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經濟及社會效益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Key words: cocal ash;coal ash grinding system;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economic benefits;social benefits
中圖分類號:TM62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4311(2013)33-0055-02
0 引言
經濟的快速發展,與之如影相隨的就是污染。去年全國多地連續出現霧霾、揚塵天氣之后,各地都加大了對高耗能高污染企業的整治力度。滿足環保要求已經成為了一個企業立足和發展的必要條件。對于火電企業而言,粉煤灰的綜合利用也是減少環境污染的一種有效方式。
通過對同類企業的充分調研,結合陜西清水川發電有限公司的地域特點以及經濟發展情況對加裝粉煤灰磨細系統的技術方案分析和經濟效益分析,論證了該方案對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切實可行性。同時,也為同地區同類型火電企業提供相應的技術借鑒和案例支持。
1 概述
陜西清水川發電有限公司地處陜蒙晉三省交界的府谷縣。一期(2*300MW)機組2008年建成投產,年均粉煤灰排放約為55萬噸。建成后所排放的粉煤灰為原灰,其細度值一般在20%~50%之間(325目篩余),達不到國家標準(GB1596-91)規定的I級灰和Ⅱ級灰標準要求。2010年公司實施了60t/h粉煤灰干法分選技改工程,將原灰進行粗細分離以獲得成品細灰。技改三年以來減少了粉煤灰外排量,實現綜合利用量達16萬噸,高峰季節粉煤灰綜合利用率達到50%,取得了一定經濟效益。但分選后的粗灰(一般細度值75%左右),并未得到充分利用,仍運至儲灰場就地排放或者低價出售。二期(2*1000MW)機組建成后年均粉煤灰產量將達到160萬噸。排放量將大幅度增加。灰場的庫容壓力異常大。灰渣的運輸費用、灰場的征地建設費用以及環保達標費用等一系列運行成本將擺在企業面前。如何綜合利用粉煤灰,達到減排、減負、增收,已成為公司即將面臨的焦點問題。
近年來,榆林地區立足于煤炭能源開發,經濟實現快速、穩定的發展,基礎建設及工業開發對粉煤灰綜合利用程度也在逐年提高。2012年下半年以來,公司現有的粉煤灰分選設備產能已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基于此,通過市場調研,公司擬加裝粉煤灰磨細系統,對分選后大量的粗灰進行磨細加工,以提升粉煤灰綜合利用水平。
2 工藝技術方案及主要設備
2.1 工藝原理 粉煤灰磨細系統分為開式系統和閉式系統兩種。開式系統具有操作簡單、自動化程度高、出力穩定、維護成本低等諸多優點。目前,在國內被廣泛采用。粉煤灰專用超細磨機系統就是將分選后的粗灰進行超細研磨,使之具有一定的水硬活性,有效地拓寬粉煤灰開發和利用渠道,達到粉煤灰完全利用的目的。
2.2 工藝流程及技術方案 經過對同類企業的充分調研,并結合一期(2*300MW)日均排灰量,我廠擬選用開式磨細系統,出力定位30t/h。利用現有的粉煤灰庫和分選系統,保證原有分選系統運行不變情況下,磨機系統直接在分選后的粗灰庫下取灰,經手動閘板閥和變頻調速穩流螺旋機,粉煤灰連續不斷送入計量稱稱重后,由空氣斜槽輸送進入磨粉機進料口,入磨后的粉煤灰經過研磨體的研磨達到Ⅱ級灰的標準要求,經過研磨的成品灰通過微正壓管道輸送至成品細灰庫中儲存。乏氣則經過庫頂收塵器直接排入大氣,磨尾設1臺布袋式除塵器及排塵離心風機,通過二者的共同作用將磨內含塵的濕熱氣體及時抽出。同時,實現了磨機的冷卻通風功能,提高了研磨效率。乏氣凈化后直接排入大氣,排塵濃度小于50mg/Nm3,符合國家要求的排放標準。
該方案擬建在一期灰庫西側的空余場地,通過管道對其連接磨機系統可直接進行磨細及儲存裝車,具有系統流程簡單,設備少,投資省,操作簡便的優點,同時減少磨細系統儲灰庫及裝車裝置系統的再投資,與現有的分選系統的儲灰庫、裝車裝置形成一體,便于管理,可減少運行及管理費用。
2.3 主要工藝設備 粉煤灰磨細系統由螺旋給料機、電子計量稱、粉煤灰專用研磨機、選粉機、氣箱脈沖布袋除塵器、引風機、螺旋輸送機、斗式提升機、給料機、電氣控制系統及輔助系統等組成。
本廠選用的設備主要工藝參數如下:①主要設備名稱:粉煤灰管磨機;②主設備型式:臥式、筒形、雙倉;③系統設計出力:30t/h;④成品灰細度:Ⅱ級商品粉煤灰。
3 投資估算及經濟效益分析
3.1 投資估算 經市場調研,該選型的粉煤灰磨細系統估算投資約為800萬元,其中建安工程費約為170萬元,設備購置費約為610萬元,其他費用約為20萬元。該項資金完全由企業自籌解決。
3.2 主要技術經濟指標
3.3 經濟效益分析
3.3.1 年銷量和銷售收入。本系統投運后,高峰季節(4-10月份)按7個月計算,日運行按照16小時計算,年合計運行小時數約為3400小時。年產Ⅱ級商品粉煤灰約為10萬噸。按照當前Ⅱ級商品灰的售價50元/t計算,年銷售收入為500萬元左右。同時,減少粉煤灰棄運量10萬噸,節約灰渣運輸費用約150萬元。
3.3.2 年總成本費用。本系統固定資產投資為800萬元,固定資產按照平均年限法20年進行折舊。投資凈殘值按照4%計算。考慮資金的時間價值,當期貸款年利率按5%;工人工資5萬元/人·年;機組年運行3400小時,年耗電量約為255萬千瓦時,廠用電為0.4元/度;磨細鋼球消耗為0.8g/t,年消耗鋼球為18t;設備維修費用按照設備原值的2.5%考慮;所得稅按照25%征收;則年各項成本費用為:
①年平均折舊額=800×(1-4%)/20×100%=38.4萬元;
②每年的財務費用=800×5%=40萬元;
③人工工資=5萬×6人=30萬元/年;
④燃料動力費用=2550000×0.4=102萬元;
⑤其他費用(備品備件)=1.8×10=18萬元;
⑥年修理費用=610×2.5%=15萬元;
⑦年所得稅額=(500-38.4-40-30-102-18-15)×25%=64.15萬元。
3.3.3 年凈利潤額。凈利潤=營業收入-總成本費用-營業稅及附加-所得稅=500-38.4-40-30-102-18-15-64.15=192.45萬元。
3.3.4 資本金凈利潤率。
ROE=(NP/EC)×100%=(192.45/800)×100%=24.06%
3.3.5 盈虧平衡分析。
盈虧平衡點(BEP)=年固定總成本/(單位產品銷售價格-單位產品可變成本-單位產品營業稅金及附加)×100%
=[(38.4+40+30+15)/(500-102-18-64.15)]×100%
=39.07%
3.3.6 靜態投資回收期。
靜態投資回收期=TI/A=800/192.45=4.16年;
(其中:TI-項目總投資,A-每年的凈收益)
經測算,本系統實施后,年均收益為192.45萬元,資本金凈利潤率為24.06%,生產能力達到總生產能力的39.07%即可實現盈虧平衡,靜態投資回收期為4.16年。依據測算數據,本項目有很好的盈利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4 社會效益分析
4.1 減少環境污染
粉煤灰同其他粉狀物料一樣,極易產生二次揚塵。另外,就粉煤灰本身而言其主要成分為酸性氧化物。與此同時,大多數電廠為了提高電除塵的效率,往往在電除塵前端加裝煙氣調質系統,粉塵在通過煙道時被噴射的酸性氣體包裹,在其表面形成一層酸性膜體,這些粉塵經過電除塵后直接被棄置灰場,遇降水后隨著時間及周圍環境的變化,灰場的滲井濾水呈不穩定的酸堿變化狀態.經過綜合利用后可以減少揚塵及濾水對電廠廠區及周邊環境帶來污染。
4.2 減小庫容壓力、節約占地面積
隨著電廠二期(2*100MW)的建成,粉煤灰的年排放量劇增,本系統實施后,每年將減少灰渣排放量10萬噸,減少了灰場的庫容壓力,節約了灰場的占地面積。
5 結論
從環保的角度考慮,加裝粉煤灰磨細系統,符合國家產業政策,項目實施后,年減少灰渣外排量10萬噸,降低了灰場的庫容壓力,減少了環境污染,大大提高了企業粉煤灰綜合利用水平,具有顯著地社會效益。從設備選型的角度考慮,本廠選用的開式磨細系統具有技術成熟、系統可靠、布置靈活、設備簡單、控制方便、投資省等優點。可以與本廠現有的分選系統儲灰倉以及裝車系統形成一體,便于管理。從經濟效益方面考慮,項目實施后,正常年份的情況下,年凈利潤預計為192.45萬元,資本金收益率達24.06%,收益較為可觀。加裝磨細系統不僅實現了粉煤灰的綜合利用還將成為企業新的利潤增長點,該項目切實
可行。
參考文獻:
[1]方景光.粉磨工藝及設備[M].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2002年3月.
