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四年級冊科學大全11篇

      時間:2023-02-27 11:13:4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四年級冊科學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四年級冊科學

      篇(1)

      本節課所需課時為1課時,40分鐘;

      《小車的運動》是小學科學四年級下冊“一切都在運動中”單元的第4課,讓學生在學習了《運動的方式》的基礎上,對小車在平面上的運動展開具體的探究活動,需要課時為一課時。教材中,以學生喜愛的小車為話題,按照“問題——假設——實驗——結論”的科學探究過程,對小車在平面上的運動過程提出問題:小車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針對問題,提出各種假設,采用“控制變量”方法來搜集證據,得出結論,讓學生在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過程中提高科學素養。

      二、學習者特征分析

      四年級的學生對科學是很感興趣的,每次上科學課,他們都是非常高興的,因為可以從中學到很多知識,而且上課經常會有一些視頻、動畫等,他們很喜歡。雖然他們對一些事物有了前概念,但有的是錯誤的,有的是正確的,必須讓他們學會科學探究的方法,這才是最重要的。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一輛載重汽車行駛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

      知道“控制變量”是一種收集證據的重要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

      能夠使用“控制變量”的方法收集證據。

      能夠通過測量收集、記錄數據并選擇有效的數據支持證據。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

      意識到科學方法在解決日常工作、生活問題中所起的作用。

      四.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知道小車運動的快慢與哪些因素有關,并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得出相關結論。

      教學難點:能夠使用“控制變量法”搜集證據;知道什么是“變量”、怎樣“控制變量”。

      五、板書設計:

      小車的運動

      與拉力有關。拉力大,小車運動得快;拉力小,小車運動的慢。

      與小車的重量有關。與路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六、教學資源與工具:

      1、教學環境:多媒體網絡教室。

      2、資源準備:課件PPT、實驗記錄單、小車、繩子、鉤碼、秒表

      七、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你家有車嗎?有車的請舉手。在生活中,我們已經離不開車了。?這一節我們來研究車的問題——小車的運動,(幻燈片)

      汽車在奔跑中有時快、有時慢,這是什么原因呢?請大家幫老師想一想

      師問:那小車運動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呢?(板書:小車的運動)

      師:有了問題,大家來發表一下各自的意見吧。

      生1:可能與路面的光滑程度有關。

      生2:可能與小車的重量有關,可能小車越重,運動的速度越慢。

      生3:可能與風向有關,如果頂風的話,小車運動就慢,如果是順風,小車運動就快。

      生4:可能與拉力有關,拉力大小車就行駛得快。

      生5:可能小車的外型有關,流線型的車子可能滑出去的距離比較遠。

      生6:可能與車輪的多少有關,車輪越少運動的速度就越快。

      生7:可能與車輪和小車的摩擦力有關,摩擦力大了小車速度就慢。

      (在學生假設的過程中板書:與風向有關、與路面的好壞有關、與載重有關、與外型有關、與拉力的大小有關、與車輪的多少有關等各種假設。)

      師:剛才同學們提出了這么多的假設,老師真的很佩服你們!這些條件都有可能對小車運動的快慢產生影響。如果想知道自己的假設是否正確,需要干什么?

      生1:動手進行實驗。

      生2:用實驗來證明。

      生3:用事實說話。

      師:如果這些假設都要我們現在全部證明的話,可能時間來不及,怎么辦?

      生1:我們可以選擇其中的一個或者是幾個假設進行研究。

      師:我們就來看看同學們都對哪些假設比較感興趣,同時又要能夠便于我們今天在課堂上進行研究的問題?你們小組愿意研究哪一個因素可以先商量一下,然后把你們的意見告訴我!

      學生匯報并選擇:可能與拉力大小有關這個因素進行研究。

      (二)、依據假設,進行分析

      師:現在我們有了需要研究的問題,要證明你們的假設,請你們小組內根據記錄單,設計實驗,等會交流,匯報。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進行巡視幫助。

      師:你認為可以改變的條件是什么?保持不變的條件是什么?

      生:進行匯報,其他組同學進行補充完善。教師適時用幻燈片展示說明。

      生1:實驗必須要多做幾次,一次實驗可能還不能說明問題。

      生2:在實驗的過程中分工要明確。誰記錄,誰測量、誰實驗。

      生3:我覺得在測量小車運動的快慢的時候,要有一個標準,所用的時間和運動距離的長短才算是小車運動的快慢。

      師:你的意見非常好,你們覺得在實驗的過程中應注意哪些問題呢?

      生:定好起點和終點。

      生1:小車運動的距離不能超過終點。

      生2:小車運動的時候不能用力去推,應該讓它自由運動。

      生3:計時要從小車從起點運動開始,到達終點時停止。

      生4:我們獲得多個數據時,要取中間值或平均值。

      師:真不錯,大家都同意嗎?

      師:同學們說的真好!希望大家在實驗中能引起重視,注意操作的規范性。并完成實驗記錄單,請同學們打開桌面上的實驗器材,現在我們就開始做實驗吧!

      (三)、合作探究,進行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并完成各自實驗記錄單。教師參與學生的活動進行指導。

      師:大家的實驗完成的如何了?哪位同學來匯報一下?

      生1:我們的研究的內容是:小車運動的快慢與拉力有關。在實驗中改變的是小車的拉力,也就是鉤碼的數量,保持不變的是小車的載重量與運動的距離。在實驗中我們取的是它們的平均數,得到的數據是:第一次放1個鉤碼(

      )秒、第二次放2個鉤碼(

      )秒、第三次放3個鉤碼( )秒。我們的結論是:小車的拉力越大,小車運動的速度越快,拉力越小,小車運動的速度越慢。

      請兩個小組上臺匯報。

      師:你們有什么要補充的?

      師:在實驗的過程中可能數據會有一定的差錯,但重點是我們應該學會如何去進行研究,出現差錯并沒有什么,只要多做幾次實驗,找到錯誤的原因就行了。

      師:那我們來看,今天我們剛開始的預測經過實驗驗證都是正確的,真厲害,但是能不能說所有預測都是對的啊?是的,還是要通過實驗等方法驗證。

      (四)、教師總結,進行評價

      篇(2)

      u

      教學目標

      1.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構成,它們能夠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

      2.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植物的花在形成果實的過程中要發生一系列的變化。

      u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學習使用解剖的方法觀察油菜花的各部分特征。

      【教學難點】

      從花到形成果實的變化過程。

      u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春天,開花植物以百花盛開的形式開始了創造新生命的歷程。

      二、講授新課

      (一)觀察油菜花

      【教師】看,油菜花開了,一場孕育著新的油菜花的生命活動也開始了。

      【教師】講解:植物繁殖:開花——結果。

      【教師】觀察油菜花,你能區分它的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嗎?

      【教師】綠色開花植物由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六部分組成。

      【教師】問題1:認一認,根、莖、葉、花、果實和種子,說一說他們的作用。

      【學生】自由發言,回答問題。

      【教師】總結歸納:它們的作用是幫助植物滿足自身的需要或繁殖后代。

      【教師】怎么觀察了解油菜花的構造呢?解剖是科學研究常用的一種方法。

      【教師】觀察一朵油菜花:分別找一找萼片、花瓣、雄蕊、雌蕊記錄下它們的數目。

      【學生】觀察油菜花,了解花的各部分組成。

      【教師】講解:萼片、花瓣、雄蕊、雌蕊。

      (二)解剖油菜花

      【教師】油菜花雖然小,可一朵小小的油菜花,卻是油菜生命的一部分。我們解剖了它,是為了學習的需要,但同時一朵完整的油菜花的美麗就不復存在了。

      【教師】布置實驗任務,強調注意事項。

      【學生】解剖油菜花,并對各部分進行觀察。

      【教師】巡視指導。

      【教師】問題研討:

      1.比較記錄表中的數據,討論交流。

      2.提出問題:油菜花由哪幾部分組成,各部分的數量。

      【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師生共同總結: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個部分組成的。油菜花有4個萼片、4個花瓣、6個雄蕊和1個雌蕊。(建議使用資源:【活動設計】解剖油菜花)

      (三)觀察一株油菜上的花

      【教師】這株油菜上的花是同時開放的嗎?這顯然不是的,從這株油菜上的花開放的狀態可以推斷這株油菜上的花不是同時開放的,但它們始終是在變化著的。

      【教師】數數這株油菜上開了幾朵花?還有幾個花蕾?

