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創意產業的特征大全11篇

      時間:2024-01-13 16:53:32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創意產業的特征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創意產業的特征

      篇(1)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快速發展,其低能耗、高附加值的特征和提升城市競爭力的功能使其備受青睞。對這一新興產業的影響因素進行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一、概念及特征

      當代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源于創意產業這一創新理念的提出。創意產業的概念首次出現在1998年出臺的《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所謂創意產業,就是指從個人的創造力、技能和天分中獲取發展動力的企業,以及通過開發知識產權創造潛在財富和就業機會的活動。”這一定義成為許多國家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基礎。

      對于這一新興產業,世界各國對構成文化創意產業的行業范疇不盡相同。各國基于自身優勢和國家的總體發展戰略,在通用的文化產業基礎上衍生出不同的概念和范疇。例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國主要推出創意產業概念,美國主要以版權產業作為總體理念,日本等國則更重視“內容產業”的提法。

      在我國,各地區推出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中對該產業定義與范疇也并未統一。①本文認為,文化創意產業是通過創作、創新形成以知識產權為主要價值形式的文化產品、內容或服務。通過社會公眾的文化消費實現價值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它包括創造、生產知識產權的上游產業,以及傳播、分銷知識產權產品的中下游產業。文化創意產業特征主要有以下特征:以創意、創新為根本要素和動力,以文化內容、創意成果、知識產權為核心價值,以先進技術為重要支撐,科技創新與內容創新高度融合,附加價值高且資源消耗度低。

      二、相關研究成果

      關于構建文化創意產業的要素,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Richard Florid在《創意階層的崛起》中提出了在文化創意產業界具有深刻影響力的3T理論,即技術(Technology)、人才(Talent)和包容(Tolerance)。他將人才和知識置于突出的位置,強調了人才因素對創意產業的重要性。英國城市規劃權威、傳通媒體總裁Charles Landry則認為構建創意城市的基礎需要七大要素:人員質量,意志力與領導力,人力的多樣性與各種人才的發展通道,組織文化,地方認同感,都市空間與設施,網絡與組織架構。[1]這一指標體系除了將人才、知識作為核心因素,還把外部環境作為重要的考量因素,重視產業集群系統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Nick Clifton對英國與北美地區創意、人才資本與高科技產業之間的關系進行了研究,提出了更多的創意產業影響指數:同性戀指數(gay index)、波西米亞人指數 ( bohemian index)、文化機會指數( Cultural Opportunity)、人才指數( Talent index)、多元化指數( Diversity index)、高科技指數、公共供應指數( Public Provision Index)、地理層級( Level of geography)。[2]關于產業競爭力的研究,美國哈佛商學院戰略管理學家邁克爾?波特提出著名的“鉆石模型”(也稱“國家競爭優勢”理論),該模型指出決定一國某個特定產業的競爭力有四個因素:生產要素,需求條件,相關產業和支持產業的表現,企業的戰略、結構、競爭對手的表現。在四大要素之外還存在兩大變數:政府與機會。機會無法控制,也不可漠視政府政策的影響。以上內容構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理論基礎。

      三、影響因素分析

      本文認為對文化創意產業可基于“文化+創意+產業”三個維度進行分析,根據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特征來探討其影響因素。

      (一)“文化”角度

      1.歷史與文化資源。文化內容是文化創意產品價值的核心部分,更是文化創意產業鏈的高利潤區域。文化內容來源于歷史與文化資源,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和深厚的人文底蘊能夠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肥沃的土壤。從供給角度看,文化資源作為文化創意產品的重要投入要素,其價值將部分直接轉移到新產品,或通過影響力等間接形式增加新產品的附加值。從需求角度看,良好的歷史資源和文化氛圍也有利于培養出忠實的文化消費群體。

      2.經濟基礎。人們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主要是滿足精神性的直接消費需求或提升附加值的生產需求,屬于收入需求彈性較大的非剛性需求。因此經濟基礎是影響文化創意產品需求量的重要因素,經濟發展水平越高,居民消費結構中用于滿足文化和精神需求的比例越高,那么這一區域對文化創意產品的需求市場就越大。

      (二)“創意”角度

      1.人才素質。文化創意產業是以創意、創新為根本要素和動力,而創意來自人的智慧和創造性思維,因此創意的競爭首先在于創新型人才的競爭。文化創意活動的產業化運營對從業人員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有很高的文化和專業素養,又要能熟練應用現代科技,還要懂得迎合市場需求。一個區域的人口多元化、文化多元化不僅能帶來豐富的創意素材,也有利于人們在知識與觀念的碰撞交流中產生新的火花,并有利于形成鼓勵創新、包容個性的社會環境。為創新型人才提供良好的生存發展空間,這是當前大多數標志性的文化創意中心集中在國際化大都市的重要原因。

      2.企業創新戰略與創新管理。文化創意產業是以企業為主要的競爭主體,文化創意企業的創新管理能力是產業競爭力的重要體現。有效的企業創新戰略和創新管理,有利于培養創新型人才并充分挖掘人才的創新潛力,通過市場機制整合分散的文化和創意資源實現專業化、規模化經營,并有利于推動整個文化創意行業的創新體系建設。

      3.知識產權制度。創意本身易被復制,現今創意又往往與現代化的信息技術相結合,這使得文化創意產業比傳統產業的產品更易于被復制。因而文化創意產業更加依賴于知識產權來實現其產品的經濟價值。在創意研發階段,如果知識產權保護不力,將嚴重損害原創者的利益,挫傷原創性活動的積極性,進而將嚴重影響整個產業核心競爭力的提升進度。美國是世界上文化創意產業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美國極為注重知識產權保護。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美國政府全面實施版權戰略,加強版權保護,形成了全球保護范圍最廣、相關規定最詳盡的知識產權法律系統。

      4.先進技術。文化創意產業具有科技創新與內容創新高度融合的特征。網絡技術、3D技術、數字化、云計算等高新技術的運用。不僅實現了對電視廣播、新聞出版等傳統文化產業的提升和改造,更推動了一系列新興產業的快速發展,引領流行文化、時尚文化的潮流。不僅如此,高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還能夠擴大創新主體,使消費者和產品使用者都參與到新興業態的創新活動當中,進一步提升文化創意產業的自主創新能力和原創能力。

      (三)“產業”角度

      1.文化創意企業融資模式。文化創意類企業主要依靠人力資本和知識產權等無形資產,屬于輕資產型公司,往往缺乏可用于抵押擔保的有形資產。而國內銀行一般只接受房地產和流動性強的有價證券作為抵押物,這大大限制了文化創意企業的融資能力。缺乏有效的融資渠道將使文化創意企業難以突破規模小、分散化的狀態,難以做強做大。針對文化創意企業資金需求特征建立多元化、多層次的融資模式,無疑對推動產業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2.政府作用。歐美文化創意產業集群主要是基于市場機制的自組織過程,而亞洲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如韓國、中國、新加坡等),其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很大程度上是在政府主導下形成的。政府行為對文化創意產業的作用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政府制定的文化創意產業規劃和扶持政策會影響到產業的要素供給,政府作為文化創意行業標準制定者和產品消費者會影響到產業的需求條件,政府制定的相關法律法規會影響到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結構及企業戰略。

      總體而言,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不同于傳統產業的典型特征,基于該產業本質特征,本文認為以上八個方面是構建和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因素。經過二十多年的發展,現代文化創意產業競爭越來越激烈,市場細分和專業化分工日益增強,我國及各地區政府應基于自身的資源和基礎,合理規劃實現差異化競爭。

      注釋:①《北京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計劃綱要》、《上海創意產業發展“十一五”規劃》、《深圳文化創意產業振興發展規劃(2011―2015年)》。

      (作者單位為廣東省深圳市光明新區經濟服務局)

      參考文獻

      [1] Charles Landry.創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創意生活圈[M].楊幼蘭,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9:167-197.

      [2] 林穎.西方文化創意產業研究前沿述評[J].福建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總第187期,2014(4):157.

      [3] 邁克爾?波特.國家競爭優勢[M].李明軒,邱如美,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07.

      [4] Richard Florid.創意階層的崛起[M].司徒愛勤,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5] 魏鵬舉.內生增長理論視野中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J].投資北京,2008(7):88-89.

      篇(2)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20世紀60年代晚期,文化、商業和社會這三者之間的互動越來越緊密,文化產業也就隨之誕生。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于文化產業的定義是“以無形資產和文化為核心,其產品生產是生產、創意和商業化的結合過程的產業。”

      創意產業這個概念最初由英國提出的,20世紀末的1998年,時任英國首相托尼.布萊爾為了挽救國內日益衰退的經濟,成立了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并制定了《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和《創意產業專題報告》,后者第一次清楚的定義了創意產業: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創意產業路徑文件》則指導并推動英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并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創意與創新、創造的區分

      創意與創新、創造這三個詞意思非常相近,特別容易混淆。然而,三個概念在延伸意義上還是存在明顯的區別。創造就是把兩個以上的概念或事物結合起來從而將以前沒有的事物產生出或造出來了。創意是指對現實事物的理解所衍生出的一種具有新穎性和創造性的想法。創新是指”把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組合引入生產體系”:引進新產品;采用新的生產方法;開辟新的市場;實行新的組織形式等。

      當出現某些語境不嚴格的情況時,人們經常會混淆這三個概念。很多所謂的專家認為應該將任何具有創意性的產業都歸類于創意產業,并且應該在表述時用“創意產業”而不是“文化創意產業”。事實上,這種想法是錯誤的,這是一種泛化創意概念的做法,且并不利于正確熟悉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現階段若要發展和研究文化創意產業,就必須將創意與科技的創造和商務領域的創新區別開來。

      三、文化創意產業界定

      突出創意的文化特征,并非等同于混淆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兩者的概念。實際上是因為創意存在著巨大的潛在經濟價值,才吸引了眾多眼光、投資者等來關注文化創意產業。各個國家一般都會在發展自身文化創意產業時界定其涵蓋的范圍,再以英國為例,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小組(Creative Industry Task Force)就確定本國文化創意產業包括廣告業、設計業等。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產業的職能范圍其實有著很大的重合,這使得很多人會錯誤的把文化創意產業當成是文化產業的一種新形式或是附屬。實際上文化創意產業并不屬于傳統的產業范疇,因為它產生于新技術條件之下,自身并不具備大多數傳統產業的特征,它分解重組了產業鏈并滲透于其各個環節。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為核心,只是由于文化產業中的創意活動更密集,才使得各國會將很多屬于文化產業范圍的完整產業包含在文化創意產業中。

      四、文化創意產業與產業的文化創意二者的關系

      文化創意因素在產業鏈中隨處可見,同時也位于價值鏈的頂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便在于利用產業中的創意元素來行之有效的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并培養屬于自己的核心競爭力。以意大利為例,當“中國制造”因勞動成本低而行銷全球時,意大利制造業卻利用自身優勢摒棄了老式規模化生產,以文化創意產業為基礎,發展出了法拉利,蘭博基尼,Gucci等知名品牌,使 “意大利制造”品牌在世界市場獨樹一幟,同時有效推動了該國的經濟復興。

      在當今社會,文化創意產業正在蓬勃發展,卻依然存在很多人質疑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出現這種情況的根本原因就是這些人未能重視產業中的創意因素-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與關鍵之處。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重要基礎,而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的核心,文化創意產業同時也是一個具有高滲透性的產業,可以與其他產業相互融合從而推動產業升級。文化創意產業與各種傳統產業對接可以非常有效地提升產業以及城市的競爭力,我國各城市應利用自身優勢,結合自身情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來走出產業發展困境。

      參考文獻:

      篇(3)

      為研究文化產業的發展規劃,就應當從其自身所體現出來的特征來進行研究,而其主要的特征內涵則包括了以下幾點。

      (一)文化創意產業與現代旅游業的協調結合

      從現代旅游產業的文化發展情況來看,兩者之間存在著千絲萬縷的聯系。首先,文化底蘊是旅游發展的靈魂所在,而旅游的經濟結局又成為了現代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人們在生產中,與環境相融合,從而達到了一個有機的整體,并在協調發展中,完成對文化創意領域內部的創新建設,這對于定量的區域描述來看,都成為了創意產業階段的一項重要組合結局。而具體的信息產業表現,其創新的體現,就在于對空間協調作用的補充,并以此來完成對互動界面之間的聯系貫徹,從而更有效的實現對文化創意的有效改善。

      (二)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協調統一特征

      旅游產業是我國文化發展的一項重要支撐點,也是文化創意表現的一項重要體現。在這一類的文化旅游發展中,經濟產業是一切發展的必要前提。因此做好對旅游產業的需求性創意建設,就成為了現階段文化產業發展中的重要結構。對于這一協調發展的形式來看,國內外的發展行情為我國的發展指明了道路。首先從世界旅游產業的發展狀態來看:第一,將旅游業與文化的五行產業進行聯系促進,可更好的緩解對旅游產業的有序建設,并可完善對文化傳播形式的改善;第二,在起步階段,文化創意產惡意的增速,應高于旅游產業的增速,且更為穩定,同時也會帶動后續的旅游產業發展;第三,在穩定階段的發展過程中,通過對文化產業的顯著促進,在旅游業與穩定的發展階層上,也更好的促進了對旅游產業的更新完善,這在產業的創新水平上,也都極大的提升了產業的和諧發展力度。因此,文化創意與旅游產業的協調性,就在于其在創建過程中的經濟依靠作用,通過協調發展,從而更進一步的完善了對基層結構形態的有效創建。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布局結構

      本次的研究數據,以2000—2014年期間的湖南旅游局調研結果來進行對比分析,經湖南旅游局對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設計,從具體的情況出發,設計符合當地文化創新設計的結構,從而進一步的完成對創意產業的有機化研究。在此研究的過程中,對其分布結構的研究對以下的集中分布情況進行分析。

