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電影音樂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電影是音樂與畫面的統一,是視覺和聽覺的統一,而電影音樂則是為電影的藝術表現服務的,是依附于電影本身的,而不同于單純的音樂形式。在電影中,聲音無法與畫面剝離,音樂因其融入畫面而成為一個重要的構成元素,自身的特性也已“不再是原來含義上的那種一般的‘音樂’,確切地說,已不復是其本來的自身了。”[7]由此可見,電影音樂在很大程度上與一般音樂的主要區別在于電影音樂更是一個探求和創新或者再創作的過程,并且視聽統一,與電影的主題有密切聯系。簡言之,筆者認為電影音樂的特點可以概括為三點:首先,電影音樂的選取或者創作具有限定性特征。電影劇本是基礎,電影音樂則反映電影的內容,以符合電影拍攝為需要,并且遵循電影的時間和空間關系,電影音樂的內容、語言類型、長度、結構和表達方式等都是由電影的需求來決定。電影的畫面是一種具有自身獨特特征的藝術表現形式,電影音樂的選取或者創作需要與電影中的劇情、人物形象、情節氛圍、時代特點以及電影節奏感相匹配以達到影音統一,并能帶給觀眾視聽的美感。一首單純的音樂作品是音樂制作人個人感情的表現,電影音樂不是一種個人情感的流露,離開電影本身,電影音樂的特點就無從談起,電影音樂也就毫無意義。電影音樂的創作需要根據電影情節的發展以及主人公的喜怒哀樂,而不能像純音樂那樣來隨意抒發個人的情感。其次,電影音樂的表現形式具有不連續性特征。電影主要包括畫面和聲音,畫面持續貫穿于整個電影之中,沒有畫面不能稱其為電影。電影聲音則不同于此,通常,聲音在電影里并不是從開始到結束一直持續,作為電影聲音之一的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表現明顯地具有間斷性質。一首單純的音樂作品通常在時間上必須是連續的,而電影音樂正好和純音樂相反。電影音樂在電影中的出現與否是由具有跳躍性特征的畫面的內容來決定的。電影音樂的選取和創作必須隨著不斷變化內容的電影畫面而變化,曲式變化亦十分豐富,音樂在電影當中可以是完整的段落,也可以是不完整的小節,甚至可以只是幾個簡單的音符或者一個和弦。再次,電影音樂的傳播方式具有中介性特征。電影畫面是流動的跳躍的,但是是無聲的。而電影音樂則是有聲的,當然這種有聲性必須通過中介來表達,電影音樂表達的中介主要是放映和錄音等技術。電影音樂與現場演奏音樂有很大不同,林麗認為電影音樂在錄音時,可以根據需要強調某一種樂器,使本來音量很弱的樂器變得很響,就像電影攝影的特寫鏡頭一樣。[8]總而言之,電影音樂可以根據電影需要而采用特殊的中介技術得到生動的音樂效果。
2.電影音樂的功能
電影音樂圍繞電影主題展開,為電影本身服務。無聲電影最終還是走向有聲電影,可見,電影少不了音樂,電影音樂在電影表現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筆者認為電影音樂功能主要可以概括為三點:首先,電影音樂具有描繪功能。這種描繪功能經常被稱之為解釋性音樂或者說明性音樂。即以音樂的表現形式來描繪電影畫面的內容。例如,配以緊湊的器樂聲音來描述電影畫面中的緊張恐懼感,或者配以輕松舒緩的音樂來表現畫面中人物的閑適的內心世界。另外,電影畫面的藝術表現能力有限,并且一部電影的表現時間有限,不可能把電影場景、情景等的細節都逐一表現出來。而電影音樂的不連續性恰恰可以對電影畫面進行適當描繪,起到解釋說明的作用,因為音樂在電影中是不占據時間和空間的。其次,電影音樂具有抒情功能。抒情是電影音樂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電影藝術源自現實生活,反映現實生活,電影音樂的抒情性是由故事情節和畫面所導向的,電影音樂的抒情性和電影劇情的抒情性并不是單獨各自表現出來,而是結合在一起交叉感染電影觀眾。當電影觀眾在隨著劇情欣賞一部電影的時候,觀眾總能夠很自然地將情節與隨時出現的音樂聯系在一起,畫面引起觀眾聯想,音樂就賦予了其抒情的功能,反過來,音樂的抒情性又增強了電影畫面的感染力,更加深刻地闡釋了電影的情節。電影的抒情效果正是在情節和電影音樂的結合中體現出來的。電影畫面對人物性格、人物內心世界、思想情感以及表現內心潛臺詞等方面的刻畫難以完整地展示出來,電影音樂恰好就具備了抒情這個功能。電影音樂的表現力正在于可以直接展現出電影人物的喜怒哀樂,同時還善于表現無法用電影語言和音響所表達出來的心境和情感,進而有利于觀眾獲取視覺之外的電影的內涵,進一步理解人物的情感,深化對電影人物的認識,進而更好地理解電影所表現的主題。電影音樂的最大特點就是可以高度概括人物豐富的情感和細膩的內心世界,這也體現了電影借助音樂的目的之一,并且抒情式的民族風格的電影音樂總是在不經意間帶給觀念驚艷的效果。再次,電影音樂具有渲染功能。電影音樂的渲染功能主要是渲染電影情節氣氛的作用。這種背景氣氛包括民族特色、地方特色、時代背景以及環境氛圍等等。沒有音樂,電影就顯得毫無生機。電影從一開始就通過音樂來表現劇情,在恰當的時候又以音樂調節劇情,符合劇情的豐富多樣的電影音樂又能帶給觀眾以足夠的審美聯想,以此烘托出電影的生動情節,這就是一部好的電影帶給觀眾的強烈的視聽合一、渲染情節的感受。電影音樂能為影片營造符合主題的特定氛圍,進而增強影片的感染力。
二、解讀琵琶曲在武俠電影中的運用
1.文曲《佳人曲》在電影《十面埋伏》中的運用
琵琶文曲是指以婉轉優美、動人抒情為特點,能深刻展現人物內心思想感情,展示人們對美好意境的追求和向往的樂曲,并具有抒情性和寫意性的格調特點。例如漢朝李延年《佳人曲》中所描述的“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寧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琵琶文曲《佳人曲》的音樂格調正與詩歌的意境異曲同工。張藝謀執導的電影《十面埋伏》正是借助武曲《十面埋伏》為名而拍攝的一段撲朔迷離、懸念叢生的武俠故事。電影主題主要突出埋伏二字,巧妙借用了楚漢相爭這樣一個歷史事實來襯托電影中人物和情節上蘊含的重重埋伏。電影《十面埋伏》并沒有直接運用武曲《十面埋伏》,而是巧妙借用了歷史和文學的形象特征。本片中的故事情節跌宕起伏,令人始料不及。金城武飾演的隨風,游戲一場;劉德華飾演的劉鋪頭,在朝內應;章子怡飾演的小妹,裝盲起舞。整一場故事,處處暗藏玄機,幕幕都是轉折。一邊是官府和“飛刀門”的明爭暗斗,一邊是三位主人公的愛恨情仇。電影獨特的敘事結構又使得人物關系錯綜復雜,每一次解密的同時往往牽扯出更大的埋伏。雖然觀眾對于影片中的三角戀情節都已屢見不鮮,但在此劇中卻在武俠故事的包裝下變得懸念叢生,撲朔迷離,琵琶曲的應用更是為情節的發展錦上添花。伴隨著婉轉曼妙的琵琶聲,一片嬉笑調情拉開了樂坊里的序幕。若有若無的琵琶曲巧妙地渲染了樂坊里紙醉金迷的奢侈糜爛的生活。琵琶是中國傳統的民族樂器,深受大眾喜愛,同時它又與古代青樓、樂坊文化緊密聯系。白居易筆下的《琵琶行》就講述了一位青樓歌女琵琶彈唱的高超演技及其凄涼悲慘的身世。影片中用琵琶曲來襯托樂坊的氛圍是十分貼切的,形象展現了樂坊真實的生活情景。在傳統武俠電影作品和小說里,對于女性角色的描繪主要表現在對外表儀態的刻畫上,而《十面埋伏》的配樂在勾畫俠女小妹的形象上顯得層次十分豐富。隨著情節的發展,金捕頭要求小妹表演舞蹈。這段舞蹈的配樂是二胡和琵琶協奏曲,曲子來源于漢代李延年的《佳人曲》。此曲的選擇正是與電影音樂的選取或者創作具有限定性特征相契合。《佳人曲》對俠女小妹的外貌儀態到精神內質的刻畫相當到位。一方面,《佳人曲》中的佳人和小妹的形象是相互映襯的;另一方面,“獨立”狀其幽處嫻雅之性,更顯得俠女小妹的超凡脫俗。隨著故事的推動,情節的發展,《佳人曲》在這個電影中起到了重要的敘事作用,它真實地反應了電影的內容,也凸顯了電影音樂特定的描繪功能。歷史和美學與電影的結合淋漓盡致,琵琶曲在這里顯得細膩柔和,溫婉的演奏中帶有淡淡的哀愁,同時又蘊涵著無盡的韻味,對塑造俠女小妹的形象起到了潛移默化的作用。在《十面埋伏》中,正是充分發揮了中國民族樂器琵琶細膩動人的特長,使音樂與影片中縹緲神秘而優美縫蜷的氣氛天衣無縫地融為一體。
