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語文教學中魯迅作品個性化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作為一名語文教師,貫徹落實好全國教育大會精神,與時俱進地進行課堂改革,尤其做好經典文章的時代內涵解讀,成為了一項重大的責任擔當。魯迅的作品在語文教學中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其作品的思想光輝,并沒有因為時間的久遠而黯淡失色,恰恰相反,魯迅的愛國主義思想和其作品中飽含的民族責任感,依然會為青年學生答疑解惑,擦亮人生的底色。那么如何做好魯迅作品新時代的個性化解讀,讓其更加貼近學生、貼近時代,成為了我們語文教育工作者思考的重點。
一、基于作品本身的長久發展
自20世紀20年代以來,魯迅的作品有一百多篇被選入語文教材,但是到了20世紀末和21世紀初,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的選編情況發生了變化。單就1990年版和2003年版高中語文教材來看,魯迅作品從小說《藥》、《祝福》、《阿Q正傳》(節選),散文《記念劉和珍君》,雜文《巧喊》自序《為了忘卻的記念》、《文學和出汗》、《中國人失掉自信力了嗎?》、《拿來主義》,到《小說《藥》、《祝福》、《阿Q正傳》(全文),散文《記念劉和珍君》,雜文《吶喊》自序、《拿來主義》,《燈下漫筆》的變化。我們不難看出,語文教材中魯迅的作品不僅是數量上減少了,同時選擇的內容大都是文學性比較強篇目,這與當時高度重視人文性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到了2004年,語文教材對魯迅的作品再次做出了重新調整,高中語文教材中魯迅作品僅剩下小說《祝福》、《記念劉和珍君》,雜文《拿來主義》,五年制高職教材僅剩下《拿來主義》一篇文章,這樣大幅度的調整,曾引來了教育界的大討論,魯迅的作品是否適合時展、青年學生需不需要學習魯迅的作品也成為了人社會各界熱議的焦點。教材的選篇是當下時代需求的折射。從魯迅作品選篇的內容來看,在時展的進程中沒有太大變化,這也是需要我們思考是否應該在選篇上首先就要注入新的篇章。從篇幅數量上看,由最初的數十篇到現在的三篇,甚至只剩下一篇,這樣大篇幅的刪減也直接反映了魯迅作品的現實需求不再那么高了,反映出教師對魯迅作品的解讀并沒有和時展的步伐,沒有真真切切地走進學生的心里。教師為難教,學生為難學,魯迅作品的教學質量不盡如人意,教學現狀十分堪憂。在魯迅的作品數量減少的前提下如何挽救魯迅作品,讓魯迅的思想,魯迅作品的文本解讀能夠與時代同步,讓經典不流失,為經典注入新的活力,無疑成為了如今學校、語文教育工作者亟需破解的一項難題。
二、基于作品的精神力量和思想價值
魯迅的文章大家都耳熟能詳,之所以能被人們喜歡,主要是源于魯迅自身的人格魅力和其作品所蘊含的精神力量,以及作品中所閃耀的思想光輝。魯迅先生是馬克思主義的忠實信仰者,他棄醫從文的一生,以筆為槍,把救國救民的愛國主義思想融入作品的創作的一生,就是學生課堂學習自我內化的精神力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同樣需要魯迅先生“我以我血薦軒轅”的愛國主義情懷和“俯首甘為孺子牛”的奉獻精神。主席曾贊譽魯迅是“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文化革命的旗手”,“空前的民族英雄”,“魯迅的骨頭是最硬的,他沒有絲毫的奴顏和媚骨,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寶貴的性格。魯迅的方向就是中華民族新文化的方向。”這些論證就充分體現了魯迅精神的時代力量。