      (一)指標分布體系

      從現代旅游的產業本質來看,旅游的本質就在于對資源的憑借標準,并根據旅游的實際生產情況來確定規劃目標,實現對旅游服務的滿足,并爭取經濟、社會、文化等多個方面的合理經濟效益配合。就目前的旅游產業生產水平情況來看,應用單一的指標風閥進行旅游業內部的產業比認證,并根據旅游投資的比例進行控制,即為指標體系的調控手段。在旅游業的出口分布研究中,根據實際的旅游產業水平研究,進一步實現對現有設施的內涵管理,從根本的結構建設角度上完成對基本信息的創建完善,從而實現旅游產業水平的穩固發展,并結合實際生產理念進行景觀、社會文化、經濟以及人口四個層面的多個指標進行創新改建,并依據文化的產業創意進行經濟全球化背景內部的核心創建,從而實現在文化創意領域內的產業化運營管理。從文化創意產業的經濟全球性發展行情來看,創新就是其生產的核心動力,并通過技術上的革新創新,從而實現在產業的運作形式上的文化因素創建,并完善對產業新型行情上的創作建設,實現對廣播影視音像技術上的革新。就當前的文化發展策略來看,對于檢測所得的測度信息,也存在數據上的指標定義失調,分析抑制的數據指標信息,并進行信息策略上的再調整,實現對產業影響規模上的調控,對于影響因素的調整等,都有極大的促進作用,在這樣的環境下,社會創新產業值指標,就需要建立在對產業就業機會上的調整,并以此來研發對投資項目金額的調控。

      (二)產業布置的分析因子

      在進行產業的布置中,針對其產業分布的因子進行分析調整,分析其因子所產生出來的原始數據信息,并根據統計信息來進行變量上的信息認知。結合實際的生產變量依據對隱藏性的因子進行分析。在產業分布的變量關系中,對于因子的布置情況,在原始的數據上,存在一定的矩陣關系,這在因子個數的應用中,就需要根據載荷的矩陣規律完成其不同因子的排序分析調整,從而更進一步的實施對信息的分析。

      (三)協調模式環境下的信息模擬判別

      從旅游產業的文化創意產業形勢來看,理想的狀態對旅游業的發展有一定的推進作用,例如從旅游產業的文化創意產值空間進行調度,即可有效的完善對差距信息的補充,從利益以及協調的顯示生活發展情況進行文化的創意產業建設,既能夠在顯示生活的發展基礎上完成對創業結構的改善,同時也可達到一個二者相互協調的理想數值,對于后續的模式建設發展,都能夠極大的促進其設施的發展建設。其定義的協調發展環境,就應從不同的學者以及定量研究體系上實現對協調度的認知應用。在應用信息的模擬分析中,其定義域的協調度分析,主要以C=(X+Y)/(X2+Y2)1/2為基準,其中X為產業的綜合生產水平,Y則代表創意產業的水平指數,C則為在發展過程中的經濟生產水平結果。依據已知的X、Y值分布變化情況,在協調過程中,主要分以下幾類結果:創意高于綜合水平,阻滯了旅游業發展;旅游業高于綜合水平,產業過剩;發展基本滿足經濟需求,出現增長;旅游業高于文化創意,初夏時期產業過度,增長過快;創意與文化系穩定發展實現了和諧發展策略。

      三、湖南省文化創意產業的今后發展策略展望

      依據湖南省近年來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情況來看,對于綜合指數的運行計算,存在一定的模式缺陷,但總體來說,符合旅游經濟的總體發展路線。其產業的分析展望如下:

      (一)湖南的旅游綜合指數分析

      從湖南近年來的旅游綜合指數來看,其創意文化產業的綜合發展展望,就需要結合實際的算法來進行綜合統計分析,應用SPSS16.3統計軟件來進行本次的綜合指數分析,其中數據的卡方矯正則以t或X2來檢驗,當P<0.05時,表明其增長具有統計意義。而從行業的轉型結構來看,在綜合信息的分布上,也存在以下幾點差異。首先,在旅游業的影響因子中,導致其主要誘因發生改變的主因,在于入境旅游人數與入境旅游人均花費的比率上,而在這一形式的個性變化中,從業人員與游客之間的因子分布,也呈現出了一定的改變。就湖南近年來的旅游產業水平調整變化結構。

      (二)湖南旅游產業文化的創意生產綜合指數驗算

      為完成進一步的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的調整,從現代信息產業的發展規格上進行全面的掌控分析,并完成對軟件程序的全面指標管理,選取合理的數據因子進行調控后,根據文化的創意反應環境進行特征分析。并根據其文化的創意類型進行綜合文化特征分析,結合實際的生產依據進行創新產業領域內的綜合評價分析后,其作用效果,即可得到有效的管理調整,這對今后的信息認證來說,均具有較好的完善效果。

      (三)旅游產業的空間文化分布

      為達到湖南省旅游產業認證,從協調的空間差異形態上,完善對省內數據的空間分析,并根據湖南省的州市環境產業應用,從而實現對文化創新產業的綜合指數控制,并依據湖南省的信息調度,從而實現對省市情況的分布監管。根據湖南省的經濟分布結構來看,從產業的量化生產來實現對經濟旅游的有效發展,并促進鄉鎮的和諧發展。通過政府的文化發展鼓勵,從而進一步的完善對環境的改善,實現就產業向新興產業的完美轉型。結束語通過文化創新產業的合理布置,并結合旅游產業來實現對經濟形態結構的轉型,已經成為現代經濟發展中的一項重大改革。在這一領域的發展中,主要分為兩個步驟來進行:第一,根據省內部的經濟產業發展形態進行考察創建,依據相應的空間分布形態架構進行領域內的創建分布調整。第二,依據現有的產業分化情況建設有效的經濟發展區,根據文化創意的產業領域進行協調調整,從經濟的便利形態進行推動發展,并結合經濟的供應渠道實現新型文化產業的全面推動。伴隨著現代經濟的非發展,文化經濟的發展目標,已經成為了最主要的發展目的,結合實際生產需求進行調整,必然能夠極大的推動我省的經濟發展。

      參考文獻

      [1]劉登佐,甕晶波.兩型社會建設與湖南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探析[J].現代商貿工業,2010,(16):113-114.

      [2]易華,易小云.長沙市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對策分析[J].湖南商學院學報,2010,17(06):98-101.

      [3]陳國生,彭文武.湖南旅游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的協同效應測度及其空間分布特征分析[J].荊楚學刊,2015,(4):41-48.

      [4]陽琴,陳國生,王成云等.湖南傳統出版產業與新興媒體一體化發展的問題和對策分析[J].經濟師,2015,(03):180-181.

      [5]吳小平.株洲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芻議[J].科技廣場,2014,(04):219-223.

      [6]肖雁飛,趙佳華.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研究[J].經濟研究導刊,2013,(16):81-82.

      [7]彭希林.長株潭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化發展的背景分析[J].文教資料,2015,(10):54-56.

      篇(4)

      本文運用演化經濟學、產業生態學等基本理論。從生態學視角提出創意產業融入制造環節的共生演化模型,為后續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一、 共生演化模型的理論基礎

      1. 演化經濟思想對創意產業研究的啟示。演化經濟學借鑒生物進化的思想方法,研究經濟現象和行為演變規律。它將技術變遷看作眾多經濟現象背后的根本力量,以技術變遷和制度創新為核心研究對象,用動態的、演化的理念來分析和理解經濟系統的運行和發展。演化經濟學對主流經濟學的挑戰就在于以動態演化的視角理解社會經濟過程,以歷史動態的觀點揭示經濟發展過程和動力。他們強調制度的演化和選擇是典型的非線性、非平衡和非穩態的機制,認為經濟世界在某一時間和地點所能觀察到的經濟現象是一種持續不斷地演化過程中轉變的產物。演化還意味著在時間進程中新質會突現,強調新技術是經濟演化的根本動力。共同演化的分析范式有助于更好地理解經濟變化的動力,揭示經濟變遷的真實面目。因此,經濟學研究應以系統的、演化的、整體的觀點建立動態的演化模型。

      事實上,創意產業本身就是經濟系統演化的結果。產業演進遵循的一個基本原則是產業結構合理化。產業結構合理化意味著各產業之間的比例關系協調,社會再生產能夠順利進行,供求基本平衡,資源能夠合理有效配置,不斷變化的市場需求能得到較好的滿足。產業結構高度化是城市經濟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后所出現的共同趨勢,表現為產業結構的知識集約化和經濟服務化,使得產業具有更高的附加價值。從產業的主導方式來看,創意產業中創意取代了勞動力簡單累積,成為產業生產方式的核心。從產業運作模式上看,創意產業改變了產業發展的靜態平衡,趨向于一種動態平衡,不斷地設計市場,策劃市場,激發市場。創意產業的產品不再是基本的物質性必需產品,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娛樂性。在我國大都市中,創意產業的興起正是產業結構合理化和高度化的要求,體現了產業系統對經濟社會環境的適應過程。所以,本文用演化經濟的思想來構建研究模型。

      2. 創意產業價值鏈融合功能的經濟解釋。創意產業通過“越界”促成跨行業、跨領域的重組與合作,是一個全新的產業概念。任意一種創意活動都必須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通過重塑傳統產業結構來完成價值實現。如消費性創意產業重塑傳統產業的服務內容,生產性創意產業中工藝創意重塑傳統產業的產品設計,商業創意重塑傳統產業的盈利方式。創意產業的融合功能體現在其價值鏈的不斷延伸與拓展,在演化過程中,創意產業價值鏈上節點的數量不斷增加,創意產業系統不斷細化,經濟主體不斷豐富。從產業融合角度來看,創意產業不再簡單地區別于過去的傳統文化產業,它是適應新的產業形態而出現的創新概念。

      創意產業價值鏈的延伸必然導致經濟系統內部構成元素的復雜化,最終體現為以下三種結果:一是創意產業化,即以市場機制來促進文化、科技創意的發展,在創意產業生產系統中產生直接經濟價值;二是產業創意化,即在傳統產業的商品和服務中融入創意元素,使創意產業成為企業附加值的一個環節;三是城市創意化,創意產業能夠實現創意產品與城市品牌的協同營銷,通過多元文化的融合提升城市整體形象。

      當發展到城市創意化后,其產業融合功能又將朝著何種趨勢演化?回顧一下創意產業的誕生,或許有助于對這一疑問的回答。創意產業本身是社會經濟發展到一定的階段的產物。創意及創意產業早已有之,為何現在提及,必有其緣由。創意產業的生命力體現在其融合創新能力。這正是我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所必須的。經濟增長方式轉型、城市功能轉軌等都迫切需要將創新納入經濟系統,作為經濟增長的核心要素。創意產業的興起體現了這一迫切需求。所以,創意產業被寄予厚望。在將來某一發展階段,當創新能力成為各產業發展的普遍推動力,資源與環境對人類生存與發展不構成壓力,總體的社會經濟發展進入新的時期,創意不再成為稀缺要素,那時候是否還會像現在這樣竭力倡導創意經濟,努力扶持創意產業。所以,創意產業的興起具有一定的階段性。未來,創意產業將回歸、融合到上下游產業中去。這也是其歷史使命的終結。本文的模型構建也正是基于這一思想。

      3. 產業共生演化模型的文獻回顧。創意產業通過“交融”促成不同行業、不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在對上下游的融合輻射中,創意產業能將滲透到工業、農業乃至傳統產業的任何領域。產業共生演化是創意產業的重要生存法則。關于共生演化理論的淵源,可以追溯到熊彼特的創新理論。共生(Symbiosis)原是生物學名詞,指不同種屬按某種物質聯系在一起,形成共同生存、協同進化的關系。西方學者從20世紀中葉開始將共生理論應用于社會領域,用共生理論設計社會生產體系,強調社會生產體系中各個因素的作用和關系。共同演化借助于復雜理論、突現理論、計算機組織理論、種群生態理論,逐步成為分析解釋復雜現象的科學研究方法。胡曉鵬(2008)試圖將共生原理引入到產業經濟理論中,闡述產業共生的行為模式和系統特征。張艷輝(2005)通過對生態因子、種群密度、食物鏈等概念的隱喻,對產業結構、產業組織理論的相關問題進行了重新闡釋。

      關于共生模式的判定,國內外的研究主要通過Logistic方程、共生度、共生界面等方法進行分析。王子龍等(2006)利用Lorka-Volterra競爭方程,判斷集群之間是偏利共生還是互惠共生。楊毅(2003)以質參量描述的共生度分析了對稱性共生和非對稱性共生需要滿足的條件。Chertow(2000)認為產業共生的關鍵是協作,地理上的臨近提供了產業共生的可能性。Suvi Lehtoranta等(2011)認為共生演化是研究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同時涌現種群之間的相互因果、相互適應的關系,共生演化具有技術特性。有必要建立共同演化模型,以更好地理解經濟變化動力。關于共生演化理論的應用價值,Thomas Graedel(2010)揭示了生態學中的生物組織與產業中的企業組織的相似性。Paul Hawken(2010)將產業生態定義為提供了一種大規模、整合的管理工具以設計產業基礎結構,使其成為一系列相互關聯,與全球自然生態系統密切相關的人工生態系統,并利用生態思想探討商業活動與環境問題的相互關系。Hannan和Carroll(1993年)用種群的生態密度來描述產業集中度的變化規律,并對企業應在何時進入或退出一個產業給與決策支持。羅珉(2001)運用種群生態學的觀點解釋了隨著企業數目的增加,企業的組織形式趨于多樣化。楊忠直等(2003)運用生態學基本原理,對系統生存理論、企業行為、企業生存競爭、企業適應性與進化、商業生態系統、商業生態工程等進行了分析。

      二、 產業共生演化模型的構建

      1. 產業生態位測度模型。產業生態位寬度包括資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間跨度、時間跨度等測量維度。設N為產業生態群落中的產業個數,r為測量維度個數,Pij為第i個產業的第j個維度的定量評價值。根據Shannon-Wiener生態位寬度計算公式,產業生態位寬度的計算模型可根據以下公式來調整:

