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經濟發展的類型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現以英國工業革命為例進行說明。19世紀中期,英國經濟發展很快,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被稱為“世界工場”。正是因為當時的英國和其他國家相比最為充分地具備了工業革命發生所需要的種種條件,所以工業革命就首先在英國發生了。而工業革命所需要的條件,通過上例,我們又可以把它初步概括為資本(資金)、技術、勞動力、資源、市場、政治環境條件六個要素,這實際上也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必須具備的六大要素。但這一特征目前僅能看作“個例”,是否可稱為“規律”,尚需做進一步的驗證。
以美國為例,19世紀晚期,美國成為工業發展最為迅速的國家。關于美國經濟快速發展的原因,教材是這樣論述的:“美國幅員遼闊,地理環境優越,資源豐富;西部領土的開發,為美國提供了更為豐富的原料和更為廣大的國內市場;源源而來的歐亞移民,不僅為美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充足的勞動力,而且帶來了必要的技術和經驗;內戰后的美國政治相對穩定,大量歐洲資本涌入。這一切都促進了美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边@段話說明了美國這一時期經濟快速發展有四點原因,對四點原因逐一提煉、簡化,會發現,這里說的仍是六大要素,把它們按順序排列出來,分別是資源、市場、勞動力、技術、政治環境、資本(資金)要素。
再看一個中國史的例子。明清時期,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關于原因,教材是這樣表述的:“究其原因,是腐朽的封建制度嚴重地阻礙著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農民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極端貧困,無力從市場上購買手工業品;地主和富商將賺來的錢大量買房置地,嚴重影響到手工業的擴大再生產;封建國家設立眾多關卡,對商品征收重稅,并嚴格限制手工業生產規模;清政府實行閉關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貿易?!边@一段文字分別說的是:國內市場狹小(農民貧困);擴大再生產的資金不足(資金用到買房置地上);國家政策(對內“重農抑商”,對外“閉關鎖國”);閉關鎖國政策的推行,不僅使產品缺乏必要的國外市場,而且阻礙了中外文化技術的交流,從而不利于生產技術的進步。因此這里說的仍然是六大要素。
通過對以上諸多例子的分析,現在我們基本上可以認定,這六個方面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必須具備的六大要素,六大要素共同制約著經濟的發展。這是教材在對有關這一方面的問題進行論述時的規律。
為使大家對這一規律的認識和應用更具體、更明確,下面我們對六大要素分別作進一步的分析:
(1)政治環境要素,包括國內、國際兩方面。一般而言,國內政治環境涉及到國家政權的性質、政策的傾向性、政策的連續性、政策與國情的適合程度、社會環境的穩定程度、國家統一與分裂狀況以及國家力量的大小、強弱等方面。國際環境包括國家力量的大小、國家外交狀況、周邊環境以及國際形勢的影響等。
(2)市場要素,包括國內、國外兩個市場,二者都受當時、當地消費習慣、消費水平等因素的影響。其中,國外市場的有無與大小,與國家對外政策的傾向以及國力的大小都有關系。有些國家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有些國家實行對外開放政策,對外開放政策又分為友好的對外開放和對外侵略擴張政策兩類。
(3)資源要素,一般而言,包括原料和燃料兩大部分,主要涉及到二者的有無與多少的問題。
(4)技術要素,主要指社會科技發展水平及其在生產中實際應用的程度。這又取決于多種因素(這一問題特別復雜,如19世紀晚期的英國與日本的技術狀況)。
(5)資本要素,主要指資金的多少與資金的使用方向。無論是原料、燃料的購買,還是技術的開發(或引進)、推廣,還是勞動力的雇傭等等,都需要大量的資金。
(6)勞動力要素,主要包括勞動力數量的多少和素質的高低兩個方面。從數量上看,一個國家和地區在一定經濟發展階段內所需要的勞動力數量是一定的;從對勞動力素質的要求上看,科技越發達,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高。素質的高低又與教育的發展程度以及人們的行為習慣有關。
這是一個比較普遍的規律,高考歷史復習中,這一規律有助于大家對下列常見知識點的記憶,這一規律還有助于大家對以下知識點的理解:英國圈地運動對英國資本主義發展的影響;法國小農土地所有制對經濟發展的影響;為什么說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有利于資本主義的發展等等。
傳統型 包括農產品直接利用型和農作過程利用型兩類。由于很多農業和農作的生產過程不為城市人所知,因此,展示農產品生產和農作過程(特別是一些特色農產品生產過程)可吸引相當的城市人。可由農民進行那些傳統和現代的農作過程表演,供游客觀賞;也可由游客親自采摘果實或在農民指導下直接參與一些簡單的農作過程勞動。
農村文化利用型 可利用的是兩種形態。一是地域文化,二是歷史文化。地域文化,即具有山區特色的農業文化和農家生活文化;歷史文化,即幾千年來的文化積淀,融進旅游休閑農業,讓游客在田園風光里既得到物質享受,又獲得文化享受,可以成為旅游休閑農業的一大特色。
科技型 是將現代高科技手段和農業結合發展的休閑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的類型和內涵都相當豐富,隨著高新技術滲入農業,科技型休閑農業將是最吸引人的。例如,基因農業是很多人不熟悉的,利用人們的好奇心理,用基因方法生產出的馬鈴薯、番茄又大又好,同時還能普及基因科學知識。
2、我國休閑農業的經營類型
根據上文表述的流行模式,我國休閑農業大致可分為下列經營類型:
觀光農園 包括成熟的果園、花圃、菜園、茶園等經營范圍,提供給游客入內摘果、拔菜、賞花、購買及參與生產等活動,享受田園樂趣。
科技農園 以農業生產為主,向游客展現農業科學技術、把高科技引入農業并與旅游業相結合的新型休閑農業經營,如農技博物館、基因農場、生物工程、溫室栽培、陽光農園等。
生態教育 以自然生態保護為目的兼具教育功能而發展的休閑農業經營形態,如生態農園、有機農園、戶外渡假住宿、戶外野餐活動等。
鄉野畜牧 以圈養或畜牧方式飼養牛、羊、馬、雞、鵝等家畜,規劃放牧、擠牛乳、剪羊毛、捉小豬、抓土雞、坐牛車、騎馬等活動。
農莊民宿 在農村地區規劃具有農村特色的建筑物供游客休息、住宿,并且提供具有鄉土特色的餐飲,讓游客體驗農民的生活形態,并享用新鮮農特產品的經營,如一般農莊、自然修養村、漁村、民俗村等。
民俗旅游 利用農村特有的文化和風俗作為休閑農業活動的內容,如農村民俗文化館、鄉村博物館、農產品生產作坊、民俗古跡、地方人文歷史、鄉村居民建筑、體驗農家生活等。
漁業風情 把漁業資源和休閑、旅游、觀光及海洋知識的傳授有機地結合起來,利用水域資源發展休閑漁業等活動,如溪邊垂釣、岸釣、船釣、體驗漁村生活、讓游客直接參與捕撈作業。
3、我國發展休閑農業的意義
有利于提高勞動者素質和縮小城鄉差別 休閑農業對農業生產和經營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需要掌握農業科技的工程技術人員,更需要高層次、復合型的管理人才。同時,通過其示范和推廣作用,能夠帶動整個地區的農業和農村經濟發展,縮小城鄉差別。
有利于吸納、接收和傳播科學技術 促進區域經濟,發展以農業為基礎,以旅游為媒介招來八方賓朋不僅為本地區帶來大量服務收入,而且會帶來經濟科技信息的交流與合作機會,有利于科學技術的傳播和接收。由技術變革所產生的新的生產要素已成為農業增產增收的主要源泉。休閑觀光農業廣泛地采用各種高新技術,可以大規模提高農產品產量和質量,大幅度增加產品的附加值。
有利于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 由于休閑農業屬勞動密集型產業,且投入不多,就業成本低,因此,開發旅游農業資源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提供了方向。因此能帶動農村地區第三產業的發展,從而能吸納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這將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剩余勞動力的就業問題。
近年來,由于電子信息技術和網絡經營的廣泛應用,網上購物成為時尚潮流,網上書店也順勢快速發展。相比實體書店而言,網絡書店的發展呈現出諸多顯著特性,如全面的圖書查詢信息功能,齊全的圖書品種,方便快捷的配送服務,低廉的銷售價格,直接準確的數據積累,靈活多樣的宣傳營銷平臺,先進的互聯網技術,以及完善的售后服務等等。本文將對我國網絡書店的經營狀況進行簡要分析和掃描,并從書業出版發行企業的角度探討網絡書店建設和發展所帶來的啟示。
一、當前我國網絡書店的主要發展類型
目前,我國網絡書店的經營主體眾多,經營內容各異,經營方式也各有千秋。經營主體是指網絡書店的建設和擁有者,其特點影響和決定著網絡書店的運營戰略和發展方向。盡管書業內的經營主體建立網絡書店有較多有利條件,但實際上,目前我國書業外的經營主體所建立的網絡書店市場影響力更大,發展勢頭更快。如京東商場、蘇寧易購開展網上售書業務,以低價競爭方式在圖書市場引起廣泛關注。經營內容是指網絡書店的經營產品,主要指不同載體的閱讀產品,包括圖書、電子書或者數字閱讀平臺的區分。經營方式是指網絡書店經營的具體形式,主要是從出版商與消費者的渠道構成類型進行劃分。
按經營主體分類,可分為由運營商、書業出版發行企業和信息提供商等建立的網絡書店。運營商設立的網絡書店,如當當網、亞馬遜中國網、京東商城等。這類網絡書店的特點是以網絡渠道作為銷售推廣平臺,銷售紙質圖書,具有較大的市場影響力和品牌號召力,在多年的市場競爭和發展中,這類網站一般具備較成熟的結算體系、物流配送系統和信息管理系統。當當網和亞馬遜中國網是國內兩大主要購書網站,讀者認同度較高。
書業出版發行企業(出版社和書店)設立的網絡書店,如博庫書城網、北發圖書網、九九讀書人、九月網、閱達網,以及其他各出版社和書城自辦的網絡書店等。這類網上書店的特點是以其自身出版或者經營的圖書商品作為主要依托,以銷售或者推廣圖書為主營業務。其中大部分出版社的網絡書店也是自身形象宣傳和展示的平臺。一部分出版社或者出版集團的網絡書店還專門設有電子書閱讀頻道。
信息提供商設立的網絡書店(頻道),如盛大文學的云中書城,方正出版的蕃薯網,新浪、搜狐和騰訊等門戶網站的讀書頻道,中國移動閱讀網,中國天翼閱讀網等。這類網絡書店的特點是主要由信息提供商設立,以提供圖書的網上閱讀為主要內容,或者以發展數字圖書的付費閱讀業務作為經營方向。
按經營內容分類,可分為紙質圖書銷售、電子類閱讀器銷售、數字出版閱讀等類型的網絡書店。紙質圖書銷售是大多數網絡書店主要的經營對象。特別是紅泥巴網、孔夫子舊書網等以專業性、個性化的圖書內容經營而獲得讀者的特別關注。此外,出版發行企業在淘寶網上開設的網店則是充分借助書業外專業平臺,以低成本費用投入的方式宣傳和促銷圖書。如四川、山東、江蘇等省的新華書店在淘寶網上均開設網店,此舉拓展了書業企業網上營銷的新形式。
電子類閱讀器銷售是網絡書店應對數字出版實施經營轉型而出現的產品形式。如湖南省新華書店的閱達網銷售點讀筆、盛大文學的云中書城銷售錦書閱讀器、漢王科技的漢王書城銷售電子書等就是以電子類閱讀器為主要經營業務。
