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馬克思主義理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一、歐債危機產生的原因
(一)金融危機中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使債務負擔加重
金融危機使得各國政府紛紛推出刺激經濟增長的寬松政策,希臘向來以高福利、低盈余為特點,但單憑公共財政盈余也難以負荷過度的舉債消費。全球經濟危機推動私人企業去杠桿化、政府增加杠桿。希臘政府的財政原本處于一種弱平衡的境地,由于國際宏觀經濟的沖擊,惡化了其國家集群產業的盈利能力,公共財政現金流呈現出趨于枯竭的惡性循環,龐大的債務成為國家不能承受之重。
馬克思認為,貨幣產生以后,貨幣承擔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功能,使商品在交換過程中潛伏著經濟危機。貨幣作為支付手段,會形成支付的連鎖關系,一旦有債務人到期無法支付,就會引起連鎖反應,使一系列支付關系無法實現,使整個信用關系遭到影響,社會再生產也難以正常運行。當社會生產力發展到發達商品經濟階段,商品經濟在一國經濟中居統治地位,一切生產都是商品化的,社會資源的配置通過市場來實現。在這個基礎上,一方面,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經營的最終目標,這就決定企業追逐利益的本性必然迫使企業生產有著無限擴大的趨勢,致使市場的發展落后于生產的發展。另一方面,由于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市場資源配置有其滯后性和自發性的弊端,容易產生無政府狀態和盲目性。因此,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的產生也就不可避免了。
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是金融危機的深化和發展,金融危機的爆發是其直接的誘因。評級機構不斷調低主權債務評級,助推危機進一步蔓延。全球三大評級機構不斷下調上述四國的主權評級。2011年7 月末,標普已經將希臘主權評級09 年底的A-下調到了CC級(垃圾級) ,意大利的評級展望也在 11年 5月底被調整為負面,繼而在 9月份和 10 月初標普和穆迪又一次下調了意大利的主權債務評級。葡萄牙和西班牙也遭遇了主權評級被頻繁下調的風險。評級機構對危機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也可成為危機向深度發展直接性原因。
(二)產業結構不平衡使經濟發展脆弱
1、以旅游業和航運業為支柱產業的希臘經濟難以抵御危機的沖擊。在歐盟國家中,希臘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資源配置極其不合理,以旅游業和航運業為主要支柱產業。一方面,為了大力發展支柱產業并拉動經濟快速發展,希臘對旅游業及其相關的房地產業加大了投資力度,其投資規模超過了自身能力,導致負債提高。2010年服務業在GDP中占比達到 52.57%,其中旅游業約占 20%,而工業僅有 14.62%,農業更少為3.27%。加上 2004年舉辦奧運會增加的 91億美元赤字,截止2010年希臘政府的債務總量達到3286億歐元,占GDP的 142.8%。另一方面,從反映航運業景氣度的波羅的海干散貨運價指數(BDI)看,受金融危機影響從 08 年底開始航運業進入周期低谷,景氣度不斷下滑。希臘的支柱產業屬于典型依靠外需拉動的產業,這些產業過度依賴外部需求,在金融危機的沖擊面前顯得異常脆弱。
2、依靠房地產和建筑業投資拉動的西班牙和愛爾蘭經濟本身存在致命缺陷。建筑業、汽車制造業與旅游服務業是西班牙的三大支柱產業。由于長期享受歐元區單一貨幣體系中的低利率,使得房地產業和建筑業成為西班牙近年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從1999年到2007年,西班牙房地產價格翻了一番,同期歐洲新屋建設的60% 都發生在西班牙。房地產業的發展推動了西班牙失業率的下降。2007 年西班牙失業率從兩位數下降到了 8.3%,然而在全球金融危機席卷下,房地產泡沫的破滅導致西班牙失業率又重新回到了20% 以上,其中 25歲以下的年輕人只有一半人擁有工作。而海外游客的減少對西班牙的另一支柱性產業——旅游業造成了巨大的打擊。愛爾蘭一直被譽為歐元區的“明星”,因為其經濟增速一直顯著高于歐元區平均水平,人均 GDP也比意大利、希臘、西班牙高出兩成多,更是葡萄牙一倍左右。但在 2010年底同樣出現了流動性危機,并接受了歐盟和 IMF的救助,究其原因主要是愛爾蘭的經濟主要靠房地產投資拉動。2005年愛爾蘭房地產業就已經開始浮現泡沫,且在市場推波助瀾下愈吹愈大,2008年愛爾蘭房價已經超過所有 OECD國房價,在次貸危機的沖擊下,愛爾蘭房地產價格出現急速下跌,同時銀行資產出現大規模縮水,過度發達的金融業在房地產泡沫破裂后受到了巨大打擊,愛爾蘭高速運轉的經濟受到重創,從此陷入低迷。