      BJi=-[1/(1gN)]×[Pij/(Pij)]×1g[Pij/pij]

      i=1,2,…,N,j=1,2,…,r

      生態位重疊的測量維度與前面生態位寬度的測量維度相統一。任意2個產業在資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間跨度、時間跨度等維度上重疊的計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礎上:

      dij=dji=Pik/[(phk)×pjk]

      產業生態位分離的計算模型,建立在以下公式基礎上:

      fij=fji=(1-Pik)(1-pjk)/[(1-Phk)]

      上式中,Phk為第h個產業在第k個維度上的定量評價值,Pik為第i個產業在第k個維度上的定量評價值,pjk為第j個產業在第k個維度上的定量評價值。

      在該模型基礎上,根據創意產業和制造業的資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間跨度、時間跨度等,可以確定這兩類產業生態位的影響因子。運用該模型,可以對創意產業和制造業的資源利用多樣化程度進行測算,分析創意產業和制造業的結構生態位寬度和綜合生態位寬度。企業對共同資源的爭奪會形成生態位重疊。生態位的重疊程度會影響企業的競爭程度。產業生態位重疊模型與分離模型可用于分析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的合作條件,綜合考察創意產業與制造業在資源控制、生存能力、空間跨度等生態因子中形成的梯度位置,以及在生存空間內承擔的經濟功能。

      2. 產業協同進化模型。本文將創意產業和制造業在生態系統中的內生和外生變化(資源、技術、信息、制度、生產氛圍等變化)簡化為產業的產出規模。這一產出規模的變化過程反映了產業生態群落的共生演化過程,每個產業的產出增長與生態環境間的關系表現為如下Logistic方程:

      =rx(1-)

      其中,k表示某一時間和空間內,在給定各種要素情況下,每個產業產出的極限值。r表示理想條件下產業產出的自然增長率或內稟性增長率。x為產業的產出水平,它是時間t的函數。(1-)稱為Logistic系數,即產業尚可生產的產出空間。

      以Logistic方程為基礎,本課題將考慮創意產業和制造業之間的協同進化關系,即產業之間的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共生關系及其共生穩定性問題。根據Lorka- Volterra競爭方程,產業協同進化模型為:

      =r1x1(1-+k12x2)

      =r2x2(1-+k21x1)

      式中,ki>0表示xi的最大可能產出,kij表示產業j對產業i的作用影響系數,i,j=1,2。

      利用上述模型,可以結合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的生產經營特征、產品特征、商業模式等,分析創意產業融入制造環節的產業協同進化特征。生態位的分離導致不同產業具有不同的商業模式、技術特征,形成協同進化的“命運共同體”。借鑒自然界中生物種群共生進化過程,可以將創意產業與制造業協同體中的技術、信息、制度等要素變化簡化為產出信號,在基本的Logistic方程基礎上,形成創意產業融入制造環節的協同進化模型。在這類模型中,主質參量在共生關系的形成中具有關鍵作用。通過測算共生度系數,可以反映產業間主質參量的互相作用程度,判定產業間的共生模式,如偏利共生、互惠共生等,進一步推導產業間穩定共生的條件,探討創意產業對制造環節的融入程度及互利作用的影響因素。

      3. 創新產品擴散模型。創意產業和制造業生產的產品是互補產品。創意產業為制造業提供創新設計,制造業為創意產業的增長培育市場或客戶。按照Logistic增長規律,創意產業的產品擴散過程為

      m1(t)=(1+r1)m1(1-+1)

      上式中,m1(t)為創意產業在t時刻的總產出,r1為創意產業的自然擴散率,N1、N2分別為創意產業和制造業的最大產出額,m1為創意產業期初的總產出,1為制造業對創意產業產品擴散的促進作用,即擴散疊加系數,1為制造業為創意產業產品擴散的疊加部分。

      如果缺乏創新、技術停滯,制造業會逐漸衰退,表現為總產出的逐漸減少,設衰退率為r2。制造業在t時刻的總產出為m2(t),期初的總產出為m2,在不受創意產業影響的情況下,m2(t)=(1-r2)m2。

      創意產業為制造業的技術進步、產品升級提供了創新源泉,延緩了制造業的衰退,在創意產業融入制造環節的前提下,m2(t)=(1-r2)m2(-1+2)。

      m2(t)為制造業在t時刻的總產出,只有當2>1時,制造業的產出才不斷增加。同時,制造業還會受到自身的阻滯作用,于是:m2(t)=(1-r2)m2(-1+2-)

      基于上述上述模型,可以分析創意產業融入制造環節過程中的產品擴散路徑。在創新產品的擴散過程中,制造業作為創意產業的互補型企業為創新產品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形成的場源對創新產品擴散具有加強作用, 導致場源的疊加。創新產品的擴散是擴散主體、競爭企業和互補企業三者的綜合作用。互補關系使得擴散主體與互補產品之間產生相互疊加的作用,使擴散的幅度有所擴大。針對這種疊加效應,綜合考慮自然擴散率、衰退率、市場容量等因素,利用創新產品擴散模型,可以探討這種場源的疊加效應。利用平衡點穩定分析法,可以判斷在時間變量不斷變化的情況下,產業間創新產品擴散疊加的演化趨勢。

      三、 共生演化視角下對創意產業的研究價值

      1. 將生態學的研究視角與分析模型引入到創意產業研究中。本文通過對生物體與企業個體、種群與產業、自然生態系統與產業創新系統的映射和隱喻,揭示了產業融合發展的客觀規律。同時借鑒“物競天擇、適者生存”的生物演化思想,將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的共生、融合、創新、進化等行為機制刻畫于模型中。模型的構建思路主要依據生態學的思維邏輯,并遵循了演化經濟學的生物進化邏輯,把創意產業對制造業的融合看作具有適應性、應激性、變異性等的生命運動過程。

      2. 將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相結合,從共生演化角度,關注產業間的互動機制。與前人注重對創意產業本身的研究有所不同,本文更為關注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間的相互作用機制,通過構建模型以期刻畫創意產業與制造業各自的產業生態位特征,創意產業與制造業的協同演化過程,創意產業的創新產品在制造環節的擴散疊加效應。

      3. 共生演化模型的提出將為創意產業促進政策的制定提供新的思路。在共生演化理論指導下,本文認為創意產業政策的制定應遵循產業發展的自身規律,需要充分了解產業所處的生態系統,尤其要剖析區域經濟中不同產業間的關聯作用機制,從共生環境、共生模式、共生績效等角度,構建有效運行的產業生態系統。

      總之,現有研究對共生演化、產業融合等基本理論已經進行了全面、深入的介紹和分析。將生態學思想引入對產業現象的研究已具備可行性,這為本研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尤其是生態學中對生態位、種群關系、群落演替等的分析模型,為產業融合、創新擴散等提供了模型構建依據。本文結合創意產業的特征,對這些經典的生態學模型進行調整,提出產業間的共生演化模型。這對拓展創意產業功能,促進制造業產品、技術升級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參考文獻:

      1. 胡曉鵬.產業共生:理論界定及其內在機理.中國工業經濟,2008,(9):118-128.

      2. 王子龍,譚清美,許簫迪.區域企業集群共生模型及演化機制研究.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30-34.

      3. 楊毅,趙紅.共生性企業集群的組織結構及其運行模式探討.管理評論,2003,(12):37-44.

      4. ChertowM R.Industrial symbiosis:literature and taxonomy.Annual Review of Energy and the Environment,2000,(25):320.

      5. Thomas Graedel, Jennifer Howard-Grenville. Greening the industrial facility: perspectives, approaches, and tools.Springer,2010.

      6. Paul Hawken. The ecology of commerce: a declaration of sustainability.Harper Collins, 2010.

      篇(5)

      中圖分類號:G80-0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6-7116(2010)06-0021-04

      Study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YIN Bo1,FENG Xia2

      (1.Institute of Social Science,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Beijing 100732,China;

      2.School of Arts and Sciences,Beijing Union University,Beijing 100191,China)

      Abstract: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current state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and pointed out that currentl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mainly focused on such 4 aspects as sports tourism that bases its theme on the Olympic Games, the development of sport industry dense areas, the construction of games sponsored by sports brands, and the booming of creative ideas for leisure sports entertainment together with the experiencing economy, having such major problems as the lack of professionals for the sports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the total volume of sport cultural consumption being too low; the scale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having not been formed; the sport industry being not adequately combined with related industries. The authors offered suggestion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port cultural creative idea industry in Beij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urban and industri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sports economics;creative idea industry;sport culture;Beijing

      北京2008年奧運會作為頂級的體育賽事,全球矚目。從會徽、吉祥物,到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中心“水立方”的設計和施工都體現了前所未有的體育文化創意。北京奧運會的成功舉辦及理念的實現,拉開了中國體育文化產業的大幕,為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提供了平臺。本文對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現狀及其影響因素進行分析。

      1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特征

      1.1文化創意產業

      “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ies)術語出現于20世紀90年代,英國是最早提出這一概念的國家,并在政府層面上積極推動“創意產業”的發展。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特別工作組在《創意產業專題報告》中首次對“創意產業”進行了界定:源自個體的創見、技巧和天賦等智力活動進行知識產權的生產和開發,以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相關產業[1]。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指出,文化創意產業是指“借助于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賦,發揮人的創新能力,借助高科技對文化資源進行創造與提升,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產生出高附加值產品,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產業[2]。文化創意產業包含文化產品、文化服務與智能產權3項內容。

      在我國,最先使用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是臺灣地區。在2002年臺灣制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規劃和行動方案,并將其描述為“源自于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式與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并促進整體生活提升之行。”北京在2006年出臺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中,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新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 由上述界定可見,雖然定義各有差別,但是對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與產業聯姻,用創意作紐帶的實質已形成共識。正如一些學者所言:“文化創意產業”的稱謂是對我國文化、政治、歷史、經濟的一種高度的融合,既擴充了文化產業的內容,又不是對英國創意產業的簡單模仿,也更符合我國當前的實際狀況和發展需要[3]。

      1.2體育文化創意產業

      文化創意產業的興起,意味著人類經濟增長方式和未來經濟社會存在的文化方式的變革。在世界經濟發展藍圖下,體育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的組成部分,一躍成為極具發展潛力的朝陽產業。當前學術界對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和外延尚沒有清晰的界定。

      體育文化產業是國民經濟產業體系中的組成部分,在我國國家標準局《國民經濟行業分類與代碼》的16個門類中,體育位列第12大類“衛生、體育和社會福利業”,我國體育文化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對優化產業結構、提高第三產業附加值起到積極作用。有研究者提出:體育文化產業,在總體上被看作是經濟體育文化一體化產物,是具有體育符號特征,從體育文化發展的角度推動經濟增長,用產業手段發展體育文化,以體育文化為主要資源進行生產,以經營性方式向社會提供體育文化產品和服務的新興產業形式。從廣義上被界定為“以提供體育文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行為和組織的總和”[4]。

      根據前面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分析,“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有機組成 ,它具有文化創意產業的基本特征,它是體育產業中具有“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那部分內容,才能稱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或體育創意產業)。

      1.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1)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知識性特征。文化創意產品一般是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文化創意產業與信息技術、傳播技術和自動化技術等的應用密切相關,呈現出高知識性、智能化的特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創意產業的分支,亦具有這一相似特征。

      2)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高附加值特征。文化創意產業處于技術創新和研發等產業價值鏈的高端環節,是一種高附加值的產業。文化創意產品價值中,科技和文化的附加值比例明顯高于普通的產品和服務。在體育產業中,體育用品的簡單加工與售賣、常見的體育比賽都不能算作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內容,而形成知識產權的部分如賽事電視轉播、知名品牌的銷售策劃、品牌賽事的推廣等,因體現創新和研發等科技與文化的附加值可歸為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內容。

      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具有強融合性特征。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一種新興的文化產業,它是經濟、文化、技術等交融的產物。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對與其相關聯的產業具有較強的依賴性,同時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快速發展也為相關產業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2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

      2.1社會背景及政策措施

      我國在《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綱要》中提出將文化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成為繼房地產、汽車之后另一大國家重點扶持產業。

      2006年1月15日,北京市頒布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綱要》,提出把北京建設成“創新型城市”,要推進產業結構調整和增長方式轉變,重點支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成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研究支持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優惠政策。2006年11月7日,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出臺了《北京市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和《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投資指導目錄》,對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進行了詳細規劃。2006年12月11日,北京市財政局出臺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專項資金管理辦法(試行)》明確了對文化創意產業專項資助的具體內容;同年12月13日,北京市統計局、國家統計局北京調查總隊首次了《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把文化創意產業分為9類,這是中國內地第一個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分類標準。2007年9月北京市出臺了《北京市“十一五”時期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規劃》,提出“到2010年,全市文化創意產業占全市GDP比重超過12%,年均增速超過15%”,進一步提升北京作為全國文化中心和文化創意產業主導力量的影響,把北京建設成為全國的文藝演出中心、出版發行和版權交易中心、廣告和會展中心、古玩和藝術品交易中心、設計創意中心、文化旅游中心和文化體育休閑中心等9大全國性文化中心。2007年11月21日北京市委、市政府批準把“文化體育休閑產業”納入“文化創意產業”范疇,并納入北京市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戰略的大格局中,體育健身休閑、體育競賽表演、體育彩票等門類綜合統稱為體育類的創意產業。2009年4月16日,北京市政府和文化部共同簽署了推動首都文化建設的戰略合作框架協議[5]。

      2.2發展現狀

      北京有人才、科教、文化、信息、市場等獨特優勢,2007年,文化創意產業資產總額達到7 260.8億元,實現收入4 601.6億元,實現增加值992.6億元,占全市GDP的10.6%,已超過批發零售業、房地產業、商業服務業及交通運輸業等行業,成為北京市新的支柱產業。預測到2010年,文化創意產業將突破千億元,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支柱產業[6]。

