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跨文化交際中表情符號的差異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不同文化下,理解表情符號不同的使用方式,認知不同視域下的主體間的交流,有利于在跨文化交際過程中解決因文化差異所導致的各種矛盾及沖突,最終達到利用表情符號進行有效跨交際的目的。從信息化的視角來看,互聯網與手機移動端的應用正縮小著世界,其孕育出的表情符號正支撐著不同文化背景之下的人們進行交流。據微信官方的《2018微信數據報告》中顯示:截至2018年9月,微信月活用戶已經達到10.82億,而不同年齡段的人使用的表情卻不盡相同,比如“00后”喜歡“捂臉”表情、“90后”喜歡“哭破涕為笑”表情、“80后”喜歡“齜牙笑”表情、“70后”喜歡“偷笑”表情,而55歲以上的用戶則喜歡“點贊”表情。此外,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推行,中國與世界的交流越來越頻繁,網絡間的言語互通也成為當下交流的主要方式。因此,正確的引導人們使用表情符號進行跨文化交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研究背景
1.1符號與網絡表情符號
符號的運用在人們的交流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種有效且能夠準確表達情感的工具。符號是在人的認識和交際過程中用來代表其他事物,接受、存儲、改造和傳遞信息的可感知的物體。人類符號是社會發展的產物。人類集體由于共同的物質生產而聯合起來,用符號作為集體傳遞信息的物質形式,皮爾斯將其分為icon(復制性符號),index(標志性符號)和symbol(象征性符號)[1]。而如今的網絡表情符號則是一種具有多種性質的非語言符號,它對應的英文專業術語為Emoticon,是將情緒(Emotion)與小圖標(icon)進行了精巧的融合[2]。具體來說,網絡表情符號是指運用圖文、動畫等手段進行模擬和再現人類和動物的表情、動作及卡通化的事物、自然現象等。與現實交際中的身體動作、語言符號類似,網絡表情符號在虛擬網絡中也起著交流情緒、傳達感情的作用[2]。
1.2表情符號的發展
最初的網絡表情符號是美國卡內基梅隆大學的教授法爾曼于1982年首創的微笑符號“:-)”。這是利用ASCII碼中的字符組合成的逆時針旋轉90度得到的抽象表情,用來表達較簡單的情緒,如“:-O”表示“驚訝”和“:-(”表示“不悅”,此類表情多流行于歐美國家。隨著信息全球化的跟進,此類網絡表情符號傳播到亞洲國家,出現了橫向的表情符號,此種表情表達的情感更為細膩直觀,如“( ?Д ?)”表示驚訝以及“(╥╯^╰╥)”表示傷心。如今伴隨各種網絡社交媒體的出現,其官方的系列表情(emoji)開始盛行,QQ中的黃豆表情就是典型代表?;ヂ摼W的高速發展和移動設備的普及,使得表情符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以時下流行的明星、語錄、動漫、影視截圖為原始素材,配上簡短幽默的文字,制作成靜態或動態圖片,用以在聊天過程中表達特定的情感。由于這類圖片表情常以成對或成組抑或成系列的形式出現,因而被稱為“表情包”[3]。
2東西方表情符號的主要差異
2.1相同點
中日等亞洲國家與歐美國家所使用的表情符號在構成要素方面均借鑒了現實中人臉表情的主要特征,并演化成網絡語言所通用的表達形式。而在官方聊天軟件如Facebook和QQ中所提供的黃豆系列的基礎表情則無明顯區別。同樣,網民自制的表情包或動態圖在較為固定的使用人群或圈子中使用,例如都喜歡關注明星的網友就會用明星的照片或與其相關的事物制作表情進行交流。
