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健康教育的理論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1.1構筑和諧平等的護患關系為確保健康教育護理的深入開展,護理人員需以實際行動博得所有患者的信任,這便需要從患者入院之初,仔細完整地了解其性格特征及興趣愛好,以此作為相互溝通的突破口。在進行臨床談話時,要用柔和的語調、清晰地發音,為患者提供周到的人性化服務。在談話的初始階段,護理員工可略去健康教育的有關要點,主要以護患之間的相互認識和熟悉為主[2]。在健康教育活動的后續階段,可牢記護理重點,分主次向患者耐心細致地講述,并運用各種不同的形式贏得其認同。例如,靈活地通過動作、圖片、神態及表情等形式,特別對于口語表達有障礙的病患,圖片及文字無疑具有更理想的效果。
1.1.2加大疾病保健常識的宣講力度神經內科患者不可避免地會出現各種消極情緒,或對治療護理抱著不合作的態度,這些狀況的出現大都來源于對自身疾病的不明確性。由于患者的文化程度各異,職業及人生閱歷更是截然不同,因此,對于疾病的認知及相關保健知識的掌握度相差甚遠[3]。基于此,護理人員需結合患者的內心需求及認知程度,詳細地講解疾病的病理、治療方案、護理手段及自我調整方法等,并以臨床護理中成功的案例,激發患者克服疾病的信心,培養自我預防意識,使之深切地意識到個人的生活習慣、心理狀態等均對病情發展具有重要作用,以重新樹立起健康的生活態度,并朝著康復的方向邁進。
1.1.3親屬投入到教育活動中為數不少的內科患者的生活均依靠親屬的關照,從這個角度看,在對患者實施健康教育時,親屬的輔教育不可或缺。需提升患者親屬的疾病知識及操作能力,特別在患者出院前,要對接受輔助護理任務的患者家屬予以相應的考核[4]。
1.1.4出院指導患者準備出院時,需提前告知患者出院后的休養及飲食方面的要求,并指導患者堅持功能性鍛煉,發放健康調查卡片,其內容主要有:患者姓名、家庭地址、病癥類型、主管醫護人員、出院后的提醒事項、病房聯系方式等。
1.2療效指標出院時對比2組患者疾病知識的掌握程度及護理的滿意度。對疾病知識掌握程度行問卷調查,共設置50題,每道題2分,滿分100分,≥60分為及格,<60分為不及格;在及格以上的評分中,≥90分為優秀[5]。
1.3統計學方法計數資料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觀察組中,掌握程度為“優秀”的43例,占86.0%,對照組“優秀”32例,占64.0%;觀察組有47例對教育效果滿意,占94.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37例74.0%,觀察組病患在對病癥掌握度及滿意度方面均顯著高于對照組[χ2(對病癥掌握度)=3.825;χ2(滿意度)=3.175,P<0.05]。
一、傳統的校園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及其局限
初中生心理健康是個體的各種心理狀態保持正?;蛄己盟?,自身內部(如自我意識、自我控制、自我體驗等)及其自我與環境之間保持和諧一致的良好狀態。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則是在遵循學生心理發展規律和個性特點的前提下,以促進初中學生心理健全發展,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為目的,通過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開展心理健康輔導、心理咨詢和治療等途徑,使用各種技術手段來維護和增進心理健康的教育活動。傳統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以精神分析、行為主義、認知主義或人本主義理論為基礎展開,所采用的典型技術就是心理操作,即通過心理調適來預防或矯治人的心理問題。
個體的發展是個體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傳統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過分依賴心理操作技術,忽視環境因素對心理健康的作用,導致在心理調適過程中難以排除環境因素帶來的不利影響。因此,要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質量,在使用傳統心理教育方法和技術的同時,盡力控制環境因素勢在必行。
二、生態系統理論簡介
生態系統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布朗芬布倫納于1993年提出。該理論認為個體發展受到自身與其周圍環境等多種因素共同影響,進一步擴展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把人們生活在其中的環境看成一個復雜的行為系統,并根據其對個體影響程度,由內向外依次分為微觀系統、中間系統、宏觀系統、外層系統和歷時系統五個子系統。環境不是靜止的力量,而是動態的、不斷變化的,是一個“動力變化系統”。構成生態環境系統的各個子系統之間緊密聯系、相互作用,共同影響著個體的發展。其中任何子系統的變化都會波及其他子系統,進而影響到個體的行為和發展。通過對環境影響的詳細分析,能夠找到影響個體發展的因素,進而為及時、有效的干預提供相關的信息。
三、生態系統理論視角下的初中生心理健康教育新舉措
生態系統理論把個體生活其中并與其相互作用的環境分為五個子系統,擴展了人們對環境的認識,也為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營造良好的環境指明了方向。
1.構建和諧的校園文化
學校是學生的第二個家庭,是其成長和發展的主要場所。學校的文化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影響甚大。因此,在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加強校園文化環境建設,構建和諧校園文化,營造良好的微觀環境尤為重要。
(1)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良好的師生關系不僅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而且也關系到學生的心理健康。如果師生之間關系和諧,學生就可以心情愉悅地學習知識、享受生活之趣。如果師生之間關系緊張、矛盾重重,則會使學生注意力渙散、胡思亂想,既影響學生學習、破壞學生心情,也會給其帶來一定的心理壓力,造成心理不適。因此,在日常生活中,要加強師生間的交流和溝通,增進師生間的理解和信任,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
(2)營造和諧的班級文化。如果說學校是學生的大家庭,那么班級就是學生的小家庭。班級文化對學生的心理有著更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在日常教學中,要加強班級文化建設,打造一個同學之間團結互助、關心同學、共同奮進的互助集體。在這樣的“小家庭”中生活,每個學生都心情舒暢、困有所助,能得到自由而全面的發展。
(3)完善學校基礎設施,美化校園環境。環境對人的情緒和行為影響甚大。生活于山清水秀、風景優美之地會油然而生心曠神怡、寵辱皆忘之感,從而使人情緒愉快、精神煥發。相反,身處污穢、嘈雜的環境之中會使人心緒不寧。因此,美化校園環境,營造優美、舒適的生活和學習環境對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大有裨益。校園環境的美化可以從完善基礎設施、種植花草樹木、修建人工花園和清潔校園衛生等方面展開。
2.加強教師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
教育須建立在了解的基礎上。要想深入地了解學生,除平時觀察和交流溝通之外,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也極其重要。而且家長和教師之間的聯系作為學生成長中的系統環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有重要影響。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師有必要加強與家長之間的溝通與合作。只有向家長全面了解學生的具體狀況和發展潛能后才能對癥下藥、因材施教,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展。與家長交流既可以了解影響學生發展的家庭因素,又可以一定程度上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從而有針對性地實施教育,調節其心理困擾,預防其他心理困擾的發生。
3.全面落實新課改的要求
社會文化、習俗和法律等作為學生成長的最外層環境,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兒童的發展及其心理健康水平。素質教育已成為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和必然選擇,促進學生各種智能的全面發展也是智能多元理論和新課程改革的要求。這些都已成為一種社會文化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思想。如果學校的培養目標與社會文化的要求一致,將會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如果學校的培養目標背離社會文化的要求,學生就會產生不適感和抵觸心理,長此以往將會對學生的心理健康帶來消極影響。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需要學校積極落實新課改的要求,保證學校各項舉措與社會文化的總體要求具有同步性。
現代社會的競爭歸根到底是人才的競爭,而人才的競爭除了個人專業技能的競爭,還是建立在一定的心理素質基礎上的,很多素質的形成與發展都是以心理素質為前提,因此判斷一個人才是不是合格的一項重要標準就是心理素質是不是合格。新世紀人才所需要具備的勇敢探究、勇于競爭、善于合作、富有創造力等都與個人的心理素質息息相關,心理素質滲透在人的各項素質之中,要想提高人的綜合素質,必然需要提升人的心理素質。根據一項國際世紀教育委員會提交給聯合國科教文組織的關于財富與教育關系的報告中,詳細論述了學會認知、學會做事、學會生活、學會生存四大板塊共同構建教育的觀點,而心理健康的內在價值就蘊藏在這大版塊中。中國正處于冉冉上升的關鍵時期,正如曾經提出的,“一個民族的新一代沒有強健的體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這個民族就沒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标P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不斷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力度,不僅關系到素質教育的最終效果,還與新時期的人才培養密切相關,不僅符合大學生個人的利益需求,還與國家發展需求相吻合。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理論涉及到哲學、政治學、教育學、衛生學等多門學科,是一項綜合性教育工作,需要從多方面進行研究探討。
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內容
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大學生來說,心理素質不僅是綜合素質的構成之一,更是其他素質進一步發展的基礎與中介,在大學中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具有其必然性,不僅是大學生個體全面發展的需要,更是社會對大學生的期望發展方向。
(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目標
