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跨文化交流定義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doi:10.16083/ki.1671-1580.2017.04.018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1-1580(2017)04-0061-03
關于“跨文化交流能力”,世界上很多學者Ham.mer(1989)、Byram(1997)、Bennett&Allen(1999)等對其進行了定義。目前,最受跨文化學者們歡迎的定義是:“建立在個人的跨文化知識,技能和態度基礎之上的,在跨文化交際實踐中所表現出來的,進行有效和恰當溝通的能力”?!陡叩葘W校日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2014年)中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定義為:學生應能通過語言學習認識世界的多樣性,并以開放的態度對待多元文化現象;能敏銳覺察、合理詮釋文化差異;能靈活運用策略完成跨文化交流任務;能幫助中、日兩種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士進行有效的跨文化溝通。
跨文化交流能力在知識培養方面,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
第一、不斷積累對自身文化和他文化的知識,并且對此進行分析,理解文化間的異同。交流與文化間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交流方式主要從文化知識中習得。只有通過文化知識的學習,才能理解不同文化中價值觀的不同,習慣的不同和行為方式的不同。
第二、牢記語境對交流所產生的影響。美國人類學家愛德華?霍爾從跨文化溝通角度,提出了“高語境文化”和“低語境文化”。日本人在交流過程中對語境有著很高的依賴性,即日本屬于高語境文化的國家。高語境文化交流中,信息只有很少一部分直接出現在說話者與聽話者的語言中,絕大部分信息出現在說話人的語境背景之后,或內化于個人內心當中。因此與日本人交流時,需要從對方上下文、語氣、表情、當時環境等因素中識別和把握說話人的真實意圖,明白其話外之音、言外之意。
第三、提高日語語言和非語言運用能力。語言能力主要是指按照日語的發音、文法等規則使用日語語言的能力。語言能力是指根據不同的場面、對象或狀況采取適當的語言來進行交流。但是在實際交流中,65%~70%以上的信息量是需要非語言交流方式傳達。非語言交流方式因文化不同而不同,所以如果欠缺該方面的知識,就會引起文化沖擊。
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技能培養方面,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首先、培養與人樹立良好關系的能力。建立與異文化人們良好的關系,并維持該關系良好持續的發展。其次、培養平等交流的能力。當與對方意見不同時,能夠明確表達出自己的意見,但對對方表示尊重,并且支持對方陳述自己的意見。再次、對比觀察自他文化的異同。并且在對比觀察后,再次重新審視自身文化,進行交流。
跨文化交流能力在態度培養方面,以下幾方面尤為重要:第一、對異文化充滿好奇心,并且以一種開放和寬容的態度來對待異文化。只有對異文化充滿好奇心,才會積極主動的去了解。第二、擁有文化相對主義思想和異文化意識。為了進行順利的跨文化交流,基于文化相對主義的異文化意識的培養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相對主義的核心即為“承認并尊重不同的文化,并在平等的基礎上交流”。因此我們應當跨越以自身文化為中心,采取客觀、平等的態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導致的行為方式的差異,要虛心學習其他文化的優點、長處。
在商務日語教學中,對于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如果能夠將知識、技能和態度三方面相結合進行全方位、立體型的培養是一種較為理想的狀態。但是在目前的商務日語教學中,仍然較為注重商務日語知識和商務禮儀的傳授,而對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的關注還稍顯滯后。
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培養
(一)充分利用相關影視資料。影視資料主要是以使用母語交流的人們為對象,將真實的生活片段展現出來,體現出真實的特色。因為影視資料具有趣味性、語言和場景的真實性、內容和形式的多樣性等特點,所以在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流能力培養上是一種很好的教學素材。因為影視資料往往是圖與文一起顯示,達到視、聽、說三位一體的立體性,而且其中還包含了一定的情感與思想,所以往往比教材或單純的音頻資料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影視資料還能讓學生感受最真實的語言氛圍,體驗最地道的語言表達,并且掌握一些句型的表達,能夠提高日語語言表達能力和準確度。同時,影視資料中還會出現一些非語言的行為動作,即包含了日本的文化、風俗、日本人的行為習慣等。在利用影視資料時,可以在影視資料賞析前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設某些問題,讓學生們帶著問題去觀賞影視資料。在賞析后,可以進行合理的評估。如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其中人物;寫出最喜歡的經典臺詞等。
(二)采用案例分析法。可以收集身邊的事例或者新聞、報紙、雜志上登載的現實中發生的異文化沖擊的事例,并對此進行介紹。通過對事例的介紹,讓學生對事例中出現人物的文化背景的特征、產生誤解或文化摩擦的原因進行討論、并進行深層次的分析。
案例分析法有利于幫助學生更好理解跨文化沖突發生的原因;有利于增強學生對跨文化交際中的非語言行為的敏感性;而且通過討論的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發現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加深對自他文化的理解。通過反復的訓練,可以在培養學生實際交流中,根據不同的對象、場面、內容、狀況選擇恰當的語言和非語言行為的能力。
(三)采取PBL教學法。PBL是以問題為導向的教學方法(problem-based learning,PBL),是基于現實世界的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式。以構建主義為核心基礎的PBL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目的在于讓學習者投入到問題中,通過學習者的自主探究和合作來解決問題。在課堂中,由教師提出任務,把商務活動的一部分搬入教室,賦予人物角色,在教室中進行模擬學習。在商務日語課堂上,可以將中日文化中的某種文化沖突作為問題由學生來談論,并且得出結論。
(四)采取任務先行型角色扮演。角色扮演有很多種形式。在初級日語書中,經常是以“文型導入一使用所學文型進行角色扮演”的步驟來進行以“鞏固文型練習”為目的的角色扮演。在已有的商務日語教材中,也是按照“場景提示一表達練習一相同場面角色扮演”的步驟來進行角色扮演,所使用的表達方式均為已經學習過的表達方式,主要目的是鞏固所學文型及表達方式。
藝術方面的交流一直是不同國家和民族人民之間相互了解和溝通最有效的工具,但是由于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象征物的東西差異、交流者的語言功底、對人文風俗的了解及肢體語言和面部表情上表達的差異,會存在一定的跨文化語言交際障礙。呂俊先生曾寫一本書,名為《跨文化障礙――巴比塔的重建》,主要論述了因文化差異造成的跨文化交際障礙。這本書的名字取得很妙。巴比塔(Babel Tower)是圣經用語,出自《舊約?創世紀》,意為無法實現的空想。洪水大劫后,諾亞的后裔要在示拿平原上建成一座直通天庭的塔。當時人們共用一種語言,互相交流,人多智廣,工程進行得很快。上帝對此驚愕不已,于是變亂了他們的語言,使他們無法進行交流。于是通天之塔在一片哀嘆中半途而廢。(梁曉東,陳運香,張志強,2001:28-29)這個圣經典故表明了語言文化交流的重要性,同時也說明了語言文化交流障礙會給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很大的不便??缥幕浑H首先碰到的就是語言不通的問題。即使學過外語,能夠用第二語言同說這種母語的外國人進行交際時,仍然不是那么得心應手,障礙仍很多。究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學習者沒有掌握說第二外語的技能;二是對語言差異知之甚少,或是忽略了語言差異而造成了語言障礙,結果難以溝通。
所謂語言差異是指不同的文化個性所呈現出的不同的文化形態在語言層面上的反映。交際者對這些差異缺乏敏感性,又無意識地進行語用遷移,導致了交際失誤的頻繁出現。如著名英國作家蕭伯納筆下的賣花女一樣,當她在語言學家息金斯的幫助下,學到了一口純正的倫敦方言而摒棄她原來那一連串的土話后,雖很快躋身于上流社會,然而她還是出了許多文化方面的笑話。尤其是在中外藝術文化交流中應注意對目標國家文化習俗、喜好宗教的研究。對目標語國家的文化不深入進行研究,就很難學會對方的語言,就會影響溝通的效果。如在英語文化中,頌揚比比皆是,尤其是藝術工作者們經常會收到掌聲和鮮花。面對別人的贊許,你必須學會說:“Thank you!”而中國文化中,謙虛是一個人的美德,對恭維與溢美之言的反應,操漢語的人往往用“否認”或“自貶”的方式。我們往往聽到中國優秀的藝術工作者面對贊揚時說“Not at all(這不算什么)”。線性思維的外國友人們就會真覺得你的表演或作品“不算什么”――這就造成了跨文化交際障礙。
針對以上不利因素,要解決中外藝術交流中存在的跨文化語言障礙、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就必須做到以下幾點:
1.知己知彼,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既了解本族文化,也了解目標文化,及時發現雙方差異所在,盡量避免由于文化的不同造成的誤解,從而提高交際質量。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至少一方會使用外語,這就要求從事中外交流的藝術工作者具有一定的語言表達能力,而這恰恰是問題的難點所在。在文化習俗上,在價值觀念上,在中國可以隨便詢問對方的工資、年齡及婚姻等問題,而在西方打聽這方面的問題將被視為對個人隱私權的干涉。在思維方式上,中國人習慣采用歸納思維方式,而英美人則習慣采用演繹思維方式,比如中國人在闡述自己的觀點之前往往先陳述事實,而英美人則開門見山直接表達觀點。中西方文化差異使跨文化交際產生障礙。只有不斷增強文化差異意識,加深對不同文化的了解,才能突破交際障礙,實現順利交際的最終目的。
2.尋求共同點。共同點越多越容易拉近交際雙方的心理距離,溝通的橋梁也就越多。
中圖分類號:G424 文獻標識碼:A
Culture Input Research in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ZHANG Jingfa, HUANG Dapeng, XIAO Shanshan
(Foreign Language Department, Gannan Medical University, Ganzhou, Jiangxi 341000)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 economic integration and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become more and more frequent, how to make students in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to avoid cross-cultural conflict is already an important research topic.
