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新課標的音樂教學研究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音樂教育的作用與意義
學校音樂教育分兩種:1.專業音樂教育;2.普通音樂教育。前者以培養音樂專業人才為目標;后者以音樂審美體驗為核心,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啟發創造性思維,培養合作意識及人文素養。本文以后者為主展開論述。
(一)音樂教育的作用
音樂教育是動態的行進過程,音樂教育注重通過科學的教育途徑開發人的潛能,使受教者的各方面充分得到發展。執教者要把握“以美育人”的核心主旨,做到以培養學生的興趣為主,提高審美能力,掌握發現美創造美的音樂知識與技能。鼓勵學生在音樂課的學習中展現自我,表達感想,激發和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專注力,為學生發揮主觀能動性創造音樂,打下良好基礎。以3至6歲的幼兒為例,幼兒3歲這一時期是認知能力的萌芽期,這一時期的幼兒會運用聲音進行溝通以及會自己發明旋律。音樂發展心理學指出,3至6歲是幼兒早期音樂教育(學前音樂教育時期)的關鍵時期。對于這一時期的音樂教學,執教者需重點關注如何運用游戲教學促進幼兒感官敏捷和形體靈巧,并使音樂與語言和動作緊密結合起來,開展音樂教育活動。這里應用了奧爾夫體系中“原本性”音樂教育理念[3]。聯邦德國音樂教育家阿貝爾·施圖魯特指出:學前音樂教育需做到音樂實踐,音樂表現力培養和音樂的體驗三個方面[6]。以幼兒音樂《圓圈舞》(如圖一)歌唱教學為例,教師在教唱歌曲的同時,讓幼兒圍成圓圈,根據歌詞的提示內容先向右轉圈,然后向左轉圈,再向中間聚攏,最后回到原點,在游戲的過程中,讓幼兒認識左與右的方向,在歌唱學習的過程中,引導幼兒聆聽音樂,體驗《圓圈舞》三拍子的律動,同時增進幼兒之間的情感交流。執教者要做到讓音樂說話、讓幼兒歌唱、用游戲進行。幼兒通過游戲來學唱、記歌詞,“學中玩,玩中學”寓教于樂的課程音樂體驗,可以完成一般教育目的,如對注意力、集中能力、區別能力、群體交往能力的培養和提高,培養幼兒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幼兒聽覺感知能力和對音響的表現能力。讓幼兒可以自主地做到初步通過聆聽感知音樂用肢體去表現和模仿。
(二)音樂教育的意義
2022年新課標對藝術教育的調整充分說明:在民族經典中提升文化自信、在教學方法中實現“情感體驗與審美情趣的同步”、在教學過程中實現“以樂化人到以文化人”勢在必行。隨著音樂教育教學的發展壯大,結合我國當下國情,作為執教者需要思考中西的差異并融合西方先進教學經驗,走出獨具中國特色的音樂教育教學之路。
二、新課標美育教學的改革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已明確指出藝術教學以音樂與美術為主線。藝術教學明確指出分學段教學,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明確指出學生音樂素養達標需參加藝術類演出,熟悉樂譜,準確視唱。
(一)音樂課程內容多元化
義務教育新課標中,音樂課程分為:欣賞、表現、創造、聯系(融合),涵蓋14項學習內容,包括音樂知識的教學、音樂技能的培養,讓學生學習自主創作音樂作品,涉及音樂與生活、社會之間的聯系。以六年級學生的學習任務為例,新課標要求六年級學生在音樂課程中完成“聽賞與評述”這一課程環節,使學生具備聽辨音樂中情緒變化的音樂感知能力;用專業知識分析音樂的能力;分辨多聲部演唱和多種樂器的音色;具備基礎音樂專業知識,如:節拍、不同大小調、不同歌曲體裁與流派的演唱形式等。
(二)不同學段的音樂素養要求
第一學段:1至2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培養興趣,引導積極參加演唱、表演等藝術活動為主。本學段對執教者的教學質量評價中,明確指出學生能夠認識簡單節奏譜和常用音樂符號、模唱簡單旋律、節奏與音高基本正確。第二學段:3至5年級的學生,主要要求執教者在教學過程中加深學生對音樂的興趣,充分引導學生在藝術表演過程中表達自己的感受和體會。在本學段,學生的音樂素養要達到可以運用樂譜進行音樂實踐的程度,對于樂譜中符號、記號的辨識和表現準確度高;視唱簡單樂譜、音高、唱名、節奏基本正確;聽記簡單的節奏、曲調,做到記譜規范,準確度高。第三學段:6至7年級的學生,主要以藝術實踐增強學生交流合作的能力,以學生對音樂的感知能力為主。在本學段,學生能獨立完成視唱稍復雜的短小樂譜,做到音高、唱名、節奏基本準確;聽記稍復雜的短小節奏或旋律,做到記譜規范,準確度高。第四學段:8至9年級的學生,主要以幫助學生建立個人的音樂思維和音樂認知,和1至2項藝術特長為主。這一學段的學生,能夠良好把握音樂所表達的情感思想,擁有編創音樂短作品的能力,并對生活中、社會上的音樂現象有個人看法。
三、音樂教育教學課程設計
