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詩歌翻譯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3-01-25 10:36:34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詩歌翻譯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詩歌翻譯論文

      篇(1)

             參選指導:《論文翻譯格式》精選論文題目翻譯格式,格式嚴謹,要夠專業才行!

      要求:

             1、按照西華大學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內容要求進行;

      2、原文附在英文翻譯成的中文后面;

      3、教師必須評閱并簽字;

      4、題目為三號黑體,原文和譯者為小四號宋體,一級標題為小三號黑體,二級標題為四號仿宋加粗,其余各級標題為小四號宋體,正文小四號宋體。

      5、所有行距:最小值16磅。

      6、外文翻譯是畢業設計(論文)的主要內容之一,必須學生獨立完成。

      7、外文翻譯譯文內容應與學生的專業或畢業設計(論文)內容相關,不得少于15000印刷符號。

      8.外文翻譯譯文用A4紙打印。文章標題用3號宋體,章節標題用4號宋體,正文用小4號宋體,20磅行距;頁邊距上、下、左、右均為2.5cm,左側裝訂,裝訂線0.5cm。按中文翻譯在上,外文原文在下的順序裝訂。

      9、年月日等的填寫,用阿拉伯數字書寫,要符合《關于出版物上數字用法的試行規定》,如“2005年2月26日”。

      10、所有簽名必須手寫,不得打印。

          本科畢業設計(論文)外文翻譯譯文

      學生姓名:院(系):專業班級:指導教師:完成日期:20年月日

            英語論文題目翻譯格式參考標準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

      本科生畢業設計(論文)

      英文翻譯

      學生姓名:

      學號:

      專業:年級:指導教師:

      日期:2011年4月15日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制

      題目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單位

      翻譯者

      年級、專業,姓名,學號

      原文摘要(黑體,小四號):摘要內容…………(小四號宋體)

      正文格式:按照英文原文格式。

      ...............

          英文翻譯

      學生姓名:

      學號:

      專業:年級:指導教師:

      日期:2011年4月15日

      交通與汽車工程學院制

      題目

      原文作者

      原文作者單位

      翻譯者

      年級、專業,姓名,學號

      原文摘要(黑體,小四號):摘要內容…………(小四號宋體)

      正文格式:按照英文原文格式。

      篇(2)

          一、 生態翻譯

          生態翻譯理論是21世紀初由胡庚申教授提出并不斷發展完善的一門新興理論。該理論借用達爾文的生物進化論思想來探討翻譯活動的主體與環境的關系,認為翻譯生態與自然生態在某種程度上相類似,譯者的翻譯活動即“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的選擇活動”[3]。這里的翻譯生態環境是指 “原文、源語和譯語所構成的世界,即語言、交際、文化、社會,以及作者、讀者、委托者等互聯互動的整體” [4]。翻譯即譯者在翻譯生態環境下的適應與選擇的交替循環過程,如自然界也有適者生存、汰弱留強的機制,強調了譯者的中心地位和主導作用。生態翻譯學把翻譯放在一個多維的空間考量,把翻譯看作多因素制約平衡的活動。

          二、 葛浩文

          葛浩文(Howard Goldblatt)是美國著名的翻譯家,翻譯了包括蕭紅、楊絳、馮驥才、賈平凹、李銳、劉恒、蘇童、畢飛宇、姜戎、王朔、莫言等幾十位名家的四十多部作品,包括蕭紅的《蕭紅小說選》、賈平凹的《浮躁》、 李銳的《舊址》、王朔的《玩的就是心跳》、蘇童的《米》,以及莫言的《紅高粱家族》、《豐乳肥臀》和《酒國》等。

          他的翻譯對中國文學作品向西方傳播可謂功不可沒。賈平凹的《浮躁》經他翻譯獲得了1989年美孚飛馬文學獎,朱天文的《荒人手記》經他與夫人林麗君合譯于1999年獲美國翻譯協會年度獎,姜戎的《狼圖騰》2007年在香港文學節上獲曼氏亞洲文學獎。莫言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葛浩文無疑是一大功臣。正如莫言所說,“許多既精通英語又精通漢語的朋友對我說,葛浩文教授的翻譯與我的原著是一種旗鼓相當的搭配,但我更愿意相信,他的譯本為我的原著增添了光彩。” [5]

          伴隨著愈來愈高的文學翻譯聲譽,葛浩文的翻譯觀也越來越受到關注。本文基于作品實例、譯者訪談和譯者文章著作等,嘗試從生態翻譯學的理論視角來對葛浩文的翻譯觀進行研究和解釋。

          三、葛浩文的翻譯觀

          (一)譯者中心,適應選擇

          生態翻譯學認為,譯者是翻譯活動的中心,在翻譯過程中起主導作用。“譯者在翻譯過程中首先要‘適應’翻譯生態環境,然后,譯者又要依據翻譯生態環境決定對譯文的‘選擇’” [6]。

          葛浩文充分意識到譯者的中心地位,并充分實踐著這個主導性作用。首先在作品選擇上,有出版社委托他翻譯的,有作者本人給的,也有他自己偶然看到、找到作者為他翻譯的。但他 “基本上只翻譯自己喜歡的作家作品” [7]。比如他為莫言翻譯,就是他自己找到莫言的。“我最早讀到的莫言的小說是《天堂蒜薹之歌》,……我就寫信給莫言,莫言回信說很高興能翻譯他的小說。后來我又讀到《紅高粱》……馬上跟莫言說,《天堂蒜薹之歌》是很了不起,但是我覺得作為他的第一本與英語讀者見面的作品,《紅高粱》會是更好的選擇。” [7]可見葛浩文不僅是主動選擇莫言的作品翻譯,而且還給莫言打開國外讀者市場的第一部作品的選擇給出了建議,這就已經平衡了譯者興趣、作者利益、源語和目的語文化背景差異、讀者偏好等因素。葛浩文還說,“很多時候一部作品能不能翻譯,還得考慮出版社的市場利益” [1]。葛浩文能對多方利益兼顧,對多種因素的權衡,很好適應翻譯生態環境,充分發揮譯者的中心作用。

          具體到譯文,葛浩文在忠實與背叛之間出色地把握著平衡。在翻譯《狼圖騰》時,下面這段文字葛浩文全部略去不譯。“但是,陳陣還是不敢將中國古人和西方某些歷史學家,對蒙古民族的仇視和敵意講給老人聽。到了草原,陳陣不敢再吟唱岳飛的《滿江紅》,不敢‘笑談’,‘渴飲’。” [8]他考慮到,一方面很多歷史文化典故很難三言兩語翻譯過去,加太多注解又會令讀者失去興趣,另一方面刪除該處對作品精神影響不大,所以在原文和讀者之間,他做了這樣的選擇。而在《酒國》中,葛浩文把 “孔夫子門前念《三字經》,關云長面前耍大刀。”[9]翻譯為:“This is like reciting the Three Character Classic at the door of Confucius, or engaging in swordplay in front of the warrior Guan Yu.” [10]短短一句話里有三個文化負載詞,背后有豐富的典故。考慮到儒學和中國歷史文化在西方的傳播,這里葛浩文基本采取直譯,僅在關云長前加一 個“warrior”簡單點明這句話的邏輯。 何時該忠實,何時該背叛,并沒有哪個翻譯理論可以為譯者提供一個標準化的參數進行比照,因為翻譯行為背后的影響因素錯綜復雜,且動態變化。葛浩文在翻譯時非常明確譯者是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后做出選擇的人。 (二)汰弱留強,適者生存 生態翻譯學認為,譯者的適應與選擇反映

          在具體翻譯操作上就是遵循“優勝劣汰”、“汰弱留強”的原則。淘汰不合適的翻譯,留下譯者認為最恰當的翻譯。

          葛浩文具體翻譯操作策略上文已略有提及,這里再舉一例。《狼圖騰》的原作里,每一章前面都有幾句從中國典籍里找出來的、起提綱挈領作用的按語。但葛浩文在翻譯時都刪除了。比如第一章的按語就引用了范文瀾《中國通史簡編·第一編》里一句“‘犬戎族’自稱祖先為二白犬,當是以犬為圖騰。” [8]引經據典對中文讀者是有吸引力的,但西方讀者未必喜歡,而且非三言兩語可以說清,若非要加注解釋,反而削弱了小說的力量。葛浩文翻譯這部作品時進行了多處大刀闊斧的刪除或改寫,汰弱留強,剩下展現在西方讀者面前的是一部引人入勝的作品。

