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對新農村建設的影響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我國正處在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關鍵階段,新農村建設又是制約現代化建設和全面小康水平的短板,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片面重視經濟效益忽視社會效益、注重形式輕視內容、著重物的價值忽略人的價值等突出問題,并引起了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探討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確切含義,對于解決新農村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具有巨大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
一、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思想的內涵
(一)人的本質是對“人”自身價值的肯定
馬克思對“人的本質”的探析始于《〈黑格爾法哲學批判〉導言》(以下簡稱《導言》)中對黑格爾唯心主義的批判。從唯物主義立場出發,揭示了宗教產生的社會根源和宗教的現實本質,認為黑格爾的目的在于虛化人的本質,否定人自身的價值而肯定宗教和神的價值。馬克思通過對宗教的批判來構建自己關于“人的本質”思想,在《導言》中提到“反宗教的批判依據是:人創造了宗教,而不是宗教創造了人”。進而他還強調:“宗教是人的本質在幻想中的實現,因為人的本質不具有真正的現實性”。對宗教的批判得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結論,立足德國革命的現實,他指出德國要實現徹底的革命和普遍意義人的解放就必須建立在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基礎上。“把人的本質還原給人,并認為只有做到‘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才是德國求得解放的唯一途徑,最后得出結論,即人的最高價值在于人本身”。無論人類社會發展到任何時期,對人的價值的肯定永遠都不會過時。
(二)人的本質是“人”自身發展的各種需要
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中多次論述人的需要問題,他認為勞動還是人的謀生手段的時候,人是生存需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必須滿足和比較容易滿足的需求。“而當勞動不僅僅是謀生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之后,在隨著個人的全面發展,他們的生產力也增長起來,而集體財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之后”。這樣人的發展需求就成為主要的需求。需要是人自身的一種主客觀雙向的心理意向。“人的需要的對象,是表現、確證他的本質的重要對象,人的需要充分地表現了人的社會性、歷史性和過程性”。共產主義社會的目標就是要實現人自由和全面的發展,社會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因此人的本質就直接體現為人自身的各種需要,滿足和保障人的需要就是滿足和保障人的利益,這對當今新農村建設具有現實指導意義。
(三)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
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宣揚的是一種宗教上的自我異化,他是把宗教的本質錯誤歸結為人的本質。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它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這是馬克思關于人本質的現實性和社會性的集中說明,我們人不是單獨存在的一個抽象的物體,而是實實在在的存在于社會中的有機體。我們絕不能撇開人的現實性和社會性而將之置于抽象的概念之中。“人的本質不是自然關系而是現實的諸社會關系的產物,人的本質離不開同自然的關系,但更重要的是由人的社會環境、社會關系決定的”。人的社會關系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在此基礎上人類發展了政治、經濟和道德等復雜的社會聯系,這些社會關系也從側面印證了人的本質。弄清楚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思想是正確處理人與社會和人與人的關系的必要前提。
二、我國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忽視農村廣大群眾的主體地位和作用
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充分肯定了人作為人的最高價值。但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卻又忽視人的主體地位的現象存在,具體表現為:首先是建設主體地位歸屬不明確。“在新農村建設中,政府是主導,農民是主體,然而在大多的農村。重政府主導,輕農民主體。政府的主導地位與農民主體地位不協調”。中央有關“三農”文件精神每年都強調尊重農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但在新農村建設實踐中卻與之相違背,基層政府既是新農村建設的主導又是主體,在目標和規劃制定時基本很少考慮人民群眾的建議,甚至存在拍腦袋工程和慣于搞一言堂的現象;其次是“重物輕人”。新農村建設的關鍵指標是發展經濟,加之自古以來我國嚴重的“官本位”思想導致地方政府在新農村建設過程中,片面追求經濟發展的指標和數據,以經濟發展和政績為本,從而忽視人的主體價值。
(二)注重形式忽略農村群眾宜居宜業的現實需求
村容整潔是新農村建設的外在表現,居住環境又是人實現全面發展的一個基本生活條件。但在新農村建設中卻存在搞形式主義忽略農村群眾宜居宜業的現實需求的現象。具體表現在村莊規劃不科學缺乏人性化、在易地扶貧和重大水利設施修建安置上存在問題。“農村村莊規劃的制定者多為政府或其相關部門,基本上采用自上而下的方式進行,農民處于被動參與規劃制定的地位,致使村莊規劃難以真實反映農民的需求與愿望,嚴重阻礙著村莊規劃順利進行”。不管是新農村村莊規劃還是扶貧搬遷安置規劃,首先都要考慮人民群眾是否宜居宜業。但現實中許多基層政府和部門為了集中資源和錢物,快速完成好上級下達任務,沒能聽取廣大群眾的意見和考慮其現實需要。在村莊設計布局上面存在不合理和違背科學的做法,給農村居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極大的不便。
