想感情的表達和交流。因此,在線交流中他們就有意無意地“創造”了大量的諧音、縮略型的網絡詞語,起到了簡潔、形象、幽默的效果。例如:

      1.網絡熱門流行語“神馬都是浮云”中的“神馬”并非一匹神奇的馬,而是它的諧音“什么”的意思;“浮云”的意思即虛無縹緲,轉瞬即逝。“神馬都是浮云”的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有抱怨感嘆之意。

      2.大蝦:“大俠”的通稱,指網齡比較長的資深網蟲,或者某一方面(如電腦技術、或者文章水平)特別高超的人,一般聲譽較好才會得到如此稱呼。

      3.“XX控”中的“控”是英文“complex”的音譯,即情結,表示極度喜歡的意思。如“微博控”指的就是特別喜歡玩微博的人。隨著微博的流行,越來越多的人見面就聊起微博。但由于迷戀微博,網友中出現一大批“微博控”,他們沒日沒夜地上微博,一上就是十多個小時,甚至放棄睡眠時間。

      4.“你out了”里的“out”指的就是“out of time”的意思,指“過時、落伍、外行”的意思。

      (四)借代的廣泛使用

      篇(11)

      中圖分類號TP3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1)41-0204-02

      “舊書不厭百回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是蘇軾《送安敦秀才失解西歸》詩中的第一句,其中的“舊書”當然不是指老舊的書,而是指儒家的經典。東坡先生所謂的“百回讀”對于古人來說也并非是夸張,“書讀百遍,其意自見”,是古人信奉的真理,讀書百遍也是很多古人都能身體力行之的讀書之法。成語韋編三絕是說孔子讀《易》,閱讀的次數太多,以致于多次磨斷穿連竹簡的牛皮繩;清朝的康熙皇帝在其皇子的教育中就有“書必背足120遍”的規定。他本人從五歲開始讀書,于儒家經典,日日必讀,字字成誦。17、18歲時,讀書過勞,至于喀血,但仍不肯休息。24歲時,在內廷設南書房,選擇漢儒為侍讀學士,常侍左右講究文義。他命學士日日進講,雖在瀛臺避暑,也未嘗間斷。不論是孔子還是康熙,他們一生對經典不是“百回讀”,而是千回讀,萬回讀了。

      前人的讀書不僅體現在對一本書讀的次數的多上,更體現在理解的精上。南宋時期理學大家朱熹說:“讀書之法,莫貴于循守而致精?!^急不得者,功效不可急;所謂不可慢者,工夫不可慢?!彼€批評那種讀書貪多的傾向,一再講“讀書不可貪多,且要精熟。如今日看得一板,且看半板,將那精力來更看前半板”。

      “舊書不厭百回讀”的蘇軾在《又答王庠書》中答侄女婿王庠“問學”,介紹了他首創并實踐的一種讀書方法,說:“少年為學者,每一書,皆作數過盡之。書富如入海,百貨皆有之,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并取,但得其所欲求者爾。故愿學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如果說這種“循守而致精”的“百回讀”是一種專心致志的“深閱讀”,那么,與其相反的就是“淺閱讀”了。

      1 閱讀的層次

      美國當代哲學家、教育家莫提默?J?艾德勒(Mortimer Jerome Adler,1902~ 2001)在他的《如何閱讀一本書》中,將閱讀分為由低到高的4個層次:

      第一層次,基礎閱讀(elementary reading)。這是一個擺脫了文盲的狀態,識字并獲得初步的閱讀技巧。這是一個理解句子大意的階段。

      第二層次,檢視閱讀(inspectional reading)。這個閱讀層次要求讀者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一項閱讀任務,并理解文章的主旨。這個層次的閱讀是一種略讀或預讀。

      第三層次,分析閱讀(analytical reading)。分析閱讀是全盤的完整的閱讀,分析閱讀要求讀者對自己所讀的東西提出有系統的問題。

      第四層次,主題閱讀(syntopical reading)。這是所有閱讀中最復雜也最系統化的閱讀。主題閱讀要求讀者能夠對相關主題的文章進行比較分析,并通過比較分析獲取知識或思想的收益。

      很顯然,艾德勒的閱讀層次說為我們的淺閱讀和深閱讀說提供了理論的依據。徘徊于一、二層次的閱讀很顯然就是淺閱讀,達到三、四層次在=的才是深閱讀,蛤事實上,對于多數的讀者來說,他們在閱讀文藝、休閑、科普等方面的讀物時,都是采取淺閱讀的方式,很少有人能達到分析閱讀甚至是主題閱讀的學閱讀層次。

      以閱讀古典四大名著為例,如今的多數的讀者能夠達到對人物和故事的理解已經實屬不易,進而達到對人物和歷史背景的分析已經是鳳毛麟角,而能達到周汝昌和鮑鵬山那樣對《紅樓夢》、《水滸傳》有透徹分析和精辟見解的人更是少之雙少,但這并不影響這些名著對大眾文化素質的影響。

      事實上,前人的閱讀也并非都是深閱讀,晉代陶潛在他的《五柳先生傳》中對自己的評價就是:“好讀書,不求甚解?!碧諠撝暗闹T葛亮讀書也同樣是不求甚解,《三國志?諸葛亮傳》記載:“亮在荊州,以建安初與潁川石廣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等俱游學,三人務于精熟,而亮獨觀大略,每晨夜從容,常抱膝長嘯?!弊x書“獨觀大略”是算不上深閱讀的。