Key words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ulture input
1 文化定義
對一種文化的理解要從思想、行為、表象三個層面切入,抓住真、善、美三個主題內容,使用選擇排序、表現方式、區別特征三個關鍵來進行認識。文化有兩種,一種是生產文化,一種是精神文化??萍嘉幕巧a文化,生活思想文化是精神文化。任何文化都要為生活所用,沒有不為生活所用的文化。人類學家將文化分為三個層次:“高級文化”,包括哲學、文學、藝術、宗教等;“大眾文化”,指習俗、儀式以及衣食住行、人際關系各方面的生活方式;“深層文化”,主要指價值觀的美丑定義、時間取向、生活節奏、解決問題的方式以及與性別、階層、職業、親屬關系相關的個人角色。
2 跨文化交際
在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的時代,各國之間除了經濟交流之外,跨文化交流也變得越來越頻繁,跨文化交際已經成為了各國文化技術交流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英語作為國際化的語言,要想深入掌握這一門語言,和歐美發達國家不斷地擴大貿易交流,我們就必須進一步深入了解其中的文化內涵,只有這樣才能適應當今國際化文化和經濟發展的需要。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地區、國家、民族之間日益頻繁的文化信息接觸和交流現象,是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個體、群體或組織之間進行的交流活動。對于不少人來說,跨文化交際作為一個新的時代特征,已經成為學術界新的研究內容。要想不斷地深化跨文化交際活動,就需要我們高校英語教師在課堂上有意識地培養高校學生跨文化的意識,只有這樣,我們的學生以后在開展國際性的經濟文化和技術交流活動的時候,才能實現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活動,使我國的改革開放和對外貿易的發展達到一個新的臺階,才能更好學習國外的先進的文化理念、科學技術和管理模式。
因此高校教師在實踐英語教學中,一方面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跨文化意識加強跨文化知識的學習,另一方面不斷地在英語教學課堂中給學生創造跨文化教學的語境,不斷改進跨文教學的教學方法,使學生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增強跨文化意識。
3 跨文化交際的障礙
把影響文化交際的因素歸納為四個方面:第一為思維方面,人們之所以能夠反映思維的本質,解決存在的矛盾和問題,就是由于思維能夠對進入大腦的各種信息進行深入加工。語言是人們在進行思維活動中的工具,不同國家的思維方式不一樣肯定會造成語言表達方式也不一樣,因此不同國家的思維方式通過同樣的語言模式表達出來文化內涵肯定有很大差異,從而造成人們跨文化交際的障礙。第二,東西方的價值觀念差別很大,以語言交流為例,中國人喜歡以委婉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意思,比較忌諱正面沖突,這是因為中國人比較重視人際關系的和諧。因此,中國在表達自己的意思的時候一般都是用比較委婉的語氣,不愿意直說,深怕說話過于直接會得罪了對方。而西方人則有很強的時間觀念,不愿意浪費時間,喜歡直來直去,直截了當,他們認為這是辦事效率高的方式。第三,人際關系造成的文化交際障礙。中國社會的人際關系偏向于感情,而西方社會則更加注重客觀事實,沒有太多人情的成分。在人際交往中他們常常是秉公辦事,他們不像中國人那樣感情用事。第四,社會習俗的不同造成的文化障礙。在我們進行語言教學當中,我們應該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單純的語言教學,更是在教授和傳遞一種豐富的跨文化的文化習俗。因此,在跨文化交際當中,思維方式、價值觀、人際關系以及社會習俗等方面的區別都是影響跨文化交際順暢的重要因素。
4 英語跨文化教學
要克服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其中最重要的途徑就是在語言知識的教學的同時也不能忽略跨文化教學,提高學生跨文化交際的意識,使他們對目標學習語言的國家的文化有充分的認識,從而在跨文化交際中能有效地克服跨文化交際障礙。具體來講可以分為以下幾點:
第一,正確處理語言知識技能的教授和語言綜合能力培養之間的關系。語言知識技能和語言綜合能力之間的關系是相輔相成的關系,扎實的語言知識的基本技能(英語的聽、說、讀、寫)的培養是語言綜合能力提高的基礎,而語言綜合能力的提高又進一步促進語言基本技能的提高。所以我們在語言基本技能訓練的同時,也要把語言綜合能力如英語語言的文化知識的培養放到一個重要的地位。比如在英語教學當中我們知道詞匯是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語言之間的文化差異在很大的程度上體現在詞匯的層面上,所以我們在英語語言的教學當中應該讓學生了解那些具有文化內涵的詞匯所傳遞的文化信息。此外,我們在英語教學實踐當中還要向學生講解英語文化背景知識,比如說“紅色”在中國一般都象征著喜慶的意思,而在英語國家紅色除了象征著喜慶的意思,還意味著危險狀態。
第二,在跨文化交際教學上,我們還應該把握“相關原則”, “實用原則”,“平等原則”和“文化本位原則”。
實用和相關原則指的是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中應該把其和我們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而不是去講解一些離我們現實比較遠的文化背景知識,如英語詩詞的背景知識。在跨文化教學中教師應該多給學生講解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東西,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言知識和文化知識的興趣?!捌降仍瓌t”指的是在跨文化交際教學當中我們要讓學生意識到不同文化之間的關系應該是平等的,而不是一種文化凌駕于另一種文化之上的關系,學習另一種文化不是說就是要擯棄自己國家的文化,也不是說把自己的文化作為一切文化的衡量標準??偠灾缥幕涣骶褪瞧降鹊慕涣?,只有在平等的基礎之上才能有效地進行跨文化交流?!拔幕疚辉瓌t”就是說我們在跨文化交際的學習中不能有“外國的月亮比中國圓”的盲目崇拜的思想,不能不顧自己本國的優秀文化傳統,要讓學生知道跨文化教學的重點在于立足本國的文化。
5 結語
隨著全球經濟一體化和國際化的發展,跨文化交流的障礙已經成為了當今社會不可回避的話題,在跨文化交際的學習當中我們應當在立足本國文化的基礎之上,學習其它國家的文化習俗,從而避免跨文化交流的沖突。
該文章系2013年贛州市社聯課題《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文化輸入研究》的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3277
參考文獻
學習語言為的就是能夠更好的進行交流工作,英語的教學工作不僅是要給學生傳播最基本英語知識,不僅是按照教材來教學,還是需要學生能夠理解好所學的語言的一個語言環境,提高對語言的認識,更好的用語言進行交流工作。在傳統的英語教學活動中,不能夠很好的實現學生對英語的一個實際運用能力,所以,新課改推行,旨在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一個實際運用能力。對英語教學提出了跨文化交流的要求,就是老師要幫助學生對所學語言所處的文化環境的了解,這樣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和眼界,對語言的運用能力以及對中外文化差異的辨別能力都能有所提高。
