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農村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時間:2022-08-03 03:16:50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農村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農村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農村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摘要:本文結合我國農村地區經濟運行特點與現行經濟金融統計制度,運用層次分析法,探索如何構建農村支付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并通過對甘肅張掖的個案研究,分析縣域支付服務環境特征,為下一步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向縱深發展提供依據。

      關鍵詞:農村支付環境;評價體系;縣域

      2009年初,甘肅省啟動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全省各級金融機構、各地方政府部門等積極參與,至2012年9月甘肅省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工作推進會在張掖市臨澤縣召開,會議肯定了近年來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工作取得的成效,至此,甘肅省便農惠農利農金融服務體系初步形成。2013年及今后,我們如何衡量近年來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工作水平。如何構建一套科學的、能夠將定性和定量相結合的評價體系,顯得尤為重要。本文以甘肅省張掖市為例,結合我國農村地區經濟運行特點與現行經濟金融統計制度,運用多層次算法,探索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如何建立,通過對甘肅張掖個案研究,分析縣域支付環境特征,為下一步農村支付環境建設向縱深發展提供依據。

      一、構建農村支付服務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研究方法

      層次分析法是一種定性和定量結合的具有系統化、層次化的分析方法。層次分析法的基本步驟為:第一,分析待評價系統各要素,建立遞階層次結構模型;第二,確定評價尺度,建立判斷矩陣;第三,確定各層各因素對上一層因素的權重關系(判斷矩陣最大特征值所對應的特征向量即為各因素的權系數);第四,計算各層要素對系統總目標的合成權重。為了考察層次分析法所得出的結果是否合理,需要對判斷矩陣進行一致性檢驗,若檢驗通過,則可按照組合權向量表示的結果進行決策,否則需要重新考慮模型或重新構造那些一致性比率較大的成對比較矩陣。

      二、評價指標體系基本框架的構建及指標權重

      (一)基本框架的構建

      在全面分析影響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工作各方面因素的基礎上,把農村支付環境設定為目標層,確定宏觀經濟、基礎設施、活動狀況、人文環境、信用與法制環境等五個方面為準則層,從五個方面設置具體指標,從而構建起農村支付環境指標評價體系。

      (二)指標權重測算

      根據中央銀行、銀行業監督管理部門、地方政府統計部門和甘肅省縣域經濟金融數據庫的統計數據,及張掖市轄內各金融機構的統計數據,取得近幾年數據的平均值,運用判斷矩陣反復測算,得到指標權重。(見表1)

      表1 縣域支付環境評價指標權重表

      (三)權重一致性檢驗

      將權重指標兩兩成對比較得到判斷矩陣A,但其不一定滿足矩陣的一致性條件,這就要求對準則層的五個一級指標的權重進行一致性檢驗。

      計算判斷矩陣A的一致性指標公式:CI=(λmɑx –n)/RI(n=1~7時,RI的值依次為:

      0,0,0.58,0.90,1.12,1.24,1.32),據此計算隨機一致性比率CR(CR=CI/RI)。

      通過對一級指標的權重進行反復測算和一致性檢驗,最終判斷矩陣A通過一致性檢驗,也即表1中所求權重有效。

      三、運用評價指標進行個案分析

      以張掖市臨澤縣2012年度統計數據為例,運用表1中的各項指標權重進行縣域支付環境評價。

      (一)二級指標值標準化

      運用公式Yi =(Xi -Xmin)/(Xmɑx-Xmin)將臨澤縣的25個二級指標的值標準化,如下:

      A宏觀經濟指標值

      a[7]=(0.0138,1,0.0253,0.0760,0,0.5092,0.1135),此處a中的值是將縣域支付環境各定性指標定量化和定量指標標準化的結果,是支付環境評價的基礎(下同)。

      B基礎設施指標值

      b[7]=(0.0406,0,0.0493,0.1187,0.0056,1,0.0189)

      C活動狀況指標值

      c[4]=(0.0668,0.287,0,1)

      D人文環境指標值

      d[7]=(0.6471,0,0.1765,0.5882,0.9118,1,0.9853)

      E信用與法制環境指標值

      e[7]=(0.9416,0.9485,0,0.0923,0.0424,1,0.9404)

