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經濟發展的指標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3973(2013)011-141-02
人均GDP是用來衡量在一定時期內某一地區創造的服務與產品的價值總和。人均GDP的不同表明由于不同區域經濟發展的差別,從而形成地區間人們收入的不同。因此,人均GDP是標志著經濟發展與人們富裕程度的最佳近似值,是衡量一個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為全面客觀的認識改革開放以來遼寧省各區域之間經濟發展差距狀況,本文利用遼寧省人均GDP這一數據指標,并通過這一指標計算了變異系數、基尼系數及塞爾指標來對遼寧省區域發展差距狀況進行初步描述。
1 遼寧地區人均實際GDP的變異系數分析
文章用1995-2007年期間遼寧省統計年鑒中各個城市人均人均國內生產總值數據,采用1994年為基期,根據國內生產總值折算指數①換算成實際的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計算出遼寧省1995-2006年的不同地區的變異系數,并根據計算結果繪制成圖1。
從圖1中可以看出遼寧省在1995-2006年間區域經濟發展呈現出階段性,第一個階段為1995-1999年,在這期間變異系數呈不斷上升趨勢,數值由0.5066變化到0.5566,也就是說,在這段時期,遼寧省區域經濟差距呈不斷擴大的趨勢,經濟增長趨于發散。第二個階段為1999-2006年期間,變異系數又趨于逐步縮小,其值由0.5566減少到0.5429,由此表明這段時期遼寧省的區域差距又有所減小,經濟增長趨于收斂。但最終2006年的變異系數的數值還是要高于1995年。
2 遼寧地區人均實際GDP的基尼系數分析
根據第二章中所述的分項收入分解的基尼系數計算方法,我們按三次產業劃分對1995-2006年遼寧省人均GDP進行分解,即將GDP分解為、第三產業、第二產業第一產業,仍以1994年為基期,并根據生產總值的數據換算成可比價格數據,由公式先分別計算出每個產業產值的基尼系數及基尼系數貢獻率,然后再由公式計算全省整體的差距是多少,即GDP的基尼系數。利用Excel軟件②計算,并將所得結果繪制在表1中。通過表1我們就可以分析三次產業對全省整體經濟差距變化的趨勢的影響。
比較三次產業的集中率與人均GDP的基尼系數,可以看出不同年份第二、第三產業的集中率都高出GDP的基尼系數,而第一產業的集中程度遠遠低于GDP的基尼系數,這表明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對GDP的基尼系數一直起著促進的作用,而第一產業則起著降低總體不平衡的作用。
如果我們從變化趨勢上來看,則會發現GDP和第二產業、第三產業的基尼系數變化趨勢比較相似,呈現階段性,即都本著先上升后下降的這一趨勢,且GDP和第三產業的基尼系數的變化趨勢幾乎是一樣的。第一產業的基尼系數在1995-2000年間則呈現起伏狀,但在2000-2006年間第一產業的基尼系數則一直趨于緩慢下降的這樣一個態勢。基尼系數的這種變化趨勢也進一步說明了遼寧地區的經濟差異所呈現出的階段性,即經濟差異出現先拉大后縮小的現象。
3 遼寧地區人均實際GDP的塞爾指標分析
為了更準確的描述遼寧省區域差異變化的不同地區構成及不同地區內各個城市經濟發展不同的變化過程,我們對遼寧省塞爾指標進行了分解。
同上文中變異系數、基尼系數計算一樣,我們選取遼寧省1995-2007年統計年鑒中的人均GDP及各個城市人口的數據,計算出遼寧省總體、地帶內和地帶間以及遼西北、遼東、遼中南的塞爾指標反映1995-2006年以來遼寧省各個地區經濟發展差異的變化情況及趨勢。遼寧省東部不同城市間塞爾指數變化趨勢相當平緩;遼寧中南部和遼寧西北部不同城市間塞爾指數1995-2006年呈現出一定階段性,即在1995-2002年間塞爾指標不斷增大,說明這段時間遼寧西北部和遼寧中南部各城市間經濟差異在拉大;但從2002-2006年以來塞爾指標又開始趨于縮小,則說明這段時間遼寧西北部和遼寧中南部各城市間經濟差距在不斷的縮小。
自1995年以來不同地區間塞爾指標和總塞爾指標表現出快速上升趨勢,說明不僅三大地區間的經濟差距一直在擴大,而且整個遼寧省區域經濟差距也一直在擴大。從表2的貢獻率還可以看出,整個遼寧省經濟差距的大約92%以上的變化都是由不同地區間的差距引起的,而且不同地區間的塞爾指數對整體差距的貢獻一直在上升,很顯然三大地帶之間的差距對整個遼寧省差異的變化貢獻逐漸增大,這說明整個遼寧省經濟差異的擴大很大程度上來自于不同地區間的不平衡的發展。而地區內的差距對全省總體的差異貢獻比較小,且遼中南對整個遼寧省差異貢獻一直在縮小,從6.14%縮小到了3.49%,地帶內不同城市之間經濟發展的差距也相對較小。
一、評價指標權重確定的方法
由于目前我國的循環經濟建設正處于發展之中,有關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也還處于研究、發展之中,沒有形成一套公認權威的方法可以選用。而在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方法中,關于指標的權重,是綜合評價的重要信息,它反映了個指標在評價對象中價值地位的系數。目前,有關權重的確定方法有數十種之多,根據計算權重時原始數據的來源不同,可以分為主觀賦權法、客觀賦權法、組合賦權法三類。主觀賦權法有專家咨詢法、最小平方和法、相對比較法、AHP(層次分析法)等,其研究比較成熟。這類方法的優點是能較好地反映評價對象所處背景條件和評價者的意圖,但這個指標權重系數的準確性依賴于評價專業知識和經驗的積累,因而具有較大的主觀隨意性。客觀賦權法的原始數據來自于評價矩陣的實際數據,如熵值法、拉開檔次法等。這類方法切斷了權重系數的主觀性來源,是系數具有絕對的客觀性,但容易出現“重要指標的權重系數小,不重要指標的權重系數大”的不合理現象。組合賦權法是結合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各自的特點形成的。其做法是:首先在主觀賦權法和客觀賦權法的內部找出最合理主、客觀權重系數,再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主客觀賦權法權重系數所占的比例,最后求出綜合評價權重系數。
通常評價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所建的指標體系由兩級指標體系組成,一級指標體系構成子系統層(指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應體現哪些方面的特點,即為哪些類別的因素將直接影響某區域內循環經濟的發展),二級指標體系則為具體的指標(即采用可測的、可比的、可以獲得的要素及要素群,對前面已確定的子系統層的數量表現、強度表現、速率表現給予直接的度量,例如,主要污染物排放強度、單位工業產值能耗、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工業固體廢物處置利用率等,各評價指標能全面系統地對區域循環經濟發展進行定量的描述,從而構成指標體系的基層要素)。
為了最大程度地保證權重系數的準確性和客觀性,現采用組合賦權法來確定二級指標的權重系數值。一級指標則采用主觀賦權法中的層次分次法來確定權重系數。
二、一級指標體系(子系統層)權重的確定
子系統的權重用層次分析法來確定。層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又稱多層次權重解析方法,是20世紀70年代初期由美國著名運籌學家、匹茨堡大學薩蒂(T.L.Saaty)教授首次提出來的。該方法是定量分析與定性分析相結合的多目標決策分析方法,把數學處理與人的經驗和主觀判斷相結合,能夠有效地分析目標準則體系層次間的非序列關系,有效地綜合測定評價決策者的判斷和比較,其確定權重的步驟如下:
1.構造判斷矩陣
判斷矩陣由同一層次指標針對上一層次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兩兩比較的結果而構成,假定A層因素中Ak與下一層次B中的B1,B2,…Bn有聯系,則將構造的判斷矩陣以表格形式表示為:
判斷矩陣使得決策者判斷思維數學化。但是,人類思維具有一致性特點,即認為因素之間的關系應該具有傳遞性:若已知因素 X2與因素X1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21,因素X3與因素X2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32,則可以根據δ21和δ32得到因素X3與因素X1的相對重要關系系數δ31=δ32 δ21。
2.求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對應的特征向量
從上可知,求取各指標的權值,就是求取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向量。一般求解判斷矩陣不需要太高的精度,所以特征值也不需要嚴格意義上的解析解(實際上,當矩陣階數較高時,特征值的解析解很難求出)。通常有兩種方法可求得判斷矩陣的最大特征值及其特征向量的近似解,一種是幾何平均值法,一種是求和法。這里采用幾何平均值法,其計算過程為:
(1)對矩陣A先按行將各元素連乘并開n次方,求得各行元素的幾何平均值:
稱為隨機一致性比率(consistencyratio),當C.R.<0.10時,判斷矩陣有可以接受的不一致性,否則,就認為初步建立的判斷矩陣是不能令人滿意的,需要重新賦值,仔細修正,直到一致性校驗通過為止。
三、(二級指標)各子系統中具體指標權重的確定
各子系統中具體指標是整個評價體系的基礎,其權重系數的準確性對評價結果的可靠性影響很大。因此,選用組合賦權法來保證這一級指標的相對準確性,其中主觀權重系數由相對比較法確定,客觀權重系數由熵值法確定,主、客觀系數各占綜合系數的50%。其步驟為:
1.用相對比較法確定主觀權重系數
相對比較賦權法的過程如下:將所有評價指標 Xj(j=1,2,…,n)分別按列和行排列,構成一個正方形的表;再根據三級比例標度對任意兩個指標的相對重要性進行分析,并將評分值計入表中相應的位置;將各個指標評分值按行求和,得到各個指標的評分總和;最后做歸一化處理,求得指標的權重系數。
三級比例標度兩兩相對比較評分的分值為 ,則標度值及其含義如下:
四、結束語
區域循環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中,初選指標體系需經過篩選后確定最終各子系統具體指標,再利用上述主客觀賦權法確定各級指標的權值,為后續評價模型的構建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鄒新月:企業作用等級模糊綜合評價.系統工程.2001,19(7):386~389
國家政策傾斜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實現了快速發展,但是受到地域差別,資源稟賦有別,地區經濟發展的不平衡狀況也在加劇。西部大開發戰略實行十多年以來,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給西部工業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以經濟增長為主要導向的評價考核機制下,西部地區工業發展也付出了生態環境惡化以及自然資源大量消耗的沉重代價,因此,對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進行綜合評價,通過對西部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以及工業經濟發展狀況的全面系統反映,分析其發展中所存在問題的共性和差異,引導和強化西部地區工業經濟全面、科學、可持續發展,從整體上進一步有力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的實施就顯得十分重要。
1.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數體系的構建
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是一個復雜的大系統,且這一系統是由若干多元參量組成。可以將反映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分解成一些具體的、可操作的指標,這些指標體系是一個綜合性、系統性、多元性的指標體系,涉及到經濟、社會以及環境等各個方面。
(1) 經濟發展水平指標
a.經濟總量指標
即人均國內生產總值。該指標主要描述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規模以及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高低,是直接反映西部地區工業化水平的重要指標。