      【學生】觀察油菜花的花蕾和花。

      【教師】除了花和花蕾外,油菜花謝了以后留下的部分是什么?

      【學生】對花蕾可能發生的變化做出推測。

      篇(3)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能夠對影響擺的快慢有哪些因素作出假設。2、能夠根據假設設計實驗進行驗證,能測量在單位時間內擺擺動的次數。3、能對實驗過程中測量搜集、記錄的數據進行分析,得出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的結論。4、通過反復實驗,讓學生意識到經驗可能是錯的,正確的實驗結果是需要反復測量的。

      科學知識:1、知道擺的快慢與擺長有關。擺長越長,擺得就越慢,反之則快。2、認識到“控制變量”是一種搜集證據的重要方法,知道可以用數據分析實驗結果。3、繼續運用發現問題、作出假設、實驗驗證、得出結論的科學探究方法進行探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體會反復實驗獲取可靠測試結果的重要性。2、體驗到對待科學研究要持嚴謹的態度;體驗合作、發現擺的規律的樂趣。

      教學重點:

      探究: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教學難點:學生設計一個擺,使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與教師給的次數一樣。

      教學準備:(1)實驗器材:鐵架臺、量角器、秒表、米尺、擺繩若干、鉤碼。(2)教學課件:①幻燈片:各種各樣的擺鐘。②幻燈片:實驗設計方案模板。③幻燈片:溫馨提示:④幻燈片:《擺的研究》實驗記錄單模板。⑤幻燈片:15秒內擺動的次數表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

      1、幻燈片出示各種各樣的擺鐘。2、提問:擺鐘靠什么來計時?3、板書:擺

      二、探究新知: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一)引導提出問題

      1、實物出示:一個單擺,撥動、介紹、并板書擺的各部分:擺線、擺錘、擺角:2、教師:要了解擺,首先,讓我們來掌握一項本領,學會測定擺在單位時間內擺動的次數。那擺怎樣才算擺動一次呢?3、教師演示:把擺拉開一個角度,松手。同時講解:擺擺到另一面,再回到開始運動的地方我們就算擺擺動一次。

      4、實物出示,引導提問。一組單擺,(擺線長短不一,擺錘輕重不一,)同時讓它們擺動起來(擺角大小不同)。同學們,你們發現了什么?

      5、小結板書:擺的快慢不一

      6、今天我們就來研究擺,探究一下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把課題板書完整: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二)引導學生大膽猜測和假設

      1、請同學們利用實驗桌上的材料,小組合作,制作一個擺.

      2、小組內動一動擺,大膽猜測和假

      設:擺的快慢與什么因素有關?

      (1)、同學們小組里討論討論,你們覺得擺擺動的快慢與什么有關?這么想的根據是什么?

      (2)、各小組匯報自己的猜想,并說出猜想的根據。

      (3)、生答,師板書:

      (三)、小組內制定實驗計劃

      1、師:剛才,同學們對影響擺擺動快慢的因素進行了大膽的猜測和假設,這些猜測和假設是否都能影響擺的快慢呢?我們需要通過實驗驗證。

      2、師:由于時間關系,老師建議各小組選擇其中的一個你們小組最感興趣的一個猜測和假設進行研究。下面請各個組長帶領組員根據老師提供的提綱討論實驗計劃,并完成實驗設計方案。

      3、幻燈片出示實驗設計方案模板。3、學生小組匯報本組的設計方案,其余小組補充或提出修改意見。

      4、小組完善實驗方案。

      (四)、小組認真實驗,仔細驗證

      1、幻燈出示:

      溫馨提示:為了讓我們的研究更加科學,操作更加精確,老師還想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①實驗過程中計時、計數、量長度、量角度,無論哪一次稍微有誤差,都會影響實驗的準確性,因此一定要學會認真、仔細地測量、記錄。一絲不茍地做實驗。② 注意每次實驗測算時間都定為15秒,在實驗中要精確測量,每個實驗至少要重復做三次,最后求平均值。還要注意掌握好實驗中的不變量。③實驗結束后,各組要及時做好實驗記錄,并分析數據,完成實驗記錄單。

      2、小組各自選取桌上的實驗器材,開始實驗,并及時完成好實驗記錄單。

      3、幻燈片出示《擺的研究》實驗記錄單模板。你們研究的是哪一猜測就填寫哪一項。

      (五)匯報總結,得出結論

      1、各小組交流實驗結果

      (1)你們的假設是什么?在實驗中需要改變和不改變的條件分別是什么?

      (2)通過對實驗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你們得出了什么結論?

      2、教師根據學生實驗后匯報實驗探究情況進行小結,

      ①擺線的長度不變,擺的角度不變,改變擺錘的重量。記錄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驗證擺的快慢與擺錘的重量無關。

      ②擺線的長度不變,

      擺錘的重量不變,改變擺的角度。記錄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驗證擺的快慢與擺的角度無關。

      ③擺錘的重量不變,擺的角度不變,改變擺線的長度,記錄相同時間內擺動的次數。驗證了擺的快慢與擺線的長度有關,擺線越長,擺動越慢;擺線越短,擺動越快。

      3、匯總得出結論,并完成板書:

      擺的快慢與擺線的長短有關。與其他因素無關。

      三、實踐活動:研究擺擺動快慢的內在規律

      (1)出示幻燈片:15秒內擺動的次數表,并分派任務:全班十組,每組設計一個擺,使擺在15秒內擺動的次數如下表:注意:每次做的結果記錄下來,便于修正。

      (2)小組合作制作。

      (3)制作完成的小組把擺掛到黑板相應次數的釘子上。

      (5)觀察掛在黑板上的擺,有什么規律?(6)小結:擺的快慢只與擺線的長短有關;而且擺線越長,擺得就越慢;擺線越短,擺得就越快。

      四、總結交流

      篇(4)

      二、教材分析:

      這一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復式條形統計圖,數學廣角和數學實踐活動等。

      在數與計算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在小學階段,本學期結束后,有關正整數的認識和計算的內容將全部教學完。本冊這些知識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學會用較大的數進行表達和交流,掌握較大數范圍內的計算技能,進一步發展數感;另一方面通過十進制計數法的學習,對有關數概念的各方面知識進行系統的整理和融會貫通,為學生形成科學、合理的數學認知結構奠定基礎;并為進一步系統學習小數、分數及小數、分數的四則運算做好鋪墊。因此,這部分知識仍然是小學生應該掌握和形成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

      在空間與圖形方面,這一冊教材安排了角的度量、平行四邊形和梯形兩個單元,這些都是本冊的重點教學內容。

      在統計知識方面,本冊教材安排了復式條形統計圖。教材介紹了縱向和橫向兩種不同形式的復式條形統計圖,讓學生利用已有的知識,學會看懂這兩種統計圖并學習進行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形成統計的觀念。