以人音版二年級第六單元《兩只老虎》輪唱教學為例:據《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要求,執教者需遵循藝術學習規律,以及學生身心發展階段性、連續性的特點,明確二年級的學生處于從學前音樂教育的綜合活動到小學分科課程的過渡與銜接這一階段,完成第一學段的四個教學任務的音樂教育教學課程設計:趣味游唱、聆聽音樂、情景表演、發現身邊的音樂。筆者以《兩只老虎》輪唱教學為例,結合新課標理念下的教學任務,運用柯達伊教學法,進行音樂教育教學課程設計。《兩只老虎》(如圖二)是一首經典的法國兒童歌曲,4/4拍,大調式。一段體結構,兩個樂句多采用級進和重復的音樂技法構成。歌詞生動有趣,符合兒童心理特點,適合組織兒童邊唱邊游戲來進行教學。本節課運用輪唱的表現方式演唱,二聲部在第三小節進入,使上下兩個聲部形成對比。課程設計如下:
1.通過趣味游唱導入,引出曲目《兩只老虎》
趣味游唱是音樂教學方法之一,以歌唱為主,融合演奏、聲勢、律動、即興表演、舞蹈表演等多種表現形式及其活動內容,以趣味化游戲方式開展音樂教學。筆者會運用柯達伊教學法中經常運用的節奏卡片,手打穩定節拍,用“lü”唱出《兩只老虎》的旋律,在唱的過程中,筆者唱一句,學生一起跟唱一句,并在唱到Mi-Do對應的“老虎”“耳朵”“尾巴”的旋律時做肢體動作來表演,學生跟唱并模仿,完成導入歌曲《兩只老虎》的同時帶動學生完成簡單基礎的發聲練習。
2.聆聽音樂,引導學生的想象
音樂是聲音藝術與聽覺藝術,聆聽音樂是音樂教育的基石。通過聽音樂去學音樂是培養學生核心素養的必要途徑。良好的音樂聽覺是學生欣賞音樂的前提,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體驗必須積累音樂聽覺經驗。這對音樂的審美體驗有重大意義。教師播放音頻,聆聽《兩只老虎》,引導學生想象。(1)讓學生說出歌詞內容,聽到音樂表達自己通過音樂看到什么。引導學生說出特點:兩只老虎,一只缺少耳朵,一只缺少尾巴,很奇怪。(2)請學生聆聽音樂,隨音樂想象自己像小老虎一樣擺動身體。在師生的對話交流中了解歌詞的大意,初步感知音樂律動。(3)出示兩只老虎的卡通形象圖片,請最積極的兩名學生把老虎缺失的耳朵和尾巴的卡片粘貼上去。
3.運用情景表演讓學生學習《兩只老虎》輪唱
情景表演是依據歌曲的情景和主題,以音樂表現形式為主,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進行角色扮演、形象塑造、生活場景,使低年級學生的音樂教學貼近生活化、富有趣味性的簡單的綜合性教學方法之一。根據本首歌曲篇幅短小,內容明確且同樣節奏型重復的特點,語言和動作要密切配合,筆者會在聆聽和教唱環節,運用科爾文手勢視唱曲譜,鞏固學生唱名的學習。在完成齊唱后,讓學生以音樂為背景有感情、有節奏、清晰準確地用輪唱的形式朗讀歌詞,并讓先朗讀的學生想象自己是跑在第一名的老虎,第三小節加入朗讀的學生想象自己是跑在第二名的小老虎,營造出一前一后兩只老虎賽跑的感覺,為輪唱做預備練習。練習結束后,請學生和老師配合進行二聲部輪唱,并引發學生思考,由此引出輪唱的講解,讓學生區分齊唱和輪唱的不同,體會這兩種演唱方式帶來感受,鼓勵他們說出自己的想法。而后再請學生兩兩組合,完成兩只小老虎一前一后賽跑的二聲部輪唱,一邊表演一邊演唱,運用角色扮演,掌握輪唱的表現形式。
4.發現身邊的音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
“發現身邊的音樂”是指執教者以引導學生關注身邊的聲音和音樂為主,引發學生主動探究的能動性,關注更多的音樂和相關現象,并展示、交流自己的發現,領悟音樂與社會生活的關系,積極地參與身邊的音樂活動。在完成二聲部輪唱教學后,引導學生自創三聲部與四聲部的表演形式,讓學生自主三人組合或四人組合表演。把學生分成四組,請學生根據歌曲的情境表演,在音樂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讓學生相互配合,完整演唱《兩只老虎》四聲部輪唱。
四、結語
基于新課標的音樂教育教學設計研究,就是要明確音樂教學的“學”即教學內容是“什么”,怎么教,用什么樣的方法完成音樂教學是執教者必須透徹把握的行動指南。作為執教者,必須考慮音樂教學對象的兩個方面:一是接受教學的學生,二是學習的音樂教材。學生既是執教對象的客體又是學習的主體。因此,執教者要注重把握學生的特殊性,真正實現教學相長。
參考文獻:
[1]蘇李.音樂通識課程的育人價值意蘊及其生成[J].思想理論教育,2017,(09):107-111.
[2]仲偉明.音樂教學要在傳統文化上生根發芽[J].吉林教育,2018,(32):67.
[3]周暢.奧爾夫教學法在小學音樂課堂中的應用[J].文藝生活·下旬刊,2020,(5):194-195.
[4]朱子敏.新課標背景下初中音樂欣賞教學中的審美體驗研究[J].新教育時代電子雜志(學生版),2019,0(22):148.
[5]廖乃雄.音樂教學法[M].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5.07.
[6]朱洪.論初中音樂教育的實施[J].軟件(教育現代化)(電子版),2019,(9):60.
作者:王田田 單位:中北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