數字出版閱讀主要指信息提供網以數字出版免費或者付費閱讀方式作為經營內容的網絡書店類型。這種閱讀完全不依賴于書本,也不依賴于電子書(閱讀器),而是直接以數字內容和信息作為閱讀消費對象,以在網絡上或者手機上進行免費或付費閱讀方式作為經營內容,最終向網絡閱讀和數字出版產業鏈方向發展。
按經營方式分類,可分為B2B型、B2C型以及B2B和B2C混合型網絡書店。B2B型模式是從企業到企業(出版社到批發商、出版社到書店、批發商到書店等)的商務模式,又稱為“圖書交易平臺”、“電子中盤”。如部分出版社(集團)建設的網上批發平臺。該模式使書業企業清晰掌握供需信息和財務狀況,實現新書與可供書目信息的適時、網上查書、網上訂貨、網上余缺調劑等多種業務功能,從而有助于減少書業企業的圖書庫存、降低成本、擴大市場、提高效益。
B2C型模式是從企業直接到消費者的商務模式。主要是指為數眾多的圖書網上零售店。如當當網、書業出版發行企業的網上書店等。該類型網上書店為消費者提供了科學的商品分類、直觀的網站導航、智能的查詢系統和便捷的流程。
B2B和B2C混合型是整合了B2B、B2C模式后的出版社——批發商——書店——讀者的全程電子商務模式。如博庫書城網上書店兼具圖書批發和零售業務。這種模式的網上書店作為交易的平臺和交流的中心,通過信息化的集成方式,提供從出版到發行直至零售的各種服務,有利于經營者之間高度協作來實現信息與商業機會的共享,同時也能直接面對廣大終端消費者,從而有效開展各項圖書交易活動[1]。
二、出版發行企業的網絡書店建設和發展路徑
結合實際,進行網絡書店建設類型和模式的科學定位。作為書業企業,其網絡書店的建設可從經營內容和經營方式等方面進行科學分析和合理定位。網絡書店可以做圖書營銷平臺,也可做電子閱讀器、數字內容的閱讀平臺。同時,不同的經營模式也可作出有針對性的選擇。這主要取決于書業企業所擬定的發展戰略和目標。總的來說,書業企業網絡書店建設定位的基本要求是:要進行周密的市場調查和分析,找準自身有效的切入點;要有明確的經營目標,易為讀者所認同;要順應網絡時代的特點,能逐步發展成為有效的經營模式;要符合一定網絡人群的使用需要,以建立較高忠誠度的客戶關系體系。
創新經營,打造具有鮮明個性和特色的網絡書店。目前,部分書業企業的網上書店建設在內容和服務方面存在著誤區,如有的書店網站出版信息、書業動態,有的則介紹實體書店的近期活動、獲獎消息等,其網站建設的出發點不單純是一個網上書店,同時也是為實體書店建設的消息和企業宣傳的平臺,實際上,這些內容分散了讀者的注意力,不利于讀者直接獲取購書信息,也影響網上購書行為的快速順利進行。
書業企業的網上書店建設要在網站內容和服務方面創新經營形式,廣泛借鑒一般購物網站的成功經驗和成熟模式,打造具有鮮明個性和特色的網絡書店。如豆瓣網在讀者評書和互動社區方面加大建設,從而區別于當當網等購書網站的發展模式,有其獨到創新之處,在特定范圍內的購書讀者中獲得特別的青睞[2]。還有如孔夫子舊書網、兒童圖書類紅泥巴網等網絡書店皆是以其鮮明的特色在讀者市場中具有較高的知名度。
強化品牌,積極應用和創新網絡營銷的經營方式。與實體新華書店在讀者心中的品牌影響相比,大多數書業企業的網絡書店不被廣大讀者所知曉是一個現實問題。對此,書業企業的網上書店要加大宣傳力度,打造品牌,通過廣泛的讀書活動或者促銷推廣方式,使其在眾多網絡書店中脫穎而出。網絡書店的營銷活動要結合實體書店同時開展,將實體書店的品牌影響力移植到網站上來,從而強化讀者對網絡書店的認同感。
出版發行企業的網絡書店多數定位于圖書產品的推廣和銷售。可通過在線推廣形式,開展多種形式的宣傳和促銷活動。隨著上網人群的不斷增長,網絡書店將吸引更多的消費者,其舉辦的在線讀書、講座、研討、書介等活動將逐步成為經常化的數字化閱讀和學習方式,網絡書店借此可以提高市場地位,打造良好的品牌特色和企業形象[3]。同時,網絡書店對于書業以外行業的網絡營銷方式也要積極借鑒和應用。如團購網發展迅速,證明網上團購的市場潛力很大。因此,網絡書店可科學應用和創新經營方式,如網絡上的圖書團購、限時供應、秒殺、拍賣等銷售方式,以有效提高網絡書店的營銷能力。
參考文獻:
[1]宋鴻,王漢棟.博庫書城的經驗[EB/OL].上海情報服務平臺istis.省略,2006,7.
[2]彭蘭.網上社區個案研究——豆瓣網[J].中國新聞傳播學評論,2007(6).
綜合交通樞紐,一般指交通網絡的中樞或重要節點,是載運工具流產生、匯集、交匯的關鍵區域,在研究和具體應用上,綜合交通樞紐有微觀和宏觀之分。微觀的綜合交通樞紐概念主要指銜接多種交通方式、承擔運輸作業相關功能的場站和設施。宏觀的綜合交通樞紐指交通網絡的交會城市或某一區域范圍,具有一定的地域性概念。
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是綜合交通樞紐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指以航空貨運為主導,匯集多種運輸方式,在全球航空運輸網絡中具有重要中轉集疏功能的機場。由于研究目的是為河南省構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在政策和操作上提供參考,因此側重于微觀層面的分析和比較。
當前,除北、上、廣、深等全國性中心城市外,其他區域性中心城市也都在積極推進國際航空樞紐建設,并且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多數機場有重客輕貨的傾向,對航空貨運發展還缺乏較為系統的研究和支持,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我國航空物流企業的發展。因此,深入研究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發展經驗和啟示,促進鄭州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建設,對加強河南省對外開放、轉變發展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二、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分類
(一)市場主導型
市場主導型航空貨運樞紐主要依靠自身良好的區位優勢和當地強大的經濟基礎,形成了對周邊機場的競爭優勢,并依托集聚效益快速壯大。在全球排名前十位的機場中,此類機場較多。這類樞紐機場一般位于全球(區域)中心城市,是傳統的產業中心、金融中心或政治、文化中心,當地經濟發展對航空的需求較為旺盛。除航空貨物運輸外,這類機場往往也是客運樞紐,其發展的基礎條件和外部經濟環境都很好,在國際航空網絡中具有難以替代的重要節點作用。
(二)基地公司主導型
基地公司主導型航空貨運樞紐主要是依托大型航空貨運企業發展起來,其典型代表就是孟菲斯和路易斯維爾機場,前者是FedEx的基地,后者是UPS的基地。1973年,FedEx從阿肯色州小石城遷至孟菲斯,此后,孟菲斯機場的貨運業務便迅速提升。1992年以來,孟菲斯國際機場一直是世界最繁忙的貨運機場,其中聯邦快遞公司的貨運業務就占機場貨運總量的90%以上。2012年,其貨運量略少于香港機場,居全球第二位。這類機場之所以被貨運航空公司選擇,是因為相對于其他機場來說,這類機場區位優勢明顯,具備較好的陸路運輸條件,在發展初期,人工、土地甚至稅收等方面的成本相對較低,發展潛力較大。
(三)政府推動型
政府推動型航空貨運樞紐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但由于當地經濟不發達或某些政治原因,在發展初期客貨運量較小,相對于周邊機場不具有競爭優勢。但隨著形勢變化,借助于當地政府的強力推進,這些機場迅速起步,發展成為全球性的貨運樞紐機場。在發展過程中,當地政府的引導和支持起到了關鍵性作用,迪拜和韓國仁川機場可以歸為此類。
三、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發展經驗
(一)利用或創造區位優勢
區位優勢有三種:一是天然的地理位置優勢,例如孟菲斯基本上處于美國的中心地帶,法蘭克福處于歐洲的中心地帶,仁川機場處于東北亞地區通往北美和東北亞地區通往歐洲的航路交會點,地理位置優越。二是經濟優勢產生的對周邊腹地的輻射優勢,這帶來了規模經濟優勢,例如上海浦東機場、巴黎機場等。三是由于在局部網絡中具備一定樞紐地位后而產生的路徑依賴,吸引其他機場開通至此機場的大量航班。例如迪拜處于亞洲與非洲的航線網絡中心,航班較多,雖然該地并不處于歐洲至非洲的網絡中心,但仍然吸引了大量的歐洲至非洲航班在此經停中轉,成為歐、亞、非三大洲航線網絡的樞紐。
航空運輸是網絡性經濟活動,利用居于中心位置(具有區位優勢)的節點構建航線網絡,可以大幅度降低運輸成本。隨著全球航線網絡加密和節點增加,需要更多的節點發揮樞紐作用,以便降低運輸成本。因此,從航空運輸的活動規律來看,構建航空貨運樞紐不僅是地區發展的需要,更是航空運輸網絡建設的需要。這為其他機場發展成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創造了發展空間和條件,但只有充分利用或創造出區位優勢的機場,才能在競爭中逐步凸顯其中心地位。
(二)高效優質的服務
這是樞紐機場取得相對競爭優勢的保障。樞紐機場一般都有強大的基地公司、充足的運力和中樞航線網絡作為保障,確保貨物快捷集疏。樞紐機場都裝備了世界先進的倉儲裝卸設施,不斷提高貨運作業效率。最重要的是,國際航空貨運樞紐機場很注重以客戶需求為中心設計服務流程。例如香港機場連續多年保持全球貨運量第一。與廣州、深圳等機場相比,香港機場的手續和單證處理快捷簡便,加上保安嚴密,吸引了我國珠三角地區和東南亞地區的航空貨物很多都到香港機場轉運處理,在香港機場經分揀、并箱、匯集,完全可以在指定時間轉運至歐美大城市交付,成為保持競爭優勢的有力手段。
(三)政府可以創造航空貨運樞紐
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基礎上,政府可以通過政策支持或參與建設管理,在全球航空網絡中創造出一個樞紐機場。這一經驗在仁川、迪拜機場的發展中體現得較為突出。仁川機場在發展初期就秉承國家戰略,將韓國的航空運輸需求集中到該機場,并通過補貼等方式鼓勵國際航班在此經停轉運,短短十年間客貨中轉運量就超越日本成田機場,成為東北亞的國際航空樞紐。
四、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發展經驗對鄭州機場的啟示
(一)鄭州機場具備成為國際航空樞紐的基本條件
鄭州區位優勢較為突出,對外交通網絡發達。其地理位置與美國孟菲斯類似。孟菲斯地處美國中南部,傳統上就是商貿城市,最初依賴于密西西比河良好的運輸條件。隨著鐵路的出現,孟菲斯又成為美國中南部的配送之都。美國州際公路網的發展給孟菲斯帶來又一個機遇,使其成為地面交通運輸的樞紐。相比來看,鄭州的陸路運輸條件更加優越,完全有條件發展成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
(二)持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是鄭州成為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必要條件
鄭州、西安、武漢等城市所處地理位置相當,都具備一定的區位優勢。而西安、武漢在經濟總量和產業國際化程度上,比鄭州優勢更加明顯。如果在國內與之競爭,鄭州會處于不利地位。但放在全球航空網絡中,鄭州機場與周邊機場的劣勢并不明顯,基本處在同一起跑線上。結合政府創造國際航空貨運樞紐的經驗,依托持續的政策支持,吸引周邊貨物在鄭州集疏轉運至其他國際航空樞紐,逐步形成路徑依賴,是構筑鄭州機場競爭新優勢的有效方式。
(三)注重提高鄭州機場服務水平
作為數學教師,我們每天都在精心準備數學課,特別是在確立教學目標上,既要慎重又要做到全面,只有心中有目標,教學環節的設計才有依據,教學任務才能得以全面落實。因此,我們把幫助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設立成教學目標重點之一。筆者認為,學生只有經歷一系列的數學活動才會逐漸形成經驗,才能為今后的學習奠定基礎。