1、高中生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必要性
“地球村”的概念已經被大家所普遍認同,經濟全球化,文化交流頻繁。所以,就需要人們在一個相互交往的過程中擁有交流的能力,而交流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對語言的運用能力。因為生存環境的差異,各地的文化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性,所以為了更好的交流,就出現了跨文化交流這一概念。
1.1更好地幫助學生對自身文化的了解
在高中英語的教課書當中,有大量的文章是用來介紹我國各地的風土人情、歷史進程以及科學文化技術發展水平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掌握好這些知識,在以后的對外交流工作當中,能夠將這些文化知識傳播出去,增進兩國之間的互相認識和了解,達到一個良好的國際交流的目的。而且,這些知識也是對原本漢語教科書中相關知識的一個鞏固,通過另一種語言的表達之后,能有一種新的認識和理解。
1.2有助于學生對語言知識進行學習,培養語言技能
所有的文化傳播的最直觀的方式就是通過語言,在學習語言的過程中,必然要對所學語言的文化知識有所了解。在進行英語學習的過程中,會接觸到使用英語的國家的一些政治體制、改革過程和發展變革等相關知識,也算是一個歷史知識的學習。在學習過程中還能夠了解到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之下不同的禮儀知識,對擴大學生的眼界有所裨益。
1.3能夠將在書本上學習到的知識更好的運用到現實生活當中去
學習知識的目的就是為了能夠對實際生活有所幫助,自然學習英語就是為了能夠更好的進行一個交流的工作。在傳統的額教學模式下,只是重視對知識的傳遞,而不重視對運用能力的培養。使得很多學生學習英語只是為了能在高考中取得一個好成績,至于怎樣的去“說”就不會了。如果交流的雙方沒有一個共同的文化共識,在交流當中就會出現很多問題,會出現比如說不能夠準確理解堆放所要表達的信息,甚至會出現完全相反的理解,這就會必然導致雙方的交際工作無法成功。在除了要學習英語的語言知識之外,還要學習好這項語言所反映出來的文化的內涵,這樣雙方的交流才能夠在一個平等的環境之下,交流工作才能良好有效地進行。
2、跨文化交際能力的組成
著名語言學者B.D.Ruben(1976:334-354)曾經對跨文化交際下過一個這樣的定義:跨文化交際能力是具備一種與某一環境中的個體為了實現其性格、目標期望所應具備的同樣的獨特活動方式的能力。這個定義的重點在于跨文化交際必須要是一種合適的工作,也就是說,一次成功的跨文化交際是交流雙方超出了彼此的文化背景,所進行的無阻礙的交流。
2.1 中西文化的差異性對交流的限制
因為生活的環境不同,自然形成的文化就會不同,例如餐桌禮儀,中國人喜歡互相夾菜,顯示主人的好客,而且客人會習慣早到,以顯示對主人的尊重,但是在西方,對于客人到主人家去做客,一定不能太早到,要自愛約定的時間點到達主人家拜訪,就算遭到了,也要在門口等到時間到才按門鈴進去。在吃飯的時候,西方人喜歡自己吃自己的,不喜歡事物互相的換來換去,他們覺得這樣很不衛生。所以,就一個吃飯和拜訪都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更不要說一些其他的方面了。如果在進行中西交流的時候,不能夠對這樣的而一些文化差異有所了解和注意的話,就會使得雙方的交流變得極不愉快了。
2.2 擺正姿態找準定位
正所謂態度決定成敗,正確的一個學習態度能夠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所以,學生在對跨文化只是進行學習時,需要用一種端正的態度來對待中西文化的差異,對于不同于自身國家的文化要抱著一種尊重的態度,不能看不起或者嘲笑他國的風俗文化。禮貌和友好是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過程中第一步要做的事。還有,學生在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對自身代表的文化要有足夠的認識,及時的審視自己的態度,做到一個友好交往,而且學生在提高自我意識的時候,也能夠促進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結語
高中生如何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和塑造工作,出了自身的學習之外,和老師的影響也有重大關系。好的開始是成功的一半,有一個好的老師的引導,對于學生的學習也是大有幫助。高中英語老師因為要考慮到升學率的問題,一門心思都放在自身的工作上了,基本上沒有時間去閱讀一些關于跨文化教育的書籍,這就造成有些老師在經過了多年的教學之后,對于跨文化教學的認識水平還是最基本的層面。這樣老師的水平都不達標,還能給學生多大的影響力呢?所以,老師應該先豐富起自身的知識,才能夠在跨文化交際的教學過程中起到一個良好的引導作用。
參考文獻:
1.引言
在傳統中國高校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往往過于重視語言技能的教學,僅僅重視單詞、詞組、句型和語法規則的背誦。如“激發―回應―強化”機械模式,這樣的學習方法陳舊,只見樹木不見森林。當中國學生的外語語言能力提高到相當水平之后,文化障礙更顯突出。語言失誤很容易得到對方的諒解,而語用失誤、文化誤解往往會導致摩擦發生,甚至造成交際失敗。在中國高校英語教科書中有些場景甚至會不經意地用中國文化取代外國文化,這種現象在日常教學中也經常出現。
那么,文化是什么?通過文化,我們表達什么?從廣義上看,文化可以被分成以下三種:
(1)高度文化,例如:政治、哲學、教育、文學等;
(2)深度文化,例如:價值感、思想形成、行為守則、、道德標準等;
(3)通俗文化,例如:風俗形式、人際交往的禮儀禮節、生活方式、家庭模式、飲食文化、茶文化、足球文化等。
2.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目的
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基本目的有三個。第一,培養人們對不同文化的積極理解態度。第二,培養跨文化接觸時的適應能力。第三,培養跨文化交際技能。在美國,除了在大學設有這方面的課程之外,在社會上,如商業界也有許多機構專門培養跨文化交際技能,以適應國際化社會的需要??梢哉f,正是基于這一點,跨文化交際研究的實踐意義要大于理論意義。
3.基礎英語作為外語教學存在的問題
傳統英語教學過分注重語言技能而忽略隱藏在英語背后的文化。所以學生缺乏充足的綜合語言技能和有關英語文化的知識,在實際運用時問題頻出。引起這些問題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種:
(1)在學英語的過程中遇到的困難是由中國文化的干擾引起的。結果,他們無法正確或深刻地理解暗示某些特定的文化沖突的語言現象。例如:“老人”英語翻譯成“senior citizen”或“elderly citizen”,代替“old citizen”。因為外國人對年齡特別敏感,不愿用“old”這個詞。
(2)由于相當大的差異,在跨文化交流中,人們通常會用自己的說話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和理解對方的語言。例如:
一方面,對于隱私的不同態度:
中國人:你要去哪里???格林先生?
美國人:(不情愿地)去超市。
中國人:(興奮地)你要去買什么東西???
美國人:(不高興地)……
另一方面,對贊美的不同態度:
美國人:你贏了嗎?
中國人:對,我贏了。
美國人:真的嗎?恭喜恭喜!