          從另一角度看,葛浩文翻譯得到翻譯界的認可和推崇恰好證明了他的翻譯策略是正確的,也印證了適者生存這個道理。

          (三)譯有所為

          “譯有所為”的內涵,“一是,譯者從事翻譯有其特定的動因(側重主觀動機);二是,翻譯出來的東西可以做事情(側重客觀效果)” [4]。

          葛浩文的成就背后,有著主客觀兩方面“譯有所為”的推動。

          一方面,葛浩文熱愛翻譯,乃興趣所在。他曾說:“當我覺得某部作品讓我興奮不已的時候,我就不由自主地萌生一種將其譯成英文的沖動。換言之,我譯故我在。當我意識到自己是在忠實地為兩個地區的讀者服務時,那種滿足感能讓我在整個翻譯過程中始終保持快樂的心情。”[11]正是這份熱忱,奠定了葛浩文翻譯成就的基礎。

          另一方面,葛浩文認為翻譯是一種跨文化的交流活動,可以促進文化傳播,特別是促進他中國文學在西方的推廣。他曾說道,“其實美國人愛什么,我也不知道。我只知道我愛中國文化,中國文學。”[7] 從中可看出,葛浩翻譯并不是一味迎合美國讀者口味,而是把他自己喜歡的作品傳播出去。莫言的《紅高粱》在他翻譯下在美國成功賣出了兩萬冊左右,《狼圖騰》英譯本在國外受到了熱捧。

          四、結語

          葛浩文的翻譯思想是在大量的翻譯工作基礎上積累形成的,筆者只是從一個新的視角對他的翻譯觀進行了整理和提煉,希望對翻譯工作者有所啟發。對于譯者來說,如果能從生態翻譯學角度重新思考自己在翻譯中的地位、翻譯的目的、具體翻譯策略的選擇等問題,也許有助于突破自身翻譯水平的瓶頸。

          參考文獻

          [1] 舒晉瑜./gmw.cn/01ds/2005-08/31/content_297896.htm. 2005-08-31

          [2] 胡安江. 中國文學“走出去”之譯者模式及翻譯策略研究:以美國漢學家葛浩文為例 [J]. 中國翻譯, 2010, (6): 10-16

          [3] 胡庚申. 翻譯適應選擇論 [M]. 武漢: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16, 108.

          [4] 胡庚申. 生態翻譯學的研究焦點與理論視角 [J]. 中國翻譯, 2011, (2): 5-9.

          [5] 莫言. 我在美國出版的三本書 [J]. 小說界, 2000, (5): 170-173.

          [6] 胡庚申. 關于“譯者中心”問題的回應 [J]. 上海翻譯, 2011, (4): 7-9.

          [7] 季進. 我譯故我在:葛浩文訪談錄 [J]. 當代作家評論, 2009, (6): 45-56.

          [8] 姜戎. 狼圖騰 [M]. 武漢: 長江文藝出版社, 2004: 3, 14, 15.

      篇(3)

      計算機應用技術可以通過利用計算機進行數據信息的收集、處理和分析等,最終達到管理人員的信息輸出要求。將計算機應用技術應用到工程項目的管理中,可以更好的解決項目中瑣碎問題的查找和歸類,實現有序的項目管理,同時還可以有效的提高工程項目的管理效率。

      1工程項目管理中計算機技術的應用

      1.1多媒體技術

      因為多媒體技術在當今社會的不斷發展,在工程項目管理中,硬件水平也得到了不斷提高。得益于多媒體技術在工程管理中的不斷深入,從前需要實打實的進行展現的一些工作步驟如今可以以軟件的形式更加方便快捷的進行技術性的工作,這樣具有突破性的技術其影響力也是不容小視的。但是,雖然軟件為工程項目管理工作提供了許許多多的方便,可與此同時,工作人員在享受軟件為工作帶來的更多的便利的同時,也承受著更高的風險。因為軟件系統不只是一個程序,程序與程序之間相互影響,一旦出現問題,相互影響導致出現問題的概率攀升。而縱觀如今的建筑行業中的施工管理,許多建筑施工單位對于管理并不重視,無論是最基礎的管理還是后續的管理,都處于放任狀態,這樣的管理現狀不僅對單個建筑施工單位的影響不好,對于整個建筑行業的發展都是極為不利的。在工程項目管理中,所要接觸到的信息量時十分巨大的,這些信息量的處理及其消耗人力,并不是領導具有優秀的領導能力,員工具有行動力就可以很好的得到解決的。關于這種軟件的開發,其難度是可想而知的,現如今,雖然相關的技術程序已經不斷的涌現,但真正做到優秀的、萬無一失的軟件,還需要相關的技術人員在這條道路上,不斷地進行探索。

      1.2網絡技術

      在工程單位進行一個大型項目的建設工作的時候,無論是前期的溝通洽談,中期的建設工作還是后期的合作處理,都需要來自工程各個方面的人員進行實施的溝通和談判,而往往這些人員由于工作性質的不同,所在地經常會進行變換,這個時候,為了得到及時的溝通和接洽,在網絡上建立一個可以隨時進行溝通的網絡社交平臺是十分重要的。在網絡社交平臺的選擇上,我們可以選擇將資料和其他文件進行保存的論壇,也就是BBS,在這里,工程項目中來自各個位置的人員都可以進行溝通,獲得信息,進行技術上的技術交流,確保工程能夠順利完成,減少突發狀況的發生,也給整個工程提供了更多的方便。

      2現如今工程項目管理中的缺陷

      在工程項目管理中假如計算機技術的幫助無疑是給現代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帶來了十分巨大的便利,也為工程項目管理工作得以更好額進行創造了一種新的可能,但是,縱觀目前的工程管理現狀,計算機應用技術在工程項目管理上的運用還存在著諸多問題,這些問題影響著工程項目管理更快的發展,也需要得到一個及時地解決。

      2.1關于硬件

      作為科技設備,計算機在安裝上需要進行許多的資金投入,無論是購買計算機本身的費用,還是安裝時所需要的電纜、網絡附加費用和安裝計算機時所需要消耗的安裝費用等,都是一筆不菲的數目。但是,關于硬件上的資金問題雖然看起來是一個不小的問題,可實際操作起來還是十分的容易解決,就目前的狀況來看,大多數的項目管理領導在計算機設備和計算機技術上的投資是十分大方的,他們也很愿意在這方面進行金錢投資,因為一方面,計算機應用技術確實能夠為工程項目管理帶來方便,有著很強的實際應用意義,可以為企業本身創造更大的經濟利益。另一方面,加大計算機應用技術的投入,也可以提升企業整體的現代感和形象度,對于企業形象的樹立,有著很大的作用。

      2.2關于軟件

      篇(4)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2,5913f2008)O1-0051-03

      1 問題的提出

      我們建立一個描述學校教務的數據庫,該數據庫涉及的對象包括學生的學號(sno)、學生姓名(sname)、所在系(sdept)、系主任姓名(Mname)、教師姓名(Tname)、課程號(cno)、成績(Grade)。假設用一個單一的關系模式來表示,則該關系模式的屬性集合為:

      U={Sno,Sname,Sdept,Mname,Tname,Cno,Grade}

      從這個關系模式中,我們可以看出存在以下問題:

      (1)數據冗余太大

      比如:Sdept,Mname等列中數據項重復出現,這將浪費大量的存儲空間。

      (2)更新異常(update Anomalies)

      由于數據冗余,當更新數據庫中的數據時必然造成麻煩,例如,張一改

      換了系,從計算機系調到自動化系,則需從整個關系中逐一找到其對應的元組進行修改,若漏改一處則造成數據矛盾。

      (3)插入異常(InsertionAnomalies)

      在StudentI表中,主碼是由學號和課程號組合而成的,兩者取值都不允許是空值。這樣,若有一新學生來報道,會由于他沒有選修任何一門課程而無法將其信息插入表中,這樣就形成了插入異常。如果一個系新成立,尚無學生,就無法把這個系及其系主任的信息存入數據庫,這樣也形成了插入異常。

      (4)刪除異常(Deletion Anomalies)

      在Studentl表中,若刪除張三,則整個元組不復存在,連同自動化系主任吳總這一信息也會一并刪掉,這樣會引起信息丟失。

      關系數據庫規范化理論是用來研究如何將一個“不好”的關系模型轉化為一個“好”的關系模型。其基本思想是通過合理的分解關系模式來消除其中不合適的數據依賴。以解決數據冗余、更新異常、插入異常、刪除異常問題。

      2 函數依賴

      函數依賴是數據依賴的重要組成部分,1NF,2NF,3NF,BCNF就是在函數依賴范疇內實現分離。函數依賴的定義:設R(u)是屬性集u上的關系模式。x,Y是的u子集。若對于R(u)的任意一個可能的關系r,r中不可能存在兩個元組在x上的屬性值相等,而在Y上的屬性值不等,則稱x函數確定Y或Y函數依賴于X,記作X->Y。