例如《圓的面積》教學中,教師確立了“讓學生經歷猜一猜、剪一剪、拼一拼等活動推導圓的面積公式”這一目標。《圓錐的體積》一課,教師確立了“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計算、推理、驗證推導圓錐體積公式”的目標。以這樣的目標為依據,設計了相應的教學環節,為學生提供“做”數學的機會,讓學生親身經歷、體驗知識形成的全過程。如果心中沒有此目標,進行教學設計就不可能有意識地設計相應環節,即使出現了,我們往往也會錯過發展的機會。
二、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幫助學生獲得數學活動經驗。
《課標》指出:“數學活動經驗是學習者在學習的活動過程中獲得的,離開了活動過程是難以形成相應的數學活動經驗的。”所以,為學生設計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幫助他們獲得數學活動經驗至關重要。在執教《圓的周長》一課時,我們設計了“探求圓周率”這一活動過程,讓學生們利用纏繞、折疊、滾動等方法來測量不同大小、不同材質的圓的周長。他們興趣盎然地利用線繩、尺子等工具認真地測量,在獲得直觀活動經驗的同時,感受到幾種方法的局限性,從而激發他們探索更深層次知識的欲望,通過進一步測量不同圓的周長和直徑,學生很快發現圓的周長總是直徑的3倍多一些的規律,從而引出“圓周率”。這樣的活動設計。
正如張奠宙教授所說,“教學活動經驗是對具體、形象的事物進行具體操作和探究所獲得的經驗?!毕喾?,如果我沒有設計這樣的教學活動或沒有好的教學活動為載體,數學活動經驗又從哪里衍生呢?
三、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經歷學習的過程。
我們的學生是獨立的個體,教學活動經驗也帶有明顯的個體特征。屬于學生自己?;谶@個特征,我們在教學活動中總是想方設法去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經歷學習的過程。
例如,在教學《圓柱的認識》一課時,關于“高”這一知識點教師采用了如下方法:在“圓柱比高矮”的活動之后,把學生由活動表面引向了知識的本質。“同學們,其實大家這里比的高與矮也就是指圓柱的――”學生齊答:“高!”“那什么是圓柱的高呢?”“圓柱兩底面之間的距離就是高?!憋@然大多數學生對這部分知識已有所了解,這時我沒有急于下結論,而是向學生出示一個里面豎直塞滿牙簽的圓柱形牙簽筒。“同學們,如果把這個牙簽筒看做一個圓柱體的話,你能找到這個圓柱體的高嗎?”學生們異口同聲地答道:“牙簽!”“那誰能把高指出來?”學生們躍躍欲試,指著每一根牙簽:“這些都是!”“同意嗎?”在得到了肯定的答案后,教師倒出牙簽筒中多余的牙簽,只留一根傾斜的牙簽,“那現在呢?”教室里頓時安靜了下來,“現在的牙簽是圓柱的高嗎?什么才是圓柱的高呢?誰還能再來說一說呢?”教師以生活中極其熟悉又普通的牙簽為教具,在引領學生深入理解教學本質的同時,又設法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經歷學習的過程。學生經驗的形成,僅靠“認真聽講”是難以完成的,學生需要在活動中去操作,去觀察,去體驗,去交流,去感悟,進而積累起屬于自己的數學活動經驗。
四、引導學生反思與評價,提煉與外顯所得的數學活動經驗。
數學活動經驗反映的是學生在特定學習環境中對知識的一種經驗性的認識,這種經驗性認識更多時候是內隱的,所以教學中要注重引導學生反思與評價,提煉與外顯所得的數學活動經驗。
中圖分類號:F299.2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161(2012)02—0025—03
資源供給緊張對我國經濟增長的約束作用已經非常明顯,我們需要積極應對,力求克服資源約束之短板效應,保持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石油作為國家的重要戰略資源,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然而作為一種不可再生資源,石油在開采中必將逐漸減少并最終走向枯竭。因此,石油城市的轉型發展事關重大。積極總結石油資源型城市轉型的經驗,對于推動其他石油資源型城市的可持續發展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一、資源約束與可持續發展理論的提出
經濟增長的過程同時也是資源消耗的過程,由于資源的稀缺性,理論上,同樣的經濟增長量所需的自然資源越少,經濟增長所持續的時間就越長,所以,各國在從事經濟活動中,都在努力減緩資源消耗的速度。
對于我國資源約束問題,許多觀點認為這是我國發展中不可避免的。因為資源的消耗主要來自于生活和生產,首先我國擁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生活上資源消耗壓力巨大;其次,我們在加速進行著工業化進程,經濟的發展本就離不開資源的消耗;最后,世界經濟發展經驗告訴我們,資源約束是各國發展中普遍存在的問題。
1987年,布倫特蘭報告《我們共同的未來》首次提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概念,即“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后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構成危害的發展”??沙掷m發展理論一經提出,就得到了迅速的傳播,影響巨大,已成為許多國家經濟發展的指導戰略。與理論上的先進性和巨大影響性相比,可持續發展的實踐應用卻比較艱難。
20世紀90年代末,美國提出了精明增長理論,即:用足城市存量空間,減少盲目擴張;加強對現有社區的重建,重新開發廢棄、污染工業用地,以節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成本;城市建設相對集中,密集組團,生活和就業單元盡量拉近距離,減少基礎設施、房屋建設和使用成本。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提供了一條新型增長路徑。
二、玉門經濟轉型的案例分析
1939年8月11日,是中國石油工業發展歷史上永遠值得銘記的日子。這一天,祁連山下玉門老君廟旁的一號井獲工業油流。從此,拉開了玉門油田開發的序幕,揭開了中國現代石油工業的第一頁。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玉門油田原油儲量急劇減少,1998年,玉門油田年產量降至建國以來最低的38萬噸,這預示著玉門油田資源枯竭的日子來了。2003年8月,國家發改委《資源型城市經濟結構轉型》課題組從118個資源型城市中確定了60個典型資源型城市,其中玉門被列為首批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的石油城市。
(一)轉型前期的困境
由于玉門市在石油開采的后期才被動提出轉型,而且在轉型過程中,政府和企業的分城搬遷,造成了大量資源的外流和浪費,選擇的接續產業相對脆弱,且對地方貢獻不大。此外,在政策、資金支持上,沒有積極向上級政府爭取,致使地方財政負擔過重,人員安置問題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其轉型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為:
1.油地分離搬遷,經濟急劇下滑
作為玉門的絕對支柱產業,以前玉門市經濟總量的65%來自于石油產業,財政收入的60%也源于石油;石油開采及相關產業創造了3.6萬個就業崗位,占玉門市城鎮在職職工總數的61.7%,對石油的過分依賴使玉門經濟在資源枯竭的情況下遭受重創。玉門石油管理局遷出后,市屬30多家依賴油田生存的企業紛紛破產,近7000名職工失業,工業經濟總量迅速下降。轉型的艱難超過預期,政府、企業,乃至每個市民都切身感受到了轉型的陣痛。玉門市66個居委會2001年縮減成33個,2005年又縮減成12個,大片的工廠倒閉、廠房被夷為平地。因為搬遷,玉門市政府2005年負債1.18億元,相當于全年的財政收入,而進一步的搬遷至少還有2.5億元的資金缺口,這已使政府的運轉舉步維艱。此外,道路、供水、供電、學校等眾多基本公共設施項目等待建設,而它們所需的資金接近8個億。
2.接續產業支撐能力有限
為了盡快地顯現政績,快速提升GDP,地方政府一般會優先選擇上馬重工業項目。重化工業產業關聯度高,延伸的產業鏈條長,一個大型石油化工項目往往可以衍生數十、數百個中小型項目,能夠帶動整個經濟發展,對GDP和稅收的貢獻最大。
玉門市雖然將石化工業作為未來發展的支撐點,但其經濟規模較小,難以有效帶動相關產業發展。2005年,玉門石化工業實現工業總產值107.5億元,增加值只有31.4億元。而電力低價上網,高價購回,地方沒有收益。已建成的20家電廠(場、站)和待開發的電站,業主都是實力強大的電力和能源企業,玉門本地業主無力介入,地方得不到收益。農產品、礦產品大都是粗加工??萍己康?、地方收益低、資源優勢未能轉變成經濟優勢。
(二)政策支持與轉機
經過再三爭取,2009年3月,玉門被國務院列入全國第二批資源枯竭型城市轉型名單。國家和甘肅省上在項目安排、財力扶持等方面給予有力的支持,為玉門實現可持續發展增添了巨大動力。
同時,玉門搶抓國家加大風電開發的機遇,加快發展風電及其配套產業。目前,已建起了玉門清潔能源工業園區,風、水電總裝機容量達到43萬千瓦,其中風電裝機達到21萬千瓦,建成了4條風機塔筒制造和1條機械加工生產線,正在形成以風力發電、風力機械制造為主的新的工業產業體系。
三、大慶經濟轉型的案例分析
大慶市的產業結構中,石油和石油化工的支柱作用明顯,第二產業比重大,服務業比重小。從1992年起,大慶就提出了“二次創業”,開始了實現可持續發展的不懈探索。著力構建以石油為基礎,以石化為主導,以現代農業、裝備制造、新材料和新能源、高端服務業為支柱的“1+5”產業格局,經濟綜合實力顯著提升。大慶市轉型發展的主要做法是:
(一)積極爭取政策、資金支持
政策和資金的支持是轉型和可持續發展過程中的重要支撐,大慶在轉型發展中積極爭取國家、省和中石油集團的支持。2005年5月18日,大慶被國務院正式確定為石油類資源型城市經濟轉型試點。初步把轉型的主攻方向定位在產業結構調整上,以做大做強石化產業為主,以乳制品加工、農牧產品加工、紡織和皮革、機械制造和電子信息、新材料和橡膠、新能源等為輔,大力發展“非油”、“非國有”經濟。同時,大慶還緊緊抓住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有利契機,積極爭取中直企業技術改造以及地方工業高科技項目資金;積極爭取將一些重點項目列入國家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計劃獲得國家支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專業園區建設等方面,積極協調爭取國家開發銀行貸款。通過對各個方面資金、政策的爭取,來有效促進城市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步伐。
(二)積極調整產業結構
大慶資源型轉型的開始,也是充分立足自身的油氣資源優勢和產業基礎,繼續做大做強石化產業作為結構調整的重點和優勢主導產業,通過投資引進大型石化項目,做強石油化工,做大天然氣化工,做深石化產品后續加工,進一步加強全市石化產業競爭力。
充分利用大慶現有的資源、市場、土地、能源和資金等優勢,積極壯大發展第二產業中的其他接續產業,以專業園區為載體,大力發展地方工業,增強地方經濟實力,形成以乳制品加工為代表的農牧產品加工業,以石油石化裝備為代表的機械制造業,以化紡、麻紡、毛紡為代表的紡織業,以新型建材為主的新材料工業和以芯片制造、軟件開發為主的電子信息業等接續產業,集群發展趨勢明顯;特別是金融、旅游、物流等現代服務業的快速發展,有效帶動了商貿、餐飲等傳統服務業提檔升級,進一步活躍了城鄉消費市場,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1.8:89.7:8.5調整為2010年的3.3:82.2:14.5;油與非油經濟比例由2005年的65:35調整為2010年的52:48,兩者比重基本相當。
