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文化語言學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語言錯誤是指人們在學習和運用語言的過程中在語音,詞匯和句法結構等方面偏離目的語正確表達方法的現象。如[v][w]不分,[ts] [t]相混,two chair或He go there every day等一類錯誤都是中國學生很常見的英語語言錯誤。
按照現代語言學和心理學的觀點,學習語言是一個試驗——出錯——再實驗的過程,語言錯誤是語言習得過程中要經歷的必然階段或要出現的必然現象。學生從對一種外語毫無所知到最后學會使用,要經歷一個頗為漫長的過程。在這個漫長的過程中,學生使用的是一種過渡性的語言。這種過渡性語言既不像他們的母語,也不像他們將來要學會的目的語言,而是一種變化中的語言,因而常常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外語學習是一個很復雜的過程,它涉及到許多因素,有語言方面的,也有文化方面的;有社會習俗方面的,也有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因此,語言錯誤的形成與以下這些因素都有著直接關系。
一、 母語與目的語之間的語言差異
以英漢兩種語言為例,英語是一種字母語言,而漢語則是一種象形文字,兩者在語音詞匯和句法上都有著明顯的差異。中國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如果忽視英漢兩種語言的差異,無疑會出現各種語言錯誤。
1.語音錯誤。英語具有與漢語不同的音位系統和發音特點,易造成學生的語音錯誤,如有學生把life錯讀成knife,把vest錯讀成west,把work錯讀成walk等。
2.詞匯錯誤。英漢兩種語言出于兩個不同語系,因而在詞義的內涵和外延方面沒有完全的和必然的對應關系。如果缺乏對英語詞匯的概念含意及引伸意義的深刻領會,只看字面意義翻譯或用漢語方式翻譯英文詞匯,就會導致用詞錯誤。如有學生把“政治家”(statesman)誤譯為politician,而不知道politician在英語中含有強烈的貶義色彩,容易引起人們的蔑視。如把a white elephant譯為“一頭白象”那就錯了,應該譯為“沉重的負擔”。
3.詞法錯誤。漢語屬于分析性語言,沒有詞尾和詞形變化;而英語則是結構性語言,要靠詞尾和詞形變化表現不同的結構意義。中國學生因受漢語影響往往忽視這一點,而出現各種詞形錯誤,如名詞單復數的詞形錯誤及不可數名詞的用法錯誤,代詞的主格賓格和所有格的用法錯誤,動詞的一般形式和過去形式的用法錯誤等等。
4.句法錯誤。中國學生常按照漢語的句法結構去理解使用英語,因而出現各種句法錯誤。如有學生混淆了漢英關于過去時和完成體的用法區別,因而把“你看過那部電影嗎?”誤譯為“Did you see that film?”, 把“昨天我看了一場電影”誤譯為“I have seen a film yesterday”。還有的學生不清楚漢英表達轉折和因果關系上的差異,把“雖然……但是……”錯譯成“Although…but…”,把“因為…… 所以……”錯譯“Because…so…”。
二、母語和目的語之間的文化差異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是文化的主要表現形式。各個民族不同的社會文化和風俗習慣都會在其語言中表現出來。因此,如果不了解語言的文化背景及差異,那么在英語學習和用英語進行交際時,常會出現誤解或誤用。中英文化差異引起的常見語言錯誤有以下幾種:
1.問候用語錯誤。中國人見面常問:“你吃了嗎?”或“你上哪兒去?”,以示問候。但是,如果你用英語跟英語國家的人這樣說,他們會誤認為你是想請吃飯,或誤認為你是問個人私事而不高興。英語國家的人常用“Hello!” 或“Hi!” 表示問候,或常以天氣,健康狀況以及興趣愛好等為話題。
2.介紹用語錯誤。英語國家的人在需要問及對方姓名時,一般常說:”May Iknow your name?” 或“Your name, please?”。如果按照漢語習慣用“What’s your name?” 問對方姓名,會使對方產生一種被審問的感覺。
3.答謝用語錯誤。在英語國家,“Thank you” 幾乎用于所有場合及所有人之間,即使是家人和朋友也不例外。當別人問及是否再要點什么時,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若想要就說“Yes, please”;若不想要就說“No, thank 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說“No more” 或“No more trouble” 就會引起對方誤解。
4.贊美答語錯誤。英語國家對別人的贊美最常見的回答是“Thank you”。如果按照漢語習慣對別人的贊美表示謙遜一番說“不好”,用英語說“Not so good”,會使對方感到不愉快或迷惑不解。
5.收禮答語錯誤。收到禮物,英語國家的習慣是要當面打開,稱贊一番并欣然道謝;而中國人常要先推辭一番,接受后并不當面打開。如果按漢語習慣推辭說“No need”或“We don’t need it”,那會讓對方誤認為是不喜歡所送禮物,甚至會感到尷尬。
6.涉及隱私錯誤。中國人見面時常問及年齡,婚姻,收入等情況以示關心;而英語國家的人對這些問題卻比較反感,不愿意回答。因此,用英語問對方“How old are you?”“How much do you earn?”“What are you doing?”等一類話題會引起對方不高興或誤解。
7.顏色詞用法錯誤。表示顏色的詞在英漢兩種語言中所表示的意義是不同的,如green是綠色,而green-eyed則表示“嫉妒,紅眼病”;blue是藍色,而blue mood則表示“沮喪,憂郁”;red是紅色,而red-faced則表示“難為情,困窘”,in the red則表示“虧損”。如果把“紅眼病”譯成“red-eyed”,那就錯了。同樣,He looks blue.不能譯為“他臉色發藍”,其真正含義是“他情緒低落”。
8.比喻錯誤。英漢兩種語言由于其文化附加意義和歷史典故都不相同,因而有著不同的比喻用法。如果把“力大如牛”譯成“as strong as a cow”,把“凡人皆有得意日”譯成“Every man has a happy day”,那就錯了。其正確譯文應分別為“as strong as a horse”和“Every dog has its day”。
中英文化的其它差異還有很多,都會直接影響到對英語的理解和運用。如果對這些文化差異及語言本身的差異了解不多或理解不透,無疑會導致各種語言錯誤的出現。因此,在英語教學中加強中英文化差異和英漢語言差異的教育,使學生更多地了解語言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將大大有助于使學生少出現語言錯誤,進一步提高自我糾錯和正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參考文獻
[1]胡春洞,王才仁.外語教育語言學[M].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1996.