心里素質培養是素質教育的目標之一。作為高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是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展開的教育教學活動,主要是為了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全的心理素質。在過去的高校教育教學研究與實踐中,如何有效提升高校大學生心理素質這個問題一直沒有找到明確的答案。根據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素質以及高校日常教學實際情況,可以發現,要想對當前的大學生開展心理素質培養,必然需要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要知道具備有一定的心理素質是保證心理健康的內源性條件,而一個具備有健全的心理素質的大學生不僅心里素質水平與學生的年齡相符合,自身的心理素質從結構上與功能相匹配,并且從整體上來說心理素質系統具有開放發展的特性。在大學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培養大學生心理素質,促使大學生的心理素質從各方面得到提升,最終發展成不僅具有正常的智商并且人格保持完善、具有相當好的適應能力,真正為大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夯實心理基礎。
(二)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
教育的所有功能都是圍繞教育目標服務的,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也不例外,因此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功能主要表現在以下五個方面:
1、維護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維護好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促進大學生心理素質的提升,這是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目標。在開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需要運用到多門現代化學科,特別是心理學方面的理論與方法,從大學生在學校的學習、生活以及社交往來等方面可能出現的心理問題下手,進行更有針對性、更科學合理的心理干預,比如心理咨詢、心理訓練等,幫助大學生克服心理障礙,解決矛盾,保持整體心態的平和與穩定,在大學學習生活中積極進取,保持好一個大學生的精神風貌,成長為一個心理健康的人。
2、開發智力促進能力發展
根據現代心理學的觀點,大學期間使人的心理發展的關鍵時期,極具有可塑造性,但是相應的,在這個階段人的智力與能力的發展也可能會出現問題,如果能夠及時進行引導,做好心理輔導工作,不僅能夠培養好的心理素質,還能夠開發人的大腦潛能,實現個人能力的突破與發展。
3、提高德性修養培養良好品德
一個人是否具有完善的人格與良好的品質,不僅與社會、家庭教育有關,還與個人對于道德的實際認知、情感體驗一個態度息息相關,而在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過程中,為了更好的達到教育效果,一般都是從學生個人的心理特點以及實際需求著手,開展更具有針對性、更尊重人的個人主體性并且注重個人內心體驗的教育引導方式,直接或間接的遷移到德育教育中,強化德育教育的效果,更好的實現大學生個人道德修養的提升。
4、培養大學生完善人格
一直以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都秉持著以人為本的理念,充分尊重學生、理解學生、信任學生,在教育中讓學生充分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價值所在,發現自己的優點與缺點,認清現實與未來的區別,更好明確人生發展目標,選擇適合自己的成才道路,學會如何去處理人與社會、人與人的關系,在這個過程中現個人的人格完善與升華。
5、養成良好行為習慣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人的心理與行為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一個人是否具有良好的行為習慣與其是否具備有良好的心理素質息息相關,好的心理素質支配好的行為習慣,而好的行為習慣又會不斷內化沉淀為好的心理素質,在具體的場景中,人的心理素質會通過行為表現出來。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根據大學生在學習生活中表現出來的行為與心理進行針對性的教育輔導,能夠有效幫助學生形成好的行為習慣,提高個人社會適應能力更好的適應未來的生活變化。
除了課堂心理健康課程,還需要做好課外心理健康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借助網絡開通網絡心理健康教育渠道,引導大學生通過網絡獲得心理健康知識。高校還可以不斷開展相關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在參與過程中加強自我認知。
(三)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政策引導和立法工作
雖然目前我國教育部門已經針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先后頒布了四個政策文件,但是并沒有具體明確如何開展相關工作,需要進一步進行規劃,制定更為詳細的政策,有效指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確保相關工作能夠落到實處,逐步推進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逐步穩定深入。
除此之外,對于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經費投入也需要進行嚴格限定,對最低經費投入進行規定,避免各高校在具體工作開展中敷衍了事,隨意開展,避免經費問題成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開展的障礙,影響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四)切合實際,打造專職教師隊伍數量
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開展是建立在一支專業的教師隊伍的基礎上的,高校需要根據學校學生數量、學生心理健康等實際情況開展教師隊伍建設,堅持“少量、精干”的原則,按照科學合理的師生比確定教師隊伍數量,專門開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同時必須意識到,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門很專業的工作,教師的心理專業素質直接關系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成效,并不是所有老師都能夠勝任,因此高校在進行師資隊伍構建時要嚴格把關大學心理健康教育教師的任職資質,避免因為教師素質不過關給大學生帶來二次心理傷害。
與此同時,大學生心理處于不停變化的過程中,相應的,教師也需要不斷學習,積極汲取新知識,才能更好的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需要建立完整的心理健康教育從業人員的職業培訓體系,科學合理的制定培訓計劃,并組織相關教師參與培訓學習,確保培訓工作的日?;T谂嘤栠^程中要重視技能訓練的培訓,并重視后期的實習督導工作,適當引入優勝劣汰機制,對于不合格的人員進行淘汰,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項全面、系統的工作,要想推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規范化發展,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不僅僅需要學校、教師做好相關工作,還需要社會、家庭以及學生自己e極配合。開展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理論研究不僅與我國發展現狀以及傳統中華文化息息相關,還涉及到整個中華民族的民族心理以及社會大環境、教師的職業素質以及學生的自我意識,每一個方向都能挖掘出更多的東西,需要引起學校、社會更加廣泛的關注,更深入的開展教育研究工作,為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的發展出謀劃策。
參考文獻:
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成為近年來社會、學校關注的重要領域,同時心理健康也成為衡量大學生基本素質的重要標準。筆者通過總結多年的基層學生工作的經驗,從需要這一心理學中最基礎的層面來討論一下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一、認識大學生的內在需要,理解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
需要是有機體內部的一種不平衡狀態。它表現了有機體對內部環境或外部生活條件的一種穩定要求。20世紀40年代,世界著名的心理學家馬斯洛在對人的本性進行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具有影響力的需要層次理論。馬斯洛將人的需要劃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和歸屬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五個層次,這五個層次的需要是從低級到高級呈金字塔狀的,而且只有低級需要得到滿足或部分的滿足才會產生更高級需要。生理需要指的是人的最原始、最基本、需優先滿足的一種需要。包括人對食物、空氣、水、性和休息的需要,人的生理需要是維持個人生存和發展及種系的存在與發展的需要。安全需要指的是人對穩定、安全、秩序、保障、免受恐嚇、焦慮和混亂的侵害的需要。這種需要主要表現在人對生命、財產、職業穩定安全的內心訴求。愛和歸屬的需要指的是在人的生理和安全需要得到滿足基礎上,便產生了要與他人建立情感聯系、要求得到友伴、家庭、團體及社會的接納與認同。如結交朋友、追求愛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是人在對自我尊嚴和價值追求,包括別人的尊重和自己對自己尊重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層次的需要,是個體希望發揮自我最大的潛能,不斷完善自己,實現自己理想與抱負的需要。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將人抽象的心理需要具體化,提出了需要是人的動機和行為的源泉。
馬斯洛的需要是針對人這一類本質而言的,大學生群體作為人在特定階段的群體在需要方面有著自身階段性的特征,根據中國地質大學王萍、張寬裕對武漢七所高校的不同年級的大學生進行問卷調查研究的結果表明,大學生的主流需要與馬斯洛的需要層次是相吻合的。因此,從馬斯洛需要理論去探索大學生需要是有科學性的。大學生也具有人的這一本性的東西,然而由于大學生還處于人生的特殊發展階段,外界對他們自身需要的認識及他們自己對自身需要的認識和需要滿足或滿足方法上的一些不正確,使得大學生還不會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便產生了焦慮、恐懼、自卑等情緒體驗,發展下去會引發嚴重的心理健康問題。
二、大學生心理需要缺失及產生的問題
1.生理需要