(三)努力改善城市軟、硬件環境
大慶城市轉型發展注重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人居環境的改善,特別是“十一五”以來,大慶市城鄉面貌發生顯著改變。城市規劃區面積不斷擴大,城市功能逐步完善,初步構建了集航空、鐵路和公路相互補充的立體交通體系,一系列重大的公共服務設施建成投用,全市的道路交通、文化旅游等配套設施明顯改善。加大環境資源整治力度,是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內容。大慶市致力于改善生態環境,實施“百湖治理”,和“百園建設”工程,在全市范圍內初步形成星羅棋布的生態園建設格局。堅持“政府調控、市場推進、公眾參與”的原則,對污水、廢氣、噪音垃圾等城市污染進行綜合整治,大慶市城市環境綜合指數達到100%。大慶還積極嘗試采用現代化信息技術手段,加快數字化城市建設步伐。
在注重硬件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大慶高度重視城市發展軟環境的建設工作,在體制機制上不斷創新,先后出臺了一系列促進城市軟環境改善的相關政策規定。同時還不斷改進完善政府的管理服務職能,營造出良好的發展環境,成為全國少有的集國家環保模范城、國家衛生城和全國文明城“三城”品牌于一身的地級城市之一。
(四)切實改善民生
大慶在轉型發展中高度重視社會民生問題的解決,持續壓縮一般性財政支出,增加民生方面的專項支出,進一步提升公共服務水平。具體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社會事業得到大幅提升
教育事業更加均衡優質發展,教育結構層次趨于合理;醫療衛生體系更加健全,社區和村級衛生服務實現基本覆蓋。文體事業更加繁榮,特色文化精品不斷涌現,群眾文體活動蓬勃開展。
2.加大就業和再就業工作力度
通過開發公益性崗位、支持自主創業、加強勞務輸出、發展民營經濟等方式,積極創造就業崗位,安置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城鎮登記失業率一直控制在4.5%左右。
3.加強社會保障體系建設
提高低保標準和失業保險金發放標準,個體、靈活就業人員納入醫保范圍,使全市養老、失業保險金發放率和低保覆蓋率均達到了全覆蓋,在全國率先建立城市“十位一體”和農村“六位一體”低保綜合救助體系,社會保障的受益人群和補助水平均有大幅度提高。
4.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十一五”期間,大慶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4 791元增長到22 500元,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由3610元增長到9 300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由4.1:1縮小到2.4:1,提前達到全面小康社會標準。
四、經驗啟示
從玉門和大慶兩座石油城市轉型發展的歷程和效果來看,實現成功轉型需要把握好以下三點:
1.把握轉型時機
轉型時機的選擇直接影響到轉型的成敗,宜早不宜晚。衰退期的被動轉型可能導致主導產業在喪失競爭力合支撐力的同時,接續產業還尚未發展成熟,城市發展難以為繼;而在穩產期未雨綢繆,則能為產業發展贏得了時間,使其形成了有效接續,防止經濟出現大的波動。
2.構建轉型支撐體系
用政策、制度來規范行為、理順關系。具體包括:爭取上級的資金支持;理順地方政府與企業的關系;制定符合實際的產業發展政策和人才政策;實現資源的市場化配置,發揮資源的最大效能等。
3.選擇和培育轉型產業
由于各地的資源稟賦各不相同,培育轉型產業以充分發揮本地的優勢為出發點,契合可持續發展的總基調。一方面可以在石油開采業發展的基礎上,進行產業的縱向和橫向擴散,提高產品的加工深度和產業的廣度,從而擴展原有產業鏈;另一方面可以依托當地資源條件,搞好產業規劃,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
1、聚焦“防輸入、防擴散、防輸出”,繼續嚴格管控重點環節和關鍵部位,實施網格化管理、地毯式排查,嚴格查控外來人員,實行重點監控人員動態管理和信息共享,防止疫情擴散蔓延。
2、取消赤峰市入境及市域內全部公路卡口,運用“大數據+人工排查”相結合的方式,實施車輛抵達地末端查驗,切實做到“不漏一車、不漏一人”。車輛抵達地的黨政機關事業單位、企業、個體工商戶及嘎查村、社區要負責做好司乘人員信息登記、體溫檢測、消毒消殺工作,并將人員車輛信息報送至旗縣區指揮部,對于有發熱、咳嗽等不適癥狀人員要及時上報并按有關程序辦理。
二、有力有序地推動企業復工復產
3、認真落實自治區出臺的支持防控疫情重點保障企業和受疫情影響生產經營困難中小企業健康發展15條措施,在全面調查疫情對我市不同行業、不同企業經營管理和運行影響的基礎上,結合我市實際,加快制定針對性強的援企穩崗扶持政策。
4、對已開復工但存在生產經營困難的企業、對有開復工意愿但受疫情影響的企業,主動開展幫扶和服務,一企一策制定解決方案,切實幫助企業渡過難關。
5、加大金融支持企業力度,啟動駐赤金融機構助力中小企業抗擊疫情、復工復產、健康發展專項行動。
6、加強疫情對服務業領域的影響評估論證,制定具有針對性的具體措施,有序放開生活業和生產業,暢通企業復產復工鏈條。
7、高度關注房地產業發展,抓緊制定中心城區土地出讓計劃、商品房線上交易方案、在建樓盤復工方案。
三、抓好春季農牧業生產
8、切實加強農資儲備供應,將種子、苗木、化肥、農藥等農資生產企業全部納入復工復產企業名單,在做好防護措施的基礎上,鼓勵農資門市正常開業,多渠道聯系貨源,千方百計保障春耕備耕。疫情期間,推行農資企業與經銷商統一集中送貨上門服務。
9、推進春季畜牧業生產,全力保障種畜禽、飼草料、獸藥等物資供應和調運。
10、加強農牧業生產服務,及時氣象信息,組織科技人員開展線上生產指導、種植飼養管理、疫病防控等技術服務。
11、全力抓好設施農業建設,加強正在生產的溫室大棚管理,推動閑置溫室大棚恢復生產,制定鼓勵設施農業發展的扶持政策,采取針對性強的措施,暢通市場銷售渠道,防止農產品滯銷。
四、統籌抓好其他重大傳染病防控
12、全力做好非洲豬瘟、口蹄疫、高致病性禽流感、布病、鼠疫等疫情防控應對準備工作。
五、保障人流、物流有序暢通
13、嚴格執行“三不一優先”“一斷三不斷”交通管控要求,全面放開市內貨物運輸,研究制定有序恢復市內公路客運班線、城市公交的實施方案,取消中心城區道路交通管制措施,實現市內非重點人群自由流動。
14、對進入我市的外地車輛,取消公路卡口查驗環節,一律實施車輛抵達地末端查驗,做好相關登記;
對我市赴外地車輛,簡化程序發放通行證,確保過往車輛便捷通行。
15、做好農牧民工等重點人群返崗的對接服務,全面支持市內非疫區人員返工返崗,制定具體工作方案。
16、切實推動物流樞紐正常運行,準許物流企業在落實好防控措施的基礎上,開展正常的經營活動。
六、做好民生保障工作
17、積極做好重點人群就業服務,制定高校和用人單位網上供需對接、開展線上專項招聘、精準服務用工緊缺企業等政策措施。
18、做好市場保供,加強市場監測調度,切實抓好蔬菜、肉蛋奶、糧油等生活必需品供應。
19、穩定市場商品價格,嚴厲打擊哄抬物價、制假售假、囤積居奇等違法犯罪行為。
20、聚焦攻克脫貧攻堅戰最后堡壘,制定今年全市脫貧攻堅指導意見,明確目標,突出重點,細化措施,落實責任,確保脫貧攻堅戰決戰決勝。
21、加強農村牧區人居環境整治,結合推進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明確今年工作任務。
22、落實“停課不停教、停課不停學”要求,制定線上授課、線上輔導、線上答疑、線上自習的實施方案,最大限度減少疫情對學校正常教學的影響。
23、針對醫藥衛生領域在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短板,研究制定加強醫療衛生機構內部管理機制、強化衛生領域基層基礎建設、完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用設備采購和物資儲備等具體措施。
七、加大穩投資力度
24、加快推動重大項目建設,列出今年擬實施的重點項目清單,建立重大項目包聯機制,逐個項目協調解決開復工前困難問題,確保在具備條件時及時開復工建設。
25、加快推進項目前期工作,梳理前期項目清單,推行投資項目承諾制和部門代辦制,利用線上平臺推行“不見面”審批,有序組織開展實地勘察、現場查驗等線下前期工作,切實做到快審快批。
26、做好地方債券爭取工作,加大地債前期工作力度,積極推動地方債券盡快落實到項目建設上。
27、加強重點項目儲備,結合“十四五”規劃和各專項規劃編制,動態謀劃儲備一批補短板、調結構、惠民生、增后勁的高質量發展項目。
八、穩定促進居民消費和外貿外資
28、推動服務消費提質擴容,制定我市擴大消費、振興服務業發展的具體措施,加快釋放各領域的消費潛力和需求。
29、圍繞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功能定位,加大專業市場建設,盡快出臺我市中心城區專業市場布局規劃和今年專業市場建設計劃,打造區域性物資采購中心。
30、營造良好對外貿易發展環境,支持外經貿企業盡快復工生產,加快跨境電商交易,穩定外資外貿。
九、引導穩定社會預期
中圖分類號:F127.5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3-4161(2009)01-0072-04
區域經濟非均衡發展是經濟發展過程中客觀存在的一種經濟社會現象。由于區域間自然條件、區位因素、經濟基礎、制度環境等差異,導致區域間的經濟發展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山東也是如此,尤其表現在魯西部地區與山東半島地區經濟差異更加明顯。為系統研究山東省區域經濟時空演變規律,本文以山東省17個設區城市、31個縣級市和60個縣為研究單元(以下統稱為城鎮),選取了反映區域經濟發展的10項統計指標進行研究。首先對108個城鎮9年的10項統計數據進行了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反映各城鎮經濟發展水平的綜合得分。然后分別計算了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的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和空間馬兒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將區域經濟發展的時間特征和空間特征結合在一起,探索山東省區域經濟時空演變動態特征。最后利用GIS軟件對計算結果進行了可視化分析,揭示了山東省區域經濟演變過程的時空特征。
1 山東省區域經濟數據的主成分分析
1.1 數據的采集和預處理
利用1997~2006年的《山東省統計年鑒》,采集了山東108個城鎮9年的10個統計指標。包括年末總人口、土地面積、糧食總產量、地方財政預算內收入、地方財政預算內支出、年末金融機構各項存款余額、居民儲蓄存款余額、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基本建設投資完成額、人均道路面積等。由于各指標量綱不同,首先進行標準化處理。作者采用標準差標準化對數據進行了標準化處理。由這種標準化方法所得到的新數據,各要素的平均值為0,標準差為1,可有效消除量綱的影響。
1.2 主成分分析
