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小學英語教育現狀分析與對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經濟的發展,國家現代化和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為了尋求更好的發展機會和發展空間,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開始大規模流向城市,成為城市發展的生力軍。然而,由于受到城鄉分割的二元社會結構體制和自身經濟條件的影響,農民工們在城市辛苦打拼,卻無法讓孩子在城市里有讀書的機會。大多數人選擇將孩子留在農村,并托付給家里的老人或親戚朋友照看,由此,一個新的弱勢群體——“留守兒童”也應運而生了。留守兒童是指外出務工連續三個月以上的農民托留在戶籍所在地家鄉,由父、母單方或其他親屬監護接受義務教育的適齡兒童少年。2012年9月,教育部公布義務教育階段留守兒童達到2200萬。留守兒童作為農村的未來,其素質的高低關系到農民的切身利益和一代代新型農民的培育,也關系到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建設和農村可持續發展。留守兒童的教育問題也一直受到多方關注,特別是在整個社會日益國際化,英語教育日益普及的當下,本文將分析農村留守兒童的英語教育現狀并提供解決辦法。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英語教育現狀
雖然教育部要求“2002年秋季,各地鄉鎮小學逐步開設英語課程,小學開設英語課程的起始年級為三年級”,但事實上,我國農村小學英語的教學情況卻很不盡人意,有的小學把英語當成副科,還有的小學根本沒有條件開設英語課。這造成了農村的基礎英語教育形同虛設的現象。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師資力量薄弱
農村小學缺乏英語專任教師。很多小學的英語教師由其他科目的老師客串擔任,比如由教授語文數學甚至是音樂體育的老師承擔教學任務。這些教師自身的能力和知識是不足的,特別是英語發音不標準并且經常前后發音不一致,導致學生無法掌握正確的發音,不利于培養學生初步利用英語進行交際的能力以及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學習興趣。其次,教師缺乏先進的教育理念的指導,過于注重單詞的背誦,語法規則的講解,不能提供學習語言的交互式體驗,沒有設計激發學習興趣的活動,課堂缺乏生氣,學生體驗不到英語學習的快樂與成就感,也沒有積極參與語言實踐的機會。
2.留守兒童的家庭監管缺失
由于大部分留守兒童缺乏父母管教,他們在行為和品德方面出現了較為突出的問題。由于年齡文化的差異,年邁的監護人和留守兒童之間產生了巨大的代溝,他們幾乎無法溝通。許多留守孩在家里不聽祖輩的教導,或頂撞祖輩,或保持沉默,或行為不端、我行我素。出現的問題主要有:放任自流、不服管教、違反學校紀律,據調查,許多留守兒童處在無人管教狀態。據調查,在學習方面,由于大部分農村人教育觀念落后,留守兒童的學習長時間處于無人問津的狀態。如果是由祖父輩們撫養,他們無法給孩子做學習上的輔導或對孩子的成績進行咨詢和分析。如果孩子是由單親或親戚撫養,監護人除了照看孩子外,主要的精力要用于勞作,根本不可能抽出時間或精力輔導孩子的功課,撫養僅僅停留在溫飽層面上。
3.教學硬件設施落后
語言學習是需要環境氛圍的,農村學校由于資金不足,無法為英語學習提供必備的硬件設施。農村學校無法提供城市孩子們語言學習中經常使用的比如語音室、電腦等設備,有些學校甚至連基本的教學用具都沒有配備。現在的新課標教程,其情景交際大多基于城市生活,留守兒童既沒有切身體驗,又沒有多媒體輔助獲取這方面的感知,面對學習一種陌生的語言,往往會顯得更加膽小拘謹,缺乏自信,害怕說錯被老師批評或同學嘲笑,因而羞于說英語也不太敢說英語。如此一來,他們對語言學習完全提不起興趣。
二、應對措施
1.加強師資建設