      在用數學解決問題方面,教材一方面結合乘法和除法兩個單元,教學用所學的乘、除法計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另一方面,安排了“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引導學生通過觀察、猜測、實驗、推理等活動,初步體會的運籌的數學思想方法,感受數學的魅力。同時讓學生學習應用優化的思想方法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培養他們探索數學問題的興趣和發現、欣賞數學美的意識。

      本冊教材根據學生所學習的數學知識和生活經驗,安排了兩個綜合應用數學的綜合應用──“1億有多大”和“你寄過賀卡嗎?”,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探究活動或有現實背景的活動,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體會探索的樂趣和數學的實際應用,感受用數學的愉悅,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實踐能力。

      教材的特點:這一冊實驗教材對于教學內容的編排和處理,是以整套實驗教材的編寫思想、編寫原則等為指導,力求使教材的結構符合教育學、心理學的原理和兒童的年齡特征,體現了前幾冊實驗教材同樣的風格與特點。所以本冊實驗教材仍然具有內容豐富、關注學生的經驗與體驗、體現知識的形成過程、鼓勵算法及解決問題的策略多樣化、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體現開放性的教學方法等特點。

      三、這一冊教材的教學目標是,使學生:

      1.認識計數單位“十萬”“百萬”“千萬”“億”“十億”“百億”“千億”,認識自然數,掌握十進制計數法,會根據數級讀、寫億以內和億以上的數,會根據要求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體會和感受大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進一步培養數感。

      2.會筆算三位數乘兩位數的乘法、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會進行相應的乘、除法估算和驗算。

      3.會口算兩位數乘一位數(積在100以內)和幾百幾十乘一位數,整十數除整十數、整十數除幾百幾十數。

      4.認識直線、射線和線段,知道它們的區別;認識常見的幾種角,會比較角的大小,會用量角器量出角的度數,能按指定度數畫角。

      5.認識垂線、平行線,會用直尺、三角板畫垂線和平行線;掌握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特征。

      6.結合生活情境和探索活動學習圖形的有關知識,發展空間觀念。

      7.了解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學會簡單的數據分析,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

      8.經歷從實際生活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綜合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9.初步了解運籌的思想,培養從生活中發現數學問題的意識,初步形成觀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10.體會學習數學的樂趣,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建立學好數學的信心。

      11.養成認真作業、書寫整潔的良好習慣。

      四、本冊內容的重點、難點:

      大數的認識,三位數乘兩位數,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角的度量,以及平行四邊形和梯形的認識是本冊教材的重點教學內容。

      五、 主要教具、學具: 六、教學中采取的措施、方法:

      教學中主要采用講授法、討論法、實際操作法、演示法、練習法、比較法、分析法、綜合法。

      1、從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出發,通過實物教具、學具引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概念、法則、知識之間的聯系規律和解答方法。

      2、對于重點、難點內容和關鍵部分,要放在突出的位置,使學生切實周圍,也可以采取適當分散、多舉事例等辦法。

      3對于一些容易混淆的概念和法則,可采用對比的方法進行辨析。

      4要揭示前后知識間的聯系,使學生從前面所學的知識中掌握新的知識,從而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

      七、 本冊內容的課時及課時劃分:

      根據《九年義務教育全日制小學課程計劃》的規定,四年級上學期數學教學安排了59課時的教學內容。各部分教學內容教學課時大致安排如下:

      一、大數的認識(11課時)

      1億有多大?………………………………………1課時

      二、角的度量(4課時)

      三、三位數乘兩位數(9課時)

      1.口算乘法……………………………………2課時左右

      2.筆算乘法…………………………………7課時左右

      四、平行四邊形和梯形(6課時)

      五、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15課時)

      1.口算除法…………………………………2課時左右

      2.筆算除法……………………………… 12課時左右

      整理和復習……………………………………… 1課時

      六、統計(3課時)

      你寄過賀卡嗎?………………………………… 1課時

      篇(5)

      這一次讀書活動也與本單元的語文要素相關聯:閱讀時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試著解決。通過學生的語文學習活動,進一步強化學生提問的意識和能力,鼓勵學生從多個角度提出問題,提出一些有探討價值的問題,并能記錄、梳理問題。這些書都可以幫助培養學生的科學興趣,激發想象力、創造力。

      二、設計理念

      1.將以前學習的讀整本書的方法遷移到本單元“快樂讀書吧”薦讀作品的閱讀中去。

      2.遷移前面課文中學的閱讀策略,如,預測、提問、批注等。

      3.利用“小貼士”的功能,知道閱讀科普作品的方法。

      4.運用“聯結”策略,加深學生的閱讀體驗。

      三、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片段、作批注,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內容的有趣和語言的生動,產生閱讀科普作品的興趣。

      2.利用“小貼士”的功能,了解閱讀科普作品的方法,能提出不懂的問題,并運用各種方法解決。

      3.通過導讀,激發學生閱讀整本書的興趣。

      四、教學重點與難點

      1.保持對科普作品的閱讀興趣,能初步感知科普作品內容的有趣和語言的生動;

      2.能自主閱讀科普作品,閱讀時遇到不理解的問題,能試著用課上學過的方法去理解。

      五、教學準備

      (一)教師準備:

      1.蘇聯作家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中國的《十萬個為什么》。

      2.搜集不同的科普作品資料。

      3.制作教學課件。

      (二)學生準備:閱讀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

      六、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走進“提問單元”

      1.猜謎語,引出書名:五千個哪里,七千個怎樣,十萬個為什么。

      2.出示目錄和單元導語,發現四篇課文的共同點:都是與自然、科技有關的科普作品。

      (1)課件出示單元導語:藍天、森林、大海,蘊藏著自然的奧秘;過去、現在、未來,述說著科技的精彩……

      (2)齊讀導語。

      3.了解“科普作品”:科普作品,又稱“科普著作”,它是一種以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為主要目的的作品。“科普”一詞就是指科學普及的意思。科普作品傳統上以文字或圖畫作為基本載體,現今也常以視頻媒體等其他形式出現。其主要功能和目的就是宣傳普及科學知識,科普作品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也會擴大社會影響力,展現魅力科學。

      4.引導提問。

      (1)通過這一單元課文的學習,我們學會了提出問題,并嘗試解決。其實面對身邊最為平常的事物,我們也可以提出許多有趣的問題,比如,為什么我們要喝水?為什么水能滅火?為什么水不會燃燒?……請大家也試著提一提吧!

      (2)生嘗試提出問題,互相交流,知道的可以解答問題。

      (二)讀書有方法

      1.交流自己的讀書方法。

      同學們,拿到一本書,你是怎么讀的呢?

      預設:

      生1:我一口氣把書讀完,不讀完,飯都不想吃呢!

      生2:我先看看一本書哪里好看,先看好看的地方,再慢慢看完整本書。

      …………

      2.小結:閱讀也要講究方法。今天老師先教大家如何認識一本書。

      3.認識封面。

      (1)一本書的每個部分都能告訴我們這本書的信息。封面能告訴我們什么呢?

      ①學生觀察自己的書籍封面。

      ②課件出示不同書籍的封面。

      ③學生通過比較得出結論。

      預設:

      生1:我從封面中知道了這本書的作者是蘇聯作家米·伊林。

      (相機介紹作者,課件出示作者資料)

      生2:我從封面中知道了這本書的書名是《十萬個為什么》。

      生3:我從封面知道了出版這本書的出版社。

      生4:我從封面知道了這是一本科普讀物。

      …………

      (2)小結:通過看封面,可以知道這本書的題目、作者、出版社、譯者等信息。

      4.認識目錄。

      (1)你會看目錄嗎?目錄有什么作用呢?

      (2)出示書籍目錄。你有什么發現?