3、主要依靠服務業推動經濟發展的葡萄牙經濟基礎比較脆弱。葡萄牙在過去十幾年中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是服務行業持續增長,這與其他幾個歐元區國際及其相似。近幾年葡萄牙開始進行經濟結構的轉型(從傳統的制造業向高新技術行業轉型),汽車及其零部件、電子、能源和制藥等高新技術行業得到了一定的發展。政府在扶持高科技企業上面投入了大量資金,而這些資金通常都是通過低息貸款來實現。美國金融危機的爆發,導致融資成本隨之飆升,從而使葡萄牙企業受到沖擊,影響到整個國民經濟。
(三)信用危機加速經濟危機
《資本論》第3卷中,馬克思深入闡述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根源。同時,馬克思認為信用不是危機爆發的原因,但它對于危機的發展起著促進和強化的作用。
總體看來,PIIGS 五國屬于歐元區中相對落后的國家,他們的經濟更多依賴于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出口和旅游業。隨著全球貿易一體化的深入,新興市場的勞動力成本優勢吸引全球制造業逐步向新興市場轉移,南歐國家的勞動力優勢不復存在。而這些國家又不能及時調整產業結構,使得經濟在危機沖擊下顯得異常脆弱,產生信用危機。
(四) 歐元區制度缺陷,各國無法有效彌補赤字
1、貨幣制度與財政制度不能統一,協調成本過高。
根據有效市場分配原則,貨幣政策服務于外部目標,主要維持低通脹,保持對內幣值穩定,財政政策服務于內部目標,主要著力于促進經濟增長,解決失業問題,從而實現內外均衡。歐元區一直以來都是世界上區域貨幣合作最成功的案例,然而 08 年美國次貸危機的爆發使得歐元區長期被隱藏的問題凸現出來。歐洲中央銀行在制定和實施貨幣政策時,需要平衡各成員國的利益,導致利率政策調整總是比其他國家慢半拍,調整也不夠到位, 在統一的貨幣政策應對危機滯后的情況下,各國政府為了盡早走出危機,只能通過擴張性的財政政策來調節經濟,許多歐元區成員國違反了《穩定與增長公約》中公共債務占 GDP 比重上限 60%的標準,但是并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懲罰措施,由此形成了負向激勵機制,加強了成員國的預算赤字沖動,道德風險不斷加劇。具體傳導路徑為:突發美國金融危機 -- 貨幣財政制度的不統一造成貨幣政策行動滯后 - 各國通過擴展性財政政策刺激經濟 -- 主權債務激增 -- 財政收入無法覆蓋財政支出 -- 危機爆發。
2、歐盟各國勞動力無法自由流動
各國不同的公司稅稅率導致資本的流入,從而造成經濟的泡沫化。
最初蒙代爾的最優貨幣區理論是以生產要素完全自由流動為前提,并以要素的自由流動來代替匯率的浮動。歐元體系只是在制度上放松了人員流動的管制,而由于語言、文化、生活習慣、社會保障等因素的存在,歐盟內部勞動力并不能完全自由流動。從各國的失業率水平來看,德國目前的失業率已經下降7% 以下,低于危機前水平,但是西班牙的失業率高達 21.2%。另一方面,歐盟國家只統一了對外關稅稅率,并沒有讓渡公司稅稅率,目前法國的公司稅率最高為 34.4%,比利時為 34%,意大利為31%,德國為29.8%,英國為 28%,其他邊緣國家及東歐國家的公司稅率普遍低于20%,這些稅率較低的國家也正是勞動力比較充足的國家,資金和勞動的結合使得這些國家的經濟不斷膨脹,資金主要投資在支柱性的產業,比如加工制造業,房地產業和旅游業,從而導致了國內經濟的泡沫化。從歐元兌美元走勢可以看出,次貸危機前的很長一段時間歐元一直是處于一個上升通道,出口是受到一定程度的打擊,南歐國家本來就不發達的工業和制造業更少受到資金的青睞,造成這些國家貿易赤字造成貿易赤字連年增加,各國通過發債彌補,同樣是因為歐元的升值,歐債受到投資人的歡迎,舉債成本低廉,從而形成一個惡性循環。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實質是資本生產相對過剩引起的危機。“一切現實的危機的最后原因,總是群眾的貧窮和他們的消費受到限制,而與此相對比的是,資本主義生產竭力發展生產力,好像只有社會的絕對的消費能力才是生產力發展的界限”。馬克思在《資本論》中論述資本主義之所以會發生周期性的經濟危機,是由生產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這一矛盾,以及由此派生的各個企業內部生產的有計劃性同整個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態、社會生產能力的持續增長同社會消費能力不足等主要矛盾決定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歐元區各國追求剩余價值是資本家和社會生產的目的,剩余價值規律成為資本主義社會駕馭一切的絕對規律。追求剩余價值和外部的市場競爭促使資本主義生產的無限擴大,生產資料和生產越來越社會化了,生產的社會性導致了生產力的巨大發展,與此同時,卻沒有顧及到需求的限制,因為“資本主義生產所生產出的商品量的多少,取決于這種生產的規模和不斷擴大生產規模的需要,而不取決于需求和供給、待滿足的需要的預定范圍”。資本積累是資本主義經濟增長的原始動力,作為資本的人格化代表,資本家唯一的目標就是對價值的無休止追逐,從而導致資本積累的螺旋式上升與生產能力的無限擴張。