      在R(u)中,如果x可以推導出Y,并且對于x的任何一個真子集x’,都有x’不可以推導出Y,則稱Y對x的完全函數依賴。本例可以看出的完全函數依賴為:(學號,課程名)――成績。

      在R(u)中,如果x可以推導出Y,但Y不完全函數依賴于x,則稱Y對x部分函數依賴。本例可以看出的完全函數依賴為:學號――姓名,系。

      在R(U)中,如果x可以推導出Y,Y不屬于X,Y可以推導出Z,則稱x對z的傳遞函數依。本例可以看出的傳遞函數依賴:學號――系――系主任。

      3 規范化

      規范化的基本思想是逐步消除數據依賴中不合適的部分,是模式中的各關系模式達到某種程度的分離,就是實現概念的單一化,關系模式的規范化過程是通過對關系模式的分解來實現的,把底一級的關系模式分解為若干個高一級的關系模式。關系數據庫規范化理論認為,一個關系數據庫中的每一個關系都必須滿足一定的約束條件,稱為范式。范式分為六個等級,一級比一級要求嚴格,一個較低范式的關系,可以通過關系的無損分解轉換為若干較高級范式關系的集合,這一過程就叫做關系規范化。

      3. 1 1NF

      在一個關系中,各字段均是不可再分的基本數據項,且不存在重復字段,則稱該關系滿足第一范式。第一范式的關系是從關系的基本性質而來的,任何關系都必須遵守。我們從表1中就可以看出第一范式不是一個好的關系,其原因就是關系模式存在數據冗余、更新異常、插入異常、刪除異常等問題。尋求解決這些問題的方法,這就是規范化的目的。

      3.2 2NF

      若R∈1NF,且每一個非主屬性都完全依賴于碼,則R∈2NF。

      將1NF轉化為2NF,其實質是采用投影分解法,將一個1NF的關系無損分解為幾個2NF的關系。分解方式為:將部分函數依賴(學號――姓名,系)單獨提取出來,把表分解為Student2和SGrade,分別如表2、表3。

      分析Student2,其中仍然存在以下問題:

      (1)數據冗余大。計算機,王總各重復了兩次。

      (2)更新異常。若計算機更換主任,則必須重復修改計算機每個學生對應的主任的名字,若漏改一處則造成數據矛盾。

      (3)插入異常。如果新開設一個系,會因為沒有招生而不能插入相應的信息。

      (4)刪除異常。若刪除張三,則整個元組不復存在,連同自動化系方面的信息一并刪掉,這樣會引起信息丟失。

      存在以上問題的原因就是學生信息表中存在傳遞函數依賴:學號――系――主任。

      3.3 3NF

      關系模式R中若不存在這樣的碼x,屬性組Y及非主屬性z使得x->Y,Y->z成立,則稱R∈3NF。

      要想使Student2滿足第三范式,就是消去掉表中的傳遞函數依賴,方法仍是對表的無損分解。分解方式為:將傳遞函數依賴單獨提取出來,把表分解為Student3和Sdeptxx,分別表4、表5。

      分析Student3,仍然存在數據冗余問題。計算機重復了兩次。

      篇(5)

      2、目錄

      3、中文摘要及關鍵詞

      4、英文摘要及關鍵詞

      5、正文

      6、全文腳注

      7、參考文獻

      8、附件

      9、 封底

      二、論文各部分具體要求

      1、封面:應包括論文題目、專業名稱、研究方向、本人姓名及學號、論文完成日期、指導教師及職稱等內容,統一用打印方式。

      2、目錄:包括摘要、引言、各章節標題、文獻附錄(包括圖目、表目、譜例等)及其所在頁碼,依次編列。

      3、中文摘要及關鍵詞:碩士論文的中文摘要1000-1500字左右。摘要應說明工作目的、研究方法、成果和結論。力求語言精煉,突出本論文的創造性成果。為便于文獻檢索,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本論文的關鍵詞(3-5個)關鍵詞須符合《漢語主題詞表》(中國科學技術情報研究所、北京圖書館主編,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0年出版)的規范。

      4、英文摘要及關鍵詞:英文摘要內容須與中文摘要相對應,以便于國際交流。摘要下方另起一行注明與中文關鍵詞相對應的英文關鍵詞(3-5個)。

      5、正文:是學位論文的主體,正文篇幅一般為15000-30000字左右,其中,理論專業字數不少于三萬字,正文部分一般包括:

      (1)緒論:或稱序言、引言,說明選題的目的和意義,指明論文的研究范圍,要求對該論題國內外研究現狀進行必要的文獻綜述。

      (2)本論:為論文的主體部分,應包括論點、論據與論證過程。論點要求有新見解或新發現,提出新觀點;論據要求充分翔實、準確可靠;論證過程要求結構嚴謹、層次清晰、概念明確、邏輯嚴密。能體現出研究者本人自覺而訓練有素的方法論意識。文字表達力求規范、準確和流暢。

      (3)結論:論文應有結論,結論應該明確、精煉、完整,闡述自己的創造性工作在本研究領域中的意義和作用。嚴格區分本人的研究成果與導師或其他人的科研成果的界限。

      6、全文腳注:凡引用或轉引他人觀點或文獻資料,均應如實說明、詳加注釋,力求準確、客觀。文章所有注釋及引文出處一律采用腳注。要求注明作者、文獻名、來源(期刊名稱、年份、期數、頁碼,書籍需注明出版單位、年份、頁碼,網上資料需注明網址和時間)。

      7、參考文獻: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7714-87《文后參考文獻著錄規則》,要求只列出自己閱讀過、文中引用過、正式出版和發表的文獻資料。要求注明作者、題目、來源(期刊名稱、年份、期數,書籍需注明出版單位、年份)。外文文章應列出原名。中外文獻分開,中文文獻按著者姓氏筆劃排列,英文文獻按字母順序排列。中文在前,英文在后。

      8、附件:第一手資料或新發現材料要求以附件形式提供。

      10、封底

      三、論文的書寫與排版要求

      1、本規范以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標準GB7713-87《科學技術報告、學位論文和學術論文的編寫格式》為基準制定。

      2、提交紙質文本和與之一致的電子文本。電子文本用WORD軟件編輯保存為“。doc”格式文件。紙張與版芯均采用WORD軟件的默認值,即:A4紙張(210mm×297mm),上下邊距為250mm,左右邊距為260mm.紙質文本與電子文本統一格式,用A4標準大小的白紙,雙面打印。正文中的附圖和譜例必須為插入的電子文本。

      3、字體要求:中文字體統一使用宋體,英文字體使用Times New Roman.

      4、字號要求:

      正文中的一級標題:小三號字

      二級標題:四號字

      三級標題:小四號字

      四級標題:五號字

      標題一律用粗體(Boldface),標題體系須一致

      正文一律用五號(10.5號)字,1.5倍行距

      引文一律用五號(10.5號)楷體字,1.5倍行距

      篇(6)

      編寫要求

      報告、論文的中文稿必須用白色稿紙單面繕寫或打字;外文稿必須用打字。可以用不褪色的復制本。

      報告、論文宜用A4(210mm×297mm)標準大小的白紙,應便于閱讀、復制和拍攝縮微制品。報告、論文在書寫、掃字或印刷時,要求紙的四周留足空白邊緣,以便裝訂、復制和讀者批注。每一面的上方(天頭)和左側(訂口)應分別留邊25mm以上,下方(地腳)和右側(切口)應分別留邊20mm以上。

      范文賞析:

      病例教學法在高血壓病教學中的應用分析

      【摘要】高血壓是臨床常見病多發病,在教授高血壓病時,單靠課堂的理論講授達不到能力培養的目的,學生在學習高血壓病時不能很好地將理論知識運用到臨床實踐中來,缺乏對高血壓病的綜合分析、思考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影響了學生的學習效果。文章分別從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病例式教學的意義及特點、病例式教學的基本方法、病例式教學法在高血壓病教學中的應用四個方面進行闡述,以提高教學質量和課堂學習效果為目的。

      【關鍵詞】病例教學法高血壓教學應用

      高血壓是一種持續血壓過高的疾病,會引起中風、心臟病、血管瘤、腎衰竭等疾病。在高血壓病教學中,由于高血壓病內容復雜、理論性很強,若是用傳統的教學方法則達不到教學目的,學生難以將理論與臨床實際應用融會貫通,降低了學習效率。為了使學生能夠更好的學會理解運用高血壓知識,可以采用病例教學法進行教學,現將病例教學法的教學體會報告如下。

