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融合與互動中藝術之眼發現建筑之美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建筑與藝術雖然分屬兩個領域,擁有明顯的屬性界限,但就兩者的起源而言,彼此滲透,互為關聯。它們既象征著生命,又表達著創作主體的思維方式、哲學觀念以及審美趨向等。建筑通常被稱為“空間的藝術”“凝固的音樂”,借藝術比喻建筑在節奏感、韻律感與空間感的審美體驗,也揭示建筑與藝術的審美共通性。建筑還被稱為藝術與技術的相結合,技術的更新為藝術家探索新形式提供了無限可能,為攝影、電影、裝置、數字藝術等新興藝術融入建筑奠定了技術保障。概覽近年來的世博會,可見實驗性、媒體化特質,動態的、具有交互性的藝術形式已為各國當代建筑注入了新的活力。所以,將建筑與藝術并置,考慮設備、技術、環境以及審美等中心問題,也是回應新時代建筑如何轉型的應有之義。在這樣的背景下,長期從事建筑理論研究的鄭時齡院士,在《建筑與藝術》一書中另辟新徑,基于跨學科的研究方法,從美學、社會學、藝術學等視角探索建筑作為“總體藝術”何以成立,以及建筑與諸多藝術之間相互關系的微觀呈現,致力于全面梳理建筑與藝術的多維度關系。另外,從本書的物質形態來看,也體現出精心策劃,配圖精美,印刷清晰,讓讀者在品讀文字之余領略建筑作品的風貌與特色,具有美育價值、人文價值與學術價值。
一、文本特色,抽離建筑與藝術的多維關系
以宏觀視角挖掘建筑與藝術的“抽象”與“具象”關系,體現在本書的文本內容與章節安排中。首先,作答了“什么是藝術”、建筑作為“總體藝術”何以成立以及建筑師與藝術家的身份互換等前提問題,這是展開具體問題討論的邏輯起點。例如,針對藝術與建筑的本質屬性問題,清晰地闡述建筑與藝術在實踐操作、思維方式、哲學觀念上的共性問題,為后續章節梳理各時期藝術流派中所展現的建筑、論述建筑風格變遷與藝術思潮之間的因果關系以及建筑設計催生、引領藝術流派等層面微觀探索找準立足點。通而觀之,力求為讀者展現建筑與藝術相互激蕩、彼此融合的動態歷史過程。具體而言,書中第三章到第八章,系統歸納不同藝術門類與建筑關聯的案例,闡明在當代各學科跨界融合的趨勢下,以傳統學科分類的研究視角對建筑與藝術的融合與互動作出準確判斷,致力于全面系統、發展辯證地觀察建筑與藝術兩個領域中已經出現的新知識和新文化。在論述的過程中,始終秉持建筑“總體藝術”的理論主張,認為對于綜合性較強的建筑設計學科,必須構建開放、綜合、宏觀的理論體系,才能突顯其多元融合的未來發展趨勢。值得一提的是,鄭時齡院士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在文本內容上也突顯對建筑師培養問題的關注。他尤其強調建筑師全面發展的重要性和急迫性,認為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術已經成為當今建筑師培養的基本素質,而能否將藝術觀念和藝術手法融入建筑設計從而實現綜合性創造能力的提升,是大融合時代對建筑師提出的新要求與新挑戰。從這層意義上來看,《建筑與藝術》為我國建筑理論和學科發展指明了新的方向,對于強化人文藝術在建筑學教育中的價值、拓展建筑設計實踐的視野有著重要意義。
二、融合與互動,建筑與藝術的審美共通性
鄭時齡院士專研建筑理論數十載,以豐厚的學識和縝密的思辨,圍繞“建筑”展開它與雕塑、繪畫、攝影、電影、文學、音樂等藝術門類互動關系的深入分析,系統地論述了建筑與藝術在美學追求、表達方式、形式構成以及歷史文脈等層面的共性,同時,也以歷史發展的眼觀審視了它們之間為何融合以及如何融合的問題,為新時代背景下思考建筑藝術如何創新轉化提供了有益借鑒。雕塑、繪畫與建筑淵源深厚,聯系緊密,三者都可視為造型藝術。首先,雕塑與建筑都具有人性的尺度和城市空間的尺度。在城市更新的過程中,雕塑的身份與角色也從藝術性轉向公共性,更注重與建筑、公共空間的融合,成為一座城市建筑中比較重要的構成要素。同樣,繪畫與建筑的聯姻亦是歷史悠久。從中國古代的界畫、西洋畫的透視法到現當代建筑師的建筑畫都是繪畫與建筑相融的體現。