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古典概型論文大全11篇

      時間:2022-10-12 18:08:2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古典概型論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古典概型論文

      篇(1)

      遵義學院數學系同學在各個縣中學實習期間,對所在實習學校進行了教學調查。重點是調查概率統計這門課在中學的教學情況。通過調查他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概率統計這門課,中學課本上講得較淺,導致學生易學易懂而不易解題。均一致要求作適當的知識拓展,以適應新形勢的需要。

      某同學說:“近幾年高考中,談得比較多的是概率的得分率偏低,特別是古典概率方面的考題”,針對這個問題,他在實習期間,調查了遵義縣某中學的高三年級800多名學生,從中隨機抽取了50名學生,對概率統計的應用進行調查。調查結果如下:

      從上表中可以清楚看出:比例顯然不符合正態分布。該同學說:究其原因,依據同學們的反映,課本上的知識講得較淺,知識面狹窄,從而導致他們易學易懂而不易解,均要求將”等可能事件”這部分內容作適當的拓展。

      在高考試題中,關于概率統計的試題也逐漸增加,而且難度超過了普通高中數學課程的標準。又一同學舉了這樣一個例子:

      2005年高考湖北卷文科第21題:某會議室有5盞燈照明,每盞燈各使用燈泡一只,且型號相同。假定每盞燈能否正常照明只與燈泡的壽命有關,該型號的燈泡的壽命為1年以上的概率為P1,壽命為2年以上的概率為P2。從使用之日起每滿一年進行一次燈泡更換工作,只更換已壞的燈泡,平時不換。 (I)在第一次燈泡更換工作中,求不需要更換燈泡的概率和更換 2只燈泡的概率;(II)在第二次燈泡更換工作中,對其中的某一盞燈來說,求該盞燈需要更換燈泡的概率;(III)當P1=0.8,P2=0.3時,求在第二次燈泡更換工作中,至少需要更換4只燈泡的概率.(結果保留兩個有效數字)。

      在這道考題中,在求(Ⅱ)的解答時,其過程涉及到要求在第一次未更換燈泡,而在第二次需要更換燈泡的概率。如果設A=“該型號燈泡壽命在一年以上”,B=“該型號燈泡壽命在2年以上”,由題意得:P(A)=P1,P(B)=P2,則P()=1-P2,則P(第1次未更換燈泡而在第二次需要更換燈泡)= P(A )。在求P(A )中,就涉及到獨立與非獨立的問題。在公開發表的論文中,關于這一道題的這一步解,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答案。在湖北省教育考試院主辦的《湖北招生考試》2005年6月10日出版的《2005年高考試卷與參考答案》中,認為A與是獨立的,有P(A )=P(A)P()=P1(1-P2),而華南師范大學數學科學院2006年出版的《中學數學研究》第一期34頁上的文章認為A與非獨立,認為B是A的子集,有P(A )=P1-P2。在這里,我們暫時不討論這兩種解答誰是誰非。大部分高中生在這種試題的面前,是束手無策的。而在高中的課本里,關于事件的獨立性,僅僅是通過具體的情景中,介紹兩個事件的相互獨立性。課本的要求僅僅是“了解”。所以許多學生在了解了高考試題的難度以后,迫切要求老師在講授概率統計時,作適當的加深拓展。

      又一同學在論文“伯努利概型在初等教學應用的拓展”中,闡述了她在遵義市某中學高二年級十一個班,總計七百零九名學生學習概率統計這部分內容的大致情況。她發現學生普遍認為概率統計易學易懂,但不易掌握,“尤其是n重獨立重復試驗中有k次發生的概率最不易掌握”,該同學把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數學》(必修、人教版、第二冊B下)關于伯努利概型的內容與大學教科書中有關內容進行了比較。認為“高等數學的表述及證明為高中教材計算在n次獨立重復試驗中某事件恰好發生k次的概率的計算方法奠定了理論基礎。”最后得出一個結論:高等數學中伯努利概型對于高中的n重獨立試驗發生k次的概率具有理論指導意義。

      另一同學利用實習期間,對遵義縣一些中學作了調查,在畢業論文“對高中數學等可能性事件的探討”中說:“在調查時,我發現高中生在解決概率問題時,總是容易犯一些分析問題不足的錯誤”。“我認為這是因為學生在最開始學習概率時,對‘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問題沒有能夠深刻地認識理解。”

      高中數學的定義:

      一次試驗連同其中可能出現的每一個結果稱一個基本事件,通常此試驗中的某一事件A由幾個基本事件組成,如果一次試驗中可能出現的結果有n個,即此試驗由n個基本事件組成,而且所有結果出現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一個基本事件的概率都是1/n。如果某個事件A包含的結果有m個,那么事件A的概率: P(A)=m/n。大學里,把“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問題歸為有限等可能概型——古典概型,其定義為:設古典概型的所有基本事件為:,事件A含有其中的m個基本事件,則定義事件A的概率,P(A)=m/n。其中n是基本事件的總數,m是A包含的基本事件數。然后他根據高中學生的反映,評價說:“其實,大學里對‘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的定義比中學里的定義還要簡單” 該同學進一步地說:“集合是高中生進入高中后最先學習的數學知識”,如果把集合的知識重新定義“等可能性事件的概率”,問題會更清楚。下面是他重新下的定義:“如果一次試驗中可能出現的結果有n個,即此試驗由n個基本事件組成,那么這n個基本事件就組成一個集合I(I為全集);且集合I中所有元素出現的可能性都相等,那么每個元素(基本事件)出現的概率都是。如果某個事件A含有m個元素(結果),即A為全集I的一個子集,那么事件A的概率就為:P(A)=m/n”。

      以上就這些同學的調查,寫的畢業論文。我們可以看出,同學們這次利用實習,進行了專項調查,獲得了豐收的碩果。筆者同意他們的看法,初等教育的概率統計部分內容,應該作適當的拓展,要把大學的內容與中學的內容有機結合起來。

      高中數學課程是義務教育后普通高級中學的一門主要課程,它包含了數學中最基本的內容。是培養公民素質的基礎課程。高中數學課程對于認識數學與自然,數學與人類社會的關系,認識數學的科學價值,文化價值,提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形成理性思維,發展智力和創新意識具有基礎性的作用。高中數學課程有助于學生認識數學的應用價值,增強應用意識,形成解決簡單實際問題的能力。高中數學課程是學習高中物理,化學,技術等課程和進一步學習的基礎。同時,它為學生的終身發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價值觀奠定基礎,對提高全民族素質具有重要意義。

      參考文獻

      篇(2)

      [中圖分類號]I2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1300―7326(2009)10―0131―06

      1933年初,受顧頡剛委托,羅根澤(1900-1960年)在北平編定《古史辨》第四冊《諸子叢考》,并模仿顧編《古史辨》第一冊,借長篇《自序》暢談自家的學術經歷及理想。此后四年,羅氏又續編《古史辨》第六冊,由此徹底完成了從學歷不太完整的農家子弟向前途無量的著名學者的轉型。這中間,1927年之考取清華學校研究院國學門,師從梁啟超研究“諸子學”,以及隨后考取燕京大學國學研究所,師從馮友蘭研究“中國哲學”,極為關鍵。如此學術背景,加上兩篇畢業論文《孟子評傳》與《管子探源》,不久分別由商務、中華公開刊行,羅根澤的學術道路似乎很清晰;可形勢比人強,輾轉各大學教書,需要開設的課程,除諸子概要、中國學術史外,還有中國文學史、中國批評史等。于是,一半是個人興趣,一半是工作需要,就在這春風得意的十年間,羅根澤時而文學,時而哲學,時而考據學,開始多面出擊。

      為何如此縱橫馳騁?在《古史辨》第四冊《諸子叢考》的《自序》中,羅根澤做了如下解釋:

      做考據吧,按不住自己的奔放的情感。做文學吧,理智又時來搗亂。做哲學吧,哲學要有己見;我呢,覺得凡是己見,都不是最終的真理,最終的真理在若干哲學家之己見的中間:我反對己見,當然不配研究哲學??墒钦軐W,文學,考據學,又都在被我愛好。那末怎么辦呢?經了這一次的徨,最后體察出自己的短處和長處:自己沒有已見,因之缺乏創造力,不能創造哲學,亦不能創造文學。但亦惟其沒有己見,因亦沒有偏見,最適合于做忠實的,客觀的整理的工作。利用自己因愛好哲學而得到的組織力與分析力,因愛好文學而得到的文學技術與欣賞能力,因愛好考據而得到的多方求證與小心立說的習慣,來做整理中國文學和哲學的事業。那時的羅先生,年輕氣盛,展望未來,前程似錦,談起研究計劃時,口氣實在大得很。關于《中國文學史》,請讀者參見他的《樂府文學史》;關于《中國學術思想史》,分為四個時期,在第一期即“諸子研究”中,羅根澤開列了五類研究計劃:人的研究、書的研究、學說的研究、佚子的研究、歷代人研究諸子的總成績。就拿第三類“學說的研究”來說吧??煞殖伞皞戎厝恕迸c“側重學術”兩種。前一種可分四類,每類羅先生都有擬想中或正在做的具體題目,而其中的第四類“比較的研究”,“細分又可析為四類”。如此發散式思維,以及龐大無比的研究計劃,決定了其工作目標永遠無法實現――即便再活一百歲。而這還只是其眾多規劃中的一個。眼界開闊,志向遠大,喜歡制訂計劃,擅長建立框架,論述時勇于下大結論并列表說明,如此做派,極像其師梁啟超。

      談論諸子學以及文學史,羅根澤多次引用“本師梁任公先生”的相關論述,明顯看得出他很重視自己的師承??梢陨稀蹲孕颉?,尤其在分析自家性情與學問之關系時,模仿的卻是另一位清華國學院導師王國維。

      王國維在“三十自序”中,談及學問“大都可愛者不可信,可信者不可愛”,這一困境使得他彷徨無地:

      知其可信而不能愛,覺其可愛而不能信,此近二三年中最大之煩悶,而近日之嗜好所以漸由哲學而移于文學,而欲于其中求直接之慰藉者也。要之,余之性質,欲為哲學家則感情苦多,而知力苦寡;欲為詩人,則又苦感情寡而理性多。詩歌乎?哲學乎?他日以何者終吾身,所不敢知,抑在二者之間乎?

      那一代讀書人,普遍有大志向,希望將生命與學問合一,而不僅僅是謀一職業。王國維之治學路徑,由哲學而詩歌而戲曲而古史,幾次成功轉型,給中國現代學術留下了極具啟示意義的探尋足跡。羅根澤顯然從中獲得啟示,也在30歲左右,借“自序”剖析自家的性情、志向、趣味與學力,最后確定“以畢生的精力,寫一部忠實而詳贍的《中國文學史》和一部《中國學術思想史》”。

      此一早年制訂的目標,既未徹底實現,也不至全然落空。這或許是所有美好愿望或工作計劃的共同命運?!皩W術思想史”方面,除了編輯《古史辨》第四冊、第六冊,自家論著主要集中在《諸子考索》(人民出版社,1958年)或《羅根澤說諸子》(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二書互有重疊,也不無差異,可參照閱讀。至于“文學史”研究,在羅根澤這里,日后展開為“批評史”與“文學史”兩翼。1930年秋,在《樂府文學史?自序》中,羅根澤稱準備分歌謠、樂府、詞、戲曲、小說、詩、賦、駢散文八類,撰寫“中國文學史類編”。而1935年發表的《研究中國文學史的計劃》,認定歌謠是詩詞樂府的生母,且本身變化極少;“又以文學批評雖不一定也算創作,但確是創作的導師,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極高”,因此,計劃中的“中國文學史類編”,刪去歌謠,添人批評,仍是八類。

      只不過隨著學術發展以及本人興趣轉移,“批評史”逐漸自立門戶,不再委托“文學史”代管。至于羅根澤本人,從《研究中國文學史的計劃》之將“批評史”作為“中國文學史類編”之一,到《我怎樣研究中國文學史》之主張“文學批評及文學史的參取”,再到《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一章“緒言”之專門討論“文學史與文學批評史”,歷陳“文學批評史雖與文學史有關,但文學批評史的去取褒貶,不能純以文學史為標準”,中間多有變化。其實,放長視線,稱《中國文學批評史》也是一種“文學史”,一點都不委屈,而且,更能體現郭紹虞、羅根澤等第一代批評史家的情懷。郭紹虞在《中國文學批評史?自序》中稱自己“屢次想嘗試編著一部中國文學史”,因規模過于龐大,沒有勇氣進行下去,“所以縮小范圍,權且寫這一部《中國文學批評史》”:“我只想從文學批評史以印證文學史,以解決文學史上的許多問題”。對于郭、羅這一代學者來說。在教學、研究及著述中兼及批評史與文學史,是再自然不過的了。

      這里暫且從俗,尊重現有的學科分野,讓“批評史”與“文學史”并駕齊驅。這么一來,羅根澤的業績大致體現為諸子學、批評史、文學史三大塊。這方面,周勛初有精彩的論述。周先生是羅先生晚年在南京大學時的得意門生,對其師學問的理解與論述相當精辟,其中的“蓋棺論定”尤其值得關注:

      總的看來,羅先生在諸子學的考辨工作中取得了不少成績,有力地推動了這一學科的發展;他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建設作出了不少貢獻,特別是在材料的發掘與格局的定型上。他在文學史方面的開拓,則有遜于前二者,未能取得相應的成績,這是有其原因的。

      所謂“原因”,指的是20世紀50年代以后的羅先生,受時局影響,轉而走“以論帶史”道路,教訓十分深刻。關于羅先生的學術業績,到底是諸子學第一,還是批評史領先,可以討論;但文學史只能叨陪末座,這點大概沒有疑問。