雖然魯迅作品在語文教材中的數量逐年減少,但是其作品內在的思想價值、閃耀的思想光輝依然在新時代不會褪色,依然能帶給青少年思想上的覺醒,心靈上的洗禮,行動上的自覺,這也正是需要個性化解讀魯迅的難點所在。以《拿來主義》這篇課文為例,今天為學生講授“拿來主義”時就要結合我國改革開放和大國外交的現實來解讀“拿來”新的時代意義和內涵。要讓學生理解“閉關主義”、“送去主義”,只能盲目自滿,被動挨打,最后留給子孫后代的只能是卑顏屈膝地討一杯殘羹冷炙做為獎賞。要讓學生明白“拿來”必須有用。“要運用腦髓,放出眼光,自己來拿”,也就是要有選擇地“拿”。可以結合華為的技術引進和自我創新來講拿來的立場和原則,讓學生理解“拿來”新的時代意義,是學為我所用,是在推陳出新的基礎上創造出更好的品牌和自己技術。結合建國70周年、五四百年、澳門回歸祖國20年等重大歷史時間節點賦予“拿來”的愛國精神,讓學生理解魯迅作品中的愛國精神和新時代的主旋律是一脈相承的,從而時刻警醒學生銘記歷史不忘來路,懂得幸福生活的來之不易,懂得珍惜青春的大好時光,自覺自省地用奮斗擔負起時代使命。我想,這樣個性化解讀,一定會豐富學生內心感受,理解魯迅的精神和拿來的時代意義。
三、基于教師與學生的發展需求
廣大的讀者喜歡魯迅作品,每次閱讀都會有一種歷久彌新的感覺,除了魯迅作品蘊含的思想力量和藝術價值外,還有另一層的意義,就是在語文教育上的價值,也就是在語言運用上的魅力。就魯迅自身而言,他是白話文的先驅之一,他的文章本身就是語文教育的范本。在小說《藥》”中描寫一段刑場看客的一段為例,魯迅連續用了“伸、捏、提”三個傳神的動詞,就活靈活現的展現了刑場看客冷漠的表情、麻木的神經和英雄犧牲的落寞悲哀。在《故鄉》一文中,魯迅用“你闊了、阿呀呀、嚇,什么都瞞不過我”等個性化的語言淋漓盡致地把農村婦女楊二嫂能說會到、舌尖口快、油嘴滑舌、貪婪潑辣的性格躍然紙上。但是時隔近百年之后,還是會有一些人認為,魯迅的作品的文字顯得艱澀難懂,很難適合現在的語境和教育。縱觀魯迅的文章,我們可以發現魯迅作品的語言表達凝練犀利,針對時弊諷刺力透紙背,人物刻畫入木三分,要想真正走進魯迅的作品藝術境界需要用心用情用功。現在有些青年學生覺得不理解魯迅的作品語言環境,搞不清作品創作的時代背景,感覺學習起來很難,從而就降低了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有的教師在考試的重壓之下,也疏忽了對魯迅作品的深度學習,疏忽了對作品時代意義和內涵的挖掘,淡化了對學生精神思想的引領,從而導致教與學的效果都不理想。要想讓魯迅的作品走出為難的境遇,對教師的認識水平和綜合素養的提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只有首先要到把魯迅作品的精髓學深了悟透了,才能在課堂上煥發出魯迅作品的青春活力,煥發出學生學習的精氣神。在個性化的大環境下,教師還可以利用現代教學設備將魯迅作品挖掘出新的情感體驗,也可以從創新人物形象分析的角度,挖掘祥林嫂、孔乙己的死,這樣不僅提升了教師的思想水平,思考問題的能力,而且也拓展了學生的思維想象。魯迅的文章有一定難度,但還是入選了語文教材,其主要原因是考慮到學生正處于思想觀念的形成期,可以通過魯迅作品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文本探究能力,這對于日后的學習是有很大幫助的。而且通過個性化閱讀魯迅作品的學習,也是綜合提高教師與學生水平的必要環節。魯迅本人對于中國而言,是當下的存在,魯迅先生的作品對于中國而言是與時俱進的經典。在社會主義新時代,魯迅的精神品格不老,魯迅作品的思想光輝、文學價值和時代意義依然是不容質疑不容否定,依然會熠熠生輝。
參考文獻:
[1]李茵.多媒體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運用中的利與弊[J].青春歲月,2012(23).
作者:聶遠鶴 單位:遼寧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