2.武曲《十面埋伏》在電影《功夫》中的運用
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以及流行音樂的崛起,在烘托背景的時候流行音樂開始走進電影,并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和十分明顯的效果。在電影創作中流行音樂是一種十分重要的背景音樂,它渲染氣氛的效果獨具一格,而且能夠更直觀地將濃烈的感情抒發出來。并且不失其“流行”本色,觀眾容易接受,同時也是電影拉近與觀眾距離的一種重要形式。20世紀90年代,電影在表達感情方面開始側重于流行音樂的應用,并取得了良好的藝術效果。比較成功的作品如《羅賓漢》中的Everthingldo和電影《泰坦尼克號》中的Myheartwillgoon,等等。一路走來,流行音樂逐步確立自身在電影藝術中的地位,并形成了自身成熟的固定的類型模式。其中一個比較典型的代表是美國輕喜劇影片《修女也瘋狂》,這部影片對流行風格配樂的采用頗具創新性。影片將宗教音樂圣歌用流行風格加以改編,并將其作為主體音樂,不斷強化。這不但對流行音樂是一種創新,也是電影藝術中并不多見的音樂創新。事實證明,這種探索和創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電影中用流行音樂風格重新編排圣歌I'llfollowhim給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同時這種對傳統的大膽改革,以及對宗教思想中的陳舊、壓抑人性的部分的不滿,又從另一個側面與“修女也瘋狂”這一主題相契合。音樂伴隨著隨意明快的節奏和教堂音樂的美妙和聲,不但聽來心情舒暢,一切也使得教堂音樂更加華麗和圣潔。我國電影音樂中對流行音樂風格的采用步伐經典。最具代表性的有電影《少林寺》中的《牧羊曲》,《紅高粱》中的《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等至今都廣為傳頌。《牧羊曲》是王立平作詞作曲,鄭緒嵐演唱的一首洋溢著似水柔情的女性之美的流行歌曲。歌曲委婉清澈,清新明麗表達了歌者在牧羊的時候對眼前明媚秀麗的景色的熱愛。并且能以自己的歌聲大膽地表達這種熱愛之情。無可置疑,牧羊曲在塑造牧羊姑娘這一角色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而對這位姑娘的父親卻是少林寺中的武僧曇宗。對這樣一個人物的激勵烘托也更加突出了《少林寺》這部電影的思想主題,那就是對壓抑人性的舊禮教的反抗。但更為重要的是這首歌曲烘托了自然風光的秀麗,使人們在欣賞緊張的武打、復仇情節的間歇緩和氣氛。
(二)搖滾樂在電影藝術中的應用
西方“搖滾音樂”在20世紀90年生了陣營變化。但是這種變化并沒有影響到它的表現力,尤其是在電影中對于渲染氣氛和發泄感情的表現力。相反,搖滾音樂的發展和創新還對電影創作產生了更加積極的效果。激情與震撼力是搖滾樂的最大魅力,當這種風格的音樂出現在銀幕上的時候,對于制造強烈的畫面,形成巨大的沖擊力具有其他音樂風格無法比擬的效果。例如美國的災難片《龍卷風》,這部電影為了突出災難給世界和人類帶來的創傷和沖擊以及天崩地裂式的場面,大量采用搖滾音樂強化主體。影片制作中邀請大量知名搖滾樂隊,將10多首不同風格的搖滾音樂做了酣暢漓淋演繹與表現,大大增強了電影的藝術效果,也更加鮮明地將電影主題強化在觀眾心中。這些“搖滾音樂”在影片中和電影中的客觀事物發出的聲音非常相似,這種“源音樂”的形式更加增添了電影的可聽性,并且這種音樂是隨著劇情的發展而出現的,融合的緊湊、自然。20世紀80年代搖滾音樂風靡我國,廣大青年為它激昂的宣泄方式折服。電影也很快找到自身情節與這種音樂分割的契合點,進而出現了像《頭發亂了》這種“搖滾MTV”式的經典電影。
(三)另類音樂在電影創作中的應用
“另類音樂”最大的作用就是強調主觀感覺,在這點上表現的與流行音樂有所不同。個人欲望中的困惑與生活中的絕望成為這種音樂形式服務和表達的主題,其中不乏對現實生活的反抗。搖滾樂的思想性和挑戰性在另類音樂身上被保留和繼承下來,但它與時代的貼合又比搖滾樂更加緊密。就音樂角度而言,這種創新是成功的,它不但豐富了音樂的形式,而且又為人們感情的宣泄找到了新的途徑[4]。這種音樂形式的成功也很快被電影吸納,成為電影中一種表現形式。英國影片《猜火車》就成功地采用了各種另類音樂,將“朋克”青年的癮君子生活做了恰如其分的烘托。影片兩首曲子風格迥異,將吸毒與戒毒兩種完全不同的感受和體驗在音樂的對比中表現出來。另類音樂在我國電影中的應用不是很多,這和另類音樂產生的土壤有很大聯系。目前香港電影中有采用另類音樂的先例。例如王家衛的影片《墮落天使》中采用了一種聽起來有些怪異的另類音樂,晃動的畫面和另類的音樂為導演個人風格的強化起到明顯效果。另類音樂在電影抒發感情、營造氣氛中起著獨特的作用,值得我國電影人深入挖掘和利用。
二、中國特色音樂在電影中的應用
隨著電影的不斷發展,對音樂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簡單的民歌傳唱已經不能滿足電影的需要。特別是在一些年代戲中,需要一些特別的樂器來烘托氣氛。在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中,主要包括拉弦類、吹奏類、彈撥類以及打擊類等類別。在電影音樂的使用過程中,很多作品都是在原有民歌曲調的基礎上經過了作曲家的二度創作。這樣的例子有很多,比較典型的是《孔雀公主》,創作者采用了奏鳴曲的形式以及演奏原則進行改變,將原有的山歌的簡單旋律進行了再度的創作。對電影的主題也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呼應。例如在一些特定的場合場景下,對民歌旋律的主次進行強調,只選擇最貼合電影情境的部分或者強調某種感情的深度、廣度。
(二)戲曲
相對于前面兩者,戲曲則更加具有綜合性。戲曲集合了民歌、舞蹈、器樂等多種形式為一體。戲曲對中國電影的產生以及發展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中國人拍攝的第一部電影是《定軍山》,其實不難看出,其中戲曲所占的比重是很大的,后期的包括《歌女紅牡丹》中穿插的京劇片段更是多達四個,如《裕塘春》《四郎探母》《拿高燈》,留給觀眾印象最深的非《霸王別姬》所屬了,它十分巧妙的融入戲曲的元素進去,此時的電影承擔了載體的作用,可謂經典之中的經典。以兩個京劇名角的人生為主線,將主人公的愛恨情仇穿去,整部影片都沒有離開京劇,有一種戲中戲的感覺。這部影片的民族特色表達的淋漓盡致,為后世的作品起到了一個很好的典范作用。
二、典例綜合分析
在張藝謀的《十面埋伏》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可謂體現的淋漓精致。首先,《十面埋伏》是一首著名的琵琶曲。這首曲子真實的再現了公元前20年根據楚漢在垓下決戰時, 漢軍劉邦用十面埋伏陣法大敗楚軍項羽這一歷史史實。全曲氣勢恢宏。而在后期電影的制作中。導演張藝謀并沒有選擇我國本土的音樂人,而是邀請到了名震國際的日本作曲家梅茂林。作為一個深受東方文化熏陶的局外人,似乎更能抓住中國文化的精髓,將目光聚焦在中國古典音樂中,忽略近現代民族音樂發展中對古典音樂的改變,回到最純真最原始的狀態。電影中主要使用的琵琶,自隋唐時期傳入,就一直在我國的民族樂器發展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整部影片中,琵琶的演奏一直隨著劇情的發展不斷變換手法以及節奏,音樂與劇情發展配合默契。將琵琶的細膩委婉與鏗鏘有力表現的游刃有余。在中國電影的民族音樂發展史中,人們在不斷的探索,不斷的發現,摒棄了西方樂器混奏的交響樂模式,發現了針對于中國傳統樂器特有的演奏方式,有時候僅僅使用一件或者兩件民族樂器可能效果更佳,更具有代表性、獨特性。