      按照時下的學科分類,羅根澤先生的文學史著述,主要是1931年文化學社印行的《樂府文學史》、1955年五十年代出版社所刊《中國古典文學論集》和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的《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下面就主要圍繞這三書,討論羅先生在文學史研究方面的貢獻。

      《樂府文學史》是羅根澤設想的《中國文學史類編》的第二編,分第一章“緒論”、第二章“兩漢之樂府”、第三章“魏晉樂府”、第四章“南北朝樂府”、第五章“隋唐樂府”、第六章“結論”,共290頁;加上12頁《自序》,在草創時期,也算是一本很像樣的專著了。因體制新穎,此書曾吸引眾多目光,以至直到今天,談論中國詩歌或魏晉南北朝文學的“研究史”時,一般都會提到它。

      作者之所以分類撰寫“中國文學史”,理由是:“我相信一種文學的變遷的原因,和并時的其他文學的影響,終不及和前代的同類文學的影響大。”也就是說,論及文學創作時,將文類內部的規制與承傳,置于外部的時代風氣之上??勺顬殛P鍵的第二至第五章,也仍然是以朝代為線索。如此“以類為經,以時為緯”、“以類為編,以時為章”,作者希望達成的目標是:“指望讀者一方面得到各類文學的豎的觀念,一方面也得到全部文學的橫的觀念?!?/p>

      此一“文學史類編”研究設想,確有創新之處。不過,意識到的歷史責任與承擔者的實際能力之間,其實是存在差距的。作者稱:“我這本《樂府文學史》,采取他人說最多的,兩漢則有先師梁任公先生的《美文史》里《兩漢樂府》一章(未刻),唐代則有之先生的《白話文學史》里《八世紀的新樂府》一章。”可仔細閱讀,你會發現,此書更像是一冊課堂講義,多為鋪陳與綜述,少見精彩的深入探討。

      這確實是一本大學教材,作者還沒來得及撰寫眾多相關的專業論文,故線索清晰,但底子單薄。這一點,作者心里很明白。1934年10月,羅根澤曾借《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的“引言”,講述其研究樂府的歷程!

      余于十八年秋,應河南大學之聘,以樂府教坊,講授學子。十九年秋,移講席河北大學,整理舊業,對原用講義,大加修改,以樂府一部分,命名《樂府文學史》,交北平文化學社付印。出版后,續有新獲,覺應當增刪之處仍甚多。二十年秋,又移講席北平,在燕京大學講“樂府及樂府史”,除以已出版之《樂府文學史》作教本外,又成《樂府中的故事與作者》及此文兩篇。若談論羅根澤“樂府研究”的成績,單憑《樂府文學史》遠遠不夠,非將《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南朝樂府中的故事與作者》拉進來不可。換個角度,新刊《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若能兼收1930年代公開出版的《樂府文學史》和1950年代內部印行的《魏晉南北朝文學史》(無論其學術水平高低),當更能體現羅根澤的“文學史”業績。這樣,方可與《中國文學批評史》和《羅根澤說諸子》鼎足而一。

      不過,在《樂府文學史?自序》中,羅根澤先聲奪人,表達自己的學術志向:“生平有一種怪脾氣,不好吃不勞而獲的‘現成飯’,很迷信古文大家的話:‘凡菜蔬手植而手擷者,其味彌甘也?!吨袊膶W史》雖然已經有了許多的本子,但被逼于不吃‘現成飯’的我,卻不能不來嘗嘗‘手植手擷’‘其味彌甘’的滋味?!边@種白手起家、發凡起例的大氣魄,能不能做到是一回事,但確實是羅根澤著述的一大特點。

      1955年出版的《中國古典文學論集》,收文六篇,共119頁,其《后記》稱:“文學的發生、發展是有客觀規律的,偉大的古代作家是遵循著現實主義傳統,表現了很高的人民性。”在作者看來,發掘“現實主義傳統”與“人民性”,乃“祖國文學史工作的不可免的重大任務”。若《古奴隸社會的奴隸歌謠》、《陶淵明詩的人民性和藝術性》、《李白愛祖國愛人民的一面》等文,乃解放后作者適應新環境,認真學習新理論的成果??晌乙詾椋藭钪档眯蕾p的,還是考辨性質的《絕句三源》;此文撰于1944年,十年后增加“三點補充”,沒有引入任何時髦理論,反而顯得質樸可愛。

      這六篇文章全部進入198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版《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后者收文42篇,582頁。算篇數,三分之二撰于解放前,三分之一撰于解放后;但若計算字數,則旗鼓相當。集中文章,最早的是1929年11月20日脫稿,刊于《河南大學文學院季刊》第一期的《五言詩起源說評錄》,最晚的是刊于《文學評論》1959年第4期的《現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理論批評中的發生和發展》。這兩篇長文,前后相隔30年,論述風格迥異:一考據為主,一以論代史。與其說是作者學術興趣的轉移,還不如說十分形象地體現了時代風氣的變化。

      《五言詩起源說評錄》引述13家說法,從晉人摯虞《文章流別論》到近人徐中舒《五言詩發生時期的討論》,以“根澤案”的形式展開論辯。其中談及“本師梁任公先生著有《美文史》一書”,稱揚其“兼用考證的直覺的兩種方法”。文章最后,得出如下結論:

      公元前二、三十年(西漢成帝時),已有純粹五言歌謠,為五言詩之原始時期。

      公元七、八十年(東漢章和時),已有文人五言詩,為文人初作五言詩時期。

      公元一百四、五十年(東漢桓靈時),已多優美之五言詩,為五言詩完成時期。

      公元二百年后(漢、魏之交),五言詩籠罩一時詩壇,為五言詩全盛時期。

      周勛初先生對此文相當欣賞,稱:“這樣的結論,因為是從大量的材料中客觀地概括出來的,也就經得起推敲,可以信從。”延續此等以大量資料考辨,解說某一文類起源的,還有《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七言詩之起源及其成熟》、《絕句三源》等。

      在《五言詩起源說評錄》結尾,作者不滿足于就事論事,而是希望有所提升。于是,有了如下的“曲終奏雅”:

      今國內文學家無慮千百,而文學史家則無幾,以故時至今日,尚無厘然有當于人心之文學史也。根澤竊為此懼,思竭綿薄,勉力于此。其工作計劃,擬先將中國全部文學,分為若干類,如詩類、賦類、詞曲類、小說類……。再于每類中分為若干小問題以研究之,茲篇其嚆矢也。這段話有兩點值得注意:第一,羅根澤1929年已經形成分類撰寫文學史的設想,而不必等待1931年《樂府文學史》的刊行;第二,作者原本也是主張先做專題論文,而后才寫總體論述的專著。按此標準衡量,兩年后之刊行《樂府文學史》,顯得有點倉促。

      至于30年后發表的《現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理論批評中的發生和發展》,就述學文體而言,與小心求證的《五言詩起源說評錄》風馬牛不相及。表面上高屋建瓴,從恩格斯的“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以及高爾基關于現實主義的定義人手,轉了大半天才“言歸正傳”。作者熟悉中國文學的相關史料,從遠古神話一直數落到曾樸的《孽?;ā罚Y論是:

      綜上所述,現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和理論批評中的發生和發展,經過三個階段:一、不自覺

      的“真實的描寫”階段,包括自遠古的歌謠神話到《詩經》中的《國風》和《左傳》以及其他書中所錄存的人民謳謠,時間是遠古到春秋時代――即到公元前五、六世紀。二、自覺的“真實的描寫”階段,包括自《左傳》到元、白、韓、柳的詩文及理論批評,時間是春秋末至中唐――即公元前四、五世紀到公元九世紀初年。三、除了“真實的描寫”,還“正確地表現出典型環境中的典型性格”階段,包括自唐代傳奇小說到晚清譴責小說,時間當公元八、九世紀到二十世紀初年。M(”)努力爬梳眾多史料,只是為了印證“恩格斯、高爾基的正確指示”,這一時代潮流,雖難以回避,實不敢恭維。生活在50年代中國的文學史家,有冷眼旁觀,有干脆擱筆,也有當時積極參與、日后自我調整的,可惜,羅根澤先生過早去世,沒有這樣的機會。以如此“宏文”收場,與作者當初“以畢生的精力寫一部忠實而詳贍的《中國文學史》”的志愿相去甚遠,能不讓人感嘆唏噓?

      上海古籍版《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中,有些文章可作為《中國文學批評史》的補充。比如,《蘇軾的文學思想》就延續了《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冊“兩宋文學批評史”第六章“蘇軾及其他議論派的述意達辭說”的思路,而又有較大的推進;至于《筆記文評雜錄》(九則)和《筆記文評新錄》(四則),提要鉤玄各種宋人筆記中的文學觀念,可與《中國文學批評史》第三冊附錄的《兩宋詩話輯校敘錄》對照閱讀,進一步坐實了郭紹虞的評價:“他搜羅材料之勤,真是出人意外,詩詞中的片言只語,筆記中的零楮碎札,無不仔細搜羅。”

      作為文學史家的羅根澤,喜歡“宏大敘事”,若《中國文學起源的新探索》、《中國詩歌之起源》、《散文源流》等,還有《樂府文學史》、《中國文學批評史》,開篇必是“緒言”,義界與分期,從頭說起。朱自清表彰羅著《中國文學批評史》“編制便漸漸勻稱了,論斷也漸漸公平了”,但以下這句話,卻蘊含著某種批評:“羅先生的書除緒言(第一冊)似乎稍繁以外,只翻看目錄,就教人耳目清新,就是因為他抓得住的原故?!泵黠@地,北大哲學門畢業的朱自清,并不喜歡羅著的“緒言”??蛇@總共14節、長達30頁的“緒言”,是羅著的特色。從“文學界說”一直講到“編著的體例”,確實是噦嗦了些,很多“常識”沒必要如此大張旗鼓??闪_根澤肯定不這么看,會認為這是體現其“因愛好哲學而得到的組織力與分析力”的絕好機會。幾乎每做一個課題,無論專著還是長篇論文,羅先生都想來一點總攬全局的“緒言”。其實,引述時髦理論,非其所長;討論著作體例,屬于操作層面。在同時代的人文學者中。羅根澤并不具備與外國新學說直接對話的機遇,也缺乏就文學或人生展開深入骨髓探究的能力。早年的“愛好哲學”,主要體現在思路清晰,擅長條分縷析上。相對來說,我更看好其“因愛好考據而得到的多方求證與小心立說的習慣”,認定此乃其文學史著的最大特色。若能更加執著于自己這方面的擅長,加上對于文類的敏感,羅根澤先生在文學史研究方面,本可做出更大的成績。

      如此事后諸葛亮,很可能不為羅根澤先生所接受。原因是,羅先生有更加宏大的目標。在《我怎樣研究中國文學史》中,有這么一段:“中國文學的歷史很長,文學及其他書籍真是浩如煙埃,一人的精力當然無法全讀,更不用說細心研究。所以研究中國文學史的人,應當從大處著眼,但必需從小處人手?!币虼?,羅先生制訂一“以論文為始、以通史為終的步驟表”:

      第一期:各種文學史論文

      第二期:各類文學史、各代文學史

      第三期:中國文學通史

      只是人壽幾何?哪經得起如此龐大且周密的研究計劃。不過,這也是羅根澤先生可愛之處:只考慮學問之“可愛”與“可信”,而不考慮計劃可行不可行。此文沒有注明寫作時間,但提及十幾年前編著《樂府文學史》,據此推斷,當撰于1940年代。大處著眼小處人手,這當然是做學問的正路,可研究者往往高估了自家的時間與精力(更不要說才華)。

      “千古文章未盡才”,學者何嘗不是如此?做學術史研究的,當有更多悲憫之情。茫茫學問路,除了規避外界的風刀霜劍,還得有把握機遇以及克制欲望的能力。在所有學者中,羅根澤的“人生規劃”不見得是最為成功的,但像他那樣坦誠,不斷地自我表白,實不多見。在這個意義上,除了諸多精彩的專業論文,我推薦羅書中那些有點繁復、略帶自戀的“自序”、“緒言”以及“研究計劃”,因其能讓我們了解前輩學者的思考與探求、奮起與失落。

      [參考文獻]

      [1]羅根澤.《古史辯》第四冊《諸子叢考》自序[A].羅根澤說諸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王國維.自序二[A].靜庵文集續編[M].王國維遺書(第五冊)[M].上海:上海古籍書店,1983.

      [3]羅根澤.樂府文學史?自序[A].樂府文學史[M].北平:文化學社,1931.

      [4]羅根澤.研究中國文學史的計劃[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5]周勛初.羅根澤在三大學術領域中的開拓[A].陳平原編.中國文學研究現代化進程二編[C].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

      [6]羅根澤.何謂樂府及樂府的起源[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7]羅根澤.中國古典文學論集[M].北京:五十年代出版社,1955.