      (二)計算一級指標值

      將臨澤縣A01至A07值,乘以各自對應的二級指標權重,所得值相加即可得臨澤縣一級指標宏觀經濟的值。同理可得基礎設施、活動狀況、人文環境、信用與法制環境的值。

      (三)計算支付環境評價值

      根據臨澤縣一級指標的值和各一級指標的權重測算支付環境評價值。將各一級指標的值乘以其各自所對應的指標權重,加總求和,即可得臨澤縣支付環境評價值0.6289。

      (四)計算各縣支付環境綜合評價值

      運用同樣的方法可得張掖市轄內五縣一區的支付環境評價值,按照排名順序甘州區、臨澤縣、高臺縣、山丹縣、民樂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的縣域支付環境評價值依次為:0.6574、0.6289、0.5359、0.5143、0.5062、0.4680。

      四、結論與建議

      將各樣本縣的現實支付環境狀況(包括總體印象與實際調研結果)與測算出的支付環境評價值作對比,可以看出二者結果基本吻合。甘州區作為張掖市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金融配套設施和服務齊全,人民群眾的非現金結算意識明顯較強。臨澤縣作為張掖市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首批試點縣,近兩年在加快縣域金融基礎設施建設、推動金融工具創新、拓寬非現金結算方式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績,支付環境明顯優于其他各縣。肅南裕固族自治縣作為民族區域自治的地區,地廣人稀,經濟發展水平較為落后,缺乏相應的金融配套設施,非現金支付結算行為不活躍,從評估值排名中也可以看出,與其他各縣相比支付服務水平差距較大。而高臺、山丹、民樂三縣注重提升經濟綜合實力和素質,著力加快構建具有競爭優勢的特色經濟體系,在改善農村支付服務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方面都不同程度的取得了政府的支持,縣域支付服務環境居中,且三縣差距不大。

      從一級指標權重來看,權重由大到小分別為“人文環境”、“活動狀況”、“信用與法制環境”、“宏觀經濟”、“基礎設施”,其中“人文環境”、“活動狀況”、“信用與法制環境”這三項的合計權重就高達86.36%。從相對應的各指標權重分布來看,改善農村地區支付服務環境應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一)加大宣傳力度,普及農村地區支付知識認知水平,激發有效需求,使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由被動變主動。

      一方面,堅持專門針對農村、面向農民的宣傳,突出宣傳的系統性和持久性,不斷增進農村居民對支付知識的了解,培養農村居民使用非現金支付工具的良好習慣。另一方面,支付知識的不斷普及,使廣大農民切身體會到金融產品和支付結算業務帶來的極大便利,必然引致對新型支付產品和服務方式的新需求,隨著有效需求的上升,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主動性增強,不再被動甚至被迫的去使用非現金結算工具,將直接推動農村支付環境的發展。

      (二)加強信用體系建設,強化風險防控,創建有利于農村支付服務的外部環境。

      一是加強信用體系建設,預防和打擊金融犯罪,在農村支付環境建設過程中,逐步完善農村地區制度環境和市場環境。二是加強風險防范,確保資金安全,維護農民群眾權益。農民的資金來之不易,各經營機構必須規范操作,通過業務管理、技術防范等手段提高風險防范能力,為農民群眾辦理支付結算業務提供安全的交易環境。三是加強監督檢查,及時發現并糾正農村支付服務中的突出問題,把農村支付環境建設打造成農民的“放心工程”。

      (三)了解農民需求,創新金融服務產品和方式,將惠農、便農放在首位。

      一是要充分考慮城鄉差異,根據農村客戶的金融需求,研發推廣農民能用、好用、愛用又用得起的特色產品,特別要從尊重農村地區長期以來形成的現金支付習慣出發,選擇操作簡便支付工具和終端。二是切實加強調查研究,借鑒試點地區成熟的支付服務經驗,推廣適合當地實際需要的支付服務方式。三是加強與當地政府各部門的協調配合,推動出臺有關配套支持政策,調動農村機構參與支付服務市場建設的積極性,探索如何推廣支付業務,創新支付渠道。