3、歐元區設計上沒有退出機制,出現問題后協商成本很高。
由于在歐元區建立的時候沒有充分考慮退出機制,這給以后歐元區危機處理提出了難題。目前個別成員國在遇到問題后,就只能通過歐盟的內部開會討論,來解決成員國出現的問題,市場也隨著一次次的討論而跌宕起伏,也正是一次次的討論使得危機不能得到及時解決。近年來歐洲銀行業信貸擴張非常瘋狂,致使其經營風險不斷加大,其總資產與核心資本的比例甚至超過受次貸沖擊的美國同行。
二、總結
中圖分類號:F0-0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673-291X(2011)27-0001-03
在科斯等西方學者創立產權理論之前一百多年,馬克思就創立了科學系統的產權理論,S.佩喬維奇曾指出:“馬克思是第一位有產權理論的社會科學家。”然而,面對當前中國產權制度改革,許多人大力宣揚、盲目崇拜西方產權理論,否定馬克思產權理論及其現實意義。本文就從產權的起源、含義、本質和產權制度變遷等方面對馬克思產權理論和西方產權理論的主要觀點進行比較分析,闡明馬克思的產權理論是真正的科學理論,中國產權理論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產權改革應該以馬克思的產權理論為指導,堅持改革的正確方向,堅持公有產權關系為主體的社會基本經濟制度。
一、關于產權的起源
關于產權的起源馬克思產權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存在著某些相通之處。例如,他們都不同程度地認為產權體現的是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權利關系;都認為各種形式的產權起源均以資源的稀缺性為前提條件;都認為無論是原始公有產權抑或私有產權,其形成都離不開排他性等。但從根本上說,關于產權起源的論述馬克思產權理論與西方產權理論存在著本質差別。
西方產權理論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哲學基礎,采用個體主義的研究方法,認為個人是離開一定社會歷史條件的孤立的無差別的自然人,產權關系是個人對財產的一種排他性占有關系,個人為了維護對財產的排他性占有給自己帶來的收益的同時必然要引起一定的交易成本。因此,產權的起源就是由交易成本引起的理性經濟人在“成本―收益”的比較中產生的。與此同時,西方產權學派只是在論述私有產權起源時提及作為其產生起點的原始公有產權,將資本主義私有產權的起源說成是產權的起源。可見,西方產權理論把產權制度看做是人類自然本性引起的超越一定歷史條件的自然權利,把資本主義的私有財產制度當做是人類社會永恒不變的自然規律。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克思經濟學的基本方法論,廣泛的應用于馬克思的全部理論,其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為: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與此相適應,馬克思主要是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中闡明產權的起源,認為長期支配人類社會產權的最初形態是原始公有產權,并認為這種公有產權具有一定程度的排他性。與此同時,馬克思還分別從生產力、勞動分工、異化勞動、剩余產品、土地關系、交往關系、婚姻形式等多個角度,具體地分析了人類歷史上最初公有產權和私有產權的建立,從而科學的闡明了產權的起源。
二、關于產權的含義和本質
西方產權理論奠基人科斯在《社會成本問題》中主要討論了產權的法律界定問題,把產權關系看做是超越一定經濟基礎的法律權利。由此開始,西方產權理論學家,多把產權看做是法律規定和實施的排他性獨占權利,認為產權是由法律創造的,是一種法權關系,法權關系決定著經濟關系。例如,阿爾欽曾指出,“產權是一個社會所強制實施的選用一種經濟品的使用的權利。私有產權則是將這種權利分配給特定的人,它可以同附著在其他物品上的類似權利相交換”[1]。
與西方產權理論不同,馬克思科學的揭示了財產和財產權的本質區別,闡明了產權是客觀存在的經濟關系,屬于經濟基礎范疇,并且指出當這種客觀存在的經濟權利關系獲得法律的界定和認可時,便獲得了法權的形式。這種法權關系是反映著經濟關系的意志關系,它的內容是由這種經濟關系本身決定的[2],即馬克思產權理論具有二重性[3]。
首先,馬克思從主體和客體兩方面來研究產權關系、界定產權的含義。馬克思認為,財產作為客體指的是“有主之物”,與主體之間存在著特定的占用關系,但財產本身是獨立于主體的客觀存在,不體現任何社會關系。因此,界定和分析產權還必須研究圍繞財產建立起各種關系的產權主體,即與財產相關的責權利的管理者或承受者。所以,產權就是指人與人之間的財產權利關系,包括作為權利主體的人和作為權利客體的財產兩個方面,產權表象是人對物的關系,實質卻是人對人的關系。由此,馬克思關于產權的含義可以界定為:人們(主體)圍繞財產(客體)而建立的經濟權利關系[3]。