      [8]羅根澤.五言詩起源說評錄[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9]羅根澤.現實主義在中國古典文學及理論批評中的發生和發展[A].羅根澤古典文學論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篇(3)

      “中國古典文獻學”是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為漢語言文學專業開設的一門基礎理論課程,同時它也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課程。為了增強該課程的實踐環節,我們在教材選擇、課堂教學方法、課外實踐活動和畢業論文寫作指導四個方面探討了如何具體增強其實踐性的方式和方法,取得了一定的教學成效?,F略述體會如下,祈同道指正。

      一.《中國古典文獻學》教材中體現的實踐性

      中國古典文獻學的教材林林種種,各有特色。華師文學院“中國古典文獻學”課程是以張三夕教授主編的《中國古典文獻學》為教材進行講授的。該教材2003年初由華中師范大學出版,后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等學校“十一五”規劃教材,國家級精品教材。2007年出版第二版后,大約每年重印一次,每次印刷1萬冊,可見其廣受歡迎。我們之所以選擇該教材進行講授,是因為該教材體例新穎,立足于傳統理論,又面向現代化,體現了很強的實踐性,與本課程的教學目的和特征相匹配。該教材的實踐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第一,在教材章節內容設置上,除了重點講述目錄、版本、???、辨偽和輯佚五個分支外,還“突出地將標點、注譯和檢索這三類大眾應用型知識納入教材之中?!盵1]“標點、注釋、翻譯和檢索,是本科生和普通讀者閱讀和利用古典文獻時遭遇的最直接的問題。它關系到古典文獻的基本效用?!盵2]如第七章第二節介紹了古籍標點致誤的類型和原因以及古籍標點的幾種方法,便于學生在閱讀古書時,正確地句讀、理解文章意思,提高學生閱讀古典文獻的基本功。第八章第二節詳細介紹了注釋的名稱及其術語,這對于學生選擇和閱讀注書類典籍同樣有很大幫助。另外,古典文獻的檢索包括傳統的紙質文獻檢索和電子文獻檢索。第九章第一節按檢索的對象從書名檢索、人名檢索、地名檢索和字詞句檢索四個方面作了詳細介紹。并提供了各種工具書索引書目,便于學生在今后的學習研究中參考使用。傳統紙質文獻的檢索學習也有利于學生學會如何充分利用華師圖書館八樓古籍藏書處的古籍文獻資料。除了傳統紙質文獻,“在電子高科技迅猛發展的今天,電子文獻已成為學生和普通讀者經常閱讀和利用的文獻,但是電子文獻資源也是良莠不齊的,這就需要文獻工作者及時給予指導,推介一些資源優異而穩定性強的最新電子文獻。”[3]該教材從光盤數據庫和網絡數據庫兩大方面介紹了目前使用率比較高的幾種大型數據庫,如文淵閣《四庫全書》電子版、《四部叢刊》電子版、古籍書目檢索網絡數據庫和古籍全文檢索網絡數據庫等,并詳細講解了檢索方法和注意事項。特別提出“不論檢索光盤還是網絡中的數據,如果要正式引用,務必要校核書籍的原文。”[4]這也體現了文獻學的嚴謹性。古典文獻檢索的介紹便于學生在學習中快捷、有效地查閱文獻數據,進行實踐性學習。

      第二,傳統文獻學知識敘述注重方法介紹和技能的培養。除了以上標點、注譯和檢索三章體現的實踐性特征,在其他五個傳統文獻學分支的介紹中也突出了對方法的介紹和學生技能的培養。首先,“就方法而言,中國傳統文獻學的目錄、版本、校勘、辨偽和輯佚等主干知識本身就是整理文獻的方法,同時,這些方法本身也表達了一種學術觀點,一種對古代學術的看法和主張,一種處理歷史文化的技能。所以中國古典文獻學并不是純客觀的學問,它本身就是方法、觀點和技能?!盵5]因此學生在學習這五部分理論知識的同時就是在學習整理古典文獻學的方法和技能。如第三章第四節對“版本的鑒別和選擇”進行了詳細介紹。從版本形式、書籍內容和前人研究成果三方面介紹了鑒別版本的方法,便于學生鑒別古籍版本,選擇善本進行閱讀和使用。第四章“古典文獻的校勘”第三節借鑒陳垣先生在《??睂W釋例》中總結的《??彼睦穼π?钡闹饕椒ǖ臄⑹?,從對校、本校、他校和理校對??狈椒ㄟM行詳細介紹。第五章中也提到了辨偽的方法和要點。第六章古典文獻的輯佚中提到了輯佚的基本方法:“從佚文獻的認定、佚文獻的搜輯、輯佚的主要資源、輯佚文獻的整理”[6]四個方面作了詳細的方法介紹。從以上介紹可以看出,該教材為學生提供了大量文獻整理方面操作性強的實用技能。

      第三,“在教材體例上的創新,體現了學生自主學習、師生互動、多元化培養目標的現代教育觀念。”[7]教材在每一章正文后設計了“關鍵詞、思考題、練習題和進一步閱讀文獻”。其中“關鍵詞和思考題”,便于指導學生課后復習、鞏固課堂所學內容,溫故而知新?!斑M一步閱讀”則為學生提供相關理論書籍,幫助學生擴充知識面,增長知識。而“練習題則集中體現了編者高度重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和師生互動的教學觀念”。[8]如,教材“第二章古典文獻的目錄”這一章節后的練習題中要求學生“在閱讀《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或《四庫全書簡明目錄》)的基礎上,自撰一份專題書目提要(根據自己所學專業、興趣或畢業論文選題確定專題,所介紹文獻應自成系列,并不少于五種圖書)”。[9]從這一練習題就可以看出教材在這一板塊編寫上,要求學生將課堂上所學知識運用于自己的專業知識學習和研究,真正做到學以致用,強調學生的動手實踐,將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再比如,在第七章講解完“古典文獻的標點”,我們配合教材后的練習題2,要求學生“利用《四庫全書》電子版打印一部唐宋筆記小說發給學生標點(每個學生分幾頁),做完后合在一起就成了一部唐宋筆記標點本。最后請老師講評?!盵10]這一練習題充分體現了學以致用的理念,學生可以在做練習題的過程中實踐課堂學習的標點古籍的方法,在老師講評中又能更深地體會標點的重要性,更好掌握古典文獻標點的理論知識;同時還能參與一部古籍的標點工作,可謂一舉兩得。

      二.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式實踐教學

      作為一門專業選修課,“中國古典文獻學”授課時間只有短短的36個課時,而這門課程的研究對象即古典文獻的知識范圍是很廣泛的。因此,我們在教學中堅持理論和實踐緊密相結合的原則,秉持“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避免教師單向性“滿堂灌”的教學方式,以啟發式教學和研討式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主動性,采取教師課堂教授和學生課后自學相結合的教學模式,突出教學內容的實用性,吸引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引導學生有效學習,最終在兩個多月的時間里就能對古典文獻學中的目錄、版本、校勘、辨偽、輯佚等理論知識都有清楚的認識并能實際運用,有利于日后的專業發展。

      (一)教師課堂提問

      我們在“中國古典文獻學”這門課程的教授中堅持以問題為中心的啟發式實踐教學,這突出體現在“教師課堂提問”環節中。每堂課之后我們都會針對本堂課的教學內容讓學生根據課后關鍵詞、思考題、練習題復習已學內容,有時也會列出一些重要的文獻學著作讓學生結合自己的興趣有選擇性地親身閱讀古籍文本,第二次上課時我們會首先提問學生,了解學生是否自學,自學的效果如何,自學后有哪些收獲,發現哪些相關問題等等。這種緊張而又活潑的帶有研討性質的實踐性教學環節不僅引導所有學生復習了已學內容,同時也促進學生養成帶著問題學習的良好習慣。

      比如我們在講授完目錄學一章后及時讓學生課后自行復習目錄學一章,第二次上課分別就“辨章學術,考鏡源流”、“敘錄”、“六分法”、“四分法”、“史志目錄”、“四家目錄”、“《七略》與《別錄》的關系”、“《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書目答問》”、“古代目錄的基本結構”、“目錄在學術研究中的作用”、“經部”等提問12位同學,通過教師提問、學生回答、教師點評補充的互動性課堂環節,學生不僅很好地回饋了自己的自學成果,也很好地復習了目錄的定義、結構、歷史演變、類別以及作用等理論知識,真可謂是取得一石二鳥的教學效果。

      (二)學生親身閱讀古籍文本

      我們不僅要求學生自行復習教材上的理論知識,更強調學生應該通過親身閱讀文本的實踐活動來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從而使學生能夠真正將教材內容完全消化并內化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提高閱讀古典文獻的實際能力。比如,我們在講授完教材“目錄學”的理論知識后,便立即布置學生們完成相應的課后作業——根據個人興趣在《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三種目錄書中任選一種閱讀并寫下閱讀心得。第二次上課時我們發現有幾位同學都閱讀了《漢書·藝文志·諸子略》中的“小說家”部分,于是我們建議這幾位同學在課堂上分享并討論各自的讀書體會,借此引導學生培養討論交流的良好讀書習慣。而且,我們也發現有同學將《漢書·藝文志》的《詩賦略》、《隋書·經籍志》的《楚辭類小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楚辭類小序》進行對讀,從中基本了解楚辭的發展源流??梢娺@位同學是將所學目錄學知識有效地運用到讀書實踐中了。其實,學生們通過自己的讀書實踐,不僅自覺地體會到了《漢書·藝文志》、《隋書·經籍志》、《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在中國古代目錄的分類沿革中各自不同的重要地位,也深刻地感受到古典目錄“辨章學術,考鏡源流”的重要作用??傊?,學生親身閱讀古籍是本課程教學中的一個不可缺少的實踐性環節。

      (三)教師充分運用多媒體PPT圖片展示和現場實物演示等手段輔助教學

      古典文獻學中的目錄、版本、校勘等知識都具有很強的專業理論性,因此我們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口頭講解以外還積極利用多媒體PPT圖片展示和現場實物演示等手段,有效地提高了教學效果。

      多媒體PPT圖片展示給人以具象感,往往可以吸引學生的注意,活躍課堂氛圍,改善教學效果。比如,我們在“第一章 古典文獻的載體與類型”的PPT課件中就插入了刻有甲骨文的龜甲實物、《甲骨文字典》書影、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石鼓實物、唐代墓碑文、郭店楚簡、馬王堆漢墓《老子乙本》等多張圖片,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也加深了學生對古典文獻甲骨、金石、竹帛、紙張等多種載體的印象。再比如,我們在講授“版本的鑒別與選擇”時提到“看版式”是其中一種重要的方法。但現在學生所接觸的書大多是現代書,版式與古籍不盡相同,所以我們在PPT課件中首先插入了“雕版文獻版式示意圖”,介紹版面、欄線、行款、版心等,我們還結合多種古籍的書影圖片向學生演示版式中單魚尾、雙魚尾、順魚尾、逆魚尾的區別。通過這些具體的PPT圖片,學生們真正認識了古籍的版式,而不只是靠教材上的理論知識和老師口頭上的解釋憑空想象。

      如果說豐富的多媒體PPT圖片為理論性較強的古典文獻學課堂增添了生動具體的例證的話,那么現場實物演示則更加體現了我們授課的實踐性特點。比如,在講授完古籍紙書的裝式這一節內容時。我們布置同學們課后動手,用現代人的材料還原古代紙書的裝式,開展了一次手工制作紙書裝式的競賽活動。同學們踴躍報名參加。他們在課下制作了卷軸裝、旋風裝、梵夾裝、經折裝、蝴蝶裝、包背裝、線裝等七種紙書裝式。在下堂課授課前,同學們一一展示了他們的杰作,我們選出了十位學生代表對這些作品進行投票,選出了制作最好的,最符合課本上介紹的各種紙書裝式特點的前三名,并頒發了一些小禮品,以資鼓勵。同學們興致勃勃,課堂氣氛十分活躍。這一活動,既讓同學們在實踐動手過程中更好地了解了七種古籍裝式的優缺點及其之間的區別,又增強了同學們對古典文獻的興趣,可謂一箭雙雕。學生們對這種實物制作、現場演示和知識講解相結合的課堂教學方式反響很好。

      (四)文言文標點翻譯訓練貫穿課堂教學

      要閱讀古籍文獻首先就是要對文言文進行句讀并用現代漢語翻譯出來,因此我們在授課過程中始終重視學生古文今譯能力的訓練。教材當中已經適當地選入一些古典文獻段落,這就為學生在課堂上進行文言文翻譯實時訓練提供了極大便利。比如,我們在講授目錄學中“一書目錄”時,讓學生朗讀并翻譯《易經·序卦》中的一段、《史記·太史公自序》中的選段、《漢書·敘傳》中的選段[11],之后我們會對學生的譯文進行評點補充,這樣一來學生們不僅對古籍中“一書目錄”的發展源流、體例等基本的理論知識都有了較深的體會,而且在老師的引導下逐漸提高文言文標點翻譯的能力。

      再比如,我們在講完“版本學”的理論知識后,讓學生翻譯并解答第一道課后練習題:

      陸游《老學庵筆記》云:“三舍法行時,有教官出《易》義題云:‘乾為金,坤又為金,何也?’諸生乃懷監本至廉前請云:‘題有疑,請問?!坦僮魃唬骸浟x豈當上請。’諸生曰‘若公試,固不敢。今乃私試,恐無害?!坦倌藶橹v解大概,諸生徐出監本,復請曰:‘先生恐是看了麻沙本,若監本則坤為釜也?!边@則故事說明了什么?[12]

      這則故事講教官讀的是麻沙本,里面是“乾為金,坤為金”,而諸生根據所讀的監本記載的“干為金,坤為釜”提出質疑。“三舍法”是北宋王安石變法科目之一,即用學校教育取代科舉考試,它是把太學分為外舍、內舍、上舍三等,故事中的“教官”便是太學中的老師。麻沙是福建省建陽縣的一個鎮,其刻本粗制濫造,質量不高,因而麻沙本也就成為了劣本的代稱。監本是指當時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刊刻的本子。可見讀書時若是根據的版本不好,縱然是博學多識的太學教官也會犯錯。由此,學生不僅當堂進行了文言翻譯練習,也更加明白好的版本在讀書治學中的關鍵性作用,而且還順帶復習了“三舍法”、“麻沙本”、“監本”等中國古代文獻歷史方面的基本知識。