      (四)加快金融基礎設施建設,加大非現金結算工具的推廣應用,切實改善農村地區支付環境。

      一是注重農村地區自助設備安裝和維護,加快推進農村地區支付服務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自助終端在農村地區的輻射范圍;并且,對使用率偏低的銀行卡自助設備進行及時調整,對需求旺盛的地區增加布放,提升自助支付服務網絡的使用效率。二是創新推廣適應新形式下的非現金支付結算工具,把非現金支付工具推廣應用貫穿于整個農村產業鏈條,不斷滿足農村經濟發展對支付結算的需要;同時,在滿足支付需求的基礎上,加大銀行貸記卡、銀行匯票、承兌匯票在農村的推廣使用,提高農村地區的融資能力,實現農村支付環境建設的雙贏局面。

      農村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摘要:鄉村創業環境的科學評價對鄉村創業者選擇創業地點,地方政府部門改善創業投資環境都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本文根據GEM(全球創業觀察理論)以及要素組合研究模型,結合鄉村創業活動的特點,從經濟環境、政策環境、融資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教育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等方面建立了有針對性的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結果可為后續鄉村創業環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鄉村;創業環境;指標體系

      創業已經逐漸成為經濟發展的強勁推動力,成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活力的源泉。農民創業是全民創業的重點,培育創新型農民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核心,也是建立農民增收長效機制、解決“三農”問題的重要途徑。近年來農民工大批返鄉,一股返鄉“創業潮”正在悄然興起。農民工返鄉創業,不僅促進了鄉村經濟主體的充分就業,開創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的新模式,也為鄉村經濟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而返鄉農民工創業活動的有效開展及創業活動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各地鄉村創業環境,因此,構建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對鄉村創業環境進行合理的評價及優化,對于提高返鄉農民工創業成功率,促進鄉村經濟主體穩定就業、增收,實現鄉村經濟的跨越式發展都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文獻綜述

      目前國內學者針對創業環境的構成要素展開了廣泛的分析和探討。全球創業觀察(GEM)認為影響創業活動的創業環境因素主要是:金融支持、政府政策、政府項目、教育與培訓、研究與開發轉移、商業環境、市場開放程度、有形基礎設施、文化與社會規范等九大方面。張玉利認為,創業環境是在創業活動中發揮重要作用的要素組合,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要素。郭元源等從經濟、文化、服務、環境、科教等幾個方面對城市創業環境進行了分析。蔡莉從科技環境、融資環境、人才環境、政策法規環境、市場環境和文化環境等六個方面構建了區域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羅新陽構建了農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框架:農村創業環境=經濟支撐系統(ESS)+服務支撐系統(SSS)+培訓支撐系統(rrSS)+文化支撐系統(CSSI+環境支撐系統(ESS)。魏鳳從經濟環境、融資環境、政府項目、政府政策、服務環境、市場環境、科技環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等方面構建了陜西省小城鎮返鄉農民工的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發現,雖然國內外學者對創業環境理論展開了廣泛的研究,但針對鄉村創業環境的研究還很少,目前還沒有完全統一的評價體系,有待于進一步深入探索。本文根據GEM(全球創業觀察理論)以及要素組合研究模型,結合鄉村創業活動的特點建立了有針對性的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結果可為后續鄉村創業環境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二、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

      1.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構建原則

      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原則是以鄉村創業的實際為基礎,以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為依據,因此,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建立應遵循以下原則。

      (1)目的性。設計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目的是反映鄉村創業環境的水平、如何改善鄉村創業環境,找出鄉村創業環境的薄弱環節,并制定相應改進的措施,從而優化鄉村的創業環境,促進鄉村創業活動的繁榮發展。

      (2)科學性。指標體系的科學性是確保評價結構準確合理的基礎,即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設計都應建立在科學的創新理論上,力求科學、準確地反映鄉村創業環境的實際。

      (3)系統性。鄉村創業環境的評價指標體系作為一個系統,應能反映鄉村創業環境的各個方面:經濟基礎、政策支持、教育培訓、社會文化和物質基礎等,反映鄉村創業環境的基本水平。

      (4)可比性。指標選擇要口徑一致,有利于鄉村的不同時期之間、不同鄉村之間的對比,以促進鄉村創業活動的開展。

      (5)可操作性。各項指標要求有等級分明的評價標準,并能找到適合的人員參與評價。同時還要求指標選擇相對簡單,做到指標少而精,利于掌握與推廣。

      (6)獨立性原則。指各指標之間盡量不要相互包容,要保持各指標之間的獨立性。避免在評價時,部分指標相互覆蓋,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性。