其次,馬克思認為,自人類社會產生之日起,人們之間就形成了對財產的權利關系即產權關系,它是經濟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馬克思曾指出:政治權力只是經濟權力的產物[4]。但隨著人們之間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化,形成了不同的所有制主體、產權主體和利益主體,客觀上需要對日益復雜的產權關系進行明晰化、具體化、并獲得法律上的界定、認可和保證,法律上的產權關系即產權的法權形式就產生了。馬克思曾指出,“實際的占有,從一開始就不是發生在對這些條件的想象的關系中,而是發生在對這些條件的能動的、現實的關系中,也就是實際上把這些條件變為自己的主體活動的條件。”[5]由此可見,馬克思把產權關系看做是經濟關系和法權關系的結合,作為經濟關系的產權是來源,屬于經濟基礎;作為法權關系的產權是經濟關系的反映,屬于上層建筑,并受經濟基礎所決定。
三、關于產權的變遷
以個體主義為研究方法,以理性經濟人范式和成本收益為核心的西方產權理論,認為產權是擁有財產權利的個人為實現經濟利益最大化而自發交易并形成一定契約關系的結果,因此,產權關系是一種交易關系。產權安排之所以重要,就在于不同的產權結構下的交易成本不同,會產生不同的效率結果。因此,交易費用的大小就成了決定和選擇產權結構的主要依據。產權制度的形成和變遷,就是在交易成本大小約束下,個人追求利潤最大化的結果。
與此相區別,馬克思認為,產權關系是一種生產關系,產權理論的本質屬性應符合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規律,闡明產權關系發展變化的根本原因是應在于生產力的發展。從而把人類社會產權主體的各種差異及其演變規律歸結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生產力性質和水平的變化引起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的變化,生產資料所有制的不同和演變具體化為產權主體狀況和產權制度的差異和演變[6]。
深入了解產權制度變化的根本原因,必須明確兩層意思:一是產權制度是所有制的具體化[7]。所有制主要是指生產資料的所有制,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它同生產關系一樣作為一種經濟關系,其中必然涉及人們在勞動中的地位及相互關系,必然涉及產品的分配和交換,所以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決定著社會生產的目的和各種社會經濟利益關系。但生產資料所有制不是抽象的概念,在確定了生產資料所有制性質的前提下,必須把特定的生產資料和勞動者結合起來,使其得到經營,因為生產資料的生產是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基礎,而使其在生產過程中增值才是擁有生產資料的目的。因此,為了有效經營,所有制的關系必須落實到具體的物質利益關系即形成具體的產權關系,也就是狹義的所有權關系、占有關系、支配關系和使用關系,這樣才能使不同的主體之間形成清晰明確的權責利關系,做到各行其權、各施其責、各得其利。二是所有制性質決定產權關系的性質和格局[7]。產權關系作為所有制的具體化的獨立程度是有限的,其性質只能依據所有權主體狀況而定。不同產權的權能可以分離屬于不同主體,而產權關系的性質卻是一元的,只能在所有制性質的約束范圍內調整和變動。
通過以上對比分析可以看出,馬克思產權理論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方法論,強調產權的經濟性、生產性、歷史性和整體性,而西方產權理論以個人主義、功利主義和自由主義為哲學基礎,強調產權的法律性、交易性、自然性和個體性。由此導致了兩者在產權的起源、含義、本質、產權制度變遷等一系列問題上都存在著根本區別,是兩種相互對立的理論體系。另外,由于馬克思的產權理論的提出早于西方產權理論,并且二者都以產權和制度作為研究對象,所以西方新制度經濟學潛在的受到了馬克思產權理論的影響,它們又存在著某些相似之處,例如,都強調制度安排對經濟績效的影響;都認為產權關系的核心問題是利益問題;都認為產權是一組權利束,產權權能可以分離和重組等。但馬克思產權理論和西方產權理論的一致性是相對的,區別是絕對的。馬克思產權理論是符合歷史發展規律的真正科學理論,是必須堅持的中國產權改革的指導理論。
四、馬克思產權理論的現實意義
當前,中國國有企業存在著缺乏活力,不適應市場經濟要求,責權不明,效益低下,監管不力和國有資產嚴重流逝等問題,這些問題出現的根本原因在于國有企業產權問題的缺陷。合理的產權制度能夠明確產權主體的責權利關系,從而調動企業全體成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企業運行機制合理化,所以要從根本上改變國有企業的困境,在于對國有企業的產權制度進行合理的改革,而改革必須堅持以馬克思的產權理論為指導。