中國人:這真的沒什么。
(3)教師沒有充分的文化知識是另外一個障礙。老師是學生學習英語的“文化大使”。然而大多數高校的老師自己都沒有充足的英語文化背景知識,甚至沒有系統地學習過外國文化。
4.在以文化為基礎的教學中,培養跨文化意識
對于目前英語教學中面臨的問題,有幾個解決方法。首先,介紹文化知識要建立在兩個基礎上:語言的正確運用和語言運用的真實場景。其次,一旦遇到與國外文化相沖突的個人經歷,就要立刻把這段經歷深深記在心里,將它內化成個人文化修養的一部分。第三,老師對所教的語言、所教語言的文化背景及說這門語言的人的辯證統一性要抱有一種深思熟慮的態度。第四,對文化教育的種類進行定義,改革教材,尤其要開發出一套系統的文化教育課程作為高校的選修教材。第五,增加教師自身的培訓和教育機會,這是培養學生跨文化意識的根本源頭。第六,增強學生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
6.結語
在當今多種文化并存、變化發展迅速的社會中,用英語在國際舞臺上與別國交流是一種正確選擇。當一個人與別國人交談時,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會發生。如果超出文化范疇,那么跨文化交流就永遠不會取得成功,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關于英語文化的傳授與學習實際上是無法被分離的,這點已越來越受到語言專家的認可。教育者已經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在基礎英語作為外語的教學過程中,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應該得到培養。
英語基礎教育的問題就是沒有配套的外國文化教育??缥幕涣饕庾R的培養在全球經濟高速發展的今天,已經成為學習英語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語言學習已經不能再與文化、經濟、社會脫節而孤立存在。
參考文獻:
有人說過成功的交流不僅取決于精準的英語用詞,而且還取決于文化。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對外事務變得越來越頻繁,各國之間的交流也變得越來越廣泛。也就是說――尋求一種共同語言進行交流是非常必要的。語言是文化的一部分,而文化也是語言的一部分,兩者之間不可分離。文化似乎已經成為了語言教學和學習的核心。因此,如何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是語言教學所面臨的一個棘手的問題。
一、什么是跨文化交流
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羅杰森雷維爾(1998)提出文化就像一個充滿了共同信仰的系統,這個系統可以為團隊成員帶來認同感和凝聚力??缥幕涣魇俏幕囊环N表現形式。跨文化關注于人與人之間的有效溝通(Gudykunst 1989)。教授和學習跨文化交流的目的是為了幫助學生了解不同群體的文化知識和溝通方式,使得他們可以實現有效的跨文化溝通。因此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非常重要。
1.文化和語言。正如前面所討論的,文化是語言的一部分,語言也是文化的一部分。交流就像交通一樣,語言是一種載體,可以促進交通。而文化則像交通信號燈一樣規范交流??傊?,語言與文化密不可分。語言中的每一個詞都有自己的意思。文化不同可以導致每個詞的意義不同。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可能會使用同一個詞表達不同的意思。例如,西方人可能認為“午餐”等同于魚和薯條,但中國人可能認為“午餐”等同于大米或面條。在中國“貓”這個此指的是一種動物,然而在英語“瓢潑大雨(其中使用到了“貓”這個英文單詞)”中,“貓”指的并不是動物,而是其他特殊的含義。在這些例子中,漢語與英語的語言表達方式和文化都是不同的。因此如果學生想學好一門語言,首先他應該了解這門語言的文化,因為語言和文化是密不可分的。
2.跨文化交際與英語語言教學。Alptekin(1993)提出教材與文化背景知識是語言學習是否成功的關鍵。Canale和Swain(1980)將交流能力分為四個部分――語法、社會語言學、話語和戰略能力,除此以外,他們也認為跨文化交流能力是交流能力的一部分。因此成功的交流不僅需要掌握語言知識,還需要掌握社會語言學知識。因此跨文化交流能力可以看作是一個人適應外國文化的能力。據此英語教材應整合跨文化元素以反映不同的文化語境??评R和金(1999)表明,課本的內容應盡量吸引學生對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關注,使得他們可以與其他人正常溝通。他們還認為英語語言教學(ELT)中應加入提高文化與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容。因此好的教科書應該包含文化和跨文化元素。在他們看來,一本教科書可以是一個老師――它包含的材料可以指導學生學習文化。一本教科書業可以是一幅地圖――有時可以總結文化內容的主題。學生和老師希望教科書中可以囊括所有的只是,因此乙苯教科書也可以是一種資源――包括許多正確教授文化的活動和資料。根據以上觀點可得出教科書對于教授跨文化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教科書既可以作為教師也可以作為一種資源促進教學活動的進行。因此教師應該選擇合適的教材進行授課。
二、中國文化背景下中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分析
科拉齊和金(1999)審視了中國的學習文化。他們通過對天津和深圳的幼兒園和小學教室的經驗和觀察獲得了一些數據。他們認為中國學生缺乏互動、創造力和自我表達能力。影響中國學生文化學習的因素包括:班級規模較大,教授孩子必要知識的意義以及考試制度的壓力。此外,科拉齊和金(1999)還總結出了中國學生在學習文化時面臨的一些問題。首先,中國的教學注重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而西方的教學則側重于學習和交際能力的培養。其次,中國的教學語以教師為中心,學生有時也在等待老師的答案,而西方的教學方法則是以學生為中心,提倡課堂互動。在中國,老師就像一個權威人物,學生聽從和服從老師的指令,然而在西方老師的認為中國學生很被動。英國留學的中國學生很少參與課堂互動,缺乏質疑和了解。學生口頭交流能力較差。因為中國的教學受到的是儒家對教育和學習的態度以及面子重要性的影響。這可以看作是一種典型的中式學習方式。
根據中國學習問題文化的分析,首先,不難發現中國的英語教材缺乏對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關注,或關注不多,而是更為頻繁地運用中國語境;教科書注重中國文化而不是目標文化,使得學習者難以關注文化的重要性。其次,一些中國學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自我意識。他們重視的是詞匯和語法知識的學習,而不是口頭表達技能。也就是說,中國學生沒有足夠的機會培養自己的跨文化能力。中西方學習風格有著明確的差異。中國學生依賴于教師,而西方學生則依靠自己的思維。因此中國教師應改變其在課堂教學上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思維。以下是為中國教師提出的有效教授文化的一些建議。
三、中國背景下教授跨文化能力的方法
如上所述,中國的語言課堂中存在著很多問題,學生的交流能力較差,缺乏參與,教師不教授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而教材中也缺乏有關文化的內容。一些跨文化語言學家發現在西方留學的中國學生缺乏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因此中國的語言課堂有必要教授跨文化交流能力。Hofstede(2001)提出了三點建議:意識、知識和技能。下面我們將討論通過這三個階段培養中國學生跨文化交流的能力,并使之成為合格的跨文化交流者。
其次,人們在交往的時候需要掌握文化知識,足夠的知識可以幫助他們理解對方的語言。人們應該了解自己的習慣,禮儀和特殊的象征。通過教科書教授文化知識可以促使人們了解自己的習慣,禮儀和特殊的象征。如第三部分所述,教材在教學文化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教材可以看作為學生提供知識的資源和材料。然而,中國的教科書與標準評估的文化內容之間沒有任何關系。因此,中國的教材應增加一些交流活動,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最后,技能的培養是基于文化意識和知識的積累。這里的技能指的是練習。中國學生的積極性比比西方學生弱,而且課堂參與不足。他們聽從于老師的命令。也就是說,中國學生的口頭溝通能力較差。他們練習得越多獲取的知識也越多。因此教師可以在課堂上設計一些跨文化活動幫助學生練習交際能,從而幫助他們熟悉其他文化。
四、總結
許多西方教師發現中國學生缺乏溝通的能力和課堂參與的意識,他們的口頭交流能力很差,他們更喜歡通過自己的思考要求教師來回答問題。造成這些問題的主要原因有三個:第一,教科書缺乏文化內容。其次,教師也不教授學生文化知識。最后,學生練習文化知識的課堂活動很少。因此,Hofstede(2001)提出的三個階段理論可以用來提高學生的交流能力。首先,教師和學生都應該了解自己和其他的文化――這可以幫助他們很快熟悉新的環境。其次,教師應該教授學生文化知識,教授他們禮儀和象征的意義。第三,課堂上應增加一些與培養跨文化能力有關的活動。遵從這些建議,學生們就可以成為成功的跨文化交流者。
參考文獻:
[1]Alptekin,C.ELT期刊:在英語作為外語條件下的目標語言文化,1993:47:2,136-143.