      1.傳統教學模式存在的弊端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由教師根據教科書上的內容安排,照本宣科式的教學,在講解疾病過程中,常常忽略了疾病的發病機理、癥狀表現及與臨床實踐的結合。致使學生難以理解、對疾病的掌握不完全,難以進行深度廣度的延伸,從而教學目標教學質量都沒有達到要求。

      2.病例式教學的意義及特點

      病例式教學法是指通過對具體病例的分析、討論、推理及判斷,來達到教學目的得一種方法。學生通過對病例的研究思考,提高學生對問題的分析決策能力,并且提高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態度,使學生積極的參與到課堂學習中來,符合醫學綜合性課程、創新綜合性實驗的需要。

      病例式教學具有生動、趣味的特點,在病例式教學中,可以很好的激發學生的興趣,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采用病例式教學具有一定實用性,對學生臨床學習有很大幫助,因為病例都是來源于臨床實際,通過對病理等的分析可以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豐富臨床知識;病例式教學的直觀性能夠更便于學生理解,加深學生記憶;病例式教學的啟發性,能夠加強學生的思考能力,啟發學生對知識的更深入理解[1]。

      3.病例式教學的基本方法

      3.1課堂設疑

      在課程開始前,可以提出幾個關于教學內容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再開始講授課程,講授的課程需要圍繞問題進行,最后通過課堂上的講授,使學生能夠解決之前的問題。這種方法可以吸引學生注意力,加強學生對新課的好奇心。

      3.2病例直觀展示

      在課堂上直接的將與病例相關的圖片、幻燈片等同病例一同展示給學生,學生現場見過疾病病變都比較少,這種直觀的方法可以使學生記憶深刻,提高課堂氣氛,更助于學生理解記憶。

      3.3病例比較鑒別

      在教授完一個或者多個例子后,可以給學生準備幾個類似的病例,讓學生通過所學知識,對給予的病例進行鑒別,使得提高學生對各病例的診斷。

      3.4病例課后作業及考核評價

      為了鞏固學生在課堂上所學的知識,可以在課堂結束后布置病例給學生,讓學生在課下思考研究,從而達到教學目標。在考試或者考察時,可以將病例以問題的形式交給學生,以來檢驗學生近期的學習情況。

      4.病例式教學法在高血壓病教學中的應用

      在高血壓病教學中,使用病例教學法可以幫助學生理解深奧的理論概念,更好地完成教學目標,為臨床實踐打下堅實基礎。

      首先,對學生進行分組,隨機分為多個小組,并設立小組長,小組長負責策劃、設計、組織此次高血壓病例教學活動,檢驗小組成員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程度。小組成員負責提供相關資料,對問題進行探討研究等。

      其次,根據高血壓病教學的目標,及難點和重點,根據實際情況選擇典型案例,并把相關資料發給學生,指導學生進行小組研究討論。教師對各小組的疑難問題進行解答,適當的進行小組指導,并協調各組之間的溝通。

      再次,各小組成員根據高血壓病例資料進行課前討論,小組長檢驗成員的學習成果。教師可以針對病例重難點對學生進行相關輔導。

      最后,進行病例教學課,開展小組討論,然后進行組與組之間的討論,最后各小組各出一位成員進行發言,教師考察學生對高血壓病例的掌握熟練度、診斷方法、思路等,根據情況做出評價,可作為平時測驗成果。并根據學生發言情況對學生進行進行輔導,啟發學生創新思路,時刻把握課堂節奏,掌握課堂討論的整體方向,最后教師對此次活動進行總結,對學生出現的問題及忽略的細節進行講解分析,帶領學生再次對高血壓病例重難點進行鞏固學習,促進學生的學習效果。

      教師在采用病例式教學時應該注意一些問題。在設計病例內容時,要與課堂內容緊密結合,要設計有針對性的病例,如果針對性不強很有可能會誤導學生,起到反作用。不宜設計過多的臨床知識,要充分考慮到各層次學生的接受能力,避免學生理解困難,但是在學生所學知識越來越多的情況下,教師就可以選擇一些面廣、復雜的病例。在課堂上適當的組織討論,教師要把握好討論主線避免跑題現象,注意將理論和實際結合,根據學生實際情況調整課程講解的深度廣度,以上都是需要教師在病例教學中應注意的,教師要做到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以提高教學質量為宗旨。

      5.結語

      篇(7)

      近代啟蒙思想家,翻譯家嚴復根據自身翻譯經驗結合古人所言,在《譯天演論例序言》中提出:“譯事有三難,信,達,雅。求其信已大難矣,顧信矣不達,雖譯猶不譯也,則達尚焉。”“《易》曰:`修辭立誠。'子曰:`辭達而已。'又曰:`言之無文,行而不遠。'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此言一出引起翻譯界的呼聲一片,稱贊者大有人在,質疑者也不乏其人,還有不少翻譯家取“信、達、雅”中部分發出肯定之聲,也有取部分并加入自己理解另得三字標準之人。總的來說近百年來,嚴復的翻譯思想對中國翻譯界影響重大,對“信、達、雅”三字的研究更是汗牛充棟。嚴復本人除了提出“信、達、雅”和“達旨”的翻譯思想外更有洋洋灑灑近170萬字的翻譯作品,其中最為人們所稱道的有《天演論》、《原富》、《社會通詮》、《注意》、《群學肆言》、《群己權界論》、《穆勒名學》、《名學淺說》,而其中《天演論》一直是譯屆時賢所熱議的譯本。按照嚴復的解釋,我們可將“信、達、雅”之“信”理解為忠實原文,“達”指語言通順暢達,而“雅”根據陳富康在《中國譯學史》中的敘述,“偏重于美學上的‘古雅’”。對于嚴復這一翻譯思想,譯界人士的見解有三類:第一,稱贊嚴復翻譯作品并贊賞“信、達、雅”翻譯思想;第二,只贊同一部分的;第三,贊同一部分并且加上自己理解形成新的三字標準的。而本文作者以為,在不同的時代、文化、社會背景下,對于一個概念的理解應是與時俱進的。自嚴復提出該翻譯思想至今近百年里,中國社會經歷了不少變革,對于譯學界更是如此。故而,本文接下來將簡單介紹之前所提到的三種見解并加以評論,另外會分析在當今社會“信、達、雅”在不同類型的作品翻譯中的側重點。

      一、譯界于“信、達、雅”之見解

      嚴復的“信、達、雅”三字原則一出,便引無數譯論者競相評論。首先,其中有不少人對此三難推崇備至,例如郁達夫(1924)在《讀了生的譯詩而論及于翻譯》中稱“信、達、雅”三字是翻譯界的金科玉律。而常乃慰(1984)稱嚴復將“信、達、雅”三難看做“文章之正軌,譯事之楷模”,真是極其中肯的認識,這三事是無論作家或譯家共同必須的修養。郭沫若(1954)在《談文學翻譯工作》中高度肯定這三字標準稱:“嚴復對翻譯工作有很多的貢獻,他曾經主張翻譯要具備信、達、雅三個條件。我認為他這種主張是很重要的,也是很完備的。”徐永煥(1963)在《論翻譯的矛盾統一》中稱:“嚴復的‘信、達、雅’顯然直到今天還是一般人公認的翻譯標準。”90年代初,陳富康在其專著《中國譯學史》中這樣評價:“繼往開來,言簡意賅,意義重大,影響深遠。”從以上所述的幾位譯論者的評價中不難看出他們對于嚴復的主張的態度是贊揚的,認為“信、達、雅”是幾近完美的。其次,贊揚之聲之外,也有譯論者進一步解讀“信、達、雅”,并認為在翻譯實踐中這三字宜取部分以用之。這類論述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是肯定“信”、“達”否定“雅”的。例如:在《怎樣提高我們的文學翻譯質量?》中,張威廉認為,“信”、“達”這兩個詞已經足夠說明對譯文質量的要求,“雅”的提出是多余的。齊宗華在《略倫口譯》中結合口譯實際,強調信與達是主要的。另外一種是贊同“信”、“達”并再加一個字來闡述自己的翻譯觀的。例如:劉重德曾提出“信”、“達”、“切”。總的來說不論是贊揚,批評或是全盤否定,“信、達、雅”三原則一直是譯論者的關注點。肯定者能夠在這三字原則的指導下進行有效的翻譯實踐,部分肯定者取其認為的精華加以應用,而否定者在否定的同時根據自身實踐經驗提出適合自己的方法繼而提高自己的翻譯水平。因此,“信、達、雅”這三字原則總體上對中國翻譯界帶來的是推動和助力作用。