二、電影音樂的藝術表現
(一)表現形式的多樣性,提升電影作品的藝術效果
音樂的表現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通過樂器,也可以通過人聲,不同的形式能產生不同的藝術效果。現代社會藝術形式的多樣性使人們的精神生活越來越豐富,就音樂來說,多樣的音樂形式使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具體到電影作品中,融入音樂使電影更有藝術魅力,音樂的緩、重、輕、急,音色的不同,音調的高低,節奏的快慢,都能表現出不同的音樂特征,這些音樂特征相互交織,互相融合,能打造出具有藝術美感的電影效果。而且在不同的電影場景中運用不同的音樂表現,比如人聲和樂器對電影作品詮釋就有差別,其不同的藝術特點能夠滿足電影內容的需求,人聲通常表達得更直接,樂器的表現則更隱晦,根據不同音樂形式的運用使電影的藝術效果更豐滿。
(二)表現內容的豐富性,豐富電影作品的藝術內容
音樂是一種具體和抽象相融合的藝術,音樂的內容是具體的,但透過內容所表現出的藝術又是抽象的。音樂通過歌詞、旋律、節奏來表達其內容。電影音樂不同于單純的音樂,電影音樂的內容更豐富,需要根據電影作品的內容來選擇音樂內容,而反過來,音樂的內容又必須能夠表現電影作品。所以,電影音樂的內容大多是豐富多彩的,比如,輕快舒緩的音樂可以包含舒適的生活、美麗的自然環境、愉悅的心情、幸福的愛情,等等,一種音樂風格或者音樂旋律可以蘊涵很多內容,增加了觀眾想象的空間,使電影作品的藝術內容更豐富更飽滿,讓觀眾對電影作品有更多的暢想和體驗。
(三)表現色彩的變幻性,增加電影作品的藝術魅力
電影音樂除了有豐富的內容外,還具有變幻的色彩,雖然音樂所表達的藝術是抽象的,但這種抽象的藝術形式卻能讓電影作品多姿多彩。如果說電影作品是畫板,音樂就是調色筆,讓電影作品充滿藝術色彩。比如,在電影作品中,當電影畫面溫馨祥和時,可以運用舒緩輕快的音樂,讓觀眾感受到如粉紅色般的恬淡。當電影畫面是黃昏或深夜時,就可以運用柔和的曲調,表現出一種藍色調的音樂色彩。而當電影畫面清新愉悅時,可以運用愉快的音樂,表現出一種綠色調的音樂色彩。所以,不同的音樂曲調或旋律都有不同的色彩,能表現不同的電影場景,使觀眾體驗色彩斑斕的電影世界,增加電影作品的藝術魅力。
(四)表現畫面的美學性,加強電影作品的藝術功能
電影作為一種視聽結合的創作藝術,是現代社會越來越受人們歡迎和喜愛的藝術形式,隨著觀眾對電影熱愛,其對電影的要求也越來越高,那些畫面精美、音樂動聽、內容豐富、寓意深刻的電影才能吸引更多的觀眾。在這些因素中,音樂作為一個重要的部分,已成為電影美學藝術必不可缺的元素。正因為音樂多樣的形式、豐富的內容,才使得電影音樂具有很強的藝術美感,能充分發揮電影作品的藝術功能。而電影音樂的美學性主要體現在其變幻的曲調、節奏、音色等方面的綜合運用,并將這種藝術形式恰當地融入電影作品中,能很好地洞悉電影人物的心理和內心情感,并在思想上達成共識,使觀眾在視覺上、聽覺上和心理上達到了完美的享受。因此,電影音樂的美學性也增加了電影作品的美學價值。
(五)表現情感的真實性,渲染電影作品的藝術感情
從無聲電影到有聲電影,電影的發展也經歷一段時間。就目前來說,電影作品需要聲音、音樂去增強效果,沒有音樂的電影就沒有生命力,沒有藝術感,不能很好地感染觀眾,并使觀眾獲得情感體驗。電影音樂最大的藝術特點在于增強作品的藝術情感表現,不管是其形式的運用還是內容的表現,都是為了更好地抒感,讓觀眾在電影中獲得內心的滿足。在電影作品中融入音樂可以讓情感表達得更真切、更能打動人心。比如在悲傷的情景中融入一段悲傷的音樂,將使這種情感升華,增加了人們的悲痛之情,讓觀眾的感情得到釋放,電影藝術也因此而發揮了作用。所以,電影音樂能增加情感表達的真實性,渲染電影作品的藝術感情。
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通常都有受歡迎的音樂。例如電影《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單)的主題音樂,它以柔和、圓潤的音調形成了溫柔、感人的音樂風格。如果單獨聆聽音樂,是悲傷的情緒,然而將其放置在影片結束部分時,則引起了觀眾的同情并且使得主題不斷深化,這里的音樂已不僅表明柔軟的情感,同時引發了人類對美好未來的希望以及對和平世界的渴望,這時音樂已被賦予了不同的含義。有時音樂還可以起到幫助作用,反映出角色不言而喻的想法。每部影片中,演員們都希望通過自己的表演,將角色真正的想法、立場傳達給觀眾,通常,音樂可以幫助演員承擔起此重任。音樂有助于傳達一些無法用語言表達的角色真正的思想和性格,或者使用很少的解釋就可以讓我們深刻地理解。音樂的正確使用可以感動觀眾,使電影更令人印象深刻。
(二)、渲染氣氛
音樂通常具有能使觀眾產生感情的能力,通過它渲染氣氛,刺激觀眾的情緒、推動情節的發展、增強激烈的效果、控制畫面的節奏,目的是用來更加深刻地描述人物的內心世界,塑造完美的藝術形象。例如,作曲家們經常使用弦樂來強調浪漫和悲劇的情緒,用銅管樂來象征力量和悲傷;用打擊樂來增加懸念。《Glory》(1989)(光榮戰役)和1976年由史泰龍編劇及主演的電影《Rocky》(洛奇)等影片就是用音樂來激發觀眾強烈的情感,以達到渲染氣氛的效果。
(三)、控制節奏
音樂可以增強或者松弛電影的節奏。音樂在幫助敘述故事情節的發展時,可以使影片具有其獨特的韻律和節奏,并且變得更加有內涵,更具吸引力。例如在動作片中,音樂經常加快速度或者使用緊湊的節奏,而且音量通常增強,尤其是為了配合電影中一些激烈的大動作。在電影《Heat》(1995)(盜火線)中,從影片開始到結束,所有搶劫場景中都保持著一定強度的脈沖音樂。
(四)、增加喜劇效果
在很多電影中,音樂成為增加喜劇效果的小工具。片中經常使用低音鼓、大號等樂器的演奏來加強喜劇、幽默的聲音和畫面。例如搞笑片《theThreeStooges》(三個臭皮匠)和《HomeAlone》(小鬼當家)都是用音樂來創造出喜劇效果的。
(五)、此時無聲勝
有聲電影中音樂的戛然而止或不使用任何形式的音樂,可以產生一種無聲的力量。作曲家可能創作一部電影音樂的部分是完整的沉默,而不是強烈的、震撼的音樂。電影《theexorcist》(大法師)中幾乎沒有音樂,反而增加了它的可怕的現實主義氛圍,這里體現出“沉默”的力量。在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lfredHitchcock)A的電影《NorthbyNorthwest》(西北偏北)中那段非常著名的卡里格蘭特追逐場景中,也沒有使用任何音樂,只可以聽到飛機震耳欲聾的轟鳴聲,卻使得影片懸疑的場景增加了孤立、無助的感覺。
二、音樂在電影中運用的方式
基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音樂是電影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通過電影音樂,使得觀眾的視覺和聽覺相結合,產生了驚人的效果。此外,音樂可以加深觀眾對于電影所要傳達內涵的理解。隨著時代的發展,音樂在電影中的運用方法更是多種多樣,大致可以分為原創、改編、挪用三種,為了實現以上目標,電影音樂創作者必須有大量的音樂積累,并可以熟練使用不同種類的音樂元素,如節奏、力度、風格、配器等等。只有這樣,音樂才能發揮其作用,有效地促進電影情節的發展。
(一)、直接使用古典音樂