[2]Canale,M.and M.Swain應用語言學:交際教學法對于第二語言教學和測試的理論基礎1980:1-47.
[3]Cortazzi,M.,and L.Jin 第二語言教學和學習中的文化:文化的鏡子:材料和外語課堂教學方法.劍橋大學出版社,1999.
[4]Gudykunst,W.溝通和文化:在民族語言身份中的文化差異.紐伯里公園,1989.
前言
網絡掀開了跨文化交際研究的新視域,網絡交際是當代真正意義上的跨文化交際。由于網絡的便捷性,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都匯聚在這個虛擬的網絡世界里,又由于交流語言、交流手段、交流語境的差異性,為了方便交流,一些新的漢語語言表達方式由此產生。本文將主要從漢語普通話、漢語方言和外語的角度闡述網絡語言中的跨文化特征,以期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網絡語言與跨文化交際
網絡語言,所謂全新的語言媒介日漸滲透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按照社會語言學的術語來說, 屬于一種社會方言/變體。網絡語言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的網絡語言不僅包括網絡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語言,還包括各種各樣的計算機編程專業語言(毛力群,2002);狹義的網絡語言是指網絡文化中人際交流的語言/信息符號,本文主要關注后者。
跨文化交際學作為一門學科,除研究文化、交際的定義、特征以及相互關系外,還著重研究干擾交際的語言、非語言手段、社會準則、社會組織和價值觀念等;其基本目的是培養人們對不同文化持積極理解的態度、 跨文化交際的適應能力和技能??缥幕浑H是指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之間的交際,包括跨種族交際、跨民族交際和同一主流文化內不同群體間的交際??缥幕浑H的過程主要是語言交際的過程,那么網絡語言的發展和特點必然會對跨文化交際產生影響(付林林,2008)。
二、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特征
網絡語言的跨文化特征主要體現在漢語普通話、方言和外語的相互結合來表達意義方面,其中有的促進了跨文化交流,有的給跨文化交際帶來沖擊。
(一)方言特征
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漢語中涉及到的方言的數量不計其數,由于網絡交流的廣泛性,某些方言如閩南話、四川話等由于發音有趣新奇而受到萬千網友的追捧,進入網絡語言系統。
具體來說,語音和詞匯方面,由于某些方言中“h”與“f”,“n”與“l”等的發音混淆不清,因此詞匯“否定”變為“吼定”,“南京”變為“藍京”。港臺等地的方言有合音和反切現象,合音指的是兩個音節詞匯由于快讀而拼合成一個音節,而這個音節代表原來的兩個音節的意義者,如“知道”合音為“造”;反切指的是當聲母為zh、ch、sh、r、z、c、s,韻母為i的音節,在與零聲母字組詞快速連讀時,就會出現合為一字的現象,如“丑”反切成“吃藕”,這其中也蘊含委婉意義。語法方面,粵方言中有一種倒置的語法結構影響著語言的標準結構,如“賓語+謂語”(飯吃好了),“副詞+賓語”“別說話先”。
方言特點與普通話的結合使得網絡語言更加豐富有趣,也促進了各方言使用者之間的語言和文化交流,加深了相互間的感情。
(二)外語特征
網絡語言中的外語特征主要表現在對英語的應用,但日語、法語、泰語中的日常用語在網絡語言中也擁有一席之地,如對日語“我回來啦”(ただいま)的音譯為“他大姨媽”。
語音方面,漢語中把英語獨有的語音吸收進來,如漢語中沒有“th”,故而把/?/吸收進來(康忠德,2011)。詞匯方面,主要有首字母縮略。如:GF指女朋友。語法方面,網絡語言中應用最多的一類是進行時的改用,構成“×ing”表達形式,表示 “×”進行中, “×”的詞性主要涉及形容詞和動詞。如:“不開心ing”表示正處于不開心的情緒當中。
網絡語言中很大一部分都和英語相結合,可能會導致網絡文化帝國主義,影響跨文化交際中語言與文化的平等和平衡發展(李婷,2006)。
(三) 綜合特征
所謂綜合特征指的是對漢語普通話、外語和方言之間的關系做進一步處理或在交流中幾者共存的現象。
將漢語普通話、英語、方言等多類語音混合使用以及相互代用的的現象有很多,例如數字諧音代替外語:比如88(byebye);諧音與常態組合:I服了U(我服了你);方言與外語組合:What are you 弄啥嘞?
網絡語言中很多交流的語言都是漢語普通話、外語和方言的雙重處理體,如“你真是史努比的弟弟”是對“你真是stupid” 的再次處理。
此外,表情符號幾乎通用于所有語言使用者,包括標點組成的表情如“^_^”表示“微笑”,聊天軟件里系統的表情如 “”表示“好的”。
由于這些跨文化特征的出現,網民更加自由地投入網絡交流中,交流時使用的漢語句子中經常夾雜著方言和其他外國語言,這表現出對其他民族的包容性與熱情。但這些語言在某種程度上也造成了交流的障礙,如對于上面提到的雙重處理,無論英語使用者還是漢語使用者,若沒有對跨文化特征的了解,就會阻礙跨文化交流。
三、成因分析
網絡語言的語言變異的原因大致為內因和外因,前者是語言本身發展的需要,外因是國際間的文化交流的促進作用。因為語言是客觀世界的反映,是文化的載體,所以語言的產生與變異必然受社會經濟、文化與科技發展的影響(曾利娟,2007)。
四、結語
漢語普通話、方言、外語和符號并用的跨文化網絡詞匯的出現預告一個新時代的語言變革(李進喜,2008)。在應用跨文化語言時,使用者要充分了解其反映的心理和文化特征,促進其向有益的方向發展,降低網絡文化帝國主義的可能性,以促進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們的相互交流與學習機會的平等。
參考文獻:
[1]付林林.(2008).網絡交流與跨文化交際.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J]:漢文綜合版,28(4),104-105.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791(2013)04(b)-0172-02
當今社會,跨文化交際越來越多、越來越重要。交際中的文化差異現象隨處可見,語言環境中的文化因素應受到高度重視。實際上,學習語言與了解語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開的。英語教學必須注意中外文化差異比較,才能真正使學生學好英語、正確地使用英語。
本篇論文由三部分組成。第一部分給文化的一些術語下了定義;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問題與其沖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沖突在英語教學中的一些啟示及其內在聯系。結論部分概括了本篇論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應適當重視文化的傳播。
1 文化,交流與語言之間的關系
1.1 文化的定義
文化可以被定義為一個共享共存的社會空間,或是歷史和形象交流團體中的一員,當他們離開那個團體時,無論他們是什么樣的,都會在信仰和行動上保持標準的統一性。這些標準通常被稱為“文化”。更簡單的說,文化既是一個社會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語言之間的關系
文化與交流,雖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但他們之間有直接的聯系。他們是如此息息相關以至于一些人類學家認為這兩個術語幾乎是同一個意思?;魻朳1]曾經說過:“文化就是溝通,溝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過交流來學習,表現,傳達和保存的。當文化不相同時,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語言和文化的關系是內在的,一個社會的語言是其文化的一個方面,反之,文化對語言也有所影響。著名的薩皮爾—沃爾夫學說總是被引用來說明文化和語言之間的關系。雖然完全接受薩皮爾—沃爾夫假說可能會引起爭議,但它適用于文化和語言是顯而易見的[2]。
我們看到文化在語言和交流上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號或語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與這些符號和語言相關的意義。此外,文化還影響了人們在交流中使用語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礙。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沖突
2.1 文化沖突
對于文化沖突,目標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會導致文化沖突。一方面,目標文化知識的缺乏可能會引起誤解或不理解。舉例來說,當一個學生問一個外國人:“你是美國人,不是嗎?”外國人答:“是一個蘋果餡餅。”這個答案使學生很迷惑。在這種情況下,中國學生無法理解。因為他們并不知道:蘋果餡餅不僅是美國人最喜歡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國本地人的昵稱。另一方面,文化沖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識的負遷移類型。如果一個人理所應當的認為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樣的方式理解詞語或行為的,或者試圖根據自己的文化背景來理解不同文化間人們的語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這門語言,他們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礙,并且無法實現成功的溝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沖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陳述了文化沖突是由文化差異造成的,因此,對我們來說,認識到產生文化差異的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為了盡量減少文化沖突。