首先,必須堅持馬克思關于生產資料所有制與產權關系的理論。如前所述,生產資料公有制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公有財產權利關系是社會主義區別于其他剝削階級社會的根本標志,因此中國的經濟體制改革特別是國有企業的改革是對公有制的實現形式的探索與改革,即產權制度的改革。通過形成主體之間權責利明晰的產權關系,使公有生產資料在運行中增值,進一步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的主體地位,同時堅持產權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
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如何從農村的實際情況出發,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是擺在我們面前的一個重大課題。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今天,重溫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理論,選擇其中若干主要思想作分析,探討其對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指導作用和啟迪意義,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實踐主體性理論的內涵
馬克思自始至終都充分肯定人的主體地位,提出了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思想。
1 人始終是實踐活動的主體。
在馬克思看來,勞動實踐在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中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他認為“人始終是主體”、“主體是人,客體是自然”。人為了能夠生存和發展,首要任務就是與呈現在自己面前的自然客體發生關系,同自然界進行物質、能量、信息的交換,以獲取維持自身生命的存在和延續的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人是改造自然的主體,自然是客體。正如馬克思所說“創造這一切并為這一切而斗爭的,不是歷史,而是人,現實的人,活生生的人”、“歷史不過是追求著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動而已”。也就是說人類社會的發展也是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以人為主體而不斷生成的自主運動。唯心主義雖然強調了人的主體性,但否定了主體以及客體的客觀實在性。而舊唯物主義把主體理解成進行感知活動的感性的人,把人置于自然之下,這都是不正確的。另外,馬克思肯定了人是實踐和認識的主體,同時又指出現實的人和主體又不是等同的,只有現實的人具備了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后,并主動投身于實踐,才能成為創造歷史和實踐活動的主體,具有主體性。
2 在實踐中確證人的主體性。
主體性原則是馬克思從傳統西方哲學中繼承下來的,他吸取了其中的唯物主義傳統,但又嚴厲地批判了舊唯物主義哲學的非歷史性;吸取了西方傳統主體性學說,但又批判了這種學說的唯心主義基礎,而確立了自己在實踐基礎上的主體性學說。馬克思以實踐為基礎的主體性說明,人的認識是積極能動地去認識和改造客觀世界,主體性是受社會實踐所制約的。馬克思說“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著眼于“改變世界”,是哲學和一切舊哲學的根本區別,是人的主體性的真正基礎。在實踐活動中,人感受到自己的智慧、才能,體味到自己的力量和堅強的意志,從而了解到人之為人的快樂。
3 人的主體性是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創造性的統一。
人作為實踐主體的主體性,就是人作為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顯示出來的自覺能動性,具體表現為人的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創造性。
自主性就是主體在對客體的作用過程中所顯示的主人性質。有自主性的人會把自己看成是主動者,把萬物視為被動者,“人是萬物的尺度”、“人為自然立法”等觀念,都是主體性的體現。自主性帶有自發、盲目因素。自為性就是主體的自覺性,是揚棄了的自主性。選擇性是揚棄了的自為性,它標志著人的意志自由或自由決斷的性質。選擇性使主體有了更大自由。創造性又是選擇性的展開形式,也是人之主體性的最高形式。馬克思說“勞動是積極的、創造性的勞動創造性使主體的活動能夠將主體內在固有的尺度和客體內在固有的尺度統一在自己的實踐活動里,并最終創造出一個全新的對象。