b.結構變動指標
主要包括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消費結構以及外貿結構,其中以第三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來衡量產業結構的變動與優化;以鄉村從業人數占全部就業人數比重來衡量就業結構的變動;以城鎮居民家庭恩格爾系數來衡量消費結構的變動,該指標主要用于描述工業經濟發展程度和發展的階段性以及對工業經濟的依賴程度,客觀反映居民的收入、生活水平以及富裕程度。計算公式為城鎮居民食品支出總額占居民收入總額的比重;以進出口總額占GDP的比重來衡量外貿結構。
c.城鎮化水平
即城鎮化率,它指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城鎮化水平的高低已經成為衡量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狀況的重要標志之一。
(2) 工業經濟結構水平指標
a.工業生產總值占GDP的比重
b.主要反映工業化水平。
c.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占工業總產值的比重
主要反映規模結構。
d.高技術產業總產值占工業總產值比重
主要反映工業技術進步水平。
(3) 工業經濟發展綜合效益指標
a.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的生產效率和勞動投入的經濟效益,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元/人)=工業增加值÷全部從業人員人數×12÷累計月數
b.成本費用利潤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投入的生產成本及費用的經濟效益,也反映企業降低成本所取得的經濟效益,計算公式為:
成本費用利潤率(%)=利潤總額÷成本費用總額×100%
c.總資產貢獻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企業全部資產的獲利能力,是工業企業管理水平和經營業績的集中體現,也是評價工業企業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標,計算公式為:
工業總資產貢獻率(%)=(利潤總額+稅金總額+利息支出)÷平均資產總額×12÷累計月數×100%
d.流動資產周轉率
該指標既反映工業企業的經營狀況,也反映資金利用效果和再生產循環的速度,計算公式為:
流動資產周轉率(次)=產品銷售收入÷全部流動資產平均余額×12÷累計月數
e.產品銷售率
該指標反映工業產品已實現銷售的程度,是分析工業產銷銜接情況,研究工業產品滿足社會需求的重要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工業產品銷售率(%)=工業銷售產值÷現價工業總產值×100%。
(4)發展潛力指標
a.科技進步水平
科技進步水平指標主要包括R&D研究人員數、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規模以上企業專利技術數量水平以及新產品產值率。其中R&D研究人員和規模以上企業R&D經費支出占GDP比重這兩項指標均反映西部地區科技實力和基礎,是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科技支持。規模以上企業專利技術數量水平:主要用人均專利申請數來衡量,公式為:專業申請數/行業平均就業人數,該指標用于體現西部地區技術創新能力和活躍程度。新產品產值率指標,是一定報告期內新產品產值占企業產品總產值的比率,該指標用于體現西部地區科技產出及對經濟增長的直接貢獻。
b.教育水平
教育水平主要包括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數、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學校數等。教育經費占GDP比重、高等學校在校大學生數、高等學校普通本、專科學校數都用于反映西部地區教育實力和基礎,是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智力支持。
(5)生態環境水平指標:
a.萬元GDP綜合能耗
該指標是一定時期標準能源消耗與GDP之比,以能源消耗強度來反映資源利用率。
b.環境保護指標
主要從環境治理水平、環保投資水平等角度來反映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由于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工業污染,因此,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固體環境質量等成為制約工業經濟發展的重要因素。
單值廢氣排放量。該指標反映大氣環境質量,計算公式為:
單值廢氣排放量=廢氣排放總量/工業總產值×100%
單值廢水排放量。該指標反映水環境質量,計算公式為:
單值廢水排放量=廢水排放總量/工業總產值×100%
固體環境質量指標:主要包括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單值固體廢物產生量(千克/元)。其中,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是指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量占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的百分率;單值固體廢物產生量也是反映固體廢物排放指標,其計算公式為:
單值固體廢物產生量=固體廢物產生量/工業總產值×100%
c.其他指標
主要包括:治理工業污染項目投資額占GDP比重(%)、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
2.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模型的構建
對于多指標綜合評價模型,各指標權重的確定公式核心問題,因此選擇適當方法,科學合理地確定指標權重至關重要。目前國內外關于權重確定的方法有很多,如層次分析法、主成分分析法、因子分析法以及人工神經網絡評判法等。考慮到認為確定權重的主觀性,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方法作為綜合評測的方法。
(1)主成分分析法的數學模型
假設有n個地理樣本,每個樣本共有p個原始變量,表示為X1,…,Xp。這P個變量構成的N維隨機向量為X=(X1,…,XP)。對X進行線性變化,考慮原始變量的線性組合:
Z1=l11X1+l12X2+l1pXp
Z2=l21X1+l22X2+l2pXp
……
Zp=lp1X1+lp2X2+lppXp
主成分是不相關的線性組合Z1,…,Zp,并且Z1是X1,…,Xp的一切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Z2是與Z1不相關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Zp是與Z1,Z2,…Zp-1都不相關的所有線性組合中方差最大者。
(2)主成分分析法的基本步驟
步驟一:設原始矩陣為X=(Xij)n×p,其中Xij表示西部地區中第i個省市區的第j項指標數據。為了消除各項指標之間在量綱化和數量級上的差別,對指標數據進行標準化,得到標準化矩陣。
步驟二:計算相關系數矩陣:
R=
r11r12…r1p
r21r22…r2p
……
rp1rp2…rpp
其中rij(i,j=1,2,…,p)為原變量xi和xj的相關系數,rij=rji,其計算公式為:
rij=∑nk=1(xki-xi)(xkj-xj)∑nk=1(xki-xi)2∑nk=1(xkj-xj)2
步驟三:計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求解特征方程|λI-R|=0,求出特征值λi,并使其按大小順序排列
λ1≥λ2≥……,≥λp≥0;并分別求出對應于特征值λi的特征向量ei(i=1,2,…p),并要求||ei||=1。
步驟四:計算主成分貢獻率及累計貢獻率:
主成分的貢獻率為λi/∑pk=1λi(i=1,2…,p),累計貢獻率為∑ik=1λi/∑pk=1λi(i=1,2,…,p)。根據選取主成分個數的原則,特征值要求大于1且累計貢獻率大于85%的特征值λ1,λ2,…,λp所對應的的1,2,……,m(m≤p),其中整數m就是抽取的前m個主成分,即Z1,Z2,…Zm。
步驟五:計算主成分荷載:
主成分荷載是反映主成分Zi與原變量xj之間的相互關聯程度,原始變量xj(j=1,2,…,p)在諸主成分Zi(i=1,2,…,m)上的荷載lij(i=1,2,…,m;j=1,2,…,p)。
lij=p(zi,xj)=λieij(i=1,2,…,p)
步驟六:計算主成分得分:
Fm=W1Z1+W2Z2+…WiZi
3.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測算
(1)樣本選取 本項目擬選取西部地區十一個省市區(除)2010年至2011年工業經濟發展水平評價指標相關統計數據,進行西部十一個省市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評價。數據均來自西部各地區統計年鑒、中經網統計數據庫、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統計數據庫、中國工業經濟統計年鑒以及中國高技術產業統計年鑒。
(2)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的測算結果
運用所選取的樣本以及所構建的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模型,采用SPSS19.0統計軟件,計算得出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結果如表1所示:
由上表可知西部是十一個省市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在2010至2011年的兩年內,呈現出以下三大特征:
第一,從總體情況來看,西部地區十一個省區市只有重慶、四川、陜西、廣西四省區市工業經濟發展綜合指標為正值,而其他七個省區均為負值,形勢不容樂觀。按指標值來排名,重慶最高,達到1.5031分值,寧夏最低,為-0.8514,排名如下:重慶、四川、陜西、廣西貴州、內蒙、新疆、云南、甘肅、青海、寧夏。
第二,從橫向比較來看,西部各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存在局部波動,如重慶和四川的綜合評價指數2011年較2010年分別上升了1.1653和0.0455,陜西、內蒙古以及廣西的綜合評價指數2011年較2010年則分別上升了0.6574、0.7210以及0.2962,其余省市區則出現下降的趨勢。綜合評價指數的波動性反映出了我國西部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的動態性特征,在不同的發展時期,西部各地區由于選取的發展戰略不同以及根據資源稟賦選取相應的優勢產業重點發展,從而可能成為綜合評價指數在不同時點上出現局部波動的原因之一。
第三,從縱向維度來看,貴州、甘肅由2010年的正值變為2011年的負值,廣西則由負值轉為正值。并且,西部各地區工業經濟發展水平綜合評價指數存在明顯的地區性差異,2010年綜合評價指數分布在-0.9379-1.0290之間;2011年綜合評價指數分布在-0.8514-1.5031之間,地區性差異顯著,這也驗證了我國西部地區內部工業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現狀。我國西部各省市區之間由于地理位置、資源稟賦以及工業基礎水平本身存在明顯的差異性,從而使得區域工業經濟發展出現不平衡性,并有可能使得區域間的差距進一步擴大,從而進一步拉大西部各省市區內部差距以及東西部之間的差距。
參考文獻:
[1]KRICHELDOFH R.Syntheses and application of poly-lactides[J].Chemosphere,2001,43: 49-54.
[2]汪曉昀,吳紀寧.新型工業化綜合評價指標體系設計研究[J].財經理論與實踐,2006(6):122-124.
[3]李同寧.我國及各省市區新型工業化進程監測分析[J].軟科學,2006(2):40-42.
[4]陳元江.工業化進程統計測度與質量分析指標體系研究[J].武漢大學學報,2005(6):819-823.