2.2不同點
東西方網絡表情符號的差異主要體現在符號表情和“表情包”類表情上,而emoji表情幾乎沒有顯著的差別。2.2.1符號表情。東西方表情符號的不同主要體現在符號表情方面,在表達形式上,西方國家所使用的符號表情主要是基于美式ASCII字符,其在計算機中作為一個數字單元存在,都為半角符號。而中日韓等亞洲國家的符號表情都是由全角符號組成,其在計算機中作為兩個數字單元存在。另外,西方網絡語言中的符號表情大部分為逆時針旋轉90度的側視表情,而東方的符號表情基本都是正視表情。2.2.2“表情包”類表情。東方的“表情包”類表情十分豐富,很多為網友自制或官方表情。東方網友可以將其用于平時聊天,而西方網友則常常將這類表情作為說明或一段話的配圖;另一方面西方人在日常交流中很少使用這類表情,東方人則反之。當交談對象興趣相同或關系密切時東方人會使用“表情包”類表情交際。
3東西方表情符號在跨文化交流上的問題
3.1同一表情產生歧義
從目前全球化信息交際來看,網絡語言表情符號的使用都會配合文字。而文字的使用方式和習慣則扎根于使用者的語言習慣及其文化背景。因此,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交流時,若不了解相互所處的文化背景及其語言習慣則很容易出現對同一表情產生歧義的情況。比如,“”這兩個表情符號,本意為“生病了,正在康復中”,加拿大人理解為“隆起二頭肌”,而阿拉伯人覺得是“我腋下很臭”的意思,德國人則理解為“沉默就是力量”,廣東人認為,這兩個符號就是“死也不說”的意思[4]。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僅靠兩個表情符號并不能準確的表達說話者想要表達的具體內容,此外各個國家和地區所使用的語言文字系統不同,它們具有極大的差異性,且每種語言文字系統都有著自己的特點。東方文化背景下的網民在使用表情符號時,常常是為了避免對方誤解,同時也出于表達自己真誠友善的目的。而西方網絡環境下的網民則很重視幽默感,甚至把其作為生活各方面的重要條件之一。因此當西方網民發送符號表達幽默感時,常常會使得東方網絡文化背景下的網民出現誤解或困惑。
3.2語境差異致使表情表達誤解
由于東西方的思維方式存在著顯著的差異,進而影響著雙方的語言習慣和交流方式。西方的表情符號與東方比較則較為淺顯,在網絡跨文化交流中使用東方較為復雜的顏文字可能會讓人產生疑惑和誤解。由于文化語言習慣的不同,東方網民在與西方網民在網絡交流時,東方網民常常會先發送一個“”或者“:)”等表示“微笑”“友好”的表情,西方人見面常常先說“howdoyoudo?”等問候語打招呼,而不是表示友好。因此西方人對其感到困惑。
4東西方社會差異、語言機制差異與人際關系
4.1語言機制差異
在跨文化的交流中,不同文化的語言影響了表情符號的跨文化表達與理解[6]。英語屬于印歐語系,具有很強的客觀性,非常重視結構的完整,被稱為“法治語言”,而漢語日語等亞洲語言則具有很強的主觀性,重視其表達的語意,為“人治語言”。英語高度形式化,邏輯化,句法結構嚴謹完備,并以動詞為核心,重分析,輕意合;而漢語則不注重形式,句法結構不必完備,動詞的作用沒有英語中那么突出,重意合,輕分析。這構成了兩者在表達機制上的明顯差異。此外,西方語言以英語為例,英語多用長句,多用從句、代詞,語法多為被動語態,且英語表達往往較為抽象。這就使得英語使用者必須讀完整句話才能理解表達的含義,因此也不易產生歧義。而網絡表情符號大部分都較為直觀,其含義一目了然。因此這些網絡表情符號往往不會被獨立使用,大多作為話語的陪襯。東方語言以漢語為例多用短句、分句、名詞,語法多為主動語態,漢語表達常常比較具體。而網絡表情符號的主要特點是短小、形象、直觀,這些特點與漢語幾乎重合,漢語注重含義的表達,而表情符號可以替代一些單詞或短語。這也就解釋了為什么表情符號誕生于西方,但其數量以及使用卻并沒用東方那樣普及與廣泛。在東方網絡語言環境中,經常發生交流雙方僅用表情便可實現不產生歧義的交流,而西方網絡語言環境下,則常常不使用表情符號,或者僅在一句話的末尾添加表情。