一、引言
語言學概論是高校漢語言文學專業的一門基礎必修課,教學任務在于使學生比較系統地掌握語言學的基礎理論和基礎知識,并具備運用語言學方法分析語言現象的初步能力。實際教學中,無論是在校學生還是函授學員,普遍認為該課程比較抽象,素有“文科中的理科”之稱。課程伊始,感興趣、愿意學的學生比較少;教師多局限于概念、術語的講解和語言實例的分析,扣綱扣本,對教材的生發、拓展有限。盡管人們歷來都承認語言是一種文化現象,但是能否在課堂上根據教學內容需要引領學生去探索語言背后的文化內涵,對這一點教師往往缺乏足夠的認識。筆者認為,教師首先應擺正語言和文化之間的關系,然后以此為指導和出發點,在語言學概論教學中(其他語言學科比如現代漢語、古代漢語、演講與口才課的教學亦如此),選取鮮活、有生命力的文化材料為佐證,充分發揮它們在語言學概論課堂上的潛能。
二、語言學概論教學中文化意識的滲透
美國社會學家G·R·Trucher和W·E·Lambet針對外語教學中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現象認為:“我們相信,任何這類企圖都會使學生失去興趣,使他們不僅不想學習語言符號本身,而且也不想了解使用這一語言符號的民族。相反幫助學生在學習語言時提高對文化的敏感性,就可以利用他們發自內心的想了解其他民族的興趣和動力……,從而提供了學習該民族語言的基礎。”這一觀點雖是針對外語教學而提出,但它反映了語言教學的一種普遍性:語言課堂是聯系語言和文化的場所,一個語言教師同時也應是一個文化教師,應將文化因素滲透在語言教學過程中,提高語言教學的文化含量;讓學生親身體味到語言的精妙之處,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以此為突破點,讓學生全方位、立體化的理解語言,最終提高語言教學的質量。相反,“采用只教語言不教文化的教學法,只能培養出語言流利的大傻瓜。”應注意的是,文化教育必須適度,不能脫離語言教學,必須為學生形象地、深刻的理解語言理論服務。
(一)引用現代漢語方言資料,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
1.結合方言區的生活習俗
每一個社會都有專屬于自己的語言符號系統.生活在社會中的人靠語言的聯系才能共同生產、共同生活,因此語言是組成社會的一個不可缺少的、標志性因素。可以想象,如果沒有語言,人與人之間的聯系就會中斷,社會就會自動解體。“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寧賣祖宗坑,不忘祖宗聲”,是我國客家人之間廣為流傳的一句諺語,是說客家人在遷徙過程中頑強地使用自己語言的情形。在四川客家方言區,他們的保守力是很大的,雖然都會說普通的四川話以為對外之用,可是一進入自己的范圍,就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使他們非說自己的話不可。客家人歷代相傳的祖訓就是“不要忘掉祖宗的話”,小孩如果在家里說句普通四川話,便會遭到大人的訓斥。方言學家的調查表明,客家人在家里嚴格要求講客家話。民國時期,客家人娶進門的非客家媳婦不會說客家話的,婆婆強制媳婦學,認為不說客家話是賣了祖宗。據四川青龍場蘇文聰回憶,有一次放學回家不小心說了句四川話,被祖婆聽見,當時就打了一耳光,說“你把祖宗都賣了”。嘲由此看來,“寧賣祖宗田,不賣祖宗言”的祖訓不僅表現了客家人忠誠于母語的深厚語言情感,而且他們把自覺、頑強的維護母語看作是維護自己族群存在的強有力的武器。古語說,欲滅其國,先滅其史;欲滅其史,先滅其言。母語的喪失或被剝奪,意味著一個民族將從此失去各成員之間賴以聯結為一個整體的、最為致命的基因:失去了母語這個紐帶,一個民族就會失去生存的最后一道防線,它就會自動解體。由此我們認為,語言是衡量一個民族是否存在的最終意義上的標準,可以說.語言——是一個民族聽得見的民族魂。客家人的例子很好的說明了語言和民族之間的依存關系,鮮活新穎、貼近生活,學生理解得形象、深刻;不僅如此,還把單純的語言理論提升到民族生存的層面,喚起學生的民族情感,達到語言教育和情感教育并舉的效果。
2.引用方言區的語言實例
漸變性和不平衡性是語言發展的兩個重要特點。不平衡性不僅表現在語音、詞匯、語法各部分的發展速度不平衡,就是在一個部門內部,同樣的語言現象由于所處的條件不同,其發展也是不平衡的。如山東曲阜方言,語法系統與普通話語法系統大部分相同,而句法部分保存著古漢語特有的狀語后置現象,此處我引用湖北民族學院語言文字網《方言隨想》中的例證:一位著名的話劇藝術家在曲阜游覽孔府時向路邊一位老大娘打聽路,先客氣地打個招呼:“大娘,您吃飯了嗎?”大娘回答說:“食久矣。”藝術家一時沒反應過來,不知老人說什么。后來經本地人點撥,才知道是“食久矣”,就是“早就吃過了”。這位話劇家感慨萬分:“曲阜真不愧是圣人的故鄉,連老太太說話都是先秦的古漢語,透著有學問哪!”其實,并不是圣人故鄉的老太太有多深的學問,而是各地方言都或多或少保留著一些不同歷史層次的古漢語語音、詞匯、語法的痕跡,這些古代語言的“活化石”,成為語言發展不平衡性的強有力證據。它是產生地域方言或親屬語言的語言內部原因。這個例證體現了語言發展的不平衡性在同時代語法系統內部的表現。這一事實證明在語言理論教學中輔以平白、有趣的語言實例.學生可以親身感受到語言的奇妙,進而轉化為學習的動力。
(二)利用歷史文化背景.進行文化意識的滲透
1.漢民族文化重直覺、悟性的整體思維模式對語法的影響
漢語語法作為漢民族思維的成果和工具,必然反映了漢民族的深層文化特征。史前漢語在經歷了漫長的歷史演化進程之后,一旦成形為一種較穩定的語言符號系統,便形成了獨具漢民族文化特色的語音、詞匯和語法特點。比如具有漢民族文化特色的主客一體的哲學觀念——“天人合一”思想.促成了中華民族特有的直覺、悟性的整體思維模式,這種思維模式從直覺的體驗、瞬間的頓悟中把握認知對象。研這一深層文化特征反映在漢語語法上,便形成“人”支配規則的現象:不求有形(“形”指外在語言形式),但憑心意,注重聯想,以達意為目的,也就是淡化語法形式,重視整體的意合。
(1)詩詞中的超語法現象。這里所說的“超語法現象”,是指漢語古詩詞中超越語法規則、不受常規語法規則支配的語言表達方式,這是漢語中一種獨特的語言現象。比如馬致遠《秋思》:“枯藤老樹昏夔,塵遁,直墮亙墮。”陸游《書憤》:“蕉監雪,垂。”如下劃線所示,每句詩都由三個名詞并列組成,中間無其他詞語(如動詞、連詞、助詞)連接。然而這樣超語法的表達方式非但沒有影響讀者對詩歌意境的感悟,反而給讀者極大的想象和審美的空間。這種散點跳躍式的形象思維,完美地實現了詩人想要的意中之境,“形”雖散,然“意”達矣。
(2)句法同義現象。如果說“整體意合性”體現的是漢語語法的內在特征,那么表達形式的靈活性則表現了漢語語法的外在氣質。因為有意合的統攝.漢語語法在句子的結構形式上,有了很大的靈活性。比如句法同義現象(幾種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結構意義)就突出表現了句法位置的靈活性。
看下面一組句子:
a他打破了花瓶。b他把花瓶打破了。
C花瓶被他打破了。d他花瓶打破了。
e花瓶他打破了。
這五個句式之間變換時同一個詞的位置非常靈活,可以占據不同的句法位置。如以上幾句都是“花瓶”做受事,但在不同句子格式中承擔的句法成分不同,構成不同的句式:在a句里作動詞謂語句的賓語;在b句里作“把”字句中的“把”的賓語,和“把”一起充當狀語;在C句里作“被”字句中的受事主語:在d句里作主謂謂語句中謂語部分的受事主語;在e句里作主謂謂語句中的受事主語。這五個句子的共同特征是:外在結構形式不同,但都表示“施事(我)——動作(打破)——受事(花瓶)”這樣的結構意義。形雖異,然“意”(結構意義)同矣,句法同義現象也反映了漢語“淡化語法形式、重整體意合”的特征。
(三)選取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社會現象,進行文化滲透
不同民族之間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等各種形態的接觸,都會引起語言的接觸。由于中國及亞洲“漢語文化圈”國家和地區的巨大市場及其經濟發展前景,目前國外的“漢語熱”不斷升溫。據國家對外漢語教學領導小組辦公室官員估計,“目前全世界有3000萬人正在將漢語作為第二語言來學習,希望到2010年這一數字能夠達到1億。創辦孔子學院就是中國政府旨在推動漢語文化傳播的重要項目之一”。
孔子學院不是開設孔子思想課程,而是把孔子作為中華文化的代表在全世界推廣漢語。從2004年11月21日全球第一所孔子學院在韓國漢城正式揭牌以來,截止2008年8月7日,全世界共“262所孔子學院,其中有二三十所是孔子課堂(孔子學院是在大學的,孔子課堂是在中學的)”,分布“在75個國家和地區”。這部分內容,學生既掌握了當代最新的漢語發展趨勢,同時激起強烈的民族自豪感,更加熱愛自己的民族語言;同時體現了語言與文化的結合,二者達到互為促進的作用——學習語言為獲取文化知識服務,文化知識反過來促進對語言本身的領悟和掌握。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教師要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有一桶水是不夠的,還要指給學生一條河,為學生未來職業和知識方面的可持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利用各種現代化科技手段不斷更新知識,提高自身綜合素質,盡可能地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拓展他們的知識視野,使教學富有鮮明的時代感;教學內容中包涵的語言之外的思想內容對學生的心靈還能起到無形的浸潤作用,影響他們非智力因素的發展。