國家經濟的發展,為大學生的學習提供了很強的物質保障,這主要體現在國家通過一些獎、勤、助、貸等政策解決大學生基礎性的生活保障問題,不可避免的是在大學生群體中還有一部分貧困生的生存需要得不到很好的保障,使得一些在生活上貧困的大學生難以適應大學生活甚至產生了許多心理問題。據有關資料調查顯示,有很大一部分貧困大學生,正是由于基本的生存需要得不到滿足而引起許多心理問題的困擾。這些問題主要表現為自卑、焦慮、抑郁和人際交往方面的問題,這其中較為嚴重的方面是由于自卑所導致的抑郁,一些經濟上貧困的大學生在自我認識上盲目的否定自己,整日郁郁寡歡,心理敏感多疑,對待人生消極不樂觀,還往往自我封閉不與人交往,致使他們很難適應環境,長期處于緊張和焦慮的狀態,連帶的使許多學生學習動機下降,無心學習,學業上失敗,甚至產生行為上的問題,對家庭和社會造成危害。
2.安全需要
大學生中的安全需要問題的主要是對學業的成績能否合格的擔憂和就業形勢嚴峻帶來的職業安全焦慮。隨著大學招生人數的迅猛增加,使得一些學習底子比較薄弱的學生也跌跌撞撞的進入大學校門,然而新的學習方式上的變化和學習內容上難度的增加使得一些大學生出現了學習上的困難,又害怕由于學業上的不合格而導致無法畢業,使得一些學生產生了恐懼與焦慮,嚴重的還有的學生患上了考試焦慮癥。另一方面就是就業安全問題。近年來就業競爭的激烈,大學生對職業安全的焦慮也成為高校工作的重點與難點。大學生渴望融入到社會,但就業使得他們內心充滿矛盾,面對就業的挫折,使他們產生了自我否定感,失去了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對前途和命運感到無能為力,甚至一些學生還產生了輕生的念頭。所有這些都是由于對學業和就業安全需要的缺失所產生的心理問題。
3.愛和歸屬的需要
大學生渴望融入到同齡人的群體中,獲得愛與歸屬感。這種需要主要表現在大學生對交往的需要,但由于個性方面、生活習慣方面以及經濟條件方面的不同,并且當前的大學生大部分是家庭的獨生子女,在沒有離開家之前都是家庭的中心,這些方面的原因導致他們在交往過程中不能很好的處理交往中遇到的問題,使得許多學生很難適應群體生活,同時還會遭到群體的排斥與遠離,而導致一些學生因為歸屬和愛的需要得不到滿足產生孤僻、自卑等心理失落感,嚴重的交際上的障礙還會使得學生心理上的扭曲,產生對他人的仇視。
4.尊重的需要
每個人都有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他尊兩個方面。大學生的心理是由未成熟向成熟發展的關鍵階段,因此,他們對尊重的需要尤其重視,因為在大學生的認知中將自身尊重的需要作為劃分未成年人與成年人的標準。在此階段的大學生更關注的是他人對自己的尊重。尊重需要得到滿足,可以使大學生有積極的心理體驗,產生自信心和自我價值感,還可以成為學生自重自愛的內部動力,成為克服困難,努力進取的動機。然而由于處在發展階段的大學生身上還會有這樣與那樣的缺點和不足,并且傳統教育中將學生作為教育的客體的一些片面的觀點,使得對學生的尊重需要得不到應有的重視,甚至因為一些不當造成學生自尊心受到傷害。他們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就會產生自卑、軟弱無力,自我否定等體驗。
5.自我實現的需要
大學生有很強的自我實現的訴求,想通過大學時間的學習,來實現自身的理想與抱負。但不可否認的是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學校與社會上的不同,很容易使他們面對失敗與挫折。使得他們對社會、對自己產生錯誤的認識,并引起內心的失落感與失敗感,而引發一些心理上的問題。
三、馬斯洛的需要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幾點啟示
正是由于大學生有了各種各樣的需要,這些需要卻得不到很好的認識與滿足,并且由于此階段的不成熟性,使得大學生不能很好的處理這些問題,從而引起心理上的不良反應,甚至成為一些心理健康方面的問題。因此作為高校的學生工作者,要從學生最基礎的需要層面出發保證學生的心理健康。
1.從認識上重視大學生的需要
認識到大學生是有訴求、有需要的特殊階段的個體。作為心理健康教育而言不能無視甚至是忽視大學生對生理、安全、歸屬和愛、尊重、自我發展的需要。而是要重視學生的具體需要。從學生的需要出發來做好學生心理健康工作。這種對學生需要的重視還包括從深層次引導學生認識需要是怎樣產生的,怎樣正確的對待自己的需要,以及怎樣來滿足自己的需要,特別是當自己的合理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用什么樣的方式和方法來解決問題。
2.從行動上解決大學生的需要問題
首先,針對大學生的生理需要特別是大學生的貧困問題,要引導大學生正確對待自己物質上的貧困問題,用一些通過自己的努力擺脫貧困的榜樣人物的事例啟發和激勵大學生,將由于貧困而引發的自卑焦慮的心理轉化為具體解決貧困的行動,如多給學生創造勤工儉學的機會,通過實踐活動來取得一些物質上的報酬。其次,針對大學生對學業和職業上的安全需要。高校應該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由高中向大學學習方式與方法轉變的教育內容。對于學生的職業安全需要,就要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增加一些關于職業分析,應聘技巧方面知識的教育,使得學生為就業做好充分的準備,不至于在突然面臨就業時出現心理上的恐懼與不適應。并且要引導大學生樹立正確的就業觀,從基礎做起,先謀生再謀求發展。從而減輕一些學生對職業安全的過度焦慮。再次,針對學生的交往需要和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所產生的自卑、自我否定、焦慮的心理問題,要利用與學生個別談心的方法,引導學生要相互理解,善于換位思考,對于出現的比較嚴重的人際交往問題要進行專業的心理咨詢與治療。在對學生尊重需要滿足方面,要加強高校教育理念的轉換,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并且鼓勵學生發揮自身的主動性,以得到他人和自己對自己的尊重。
參考文獻:
[1](美)馬斯洛.馬斯洛人本哲學[M].北京:九州出
版社,2003.
【中圖分類號】R725.1【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3783(2012)03-0094-02
手足口病是一種由多種腸道病毒感染引起的,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發生丘皰疹為主要特征的兒童傳染病,由于無疫苗、藥物等特異性的防控手段,隱性感染和轉癥病例多,傳染源難以發現和控制,傳播途徑多等原因,難以有效阻斷手足口病的發生,對兒童身心健康造成嚴重威脅。因此,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和流行是目前工作的關鍵。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的預防和控制中起著決定的作用,做好個人防護,保持清潔衛生,掌握好洗手時機,是最有效的手段。行為轉變理論認為人的改變是一個復雜漸進和連續的過程,研究應用此理論對2011.1-3住我院內科病房手足口病患兒及家長手衛生進行長時間、漸進和連續的干預計劃,強化其手衛生防護行為,真正從“控制傳染源、切斷轉播途徑、保護易感人群”等多方面遏制手足口病的蔓延。
1 對象與方法
1.1 對象:選取2011年1月-3月在我院內科病房接受住院治療的手足口病患兒家長180人,其中患兒男39例,年齡1-7歲,女37例,年齡1-8歲。家長84人,男28人,女46人,年齡24-63歲。學歷:專科以上18人,初高中41人,小學25人?;純号R床及實驗室值均符合診斷標準,本研究家長自愿參加并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
1. 2 方法
1.2.1 研究工具:自行設計手衛生認知問卷調查,隨機抽取10名患兒家長進行預實驗。認真修改,認為內容詳實,布局合理,可以使用,手衛生認識問題分為一般情況及手衛生認識情況調查,包括手足口病的傳播口徑易患人群,洗手的重要性,洗手方法,洗手的作用等10個方面進行每個方面計分100分。
1.2.2 干預方法:根據行為轉變理論框架制訂具體的干預措施。
1.2.2.1 意識階段:對參加調查的手足口病患兒及家長發放手衛生認知調查表,當場收回,根據手足口病調查反饋的信息,家長對做好手衛生預防手足口病的認知程度普遍偏低,占7.1%;掌握正確洗手的家長只有10%,認為用品不充分的家長占20%;認為宣傳教育欠到位的家長占41%;需要手衛生講座的家長占51%。
1.2.2.2 準備階段:根據調查數據、存在問題,由責任護士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首先,在病房自來水槽墻上張貼洗手示意圖,備齊洗手用品;其次,護士向家長和患兒示范洗手的方法,每周召開健康座談會,向家長發放手足口病健康宣傳圖,著重強調預防手足口病發生最有效的干預方法是正確洗手,以便增加家長患兒洗手的依從性。
1.2.2.3 行動階段:利用晨會護理巡視病房、床頭交接班等時間,觀察家長患兒洗手行為,宣教洗手的重要性,及時糾正不正確的洗手方式,責任護士定期檢查洗手圖解畫報否完整,用品是否充足,并在各項護理操作中介紹手足口病的相關知識。
1.2.3.4 維持階段:向患兒家長再次發放手足口病知識調查表,了解家長對手足口病認知程度、依從性的變化,激勵家長已有的洗手行為,指正認識中的偏差,并要求家長做好患兒及家長相互之間的宣教工作。
1.4 評價方法:對兩次認識調查表進行統計后處理。
2 結果
干預前后患兒家長對手足口病洗手的認知程度比較
3 體會
調查結果顯示,健康教育后患兒家長相關知識、手衛生依從性提高,差異具有統計的意義。健康教育是一項投資少、產業高、效益大的健康措施。對住院手足口病患兒家長進行系統的健康教育,可有效地提高手足口患兒家長對疾病知識的知曉率,使家長建立可預防可治療的信息,從而積極主動配合治療護理,對降低手足口病的患病率及危重病例的發生率,防止手足口病的爆發流行起著積極的作用。
4 小結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菌感染引起的傳染病,傳染病患兒如不及早隔離治療,易使疫情擴散。所以護理人員應向家長進行相關知識宣傳教育,耐心講解傳染病的預防方法和防范措施,正確的洗手方法通過住院家長的相互傳授,發動非住院人群預防手足口病的工作,實行“群防群治”才能有效的杜絕傳染病,造福人類。
參考文獻
[1] 問育英.健康教育在手足口病患兒家屬中的應用.護理實踐與研究,2009,6(12):114-115
唯物主義辯證法告訴我們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并且世界上萬事萬物都是運動、變化的,只有用發展的觀點看待問題,分析問題,才能對事物的發展趨向作出正確推斷。世界衛生組織給健康下的定義為:健康不僅是指身體沒有疾病和身體虛弱的現象,而是一種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的完滿狀態。它包括生理、心理和社會適應性三個方面。人作為身心統一的整體,心理健康是身體健康的精神支柱,身體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質基礎,二者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積極的體育運動是保持身體健康的重要途徑,同時也對心理健康具有十分重要的影響作用。
1.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常見的心理問題
眾多有關大學生心理健康的調查研究表明:從大學生心理健康的總體水平來看,現階段在校大學生中出現心理問題傾向者的比例為30% -40%,而其中存在較為嚴重心理障礙的學生約占總數的10%。并且近年大學生心理疾病的發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趨勢,發病的種類也在逐漸增多。大學生常見的心理問題主要以心理困擾為主,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1生活適應問題
生活適應問題在大學生中廣泛存在,新生表現最為突出。目前大學新生的自理能力、適應能力和調整能力普遍較弱,入學后在自我認知、同學交往、自然環境等各方面都面臨著全面的調整和適應。
1.2學習壓力問題