【中圖分類號】TB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9-9646(2008)09(a)-0158-02
1 價值工程
價值工程,簡稱VE。它是一門新的管理技術,是一種以提高產品價值為目標的定量分析方法[1]。
從建筑工程管理的角度考慮,價值工程是在滿足工程所需性能、可靠性和維修性的前提下,使總費用達到最小的一種系統方法。在這里,價值是作為一種“尺度”提出來的,即“評價事物(產品或作業)有益程度”的尺度。
價值可以表示為:
一項工程技術的應用應考慮它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根據許多室內的試驗和實際工程的應用實例[2],在混凝土中摻入聚丙烯纖維可以提高樓板的抗裂性、抗滲性,改善樓板的防水能力,延長使用壽命,降低維修費用,其功能可以顯著提高。由公式(1)可知,通過研究纖維混凝土成本的大小,就可以確定其價值的高低。以下就分別討論它們的材料成本和全壽命期綜合成本。
2材料成本分析
2.1 現澆混凝土樓板不同抗裂防滲措施的成本分析
現以100mm厚的現澆混凝土樓板內分別摻入聚丙烯纖維、鋼纖維、設樓面上層鋼筋網等措施來提高樓板的抗裂防滲性能為例進行成本分析比較,見下表1。
摻鋼纖維、設鋼筋網、摻聚丙烯纖維的100mm厚現澆混凝土樓板,每平方米需增加外加材料費分別為53.04元、44.00元、3.6元,如果再計安裝和運輸過程中的費用差額及施工中的工藝費用差額,則摻鋼纖維和設鋼筋網的費用較摻聚丙烯纖維的還要高。
2.2素混凝土樓板與相同厚度的纖維混凝土樓板建造成本分析
根據材料成本分析,素混凝土樓板與相同厚度的聚丙烯纖維混凝土樓板建造成本,由于多摻入了聚丙烯纖維,建造費用隨纖維摻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加,每平方米的成本比較見下表2。
材料單價按2008年2月南寧市市場參考價
從上述計算來看,聚丙烯纖維現澆混凝土樓板和普通現澆混凝土樓板的每平方米造價相差不大(價差約3.6元),但以上計算過程未考慮因為摻加纖維而可減少樓板中的構造鋼筋(如板角的放射鋼筋),而且目前我們的樓板設計也是比較保守,為了防裂而加大了樓板的配筋量約15%左右,這就使得樓板工程的材料成本大約增加了4-6元/平方米。綜合以上因素,使用聚丙烯纖維現澆樓板是可以降低初始投資成本的,甚至可比普通現澆樓板更低。
3 全壽命期綜合成本分析
樓板的全壽命期綜合成本包括材料費用、施工管理費用及養護維修費用等,是使用年限內所有費用的總和。纖維混凝土樓板與素混凝士樓板相比較,其材料費用和施工管理費用相應增加,但由于纖維混凝土具有更為優良的性能,它們的設計使用年限比素混凝土的要長,并且在設計壽命期內,維修管理費用會明顯下降。
濟南東興商住樓是一座大底盤雙塔樓建筑,總建筑面積88755m2,高99.9m(最高處111.7m),地下3層,地上30層。地上1至4層為商業用房,地上5至30層為住宅,雙塔樓剪力墻結構,第4層為轉換層,轉換層大梁截面尺寸有950mm×2500mm、1000mm×2500mm、1150mm×2800mm三種,轉換層現澆樓板厚150mm,轉換層為C50高強混凝土,高強混凝土存在受壓時高度脆性及大體積高強混凝土的大面積開裂等缺陷,使得高強混凝土的優越性得不到充分發揮,有關部門通過對轉換層現澆樓板的全壽命期綜合成本模擬分析和對各種抗裂方案進行比較選擇,最終決定在轉換層混凝土中摻入濟南產改性聚丙烯纖維(0.9kg/m3)及NF-2高效減水劑。該工程轉換層混凝土經檢測質量優良,未發現可見裂縫,28d抗壓強度即達到56.7MPa。由此表明混凝土裂縫控制和降低其全壽命期綜合成本方面,在混凝土材料中適量摻入聚丙烯纖維是一種行之有效的途徑。因此,雖然纖維混凝土比普通混凝土的建設成本高,但是全壽命期綜合成本一般比素混凝土要低。
4 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分析
4.1 經濟效益分析
聚丙烯纖維由于能積極有效地改善混凝土的耐久性,使混凝土高性能化,適用性廣泛,使用效果顯著,在工程界已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纖維混凝土應用于現澆混凝土樓板具有良好的經濟效益,主要表現在:
(1)減薄樓板厚度,減少樓板中因為防裂而設置的構造鋼筋,縮短施工工期,從而能節省應此而可節約的一切費用。(2)樓板質量好、使用壽命長、減少維修費用等因此而節省的費用。(3)纖維混凝土具有良好的保水性,可節省養護的時間和費用及相關成本。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聚丙烯纖維混凝土的經濟性是顯而易見的。
4.2 社會效益分析
近年來,我國建筑業得到了空前的發展,但在快速發展的同時,有關建筑地下室墻板、現澆混凝土樓屋面的開裂、滲漏等問題成為建筑質量投訴的熱點之一。如有一開發商就南寧市的某二十多萬平方米的住宅小區,賠償和檢測及維修費用,就付出400多萬元。
纖維混凝土用于現澆混凝土樓板而帶來的社會效益主要表現在:(1)由于纖維混凝土對成本的節省,節省了國家資源。(2)由于現澆混凝土樓板使用壽命增加,大大降低了維護成本。(3)纖維混凝土優越的抗裂防滲能力使得現澆混凝土樓板經久耐用,給業主創造了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條件,并增加了居住的安全性。(4)優質的基礎建設,有利于展現中國日益增長的經濟實力,有利于增強黨和政府部門在人民群眾中的威信。綜上所述,纖維混凝土使用的社會效益是難以直接核算的,但它的效益是非常顯著的。
5 小結
通過運用價值工程原理來分析和評價纖維混凝土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可以看出采用聚丙烯纖維纖維應用到現澆混凝土樓板中節省了成本,可以獲得較大的經濟效益。同時,由于纖維混凝土優越的性能和品質,也會帶來一定的社會效益。這進一步證明了纖維混凝土應用到實際工程中的實用性和優越性。
參考文獻
[1] 黃定顯,杜曉玲,曾銘.建筑經濟與企業管理[M].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1996.