在區域經濟分析中,變量太多無疑會增加分析問題的難度與復雜性,而且在許多實際問題中,多個變量之間是具有一定的相關關系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能在各個變量之間相關關系研究的基礎上,用較少的新變量代替原來較多的變量,而且盡可能多的保留原來較多變量所反映的信息,是綜合處理這種問題的一種強有力的工具[1]。作者運用Matlab的princomp函數進行主成分分析,分別計算各主成分載荷、主成分貢獻率、主成分得分和綜合得分。綜合得分的計算方法為各主成分得分乘以其對應的主成分貢獻率,然后求和。
2 山東省區域經濟時間演變分析
2.1 主成分分析結果處理
對計算出的山東省108個城鎮9年的綜合得分分別進行排序,將全省的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劃分為四種發展類型:①(1)低水平地區:綜合得分排序位于75%以后的區域;(2)中低水平地區:綜合得分位排序于50%~75%的區域;(3)中高水平地區:綜合得分排序位于25%~50%的區域;(4)高水平地區:綜合得分排序位于前25%的區域。這四種經濟發展水平類型由低到高分別使用數字1、2、3、4表示。然后根據序號重新對數據進行排序,得出每一個區域每年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類型。從而得出一個108×9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態矩陣,從這個矩陣上可以看出每一個區域在每一年所處的經濟發展水平,從而可見每一個區域所處經濟發展狀態在時間上的轉移變化。
2.2 馬爾可夫矩陣計算
根據以上經濟發展水平的分類,計算出相應類型的概率分布及其年際變化,近似的表示出區域經濟發展變化的整個演變過程。這樣就可以得出一個4×4的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得出區域經濟發展由某一狀態轉向另一狀態的概率。用Pij表示從狀態Ei轉移到Ej的概率,即Pij=P(EiEj)。如果某個區域的經濟發展類型為i,在下一年份仍保持不變,則該區域轉移類型為平穩;如果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有所提高,則區域向上轉移;否則向下轉移。根據此矩陣來分析區域經濟發展在時間上的變化,可以得出一個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態轉移到另一發展狀態的概率。
1997~2000年處于“九五”規劃期間,2001~2005年處于“十五”規劃期間,為全面分析山東省108個城鎮經濟的時間演變規律,根據上述計算得出的108×9的區域經濟發展狀態矩陣,分別計算這兩個時期山東省城鎮經濟綜合得分的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表1)所示。
2.3 結果分析
(表1)中,對角線上的元素表示區域經濟發展狀態不發生轉移的概率,即該區域經濟發展狀態沒有發生變化的概率,非對角線上的元素則表示區域經濟發展從一種狀態轉移到另一種狀態的概率。由(表1)可見,山東省區域經濟狀態轉移在兩個時期存在有許多共同點:
(1)所有對角線上的元素在數值上都大于非對角線上的元素。在對角線上的元素的最小值是0.667,最大值為0.917。這說明,區域經濟發展類型不發生改變的概率很大,一個區域經濟發展狀態在某年屬于i中類型,那么在隨后的年份該區域仍然屬于該類型的概率至少為66.7%,維持在原來的發展類型。(2)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同類型之間發生狀態轉移的概率非常小,在非對角線上的元素,其數值遠遠小于對角線上的元素數值。在非對角線上元素的最大值為0.198,還不到對角線上最小元素0.667的三分之一。而且,非對角線上的元素數值大于0的都在對角線的兩側,這表明,在連續的兩個年份,山東省縣域的經濟發展類型只能向上或者向下一級、二級類型轉移,不可能實現跳躍兩級的發展,如從低水平向中高水平或者從高水平向低水平狀態轉移,這種發展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3)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明顯的兩極化現象。從這兩個時期的狀態轉移矩陣上看,在初期屬于發展高水平的區域,在隨后的年份仍然處于發展高水平的概率至少為90.1%,而向下轉移的可能性最大為9.9%,而且大多是轉向中高水平,依然在發達狀態,在第二個時期,僅僅有1.9%的概率轉向中低水平,這表明發達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仍然處于高水平狀態;而初期屬于發展低水平的區域,在隨后的年份仍然處于發展低水平的概率至少為80.2%,而向下轉移的可能性最大為19.8%,而且是只能轉向中低水平,不可能發生直接跳躍發展到中高水平或者高水平狀態。這說明,山東省縣域經濟發展存在著高水平地區依然發達,低水平地區依然落后的經濟發展局面,存在著兩極化發展的現象。
此外,山東省區域經濟綜合得分類型轉移在兩個時期上也存在著不同之處:(1)隨著時間的變化,經濟發展處于低水平和高水平狀態的區域,仍然維持其發展狀態的概率明顯增加。維持低水平發展狀態的概率由1997~2000年期間的0.802增加到2001~2005年期間的0.843;維持高水平發展狀態的概率由1997~2000年期間的0.901增加到2001~2005年期間的0.917。(2)經濟發展水平處于中間階段,即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的區域,仍然維持其發展狀態的概率明顯減小。維持中低水平發展狀態的概率由1997~2000年期間的0.741減小到2001~2005年期間的0.667;維持中高水平發展狀態的概率由1997~2000年期間的0.827減小到2001~2005年期間的0.750。由此可以看出,初期為低水平的區域經濟發展向上轉移的概率明顯的減小,同時,初期為高水平的區域經濟發展向下轉移的概率也在減小。由此可得,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兩極化現象進一步加劇。
3.山東省區域經濟空間演變分析
3.1 空間馬爾可夫矩陣計算
空間馬爾可夫鏈是傳統的馬爾可夫鏈方法與“空間滯后”這一概念相結合的產物[2]??臻g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以區域i在初始年份的空間滯后類型為條件,將傳統的k×k馬爾可夫矩陣分解為k個k×k條件轉移概率矩陣,對第k個條件矩陣而言,元素Pij(k)表示以區域在t年份的空間滯后類型k為條件,該年份屬于類型i而在下一年份轉移為類型j的一步空間轉移概率。為得到山東省縣域空間馬爾可夫矩陣,首先計算每一區域各年份的相鄰區域的綜合得分的加權平均值,對這些相鄰區域的綜合得分平均值進行排序分類,得到每一個區域綜合得分的類別。山東省各相鄰區域的綜合得分平均值為各個區域9年的綜合得分矩陣與空間權重矩陣的乘積。使用MATLAB軟件對山東省各城鎮經濟綜合得分分類矩陣與山東省各城鎮相鄰區域綜合平均得分分類矩陣進行處理,從而得到山東省縣域綜合得分類型的空間馬爾可夫矩陣。計算的1997~2000年份和2001~2005年的空間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表2)。
3.2 結果分析
由(表2)可見:(1)相鄰區域的背景條件在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動態變化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在相鄰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差異的情況下,該區域經濟發展狀況發生轉移的概率各不相同。即若區域背景對區域經濟發展沒有影響,(表2)中同一時段內的4個條件概率矩陣將分別相等,等于相應時段的傳統馬爾可夫概率矩陣(表1)。從以上的分析結果來看,事實并不是這樣的,區域的背景與區域經濟發展中存在緊密的聯系。(2)不同的相鄰區域背景在區域經濟發展轉移過程中所起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一般來說,一個區域,若與比本區域發展水平高的區域相鄰,那么其經濟發展向上轉移的概率將增加,向下轉移的概率將減小;若與比本區域發展水平低的區域相鄰,那么其經濟發展向下轉移的概率將增加,向上轉移的概率將減小。例如,在2001~2005年期間,一個低水平區域向上轉移的概率平均為0.157(表1),當它分別與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地區相鄰時,概率就分別增至0.156和0.174(表2),而與低水平地區相鄰時,概率降至0.077。在1997~2000年期間,一個高水平區域向下轉移的概率平均為0.099(表1),而當它分別與中高水平地區相鄰時,向下轉移的概率降至0.047,而與低水平地區相鄰時,概率增至0.500(表2)。(3)一個區域向上或向下轉移的概率與區域和周圍相鄰區域之間的差異程度不成比例。對于一個低水平區域,如果其相鄰區域為中低水平,在2001~2005年期間向上轉移的概率比其相鄰區域為低水平時增加0.079,在其相鄰區域為中高水平和高水平時向上轉移的可能性增加更為明顯,分別達到0.174和0.286。(4)空間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為山東省區域經濟兩極化發展現象的存在提供了空間上的解釋。區域背景對區域經濟發展的確產生了某種程度的正面或者負面的影響??傮w來說,一個區域,如果其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高,則該區域經濟發展向上轉移的可能性比較大;反之,如果其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則該區域經濟發展向下轉移的可能性比較大。也就是說,除個別區域外,近發達者愈發達,近落后者愈落后,但是不排除有某些情況不同。例如,一個低水平區域在其相鄰區域為高水平時,其仍然停滯在低水平發展狀態的概率在1997~2000年和2001~2005年期間分別為0.750和0.714,均小于同期不考慮相鄰區域情況的0.802和0.843;而一個高水平區域在其相鄰區域為低水平時,其仍然停滯在高水平發展狀態的概率在1997~2000年和2001~2005年期間分別為0.500和0.500,均大大小于同期不考慮相鄰區域情況的0.901和0.917。但是也有不同的情況,例如,在1997~2005年期間,一個低水平區域在其相鄰區域為低水平時,向上轉移的概率為0.211,而當其相鄰區域為中低水平和中高水平時,向上轉移的概率分別為0.184和0.200,向上轉移的概率明顯降低了。這些現象可以由比較這兩個轉移概率矩陣上呈現出來。
4.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狀態轉移的空間分布分析