隨著就業制度的改革、競爭壓力的增加,大學生的學業壓力也在增大。學習壓力是大學生產生焦慮情緒的主要原因。壓力過大、負擔過重,易導致學習興趣和效率的下降,精神上的壓抑與焦慮不安。
1.3人際交往問題
在交往中認知上的偏差、語言藝術和技術技巧的缺乏等常常使大學生面臨尷尬、陷入困境,加上固有的閉鎖、羞怯、敏感和沖動心理,使其在人際交往過程中易產生困惑、焦慮等心理問題。
1.4戀愛問題
大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階段使得戀愛成為其敏感話題。部分學生接受青春期教育不夠,并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愛情,對異性的神秘感和渴望交織在一起,由此產生了各種心理問題。
1.5家庭貧困導致的心理問題
貧困生是大學生中的特殊群體,學費和生活費等如同壓在其心頭的大山。窘迫的家境使其易出現自卑、敏感、焦慮、性格孤僻、人際關系冷漠等不良的心理特征。
1.6就業問題
就業是人生的重要轉折點,也是學生關注的焦點。當前的經濟危機進一步加劇了就業壓力,用人單位對人才要求不斷提高、工資待遇下降,崗位競爭日趨激烈。畢業生常常無法找到自身的定位,難以接受現實與理想的巨大反差。
1.7網絡中的心理問題
網絡積極作用于大學生學習、生活的同時也帶來了諸多負面影響,如網絡游戲成癮、網戀、網上暴力等。部分大學生過度沉溺于網絡虛擬世界不能自拔,荒廢學業。
2.高校體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可行性
2.1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時代的要求
21世紀是知識經濟大發展的時代,知識經濟對現代人的心理素質提出了全方位的挑戰。未來國際競爭是人才的競爭,人才的競爭在某種意義上講就是心理素質的競爭,同時,就人類自身來講,重大的挑戰則是心理危機,最大的痛苦就是心理障礙與疾病。因此,改變傳統教育只重視學術、職業與生理健康教育,而忽視心理健康的教育,加強心理衛生工作已迫在眉睫。
2.2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學生自身成長的要求
2006年,我國健康學者對全國大學生的心理健康進行的抽樣調查顯示:患有各種心理障礙或心理疾病的大學生占20% ~23%。對江西省23所高校600多名在校大學生進行心理素質調查測試,發現20% ~30%的大學生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問題,其中16. 5%的學生存在中度以上的心理障礙。在我國高?;夹睦砑膊《鵁o法繼續學習,被迫休學的人數占因病休學的學生總人數的64. 4%,列第一位。大學生的心理問題以強迫癥狀、人際關系敏感、行為異常、心理承受障礙等表現較為常見。目前,大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團隊協作能力差、意志品質較薄弱、人際關系緊張,這些問題的存在對大學生健康成長的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2.3體育學科自身的特點為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條件
體育學科因其教學活動的動態性、身體活動的實踐性、人際交往的立體性、心理操作的復雜性、心理體驗的復合性等,它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狀態,有針對性糾正心理缺陷,提高心理品質,克服心理障礙等,具有其他教育無法代替的特殊作用。
2.4在高校體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能更好的促進體能、技能等目標的完成,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和諧發展和素質全面提高,同時推進體育素質教學,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正確處理學生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的關系,重視心理健康教育;擺正體育衛生工作在整個學校教育中的位置,改變目前體育衛生工作在學校教育中一直是薄弱環節的緊迫需要同時,學校體育新課程標準依據課程學習內容和目標劃分了五個學習領域,即運動參與、運動技能、身體健康、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能力。這五個學習領域就包括了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力,這不僅體現了學校體育以身體練習為主要手段的本質,又體現了這門學科對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視。
3.在高校體育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所具備的條件及優勢
高校體育教學是在體育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參與下,通過運用適當的方法,教師指導學生掌握體育和衛生保健知識、基本的運動技術和技能,增強學生體質,培養體育能力和良好的思想品德的一種有組織的教育過程。這個過程主要以身體語言為交往和教育手段,使交往各方產生親近感,體育教師在這個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體育教學對學生具有很強的吸引力,是促進學生的心理發展和心理素質提高的最直接、最自然的途徑。從心理學角度看,學校體育通過形式多樣的身體活動,能夠分散學生對自己在其它學科的學習生活中產生的憂慮和挫折的注意,從不愉快的刺激或痛苦的抱怨中解放出來。
最后,大學生適當的參加體育鍛煉可以轉移大腦皮層的興奮中心。體育運動能起到心理宣泄的作用,從而把被壓抑的情緒和思想釋放出來。所以,通過高校體育教學中不同的手段、方法,使學生敢于面對逆境、困難、挫折、失誤和落后的考驗,有意識地培養他們面對挫折進行正確思維、判斷的能力,在遇到困難和挫折的情況下表現出良好的自我控制和自我心理調節能力。體育教學和長期系(下轉第76頁)(上接第58頁)統的體育鍛煉有助于大學生健康情感和堅強的意志品質的養成,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參考文獻】
[1]楊雨燕.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及其改善的途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06,(32).
一、積極心理學相關內容
積極心理學(positive 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學由開始到現在已較為完備和可靠的科學的實驗方法與研究手段,來探究人們的品德、潛能等積極品質的一股心理學熱潮。它開始于20世紀末的美國,代表人物為塞里格曼。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的主要內容包括:積極是對前期集中于心理問題研究的消極心理的改進;提倡心理學的主要研究內容應限定在人心理的積極方面;強調對心理問題的解釋也應該從它積極的方面入手,并從中獲得積極意義。
所以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重點是在人內在品質中積極的那一面,積極心理學深深地受到人本主義的影響,人本主義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大勢力,二者都強調人內在的潛力,相信人內在都擁有積極向上的動力。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的重點應該是從人內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發,倡導用一種樂觀的心態來看待人的許多心理現象,也可以從不同的角度解釋心理方面的問題,在負面的事件中看到積極的一面,就像人本主義的積極關注一樣,這樣就有利用發現人內在的積極力量和優秀品質。人們如果能夠認識到自己的內在能量,就可以用他們在面對困難時提供力量,也可以讓人們在最大范圍內發現自己的內在的力量,由此而達到一種幸福的生活。同樣,心理健康課程的目的也是為了幫助學生強化心理能量,認識自我,發現自身的內在潛能。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主要包括三個層面:一是在主觀層面上,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包括幸福感和滿足、希望和樂觀主義、快樂和充盈,重點是強調人要滿意地對待過去、幸福地感受現在以及充滿希望并樂觀地面對未來;二是在個人層面上,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包括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洞察力、才能與智慧等。三是在群體層面上,研究積極的組織系統。包括研究安定的社會、關系良好的社區、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學校以及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從而使公民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有職業道德。
心理健康課的目的從主觀層面來說,是讓學生在授課過程中產生積極的主觀體驗,正確的看待自己的過去和展望未來,這種體驗能夠幫助學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時能夠學以致用;從個人層面,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人際交往能力,發展自己的積極品質和才能,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會產生深遠的持久的影響;群體層面是通過打造良好的課堂和班級風氣,讓學生的成長環境是安全健康的。這群體環境包括了教室課堂氛圍、學校環境,也可以延伸至學生的家庭,多方面環境的塑造幫助學生建立全面的社會支持資源。
所以,從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與方向來看,是可以給心理健康課程實踐提供相關的指導與幫助。
二、從積極心理學角度對心理健康課程的分析
(一)課堂上以學生為主體
心理健康教育認為,學生的自主學習是以自己為主體,同時教師教育也是以學生為對象。心理健康課需要取得實際效果,就需要學生有興趣積極主動的參與進來。與人本主義頗有淵源的積極心理學也強調學生的主體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學的任務就是創設一種有利于學生學習潛能發揮的情境,讓學生主動的在這種情境中發掘自己的潛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課程正可以給學生這樣的空間,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動性、創造性,發揮其自身積極力量上,即找到學生自身存在的積極力量和潛能。也讓學生自己明白內在存在的克服困難能量,從而可以幫助學生克服成長中存在的障礙,利用這種積極的潛能來完善自己,而不是沒有問題的解決方法而使成長有所滯留。