[2] 盛黎明.鄧運清混凝土聚丙烯纖維的發展與應用[J]橋梁.2002.6.
關鍵詞:生豬養殖保險 社會效益 經濟效益 問題分析 探索
一、四川省生豬養殖保險現狀
1.1 四川生豬養殖特點
四川是我國的一個畜牧業大省,肉豬出欄頭數居全國第一,豬牛羊肉類總產量占全國的9.16%,居全國第一,而生豬出欄數、豬肉產量及省際間豬肉貿易量均占全國的10%左右,長期居全國首位,且外銷出口占全國總量的1/3以上,是當之無愧的全國第一養豬大省。
全省著力推進“六方合作+保險”機制和“寄養”、“訂單”、“期貨”等多種生產模式,大力實施生態養殖和高效養殖,使養殖戶“存欄有訂單,出欄有市場”。據四川省統計局數據,2010年全省生豬存欄6053.1萬頭;出欄肉豬9014.3萬頭;豬肉產量652.12萬噸。無論是生豬飼養量、豬肉產量、人均量均位居全國第一。生豬產業已成為四川經濟發展最為重要的優勢資源之一,以生豬為主的畜牧業已挑起農民增收的大梁,托起了“農業經濟的半邊天”。
1.2四川生豬養殖保險特征
四川省生豬養殖保險實行的是政府制定統一的收費、補貼制度,保險公司對其進行適合公司的微調,農民以自愿原則進行投保。(如圖1)
而針對于能繁母豬和育肥豬,政府具有不同的補貼方式目前,主要承包生豬養殖保險的保險公司有中國人保財險公司、中華聯合財險和中航安盟財險公司。
二、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分析
2.1 社會福利的提升
農業保險的實施,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豬肉價格的穩定,在排除糧食(以玉米為主)等因素的影響后,豬肉價格波動較為穩定(如圖6),如果考慮通貨膨脹因素,豬肉的價格甚至出現負增長現象,而這與農業保險的實施密不可分。從微觀上看,在筆者調查的賈家鎮以及邛崍市中,農民普遍表示,在國家實行農業保險后,他們更加愿意去飼養生豬,因為生豬的死亡有所保障,他們投資失敗的損失大大減小;同時,出于降低生豬死亡風險的目的,國家和保險公司都會自主為農戶提供技術的支持、免費的疫苗,降低了農戶損失的風險,為他們的生活帶來了福利。
另一方面,從宏觀上看,對于社會而言,政策性生豬保險的實施激發了農戶的養豬積極性,進一步增加了整個市場豬肉的供給,平抑了物價,為整個社會帶來福利;此外,除了帶來價格的相對穩定以外,在一定程度上,它也促進了四川省豬肉市場的規范化,提高了民眾購買的豬肉質量。在筆者的調查中,不少農戶提到,在以前豬只死亡沒有任何的賠償時,農戶為了降低他們自身所受的損失,會選擇將死豬出售給非法市場,再流向社會大眾,嚴重降低了民眾所食用的豬肉質量。在此基礎之上,政策性生豬保險的落實,也提高了政府在民眾中的知信度,促進和諧社會的構建。因此,這樣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農戶與社會兩方面的社會福利,在降低農戶風險、提高其收益的同時,也促進了社會的良性發展。
2.2 經濟效益的改善
隨著四川生豬保險的推行,為四川的經濟發展帶來了巨大的促進作用。從微觀上看,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在農業保險實施之初,保險公司的發展處于一種艱難的摸索狀態中,沒有政策的支持,沒有農民進行參保,對保險業的發展帶來了嚴重的阻礙。而在農業保險實施之后,為保險公司的發展又多打開了一扇門,雖然農業保險現在的盈利還并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但是其提升的保險公司形象使得附帶的農村保險(農村其他壽險、財險)的發展有了長足的進步,為保險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此同時,對于農戶而言,該政策鼓勵了農民更多的投入到養殖業,為農民自身也帶來了不小的經濟利益,實現了多元化的農村建設。
從宏觀上看,對于整個社會而言,農業保險的正常運行,需要大量的工作者參與進來,因此,也相應地帶來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帶動了農村GDP的增長(如圖7)。為社會整體的經濟運轉增添了一份力。就筆者調查的邛崍市顯示,農業保險的推廣,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農村的建設、發展,使原來處于觀望狀態的農戶都投入到農業發展中來,增加了由養豬業所帶來的收益,帶動了農村農業的發展,從而帶動了農村的建設,增加了農村的經濟效益。
固定資產與績效
在職職工數與人均固定資產的相關系數為0.717,P<0.01,隨職工數增加,固定資產以更快的速度增加。隨固定資產增加,萬元固定資產工作量產出快速下降,固定資產與萬元固定資產工作當量相關系數-0.44,P<0.01,固定資產與人均工作量相關系數0.372,P<0.01,隨著固定資產的增多,人均工作量有輕度上升,但萬元固定資產產出效率下降很快。張彥琦等對重慶市縣以上醫院的規模效率研究指出多數醫院為規模效益遞減型[2],也可說明多數醫院固定資產在現有工作量情況下不需要再增加;即使工作量增加,多數醫院固定資產不增加也可滿足需要。平均萬元固定資產工作當量為74.44診療人次,或者每萬元固定資產平均產出2.17出院人次和24.21診療人次。
政府財政補償與績效
按農民年純收入分為上、中、下3個水平代表所在的縣市的貧富,富裕縣市醫院平均得到1146萬財政補助,而中、下經濟水平縣市醫院分別得到448萬元和449萬元。分別占其總支出的6.61%、4.39%和4.76%;占其業務支出的6.85%、4.45%和4.88%。政府補償量與醫院人均工作量、人均業務支出、業務支出、業務收入相關系數都小于0.1,政府補償的多少與業務支出、工作效率沒有直接數量相關關系。政府補償與醫院規模無關,與在職職工數的相關系數是0.107,與實有床位的相關系數是0.055。政府補償與出院病人人均費用、每診次平均費用、每床日平均費用的相關系數在0.1左右,政府補償多的也沒有產生病人費用下降的作用。醫院得到補償多的是因為縣市財政情況好,貧困縣市即使醫院規模大補償也不多。這與眾多專家以醫院績效為基礎的補償意見不一致[3-5]。
業務收入與績效
醫院業務收入與工作當量的相關系數為0.948,說明業務收入密切地隨服務量增加。業務收入、人均業務收入與每床日收費水平、出院者平均費用的相關系數在0.5至0.6之間,P<0.01,即業務收入多的醫院人均業務收入也高,床日收費水平、出院者平均費用也高。
縣市經濟、居民收入與績效
縣市人口數與醫院規模有密切相關關系。縣市經濟狀況對醫院規模有影響,農民純收入與縣市人口沒有相關關系,但與醫院在職職工數和實有床位數有正相關關系。農民純收入水平與醫療費用相關,收入水平下、中、上的診次費用分別是83元、90元、103元,P=0.060;平均住院日分別是6.9天、7.2天、8.6天,P=0.000;住院床日平均費用分別是442元、485元、586元,P=0.000;出院病人平均費用分別是3024元、3490元、5003元,P=0.000。富裕縣市出院病人費用比貧困縣市多近2000元,有3種影響因素:(1)居民需求高,使用了一些非基本醫療或藥物;(2)醫院收費價格高或誘導需求多;(3)醫院技術水平高,吸引了較多重癥疑難病人。3種因素各占多大比重是一個很難分清的問題,特別是病人需求高與醫生誘導需求,在病人經濟狀況較好的情況下醫生提議用較貴藥物或多檢查病人容易遵從。通過大量抽樣并由專家對病歷、處方進行檢查討論能夠大致分清三者的比重,但是是很繁重的工作。對于那些可能給病人帶來一些好處的誘導需求,如增加免疫力的藥物、看似無關緊要的心電圖檢查等,專家的評判意見也常不一致。從現有醫療質量和技術水平指標上如出入院診斷符合率、手術前后診斷符合率、急危重患者搶救成功率、住院病人手術率等看不出與縣市經濟水平有相關關系。醫院規模,即在職職工數與入出院診斷符合率有低度相關,r=0.245,P<0.05,與其他質量指標無明顯相關關系。醫療質量與醫院規模、經濟環境等沒有明顯關系可能是兩種原因,其一是資料可靠性差,如有的醫院為提高聲譽而作假;其二是指標不科學,收入危重疑難病人亡率高,搶救成功率低。
業務支出回歸分析
