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園林景觀設計資源的廢物利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國家“十四五”規劃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強調“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綠色發展,可持續開發已成為各行業發展的共識。在城市綠地中,嘗試應用環保低碳景觀設計思維,合理利用各類廢棄物,挖掘其潛在生態價值和藝術價值,能夠為景觀設計材質應用提供新的思路。本研究選取揚州市攬月河濱水綠地地塊,在調研場地周邊環境及使用人群需求基礎上,將各類生產生活中廢棄物材料融入景觀設計中,利用藝術化處理手法,提高各類廢棄物的開發利用價值,在豐富景觀應用元素的同時,也能夠提高城市公共綠地科普教育價值,引導節約型景觀創造的新思路。
1廢氣物的特征與常規處理方式
1.1廢棄物的概述
廢棄物是指在生產建設、日常生活和其他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范圍內基本或者完全失去使用價值,無法回收和利用的排放物[1]。廣義包括固態、氣態以及液態廢棄物,狹義上多指固體廢棄物。本研究在景觀設計中應用的廢棄物是指固體廢棄物。廢棄物景觀化利用是指通過對廢棄材料的性能分析,利用其材料特性,在確保安全環保前提下,采用合理加工工藝和施工手法成為景觀造景中的各類元素,并提高廢棄物的再利用價值,降低景觀營造成本。
1.2廢棄物的特點及常規處理方式
廢棄物具有產生源分散、產量大、類型復雜、重復利用率低等特性,如不妥善處理,會對環境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如侵占土地,破壞地貌和植被;污染土壤,殺死土壤中的有益微生物和破壞土壤結構;污染水體,造成地表水的污染;破壞大氣,部分廢棄物會產生大量有害氣體。對于廢棄物進行處理是全球性的研究話題,現階段對于大量廢棄物往往采取分類收集、集中處理的方式進行。固體廢棄物包含大量有機物和無機物,往往需要根據廢棄物的再利用特征進行合理分類。傳統處理方式有3類:①土地填埋法。需要建造經過特殊防滲透工藝處理的設施,設置不同類型和構造的填埋場進行分類處理。處理量大、成本相對低廉,但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資源。②焚燒處理法。將固體廢棄物與空氣發生反應,生成二氧化碳、水和灰燼,經過凈化過濾后排入大氣中。體積減少,燃燒過程中的熱能還可以用于取暖和發電,但易產生大量的次生污染物,需要設置專門的尾氣處理裝置。③好氧堆肥法。主要針對生產生活中產生的各類有機物,在有氧條件下,通過生物化學反應對廢棄物進行分解,最終形成各類腐殖質,常用于土壤改良,提高土壤的肥力。具有處理成本不高、易操作的優點,但是堆肥過程中存在污染物富集的風險。
2廢棄物景觀化利用思路與方式
2.1廢棄物景觀化利用的基本思路
通過對各類固體廢棄物的特性進行分析,在保證無害化、可持續發展前提下,結合設計場地的造景需求,采用合適的設計手法和加工工藝,將各類廢棄物進行資源化整合。一方面可以減少廢棄物的處理成本和二次污染的幾率,降低能源消耗。另一方面,將各類固體廢棄物與園林景觀場地的營建結合,采用與常規景觀營造不同的造景形式,使用不同于一般景觀的材質,形成不同的藝術效果,提高大眾認識自然、尊重自然和愛護自然的意識,形成新穎獨特的景觀面貌。通過不同形式的開發利用,拓展景觀場地的功能復合型。從傳統美化環境,提供休閑游憩的基本功能,向科普性、展示性、體驗性和獨特性功能轉化。將園林景觀場地的綜合效益最大化,減少能源消耗,提高資源利用率[2]。
2.2廢棄物景觀化利用的方式
2.2.1改善土壤質地。各類綠地養護管理中會產生大量的綠化廢棄物,經過不同方式的篩分和處理,用于不同區域的場地維護。綠化廢棄物一般是指自然凋落或是整枝修剪產生的,包括大量的樹干、樹枝、樹葉、草屑等[3],富含大量有機物質和營養物質,主要成分為纖維素、多糖和木質素[4]。通過合理的堆肥方式,可獲得比較優質環保的有機肥,能解決目前一般綠地土壤存在密實度高、有機質含量低、透水性差、通氣性差的問題[5]。比如近年來北京大興區園林部門大力推廣利用木屑進行地面覆蓋,可以提高植物根系周圍土壤的保水力,也可以減少雜草的滋生,降低維護成本。