在心理健康課程中,教師也要做到以學生為中心,從而使學生大膽地釋放自我,呈現出一個真實的自我。這樣就使心理健康脫離了其他學科的教學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師的教授為主,而是以學生的參與為主。讓學生能夠發揮自己的潛能,看到自己內在的力量,認識到自己的強大資源。但是傳統的教師主導課堂的方式還在很多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課堂上存在著,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為教師主導課堂的方式使知識的傳達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發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學生的積極性,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愿望都受到影響。所以學生的主體性也體現了學生興趣的激發和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價值觀念。
(二)應重視學生的主觀體驗
積極心理學的研究領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個體如何看待過去、現在和將來的生活中獲得的感悟與收獲,包括人類的快樂、幸福、美好等等,強調人應該對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滿希望與幸福的,由此形成豐富多彩的人生感悟。具有這種感悟的人會以“積極”為主要目的,即“用積極的視角發現和解讀問題的積極方面;用積極的途徑培養積極的品質;用積極的思想澆灌積極的心靈;用積極的過程提供積極的情感體驗;用積極的反饋強化積極的效果;用積極的態度塑造積極的人生”,形成豁達、寬容、大度的生活態度。
有關心理健康的活動特點是以目的明確、計劃詳細、可行性強的活動為主,在活動中需要讓學生都參與進來,使學生在活動中有所體驗與收獲,再從切身的體驗中領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長。同時,活動場景還可以幫助學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為反應,這樣就可以與生活中的實際情景進行對比,并可以把這種行為反應應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這種形式的課程注重學生的參與、認真領悟、專心體驗和技能的操作訓練。
心理健康課程注重學生的主觀體驗,體驗不斷的積累,能夠加深內在的強化,慢慢就形成積極向上的人格。這更注重內在感悟,而不是知識的獲得。心理健康課程教師不應用灌輸或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記住某些知識,而應當通過角色扮演、對話等方式讓學生在過程體驗中有所收獲。通過體驗獲得的感受會比通過記憶的方式獲得的知識更長久,也更有利于學生的成長。
(三)課堂授課內容和氛圍都是積極的
以積極心理學為基礎的心理課堂應強化通過“積極”這條主線來進行課程,教學的目標也始終圍繞著“積極”設定。在當代心理學的范圍中,“積極”一詞,應該是正向或充滿活力的含義。因此,基于積極心理學理論的心理健康課程也應該是充滿活動的,具有正能量。從情緒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們對恐懼的負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積極心理學更重視傳授學生正面的內容。
在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課的教師在選取案例時應該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雖然一些心理問題的事件可以教會學生如何解決和應對這方面問題,但是負面案例的介紹強化了學生內在的恐懼;另一方面也應在情緒情感方面引導學生向好的方面發展,更加重視學生內在良好品質的發展和心理能量的強大。以積極為主旋律,用豐富健康的內容與合理的方式塑造學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狀態,讓學生對未來的期望是樂觀,富有希望的。在活動中的體驗也是積極正向的,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內在成長的積極動機,強化學生的心理品質,是積極心理學理論下心理健康課堂的教學目標與宗旨。
(四)課堂環境與外部環境的相互作用
積極心理學認為人格是社會活動的外部表現,在一定生理條件的影響下,以積極體驗為中介,由外而內,轉為個體內部的一種穩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說人格是個體內化社會活動的結果。積極心理學研究領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視學生周圍環境的變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課程除了在課程內部,通過課程自身的特點幫助學生內在潛能的發現與發揮,還需著力營造積極的外部環境,包括課堂,學校乃至家庭。以積極心理學理論為導向,從影響學生開始,帶動了學校家庭的全面發展,由點到面的整體環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環境又給學生以強化,形成一個良性循環。這樣走出心理課堂之外,學生也能繼續保持在課堂上這樣積極的情緒體驗,久而久之,能幫助學生人格的健全與發展。
多少年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一直是人們關注的重點之一。無論是心理學界還是教育界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問題上,更多的還是從心理疾患或問題著眼,我們認為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從人格教育人手談心理健康有助于激發大學生對維護自己心理健康的責任感和自主性。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的各種學說中,人格理論因其孕育著豐富的心理健康教育資源而被視為最有影響的分支之一,在人格心理學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探討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有助于我們了解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并有效地實施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一、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
在弗洛伊德看來,人格是一個整體,在這個整體之內包含著彼此關聯且相互作用的部分。早期,弗洛伊德提出了“二部人格結構”說,即無意識和意識的結構說,無意識即潛意識是弗洛伊德論述最多的部分,也是他的早期人格結構的核心。弗洛伊德認為潛意識包括人的原始沖動、各種本能和山生后所形成的與本能有關的欲望,它決定著人的全部有意識的生活,人的言行無不受其影響。意識是隨時可以觀察到的心理現象。它負責調節進入意識的各種印象,壓抑心理中那些先天的本能和欲望。按弗洛伊德的看法,意識僅僅是人的整個精神活動中位于表層的一個很小的部分,只代表人格的外表方面,無意識才是人的精神主體,處于心理深層。他認為只用意識來解釋人的精神活動是不完整的,只有假定人們精神過程中有無意識領域存在,才能合理地解釋人們的精神生活。弗洛伊德宣稱:“精神分析的第一個令人不快的命題是:心理過程主要是潛意識的,至于意識的心理過程則僅僅是整個心靈的分離的部分和動作?!薄?/p>
晚期,弗洛伊德的理論做了修正,將人格劃分為三個部分:“本我”(id)、“自我”(ego)、“超我”(super-ego)?!氨疚摇钡臉嫵墒潜环Q為“力比多”(libido)的原始的生命本能,它按照“快樂原則”活動,沒有道德是非和時空限制,隨心所欲地尋求本能需要的最大限度的滿足和心理刺激的徹底消除,它是無意識的,常常不被個體所覺察?!白晕摇睆姆抢硇缘谋疚抑蟹只鰜恚砣烁裰欣碇呛鸵庾R的部分,它控制“本我”,根據現實條件和客觀環境來調整本我與外部世界的關系,在不造成更大的痛苦的前提下滿足本我的需要,使本能現實化理性化,其行為準則是“現實原則”。
“超我”則是道德化的自我,代表了個體在家庭和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倫理道德觀、價值觀等,用理想來確立行為目標,用良心來監督行為過程,使自我擺脫本我的羈絆,按照社會規范和要求活動,它遵循“至善原則”。超我的形成主要受兩方面因素影響:
一是外部強制力。兒童在早期生活中很大程度上依賴于父母的影響,正如弗洛伊德所言“在漫長的兒童時期,正在逐漸成長的人依賴自己的父母生活。這段時間在他的“自我”中留下一種“沉淀物”,形成一種特殊的媒介,父母的影響便通過這一媒介而得到延伸。”此外,個體生活在社會文明的監督下,由于擔心招致外界懲罰而不得不收斂本我的沖動,將自己的行為保持在社會規范所規定的范圍之內。伴隨著超我的形成,個體如果意識到自己的思想行為符合社會道德規范,就會產生愉快的情感體驗;反之則會產生良心譴責、內疚感和羞愧感。所以弗洛伊德認為:“一個人患精神病,是因為不能容忍社會為了它的文化理想,而強加在他人身上的種種挫折?!?/p>
二是內在自覺。超我要求人們對強制性的權威逐步適應,進而成為自覺,所以超我嚴格監督著本我,人們由于害怕失去愛而不能干壞事,這時候的良心其實允許自己做壞事以獲得所需,前提是不能被發現而受到懲罰。那么什么時候才能產生真正的良心?在弗洛伊德看來,“權威主義良心的人必然附和外在的權威、附和外在權威的內在化。事實上,這兩者之間常常相互作用。令人畏懼的外在權威的存在,是不斷滋育內在化權威良心的根源?!币簿褪钦f只有超我把那些外在權威內化之后,真正的良心才能出現。這時候不僅是做壞事的行為,而且是做壞事的念頭,都會受到良心的譴責。所以弗洛伊德形象說:“文明通過減弱、清除個人的危險的進攻愿望,并在個人內心建立一個力量,像一座被占領的城市中的駐軍一樣監視這種愿望,從而控制了它?!蔽覀兠總€人的一生,都經歷了這么一個不斷地把外部強制力轉化為內在自覺的過程。
本我、自我、超我在人格構成中各自代表了不同的心理需要和遵循不同的運作原則,本我是人的先天本質和心理活動的根本要素,自我和超我具后天的社會的本質屬性,它以良心、理想支配自我,同時間接影響本我。因而這三部分往往相互矛盾、沖突,而自我作為中介,便不得不處在本我的驅使、超我的譴責、現實的約束的夾縫之中陷入“一仆三主”的人格困境。只有這三部分和睦相處,保持平衡,個體才會健康發展,達到如下境界:“超我通過自我的中介環節作用,在更高層面上與本我達成新的合一,把本我沖動納入符合社會理想與良心的范疇,追求完美的沖動,使之升華為人類生活中較高尚的行為目標。”
二、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啟示
弗洛伊德把人的行為的基本動力歸因于人的本能,斷言人的全部行動在于追求快樂或滿足有機體的需要。他過分強調了本能和潛意識的作用,忽視了理性在人的活動中的重要調節作用。但他對人的心理、行為的動力方面的研究開辟了一個嶄新的領域,使人們進一步認識了心理活動的復雜性和多維性。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論對我們探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有著積極的啟示。
(一)實施有效的干預措施,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目前已有許多種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成功的經驗也很多,但我們認為,大多數方法是從矯正問題或調適行為人手,即“治”大于“防”,偏離正面導向的教育目標,易形成負面的心理暗示及消極的心理品質。大學生可塑性強,借鑒弗洛伊德人格心理學,從人格教育人手對學生實施積極的干預措施,可以幫助大學生增進心理健康、避免心理疾患。
在教學中,我們開設“塑造陽光心態”、“關愛自己,健康人生”的專題講座,通過正向的典型案例引出健康人格模型,如弗洛伊德的“具有愛與工作能力的人”,弗洛姆的“創造性的人”,馬斯洛的“自我實現的人”等,使學生了解健康人格具有的特質,從而激發學生對健康人格的欣賞與向往,使他們產生追求心理健康的需要和動機。此外,向學生提供可供操作的培養健康人格的訓練方法,包括自信訓練,情感表達訓練,共情與合作能力訓練以及交往技能訓練。在整個訓練過程中,學生進行角色體驗,參與討論及分享感受,在這種靈活而又開發的環境中,降低了防御心理,鍛煉了他們的自主與開放精神,提高學生自我表達的愿望和能力,學會與他人合作解決問題。