      (3)交流。

      (4)小結:目錄可以讓我們快速了解書籍的內容,還可以讓我們快速檢索喜歡看的內容。

      (三)欣賞片段,感受語言特色

      1.介紹課本內容。

      作者在這本書中,帶著我們進行了一次屋內旅行,對自來水龍頭、爐子、桌子、灶臺、鍋架、餐具柜、衣櫥等,提出了許多看似簡單,卻不那么容易回答的問題。

      2.課件出示選段。(教材中《十萬個為什么》的選段)

      3.學生自由讀。你喜歡這段文字嗎?為什么?

      預設:

      生1:作者講的都是科學知識,但是我一點兒也不覺得枯燥。

      生2:作者像在跟我們講故事。

      生3:作者的話一點兒也不深奧,不難懂,一看就明白了。

      …………

      小結:是啊,作者站在一個求知欲旺盛的孩童的角度,把好奇的眼光停留在居室內的幾個角落:自來水龍頭、爐子、桌子、灶臺、鍋架、餐具柜、衣櫥等。每日常用常見、平淡無奇的事物頓時綻放異彩,引出一個個為什么:水為什么能滅火?我們為什么要喝水?……擅長講故事的米·伊林就這樣以文學的手法來表達科學知識,二者融為一體,活潑生動的語言為各種問題送上精確的科學解釋。

      過渡:同學們,你們看,原來讀書可以按順序讀,也可以按你感興趣的程度自己排序讀。下面,請你們自由閱讀米·伊林的《十萬個為什么》。挑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內容閱讀,再次感受語言特色。

      (四)回顧總結,拓展延伸

      1.在閱讀科普作品的過程中,你有沒有遇到不理解的科技術語呢?如果有,你是怎么解決的呢?(可以運用在課上學過的方法,試著去理解;也可以做上記號,通過查字典、詢問老師、查資料等方法解決)

      2.談談閱讀感受。

      3.小結:我們讀書要邊讀邊思考:這本書講得有道理嗎?關于這個問題,現在有什么新的研究成果呢?我們還要學會做讀書筆記,可以在書上給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做標記,也可以圈畫自己喜歡的語句,還可以在側邊欄寫寫批注。假如你有一定的感受,也可以寫下來。

      4.拓展閱讀:

      (1)介紹閱讀中國的《十萬個為什么》。

      (2)介紹其他的優秀科普作品。

      (3)讀書時,運用學到的讀書策略。

      (五)布置作業

      1.閱讀中國的《十萬個為什么》,準備參加知識競賽。

      2.閱讀其他優秀的科普作品。

      (六)板書設計

      快樂讀書吧

      米·伊林《十萬個為什么》

      解決問題的辦法:

      有計劃閱讀 聯系上下文

      聯系生活

      篇(6)

      四年級上冊第5課《題西林壁》教學反思

      《題西林壁》是蘇軾在游廬山時題在西林寺墻壁上的一首詩。課前,我布置學生查閱相關的資料,有關于題壁詩的,有關于蘇軾生平的,還有蘇軾的其他著作等,相信課前預習的資料查閱,讓他們更全面地了解了詩歌的背景、相關的內容,更有助于詩歌學習。

      伴隨著對《望廬山瀑布》的復習,我們開始了對《題西林壁》這首古詩的學習。由于這首詩的詩句意思淺顯,學生看看注釋就能大致讀懂字面的意思。因此,教學本詩時,我把重點放在讓學生對詩中所蘊含道理的感悟上。我先讓學生回想我們學古詩的方法:1.解詩題,知作者;2.初讀詩,正字音、清節奏;3.抓字眼,明詩意;4.多誦讀,悟詩情。然后安排學生先自主學習,借助有關資料和書上的注釋,自己去讀,去理解詩所表達的意思。接著在全班交流,走進廬山,感受那里的高山峻峰,想象詩人當年在廬山寫下這首詩時的情景。而且在理解從不同角度觀察廬山的景色各不相同時,我讓學生試著畫一畫,從而加深了學生的情感體驗。在指導學生朗讀古詩時,可以是齊誦、輪誦、師范讀或配樂誦讀,形式多樣,重在讀出理解,讀出感受。有了這些奠定后,我們就要直奔本課的重難點,即引導學生理解“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句詩的內在含義。經過討論,大家明白了一個道理:“要想認識事物的本質,必須全面客觀地把握、冷靜地分析,才能不被局部現象所迷惑。”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一句俗語:“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在理解含義的基礎上,我設計了一個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你還發現了哪些站在不同的角度會看見不同的事物的例子,讓學生結合生活實際來討論。學生談到了身邊的同學,比如陳櫻文雖然學習不好,但是從來不撒謊;張洪耀熱愛勞動等實例。再比如《畫楊桃》一課,從不同的角度觀察,楊桃的形狀不一樣。通過這樣的方式教學,達到了兩個目的,一是體會詩中的情和理,培養學生對古詩的初步感受能力;二是開拓學生視野,讓他們感受祖國風光的壯美,激發熱愛祖國的情感。而且懂得了應該怎樣正確地對待人和事。

      當然,還有很多不足之處:一、對時間的把握不太精準,環節銜接得不夠完美。從第二行詩到三、四行詩的過度上問題的設計還不是很合理,需要進一步的完善。在理解古詩的意思上花費的時間太多,導致在感悟道理的環節較為倉促。二、細節的瑕疵。在畫古詩的環節,個別學生要完成詩配畫難度較大對學生的指導還不到位。三、在處理教學難點時,有點急于求成。在前兩行詩歌的學習中,學生已經基本明白“看不清廬山的本來面目,只因為自己身在廬山之中,看來看去,只能看到廬山的一部分”。但要他們談談學習古詩后有什么啟發時,沒有給學生足夠思考、討論、交流的機會。

      總之,今后的教學過程中要大膽預設,充分準備,提高課堂效率,盡快地融入到語文教學中去,較成功地上好一堂語文課。

      篇(7)

      Abstract Along with the advancement of quality education and new curriculum reform and gradually developing in depth, the moral lesson in junior middle schools as the main channel of school moral education, also unceasingly carries on the reform, the core task of the reform is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then enhanc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has become the new situ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teaching task and mission. Aiming at the particularity of Ideological and moral lesson in grade seven and grade seven students characteristics, analysi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effect in the classroom teaching, and on this basis put forward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trategies.

      Keywords new curriculum reform; Ideological and Moral Course in Grade Seven; teaching effectiveness; strategy

      1 思想品德n有效教學的概述

      1.1 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概念的界定

      1.1.1 有效教學

      “有效教學是指在一定的教學投入內(時間、精力、努力)帶來最好教學效果的教學,是卓有成效的教學。”[1]筆者認為有效教學不僅僅是教學結果的有效性,而且要實現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其真正的歸宿是促進學生的成長與發展。那么教師為了實現教學有效性,則可以從課前準備的有效性、課堂實施的有效性、課后反思的有效性三個方面來努力。

      1.1.2 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

      初中思想品德課同其他課程相比具有其特殊性,它不僅承擔著傳授知識的任務,還承擔著培養初中學生良好思想道德品質的重要任務。實現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不但是掌握思想品德課基本理論知識的有效性,更為重要的是學生正確思想觀念和良好道德行為規范的形成與發展,將所學理論知識經過“內化”成為自己的行為習慣。因此,思想品德課的有效教學就是教師根據國家規定的教學目標,對課堂教學內容精心設計、教學過程科學調控、德育性質巧妙體現,使師生在有限的教學時間內取得最優的教學效果,將道德品質成功轉化為學生實踐能力的過程。

      2 七年級思想品德課的主要內容

      本文以錦州地區所使用的人民版思想品德課教材《道德與法制》為例,探究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策略。