馬克思關于主體的自主性、自為性、選擇性和創造性的論述是相互聯系的,自主性側重于主體權利,表現為主體對活動諸因素的占有和支配;自為性側重于主體目的,表現為主體活動的內在尺度和根據。選擇性和創造性側重于主體能力,表現為主體活動的自覺選擇和創造;只有四者結合和統一,才是完整的主體和真正的主體性。
二、馬克思實踐主體理論對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當代啟示
馬克思的實踐主體性理論對我國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具有重要啟示,人是最根本的,尊重主體性,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決定因素,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使億萬農民共享改革開放和社會發展的成果,把解決農民生活中最迫切的實際問題作為衡量新農村建設成效的最高標準。
1 要充分肯定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地位。
農民始終是農村的主體。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的居民達7.5億左右,接近全國人口的60%;農村居民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所從事的職業雖然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但是從事農業的勞動力仍然達3.4億左右,占農村居民的45%。農民是農村經濟建設、社會發展、文化建設和改善環境的主體。新農村建設的最終目的是為了實現好、維護好和發展好廣大農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農民應該是新農村建設的最大受益者和最終受益主體。因此,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決不能僅僅把農民作為政府關愛、扶持的對象。要以農民為本,把農民看做是建設新農村的基本依靠力量,從思想認識上和工作中都把農民作為建設新農村的主體。只有實現農民的主動參與,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造性,新農村建設的政策才能順利貫徹實施,政策的效果才能真正發揮。
2 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性、選擇性和創造性。
要充分發揮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能動作用,必須發揮農民主體的能動性、尊重農民主體的選擇性、肯定農民的想象力和創造力。
要充分發揮農民的能動性,鼓勵農民自覺、主動地參與到新農村建設中來。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讓廣大農民了解新農村的內涵和建設目標,知曉新農村建設與農民自身的利益息息相關,讓農民明白新農村的建設是事關農民切身利益和生活幸福的大事業。只有最廣泛地調動廣大農民群眾的積極性,才能使廣大農民群眾自發地將愿望和熱情轉化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強大內心動力和自覺行動。
尊重農民意愿,發揮農民的自主選擇性,是保障新農村建設成功推進的一個重要前提。在新農村建設中,要尊重農民的選擇意愿。只有農民知道自己最期盼什么、最需要什么,才更能為自身群體的前途負責。只有這樣,才能保證農民創富活力的涌動,才能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不竭的智慧及力量源泉。
創造性是主體能動性的最高表現。在新農村建設中,主體的創造性表現為在改變自己命運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乃至農業現代化中所體現的創新精神、創業意識、創造性勞動和不斷地提升與實現自身的社會價值和自我價值。充分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讓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最
大限度地迸發出來,是建設新農村的關鍵。只有讓農民既能成為創造財富的主體、創造歷史的主體,又能與其他社會主體一樣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促進創造主體與價值主體內在地統一于廣大農民的新農村建設實踐中,才能真正全面地發揮和實現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主體性。
3 尊重農民在新農村建設中的自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