(二)構筑健康的心理防御機制
社會的不斷發展和進步對人才需求標準越來越高,這給大學生就業帶來較大的競爭壓力。面對來自學業、工作、生活各方面的挑戰,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頻發。據調查了解,目前大部分高校大學生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心理素質不強,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礙。心理健康是制約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影響因素,也是大學教育中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將以羅杰斯的自我和諧理論為主要理論,結合大學生現階段心理健康現狀,著重探討出如何更加有效的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大學生自我完善和發展。
一、羅杰斯自我和諧理論
自我和諧理論,是羅杰斯重要理論之一,主要是指個體在自我發展中形成一種和諧的狀態。在羅杰斯看來,自我概念不單指一個人對自己目前狀況的知覺,即真實自我或自我,還意味著一個人對自己將來應當怎樣的知覺,即理想的自我。羅杰斯認為,理想自我和自我之間的差距是衡量一個人心理是否健康的指標,理想自我與真實自我越接近,人就越感到幸福和滿足,心理就越健康;理想自我和自我之間的差距大,就會造成不愉快和不滿足,心理就不健康。一個人的目的是追求真實自我。羅杰斯認為,人的本性就是要努力保持一種樂觀的感受和對生活的滿足。要想成為一個自我完善的人,就要不斷接受生活中的各種考驗。
基于羅杰斯的這一理論可以知道,通常情況下人的心理問題是由于理想與現實之間存在一定的自我偏差,產生一種不協調狀態。而個體為了進行實現自我防御會產生一種本能的反應,加之由于缺乏樂觀的態度,使心理健康產生一定問題[1]。以和諧理論為基礎,對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進行指導,能夠起到積極調適作用。
二、大學生心理健康現狀
2013年某教育機構對幾所大學共1500名大學生進行了心理調查,通過問卷調查的形式得到了如下圖 1 顯示的結果:
17.36%的學生存在心理疾病,心理問題較為嚴重;24.01%的學生存在人際交往問題;35.21%學生感到學習、生活壓力大;33.78%的大學生出現情感上不解和壓抑。造成這些心理問題影響因素較多,包括大學生的生活壓力、考驗壓力、戀愛壓力、就業壓力等等。
大學生面臨著重要的人生轉型,從青年轉向成年。這個階段大學生需要面對的問題很多,很容易引發一系列的矛盾和沖突。例如,內心自豪感與現實自卑感的矛盾、渴望交往與自身孤獨的矛盾、情感需要和恐懼怯懦的矛盾等等[2]。這些矛盾長期存在大學生的生活中,會對大學生產生較為嚴重的心理障礙,直接影響個體的長遠發展。
三、以羅杰斯自我和諧理論為指導,加強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
大學生目前的心理健康狀態直接影響了個體身心健康發展。要以羅杰斯的自我和諧理論為理論指導,積極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學生心理素質,促進身心健康長遠發展。
1.實現自我認知,滿足個體需要
羅杰斯說“主體愿意相信自我直覺,并使自我概念和有機實踐保持一致,使主體達到一種心理和諧狀態,促進經驗和感覺和諧一致,消除沖突和矛盾?!贝髮W生在生活和學習中也應該達到這種“和諧”,促進目的的實現。首先,個體要能夠進行正確的自我認知,形成合理的自我定位。只有保證方向的正確性,才能實現努力的價值。因此,實現自我認知是完善自我的前提。其次,要學會“用自我實現傾向評價經驗”,充分把握自身發展的優勢,促進實踐成功。最后,要學生合理的釋放情緒,找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進行正確的自我疏導,能夠積極的面對不良情緒,或通過自娛的方式滿足自己的需要。
2.合理追求“關注需求”,正確自我評價
每個個體都存在一種強烈的需求,這種需求是個體發展中受到的關注度最強。但若過分追求這種“關注需求”,易產生自我和經驗之間的沖突,產生不協調狀態,這種情況會對個體的心理造成一種傷害[3]。因此,大學生要對自我形成正確的評價,避免由于評價偏差造成關注需求的負面影響。在生活中大學生要通過自我行為觀察形成正確的自我認定,準確的自我認定促進自我評價的科學,即充分全面的認識自己,找準自身發展方向,發揮自身優勢,增強自身能力。要正視強于自身能力的人,也能謙虛面對不如自己能力的人。學會自我接納,自我認可,培養自信、樂觀精神。
3.樂觀面對現實,挖掘內在潛力
在面對復雜的社會背景時,要做到以積極、樂觀的情緒面對,敞開心扉,對生活中的各種體驗呈開放態度。社會發展越來越快,且呈多元化變化趨勢。面對這樣的社會現實環境,大學生要注重對生活細節的留意,豐富自身經驗,挖掘內在潛力,并對自身充滿自信。在成長過程中要學會更好的處理各種情緒,面對生活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并更好實踐與現實生活中。
結束語:
綜上所述,基于羅杰斯的自我和諧理論來看,實現自我完善是一個長期、復雜的過程,需要不斷衡量自我,突破自我,使個體達到一種和諧狀態。為緩解大學生心理壓力,促進心理健康,每一位大學生要學會正視自我,并通過自我實踐豐滿理想,學會合理的釋放情緒,實現自我完善。在追求生活的過程中,要對自我形成客觀的評價,不能過分追求“積極關注需求”,培養自身積極、樂觀、自信的情緒。最后,在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過程中,要使每個大學生認識到要學會正視現實,在社會發展的大環境中進行正確的自我定位,以促進自身更好發展。(作者單位:湖北科技學院)
參考文獻: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nst 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 of change combined with individulized diet scheme on the hemodialysis patients
DAI Jing CHEN Youhua OU Yanli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Nanhua University;
Abstract:Objective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based on the transt heoretical model(TMM) and stage of change combined with individulized diet scheme on the hemodialysis(HD) patients. Methods 66 cases of HD patients admitted in the hospital from August 2019 to August 2020 were select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s, they were divided into observa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basic feature matching between groups, with 33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two groups received routine nursing,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individualized diet scheme intervention, the observation group received TTM based on the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diet schem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compliance behavior before and after intervention, blood phosphorus level and the increase of body mass growth situation before intervention,3 months and 6 months after intervention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After intervention,the score of compliance behavior in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 cantly higher than control group, the level of blood phosphorus was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After 3 and 6 months of intervention, the increase level of body mass growth situ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total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the observation group was signifi 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the dif 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 cant(P<0.05). Conclusion TTM based health education combined with individualized diet scheme could improve the compliance behavior of HD patients, reduce the level of blood phosphorus, ef fectively control the rapid growth of body mass growth situation of patients and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Keyword:Transt heoretical model and stage of change; Health education; Individualized dietary programs; Hemodialysis; Body mass growth;
終末期腎衰竭患者臨床一般采取血液透析(HD)治療,HD治療周期較為漫長,患者長期治療易產生悲觀、沮喪等負面情緒[1],久而久之,患者遵醫行為低下,影響治療效果,而且患者在治療期間存在體質量增長速度過快的現象,對預后效果造成影響。個體化飲食護理遵循以患者為中心的護理理念[2],能幫助患者建立健康飲食行為,使飲食搭配合理,營養均衡,滿足機體所需要的營養[3]。而基于行為階段轉變理論(TTM)的健康教育能針對不同階段的患者制訂針對性的護理干預措施,讓患者加強自我管理的意識,促進行為轉變。目前個體化飲食方案、TTM健康教育廣泛應用于臨床[4],但兩者結合是否能改善HD患者的治療效果,目前學界少有研究。本研究探討基于TTM的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飲食方案對HD患者的影響。