4.2社會結構與人際關系差異
4.2.1思維方式。西方網民的思維方式是直線的,英語直線思維的特點是直截與抽象,說話寫文章開門見山直截了當,要點放在句首,次要成分逐一補上[7],對于原因的陳述則可有可無,他們不易受周圍環境的影響,注重思辨理性的分析。東方網民的思維方式是曲線的,漢語曲線思維的特點是整體性和直觀性[7]。整體性指人們習慣于把事物作為封閉的整體來觀察和認識,說話寫文章習慣于從外部環境的描述開始,最后才點出信息中心;直觀性是指人們基于有限的事實,憑借已有的事實和經驗,對客觀事物的本質及其規律性聯系所做出的洞察、識別、理解和整體性判斷的思維過程[7]。交談常常是由次要再到主要的從相關信息到主要話題的發展過程,做事時會考慮很多。因此西方人在網絡交流時并不需要依賴表情符號來完善自己所表達的內容,而東方人則很喜歡這種簡單快捷的方式來輔助交流溝通希望讓對方感到自己的真誠。4.2.2價值取向。霍夫斯塔德的個人主義—集體主義理論認為:“在個人主義的社會中,人際關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顧自己和自己的家庭;相反,在集體主義的社會中,人們從一出生開始就與強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內部集團結合在一起,而這種內部集團又對這些忠誠的成員提供終生的保護。”[8]不同的價值取向有著不同的認知與行為,例如價值取向為集體主義的人會保持和睦的關系,減少不必要的沖突;價值取向為個人主義的人會有什么就說什么,從不兜圈子[9]。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社會的趨勢主要強調個體主義要高于集體主義,人們的價值觀是以個人為重,是強調個人主義、注重結果輕視過程的價值觀。因此人與人間的關系是不穩定不持久的,很少講究人情或面子,人與人間的關系是一種達成目的的手段。此外西方講求效率,談話直言直語,無論對人還是對事都十分客觀。而之所以率先誕生于西方的網絡表情符號不如東方發展的迅速,且現今其種類較少的原因主要是因為西方人使用網絡表情符號時通常是為了展示自己的幽默感。這也就說明了為什么西方人使用笑臉表情的頻率不如東方人高。而中日韓等東方國家都具有注重人際關系文化傳統,社會的發展趨勢主要強調“以和為貴”,集體主義高于個人主義,因而在使用網絡表情符號時經常是為了在一些嚴肅激烈的環境下緩和氣氛或者打破尷尬局面。此外,由于中國文化的價值觀是以集體為重,注重團隊和人與人的關系,較為重視感情,也較為穩定持久。人們經常會用表情表示“客氣”“友好”。中華文化是內斂含蓄的。歷史中的文化產物如詩詞書畫等所表達的內涵大都較為抽象晦澀難懂,其中的思想道理往往不直接表達出來。它需要讀者自己去感悟理解。當代中國的文化亦是如此,很多表情符號也有復雜抽象的含義。
5如何避免跨文化交流障礙
當今社會文化全球化的趨勢已越發明顯,在網絡的交流過程中,每一方的談話方式都是基于各自的文化背景。表情符號的使用的確可以作為溝通的橋梁,彌補語言的缺陷,使網絡交流更加多元化,能夠使交際者更好的理解對方的意圖。然而仍然會產生因不適當地使用表情符號使對方產生歧義的情況。這就產生了跨文化交流的障礙。
5.1了解文化根源