在電影音樂中,并不是所有音樂都是原創的,還有一部分是直接使用了現有的音樂,最具代表的是一些古典大師的名作。在使用中可以原封不動地照搬,也可以進行不同風格地改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服務于畫面。在電影《ModernTimes》(摩登時代)中,卓別林飾演的理發師工作的片段,配樂用的是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NO.5》,用舞曲的節奏配合理發師磨刀、剃須的動作,大大增加了影片的喜劇效果。電影《2001:ASpaceOdyssey》(2001太空漫游)中用到理查德•施特勞斯的交響詩《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這是迄今為止世界電影史上古典音樂現代引用最經典的案例之一。在香港電影《東成西就》、《河東獅吼》中則是對古典音樂進行改編后在影片中使用:《東成西就》中將羅西尼歌劇序曲《威廉•退爾》中的片段填詞成搞笑歌曲“我愛你”;《河東獅吼》中將奧芬•巴赫的輕歌劇《地獄中的奧菲歐》中的“康康舞”填詞,均加強了影片的娛樂功能。
(二)、音樂傳達歷史背景
通過選用適當風格的音樂來創造環境氣氛,換句話說,導演和作曲家在電影中使用與特定時間和地點相匹配的特定風格的音樂,用來說明時間和地點,傳達歷史背景。音樂大師埃尼奧•莫里康在電影《TheMission》(戰火浮生)中成功地使用南美音樂主題來幫助創建背景、營造氛圍。電影《ColdMountain》(冷山)的音樂汲取了美國在南北內戰期間的民間音樂,反映出電影中的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希臘作曲家范吉利斯(Vangelis)電影配樂最具代表性的作品《ladeRunner》(銀翼殺手)中創作出未來音樂的幻想,巧妙地與主題呼應。
(三)、音樂配合畫面動作
音樂經常模仿屏幕上的動作。例如當一個物體從高處跌落,音樂這時就模仿性地創作出從高到低的旋律走向。這種和動作共同發生的音樂被稱為“并行音樂”,也被稱為“凸顯”出行為的音樂。在電影啊《Jaws》(大白鯊)中,當大白鯊潛入海底,音樂也伴隨著下行的旋律。并行音樂最早出現在迪斯尼的動畫電影《SteamboatWillie》(威利號汽船)中的“米老鼠”的角色中,因此,平行音樂還有個綽號叫“米老鼠”。
(四)、音畫統一對應方式
電影音樂可以使用主題的方式和電影統一。一個特定的主題可以和一個特定的人物、地點或者主要環節緊密地結合,并且多次重復并貫穿在電影中,由此使得觀眾在電影事件和音樂之間產生聯系。當不同音樂動機配合不同人物、事件等貫穿在整部電影當中,它將電影與音樂巧妙地合二為一。電影音樂創作大師約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在他50多年的創作生涯中,主題音樂創作法成為其重要的創作特點,用不同主題連接不同人物及情節,使得音樂與電影完美結合,代表作有《Schindler'sList》(辛德勒名單)、《StarWars》(星球大戰)、《JurassicPark》(侏羅紀公園)、《E.T.》(外星人)等等。
在影片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而鋼琴在營造影片背景氣氛時又有其獨到的作用。鋼琴音樂在《鋼琴家》中作為電影背景的運用,使其藝術美學得到極致透徹的發揮。影片中被迫到處隱藏的主人公斯皮爾曼終于得以逃生,德國軍官發現斯皮爾曼的時候,并沒有呈現出納粹兇殘的本性,這并不讓觀眾出乎意料,因為在這之前,《鋼琴家》通過一段鋼琴音樂,非常巧妙地營造出了十分憂傷的氛圍,表達了德國軍官的內心狀態。當斯皮爾曼躲到閣樓的時候,在樓下傳出由德國軍官演奏的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這首曲子孤寂清冷、傷感凄愴,彈出了德國軍官的人情味。《鋼琴家》采用了這種背景渲染的手法來展現德國軍官異乎尋常的一面,而避免了德國軍官因為放走斯皮爾曼而顯得不合乎情理。之后,當德國軍官發現了斯皮爾曼的身份時,斯皮爾曼彈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調第一敘事曲》,以這首曲作為這部分的背景音樂,代表了斯皮爾曼在反抗,預示著德國軍官將會遭受懲罰,為影片后面的部分做了一個完美的鋪墊。
(二)鋼琴音樂推動故事情節發展
音樂可以推動影片的故事情節,尤其是在驚心動魄、一波三折的影片中,同時也是大部分電影的特征,音樂可以呈現出跌宕起伏的與平緩的電影節奏,起著推動故事情節的作用。鋼琴音樂在推動故事情節這部分有也有著獨特的作用。鋼琴有時會不僅僅以音樂的形式出現,其本身就是影片中的一部分。在《鋼琴家》中,當斯皮爾曼與德國軍官共同演奏鋼琴時,這就是電影的一部分,在電影片頭部分、斯皮爾曼參加比賽的部分等,出現了多段的演奏。其次,鋼琴音樂本身推動著故事情節的發展。在影片開頭部分,并沒有出現戰爭的場面,而是反映出當地比較平靜和平的社會生活風貌,然而當畫面切換到電臺錄音棚時,之前所有表面的現象完全被德國軍隊的硝煙所破壞,以此故事情節得以發展。
(三)鋼琴音樂的抒情功能
電影的故事情節與畫面限定了鋼琴音樂的類型,緊湊的場合需要緊湊的音樂,朦朧的場合需要舒緩的音樂。不管在哪種場合,鋼琴音樂所表達的情感都是有所指的,或指向影片中的主人公,或指向畫面出現的人物,或指向具體的事物,也可以是故事情節的需要,鋼琴音樂必須要與電影相互融合。當德國軍官要求斯皮爾曼演奏的時候,兩年多沒有彈琴的斯皮爾曼在緊張的氣氛中彈奏了一曲肖邦的《g小調敘事曲》,宣泄出自己內心的苦悶與,這種不僅是因為德國軍官要他彈奏鋼琴,更多的是抒發了其內心對戰爭的不滿。德國軍官在這首曲中聽到的不只有音樂,還有猶太人民的吶喊,斯皮爾曼通過彈鋼琴換來了自己生命的延續。
(四)鋼琴音樂貫穿主題
在這部影片中,鋼琴音貫穿了影片的主題和發展,使影片的前后發展得到呼應。《c小調夜曲》可以說是影片的核心,不僅表達了影片的主題思想,也概括了影片的基本情緒。在影片的開頭部分,斯皮爾曼在電臺的錄音棚里演奏《c小調夜曲》,突然德國軍隊的炮火開始襲擊,但是斯皮爾曼卻沒有停止樂曲的演奏,最終錄音棚被炸,斯皮樂曼受傷才停止演奏。在影片進入結尾的時候,戰爭停止,宣布波蘭獲得解放,斯皮爾曼再次來到了電臺錄音棚,將那這首曾經被硝煙打斷的《c小調夜曲》延續。這是他在整部影片中的期盼,同時也正是這種期盼的存在支撐著斯皮爾曼走過了這段不堪回首的時期。
(五)鋼琴音樂升華藝術品位
在多種音樂類型中,鋼琴音樂富有高貴感,并且為大眾所了解,鋼琴音樂浪漫、典雅,聲音具有強大的可塑性,可比天籟,猶如小溪,猶如心聲,彈奏者可以為所欲為地演奏出多種力度上的變化與對比,因此鋼琴可以完美地表現演奏者的內心,而跳躍在指間的音符可以詮釋出浪漫的情懷,帶給觀眾儒雅完美的音樂享受。如果在電影中注入了鋼琴音樂,那么就更深層次地升華了音樂的品質。在影片中,通過非猶太藝人來演奏鋼琴,她全神貫注的彈奏《G大調前奏曲》,外忍內強,表達出他內心的悲傷和哀痛,當黎明柔和的陽光照在窗簾上時,抒發了她對幸福生活的向往,使觀眾更深層次地感受到對納粹人的痛恨,這種沉重而平淡的對比也更深層次地升華整部電影的藝術品位。為了在二戰中不被納粹逮捕而到處躲藏。他飽受饑寒交迫的折磨與外界的各種羞辱,每天都走在死亡的邊緣。隨著科技的不斷進步與人類對藝術的追求,如今的電影已經不僅僅是導演的藝術,而是更為廣泛的涉及了多個領域,包括導演、編劇、美術、音樂等多個方面。音樂已經陪伴電影有百年的歷史,因此可以說兩者之間彼此相輔相成。不僅電影的藝術形式與音樂緊密相連,而且電影的節奏與主題思想也需要有音樂來烘托。鋼琴音樂與演奏者的藝術表現緊密相連,不可分割,鋼琴音樂強調以情感人,其內容蘊含豐富的個人情感與藝術魅力。鋼琴音樂在體現主人公的情感狀態時,同時也是描述自然現實最佳樂器,因此,鋼琴音樂在電影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