1 對象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選取2019年8月—2020年8月醫院收治的HD患者66例為研究對象,納入條件:需行HD治療;HD治療時間至少在3個月以上;臨床資料完整;意識清晰。排除條件:合并精神疾病;合并心、肝、腎嚴重疾??;喪失行動能力;溝通障礙;無法應用手機;合并惡性腫瘤;處于妊娠期、哺乳期。按照組間基本特征匹配的原則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每組33例。觀察組中男20例,女13例;年齡25~85歲,平均58.96±5.24歲;透析時間5~60個月,平均42.35±5.63個月;對照組中男19例,女14例;年齡26~83歲,平均58.94±5.37歲;透析時間6~62個月,平均42.41±5.71個月。兩組患者性別、年齡、透析時間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經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護理方法
1.2.1 對照組
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患者實施個體化飲食方案,首先由內科醫師、護士與營養師全面評估患者的營養狀況、基礎疾病等,根據評估結果制訂個體化飲食指導方案,蛋白質攝入量1.0~1.2g/(kg·d),且攝入以含有氨基酸的動物蛋白為主,對每周透析3次的患者,蛋白質的攝入量需增加至1.5 g/(kg·d),熱量根據具體患者實際情況而定,一般熱量為138~147 kJ/(kg·d),其中碳水化合物約為35%為宜。指導患者適量進食谷類、水果、蔬菜等,食物之間的調配可根據患者年齡、病史等多方面的因素進行綜合考慮。另外,對患者及家屬進行健康飲食教育,指導患者飲食,囑咐患者和家屬記錄飲食日志,指導小組對飲食方案進行核查,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和病情變化適當調整飲食方案,納入飲食指導檔案,在透析期間采取口頭教育、發放宣傳手冊等形式幫助患者提高飲食管理能力,干預時長6個月。
1.2.2 觀察組
在對照組基礎上采用基于TTM的健康教育,具體方案如下:
(1)前意向階段:向患者講解HD治療的相關知識,幫助患者了解疾病,培養自我管理能力,宣教分為2個課時,每個課時時長40~60 min,第一課時主要講解疾病知識、治療、服藥、并發癥等相關內容,借助提出問題的形式幫助患者思考影響疾病誘發的危險因素。由科室主任醫師在第二課時總結疾病的危險因素,并告知患者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講解既往成功的案例,幫助患者樹立治療信心,增強自我管理的意識。
(2)意向階段:護士要促進患者意識轉向行動,通過一對一訪談的形式全面了解自我管理的不足之處,分析未采取干預手段的原因,幫助患者認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能夠體會其對自身的益處。護士應輔助患者,使患者加強自我管理,改變自身錯誤的行為。
(3)準備階段:個性化干預計劃由專人制定,同時強化患者的家庭支持,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使得可行性護理計劃更切實、具體,包括飲食干預、運動指導等,耐心解決患者的疑惑,鼓勵家屬多多關心、支持患者。組建病友微信群,相互鼓勵,經驗分享,明白自我管理對自身的益處。
(4)行動階段:全面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如飲食需要確保合理膳食,嚴格控制脂肪的攝入量,食鹽每日不得超過6 g,多食瓜果蔬菜、雞蛋、肉類;運動可選擇慢跑、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以不勞累為宜,若出現不適,需及時就醫;家屬需提醒患者按時、按量、遵醫囑用藥;每月定期組織病友交流會,疾病控制理想的患者可分享經驗,以增強患者治療的信心。
(5)維持階段:做好醫院支持、家庭支持;醫院需要了解患者自我行為轉變的情況,及時糾正患者問題;病友群舉辦定時打卡活動,鼓勵患者每日在群內分享自身的計劃,每月匯總打卡結果,對積極配合的患者獎勵一些獎品;家屬需嚴格監督患者計劃的執行情況,強化自我管理能力,避免患者懈怠。干預時長6個月。
1.3 觀察指標
干預6個月后,評價指標包括:
(1)遵醫行為:遵醫行為評價維度分別為低磷控制和口服磷結合劑。采用的評價量表為血磷控制遵醫行為量表,該評價量表采取5級評分法,滿分55分,分數與遵醫行為呈正比。
(2)血磷水平:在透析當天清晨6:00,當患者處在空腹狀態下,采集靜脈血進行電解質檢查,觀察患者血磷水平。
(3)體質量增長: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干預3個月、干預6個月的體質量增長水平。
(4)并發癥發生率:并發癥包括高血壓、心力衰竭、肌肉痙攣、水腫。
1.4 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 22.0統計學軟件對數據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組間均數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組間率的比較采用χ2檢驗。檢驗水準α=0.05,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遵醫行為、血磷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血磷水平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后,觀察組患者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血磷水平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遵醫行為、血磷水平比較
2.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質量增長水平比較
干預前,兩組患者體質量增加相對值的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干預3個月、6個月后,兩組患者體質量增加值較干預前顯著降低,且觀察組患者的上述指標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體質量增加相對值比較(kg)
2.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干預6個月后,觀察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低于對照組,差異性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
3 討論
終末期腎臟疾病治療的有效手段為HD[5-6],該治療方法能幫助患者緩解臨床癥狀,有效延長生存時間。但單純HD治療療程過于漫長[7],患者往往承受著身體與精神的雙重痛苦,長期以往,患者易對治療失去信心[8],遵醫囑率大大降低,加之患者不當的飲食可能會使得血磷水平增加、體重增長過快等癥狀,嚴重影響治療效果,需要配合護理干預以提升療效[9-10]。
個體化飲食方案可充分依據患者的病情、營養狀況及飲食口味制訂合理、有針對性的飲食計劃[11],該計劃充分結合了患者的個體差異,能為患者提供治療期間和康復期間的營養需求。在個體化飲食方案的基礎上加入TTM健康教育,不僅能夠滿足機體營養需求[12],也能促進護患之間的有效溝通,確?;颊咦龅街泻弦弧TM健康教育能分析不同階段患者的心理、生活方面的需求,制訂個性化健康宣教方案,有助于糾正患者的不良行為習慣,配合個體化飲食方案能提高患者的遵醫囑行為、控制血磷水平、避免體質量增加過快[13]。本研究顯示,護理后,觀察組的遵醫行為評分高于對照組,血磷水平低于對照組;干預3個月、6個月后,觀察組的體質量增長水平低于對照組;且觀察組的并發癥發生率明顯低于對照組。原因在于,TTM健康教育能根據患者不同階段的心理變化情況[14],讓患者逐步意識到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如前意向階段,患者并無管理意識[15],護士采取案例分享等方式喚醒了患者的自我管理意識,意向階段的患者認識到了自我管理的重要性,后續通過一對一訪談等方式幫助患者從意識轉向行為,患者自我管理行為越來越強[16],遵醫囑行為也就越來越好。個性化飲食方案能確保患者三餐得到合理的搭配,飲食均衡,故血磷得到有效控制,同時能避免患者體質量增長過快。
綜上所述,基于TTM的健康教育聯合個體化飲食方案,能提高HD患者的遵醫行為,降低血磷水平,有效控制患者的體質量增長過快,減少并發癥的發生率。
參考文獻
[1]劉玉潔,余婷婷,關永娟,等.基于微信的個體化健康教育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水鈉控制依從性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數字醫學, 2019, 14(11):118-120.
[2]蔡明玉,龔文姜,李雪,等.行為轉變理論模式改善腹膜透析患者臨床癥狀和生活質量的效果研究[J].中國血液凈化, 2020, 19(5):22-26.
[3]景日澤,方海.中國家庭醫生簽約服務中激勵機制對醫生行為影響的理論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 2021,24(4):12-16.
[4]王煥利,李慶.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模式對直腸癌造口患者心理情緒障礙和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腫瘤臨床與康復, 2019, 26(5):629-633.
[5]陳汝滿,安娜,徐明芝,等. 2017年海南省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肺結核流行情況及其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全科醫學, 2020, 23(15):110-117.
[6]黃莉娟,段培蓓,張靜,等.基于跨理論模型的運動指導對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的影響[J].中國血液凈化, 2019, 18(3):181-184.
[7]秦燕,田喜慧,劉翠萍,等.協作化的健康管理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存質量的影響[J].北京醫學,2019,41(7):88-91.
[8]翟穎,張蕾,王昆.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護理對冠脈介入術后患者的影響[J].上海護理,2019,19(2):33-36.
[9]祁慶,郭秀君,訾涔.基于行為轉變理論的教育模式對妊娠期糖尿病乙肝孕婦自我管理行為及血糖控制的影響[J].中國婦幼保健, 2020, 35(9):17-21.
[10]袁梅.量化體育鍛煉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質量和疾病轉歸的影響[J].中國康復, 2019, 34(6):29-32.
[11]李阿敏,趙云飛,周立恒,等.基于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低鹽飲食干預對維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口渴及低鹽飲食依從性的影響[J].中國中西醫結合腎病雜志,2020, 21(4):80-82.
[12]羅建瓊,陳麗,曾興蓉.行為分階段轉變理論在邊遠山區居家腹膜透析患者健康教育中的應用[J].中國實用護理雜志, 2019, 35(17):1334-1338.
[13]王靖怡,王芳,邱愛平,等.基于行為轉變理論指導下的健康教育對冠心病介入治療患者健康行為及生活質量的影響[J].醫學臨床研究, 2019,36(1):129-131.