(四)引用早期教育實例,進行文化滲透
語言習得是指以獲取信息或以交流信息為目的的無意識地形成語言能力的過程,其中“獲取信息”是指語言信息輸入的過程,即“聽”。事實證明,兒童掌握母語的過程是一種自然成熟的過程,只要有適當的語言環境給孩子輸入語言信息,他就無需要任何外在的力量和有意識地學習便可順利地掌握母語。
根據語言習得理論我們認為,人類口語的學習從聽開始,聽力在嬰幼兒的語言習得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聽力的順利實現需要語言環境,因此必備某種語言環境是語言習得的重要特征,兒童可以從父母那里,從所有可能接觸的環境那里接受全方位的語言信息輸入,這種輸入無時無處不在。而通常人們認為口語學習從說開始,為了讓學生接受這一與日常生活經驗向悖的理論,筆者引用了下面的實例:1994年至今,臺中師大王財貴教授正在全球的華人社會推廣一項文化運動——“兒童讀經運動”。一對臺灣夫妻聽了教授的講座很用功,每天早上都讀半小時《論語》。這位妻子懷孕后照常每天讀,就這樣讀了十個月。孩子從出生到一歲,父母繼續給他讀《論語》,孩子無論醒著、睡著都在聽。等這孩子到一歲、其他小孩子剛學說話的時候,他就會背《論語》了。㈣這對父母并沒有有意識的教孩子學習語言,只是單純的給嬰兒輸入語言信息,孩子竟然自己掌握了語言。這一現象充分證明,兒童母語的習得過程從聽開始。聽是個信息輸人的過程,當語言信息的輸入積累達到某種臨界點的時候,就會量變成為質變,自然爆發成為口語。據此我們認為,人類只要從有聽力開始就可以通過給他輸入語言信號的方式學習口語了。有研究資料表明,“從胎齡6周聽力即開始發育,24周左右耳蝸的形態和聽神經的分化基本完成,15—20周開始有聽覺,至25周幾乎與成人相等。”In]因此從理論上講,最遲在胎兒六個月時就可以進行語言教育了。美國“胎兒大學”的一個“小學生”在媽媽肚子望經過“胎兒大學”的語言學習后,出生僅僅9周居然能對錄像機放映的節目說“哈羅”。㈣這一實例更說明胎兒已經具備了語言學習的能力。根據胎兒這種潛在的能力,只要母親不失時機對胎兒進行耐心的語言訓練,等胎兒出生后在聽力、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方面將會大大超過未經語言訓練的孩子。
一、問題的提出
我校五年制學生入校時的英語基礎很差,無論是詞匯、語法還是語言得體運用方面都非常糟糕,其中包括英美文化知識的空白。例如,學生在進行對話時,還會用G00d momi ng,teacher!(打招呼)“How much monev do vou eameverymont}l,”(詢問外教的問題)。很多學生不知道哈佛大學在那里、丘吉爾是何許人,對中國文化的內容也是一知半解,很多學生對英語學習失去了興趣,喪失了信心。因此,如何通過英美文化知識的傳授,帶動和促進英語語言學習,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化素養,并使他們能夠用恰當的語言進行交際,是英語教學中需要解決的問題之一。
二、采取的對策
針對我校的實際情況,我們在04級和05級五年制學生的英語教學中選用了文化內容豐富,題材廣泛,知識性、趣味性強的《張思中英語教程》為教學內容,使語言材料內容即文化知識的吸引力成為學生英語學習的動力。在教學實驗中,我們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模式與文化導向型教學模式相結合,通過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包括社會文化和交際文化知識)的同步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使他們樹立學好英語的信心,提高對中外文化差異的敏感性和鑒別能力,最終達到交際能力的提高。
(一)教學原則
在教學實際操作中,我們參照束定芳、莊智象提出的對文化導人的實用性原則、階段性原則、適合性原則,根據我校實際,研究討論,將其拓展為五個原則,并嚴格遵循這些原則進行教學。
1,階段性原則。根據學生的語言水平、接受能力和領悟能力,在不同的階段確定不同的文化教學的內容,由淺人深,循序漸進。
2,適度性原則。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教學內容上適度補充文化背景知識,難易度適中,不貪多求全。
3,針對性原則。針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和課文內容的需要,對涉及到的文化背景適時進行講解或進行文化差異的對比并分析原因,避免再次出現失誤。
4,科學性原則。合理安排所講文化知識與語言知識內容,注意系統性、準確性,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中西文化差異,以文化意識為橋梁,促進文化理解和語言學習。
5,實用性原則。所講授的文化內容注重實用性,在學生的生活、學習和交際中有實用價值和指導意義。
(二)教學方法
在教學方法上,我們參照了董曉波提出的課堂內教學和課堂外教學方式及李波總結的直接法、滲透法、實踐法、比較法、專門講解法和討論法,并進行了歸納、拓展、補充和創新。
1,課堂內的文化教學。在具體的課堂教學過程中,我們以教材內容為依托、以課文為基礎,在學習英語語言知識的基礎上,拓展補充與課文有關的文化內容。
(1)在學習對話時融人交際文化知識的學習。例,在學習第一冊12課的對話,服務員用語Can Ihel p you,時,老師為學生分析了在考慮問題的主體方面中西文化的差異,中國人喜歡以對方為中心,考慮對方的情感。比如,你想買什么,您想借什么書,而西方人往往從自身的角度出發,因而英語中用Can I help you,或珊1at can I do f or you,而不是Wha t do you want,
(2)在詞語教學中注重詞匯內涵的融入。例,在講到十二生肖等動物時,我們給學生分析了中西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由于認識客觀事物的思維差異,對待動物的不同看法,以及相應出現的具有不同的文化內涵的語言表達方式,把這種體現文化涵義的詞匯在對比中解釋,使學生很輕松地掌握相關詞語并有效得體地應用。如通過對比分析不同文化的人對“龍”的不同看法,使學生明白了為什么把“亞洲四小龍”譯為“t l l e Four TigeI s of Asi a,,,而不是”t heFour DEa90ns of As i a,’,“金雞牌”鬧鐘的出口商標為什么從“G0l den Cock”改為”蹦den R00ster”,在不知不覺中學生的學習興趣大增。
(3)在課文學習中對句子文化背景的講解。例,在學習第二冊第7課Readi ng l Fanler christHlas中On Chri st IIl as Eve,he l ands on t叩of each house肌dcl i n l bs d帆m t lle chi咖ey i nt o me f i r epl ace…a11d 6l l st he i r s眥ki n祭誠t h s ma l l pr e sent s,一句時,我們給學生講述了西方人在床頭或圣誕樹上掛長統襪等習俗的故事傳說,讓學生對圣誕節的來歷和習俗有了進一步的了解,另外通過多媒體動畫課件的展示,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記憶更加深刻。
(4)課文講解前對篇章文化背景知識的介紹。例,在閱讀B00k 2,L5,Reading 1 Fat}ler’s Compani叫一課時,我們對丘吉爾的生平、愛好及其在歷史上的地位進行了簡要介紹,使學生對他有了全面了解,形成了完整的知識結構。
2,課堂外的文化知識學習。在課堂教學的基礎上,我們開展了豐富多彩的活動,以不同的形式使學生進一步了解英美文化知識,調動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
(1)開辦講座。在業余時間我們為學生舉辦了《英美文化與習語典故》、《英美節日介紹》等有關文化知識面的講座,豐富了學生的文化知識,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
(2)指導學生閱讀原著。指導學生閱讀有代表性的文學作品,如書蟲系列作品。文學作品往往能提供最具體、形象、深入、全面的材料,使學生從中獲得文化的生動畫面,體會英語語言的魅力和文化內涵,了解它所反映的廣闊的社會時代背景——文化。
(3)組織課外文化實踐活動。創辦以文化為主題的圣誕晚會、英語短劇表演、邀請外教到校與學生交談,使學生親自用英語進行交際,學以致用。
(4)組織競賽和游戲活動。開展一些融知識性和趣味性于一體的主要涉及文化內容的競賽和游戲,提高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