      (五)理論知識的講授和具體實用的例證緊密結合,提高學生文獻處理能力

      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我們秉著學以致用、與時俱進的原則,在講解理論知識的同時緊密結合具體生動的實例,引導學生將古典文獻學的理論方法和當代圖書館學、編輯學等學科知識融會貫通,有意識地提高學生對文獻的運用處理能力。

      比如,我們在講授版本鑒別的方法之一“驗牌記”時,便積極引導學生對比現代圖書與古典文獻在“牌記”方面的差異。古代版刻書的牌記,一般用一行或兩行字,以說明刻書的時間、地點或刻書人、刻書鋪號等,是刻書的一種版本記錄,就相當于現代圖書的版權頁。我們以教材為例,當堂演示,引導學生們識讀版權頁,其中包括圖書名、著者、版次、出版地、出版機構、出版時間、印次、國際標準圖書編號ISBN、圖書學科分類、中圖分類號等詳細信息;而從版次印次印數可以看出該書的暢銷情況及其在學界的影響。由此,學生們學會通過圖書作者、出版機構、版印情況等來初步判斷圖書的優劣,從而更好地指導讀書治學實踐。

      再比如,我們在講授完教材上的對校、本校、他校、理校等基本??狈椒ê蟊阕屚瑢W們談談自己的??苯涷?,其中有兩位同學恰好是文學院主辦雜志《桂風》的編輯,他們都表示這次在課堂上對??狈椒ɡ碚撓到y性的學習對他們的觸動很大。一般來說,凡是投給雜志《桂風》的稿件都要經過實習編輯的一校、資深編輯的二校、主編的三校,但盡管經過了三次校審,稿件往往還是會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這里面的原因除了編輯本身知識不足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沒有完全掌握??狈椒?。另外幾位在雜志社實習過的同學也表示有同樣的感受。最后,我們對同學們的發言進行總結,并讓這兩位《桂風》的編輯將電子版《圖書編校細則》上傳到班里的QQ群共享中,以供全班同學參考學習。同時,我們也強調當今大學生,尤其是中文系的學生需要加強校勘能力的培養,這不僅對日后求職有益(特別是對于那些立志于做編輯的同學),更是當今高素質人才的基本素養之一。課后,學生們普遍表示此次課堂的收獲極大,確實是深刻感受到了學以致用的快樂。

      事實上,我們在這門課程一開始就以平時成績加分來鼓勵學生主動尋找《中國古典文獻學》教材中存在的錯誤,包括標點、錯別字等。這也是實踐教學的一種體現,既有利于學生仔細閱讀教材,親身參與文獻???,也有利于教材本身的更新修訂。

      三.課外實踐活動

      為了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課本上的理論知識、豐富學習生活、增強學生的動手能力,我們還開展了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與課程相關的課外實踐活動。

      (一)參觀湖北省博物館《書寫歷史》展館

      我們在教授完“古典文獻的載體形式”這一內容后,都會組織學生集體參觀湖北省博物館的“書寫歷史”展館。湖北省是出土戰國秦漢簡牘批次和數量最多的地區之一。湖北省博物館《書寫歷史》展館陳列著出土的戰國秦漢簡牘,除此還陳列著甲骨文漢《朝侯之小子碑》拓片、石鼓文拓本等各種古典文獻。其中竹簡和板牘依次陳列著,學生可以清晰地看到簡和牘之間明顯的區別,這有利于學生深切領會書本中的知識。在竹簡旁邊還陳列著竹簡的制作流程,通過實物形象地向學生們展示竹簡的制作成形過程,一目了然。

      (二)圖書館查閱工具書

      為了強調工具書的重要性和實用性,為了讓學生學習怎樣查閱、使用工具書,我們聯系了華中師范大學圖書館張曉明老師,與圖書館合作,在周末組織同學們到圖書館親自查檢工具書,并及時解答學生在查閱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在實踐活動中,我們向學生講解了四角號碼檢字法,講解《說文解字注》、《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漢語大字典》等幾部大型常用工具書使用法。很多學生反映到圖書館進行工具書查閱讓他們受益匪淺,對他們后來論文寫作和學習中的資料收集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三)鼓勵學生在QQ上創辦文獻學群展開互相交流

      網絡時代新技術的發展尤其是即時性通訊工具如QQ群給師生學習交流提供了新的平臺。張三夕老師教的2009級和2010級同學,就在QQ上創辦文獻學群,群主由鄭依晴同學負責,她把老師的課件及時上傳給同學們,群內有什么學習資料就上傳共享。老師也加入到群里,有空也在群里為學生解惑答疑。更多的時候,是同學們在群里互相交流學習心得,大家都覺得這是一種促進學習的很好方式。一些同學表示,即使這門課結束了,甚至同學們畢業了,如果有興趣,大家還可以在這個群里互通信息,彼此交流,繼續學習文獻學的專業知識。

      四.與中國古典文獻學相關的優秀畢業論文

      正是因為我們課程的實踐性改革,課堂教堂形式的轉變,引起了很多學生對中國古典文獻學知識的興趣。很多上過該課程的學生在他們畢業論文的選題和寫作過程中,都選擇了文獻學方向。在我們指導的畢業論文中有幾篇曾獲得省級優秀畢業論文。如,2006屆畢業生伍婧琳同學的《韋莊詞匯校札記》、2008屆畢業生李程同學的《明人選宋詩與〈宋藝圃集〉研究》、2010級畢業生田彧同學的《古詩部分校釋》、2011屆畢業生柯玲玲的《〈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校讀札記》等等。這些學生在寫作畢業論文時,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古典文獻的“目錄”、“版本”、“??薄钡确矫嬷R,并結合自己的專業,對古典文獻進行了校釋,在論文寫作中充分利用《中國古典文獻學》課堂上學習的目錄學、版本學和??睂W的方法,進行論文寫作,論得扎實,成果顯著。這也是該課程實踐性教學中的一大重要成果,學生學以致用的最好體現。

      注釋:

      [1][2]彭紅衛:《直探本源的理論品味,與時俱進的實踐特征——評張三夕主編(新版)》, 古籍整理研究學刊,2008年1月第1期,第96頁。

      [3][4]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305頁。

      [5][6][7][8]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208—213頁。

      [9]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103頁。

      [10]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250頁。

      [11]張三夕主編:《中國古典文獻學》(第二版),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年1月,第71頁至第75頁。

      篇(4)

      中圖分類號:S611文獻標識碼: A

      一 環境藝術的構成

      環境藝術并不簡單等同于環境加藝術品,或者環境加裝飾。它是綜合運用各種藝術和技術手段,使人們生活所處時空環境不僅滿足物質條件和心理需要,而且具有一定藝術氣氛乃至藝術意境的整體藝術。當代許多著名藝術家,建筑師,城市規劃師從不同角度進一步闡述了環境藝術的本質和創作規律。英國杰出的建筑師和城市規劃專家F?吉伯德在《市鎮設計》一書中稱環境藝術為“整體的藝術”,認為環境諸多要素和諧地組合在一起時,會產生比這些要素簡單之更多的東西。論文大全。

      由此可見,環境藝術的構成因素之復雜多樣,表現形態之豐富多彩,使任何一種傳統藝術門類所難以企及的。

      環境藝術設計的基礎知識包括:建筑制圖、繪畫、立體構成、色彩構成、人體工程學、結構物理等。相關應用學科包括:建筑學、城市規化、植物學、結構工程學、電氣工程學、材料學、光學、聲學、氣候學、地質學、生態科學等。相關設計理論包括:哲學、美學、社會學、經濟學、藝術、民族文化、社會法規、心理學等。

      環境藝術設計應用范圍可以歸納為室內空間和室外空間兩大類型。室內空間包括家具設計、酒店設計、辦公空間設計、展示設計、娛樂空間設計等。室外空間設計包括城市環境設計、廣場設計、街道設計、園林設計、景觀設計、建筑立面、建筑照明等。

      現如今特別是高新技術的出現是環境藝術有了更廣闊的表現空間以及更加明確的特征和主題,更高的物質和精神品質。

      二 現代環境藝術設計發展

      (一)國外現代設計

      1.賴特(Frank Lioyd Wright)膽識非凡的設計了山林別墅(即“流水別墅”)。是20世紀的建筑藝術精神,沒有一座建筑能以完全相同的方式與之比擬。論文大全。如果沒有好的工程技巧,方法和材料,景色壯麗的自然環境就不可能建成這座建筑。

      建筑與自然環境的整體設計巧妙的融合在一起,以及建筑大師賴特對空間、材料和結構的意識。賴特曾說過,流水別墅是他設計的第一座“流線型的”建筑,并斷言,如果沒有就地形進行有趣的遐想,就會使用完全不適合這座建筑的流行的建筑語言。

      阿拉伯世界研究中心,坐落在巴黎中心地帶的一塊重要的基地上,是一項特色非常明顯的城市項目。本建筑通過藝術、科學和現代技術方面的信息交流,增進對阿拉伯世界文化的了解。就裝飾而言,面向南側巨大建筑外墻漆外觀具有更為明顯的伊斯蘭風格稱為“威尼斯式百葉窗”安裝于透空金屬邊框和尺寸多樣的金屬磨片組成,是一種具有驚人獨創性的(光電控制的)視覺裝置。

      (二)國內現代設計

      1.國內近幾年環境藝術設計有很大的發展。如廣州市南部番禺地區的長隆酒店,是在野生動物園建造的五星級酒店,本酒店要有一般酒店的功能又要和園區產生互動關系,風格上吻合功能上互補。酒店含概了環境與建筑,人與環境,動物與人,科技與自然的整體設計。論文大全。

      這個庭院是供白老虎居住和活動的。人造瀑布、樹木、巖石、氣氛幽靜,創造了很獨特的野生環境。自然綠化,造成內外相連的室內環境?;鹆银B園這庭院的設計強調熱帶氣氛,具有很高觀賞價值。集美組的設計是確定了設計的出發點市場因素,環境因素和審美因素三個方面。

      2.深圳何香凝美術館設計極具匠心,館內結構設計和外部景觀整體化。環境藝術在未來的發展中更加重視自然環境,人們普遍希望交流和對話,已經不僅僅限于物質的豐富,追求深層心理的滿足,感情的交流和陶冶。在建筑方面增加了建筑與人的對話,人與環境的對話。

      三 古典園林環境藝術設計

      中國古典園林藝術表現出獨特的“詩情畫意”“發思古之幽情”,強調天、地、人三者和諧統一的藝術表現手法。借詩意的聯想,將環境空間的人文精神凸現出來。

      以蘇州園林為代表的中國園林和西方園林有一個很大的區別,西方園林是規整對稱

      式。中國園林更多是參差自然式。蘇州園林之所以甲江南,甲天下。首先就由于它們以大自然的山水風景為范本擷取其美的精華,融進了人的情感。濃縮于小小的園林天地之內,使人們能從參差自然和其他美學特征中見出無限來。和參差自然一樣,曲徑通幽也是蘇州園林的一個美學原則。在蘇州園林里,可謂無徑不曲無處不幽。另一特點,藏露互補。藏與露是中國傳統美學的一對范疇。講究藏與露的辯證和結合。

      園林里的建筑,不但數量多,而且形式多。即使是同一類建筑物,也有種種不同。其形式,結構,地理環境的不同。建筑物的存在,離不開周圍環境,環境與建筑要相統一的原則。蘇州園林不但以建筑、山水、花樹等精巧配置的藝術處理得稱贊,而且還在精神性領域中洋溢著詩情畫意,滲透著人文氣息。匾額、對聯的書法,門樓的雕刻,室內家具的工藝美術,微型園林的盆景,寢室的音樂,戲廳的戲曲。

      作為綜合藝術的蘇州園林它那豐富的文化意蘊和人文氣息,離不開各種藝術門類的交融和烘托。

      四 結論

      環境藝術設計具有聯系多專業的紐帶作用,它雖然不可能取代各門類的專業設計(如建筑、園林、雕塑、壁畫等)。但其全方位的理論與實踐能力將改善生活環境質量,使人與環境彼此建立和諧均衡的整體關系。

      所以我們在學習時,在基礎設計訓練階段,以命題方式在特定的相對寬松的設計條件下運用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環境空間創意設計,對環境空間的功能、形式、材料、技術手段、構造方法、照明方式、色彩、肌理等方面進行建構性探索、分析、尋找設計規律。一方面從設計操作層面,對抽象的設計原理,概念進行空間演繹。借此加深對設計理論的認識、理解、提高審美能力與思辯能力。另一方面從理論的角度對歷史現代的設計方法,空間形態進行剖析,探究據具原創性的設計形態、觀念。教育如不激發首創精神,那么必然是錯誤的教育。

      篇(5)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0)16-0244-02

      數學建模是指對現實世界的特定對象,為了某特定目的,做出一些重要的簡化和假設,運用適當的數學工具得到一個數學結構,用它來解釋特定現象的現實性態,預測對象的未來狀況,提供處理對象的優化決策和控制,設計滿足某種需要的產品等。數學是在實際應用的需求中產生的,要解決實際問題就必需建立數學模型,從此意義上講數學建模和數學一樣有古老歷史。例如,歐幾里德幾何就是一個古老的數學模型,牛頓萬有引力定律也是數學建模的一個光輝典范。今天,數學以空前的廣度和深度向其他科學技術領域滲透,過去很少應用數學的領域現在迅速走向定量化、數量化,需建立大量的數學模型。特別是新技術、新工藝蓬勃興起,計算機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數學在許多高新技術上起著十分關鍵的作用,因此數學建模被時代賦予更為重要的意義。