業務支出代表了醫院的業務運行成本,醫院得到相當這個成本的資金就可正常運行。把眾多可能的影響因素放入業務支出的回歸分析可以得到決定系數高達95%的回歸方程,但對于政府以績效為依據的補償有些指標不適合,如業務支出與實有床位數有密切的關系,我們當前希望控制醫療費用,根據需要增設床位,政府按床位補償可鼓勵醫院單純增加床位,所以不應把實有床位數放入回歸;農民收入高醫療需求增高,業務支出增加明顯,在醫院的籌資能力上不得不考慮。社會效益的主要指標是診療人次和出院人次,醫療質量和費用控制也是社會效益,但當前醫療質量指標不科學,難以真正代表醫院的服務質量。固定資產因為必須有維護費用,所以放入回歸,回歸結果見表2、表3。貧困縣市收費低,費用控制指數與業務支出有明顯關系,在政府補償時也需要考慮,放入回歸后見表3。費用控制指數采用每門急診人次平均收費水平、每床日平均收費水平、出院者平均醫藥費用、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4項指標合成,收費水平低、藥品收入占業務收入比重低者給以較大分數。
[中圖分類號] F323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3-1650 (2014)04-0215-01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機社會化服務側重于其經營效益上,而關于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的信息資料掌握甚少,因此本文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進行分析,并對其未來發展提出科學化、合理化對策,這些對策對加快現階段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品,提高農機化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推動我國農業經濟及國民經濟穩定、可持續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一、農機社會化服務的意義
1.實現農業產業化是以農業機械化程度為基礎的,只有提高農業機械化水平,才能實現農業經濟的產業化經營,同時提高農業生產的區域化和專業化程度,才能充分發揮農業產業化的優勢,在此基礎上,完善農機社會化服務體系,對實現農業產業化、專業化生產具有重要的意義。
2.農業機械是提高農業生產力的主要技術手段,只有提高農業生產效率和產量,才能實現高效優質的農業。由于農村資金和技術有限,難以在農業生產活動中配備大量機械設備,因此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是改善這一狀況的有效途徑。
3.當前,農村已基本具備機械化生產條件,但是各地區農機利用系數較低,很多農機都閑置未投入使用,使得農機經營效益下降,限制了農戶購置農機的積極性,也阻礙了農業機械化發展。實施農機社會化服務,可以充分發揮農機機械的作用,提高農機利用率,增加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
二、農機社會化服務現狀
1.分散經營,在農村經濟發展,農村生產規模不斷擴大的前提下,將農機經營服務進行分化,形成新的服務形勢,包括:農戶繼續保留基本機械設備,主要依靠專業農機經營單位提供服務,農戶擁有農業生產的大部分機械,一些特殊生產作業依靠專業農機經營單位提供服務,農戶以農機經營為主,組建為社會提供服務的農機專業經營企業。
2.集體經營,實現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專業化發展,將其作為新的發展領域,其經營規模、技術及資金具有較強的生命力和發展前途,主要向當地資源優勢的項目發展,建立各種專業化農機服務公司,如農產品加工、技術咨詢、機械租賃等社會為社會提供服務,從而促進農業機械化向專業化、社會化、現代化發展。
3.合作經營,該種經營方式包括機械聯合、資金合作、集體經營三種模式,以此解決分散經營規模下、效益低等缺陷,其自主性強,具有良好的發展前途。
三、農機社會化服務發展的對策
1.優化農機技術結構
經調查表明,農業機械化技術在水稻插秧和玉米收獲方面相對比較薄弱,因此,加強農產品耕種、收獲等各環節的機械化水平,加快薄弱技術環節的開發力度,不斷優化機械技術結構,從而使農業生產過程統一化、協調化,降低農機生產作業成本,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促進農機社會化服務不斷發展。
2.優化布局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
根據具體情況,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進行科學、合理的區域化布局,促進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協調發展,優化適宜作物作業服務規模和農機服務組織的數量,提高農機利用率,以此獲取最大化經濟效益。有效控制不合理農機社會化服務組織因市場需求而引起的不規范、不合理競爭,穩定區域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秩序。
3.優化政策制度
一方面,針對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格局,國家政府部門應制定相應的惠農政策,例如,農機燃油價格調整,這樣不僅能夠降低農機作業所需燃油成本,還能夠提高農戶購置農機的積極性,對促進農業機械化發展,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具有重要的意義。另外,較高的燃油成本與農機操作水平、農機性能及社會化服務質量和技術更新速度等息息相關,所以制定和實施農用燃油惠農政策是十分必要的。
另一方面,加大農業機械的補貼額度。在農業生產作業的各個環節,成本投入最高的環節是農作物收獲環節,其成本較高主要是收獲環節的折舊成本和燃油成本較高所致。而收獲機械以大型居多,價格較為昂貴,其維護和保養費用較高,因此,在實行農用燃油惠農政策之余,應加大農業生產收獲環節的機具購置補貼額度,緩解農機服務組織的經濟負擔,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
四、結語
綜上所述,現階段農機社會化服務存在的問題主要是農業機械技術結構不合理和區域發展不平衡的問題,應采取科學合理的對策措施加快技術革新和區域優化布局,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水平,增加農機社會服務組織的經濟效益。與此同時,國家政府部門還應制定一系列惠農政策,實現提高農機社會化服務經營效益,促進農機服務組織穩定、持續發展的最終目的。
參考文獻
前言
隨著我國建筑行業的迅猛發展,能源資源供應與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己越加突出和尖銳。全面推進建筑節能工作,加快建筑企業節能觀念的轉變,有利于減少建筑耗能,節約能源;有利于減少溫室氣體排放,減輕大氣污染,改善環境質量;有利于傳統建筑業的改造和提升,轉變城鄉建設增長方式,調整經濟結構,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切實做好建筑節能工作,是當代建筑設計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一、建筑節能經濟
我國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同時,建筑行業也得到了迅猛的發展。但隨其發展的同時也帶來了建筑能耗的大幅度增加。也帶來了資源的浪費。對此國家一直提倡低碳建筑、節能建筑的概念。建筑節能經濟也備受關注。
因為建設成本的增加,讓很多人對其市場前景心存疑慮。以廣州省為例,廣州市政府已批準下發《廣州市綠色建筑和建筑節能管理規定》,規定海珠生態城、國際金融城等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建房屋建筑項目如不符合建筑節能強制性標準,將不頒發施工許可證。
根據這一規定,廣州四類項目應當按照綠色建筑標準進行立項、土地出讓、規劃、建設和管理:一是全部或者部分使用財政資金,或者國有資金占主導的新建、改建、擴建房屋建筑項目(含保障性住房建設項目);二是舊城改造項目;三是海珠生態城、國際金融城、中新廣州知識城、白云新城、天河中央商務區、天河智慧城、白鵝潭商務區、南站商務區、琶洲片區、增城經濟技術開發區、南沙新區、空港經濟區、廣州國際生物島、大學城南區等城市發展新區的新建房屋建筑項目;四是2014年起,廣州范圍內新建、改建、擴建的單體面積超過2萬平方米的機場、車站、賓館、飯店、商場、寫字樓等大型公共建筑。