2.2.2塑造地形骨架。園林景觀設計中,地形形成整個場地的骨架,是工程量較大的項目,工程成本中所占的比例較高。塑造地形需要使用大量土方,可以利用城市建設中產生的大量無毒無害建筑垃圾,結合場地的地形設計要求,填埋建筑施工中產生的渣土、棄土。用于場地的洼地填埋、山地填高、微地形塑造和礦坑修復等空間的處理。比如,石家莊市華電建筑垃圾消納場的綠地公園的營造,利用城區建筑垃圾,經過細化分類和無害化處理后,進行堆山造景,形成地勢錯落的山林景觀。
2.2.3特色景觀營造。隨著時代發展,大眾審美水平提高,景觀空間作為居民生活的重要場所,景觀呈現的方式越來越強調獨特性和創新性,對于景觀創造的手法和表現材料載體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景觀特色化的營造可以借助于各類廢棄物,營造主題突出的特色化景觀。在吸引民眾目光的同時,寓教于樂,增強場地的吸引力。比如,近年來舉辦的北京地景藝術節,利用100余t的各種廢棄材料,將樹干、枯枝、落葉、樹皮和草莖等制作完成不同主題的藝術作品,呈現不同的設計主題與制作方法,推動廢棄物的再利用價值,創新景觀空間建造的新方式。
2.2.4與其他景觀元素結合。園林景觀的空間營造,除了準確功能定位外,還需要通過不同的景觀元素塑造空間。除了作為場地骨架的地形要素外,建筑、雕塑、景觀小品、景墻、水體、山石、鋪地和植物等元素的應用也同樣重要。在進行各類要素的細化設計中,可以選用合適的廢棄物,打造特色化的新景觀。傳統園林中常見的花街鋪地,常采用碎的石片、瓷片和磚瓦等材料,結合各種鵝卵石,鋪設具有傳統寓意的紋樣,與景觀空間主題呼應。比如,蘇州拙政園的海棠春塢景點,地面使用各色碎料拼合海棠紋樣,呼應院落的數株海棠和室內的案幾裝飾紋樣,營造幽靜嫻雅的氛圍。
3廢棄物景觀化利用的應用實例——以揚州市攬月河濱水綠地為例
3.1項目概況
該設計地塊位于揚州市真州中路和同泰路的交匯口,占地面積17850m2。河道處最長約510m,寬度約32m。場地周邊主要為居民住宅區,附近建有小學、商業中心等配套設施。現有場地的地勢有較大起伏,植被配置多樣,使用頻率高,可達性強。但是也存在以下問題:①場地設計總體布局簡單,出入口設置不明顯,空間類型單一;②缺少主題明顯、特色化標志性的景觀場所;③場地水系景觀處理方式單一,沒有形成豐富多樣的濱水景觀區;④場地景觀設施單一,主要是通過石材鋪設的園路,連接形式幾乎相同的景觀亭,缺少變化,場地設施破損,缺少維護。
3.2設計構思與總體布局
揚州自古有“月亮城”的美稱,“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道出了揚州城與月亮之間的關聯度。月亮文化不僅出現在大量的詩文歌賦中,也出現在建筑對聯匾額中,同時也出現在揚州城的地名店名中。本綠地設計方案中呼應月亮文化的主題,如圖1所示。主體骨架利用弧線作為主要的圖案構成,通過取名為“攬月橋”的觀景橋,將河流兩岸連接,猶如彎月擁抱河流,穿插不同大小的弧線空間,表現月亮在不同時間段、不同形式的多重弧線狀態,感受自然變幻的奧妙,體會日月星辰的變化。通過賞月、觀景的過程,欣賞山、水、樹、花、鳥和魚的不同景致,體悟詩、書、畫的意境。同時,在景觀營造中,利用多種不同廢棄物進行造景,在體現文化性、觀賞性和地域性的前提下,突出特色化、節約化和科普性的景觀營造思路,拓寬城市綠地的營造手法新途徑。如圖2所示,本設計大致可劃分為5個區塊,包括主入口藝術展覽區、兒童娛樂區、生態綠植區、老年休閑區以及濱水觀景區,不同區塊體現不同的功能屬性,為不同使用人群服務。主入口藝術展覽區利用各類廢棄物作為主要的造景材料,設置較大的藝術景觀設施作為重點;兒童娛樂區主要利用地形特點建造的滑梯、沙丘等,穿插使用廢棄物材料,為兒童帶來不同的娛樂體驗;生態綠植區主要選擇各種類型的植物,形成豐富多樣的四季景觀,調節小氣候,并能為鳥類等生物提供棲息地;老年休閑區則偏重老人活動的需求,利用各類廢棄物與其他造景元素結合,提供安靜的休憩停留空間和健身活動區域;濱水觀景區,臨水而建,采用廢棄物進行駁岸處理,形成重要的觀景場所。