根據以上計算的傳統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和空間馬爾可夫轉移概率矩陣,運用GIS軟件進行可視化分析可見:(1)在1997~2000年期間,全省有十八個縣域綜合得分發展類型向下轉移,除肥城市、安丘市、青州市、微山縣個別縣市以外,其他縣市均在臨沂、德州、聊城、菏澤等地區;有十七個縣市綜合得分發展類型向上轉移,有六個縣市在東部發達地區,其他縣市均在魯西地區;全省大部分的縣市綜合得分發展類型不發生轉移。西部傳統落后地區的綜合得分發展類型轉移方向不定,經濟發展還不穩定,而東部沿海傳統發達地區的綜合得分類型要么向上轉移,要么不發生轉移,經濟發展比較穩定。這說明,東部發達地區依然保持在高水平發展狀態,西部地區的發展方向還不明確,在一定程度上印證了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的不平衡性,東西部經濟發展狀態還存在差距。(2)在2001~2005年期間,全省綜合得分發展類型向下轉移的地區有所減少,而且在空間分布上也發生了變化,不過大多數依然位于西部落后地區;其發展類型向上轉移的區域大多位于濱州、德州、臨沂和菏澤等經濟落后地區;而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綜合得分發展類型沒有發生轉移,依然保持原來發展狀態。這說明,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還存在有問題,發展轉移狀態還是不明確,而西部持續保持著高水平的發展狀態,發展勢頭穩定,東西部的經濟發展狀態差距十分明顯。(3)另外,從圖上還可以明確的看出,在過去的九年里,無論在哪個時期,山東省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綜合得分發展類型狀態總體上不發生向下轉移的現象,整體經濟發展處于穩定狀態。此外,區域經濟發展狀態的轉移,并不是僅僅與其本身的經濟發展情況相關,由于區域在地理空間上不是孤立存在的,因此,其狀態如何發生轉移與周圍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狀態也存在著密切的聯系。以上兩圖只是表示了山東省各個縣域綜合得分類型轉移的空間分布格局,并沒有考慮到周圍相鄰區域的經濟發展轉移狀況,無法反映出區域轉移和周圍相鄰區域之間的聯系。下面兩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現出區域轉移與相鄰區域轉移的關系。同時可以發現:那些區域自身和周圍相鄰區域同時發生向上轉移或同時不發生轉移的大多數分布在山東半島沿海高水平發展地區,而在區域或其相鄰區域中,出現一方或雙方均發生向下轉移的縣域幾乎全部分布于濱州、德州、臨沂、聊城和菏澤的傳統經濟落后地區;區域經濟發展狀態類型轉移的研究,需要考慮到其相鄰區域的發展狀態和區域的地理空間特征。這又進一步證實了山東省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差距的現象。
5.結 論
本文以山東省108個城鎮為研究單元,通過對區域經濟發展影響因素進行主成分分析,計算出綜合得分,基于馬爾可夫鏈和空間馬爾可夫鏈方法,對山東省1997~2005年區域經濟動態發展過程中的時空演變特征進行了實證分析。并取得了以下結論:(1)9年間,山東省區域經濟演變過程中,區域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存在著明顯的差距。在傳統的西部落后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這種差距表現的尤為顯著。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狀態還不穩定,東部半島地區的經濟發展平穩,有著明確的向上發展方向。(2)在山東省區域經濟演變過程中,區域經濟的發展狀態轉移在空間上不是孤立的,區域綜合得分類型狀態轉移明顯地受到其相鄰區域發展狀態的影響。一個區域,如果其相鄰區域處于高水平發展狀態,則其經濟發展向上轉移的概率會增大,而向下轉移的概率會降到最??;反之,如果其相鄰區域處于低水平發展狀態,則其經濟發展向上轉移概率會有所減小,而向下轉移的概率會明顯的增大。(3)由于是對影響區域發展水平的多種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最后采用綜合得分類型來建立空間馬爾可夫狀態轉移概率矩陣,因此,山東省西部落后地區與東部沿海發達地區的差距不僅僅是經濟發展水平的差距,而且存在著社會發展水平等其他方面的差距,如:交通運輸條件、基礎設施建設、對外開放水平、科技發展和教育水平等。
基金項目:建設部科技計劃項目(2008-R2-11)。
參考文獻:
[1] 徐建華.現代地理學中的數學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83-94.
中圖分類號:F426.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14X(2016)07-0336-02
區域科技發展評價具有相應的程序和標準,要采用科學的方法,綜合一個區域的科技發展各個因素,并進行科學的預測。本文主要對我國整個地區的31個省區進行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分析,希望能夠為我國的經濟發展和科技進步協調性提供決策咨詢。
一、評價模型
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為定量評價,要始終以協調性為基本出發點,并堅持一定的原則,采用一定的評價方法建立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在標準的評估步驟下做出全面的測度。
(一)評價指標
對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中其協調性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內容:①科技資源投入,②科技投入和科技產出,③科技投入與經濟發展,④科技產出與經濟發展。同時,還要充分考慮經濟和科技的外向性和開放度,包括各區域間的知識、技術的流動和經濟合作上的協調性,在此基礎上,以可操作性和客觀性為原則,并在已有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設計出以下評價指標體系,采用的指標體系為美國大衛.莫里斯和詹姆斯.格蒙特提出的指數法,如表1所示。
(二)評價過程
以上述指標對我國的31個省進行評估,各省各項數據均來自于《中國科技統計年鑒》和《中國統計年鑒》,采用指數法對各指標原始值進行標準化值轉化。
二、評價結果
根據上述公式和《年鑒》,得出各省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指數,詳見表2.
(一)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整體水平不高
計算結果顯示,前三位分別為廣東、北京和上海,最高系數值僅為0.60。說明我國科技與經濟協調性不高,在未來經濟穩步發展的過程中要重視科技的投入,培養自主創新能力,促進經濟和科技的協調發展。
(二)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區域差異顯著
計算結果顯示,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區域差異顯著。廣東、上海和北京經濟指數前三,山東和浙江位列第四和第五,科技進步指數前五名分布為:北京、廣東、上海、天津,地區僅為0.01。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空間分布差異規律明顯,兩指數都為階梯狀分布,從東部沿海地區逐漸向西部內陸地區下降。其次,中西部地區也存在較少的優勢區位,因為中西部地區少數省份具有自我優勢,例如四川地區科技進步優勢明顯。最后,“低洼地”地區不論是經濟還是科技都發展慢,例如位于東部沿海的海南地區。
三、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類型劃分
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類型劃分方法較為復雜,綜合考慮每個省區的經濟發展狀況、科技發展,考慮其歷史、現狀和未來,具體方法為:第一步:將科技進步指數排名和經濟發展指數排名相差小于4的省份認定為“協調型”,若科技進步指數排名高于經濟發展指數排名較多則認定為“科技領先型”,相反則為“經濟領先型”。第二步:以兩者發達程度為依據,“協調型”又劃分為“發達協調型”、“發展協調型”、“落后協調型”。最終,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類型包括“發達協調型”、“發展協調型”、“落后協調型”、 “科技領先型”、和“經濟領先型”五種類型。各地區應在自身協調性類型的基礎上,深入分析其原因,找出自身存在的缺陷,向“發達協調型”發展。同時,我國要從整體上提高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保持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加強科技研究,提高科技競爭力。
四、評價結論
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始終是科學領域和經濟領域的重點研究內容,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研究是區域評價的重要內容。文以全國大陸地區31個省為實證,對其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進行評價,從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概念出發,建立了科學的評估指標體系,結合我國地域差異情況和地域空間分布的規律,以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總體評價為標準進行了地域劃分。
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類型包括“發達協調型”、“發展協調型”、“落后協調型”、“科技領先型”、和“經濟領先型”五種類型。可以明顯看出我國科技進步和經濟發展的地域空間分布特點,與我國實際情況相符,我國科技區劃工作可以在此基礎上結合經濟、自然和行政區劃,進一步開展工作。
隨著全球化的發展,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全球化趨勢明顯,雖然本研究只在表層進行了稍許體現,但是在未來的研究中可以進一步發展,科技國際化水平測度的進行也可以以此為基礎,促進我國國家化和發展。
本文構建的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協調性評估指標體系職能淺層次表現其結果,未將經濟發展結構性問題納入考慮范圍,過于簡單。
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作時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科學發展觀的提出也為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提供了良好的契機,落實可持續發展觀就要做到協調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為了更好的促進科技進步與經濟的協調發展,需要對各地區進行更加宏觀的研究,同時也能夠向微觀領域延伸。
總而言之,本文以全國大陸地區31個省為實證,對其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進行評價,評價分析結果顯示我國各個省份間存在科技差異和經濟水平差異,空間分布規律明顯,總體協調性不高。此次研究可以基本反映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問題,可以在未來宏觀或者微觀研究中作為參考,希望對我國科技進步與經濟發展的協調性評價分析有所幫助。
參考文獻:
[1] 吳先華.山東省城市經濟發展與科技進步的協調性評價[J].山東經濟,2011,03:153-159.
[2] 趙麗潔.區域科技人才創新能力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研究[D].太原理工大學,2013.