2.2.1 地理和歷史
我們都知道,中國位于亞洲大陸的東部,面向太平洋。來自內陸地區的大風常常會帶來寒冷和惡劣的天氣。因此,東風是我們最喜歡的,但與此相反,英國位于大西洋的一個島嶼,他被溫和并且潮濕的西風所影響,因此,西風與溫暖和積極有關。例如:
在許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凍得發紫,站在飛雪和東風之中。(John milton )
東風化雨,借東風(《三國演義》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習語帶有不同的內涵?!耙徽f魔鬼他就出現”,這似乎與中國的成語:“說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內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習俗
宗教和習俗對語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義。三字經已被廣泛用于中國。在英國,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國。基督教認為人是帶著罪惡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為自己贖罪的過程。有很多詞常常出現,像:天使,僧侶,主教等?,F在這些詞都被廣泛的使用。宗教和習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們下意識的被滲透到人的認知系統中,影響人的心理活動。
3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的聯系
3.1 文化沖突與英語教學
由于語言以多種復雜的方式約束了文化,因此,我們有理由認為文化沖突可能在語言教學中的每一個方面出現,并制約英語教學,降低英語教學的效率。這可以從許多學生中看出:他們擁有大量的語法和詞匯知識,卻沒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學生無法理解這句話“他見她一見鐘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計劃去追求她,但他卻連一壘也沒達到?!北M管他們認識其中的每一個單詞,但仍不理解。這是因為他們不熟悉美國最流行的運動與表達的關系。這意味著學好一門語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語音,詞匯和語法就行了。在英語教學中,我們不僅要教語言,還要教文化。作為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多獲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減少文化沖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識
文化的多樣性和文化間的差異要求交流者應該對文化有敏感的意識。
語言學教師不僅要知道文化和社會語言間的差異,及本土與非本土英語使用者的基本行為,而且還要將這些認識傳達給學生。教師的作用可以且應該包括讓語言學習者意識到在言語行為中實際存在的差異。為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而奮斗,并不意味著要將它同化為目標文化,相反,跨語言學習涉及了本土文化與目標文化之間的第三位的發展,即“自我與他人的發展?!盵3]。語言學習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語言的意思,即使他們不選擇通過重復本地人的行為來理解。[4]
3.2.2 分析,對比根源文化與目標文化
在進行文化比較時,首先應該對根源文化和目標文化做出精確的描述?!俺俏覀儗M行比較的每一種文化都有更多精確的理解,否則,我們不能對這兩種文化進行比較”。(Lado 1957:111)由于這兩種文化清晰明確,對比分析可能會廣泛用于顯示文化差異,從而說明哪種本土文化習慣會被轉移,并且成為跨文化交際的障礙。通過這種方法,誤解和曲解在很多情況下會被預知,并且很多的文化沖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書和教學資料。
由于中國的英語學習者很少有機會通過與英國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說英語的國家來獲取英語文化知識,因此關于英語文化的教科書和資料對英語教學是有重要意義的。有關文化背景和習俗的教科書讓學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語。此外,教師應該盡可能得將許多真實的材料加入到英語課堂中。真實的材料指的是來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這種材料的優點是他們觸及到了許多有關文化和社會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學多媒體
由于可視媒體具有一些突出特點,因此它應該被廣泛應用于英語教學中。第一,它們可以幫助教師展示目標語言與具有高真實性的文化給學生看。通過展示一幅人們在目標文化中生活狀態的圖片,學生們可以加深對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訪朋友,打電話,問路。第二,使用可視教具的突出特點是:交際場景控制演示。教師或學員可以中斷或重新排序,凍結行動,甚至可以取消聲音或圖像。語言學習者可以被邀請加入到視頻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對他們所獲得的暗示有所回應。通過這類做法,學習者在目標語言中的交際能力將有所提高。
4 結論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樣性的干擾,因為語言,這個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將語言的使用從文化中分離出來。在這篇論文中,我們的貢獻就是對文化的沖突問題及其根源進行了討論。這篇論文的目的在于通過在英語教學中盡量減少文化沖突的一些建議性方式來提高英語學習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參考文獻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隨著我國經濟的崛起,中國企業在全球商業活動當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因此對于商務英語的復合型人才也越來越受到歡迎。在眾多的高職院校當中,大部分學校都開設了商務英語的課程,但是很少有相關學??梢杂行У倪M行商務英語的口語教學,所以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相對薄弱,這也是英語教育工作者應當思考的問題。
一、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定義及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的問題
1.跨文化交際能力。跨文化交際能力是一個新概念,關于它的界定仍在不斷討論中。美國當代著名的教育家和心理學家布盧姆提出它應由態度(attitude)、知識(knowledge)與技能(skill)三方面構成。筆者認為還應包括文化理解能力和交流能力。所謂文化理解能力,指的是在交流過程當中可以充分認識不同文化背景下人們存在的感知、情緒等差異,并以包容的態度進行交流;所謂交流能力指的是可以在有效克制文化背景差異的情況下,迅速的建立交際關系,解決出現的潛在的交際問題,達到最終的商業目的。
2.現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的問題。就目前的商務英語教學狀態來說,口語是教學過程當中的弱項,其實不僅僅是在商務英語教學當中,在其他的外語教學過程中也存在類似的問題。但是不同于一般的外語教學,商務英語的教學最終目標就是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以便在工作當中有效地進行商務交流,達到既定的商業目標。實際上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當中,最大的問題不是學生發音不標準,而是沒有將英語當做一種工具加以利用,對自己的口語沒有信息。因此應當從這個方面來解決目前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弱的問題。
二、影響商務英語口語教學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因素