二、鋼琴音樂與主題的完美契合
在影片中,斯皮爾曼飽受著挫折,親眼看見國人被納粹殺害,房屋被燒毀。在這段時期,斯皮爾曼以堅強的意志生存了下來,在斯皮爾曼最困難的時候,他的雙手不自覺地在空氣中彈著“鋼琴”,正是音樂的力量在支撐著他。斯皮爾曼緩緩地走到鋼琴前,在德國軍官面前,在稍微遲疑之后,音樂在氣若游絲般的斯皮爾曼干枯的手指間流出,這時德國軍官的內心與表情逐漸改變,這也是音樂的力量。影片只有在斯皮爾曼演奏時出現了肖邦鋼琴音樂,在納粹進行殺戮、猶太人遭受迫害、斯皮爾曼四處躲藏這些情節的時候,沒有任何音樂,這種氣氛讓人感到壓抑,讓觀眾有如身臨其境的感覺。當人們苛求生存、苛求人性回歸的時候,肖邦的音樂響起,使人們的心靈得到安慰。這依然是音樂的力量。《鋼琴家》巧妙適當地引用了音樂,為電影本身錦上添花,使音樂完美地達到了“電影化”,使音樂與畫面不分彼此。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小學音樂教學課外活動
說起“電腦音樂制作”或“MIDI”,在當今社會上,對于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人來講,已不是什么生疏的事。自20世紀末“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以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就多方面地滲透到音樂藝術領域中,比如音樂表演藝術中,聲樂歌曲的MIDI伴奏,音樂教育中利用軟件進行視唱教學……等等,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業績如何?實事求是的說,優點多于缺點。本文闡述就是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業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對小學音樂教學及活動的積極影響。
在進入主題前,首先讓我簡單介紹“電腦音樂”。電腦音樂是指利用多媒體電腦及和音樂相關的軟件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來的音樂(如摘要: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們就知道“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是生產“電腦音樂”的一種方法、手段。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包容MIDI技術和數字音頻技術,這兩項是它的核心。在PC電腦沒有介入音樂前,MIDI就是音樂制作的代名詞。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的出現和MIDI技術的融合,就形成了電腦音樂制作系統,對于這一系統的操作就是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本文主要闡述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之后,它給音樂教育事業(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恩惠(至于具體的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這里就不再詳述了)。
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包括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主要是文藝活動,特指演出)兩個方面。前者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后者則是前者的延續和拓展。抓好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頻繁的,而且內容相當豐富多彩。這無形當中就加大老師的工作量,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假如此時您是為小學音樂教師,會使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應該說工作起來會相對輕松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在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給予我們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方便。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和課堂教學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Cakewalk音序軟件)進行視唱教學。我們可以預先把將要學習的視唱曲或節奏練習曲制作在電腦中,上課時利用電腦音樂軟件將其用各種樂器的音色播放它,這樣既可以節約我們的備課時間,也可以使視唱教學變得稍微活躍些(演奏樂器音色的變化);另外,利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進行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上課效率(和傳統音樂教育手段相比,如摘要:課前或上課中抄譜……等)。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Encore制譜/音序軟件)進行音樂知識(樂理)教學,可以使音樂理論和實際音響聯系在一起,可使音樂理論知識更為直觀,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喜好。比如說,我們講滑音。傳統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是用語言進行描述(因為鋼琴無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可不一樣了。通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預先在電腦中利用軟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課時將其播放,讓學生對滑音這個概念有個從文字到音響的統一熟悉。
在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序軟件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培養更是體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優勢。除此而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還可應用在唱歌教學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賞教學中進行總譜瀏覽、簡單的曲式分析、熟悉樂器及其音色特征等等。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和課外活動
關鍵詞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 小學音樂教學 課外活動