[3] 賈晶如.科技進步與經濟增長的協調性研究[D].溫州大學,2013.
農業保險作為我國農業經濟發展增長以及農民生命財產安全保障的重要制度,也是我國結合國內農業發展實際情況而推行的重要政策戰略,在農業經濟的提升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農業保險,顧名思義,由保險機構專門開展經營和維護,針對農業生產以及發展過程中由于自然災害或者是意外事故等導致的農業生產與經營發展經濟損失進行責任承擔或者保險賠償的一種制度和政策,對于保障農業以及農民的生產發展安全有著極為重要和突出的作用意義。在我國,根據農業產業化的結構發展實際情況,農業發展的產業結構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林業等結構形式,因此,國家在進行農業保險制度以及政策類型的建立確定中,也是結合農業產業化結構形式建立制定的。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按照農業保險承擔保險責任的對象以及內容情況不同,農業保險的類型主要包括種植業、養殖業以及森林等保險項目。其中,種植業類型的農業保險主要是指對于植物性生產保險責任進行承擔的農業保險類型,比較常見的種植業農業保險有糧食作物種植與生產保險以及經濟作物種植和生產保險、水果果樹種植生產保險、蔬菜園藝種植生產保險、其他種植與生產保險等。其次,我國農業生產與發展中的養殖業農業保險項目類型,則主要是指以動物生產發展為主的保險類型和項目,像牲畜保險、水產養殖保險、家禽保險、特種養殖保險等不同保險類型和項目。
2、農業保險的主要模式分析
結合上述我國農業保險的主要結構類型情況,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中,針對農業經濟生產發展的災害事故,通過建立農業綜合防災減災體系,實現以“政府主導”、“財政支持”以及“市場運作”、“合作共贏”的農業生產與經濟發展的保險模式。其中,“政府主導”主要是指在我國的農業經濟發展提升過程中,結合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實際情況,通過國家和政府的牽頭引導作用,實現農業災害預防和災害影響減小控制等保險制度和措施的構建完善,實現對于國家農業經濟發展的支持;而“財政支持”則是指各級財政機構結合國家對于農業保險政策支持以及決定內容,對于農業保險進行一定比例的保險費用補貼,以鼓勵農民參與農業保險的制度和要求規定,推動農業經濟的快速發展提升;再次“市場運作”主要是指通過農業保險專門經營管理機構對于農業保險政策制度的市場化運作與管理,在提升農業保險經營管理委托機構的經營管理資格同時,實現農業保險制度的建立完善,以能夠支持農業經濟的發展,實現農業災害的預警與災害影響減??;最后,“合作共贏”則是指在農業經濟發展過程中,通過農民以及政府、市場之間的相互合作,以推進農業保險制度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和完善,促進國家農業經濟的真正提升和發展。
二、農業保險在我國農業現代化發展中的相關作用分析
結合上述農業保險的概念含義以及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農業保險制度模式與具體類型,在具體推廣應用與實施過程中,不僅在很大程度上對于政府的工作有很大的推動作用,而且對于農業保險制度的完善與推廣應用以及農民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利益保障等,也有極大的積極作用和意義。首先,農業保險制度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直接促進了我國農業財政投入資金的功能作用放大化。隨著農業保險制度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國家財政機構在加強對于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同時,在促進農業經濟發展提升方面的作用功能也得到一定程度上的放大效應,使得農業保險的財政資金使用效率和作用影響范圍也進一步擴大。其次,農業保險制度在我國農業經濟發展中的推廣應用,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我國農業產業結構的優化升級,對于促進我國農業經濟的發展提升也有積極的作用和意義。再次,農業保險制度的推廣應用在提升農業的可持續生產能力同時,對于擴大農業的再生產融資能力以及維護農村發展的和諧穩定,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也有積極作用和意義。結合我國農業生產與發展現狀,農業災害事故預防與影響控制中,農業保險已經逐漸成為成為我國農業災后生產恢復以及重建的重要資金來源和支持,對于農業發展的災后恢復重建以及促進農業發展提升起到了很大的支持與保障性作用,有利于促進農業生產力的可持續發展。此外,農業保險在為農業發展以及農民增收服務過程中,農業保險機構通過開展農業貸款形式,為農業保險以及相關配套保險政策等提供保障,不僅推動了農業保險與農村信貸互動合作機制的發展推廣,在轉移農村信貸風險的同時,也有利于擴大和提升農業保險的融資能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發展。
中圖分類號:D63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49(2014)04-0094-09
DOI:10.3969/j.issn.1000-4149.2014.04.010
An Analysis on the 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YANG Liang1,2, DING Jinhong2, GUO Yongchang3
(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Xingtai University, Xingtai 054001, China; 2.Popul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East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1, China;
3.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l Sciences Department, Anqing Normal
University, Anqing 246011, China)
Abstract:Based on the constructed coupling index system reflecting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the paper study the coordination of th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cetime using method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 model. The results of the time perspective show,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China maintained a positive interaction since 2003,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m gradually moving from the amelioration phase to coordinated adaptation. The results of the space perspective show,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between
them in China presents obvious regional differences. The level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displays obviously decreasing tendency from the East to the Midwest, while the level of social security displays the shape of “U”. Looking from the coordination level, the provinci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between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present the shape of “the rugby”, the provinces belonging to the better coordinated and the serious imbalance are few, while most of provinces are intermediate types, such as the mild imbalance and basic coordination. The coordinated degree in Eastern provinces obviously surpassed the Midwestern provinces.
Keywords:social security;economic development;the coupling coordinated degree;Spatialtemporal characteristics
一、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經濟取得快速發展的同時,城鄉之間、地區之間、不同行業之間的收入差距也在擴大,各種社會矛盾集中反映在利益關系調整的公平性上[1]。作為社會“穩定器”的社會保障制度,在調節收入分配和縮小貧困差距中承擔著極其重要的責任,是調節社會財富合理分配的基本杠桿[2]。由于社會保障水平過高或過低都會阻礙經濟社會的發展,社會保障水平必須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
關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的理論探討,最早可以追溯到亞當?斯密, 他闡述了通過“看不見的手”來推動個體利益和社會福利的共同增長[3];庇古根據邊際效應基數論,提出國民收入總量越大,社會福利越大的基本命題[4]。國內關于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但也取得了豐碩成果。穆懷中提出了社會保障水平發展曲線假說,指出社會保障水平隨著人均GDP的增長先是上升較快,達到一定高度或超過適度水平上限后開始放慢增長速度,持續一段時間后將會逐漸回落并接近其適度水平[5];楊翠迎、何文炯提出了社會保障發展系數(CSS),闡述了社會保障水平同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6];鄭智峰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研究了社會保障支出對城鎮居民消費的影響作用,進而闡述了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發展的關系[7];譚偉、吳永求認為城市化水平、人均社會保障財政支出額、所有制結構是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的重要因素[8]。陳壽江、李小建提出上行及下行概念,以縣域尺度研究了中部六省經濟發展水平與福利水平之間的關系[9]。
我國地域遼闊,各地區的自然稟賦、經濟基礎差異造成經濟發展極不均衡,省際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省域層面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到底呈現什么樣的協調關系?是不是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就高,而經濟發展水平低的地區,社會保障水平就低?為了弄清以上問題,有必要從省域層面開展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的比較研究,為建立健全同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提供事實上的參考和依據。
二、指標體系和研究方法
1.指標體系的構建
社會保障水平是一個質與量相統一的概念,社會保障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10],既不能落后于經濟發展水平,否則就發揮不了其應有的作用;也不能超越經濟發展水平,否則阻礙經濟發展。社會保障體系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就是社會保障的總體水平既充分體現經濟發展成果,又不超越社會各方面的承受能力[11]。從投入產出角度看,社會保障支出水平是指相對于經濟發展水平的社會保障支出的多少,體現了經濟發展(GDP、財政等)對社會保障的投入水平;同時,社會保障的覆蓋水平和待遇水平最為直接地反映出政府及社會在保障民生和改善民生方面取得的進展,一定程度上體現了經濟發展對社會保障的產出水平?;诖耍疚膹纳鐣U习l展水平的三個維度――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覆蓋水平和待遇水平出發,在遵循目的性、科學性、可操作性等原則的基礎上,從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出發,并在借鑒眾多學者研究的基礎上[12~14],構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系統的指標體系。
本文從社會保障支出水平、覆蓋水平以及待遇水平3個層面,使用10項指標來反映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其中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保險覆蓋率借鑒了賈智蓮的計算方法[15]。人均GDP是一個包含綜合信息的指標,能表達出多個經濟相關的維度信息,用人均GDP衡量一個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是較常用的方法[16~18]。通過社會保障水平和經濟發展水平兩大系統,共同構建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系統的指標體系(見表1)。
2.綜合水平計算方法
本文研究的時間序列為2003~2011年,由于這一時期是改革后第三次較明顯的經濟波動期,同時又是社會保障改革全面展開的關鍵時期,因而具有一定的研究意義。本文的研究數據主要來源于《中國統計年鑒》(2004~2012)、《中國勞動統計年鑒》(2004~2012)和分省市的統計年鑒等。
為消除數據量綱不同造成的影響,需對數據進行無量綱化處理,公式是uij′=uij/Max(ui),其中uij′為標準化值,uij為實際值,Max(ui)代表不同年份或不同地區第i指標的最大值。各指標權重賦值采用德爾菲法,通過征詢不同專家的意見,依據各指標代表的含義及重要性、基礎性程度,綜合權衡確定各指標的權重,見表1。根據各指標的權重及標準化的數據,通過逐級加權求和計算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綜合水平,計算公式為:
三、 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時空耦合分析
1.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時序耦合
從時間序列角度分析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變化可以更清晰地揭示兩者相互作用的階段特性。如表3所示,2003~2011年,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呈現逐年上升趨勢,從2003年的0.45穩步上升到2011年的0.71,協調等級從輕度失調逐漸向良好協調演化,表明2003年以來,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保持良性互動,兩者關系從磨合階段逐漸趨向協調適應。