1.主觀因素。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歷來接受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教育都具備很強的發散性,但是西方國家更加注重思考的直線型,這就導致了在主觀因素上中西方的不同。對于西方人來說,交流的過程當中更加注重具體事物的邏輯分析,但是漢語當中交流的過程更加注重對整體意思的概括。例如在語法當中,漢語的時間順序是年月日,但是西方人的時間順序則是日月年,中國人在聽到表揚的時候,第一反應是謙虛的否認,而西方人更多的是欣然接受。這種傳統教育造成的主觀因素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2.客觀因素。能夠影響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提升的客觀因素很多,簡單來說可以分為制度因素、教育方式因素、社會導向因素三個方面。所謂制度因素,是由于目前學生進行英語學習主要是為了應付考試,所以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對英語交流功能的使用,如果考試當中不考口語,那么學生就沒有動力去學習商務英語口語;所謂教育方式因素,是由于我國教師在進行商務英語教學的時候,更加注重對英語和商務知識的灌輸,不注重實際應用教育;所謂社會導向因素,是由于目前的社會風氣大多是就業論,所以學生會認為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沒有用,只要找到工作就行。
三、在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當中培養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
1.突出學生在口語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對于商務英語口語教學來說,學生才是課堂的主體。所以在上課的時候應當避免教師的填鴨式教學,采用更加靈活開放的形式,讓學生開口說話。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的行為進行引導,讓課堂的氛圍更加輕松。通過采用小組活動、角色扮演等方式,讓學生敢于開口說英語,也樂于開口說英語。同時應當積極的進行行為引導,在根據教學目標進行課堂環節設計之后,教師應當對學生進行激勵和教育,當學生不敢開口說的時候,應當給予及時的激勵,對于學生口語所出現的錯誤,應當及時的糾正,在課堂教育完成之后,應當對學生的優點進行放大表揚,激發學生后續的學習興趣。
2.增強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應當通過有效的方式來提升學生對于跨文化交流意識的認識,一般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式,例如可以模擬一個商務宴會的活動,讓學生扮演不同文化背景的客商,通過相互之間的交流找到跨文化交流的重點和難點,以此來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意識。同時還可以借助于一些商務交流的失敗案例,向學生說明這種商務活動當中對文化背景理解的重要性。
3.利用體驗教學傳播跨文化知識。體驗教學是商務英語口語教學當中的重要方式,這種方式的最大優點就是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的了解不同文化之間交流存在的問題,以及不同文化之間進行交流的成功案例。這樣就可以讓學生更好的學會國際商務禮儀,并且可以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要做好體驗教學,最好的方式就是利用一些影視作品進行講解,一方面學生對這種方式比較感興趣,另一方面,這種方式也可以讓學生更加有針對性的了解某些重要場景下的交流方式和交流特點。如果有條件,可以充分利用互聯網等信息方式開展教學。
4.充分利用實踐機會,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學習語言最好的方式就是使用,同樣要想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也應當使用實踐的機會進行。鼓勵學生參與英語演講、英文歌劇排演、和外教交流等,有條件的還可以利用互聯網直接與外國人進行對話交流,或者是通過到相關的企業進行實踐學習。
一、文化差異與跨文化意識的重要性
(一)跨文化意識的含義
跨文化意識是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交往中所保持的特定意識。也就是一個或者群體在與擁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與群體相相交往時的意識。通俗來講,跨文化意識就是指人的文化解碼能力。這種意識包括了對認知能力,情感能力和行為能力的了解與運用。并且使人們能夠在在不同的情境和場合中進行有效和得體的溝通。在這個意義上,我們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即:跨文化意識是在一定文化知識基礎上才能形成的,并且能夠進一步幫助形成跨文化交際能力,幫助學習者進行對外交流實踐。
(二)文化差異的形成
文化一詞,擁有著非常廣泛的內涵以及外延。它不僅僅是一種社會現象,也是一種歷史現象。文化可以大致分為知識文化和交際文化兩種。前者并不會直接影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人之間的交談,而后者則會直接影響來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的交談。由于來自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社會以及心理因素勢必使人們的文化背景產生各種差異。這使得跨文化意識在涉外活動中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不注意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差異,而單純以自己本民族的思維方式進行表達,那么這種語言交際勢必導致失敗。因為在這種語言形式下,所表達的內容依然是本族的而非目標語言的。于是在交流中,學生就必須擁有廣闊的雙向文化視野和優秀的跨文化意識。對于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理解同樣重要,任何一方文化的缺失都會導致學生輸入或者輸出能力的降低。
(三)英語課堂上跨文化意識的缺失
由于考試壓力,很多學生的英語學習帶有功利性的目的,目標也往往是通過四、六級考試。在非英語專業的英語課堂,經過多年應試教育的學生往往很難對英語提起興趣。而教師也往往因此放棄了對于英語課文的深度挖掘,對于課程的講授往往停留在簡單地詞匯講解與語法分析。對于隱藏在課文背后的文化背景知識往往選擇了無視的態度。在加上國內往往缺乏英語練習的自然環境,使得學生往往偏語法而輕語用,在學習英語過程中更偏向于知識而不是文化的學習。這些因素疊加起來,導致了一些學生的跨文化意識極差,雖然學習了多年英語,但是一開口就會犯一些常識性的錯誤,甚至在跨文化溝通中,不能得體或者恰當的進行表達,從而造成不必要的麻煩。
(四)跨文化意識缺失對涉外交流的影響
正如某些專家指出的,在涉外交流中,外籍人士往往可以原諒第二語言使用者所犯的語法錯誤,但是對于文化錯誤卻很難諒解,語用錯誤有時往往被視作不得體,惡意粗魯的,有時甚至會被視作對對方的蔑視和挑釁,因此引發災難性的后果??缥幕庾R需要注意到東西方所存在的一些文化差異。詞匯方面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東西方對于一些共有詞匯的不同文化引申。比如,對于貓頭鷹,中國人稱其為夜貓子,視作是不吉利的象征,而在西方則是智慧的象征。中國人經常把山羊視為智慧的象征,因為山羊的胡子使它外型上具有“長者的,有經驗的”視覺特征。而山羊在西方則常和巫術、恐懼以及惡魔聯想在一起。甚至于中華的圖騰――龍,在西方也經常被視為邪惡的象征。在日常生活中用語中,中國人喜歡見面詢問對方吃了沒有,閑談中喜歡問對方的婚姻狀況和家庭,這些在西方人眼中都視作隱私問題,會盡量避免提及。西方人常常會以天氣作為寒暄的主要內容,因為這種問題相對而言比較“保險,不那么私人化。
二、通過課堂中的文化導入培養跨文化意識
結合以上敘述,在課堂中培養文化意識是大勢所趨,但是在課堂上如何進行跨文化意識的培養呢?筆者認為,通過文化導入的方式,以自然的形式將文化與課文相結合是比較理想的方式??梢圆捎萌诤戏?,把課堂教學中融入文化知識背景,利用課前幾分鐘時間進行介紹,尤其是文化差異方面的知識。也可采用注解法,利用特定的相關知識將對應的課文內容進行解釋。還可以采用實踐法,讓學生改編課文中的對話,親身感受課文中一些有意義的文化細節與表達法,提高其跨文化意識與對文化差異的敏感度。還可以定期進行一些專題講座,讓學生了解到西方文化生活,從而加強跨文化意識??傊?,法無定法,這些方法可以單一或者綜合使用??缥幕庾R的培養,并不一定需要去量化的占用多少課時,它更應該是一種持之以恒,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指導思想。
中圖分類號:G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2589(2015)29-0144-02
語言學習應以交流為最終目的。涉外警務英語的教學,更應以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為最終目標。在教學中應結合涉外警察特殊的跨文化角色進行教學觀念,重點,方式的轉變,全面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一、中西文化差異與跨文化交際
(一)文化與中西文化差異
文化的概念很復雜,社會學家Goodenough對其的定義為“由人們為了使自己的活動方式被社會的其他成員所接受,所必須知曉和相信的一切組成?!保℅oodenough,1957)。
“在不同的生態和自然環境下,不同民族創造了自己特有的文化,也被自己的文化所創造。”(賈玉新,1997)。中國和西方,由于處在不同的地理環境下,產生了不同的生活習慣,不同的活動方式。人們通過交際確認和強化了這些規則和模式,因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習得了不同的交際規范,也就是說習得了不同的群體文化。
(二)跨文化交際