想要徹底規避這種交流障礙,首先交際雙方要尊重彼此的習俗,明確時間觀和不同節假日安排,了解忌諱語和送禮習俗,并能夠了解對方社會現狀以及發展趨勢,做到知己知彼避免因文化差異而產生誤會與沖突[10]。例如“狗”在漢語中是貶義詞,代表卑賤卑微。像狐朋狗友成語代指不好的朋友,如果說對方像狗一樣,就是對對方的羞辱。而“狗”在英語中則像最忠誠的朋友、最親密的親人一樣,dog用來形容對方不僅沒有羞辱之意反而表示贊美之意,如“Youarealuckydog.”意為“你是個幸運兒”。而“貓”則恰恰相反,在漢語中“貓”用來比喻一個人溫柔乖巧,在特定情境下還有寵溺親昵的含義,像“小饞貓”比喻人貪吃;在英語中,“貓”是一個貶義詞,像“MrsSmithisaprefectcat.”意為“史密斯夫人是個長舌婦”。如果可以了解這些語言文化差異,在交流的過程中就很少會出現誤解、歧義等現象。但在實際的跨文化交流中基本很難做到完全了解雙方文化,只能了解一些社會大眾觀點,并非完全準確。因此這種情況多會發生在極其熟悉親密的好友或親人之間。
5.2減少具有復雜含義的表情的使用
在網絡交流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盡量減少表情符號的使用,減少一些容易產生誤解的表情符號的使用,尤其是“表情包”類表情符號,這種表情符號多帶有其引申意義,具有民族或群體的文化特殊性,并非適合應用于所有文化的交流。盡量使用直觀、通俗易懂、沒有隱喻的表情符號交流,例如東西方交際軟件和網絡平臺上都有的emoji系列表情。其中“”(喜極而泣的笑臉)表情普遍為東西方相互理解,其常用于化解尷尬或者轉移話題[11]。我們可以放心地使用這類不易產生跨文化交流障礙的表情符號。此外,東方人在使用網絡表情符號時,往往并不滿足于表情符號的表面意義,而是賦予一些表情符號以更深層的隱喻含義,例如emoji表情中的“”(挖鼻孔)表情在西方國家都認為只是“挖鼻孔”的含義,而在中國其主要含義則是“不在意”、“鄙視”或者“得意”的意思[11]。像這類具有深層含義的網絡表情符號幾乎不存在于西方,因此在跨文化網絡交流中,我們可以減少具有隱喻等具有深層含義的表情符號的emoji表情的使用,盡量使用emoji等網絡表情符號的表面含義進行交流。
6結束語
本研究主要探討了在跨文化交際中網絡表情符號的使用以及在交流中的文化窒息現象,在雙方網絡表情符號對比的基礎上分析了東西方語言機制與價值觀的差異以及造成這種差異的社會與文化的根源。通過分析,可以進一步深化文化差異的理解與共識,進而在網絡交際環境下避免因符號表情而出現的“文化瓶頸”現象。
參考文獻:
[1]王德春.論語言單位的任意性和理據性——兼評王寅《論語言符號象似性》[J].外國語,2000(6):74-77.
[2]葉云.網絡表情符號的流變與延展空間[D].上海:上海師范大學,2013.
[3]張艷斌.青年網絡表情包的文化邏輯及其規制[J].思想理論教育,2018(1):82-86.
[4]陸益峰,吳雨倫.表情符號并非全球通用[N].文匯報,2015-08-18(6).
[7]李珂.從中西思維方式的對比看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J].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5(8):211-215.
[8]彭世勇.霍夫斯塔德文化價值理論及其研究方法[J].解放軍外國語學院學報,2004(1):96-99.
[9]郭蓮.從跨文化視角看中美等國的價值觀變化——霍夫斯泰德與費爾南德斯文化價值理論比較[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3(7):163-168.
[10]高英祺,梁玉.文化認同與跨文化交際[N].光明日報,2014-09-07(07).
[11]宋夢琪,王欣彤,王香時.網絡聊天表情的表達和識別在中國及英語國家中的跨文化差異[J].神州,2018(7):42-44.
作者:尚詠尉 宿哲騫 韓艷 單位:長春中醫藥大學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