      2.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本文根據GEM(全球創業觀察理論)以及要素組合研究模型,在參考了大量國內外鄉村創業環境理論基礎上,結合鄉村創業特點,本著全面性、科學性、系統性、從經濟環境、政策環境、融資環境、市場環境、文化環境、教育環境和基礎設施環境的原則,建立有針對性的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

      該指標體系共有7個一級指標,22個二級指標。為了使問卷具有合理性和可答性,問卷中的每個問題都是肯定性命題。采用5分制,專家根據自己對每個問題認同程度賦予1-5不同的分值。肯定程度越高則分值越高,表明該方面的創新或條件越好,3分為中性;3分以下為否定評價,3分以上為肯定評價。

      三、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的解釋

      1.經濟環境

      經濟環境是指企業生存和發展的社會經濟狀況,是影響消費者購買能力和支出模式的因素,包括收入的變化,消費支出模式的變化等。創業活動的有效開展離不開經濟環境的有效支撐。在本文中,經濟環境主要包括鄉村的經濟發達程度、村民的人均收入、人均消費支出以及投資支出等。

      2.政策環境

      政策環境主要是指政府在促進創業方面制定的各項扶持政策,包括政府提供的創業項目、針對創業開展的具體服務和優惠政策等。本文主要設計了政府的稅收、貼息政策,政府項目支持以及政府的審批效能等幾項指標來衡量政策環境。

      3.金融環境

      金融環境指的是新成立和成長型企業獲得金融支持和資源的程度,這一指標也用于考察金融支持的質量和可利用程度。考慮到鄉村金融機構的具體情況,本文中的金融環境評價主要選擇了鄉村金融機構的設置數量、銀行貸款和民間其他借貸來測量。

      4.市場環境

      市場環境主要考察的是市場對新創企業的開放程度以及當地市場管理的規范化程度。本文主要從新創企業進入市場的容易程度、行業競爭情況以及產業配置情況等幾個方面來設計了相應評價指標。

      5.文化環境

      文化環境是指與創業有關的社會意識形態、文化氛圍,包括人們在追求財富、創造價值、促進生產力發展的過程中所形成的思想觀念、價值體系和心理意識。本文著重選擇了對創業的包容和鼓勵程度以及創業輿論宣傳力度兩方面來評價文化環境的優劣。

      6.教育環境

      教育環境指的是各個層次的教育和培訓體系在創立新企業和成長型企業過程中所發揮的培訓和指導作用。考慮鄉村的教育體系的設置情況,本文主要從中小學創業教育開展情況、創業活動的培訓、農民技術的培訓等幾個方面設計了評價指標。

      7.基礎設施環境

      基礎設施環境主要指可利用的有形資源的質量和獲得的難易度。主要包括獲得道路交通、電話、互聯網和水、電、氣等基礎設施服務的費用分擔以及這些服務獲得的便利程度。

      鄉村創業環境直接影響著鄉村創業活動的開展,尤其在當前農民工“返鄉創業潮”興起的大背景下。構建鄉村創業環境評價指標體系,合理分析評價鄉村創業環境現狀,對于當地政府部門進一步完善政策和營造良好的創業環境,提高返鄉農民工創業成功率,均起到了一定的理論指導和實踐推動作用。

      農村環境評價指標體系研究: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及應用

      內容摘要:農村金融是現代農村經濟的核心,同時也是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動力,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發展我國農村金融市場,保證我國農村經濟健康發展的根本條件。本文從研究農村金融生態環境作為切入點,以“共生性、現代性、效率性”為原則,構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并對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進行評價,最后提出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農村金融 金融生態環境 評價指標

      對于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定義,本文認為可以引用金融生態環境的基本內涵,認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是指農村金融市場發展和運行的社會、經濟、政策等因素綜合構成的外部環境,它包括農村經濟運行、農村金融水平發展、農村政策和農村信用水平四個方面的因素環境。因此,它既是農村金融運行的基礎條件,也是農村金融運行的外部環境。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原則

