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電子技術教學模式改革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引言
近年來中國高校課堂出現很多問題,教師心理壓力大、教學負擔重、教學效果差,而學生上課玩手機、不聽講、甚至逃課等現象都已經是高校課堂的常態。以講授法為核心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能夠批量“生產”專業人才,適應工業化時代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后工業化時代,個人自由度大幅提升,社會生活關系前所未有復雜,如何突破傳統教學模式,如何改變傳統教學模式,促進個性化發展,培養創新能力,解決現實問題,是世界教育的根本難題。分析表明,問題的根本在于,講授法傳授知識系統、高效,但本質上是被動學習;長期教學改革中形成的討論法,能夠提升學生的主動性,但知識學習的系統性、效率不夠。講授法和討論法兩種教學范式各有千秋,也各有致命缺陷,一直無法有效融合。結合傳統課堂與討論式課堂各自的優勢,進行取舍折中,張學新教授融合了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提出了“對分課堂”教學法,嘗試改革傳統課堂。對分課堂提出后,引起了廣大教師的關注,從大學到中小學的教育領域掀起了研究及應用的熱潮。劉帶等應用對分課堂對高校思政課教學進行了改革,提升了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和感染力;廉潔對如何將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應用到大學英語教學中進行了探索和思考;田莉在模擬電子技術課堂中應用了對分課堂模式,提高了學生的自學能力和創新實踐能力,教學質量得以保證。
2對分課堂教學模式
對分課堂是指課堂的時間由教師和學生對半利用,一半時間由教師分配為課堂的講授法教學,而另一半時間則由學生進行討論式學習。對分課堂的教學模式仍然強調教師的主導性講授,學生在課后自主安排學習和復習,對教師所講的教學內容進行理解、吸收和消化。當學生對所學內容有了充分的理解和消化后,再進行的討論就會變得很有針對性、學生討論的收獲才會最大化。對分課堂把教學刻畫為在時間上清晰分離的三個過程,分別為講授、內化吸收和討論。講授環節,與傳統純講授法教學應有所不同,應有主次輕重之分,不能所有的內容都深入講解,只需特別關注內容的基本框架以及重點難點內容;學生在課后可以利用一周的時間查閱資料、復習教材、完成作業,根據個人興趣、能力、需求進行個性化的內化、吸收;討論環節學生分組討論內化階段的學習結果,分享自己的體會、收獲和困惑,互相答疑、互相啟發,教師組織全班討論、答疑、總結。
3對分課堂在《電子技術》中的應用
學期開始之前,將課程的教學大綱、教學計劃等教學文檔上傳到上課班級的群共享,由學生下載查閱。為了讓學生對新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有一定的了解并盡快接受這種模式,在課程第一次課的第1節課除了介紹課程的意義、性質、任務和要求以外,還必須詳細講解對分課堂教學模式的意義、過程及具體要求。根據學生的性別和宿舍分布情況,將4位學生分為一組,并指定1名學生作為組長。第2節課堂上,教師將半導體及二極管部分內容講授完畢,必須講清楚重點和難點,但不是所有的教學內容都詳細講解,并留好課后的作業。講授時先以一個二極管的仿真電路圖作為引入,如圖1所示,電源通過可換向開關連接二極管和限流電阻,該連接為正向,二極管及電路導通,電流表能測出電流;圖2所示為反向連接,電流表測出的電流為零,說明二極管處于截止狀態。由兩種仿真結果可以知道,二極管在正向和反向連接時并不是都導通的,其特性是單向導向性。而對于為什么是單向導電的原因,則必須從半導體的內部特征來分析,進而得到P型和N型半導體,兩種結合起來就是PN結,再封裝起來就是二極管了。這些知識的講解不必非常深入,由學生課后去復結。介紹完基本的原理后,教師和學生一起分析如圖3所示二極管應用電路,分析結束后,與圖4所示的仿真軟件得到的仿真結果進行對比,使學生對二極管的應用有更生動直觀的認識。布置的作業以教材的課后作業為主,要求學生上網查找3個關于二極管應用的實例,并說明應用電路的原理。作業的成績分為三檔,即優秀、良好、及格。能及時上交作業的學生最低成績是及格。認真但沒有新意、不出彩的為良好,有創意或極其認真的則為優秀。批改作業時教師不需要面面俱到、細致入微,只需要給出大致的成績等級即可,可以大大減輕教師的作業批改負擔。學生在討論環節通過相互交流,大多數錯誤之處都會得到解決和糾正的。少數不能解決的作業題型,教師在最后統一講解。學生在課外的學習過程中,“亮考幫”是一種很好的形式。用“亮閃閃”的形式列出學生在學習過程收獲最大、體會最多、理解最透的內容等;用“考考你”的形式列出學生自己學會了、但其他同學可能學習起來會有困難的知識點,對其他同學形成壓力;而“幫幫我”就是展示自己不恥下問的良好素質的環節,不懂就應該問且應知道如何去跟其他同學討論。第二周的第1節課為小組討論時間,教師不參與學生的討論,完全由學生自主完成。但不意味著教師無所事事,教師應該要巡視監督,防止學生不積極參與討論。討論的主要內容為前一次課布置的作業,主要由小組討論、教師抽查、自由提問、教師總結等4個環節組成。小組討論的時間長短可以依照具體情況確定,講授與討論間隔時間越長,作業越多,內容越多,同學獨立學習的越深入,討論時間越長。討論之后,為了確保學生在小組討論時積極認真地參與、讓每位學生都不能偷懶,教師用隨機抽查的形式抽查至少3-4個小組,讓學生講述所在組在小組討論階段的精華內容,也可以提出小組成員普遍感到難以理解的問題。抽查時被抽查的小組隨機抽取一位學生,小組討論時,教師注意觀察,不認真參與的同學是重點抽查的對象。另外,表述時要求學生不能講自己的觀點或問題,一定要講小組剛剛討論的內容。第二周的第2節課,教師講授新課,這樣跨越兩周完成一次完整的“對分課堂”教學模式。后面章節依此類推。
4結論
對分課堂融合了講授式課堂與討論式課堂的優點,是一種符合學習基本規律的教學模式,應用到《電子技術》課程教學中后,學生聽課認真了、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提高了,也提高了課堂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