[中圖分類號] F047.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6-5024(2006)09-0018-03
[作者簡介] 樓小亮,東北財經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為宏觀經濟、發展戰略。(遼寧 大連116000)
要了解一個國家一定時期的宏觀經濟總量,主要看這個國家的GDP(國內生產總值)。GDP主要有兩種統計方法,一種是收入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的收入匯總數。另外一種是支出法,它是全部要素所有者的支出匯總數。收支兩個數,是相等的。GDP能較準確地說明一個國家的經濟產出總量,較準確地表達出一個國家國民收入的水平,但它不統計環境污染生態破壞,不反映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而綠色GDP則力求將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統一起來,綜合性地反映國民的經濟活動成果與代價,包括生活環境的變化。
一、綠色GDP的含義
綠色GDP,實質上應該代表國民經濟增長的凈正效應。無論是定性的還是定量的、精確的還是粗略的,只有盡快在社會經濟發展與相應的環境資源代價之間建立起某種對比關系,才能為政府、企業與公民的發展、生產與消費提供有益參考。國民經濟核算,作為一套全面系統反映國民經濟運行的數據體系,是進行宏觀經濟管理的基礎,被譽為20世紀偉大的社會性研究應用成果。但是,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自然資源和環境遭到越來越嚴重的破壞,人類已不同程度嘗到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苦果。為克服國內生產總值(GDP)的缺陷,人們提出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可持續發展觀念的核心是實現社會經濟發展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從傳統的單純追求數量增加的發展模式向注重發展質量和后代人福利的可持續發展模式轉變。綠色GDP的創新意義就是它所反映出來的是綠色國內生產總值,它是對GDP指標的一種調整,是扣除經濟活動中投入的環境成本后的國內生產總值。為此,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進行了一次極其深刻的反思,指出人類社會經濟發展的惟一可選擇的道路就是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我們知道,可持續發展是指經濟、環境和社會三個系統的協調發展,任何一個系統出現問題都會導致其他系統的變化。綠色GDP建立在以人為本、協調統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之上,是對國民經濟核算的概念與體系重新調整,人民既需要經濟的增長,也需要一個良好的生態環境,更需要一個公正和諧的社會。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本身就包含著經濟增長、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三個方面的內涵。建設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就必須實現這三者的平衡。同時,環境保護的公眾參與,直接表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發育程度,也直接體現著一個國家公民素質的高低水平。公眾參與,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內容,也是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的平衡杠桿。
2002年4月,世界發展中國家可持續發展會議在阿爾巴尼亞召開,會上我國牛文元教授用“綠色GDP”的理論來解釋可持續發展,把它化解為五個指標:1、單位GDP的排污量;2、單位GDP的能耗量;3、單位GDP的水耗量;4、單位GDP投入教育的比例;5、人均創造GDP的數值,創造越高,說明社會越發展。這五個指標被與會的100多個國家接受并作為大會宣言發表。這五個量化的指標,讓我們對掛在口頭上多年的可持續發展的含義有了真正的理解,使實現可持續發展有了實實在在的探索性標準。
二、中國實行綠色GDP核算面臨的挑戰
1.認識觀念不夠全面深刻。目前在綠色GDP核算的思想觀念方面,相當一部分領導干部和專家對綠色GDP核算的必要性、復雜性認識不足,對綠色GDP核算的相關范疇理解不深,還是停留在以“GDP數據論英雄”的觀念上、經濟發展比例上,對于這些數據和發展速度所付出的環境和生態代價則充耳不聞。
2.綠色核算技術體系還不夠先進完善。綠色GDP核算將自然資源和環境納入國民經濟核算體系(SNA),建立資源環境與經濟一體化核算體系,拓展了國民經濟核算體系的功能。但是,當前實行綠色GDP核算存在許多重大技術難題。例如,自然資產的產權界定及市場定價較為困難;環境成本的計量較難處理;對一些復雜問題,國際上也還沒有成熟的做法可以借鑒,因此,改革現行的國民經濟核算體系,使綠色GDP核算從理論走向實踐有相當大的難度,需要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找到適合于中國國情的綠色GDP核算方法與體系。可以說,技術與方法的不先進是綠色GDP核算從理論走向實踐面臨的最大挑戰。
3.綠色核算的制度建設基本空白。綠色GDP從概念的提出到現今,已有一段時間,之所以沒有從理論到實踐取得突破性進展,除了綠色GDP核算技術與方法的復雜性之外,另一個挑戰,就是綠色GDP核算的相關法規制度還基本空白,這主要包括:環境法規的不完善;統計法規的不完善;評價標準的不完善等。
近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對資源和環境的消耗之大已引起各界的密切關注。據有關部門統計,2003年我國的GDP占全球的4%,但卻消耗了全球55%的水泥,36%的鋼鐵,30%的煤炭,25%的鋁。在廣州召開的“和諧社會中的人與自然”學術研討會上,專家學者們就環境保護與社會的平衡發展提出了自己的見解,呼吁各級政府推行綠色GDP,摒棄盲目追求“政績”的做法,盡早形成并推行“自然――人――經濟――社會”的整體價值觀和生態經濟價值觀。國家環保總局副局長潘岳在《財富》全球論壇上表示,中國目前GDP每年8%的增長奇跡,是以大量資源和環境更快速的損耗為代價的,嚴重威脅著我們這一代人能否安然度過。他認為,中國的環境問題不是專業問題,而是一個政治問題,并指出,造成這種結果的根源,是整個社會單純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扭曲發展觀。
經濟發展中的生態成本有多大呢?目前世界各國還沒有一個準確的核算體系,沒有一個數據使我們能一目了然地看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情況。環境和生態是一個國家綜合經濟的一部分,由于沒有將環境和生態因素納入其中,GDP核算法就不能全面反映國家的真實經濟情況,核算出來的一些數據有時會很荒謬,因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也能增加GDP。中國在二十多年來是世界上經濟增長最快的國家,但這樣的增長又是通過多少自然資本損失和生態赤字換來的呢?不說環境與資源,即使從社會學角度看,GDP也不能反映社會貧富差距,不能反映社會分配不公,不能反映國民生活的真實質量。總之,GDP統計存在著一系列明顯的缺陷,長期以來被人們所批評,但長期以來沒有得到修正。
有數據統計,中國單位產值能源消耗是世界平均水平數倍以上;排污量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十幾倍,而勞動效率僅為發達國家的幾十分之一。造成中國現時環境危機有多種原因,而其根源是一味追求經濟增長速度的扭曲發展觀,即認為單純的經濟增長就等于發展,就有足夠的物質手段來解決現在與未來的各種政治、社會和環境問題。甚至很多人認為,中國可以模仿發達國家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然而現實是,如果政治文明不跟進、社會發展不協調,環境保護不落實,經濟發展將會受到更大制約,而中國人口資源環境結構比發達國家緊張得多,我們那一點點經濟成果根本無法抵擋可能提前到來的生態、社會和政治交織在一起的危機。中國社科院哲學研究所研究員余謀昌指出,目前國內不少地方走的仍是灰色發展道路。傳統的“先污染、后治理、先發展、后保護”的模式主導著各地經濟的發展。傳統工業模式和經濟發展模式的基本過程是:原料――產品――廢料。在這種模式中,僅有3%-4%的原料轉化為產品,其余96%左右被當成廢物排放到自然界。按這種傳統的發展模式,我國GDP若增加4倍,廢物排放量將增加32-40倍,整個國內的資源和環境都將不堪重負。
為了推進可持續發展戰略,加強環境保護,國家環保總局作了廣泛的調研,并根據我國實際情況,決定采取五大措施促進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
1.全面加快制訂促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政策和法律法規。著手制訂綠色消費、資源循環再生利用以及家用電器、建筑材料、包裝物品等行業在資源回收利用方面的法律法規;建立健全各類廢物回收制度;制訂充分利用廢物資源的經濟政策,在稅收和投資等環節對廢物回收采取經濟激勵措施。
2.大力加強政府引導和市場推進作用。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繼續探索新的循環經濟實踐模式,積極創建生態省、國家環境保護模范城市、生態市、生態示范區、生態工業園區、綠色村鎮和綠色社區。
3.有效地促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淘汰和關閉浪費資源、污染環境的落后工藝、設備和企業;改造能耗高、污染重的傳統產業,鼓勵發展節能、降耗、減污的高新技術產業;大力發展生態農業和有機農業,建立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基地,大幅度降低農藥、化肥的使用量。建立循環經濟的綠色技術支撐體系,以開發經濟體系生態鏈接技術為關鍵,開發和建立包括環境工程技術、廢物資源化技術、清潔生產技術等在內的“綠色技術”體系。
4.倡導綠色消費。通過廣泛的宣傳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環境意識和綠色消費意識;各級政府要優先采購經過生態設計或通過環境標志認證的產品,以及經過清潔生產審計或通過ISO14000環境管理體系認證的企業的產品,鼓勵節約使用和重復利用辦公用品;逐步制訂鼓勵綠色消費的經濟政策。
5.探索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在經濟核算體系中,改變過去重經濟指標、忽視環境效益的評價方法,開展綠色經濟核算,并納入國家統計體系和干部考核體系。
三、研究和實施綠色GDP對我國經濟發展意義重大
1.綠色GDP有利于科學和全面地評價我國的綜合發展水平。通過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的準確計量,我們就能知道為了取得一定的經濟發展成就,我們付出了多大的環境代價,從而可以使我們客觀和冷靜地看待所取得的成就,及時采取措施降低環境損失。
2.綠色GDP有利于促進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綠色GDP是一套公開的指標,通過綠色GDP,可以更好地保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同時,公眾通過綠色GDP,能直接判斷一個地區環境狀況的變化,對政府環境保護工作進行監督,并積極參與環境保護事業。
3.綠色GDP有利于促進政府轉變職能。政府的重要職能是向人民提供公共服務和公共管理。綠色GDP作為關系到一個地區綜合發展水平的公共信息,必將促進政府更加關注本地的宏觀發展戰略,使政府從熱衷于具體項目管理轉向做好發展規劃和創造更好的發展環境上來。綠色GDP也可以為干部政績考核提供新的評價標準。對各級干部進行環境保護績效考核,是為了促使各級政府更加重視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多年來,國內許多專家致力于綠色GDP核算體系的研究,取得了一些進展,但目前,學術界圍繞綠色GDP還有許多爭論。雖然世界上許多國家已開始嘗試綠色GDP,但還沒有一套公認的綠色GDP核算體系。從觀念上來說,綠色GDP意味著觀念的深刻轉變,意味著全新的發展觀與政績觀。因為,如果實施綠色GDP,人們心中的發展內涵與衡量標準就要改變,扣除了環境損失成本,當然會使一些地區的經濟增長數據大大下降。實施綠色GDP,也必將帶來干部考核體系的重大改革。過去各地區干部的政績觀,皆以單純的GDP增長為業績衡量標準,現在要將經濟增長與社會發展、環境保護放在一起綜合考評,會因此形成諸多阻力。但任何觀念的轉變都會有一個艱難漸進的過程,因為這是一項改革,是使公平與效率雙贏的創新,更是我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理論的一次重大升華。
綠色GDP的啟動實施,雖然面臨著許多技術、觀念和制度方面的障礙,但沒有這樣的指標體系,我們就無法衡量我們的真實發展水平,我們就無法用科學的基礎數據來支撐可持續發展的戰略決策,我們就無法實現整個社會的綜合統籌與平衡發展。因此,無論有多少困難,我們都應當立即開始進行探索,立即開始從具體項目到局部地區進行不斷的實驗,逐步建設起符合中國國情的綠色GDP,為全世界的綠色GDP核算體系的發展作出較大的貢獻。綠色GDP,將支撐、衡量和評價可持續發展過程中所遇到的問題。以綠色GDP為主導,不僅是對破壞性開發的限制,更將為經濟發展展示了一條新的可持續發展的坦途。
中國現在正面對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在這樣一個重要的戰略機遇期間內,中國正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前進。科學發展觀中極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求落實到加強對自然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保護生態環境、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上來。從資源、環境現狀以及經濟社會發展的長遠目標來看,我國現在必須貫徹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實現經濟增長方式的根本性轉變。在此基礎上,我們必須完善核算體系,調整經濟結構,發展循環經濟,推進科技進步,加快體制創新,強化企業管理,引導合理消費,提高國民素質。各國的歷史經驗表明,單純以經濟增長為目標的發展模式不可能持續。建立綠色核算體系和綠色GDP核算與數據制度已勢在必行。我們相信,綠色核算體系的建立將對我國國民財富的積累產生重大的影響,對實現經濟增長、社會進步和環境保護的“三贏”目標具有廣泛而深遠的意義。
參考文獻:
中圖分類號:F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5-0037-04
引言
區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礎。準確、全面地反映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客觀衡量經濟發展進程的統計數據是當地政府制定區域經濟發展規劃的重要依據。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可以為人們準確地了解和認識區域經濟發展提供可以量化的判別、評價標準,為客觀地衡量區域經濟發展進程、為各級領導和政府部門制定科學規劃與決策提供重要參考。因此,選擇或建立一套系統的、科學的衡量區域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有著顯著的必要性。近幾年來,國內外學者對經濟指標體系的研究頗有成果。本文主要分析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及其在區域經濟研究中的作用,回顧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相關研究,對衡量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進行分析、評價和總結,探討各種指標分析體系和方法的優劣點,以期對構建更為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評價體系提供一定啟迪,為能夠全面、準確地考察區域經濟狀況和發展變化規律,以及科學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提供衡量標準和依據,為促進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為那些對區域經濟研究感興趣的學者提供有意義的參考,也為后來的研究者根據區域發展實際選取合適的分析、評價指標體系和方法提供有益參考。
本文下面部分的結構安排主要由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作用、對已有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研究的回顧、綜合分析和總結評述四部分組成。
1.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作用