一方面詮釋建筑是繪畫重要的藝術母題;一方面彰顯繪畫是建筑比較直接的表達方式,繪畫將現實的三維場景轉化為二維,能夠深入展現建筑的內部結構,激發觀者的審美想象,借此表達對未來城市的期望與憧憬。除了雕塑、繪畫等傳統藝術外,攝影與電影作為新興的藝術門類,在建筑的發展歷程中也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攝影作為真實場景的再現手段,成為留存建筑影像的重要載體,同時,建筑攝影也是對建筑設計的二次創作,攝影師通過鏡頭的詮釋,突顯建筑的部分特質,展現了建筑在不同光影下的魅力,使建筑攝影在記錄現實的同時更增添了人文藝術內涵。電影作為動態的圖像對建筑的呈現與詮釋更為立體、豐富,建筑為電影藝術提供了現實場景,這是電影構成的物質基礎。更重要的是,不斷涌現的新建筑風格也激發無數電影從事者產生新的創作靈感。而且,電影作為一種文化宣傳與展示的大眾媒介,將電影與建筑結合,無疑擴大了建筑藝術的傳播路徑,使電影成為推介、展示建筑設計實踐成果的重要媒體渠道。上述藝術與建筑的互動可視為一種視覺關聯,而文學、音樂與建筑所建構的關聯更多的是內在的、精神的。在文學領域中,無論古典文學還是現代文學,建筑一直都是文學敘事中鋪設背景、渲染氣氛、制造矛盾、推進情節的關鍵載體。如《紅樓夢》中的大觀園、《看不見的城市》中的奇異建筑等,它們作為傳奇建筑始終被經典文學締造,也伴隨著無數動人故事成為代代相傳的永恒記憶。而音樂與建筑因為都具有時間性和空間性,兩者更有一種天然的親緣關系。音樂家與建筑師都在規律中追求此起彼伏的和諧,在矛盾中呈現雜糅多元的統一,道破兩者較為相似的審美機制。
三、拓展與深化,展望建筑藝術的未來
《建筑與藝術》通過全面梳理建筑與藝術在本質屬性、審美機制以及形式表達等層面的通融與互發,試圖建構一套完整全面的理論體系。立足當下,展望建筑與藝術在未來發展中可能融合的新形式、新途徑,指出當代建筑的符號意義正在不斷擴容。新興的建筑觀念的不斷產生、系統設計方法廣泛應用,當代建筑設計與藝術的深度融合已經成為應對多維需求的必然選擇。對此問題比較能說明的是在世博會場景下的建筑,它們作為一種藝術裝置或廣告媒介對外展示。顯然,建筑在其實用功能之外,也凝結為一個時代社會觀念、生活方式的文化縮影。同時,在嚴謹科學論證建筑與藝術的聯系與共性之余,也著重探索了兩者在界限與區別,強調將它們進行類比分析并非意圖將其混為一談,因為本書的撰寫目的“并非將建筑與藝術混同,而是從建筑美學、建筑與藝術的關聯討論建筑”,以藝術之眼窺探建筑之美。的確,建筑與藝術在形式、方法上的相似僅是表象,其社會、經濟、技術、空間關系等底層邏輯存在著本質的差異。全書略顯單薄的是對數字藝術與建筑關系的討論。數字藝術作為一種新興藝術形式,雖未形成完整的理論體系和統一的審美規范,但伴隨著新媒體技術的發展、更新,其儼然在建筑的新時代轉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目前,建筑藝術已經在數字博物館、虛擬展廳、電子游戲等數字交互領域開始新的探索與嘗試。而數字媒體也以虛擬影像的形式拓展了建筑的邊界,讓人以自由、共情的方式參與其中,從而形成一種“新空間”的審美體驗。因此,立足當下,理應對數字藝術予以更多的關注與研究,挖掘其在建筑中的結合方式、運用策略等。但瑕不掩瑜,本書已經以建筑為核心,深入挖掘它與諸種藝術形式的多維關系,既有理論闡釋,又有實踐佐證,實為一部針對當代建筑系統思考的經典力作。鄭時齡院士長期專注建筑、藝術和美學等領域的學理研究,出版了多本學術著作。其《建筑批評學》現已成為建筑專業教學與研究必不可少的經典讀本,引起廣泛的關注和討論。《建筑與藝術》較之前者更進一步,將研究視角擴大為一個藝術體系,成為“國內系統論述建筑與藝術的專著”,彌補了我國當前建筑學科建設中將建筑與藝術割裂看待的缺憾,致力于建筑學“總體藝術”的理論體系。本書既有廣闊的學術視野,又有深邃的理論闡釋;既有宏觀建構,又有微觀分析。全書以“全景式”的撰寫思路向讀者展現了建筑與藝術的交叉與融合,構建了建筑作為一門綜合藝術的解讀路徑,為建筑學研究者開啟了一個全新的建筑研究視角。
作者:李昕 單位:南通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