      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自1985年由美國開始舉辦,競賽以三名學生組成一個隊,賽前有指導教師培訓,賽題來源于實際問題。比賽時要求就選定的賽題每個隊在連續三天的時間里寫出論文,它包括:問題的適當闡述;合理的假設;模型的分析、建立、求解、驗證;結果的分析;模型優缺點討論等。數學建模競賽宗旨是鼓勵大學師生對范圍并不固定的各種實際問題予以闡明、分析并提出解法,通過這樣一種方式鼓勵師生積極參與并強調實現完整的模型構造的過程。以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應用數學進行分析、推理、證明和計算的能力;用數學語言表達實際問題及用普通人能理解的語言表達數學結果的能力;應用計算機及相應數學軟件的能力;獨立查找文獻,自學的能力,組織、協調、管理的能力;創造力、想象力、聯想力和洞察力。他還可以培養學生不怕吃苦、敢于戰勝困難的堅強意志,培養自律、團結的優秀品質,培養正確的數學觀。這項賽事自誕生起就引起了越來越多的關注,逐漸有其他國家的高校參加。中國自1989年起陸續有高校參加美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1992年起中國開始舉辦自己的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在2009年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中,河南工程學院共有28個隊87名學生參賽,其中甲組(本科組)的成績取得突破,張鳳羽、王壘壘、任建輝代表隊獲得國家二等獎;7個代表隊獲得河南省一等獎;多個代表隊獲得省二、三等獎。

      從最近幾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題目中,我們看到,競賽題目涉及的概率和統計知識較多,電力市場的輸電阻塞管理、2008年北京奧運會人流分布、醫院病床的合理安排等問題都不同程度地涉及概率和統計知識?!陡怕收撆c數理統計》課程描述、分析和處理問題的方法與其他數學分支不同,這是一種觀測試驗與理性思維相結合的科學方法。概率統計中蘊涵著豐富的數學方法,如模型化方法、構造方法、變換方法、數量化方法等。特別是模型化方法貫穿本課程全過程,如古典概型、幾何概型、貝努里概型、正態分布、回歸分析等。但是在全國大學生建模競賽中,學生往往直接調用統計軟件建立多元線性回歸、時間序列預測等統計模型,不懂得充分考慮實際的隨機數據的屬性和性質。他們常常忽略了對現實數據進行充分分析,去識別模型、估計參數,對自己所建立的模型進行必要的檢驗。由此可見,要使學生較好地掌握概率論與數理統計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掌握相應的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將數學建模思想與方法融入《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就非常必要。另一方面,在大學數學主干課程中融入數學建模的思想和方法是教育部倡導的一種新方法、新思路。作為數學教育工作者,自覺地在教學過程中去探索、實踐是我們義不容辭的職責。數學家李大潛教授指出:如果數學建模的精神不能融合進數學類主干課程,仍然孤立于原有數學主干課程體系之外,數學建模的精神是不能得到充分體現和認可的;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入宜采用漸進的方式,力爭和已有的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充分體現數學建模思想的引領作用;為了突出主旨,也為了避免占用過多的學時,加重學生負擔,對數學課程要精選數學建模內容。

      按照常規的教學方式,學生雖然從課堂上認識了大量的概念、定理和公式,對于它們的實際用途卻知之甚少,容易造成理論與實際的脫節,因此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許多學生之所以不能在實踐中運用在學校學到的數學知識,其根本原因是數學學習僅僅是和教室的情景相關聯的,數學建模思想是讓學生體驗數學在解決實際問題中的價值和作用,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和其他學科的聯系,體驗綜合運用知識和方法解決問題的過程。這就需要教師整理一些具有現實意義、應用性較強的實例,讓學生去分析、調查、研究,最后引導學生上升為概念、性質和理論,讓學生在探索、創造的過程中體驗數學的魅力,充分感受創新思維的樂趣。

      例如,有一個古典概型問題,計算班級中“至少有兩人生日相同”這一事件的概率。首先分析班級中同學“生日各不相同”的概率,這一問題就與下面問題具有相同的數學模型。

      將n只球隨機地放人N(N大于等于n)個盒子中去,試求每個盒子至多有一只球的概率。

      從最終的理論計算和實際調查結果都可以看出,在僅有64人的班級里,“至少有兩人生日相同”的概率與1相差無幾H,這一結果出乎多數同學的預料。

      日常生活中數學無處不在,而概率統計作為數學的一個重要部分,同樣也發揮著越來越廣泛的用處。投資和理財是人們普遍關心的問題,它可以用概率模型進行定量分析。1952年美國學者馬柯威茨全面考慮“期望收益最大”和“不確定性(即風險)最小”,創立證券組合理論。1973年美國經濟學家布萊克和斯科爾斯,引進概率統計和隨機變量函數的一些定理和積分求值,探索出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定價模型,導出了著名的布萊克―斯科爾斯公式。近年來,概率統計學及其相關學科在證券期貨交易中的作用愈來愈被人們所認識和重視。在給學生講授“數學期望、方差”這一概念時,可以指導學生查閱相關資料,進行簡單的證券組合收益與風險的計算,選擇合理的證券投資組合方案,熟悉經典的投資組合模型。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啟發學生,嘗試建立新的投資模型。

      繼股票之后,彩票也成了城鄉居民經濟生活中的一個熱點。花幾元錢買一張彩票,然后就中了幾百萬乃至幾千萬的巨額獎金,這大概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事情,可是這樣的機會有多大?同學們計算了幾種不同類型的彩票,發現等獎的概率一般接近千萬分之一,中一等獎的概率往往是幾百萬分之一。因此彩票的中獎率,尤其是中大獎的概率是很小的,只有極少數人能中獎,購買者應懷有平常心,既不能把它作為純粹的投資,更不應把它當成發財之路。

      另外,可以結合學生的專業選擇一些具有專業背景的問題,然后利用概率統計的知識去分析。例如與機械制造專業有關的問題有:生產過程中機械出現故障的概率的計算,維修人員的安排,工藝參數的估計和產品質量的假設檢驗等。與經濟貿易專業有關的問題有:蔬菜水果(大蒜、蘋果等)價格分析及預測,商品需求量的估計和利潤的分析等。對于保險精算、醫學等專業,也能夠找到許多與概率統計有關的問題。最后,還可以從歷年的數學建模競賽中選擇一些優秀論文交給學生課后研讀,組織學生在課堂上匯報交流。經過一學期的教學實踐,從學生反饋的信息表明:大部分同學對數學學科越來越有興趣,能夠主動地嘗試用概率統計的方法去解決一些實際的問題,學生的整體素質有所提高。

      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更新速度不斷加快,如果思維模式和行為方式不能與信息革命的要求相適應,就會失掉與社會同步前進的機會。如今市場對人才的要求越來越高,人才流動、職業變化更加頻繁,一個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選擇與被選擇的經歷。通過數學建模的學習和訓練,學生不僅受到了現代數學思維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提高了利用各方面的知識解決不同實際問題的能力。這樣的學生具有較高的素質,無論以后到那個行業工作,都能很快適應工作環境,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參考文獻:

      [1]姜啟源.謝金星.葉 俊.數學模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彭曉華.改進教學方法,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創新能力[J].大學數學,2004,(3):23-25.

      篇(6)

      (1)二維線性雙層二階錐規劃問題的kth-best算法(英文) 遲曉妮 張青

      (5)markov轉換的隨機lotka-volterra競爭系統下的市場結構的演進 付桐林 楊明霞

      (8)二重積分在定積分中的應用 湯茂林

      (10)關于素數個數的又一個不等式 管訓貴

      (12)不確定n重交替更新過程 姚保衛

      (20)基于holter-winter模型的我國工業水泥產量預測 陳華 范坤 馮長煥

      (24)時間序列模型在cpi預測中的應用 高玉 張裕華

      科學技術

      (27)基于msp430f169單片機的直流電子負載的設計 邵建設 郜文華 向云 熊文君

      (31)糖基修飾磁性材料制備及對芳香烴吸附性能的比較 黃瑩瑩 張若芳 龍濤 徐蘭英

      (35)“離散數學”立體化教學資源網站設計與實現 楊族橋 劉桂美

      (39)2-甲基咪唑合成原液蒸發精餾分離 余雙強 張利平 曾舟華

      (43)“熱浴”環境下的非平衡輸運過程 陳嬌

      (47)電動機正反轉y-起動程序設計與仿真 張行松

      (50)基于單片機的直流電機控制系統設計 祖一康 徐妙婧

      教育教學與社會研究

      (53)地方高校數學應用與信息處理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 張青 庫在強 廖小勇 何中林 饒從軍

      (57)關于選票問題古典概型的教學設計 庫在強

      (59)多媒體教學有效性突破的新路徑——基于培養非智力因素的視角 童三紅 王鋒 曹賢中

      (64)新課程標準下高中數學的教學實踐探討 丁玲 彭錦

      (67)淺談農科大學數學教學中的數學素質教育 李燕 鄒庭榮

      (69)《營養與膳食》教學策略探討 童慕南

      (72)大學計算機基礎課程網絡輔助分級分類教學模式研究 石文兵 李敬兆

      (75)黃岡地區體育產業發展現狀和對策 柳志生

      (78)?a href=""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陳酆胙錈褡逵判鬮幕?懈咝7⒄沽?ㄔ碩?牟唄?龍剛 鄧建偉 夏慧

      (82)廣州地區普通高校健美操隊運動員運動訓練現狀的調查研究 朱甜

      (85)從學士學位評估談系部教學檔案管理——以長江大學工程技術學院為例 黃小榮

      (87)地方師范院校數學專業數學實驗教學內容研究 馬晟 陳千勇

      (89)基于coreldraw軟件的石油機械圖形繪制 王剛慶

      (92)爆破類論文關鍵詞的正確使用 趙亮

      (95)醫學期刊參考文獻規范化問題淺析 許杰

      篇(7)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一門研究隨機現象規律性的學科,它的理論與方法在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工程技術、軍事和工農業生產等領域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新一輪基礎教育的數學課程改革中概率統計又受到特別重視,并在新課標中占據重要位置,在課程內容設計上,將概率與統計作為四個模塊之一。作為小學師資的培養基地,為小學教育本科生開設概率統計課程就顯得尤為重要。結合小學概率統計的內容要求,我們對該課程的教學進行了以下幾方面的改革與探索。

      一、 引入概率史料,激發學生學習概率的興趣

      同其它學科的發展一樣,概率論的發展有其自身不斷發展和完善的歷史,以及為此做出巨大貢獻的眾多數學家的趣聞、軼事和智慧的思想,這些歷史不僅反映了概率論的主要內容,也介紹了概率的一般規律和思想方法。

      例如,帕斯卡和費馬對梅雷提出的擲骰子及賭資分配問題的研究史實,就引起學生對概率問題的極大興趣。而將諸多數學家所做的拋硬幣試驗的歷史引入課堂,有助于學生了解統計定義產生的過程、條件,加深對統計定義的理解。

      二、 注重隨機觀念的培養,真正把握概率的思想實質

      概率研究的對象是隨機現象,它是偶然的,但又有一定的規律,偶然中蘊含著必然;它總是通過對事件外顯的數據研究,達到對事件本質的把握。概率并不提供確定無誤的結論,這是由隨機現象的本質所造成的。

      例如,天氣預報明天下雨的概率是10%,后天下雨的概率為90%,但實際上卻有可能明天下雨而后天沒有下雨。這并不是預報不準,而是我們對概率的理解有問題,我們不能在試驗之前預知試驗的確切結果,只能知道每個結果的概率,這有什么意義呢?事實上,如果天氣預報“明天下雨的概率是90%”,那么明天你“帶雨具出門”與“不帶雨具出門”相比,“帶雨具出門”是更明智的選擇,盡管明天根本沒有下雨。

      隨機性和確定性一樣,也是一種科學方法。許多現象,都要從隨機的角度探索。教學中應當注意轉變學生的思維方式,幫助學生應該建立隨機觀念。

      三、強化基本概型的理解,提高學習效率

      教學中最為關鍵的是講清模型,淡化復雜計算,讓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知道該如何選擇模型,然后運算求解。在古典概型中,很多問題所涉及的模型在本質上是一樣的,比如抽簽、抽獎及抓鬮等問題都是同一個概率模型。我們可以講清楚一個模型,再給出一些相關的題目,讓學生通過思索自己去發現這些題目在本質上是一樣的,從而從本質上理解這一模型。  例如隨機投球模型,假設把n個球隨機投入到m只盒子中,如果盒子可放球數不限,顯然有mn種等可能結果,如果每只盒子只能放一球,顯然有個結果(m≥n)。很多問題都屬于這一模型,如r個人從29層高樓的電梯中走出的所有可能結果,相當于把r個球投入29只盒子,共有29r個可能結果。又例如求50個人生日都不相同的概率,仔細分析50個人的生日所有可能的分布情況,相當于把50個球投入365(閏年為366)只盒子,每只盒子投球數不限,即有36550種投法。由此得到50個人的生日都不同的概率為≈0.03。當然,這一實例貼近生活,能激發學生應用概率的興趣,也鞏固了隨機投球模型的理解。

      四、聯系日常生活、其它學科間的聯系,加強應用意識

      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是建立在現實生活的基礎上的一門應用性很強的學科。布置一些靈活的緊密聯系實際的題目,讓學生利用概率統計方法解決相應的問題,體味生活中的數學,這可以使學生得以深刻理解隨機性、統計的本質和原貌。

      例如關于抓鬮公平性問題,有5個人抓鬮,僅有一個有物的鬮,問先抓后抓是否一樣公平,我們就可以利用概率的乘法公式,分別計算每一個人抓到有物鬮的概率,發現都是,由此知道先抓后抓一樣公平。

      又如,利用學生都有在計算機房上網的經歷,會碰到網速非常慢的情況,是為什么呢?而局域網絡的最大吞吐量問題,就是運用概率的思想和方法分析解決。引入這樣一些實際問題,讓學生自己分析解決問題,比較鍛煉學生的能力。

      在為小學教育本科生開設概率統計課程中,筆者在教學中進行了這四個方面的探索,經過該課程的學習,學生隨機思維,應用概率統計方法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都有明顯提高,為其今后的教學工作做了有益的準備。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鄧華玲等.概率論與數理統計課程的改革與實踐[J].大學數學,2004,2(1).