例如,英語開心辭典
12月26日,如遇星期日,則順延至27日,人們在這一天把圣誕禮金放入圣誕卡中,或將圣誕禮物裝入小盒中,送給家中傭人或郵差、報童、送牛奶的人等。傳說如果在這一天工作,會招致厄運。請問這是哪個節日,
A,Spr i ng Ba rI k Hol i day
B,Bo xi ng Da y
C,Eady May Ba nk Hol i day
三、教學效果
在教學中我們以教材中的文化內容為切入點進行文化知識的融合和補充,將語言知識和語言技能教學模式與文化導向型教學模式結合,把中西文化知識的教學貫穿在語言知識的講解和聽、說、讀、寫技能訓練的過程中,注重語言形式教學與文化知識教學的統一,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并重,收到了很好的教學效果。
(一)注意力集中,學習興趣提高
在授課過程中,我們根據學生的心理狀況和接受能力,依據教材但不拘泥于教材,導入、融合相關的中西方文化知識。文化內容的教學吸引了學生注意力,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有了明顯的變化。過去不喜歡英語的同學,在這些有趣的文化內容的吸引下,從純粹的聽故事逐步地開始學習語言,記憶單詞,背誦課文,對英語學習逐漸有了興趣。調查問卷顯示,86。4%的學生喜歡這樣的教學方式,91.4%的學生的學習興趣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自信心增強,參與程度提高
學生接觸的語言材料接近生活,是學生所熟悉的內容,如春節、圣誕節、長城、奧運會等,學生感覺不再是一無所知,有話可說。通過一年的學習,無論是文化知識方面還是學習成績方面,學生都有很大的進步,使學生看到了學好英語的希望。當學生對自己有了信心的時候他們開始愿意參與所有的活動,無論是課堂上還是在課外,他們都愿意表現自己,課堂上回答問題踴躍,課外積極參與各種活動,如英語短劇表演、各種英語競賽等。教師在課堂上的觀察記錄表明,學生在每節課上主動發言的人數達62.5%問卷調查顯示75%的學生認為在學習英語方面的信心有了提高。
(三)學習主動性增加,自覺性提高
我們通過對文化知識的引入,調動起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激發起他們探索的欲望,使他們愿意主動去尋找新的信息和資料。許多學生能主動預習課文,背誦課文并進行翻譯,學生也會主動找老師請教自己在學習中遇到的問題或查字典自己解決,主動查找與課文相關的背景知識,英漢表達方式的差異,帶到課堂與其他同學共同探討。問卷調查表明,有71.6%學生認為自己的學習主動性比以前有所增加。
(四)學習成績上升,英語表達能力提高
心理學研究表明,只有人們感興趣的東西才會投入精力用心去學,記憶才會深刻。語言被賦予了文化內涵而更易于掌握。學生在文化知識的帶動下,加深了對語言的了解,學生不只在成績方面有所提高,更在能力方面鍛煉了自己。對學習情況和測試結果的調查表明,大部分學生的學習成績都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學生的聽說讀寫甚至表演和組織能力都相應地有了提高。93.8%的學生認為這樣的授課方式和內容有助于自己的英語學習,83.9%的學生的英語表達能力有了不同程度的進步。
(五)文化知識豐富,文化意識提高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指出: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應當以學生的全面發展為宗旨,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化學實驗的趣味性、安全性和無污染性。注重化學實驗教學的趣味性能夠有效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化學實驗教學過程中,從而不斷進行探索和發現;重視化學實驗教學的安全性體現了以學生為本的思想,使學生在實驗教學中不僅獲得知識、開發自己的思維,還能保障自身的安全;重視化學實驗的無污染性突出了對學生環保意識的培養。有些化學試劑是存在一定的污染性的,如果做完實驗之后將實驗器具等亂丟棄就會造成環境污染,也可能會對自身造成一定的危害。總之,化學實驗教學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是符合時代和社會的要求的。
1.2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應當凸顯探究性的特點
探究性的教學方式是鼓勵學生自主獲取知識與技能,調動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以及塑造良好的創新意識與科學價值觀的重要方式。在我國的傳統高中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是整個實驗的操作者,學生只是圍觀教師的整個操作過程,對整個實驗的過程和其中出現的實驗現象很少進行思考和分析,而在自己動手操作時也只是簡單模仿,目的是獲得與教師一樣的實驗結果。這種單純模仿和重復的過程實際上限制了學生的個性思維和思維能力的發展,因此,在化學實驗教學中教師應當著重凸顯探究性特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究精神,使學生的全面發展成為可能。
1.3高中化學實驗教學應當強化應用性
化學是一門實踐性和應用性很強的學科,與人類社會的生產和生活有緊密聯系。但是在傳統的化學教學中,化學實驗僅僅是被當做鞏固“雙基”的手段和工具,其應用性基本上是被忽視的,這就導致學生認為化學實驗僅僅是在化學實驗室里進行定理驗證和假設的,造成學生對化學學習興趣的缺失。因此,《普通高中化學課程標準》提出:“要注重強化化學實驗的應用性,將化學實驗與學生的日常生產、生活實際緊密聯系起來,讓學生從身邊熟悉的事物入手,產生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并積極參加化學實驗,從中獲益提高。”
隨著經濟全球化及我省社會經濟快速發展,大學畢業生的英語能力在就業中的地位越來越突出,在對外交流中缺乏深度跨文化溝通能力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需要。所以,培養具有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在高校英語教學中顯得尤為重要。與此同時,作為公共基礎課的英語教育現狀令人擔憂:取得的成績是不可否認的,但總體來說,中國英語教學普遍存在“費時低效”現象,投入的精力和收獲不成正比。多數教師對學生綜合能力的培養與提高重視不夠,一方面,教師投入大量時間和精力在語言知識講解上,而不是對學生語言能力培養上。另一方面,學生往往是被動接受,應付了事。此外,課堂教學手段單一,基本是“粉筆加黑板或PPT,教師滿堂灌”的“講解”式授課。在這種模式下,學生被剝奪了積極創作思考的機會,逐漸喪失了學習興趣,在各種課堂教學活動中消極對待。到了語言輸出階段,學生不知說什么,也不知道怎么說。這種教學不但有違語言教學的初衷,同時不符合語言認知的過程。2000年頒布的《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明確指出,英語教學要“重視培養學生運用語言進行交際的能力”,在教學中“鼓勵和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內外各種語言交際活動”。依據《要求》對大學英語教學改革提出的指導方針,提出以文化為依托教學模式的研究。
一、以文化為依托教學模式研究的意義
以文化為依托大學外語教學模式的研究具有理論意義及實踐意義。一方面,研究嘗試改變傳統教學理念和教學模式,擴展認知教學理論的實踐研究,豐富和完善依托式教學模式,提高學生英語應用能力。認知語言學是語言學的一種新范式,將認知語言學和文化依托教學結合起來,建立一種新的教學模式對教學大有裨益。另一方面,現代英語教學是一個多元化、多維度、多層次的體系,把認知語言學理論運用于依托教學,重在提倡語言教學的多元化,為有關部門組織實施外語教學提供有價值參考。重要的是創新模式解決了學生知識面窄的問題,學生的語言能力將有顯著提高,滿足了21世紀對人才外語素質的要求。我們的研究目標是要利用這種教學模式改變學生的學習行為,以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批判性思辨能力與創新能力為教育目標,提高學生的英語應用能力及文化素養。
二、文化依托教學模式的教學理念