      (一)共生性

      現代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必須著眼于農村經濟的共生性。金融是現代經濟的核心,農村金融也是現代經濟的核心。因此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與農村經濟應該是共生共榮、相互依存、共同發展的不可分割的關系。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建設及運轉最終將取決于農村經濟及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從長期看,農村金融制度建設的目標是建設分工合理、功能互補、適度競爭的多層次、廣覆蓋、可持續和低成本的現代金融制度,最大限度地滿足不斷增長的農業、農村和農民的金融需求,實現農村經濟與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二)現代性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必須著眼于農村金融的現代性,堅持推進農村金融現代化改革。從根本上說,農村金融的現代化不僅要求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建設要適應于推動農業、農村和農民的現代化,也要求農村金融自身的管理、服務、組織和理念的創新和現代化,尤其是應具備現代經營和服務理念,構建現代治理結構和運行機制,發展現代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實現農村經濟和農村金融生態的可持續發展。

      (三)效率性

      現代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必須著眼于效率性。農村金融效率的高低是影響現代農業發展和產出增長的關鍵因素。當前農村金融效率低下已成為我國金融體制的“軟肋”和解決“三農”問題、實現統籌城鄉發展目標的重要障礙。實踐經驗表明,經濟發展水平越高,金融效率越高,金融生態系統的平衡能力越強;經濟越是落后,金融效率越低下,金融生態系統越具有脆弱性。可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和農村金融效率之間存在很強的相關性。因此,改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應以提高農村金融市場效率為前提,從農村金融生態主體的外部生存環境出發,使我國農村金融的發展真正有效率,才能讓農村金融對農村經濟的發展有促進作用。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體系構建與分析

      金融生態環境是金融體系運行的外部環境,包括經濟環境 、信用環境、政策環境以及金融發展水平。根據共生性、現代性和效率性原則,本文設計的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評價指標是以總目標、一級目標、二級目標為三個層次的評價指標體系。整個指標體系以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為目標層,一級目標和二級目標包括農村經濟運行質量、農村金融發展水平、農村政策和農村信用環境4 個目標層的 12 項指標(見表1)。

      (一)農村經濟運行質量分析

      在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方面,2012年第一產業實現增加值52377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4.5%,增幅比上年提高了0.2個百分點。按現價計算第一產業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為10.09%。在農村各部門經濟結構中,農業第二產業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一直是最主要的,2012年占到整個農村產業增長貢獻總量的60.26%,其次是農村第三產業,占27.20%。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的增長大部分是由鄉鎮企業提供的。在農民居民人均收入方面,2012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7917元,比上年增長13.5%,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10.7%,農民居民收入實際增速已經連續3年快于城鎮居民。

      在農村經濟運行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長期以來我國農業增長速度一直遠低于國民經濟其他部門,1993年以后,農村勞動力和人口外流逐漸加速,農村鄉鎮企業增長速度也相對放慢,農村部門在全國國內生產總值中所占比重一直處于下降狀態,2012年仍然延續了這一趨勢。

      (二)農村金融發展水平分析

      1.農村貸款。由表2統計數據可以看出,農業信貸供給比重還是相對較低,無法根本滿足日益增長的農村金融需求,不能有效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農業信貸資金供給充足與否,對農村經濟起著至關重要的資金支持作用,體現著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這幾年我國農業貸款占各項貸款之比在 20%-26.2%之間,這與農業經濟在我國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極不匹配。農業信貸資金供給不足已經嚴重影響了農業發展的后勁。

      2.農村金融機構盈利水平。近年來,主要涉農金融機構堅持服務“三農”的市場定位,按照建立現代農村金融制度的要求,不斷推進涉農金融機構改革和創新,在盈利水平上逐年上升,可持續發展能力穩步提高。表3中,涉農金融機構的資產利潤率和資本利潤率近三年來都有提高,反映出農村貸款質量逐年好轉,涉農金融機構的資產質量不斷提高。這進一步反映這幾年我國農村金融生態環境日益改善。

      3.農村金融覆蓋面。從農村金融覆蓋的廣度來看,具備一定數量、結構合理、種類齊全的金融機構是形成穩定、有序和可持續發展的金融生態體系環境的重要條件。通過近幾年的持續努力,我國正在形成銀行業金融機構、非銀行業金融機構和其他組織共同組成的多層次、廣覆蓋、功能互補、相互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農村金融服務可獲得性進一步提高。全國農村金融機構由中國農業發展銀行、中國農業銀行、各農村信用社、郵政儲蓄銀行、農村合作銀行、農村商業銀行、擔保機構、農業保險機構以及新型農村金融機構等共同構成。