二、社會效益分析
(一)不同的專業人士所給予社會效益不同的定義:
1社會效益是指項目實施后為社會所作的貢獻,也稱外部間接經濟效益。任何柔層通常是指地面較其上部樓層軟弱的那些建筑。
2、社會效益是指企業經濟活動給社會帶來的收入,而社會成本則是其帶來的消耗,兩者之差就是社會收益,即企業所提供的社會貢獻凈額。
(二)社會效益評估的特點:
1、外部效益的多角度和定量分析難度大
項目社會評估所涉及的間接效益和外部效益通常較多,例如產品質量和生活質量的提高、人民物質、文化水平和教育水平的提高,自然環境與生態環境的改善、社會穩定與國防安全等等。
2、多目標性與行業特征明顯
項目社會評估要涉及到社會生活各個領域的發展目標,因此具有多目標分析的特點。由于各行業務類不同性質的投資項目社會效益的多樣性,而且各行業項目的特點不同,反映社會效益指標的差異也很大。因此,社會評估指標的行業特征較強,一般各行業能通用的指標較少,而專業性的指標較多;定性分析所涉及的范圍和指標差別也很大。因此,各行業項目的社會評估指標設置要
3、注重宏觀性和長遠性
項目社會評估是對投資項目社會效益的全面分析評估,它不僅包括涉及社會的經濟效益,與經濟活動有關的宏觀社會效益、環境生態效益等,還包括更廣泛的屬于純粹社會效果的非經濟社會效益。而且有些社會發展目標所體現的社會效益與影響具有相當的長遠性,例如項目對居民健康、壽命的影響,對生態與自然環境的影響,對居民文化生活、人口素質的影響等。
(三)評估的作用:
項目社會效益評估可以促進在投資決策中全面衡量項目的財務,經濟和社會效益,減輕項目對社會的不利影響,防止社會風險,促使項目與社會相互適應和協調發展,達到項目的持續發展和充分發揮投資效益,提高項目成功率,增進國民經濟整體效益和社會發展目標與社會政策的順利實現。
三、兩者的關系:
隨著可持續發展思想在建筑業的深入,綠色建筑日益受到人們的關注。在當前市場經濟的背景下,經濟因素是影響綠色建筑推廣的關鍵所在,一般建筑開發商只看到綠色建筑所帶來成本增加的一面,而綠色建筑巨大的生態環境效益被忽略了。因此,對綠色建筑進行技術經濟和費用效益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節能收益是指建筑由于采用節能措施而帶來的能耗收益、運行維護收益和舒適性收益的總和。其中能耗收益為最直觀的收益。
建筑節能技術在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的同時,還帶來廣泛的社會效益,影響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水平和質量。建筑節能是貫徹國家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大部署。建筑節能節約了大量社會能源和社會資金。以北京為例,截止2001年全市建成符合節能50%標準的住宅達3600萬平方米。這部分住宅每年就可以節約采暖耗能40萬t標煤,從而節省大量能源和資金,建筑節能是緩解當前電力緊張的有效手段,將帶動相關產業的發展,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
建筑經濟節能對社會效益的意義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反映出來。
1.建筑企業節能的意義 企業實施節能改進,不僅可以降低能耗成本,而且有助于緩解政府能源供應和建設壓力,對減少廢氣污染保護環境也有巨大的現實意義
2.建筑節能是落實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的科學發展觀,減輕環境污染,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要舉措.
3.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當前居住建筑節能效果較差,總能耗占社會總能耗的30%,容易導致用電高峰(夏季拉閘限電)
4、節約社會資源,提高生活水平
5、拉動建筑節能相關產業的發展:保溫隔熱性能、門窗的熱工和氣密性、采暖空調系統等相關技術和產業的進步。
建筑節能的發展在國內越來越多地引起人們的關注,但是人們對綠色建筑的了解受開發商廣告轟擊下錯位的概念,使得消費者不能真正理解綠色建筑,而簡單認為綠色建筑等于豪宅。開發商則認為綠色建筑就是增加投資,并不產生的收益,或者僅為迎合消費者的“綠色”消費理念而打出“綠色”廣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綠色建筑首先也是一種商品,它從生產到消費背后需要多個群體共同支撐,這些群體同時構成一條完整的產業鏈。
作為這一產業鏈條的不同環節,政府、地產開發機構、研究機構、設計機構、建設機構、產品供貨商、行業協會、消費者、金融機構乃至媒體,都在綠色建筑的發展歷程中扮演著不同的角色,成為綠色建筑發展的不同推動力量和影響因素。綠色建筑推廣僅靠政府一些強制政策和社會道德力量是不夠的。要充分做到建筑節能經濟與社會效益的結合必須從我們每個人做起。最終實現社會效益的最大化。
四、總結:
要想取得更大的社會效益,就必須做好各種經濟節能工作。尤其是建筑業的節能經濟,占很大比重。建筑項目建設如果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是國家、省、市重點支持的發展領域;該項目有利于傳統材料領域高新技術的產業化,增加傳統材料的技術附加值,提高其國際競爭力;有利于帶動全省農林業的快速發展,節省資源,對促進人員就業、社會穩定和保護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這樣就回去的很大社會效益。我們要努力做到建筑經濟節能與社會效益的有效結合。
中圖分類號:S-9 文獻標識碼: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142
土地整理后可以增加耕地面積,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實現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土地整理不僅會產生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還能夠改善農村的生態環境和社會環境,產生顯著地社會和生態效益。評價土地整理后形成的效益已作為土地整理技術研究的基礎性內容,也是科學測評土地整理效果的標準。本文以河北省邯鄲縣康莊鄉整理項目為例,在資源條件分析的基礎上對土地整理的效益進行分析和評價。
1 項目區基本概況
項目區地處邯鄲縣西南部,涉及康莊鄉的吝家河村、東望莊村、中莊村和戶村鎮的霍北村4個行政村,研究區共分一片。研究區4至:南至吝家河村地、中莊村地,北至吝家河村地,中莊村地、霍北村地,東至中莊村地,西至吝家河村地、東望莊村地。項目區的地理坐標:N36°28′24″~36°44′0″,E114°16′50″~114°38′48″。
2 3大效益分析
2.1 社會效益
土地整理社會效益指土地整理實施后,對社會環境所產生的宏觀社會效應。即從社會角度出發,土地整理能為實現和諧社會發展目標(增加就業機會、縮小城鄉差別、公平分配和促進農村經濟發展等)所做的貢獻與影響程度。
通過該研究的實施可新增土地面積151.4241hm2,新增耕地率72%,土地利用結構更趨合理。耕地質量得到明顯提高。通過研究實施,完善農田基礎設施,增強抗御自然災害和自我發展能力,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
2.2 生態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生態效益指土地整理行為主體活動影響了自然生態系統結構與功能,使自然生態系統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產生的生態效應。
2.2.1 土地整理能有效保護耕地,改善水土流失
按照“在保護中開發,在開發中保護”原則,堅持生態優先,研究區建設達到的有路必有林、路樹相依效果的減緩風害,既發展生產,又推進土地保護,實現農業可持續性發展。
2.2.2 通過土地整理建立防護林提高了農田抵御災害能力
通過研究區防護林建設,使研究區內林網控制面積有了提高和保障,林網參與形成了生物生產力高、穩定性強的復合農業生產生態系統,形成合力能量流,對自然災害具有巨大的抗逆性,能有效抵御干熱風對農作物的侵害。