跨文化交際是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之間的交際,正因為文化差異,來自不同文化的人進行有效的,能夠被彼此理解和認可的交際就顯得尤為重要。能夠很好地掌握對方的文化,進行跨文化交際的時候能夠很好地理解和被理解,不產生誤會甚至是沖突,是跨文化交際能力的體現。在國際合作頻繁,信息交換飛速的21世紀,跨文化交際能力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
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想要具有很好的跨文化交流能力,首先要求對目標文化的語言有很好的應用能力,另外還要掌握眾多的文化層面知識,以及非言語的文化交流手段。就是說,除了能夠在語法層面流利的表達,還需要深層的文化背景知識支撐話語的得體性。
二、跨文化交際的特殊主體――涉外警務人員
(一)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特殊性和重要性
涉外警察,作為新興的跨文化交際的主體,其特殊性在于:他們同來自于不同文化的人的交際不僅僅是為了交流,而是擔負著服務與執法的雙重任務。因此,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避免因文化差異造成的執法困難和溝通失敗,順利履行職責,為不同文化的公民服務是其面對的主要問題,也是我國涉外警務應著力解決的問題。
(二)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三種角色
涉外警務人員,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擔負著三種不同的文化角色:其一,作為公眾服務人員,能夠流利順暢的用目標語言進行交流,理解不同文化種族人群的需要,為其進行服務是涉外警務人員應盡的職責。其二,作為執法者,用目標語言能夠得體,權威性的表達執法法令,是增強執法力度的要求。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禁忌、宗教習俗的尊重都影響著執法的效果與力度。其三,作為合作者,能夠與國際警務工作者進行正常的工作交流,是對我涉外警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的更高要求。在國際化的今天,出現了越來越多的國際警務合作。如針對的跨境聯合行動,針對境外逃犯的獵狐行動,都需要警務人員的跨文化交際能力。
三、涉外警務英語教學中如何培養跨文化交際能力
我國涉外警務人員的主體是全國各大政法警官學院的畢業生。他們的跨文化交際能力主要來源于其在中學學習的英語文化知識,及大學期間的警務英語課程。
然而,當前各警官學院的英語課程大多停留在和普通大學近似的語言層面的教學上,沒有真正地從EGP(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教學轉化為ESP(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教學,更不要說從跨文化交際的角度提升其交流能力。這樣培養出的學生,一旦到了工作崗位,雖然可以在語言層面掌握最基本的對外溝通能力,但是其交流的效果不能保證,也不能保證不因文化差異,語用遷移產生不應有的誤會和沖突。因此對警官學院在校生的英語教學中要著力培養其跨文化交際能力,努力使其在走上工作崗位時能夠游刃有余的承擔作為跨文化交際主體的三種特殊角色――服務者、執法者和合作者。
這對我國政法類高校的警務英語教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要保證學生有足夠的語法層面知識輸入,滿足他們語言表達的基本需要。其二,要在課程體系內結合警務工作的實際,警務人員的角色,引入跨文化的理念與意識,選取合適的教材,設置合適的模擬情景,將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融入教學中,讓學生在學習語言形式的同時擴充文化背景知識,提高跨文化交際能力。
筆者認為,應從如下方面在警務英語教學中對學生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培養。
(一)教學觀念的轉變
美國語言學家Kramsch有一段關于語言與文化的重要論述:話語是意義的載體和反映,在承載意義時它具有雙重表達功能,也就是說在表達話語本身意義的同時也表達了不同文化背景下獨特的文化語言。外語學習不只是語言知識的學習,同時也是文化的學習,因為任何一種語言都是某種特定文化的反映,都有較深刻的文化內涵,只有了解這種語言所賴以存在的文化,語言學習才能達到較高的造詣。
因此,政法類院校的外語教師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認識到文化知識對跨文化交際的重大影響,尤其對未來的涉外警務人員,更有著重要的意義。因此,在對他們的課程傳授上,不再以語言知識的習得為目標,而是以語言使用的得體和特定警務情景下能夠完成特定任務為課堂的最終目標。
(二)教學重點的轉移
警務英語課堂如果仍舊采取傳統的篇章教學模式,把重點放在傳統的語法和詞匯教學上,即使學生獲得了元語言層面的知識,并不能提高其語言的實際應用能力,更無法提升跨文化交際能力。
因此應將教學重點從元語言層面轉移為文化與交流層面。利用特定的情景,在特殊的文化差異背景下,為學生展示真實的跨文化交流語境。從警務英語的特殊性來說,更應針對涉外警察可能擔當的跨文化交際主體角色,還原真實的警用語境,使學生能夠在語境中掌握目標語言使用的得體性,提高執法的權威性。
(三)教學方式的改革
基于警務英語教學觀念和教學重點的變化,筆者認為警務英語應拋棄傳統的篇章教學模式,進行多維立體的文化情景式教學。在一個完整的警務英語教學體系里,應采取以下教學方式。
1.情景浸入式教學
浸入式教學,就是將語言學習者完全置入目標語言的文化場景中進行學習。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造多維的立體教學環境,盡量使學生浸入真實的語言文化環境。比如,在警務英語課堂中,大量輸入西方警務人員執法、執勤、街頭服務的音視頻材料。而后,以這些特定的警務情景為學生學習西方文化的背景,設計真實的警務課堂任務讓學生進行團隊合作和情景表演,在任務的完成過程中培養其跨文化交際中語言交流和思維文化方面的融合。
2.主題角色式教學
警務英語要設計特定的主題式教學。目前,很多正在使用中的警務英語教材已經開始以特定的主題為學習的單元。但在實際的應用中,筆者認為,應強調在特定警務情景下涉外警察的跨文化交際角色地位。例如,將警務情景按照角色設定為三大模塊:執法、服務、跨境合作。按照三大角色模塊下設計主題情景,例如,執法中的交通違法處理,服務中的社區警務,合作中的中外跨境調查等等都可以成為警務英語教學模塊中的一個主題單元。在每個主題單元中滲透此節出現的中西方文化差異現象,對可能由此出現的誤會,沖突加以總結,達到文化融入情景教學,角色體現文化現象的目的。
3.專題對比式教學
針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表現形式,除了在警務特定場景中體現,還要有針對性地將某些中西方文化總體上的差異以專題講座的形式傳授給學生。
警務情景畢竟是一些特定的場景,但是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是一個普遍的現象。要讓學生對中西方文化普遍的差異有具體的印象,用自己內化了的文化知識在未來的工作中應對變化了的,可能出現的文化差異與沖突。
應采用每周一次的專題講座形式,拋開警務范疇,為學生集中導入中西文化差異的若干層面。如可設計題為“中西文化在時間概念上的差異”的專題講座,將學生在警用情境中潛移默化的跨文化知識進行針對性的整合,或將警務情景下未能涉及的文化差異表現補充給學生,進一步擴充其跨文化交際能力。
4.興趣拓展式教學
(1)建立警務英語文化詞句庫
盡管警務英語的講授形式應以主題角色式教學為主,專題講座為輔,對語言形式的學習還是不能全然放棄。重視聽說,不等于放棄文字與書面表達。針對政法類大學生的特點,為課程體系建立警務英語文化常用詞句庫,讓學生以其為重點,加強對書面文字的記憶,進一步促進聽說能力的綜合提升,提高警務英文寫作和閱讀專業文獻的能力。
(2)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
有研究表明,日常交流中只有30%的信息是通過語言本身傳達的,而另外70%的信息蘊藏在非語言交際活動中,其中就包括文化所傳遞的信息。因此,除了重視在課堂,專題講座里展現的以語言形式表現出來的中西文化差異,還應重視對學生非語言交際能力的培養,比如,手勢、眼神、肢體語言的表達。
這種很難在純粹的語言課堂進行體現的拓展訓練,可以在課余的時間內以興趣小組的作業形式進行展現。鼓勵學生以興趣小組為單位,利用網絡或圖書館的資源查找世界不同文化的非語言交際表達的內容和意義。每周在主題課堂教學之前讓學生以小組匯報的形式加以補充,達到教學相長的目的,促進學生自覺進行跨文化交際能力的內化。
(3)跨文化興趣培養
想要更加深入的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還要促使其對不同文化產生濃厚的研究興趣。警務英語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廣泛閱讀西方英語文學作品、報刊、時事評論、觀看英文電影、收聽英文歌曲,拓展其文化視野,使其意識到原來中西文化的迥異不是只能成為交流中的障礙,而是可以成為跨文化交流中有趣的現象,成為文化融合的橋梁。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警官類院校的涉外警務英語教學中,應培養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將課程的重心放在:著力錘煉口語,重在得體交流;創造真實語境,再現警務情景;突出文化融合,避免文化沖突;加強西方文化的輸入,重視中國文化的輸出。警務英語的教學要爭取做到讓我們的學生――未來的涉外警務工作者不但可以成為能得體進行跨文化交際的執法者,服務者,還能夠成為中西方警務合作的參與者,甚至成為促進中西文化交流的使者。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