      2.1 走進新天地

      本章作為初中思想品德課程的開篇,章節內容的設計緊扣七年級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心理生理發展水平。本章節主要包括三方面內容:“新天地,新感覺”、“我的自律宣言”、“把握生命的節奏”。目的是為了引導初一學生為中學生活做好準備,了解我國初中受教育情況,珍惜自己的受教育權,體驗長大的過程,并在此基礎上更好地了解和認識自己的身心發展水平,還培養了學生的自律意識與時間觀念。

      2.2 生活中有你

      這一單元包括“第一次握手”、“為他人開一朵花”、“走近老師”以及“我屬于……”四課內容。本單元的設置意在讓學生學會理解同學和老師,列舉并分析了青春期中所要面對的種種心理問題和現象,例如尊重他人隱私、學會分享和換位思考的重要性,并且為其收獲更多的友誼提出了可行的策略,有助于培養學生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人際交往能力。

      2.3 勇敢做自己

      本單元由“別把尊嚴丟了”、“生命的韌性”、“你就是一道風景”三課組成,這一單元的主題意在引領學生走近“生命”,去發現、挖掘生命的力量,鍛煉學生頑強的意志,使其養成直面困難、積極進取的良好品質進而升華為自身良好的道德品質。

      3 七年級思想品德課中存在的問題

      3.1 部分學生缺乏思維動力和情感體驗

      通過筆者的個案調查發現,盡管大多數學生具備對思想品德學科學習的積極性,并且對考試內容有足夠的重視,但是仍然有部分學生面對新的學習環境還不適應,并未找到適合自己學習思想品德課的方法,在思想品德課堂的參與程度較低,并未能在學習過程中進行情感體驗。還有的學生認為這一學科是副科,所學知識枯燥乏味,對于該學科的知識也只是應付開卷考試,所采用的學習方式仍舊是機械記憶或是題海戰術,缺乏學習該學科的思維動力。

      3.2 部分教師的專業素質有待加強

      就教師方面來說,目前仍有部分思想品德課教師只關注教學知識目標的完成,割裂了教學“三維目標”,不重視學生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生成;對于教學內容的處理更是“惟教材、惟教案”至上,上課所使用的多媒體課件也只是從網上拷貝,不注重挖掘教材中貼近學生生活的部分,從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學生學習思想品德課效率低下;對于教學過程的調控與管理也不夠科學,未能夠及時應用課堂生成的教學資源,在教學過程中所采用單一的教學方法等。

      3.3 思想品德課堂開放度不夠

      七年級思想品德課的知識性內容與高年級相比相對弱一些,通過對教材的研究,筆者發現新課程改革下的思想品德課教材具備開放性的特點,教材中設置了許多開放性的活動,為學生的活動與探究提供了交流平臺,給學生留了展示和發展的空間,然而部分教師仍然沿襲“說教式”的教學方式,未能創新教學手段和方法,即使設置了一些課堂探究活動,開放度仍然不夠。

      4 七年級思想品德課有效教學策略的建構

      4.1 完善課前準備策略

      4.1.1 備目標和備方法相結合

      每節課都有必須其明確的教學目標和教學任務,七年級思想品德課的教學不僅注重完成知識、能力目標,更重要的是突出其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這就要求教師在課前針對這“三維目標”和上課所要應用的教學方法結合起來思考。有的教師依賴“教參”,僅僅把“教參”中的目標與其適用的教學方法搬到課堂中來,這種做法則忽視了課堂是動態的這一因素。要想提高教學有效性首先要吃透教材,根據自己的體會列出教學目標和相應的教學方法,不生搬硬套,使得教學目標與教學方法緊密結合。

      4.1.2 備預設和備生成相結合

      所謂備“預設”是根據教學目標、教材內容、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等,有目的、有計劃地設計教學活動和方案。所謂備“生成”就是在備課的過程中設想出通過教師傳授、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這些形式所形成的生成性課程資源,從而為實際教學做好鋪墊,并在教學過程中進行動態性的調整。

      4.1.3 備教材和備學情相結合

      首先在備課方面,教師要根據教材的內容和特點,吃透教材的重點和難點――先學后教,并在備教材的過程中考慮到七年級學生的接受水平、認知基礎和情感狀態,關注學生之間的差異性。除此之外,教師對教材的利用又要超越教材本身,創造性地開發和利用教材中有利于拓展學生生活經驗和促其身心發展的內容,從而達到備教材和備學情的有機結合。

      4.2 優化課堂實施策略

      4.2.1 創新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

      面對動態多變的課堂教學,需要思想品德課教師具備教學機智,并根據教學內容、學生特點、學校條件等創新運用多元化的教學方法。適合初中思想品德課教學方法主要有導學式教學法、探究式教學法、情境式教學法等,對于教學方法的選用與設計要體現針對性和創造性,目的是為了能夠充分調動課堂氣氛,激發其求知欲,從而達到師生、生生的高效互動,并在此過程中自然達成教學三維目標。

      4.2.2 深入開發并靈活應用教學資源

      首先,思想品德課教師要深入挖掘教材資源,并在課程實施過程中充分利用課前準備的網絡等多種形式的資源;其次,教師要巧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生成性課程資源;再次,教師可以應用“導學提綱”這一方式,選取適用的教學內容,將課前準備好的有關課程內容的導學提綱發給學生,或者是采用多媒體放映的形式,讓學生在15~20分鐘內根據導學提綱中設置的問題和內容進行自學,這一過程不僅靈活應用了教學資源,還提高了其自學能力。

      4.2.3 科學合理地調控教學過程

      七年級學生正處于身心迅速發展的階段,部分學生還不能很好的自律,面對教材中所設置的一些開放性活動并不能集中注意力,把精力都投入到課程本身,這就要求教師對一些“突發性事件”巧妙處理。具體來說,可以從這幾點來把握:(1)提升自身修養和專業水平,為學生起到榜樣作用;(2)教學組織到位,高效地利用教學時間,讓學生體會到上課的充實;(3)創設和諧融洽的教學氛圍,提高學生的課堂參與度;(4)對于違紀學生的管理要講求方法,使其真心悔過并樹立起責任意識。

      4.3 注重課后反思策略

      從根本上來說,追求教學有效性的課堂是一種重實效的課堂,更是本真的課堂。就思想品德課來說,學生能夠真實有效地進行情感體驗和思維活動,在這個過程中把所學知識內化為自身的思想品德修B。教育家葉瀾也以“什么樣的課才算好課”為題對這一問題進行了探討,她認為所謂好課就是有效教學的課,“扎實、充實、豐實、平實、真實”的課就可以算是好課了。[2]既然有效教學是一種平實而又真實的教學,那么在這過程中不乏存在有待完善的方面,因此,從實質上來說它也是一種反思性的教學,教師要及時對自己的教學進行反思,再將反思的成果不斷落實到教學實踐中去,具體可以從目標、過程、評價方式三個方面進行努力。反思首先要圍繞教學目標,對思想品德課中教學目標的反思要注意學生在實現知識、技能目標的同時是否融入了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對教學過程的反思是教學反思的核心環節,反思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是否得力、對教學過程的調控是否科學合理等;對教學評價的反思要考慮到促進學生發展這一因素,不要僅僅把考試成績作為唯一的標準,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和道德水平。

      篇(8)

      2、位置與方向。

      3、運算定律與簡便計算。

      4、小數的意義與性質。

      篇(9)

      一、教學目標

      指導并鼓勵學生開展養蠶活動,引導學生在養蠶過程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通過養蠶活動的經歷和體驗,培養學生親近生命,珍愛生命的情感。