以文化為依托教學模式研究的主要內容是以認知語言學為理論依據,借助內容依托教學模式的相關研究成果,將語言教學基于多元文化內容展開,研究這種模式對大學生應用能力影響的有關問題,以進一步豐富和完善這一領域的研究。它是根據人的認知規律讓學生在比較真實的語言環境中習得語言。認知語言學理論研究人的認知過程,研究知識如何被獲取,儲存和使用[1]。二語習得是一種認知技能,該理論認為語言是通過一般認知機制從輸入中習得,把語言看成與各種不同認知能力及各種經驗相聯系的系統而不再是彼此封閉又分割的子系統[2]。語言理解分為感知處理、解析和使用三個階段。也就是說,信息先進入人的認知系統,然后學生構建信息的意義,最后將新意義與長時記憶中的知識結合應用,三個階段循環往復、相互切換。依托內容的語言教學模式(CBI)主張將語言教學基于某種主題內容或某個學科,結合語言學習與學科內容學習,旨在使學生學習具體學科內容的同時習得語言。近幾十年來,這一教學理念在國外外語教學中已經有許多成功的實踐案例,獲得了廣泛認同。文化依托教學模式的本質就是內容依托模式,但它又是這種模式的靈活應用。
三、文化依托教學模式課堂實踐
這種教學模式的思路是:文化依托教學不是按照僵硬語言大綱或類似的大綱安排教學,而是圍繞學生即將學習內容的相關文化背景信息組織教學[3]。因為以這種方法組織的課堂教學對知識內容和與之相關的背景文化給予了充分關注,有利于激發學生通過目的語言思考學習新知識和多元文化。這樣做學生能更好地鍛煉聽說讀寫綜合技能。這種方法既可以使學生接觸到各種語言技能,又可以幫助他們學到未來需要的專業和社會知識,并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具體操作中,課前,學生和老師按要求準備教學單元內容相關的文化背景資料。材料的真實性對學生認知能力提高具有很大的意義和影響。結果能擴大學生的知識面,深化教材內容的專業性,彌補教材內容枯燥、深度不夠和不真實的缺點。課上,學生反饋背景信息,教師可以通過兩種方式進行考核:1.課上請學生展示相關背景或課前收集的信息。2.在課上充分展示及討論之后,請學生在課后完成相關專題的作文。教師通過互聯網與同學們進行課前課后交流。
但是,這種教學模式的順利實施需要一定的前提條件:由于學生的語言知識有限,如果缺乏語言技能輸入,沒有相應的考核評估體系監督,學生在語言輸出階段很可能因為表達障礙出現消極對待的情緒,失去學習興趣。因此,實施這種教學模式的重點就在于課前保證學生溝通、交流必需的語法知識和語言交際需要的相關技能,而互聯網的應用使之成為可能。同時建立相應的形成性考核機制,督促學生完成任務。
綜上所述,這種教學模式的主要觀點體現為教學重點不是探求語言本身,把語言學習作為封閉且分割的子系統組成的系統傳授給學生。相反,英語習得是一個感知處理、解析和使用信息的認知過程。學生作為過程的主體,應該主動學習和應用語言,而不是老師強加灌輸。基于這種觀點,我們利用文化背景為學生提供真實的語言氛圍,讓學生浸透式學習,完成語言認知過程。
盡管近幾年來,國內專家學者和一線教師都比較關注依托教學模式,許多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對內容依托式教學模式進行了積極探索嘗試。比如:常俊躍、劉曉渠、鄧耀臣從對閱讀能力發展的影響方面做了調查分析[4]。袁平華、劉婷、王麗娟從依托式教學模式對學生學習策略及英語水平角度作加以探究[5]。但是我們發現從認知語言學理論視角以文化為依托的教學模式至今還鮮有人嘗試。雖然公共英語教學偶爾涉及英美文學知識,但是由于大學英語階段各種考級測試的反撥作用,對于文化知識的傳授和體驗還遠遠落后于時代的要求,不適應跨文化交際的需要。文化依托教學模式不但在教學理論和教學法方面填補空白,而且能解決跨文化交際的一些問題,對提高我國英語教學水平,全面推動遼寧社會經濟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O’Malley,J. M. and A.U. Chamot Learning Strategie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0.
[2]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New York:W.H.Freeman,1995.
[3]Richards,J. c. &:Rogers,T. S. Approaches and Me-thods in Language Teaching.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一、引言
語言,作為一種媒介和人類思維的工具,它傳達思想,表達情感,傳遞信息,確認事實,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之一。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民族能夠脫離語言而獨立存在。英語作為目前世界上的最為通用語言之一,在國際交往中起著不容忽視的重要作用。對即將走上工作崗位的高職學生來說,英語學習顯得尤為重要。本文意圖通過中西語言文化之間的對比,探尋兩種語言之間的異同,以提高當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興趣和效率。
二、高職英語教學現狀調查分析
近幾年來隨著高等教育的擴招,職業教育的生源文化素質也在明顯下降,其英語學習現狀更是不容樂觀。為了對高職學生的英語學習狀況有一個更明確的了解,本文對幾所高職院校學生的英語學習現狀進行調查研究。調查方法為問卷調查和期末考試成績測評。通過調查發現高職學生在英語學習方面存在以下問題:
1.基礎薄弱,水平較差
從成績上看,學生的英語基礎很差,成績普遍較低,而且水平參差不齊,相差甚大。大多數成績集中在40~69分之間。職高生試卷雖然非常簡單,但其平均成績仍然很低,只有42.59分。個別院校的個別專業學生英語成績更差,有的只有20~30分,及格率很低。
2.學習被動,態度消極
對學生的日常學習的問卷調查發現:學生的學習態度不端正,缺乏積極性。許多學生是為了逃避英語而選擇了非英語專業,結果還要開展英語學習,使他們內心抵觸心理嚴重,學生態度非常消極,缺乏主動性和自覺性。
3.漢語思維負向遷移影響嚴重
通過教師日常教學總結和期末測驗,本文發現學生的英語學習極易受漢語思維習慣的干擾。出現大量的“chinglish”句型,在翻譯、作文和日常對話中尤為明顯。漢譯英中,大部分同學不會調整句式,逐字逐句翻譯現象非常普遍,無法應對復雜句型和一些基本的長句。
三、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及表現
上述現象說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對中西語言特征及其反映的文化現象沒有系統的了解和把握,經常將兩者混為一談。如果教師在中西語言文化方面對學生進行系統的解釋,并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引領學生的學習,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英漢兩種語言在語音、語法、詞匯和語言思維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主要表現在以下層面:
1.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在語言層面,英漢隸屬兩種不同的語系,在思維方式和語言構成方面有著很大不同。英語屬印歐語系,擅長用抽象的概念表達具體的事物,在語言表達上多用名詞,敘述呈靜態;漢語屬漢藏語系,更注重用具體形象的方法或詞語來表達抽象的概念。在語言上多用動詞及其短語,敘述呈動態。通過下面的例句及翻譯中可以看出二者的差別
eg: he is a good eater and a good sleeper.他能吃能睡。
he was a nonsmoker and a teetotaler.他既不抽煙,也不喝酒。
2.英漢詞匯差異
在詞匯構成方面,漢語詞最基本的構成方式主要是 c=a+b(即詞語=種差+屬性)形式。如通過“魚( fish)”這個詞語,可以產生更多的詞語:鯉魚( carp)、鰻魚( eel) 、鯊魚( shark),鯨魚(whale)等。而英語則主要是靠轉換、合成和綴合三種構詞法構成更多的新詞(連,2006)。
此外,即便是面對同一個詞,英漢兩種語言賦予它的基本語義也有很大差別。如漢語中“狗”具有卑賤的、勢力的含義,如“狗仗人勢”“狗腿子”等,而英語中的“dog”則是褒義詞,如“a lucky dog”, “a top dog”等。
3.英漢句法結構差異
句法結構方面,傳統漢語句子結構以意合為主,以語序和虛詞為主要語法手段,而英語則重形合,結構嚴謹,具有明顯的形式標記,語義關系極其分明(馬,1999)。如:英語中“if you don’t enter tiger’s lair, how can you get the tiger cub?”必須有完整的關聯詞語聯接,而譯成漢語“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言簡意賅,不需要任何連接詞。
4.英漢句子類型差異
在句子類型方面,漢語中多用主動句、被動句較多地表現不好的事物或傾向。而英語國家中對個人的隱私比較尊重,在很多句子中都不愿意或不便言明動作的施行者,而又必須有主語出現的情況下,較多的使用被動句。如在漢語中,我們會說“我們熱情的歡迎馬麗的到來”,而英語則表達為 “mary was given a hearty welcome”.