教師是教育高質量的決定因素,教師的成長與發展是教育事業有效運行的根本保證。美國心理學博士戴爾·斯科特·里德利著的《自主課堂》一書告訴我們:把學生的基本情感、動機需求放在首位,以支持學生的學習為宗旨來創建積極的課堂環境。而創造積極課堂環境的關鍵在于,教師應該盡力滿足學生的情感、動機需求,和學生一起分享學習知識的快樂和感情滿足的愉悅。因此,當教師致力于傳授語言知識時,也應該注意培養和提高自己及學生的情感能力。在第二語言教學中,情感指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的感情,感覺,情緒,態度等。學習者的情感狀態直接影響到他們的學習行為和學習結果。因此,自我形象比較脆弱的學習者往往因為怕犯錯誤而不參與語言活動。自尊心是語言學習中很重要的情感因素之一。自尊就是學習者對自身價值的評價。無論是認知活動,還是情感活動,自尊都起著關鍵作用。大量研究表明,在自尊受到保護和鼓勵的環境中,學習的認知活動最有效。成功體驗能激勵進一步的成功,而屢次的失敗會逐漸損害學習者的自尊,從而導致最終的失敗。兒童在成長過程中逐漸形成一種自我形象,即把自己和他人區別開來的意識。隨著這種意識的逐漸增強,兒童要學會如何保護還不完全成熟的自我。保護的方式之一就是回避那些可能給我帶來威脅的言行。為了保護自我而采取的回避和退縮行為就是抑制。來自外界的批評和嘲諷對自我的形象打擊很大。所以經常受批評和嘲諷的人自我保護意識很強,他們的抑制程度也高。第二語言學習者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進行各種嘗試,而且可能犯錯誤,而錯誤有時帶來嘲諷和批評。因此,自我形象比較脆弱的學習者往往因為怕犯錯誤而不參與語言活動。由于留守兒童普遍缺少父母的關愛,在學習上英語的過程中會產生強烈的抑制行為,教師應加強對留守兒童的情感投入,像愛自己的孩子一樣關心他們,給予他們犯錯誤與改正錯誤的勇氣,對他們的進步加以肯定,營造輕松活潑的課堂氛圍,激發孩子們學習英語的興趣。教育部門要加大農村教師進修力度,給予他們外出學習的機會,使他們能夠在語言基本功、行動基本功、情感基本功、藝術基本功和禮儀基本功方面得到提升。
2.加強家人的監管
古人云:“養不教,父之過”。馬克思也說過:法官的行業是法律,傳教士的行業是宗教,家長的行業是培養和教育子女。在大部分農村,許多父母認為,照顧好孩子的吃穿才是他們最主要的責任。他們最大的責任就是能讓孩子吃飽穿暖,享受優越的生活條件。許多父母將“讀書無用論”的思想用于教育孩子。在這種價值觀的教育下,兒童難免會產生消極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留守兒童的父母也要有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要對孩子產生積極的影響。留守兒童的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和孩子要保持經常的聯系,對孩子的關心不僅僅停留在吃飽穿暖這個層面,要將城市的所見所聞分享給孩子,假期可以將孩子接到城市,拓寬孩子的視野,讓孩子感受到國際化的進程,從而自覺主動地想去學習外語。
3.改善教學環境
在資金不足的地區,鼓勵教師利用現有資源動手制作教具。加強與城市學校的聯系,建立對口幫扶關系,將城市學校的閑置教學設施用于農村小學的教學中,比如電腦,投影儀等,爭取更多的影像資料輔助教學。舉辦夏令營活動,讓留守兒童到兄弟學校參觀交流,感受先進的教學思想,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建立流動教師制,農村與城市的教師換崗教學,鼓勵志愿者到農村支援教學。
三、總結
據統計,中國居住在城鎮的人口占49.68%;居住在鄉村的人口占50.32%。從比重上看,中國農村人口占比更大,農村的教育問題也是關乎國家發展的重大問題,不容小視。農村的留守兒童人數龐大,如何讓他們學好英語,加速國家的國際化進程,是我們教育部門與教育工作者要思考并解決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