      二、“信、達、雅”在詩歌翻譯中的體現

      f到將“信、達、雅”作為翻譯譯事楷模來指導翻譯,《天演論》首當其沖作為評判的代表。而不得不說的是,也正是這部譯著引來眾多議論。而早期的譯論者們有人稱贊《天演論》古雅優美,文學性很強,是“信、達、雅”之集中體現。也有人詬病《天演論》翻譯違反了嚴復自己提出的“信、達、雅”的標準。《天演論》是譯自英國著名的生物學家赫胥黎撰寫的兩篇論文”Evolution and Ethics”(《進化與倫理》)和”Prolegomena”(《進化與倫理?導言》),這兩篇論文主要揭示了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客觀規律。嚴復的翻譯在當時無疑起到了振聾發聵的作用,引無數愛國人士深思。而對《天演論》的詬病則是嚴復翻譯中的一些改動,比如改第一人稱為第三人稱,以及將許多英國的俗語、典故改為中國的傳統按語等。這些譯法無疑在形式甚至是內容上未達“信”。而考慮當時國情,懂英文人士較少沒有條件了解外國文化,這種改變也情有可原,嚴復用一種曲折求進的方法使譯文更加易于當時的中國人接受。而采用文言文翻譯則是做到了他所言之“爾雅”,但這也為后代的翻譯批評論者埋下伏筆,反對的譯論者大多認為“雅”字是不必要的甚至是影響“信”和“達”的。事實上,嚴復所說的“雅”在《天演論》里的應用只是為了服務當時的目標讀者――有知識的士大夫。因此這一點毋庸置疑是沒有什么問題的。我們不妨從目標讀者的角度來考量“雅”是否符合嚴復的標準,即詩歌的英譯是否完成了譯者對目標讀者所想要產生的影響。英譯詩歌的目標讀者是熱愛中國文化或者有意了解中國文化的外國讀者,那么這些讀者首先英文水平是過關的,能夠讀懂英文并準確理解意思。其次,目標讀者對中國具有一定的了解和認識。而英譯詩歌的目的是發揚中國的古典文化,增進外國人對中國的了解。從這個角度來看,“雅”不可與嚴復當時所說同日而語,但從完成譯者心愿的角度來看,也達到了異曲同工之妙。

      自“信、達、雅”提出至今近百年,大有人前赴后繼的證實或者證偽。也有人解讀出不同的意義來應用并自圓其說。故而,翻譯理論是總結自實踐而又高于實踐可用于指導實踐的理論基礎。“信、達、雅”三原則不論作為翻譯理論還是評判標準時日已久,凡物存在必有其存在之合理理由,作為近百年后的又一代翻譯工作者,在實踐中應根據具體情況具體文本來分析應用嚴復“信、達、雅”三原則。

      要以“信、達、雅”三原則來探討詩歌的翻譯,那么首先要說說詩歌是什么。詩歌是一種特殊的文學形式,中國人一般最初接觸的便是朗朗上口的《詠鵝》或者《靜夜思》。因此在一開始人們對詩的印象是:有特定的字數,五言或者七言;有特定的格式,律詩或絕句;有特定韻律,首韻或尾韻等等。但在接觸國內外各種類型的詩歌后,便發現除了上述的規律外,詩歌不論篇幅形勢如何,往往言詞有力精干,表達內容和情感豐富。如朱乃長教授在《英詩十三味》中所定義:“詩是一種比一般語言表達內容更多,而且表達的更加有力和巧妙地語言形式。”那么,嚴復提出的“信、達、雅”翻譯三原則在評判詩歌翻譯時是否有效呢?選詩句翻譯來加以分析。

      曹操《短歌行》中有一句:“月明星稀,烏鵲南飛”的翻譯:

      譯本一:

      The stars are few, the moon is bright.

      The raven southward wings his flight.

      英國漢學大師翟里斯(Herbert Giles)譯。

      譯本二:

      When the stars are few and the moon shines brightly,

      Magpies and ravens are winging their way southward.

      臺灣人李杏村翻譯。

      首先,從“信”的角度分析。詩中的“烏鵲”在這里是指“喜鵲”,而譯本一中譯為烏鴉,譯本二干脆已成了兩種鳥類。這么看,這兩種譯本都沒有做到“信”,即“忠實原文”。

      再從“達”的方面,即從“通順達意”的方面。以上兩個翻譯版本都很通順,將詩中所描述的基本場景再現出來了。忽略不信的部分,詩歌中的場景俱全,通順達意。

      最后,從“雅”來看。在嚴復提出“信、達、雅”翻譯原則之初,“雅”是指爾雅,即使用文言文使譯文優美,但這首詩是將漢語譯為英語,我們不能要求其使用古英語來翻譯。故而來看《現代漢語大詞典》中對“雅”的釋義:正;合乎規范;高雅不俗;優美古代指標準語。嚴復所說的“雅”與第三條釋義接近,而在這里分析時可選取“雅”所涵蓋的其它標準來作為依據。首先用“正;合乎規范”來看,兩個譯本均使用標準英語翻譯,并沒有出現俚語和俗語。而從“高雅不俗;優美”的角度來看,由于語言差異兩者都表明了詩的大意但是沒有保留詩的韻律。因此只能基本滿足“雅”,做到用合乎規范的語言來表述。但結合目標讀者以及作者想要達到的效果來看,這兩句翻譯可以體現中國詩歌中的意象,使讀者了解中國古典文化的含蓄之美。由以上對兩句古詩的翻譯可以看出,“信、達、雅”翻譯原則也可適用于詩歌翻譯的評析中。

      自嚴復提出“信、達、雅”翻譯三原則以來已近百年,這期間不乏有譯論者評論嚴復的理論僅適用于自己的翻譯作品,甚至在自己的作品中都沒有得以體現。這樣的評論無疑太過刻薄,對于任何作品的評論都該結合譯者所處的時代背景、文化背景、作者O定的讀者群等等。翻譯是穿著鐐銬舞蹈,難于創作且處處受限于原作。從上述詩歌翻譯的賞析來看,“信、達、雅”有它獨到的價值和意義,作為譯論者和翻譯工作者應全方位的觀察和應用。翻譯的理論大多相同,應用時也是如此,盡可能物盡其用融會貫通使理論回歸實踐。

      參考文獻:

      [1]嚴復. 《天演論》譯例言[C]∥羅新璋. 翻譯論集.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

      [2]劉重德.翻譯原則再議――在海峽兩岸文學翻譯研討會上的發言[J].外國語,1993(3):32-33.

      [3]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2.

      [4]郁達夫,“讀了生的譯詩而論及翻譯”,見羅新璋,《翻譯論集》[C],北京:商務印書館,1982年,第390頁。

      [5]常乃慰,“譯文風格”,見《翻譯研究論文集》(1894-1948),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1984,第369頁。

      篇(8)

      一、引言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其除了能夠表達詩人的思想情感外,也會反映一定的社會現象。因此詩歌翻譯并不容易,對譯者資質具有很高要求。郭沫若既是著名的詩人也是著名的翻譯家,尤其擅長詩歌翻譯。他結合自己的詩歌翻譯實踐提出了“風韻譯”這一翻譯理論,認為詩歌翻譯重在重現詩歌的內在韻味,而非外在形式。然而,這一詩歌翻譯理論卻引發了眾人的批評和爭議,有人甚至認為郭沫若譯詩是在“胡譯”。本文將以雪萊的《西風頌》為例,從詩歌形式、詩歌內容和詩歌意象這三個方面來評析郭沫若的“風韻譯”,探究郭沫若譯詩是否是在“胡譯”,希望能對外國詩歌“引進來”和中國詩歌“走出去”起一定的借鑒作用。

      二、詩歌翻譯和“風韻譯”

      從19世紀50年代開始,中國就有了英語詩歌作品的漢譯,它比林紓通過別人口譯開始翻譯小說至少要早四十多年,開創了中國近代翻譯文學之先河。[1]111由此看來,詩歌翻譯的歷史由來已久,而關于詩歌翻譯的理論也不在少數。早期如胡懷琛曾在《海天詩話》序中寫道:“歐西之詩,設思措詞,別是一境。譯而求之,失其神矣。然能文者,擷取其意,鍛煉而出之,是合乎吾詩范圍,亦吟壇之創格,而詩學之別裁也”[2]192。與郭沫若同是創造社創始人之一的成仿吾認為:“有些人把原詩一字一字譯了出來,也照樣按行寫出,便說是翻譯的詩;這樣的翻譯,即很精確地譯出,也只是譯字譯文,而絕不是譯詩”[2]274。而著名的詩人聞一多則認為:“翻譯都得經過理解與表達這兩個步驟,而譯詩的第二個步驟則更有特殊的要求,即必須也是‘詩’,必須以詩譯詩”[2]278。由此看來,這些大家雖然對于譯詩的觀點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認為譯詩時最重要的是要譯出詩的內在韻味。