2.3 經濟效益分析
土地整理經濟效益指經濟行為主體通過對整理土地過程進行資金、勞動、技術等投入所獲得的經濟效益。主要是通過對土地整理的投入產出進行分析。本研究主要采用靜態分析法對河北省邯鄲縣康莊鄉土地整理的經濟效益進行分析。
2.3.1 新增耕地經濟效益
根據近3a統計資料顯示,研究區耕地在土地開發前,小麥單產可達3720kg/hm2,據目前市場價格,小麥為1.6元/kg,玉米為1.5元/kg,按產值的40%扣除成本。種植制度為冬小麥、夏玉米一年兩熟。
2.3.2 改造中低產田的經濟效益
土地整理實施后,項目區耕地質量和產出得到明顯改良,以種植小麥、玉米為例。玉米、小麥單產分別由2835kg/hm2、2205kg/hm2 增加為3720kg/hm2、2925kg/hm2,總產值分別由23.48萬元、19.48萬元增長為30.8萬元、25.84萬元,純收益分別由14.71萬元、12.18萬元上升為19.3萬元、16.15萬元。
2.3.3 靜態經濟分析
靜態投資收益率=新凈增純收入/項目總投資=101.79/1073.36=9.48%;靜態投資回收期=項目總投資/新凈增純收入=1073.36/101.79≈11a;項目每萬元投資新增耕地數量=新增耕地數量/項目總投資=151.4241/1073.76=0.141(hm2/萬元)。
醫院資深的發展一方面要承擔其應有的社會公益服務功能,另一方面也需要一定的經濟效益來維持其正常的運作。醫院的運營發展中醫療服務的提升,社會效益的發揮有賴于其自身的經濟效益來維持,因此醫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提升是醫院發展不可回避的問題,需要充分掌握社會醫療制度與環境狀況,提出行之有效的管理對策,促使醫院持續穩定的發展。
一、新醫改對醫院管理帶來的影響
(一)轉變醫院經濟收入形式
在傳統的醫療經濟制度中,缺乏對醫院費用收支具體情況的清晰規定,相關經濟管理制度較為缺乏,進而會導致醫院在醫療收費上存在多種亂象,例如多收費或者亂收費等問題,患者由于醫療費用的高昂而無法及時有效就醫,甚至疾病治療出現延誤,經濟壓力較大。新醫改制度的出臺督促醫院更好的以患者需求為中心,切實的為患者利益考慮,出臺多種惠民醫療制度,降低民眾就醫費用,減少就醫中不必要的費用支出,讓患者有更強的治療自,促使醫療經濟收支形式產生變化。讓部分藥物捆綁性的銷售問題得到縮減,降低了常規性就醫費用。同時對醫療結算定額做清晰規定,結算需要依據不同狀況來實際情況定額處理,促使定額標準有效減少,由此也會促使傳統醫院經營管理模式下的醫院經濟收入水平下滑。
(二)醫院面臨的監管力度加強
傳統醫院管理背景下,患者更多的依賴于醫院,從而導致醫院在管理運營中缺乏透明性,在醫療服務中存在大量的不透明、不清晰的收入項目,患者更多的處于被動性的服務接收,醫院自身缺乏良好的監督。而新醫改制度讓患者就醫支出更為透明化,患者對醫院的依賴性相對降低。例如醫保中的“總額控制”、“按病種付費”等處理,讓患者在就醫中的自主選擇能力提升,同時患者也更加注重醫療用藥、費用、服務態度等有關內容,同時也提升了醫療相關的監督意識與法律意識,懂得對自身權益更強的保障。這種監督導致醫院需要在各項工作的推進中保證更強的透明化、公開化、具體細致化,進而對醫院形成一種監督力,促使醫院管理的規范化。同時在新醫改中,有關規定更是強調了多層次多樣化的醫療監督管理內容,醫院受到的監督更為嚴格,同時開拓了更多渠道的監督途徑,患者可以便捷的對醫療服務進行投訴與服務反饋,讓醫院也充分的意識到自身的多種問題,從而督促自身完善醫療服務,提升醫療服務水平,進而才能獲得醫院所具有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
二、新醫改背景下醫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提升的有效對策
(一)優化醫院管理制度,控制醫院運營成本
要擴大醫院經濟效益,要在一定程度上做好開源節流的管理理念。要采用醫院管理的精細化管理,避免傳統粗放管理模式。做好醫療核算管理,嚴格控制各項醫療成本。縮減傳統醫療管理中的嚴重浪費的支出項目,注重對醫療設備、器械的有效管理,避免設備器械的耗損,壓縮其運用成本。同時要合理的調配醫療設備的利用率,充分發揮設備利用價值,提升設備運用頻率,減少醫療設備閑置所產生的醫療資源浪費。優化人員制度管理,保證醫院人員使用量的同時,提升單個員工的工作效率,提升員工福利待遇,調動工作人員積極性,縮減不必要人員設置。做好人員規范化管理,提升醫療服務品質,減少醫患矛盾,提升醫院整體服務品牌,將資金更多的投入到提升醫療服務品質中,提升患者對醫院的認可度,從而形成醫院的品牌效應,為醫院經濟效益穩固基礎。
(二)注重人才綜合素養培養
醫院效益的發揮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工作人員的綜合素質,一方面要投入較大的資源做好人才的培訓管理,提升人才的專業素養,優化醫療隊伍水平。另一方面在醫院經濟管理方面要引入專業人才,同時注重人才的培養。要充分的意識到將醫院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的融合,注重良好的經濟管理制度設計,合理的運用醫院的人才資源、物資資源、資金資源與社會資源。確保各科室、各部門中經濟管理人才水平,對各部門的運用起到監督與資源優化配置的效果。對現有的部門經濟管理人員做專業培訓管理,讓其明白創新、先進的醫院管理方法運用,讓醫院管理順應時展的需求,注重醫院管理中的復合型人才培養。
(三)注重醫院管理的創新化與先進化
在中國,有34個城市人口超過100萬人,其中8個城市人口超過300萬人。進入90年代以來,交通需求增長的速度明顯高于道路設施增長的速度,中心區經濟的高速發展、土地的高強度開發和中心區道路的改造困難使得中心城市的交通問題日益突出。地面交通方式的相對飽和使軌道交通逐漸成為城市發展的焦點。國家計委資料顯示,除北京、上海、廣州外,目前重慶、青島、沈陽、武漢、長春等多個城市也在籌建不同形式的軌道交通系統,擬建的軌道交通線路超過20條。“十五”計劃期間,我國城市交通投資將達8000億元人民幣,其中至少有2000億元用于地鐵建設。這表明,我國的一些大城市正在興起一股興建軌道交通的熱潮。
事實上,城市軌道交通除了起到緩解城市交通壓力、解決城市交通問題的作用,還會產生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城市軌道交通項目的社會經濟效益按照其是否可采用貨幣衡量的原則,可以分為有形效益和無形效益。按是否與項目主要目標相關的原則可分為直接效益和間接效益。按受惠的群體又可以分為民眾效益、企業效益、地方效益、環境效益等。
1 社會經濟效益分類
1 .1 民眾效益
1 .1 .1 節約時間。從乘客的角度來看,軌道交通最突出的特點就是準時性和高效性,選擇軌道交通系統使乘客的旅行時間大大縮短。
1 .1 .2 減少交通事故、增強安全性。軌道交通系統具有專用的運行線路,其本身事故比地面交通事故要少的多。而且由于軌道交通對地面公交客運量的分流,緩解了地面道路交通的擁塞程度,從而間接減少了地面機動車輛發生交通事故的頻率。這不但減少了交通事故損失,提高了乘客本身的安全性保障, 而且為社會和家庭的幸福創造有利條件、增加整個社會的安定團結所形成的巨大社會效益。
1. 1. 3 提高勞動生產率。由于在途時間短,乘車疲勞度下降,軌道交通舒適度可使乘客的勞動生產率提高。根據前蘇聯“固定基金、基本建設投資和新技術經濟效果研究會”與蘇聯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的研究表明,運輸疲勞使勞動生產率降低的數值:軌道交通為l.4%,公交車為7%。乘客選擇軌道交通系統就意味著選擇了舒適的交通工具。
1 .1 .4 擴大就業。城市軌道交通項目本身和相關行業的發展,將為社會剩余勞動力提供大量的就業渠道。
1 .2 企業效益
1 .2. 1 提供需求。建設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需要投入巨額資金,這不僅產生對土木建筑、機械、電子等產業的直接需求,而且會促進與軌道交通系統有關的材料、儀表等行業的發展。而與這些技術、材料、儀表相關的行業更是多種多樣的。一個軌道交通項目的啟動將為相關的各企業帶來巨大的推動力量。
1 .2 .2 提供商機。沿線企業可以利用軌道交通體系效益的外溢性獲得間接經濟效益,如在軌道交通樞紐站地域建設大型商業服務機構,利用軌道交通的車站進行小型的商業開發等,都可以很好的利用客流提高購買力。