四、中西語言文化差異對高職英語教學的啟示
通過以上對比可以看出漢英兩種語言無論在句法句型以及詞語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根據兩種語言之間的差異,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指導學生的英語學習。
1.使用對比教學法
對比教學法的本質特征就是用“對比”的方法進行教學。在高職英語教學中,就是要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兩種語言之間的“比較”。如詞匯構成、語法結構和句法類型、時態語態等的對比。
詞匯的對比就是在向學生解釋英漢兩種語言構成的基礎上,將英漢的構詞方式進行對比說明。如漢語中的詞組構成,和英語中的詞綴、曲折和復合詞的構成意義和含義等。
語法結構對比就是在漢語和英語句法的對比基礎上,使學生明確掌握英語的句法和漢語句法之間的根本不同。避免出現語序上的混亂和名詞,動詞,形容詞的使用不當,使英漢語的語法符合語法習慣。
時態語態的對比主要是讓學生跳出漢語沒有明確的時態標記的局限。明確英語的時態意義和構成。并通過對中西文化和思維的對比,指明兩種語言之所以出現句子類型差異的原因,使學生知其然,明其所以然。
2.使用情景教學法
情景教學法是教師根據課文所描繪的情景,通過對具體知識情景的講解,創設出一定的情景,引導學生再現課文的情景表象,使學生置身其間,如臨其境。教師通過 “情景創設”,可以培養學生的英語情感,啟迪他們的思維和想象力。在高職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創設語言情景,話題情景,生活情境等幫助學生盡快的融入到英語情景中去。
語言課堂的主要活動是結構式的口語練習,而且這種練習應該是在設計好的情景下出現。英語語言情景的創設就是為了減少漢語語言對英語學習產生的負遷移,使學生盡快地適應英語表達。
話題情景和生活情景就是在對話和語篇學習的過程中再現英美國家的生活情景,在每一個不同的話題中感知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將知識學習和情景了解結合起來,加深英語學習的印象和感知。
3.實施跨文化教學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沒有一種語言能夠脫離文化而單獨存在,語言的教學離不開文化的教學。對學生進行跨文化教學的最重要的任務就是要充分詮釋詞匯的文化內涵及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識。
任何一種語言的詞匯都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教師在進行詞匯教學時要特別注意每個單詞在不同語言中的固有的文化意義。如之前本文介紹的漢語的“狗”和英文中的“dog”雖然都指代同一事物,但語義差別極大;類似的還有漢語中的“龍”和英語中的“dragon”,以及數量眾多的顏色詞和習語等(徐,2004)。這就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的因素傳輸給學生,使學生在運用的過程中得心應手,防止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現象出現。
五、總結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高職學生英語水平較低,學習積極性差是普遍現象,而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不是朝夕之功,而是以其對中西方語言文化差異的理解為前提的。因此,本文認為在高職英語教學活動中,教師結合社會與文化內容進行語言教學,采用合適的教學方法,通過語言語法的對比,情景語境的創設,以及西方文化風俗的介紹等,能夠使學生在一定程度上較為全面的感知英語,并在潛移默化中提高興趣和學習效率。
參考文獻:
[1]連淑能.英漢對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9.
所以,我們要做有心人和熱心人,把搜集英語文化資源或者說挖掘英語課程文化資源變成自己的第一需要和自覺行為。其次要理清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與學生健康成長的關系。應當說目前學生接受英語國家文化的途徑是廣泛的,英語國家文化對學生精神成長的影響也是多元的。但從一定意義上講,英語國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也有精華和糟粕,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的。再加之英語文化作為一種民族文化也可以說是浩如煙海的,而學生在這短短的學習時間內不可能全部學會。所以,作為教師我們必須努力做到的是自己要有解讀英語文化的硬功夫,針對新課程標準中所描述的初中學生必須形成的相關文化意識的具體級別目標,思考學生文化內容的選擇的問題。只有這樣,初中學生英語文化學習的基礎才能奠基得牢牢實實。
二、稱呼用語
稱呼用語在日常生活交際中的運用十分頻繁的。在漢語中根據輩份和親屬關系等分得十分詳細清楚,對于無直接親屬關系的年長者也稱呼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大爺和大媽等。而在日語中更是在這些稱呼上加上大量的敬語,以表示親切和尊敬之意。但我們在小學英語教學時是不可能教授小學生這么多稱呼的英語說法,因為事實上英語中對長者的稱呼并沒有我們文化中那么復雜,而是簡單稱呼男的為“unele”和女的為“auntie”。但是我們要讓小學生了解英語中關于男性和女性的說法沒有漢語中他和她那么簡單了。在英語中我們一般稱呼他和她可以用“he”和“She”,但還常把男士尊稱Mr,未婚女士尊稱為MsiS,己婚的尊稱為Msr或不明對方是否己婚的可稱呼為MS。讓小學生了解掌握這些日常稱呼用語可以很好的讓他們獲得對方的好感。
三、小學英語教學中導入英語文化教育的可行性
樊湖[3]在“英語學習中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中談到英語教學中文化的導入中應注意遵循適用性、適度性和階段性原則。1.適用性原則:指所導入的文化內容必須要和學生學的語言內容密切相關,從而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效率。2.適度性原則:指所選的材料的適合程度和教學方法的適合程度。應注意選擇代表主流文化的內容,同時兼顧趣味性。3.階段性原則:主要是指必須充分考慮學生的語言水平、認知能力、生理和心理狀況,循序漸進,由淺入深,由表及里,讓學生逐漸理解文化內容的本質。我們認為分析的相當的恰當和合適,結合小學英語教育的實際情況,我們認為可以參照以上原則的內涵在英語課堂教學中課外的情景教學中進行主動地英語文化的輸入。
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過“學習是最好的刺激是對所學教材的興趣”,對學習來說,“興趣”將直接影響學習效果。林格倫對興趣的調查結果證明,興趣占影響學習成功因素的25%,占影響學習失敗因素的35%,可見興趣對學生學習成敗的重要。所以,教師要想盡辦法,上好每一節課,使單調乏味的反復練習變得活潑生動、妙趣橫生。新教材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與當今世界信息技術相聯系,在教學的過程中,應充分挖掘其趣味性,喚起情感共鳴,引起學生興趣。如教BookⅡ形容詞和副詞和最高級時,我就問一個學生:“Whoisthemostbeautifulinourclass?這個學生應在班里邊找邊說:”WangXiaomingis,這下全班同學哄堂大笑,因為王小明的外號就是“白馬馬王子”。這一問之后,學生個個爭著舉手,從情緒高昂,爭著回答另外的問題,eg:whoisyoungerthanyou?等等。這樣展開教學活動給學生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當然興趣的培養不是一朝一夕的,而要持續不斷。教師應做到備學生、備教材,設計每一節課,都使其有趣味性。創造和諧的課堂氣氛,充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應盡量多揚少抑,哪怕這個學生僅僅取得一點進步。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激活學生學習動機,增強他們的學習積極性,變被動應付為主動探求知識,使之成為樂之者。
二、完善學生的“自我意識”。
當然應試教育猶如將學生推入知識的海洋,其結果可能導致其學會“游泳”,也可導致“淹死”其中。那些本可以成為“游泳高手”者,由于缺乏指導而“夭折”,我們人為地推毀了他們想建立的“成功自我意象”,讓其次次地體驗“失敗”、“低劣”、“不如人”。為了讓這些學生找回自信,找回能力,我從以下幾方面進行嘗試。
①、幫助學生成功。幫助自卑者找回自信,讓自信者更自信,特別是幫助所謂的“后進生”制訂短期容易達到的目標,幫助他們達到目標并及時給予真誠的鼓勵,促使他們體驗到成功。
②幫助學生創新思維。思維的創造性是指新異情況或困難面前采取對策,并能夠獨特地解決問題。教師有意識地從思維的多向性引導,引導學生從不同角度探索知識,積極思維,充分發揮他們自己的創見。
③幫助學生結對子,鼓勵互幫互學,改變舊的學習方法。養成新的學習習慣。
三、優化合理的課堂結合是關鍵。
主次分明,科學的課堂結構應包括以下幾方面的關系:
①靈活運用“五步教學法”。
②對好單詞關。培養興趣,激發求知欲;直觀教學,增強感官印象;總結規律,記憶單詞。
③過好導課關。“溫故而知新”,在復習基礎上,巧設情景,引出新語言項目,再啟發學生觀察、分析、歸納。由學生嘗試去總結悟出新語言的規律。并讓學生在練中學,學中練。
例如講到名詞性物主代詞時,我就請學生回憶形容詞性物主代詞,再設情景記性:
A:Putonyourcoat?