      (三)農村政策分析

      近年來,有關部門不斷加大對農村金融市場的有關政策扶持力度,針對農村金融“風險高、成本高”的突出問題,對其中農村市場中成本費用相對較高的地域、業務或機構予以稅收優惠、財政補貼或激勵性金融政策,通過農業保險保費財政補貼等措施以覆蓋涉農金融風險。目前,在農村金融市場上初步形成了金融、財稅政策相結合的扶持政策體系,在很大程度上彌補了市場配置機制的不足,對消化金融機構歷史包袱、促進深化改革和有效調動支農積極性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農村社會信用水平分析

      農村不缺乏信用,而是缺乏一個完善的組織和制度保障——健全的農村信用體系。近幾年來中國人民銀行大力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改善農村地區信用環境,支持農村地區經濟發展。中國人民銀行組織商業銀行建設的全國集中統一的征信系統已基本覆蓋農村地區所有從事信貸業務的金融機構,信息網絡遍布農村地區銀行類金融機構的信貸營業網點,已將大部分農村地區居民和企業的信貸信息納入,在支持農村居民和企業融資及防范信貸風險、服務農村金融機構和金融市場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優化建議

      (一)優化農村金融信用環境,建立促進農村金融健康發展的長效機制

      在農村信用體系建立的基礎上,建立健全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工作長效機制,優化農村金融信用環境。一是建立農村信用信息共享機制,防范由于信息不對稱造成的逆向選擇和道德風險。二是建立農村金融市場的信用評價機制,構建我國農村企業信用評級和創建“信用戶、信用村、信用鄉鎮”。具體操作可以考慮建立一批有專業人才構成的農村信用評級機構,整合現有各征信機構和政府信用信息監控系統的相關信息等。三是建立農村金融市場激勵約束和失信懲罰機制,農村信用激勵約束和失信懲罰機制是指對信用良好的農村企業或個人在社會交往和經濟交易方面給予鼓勵和優惠;對不講信用或違法的企業、個人給予懲戒。它是信用運行機制中的社會的、法律的監督作用機制和聲譽機制的結合。

      (二)完善農村金融服務體系,滿足新農村建設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農村金融機構一方面應完善金融服務品種,特別是基礎性信貸產品,鼓勵農村金融機構適應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生活需要,進行交易工具和業務品種創新。 另一方面要積極引入各種創新金融機構,通過有效政策讓民間金融有序發展,發揮“鯰魚效應”,加強不同金融之間的聯系,充分發揮非正規金融的信息優勢和正規金融的規模經營的成本優勢,不斷改善農村金融機構的服務水平與質量。最后,在農村金融發展中要加快發展農村保險、證券、租賃、風險投資等非銀行金融產品和工具,形成一個包容開放農村金融市場。

      (三)優化政策環境,構建合理的農村金融風險和成本分擔機制

      政府作為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建設主體,其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有效搭配直接關系到農村金融生態環境的改善,改變金融資源配置傾向城市的不合理局面,進而形成城市金融市場和農村金融市場的良性互動機制;優化農村金融政策環境需要政策的支持。一是以扶植農村金融體系為目的的各類金融政策。在農村經濟得到有效改善、直接服務于“三農”的金融機構充分發揮作用之前,仍需要政府出臺一系列舉措,以扶植農村金融體系的建立。二是以扶持農村經濟發展為目的的各類財稅政策,以及以縮小城鄉貧富差距為目的的財政轉移支付政策。

      友情鏈接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久久| 日本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毛片| 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无码国内精品久久人妻蜜桃| 国产一区二区精品久久凹凸|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黄AA片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男| 国产高清在线精品一区| 在线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精品内射婷婷一级二| 91视频国产精品|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久久精品国产黑森林| 欧美日激情日韩精品| 国产精品白浆在线观看免费|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线| 人妻少妇精品久久| 久久夜色撩人精品国产|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日韩欧美精品不卡| 国产午夜精品一区理论片| 久久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蜜桃| 在线亚洲精品福利网址导航| 欧美精品人人做人人爱视频| 久久97久久97精品免视看|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国产A√精品区二区三区四区| 亚洲国产精品不卡在线电影| 国产精品一级香蕉一区| 2022国产精品不卡a| 99国产精品国产精品九九| 精品无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品|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 国产精品爱搞视频网站| 亚洲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动漫 | 国产乱码精品一品二品| 久久亚洲精品人成综合网|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免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