1 .2. 3 經驗積累。軌道交通系統,尤其是新型軌道交通系統的建設總是伴隨著一系列的攻關和科研過程。在此契機下,集中國內相關行業的優秀企業和科研單位,通過國家扶持、市場競爭的方式,研制開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以及技術成果,并形成產業化。將使企業和科研單位積累寶貴的研發基礎。
1 .3 地區效益
1. 3. 1 房地產升值。城市軌道交通體系的建成通車,改善了沿線的交通條件,提高了沿線居民和企業可達性,造成軌道交通沿線土地和房產的需求增加,從而使沿線的房地產增值。地稅值也會相應提高。
1 .3. 2 節約用地。城市軌道交通在市內繁華區域基本采用地下或高架通過形式,對地面占用比較少。這對土地日益稀缺的城市來講顯得尤為重要。城市土地不斷增值的規律,使城市軌道交通的此項節約效益從長期來看是一筆十分可觀的收益。
1 .3. 3 促進區域建設。一個成熟化的大都市,往往在已有的中心區發展潛力有限,需要不斷的擴充其影響范圍,形成多個衛星城,而軌道交通系統的途徑的區域往往會迅速升值,成為新的城市中心。從而對整個區域的發展起到巨大的促進作用。以建成的日本東京地鐵12號線為例:
12號線環線部1990年開通后,沿線建設住宅樓、商業樓等,車站附近將呈現新的繁榮。預計環線部開通30年后,沿線將增加居住人口約38,000人,從業人員111,000人。新宿、上野、淺草、錦系町、龜戶、臨海等各副都心地區之間的聯系得到強化,進而刺激居民小區、小規模商業區的商業活動,對增加生產、增加收入、創造就業機會產生積極影響。對刺激地域經濟及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有極大的效果。
進一步的預測表明:8000億日元的投資(不包括土地購置費)在全國范圍帶來約2萬1000億日元(投資額的2.64倍)的經濟拉動效果,在東京則帶來與投資額同等的經濟拉動效果。此外,這些經濟拉動將在全國增加13.9萬人的就業機會,創造出5200億日元的收入。
轉貼于 1 .4 環境保護
1. 4 .1 節約能源效益。軌道交通系統與公交系統相比,具有無污染、噪聲振動小、節能、運量大、方便快捷、運輸效率高等特點。無論是從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的觀點來講,還是從節約燃油的能源政策來講,城市軌道交通作為常規“綠色交通”都具有公共汽車難以比擬的節能特性。新型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如磁懸浮系統以及直線電機輪軌系統在降低振動及噪聲方面表現的尤為突出。
1 .4 .2 降低污染效益。直線電機軌道系統的建成具有不受交通堵塞的優勢,因而可以促使原來的汽車用戶轉為乘坐該系統,隨著汽車交通量的減少,可以降低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等大氣污染,降低造成地球溫室化的二氧化碳,從而為環境保護帶來了一系列的間接效益。仍以日本東京地鐵12號線為例:汽車交通量的減少會降低大氣污染物的排放,氮氧化物和一氧化碳的排放量分別降低47.7t/a、118.4t/a。另外,造成地球溫室化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將降低5566t-C/a。這相當于42萬戶家庭每天少看1小時的電視帶來的效果。
1 .5 其他
軌道交通系統所形成的社會經濟效益是十分廣泛的,除了上述內容還包括:改善城市交通結構,增加城市活力;提高居民生活質量,優化城市居住環境,美化城市景觀等等。這部分社會效益也是相當可觀的。
2 幾點建議
根據以上分析,對我國城市軌道交通建設提出如下建議:
2.1 利用軌道交通沿線可產生新城市中心的特點,做好城市區域規劃,建設衛星城,引導城市健康發展。
2.2 加強對現有軌道交通模式的國產化步伐,加快企業的研發步伐,盡快形成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科技成果,降低系統造價。
2 .3 根據城市特點,積極從國外引進先進、安全、有效的軌道交通模式。如廣州引進的直線電機輪軌系統及重慶引進的跨坐式獨軌系統等。
2. 4 加強人性化服務和指引,加強軌道交通網絡建設,優化設計換乘路線,加強輔助設施建設。
3結語
城市軌道交通系統能夠將城市的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有機的統一起來,是具有巨大國民社會經濟效益的現代化城市交通工具。大運量、快速高效的軌道交通系統是城市交通方式的巨大變革,也是城市演進的物質基礎。它支持沿線區域的高密度開發,并可以通過建立以軌道交通為導向的土地利用開發新模式(TOD)引導城市產業布局和空間結構優化,最終促進城市經濟的快速健康發展,為民眾、企業、地區乃至國家帶來更廣大的社會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 魏慶朝、孔永健.磁懸浮鐵路系統與技術[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 陳世勛、陶小馬.上海市軌道交通體系社會經濟效益估算分析.城市軌道交通研究.2004.1.
[3] 胡方華.中國城市軌道交通的明天.建筑機械,2003,(2).
在醫藥分開后,大多數醫院作為自收自支的事業單位,其整體經濟效益如何得到保證,同時如何持續有效增強醫療服務的社會效應已經成為一個突出問題,這一問題值得各方加以關注。只有實現醫院社會效應和經濟效益的平衡增長,才能在確保醫療服務公益性的前提下,實現醫療機構的健康有序發展。
一、醫藥分開背景分析
醫療改革的步伐逐步加快,醫藥分開成為了新一輪醫改的重中之重。簡單來講醫藥分開就是將醫療服務和醫療用藥分開,使醫療行為與藥品提成之間脫鉤,醫就是醫治,而藥不隨醫,通過醫藥分開有效降低醫療費用,提升醫療的整體普適性,強化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增強其社會效應。在醫藥分開改革過程中,要注重平衡性,在政策指導下,實現醫藥分開,完善創新醫院收入分配制度,維持并逐步提升醫療工作者的合規收入。長時間以來,我國的公立醫院圍繞經濟效益而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藥養醫的不良風氣,藥品加成收入已經成為醫院正常運轉的重要基礎條件。想要實現醫療行業的健康發展,取得醫療改革的重大突破,我們需要從醫藥分開入手。醫藥分開的主要目的在于建立藥品流通的競爭機制,切斷醫院、醫務人員與藥品營銷商之間的經濟利益關系。長時間以來藥品利潤都是醫院生存和發展的重要來源。在缺乏配套政策和機制制度保證的情況下,盲目實施簡單化的“醫藥分開”,直接切斷藥品提成,則將使醫療機構承受很大的經濟壓力,同時影響醫療從業者的從業積極性,進而最終背離醫療機構改革的初衷,可見醫藥分開的有效實施是一個現實存在的社會問題。
二、醫藥分開后醫院社會效應分析
醫藥分開后,患者單次醫療成本普遍下降,患者對醫療服務的滿意度有所提高。北京市在2012年開始先后在全市范圍內選定友誼醫院、朝陽醫院、北京市同仁醫院、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這五家公立醫院進行醫藥改革試點。經過試點后,可以看出試點醫院的普遍醫療服務水平得到提升,一方面,醫院開始增收醫事服務費,使醫生在提供醫療服務時能夠獲取到更為合理的回報,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激勵和鼓勵醫生盡職履職的作用,進而使得患者能夠獲得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另一方面,在醫藥分開后,患者的醫療成本下降,優質醫療資源難以滿足與日俱增的社會需求,政府通過加大財政投入等方式,實現了對三甲等綜合醫院的扶持力度,使醫院能夠實現自身服務能力的快速提升,為更多患者提供必要的醫療服務。總體來看醫藥分開后,醫院社會效應更加突出,醫院能夠為患者提供更為優質的醫療服務,同時醫生在開藥時少了傾向性,更注重于理性醫療服務。沒必要做的檢查就不做、高價藥變為低價藥,在確保醫療服務質量的情況下,醫院的公益性、公共性更多被呈現出來。
醫院社會效應具體體現在醫院的整體服務水平和公眾滿意度上。醫藥分開本身是利好于廣大患者的,同時也是促進醫院收支改革的重要措施。醫藥分開醫院社會效應將持續放大,醫院的公益性具體體現在藥品零加成上,過往醫院類似于企業,將藥品作為一種商品進行加成銷售,進而使醫療服務行為本身的公益性和社會福利性淡化,在藥品加成取消后,通過醫保制度的構建和實施,公共醫療服務體系實現了創新轉變,患者利益最大化。公眾對于醫院的認知和評價發生改變,過往存在的負面評價逐漸減少,公眾關注點逐漸轉移到醫療服務本身,進而從一定程度上加快了醫院社會效應的釋放。