      當前北京發展創意產業主要集中在兩個方面,一是創造北京的體育品牌,二是生產體育元素、文化元素、旅游元素、媒體元素高度結合的高端產品,培育國際級的大型體育品牌賽事。通過發展體育創意產業,引導豐富的奧運資源發揮積聚效應,使奧運資源轉化成滿足人們物質、文化和精神需求的體育產品,已成為體育文化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體育文化研究的增長點,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

      1)以奧運為主題的體育旅游持續升溫。

      奧運會后,參觀奧運主場館“鳥巢”和“水立方”被列為最具有號召力的北京必游項目。此外,奧運場館還開展了形式多樣的體育文化季活動,每年一屆的“鳥巢歡樂冰雪季”吸引了大量的市民參與冬季體育娛樂健身活動,“水立方”在奧運會后正在改造成為北京最大的水上游樂場,整個奧運中心區將形成一座集賽事、休閑、餐飲、文化于一體的奧林匹克主題公園。通過奧運場館的改造,推動體育文化體驗,文化創意激活了體育的體驗經濟。

      2)體育產業集聚區域發展迅速。

      從2007年起,北京市政府連續3年每年拿出5億元人民幣支持體育產業的發展,打造6大體育功能區,包括國家體育場(鳥巢)、國家游泳館(水立方)在內的奧林匹克中心區,以五棵松體育館為核心的球類健身運動產業功能區,以體育商務和總部經濟為主的龍潭湖體育產業園,以順義水上樂園和跑馬場為核心的東部休閑運動功能區,以昌平區的鐵人三項基地為基礎的十三陵戶外休閑運動功能區,以及囊括大興、亦莊和豐臺的南部體育功能區。上述6大體育功能區的建設使北京初步形成南北有大型體育主題公園,東西有特色體育健身園區的基本格局。

      3)體育品牌賽事加緊建設。

      2010年3月19日,國務院辦公廳了《關于加快發展體育產業的指導意見》,提出“到2020年,培育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骨干企業和企業集團,形成一批有中國特色和國際影響力的體育產品品牌”的發展目標。北京在“十一五”時期加強與國際職業體育組織的合作,積極引進國際體育品牌賽事,如世界職業網球巡回賽中國公開賽、世界斯諾克中國公開賽、世界乒乓球北京大獎賽、環北京國際公路自行車賽、北京國際城市馬拉松黃金賽等;積極探索國際性、綜合性體育賽事的市場開發和運作模式,努力打造有影響、有特色的賽事品牌。

      2.3存在的問題

      1)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缺乏。

      體育文化創意是產業發展的基礎。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中,一個賽事如果有非常優秀的體育創意,會產生一種令人意想不到的產業效應;一件體育用品的售賣,不僅是產品本身,還包括同時出售的基于對體育文化理解的創意。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實質上是內容產業,內容是核心競爭力,而內容又依賴于人力資源,依賴于創意、創新和創造性才能。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新興產業,需要大量的創意人才。

      2)體育文化消費總量過低。

      北京作為首都,建設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不僅意味著擁有城市功能的優勢和龐大的消費群體,同時產生出較高層次的消費需求。根據《北京市城市總體規劃》的預計,2020年北京市的常住人口1 800萬左右。從消費支出結構看,2006年北京市城鎮居民家庭每年教育文化娛樂服務支出為2 515元,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倍以上;人民閑暇時間不斷增加,每年約為125天[7]。《2005年中國文化產業藍皮書》通過對全國21個大城市2萬余人的調查結果顯示,中國城市居民的休閑活動集中在:去公園、看休閑消遣類書籍、打羽毛球、登山、打麻將、種花盆栽、打游戲機等7項既簡便易行又花費低廉活動上,這說明,提升我國整體的文化消費數量和質量還任重道遠。2009年3月,總理在2009年政府工作報告中將體育健身等服務消費列為擴大內需、拉動經濟增長的行業。這一舉措明確了全民健身與體育消費的關系。人文北京城市目標的提出,讓城市發展賦以體育文化和健康的含義。發展體育文化創意,吸引大眾的體育參與,提高城鎮居民的體育文化消費水平,是當前北京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需要著力抓好的問題。

      3)體育文化創意產業尚未形成規模。

      近年來經過產業結構調整,北京初步形成以高新技術產業、現代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為3大支柱的首都經濟發展模式。作為第三產業的現代服務業成為首都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但是北京的現代服務業與發達國家相比,在國民生產總值中的占有量仍然偏低。當代后工業化和工業化國家第三產業占國民生產總值的比重平均為60%~70%,其中一些國際化大城市高達75%以上,如紐約為86%。北京體育企業分散而規模小,缺少有國際競爭力的體育企業或企業集團。根據國家體育總局規劃,到“十二五”初期,體育產業占GDP的比重將發展到占3%~5%(占GDP的5%就將成為國家的支柱產業)。北京提出要向文化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要爭取2010年達到8%甚至10%。北京市發展改革委員會向十二屆人大五次會議提交的報告中提出,后奧運時期北京將重點發展幾大具有奧運特色的產業,其中體育和文化被置于首要位置。利用北京在文化、科技、人才以及國際化方面的優勢,接勢奧運,繼續擴大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基礎和規模是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當務之急。

      4)體育產業與相關產業結合力度不夠。

      體育產業具有綜合效應和拉動作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需要體育產業與文化、旅游、電子信息等相關產業的結合。當前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尚處于起步階段,大力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是北京體育產業的發展方向,尤其是北京奧運會啟動的奧運功能區,在開展與擴大體育休閑產業邊際效應方面起到了示范和帶動作用,但總體而言體育產業仍需要加強與相關產業的結合力度。

      3促進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建議

      1)探索實驗,大力推進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的建設。文化創意產業作為文化產業發展的高端產業,建立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能充分發揮其示范、集聚、輻射和推動作用。體育文化創意產業集聚區是推動體育文化產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2)加快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引進和培養,營造讓優秀人才脫穎而出的發展環境。創意產業需要多學科人才,要營造有利于發揮各類人才智能的生存環境,建立人才培養機制和培訓基地。此外,加強與國外的人才交流和合作。

      3)加強公共體育設施建設和管理,培養體育消費群體。后奧運時期,全民對體育的關注上升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北京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重要基礎是推動體育文化消費總量的提高,合理規劃和布局公共體育設施,充分發揮公共體育設施在提供社會體育服務的作用。公共體育設施根據其功能、特點向公眾開放,實現體育資源社會共享,滿足群眾性體育運動和健身需求,培養體育消費人群。

      重視創意已成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趨勢。全世界體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都處于起步階段,誰先發展誰就占有先機,誰就將在新一輪的世界經濟發展中占據有利位置。北京奧運帶來的觀念的轉變、眼界的開闊、舞臺的拓展,為北京體育文化創意的發展帶來機遇。北京作為一座具有3 000年建城史、800年建都史的具有眾多文化古跡的現代城市,在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方面有著獨特的優勢,這座城市所蘊含的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終將成為體育創意產業發展的動力。通過發展體育文化創意,促進時尚、休閑、娛樂體育的發展,進而帶動相關產業產生巨大社會效益。因此,發展體育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僅將其視為經濟發展問題,還需要將其納入城市的整體運行之中去綜合考量。

      參考文獻:

      [1] 朱曉青.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點和發展條件探討[G]//北京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理論與實踐探索.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7:64.

      [2] 馮梅. 中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問題研究[M]. 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09:12.

      [3] 張振鵬,王玲.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定義及發展問題探討[J]. 科技管理研究,2009(6):564-566.

      [4] . 體育文化產業策劃與創意[M]. 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9:6.

      [5] 陳少峰,朱嘉. 中國文化產業十年(1999-2009)[M].北京:金城出版社,2009:109-110.

      [6] 王劉芳. 文化創意產業成為北京支柱產業[N]. 北京日報,2008-12-20(7).

      [7] 張京成.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2009)[M]. 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09:52.

      [8] 尹繼左. 文化創新與城市發展[M]. 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02.

      [9] 約翰•哈特利. 創意產業讀本[M]. 曹書樂,等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7:94.

      篇(6)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內一部分中心城市的高速發展,人民收入的不斷增加,社會文化需求的不斷升級,我國正面臨從資源消耗、投資拉動、粗放發展模式向資源節約、創新驅動、集約發展模式的轉變。在這種形勢下,大力發展以創新為核心、以知識產權為依托、以科技文化有機結合為特征的創意產業,已經成為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尋求可持續發展和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選擇。本文試從分析我國創意產業存在的問題與誤區入手,探索有效的解決途徑,以促進我國創意產業的蓬勃發展。

      一、創意產業的內涵

      創意產業、創意經濟(CreativeIndustryCreativeEconomy)或譯為“創造性產業”,是全球化條件下,以人們的精神文化娛樂需求為基礎,以高新技術手段為支撐,以網絡等新傳播方式為主導,以文化藝術與經濟的全面結合為自身特征的跨國跨行業跨部門重組或創建的新型產業集群。它是以創意為核心,向大眾提供文化、藝術、精神、娛樂產品的新興產業。創意產業的關聯要素主要包括:文化藝術創意,與傳統的文化藝術工藝品相關,其主導趨向是使創意市場化、產業化;數字高科技創意,與新興的產業門類相關,其主導趨向是科技的文化化,走向內容產業市場;工業技術設計創意,與制造業各產業門類相關,其主導趨向是二、三產的融合提升,增加高附加值。

      1、從產業的定位來看。創意產業的根本理念是通過“交融”促成不同行業和領域的重組與合作。在總體服務業中,通過交融尋找提升和融合制造業的新增長點,開拓藝術型、精神型、知識型、休閑型、體驗型、娛樂型的新產業增長模態,培育新的文化消費市場,推動文化發展與經濟發展。

      2、從產業的主導方式來看。創意產業中的創意、創造性取代了勞動力的簡單累積,成了左右市場趨向的產業方式的核心。創造性是創意產業的生命線。

      3、從產業運作模式上看。創意產業的發展更加動態化,它是市場經濟運行的高端方式,更多地依靠市場和消費自身的推動,同時又不斷地策劃市場、激發市場。創意產業生產的產品不再側重基本的物質性,而是更富于精神性、文化性和娛樂性,這種不確性使得創意產業成為風險產業。

      二、我國創意產業發展存在的問題與誤區

      1、存在的主要問題。我國創意產業的萌芽出現在2002年。創意產業的知識密集型、高附加值、高整合性,對提升產業發展水平、優化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但我國的創意事業目前面臨不少問題,主要有:經濟結構限制創意產業發展、整體職業結構存在缺陷、企業缺乏自主品牌意識、城市發展規劃思維定勢、知識產權缺有效保護、傳統教育無法提供創意土壤、缺乏創意產品消費需求、創意人才流失、技術工人素質低下和發達國家制造技術壁壘等。

      2、存在的主要誤區。⑴創意+產業=創意產業。創意強調個性化,如果一哄而上重復建設,只能導致事與愿違。創意產業的發展有兩個明顯特征,是規模經濟。即只有通過做大規模、降低成本、細化產業分工,才能提高效益;二是交叉化。創意產業聚集區是創意產業發展的良好載體,能夠為創意的產生提供獨特的發展環境,但僅形成規模還是不夠的,還需要創意產品形態的多樣化和交叉化,最終形成自己的品牌。我國目前最缺乏的是能把自己的創意轉化成多元產品、多次實現價值的意識和能力。

      可見,只有將“規模經濟”與“定制經濟”相結合,才能從較高的社會化程度和較低的成本中獲取個性化價值。目前我國創意產業市場不成熟、需求不穩定、產業鏈條尚不完整,只有通過政府制定合理的引導政策、健全法律體系,提供良好的創業環境,建立起互接產業鏈條和高度市場化的產業交易平臺,才能真正實現“創意產業化、產業創意化”,而不僅僅是“創意集聚化”。

      ⑵中國制造=中國創造。在新一輪高新技術產業競爭中,技術的競爭最重要,而技術競爭的重點是產品的創造與設計。由于缺乏產品設計理念,中國的產品很難賦予品牌真正的生命力。因此,全球有很多暢銷產品是“MadeinChina”,卻不是“CreatedinChina”,因為中國缺乏賴以成名的創造性設計。就其內涵來說,創意主要包括兩方面:第一是原創,第二是創新。今天,已有一些中國企業以創新為經營理念,但大多數企業依舊在創新缺位的低端競爭中掙扎,原創性設計更是缺乏。只有革新全社會的理念,實現由制造到創造的思維跨越,中國企業才能走向“中國創造”。

      ⑶創意經濟=創酷經濟。就在中國大批創意公司高呼創意立國、發展創意產業的同時,創酷經濟將“眼球經濟”發揮得淋漓盡致,“創酷”儼然成了時尚發展的代名詞,強烈地昭示著中國設計的覺醒。隨著市場經濟的日益成熟,消費人群日益個體化、行為“酷”化,創酷經濟是創意經濟時代的必然趨勢。

      要加入這場世界“酷”戰中,首先必須具備實力,包括:發展戰略研究、產品制造以及市場推廣費用、獨具特色的創意性人力資本和技術等。從創新、創意到創酷,是創意經濟的潛在發展脈絡。而創意經濟的發展是多元要素有機結合和支撐的結果,創酷并非簡單地使創意成為時尚,創意也并非簡單地進行“酷”戰。創意經濟作為技術、經濟和文化等相互交融的產物,其提升產品或服務價值的關鍵要素之一是其文化內涵。因而要真正使中國變成“創意集中營”,就必須在全民中樹立正確的創意意識,而不是只刮“創酷旋風”。

      創意產業需要把價值創造的環節和程序完全整合為產業結構。創意產業的產業鏈可以分為兩個部分:內容和渠道。盡管中國的創意產業剛起步,但已出現渠道過剩、內容短缺等問題。創意產業有幾個核心的鏈條,第一個鏈條就是要擁有創意資源;第二個環節就是要有創作;第三個環節是創意制作;第四個環節就是渠道,包括媒介、流通、發行、包裝、演出、會展、文化場館,這些是創意產品實現價值的場所。在這四個產業鏈條中,內容是創意產業的核心。創意不僅是手段和工具的創新,更重要的是對人的意義和價值的創造性響應。應該賦予創意產品真正的創新內涵,而不是簡單的包裝上市。