      [3]徐清振,侯傳志.傳統概率統計教學的反思及其研究式教學初探[J].高教論壇,2007,6(3).

      篇(8)

      中圖分類號:G642.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4-9324(2016)31-0083-02

      一、傳統概率統計教學中的問題

      (一)重概率輕統計

      我國概率統計教學中普遍存在“重概率輕統計”的問題,具體表現為:(1)大多數工科院校概率統計課程只能講授到參數估計中的點估計部分。因為學時較少,統計推斷中重要的區間估計和假設檢驗只能作為自學內容。(2)大部分教師對于概率部分內容非常熟練,但是統計部分內容較為生疏。

      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1)公共基礎課概率統計學時一般較少,例如安徽理工大學概率統計課一般為48學時;(2)統計推斷部分內容,實用性很強,計算量也比較大,動輒數百個數據。因此,如果不借助軟件僅靠人工計算確實難度很大。(3)考研概率部分的試題一般不考統計部分內容。

      (二)重理論輕應用

      概率統計特別是統計推斷部分的內容有著很強的應用背景,例如:近些年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大賽的賽題,幾乎都涉及到統計學的內容。對已給數據進行初步的檢驗、分析比較、分類篩選、總結回歸等,這些都是評閱要點中明確指出的重要得分點。由于教學中沒有涉及統計推斷部分的內容,造成很多參賽學生只能臨場邊學邊做,十分被動。

      由于長期輕視統計應用的教學,造成很多數學專業的學生在畢業設計時選題范圍十分狹小,很難寫出高水平的畢業論文。

      (三)重解題技巧,輕視對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

      長期以來概率統計相關習題主要以手工計算為主,因此過分強調解題技巧。例如,古典概型的題型中需要很多排列組合的技巧、計算一些連續型變量的函數型分布和函數型數字特征時需要用到很多積分技巧等。但是很多實際的問題,例如以統計推斷為背景的題型,往往更加強調學生的動手能力。包括對大數據的處理能力(分析數據、標準化數據等),以及借助常用軟件計算一些常用統計量的值等。由于平時疏于這方面的教學,很多學生遇到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往往束手無策。

      二、多種數學軟件輔助教學的優點

      引入多種數學軟件輔助教學的優點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概率統計總課時有限,不可能系統地學習某一特定的統計軟件。針對不同問題的特點,選擇最為有效、最簡單的數學軟件來解決。這樣可以節約大量的時間,增加效率。本文在第四部分會結合實例進一步說明。

      2.通過多種軟件的使用,可以最大程度地擴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學到在傳統課堂教學中無法獲取的實用知識。

      三、多種數學軟件輔助教學的具體措施

      具體如何來改善傳統概率統計教學,提高教學效率和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各學??梢愿鶕唧w實際情況結和自身條件因地適宜地選擇不同的措施。下面給出一些建設性的意見。

      1.開設概率統計教學實驗課。概率統計總課時并不多,課堂時間在專門介紹應用以及各種軟件的使用確實時間不夠。因此,可以在原有的課時基礎上專門增加3~4次實驗課,結合各種軟件討論和解決概率統計別是統計部分內容。

      2.錄制教學視頻或者直接收集相關資料。因為各學校的課時都比較緊張,如果無法開設單獨的實驗課可以錄制視頻,或者直接給學生提供相關的資料。最好能夠建立相關的監察機制,這樣可以更好地引導和督促學生自主學習。

      3.開展相關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在高年級學生中的畢業設計和畢業論文選題中有針對性地加入一些統計類型的課題。

      4.利用數學建模平臺建立跨學科交流平臺。每年一次的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比賽給各學科提供了一個重要合作契機。統計學在數學建模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幾乎每年都會有與數據處理、數據檢驗和分析等相關的題目。可以把歷年來有關概率統計內容的題目在學生中進行推廣,也能提高學生的概率統計實際應用能力。

      五、結束語

      通過本文第四部分可以看出,很多概率統計的問題如果借助數學軟件來解決可以省去很多煩瑣的計算過程,有利于解決更加復雜的實際問題。如果能夠在平時教學中加入適當的數學實驗課,學習相關軟件的使用,不僅可以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還可以一舉解決傳統教學中的諸多問題。

      參考文獻:

      [1]唐國強.Excel在概率計算中的應用[J].安陽大學學報,2003,3(1):55-57.

      [2]李曉毅,徐兆棣.概率統計教學與數學建模思想的融入[J].沈陽師范大學學報,2008,26(2):245-247.

      [3]韋程東,唐君蘭,陳志強.在概率論與數理統計教學中融入數學建模思想的探索與實踐[J].高教論壇,2008,(2):98-100.

      篇(9)

      Abstract:The artistic achievements ofstudies on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in South Korea are mainly about the ambiguity, structure, narration, symbolism, character image, language etc., and have achieved prominent progress. More detailed studies are carried on in the aspects of character images and language arts.

      Key words: South Korea; [WTBX]A Dream of Red Mansion[WTBZ]; character images; language arts

      魯迅在《中國小說的歷史的變遷》中說到《紅樓夢》的價值,認為“自有《紅樓夢》出來以后,傳統的思想和寫法都打破了”[1],其對《紅樓夢》的評價之高,是之前小說所沒有的。韓國紅學界在《紅樓夢》思想藝術方面的探索,主要是在多義性、小說結構、小說的敘事方式、語言藝術美、情感藝術美和人物塑造等方面。下面分別就這些方面加以簡要介紹和評論。

      一、《紅樓夢》的多義性

      韓惠京《〈紅樓夢〉中對多意研究狀況考察》中提到,因為曹雪芹運用了獨特的敘事方式和象征手法,所以猜想作家的真實意圖很難。當時文字獄盛行,創作文學作品正面對社會進行批判可能很難,因而作者才用含蓄的方式來表現。作家自己已經體驗過很大的煎熬,可以推測他在進行小說創作時小心翼翼,不是直接地觸動現實,而是運用有多樣解釋的象征手法,還經過了“披閱十載、增刪五次”的工作。小說的名稱也有很多個,可知這部小說的創作過程十分艱難?!都t樓夢》中到處安排暗示和多樣的意味,比如: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擴張了情的意味還原到個人的情;用“真”和“假”的假托法讓讀者自然猜測背后可能有真實狀況的存在,是種關聯著作品意味體系的創作手法。這些原因造成小說剛出來就帶著脂硯齋的批語,之后又出現了很多評點本。在《紅樓夢》的考證、索隱等多種研究樣相(情況)上,堅持了文學的獨立性與文本的周邊化傾向。這樣的多義性的傾向使得文本具有多重闡釋的可能。以后研究家們要努力找到文學的本來的整體性。

      韓惠京分析了曹雪芹在創作《紅樓夢》時的狀況,從理論方面分析表明了《紅樓夢》的多義性,闡明了小說具有多義性的原因。《紅樓夢》中安排眾多的暗示和多義,使得文本闡釋具有多義性的可能。韓惠京的研究使我們可以得出《紅樓夢》主題的多樣化,具有重要的科研價值。

      二、《紅樓夢》的結構

      韓國《紅樓夢》結構方面的研究,有秦英燮的碩士論文《〈紅樓夢〉的主線結構研究》、韓惠京論文《關于〈紅樓夢〉的敘事結構考察——抄點化中心》和高旻喜《〈紅樓夢〉構成狀況研究》等。

      高旻喜《〈紅樓夢〉構成狀況研究》提出,無論是在思想深度上,還是在藝術技巧上,《紅樓夢》都可以說是中國古代小說史上的最高峰。他強調分析小說結構是首先應考慮的問題。寫出小說的構成原理與因果關系,是為了突出作品的主題和論旨,選擇和排列眾多的資料(以實際生活資料為主)有一定的必然性,這是小說的基本結構。小說的結構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優劣和成敗。

      高旻喜看到了《紅樓夢》在思想內容和藝術成就方面的杰出成就,他強調了小說結構的重要性,小說構成對突出作品主題和論旨的意義,小說結構直接關系到作品的優劣成敗等,都是極為重要的觀點。

      三、《紅樓夢》的敘事方式

      關于這部分的研究有趙美媛的博士論文《〈紅樓夢〉中出現的情的敘事化狀況研究》、《〈紅樓夢〉前五回中的敘事含義分析》和李治翰的論文《〈紅樓夢〉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變革考察》。

      趙美媛對《紅樓夢》的敘事構成通過“情”的敘事化樣相上進行分析,分析《紅樓夢》中獨特的美的特質和敘事的革新?,F有的研究是在史實性的美學基礎上進行詳細的現實描寫和反映,或者研究反封建性的側面;趙美媛的論文著眼于《紅樓夢》的主題與構成之間的密切關系的研究,相關地闡述明和明末以后中國的歷史、文化的脈絡,想突破現有研究的局限。分析了小說構成的三大空間:幻想的空間是預示情的世界;現實的空間是展開情的世界;回歸幻想的空間是崩潰情的世界。

      李治翰在《〈紅樓夢〉對傳統敘事模式的變革考察》中,認為《紅樓夢》打破了傳統古典小說的敘事模式,產生了質的飛躍和創新。白話人情小說《紅樓夢》試圖擺脫說話體的敘事模式,經過新的形態敘事模式的變化,形成了個人化、個性化的感憤自敘的作品。觀賞的對象不是聽眾,而是讀者,或者是潛在讀者。《紅樓夢》不是依靠已有素材創作的小說,而是具有自敘傳記特色的文人獨創的作品。

      趙美媛通過研究《紅樓夢》的敘事,看到了其中的美的特質和敘事的革新,并分析了小說構成的三大空間。通過這些方面的闡述,可以看到趙美媛獨特的見解,以及取得的重要成就。李治翰通過《〈紅樓夢〉對傳統敘事模式的改革考察》一文,看到了《紅樓夢》在敘事模式方面的質的飛躍,是為讀者或潛在讀者而創作的文人獨創作品,而不同于傳統說話體小說,更不是世代累積型作品。這些都是具有相當價值的闡述,成就突出。

      四、《紅樓夢》的象征性

      相關論文有高旻喜的《〈紅樓夢〉中出現的暗示研究》,《〈紅樓夢〉的浪漫性小考》,《〈紅樓夢〉第五回設定的太虛幻境的意味》,《〈紅樓夢〉中紅樓與夢的意味》;李星的《〈紅樓夢〉中出現的紅的含義考》;韓惠京的《〈紅樓夢〉的夢與象征性》,趙美媛的《〈紅樓夢〉初5回的敘事含義分析》等。

      《紅樓夢》的文學價值很高,這已為讀者和批評家所公認,但到現在為止,《紅樓夢》的主題和包括枝葉問題等眾多問題尚無定論,相互間的爭論也是事實。高旻喜在《〈紅樓夢〉中出現的暗示研究》中認為,研究作家通過暗示的方法如何傳達小說的構成,具有重要的意義。因為作家常常把小說里面設置了障礙和霧氣,所以讀者經常不理解作家的真實目的,但通過作家的暗示才能明白。當時時代背景是高度的中央集權統治時期,文字獄很嚴重。由于《紅樓夢》是在對當時封建社會有批判見解和人道主義基礎上寫出來的小說,如果作家把批判和追求寫得明白的話,是肯定不容于世的。所以曹雪芹不但要回避文字獄,而且要使作品容易傳播,才使用了隱蔽的手法來創作。作家把《紅樓夢》的大綱安排在前五回中暗示著敘述很適當,以后的事情是前五回的次第展開,引起讀者的興趣并誘導其深思,才創造了生動的藝術效果。前五回中可見:第一,暗示分布很均衡;第二,暗示內埋伏的每回的內容各個獨立;第三,在第一回的暗示作用特別重要,是前五回中的序文;第四,起到復合的作用;第五,通過前五回的暗示能知道小說的主體和中心內容,主題是以現實批判的視角來暗示人生無常,中心內容是以賈寶玉和林黛玉的愛情悲劇的暗示和賈府沒落的暗示來分類,主要登場人物的命運的暗示從第六回以后展開。暗示的表現形態是:第一,從相異敘事主體來看,通過作家介入、啟示者的設定和局外者的視角等寫下來,變化多端;第二,表現手法上,適當插入以小示大、諧音字、真話假說、詩詞曲賦等手法,不但有多視角的暗示內容,而且有良好的觀感體驗。高旻喜認為作家在小說里預設了眾多的暗示,是預示紅樓夢的悲劇結局。這種悲劇性是封建社會的情況下必然的歸結。

      韓惠京寫的《〈紅樓夢〉的夢與象征性》,認為《紅樓夢》是以夢幻構圖為中心軸展開內容的作品,是把一塊石頭在人世之間經歷的事情寫成一部小說。作家用石頭的經歷來表現一場夢幻的過程,才在小說總體的構成中布滿了大大小小的夢,且相互間緊密聯系,起到相當重要的作用。

      高旻喜通過分析《紅樓夢》產生的時代背景是高度集權的君主專制,并有文字獄的頻繁發生,所以曹雪芹在《紅樓夢》中運用了象征手法。高氏看到了前五回在小說中的重要作用,前五回中第一回又起到重要的象征作用,并且分析了《紅樓夢》象征的具體表現手法。韓惠京則分析了夢幻在《紅樓夢》中的重要作用。