B:whichoneismycoat?
A:Theblueoneisyour?
B:Oh,yes,it’smine,Thankyou.
先提問your、my,再問yours、mine的意思,學生容易地回答出來。于是引出新語言項目。
四、培養競爭意識,增強學習自覺性。
現代社會充滿了機遇,也充滿了競爭,充滿了走上臺來推銷自己的時機。這種競爭應該在日常學習和生活中培養起來,成為習慣性意識,隨時準備著抓住機遇,去迎接挑戰。
就需要彼此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尤其是在一定的教學范圍內,可以用情感遷移來促進學習。初中的化學教學中,教師要用心的對待每一個學生,大量實踐證明,良好的師生關系對化學教學的開展起到有效促進作用。學生的學習需要溝通和探索,化學教師要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并建立良好的關系,教師在教學中提供相關知識的探索和溝通環境。例如,在動手去做化學實驗過程中,有些化學實驗可以讓學生自主完成,并在實驗中發現相關問題,然后在積極的解決問題,在對一些有爭議的問題,可以讓學生大膽的表現,在交流中激發向上的思維,而且學生能完全的把知識吸收和掌握,教師在此過程中盡量不去指責和打擊學生,要給予熱情的指導和鼓勵,使師生之間建立良好的關系,這樣,學生就會在各自的體驗中更加熱愛學習。二是要以富有情感、生動形象的語言,點燃學生興趣的火花,激起學生的學習熱情,讓學生感到教學內容生動有趣。
2.教師要認真把第一課上好一個成功的開始需要良好的開端
學生在剛接觸化學教學內容時,都充滿極強的好奇心,教師要在起初的第一節化學課上,通過序言這部分啟蒙課,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化學產生興趣,這樣能夠為以后師生建立良好關系打好基礎,在化學序言中,已經簡述了相關新奇的化學實驗。例如“,玻璃點燈”“、手帕燒不破”等,用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學生對化學產生強烈的探索欲望,然后教師可以舉例實際生活中的化學應用,涉及我們生活的各個方面,以及化學的歷史發展等,讓學生感受生活中的實用化學,由此可以把學生吸引進化學課堂,為化學課的教學進一步做好準備,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3.化學教學中實驗的重視
化學教學有很多教學內容需用通過實驗來完成,而且化學實驗能有效促進化學發展,學生在參與化學實驗過程中,動手進行實驗,切身體會化學的神秘,從而熱愛化學這門課程。因此,化學教師在教學中要積極的進行實踐,讓學生自己完成實驗,了解實驗結果,有時可以把實驗次數增加,一些容易掌握的實驗可以讓學生去多做。例如,二氧化碳使石灰水變混濁、氧氣收集、比較各個溶液的化學性質,還有相關水果的PH值的測試,鐵銹的化學變化過程等等,學生在完成實驗以后,化學教師可以積極的組織一些有興趣的化學實驗討論,以小組的形式開展活動,篩選一些有趣味的化學實驗,增加學生的動手和討論能力。學生在實驗過程中,既激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也能深刻的理解化學知識,進一步提升了學生對化學知識的欲望,能夠有效確保化學的教學質量提高。
二、培養學生化學和社會的情感化學教學中
化學教師要在化學教學中挖掘相關德育教育,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學生感受到學習化學的社會作用,激發學生的愛國、愛科學的熱情,在這一點上,化學較其他學科有著許多獨特的優勢。但必須采取適合學生年齡特征的方式、方法,做到有理、有據。例如,化學教師要結合社會實際進行理論教學,并且能夠用化學知識來解釋相關的工農業建設,以及社會的生活應用,這樣既可以讓學生懂得化學知識的作用,還能通過具體實例來說明我國化工業在社會發展中的發展,同時可以列舉為我國做出重大貢獻的化學科技工作者,為我國化學事業做出的偉大成就,用此來激發學生對生活的熱愛,進而產生愛國、愛黨的情感,積極投入到學習中。
三、化學教學聯系生活
使學生產生情感共鳴化學教師需要通過生活實際來輔助教學,讓學生體會現實生活中化學作用,以及它的實用價值,從化學的生活應用中產生情感共鳴,例如,生活中遇到的花粉過敏、酒氣味道等,可以讓學生結合化學知識去思考,討論它們的化學構成,為分子構成理論學習做引導,或者可以用生活中鐵的生銹來分析其原因等,使學生對生活中的化學作用產生了解,推理出相關的化學知識,同時可以比較物理和化學的變化區別,學生在實踐比較和學習過程中,能夠對所學知識產生感情,激發對知識的探究欲望。
21世紀是一個競爭激烈的國際化的高科技時代,具有知識經濟化、經濟全球化和高度信息化的特點。這就對21世紀的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們既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知識,較高的信息素養,又要掌握能用外語進行交流溝通的能力。因此,我國的外語教學也在相應地進行調整和改革,以培養出適合新時代需求的人才。交際能力的培養必須處理好語言和文化的關系,充分認識并重視文化差異,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言素質。不了解目的語相關的語用規律、民族習俗、心理觀念、文化背景和詞語內涵,僅僅學會一門外語的語音、語法規則和掌握一定量的詞匯并不能順利地進行交際。兩種不同的文化在學習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會發生遷移,如果不能洞察其間的文化差異,所產生的文化負遷移導致語用負遷移就會造成語用失誤等現象,造成語言上的錯誤或跨文化交際的隔閡,對外語習慣產生干擾作用。
一、文化差異主要來自下面幾個方面:
(一)有關社會準則方面
社會準則指人們交往中必須遵循的各種規則及風俗習慣。
如:稱呼、問候、詢問、道謝、告別、打電話等。如中國人常常這樣打招呼“Hi,Whereareyougoing?”,“Haveyouhadyourlunch?”這是中國人常用的客套話,沒有任何用意。而在西方人看來是觸及到隱私的行為或是“要邀請他吃飯”。再如,人們告別時,英語常用:Bye-bye或Solong。而漢語則除了“再見”外,還有譬如“慢走!”“走好!”或“當心點!”“注意安全!”之類的話。若直譯成英語就變成了“P1easewalkslowly!”“Becareful!”“Takecareofyourself!”。外國人聽了一定會感到困惑:“難道只有慢走才禮貌嗎?”這些不符合語用規則的交際語可能被誤認為很沒修養的表現或者不友好的表現。
(二)有關詞語的文化內涵方面
要理解詞匯的聯想意義,必須了解該語言的民族文化,因為同樣一個詞盡管在兩種語言中具有完全相同的概念意義,卻往往因民族文化的差異而生發不同的聯想意義。
它反映出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民情風俗、心理特征、地理環境等。例如:“龍”在中文中是神圣的象征,是中國人的圖騰。許多關于龍的詞語如龍的傳人、中國龍、龍騰虎躍等都體現了中國文化對龍的崇敬與喜愛。然而在西方,圣經中的龍是兇物和罪惡的象征。因此英美報刊中對“亞洲四小龍”的翻譯經過文化轉換后譯為“FourtigersofAsia”而不是“FourdragonsofAsia”。因此,在教學中,向學生講解蘊含在語言體系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語義是非常