      親歷養蠶的過程。

      經歷對蠶的身體變化進行比較和測量的過程。

      經歷對事物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堅持不懈地觀察記錄的過程。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親歷蠶由“卵蟻蠶幼蠶”的過程。

      教學難點:付出一份愛心,細心地進行養蠶活動。

      三、材料準備

      蠶卵、放大鏡、記錄用表、雞蛋、蟲卵圖片、青蛙各階段的圖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引入不同卵的異同點紙盒中裝入一些蠶卵雞蛋放大鏡各種動物及卵的圖圖出示“裝蠶卵的紙盒”,創設情景談話:今天老師給大家帶來了一些小生命(小動物),讓你們見識一下(猜猜看是什么呀?)。設問:這些卵是生命嗎?設問:你知道的與蠶卵相似的生命還有哪些呢?教師出示一枚雞蠶,提出觀察要求:蠶卵與雞蛋有哪些相似之處,哪些不同之處呢?教師隨時依據學生的反饋情況,引導學生重點從大小、形狀、顏色、數量等方面認識蠶卵相對雞蛋的不同之處。教師可以簡單涉及各種卵的構造相似以及在生命過程中扮演的環節相相同來認識它們之間的相似點。(簡單觀察盒子,猜一猜。)學生打開盒子,觀察蠶卵。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引導學生從蠶生命演變的已有知識角度認識蠶卵與生命的關系。學生談一談。學生小組對比觀察。學生交流反饋。師生對話。讓缺乏自主運動能力的生命體(蠶卵)與學生已有的生命概念形成沖突,創設情景。將蠶卵與學生更熟悉的禽蠶、蛙卵等聯系起來。通過蠶卵與雞蛋的對比幫助學生進行更細致的觀察活動,使觀察也更具目的性。從雞蛋等學生熟識的生命變化形式來認識蠶卵可能扮演的生命角色,對于不熟悉蠶的學生來說可能是合適的。

      討論蠶寶寶出世前的準備設問:你知道在我們出世前,媽媽做了哪些準備工作?設問:小鳥出世前,鳥媽媽會為小鳥做哪些準備?(側重)設問:在蠶寶寶出世前我們該為它們做些什么準備呢?教師歸納學生的想法,出示一些學生該做的主要工作。(可以參照教科書中間部分的話。)了解督促學生的準備工作。學生談一談。學生小組討論,并交流自己的想法。學生閱讀了解。課外學生做好準備工作,并及時做好記錄。創設情景,遷移至要為蠶寶寶的出生做好準備。明確工作,為課后的準備工作建立基礎。

      從卵中誕生的小生命設問:如果有一天突然發現有一條小蠶誕生了,你最想做的是什么事呢?在學生的交流中可抓住以下幾點進行:⒈你有沒有剛出生不久的照片,為什么爸爸媽媽要給你們照一張照片呢?你想擁有這樣的照片嗎?⒉出生后,媽媽是怎樣關心和照顧你的?你怎么照顧蠶寶寶呢?(食物、安適的“家”等等)⒊蠶寶寶一天天地長大,我們還應該做哪些重要工作呢?讓學生設計一個觀察記錄方案。出示老師的建議。(可以參考教科書建議)學生各抒己見。一定要使學生明白,除了對小生命的情感關心之外,我們的記錄和飼養是科學觀察記錄中的重要環節。學生小組討論,預設方案。交流方案。學生了解老師的建議。學生設計記錄表。可以將這部分內容放在第一條蠶出生后,也可以放在出生前的討論時明確。讓學生明確在蠶寶寶出生后該做些什么。

      討論觀察記錄的一些技巧蠶的模型設問:你認為哪些是需要我們觀察和記錄的?設問:你用什么好辦法可以把蠶寶寶各時期的樣子記錄下來呢?教師教習測蠶體長的方法。學生發表想法。明確圖畫、照片可以記錄下蠶的樣子;測量、放在尺的刻度上照像可以記錄下蠶的體長和大小等等。學習一些觀察與記錄的技巧

      延伸記錄表教師出示一張記錄表學生說說打算什么時候進行記錄和觀察。使學學生明白隨時觀察和記錄的重要性。

      可愛的蠶寶寶(共二課時)

      魏塘鎮第三小學謝小立

      教學目標

      能將自己對蠶的觀察發現和同學進行交流與探討。

      注重對觀察現象的進行思考,并嘗試做出解釋。

      訓練學生對蠶進行一些簡單的專項探究活動(如:如何吃食物的)。

      ⒋嘗試聯系其它動物的特征認識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對蠶的生活習性及生長特點進行觀察,并做出自己的解釋。

      教學難點:對生物的“變態”發育過程嘗試進行理解,并在頭腦中留下印象。

      材料準備

      蠶、桑葉、二周左右的觀察記錄、放大鏡、有關蠶一生的記錄片、一些生物不同階段的圖片。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交流各自飼養過程中的觀察發現學生觀察記錄蠶寶寶體長變化統計圖蠶、桑葉談話:我們的蠶寶寶出生已經有兩個星期了,說說這兩個星期中,你們是怎樣照顧它們的?教師對學生辛勤的飼養工作進行肯定,同時設問:在這兩個星期中,你以現蠶寶寶有哪些變化?教師抓住學生的交流,對以下內容進行著重討論?⒈兩個星期中,⒉你的蠶寶寶長大了多少。出示學生或教師準備的“蠶寶寶體長變化統計圖”。適時切入蟻蠶的體色特點,設問:蠶兩周中,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是怎樣變化的?教師提供兩周來蠶體色的主要照片,讓學生說說圖中的蠶應是在幾天左右拍攝的。⒊蠶寶寶每次能吃多少桑葉?它是怎么吃桑葉的?談一談自己在蠶寶寶出生后的兩周中都作了哪些事情?學生查閱自己的觀察記錄,向同學交流自己兩周來的觀察發現。學生交流。閱讀統計圖,說說蠶的體長變化情況。學生說說自己的觀察認識。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先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如時間允許,讓學生給蠶喂一喂桑葉,嘗試計算一下。引出教學活動,同時讓學生體會到不知不覺的兩周中,自己付出了了不起的愛心,還對兩周的飼養活動做一個小結。隨機抓住學生的交流情況深入探討蠶的生長發育情況。進一步回憶蠶的生長變化情況。暗示學生在飼養過程中,可以觀察的東西很多。

      幻燈或小黑板⒊蠶的蛻皮過程。抓住學生的交流,設問:()、你發現蠶蛻了幾次皮?()、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你認為蠶為什么要蛻皮呢?出示一段蠶蛻皮的錄像。(依據各自學生的交流情況而定)小組依次討論問題,并交流各自觀點。學生觀看。對蠶比較獨特的生長發育形式有初步的印象。彌補自發觀察的不足。

      觀察蠶寶寶的身體蠶、放大鏡談話:各組細心觀察蠶寶寶的身體,先計劃一下怎樣觀察,比比哪組發現得多。根據學生的交流情況,提出一些學生忽視的方面進行再次觀察。讓學生給自己的蠶寶寶畫一張像。學生觀察。讓一些小組將蠶放在展示儀下交流自己小組的發現,對重要的或獨特的發現說說是怎樣觀察的。學生動手畫一畫。學習按一定的順序的方法觀察。通過畫對蠶進行進一步的觀察。

      小結與延伸設問:你認為我們的蠶寶接下去會發生什么變化?你有什么根據?談話:時刻注意留心自己有蠶寶寶,有什么發現及時記錄下來,及時與同學交流,看看他們是否和你一樣細心。發表自己的見解。對事物的發展狀況進行預測。

      教學過程(第二課時,選擇在蠶上山的時期。)