指標是反映實際存在的社會經濟現象總體特征的概念,是一定社會經濟范疇的具體表現,一般由指標名稱和數值兩部分構成。指標體系是描述和評價某種事物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具有描述、評價和預警導向功能。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是直接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的可量度參數的集合,是綜合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狀況和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指標構成的有機整體。它既是對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的標準和依據,又是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的前提和基礎,其主要作用可概括為以下幾點。
1.1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是評價區域經濟發展質量狀況的主要依據
指標體系是測定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標尺,是綜合評價區域經濟發展階段、發展程度、發展質量的重要依據。由于區域經濟發展的綜合性、復雜性,由多維度、多層次、多方面的指標組成的指標體系,能夠從不同側面、不同領域客觀、具體地反映和評判區經濟發展狀況,進而指導區域發展實踐活動。
1.2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是正確制定區域經濟發展決策的重要前提和參數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可以使決策者關注與區域經濟發展相關的關鍵問題和優先發展領域,掌握這些問題的狀態和進展情況;可以引導政策制定者和決策者在制定各項政策和決策時,能夠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或按可持續發展的原則辦事,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使各項政策相互協調,保證不偏離科學發展的軌道;還可以使政策決策或制定者根據指標體系反映的區域經濟發展情況、相關政策實施效果和區域經濟發展進程反饋的信息及時地評估政策的正確性和有效性,進而改進或調整發展區域經濟的政策。
1.3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具有導向作用
指標體系既是測定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標桿,也是引領區域經濟發展的杠桿。標桿的主要功能是導向,其導向作用主要表現為:
1.3.1 引導作用。科學、全面、可行、量化的指標體系展示了一個可操作、可衡量、看得見的具體指數乃至形態,在實踐中有著很強的引領和指導作用。如,山西省在2007年就采用新的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指標體系,用于指導、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如國家統計局制定的我國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主要包括了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生活質量、民主法制、科教文衛、資源環境等六大類指標;江蘇省制定的全面小康的指標體系包括經濟發展、人民生活、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四大類18項25個主要指標。這些指標不僅描繪了全面小康的形象,也引領不同區域的人們比照具體指標建設區域全面小康。同樣,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也為確立人們區域經濟發展的理念和具體要求起到引導和激勵作用。
1.3.2 激勵作用。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指標體系是包括經濟、社會、生活、環境等各類發展指標的系統化。為了全面達標,促使各級政府努力轉變職能,從單純抓經濟轉變為統籌經濟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協調發展;激勵各級政府通過指標體系把區域經濟發展目標具體化、項目化,一項一項對照落實,按照既定時序,扎扎實實推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
1.3.3 促進作用。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可以簡化和改進社會各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了解,促進社會各界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相關計劃和行動的共同理解,并采取比較一致的積極態度和行動。
1.3.4 預警導向作用。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能夠如實反映出區域經濟綜合發展情況和相關政策的實施效果,使人們隨時掌握區域經濟的發展進程,提醒人們該努力做什么,不該做什么;同時它又是決策者和管理者的調控工具或預警手段之一。通過指標體系序列,決策者和管理者可以預測和掌握區域經濟發展態勢和未來走向,有針對性地進行政策調控或系統結構的調整。
1.4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也為區域發展理論研究開辟了廣闊空間
區域經濟發展研究是一項融理論指導與實踐操作于一體的工作,它要求建立的指標既要有完備的理論指導,又要有很強的可操作性。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研究不可能僅停留在某一理論層次,要用理論指導實踐,在實踐中發展理論,在定性分析的基礎上,建立一套客觀的指標體系,來定量地刻畫、反映復雜多變的區域經濟發展系統,指導實際工作,預測未來發展走向,只有這樣,才能為區域發展理論的研究開辟更廣闊的空間,推動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
總之,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以比較明了的方式,比較全面地向人們提供被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的變化過程,能更加全面、準確地考察區域經濟狀況和發展變化規律,不僅為綜合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狀況提供衡量標準,也為提高區域經濟發展績效,實現區域經濟持續發展提供理論與技術支持,對人們樹立區域發展新理念、轉變政府職能具有導向作用、激勵作用、促進作用、預警作用,現實中具有重要的理論和實踐意義。
2.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已有研究
區域經濟發展是一個綜合、系統性范疇。從橫向上看,它是指一個地區一定時期內經濟社會各方面的綜合發展狀況;從縱向上看,它表現為該地區經濟發展的潛力和可持續發展的可能性。所以度量或評價區域經濟發展狀況需要考慮的因素很多――經濟、社會、科技、文化、生活、環境與社會和諧、居民幸福指數等多方面因素都要考慮進來。現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對區域經濟差異及協調發展的研究以及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研究兩個方面。
2.1 對區域經濟差異和協調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
隨著我國區域經濟差距的拉大,對區域經濟差距研究的重要性也愈來愈突出,研究數量較多,下面就一些有代表性的研究
成果進行簡要歸納,見表1。
從以上的歸納和分析可以看出,對區域經濟發展差距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的研究數量雖然很多;但其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思想卻不盡相同;研究主體多樣,從對某個區縣的研究(汪波、方麗,2004)到對整個國家的研究(胡細銀,1991、韓兆洲,2000等);所選指標涉及經濟、貿易、科教文衛、環境、基礎設施、人口、就業、科技、自然資源、居民生活質量等多個方面;而指標權重的確定也方法多樣,比如主成分分析、Delphi方法等。
2.2 對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研究
對于可持續發展的指標主要有以下幾種,即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指標體系、聯合國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的指標體系、世界銀行的指標體系、美、英的指標體系以及我國國家統計局與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的可持續發展指標體系等。具體見表2。
以上幾種分析方法各有優缺點,比如聯合國可持續發展委員會的指標數過多,而我國國家統計局的方法選取的指標彼此之間的重疊性很強等。
2.3 小結
通過上面對文獻的分析和總結,我們可以得到如下一些發現:
其一,不同的研究者所采用的具體指標是不一樣的。
其二,不同研究者所采用的具體的指標體系構建方法也是不一樣的。
其三,雖然存在上述不同,但是他們建立指標體系的一般步驟還是類似的:首先根據研究和以前的研究成果選取主要關注的指標類;再是選取具體指標之后確定指標的分析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方法、聚類分析方法、回歸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等;最后是選擇合適權重來綜合所選的細類指標,得到最后的評價指標。
3.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分析和評論
3.1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存在的問題
盡管目前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數量不少,但是就其本身而言還是存在一些問題的,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指標數量大,內容龐雜,比如表1中有些研究曾采用300個初始指標。
其二,雖然指標體系龐大,但是指標選取的隨意性和某些重要因素的可衡量性比較弱,從而導致指標體系對所研究的問題覆蓋不全。
其三,缺乏科學有效的定量篩選方法。在具體研究中,研究者的主觀意識往往起到很大的影響力,即便是那些采用了較多的較規范的統計方法的文章也存在這些問題。
其四,指標信息重疊問題嚴重。現實中某地區的經濟社會環境等發展往往是高度相關的,再細分到每一個子系統內部,其相關性就更加高了。雖然這可以通過采用某些統計方法(比如主成分分析法)來改善,但是終歸是不完善的。
其五,指標權重的確定隨意性強。在選定具體的指標集合之后,需要確定不同指標的權重,現實中由于指標數量比較大,不同指標之間的信息重疊嚴重,從而導致研究者對不同指標給定權重存在很大的隨意性,導致結果在某種程度上存在非科學性。
其六,評價方法越來越復雜,經濟直覺越來越弱,某種程度上限制了方法的應用和推廣。
其七,評價體系不能很好的考慮單個經濟體的特殊性,比如某個因素可能對某地區特別重要,而對其他地區則并不重要等。筆者認為在做具體研究的時候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要根據實際情況采用合適的指標體系和構建方法。不同的區域以及在區域發展的不同階段,在構建區域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體系時,重點和階段目標不可能完全一致。根據構建指標體系的動態發展原則,需要因地制宜、因時而異地進行指標體系的構建工作。在構建時要盡量遵循上面說論述的原則,客觀的科學的進行分析和評價。
其八,某些研究忽略了對投入的衡量。區域經濟發展不僅取決于其產出如何,也取決于其投入的多少,比如我國的粗放式的經濟發展方式消耗巨大的能源、污染環境,如果在最后評價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的時候只考慮GDP、人均收入等產出指標,勢必會造成偏差。
其九,某些研究忽略了社會、經濟、環境、資源等幾個子系統之間的相關關系。資源和環境承載力、經濟發展與環境破壞、社會發展與生態損失、宏觀政策保證、法律和法規等制度建設等協調度指標都會影響整個社會經濟系統的可持續性和長期發展,在評價區域經濟發展時需要加以考慮(余丹林,1998)。
3.2 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選取存在分歧的原因
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選取和建立之所以出現這么多的問題和分歧,歸根結底是由于幾個方面:第一是客觀條件所限制。由于實際處理問題時需要考慮數據的可得性,而不同范圍的區域在數據統計上是存在差異的,這就導致對不同大小的區域進行分析時要根據數據可得性和研究的規范性和準確性之間做一個折中。第二是問題本身的復雜性。經濟體系是系統性的、多方面的,是復雜的。它不僅涉及經濟、社會、環境,還涉及科教文衛等各個方面,而很多指標是無法準確衡量的,所以研究者需要根據自己的判斷來選擇合適的可測量指標來近似表征所要研究的事物。第三點是各種不同的研究所遵循的建立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原則存在差異。
3.3 小結
總之,之所以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就是因為該指標體系需要考慮的因素眾多,從而導致其無法完全的兼顧所有的方面。筆者認為,一是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的構建需要盡量兼顧和綜合考慮一些基本的原則。具體應遵循系統全面性、簡明科學性、實用可操作性、可測可比性、發展創新性、合理和諧性、可持續性等原則。二是所要選擇的區域經濟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應能比較全面和系統地反映了各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情況。既突出中心和重點,又兼顧一般;既關注經濟增長,又關注社會進步;既關注經濟總量和速度,又關注經濟發展質量及資源、環境的保護;既關注行業、部門和企業,又關注城鄉居民個體,是一個綜合性強、涵蓋面廣、力求將經濟增長、社會發展、環境保護、資源節約、人民福祉等結合起來、兼顧經濟、社會、生態和人全面發展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也是評價區域經濟的可行性指標體系。三是要將區域經濟看作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來綜合研究其整體結構、動態過程、有機協調等(喬家俊,許萍,王宜曉,2002)。只有這樣才能真實、科學反映出一個地區的實際情況。
4.結論
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的評價體系的研究很多,但是至今為止并沒有一個得到大家認可的評價體系出現。現有的主要分析方法受學者本身自己的觀點和看法,以及所研究的問題的影響都很嚴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不同研究和不同學者之間的研究的可比性,也限制了對研究成果的推廣。本文主要回顧了已有的對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的研究文獻,并對其進行了簡單的分析,提出了一些問題和建議。簡而言之,筆者覺得要想建立科學的區域經濟發展指標體系必須遵循一些基本的原則,指標選取不能太過隨意,對區域經濟發展的指標體系的建立和分析應該科學而規范。
參考文獻:
[1]Anderson,V., Alternative Economic Instruments, London: Routledge, 1991.
[2]埃德加•M•胡佛.區域經濟學導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0:7―8.
[3]劉陽.科學發展觀引領下的區域經濟發展質量指標體系構建與 評價[J].哈爾濱商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1):94―96.
[4]李答民.區域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08,(05):28―32.
[5]胡忠俊,姜翔程,劉蕾. 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J].統計與決策,2008,(20):17―19.
[6] 顏蔚蘭,曾鵬.廣西經濟發展區域差距評估指標體系的構建及其實證分析[J].統計與決策,2007,(13):98―102.
[7] 曾小平.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指標和評價體系研究的分析[J].經濟師,2007,(04):269―272.
[8]吉宏.縣域經濟協調發展指標體系與預警系統研究[J].經濟問題,2005,(06):78―80.
[9] 曹洪峰.山東省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狀況評價與分析[J].山東經濟,2005,21(02):95―99.