說起“電腦音樂制作”或“MIDI”,在當今社會上,對于從事音樂藝術工作的人來講,已不是什么陌生的事。自20世紀末“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以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就多方面地滲透到音樂藝術領域中,比如音樂表演藝術中,聲樂歌曲的MIDI伴奏,音樂教育中利用軟件進行視唱教學……等等,這些方面都有其身影。它的業績如何?實事求是的說,優點多于缺點。本文闡述就是其在音樂教育方面的業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對小學音樂教學及活動的積極影響。
在進入主題前,首先讓我簡單介紹“電腦音樂”。電腦音樂是指利用多媒體電腦及與音樂相關的軟件為工具制作并播放出來的音樂(如:wav文件、mp3文件、midi文件等)。而后,我們就知道“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是生產“電腦音樂”的一種方法、手段。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包容MIDI技術與數字音頻技術,這兩項是它的核心。在PC電腦沒有介入音樂前,MIDI就是音樂制作的代名詞。隨著數字音頻技術的出現與MIDI技術的融合,就形成了電腦音樂制作系統,對于這一系統的操作就是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本文主要闡述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誕生之后,它給音樂教育事業(小學音樂教育)帶來的恩惠(至于具體的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這里就不再詳述了)。
我國的小學音樂教育包括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主要是文藝活動,特指演出)兩個方面。前者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途徑,后者則是前者的延續與拓展。抓好小學音樂的課堂教學和課外活動,是對青少年進行美育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一個重要環節。因此在小學音樂教育活動中,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是頻繁的,而且內容相當豐富多彩。這無形當中就加大老師的工作量,要求教師要有較強的工作能力。如果此時您是為小學音樂教師,會使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應該說工作起來會相對輕松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原因在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給予我們的工作帶來了許多方便。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與課堂教學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Cakewalk音序軟件)進行視唱教學。我們可以預先把將要學習的視唱曲或節奏練習曲制作在電腦中,上課時利用電腦音樂軟件將其用各種樂器的音色播放它,這樣既可以節約我們的備課時間,也可以使視唱教學變得稍微活躍些(演奏樂器音色的變化);另外,利用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進行音樂教學可以大大提高上課效率(與傳統音樂教育手段相比,如:課前或上課中抄譜……等)。
在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樂軟件(如Encore制譜/音序軟件)進行音樂知識(樂理)教學,可以使音樂理論與實際音響聯系在一起,可使音樂理論知識更為直觀,同時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比如說,我們講滑音。傳統音樂教學中更多的是用語言進行描述(因為鋼琴無法演奏滑音);如今有了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可不一樣了。通過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預先在電腦中利用軟件中Wheel控制器制作出滑音,在上課時將其播放,讓學生對滑音這個概念有個從文字到音響的統一認識。
在小學中高年級音樂課堂教學中,利用音序軟件對學生在音樂方面的創造性培養更是體現電腦音樂制作技術在小學音樂教學中的優勢。除此而外,小學音樂課堂教學中,電腦音樂制作技術還可應用在唱歌教學中的范唱、教材歌曲伴奏的制作;在欣賞教學中進行總譜瀏覽、簡單的曲式分析、認識樂器及其音色特點等等。
電腦音樂制作技術與課外活動
小學音樂教育的另一方面是課外活動,通常我們小學音樂教師所涉及的課外活動大部分是文藝演出。說起文藝演出,音樂教師都不陌生,甚至是好手。但大家都知道演出少不了音樂,什么舞蹈音樂、歌曲聯唱伴奏呀……等等。這些都需要去準備。為了避免重復或與別的單位相似,力求創新。這可就有事做了。怎么辦?電腦音樂制作技術的應用可以為您排憂解難。
中圖分類號:J6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5)35-0098-02
我國傳統的民族音樂,早在歷史悠久的時期就已經發揚。其屬于國內電影音樂主要的構成部分,其對于我國的電影音樂發展情況,同時可發揮非常關鍵的作用。在國際電影獲獎中,很多獲獎的電影中均包含中國的民族音樂元素,其能夠給人以難忘的印象。由此可見,民族音樂元素有效的應用于電影音樂中,可以給電影加分,同時能達到民族音樂、民族樂器普及的效果。
一、民族音樂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
我國第一部題材為少數民族的生活影片為:塞上風云,其作曲家將西康民歌改變為思鄉曲,將人們帶入到北部遼闊的草原中。然后,電影:草原上的人們,其插曲――敖包相會,將觀看的人員牢記草原忠貞的愛情。影片:蘆笙戀歌,作曲家:雷振邦通過拉祜族的特色風格和曲調,將電影創作歌曲――婚誓。早在20世紀60年代,電影阿詩瑪中,有效的通過撒尼族曲調,創作獨唱、多重唱,以及集體合唱,然后將音樂中的藝術氣息,以畫面的方式呈獻給觀眾。同時,劉三姐音樂,主要選材為壯族的音樂。而五朵金花,即表現了西南大理等地區民族的風格。冰山上的來客,通過地方牧歌的方式,將電影的音樂彰顯新疆的民族特色。而民歌廣泛的普及,對于各民族的特色來講,同時能夠達到宣傳的效果。這種民族特色的歌曲,能夠將當地人們的生活情況、風土人情加以寫照,同時可提高電影生活氣息、藝術分為的效果。民歌中的音樂曲調、歌詞相互的結合。能夠有效的將電影中的蘊意體現。而音樂中,不僅僅可以將電影的情節進行展現,同時還可以通過環境將故事的氛圍變得濃重。進而使得觀看的人們,能夠被故事情節和音樂的帶動所感動。
民族音樂能夠有效的創設人物的形象,將其心理方面的活動進行展示。如1987年,紅高粱以電影中,酒神曲中,將北方的濃厚鄉土氣息表現的淋漓盡致,而――妹妹你大膽地往前走,同時可讓患者感受到電影中所要表達的內容。我爺爺、投身于的莊稼漢的形象,通過音樂的表現,顯現的恰到好處。2005年獲獎的電影:花腰新娘,其插曲均和彝族有關,其表現當地人們于水上勞動,將原生態歌曲淋漓盡致的表現,讓人們改觀了對少數民族電影音樂的 一項,進而形成一種剛韌有力的藝術美感。而民族音樂在民歌中的地位是不可撼動的,應用于電影中,使得音樂的形象更加深刻的同時,還可以確保電影的效果。