1.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的意義
心理健康教育是學校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對青少年學生身心的健康成長和發展、思想品德的教育,以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1.1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是學生整體素質教育的核心內容。
我國現階段學校教育的培養目標,就是以關于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為理論基礎,培養適應社會經濟、文化建設所需要的全面和諧發展的各級各類人才。但是長期以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應試教育卻偏離了這一思想,損害了學生的全面發展。為此,黨和國家作出了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了素質教育的重大決定,將片面應試教育轉變為全面素質教育,這與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提高人的素質是完全一致的。學生的整體素質主要有兩個方面,即身體素質和心理素質。文化知識、道德品質與操作技能等都屬于心理素質的范疇。我們強調的素質教育不僅僅是生活技能的訓練,唱歌、跳舞、畫畫活動的豐富,更重要的是個體心理素質的提高。心理素質是人的素質結構的重要因素,素質教育的目的是要提高全體中小學生的素質,使他們學會生活、學會求知、學會健體、學會做人、學會審美、學會勞動,而身心健康是基本要求。個體的自我觀念、求知能力、適應社會能力、與他人相處的能力、健全的人格、正確的價值觀念等是個體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條件,個體在工作、事業中的成功取決于個體的心理素質。同時心理健康是中小學生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全面發展的基礎和保證。沒有健康的心理,特別是在性格方面存在缺陷的中小學生很難形成良好的品德。對于智力發展和學習來說,健康的心理可以促進中小學生智力的協調發展。心理健康和身體健康發展有交互作用。心理健康還是提高中小學生審美素質的基礎和條件。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還有助于勞動觀點與勞動習慣的培養。
1.2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培養是提高人口質量的重要途徑。
人口的質量取決于生理與心理的整體素質。許多臨床研究表明,很多生理疾病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從某種程度上說,人的心理健康比生理健康更重要,心理的健康可以延長人的壽命。同志曾指出,學校應以健康第一;陶行知先生曾指出,健康是生活的出發點,也是教育的出發點。由此可見健康教育的重要意義。但是,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而且是一種個體在身體上、心理上、社會上完全安好的狀態。不難看出,現代生活關于健康的概念已超越了傳統的醫學模式。所以僅有軀體上、生理上的健康,而沒有精神上、心理上的健康,也談不上真正的健康。進一步說,若沒有心理的健康,就難以保證生理的健康。然而,在現實生活中,由于心理學知識的貧乏,關于健康的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觀念尚未深入人心,人們對青少年的發展和健康的評價,往往只注意生理上的健康,而極少注意精神的、心理的健康;只重視生理健康的教育與訓練,而極少重視心理健康的教育與訓練。其結果不僅損害了學生的心理健康,而且使生理健康得不到保證,這已為大量事實所證明。
1.3培養中小學生心理素質是國際、國內形勢發展的必然要求。
社會和時展需要的人才,首先應該是心理健康的。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化,社會關系的日趨復雜,未來社會對人才素質的要求也將更加全面,尤其是心理素質的要求會越來越高。為此學校必須大力加強心理健康教育,促進學生素質的全面發展和提高。今天,我們培養的人才必須具有國際競爭力,適應國際大環境,且極具創造力。然而,目前,學生的心理素質狀況,特別是城市獨生子女的普及,孩子的心理問題隨之增多。調查研究表明,目前,在中小學生存在心理異常表現的約占30%,患有心理疾病的約占15%,心理問題集中表現為:考試焦慮、孤獨、敵對、恐懼、抑郁、智力缺陷、人際交往障礙、多動癥、學習障礙與自我否定等。為此,在中小學生中有計劃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勢在必行。
1.4培養中小學生心理素質能提高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
我們的教育對象是人,學生要接受知識,提高能力,靠被動的學習,效率不高。如果我們能注意培養學生的興趣,提高自信心、人際交往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學習策略水平,使其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學生才會想學、樂學、會學,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自然就會提高。
1.5培養中小學生心理素質對于提高教師的心理素質具有同樣的促進作用。
學生的心理問題部分原因是由于老師的心理欠健康引起的,比如,教師的不良習慣對學生造成的隱性傷害。在中小學生中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必然會得到一定的提高。例如,老師在訓練學生的人際交往技能時,會發現自己在這方面的不足,因此,在訓練學生的同時,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也得到相應的提高。
1.6加強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促進精神文明建設。
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是我國新時期的一項帶有根本性的戰略任務。學校是培養人才的基地,又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場所。開展青少年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優化社會心理環境,既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一項重要內容,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一種動力,其意義不可低估。首先,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克服青少年學生的消極心理狀態,促進積極向上心理的形成,振奮民族精神。其次,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青少年學生正確認識社會和現實及自身,緩解人際沖突,密切人際關系,增進社會穩定。最后,心理健康教育有助于塑造青少年學生良好的個性,健全品格發展,提高道德水準,凈化社會風氣。另外,心理健康教育還有助于調動青少年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以科學的態度處理各項實際工作,推動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與進步。
2.中小學體育教育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與途徑
2.1心理健康教育貫穿于體育理論教學中。
教師要有目的地挖掘體育教材中有心理健康價值的內容,融入體育衛生、保健知識與體育基礎知識的傳授之中,通過講授、討論和現代多媒體技術等方法,讓學生了解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提高自我調節和控制能力,并明確增進心理健康是體育鍛煉的重要目的之一。
2.2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營造寬松的教學氛圍。
體育教學是以身體練習為主的教、學、練的過程,師生之間可以通過手勢、表情和身體的動作等直接或間接地進行溝通和交流。一旦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師生之間的情緒情感便互相感染,形成心理上的共振,使課堂的氣氛活躍,從而促進學生積極進取,并創造性地應對環境的變化,增強心理素質。
2.2.1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在教學中,師生可以互換角色,互相體驗各自的艱辛與歡樂,促使師生感情進一步融合,產生默契。在學生休息或課后小結時,教師可以講一些中外體育故事和有趣的典故,通過幽默的語言和微笑的面容感染學生,讓他們在笑聲中領悟一些道理,達到教書育人的目的。
2.2.2建立團結互助的學生關系。如在健美操教學中,將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組選出組長,規定小組成員自編動作組合進行比賽,在編練過程中相互幫助、相互指導和相互提供反饋信息,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得到充分調動,每組成員把自己作為集體的一員共同分享集體的歡樂和痛苦,從而加強責任感、協同意識和競爭意識,極大地促進學生間良好人際關系的建立。
2.3創設教學情境,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
2.3.1創設嘗試情境。在體育教學中,讓學生嘗試帶操、做示范、當體育小組長或當裁判,使每位學生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達到鍛煉膽量、培養能力的目的。
2.3.2創設模擬考試情境。針對有些學生平時運動技術掌握不錯,在考試中卻發揮失常的情況,可以在教學中采用模擬考試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心理訓練。如在上籃球課中將投籃考試的內容,提前進行模擬演練,讓學生了解和相信自己的能力,消除緊張、恐懼、擔心的心理,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水平。
2.3.4創設特殊的比賽情境。體育比賽常會出現一些激動人心的關鍵時刻,如短跑的沖刺、一場籃球比賽的最后幾秒鐘雙方只差1分等,在這種情況下,領先的一方如何將優勢變成勝勢,落后的一方如何扭轉乾坤反敗為勝,雙方隊員都要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我們可以將這種特殊的心理考驗移植到教學中。例如在籃球課教學中,讓學生練習罰球時營造這樣的情境:比賽時間現已結束,你的罰球將決定著比賽的勝負,并且叫其他同學在場邊喝倒彩干擾,以此鍛煉學生的心理素質。
2.4體驗成功的樂趣,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自我效能理論認為,以前成功的活動可以使個人對今后成功的期望提高。體育教師應當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有針對性地對他們提出力所能及的要求和目標,為他們提供成功的機會。
2.4.1分層教學,區別對待。教師根據同一教學班學生客觀存在的差異性,針對學生不同的層次設計相應的教學要求、內容和方法,促使不同層次的學生通過自身的努力掌握所學的技術動作和練習方法,并得到最優的發展,感受到成功的樂趣。如在跨越式跳高教學中,教師從圓心向圓周由低向高拉4條不同高度的橡皮筋,使學生根據自身水平自由選擇練習高度,跳過某高度后可繼續跳另一高度。這樣使每一個學生都學有所得、學有所成,真正獲得運動的體驗,在不斷的成功中獲得自信。
2.4.2化小目標,循序漸進。當要求學生達到某一比較大的目標時,教師不妨將大目標分成幾個小目標,引導學生逐個完成,從而最終達到目的。如在分腿騰越山羊的教學過程中,少部分同學因害怕而不敢完成教學目標,教師可以降低山羊的高度,拉近助跳板與山羊間的距離,讓學生消除害怕的心理,待學生騰越過去,再逐漸提高動作難度,完成教學任務,使每個同學都能體驗到成功的喜悅,增強自信心。
2.5適度挫折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承受力。
2.5.1設置困難,磨練意志。教師根據運動項目的特點,針對不同能力的學生有意設置某些障礙,增加完成的難度,如在籃球跳投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情況選擇投籃的距離,當達到一定命中率時,增大投籃點的距離。還可以在學生完成練習任務后再增加練習任務、延長規定的練習時間或進行體力消耗較大的力量訓練,如增加耐久跑的練習等,磨練學生的意志品質,提高學生的抗挫折能力。
2.5.2及時批評,適度懲罰。當學生出現注意力不集中、學習態度冷漠或不按要求練習時,應及時給予適當批評,使其認識到錯誤所在。對在練習中明顯偷懶或有違紀行為者,不妨采取適度懲罰,以增強學生的紀律意識與心理承受力。
2.6運用運動處方,矯正學生的心理障礙。
“運動處方”是以身體練習為手段,為了改進、提高、增強、完善身體某一部分或整體的功能(含心理健康)而有針對性地實施的系列練習方法。健心運動處方可改善心境結構,使愉悅性提高,使憤怒性和抑郁性降低,使心理活動放松,平衡性提高,心理疲勞程度降低。教師應勤于觀察,善于分析,認真研究造成學生心理失調的誘因,合理運用健心運動處方,有效地矯正學生的心理障礙。如矯正抑郁心理,可以選擇多人參與的集體項目如籃、排、足球等球類項目或拔河、接力賽等游戲性活動,通過與他人的協同作戰和平等交往克服心理障礙。矯正焦慮心理可以選擇游戲、爬山、旅游等項目,運動后的放松是該治療的關鍵。矯正恐懼心理,可以選擇游泳、滑冰、跳馬和雙杠等既具有表演風格又具有挑戰性的項目,這要求學生不斷克服怕摔跤和害怕擔風險等膽怯心理,去戰勝困難,越過障礙。矯正急躁易怒心理,可以選擇棋類、太極拳和長距離慢跑等。
3.結語
3.1大量的研究表明,體育教學與其他教學相比,對于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體育教學中,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是將體育教學的隱顯性化,也是當前貫徹素質教育的必然要求和方向所在。
3.2學校應當正視當前學生心理健康不容樂觀的現實,積極有效地利用體育這一學科優勢,積極探索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徑,以適應社會發展和市場的需要,培養和造就更多更好的優秀人才。
參考文獻:
[1]唐征宇.試論身體鍛煉與心理健康之間的關系[J].心理科學,2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