一、引言
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發展,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長期以來,中國經濟一直處在飛速發展當中,同時發達國家向中國境內轉移高污染產業,建立在化石能源上的工業社會已經把人類帶入了“高碳經濟”發展時代。環境污染及氣候變化等是我們為經濟快速發展所帶來的嚴峻問題,它們已經嚴重阻礙到了人類發展乃至生存的腳步。
在此背景下,2003年以政府文件形式英國在《英國能源白皮書》中率先提出了低碳經濟一詞,這種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率、高效益”為重點的經濟模式很快受到了普遍關注。[1]“低碳經濟”在2009年哥本哈根會議后風靡全球。全人類都迫切需要探索出一條新的經濟發展模式即低碳經濟。相對于我國而言,“高碳經濟”增長方式將會嚴重影響我國的發展進程,更需要在經濟發展和環境能源保護之間尋求平衡,那么發展低碳經濟成為必然的戰略選擇。[2]
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構建淺析
(一)開展低碳經濟評估的必要性
環境及氣候變化是我們提出低碳經濟發展的原因,而低碳經濟發展的指導理論和最終目標是可持續發展。可持續發展由“增長=發展”改變為“經濟—生態—社會”三維系統,從而全面綜合的研究經濟、環境、資源、社會和諧共同發展。[3]
人類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在人們為求發展而消耗大量的化石能源,排放大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致使全球環境變化下受到嚴重影響。此時,提出發展低碳經濟這種新的經濟發展模式,目的在于減少化石能源消費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等破壞環境行為,用來維持環境、大氣的平衡,確保人類生存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評估,一方面對我國低碳經濟發展現狀及短處進行定量考核,另一方面對低碳城市構建以及指導我國低碳經濟建設等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可以為經濟發展規劃提出借鑒。而且在對能源消費和碳排放的各個相關因素分析后,得出主要影響因素,就進行節能減排具有重大意義。
(二)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指標構建的原則
相對于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低碳經濟發展模式是涉及經濟、環境、社會等綜合的發展模式。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是在完成評價低碳經濟發展水平的必要過程,也是極其重要的過程。構建評價指標體系應當遵循下面幾個原則。
1.綜合全面性原則。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是涉及經濟、能源、碳排放及環境的一種綜合的經濟發展模式,應當是一個系統體系,以系統論思想為指導,確保選取的評價指標體系能夠全面綜合的反映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同時指標應當具有系統性強,包含信息量大,重復性小等特點,但要注意指標體系不應過于龐雜。
2.可操作可計量性原則。依照低碳經濟的發展方向是選取指標的基礎,這些指標可在統計資料中取得,或者經過計算或推導現有數據資料可以得到,并且選取指標時選擇可操作性強、可以進行量化的數據,避免選擇那些難以量化或者是搜集不到數據的指標。
3.可對比針對性原則。面對不同區域之間的經濟及人口等差異,衡量其低碳經濟發展水平時應選取人均指標或相對指標,使其具備區域之間的可對比性。同時應選擇對低碳經濟發展具有一定的指引作用,且能反映當前低碳經濟發展現狀的指標。這些指標應針對低碳理念,低碳經濟特色,同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指標應當區別開來。
4.動態性調整原則。低碳經濟的評價指標體系應當符合動態變動的低碳經濟發展過程,從而進行相應的實際變動,這樣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才會被指標體系客觀反映出來。指標不是靜止不變的,雖然其使用在一段期間內大部分是靜態的,但在經濟、社會、技術等因素發展時也應做出合適的調節,適時的添加或刪減指標,調整其權重也要隨著指標對低碳經濟發展整體水平的影響程度的變化而變化。
(三)啟示
當前,能源短缺、環境惡化是我們所要解決問題當中的重中之重,低碳經濟是應對這些問題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主要方法。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一方面可以為制定可持續發展目標提供線索,另一方面可以對經濟發展水平現狀進行分析研究,加速可持續發展的實行。
對于指引現代社會構建低碳城市、低碳經濟建設等是通過對低碳經濟的衡量指標體系進行建立,將我國能源利用效率與結構、各區域經濟規模等進行量化等途徑完成的。同時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可以使其與低碳經濟建設密切相關,綜合考量不同區域的碳排放等狀況,這樣可以為各個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計劃提出建議。之后在分析對碳排放和能源消耗的影響因素,得出重要部分,以便尋求出解決節能減排這個問題的契機。可以說構建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為考核不同區域低碳經濟的發展水平提供了有效方法和途徑。
到目前為止,全面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并不多。差異性較大的這些指標體系包括現有的Tapio的脫鉤指標來反映二氧化碳排放增長率與GDP增長率之間的關系,當兩者的增長速度或趨勢不相同時,就稱之為脫鉤現象。[4]張學毅、王建敏從能源消費、自然環境、經濟發展三個方面建立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朱有志等構建了四個準則層13個具體指標的評價體系外,[5]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設計的一套指標體系,但是他們都未對碳排放于經濟結構的影響進行分析,這樣使得尚無統一認識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更為復雜。要在相當程度上消除現有指標的不足就必須建立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
參考文獻
[1]UK Energy White Paper. Our Energy Future——Crewing a Low Carbon Energy,Feb,2003[R].Http://bert.gov.uk/files/filel0719.Pdf.
[2]楊金貴.2010,以低碳經濟為核心的產業革命來臨[J].經濟視角,2010(4).
中圖分類號:F061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5595(2017)01001806
一、引言
低碳經濟是指通過技術創新和制度創新,減少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促進人類的可持續發展。[12]2010年起,中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向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和高效能、高效益和高效率的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建設生態經濟和生態文明。山東省作為中國經濟發展大省,經濟發展迅速,但能源消耗量大,碳排放量高,2014年山東省GDP增加至59 42659億元,居全國第三位,但能源消耗總量增加至35 3266萬噸,碳排放量達147 26795萬噸,位居全國第一。“十二五”期間,山東省致力于打造“生態省”,低碳建設步伐加快,但是山東省城鎮化、工業化發展迅速,全省能源需求呈剛性增長,排污處理總量的壓力加大,節能減排需求日趨強化,發展低碳經濟形勢不容樂觀。
為了解“十二五”期間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狀況,本文嘗試將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引入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績效評價中,從經濟、社會、產業等方面對對山東省2010―2014年的低碳經濟發展情況進行綜合評價,以了解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的問題與潛力,為山東省發展低碳經濟提供理論依據,為有關部門制定低碳經濟發展目標提供參考。
二、研究方法
對于低碳經濟的研究,近年來眾多學者提出了多種方法。主要分為兩類方法:一類是建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層次分析法、TOPSIS法建立發展評價函數[35];另一類是通過DEA、Kaya等數學方法進行績效評判[67]。但是,這些評價方法多從單一視角入手,缺少對“時間維度”的考量,無法反映各評價指標的動態變化,且評價結果依賴于權重,導致評價缺乏客觀的科學依據,評價結果不能反映研究對象的實際情況。采用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既有靜態指標,又有動態趨勢;既有指標數值,又有圖示解析;同時減少專家評判系數的主觀性,從動態的角度對山東省目前的低碳經濟發展狀況進行評價。
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是吳瓊等在對生態城市進行評價的時候提出的,是一種多指標綜合評價方法。[8]既包括對單個指標的比較,又包括對綜合指標的測量;既有代數解析式,又有幾何圖示,不需要專家判斷權重系數,只需確定相關指標的上限、下限與臨界值,能減少評價的主觀性。該方法的基本原理為:設有n個指標,以這些指標的上限值為半徑構成一個中心n邊形,各指標值的連線構成一個不規則的中心n邊形,其頂點是n個指標首尾相接的全排列,n個指標總共可以構成(n-1)!/2個不同的不規則的中心n邊形。綜合指數為所有這些不規則多邊形面積的均值與中心多邊形面積的比值。
指標值標準化采用雙曲線標準化函數:
F(x)滿足:F(U)=1,F(T)=0,F(L)=-1,其中,U為指標值x的上限,L為指標值x的下限,T為指標值的臨界值,臨界值可以用指標均值表示。根據上述條件可得:
由F(x)的表達式可以看出:標準化函數F(x)把位于[L,U]的指標值映射到[-10,10]上,映射后的值改變了指標的增長速度,當指標值位于臨界值以下時,標準化后的指標增長速度逐漸降低,當指標位于臨界值以上時,標準化后的指標增長速度逐漸增加,即指標由沒有標準化以前的沿 x 軸的線性增長變為標準化后的快―慢―快的非線性增長,臨界值為指標增長速度的轉折點。
對于第i個指標,標準化公式表示為:
利用n個指標可以做出一個中心正n邊形,n邊形的n個頂點為Si=10時的值,中心點為Si=-10,各指標標準化后的值落在中心點與n邊形的頂點的連線之間,即落在[-10,10]的區g內,Si=0構成多邊形指標的臨界值,各指標值若在臨界值以上,其值為正;若在指標值以下,其值為負。以相應指標的最小值作為指標的下限,指標的最大值作為上限,臨界值可根據相應指標的平均值確定。
全排列多邊形綜合指標的計算公式為:
式中,S為綜合指標;Si為單項指標。
三、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綜合評價
(一)構建評價指標體系
對于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目前還沒有統一界定。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一般包含多個子系統、多個層次,因此,區域低碳經濟研究的本質就是根據研究區域低碳經濟建設的實際情況,建立區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將評價指標轉換成實際綜合指數,進而對發展狀況進行綜合評價。袁曉玲等從低碳排放和發展能力兩個層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9];屈小娥等從產出、排放、消費、資源、人民生活五個方面計算并評價了低碳經濟發展水平[10];吳雪等將指標細分為能源、建筑、交通等七個方面,更為詳細地從多方面構建評價指標體系[11]。參照國際能源局2009年二氧化碳報告(CO2 Emissions from Fuel Combustion Highlights 2009 Edition)和國際上評價低碳經濟發展的各種可能的指標[1213],借鑒國內外相關研究以及專家的意見,依據指標的代表性及數據的可獲得性原則,本文從經濟、產業、科學技術、社會及環境五個方面構建山東省評價指標體系,見表1。
1.經濟指標
經濟指標的選取應體現經濟的發展程度。人均GDP和GDP增速分別反映經濟發展的絕對水平和相對水平;第三產業比重反映地區經濟增長方式,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化石燃料的依賴性較低,其所占比重越高,低碳發展程度越高。高新技術是低碳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
2.產業指標
碳生產力是地區GDP與碳排放量的比值,是衡量低碳經濟發展的核心指標,碳生產力越高,表明用較少的碳消耗會產生更多的財富;萬元GDP能耗,即單位GDP能耗,其值越大,表明經濟發展越依賴能源消耗;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與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則反映地區產業發展的同時對環境保護的重視程度;煤炭是山東省主要的消費能源,且煤炭的碳排放系數較高,計算煤炭消費量在能源消費總量中的占比,可衡量山東省產業發展對高碳排放量資源的依賴程度。