      教學內容教學媒體教師行為學生行為教學思路

      其他動物寶寶是什么模樣一些動物的圖片出示圖片,讓學生說說有哪些動物?設問:圖中哪一種動物與蠶寶寶最相近,說說自己的理由。讓學生比一經這些動物母子之間的相似與不同點。學生觀察,并說一說。學生發表自己的觀點。比一比,說一說。初步感知昆蟲的具有“變態”特征。

      吐絲前的蠶寶寶快要結繭的蠶寶寶設問:許多同學都認為毛毛蟲與蠶很相象,那蠶也會變成像“蝴蝶”一樣的動物嗎?再設問:蠶寶寶什么時候變成“蝴蝶”一樣的動物呢?出示一些蠶,設問:這些蠶什么時候結繭呢?你有什么根據?談話:每對就快要結繭的蠶寶寶你有什么想法嗎?視情況著重進行以下幾方面的討論:()、蠶寶寶的肚子里本來就有絲嗎?()、吐絲后的蠶寶寶在繭子里做什么呢?學生說說自己知道的情況。從學生的回答中引出蠶會結繭。學生觀察手中的蠶,細心的學生可能會從蠶的胸部變透明了,嘴中有少些絲吐出推測出蠶就要結繭了。也有可能學生的個別蠶已經開始結繭了。學生提一提,師生共同討論。注意引導學生進行觀察,并對觀察到的現象進行探測。

      蠶寶寶為自己蓋新房錄像播放一段蠶農為蠶寶寶上山結繭作準備的錄像。學生課外為自己的蠶寶寶結繭做些準備。學生觀看。

      布置后繼觀察與研究的內容要求學生注意觀察蠶是怎樣結繭的。

      蠶寶寶變了新模樣

      新世紀學校湯斌

      教學目標蠶蛹是蠶的一身中又一種生命形態及其特點。

      了解蠶繭是蠶一生變化過程中的必然產物。

      培養學生對蠶繭的觀察能力,在觀察活動中能夠自己動手抽絲。

      重點對蠶蛹的觀察和描述

      難點指導學生如何抽絲

      教學準備學生:蠶繭、小剪刀、手電筒、竹簽

      教師:熱水、小碗

      教學思路

      通過對上一節課所學知識的復習使學生對蠶的前一段時間的生長過程,有更深刻的印象,自然的過到本節所學的內容——蠶寶寶變了新模樣。

      在學習新知的時候,圍繞著兩個活動進行,第一個活動圍繞著“蠶寶寶變成了什么樣”進行。在活動之前首先讓學生想象一下,蠶寶寶把自己裹在蠶繭里到底會變成什么樣,學生可以展開合理的想象,各抒己見,然后通過觀察,發現蠶寶寶變成了蠶蛹,再組織學生對蠶蛹進行細致的觀察,在觀察的過程中應注意兩個問題一是在學生觀察蠶蛹的變化的過程,注意蠶寶寶和蠶蛹的比較,發現蠶蛹的身體特點。另一個問題是蠶變成蛹以后,還會不會變成其他形狀做出猜測。同時鼓勵學生積極去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當學生對蠶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接下來進行第二個活動對“蠶繭的觀察”。在這一活動中,我打算分兩步進行,第一步是對蠶繭的形狀、顏色、大小進行觀察,充分發揮學生的探究積極性,第二步指導學生拉蠶絲活動。這一活動對學生來說,有一定難度,老師應對拉絲方法做適當指導。在兩個活動完成以后,再對所學知識做以適當拓展。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教師行為學生行為

      一、導入新課(分鐘).上節我們學習了“可愛的蠶寶寶”知道蠶前一階段的生長過程。哪位同.學起來說一下?.當蠶寶寶住進自己的新房以后,.猜測一下蠶寶寶的形狀仍是原來的樣子還是發生了變化。.既然大家的猜測不.一樣,.那么我們就想辦法來看一看到底蠶寶寶變成什么樣。.請大家用剪刀把蠶繭剪開進行觀察。.蠶寶寶變樣了沒有.板書課題.學生思考回答(名學生)(分鐘).學生討論回答(分鐘).學生想辦法。討論并回答(分鐘).學生用剪刀剪開蠶繭觀察(分鐘).學生回答(分鐘)

      二、觀察蠶蛹(分鐘)既然蠶寶寶住在自己的房子里變成了蛹。那請大家想一想這一節課重點研究了什么?板書蠶繭請大家把自己的蠶蛹放在比較安全的位置進行觀察,討論,小組長做好討論記載準備發言。教師來回巡視做適當指導。教師指導小組交流匯報。教師對學生的匯報預以評定。請大家想一想蠶蛹和寶寶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處。請大家再觀察一下蠶繭里面還有什么東西?蠶變成蛹以后是否還會變成其他的形狀呢?教師小結。(是否變成其他形狀是我們下一節要研究的內容。)請大家畫一個蠶蛹。.生答:(分鐘).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觀察、討論,小組長記載。(分鐘).學生匯報,并把蠶蛹放在實物投影上予以說明。(分鐘).學生思考回答(分鐘).學生觀察回答(分鐘).學生思考后回答(分鐘)(分鐘)

      三、觀察蠶繭(分鐘).剛才我們對蠶蛹進行了較全面的研究,.有了一定的了解。對于蠶寶寶的房子我們還研究不.夠,.下面我們就來研究一下蠶寶寶的房子——蠶繭。(板書).請同.學們把一個完好的蠶繭放在桌子上進行觀察。.教師指導學生進行各個方面的觀察,并要求匯報。(教師適當點撥應用眼手耳對于蠶繭的長度可以用尺子量一下。).蠶繭有什么作用呢?.請大家選一個蠶繭試把蠶絲抽下來。大家想容易嗎?.請大家想辦法怎樣使蠶繭變得容易抽絲?.指導學生抽絲。(點明蠶絲是極細的纖維容易斷,請大家小心地繞在木板上。看誰的斷頭少。)..學生觀察蠶繭。(注意應用各種器官)(分鐘).學生交流回答(分鐘).思考回答(分鐘).生答.學生討論回答,教師適當指導。(分鐘).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抽絲(分鐘)

      四、拓展延伸(分鐘).引導學生進行歸納總結本節所學內容。.討論蠶絲制品為什么受到人們的喜愛?.學生歸納。.學生討論。(如有時間請學生回答,.如沒有時間做為課外討論)

      小學科學三下年級第四單元《動物的生命周期》

      第四課時蠶的生命周期

      陶莊鎮中心小學楊玲燕

      一、教學目標

      鼓勵學生在養蠶的活動中發現生命的發展變化,并通過養蠶的活動經歷和體驗,進行珍愛生命、保護生態環境的教育。

      組織和指導學生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經歷對蠶卵、蠶寶寶、蠶蛹、蠶蛾等蠶一生形態變化的觀察和描述過程、用蠶的一生的發展變化與其他動物相比較,發現動物生命周期的過程。并且能堅持不懈地做好觀察、描述和記錄。

      組織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觀察內容。

      二、教學重點

      指導學生在活動過程中提出問題,發現更多的內容

      三、材料準備

      學生對蠶寶寶一生所作的記錄。教學課件。

      篇(10)

      童年本來就是人生必經的一個自然階段,也是人生大樹“根”的階段,“有什么樣的童年就有什么樣的未來”,童年意味著未來,童年決定著未來。怎樣使學生對思品課有興趣,使學生學得輕松,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學生的良好品德。最近,我校開展了“書香故事滿校園”特色學校創建活動,我就把這一活動融入到思品課堂。運用故事進行教學有利于小學生直觀地接受道德觀念,并具體地受到健康思想感染。借助于故事,教師“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其效果往往比冗長的理論闡述好得多。《品德與生活(社會)課程標準》也強調了通過典范事例,較系統地對學生進行道德規范教育的要求。運用故事進行教學是既符合學生年齡特征,又符合新課程理念的一種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