二、民族器樂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
我國傳統的民族樂器主要包括:弦樂和彈撥、吹奏,以及打擊幾種,而不同的樂器其表達的效果均有一定差異。器樂演奏中,同時又轉化了器樂的不同風格。電影:蘆笙戀歌中,雷振邦通過拉祜族音樂,將蘆笙進行搬走,以小調中提取音樂的旋律。阿詩瑪以電影中,通過西南少數民族中彝族的音樂,選取的樂器為竹笛和三弦。眾所周知,三弦的低音非常重,所以表現力極佳。電影中“天山上的紅花”,采取哈薩克族的冬不拉進行奏樂,效果較好。菊豆,通過民間樂器塤進行演奏,于主角人性期盼和封建禁欲的時候,實行兩者間的碰撞,表現的效果極好。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電影,均能夠通過當地民歌音樂進行配樂,而是通過作曲家進行創作。臥虎藏龍中,于到南方的環節中,應用有氧的竹笛進行渲染,然后配合新疆的古月,將女主角的俏皮進行展現。與此同時,云南民歌中小河淌水能夠顯示出任務的重要性,將玉蛟龍展示的恰到好處。在酒樓翻個的場景中,將血雨腥風的場景顯現的較佳,能夠讓觀眾體會到音樂的風暴力量。而人們同時會感受到藝術的處理效果,人們的視覺和聽覺方面均受到熏陶。此外,電影的主題能夠將功夫和血雨腥風的效果進行彰顯,把觀眾的自身修養,帶入到一個全新的高度進行審視。此外,還存在一部分的音樂在應用的效果來看,比較內斂。
三、戲曲在電影音樂中的應用
戲曲,屬于一項綜合性的藝術表達方式,其將歌曲和舞蹈、器樂,以及說唱等民族音樂的元素進行統整。其對于電影音樂的影響非常大,尤其在電影的音樂創作的過程的影響力非常大。我國自己拍攝的第一步電影:定軍山,其中就涵蓋很大一部分的吸取音樂。在30年代的時候,我國又拍攝了:歌女紅牡丹,其主角紅牡丹所展示的京劇就達到好多部,如拿高燈和裕塘春等。到了60年代紅旗譜中,通過河北的地方戲曲,將板胡和嗩吶等企業,將河北平原的歌名農民形象進行表現。在電影:枯木逢春中,其電影中的音樂將南方的戲劇和曲藝等音樂進行表現,特別為評彈,其將主角的再次相逢的場景,哪種錯綜復雜的情感進行表現。舞臺姐妹中,將越劇的發展歷程進行囊括,作曲家將越劇的音樂素材實行創作,并實行重點,采取適宜的方式將其思想和情感進行表達。曲作家,于電影拍攝的時候通過跟組的方式進行創作,其中不乏收集素材和對藝人的訪問,進而確保電影能夠獨具越劇的特點。此外,同時需要對全新的音樂進行創作。人鬼情未了以電影中,將主角的心理歷程進行展示,通過敘述的方式將故事進行講解。作曲家沒有按照原有的戲曲樂,僅通過河北梆子的戲曲唱腔創作主題的音樂,將主角的實際狀況、舞臺情況相融合,進而實現理想的效果。活著中的主體音樂,體裁為秦腔和皮影戲的廠房,其主要顯示的為淳樸和粗獷的音樂,進而給觀眾帶來全新的視覺和聽覺的享受。菊豆中,使用京劇《西皮流水》其主要強調主體音樂的反復,進而實現貫穿電影的效果。臥虎藏龍的音樂中,將武打的場面和京劇藝術,相互結合,以達到武俠電影音樂和戲劇藝術融合的效果。戲劇音樂如何有效的使用,能夠確保戲曲音樂將傳統文化、人類的生存、人們的思索進行展示,進而達到和電影新意的結合,這也是戲曲音樂的主要特色。如霸王別姬中的戲曲音樂,將主角的成長、社會情況淋漓盡致的表現。電影音樂,能夠將人物的命運,通過哲理性的音樂進行轉化,而這也將電影的音樂畫上圓滿的句號。民族音樂于電影音樂中,具有較強的推動效果,能夠將具有民族的特色發揮到極致,這和創作者、作曲者的態度有直接的聯系。像雷振邦和張棣昌、陸云等作曲家,能夠實際進入到社會的地層,搜集民族音樂元素的資料和素材,而這也給電影創作的音樂加色。國內的電影音樂,在影視界中占據了即為關鍵的位置,其帶領國內的電影音樂向國際化發展的過程,鋪墊了平坦的道路。其中能夠代表國內電影音樂的創作為:紅高粱、活著、霸王別姬,以及大紅燈籠高高掛等。在這些音樂中,人們可以感受到中國的音樂特色,同時可顯示出我國音樂元素(戲曲)的特點,將音樂創作聯合人們的生活進行構思。秉持中國的特色――民族文化的電影音樂,通過認真的創作態度,確保電影音樂能夠將我國的音樂特色展示出來。
四、總結
現階段,我國影視市場不斷的發展,使得國內的電影進行電影制作、技術和主流意識等,均能夠和國外抗衡。因此,只有不斷的提高民族音樂的特色,將我國民族音樂元素合理的應用于電影音樂中,建立我國自己的電影音樂特色,才能夠有效的推動電影音樂的良好發展,促使民族音樂元素被發揚光大,被人們所認可、周知。
參考文獻:
[1]王斌.論流行歌曲創作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J].企業家天地月刊,2010(05).
[2]劉超.試論民族音樂元素在影視動畫中的應用[J].芒種,2014(14).
[3]閔敏.論中國電影音樂中民族音樂元素的運用[J].傳播與版權,2013(05).
[4]劉婷婷.試論電影配樂中傳統音樂元素的運用[J].音樂時空,2013(10).
一、文化工業與臺灣電影音樂的關聯
阿多諾在《文化工業再思考》(1963)中解釋了使用文化工業的動機,他認為文化工業把古老的東西與熟悉的東西熔鑄成一種新質(anewquality),因此刻意為大眾消費生產出來并在很大程度上決定消費性質的產品,或多或少是按照計劃炮制出來的,并且用心地自上而下(froma-hove)整合它的消費者,把數千高雅藝術與低俗藝術聚合在一塊,結果雙方都深受其害。阿多諾把文化工業歸納為以下四種。(1)商品化。隨著市場經濟作為一種潮流席卷全世界,文化產品變為一種商品出現在人們面前。
阿多諾認為:文化工業的產品不是藝術品。文化完全商品化的結果,是造成消費者人格的片面化,把娛樂消遣化作為主要價值,造成了精神快餐式的消費模式。(2)技術化。文化工業的出現是現代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產物,沒有現代科技手段,不可能大規模地復制和傳播文化產品,因此,技術化的結果會支配社會生活的一切。(3)標準化。文化生產和文化產品的標準化趨于一致,而這種標準化會扼殺藝術創作和藝術欣賞的能力。(4)強迫化。當文化產品在對時空獲得更強的占有性時,對接受者產生了更大的強迫性,由于現代大眾文化的典型法是不斷重復、整齊劃一,使閑暇的人不得不接受文化制造者所提供的東西。尤其阿多諾認為標準化和偽個性化是流行音樂的基本特征,因為流行音樂的全部結構都是標準化的,甚至連防止標準化的嘗試本身也是標準化(standardization),標準化和偽個性化是密切相關的:音樂標準化的必然關聯物是“偽個性化”(pseud。一individ-ualization),所以標準化與偽個性化就成為流行音樂的主要特點,又是文化工業的基本特征。另外,阿多諾也借用馬克思的拜物教理論來打量文化工業生產出來的文化產品時,就根本沒有把它們當成藝術作品,而是把他們當成商品,于是“音樂拜物教”(musicalfetishism)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文化工業產品的基本屬性。
阿多諾指出了音樂接受過程中兩個更接近事實的假定:心神渙散與聽覺退化,注意力分散(deconcentration)是一種知覺活動,這種活動為遺忘和突然認出大眾音樂(massmusic)準備了一條通道。如果標準化的產品除了顯著的部分(比如流行的曲段)之外是相似的,對于聽眾來說是可以忍受的話,那么則不需要聚精會神的傾聽,而且也再也不能夠全神貫注的傾聽,只要他們聽得心不在焉,他們就能與所聽的曲子平安相處,所以心神渙散(distraction)和漫不經心(inattention)是標準化的流行音樂成為配套欣賞的方式。在法蘭克福學派中,阿多諾的觀點反映了臺灣的電影音樂工業,在一切以大眾文化為主,商業化的生產模式下,臺灣電影音樂工業的生存環境。