      三、促進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途徑

      創意產業的形成和發展取決于所處區位、能級、產業基礎及發展環境等,創意產業基地的規模要有獨特定位。對促進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途徑,現分析如下。

      1、政府應積極推動。政府是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有責任營造適宜產業發展和公平競爭的外部環境。我國應把創意產業提升到國家戰略產業的高度,制定有針對性的產業政策和發展戰略,引導其持續、快速、健康發展。

      從某種意義上說,知識產權是創意產業的核心資產,是創意產業生存和發展的關鍵。政府首先要從法律和制度方面營造有利于創意產業發展的產業環境,還需給予投身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財稅政策方面的傾斜,吸引更多企業加入創意產業,形成產業集聚的效應;同時,有目的、有重點地實施資金支持,在經費上確保創意產業的發展;在人才培養方面,政府要有意加強院校專門創意人才的培養,利用網絡及其他教育機構進行專業資格培訓,加強與外國的人才交流與合作,為創意產業的發展提供人才支撐。在實際發展中,政府既是創意產業最大的投資者和消費者,也應是創意產品最大的需求者,政府應該不斷擴大政府采購的份額。一個產業要形成國家競爭優勢往往需要很長時間,在這段時間內,政府一定要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給予持續支持。

      2、積極培養創意人才。創意人才的極端匱乏制約了我國創意產業發展。從根本上看,文化創意產業的高速發展依靠文化創意人力資本的投入產出和文化創意階層的崛起。各國創意產業的發展無不得力于各國創意人才的教育與培養。僅以游戲產業例,到2003年,美國設有游戲專業的大學(學院)有540所,日本有200所大學設有游戲(開發、設計、管理、運營)專業,韓國有288所大學或學院設有相關專業,其中政府指定贊助的大學及研究院游戲專業就有106個。

      創意產業是建立在教育的高度發展基礎之上的。創意產業的發展依托于國民素質的普遍提高和國民創造力的激發。創造性的教育與開發是創意產業可持續發展的深厚基礎。相對于全球創意產業大國,我國的創意教育十分落后,僵化的學科體制束縛了創意教育的發展。必須盡快創造新的培育機制,培養大批量創意人才。此外,創意階層、創團隊的崛起,也給新的創意產業與創意人才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課題。除了大批量培養和引進高端創意人才以外,如何組織成熟的創意團隊,最大功效地發揮團隊實力和凝聚團隊精神,都是值得思考的問題。

      3、充分認識創意產業對區域發展的意義。產業的發展,有聚集于某一地區的特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同樣表現出這一特征。高科技產業園可以促進地方的經濟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園可以起到同樣的作用。

      例如,韓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總體戰略是,2001-2010年的10年期間,在全國建設10多個文化創意產業園區,10個傳統文化產業園區,1至2個綜合文化創意產業園區,形成全國的文化創意產業鏈。旨在優化資源組合,發展集約經營,形成規模優勢,提升研發生產能力和文化創意產業的整體實力。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是產、官、學、研的聯合協作,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研究開發、技術訓練、信息交流、生產制作的“集合體”。建設方針一般是以地方政府為主、中央政府支持、動員民間參與。

      我國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擁有眾多的文化資源和遺產。國內許多地區都有自己歷史傳統深厚的特色產業,如蘇州以刺繡聞名、景德鎮以瓷器知名等,文化創意產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大有可為。此外,文化創意產業在區域發展的作用還包括美化與活化區域環境、提供就業、吸引居民與觀光、提高房地產價值、吸引高端人才等。文化創意產業與其他產業的結合,可以提高產品的附加價值,提升產品利潤,促進區域競爭力。區域競爭優勢的形成,往往植根于特色,在特色之下,自然會有產業集群化的顯現。各地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應對自身的優勢、劣勢有清醒的認識,克服急功近利的浮躁心態。地方政府應該對其地區的人文、自然、產業等資源進行全盤性的調查,再由地方政府統一對外宣傳。地方政府在對資源與特色有清醒認識的基礎上,可以從宏觀上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戰略、區域競爭比較優勢、綜合效益和可持發展等全方面做出規劃。

      篇(7)

      中圖分類號:G12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2013.07.57 文章編號:1672-3309(2013)07-128-03

      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中將創意產業定義為“源自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具有創造財富和就業潛力的行業。”從這個概念提出以后,發達國家和地區就提出以創意立國或者以創意為基礎的經濟發展模式。事實上,具有國際影響的大城市幾乎沒有例外,都成了創意產業最集中和發達的地區,并以富有地方特色的創意產業而名聞于世。創意城市,成為當代城市發展的新的方向。在金融危機和歐債危機背景下,創意產業成為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

      隨著全球創意經濟的發展,創意這一核心要素發揮著越來越大的作用。在中國,雖然文化產業、創意產業、文創產業的內容有一些差異,但正如張振鵬(2011)指出,文創產業具有典型的中國特性,相比文化產業或創意產業更具兼容性,內涵也更豐富[1],也更能體現當前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特點。

      當前中國許多城市發展文創產業,以期使之成為支柱性產業。國內外學術界也圍繞文創產業發展環境進行了許多有益的研究。下文將圍繞創意階層理論、創意城市等研究梳理有關城市文創產業發展環境的相關文獻,為深入研究城市文創產業發展提供參考。

      一、創意階層理論研究

      創意階層,是創意經濟下產生的新概念,它最早由美國著名學者RichardFlorida提出。在創意經濟時代,美國的社會階層構成發生了重大變化。除了勞工階層、服務階層和農民階層外,一個新的階層——創意階層正在悄然興起。Florida把創意階層分為“超級創意核心”和“創新專家”兩部分。“前者包括科學家與工程師、大學教授、詩人與小說家、藝術家、演員、設計師與建筑師,非小說作家、編輯、文化人士、智囊機構人員以及其他社會輿論制造者等現代社會的思想先鋒;而后者則廣泛分布在如高科技行業、金融服務業、法律與衛生保健業以及工商管理領域等知識密集型行業”[2]。以Florida有關創意階層的特征、創意階層指數等研究為主要內容形成了創意階層理論。創意階層,一個新誕生的階層,具有區別于其他階層的明顯特征,可以概括為個人特征和地理分布特征兩個方面。

      (一)個人特征

      第一,創意階層富有創新精神和創造力。創意階層人員雖然從事不同職業,但都經常有新想法、發明新技術,從事著旨在“創造有意義的新形式”的工作。第二,創意階層受教育程度普遍較高。李振華(2008)對上海市創意階層的實證研究表明,上海從事創意產業的人群中,本科學歷占81.5%,碩士占17.3%,博士占1.2%[3]。第三,創意階層的價值觀。創意階層人員表現出強烈的個性和自我表達傾向,因而他們更欣賞開放性和多樣性。

      (二)地理分布特征

      創意階層集聚于創意城市,并對城市生活條件有較高的要求。Florida、Clark、Glaeser都是城市生活便利論者。他們認為,便利的城市生活條件主要包括:一是充足的商品服務供應;二是由優美建筑和合理的城市規劃等形成的美麗的市容;三是良好的社會治安;四是優質的公共服務;五是便利的交通和通訊設施。這其中Florida的3T理論影響最為深遠,該理論認為一個科技發達、創意人才聚集、包容性的城市能吸引創意階層集聚。

      國內學者如張迺英等(2010)也對我國創意階層現狀做了研究[4],但受限于我國文創產業的發展剛剛起步,使得在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上都有待深入和拓展。只有諸大建、王紅兵(2007)的文章中第一次引用2005年的地產評論中的數據對我國主要創意城市相關指標進行排名,并給出了城市創意階層的比例[5]。

      二、創意城市形成影響因素研究

      創意城市中關于創意城市形成影響因素的論述也是文創產業發展環境的重要一個方面。創意城市本身是一個比較寬泛的概念,學術界沒有就創意城市的定義達成一致,但其中Landry對創意城市的研究最具代表性。目前主要有國外的四種理論來解釋,分別是:

      (一)Landry的七要素理論

      Landry認為創意城市的形成主要在于創意環境的營造,而創意環境的建立關鍵在于創意人才、意志與領導力、人力的多樣性與開放的組織文化、地方認同感、都市空間與設施、網絡機會這七大要素。

      (二)Hospers的三要素理論

      Hospers認為創意城市能否形成取決于以下三個要素:(1)集中性:體現在人口數量以及人互的密度上;(2)多樣性:包括城市居民在技能、行為方式等方面的個體差異;(3)非穩定狀態:能否激發創意。

      (三)Florida的3T理論

      3T理論的邏輯在于寬容吸引人才,人才創造科技。Florida通過美國的創意城市數據實證證明,這些城市都在經濟發展的3T方面成績斐然。

      (四)Glaeser的3S理論

      Glaeser(2004)提出的“3S”理論認為導致創意城市形成真正有效的因素是技能、陽光和城市蔓延。

      概括起來,創意城市至少需要滿足以下兩個條件:(1)創意城市應具有能夠吸引創意階層的高品質生活環境;(2)城市文化多樣和開放,以增進創意人才、企業的交流、融合。

      三、文創產業環境研究

      上述創意階層理論是比較系統的一個從宏觀層面圍繞城市創意人才環境的研究成果。在此之外,目前有關產業環境方面的研究大致可以分為三方面:

      (一)城市文創產業發展的影響因素研究

      王志成等(2007)研究指出城市發展創意產業存在兩類主要影響因素是創意經營環境和創意資本基礎[6];陳建軍(2008)從文創產業區位選擇的角度考察了其它影響因素,并概括成制度、環境、人才和文化這四大因素[7];張純等以北京市南鑼鼓巷為例,展示了自發形成的地方創意環境和實體空間對城市文化創意活動的影響[8];褚勁風(2009)、黃江(2011)、薛東前等(2011)從空間視角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空間集聚的影響因素進行了研究[9,10,11];馬仁鋒等(2012)的研究通過梳理國內外科技創新與文創產業的相關文獻認為,科技創新是文創產業動力源,并對其機理進行了研究[12]。這也支持了3T理論中強調科技因素的重要性。

      (二)具體某一產業環境要素方面的研究

      陳倩倩、王緝慈(2005)通過對音樂產業的案例研究,認為極富創造力的創意階層是創意產業活動轉化為商業價值的核心,而創意產業集群能為創意階層提供良好的文化環境[13];任珺(2008)探討了深圳具備的政策環境優勢[14];孫彤等(2012)對我國四大直轄市的文化產業融資環境構建指標體系進行綜合評價[15]。

      (三)評價體系方面的研究

      許多學者采用不同的方法對創意產業環境進行評價。童昕、王緝慈(2005)采用調查問卷和企業深入訪談相結合的方式考察北京和上海的創新型企業,從微觀層面對比企業對城市創新環境的主觀認知和評價[16];叢海彬、高長春(2011)運用TOPSIS理論構建相應的城市創意產業支撐環境評價模型;呂慶華、蘆紅(2011)則基于面板結構方程方法,對創意城市評價指標體系進行設計和實證研究海西七大中心城市[17];王重遠(2012)通過層次分析法,構建了一個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綜合評價體系[18];申玉銘等(2012)則運用主成分分析法對我國35個主要中心城市創意產業發展的支撐條件進行了定量評價,并提出了我國創意產業發展的空間戰略[19]。

      另外,也有許多學者從城市軟實力或者競爭力等角度進行了一些討論,如叢海彬(2011)指出創意中心城市以發達創意產業為支撐、以創意氛圍為核心要素、以密集的創意人才為主要生產要素、以創意文化的基礎創新為根本[20];張偉、謝宇鴻以波特的競爭力“鉆石”模型為工具,對廣滬深三城市的文創產業競爭力進行評價比較[21]。

      四、總結與展望

      相比國外的研究,有關城市文創產業發展環境的研究文獻國內的并不少但還沒形成系統性的理論,這主要在于我國的城市文創產業的實踐起步比較晚。但隨著近幾年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文創產業發展以及創意城市的打造,圍繞文創產業和創意城市的研究將是一個熱點問題。我們可以在借鑒國外形成優秀理論的指導下做相關研究,力求在研究實踐中結合實際得出符合我國城市發展文創產業的成果。

      創意城市不是文創產業的簡單堆砌,不是經營城市的權宜之計,而在于創造一個吸引創意人才、文創產業繁榮發展而有機結合的發展環境,從而推動形成創意城市。因此,迫切需要相關的理論研究為城市文創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持。

      參考文獻:

      [1] 張振鵬.文創產業的中國特性和中國道路[J].經濟問題索,2011,(11):37-41.

      [2] 理查德·佛羅里達.創意階層的崛起[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0.

      [3] 李振華.上海市創意階層休閑消費認同研究[D].華東師范大學,2008.

      [4] 張迺英、笪祖秀.我國創意階層的崛起及構建對策[J].經濟論壇,2010,(11):143-146.

      [5] 諸大建、王紅兵.構建創意城市——21世紀上海城市發展的核心價值[J].城市規劃研究,2007,(03):20-24.

      [6] 王志成、謝佩洪、陳繼祥.城市發展創意產業的影響因素分析及實證研究[J].中國工業經濟,2007,(08):49-57.

      [7] 陳建軍、葛寶琴.文創產業的集聚效應及影響因素分析[J].當代經濟管理,2008,(09):71-75.

      [8] 張純、王敬甯、陳平等.地方創意環境和實體空間對城市文化創意活動的影響——以北京市南鑼鼓巷為例[J].地理研究,2008,(02):440-448.

      [9] 褚勁風.上海創意產業空間集聚的影響因素分析[J]經濟地理,2009,(01):102-107.

      [10] 黃江、胡曉鳴.創意產業企業空間分布研究——以杭州市為例[J].經濟地理,2011,(11):1851-1856.