      一、故事導入,激發興趣

      成功的新課導入,無疑為整節課的教學開了一個好頭。采用學生愛聽、愛講的故事進行導入,能快速吸引學生的注意,使其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如教學《快樂的鄰里生活》時,導入新課時我講了《孟母三遷》的故事,然后讓大家討論孟母三遷有沒有必要,有沒有其他方法使孟母不搬家,大家通過討論明白了鄰里之間應怎樣和睦相處。

      二、挑選適合兒童特點的故事

      思品課上講的故事應該有利于組織教學,有利于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符合兒童特點,因此故事要有針對性,要有時代感,要反映社會生活,要有方向,要以正面教育為主,故事要有效啟發學生的思維和情感。

      三、采取多樣的形式,讓學生體驗故事情景

      篇(11)

      【關鍵詞】統計;教學設計;反思

      1.教材分析

      本次統計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知識和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2個單位)和統計表。通過這些教學內容,使學生了解統計的意義和作用。教材與一年級下冊教材比,最大的變化是隨著統計數據的增大,條形統計圖的每格單位。

      2.學情分析

      2.1 在一年級下冊教材中,學生已經學習了一些簡單的統計圖表知識,初步體驗了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

      2.2 學會運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2個單位)和簡單的統計表,并能根據統計圖提出和回答簡單的問題。

      2.3 能讓大部分學生理解和接受本次教學內容是不難的。

      3.教學目標

      3.1 學生會用簡單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數據。

      3.2 學生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2個單位)和統計表,能根據統計圖表中的數據提出并回答簡單的問題。

      3.3 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與實踐能力。

      4.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讓學生學會收集和和整理數據,初步認識條形統計圖(1格代表2個單位)

      教學難點:使學生能理解(1格代表2個單位)的統計圖。

      5.教學過程

      5.1 興趣導入

      老師活動:同學們,你們喜歡什么水果,老師這里有四種水果,你能告訴老師你喜歡哪種水果嗎?如果你能回答老師提的問題,我就把你喜歡的水果(磁鐵水果教具)送給你,好嗎?

      接下來老師和同學一起復習一年級學過的有關統計的知識,一個格代表1個數量單位,以及以前的統計方法。在這個活動中把10個蘋果、6個雪梨、12串香蕉、2個草莓作為獎品送給學生并錯亂的放在黑板上的獎品區內。

      指著這么多水果獎品問學生:“你現在最想知道什么?”

      老師也想知道得哪種水果的同學最多,得哪種水果的同學最少,就讓我們一起來統計這些水果吧!

      預設學生行為:最想知道得到哪種水果的同學最多?得到哪種水果的同學最少?得到蘋果和香蕉的同學一共有多少個?得到水果獎品的同學一共有多少人?……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

      5.2 統計得到各種水果的數量

      老師行為:老師和學生一起收集整理數據,讓學生自己把要收集數據的方法講出來,通過討論對比把更便捷的方法落實下來,再讓學生把收集到的數據填到學生手中的水果統計表中,最后為了更直觀的表示出得到哪種水果的人最多,得到哪種水果的人最少,讓學生在水果統計圖上用涂色的辦法來表示出來。

      小結:為了更美觀可以用不同的顏色表示不同類型的東西,如果數量太多有時可以用一個格表示2個單位,有時還可以用一個格代表更多數量的東西。

      讓學生根據統計圖提出簡單的問題并自己解答。

      預設學生行為:用把它們歸類的辦法收集數據;用寫“正”字的辦法統計收集數據;用畫圓圈的辦法收集數據……填寫統計表如下:

      蘋果 雪梨 香蕉 草莓

      10 6 12 2

      在統計圖上最多只有6格,學生有的想到要兩個兩個數,于是把一格代表2個單位;有的不夠空格就在右邊的空格涂色補夠;有的用同一種顏色涂,有的用不同的顏色涂不同的水果等。得到蘋果的同學最多,得到草莓的同學最少,得到蘋果和雪梨一共有16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認知沖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的方法,1格代表2個單位。給學生充分的自主學習的機會,發展學生的讀圖能力,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

      引導學生看圖,從圖上的黑板上的“正”字得到信息或從統計圖上得到信息填統計表,放手讓學生回答統計圖下的幾個問題。

      預設學生行為:喜歡小貓的有8人或4人;喜歡小狗的有10人或5人;喜歡小兔的有16人8人;喜歡小烏龜的有6人3人;每格代表(1)人或(2)人,喜歡小兔的比喜歡烏龜的多5人或10人

      設計意圖:讓學生在對比黑板上的“正”字與統計圖中的數據作對比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鞏固對1格代表2個單位的認識

      5.3 完成練十二第1題

      5.4 板書設計

      統 計

      得到的水果統計表

      蘋果 雪梨 香蕉 草莓

      10 6 12 2

      根據統計表完成你手中的統計圖后回答簡單的問題

      1、每格代表( )個水果?

      2、得到哪種水果的同學最多?得到哪種水果的同學最少?

      3、同學們一共得到多少個水果?

      5.5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和設計

      (1)學生在認知沖突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由于導入時有蘋果等作為獎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特別高,加上我在整節課只是起到陪他們學習的目的,把學習的主動權充分交給學生。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充分開動腦筋尋求解決的辦法。

      (2)、通過讓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完成統計表及統計圖,讓認識到自己用已有的知識來解決本節課的內容已經不行,因此想到用一個格代表兩個單位的辦法。

      (3)、學生能自主學習,聯系生活,體會數學來源于生活,又服務于生活。知道統計最喜歡的小動物。

      5.6 教學反思:在本節課,我通過復習一年級下冊學過的簡單統計,知道一個格可以代表一個單位的同時還復習了解決簡單問題的一些辦法。在復習中為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還把蘋果、雪梨、香蕉、草莓等東西作為獎品來獎勵學生。既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又為下一步探討新內容準備了材料。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并通過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統計的必要性。在讓他們操作遇到有認知沖突時,主動想辦法解決這個沖突,于是有人想到了用一個格代表兩個單位,這樣問題就可以解決了,接著又讓他們自己提出問題并自己解答。最后再通過完成94頁的例題以及課后練十二第1題來鞏固這個方面的學習內容。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四虎| 精品午夜国产人人福利| 日韩精品免费视频| 综合人妻久久一区二区精品| 91精品观看91久久久久久|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中文字| 国产精品国产三级国产| 国产精品露脸国语对白| 无码乱码观看精品久久| 国产精品福利片免费看 | 日产精品久久久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玖玖美女张开腿让男人桶爽免费看 | 无码精品第一页| 国产成人精品久久亚洲| 国产69精品久久久久777| 亚洲精品成人无限看| 久久久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无人区一区| 国产精品久久久久久福利69堂| 亚洲精品乱码久久久久久蜜桃不卡 | 久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四虎|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av麻豆色欲 | 麻豆精品三级全部视频| 国产精品美女网站| 久久精品九九亚洲精品天堂|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日韩已满| 亚洲永久精品ww47| 日本午夜精品理论片A级APP发布 | 97视频在线观看这里只有精品| 蜜芽亚洲av无码精品色午夜 | 国产精品无圣光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 亚洲福利精品电影在线观看| 牛牛在线精品观看免费正| 黄床大片免费30分钟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无码专区| 久久99国内精品自在现线| 亚洲av日韩精品久久久久久a| 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 热RE99久久精品国产66热| 精品日本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