3.科技指標
科技的發展是地區低碳經濟轉型的潛力。科學技術投入占GDP比重可衡量低碳化的創新能力,反映地區對低碳經濟轉型的主動性;專利授權數是規模以上企業有效專利數,專利數越多,工業企業低碳化轉型的潛力越大,轉型速度越快;山東省風能、水能、海洋能等新能源與再生能源豐富,應用程度越高,減少地區碳排放的能力就越強。
4.社會指標
恩格爾系數反映人民生活的富裕程度;城鎮化率是人民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轉變程度的重要標志;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衡量一個地區的公共服務水平,能體現地區公共設施建設程度。
5.環境指標
經濟與環境要協調發展,地區的碳匯建設是關鍵。碳匯,是從空氣中處理二氧化碳的過程,主要是森林、綠地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選取建成區綠化覆蓋率、森林覆蓋率及人均綠地面積作為評價指標,其數值越高,碳匯建設能力越強,二氧化碳吸收能力也越強。在指標中納入濕地面積占比,是因為山東省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對發展地區碳匯建設起重要作用。
(二)評價結果分析
選取2010―2014年作為研究時段,數據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山東省統計年鑒(下文所用數據均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和山東省統計年鑒),經過整理得到各低碳經濟評價指標的原始數據,依據式(3)求出各三級指標的評價結果(見表2),并繪制全排列多邊形,觀察各指標的發展變化情況,通過測算獲得二級指標及一級指標的綜合指標值(見表3)。把各數據資料變為具有時間維度的立體數據集,可掌握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的動態變化過程。
通過參考相關文獻并結合全排列多邊形算法的內涵,對綜合指數分布M行4級區間劃分(見表4),以評判發展效果[8]。
1.經濟指標
實現經濟和諧持續發展是發展低碳經濟的核心目的。由表3中可以看出,經濟指標指數持續上升,到2013年達到較高水平(050)。由圖1可知,從各分指標來看,人均GDP(Z1)雖然逐年增長,但GDP增速(Z2)從2011年開始降低,到2014年下降至760%,達到最低水平,經濟發展相對水平降低。隨著山東省“黃”“藍”戰略的實施,高新技術產業占GDP比重(Z3)和第三產業比重(Z4)每年都有所上升,全排列多邊形圖形具有一致性傾向,2012年后指標值均接近臨界點00,2013年指標值突破05達到較高發展水平,帶動了經濟指標增長。
2.產業指標
從2010年到2014年,產業指標指數雖然上升,但到2014年產業發展水平僅達到一般水平(04)。由圖2可知,各分指標發展波動趨勢大,碳生產力(Z5)、
工業污染治理投資占GDP比重(Z8)、生活垃圾處理率(Z9)都在2014年達到指標值上限10,工業廢棄物綜合利用率(Z7)呈“U”型發展趨勢,在2012年指標值降至最低點(-10),工業廢棄物利用處于不效率的狀態。山東省的能源消費以煤炭消費為主,消費占比(Z10)保持70%以上,雖然比重逐年下降,但下降幅度很小,經濟發展仍過分依賴煤炭資源。2010―2014年碳生產力(Z5)逐年增長,2013年增長最為迅速,指標值突破臨界值05,到2014年碳生產力(Z5)上升至192萬元/噸,萬元GDP能耗(Z6)指標逐年下降,在2014年降到最低水平(-10)。綜上所述,山東省的能源消費結構不合理,產業發展依靠高碳排放量能源的情況并沒有得到有效改善。
3.科技指標
由表3和圖3可知,山東省低碳科技指標在2010―2013年呈上升趨勢,在2014年出現大幅回落,指數從2013年的較高發展水平059降至033。主要原因是,山東省科學技術投入占比(Z11)呈現“M”型,變化幅度較大,2011、2013年投入占比最大,為22%,2014年投入占比下降至20%。專利授權數(Z12)在2014年達到26122項,雖專利數逐年增加,但排名僅居全國第六位。山東省低碳技術研發能力較弱,這反映目前政府對低碳經濟轉型重視程度不夠。新能源及再生能源的應用可以減少各種污染物的排放,新能源的應用比重可以體現科技的發展狀況。
2014年山東省新能源及再生能源比重(Z13)為398%,遠低于全國9%的平均水平,這說明山東省在發展低碳經濟中對技術投資的重視程度不夠,經濟轉型速度較慢。
4.社會指標
由表3、圖4可知,社會指標指數呈“先增長后降低”的特點,在2012年指標值達到最高044,在2014年指標值有所降低但仍保持03左右,發展水平一般。2010―2011年居民消費的恩格爾系數 (Z14)小幅度上升,2010年最高值為3316%,2011年以后指數逐漸下降,2014年降至-10,說明山東省居民消費結構良好。城鎮化率(Z15)在2010―2014年保持每年10%增速,到2014年增長至44%,但是仍低于全國(5477%)的城鎮化率水平。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Z16)反映城市公共交通發展水平和交通結構狀況,指標值增長穩定,2011年后均大于零,說明社會基礎設施建設發展良好。
5.環境指標
由表3、圖5可知,2010―2014年山東省環境指標指數圍繞03波動,處于一般發展水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Z17)和人均綠地面積(Z18)穩定增長,發展模式相似,2012年接近于00,2013年指標值達到05以上,處于發展較高水平,對低碳環境的發展具有積極作用。2010―2014年,山東省森林覆蓋率(Z19)一直保持167%不變,低于全國森林覆蓋率1821%,山東省森林資源豐富程度和綠化程度仍然較低,說明對森林資源的開發不夠重視。山東省擁有豐富的濕地資源,濕地面積占比(Z20)在2010―2012年維持在147%,在2013―2014年濕地面積降至119%,指標值呈現極端波動。在山東省第二次濕地資源調查中,自然濕地減少近四成,濱海濕地破碎化程度嚴重。綜合各環境指標可知,山東省生態效率低,不利于山東省低碳經濟的持續發展。
6.綜合指數變化
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數平均值為04,處于一般(Ⅲ級)發展水平,2013 年綜合指數水平最高,達到048,各年度綜合評價指數由低到高依次為:2010、2011、2012、2014、2013年(見表3),低碳經濟發展總體呈逐年改善、緩慢上升、趨于平穩的趨勢。2010―2013年綜合評價指數上升較快,綜合指數保持平均038的增長速度,這得益于2010―2013年低碳經濟、產業、科技、社會和環境的全面發展。2014年,由于GDP增速、科技投入占比、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森林覆蓋率、濕地面積占比的降低,導致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綜合評價指數出現小幅度回落,表明山東省技術創新投入不夠,社會轉型速度放緩,生態保護績效低。運用EXCEL構建2010―2014年低碳經濟發展指數變化的多項式擬合曲線,R2=0878 5,擬合優度較好,說明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趨勢與實際情況較符合。對綜合評價指數與各分指標的相關性進行分析得到,綜合評價指數與經濟、產業、科技、環境指標高度相關,與社會指標中度相關,低碳經濟發展的綜合指數與經濟指標、科技指標的相關性系數最高(0972和0905,見表5),在三級指標中與人均GDP(Z1)、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占GDP比重(Z3)、碳生產力(Z5)、生活垃圾處理率(Z9)、每萬人擁有公交車數(Z16)的相關度最大,達到095以上。因此,在“十三五”期間,山東省為促進低碳經濟的全面發展,應保持經濟增長的勢頭,保持人均GDP的增長,加大科技投入,減少碳消耗,提高碳生產力,帶動山東省產業、社會和環境朝著低碳模式轉變。
四、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建議
抓住政策機遇,促進經濟科學發展。
穩定的經濟增長是實現經濟轉型和保持社會穩定的基礎,“十三五”期間,山東省在保持人均GDP增長的同時,應保持GDP增速。山東省應繼續推進區域發展戰略,堅持東部提升、中部崛起、西部跨越的策略,促進區域融合發展。主動對接“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戰略,全面融入環渤海地區合作發展。大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等低能耗產業,提高高新技術產業、服務業在生產總值中的比重,把生態建設和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起來,推動發展方式的根本性轉變,促進山東省經濟的科學發展。
加大科技投入,促進傳統產業轉型。
目前山東省的工業發展主要以化工、冶金、建材、機械等工業為主,為實現產業低碳化、減少工業污染物排放水平,應加強工業領域節能減排建設,改變能源消費結構,減少煤炭的使用量。應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注重引入國內外先進能源技術,加強自主研發節能減排技術,促進低碳技術創新,提高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應用程度。山東省應抓住“黃”“藍”戰略實施的機遇,建設國家級高效生態經濟區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海洋經濟改革發展示范區,加快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及高端產業的發展。
保護生態環境,建設綠色宜居城市。
山東省在推進低碳經濟發展的過程中要促進城鄉一體化發展,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健全城市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和完善城市公用設施,建設生態城市。加強山東省碳匯建設,加快實施森林、濕地等生態資源的修復,完善重點防護林體系,重點保護山東省自然濕地,尤其是濱海濕地,建設濕地自然保護區和濕地公園。山東省應保持城建綠化發展,展現城市綠色新形象。
五、結論
本文通過構建低碳經濟發展評價指標體系,運用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對山東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進行評價,得出如下結論:一是山東省低碳經濟呈現越來越好的發展趨勢,但是總體發展水平一般。二是當前山東省經濟和社會都處于快速發展階段,但是由于傳統產業所占比重大、技術創新緩慢、生B環境破壞等問題,山東省的低碳經濟發展還面臨嚴峻挑戰。
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可以通過幾何直觀圖示動態地展現各指標的變化過程,算法簡單,評價結果客觀,既包含單要素,也能反映綜合指標,是評價低碳經濟發展較為理想的方法。因數據來源有限,本文只對山東省2010―2014年的低碳經濟發展情況進行評價。由于全排列多邊形圖示指標法在區域空間分析方面有所欠缺,以省域作為評價對象,還不能全面反映地區間的發展差異。
參考文獻:
[1] Johnsto D,Lowe R,Bell M. An Exploration of the Technical Feasibility of Achieving CO2 Emission Reductions in Excess of 60% Within the UK Housing Stock by the Year 2050 [J]. Energy Policy, 2005(13):16431659.
[2] 陳躍,文濤,范英.區域低碳經濟發展評價研究綜述[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3(4):124130.
[3] 鄭林昌,付加鋒,李江蘇.中國省域低碳經濟發展水平及其空間過程評價[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11(7):8085.
[4] 唐笑飛,魯春霞,安凱.中國省域尺度低碳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評價[J].資源科學,2011(4):612619.
[5] Jia J S, Fan Y, Guo X D. The Low Carbon Development (LCD) Levels〖KG*2〗 Evaluation of the World〖KG*6〗s 47 Countries(areas) by Combining the FAHP with the TOPS1S Method[J].Expert Systems with Applications, 2012(7):66286640.
[6] 黃宗盛,劉盾,胡培基.基于粗糙集和DEA方法的低碳經濟評價模型[J].軟科學,2014(3):1620.
[7] 秦軍,唐慕堯.基于Kaya恒等式的江蘇省碳排放影響因素研究[J].生態經濟,2014(11):5356.
[8] 吳瓊,王如松,李宏卿,等.生態城市指標體系與評價方法[J].生態學報,2005(8):20902095.
[9] 袁曉玲,雷厲,仲云云.低碳經濟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實證分析[J].城市問題,2013(1):5661.
[10] 屈小娥,曹珂.陜西省低碳經濟發展水平評價研究[J].干旱區資源與環境,2013(2):3035.
記者:我省今年還要引進境外域外銀行,對國有商業銀行來說是喜是憂?
李安山:這幾年吉林省大企業和境外投資企業越來越多,如果能引入外資銀行,這是一個非常好的事兒,連一家外資銀行都沒有,投資商來一看就知道你還不發達。我們也希望有外資銀行進入,比如上海達到130多家銀行,北京大約120多家,吉林能引進也是經濟發展的標志。
另外,外資銀行進來帶來的是先進的管理模式和經驗,大家在同一個舞臺,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借鑒。
記者:韓亞銀行據說要進長春,不會帶來市場沖擊嗎?