      1920年春,請郭沫若代譯《歌德詩中所表現的思想》一書中所引的歌德詩,郭沫若在為此文寫的《附白》中首次提出了“風韻譯”。他在《附白》中寫道:“詩的生命,全在它那種不可把捉之風韻,所以我想譯詩的手腕于直譯意譯之外,當得有種‘風韻譯’”[2]260。1923年4月,他在《討論注譯運動及其他》一文中對“風韻譯”進行了細致的闡釋,他指出:“我們相信理想的翻譯對于原文的字句,對于原文的意義自然不許走轉,而對于原文的氣韻尤其不許走轉……在不損及意義的范圍之內,為氣韻起見可以自由移易”[2]261。郭沫若“風韻論”的一大特色在于認為譯文是可以不用忠實于原文的,所以這引起了許多批評和爭論,有些人甚至認為郭沫若譯詩是在“胡譯”。下面筆者將以雪萊的《西風頌》為例,從詩歌形式、詩歌內容和詩歌意象這三個方面來評析郭沫若的“風韻譯”,探究郭沫若譯詩是否是在“胡譯”。

      三、郭沫若譯《西風頌》

      《西風頌》是英國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代表詩歌之一,寫于1819年,那時正值工人革命運動時期。在英國,工人階級正與資產階級展開斗爭,努力爭取自身的生存權利。在這樣的背景下,雪萊寫下了《西風頌》,通過詠唱象征革命力量的西風,表達詩人對革命終將勝利的信心,以及對英國即將擁有光明未來的展望。

      (一)詩歌形式

      詩歌的形式美主要表現在韻律和節奏上。韻律是詩歌的靈魂,是詩歌不同于其他文學體裁的一個重要方面。韻律不僅能夠起強調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能給人們帶來美的享受。節奏是詩人表達自己情感的關鍵,每一次停頓都能給讀者帶來不同的感受。

      1.韻律

      韻律對于詩歌至關重要,詩人的情感可以通過和諧統一的韻律傳達出來。而英語是多音節的語言,漢語卻是單音節的語言,因此完全保留下原詩的韻律形式絕非易事。為了盡可能保留原詩的韻律,在韻律上做些改變是必不可少的。而郭沫若則認為,在譯詩過程中保留原詩的內在韻味才是至關重要的。

      雪萊的西風頌一共五節,每節都是一首十四行詩,其韻腳都遵循aba, bcb, cdc, ded, ee的模式。以這首詩的第一節為例,郭沫若的譯詩完全沒有保留原詩的韻腳模式。但就郭沫若的譯文而言,它有著自己的一套韻腳模式。首先,全詩韻腳以/ang/和/i/為主,局部則采用了中國詩歌的押韻方式,如/chuang/、/shi/、/yang/和/xiang/這四句就模仿了中國古詩四言絕句的押韻方式。其次,因為郭沫若是四川人,前后鼻音不分,所以最后兩個對句/yin/和/ting/其實是押韻的,符合原詩的/ee/的押韻方式。最后,郭沫若特別注重局部的押韻,他將“wild West Wind”譯成“不羈的西風”,以尾韻代替原詩的頭,希望能重現原詩的風韻。郭沫若譯詩沒有顧忌原詩十四行詩的形式,這是他譯詩的不足之處。然而,他譯詩時重視的是內在氣韻的傳達,并且以讀者中心,重視讀者的感受,就這些而言,他的譯詩是成功的。

      2.節奏

      節奏是詩歌的另一個重要因素。英漢語言不同,所以中文詩歌和英文詩歌在節奏方面是有所差異的。在譯英文詩歌時,中國詩人普遍采用以頓代步再現原詩的節奏,以頓代步即以詩行中的意組或音組作為頓[3]66。英文詩歌以重音作為節奏點,而中文詩歌則用頓作為節奏點。

      再以這首詩的第一節為例,這一節采用的是五音部抑揚格,節奏十分整齊且錯落有致。而郭沫若的譯詩并沒有遵循原詩的節奏,他的譯文每行長短不一,也沒有以五頓來體現原詩的五音部。郭沫若譯詩采用的是自由詩的形式,這與他所處的時代有關。五四時期,全社會提倡用新文學取代舊文學,所以郭沫若創造了自由詩體。他的代表作《女神》就是采用了自由詩體,文學成就頗高,是我國新詩的奠基之作。由此可見,郭沫若譯詩雖然沒有重現原詩的節奏,但結合他所處的時代背景,可以看出他譯詩并不是在胡譯,他重在傳達詩的內在氣韻,他對全詩總體氣韻的把握是比較成功的。

      (二)詩歌內容

      詩歌的內容是指詩人意圖向讀者傳達什么。原詩內容的傳達對譯者來說并不容易,而遣詞造句則是詩歌內容傳遞的一個重要方面。遣詞是指詞匯的選擇,造句則是指句法的整合。郭沫若在遣詞造句方面精心雕琢,意圖傳達出原詩歌的內容。

      1.詞匯

      亞里士多德認為“詞是語言中最小的意義單位”。[4]300郭沫若身處五四時期,那時外國文學對中國文學影響頗大,尤其中國的新詩明顯受到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影響。也正因為五四時期正是新詩蓬勃發展的過渡時期,所以郭沫若的翻譯用詞古雅,傳其神韻,更具有中國傳統文化色彩。[5]20

      在譯詩的選詞方面,郭沫若向來隨性、偏于古典。以《西風頌》的第三節為例,首先,郭沫若善用動詞,在譯文第一句中,一個“睡”字就為讀者勾勒一幅平靜的畫面,突顯出地中海的平靜。后面又用“搖漾”、“吹破”、“掀起”等動詞突顯西風的強烈。其次,郭沫若選詞時偏向于選取四字格。漢語四字格是中華文化的瑰寶,體現了漢語的博大精深,其語言短小精悍,蘊意無限。“燦爛晶波”、“城樓宮殿”、“苔G花香”、“畫里韶光”、“熏風沉醉”、“狂濤巨浪”、“愴惶沮喪”等四字格的使用使得譯文讀起來朗朗上口,節奏感強,具有言簡意賅的效果,后兩個詞更凸顯出了西風的威力。還有最后一句的“西風喲”,這個詞帶有中國傳統的民歌色彩,使得譯文具有犯星移木咧泄特色。郭沫若的用詞不僅傳達出了原詩的情感,而且體現了漢語的特色,有利于讀者接受。

      2.句法

      因為英語講求“形合”,而漢語講求“意合”,所以翻譯時做到完全的對等是不能的,尤其對于詩歌翻譯而言更是如此。為了傳達出原詩的內容,郭沫若譯詩時就句法層面做了一些整合。再以《西風頌》的第三節的前六句為例,郭沫若的譯文幾乎把原詩的順序全部打亂了。他以“The blue Mediterranean”開頭,并將“where he lay”和“Beside a pumice isle in Baiae’s bay”連在一起翻譯,并在“Quivering within the wave’s intenser day”前添加了主語“樓殿”,而且句數也從六句整合成了五句。經過這一整合,突出了主題,表現出了地中海的平靜和西風的強烈,而且行文符合漢語的習慣,便于讀者理解。

      (三)詩歌意象

      詩歌是語言的精華,而意象是詩歌的靈魂。[6]∫虼耍欣賞詩歌時除了要對詩歌的形式和內容進行分析外,對詩歌意象的分析也是至關重要的。意象是內在情感的外在物化,寓意之象、以象寫意。

      1.比喻意象

      比喻意象是詩人在物與物、情與物之間創造、設置、構建出的一種新的關系。[7]12比喻意象有兩種表現形式,明喻和暗喻。

      原文:

      Thou, from whose unseen presence the leaves dead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8]72

      Are driven, like ghosts from an enchanter fleeing[8]72

      譯文:

      你雖不可見,敗葉為你吹飛,

      好像魍魎之群在詛咒之前逃退[9]99

      這兩句詩句選自《西風頌》的第一節,因為有“好像”和“like”,這兩句詩句明顯采用了明喻的修辭手法。原詩將“leaves dead”比喻成“ghosts”,“west wind”比喻成“an enchanter”。在西方,“ghosts”指的是幽靈,“an enchanter”指的是魔法師,如果郭沫若直接將它們譯成“幽靈”和“魔法師”的話,對于當時還不太了解西方文化的中國讀者而言,這會造成他們理解困難。所以,郭沫若將“ghosts”譯成“魍魎之群”這一頗具中國特色的四字格,將“an enchanter”譯成“詛咒”,這樣的譯文有助于中國讀者的理解,領略原詩的韻味。