      五、《紅樓夢》中的人物形象塑造

      崔溶澈的《〈紅樓夢〉人物的命名藝術與意味分析》,提出曹雪芹是個語言的魔術師,他運用象征、比喻、對比等魔術藝術的手法,讓人嘆服。真正進入曹雪芹的藝術世界有幾種方法,尤其是登場人物的名字和名字蘊涵的意味到了令人吃驚的程度。在《紅樓夢》里登場的人物大概700多名[2],其中有姓名的人約300多名。曹雪芹一是用傳統的命名方式給他們命名,再就是用他自己獨特的方式來命名,從而使作品人物相當生動。主要人物的名字在作品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并隱含著人物間的關系,作者安排他們的名字跟主體和內容結合起來了。

      蔡禹錫在其博士論文《〈紅樓夢〉中王熙鳳的形象研究》中認為,在《紅樓夢》中,賈寶玉是為愛情悲劇而設,王熙鳳的命運與賈府浮沉相關。他分析了王熙鳳的聰明幽默的性格,將其專制管理型管家跟民主管理型的賈探春相對照,以其對賈府上下的態度,對嫡庶的想法,重視人治跟聰明賢德的平兒對照等。小說中王熙鳳主要為補天意識的形象,但描寫是否定的,表示對補天的幻滅的感覺?!都t樓夢》最偉大的藝術成就,是作家創造了鮮明的人物形象,通過形象塑造把傳統的平面人物發展到立體的人物加以描寫了,深度地描寫了人物的內心世界。這是繼承發展了古代小說人物塑造的成就,使人物形象描摹的藝術水平達到了最高的境界。

      蔡禹錫的博士論文另有《〈紅樓夢〉中尤三姐形象研究》、《〈紅樓夢〉中林黛玉的形象研究》、《〈紅樓夢〉中賈探春的形象研究》、《〈紅樓夢〉中關于人物描法試論》。其他相關研究有崔炳奎的《〈紅樓夢〉人物理解》,《〈紅樓夢〉感賞論》,《通過〈紅樓夢〉人物看到人生的藝術》等。

      六、《紅樓夢》的語言藝術

      崔炳奎在《〈紅樓夢〉的語言藝術美探究》中認為,因為語言是文學的表現道具,所以說文學是語言的藝術和第一要素。文學使用語言來創造形象、典型和性格,通過想象跟事物的形態反映現實的事件、自然景觀和思維的過程,才創造了藝術的形象,給讀者以深刻的影響。為了能產生這樣的影響必須使小說語言具有形象性、準確性和生動性,才能使文學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加強。他認為文學表現的道具——語言,要使用日常生活中活的語言,因為只有用提煉過的口語才會有生活感、生動感和較強的表現力。中國文學的語言藝術比他種語言美的要素要豐富得多。在《紅樓夢》中文學語言藝術格外突出,表現的生動性、準確性、趣味性方面,《紅樓夢》中都具備了。

      關于《紅樓夢》的語言藝術研究方面,李治翰有博士論文《〈紅樓夢〉之文學言語研究》。他以在120回本《紅樓夢》中的文學語言為研究對象,力圖以體系化的方式,綜合分析人物語言與敘述者語言的形式及功能。李治翰把他的論文分為三章:

      第一章,《紅樓夢》人物語言之一——人物對話研究。立足于“對話開始時的對話參與人數”和“對話結束時的對話參與人數”兩個基本點,以及“對話斷續”的重要因素,來區分《紅樓夢》文本里的七種對話類型,分析、說明《紅樓夢》文本里對話的發音形式及其功能。

      第二章,《紅樓夢》人物語言之二——獨白與內心獨白研究。獨白時的情境首先將自言自聽的獨白分成“有人聽”、“沒人聽”兩種類型,并以逼真行為標準分為獨白的“生活化”和“舞臺化”兩種表現方式。而沒有說出來的,存在于人的意識之中的內心獨白,按照敘述者的公開與否,分成“第一人稱”、“第三人稱”兩種類型;二是使用方法按照是否連續使用分成“單獨使用”、“連接使用”兩種類型。論文通過準確的數據分析,說明《紅樓夢》文本里獨白與內心獨白的使用情況,表現獨白與內心獨白在兩個部分的不同特點。

      第三章,《紅樓夢》的敘述者與敘述者語言研究。敘述者語言在小說中是相對于人物語言來說的,由敘述者發出的語言。他注目《紅樓夢》在敘述者與敘述方式上的轉化,即“敘述者與作家分離”以及“敘述者多角度復合敘述”來分析具有復合功能的《紅樓夢》的敘述者語言,以此證明它確實突破了中國小說的傳統敘事模式。他還分析了《紅樓夢》敘述者語言中的套語問題。

      李治翰另有關于《紅樓夢》語言研究的論文《〈紅樓夢〉與北京試論》、《〈紅樓夢〉中對話類型與發話形式》、《〈紅樓夢〉中心理言語考察》等。在《〈紅樓夢〉與北京試論》中,提到作家在第一回中:“我想歷來野史,皆蹈一轍,莫如我不借此套者,反倒新奇別致。”[3]5是闡明了在小說創作上,不想蹈襲現有的因習。李治翰提出,雖然作家沒有使用北京的地名,從第53回中賈府家人的舉動來看,讀者也能知道[3]724?!都t樓夢》中,賈府在北京生活,小說是用北京方言寫的,其中俗語使用多,起到很大的藝術作用。

      李載勝寫的《試論〈紅樓夢〉中的俗語運用》中,認為使用多量的俗語提高了作品的藝術效果。他研究關于在《紅樓夢》中作家使用俗語的狀況。中國現有的俗語是經過很長時間才形成的,這里反映了一般大眾的生活經驗,是有教訓、有智慧的語言結晶體。曹雪芹寫小說的時候費了許多的心血,花了很長時間,這特殊形式的俗語收集、整理、加工和整煉,產生了語言藝術的升華。李載勝將俗語使用的效果加以分類:第一是塑造人物,描寫他們的性格很生動;第二用來在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描寫;第三是起著內容的媒介作用;第四突出呈現作品的主題,還暗示內容開展。

      韓國關于《紅樓夢》的思想藝術成就,在結構、敘事、象征性、人物塑造和語言等方面廣有研究,在各自的方面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同時,也存在不足之處。作為世界紅學的一部分,韓國將來的紅學研究將會更加多樣和更為光明。

      [參考文獻]

      篇(10)

      二、中文專業辦學困境的癥結

      中文專業辦學困境的根本癥結在于它的學科理念:純文學觀念。純文學觀念從近代歐洲傳入。所謂的純文學指的是某類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審美文本,與之相應的純文學觀念相信文學作為客體本身具有獨立的價值,對其內在屬性及規律的研究遂構建為一門獨立的“文學”學科。近代中國大學的設立,是接受西方學科理念與學術理念的結果。1910年京師大學堂分科大學成立,“中國文學門”正式作為文科的一個教學建制,成為最早的中文系。一百年來,中文專業的課程設置時有衍變,但依據純文學的觀念開設文學課,編寫文學史,將文學作為獨立的學問進行研究乃是基本的傾向和趨勢。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以來,伴隨著對政治干預文學的抗拒和反撥,強調文學的非功利性,對文學審美屬性及內在規律的重視更成為文學研究的主流,大學中文專業的純文學性質進一步強化。概言之,百年中文專業教育已確立了以純文學觀念為根基的學科理念;在此基礎上,又形成了以學術研究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養模式。必須承認,這一學科理念的確立和人才培養模式的形成,有其學理的、歷史的合理性。一方面,純文學的理念固然偏離了傳統文學經世致用的精神,學術研究的模式也背離了傳統文學吟詠情性的傳統,但是,作為它山之石,這兩者都不失為我國文學傳統的有益補充。另一方面,從近代特定的歷史背景看,大學中文專業的設立,固然是基于西方學科觀念、學術理念的引進,但彼時中國知識界仍綿延籠罩著“尚文”的文化傳統,能夠進入大學接受西式學術教育的,多是浸過四書五經、辭章帖括,舊學根基扎實的學人。有此文化傳統作為根基,再加上西方觀念和理念的沖擊訓練,故而大學中文教育所培養的這一代學人,得益于中西古今學問的匯通,無論是辭章創作還是學術研究都成績斐然。但是,到了21世紀的今天,重新審視討論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不得不面對這樣的現實:第一,中國文化傳統經過百年簸蕩摧殘,已瀕于學絕道衰,文脈中斷,進入大學接受中文教育的學子,其文學文化根基之浮淺可想而知。缺乏扎實的基礎而奢談中國文學研究,未免不切實際而淪為空中樓閣。第二,原來立足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已進入大眾化教育階段,研究型人才的培養已讓位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正趨向于應用型人才培養,由擴招造成的巨大就業壓力,更強化了學生對實用技能的需求。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如死抱純文學的學科理念,以研究型的課程體系、教材、教法培養人才,就難免膠柱鼓瑟了。純文學觀念下的中文專業,其局限和缺陷已經顯而易見。下面不妨從就業的角度略為分析。

      教育的功效,無非落實為知識、技能、人格素養三方面。依照純文學觀念、研究型理念所培養的中文本科人才,其知識優勢在于較為系統的文學知識和理論素養,但這些知識和理論只有學術價值,沒有多少實用性。學生即使具備了從事文學研究或文學評論的基礎,可以從事教學科研工作,但要在高?;蛭膶W研究機構獲取職位,還必須通過考研的途徑,獲得碩士博士學位后才具備入職條件,因而這一就業方向對絕大多數本科畢業生并不現實。至于要任職中小學語文教師,則涉及教學技能素質的問題,需要兼修師范課程。況且依目前的就業形勢,中小學語文教師職位有限,競爭性也不小,許多師范專業的學生也未必能輕易入職。中文專業更廣闊的就業天地,在公務員、文秘、媒體、出版社、企事業單位文員,包括企劃、廣告等職位領域。與其它專業相比,中文學生在這些職場上的競爭力應該表現為較強的寫作能力和較為豐厚的人文素養兩方面,主要適于從事文案和人事工作。但是,純文學方面的技能和素養,在實際工作中往往學非所用,不能滿足職業的要求:技能方面,中文學生的寫作技能傾向于文學寫作而非實用寫作,往往有文采而不切實,多數文案工作并不需要華麗的文采;素質方面,純文學強調情感性精神性,它所滋養的人文素質未免偏狹,許多學生缺乏廣闊的社會文化知識,缺乏閱讀人生、介入社會、批判現實的能力,往往有情感無思想,講精神不實際,在職場競爭中其專業優勢實在有限。純文學對人類精神世界的審美性探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價值和意義,但也不必諱言,純文學因而也是“小眾”的文學,適于少數人的研究。純文學觀念下的中文專業,在本質上是培養精神貴族的專業,實際上也就是小眾專業。正是這一局限性,在大學擴招,高等教育大眾化,本科人才傾向于應用型的今天,缺乏實用性的狹隘的純文學觀念已經成為限制、束縛中文專業發展的瓶頸。

      三、中文專業辦學的出路

      只有突破純文學,回歸大文學傳統,依據大文學觀念重鑄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用以指導人才培養,才是中文專業辦學的根本出路。大文學是我國綿延幾千年的文學傳統。所謂文,其起點一方面出于紋身之“文”,甲骨文的“文”字,“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畫之紋飾,故以紋身之文為文”①;一方面出于形文之“文”,《周易•系辭》:“物相雜,故曰文?!薄墩f文解字》謂“文,錯畫也,象交文?!蔽募仁侨祟悓ψ陨砩谋磉_姿式,又是人類對自然世界的把握方式。對于個人,文包括“容之文”、“辭之文”、“德之文”②幾個層面;對于大群,文等同于文化、文明,故“文”該攝一切人文。人文可籍由各種物質的、制度的、精神的方式呈現,人文訴諸文字的表達,講求法式規律,故謂之文學③。廣義的文學泛指一切有人文價值的文獻;狹義的文學,則指講究情采聲韻之美的作品。講究情采聲韻之美的文學,不僅有表現情性的純文學,也有干預現實的政教文學,還有大量與日用生活相關的實用文字。從研究的角度說,文學的根源和意義基于“文”,是人文的表達和體現。文學的特殊性就在于通過文字達成對人文的理解和表達,故而學習研究文學,其終極價值和意義也在于對人文的理解和表達。古典中國的這一文學大統,立足生命主體,介入社會現實,貫通大群文化,較諸封閉自足的精神性的純文學,具有明顯的開放性和適用性,它既包容純文學,又重視文學在社會人生中的實用功能。以大文學作為中文專業的學科理念,則大文學的性質決定了這種文學教育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征和要求:

      1.在知識類型上,文學教育既是通才教育,又是專才教育。所謂通,指它所培養的人才具有人文通識;所謂專,指它培養的人才對本民族的語言文字有較強的理解應用能力。通而能專,這是文學專業較諸其他專業的特殊性所在,也是通常所說的人文性與工具性的統一。較諸純文學理念,大文學理念所培養的人才具有更廣闊的人文視野,是真正的通識型教育。

      2.在能力要求方面,大文學教育理念,既涵蓋文學文獻的解讀與研究能力的培養,更強調社會生活以及職場所需的語言文字表達能力的培養;既可以吟詠情性,更傾向于社會實用。

      3.在人格培養方面,大文學的教育理念不僅要求教育對象有深厚的人文素養,更重視這種人文素養的外在展現,即“文”在“言文”與“容文”的落實,是全面的素質型教育。依照大文學的理念,現有中文專業的課程體系就有必要重構。大文學的外延不僅包括純文學、實用文學,也包括一切人文社會科學、甚至自然科學等的著作。大學中文教育,當然不可能讓學生博通一切,但不妨在原來的語言類和文學類基礎上,增加人文通識類作為專業的核心課程。這類課程主要為人文類原典,還應包括部分社會科學及自然科學的通論性課程等。這樣,中文專業所培養的人才,在人文知識素養上也就較為全面了。此外,依據“文”的實質,所謂的人文素養,還應貫徹落實為個體的人格修養,這就需要設立修身實踐類課程,包括培養“容文”的禮儀風度,訓練“言文”的言語論辯,以及旨在培養學生社會實踐能力等的課程。