二、臺灣電影音樂風格的轉變—由繁至簡
20世紀60年代臺語片是臺灣影片的制作重心,當時流行的臺語歌曲被改編成電影主題音樂,并且把電影和流行唱片事業進行了結合,但在70年代開始采用大型交響樂來為電影配樂,加強對劇情的刻畫及強調磅礴的氣勢。so年代后,電影風格轉為寫實手法,電影不再討論政治議題,而是以音樂來表現對社會的反映,電影音樂的使用則不被強調。除了電影場景本身的畫內音外,大多采用了電子音樂來表現,所以電影音樂有了不同的變化:大型交響樂團被獨奏樂器取代,強調政治性的歌詞被對親情的思念所取代。在90年代后,從這時期的影片來看,“簡約”“純樸”的音樂是近期電影音樂的特點,較多采取單一或數種樂器來表現,或許是電影音樂創作者專業上的思考,但也或許是強調一種簡樸和接近大自然的音樂,是目前臺灣流行音樂的主要風格。在樂器的選擇上大多以大提琴、吉他、鋼琴,甚至加入傳統原住民音樂,表現出臺灣社會對不同族群的融合,而產生出多元的音樂風格。
在作曲家方面,90年代開始,作曲家不再只是處于幕后,不是單純的音樂創作者,他可能還是歌手或演奏家,甚至還擔任電影主角的演出,比如:張羽偉在《我叫阿銘啦》中,不只是主角也是該電影的配樂和演奏。
三、西方模式在臺灣電影音樂工業中的融合與運用
在臺灣的電影音樂工業中,當音樂成為商品之后,所帶來的沖擊效應是一般觀眾無法察覺的,不只是觀眾陷人其中,就連站在第一線的音樂創作者也會掉人其陷阱里,例如:史擷詠的電影音樂表現手法是學習好萊塢的模式,他喜歡用大型的交響樂團,現場演奏錄制,才能表達出他想要的情感。另外《魔法阿媽》的電影音樂風格,他認為是“好萊塢風格”加上“宮崎峻風格”;翁清溪則認為他很欣賞約翰?威廉姆斯(JohnWilliams)的作品,因此他的表現手法亦受約翰?威廉姆斯的影響。因為作曲家利用西方的電影音樂工業模式,把成功的案例來套用到臺灣的電影音樂工業中,不只在音樂創作上,在唱片公司和電影制作公司的結合上,融合、再運用西方的電影音樂工業模式,或許是比較安全且被大眾接受的方法。然而臺灣的電影音樂工業所面臨的瓶頸,在上述的例子中可以看出,雖然他們套用了西方的電影音樂工業模式,不過這對臺灣電影音樂市場似乎并不起太大的作用。如果說“商品化”和“標準化”在資本主義社會中是一種趨勢,而且是一個不可避免的創作和營銷手法的話,臺灣的電影音樂則需要思考到底應該變成怎樣的商品,才能在文化工業中保留其獨特性,創造自己的電影音樂風格,甚至成為別人模仿的對象。再者,臺灣電影音樂的后期制作大多前往美國或中國內地進行錄制工作或者請中國內地的交響樂團來演奏,某種程度上降低了臺灣當地的制作水平。因此,臺灣的電影音樂工業應爭取更多電影資源和資金用于培育電影音樂創作人才以及擴充錄音設備、錄音場地上。
四、臺灣電影音樂和政治、社會發展緊密結合
政治上,政府政策的施行,早期則以正統歌曲融人電影之中,其作用除了政令倡導外,也扮演著安定人心、撫慰心靈的角色,建立族群的認同感,尤其是“口語音樂”(電影主題曲),因為“音樂”是在表現一個社會文化的事實,歌詞是大眾社會的表現,也是一個地區歷史、社會及政經狀況的象征。在政令宣傳上,主題曲易被不同的政治目的借用,只要歌詞的主題明確,旋律簡單就可讓大眾廣泛接受。在90年代后,臺灣已由典型農村經濟轉成城鎮企業形式,社會結構出現變動,臺灣經濟穩
定成長,社會趨于多元且開放。因此,電影音樂的內容和形式轉向多元發展,不只有配合政府政策的溫馨、勵志音樂,也有對非政府倡導的無調性的電子音樂出現,還有強調本土化的音樂,如電影音樂中加人了那卡西①、電子花車②等土本臺灣的音樂元素等等。然而,若說政府以資金來補助支持電影工業,這是對電影工業的一種鼓勵,但也是一種制約,因為電影資金被政府操控,電影工業必需因應政府政策來拍出所需的電影。這樣的操控模式,電影永遠無法反映社會的現實。
阿達利認為聲音比影視更具滲透力,正常人可以將眼睛閉上,但無法長時間把耳朵捂住,因此音樂可以發展使世人所容忍、吸收、喜愛的政治經濟力量,制造新曲式、和聲、樂器、演奏場所與象征資本機制,借此操縱文化,掌握社會上的暴力與希望,鞏固或創造出整個社群。因此,讓夫眾遺忘時,音樂是儀式的犧牲;讓大眾相信時,音樂是法規是再現;讓大眾沉寂時,音樂是再生產的、規格化的重復。在這三種情形中,音樂是權力的工具,當用來使大眾忘卻暴力的恐懼時,它是儀式權力的工具;當用來使大眾相信秩序和諧時,它是再現權力的工具;當用來消滅反對的聲音時,它是官僚權力的工具。
五、臺灣電影音樂和經濟發展緊密相關
電影音樂是專門為影片創作、編配的音樂,是電影綜合藝術的一個重要有機組成部分,是一種新的藝術體裁。通常,音樂與畫面的結合關系分為音畫同步和音畫對位兩種方式。其中最常用的是音畫同步,即用音樂來復述、強調畫面的視覺內容,音樂與畫面的情緒、節奏一致,視聽統一。隨著電影藝術的發展,人們逐漸不滿足于用音樂直接表現畫面的情緒、氣氛,由此產生了音畫對位的結合方式,即音樂所表現的情緒、節奏、主題等與畫面中所呈現的情緒、節奏、主題等截然相反,通過對比,反襯,烘托出畫面的內容。這種結合方式有利于音樂從多角度、多側面、多層次挖掘人物的內心世界,使影片具有更豐富的內涵。
從電影音樂與電影的關系來看,它們之間是部分與整體的關系,不管什么樣的電影音樂,對其進行評價,并不是以音樂的音響效果為標準的,而是以是否體現了影片的總體構思為準繩。電影音樂首先應該是屬于電影的,它的存在和發展都必須符合電影的觀念和需要,無論是主題創作音樂,還是資料性音樂,都必須與影片風格統一,與敘事節奏相輔相成,與電影其他的元素相匹配。電影音樂的結構形態語言以及長度,都必須由電影的要求來決定,而不能離開影片孤立地強調音樂的表現性和完整性。總之,電影音樂必須是為電影的整體要求服務,并自然地發展和分寸適當地存在。只有設計自然,在審美主體不知不覺中起作用的電影音樂才是電影音樂的上乘之作。
二、電影音樂具有對人物文化傳統的表述功能
在電影藝術中,音樂和視覺影像時時刻刻都在描繪著特定民族的風俗、信念與習慣,傳達著知識、藝術、道德與法律的信息,暗示著一種歷史的與人文的氣息。現實生活中,任何一個人都會有形或無形地受到自身民族文化習慣和文化傳統的影響。一個民族的文化具體表現為一種特有的生活方式,一個群體的心靈狀態、習慣與性格特征,是一種物質上、知識上、精神上的生活狀態的整體顯現。作為一種特定生活方式的整體,文化包括觀念形態和行為方式,提供道德的和理智的規范,它是信息、知識和工具的載體,是一種從學習中得到的行為方式,也是所有的社會成員共有的。因此,一部影片對人物文化傳統的表述實際上是對一個民族集體性格和生活方式的表述。
電影音樂對人物文化傳統的表述往往是以音樂主題的方式實現的。音樂主題是影片音樂的“核心”部分,是描繪人物形象最突出、最富于樂思的旋律與節奏。美國電影理論家邁克爾?拉畢格在《影視導演技術與美學》中說:“一種特殊的管弦樂法或特殊的音樂節拍貫穿整部電影是由角色、場合或情緒所設定的。”電影音樂對人物形象的描繪不是理性的詮釋,而是感性的刻畫,是通過感性的節拍、旋律、節奏以及不同器樂音色的特點來描寫人物文化傳統與性格特征的。在電影音樂中,不同的樂思具有不同的文化特征與立意,不同的樂器擁有不同的地域色彩與特性,這種旋律的立意與特性不僅能夠突出人物情感和性格的特質,也能為某些場面創造出一種特殊的文化與民族的氛圍。例如在克林特?伊斯特伍德自導自演的影片《廊橋遺夢》中,導演在兩個主要的場景里通過收音機傳遞出來的、有聲源的意大利歌劇音樂交代了女主人公弗蘭西斯卡的出生地域、文化背景和人物的興趣、品味,并通過歌劇音樂刻畫出主人公內心那種多情浪漫的性格特點以及她美好的個人理想與沉悶的現實之間的矛盾,使影片中這對男女之間真摯動人的愛情故事的發生具有人物性格上的依據和可信性。
總之,一個完美的電影音樂主題的靈感應該首先來自于電影故事文化內涵的啟發,來自于電影人物所處的文化環境和性格的影響,應該展現人物的文化傳統、性格特征與行動發展的脈絡,突出一個民族集體的、一個人物個體的心理與情感變化的軌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