      原文:

      Wild Spirit, which art moving everywhere;

      Destroyer and preserver; hear, oh hear![8]72

      譯文:

      不羈的精靈喲,你是周流八垠;

      你破壞者兼保護者,你聽喲,你聽![9]99

      這兩句詩句選自《西風頌》的第一節,這里的“art”是動詞“be”的變體,與后面的“moving everywhere”構成了現在進行時,原詩用定語從句和現在進行時描述了西風此時所處的狀態。在郭沫若的譯文中,他采用了暗喻的修辭手法,將“Wild Spirit”喻為“周流八垠”,“周流”指環繞著流動,四周繞一圈地流動,“八垠”出自《魏書?高允傳》:“四海從風,八垠漸化”,指的是八方的界限。“周流八垠”不僅與原詩的“moving everywhere”相契合,描述出了西風四處流動的狀態,而且沿用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易于中國讀者接受。

      2.象征意象

      法國象征主義詩人波德萊爾認為,象征就是運用有聲有色的物象來暗示內心的微妙世界。[10]26在詩歌中,詩人通過對物象突出的特征進行描繪,引發讀者產生聯想,使讀者能夠領會詩人的情感。

      原文: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8]80

      譯文:

      嚴冬如來時,哦,西風喲,

      陽春寧尚迢遙?[9]102

      這句詩句選自《西風頌》最后一節的最后一句。這里的“Winter”代表的是冬天,象征著英國此時所處的黑暗時期,而“Spring”則代表的是春天,象征著英國革命成功后的美好未來。郭沫若將“Winter”譯成“嚴冬”,將“Spring”譯成“陽春”,“嚴”寓意“嚴寒”,“陽”則指的是“太陽”,象征著“溫暖”。“嚴”和“陽”前后形成鮮明的對比,更能突顯出革命終將勝利,光明的未來終將來臨這一主題。所以,就筆者而言,筆者認為郭沫若的譯文更能向讀者傳達原詩人的內心情感,更能引起讀者情感的共鳴。

      四、結語

      通過研究分析,筆者認為郭沫若譯詩時雖沒有一字一句地按照原詩來翻譯,但是顯然并不是在胡譯。在研究郭沫若的譯本時,我們不能僅僅只關注詩歌形式這一點,而是要從詩歌形式、詩歌內容和詩歌意象等各個方面綜合考慮,同時也要考慮到郭沫若所處時代的時代背景等等,這樣才能對郭沫若的譯詩做出公正中肯的評價。

      因為中英是兩種完全不同的語言,完全的翻譯是不可能的。所以,郭沫若譯詩以“風韻論”為指導思想,重視翻譯原詩的內涵意義,而非外在形式。同時,他在譯詩時以讀者為中心,充分考慮讀者的感受,使譯詩更符合漢語的表達習慣。中國詩歌想要“走出去”,首先得“引進來”,郭沫若的譯詩可以對外國詩歌“引進來”起一定的借鑒作用,從而有利于指導中國詩歌“走出去”。

      參考文獻

      [1] 孫慧慧.郭沫若的詩歌翻譯研究――以《雪萊詩集》英譯本為例[D].山西:山西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4.

      [2] 陳福康.中國譯學理論史稿(修訂本)[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3] 王東風.詩人譯詩的詩學解讀:兼評查良錚譯《西風頌》[J].外語研究,2014(3):63-70.

      [4] 陸國強.現代英語詞匯學[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12.

      [5] 梁建.雪萊詩歌的翻譯比較[D].山西:山西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6] 宋蕾.詩歌意象與翻譯[D].北京:外交學院碩士學位論文,2002.

      [7] 祝菊賢.論魏晉南朝詩歌中的比喻意象[J].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4):12-17.

      篇(9)

      英語專業本科生畢業論文選題可以在三個大的方向中進行,即英語文學,語言學和翻譯學。各個大方向中又可以選擇小的方向,具體解釋如下:

      1.英語文學:選擇英語文學的畢業論文選題可以從三個方向進行:國別文學研究、文學批評理論研究和比較文學研究。

      在進行國別文學研究選題時,一般選取英國文學或美國文學中的某一經典作家(如海明威),某一經典作品(如《雙城記》),某一寫作手法(如象征手法的運用)或某一文學思潮(如浪漫主義運動)作深入研究。但在選擇作家或作品時最好選擇在文學史上作為經典的作家或作品。有個別流行作家或作品極富盛名,容易引起學生的興趣,如《飄》或《荊棘鳥》,學生有強烈愿望選擇它們作為研究對象。在不可避免上述情況時,應該盡可能地挖掘作品內在的深刻含義,不能流于膚淺的分析。

      文學批評理論的選題一般不太適合英語專業本科生,因為該理論知識的學習在英語專業研究生階段,本科生一般不具備文學批評理論的知識結構。這個方向的選題可以有關某一文學批評理論,一文學批評術語的闡釋或某兩種或以上的文學批評理論的比較。

      比較文學研究就是將兩個以上的作家或作品進行比較。這兩個作品或作家可以是同一國別的(如“雪萊與拜倫的詩歌比較”),也可以是不同國別的(如《牡丹亭》與《羅密歐與朱麗葉》)

      2.語言學:選擇語言學的畢業論文選題可以在兩個大的方向進行:普通語言學和應用語言學。

      普通語言學的研究就是對于英語語言的任何一個方面的研究,如對一種詞性、或一種時態、或拼寫、語調等等方面的研究(如“一般現在時及其交際功能”)。

      應用語言學包括教學法的研究和其它一些新興的應用語言學分支的研究。師范專業或本身從事教師職業的學生選擇教學法方向的較多。在這個方向選題,也要避免過大范圍的選題,而應對一個具體問題進行研究,最重要的是要結合教學實踐或實驗。這個方向的好的選題有:“個性與英語教學”,“方言對英語學習的影響”等。

      3.翻譯學:翻譯學的選題一般可以在兩個方向上進行:翻譯理論以及翻譯活動。對翻譯理論的研究就是探討某一種翻譯理論等等。相比之下,對翻譯活動的研究更多一些,這些選題可以是對一種語言現象的翻譯、或一種修辭格的翻譯的研究(如“漢語成語的英譯”)。應該注意的是,在對翻譯活動作研究時,往往需要某種翻譯理論支撐,總結規律,并對這一活動作出評價,要避免僅僅時例子的羅列。

      相關推薦:

      篇(10)

      [中圖分類號]G1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3115(2016)10-0016-02

      中國和伊朗都是有著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的文明古國。公元前2世紀開通的絲綢之路將兩國緊密聯系在一起,中國對波斯文明的探究自古就沒有中止過。1971年,中國和伊朗正式建交之后,兩國高層互訪增多,各領域友好合作關系不斷加強。2013年,主席提出了“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2016年1月,訪問了處于“一帶一路”中轉站的伊朗,中伊關系翻開全新篇章。隨著兩國關系的穩步發展,我國學者對伊朗的研究也漸趨廣泛、深入,中國的伊朗學研究蓬勃發展。

      一、關于伊朗文學的研究

      對伊朗(波斯)文學的研究始終都是我國伊朗文化研究的傳統和重點所在,在上世紀未到本世紀初的幾年里,我國翻譯、出版了大量的伊朗文學作品和一系列研究伊朗文學的論著,取得了顯著的成績。但自本世紀初起,隨著世界局勢的變化,學界加大了伊朗政治、外交關系等的研究力度,而對伊朗文學的研究有所減少。

      ㈠對伊朗作家、作品的介紹和研究

      伊朗的古典文學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古典文學作品,尤其是詩歌仍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如林姝的《一路荊棘,一路陽光――中的悲傷與美麗》(《福建論壇》[人文社會科學版],2011專刊)介紹了波斯詩人菲爾多西的偉大史詩《列王紀》反映出的悲傷基調和人物及語言的優美。魏丕植的《讀魯米》(《黃河之聲》,2013.10)介紹了波斯大詩人魯米及其詩歌。王汝良的《在中國》(《東方論壇》,2014.5)認為,《阿維斯塔》的研究價值體現在宗教、神話學、歷史學、文學、民俗學等諸多領域,在中國對其譯介和研究雖然有了一定的基礎,但仍存在廣闊的空間。穆宏燕的《主線故事探源》(《國外文學》,2015.1)分析了《一千零一夜》主線故事從印度到波斯再到阿拉伯的發展演變軌跡。