3.3特色景觀區
3.3.1主入口藝術展覽區。該區域位于場地的南端入口處,利用不同的弧形圖形分割空間,采用扇形和橢圓形的形式劃分內部區域,增加空間層次。入口小廣場開闊,起到指引作用。場地主空間的景觀以竹類廢棄物為主要材料,竹竿為主要支撐結構材料,配合不同寬度的竹蔑,形成4個大小不同、形式各異的竹構建筑。充分展示竹類廢棄物再利用的方式,展現傳統竹材的新型加工技法,了解竹構建筑的造型之美。園內鋪地采用廢舊瓦片作為鋪地材料,利用廢棄的建筑材料進行二次利用,襯托竹文化的古色古香。場地周圍的植物配置種植不同類型的竹類植物,比如剛竹、烏哺雞竹、桂竹、黃稈竹、鵝毛竹和鳳尾竹等。可以利用場地更新采伐的竹子進行社區親子活動,方便就地取材(圖3)。
3.3.2生態綠植區。該區域采用豐富的植物種類造景,形成幽深林密、鳥語花香之景。主要活動區域由弧形陽光草坡和雕塑花壇小廣場組成,周圍以水杉密林環繞,營造較為安靜的生態休閑空間,林木茂盛,綠樹成蔭,形成天然氧吧。林地一側設置由廢棄建筑材料和不同大小的砂礫搭配而成的旱溪花境,配置多種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比如鋪地柏、細葉芒、金紋蒲葦、萱草、百子蓮和玉蟬花等植物形成富有野趣的多樣空間。在密林中間,散布設置大小不同的本杰士堆。本杰士堆是一種新型的園林生態設施,起源于德國,在國內不斷發展[6]。采用場地內養護修剪的枯枝、樹葉、雜草搭建,形成篝火狀的結構,并在周邊配置香花蜜源植物,吸引野生動物的聚集,創造多個野生動物棲息地,豐富生態多樣性。雕塑小廣場的中心采用周邊收集而來的廢舊金屬構件,經過焊接、打磨、著色形成特色樹樁造型的景觀裝置,呼應場地的設計主題(圖4)。
3.3.3濱水觀景區。該區域位于場地中間區域,主要分為南北2個活動空間,采用跨越水系兩岸的長弧形漫步跑道連接,南岸的憩水廊架與北岸的靜心亭形成對景。在駁岸形式的處理上,南岸形成緩坡狀自然水系,北岸則選擇階梯錯落的多層大臺階,視野開闊,層次感強。南側種植紫葉李、雞爪槭和櫻花,景色宜人,廊架前種植草本芍藥,凸顯地方特色,北側配置銀杏和桂花,盡顯秋季之景。場地內建造有高大的半圓形鋼結構景墻,采用回收不同大小的不銹鋼材料,切割打磨后,裝飾弧形景墻的表面。弧形漫步跑道采用防腐木與廢棄玻璃組合鋪設,形成多段玻璃棧道,能夠增強游人的新奇感。景觀廊架的柱身采用工業制造中廢棄的金屬條進行裝飾。水體的駁岸采用大小粗細均勻的樹干或粗枝,截斷后密排布設于水邊,結合蘆葦、菖蒲、鳶尾、再力花和水蔥等植物形成自然穩定的河岸結構。
4結語
隨著時代的快速發展,人們對綠色發展的高度需求,廢棄物的科學再生利用已成為人類進步、社會發展的重要命題。現代城市景觀除了應滿足人類休憩娛樂、放松身心的基本功能之外,應該更多地拓展景觀創造的新思路,嘗試將各類廢棄物經過科學化、藝術化的手段應用到綠地中,減少資源的浪費,增強場地的獨特性、前瞻性、教育性。廢棄物雖然缺失了其原始功能,但通過合理化的二次利用,依然具有很強的生態文化價值。廢棄物的景觀化利用,可以作為節約化園林營造的有效途徑,促進社會和諧發展。(收稿:2022-06-20)
參考文獻:
[1]溫昕.廢棄物的藝術再造[J].藝術科技,2016,(01):65-66.
[2]張雯.節約型園林背景下城市廢棄物在景觀中的應用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8.
[3]周麗.城市園林綠化植物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現狀[J].江蘇林業科技,2016,43(4):49-52.
[4]田赟.園林廢棄物堆肥化處理及其產品的應用研究[D].北京:北京林業大學,2012.
[5]于祥民,高發明,孔愛輝,等.園林廢棄物在城市綠地中的推廣應用及前景分析[J].現代園藝,2018,(15):164-165.
[6]陳瑞氓,李湛東.淺談本杰士堆在園林中的應用[J].現代園藝,2021,(17):76-78.
作者:盧燕 居萍 楊凱波 李賓賓 單位:揚州市職業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