      [11] 薛東前、劉虹、馬蓓蓓.西安市文化產業空間分布特征[J].地理科學,2011,(07):775-780.

      [12] 馬仁鋒、唐嬌、張弢、劉修通.科技創新帶動文創產業發展研究動態與中國議題[J].經濟問題探索,2012,(11):93-99.

      [13] 陳倩倩、王緝慈.論創意產業及其集群的發展環境——以音樂產業為例[J].地域研究與開發,2005,(05):5-8.

      [14] 任珺.深圳文創產業發展現狀及政策環境[J].南方論壇,2008,(01):28-37.

      [15] 孫彤、侯璐、齊慶祝.國內文化產業融資環境的評價[J].統計與決策,2012,(12):49-52.

      [16] 童昕,王緝慈.北京與上海創新性產業比較研究[J].城市規劃,2005,(04):35-40.

      [17] 呂慶華,蘆紅.創意城市評價指標體系與實證研究[J].經濟地理,2011,(09):1476-1482.

      [18] 王重遠.創意產業發展環境綜合評價體系研究[J].華東經濟管理,2012,(08):24-27.

      篇(8)

      中圖分類號:G11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4914(2014)02-080-02

      文化創意產業以創意、創新、創造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創意成果和知識產權為核心價值,以創新理念和高新科技為重要支撐,是一種高附加值、低能耗、低碳環保的新型智慧產業,是典型的低碳經濟、綠色經濟、朝陽產業。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仍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企業規模小、實物資產少,難以通過抵押方式獲得銀行貸款。由于信息不對稱,包括風險資本在內的社會資本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了解不多,這就使得相關企業也難以通過資本市場融資。因此在當前形勢下,融資成為文化創意企業在發展過程中遇到的瓶頸問題。探討相應的破解措施,對于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

      全球的文化創意產業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在融資方面也遇到共同的難題,各國政府相繼研究和制定相關扶持政策。在文化政策研究方面走在最前列的并非文化產業最發達的美國,而是歐洲國家,特別是歐盟。文化產業和文化政策已經成為眾多歐盟會議的主要議題。歐盟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融資的扶持政策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一、歐盟地區文化創意產業概述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歐盟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主要由中小企業和微型企業構成。文化創意產業可以分為以下幾個子產業:數字影像藝術和表演藝術產業、傳媒產業(電影電視、音樂、報刊出版、視頻游戲)、創意產業(時尚、設計、廣告)。這些產業涉及不同的市場,面臨不同的需求和競爭,創造了大量的就業機會,培養了很多的創意人才。

      歐盟地區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具有以下共同特征:第一,固有的企業發展模式,即富有創造力的企業主、項目導向的經營方式、激情四溢的經營活動;第二,缺乏企業經營培訓,缺乏資金支持;第三,難以對無形資產定價;第四,對公共投資計劃的依賴性較強;第五,缺乏行業組織;第六,在文化語言不同的各國市場發展;第七,商業模式受到數字技術進步的挑戰。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融資需求

      文化創意產業的企業之所以未能取得更大成功,主要原因不在于經營本身,而在于融資渠道有限,融資需求未能得到滿足。據統計,只有37.2%的歐洲文化創意企業融資成功。在荷蘭,有份調查表明只有不到一半的文化創意企業在需要資金時能順利融資。而其他行業的中小企業約有2/3在需要資金時能順利融資。相比之下,文化創意產業比一般中小企業更加困難。

      上述文化創意產業的七項特征決定了文化創意產業的融資需求和其他產業中小企業的融資需求有較大的差異,因而文化創意產業需要量身定做的融資渠道。即使在文化創意產業內部,各企業由于所處的生命周期不同、產品市場不同、價值鏈不同,也具有不同的融資需求,需要不同的融資渠道。

      (三)文化創意產業的融資障礙

      接受歐盟ECCE(European Centre for Creative Economy)組織調研的企業中,有85%認為融資遇到障礙。根據ECCE的調查報告,這些障礙不僅包括資本市場上缺少充足的資本資源,還包括別的原因,例如“投資者難以確認文化創意企業的風險和無形資產的價值”。因此ECCE認為,政府部門的職責不在于自己充當投資者,而在于鼓勵投資者進行投資。其中的關鍵之處是改善文化創意企業和投資者之間的關系。

      具體而言,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的障礙既與投資者相關,又與文化創意企業自身相關。在投資者方面,他們沒有足夠的商業技能分析文化創意企業的風險與未來機遇,難以確認“創意”的價值,不了解文化創意產業在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和相關企業的潛力,認為在企業中沒有足夠的有形資產提供保證。在文化創意企業方面,企業之間沒有形成統一的行業聯盟,企業不了解融資能帶來的機遇,不了解可能獲得的資金,不了解為文化創意企業量身定做的各種金融工具。總而言之,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行業之間的信息溝通不暢,是文化創意產業融資的主要障礙。

      二、歐盟地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支持計劃

      歐盟地區一向有各種提供金融支持的計劃,其中很多是針對所有行業的,例如“中小企業科技改革”計劃。文化創意產業很難獲得這些計劃的幫助。但是,近年來在一些地區設立了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支持計劃,這些計劃分為貸款和擔保計劃、權益資本計劃、稅收激勵和政府補助計劃,以及非貨幣支持計劃等。

      (一)貸款和擔保計劃

      貸款是歐盟地區文化創意企業融資的重要渠道,它所發揮的作用在文化創意產業的子行業之間有所區別。提供貸款給文化創意企業的金融機構一般是銀行,貸款額度一般較小。歐盟地區有一些針對文化創意企業的貸款計劃,包括荷蘭的文化貸款和Triodos文化基金。這些計劃的主要受益者是視聽行業、音樂行業。

      擔保計劃旨在通過分擔投資者的風險來刺激對文化創意產業的貸款。目前歐盟地區文化創意產業能獲得的擔保貸款主要有以下兩種:第一,僅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府——民間合作的擔保貸款(法國的IFCIC;西班牙的Audiovisual SGR);第二,近來出現的為文化創意產業中某些子產業提供資金的民間擔保計劃。

      (二)權益融資計劃

      少數歐盟地區文化創意產業使用過權益融資,目前有以下一些權益融資方式:第一,風險投資基金和夾層投資基金。在歐洲大約有62家特殊的權益資本基金。大部分是最近才建立的,其中32支基金為數字視聽企業服務。這些基金大多是地區性的,是政府資助的。在英國,企業資本基金(Enterprise Capital Funds)為創新性中小企業提供了共同投資計劃。由企業資本基金支持的企業中大約有25%是文化創意企業。類似的還有法國針對時裝行業的風尚基金(Mode et Finance)。第二,天使投資和“P2P融資”。天使投資(Business Angel)是指個人出資協助具有專門技術或獨特概念的原創項目或小型初創企業,進行一次性的前期投資。“P2P融資”是新型融資渠道,指企業可以通過互聯網吸引消費者的個人投資。

      (三)稅收優惠和政府補助計劃

      在歐盟地區,專門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稅收優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鼓勵產業生產文化產品和提供文化服務的政策、激勵民間對文化創意產業投資的政策。根據以往經驗,電影企業是這些政策的主要受惠者。法國、意大利、愛爾蘭也對音樂、視頻行業提供上述優惠政策。近來也出現了新的政府補助形式,例如“創新補助金券”。它不僅幫助推動企業創新,而且能幫助文化創意企業得到資金以聘請營銷專家、知識產權專家、管理專家,對文化創意產業較為有利。

      (四)非貨幣支持計劃和“投資準備”計劃

      非貨幣支持計劃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的服務如下:第一,設立投資準備項目。這是一個短期培訓項目,在這個項目中專家將給予企業一些指導,幫助企業了解自身的市場地位、優勢和劣勢,以幫助中小企業提高獲得種子基金或風險投資基金的可能性。例如NESTA創意先鋒項目(NESTA Creative Pioneer Programme)和德國Creative NRW項目。第二,舉辦企業和投資者的交流會,例如法國的Start West,英國的創意投資者項目(Creative Investor Awareness Projec)。第三,舉辦知識產權咨詢會、法律咨詢會、營銷支持交流會,例如倫敦的Own-it。第四,提供企業孵化服務,例如荷蘭的Incubator Design。

      (五)歐盟對文化創意產業提供的融資渠道

      歐盟通過支持一些地區的項目和政策對文化創意產業進行支持。伯明翰的優先創意基金(Advantage Creative Fund)已取得歐盟結構基金(EU Structural Funds)的支持。歐洲社會基金(European Social Fund)資助了一些對文化創意企業主的培訓計劃。歐洲投資銀行(European Investment Bank)和歐洲投資基金(European Investment Fund)也將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更多資金。

      三、對我國文化創意產業金融支持政策的建議

      歐盟地區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的各種金融支持計劃,對我國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第一,地方政府的作用不在于充當投資者,更重要的是提供便利使文化創意企業有順暢的融資渠道。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潛力需要更多投資者共同開發。由于信息不對稱,文化創意產業較一般企業更難獲得資金提供者的青睞。在這種市場失靈的狀況下,需要適當的政府干預以鼓勵在該領域的投資。然而政府部門直接對產業投資可能造成更多的資源配置不合理問題,地方政府需要提供的是文化創意產業和金融行業之間的溝通機會,改善企業與潛在投資者的關系。

      第二,至于具體的融資渠道,政府部門可以根據文化創意企業的戰略目標為其提供以下幾種方式:一是降低風險以吸引民間投資者(尤其是對電影這樣的資本密集行業),對銀行提供的貸款進行擔保,提供風險評估專業平臺和稅收優惠;二是設立融資計劃,成立專門銀行、專門風險投資基金進行直接投資;三是直接提供小額融資,包括小額貸款、專家聘用現金券;四是提供培訓和其他支持服務,幫助文化創意企業做好接受投資的準備,例如企業孵化服務、企業和投資者的面談會、管理培訓以及出口支持等等。

      第三,對于文化創意產業融資,沒有放之四海而皆準的解決方案。融資渠道和融資工具存在地區性、行業性的差異,政府部門在制定對文化創意產業的金融支持政策時,應建立全面性、多渠道的政策體系。例如電影行業較易獲得銀行貸款,處于創業創意初期的企業需要天使投資基金,已經完成初步股權融資的企業需要夾層投資基金。

      參考文獻:

      篇(9)

      中圖分類號:F129.9

      文獻標識碼:A

      經濟增長過程中的二氧化碳排放過剩引起的日益嚴峻的環境形勢,催生了當前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為特性的“低碳經濟”(Low Carbon Economy)發展模式。而城市作為人類生產生活的中心,消費了全球能源的75%,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80%。例如倫敦市的碳排放量就占全英國碳排放量的8%,并且可能在2025年上升至15%。所以,城市的低碳化是實現低碳經濟的關鍵。發達國家的眾多城市,如倫敦、東京等均制定了一系列低碳行動計劃,是低碳城市規劃和實踐的先行者。上海作為一個擁有深厚工業文明積淀,并正向國際化時尚都市邁進的城市,在低碳城市建設上也應走在全國的前列。

      近年來,上海將城市中的工業老廠房等文明遺存加以改造,積極發展創意產業并形成了一定的產業優勢。上海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體現了現代創意藝術與歷史文化的有機結合,它在優化城市產業發展結構、創造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又以極低的能耗盤活了城市中的工業遺存,提升了上海的城市形象。基于以上認識,本文旨在從低碳經濟視角分析上海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論證上海能否利用創意產業園區進行低碳城市的建設,并希望從低碳視角找到今后上海發展創意產業園區的也應走在全國的前列。

      1 理論背景

      1.1 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

      低碳經濟概念于2003年在英國政府發表題為“我們未來的能源:創建低碳經濟(Our Energy Future:Creating a Low Carbon Economy)”的《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提出,意指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更少的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的一種發展模式。它是低碳發展、低碳產業、低碳技術、低碳生活等一類經濟形態的總稱,其實質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促進產品的低碳開發和維持全球的生態平衡,其核心是使經濟增長和碳排放脫鉤。實施低碳經濟的戰略思想有兩點:一是改進現有狀態,如使用低碳技術去改造優化已有的工業基礎設施;二是拓展新領域,如清潔能源、可再生能源等低碳能源的開發。發展低碳特征產業、調整目前產業結構及產業特征(工業和農業)、建設低碳城市、擴大碳匯、加強碳排放交易等均為推進低碳經濟的可行路徑。

      低碳城市就是在城市實行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就是要通過經濟發展模式、消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轉變,在保證生活質量不斷提高的前提下,實現有助于減少碳排放的城市建設模式和社會發展方式。與低碳經濟戰略不同的是,低碳城市不光包括低碳生產,還強調了城市生活中的低碳消費。故建設低碳城市除了在能源、技術上的低碳化,更加強調調整城市產業結構以實現經濟發展的低碳化,以及改變人們的消費方式以實現社會發展的低碳化。

      1.2 低碳經濟、低碳城市與產業調整的相關研究

      由低碳經濟與低碳城市的發展戰略可以看出,積極發展低碳產業,調整產業結構是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的一條重要途徑。馮之浚提出低碳經濟將創造一個新的游戲規則,碳排放是其新的價值衡量標準;低碳經濟也將創造新的龍頭產業。所以未來低碳產業的投資與發展前景巨大。吳垠提出低碳經濟發展模式的產業基礎必然轉向以低碳乃至非碳消耗的新興產業或產業簇群,而此類新型產業的核心問題便是要解決產業生產力與生態生產力相互融合的問題。鮑健強等認為調整產業結構必須要限制高碳產業的市場準入,發展具有低碳特征的產業,如知識密集型產業。以集群經濟為核心推進產業結構創新,以知識經濟為核心推進內涵發展創新是低碳城市發展模式的重要步驟。付允用數據論證了城市產業結構的變化對產業能源消費結構的影響,其中第二產業能耗最大,第三產業能耗最低。由此,范建華提出第三產業所占比重越多,低碳經濟發展的狀態越好,但也有學者認為,不能為減排而調低第二產業比重,而應通過優化發展降低其碳排放量實現。總之,低碳經濟的發展不能憑空進行,要借助于產業與產業結構升級,即產業結構升級低碳化。針對低碳城市建設,戴亦欣認為低碳產業和與其相關的環保產業將形成低碳城市新的經濟增長點,如何積極開發低碳產品,引導低碳消費,在市場的運作機制中嵌入低碳因素,是建立低碳城市不可或缺的方面。另外,由于中國仍處于工業化中期,所以與發達國家后工業化的低碳發展不同,劉志林認為,中國低碳城市建設應以產業結構升級、產業能耗降低為主,不能盲目模仿英國、日本等國家以交通、商業與公用建筑以及住宅能耗問題為重點領域。