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變化的重要原因是經濟的快速發展為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2011年中國國內生產總值達到47.2萬億元,扣除價格因素,比2002年增長1.5倍。國家財政用于社會保障的支出從2002年的2632.22億元增加到2011年的11109.4億元,年均增長17.3%。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其成果更多惠及民生,社會保障水平也大幅提高。從覆蓋面來看,截至2011年底,全國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農村養老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的參保人數分別達到2.84億人、3.2億人、4.73億人,比2002年分別增長了246.3%、481.8%、403.2%[20]。從待遇水平來看,2005~2012年,國家連續8年上調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2012年全國企業退休人員月人均養老金達到1721元,是2002年的2.8倍[21]。由協調等級的變化可以看出,隨著經濟的發展,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不斷趨向協調適應,社會保障水平不斷提高得益于經濟的發展,經濟發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居民享受社會保障待遇的高低,因此,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是保持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良性互動、協調發展的根本。
2.中國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省際格局
(1)經濟發展水平空間分布特征。
改革開放30多年以來,我國東部、東北部、中部和西部地區經濟發展極不平衡,區域間差距不斷擴大。從圖1可以看出,東部沿海地區經濟實力明顯高于東北和中西部地區,中國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現出從東部向中西部遞減的“階梯”分布格局。2011年全國人均GDP達到35181元。其中,天津、上海、北京3個直轄市位居前三,分別達85213元、82560元、81658元。東部沿海地區顯示出強勁的經濟實力,江蘇、浙江、廣東、遼寧等省份緊隨之后,人均GDP水平均超過全國平均水平,分別為62290元、59249元、50807元、50760元。山東和福建的人均GDP水平也較高。而中西部地區省份的人均GDP大多數低于全國平均水平。按照人均GDP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0名省域單元中,西部地區占了6席,分別是廣西、、四川、云南、甘肅、貴州;中部地區占了3席,分別是河南、江西、安徽。其中貴州省人均GDP水平最低,僅為16413元,約占天津市的1/5。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分布呈現出極不均衡的特點,不同省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
(2)社會保障水平空間分布特征。
與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中國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呈現了兩頭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格局――東部、東北和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較高,而中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從社會保障水平指數來看,東部地區平均值為0.547,東北地區為0.572,西部地區為0.505,而中部地區平均值最低,為0.458。其中,上海、北京、青海
社會保障
水平指數列居前三,達0.776、0.771和0.672。按照社會保障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0名省域單元中,中部地區占了5席,除了山西外其余中部省份都在其中。社會保障水平的空間分布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一定的不匹配性,經濟落后的地區,其社會保障水平并不一定低,比如、甘肅等省區(見圖2)。
從社會保障支出來看,2011年,社會保障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最高的是經濟不發達的青海,其次是和甘肅,而排名靠后的則是廣東、浙江、江蘇等東部沿海發達省份;財政社會保障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最高的也是青海,其次是遼寧和甘肅,而排名靠后的仍是東部沿海發達地區,如浙江、江蘇、廣東等。鑒于中西部地區財力較弱,中央對中西部省份社會保障投入力度遠遠大于東部地區。2005年以來,中央財政對全國社會保障的投入中,中西部所占比重保持在80%左右[22]。從養老金支付水平指標來看,區域之間的差距是十分巨大的。2011年,全國人均養老金為18700元,有一半省份的養老金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在高于全國平均水平的15個省份中,除由于近年西部大開發帶動的人均養老金水平快速提高的新疆、青海、、內蒙古、陜西五省份和中部省份山西外,其余9個省份都位于東部地區。從省際的比較來看,江西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最低,為13831元。的人均養老金水平最高,達到33106元,是江西的2.4倍。按照人均養老金水平高低排序的后11名省域單元中,中部地區占了5席,除了山西外其余中部省份都在其內。
總體來看,養老保險待遇水平在全國表現出不平衡性。經濟最為發達的東部地區,社會保障改革的步伐也最快,尤其是養老保險制度已基本成熟。西部地區的經濟總量水平偏低,財政供養人口比例偏高,大量就業集中在政府部門,因而,養老保險待遇水平較高。而中部的社會保障水平相對較低,成“塌陷”態勢。
(3)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類型劃分。
將社會保障水平指數(SSL)和經濟發展水平指數(GDPP),采用Zscore法標準化處理,生成兩個新變量數據列ZSSL、ZGDPP,ZGDPP表征樣本點在散點圖中偏離GDPP 樣本的中心位置程度,ZSSL表征樣本點在散點圖中偏離SSL樣本的中心位置程度,那么符號正負實際表征的就是兩者偏離程度的協同性。以ZGDPP為X軸,ZSSL為Y軸,繪制出不同省份的人均GDP和社會保障水平的象限圖,如圖3所示。
根據象限圖,將全國內地31個省級單元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劃分為4種類型,具體來看:①第Ⅰ象限,即高級協調型,以北京、上海為代表,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和社會保障水平都比較高。②第Ⅱ象限,即社會保障過度型,包括青海、新疆、等8個省份,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社會保障水平較高。③第Ⅲ象限,即低級協調發展類型,包括除山西外的所有中部省份、廣西、貴州、云南等13個省份,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低,社會保障水平也較低。④第Ⅳ象限,即社會保障滯后型,包括廣東、浙江等5個東部沿海省份,該類型特征是經濟發展水平較高,但社會保障水平比較低。
從象限圖來看,我國一些省份的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出現了不相匹配的現象,為了能夠對我國各區域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之間的聯系有更深入的了解,進一步選取典型指標進行對比分析??傮w來看,經濟發達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低于經濟落后地區,尤其在社會保障支出比重和財政社保支出比重兩項指標上,以青海和上海為例,2011年青海省社會保障支出占GDP比重為14.6%,財政社保支出占財政總支出比重為16.9%,分別高于上海市5個百分點和6.2個百分點。出現這種現象的主要原因是:一是發達省份經濟發展水平高,GDP和財政支出總額大,導致了社會保障支出占比相對偏??;二是由于國家近幾年不斷加大對中西部地區的財政轉移支付力度,一定程度提高了經濟落后地區的社會保障支出水平。當然,經濟落后省份的財政支出中用于
社會保障支出的比重很大,表明社會保障支出的財政負擔也很重。我國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是造成社會保障發展水平差異的重要原因。從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內在聯系看,要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必須大力發展經濟,為社會保障發展提供堅實的基礎。
3.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空間耦合
由于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差異較大,社會保障水平也不盡相同,為進一步明晰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的空間分布規律和特點,從機制上揭示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耦合的規律性,本文以中國內地31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對2011年的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情況做了進一步研究。
利用耦合協調度模型,計算出2011年各省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并繪制出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分布圖(見圖4)。由圖4可知,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呈現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具體特征如下。
第一,東部地區,除河北、福建、海南輕度失調外,其余各省均實現了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協調發展,但協調發展水平差異較大。其中北京、上海、天津達到良好協調發展類型;山東、江蘇、浙江、廣東屬于基本協調發展類型。
第二,東北地區除了遼寧達到基本協調發展外,其余省份輕度失調;中部地區全部處在輕度失調發展階段;西部地區多數省份屬于失調類型。除了內蒙古為基本協調,貴州、云南為中度失調類型外,其余均為輕度失調。
第三,從協調等級來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的省域特征呈現“橄欖型”,良好協調和中度失調的省份較少,其中,良好協調的有北京、天津和上海,中度失調的只有貴州和云南;絕大多數省份屬于協調等級的中間類型――輕度失調和基本協調。其中,屬于輕度失調的省份個數最多,達到20個,基本協調的個數次之,有6個省份。從地域分布來看,基本協調及以上類型基本上都位于東部沿海地區,中西部省份大部分屬于輕度失調。
總體來看,2011年來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情況不容樂觀:超過2/3的省份處在失調狀態,除了貴州、云南為中度失調外,其余都為輕度失調;兩者協調的省份基本上都位于東部沿海地區,北京、上海、天津處于良好協調發展,山東、江蘇、浙江和廣東達到基本協調。
四、結論與討論
通過構建評價指標體系及耦合協調度模型,從時空角度研究了我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協調狀況,得出以下結論。
第一,2003~2011年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的耦合協調度在不斷提高,兩者關系從磨合階段逐漸趨向協調適應。第二,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協調度呈現較為明顯的區域差異,經濟發展水平總體呈現從東部向中部、西部逐漸遞減的“階梯”分布格局;而社會保障水平整體呈現兩頭高、中間低的“U”型分布格局。第三,經濟發展水平高的省份,其社會保障水平也相對較高,如北京、上海等地區,但西部地區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水平呈現一定的不匹配性,如青海、甘肅、等,盡管其經濟發展水平較低,但社會保障水平并不低。第四,從耦合協調度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耦合度的省域特征呈現“橄欖型”,即良好協調和中度失調的省份較少;絕大多數省份屬于協調等級的中間類型――輕度失調和基本協調,且東部地區協調度明顯優于中部、西部地區。
雖然我國社會保障和經濟發展整體處在協調發展階段,但從區域來看,大部分省份仍然處于輕度失調狀態。長期來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兩大系統的失調,不利于經濟的持續、穩定發展。通過分析中國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水平的空間格局以及兩者的演變關系,本研究為各省份認識自身發展的客觀規律,因地制宜地推動社會保障與經濟協調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但本研究對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關系形成的機理尚未進行分析,還有待更加深入的研究。
參考文獻:
[1] 尹蔚民.加快完善社會保障體系 推動社會保障事業可持續發展[J].今日中國論壇,2010,(9).
[2] 鄭功成,蔣云龍.更可靠社保如何實現[N].人民日報,2012-11-26 (13).
[3] 亞當?斯密. 國民財富的性質及其原因的研究(下卷)[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4:112-120.
[4] 庇古.福利經濟學(上卷) [M].北京:商務出版社,2006:94-98.
[5] 穆懷中.社會保障水平發展曲線研究[J].人口研究,2003,(2).
[6] 楊翠迎,何文炯.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發展的適應性關系研究[J].公共管理學報,2004,(1).
[7] 鄭智峰.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發展研究[D].西南財經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0.
[8] 譚偉,吳永求.社會保障與經濟發展協調度比較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11,(3).
[9] 陳壽江,李小建.縣域尺度下經濟發展水平與社會福利水平之間的關系分析[J].地域研究與開發,2013,(2).
[10] 穆懷中.社會保障適度水平研究 [J].經濟研究.1997,(2).
[11] 陳頤.論建立健全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的社會保障體系[J].江海學刊,2006,(6).
[12] 褚福靈.中國社會保障發展指數報告2010 [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1:6-20.
[13] 譚偉.社會保障與區域經濟互動機理及協調度研究[J].技術經濟與管理研究,2011,(5).
[14] 逯進,陳陽,郭志儀.社會福利、經濟增長與區域發展差異――基于中國省域數據的耦合實證分析[J].中國人口科學, 2012,(3).
[15] 賈智蓮.財政分權與教育及民生類公共品供給的有效性[J].數量經濟技術經濟研究,2010,(6).
[16] 劉衛東.我國省際區域經濟發展水平差異的歷史過程分析[J].經濟地理,1997,(2).
[17] 李小建,喬家君.20世紀90年代中國縣際經濟差異的空間分析[J].地理學報,2001,(2).
[18] 陳明星,陸大道.中國城市化與經濟發展水平關系的省際格局[J].地理學報,2010,(12).
[19] 童玉芬,劉長安.北京市人口、經濟和環境關系的協調度評價[J].人口與發展,2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