      當然,對現當代伊朗作家、作品以及文學思想的研究也是近年伊朗文學研究的內容之一。穆宏燕的《兩大獎項與伊朗新世紀小說》(《外國文學動態》,2013.6)對獲得古爾希里文學獎和賈拉勒?阿勒?阿赫瑪德文學獎的新世紀伊朗小說進行了梳理。《20世紀的伊朗女性解放思潮與女性詩歌》(《職大學報》,2015.3)論述了伊朗幾位女詩人在女性解放思潮的影響下,為20世紀伊朗詩歌的繁榮做出的重要貢獻。武磊磊的《赫達雅特研究在中國》(《雪蓮》,2015.21)對伊朗著名小說家薩迪克?赫達雅特的生平概況進行了介紹,對其作品的譯介和研究現狀也進行了梳理和歸納。

      ㈢中國文學與伊朗文學比較研究

      中伊兩國的文學都非常發達,這就使得文學比較研究成為可能,從比較中我們可以發現兩者的異同以及互動。張廣興的《酒里人生――李白飲酒詩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比較》(2011年南京師范大學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碩士學位論文)探討了李白與歐瑪爾?海亞姆飲酒詩思想內涵的異同,并從跨文化的角度探析了其異同的原因。韓文慧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學傳播與影響――以對的影響為例》《昌吉學院學報》,2013.1)將波斯英雄史詩《列王紀》與中國新疆柯爾克孜民族英雄史詩《瑪納斯》進行了比較,指出《列王紀》對《瑪納斯》在外部結構的譜系式與內部結構的悲劇意識方面都產生了潛移默化的影響。李丹的《從波斯文學中的儒道精神內涵看文化的相似與溝通》(《學理論》,2012.3)指出從中世紀波斯兩位作家海亞姆與薩迪的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中國傳統儒道思想的影子。作者認為這種文化相似性是個體思維發展的共同之路、現實政治的被動引導以及兩國文化的客觀交流等因素所導致的。

      ㈢對伊朗文學名著翻譯的研究

      波斯詩人歐瑪爾?海亞姆的代表作《魯拜集》,因英國學者菲茲杰拉德的英譯而聞名于世,“五四”時期經、郭沫若等人的譯介傳入中國。90多年來,《魯拜集》的漢譯層出不窮,它所引發的關于詩歌翻譯的討論也經久不衰。邵斌、繆佳的《互文性與詩歌衍譯――以菲茨杰拉德和黃克孫翻譯為例》(《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11.4)、王一丹的《跨越東西方的詩歌之旅――從(魯拜集)的最初漢譯看文學翻譯成功的時代契機》(《新疆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6)、張建偉的《主要譯本比較》(《綿陽師范學院學報》,2012.9)等論文對《魯拜集》的各種譯本及詩歌翻譯的相關理論與途徑進行了探討。

      二、關于伊朗電影的研究

      伊朗電影經過100多年的曲折發展和幾代電影人的努力,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作品頻頻在世界各主要電影節上獲獎,已成為一種獨特的伊朗電影現象,引起中國研究者的廣泛關注。

      ㈠對著名導演及其作品的研究

      20世紀80年代以來,伊朗影壇涌現出賈法?帕納西、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馬基德?馬基迪等一批優秀的電影導演,他們為伊朗電影在世界上贏得了廣泛贊譽,我國學者對他們的作品進行了比較深入的分析。唐燦燦的《從遮蔽到解蔽――解析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電影評介》,2014.17)用存在主義理論從敘事角度解讀了的馬基德?馬基迪電影的敘事方法。梅云慧的《賈法?帕納西?節制的現實主義大師》(《電影文學》,2015.1),結合帕納西的生平經歷及電影作品,探討了隱現在其作品中的現實主義元素。《往返運動中的旅行者:論阿巴斯?基亞羅斯塔米的電影》(《電影新作》,2014.1)論述了阿巴斯導演利用往返運動的主題深刻反思了伊朗現實的現代化進程以及個體的生命哲學。

      ㈢對某部電影作品的多角度研究

      阿斯哈?法哈蒂導演的《納德和西敏:一次別離》在2011~2012年大放異彩,斬獲了包括第84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在內的40多個獎項。我國學者撰寫了大量論文,從電影的主題、拍攝手法、敘事風格等多個角度對這部電影進行了全方位的評述,僅中國知網收錄的就有40多篇。如唐燦燦的《“私欲”與“道德”的博弈――論中宗教力量的鏡語表達》(《北京電影學院學報》,2012.5),王向輝的《西敏的離婚訴求――從看知識女性的生存困境》(《太原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2),朱自然、唐科霞的《淺析電影(一次別離)敘事中的新現實主義色彩》(《環球人文地理》,2014.14)等。

      對其他電影作品分析的論文也有一些,但數量上遠遠少于《一次別離》。如趙鑫、黃兵的《尋找與希望一(何處是我朋友的家)讀解》(《電影文學》,2012.24),黎燕敏的《電影(天堂的孩子)的敘事藝術》(《電影文學》,2012.14),張愛民的《殘酷與愛的雙向書寫――(背馬鞍的男孩)評析》(《名作欣賞》,2011.17)等。

      ㈢中伊電影作品比較研究

      中伊電影作品的比較研究,既有具體電影作品的比較,如肖鷹的《中國電影要國際化視野,不要全球化模式――與的比較研究》(《貴州社會科學》,2012.3),張金堯、韓天棋的《文化背景和美學修養的比較一以伊朗電影(一次別離)和中國電影(親愛的)為例》(《電影評介》,2015.21),唐仁躍的《真情摹寫與矯情錯位――和之比較》(《當代文壇》,2014.3);地有類型電影的整體比較,如王春鳴的《伊朗與中國的兒童電影敘事風格比較》(《電影文學》,2013.19)。

      三、關于中伊文化交流的研究

      絲綢之路的打通為兩國文化的接觸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近年來,兩國的文化交流從政府到民間,從雙邊到多邊,形式和內容都在不斷豐富和發展。從檢索的結果來看,有三篇碩士學位論文以中伊文化交流為題進行了研究。分別是田鴻坡的《中國――伊朗文化交流研究》(2011年西南大學碩士論文)、李巧茹的《論蒙元時期中國和西亞的文化交流》(2013年湖南師大碩士論文)和張歡的《元至明初中原地區與伊斯蘭地區文化交流狀況研究》(2013年景德鎮陶瓷學院碩士論文)。前者回顧了中伊文化交流的歷史,論述了交流現狀,分析了影響因素,并對交流的趨勢進行了預測。后兩者則論述了特定歷史時期中國和伊朗進行文化交流的情況。

      篇(11)

      1、準備工作

      首先,作者要廣泛大量的瀏覽或閱讀近年來發表在各類期刊和學術權威刊物上的文章。如中國外語。外國語,現代外語,中國翻譯,語言與翻譯,語言教學與研究,外語與外語教學,外語電話教學,高師英語教學與研究,基礎教育外語教學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與研究,中小學外語教學等。通過廣泛的閱讀使自己了解目前學術前沿和科研的最新動態。同時還要弄清楚自己所感興趣的領域及其該領域的研究狀況。如:這一領域已完成的課題,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手段、研究深度,該領域的主要發現及其可能存在的問題或空白等。為了幫助畢業生選題,赤峰學院外國語學院于2006年組織部分教師為該院英語系的03級畢業生提供了選題的方向和建議。以下是其中的部分選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自拍图片区| 亚洲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人妖|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噜噜| 亚洲国模精品一区| 一本色道久久88精品综合| 国产叼嘿久久精品久久| 无码人妻精品一区二区三区久久| 99九九精品免费视频观看| 精品国精品国产自在久国产应用| 精品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久久99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国产精品一区二区av不卡| 亚洲欧美日韩国产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高清不卡| 国产精品人人爽人人做我的可爱 | 国内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福利一区二区| 国产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九九电影| 国产精品高清视亚洲精品| www.日韩精品| 精品久久一区二区| 国精品午夜福利视频不卡 | 国产精品亚洲二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华人在线| 亚洲国产精品国自产电影|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AV无码久久综合影院 | 色久综合网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乱子伦精品无码专区| 日本免费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免费视频| 亚洲中文精品久久久久久不卡| 精品福利一区二区三区| wwwvr高清亚洲精品二区| 天天爽夜夜爽精品视频app| 一本一道精品欧美中文字幕| 国产99视频精品一区|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普通话对白精品| 精品视频在线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