      總之,從相關文獻綜述可以看出,低碳戰略已經是當前經濟發展所應保持的基本態度,而在眾多低碳經濟推行策略中,發展以低碳為特征的新產業、積極調整產業結構,是非常重要的途徑之一。所以,了解創意產業的興起與產業調整的關系,是建立創意產業與低碳經濟聯系性的有效視角。

      2 創意產業發展與產業調整

      創意產業是后工業化時代產業調整過程中興起的新型產業。當全球經濟逐步邁入后工業化時代,一方面,巨大的能源消耗和環境壓力逐漸增加,經濟的新一輪增長要求產業結構調整向微笑曲線附加價值更高的兩端提升;另一方面,人們對消費的需求開始不僅僅滿足于溫飽等基本要求,而逐漸轉向對產品和服務的個性化及精神文化層面的需要。這時觀念價值,即商品與服務背后包含的能與一些社會群體的精神追求或文化崇尚產生共鳴的附加物,譬如品位、情趣等,逐漸開始取代使用價值在商品市場價值中的決定性地位。這促使了注重個人創意、技巧及才華,通過知識產權的開發和運用,創造財富和就業的新型產業——創意產業的產生。創意產業獨特的價值創造模式使之處于微笑曲線兩端位置,同時創意的設計、個性化的服務極大的滿足了人們對商品觀念價值的需求。創意產業是迎合后工業化時代產業結構調整需求的產物,它使新的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得以以智力資源為動力,擺脫了原先發展障礙的困擾。其中的發展障礙就包括工業化時代的高碳經濟模式所造成的環境和資源壓力等。

      上海是中國當代的經濟與金融中心,2009年實現人均GDPIl320.41美元,列中國大陸各省市第一。經濟的極大豐富使城市居民有能力并傾向于追求商品與服務的消費上附加的觀念價值,這為上海率先發展創意產業提供了堅實的物質基礎;同時,上海又是近代中國工業的發源地,在20世紀末經濟轉型的環境下,上海以工業為主的舊式產業結構不再符合現代國際化大都市的定位要求。所以,很多高污染高能耗的傳統產業實施了外遷,大量工業建筑歷史逐漸空置或廢棄。在這種情況下,眾多具有開放思維的藝術家和創意工作者紛紛租賃改造這些舊廠房,這使城市中優秀的工業文明遺跡得到了保護,并以一種嶄新的姿態創造價值。這種行為逐漸得到上海市經委等政府部門的支持,多個創意產業集聚區由此形成。據統計,2009年上海創意產業總產出達3900億,占全市GDP比重從5.8%提高到7.7%以上。上海目前擁有M50、田子坊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創意產業園區,已經形成了一定的創意產業品牌效應和產業優勢。

      可以看出,創意產業的興起是伴隨后工業化時代產業結構調整形成的必然結果,而上海的創意產業園區發展正是創意產業發展史的典型體現。另外,由前述可知:產業調整是有效的低碳戰略之一,所以,創意產業與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具備理論聯系性。但創意產業是否是具有低碳特征的新型產業,需要進一步對比分析兩者的特征契合性。

      3 低碳經濟與創意產業的特征契合性分析

      低碳經濟以“三低三高”為顯著特征,即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

      3.1 創意產業與“三低”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創意產業的知識密集型屬性契合低碳經濟的三低要求。創意產業是隨著知識經濟對社會分工的影響深入,一些專門研究、開發、創新知識的工作從傳統產業中逐步脫離出來而發展形成的一個獨立產業。故創意產業是典型的知識密集型產業,其以文化、創意理念為核心,強調創新性,是人的知識、智慧和靈感在特定行業的物化表現。這一屬性決定了創意產業也是通過滿足人的精神需求,即實現產品的觀念價值而產生社會和經濟效益。其不同于對土地、資源存在巨大需求的傳統制造業,消耗自然資源少且無污染,符合低碳經濟“三低”要求。

      其次,創意產業的空間存在形式是適應低碳經濟特征的產物。創意產業常以舊城區、舊工業建筑改造的創意集聚區形式存在。例如紐約的蘇荷原為19世紀的廠房倉庫,倫敦的泰德藝術館原為準備拆除的火力發電廠,上海的M50原為停產的紡織廠。目前,在上海已經授牌的81家創意產業集聚區中,由工業老建筑改造而成的占了2/3以上。這些由舊廠房倉庫改造而來的創意產業集聚區首先節省了建造成本,符合低能耗要求;其次以高碳為特征的工業化時期遺存所特有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內涵得以保留和延伸,不僅使得其高碳經濟引致的面臨廢棄的城市舊區可重新煥發價值,而且形成了符合低碳經濟特征的低排放、低污染的城市創意新景觀。所以,創意產業這種特殊的空間改造形式本身就是高碳城市向低碳城市轉型的典型表現。

      3.2 創意產業與“三高”特征的契合性

      首先,創意產業的高附加值屬性體現了低碳經濟的高效能、高效益特征。由微笑曲線可知,產業鏈中間生產制造環節附加值低,處于兩端的產品設計和品牌營銷環節附加值高。創意產業不僅以創造性的點子、設計為主要價值起點,并且通過賦予商品觀念價值而實現了品牌營銷,故創意產業屬于處于產業鏈兩端的高附加值產業,是名副其實的高效能產業。另外,創意產業還有一次投資、多次收益的延伸性特點,故其所衍生的附加價值使之產生更高效益。例如一部《哈里·波特》自1997年問世,圖書銷售量超過4億冊,由其改編的系列電影全球票房已達45億美元,DVD銷售收入達27億美元。這部小說是其作者J·K·羅琳的思維創意成果,它不僅使其由一個靠政府救濟生活的個人成為比“英國女王”還富有的作家,更使其投資公司華納兄弟以一次投資獲得了數以百倍計的多次收益,僅衍生品相關授權項目就為其帶了數十億美元的收入。即使電影在2011年完結后退出大銀幕,投資者還可以通過各種不同投資形式,例如籌建主題樂園等,繼續從這個經典創意中創造更多財富。也有調查表明投資一美元的創意產品,其相關衍生產品可以帶來三至五美元的收益回報。

      其次,創意產業的強融合性契合低碳經濟的高效率要求。創意產業以創新的思想、技術和設計為其他行業生產提供服務,這使其更容易與其他產業融合,從而實現傳統產業的價值創新,并容易衍生出新的產業。創意旅游、創意農業等概念均是創意產業與傳統產業融合衍生的產物。創意產業以其居于價值鏈高端的地位滲透融合其他產業,不僅為其他產業帶來了額外附加值,而且參與了更多的利潤分配,這使得創意產業的價值創造更加具有效率。例如創意農業就改變了現代農業“研發、生產、加工和銷售”的產業發展模式,強調用文化元素提升農業產業附加值,通過創意的投入使農產品更具有市場吸引力和競爭力,創造出新價值和新市場空間的手段,從而實現農產品和產業的增值。

      4 低碳視角的上海創意產業園區實踐分析——以M50為例

      4.1 M50發展沿革

      M50創意產業園位于中國民族工業的發源地之一,上海普陀區蘇州河南岸莫干山路50號。其前身為上海紡織控股集團下屬企業“上海春明粗紡廠”,原廠房建于1933年,工廠主要生產“孔雀牌”、“紅蝙蝠牌”呢絨和“金羊牌”毛毯。這些著名的毛紡品牌曾經記錄了近代工業的輝煌。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上海產業結構從適應性調整轉向戰略性調整,制訂了“優先發展第三產業、積極調整第二產業、穩定提高第一產業”的產業調整方針。在產業布局上,上海以“壯士斷腕”的勇氣,將不符合中心城區發展需要的、占地面積大、有污染的紡織、傳統制造業等搬遷到郊區。1999年春明粗紡廠隨之停產歇業,老廠房騰空。

      第一階段,M50在探索中轉型。為了解決土地閑置與下崗工人安置問題,留守的30多名員工對老廠房進行“整舊如舊”的適度包裝并出租。2002年,M50被上海市經委命名為“上海春明都市型工業園區”,當時園區的定位是建設技術含量高的工業園區。但是,很快遇到了能耗高,原有的電力配置不夠,環保成本高,建筑陳舊不符合現代工業要求等問題,作為工業園區,M50運營一直不太好。但同時,園區內擁有的自上世紀30年代以來各個歷史時期的工業建筑群,其獨特的氣質吸引了眾多藝術家前來入駐。所以,這一時期工廠與藝術家一度并存。

      第二階段,M50主動向創意園區轉型。在2001與2002年之交,此地塊準備轉讓并動遷改造。但同時越來越多的藝術家及創意工作者們進駐園區,此時也正是國外創意產業概念剛剛蓬勃興起之時,他們第一時間吸收了國外先進的產業理念,并以此來論證莫干山工業建筑群的歷史文化價值。M50就此引發了來自社會各界、文化研究工作者以及政府對創意產業概念的關注。2004年上海召開了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研討會,正式提出了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并把莫干山路50號作為基地之一。

      第三階段,M50正式發展為著名的創意產業集聚區。M50自2005年4月被上海市經委掛牌為上海第一批創意產業聚集區之一,曾先后獲得“上海十大優秀創意產業集聚區”、“全國工業旅游示范點”等稱號。園區收入達兩千萬元以上。園區入駐企業130多家,年上繳稅收已達三千萬以上。

      4.2 M50低碳經濟理念體現

      第一,M50探索轉型為工業園區的失敗體現了城市低碳化的必然。為了適應上海的產業結構調整要求,M50在進行轉型調整的第一階段首先定位為工業園區,但實際情況卻不盡如人意。究其原因是由于M50在探索轉型初期,沒有實質上把握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的原則,即摒棄高污染、高能耗的高碳經濟模式,向低污染、低能耗的低碳經濟模式轉變。實際上,工業園區的發展方向沒有從本質上改變原粗紡廠的高碳模式,所以遭遇了能耗、環保等一系列高碳模式具有的障礙。這一失敗從事實的角度證明了城市產業結構調整必然要走低碳化道路。

      第二,M50主動轉型為創意園區的過程是創意產業順應低碳經濟潮流興起的縮影。M50吸引藝術家自主入駐體現了創意產業園區隨時代興起的一種必然性,而M50主動向創意園區轉型則是在社會各界進一步認清產業結構調整應遵循低碳化原則,認識到創意產業本質上順應了低碳經濟潮流的基礎上,創意工作者、政府及園區管理者三方積極努力的成果。M50創意園的形成時間和方式與國外創意產業興起發展過程接近,并且由于M50經歷了工業園與藝術園、拆遷與保護的爭論,使之更具有典型性。

      第三,M50創意園目前取得的成績是創意產業適應低碳城市建設的有利證據。M50由于發展創意產業,首先使得蘇州河畔最完整的民族紡織工業建筑群得以保留,其包含的歷史文化價值得以延續;其次,粗紡廠以極低的改建成本重新倍數發揮其價值創造能力;并且,由于M50創意園主要產出物為畫、藝術品等,較之前的粗紡廠,其能耗、污染極低,而經濟效益極高。總之,M50創意園不僅成功將原先污染嚴重的城市舊區盤活,并且以更加時尚且具有文化底蘊的姿態成為展示上海的獨特窗口,提升了上海國際化低碳時尚城市形象。

      5 上海在低碳視角下發展創意產業園區的建議

      本文通過對低碳經濟、產業調整以及創意產業發展三者的兩兩關系研究,建立了創意產業與低碳經濟建設的理論聯系性,并進一步通過對兩者的特征契合性分析和M50創意園案例研究證實了上海發展創意產業園區符合發展低碳經濟、建設低碳城市的時代要求。在此基礎上,本文試圖從低碳化視角對今后上海發展創意產業園區提出一些建議。

      篇(10)

      中圖分類號:G12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4)07-0155-02

      在一個越來越強調國家軟實力競爭的時代大背景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水平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是一個國家經濟科技發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必要體現。在一些國家和地區,文化創意產業帶來了許多新的經濟增長點,推動了經濟和文化的二次發展,對于提高產業可持續的發展能力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提高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具有多重的意義。由于文化創意產業是新興的產業和嶄新的研究領域,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對其研究的理論成果都不多,研究的力度也不大。筆者認為,學術理論研究的前提是對基礎理論概念有準確的把握。本文的重點就旨在闡明相關概念的界定和劃分。

      一、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德國的經濟思想家熊彼德早在1912年就提出了“資本和勞動力已然不是影響當今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如今創新才是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在1986年也同樣有經濟學家羅默提出“占據市場和創造財富需要的是有創新理念在其中的新產品。”但是,當代的研究成果表明,學術界還沒有達到對文化創意產業統一口徑,例如文化創意在美國被稱為版權產業,而在英國則叫創意產業,在中國、荷蘭、新加坡、日本、德國、韓國等國家被叫作文化產業。

      究其根源,到底什么才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文化創意產業呢?研究中國過去的文獻,不難發現文化創意產業在過去僅僅表現在理論也就是意識形態的層面,很多情況下都折射哲學及美學的概念,大多數的學者們忽略了其基本的屬性而是批評和擴大了它的商品屬性。隨著近些年來我們對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越來越重視,學術界對文化產業相關概念的研究和探索也在不斷深入,過去的一些片面的觀點得到了澄清和理解,對于文化創意產業概念的研究也逐漸進入了大眾視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對文化創意產業的界定是“依靠創意人本身的智慧、天賦、技能,借助于高科技手段對現有文化資源進行提升和創造,通過對知識產權的開發以及運用,而產生高附加值的產品,具有一定創造財富能力和就業潛力的產業。”[1]文化創意產業包含了文化產品、智能產權和文化服務三項內容。