(三)沒有正確處理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
新農村建設一個基本前提是要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傳統意義上,農村鄰里之間關系較為淳樸。社會轉型時期的到來,農村受到市場經濟的沖擊,原來的矛盾依然存在,同時又出現了一些不同于過去的新矛盾、新的不和諧現象”。新農村建設過程中人際關系發生了顯著的變化,人際關系變成了純粹的物質和金錢交易關系,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也隨著人與人之間關系的物化也相應物化。人與社會的聯系也是通過物質和金錢來維系。這種現象導致的直接后果就是新農村中人際關系越來越功利化和冷漠化。新農村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牽涉到各方面的要素,新農村是一個小社會,而農民是這個小社會中一個有機體,不是脫離社會單獨存在物。當前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存在的人際關系物化問題實質上是沒有正確處理好人與社會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造成的,這個問題應該引起足夠的重視。
(一)對新農村建設中貫徹以人文本思想具有重要理論意義
“能否充分調動農民建設新農村的積極性,是農民主體性地位能否得到真實實現的主要標志”。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體現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質”的基本精神,它從根本上肯定了人之所以為人的價值。“以人文本”戰略是十六大以后黨基于基本國情提出的重要發展戰略和價值觀,這里以人為本就是要以農民為本,要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就是要保障好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和需求,最終實現馬克思人的自由而全面發展的理想。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歸根結底是為了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新農村,廣大農民群眾才是新農村建設的主體,這里就是要落實好科學發展觀中以人文本的思想。可以說“以人文本”是對馬克思“人是人的最高本質”思想的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為新農村建設中貫徹落實以人文本的理念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借鑒。
(二)實現農村人的全面發展,保障群眾利益具有現實意義
馬克思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強調“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總體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質。”實現人的自由而全面的發展是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的終極目標。“在社會主義社會,堅持‘以人文本’,其終極目標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即每一個人的各個方面的本質都應不受阻礙的得以全面發展”。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就要為人的全面發展創造滿足其發展的各種條件。馬克思支出在共產主義社會高級階段,只有當社會生產力發展,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的對立不存在,集體財富充分涌流之后人的全面發展才會成為可能。他還指出“每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在新農村建設中,我們要以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不斷滿足農村人實現全面發展所需的條件,特別是要充分考慮人民群眾宜居宜業的現實需求,科學合理布局新農村建設。總之,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為新農村建設實現人的全面發展和保障群眾利益提供了現實的指導。
(三)新農村構建和諧人社關系和人際關系具有方法論意義
馬克思認為“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馬克思以我們通常意義上的人為出發點,揭示了人的本質是我們在物質生產實踐活動中人和人之間形成的各種關系,正確把握好人社關系和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是我們理解“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的前提。新農村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必須處理好這兩對關系,首先是新農村建設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其次是人與新農村的關系。具體來講就是要從根本上改變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之間物化的關系,構建新型的農村和諧人社關系和人際關系。我們講人是具有社會屬性的,要立足于社會的發展為基礎才能實現個人的全面發展,社會的和諧穩定繁榮也會促進個人的發展和進步。正確處理好人與人和人與社會的關系是新農村建設中一項重要的任務,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可以為處理這二者的關系提供方法論的借鑒。
綜上所述,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與新農村建設是理論與現實維度的辯證關系,馬克思關于人的本質的科學定義與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以人為本”戰略相輔相成。對人的本質問題探討和研究為新農村建設提供了有力的理論支撐,正確認識和理解馬克思“人的本質”思想對于我們解決新農村建設過程中遇到的問題以及為我們制定新農村建設規劃和發展路徑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和現實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