重要的。這種語義與語言教學不可分割,對言語交際至關重要。如果不能了解詞語的文化內涵,在使用中就會產生語用失誤。
(三)有關歷史文化背景方面
各個國家都有著各自不同的發展歷史,因此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文化又深深植根于語言中,背景知識影響和制約著語言的交際。如,在英語中,常說“Hecanbereliedon.Heeatsnofishandplaysthegame.”這常使中國人感到困惑,為什么“他不吃魚經常玩游戲就可靠”呢?實際上,“toeatnofish”出自一個典故。在英國伊麗莎白女王時代,耶酥教徒為了表示對政府的忠誠,拒絕遵守反政府的羅馬天主教徒在星期五只吃魚的習俗。因此,此短語是表示“忠誠”的意思,而不是“不吃魚”;而toplaythegame和toplayfair同義,因此,這句話的意思是說“他忠誠正直,很可靠。”可見,對文化不了解,很容易造成交際障礙。
(四)有關價值體系方面
中西兩種文化對事物的價值觀念上存在差異。西方人強調個人即目的,強調個人的尊嚴、自、隱私權、自我設計、創造等。因此在課堂授課中,要對諸如金錢、個性、效率、守時、愛幼、尊老等概括了人類文化典型意義的內容進行價值觀對比研究,避免負遷移造成的語用失誤。如中國人經常在出門前提醒對方別忘記了帶鑰匙,這是對人的一種體貼;而對于主張“獨立”的美國人看來這似乎是對他的一種侮辱,他甚至會想“AmIthatfoolish?”絲毫感覺不到中國人的關切和問候,反而會覺得反感。由此可以看出,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交際時發生的語用失誤是語用規則造成的“文化負遷移”,即本國文化中的語言知識與外國文化中的某些語言現象相沖突時,人們往往傾向借助母語的語言規則、交際習慣、文化背景及思維方式來進行自覺或不自覺的對比,并按母語文化的主體認識及思維方式或價值標準加以取舍,以符合本國文化的模式。或者說在交際時把自己語言的話語翻譯成目標語而不考慮這些話語應遵循的交際規范而造成語用失誤,形成跨文化交際的隔閡。因此,教師在外語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意文化導入,強調交際習慣方面兩種語言所反映的文化差異,從而使學生了解交際雙方的價值標準,避免交際過程中的言語障礙或失誤的現象。文化導入方法應從效果出發。“導入”不是“灌輸”、“填入”。“灌輸式”填鴨式“教學會導致消化不良。教師要了解學生的知識水平,搞清他們的文化難點。在教學過程中,將文化教學貫穿在學生學習的整個階段,加深學生對目的語文化的認識,使語言學習充滿了挑戰和新奇,提高學生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避免在語言交際行為中出現“文化休克”現象。
二、在進行文化導入時要遵循下面的原則:
1.相關性。課上所講的文化要點必須與課文內容密切相關,這樣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文化差異的認識,更好地理解課堂內容,從而更好地運用目的語進行交際。脫離課文講文化,其結果只能是魚和熊掌均不可得。
2.適度性。文化導入要把握尺度,分清主次,有針對性。語言教學中的文化導入是以語言為主,文化為輔,文化體現在語言的不同層面上,因而,文化導入的程度應服從于語言技能培養的目的,不可喧賓奪主、大講文化,把文化導入變成了專門的文化課。否則將悖離教學的目的。
3.實用性。文化的內容非常豐富,也極其復雜,因此,文化導入應針對教材內容,著重講解課文中所出現的對于跨文化交際使用價值大的文化差異。譬如與日常生活交際密切相關的英漢文化差異。了解文化是為了更好地掌握和使用語言;語言的使用是為了交
際。如果所學的語言文化知識與日常所需密切相關、與能力的提高密切相關,那么,學習的動力和興趣就會大大提高,學習效率也就不言而喻了。
4.綜合性。文化導入要避免主觀隨意,以偏概全,應盡可能作到準確、全面、客觀。將所學教材內容、日常交際方式與文化要素、文化共性、文化差異作“融會貫通”、綜合性的導入,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的同時,也能對目標語文化的各個方面從整體上有一個理性的、準確的把握。文化的導入與語言教學結合要自然,不要機械呆板。教師有責任提高學生的跨文化意識,讓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學會了解所學語言國家的文化背景、風土人情和生活方式。備課時要以培養學生能力為出發點設計課堂教學,揣摩具體教法。在課堂教學中,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創造一種良好的學習外語的交際氛圍。
(1)比較法。“有比較才會有鑒別”。通過向學生提供各種中西方文化的信息,要求他們進行比較,發現母語與目的語之間語言結構與文化內涵之間的不同,尤其是目的語國家人民的生活方式及日常行為,如稱呼、問候語、告別、作客、謙虛、道歉、贊揚、表示關心等。在交際法教學課堂中,可以通過“扮演角色”的活動,模擬各種交際情景,使學生親身體驗文化間的差異,從而對彼此的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并能更好地處理不同場合的語言行為,與目的語國家的人們進行有效的交際。
(2)專題介紹法。對教材中涉及到的但未出現的,而在英語國家中是很重要的文化知識,可由教師利用開場白的時間做專題介紹。譬如,在講《新編大學英語》第一冊第四單元HolidaysandSpecialDays的時候,教師可以對圣誕節做個全面生動的介紹,包括圣誕節的由來,圣誕老人、圣誕大餐、圣誕禮物等,并結合各種文字或圖片資料讓學生充分感受到節日氣氛,體會異域文化風情,使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風俗習慣和風土人情有更深刻的理解,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
(3)討論法。中西方不同民族在價值觀念、政治信念、、社會準則、道德標準及思維方式等方面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可以借助各種資料讓學生有所了解,然后利用討論的方式探討對它的看法,促使學生進一步思索、討論、歸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自身文化的特征,從而更清楚地對其文化有全面的理解和感受。
(4)視聽法。在課堂上,可以利用音像資料讓學生學唱英文歌曲,觀看情景錄像或電影,使學生在歌聲中體驗不同地域、不同民族、不同時代的心聲和文化風格;通過觀看Video了解他們不同的言語行為和非言語行為等,增強學生對受不同文化影響的各種行為方式的意識和敏感性。使學生不僅了解不同的場合講目的語的人的言語行為,即說些什么、怎么說,還能了解到如何利用衣著、表情手勢、體態、姿勢和眼神等非語言行為來交流信息、傳達思想、表達情感或體現各自的地位等。
總而言之,教師在課上所設計的活動一定要使文化的導入融入到語言的教學中,促使學生對目的語國家的文化和本國文化有更深層的了解。語言是文化的一面鏡子,是文化的載體,因此,要想真正地掌握一門外語,就必須掌握足夠的社會文化知識,以便在交際中能輕松自如,語言得體,避免語用失誤。
參考文獻:
〔1〕劉潤清1論大學英語教學[M]1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1
〔2〕陳仲利,楊同福1大學外語教學與研究[M]1哈爾濱:哈爾濱工業大學出版社,19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