      篇(11)

      1.白族民歌

      有關大理白族民歌的作品集、論文等,成果豐富、異彩紛呈。主要有:專著《大理白族民歌概述》②、《白族音樂志》③等,論文《白族民間敘事歌的藝術特色》④、《從文化人類學視野看白族民歌》⑤等,這些專著或學術論文⑥的出版及發表,對于白族民歌的保護與傳承無疑是非常重要的。

      2.白族曲藝音樂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曲藝音樂是大本曲。關于白族大本曲的研究,主要有以下成果: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收集、整理、編寫的《大本曲音樂》(禾雨編)、《白族大本曲音樂》⑦、《學術史視界中的白族大本曲》⑧等⑨。另外,有關白族大本曲的保護和傳承⑩的課題正在研究過程中,筆者也將密切關注其階段性的富有學術價值的研究成果。

      3.白族戲曲音樂

      白族古典戲曲名為吹吹腔,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初期吹吹腔改稱白劇。白劇是在白族吹吹腔、大本曲兩種聲腔系統基礎上綜合發展而成的地方戲劇。在學術界的研究頗有成果,據筆者目前所見資料,有《白族吹吹腔音樂概述》{11}、《白族吹吹腔唱腔初探》{12}、《白劇音樂的回顧與思考》{13}、《論白族白劇音樂的形成和發展》{14}等文{15}可見。

      4.白族器樂音樂

      白族最有代表性的民間樂器當數龍頭三弦和嗩吶。對于白族代表樂器的研究,目前成果還是比較豐富的,如:《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間器樂概述》{16}、《白族嗩吶與白族民俗活動》{17}、《白族八角鼓的演變》{18}等{19},這些論文的發表,使學界對于白族樂器及器樂的了解更加深入。

      5.白族歌舞音樂

      對于白族歌舞音樂的保護與傳承,在學術界的關注主要有:《簡論白族霸王鞭舞》{20}、《云南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現狀調查及保護建議》{21}、《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22}等{23}。

      6.宗教音樂

      過去大多數白族人信仰佛教,同時也奉祀“本主”(即歷史人物和民間傳說故事中的英雄)。與佛教(包括道教、儒教)活動有關的音樂有“洞經音樂”,在本主節活動中主要是邀請白族民間曲藝藝人彈唱大本曲。

      對于大理“洞經音樂”的調查與研究,主要有《大理洞經音樂》{24}、《古樂遺韻——云南大理洞經音樂文化揭秘》{25}、《劍川洞經音樂調查》{26}、《略談白族洞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27}等{28}。其它關于白族宗教音樂研究的成果還有:《白族本主祭祀活動中的音樂文化》{29}、《民間儀式中的女性角色、音樂行為及其象征意義——以中國白族“祭本主”儀式音樂為例》{30}等{31}。這些研究對于大理白族的宗教音樂的保護與傳承起到了很好的推動作用。

      二、成果綜述

      縱觀上述的研究成果,筆者認為,存在如下特點:

      1.對于白族傳統音樂本體研究的成果不足

      所謂音樂本體,即指音樂的旋律、曲調、和聲、曲式等。在現有研究成果中,這方面的問題非常突出。較多的研究滿足于對白族傳統音樂中某類音樂或某地區的音樂作泛泛的介紹或基礎性的資料梳理工作,沒有典型曲例,更沒有音樂分析。如果我們對于一些正在面臨消失的傳統音樂文化的研究始終深入不到音樂本身,不研究音樂,只介紹大概情況,只滿足于音樂形態的最表層描述,那么對于該種音樂文化被保護和傳承的價值及作用就微乎其微了。

      2.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的史料發掘及研究的成果不足

      黃翔鵬先生說過:“傳統是一條河流?!睔v史音樂學與民族音樂學的研究在早些年就已經有了不少學術交叉后取得的豐碩成果。但是目前對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對于其歷史發展問題關注得非常少,或者說,有關其歷史發展的情況多數人云亦云,真正下功夫花時間研究史料的人少之又少。當然,民族音樂學有其自身的研究對象及特點,但是,如果能意識到這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完善,相信會對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帶來新的思路。

      3.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的田野調查的“體驗性”和“敘事性”研究的成果缺失

      目前的民族音樂學對于田野調查的理解,早已不再滿足于把“田野”僅僅當作資料收集的場所,而更多的是描述研究者在田野作業中對于“共時”現狀描述的“平面史敘述模式”的反省,即追求一種跨文化的理解,希望田野調查后的研究具有更多“體驗性”和“敘事性”的表述。這種新的民族音樂學的研究方法或稱觀念,在目前的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中顯然還沒有體現出來,這就為我們以后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角度。

      4.對于白族傳統音樂目前的發展現狀研究的成果不足

      白族傳統音樂和其他的民族音樂一樣,在這個飛速發展的時代,正在經歷著從音樂思維方式、傳承方式、表達方式和音樂制度、活動場合、傳播要求等的具體行為方式和文化方式的改變。那么,都發生了哪些改變,發生這些改變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我們又該如何面對這些改變?筆者認為,這些問題都是值得學界關注和研究的。甚至還可以由此引申出,我們在當地的中小學及高校的音樂教育中,對白族傳統音樂的保護和傳承做了哪些具體工作,又有哪些需要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以上種種,都應該納入到我們的研究視野中來。

      三、結語

      結合白族音樂研究這二十多年的回顧來看,上世紀“八十年代以前是白族音樂的探索期,八十年代為白族音樂研究的起步階段,九十年代是白族音樂研究走向成熟的階段,二十一世紀以來則是白族音樂研究方法多元化的階段。這一學術研究上的特征也是與整個現代民族音樂學在中國所經歷的發展階段是一致的”。{32}二十多年來,正是有了我們許許多多前輩學者數十年如一日地為云南大理地區白族傳統音樂的挖掘、搶救及理論建設、含辛茹苦、忘我耕耘,才奠定了今日堅實的工作基礎。同時,當我們為目前已取得的成果而興高采烈時,也應關注到這樣的現狀:不少珍貴的音樂遺產正隨著其賴以生存的文化土壤的改變和一些老藝人的逝去而佚失,因此,我們對民族音樂包括白族音樂的考察、采集、整理、保護等工作遠未結束。筆者深信,在扎實的田野工作的基礎上,白族傳統音樂的研究工作會與中國其他少數民族傳統音樂的研究一樣,將迎來碩果累累的明天。

      注釋:

      ①楊秀,趙全勝。對少數民族地區高校引入本土民族民間音樂教學內容的思考——以大理白族民間音樂引入高校課堂為例[J].人民音樂,2008.

      ②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樂,1987,4.

      ③伍國棟.白族音樂志[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1.

      ④趙全勝.白族民間敘事歌的藝術特色[J].音樂探索,2006,3.

      ⑤馮洋.從文化人類學視野看白族民歌[J].2008年人文社會科學專輯,第34卷.

      ⑥關于大理白族民歌的研究成果還有:

      李晴海.大理白族民歌概述[J].民族音樂,1987,4.

      段壽桃.白族打歌及其他[M].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張文,陳瑞鴻主編.石寶山傳統白曲集錦[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5.

      趙寬仁.白族的音樂[J].人民音樂,1961,11.

      李晴海.西山白族風情與“西山白族調”[J].音樂初探,1985,2.

      饒峻妮,饒峻姝.略論大理白族情歌中的白由超越性[J].大理學院學報,2009,5.

      趙懷仁.論白族民歌曲調的憂傷色彩[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社版),2007.

      楊秀.大理白族原生態民歌的音樂特性[J].民族音樂,2008,3.

      ⑦大理市文聯等編.白族大本曲音樂[M].云南民族出版社,1986,4.

      ⑧董秀團.學術史視界中的白族大本曲[J].思想戰線,2004,4.

      ⑨此類成果還包括有:楊亮才.談白族大本曲[J].中央民族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85,2.

      伊銓.論大本曲之“三腔”白族傳統曲藝大本曲的三腔介紹[J].民族音樂,1987.

      李晴海.白族民間大本曲概述[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1996,4.

      丁慧.云南白族大本曲的音樂特征[J].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2009,1.

      楊紅斌.大理白族民間音樂的類型及表現形式[J].民族音樂,2008,3.

      ⑩張濤.省級在研課題.白族大本曲的保護和傳承.

      {11}張紹奎.白族吹吹腔音樂概述[J].民族音樂,1987,2.

      {12}寇邦平.白族吹吹腔初探[J].民族藝術研究,1988,5.

      {13}李晴海.白劇音樂的回顧與思考[J].民族藝術研究,1989,5.

      {14}傅媛蕾.論白族白劇音樂的形成和發展[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

      {15}其他還有:蔣菁.白劇望夫云的音樂成就[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88,2.

      尹銓.白劇音樂發展之我見[J].民族藝術研究,1988,3.

      楊曉凡,馬永康主編.白劇風采[M].內部資料,2006.

      丁慧.云南白劇“吹吹腔”夕與高腔、昆曲的淵源關系[J].云南藝術學院學報,2007,1.

      {16}李洋.大理白族自治州民族民間器樂概述[J].民族藝術研究,2000,3.

      {17}趙全勝.白族嗩吶與白族民俗活動[J].大理學院學報,2009,1.

      {18}楊紅斌.白族八角鼓的演變[J].民族音樂,2008,3.

      {19}此類研究還包括:楊育民.大理、洱源地區白族民間嗩吶樂曲調式初探.民族音樂,1984,5.

      馬建強.云龍白族嗩吶及其音樂形態探析[J].民族藝術研究,2001,6.

      黃錦華.白族嗩吶鑼鼓樂淺探[J].民族藝術研究,1999,4.

      徐傲丹,吳永貴.白族吹打樂探究[J].民族音樂,2008,4.

      {20}石裕祖.簡論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藝術研究,1989,6.

      {21}潘曉敏,山雨彤.云南白族“霸王鞭舞”傳承現狀調查及保護建議[J].曲靖師范學院學報,2008,2.

      {22}孫淼.白族霸王鞭舞的文化透析[J].中華文化畫報.

      {23}此類成果還包括有:石裕祖.簡論白族霸王鞭舞[J].民族藝術研究,1989,6.

      羊雪芳.劍川白族民間舞蹈藝術與生活的關系[J].民族藝術研究,1999,5.

      聶乾先.關于白族舞蹈——從大型白族歌舞《玉洱銀蒼》說開去[J].民族藝術研究,2001,1.

      聶乾先.“白族打歌《考略》與《質疑》”之我見[J].民族藝術研究,2001,1.

      {24}大理市下關文化館.大理洞經音樂[M].云南人民出版社,1990.

      {25}何顯耀.古樂遺韻——云南大理洞經音樂文化揭秘[M].云南民族出版社,2002.

      {26}羊雪芳.劍川洞經音樂調查[J].云嶺歌聲,2003,4.

      {27}張文.略談白族洞經音樂的繼承與發展[J].音樂探索,2003,1.

      {28}還有:羅明輝.關于洞經音樂問題的探討[J].中央音樂學院學報,1999,4.

      {29}楊明高.白族本主祭祀活動中的音樂文化[J].藝術探索,1997,S1.

      {30}周凱模.民間儀式中的女性角色、音樂行為及其象征意義——以中國白族“祭本主”儀式音樂為例[J].音樂藝術,2005,1.

      {31}此類成果還有:石裕祖.大理地區白族佛教樂舞縱橫考[M].云南省民族藝術研究所編.云南民族舞蹈論集.1990.

      張逾.白族阿吒力佛教樂舞[J]民族藝術,1998,1.

      石裕祖.白族巫舞及其流變[J].民族藝術研究,1998,3.

      {32}楊曦帆.民族音樂學視野下的白族音樂研究[J].民族藝術研究,2009,2.

      參考文獻:

      [1]吳學源編著.滇音薈談——云南民族音樂[M].云南教育出版社,2000.

      [2]田聯韜主編.中國少數民族傳統音樂(上)[M].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2001.

      [3]李晴海.“白族音樂”——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M].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89.

      [4]蕭梅.田野萍蹤[M].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5]洛秦.音樂人類學的中國實踐與經驗的反思和發展構想(上)[J].音樂藝術,2009,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精品va无码一区二区| 久久国产乱子伦免费精品| 亚洲av无码乱码国产精品 | 国产精品熟女福利久久AV|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直播|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aaa级精品久久久国产片| 亚洲精品制服丝袜四区| 久久久久国产精品麻豆AR影院| 精品国产福利久久久| 小辣椒福利视频精品导航| 久久99精品国产麻豆婷婷| 91精品国产综合久久四虎久久无码一级 | 国产精品后入内射日本在线观看| 麻豆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日本久久久精品中文字幕|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3 | 免费精品久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 亚洲国产精品一区二区第一页免| 国产精品99| 91探花国产综合在线精品| 午夜精品美女自拍福到在线| 久久国产成人精品麻豆| 99久久久精品免费观看国产| 精品久久久久久无码中文字幕一区| 亚洲高清专区日韩精品|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亚洲国产精品日韩| 香蕉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宅男自| 欧美精品黑人粗大欧| 久久这里有精品视频| 欧美亚洲精品中文字幕乱码免费高清| 精品国产午夜福利在线观看| 久久se精品一区二区影院|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日本精品视频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在线视频| 欧美精品福利在线视频 | 久久久久久噜噜精品免费直播| 国产精品天干天干在线综合| 国产精品亚洲综合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