      在國內,北京市統計局于2006年12月聯合頒布的《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分類標準》,將文化創意產業定義為“以創作、創造、創新為根本手段,以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或消費為交易特征,為社會公眾提供文化體驗的具有內在聯系的行業集群。”[2]

      綜合以上定義,本文所理解的文化創意產業可以簡潔概括為結合特有的區域環境,以經濟效益為最終結果導向,研發其巨大的潛能,從而改變文化產業目前的經濟發展現狀。

      二、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1.二重性。文化創意產業所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既有營利性的也有非營利性的,營利性的則具備了商品的特征,揉入了其作為商品本身的價值。之所以人們創造它,就是為了滿足人們的一定的精神或者是物質的需求,這就不可避免地與人類的意識形態發生了緊密的聯系,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的價值。然而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動力則是因為其在滿足群眾物質、精神需求的同時,也獲取了一定可觀的經濟效益[3]。

      2.創造性。文化創意產業最核心的屬性就是它的創新和創意,生產出以前沒有的東西,沖破原有的陳規,為其受眾提供前所未有,獨一無二的服務和產品。文化創意產業只有具備了創造性,才能夠體現出產業本身的價值,萌發出新的經濟增長點。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更多地依賴于現有的地域環境和創造者的靈感。

      3.高附加值性。文化創意產業與人的意識形態領域息息相關,它與傳統的第一和第二產業相比,最大的不同就是更多地將人文因素以及創新思維作為推動行業發展的主要動力,它服務的更多的是人們的精神領域。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品質的提升,越來越多的人喜歡去消費文化與科技相融合的產品與服務,文化創意產業帶來的經濟價值越來越凸顯。

      4.可復制性。文化創意產業的可復制性也是其區別于傳統產業的一個重要方面。主要體現為文化產品的多媒體形式以及便捷的傳播方式。它的這個特性決定了好的文化產品能夠在短期內帶來巨大的經濟和人文效益,這一點是勞動力密集型或者資本密集型產業所無法比擬的。

      三、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概念

      縱觀所有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文獻可以得到,目前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的內涵還沒有得到明確的解釋和統一的定論。目前,國外研究文化創意產業主要從軟環境上進行研究,如影響其行業的法律法規、自身市場的需求、整個產業鏈的凝聚力和國家政策支持力度以及產業價值鏈等。在我國,則主要研究其硬性環境、如生產環境、生產效率、產品效益和勞動資源等。

      1.WEF和IMD的觀點。國際競爭力評價權威機構WEF(世界經濟論壇)和IMD(瑞士洛桑國際管理開發學院)認為: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主要是指其生產、設計和輸出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可以搶占多少可觀的國際市場,在價格上是不是可以較其他國家更加具有優勢。

      2.祁述裕的觀點。祁述裕認為文化產業競爭力從國家的角度談是一個比較概念,是指和其他國家相比自身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的產出量和銷售量以及占據市場份額和獲取利潤的能力[4]。

      3.花建的觀點。花建在《文化產業競爭力的內涵、結構和戰略重點》一文中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通過對生產資料和相關產業進行合理配置,保證其穩定、持續的生產出相比其他國家或地區更多的文化產品,提供更優秀的文化服務,從而獲取相對較多財富的能力[5]。

      筆者認為從競爭力的要素出發,可以這樣闡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

      1.從競爭的主體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主體就是特定的文化創意的產業,作為產業,其最基本的內涵就是“同類產品及其可替代的產品”,它既可以理解成一個產品的集合,也可以理解為一種產品的生產過程,更能將兩者結合。文化產業的競爭力也就是相應的產品或者服務能否作為替代品得到消費者的認可,本文是從狹義的角度進行理解。

      2.從競爭的對象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個是在原料也就是資源上的競爭;另一個是在受眾,即市場占有率的競爭。只有在這兩個方面都占有競爭的優勢,才能更好地提高產業的產出率,使文化創意產業的價值得到更大程度的發揮,在競爭中占有優勢。

      3.從競爭能力來看。競爭能力在兩者的比較中才能顯現出來,在現實的產業競爭中,很多因素都影響著競爭能力的強弱,比如說創新軟實力,產品的受歡迎程度,營銷的策略和方式,產業的集聚規模等等,競爭力的強弱是衡量產業發展好壞最直接的指標。

      4.從競爭結果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最終體現在了產品的市場占有率和盈利水平兩個方面,市場占有率和盈利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產業的影響力,從側面又制約和影響著競爭力的提高[6]。

      綜合以上的分析,可以把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定義為:某國(或某地區)的文化創意產業憑借高于他國(或其他地區)的生產率水平,生產出了比他國(或其他地區)具有競爭優勢的文化創意產品,這些產品能夠在國際(或國內)市場上占有較高的市場份額,創造了價值,擴大了某國的文化影響力。

      四、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構成要素

      通過查閱文獻我們得知,關于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要素在學術界還沒有得到一個統一的標準,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以市場需求為主要目的進行生產開發創新產品的創新能力、通過優化產業結構可提高的產業可競爭力、完善的產業鏈及每一環節的配合、基于追求更大經濟價值的產業空間集聚能力、高新技術的研發和用于實踐的能力和影響產業競爭能力的外部大環境等等。國內對這個問題研究的成果比較少,大多數學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主要構成要素有以下幾點:產業的創新能力、產業的生產力、產業的效益、產業的資源、產業的結構和產業的環境等。雖說國內外學術界對這個問題有自己不同的研究體系和理論成果,但是其中的一點已經達成了共識,就是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是各種因素構成的系統產生的系統化的功能性力量,各種因素在構成系統時的空間、時間、質量、數量的不同組合形式決定了競爭力的強度和影響力。

      筆者認為,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有多種表現形式。從投入與產出兩個方面來看,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生產效率的角度,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的高低表現為在一定投入的情況下是否實現了產出的最大化;從文化創意產業系統內部要素構成的維度出發,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的高低表現為了各要素的整合能力,各要素的優化組合是否可以帶來整體能力的最大化;從對大眾精神層次滿足的角度來看,文化創意產業的競爭力則表現為一個國家可以滿足民眾精神文化需求和創造特色文化產品的能力。在研究文化創意產業競爭力各要素之間關系的同時,我們不僅要關注其顯性因素,還要深度挖掘影響產業競爭力,造成競爭力差距的深層次因素,綜合分析顯性因素和隱形因素對競爭力的影響。

      參考文獻:

      [1]李東華.產業國際競爭力比較研究[M].延邊:延邊大學出版社,2001.

      [2]李剛,秦紅玲.綜合評價方法及探討[J].節能,2004,10(267):1-15

      [3]穆榮平.高技術產業國際競爭力評價方法初步研究[J]科研管理,2000(1).

      篇(11)

      [DOI]10.13939/ki.zgsc.2016.29.057

      1 文化創意產業概述

      1.1 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在其基本的生活得以保障后,人們逐漸開始重視文化教育,因而文化產業得以快速發展。同時,借助于互聯網技術等各類新興產業的推動,活躍的社會氛圍以及人們對創新創業的大力提倡,使得文化創意產業順勢迸發。從總體而言,文化創意產業是基于互聯網背景下,倡導創新創意的創意產業與內容產業的融合。它關注產業的文化內涵,更加強調文化產品的經濟價值、創造性以及社會功能。因而,文化創意產業將作為文化產業的重要力量,推動我國經濟轉型。

      1.2 文化創意產業的特征

      首先,文化與創意相結合。究其根本,文化創意產業從屬于文化產業,因而它的基本內容是文化與創意的有機結合,并以其獨特魅力吸引到消費者。其次,高附加值與融合性相結合。文化創意產業的文化產品往往具有高附加性,同時是多個領域內容的融合,這也對促進我國經濟結構轉型有著深遠意義。最后,具有較高的科技含量。高新技術產業是目前社會發展的重點方向,對于文化產業而言同樣不例外,文化創意產業是高科技、創意與文化的有機結合。

      2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的戰略意義

      首先,以創意為重要特征的文化創意產業能夠為市場帶來更多更優質的機會,能夠成為推動我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力量。在面臨金融危機時,文化創意產業能夠有效促進調整優化產業結構,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而加快經濟復蘇進程。其次,文化創意產業相關的文化產品能夠以其獨特的娛樂性吸引到更多的消費者。同時,文化創意產業的出現打破了傳統的生產經營模式,倡導以需求來推動生產,不僅能夠滿足市場需要,更能夠合理有效地利用資源。最后,文化創意產業不單單是對傳統文化產業的升級,更是文化產業同其他眾多相關領域的融合。這不僅能夠幫助文化創意企業擁有更加豐富的形式以及獨特的內容,更能夠調整其行業結構,使其更加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建立更加完善的行業體系,為經濟增速貢獻更多的力量。

      3 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發展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3.1 產業組織不成熟

      文化創意產業在我國出現的時間并不長,針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構建方法以及管理規范尚未確定,這也就導致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處于摸索階段,難以得到應有的發展速度。建立起完善的產業組織,使其更加規范地發展,是目前我國政府亟待解決的問題。另外,文化創意產業發展中最為重要的是人才的儲備。只有具備了優秀的人才,才能為文化創意產業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使其成為推動經濟轉型的后備力量。然而,就目前情況而言,我國該方面的人才不僅在數量上較為匱乏,在層次結構上也存在著明顯的差異。同時,有關文化創意產業人才的培養上,也存在基礎薄弱的情況,這也是阻礙人才培養的重要因素。只有盡快完善相關的產業組織才能夠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

      3.2 產業結構不合理

      近年來,文化創意產業經歷了從無到有的過程,并逐漸發展到初具規模,成為推動經濟的重要因素。然而,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更多地受到各地經濟環境的影響,產業結構在地域空間上分布及其不均。發展較為成熟的文化創意產業更多地集中于經濟發達的一線城市,例如北京、上海等城市,由于其經濟發展較好,其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受到的支持更多。與此同時,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在創意程度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尤其是目前眾多的娛樂性節目,存在著明顯的抄襲現象。

      3.3 相關政策不完善

      目前,我國尚未推出有關文化創意產業的具體規劃,這就導致不同區域間產業發展不規范。同時,由于缺乏必要的規劃,使得文化創意產業在發展上出現空間分布不合理以及產業結構布局不合理的狀況。同時,對于知識產權等內容的保護力度不夠,相關從業者的權益得不到應有的保障,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另外,國家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扶持力度不夠,外界對其投資有限,加上融資困難等問題,導致眾多小型文化創意企業被扼殺于搖籃之中。

      4 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推動經濟轉型的建議

      4.1 完善組織模式

      要想通過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實現對經濟增長模式的轉變,必須盡快完善其產業組織模式。首先,必須盡快落實文化創意產業的規劃問題,根據各地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政策,并加強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與協作,共同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對經濟轉型的推動。其次,培養創意產業相關人才,使其成為產業發展的源泉與動力,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繁榮與發展。最后,加強對各個企業綜合競爭力的培養,形成良性的競爭氛圍,有助于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與進步。

      4.2 優化產業結構

      要想使文化創意產業能夠長久發展下去,必須重視對產業結構的調整與優化。首先,針對地區優勢力量,建立富有特色的文化創意產業,并在集中的創意產業園區內加強不同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協作,構建出完整的產業鏈條,實現對傳統生產、營銷方式的轉變。其次,在進行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過程中,不斷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能力也是推動經濟轉型的重要內容,只有這樣才能夠使我國的文化創意產業擺脫過去那種一味模仿的困境,找到具有特色的發展模式。

      4.3 健全政策環境

      健全的政策環境是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推動我國經濟轉型的重要保障。首先,政府必須加大對文化創意產業的政策扶持,將其提升到發展戰略層次,構建完善的文化創意產業體系。其次,加大對知識產權、專利等技術的保護力度,鼓勵相關工作者積極創新文化產業形式,加強對其他領域的融合與發展。最后,針對文化創意產業建立豐富的投融資平臺,確保企業發展有充足的資金作為后備力量。

      5 結 論

      文化創意產業作為世界文化產業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我國政府應給予足夠的重視。從完善組織形式、優化產業結構以及健全政策環境三個方面著手,促進我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進而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推動我國經濟順利轉型。

      參考文獻:

      [1]郭梅君.創意產業發展與中國經濟轉型的互動研究[D].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2011.

      [2]鮑楓.中國文化創意產業集群發展研究[D].長春:吉林大學,2013.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午夜不卡久久精品无码免费| 久久久久九国产精品| 99久久婷婷国产综合精品草原| 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人妻不卡| 国产精品无码不卡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麻豆丝袜高跟鞋AV| 热久久国产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久久综合九色综合精品| 精品亚洲国产成AV人片传媒| 色偷偷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大胸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影院色|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尤物| 亚洲国产精品乱码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 亚洲欧洲国产日韩精品| 91精品国产91久久综合| 日韩精品区一区二区三VR| 亚洲精品麻豆av| 久久精品免费网站网| 国产精品美女久久久久AV福利| 久久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欧美精品一区二区蜜臀亚洲| 区亚洲欧美一级久久精品亚洲精品成人网久久久久 | 国产2021久久精品| 999精品视频这里只有精品| 无码精品日韩中文字幕| 亚洲&#228;v永久无码精品天堂久久 | 国产成人vr精品a视频| 亚洲高清国产拍精品26U| 亚洲第一区精品观看| 久久久无码精品亚洲日韩软件| 国产玖玖玖九九精品视频|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 91精品啪在线观看国产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线在线观看| 久久青青草原精品影院| 色花堂国产精品第一页| 亚洲国产精品欧美日韩一区二区| 四虎最新永久在线精品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