      不僅諸葛亮、陶潛在讀書時多采取“淺閱讀”的態度,就連宋學家陸象山也曾說過:“讀書且平平讀,未曉處且放過,不必太滯?!?/p>

      魯迅在《隨便翻翻》中說:“書在手頭,不管它是什么,總拿來翻一下,或看序目,或讀幾葉內容,不費力,不勞神,往往在看非看不可的書籍覺得疲勞后,拿來消遣?!?/p>

      西方學者弗蘭西斯?培根也曾說過:“有些書可以淺嘗即止,有些書是要生吞活剝”在他看來,多數的書是只需要淺閱讀即可。

      然而,應該明確的是從古代到現代,從東方到西方,學者們的淺閱讀是有選擇的,那就是不拘泥于字面而沉浸于思想,否則就不會有諸葛亮的“未曉不妨權放過,過后須要細思量”和陶潛的“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和培根的“少數的書是要咀嚼與消化的。”。

      2 現今社會淺閱讀現象分析

      隨著人類文明的進步與文獻的增長,人類的淺閱讀現象也從一種氣挑剔文人的個別現象演變成為一種大眾文化中的普遍現象。這種演變主要是由于自19世紀以來的人類知識的倍增。據英國學者詹姆斯?馬?。↗ames Martin 1933~ )統計,人類知識在19世紀的倍增周期為 50 年,到了20 世紀前半葉,縮短為 10 年;20世紀70年代,再次縮短為5年;到互聯網出現的八、九十年代之后,幾乎每 3 年人類知識的總量就翻一番。最近20年來,人類生產的信息總量,已經超過自人類產生以來 100 萬年生產的信息總和。

      在這樣的信息環境下,“舊書不厭百回讀”實在是一種誤人子弟的教誨了,如今,即使是專業人員對待專業文獻也多半是略讀多于精讀,而處于多媒體信息轟炸下的城市白領在休閑閱讀時更是采取浮光掠影的淺閱讀方式。

      與諸葛武候“觀其大略”的“淺閱讀”不同的是,當今社會城市白領的“淺閱讀”是一種淺層次的,以簡單輕松、消遣、實用、娛樂為目的閱讀形式。在這種淺閱讀中,即使部分讀者也希望在閱讀中獲取知識,這些知識也多半是拓寬視野、豐富談資為目的的,而很少有為了提高素養、增長才干而進行的閱讀。

      從近年來的暢銷書排行榜而知,當今社會淺閱讀的主體是城市白領,尤其是城市白領中的知識女性。

      在《中國新聞出版報》2010年12月17日的“2010年度全國優秀暢銷書排行榜”的前十名中無一是純文學或純理論、純技術的圖書。在筆者所在的圖書館,流通量最大的書全部是言情、武打、玄幻類的小說,或記實文學、婚戀及養生類圖書,讀者平均每本書的閱讀時間不超過一周,除去正常的學習工作時間和其它的生活娛樂時間,一部平均二十多萬字的書,讀者真正閱讀書的時間不超過十個小時,這種甚至算不上“觀其大略”的閱讀不可能是深層次的閱讀。

      淺閱讀現象的出現,從表像上來看是一種社會浮躁的表現,人們一方面對新知識新動向充滿好奇感;另一方面又不肯潛心研讀,但究其根源,筆者認為是一種社會發展的必然。

      在傳媒形式單一的時代,印刷型文獻是人們獲取知識和陶冶性情的最佳載體,文獻資源的相對匱乏也使得人們對圖書的態度與今天大不相同,一書難求,自然更容易手不釋卷。而網絡信息時代的到來,在帶來了知識信息的激增的同時,也加速了知識信息的自我淘汰,網絡、電視、手機等無處不在的信息傳播使得許多書本上的知識成為明日黃花,在這種情況下,人們對于多數以休閑、娛樂為目的的紙本文獻的閱讀必然是“觀其大略”的淺閱讀。

      而對于數字化的電子文獻,由于檢索技術的不斷提高,人們可以在第一時間內找到自己所需的知識內容,瀏覽這種淺閱讀甚至已經成為沒有必要的閱讀方式。

      一方面淺閱讀的泛濫使文獻中的知識得不到有效的挖掘,另一方面,淺閱讀也有效地拓寬了讀者的視閾,便于他們對個性化需求文獻的深閱讀。

      3結論

      網絡,尤其是搜索引擎的出現,改變了以往人們對閱讀的理解,一味地指責淺閱讀膚淺本身就是一種膚淺的行為。在信息超載的時代,信息焦慮已經成為現代人的通病,淺閱讀的功能還在于能將人們的心理帶回寧靜中去。

      當前淺閱讀的群體的迅速膨脹,不是一個值得非議的現象,相反恰恰是文化復興的先兆,其實,對于大多數人,養成一種讀書的習慣比從書本中學到什么更重要。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亚洲片在线| 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毛片| 国产精品无码素人福利不卡| 青草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粉嫩美女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自在拍一区二区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无需播放器| 亚洲精品无码专区久久同性男| 国产精品欧美久久久久天天影视| 国产精品免费高清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无码日韩国产不卡?V| 99久久99久久精品国产片| 69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久不卡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99爱免费视频| 欧美日韩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波多野结衣| 四虎国产精品免费久久| 999国产精品色在线播放 | 欧美精品区一级片免费播放| 日韩精品在线一区二区|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专区| 精品亚洲成a人片在线观看少妇|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野狼第一精品社区|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大片日韩精品| 精品三级在线观看|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久久| 欧美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国产91精品在线| 国产精品久久成人影院| 国产精品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不卡 | 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影院| 国产精品免费观看视频|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99热| 九九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久久99国产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