李安山:多一家銀行,說明市場擴大了,我們是歡迎的。韓亞要進入,一個是有地域的關系,另外就是有他們的業務對象,說明好企業、大企業越來越吸引他們。
老百姓理財意識被喚醒了
記者:很多人覺得錢存在銀行是貶值了,去年還出現了儲戶存款大搬家到股市的情況,作為銀行擔心嗎?
李安山:其實像買基金、買股票,不是錢搬家了,在贖回和賣出時還回到銀行,銀行是結算中心,相反,使得銀行業務量增加了,去年營業稅增加了70%,我們上繳到地方的營業稅實現了2億元。
現在客戶要求提供的服務越來越多,過去金融產品只有國債、保險,基金不到40億元,去年工商銀行基金就達190億元。說明從去年開始資本市場繁榮了,老百姓理財意識被喚醒了。
跨行交易費應考慮低收入群體
記者:去年涉及銀行的批評曾一度很激烈,很多收費包括持銀行卡跨行交易收費讓人很反感,您怎么看?
李安山:我首先說明一點,收費的問題不是我們來定,是銀聯來確定的。但我個人認為,目前我們國家普通老百姓還處于不夠富裕的程度,他們希望不收費或者少收費,因此收費也應該循序漸進。畢竟還有很多失業人員,有些人用卡取生活費,取100元回頭一看少了1元,心里肯定不舒服。
工作人員中午晚吃飯、多加班
記者:銀行實行“叫號”服務已成通行做法,但中午高峰時有些銀行工作人員也同步休息,今后會怎么加以改進?
李安山:現在隨著業務量增加,我們幾乎所有營業網點人員都不能正常吃飯,要解決還不能簡單通過增加人手來實現。我們考慮還是提高勞動效率,中午寧可晚吃飯、多加班,再一個就是分流,電子銀行業務已經占到45%,包括電話銀行、網上銀行,下一步要搞手機銀行,我們總行馬上就要搞網上銀行了。
記者:除了產品的服務外,是不是還有其他方面?
李安山:產品多了之后自然要求服務得跟上,我們有很多同志要轉為理財師,過去辦儲蓄業務只要求我們做儲蓄員,現在要為客戶理財。再舉個小例子,過去銀行都沒有對顧客開放的洗手間,現在都開放了,說明什么?說明我們的觀念在轉變,環境在改變。
內控合規防止監守自盜
記者:去年有幾起銀行工作人員監守自盜的事件發生,比如邯鄲出現的盜竊巨款情況,我們怎樣保證不出現這樣的情況?
李安山:柜員身后有一些人員看似沒有事兒做,其實不然,他們都是業務經理,負責向柜員授權。不是誰去做柜員都可以的,柜員是在總行和人事部登記的,他們早上簽到,晚上走時要做程序退出,這就是為了防止內部人作案。銀行最大的風險就是有很難抵擋的誘惑,這要求內部管理必須嚴格,我們叫內控文化和合規文化。
支持個人房貸的方向不變
記者:緊縮的貨幣政策,會不會影響我們業務的開展和利潤的獲得?
一、 資源型城市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內涵
可持續發展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對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不構成危害的發展。具體來說,就是謀求經濟、社會與自然環境的協調發展,維持新的平衡,控制出現的環境惡化和環境污染。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應是指在保證社會穩定、生態平衡的前提下,以長期持續的工業增長及其結構變化,實現高度發展的工業化和現代化,從而既滿足當代社會發展的現實需要,又滿足未來社會的發展需求。
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是指特定區域的工業按照可持續發展的目標和要求,促進經濟增長和發展的能力。按照系統科學的觀點,它包括兩個方面:工業經濟系統內部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工業經濟外部環境可持續發展能力。工業經濟系統內部可持續發展能力,是由經濟系統的結構與功能所決定的經濟再生產能力,是人類協調自身與自然之間關系力量的總和。它由資源支持能力和經濟發展現有基礎及趨勢組成,前者主要表現在自然資源稟賦及開發利用等方面;后者表現在經濟結構的合理性、經濟效益的高低和經濟增長速度等方面。
二、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內容的選擇
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評價指標內容應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探討:資源持續能力、工業經濟發展態勢、社會環境及生態環境。
(一) 資源持續能力指標
資源型城市因資源而生、因資源而興,其主導產業是圍繞資源的采掘業及初級加工業,往往具有經濟結構單一,對以資源為主的主導產業嚴重依賴的特點。對資源型城市而言,資源存量和人均占有量是其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命脈。因此,在設計資源型城市可持續發展的指標體系中,把 “礦產資源總量及分布” ,“人均可采儲量” 兩個指標列入首要指標群。充分而有效地利用各種資源是保證資源型城市工業穩定發展的基礎,在資源稟賦的約束條件下,資源的開發利用就成為資源持續能力的決定性指標。“生態工業園區廢棄物循環利用率”是一個導向性指標,資源型城市建立生態工業園區是實現其工業乃至整個區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
(二)工業經濟發展態勢指標
工業經濟發展態勢是描述資源型城市工業經濟結構及發展動態變化的指標。
工業經濟結構主要從“工業生產總值/GDP (%) ” “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總產值”“資源型產業產值/工業生產總值”三個指標進行描述。工業經濟發展動態變化應從增長的數量和質量兩個方面來考慮,所以在這里經濟發展態勢的動態指標包括兩個部分內容:(1)量的增長速度(經濟速度):包括工業產值增長率、工業產值增長率/GDP增長率等指標。(2)質量的提高(經濟效益)。工業經濟發展質量的提高是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保證。主要包括工業全員勞動生產率、成本費用利潤率、企業清潔生產達標率等指標。企業清潔生產達標率是評價資源型城市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質量的關鍵指標。
典型模式為杜邦化學公司模式。在我國,1999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和我國有關部門將太原市列為“清潔生產”示范市。中國第一個地方性清潔生產法規《太原市清潔生產條例》于1999年頒布。作為企業層的循環經濟法規,太原市走在了前列,經過幾年的清潔生產實踐,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進一步的清潔生產實施細則及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體系仍沒有納入法制化軌道。
(三)社會環境支持能力指標
資源型城市在科技教育、經濟增長、基礎設施等領域的的全面進步,可為工業經濟發展創造更為有利的條件。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教育制度是推動工業經濟發展的深層次原因,科學的城市治理機制、優秀的歷史文化及穩定的社會環境等諸因素是實現區域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社會發展的總目標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和人口素質及社會文明,因此,這個指標群中,設置了科教支持度、城市經濟增長、基礎設施、市民生活質量等指標。
資源損失和環境污染損失對經濟可持續發展能力的負面影響是巨大的。因此,啟動該指標將使資源型城市政府更加關心經濟增長的質量,為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政府治理層面的政策保障。
(四)生態環境支持能力指標
這個指標對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有著特殊的意義。我國的環境污染主要來源于資源型區域的工業污染,因此,資源型城市的綠色植被率、大氣環境質量、水環境質量成為制約工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因素。這一點上,大家已有共識,不再贅述。
可持續發展追求人類與自然和諧發展,標志著人類文明新型發展道路的開辟。可持續發展理論不僅要求代際公平,而且要求國際公平。從代際公平及城市價值的角度出發,資源型城市應逐步退出資源型行業領域。我們不能做發達國家轉嫁污染的犧牲品,更不能以高昂的代價換取眼前微波的利益,殺雞取卵的做法不能再繼續,希望我國資源型城市的工業經濟走可持續發展之路。
參考文獻:
[1]解榮華.關于區域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的評價,有色礦冶 2006,4.
[2]沈建國,寧登.城市指標與城市管理——聯合國人居署“城市指標項目”回顧與展望,《城市發展研究》2004年 第3期.
[3]王保彥.《可持續發展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相關性分析》 《南通工學院學報》 2004年第 6期.
[4]劉文明.《發展循環經濟 推動可持續發展》 《山西焦煤科技》 2004年 第4期.
【Abstract】Rapid economic growth to make up the urban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along with huge volume, shape strange building stands up to become the city's new landmark, but the existing landmarks there are still problem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concept of iconic buildings and its economic impact on the city's business district, points out the existing "iconic" misunderstanding, explained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landmark building for the city's economic development.
【Key words】Landmarks;Misunderstanding;Culture;Urban economy
1. 引言
伴隨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市規劃成為城市發展的重要環節,在城市規劃中,建筑是其主要組成元素,標志性建筑則是這些構成部分中的主角。凱文.林奇曾對標志性建筑有如下描述:“標志性建筑是組成人們的城市心理印象的基本因素。路徑、區域、邊緣、標志、節點是構成城市圖像的骨架。標志性建筑能夠代表和影響城市形象。”在筆者看來,標志性建筑作為城市地標,是在一定的歷史機遇條件下,承載城市歷史、文化,具有一定的功能與內涵,需要公眾口碑支撐的城市文化積淀產物。隨著社會的發展,標志性建筑如何得到公眾口碑的支撐,肯定其價值,在于其能否有效帶動城市經濟的發展,而標志性建筑對其周邊商圈經濟的帶動是促進城市經濟快速發展最有效的方式。
2. 標志性建筑的概念
標志性建筑又稱為地標性建筑,其基本特征即是可以用相對簡易的形式和筆畫來勾畫它的印象,它是城市的門面、名片和形象代表。標志性建筑不單外觀具有創意,又能體現區域優勢,且在功能上具有超前性和包容性,建筑自身具有獨特性;在市場運作中,標志性建筑影響著經濟文化;在功能上,標志性建筑對整個社會,城市進行功能完善具有積極帶動作用。在現今的城市中,標志性建筑不僅是建筑本身,更具有深層意義。
3. 標志性建筑對城市發展的重要作用
標志性建筑是城市的印象名片,蘊含著城市的文化底蘊,積淀著城市的歷史文化,體現城市固有的個性風貌,是一座城市的判別符號。標志性建筑在城市文化的審美、文化認識、文化歸屬和文化發展上具有重要識別作用,標志性建筑作為來辨別方位并體現地區特征的建筑物和構筑物,是城市的參照物和城市記憶的象征。作為城市的標志,印證著城市的歷史文化,是外界對該城市印象的反應,更促進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從城市的各個層面形成產業鏈。
4. 當今標志性建筑的誤區
經濟的快速發展導致了城市建設的涌動,城市大肆建設標志性建筑來提升城市形象,但當今對標志性建筑的追求普遍存在誤區。
4.1標志性建筑建設類型、數量缺乏控制。當今城市標志性建筑,缺少類型上理性的思考。一些辦公建筑、娛樂建筑、商業建筑等與適宜發展為標志性建筑的類型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導致在類型原則上缺乏合理的選擇。除此之外,在數量上也缺乏理性的把控,當代城市過于尋求標志性建筑的建設,致使其數量泛濫。原本對城市秩序具有增強作用的標志性建筑反而紊亂了城市空間。
4.2標志性建筑的位置缺乏選擇。標志性建筑的一個必要條件是位置特殊,但現今大多“標志性建筑”對選址缺少考量,僅憑業主所擁地塊,不顧其在城市中的位置和周邊環境而盲目建設。
4.3忽略時間和文化對建筑的作用。當今的標志性建筑,完全忽視了時間及社會文化對建筑的作用。建筑在建造前缺少相應的文化做背景,在建成后亦未經過一定時間的社會文化的作用,卻成了城市的“標志”,這樣的建筑僅僅是強加于城市的“標志”而已。
4.4標志性建筑缺乏全面統籌的思考。標志性建筑被接受和認可是多方面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然當今城市熱衷于標志性建筑建設,忽視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僅從諸如外觀形象出發尋求標志性建筑,缺乏對其所承擔的社會功能、承載文化、位置、展現技藝等因素全面統籌的思慮。
綜上所述,現今社會尋求的標志性建筑在類型、數量、位置、處理手法等方面存在非理性,致使標志性建筑的泛濫。
5. 標志性建筑對城市經濟的影響
標志性建筑是在特定歷史機遇條件下建立的,標志性建筑的設計要以民族整體文化為創意源泉,展現文化的積淀。城市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支持,標志性建筑推動整個城市進行功能完善,為城市經濟發展提供保障。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使得以服務業為主導的第三產業成為城市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通過具有城市文化記憶功能的標志性建筑而構建的旅游產業更是經濟發展的催化劑。以標志性建筑為中心,通過旅游吸引消費者進入周邊商圈,建立以標志性建筑為中心的文化商圈。對標志性建筑與商圈之間的尺度距離進行規劃,利用標志性建筑的輻射范圍,實施有效的投資方案,為城市經濟發展創造更大的經濟效益。
5.1埃菲爾鐵塔的對巴黎城市經濟的影響。為紀念法國大革命100周年,1889年巴黎舉辦法國第三屆世博會,在巴黎戰神廣場西北方建立埃菲爾鐵塔,設計者是古斯塔夫?埃菲爾。埃菲爾鐵塔的建立象征著金屬與機械在這個時代的勝利,并成為這座城市的標簽。埃菲爾鐵塔在無線電技術出現后,發揮出了其獨有的價值,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截獲了大量敵軍密電。此外,埃菲爾鐵塔還曾作氣象觀測站、航空通信臺、電臺和電視發射站之用,最后回歸為觀光。埃菲爾鐵塔共分三層,分別在離地面57.6米、115.7米和276.1米處。其中,一、二層設置餐廳,第三層設計為觀景臺,鐵塔上現增設了廣播和電視天線,總高度達到320米,站在塔上,可以俯瞰整個巴黎。據調查,埃菲爾鐵塔現作為歐洲游覽量最大的地標建筑,每年吸引近800萬游客前來觀光,對法國經濟而言,埃菲爾鐵塔價值4350億歐元。《費加羅報》指出,埃菲爾鐵塔的巨大價值相當于法國全年國內生產總值的1/5。
5.2古根海姆博物館對畢爾巴鄂市經濟的影響。畢爾巴鄂從工業港口城市轉型為服務導引的旅游地,舉世聞名的古根海姆博物館促進這座城市轉型為高效城市和創意在開拓的標志性代表,具有象征意義和觸發效應。由弗蘭克?蓋里設計并于1997年建成開館的古根海姆博物館,是展示歐洲現當代藝術的首要博物館,每年吸引約100萬游客到訪。畢爾巴鄂得益于古根海姆博物館,在于其促進城市和整個地域的經濟發展,并塑造了新的城市形象。普拉薩的研究表明,這座城市自博物館開館后年均新增過夜駐留客流量為779028人次,并新增近907個全職工作崗位。該價值累計年增加約2810萬歐元稅收,在運營的前6年時間里城市共得到了1.66億歐元的初期投資。官方數據表明:“前往古根海姆博物館的游客的消費支出拉動了超過2.11億歐元的GDP,使巴斯克政府部門獲得約2900萬歐元的額外收入,這有助于每年保留4232個就業崗位”。作為城市的地標,標志性建筑的成功利用可以對城市經濟起到巨大作用,通過其在第三產業領域的運用,吸引客流量,形成城市文化產業鏈,讓標志性建筑真正發揮其實用價值。
6. 結語
標志性建筑是衡量城市文明和歷史文化積淀的標準,其對于城市印象的影響也促進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合理利用標志性建筑,借此來促進城市經濟發展,不盲目擴建城市標志性建筑,緊握標志性建筑的真正價值和作用,準確把控標志性建筑的發展方向,使其成為能體現城市特色空間和帶動城市經濟發展的標志。
參考文獻
[1]張玉坤,黃水坤.山水照人迷向背,只尋孤塔認西東――在歷史的理性中反思當今標志性建筑[J].中外建筑.2005(06):45~48.
[2]王利斌,王麗娟.淺析城市標志性建筑對城市發展的意義[J].中華民居.2014(03):358~359.
中圖分類號:TE967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一、引言:儀表自動化主要是指能夠在無人的條件下進行測量和進行對數據的處理并且能夠實現對遠程數據的傳送和處理,在自動化的控制中需要更高精度的儀表或儀表設備這樣才能更好的進行電氣工程。
二、自動化儀表測試分類
(1)壓力儀表類。在有些生產過程中,需要通過對壓力的控制來實現生產的需要,在最開始是采用的壓力計進行壓力的測量,通常需要采用導壓管道連接壓力計進而實現對生產過程中的壓力進行觀察,通常在生產的過程中會存在壓力的變化這就需要對過程壓力有很好的了解,否則將會出現損壞設備,甚至可能危急人們的生命安全,壓力表常分為壓力傳感器,壓力變送器等儀表自動化在壓力測試中的應用主要是壓力系統可以采用壓力變送器實現將數據的傳送,并實現對數據的處理。
(2)溫度儀表。很多的生產過程都是有溫度的變化的,這就需要對其中的溫度進行監控,以前主要是采用熱電阻或熱點偶等,但是隨著電子技術的不斷發展現在主要采用智能化比較高的溫度控制系統,采用總線的技術實現將采溫設備采集到的數據輸入到微電腦的控制芯片中,進而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
(3)物位儀表。物位儀表主要是采用對位置的記錄實現對產品的測量,如在化工生產中可以通過對試樣高度的測量;在輸油管道中也可以通過對油面的位置的測量;鐵道電氣化工程中采用的激光測距這些都是屬于物位儀表的范疇。
(4)流量流速儀表。這種儀表主要是采用單位時間內流經相應的橫截面積的流體是質量和體積來進行相關數據的測量工作,還可以可量管道中一定時間的流量的體積和質量進而實現對相應數據的測量工作。
三、儀表自動化的優勢
(1)存儲功能。原始的儀表主要是采用組合的邏輯電路和時序電路這樣的儀表只能實現在某一時刻實現記憶,當進入到下一階段時將可能出現信息的消失,可以說原始的這些儀表的記憶是短暫的,但是現在的儀表在其中裝入微機后實現了儀表的自動化,并且其記憶是時間段的記憶只要有電就可以保存記憶,此外還可以實現很多的記憶狀態,然后在進行處理。
(2)可拓展。通過對儀表引進了相應的軟件,這樣很大程度上代替了原來的硬件邏輯電路如,采用比較抽象的程序代替了比較復雜的處理器,并且軟件的編程很簡單,如果是采用硬件則需要大量的控制和定時電路,因此在儀表中移入軟件將很大程度上方便了簡化了程序的設計。
(3)儀表增加了計算和數據處理的能力。因為自動化的儀表中裝入了微型計算機,這樣使得儀表有了很強的數據處理能力,并且這樣的儀表有很高的精度,這樣不僅方便了數據的處理,也提高了數據的精確度。
四、自動化儀表及控制系統的發展趨勢
(1)DCS 的轉變。計算機技術及企業管理水平的不斷發展,傳統的 DCS 已經不能滿足當代事業單位的發展需求,因此新型的 DCS 將會逐漸代替傳統的 DCS。近些年來,儀表的自動化正在朝著大規模集成的方向發展,并且這樣的發展也是越來越適應當代的生產需求,運用計算機集成系統對生產系統進行控制可以實現企業的高效運行和管理,并且實現了對生產過程的自動控制,此外還能夠對生產的過程,通信過程及信息的管理過程能夠實現很好地一體化,這樣也就使得事業單位能夠在測量,控制管理數據等方向實現資源的共享,也實現了在管理和控制及決策方面的一體化,只有這樣才能從根本上生產的成本進行控制,同時提高了企業的生產效率,這樣也為企業贏得了市場競爭力。
(2)現場總線系統的發展。現場總線主要是用來實現現場的設備和自動化的系統之間的通信系統,并且這種通信系統是一種全數字化和開放的系統,其主要是采用分支結構并能夠進行串行和雙向進行通信并通過相應的技術連接到相應的儀表上,通過這種方式可以使得儀表掌握大多的控制功能,這也就是現場總線控制系統,這種系統實現了測量和控制方面的一體化,做到了分散控制這樣也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控制系統的可靠性,并且降低了生產的成本,這種改善現場總線和總線系統這樣不僅在資源上得到了很好地節約,而且也促進了儀表的自動化的發展,并且實現了分散控制和開放式的控制系統,這樣的發展是符合當代的電氣工程發展需求。
(3)控制軟件將逐步的標準化,商品化及工程化方向發展。采用比較先進的軟件控制系統這樣不僅提高了工程的控制能力,并且還克服了系統原先存在的問題如非線性,時變性,不穩定,此外還有外部事物的干擾的隨機性及不能很好的檢測等引起的相關的一些問題或事故。不斷地采用先進的技術手段和應用先進的理論知識,這樣才能不斷地實現控制軟件逐步的實現標準化,商品化,及工程化方向轉變,這樣同樣使得儀表的自動化逐步穩定的發展,并且在將來能夠更安全和方便。
五、儀表自動化發展的建議
(1)引進先進的傳感技術。儀表是數據進行采集的單元,在其中傳感器是在對數據采集中的重要環節,傳感器的發展程度對儀表自動化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通過對傳感器的新技術的使用這將對儀表自動化的發展有很大的促進作用。傳感器通過將非線性及前饋和后滯等一些在調節方面的內容,通過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很好地能引入到傳統的以比例微積分等方式的原始的調節方式中,這將會使得自動化中的多回路的復雜問題得到很好的解決。此外在傳感器的使用材料方面,盡量多采用比較先進的材料,這樣將會為傳感器的發展方面提供了比較好的基礎,加強對傳感器的改善這樣將有利于儀表的微型化和集成化的發展。
(2)加強儀表調節器全面智能化的發展。隨著微處理器的不斷地發展這將促使調節器向智能化和數字化的方向進行,在儀表的自動化中不斷的采用數字式的方式進行設定并且不斷地加強運算功能在其中的使用,這將很好的促進儀表自動化的功能越加的完善,可以實現多種的制式信號同時進行輸入,PID 自動的設置方面及 EEPROM 技術的使用等,這些使得工程的管理控制程度將逐漸的加強,并且在操作方面將會是越來越簡便,在儀表的調節器方面逐漸的實現智能化的發展這也將促進儀表自動化的很好發展。
(3)提高軟硬件的集成度。通過使用可編程的控制器來實現軟硬件的集成度,PLC 是可編程的控制器,其的主要的作用就是對傳感器采集的數據進行很好的分析,并且通過相應的程序發出一定的控制命令。采用一定的軟件來代替硬件中的一些邏輯電路,并且將其中的比較復雜的一些控制采用軟件進行編程,進而取代相應的硬件控制和進行定時用的大量的電路,采用軟件對儀表進行改進這樣不僅改變了儀表的部分功能并且提高了在對數據方面測量的準確程度。
六、結語
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的發展,對新技術的使用方面也在不斷的擴大,儀表自動化的使用就是其中的一個實例,在儀表的使用方面采用自動化不僅在處理數據上帶來了很大的方便同時還節約了成本,因此應該積極發展儀表的自動化。
參 考 文 獻
[1]丁向陽,于麗麗. 論儀表自動化應用發展趨勢及建議[J]. 價值工程.2011(21)
[2]陳強. 儀表自動化應用發展趨勢分析及應對[J].信息通信. 2012(2)
[3]王娟,鐘秦,董旭. A3000 系統在化工自動化及儀表實驗中的應用[J]. 實驗室研究與探索. 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