三、醫藥分開后醫院經濟效益分析
醫藥分開政策實施之前,一些人認為醫藥分開后,醫院的整體經濟效益必然要下降,進而導致醫療工作者的自身收入減少。通過試點后,可以看出如北京友誼醫院,將所有的藥品一律取消加成,給患者的藥品價格即為成本價,同步該院還取消了掛號費、診療費,結合實際設置了醫事服務費。患者可以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選擇不同等級的醫療服務,這其中按照醫生的職級不同,患者所要承擔的醫事服務費也不相同。一般情況下醫事服務費為主治醫生醫事服務費為42元,副主任醫師、主任醫師、知名專家的醫事服務費分別為60元、80元和100元。看似醫事服務費相對較高,但北京市醫保將為參保患者報銷40元,總體來看接受副主任醫師以上級別醫師提供醫療服務的支出有所增加。在醫藥分開后,試點醫院加強了內部管理,積極探索提升醫療服務水平和質量的途徑和方法,有效提升了醫療服務整體水平,雖然患者在醫事服務費方面的成本較高,但相比較取消的掛號費等費用及藥品加成,患者總體醫療支出是下降的。
醫療服務價格體系的改變并沒有使醫院的經濟效益出現大幅下降,反而有所增長。一方面因為整體醫療服務水平的提升,醫療服務的公益性得到體現,更多患者樂于到試點醫院就診,就診患者增多,醫院的收入就得以增加,醫生按勞取酬,通過多付出勞動獲取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是醫保政策的完善實施。醫保放寬了用藥的標準,擴充了藥品種類進而使醫院能夠為醫保患者提供更多優質藥品,同時增加自身收入。同時在財政保障方面,實施醫藥分開后,各級財政部門均加大了對醫院的財政保障力度,通過調研和規劃后,在醫療領域投入了更多財政資金,進而更好滿足于醫院的發展和建設需要。
在新的醫療改革下,醫院實行零差價率,藥品成本價銷售,這部分收入通常能夠占到醫院業務收入的三成以上,為了能夠順利實施醫藥分開,減少實施過程中的阻力,醫改前后醫院合理收入的差額部分將由財政資金予以補貼。作為醫院如何將財政資金用到實處,合理化收支,提升醫院經濟效益將成為一個現實課題。醫院應堅持規范化管理和創新管理相結合的模式,不斷完善制度和機制,在實施醫事服務費的基礎上,做好思想教育工作,強化醫療工作者的奉獻精神,同時適度調整績效工資分配制度,使績效收入占比提升,將績效工資傾向于業務精、服務好的人員,營造一個公開、公正的內部氛圍,使職工能夠將心思放在服務上、放在提高醫療技能水平上。財政資金加大了對醫院硬件設施、設備的投入力度,使醫院能夠加快引進先進的醫療設備儀器,增強了診療水平,進而在市場經濟環境下,擴大了醫療業務總量,在為患者提供合理和必要的醫療服務后,實現了醫院的規范化增收。總的來看醫藥分開后,醫院的經濟效益實現了穩步增長,醫院的收入來源發生了改變,內部分配方式產生了變化,這些改變和變化都是積極和向好的,有利于醫療服務的長期穩定推進。
參考文獻:
[1]宋進民,張會鋒.關于健全完善醫改多渠道補償機制的幾點思考[J].經濟研究參考, 2013
[2]趙麗影.從醫療談我國的醫療體制改革[J].科技致富向導,2013
[3]孟向東.淺談新醫改形勢下醫院加強經濟管理的方法[J].全國商情,2013
[4]劉建.北京友誼醫院醫藥分開工作分析報告[J].醫院院長論壇-首都醫科大學學報,2013
[5]方潔,鄧麗瓊,林雙宏.醫藥分開對公立醫院職工收入的影響分析[J].中國衛生經濟, 2013
[6]婁懿,王淑翠.國外醫藥分業改革的背景與實踐[J].健康研究,2013
[7]沈遠.新形勢下推進醫藥分開的思考[J].中國藥業,2012
中圖分類號 S7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5739(2014)07-0219-02
Analysis on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Monitoring of Forestry Key Project in Haiyan County
LI Qing-y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Forestry Bureau of Haiyan County in Qinghai Province,Haiyan Qinghai 812200)
Abstrac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forestry resources in Haiyan County was introduced,including forestry resource distribution and management situation. The existing problems were analyzed,and then 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so as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benefits of forestry key project of Haiyan County.
Key words forestry key project;economic benefit;social benefit;status;suggestion;Haiyan Qinghai
海晏縣隸屬海北藏族自治州,位于青海湖東北部,西鄰剛察,北接祁連、門源,東至大通、湟中,南抵湟源、共和,西南頻臨青海湖。東西寬85.7 km,南北長102.2 km。縣政府所在地三角城鎮距西寧90 km,全縣國土總面積44.46萬hm2。
海晏縣天保工程區國有林場(實施單位)轄2個鎮4個鄉和1個國營牧場,26個行政村,其中農業村14個、牧業村12個,共50個合作社。2013年全區總人口35 000人,9 537戶,其中農業人口19 396人,非農業人口15 604人,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1.4‰。2013年全區共農業總產值15 545萬元,其中工業產值2 139萬元,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 449萬元,其中農業產值420萬元,林業產值32萬元,牧業產值2 997萬元。糧食總產值達到2 398 t,農民人均產量123.6 kg。海晏縣財政收入686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2 162.22元。
工程區交通、通訊、水利設施、電力、信息等產業發展迅速。距西寧90 km,距海北州政府所在地西海鎮13 km,315國道、青藏鐵路貫穿縣境,鄉村道路、電力、郵電較為發達,基本實現了村村通,移動通訊基本覆蓋全縣。文化教育得到全面發展,辦學條件明顯改善,人口素質不斷提高。現有學校26所,其中初級中學1所、小學1所、幼兒園24所,在校學生3 654人,教職工28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99.9%。群眾生活和取暖能源來源不完全統計,城鎮居民生活和取暖能源主要靠集中供暖、煤等約15 459人,農牧區生活和取暖主要靠煤、太陽能和自產的畜糞為能源約20 000人。
圍繞國家林業重點生態工程實施產生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這一主題,通過對海晏縣、近26個村(林場)、9537多個戶進行跟蹤監測,以大量的數據分析為基礎,真實反映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和野生動植物保護及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的運行、政策執行情況,科學地評價工程區內社會經濟發展和生態改善效果,以期為有關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1 海晏縣林業資源現狀
1.1 林地分布
海晏縣林地面積14.96萬hm2,占全縣土地面積的33.65%;非林地面積29.50萬hm2,占全縣土地總面積的66.35%。林地中,有林地313.33 hm2,灌木林3.89萬hm2,未成林造林地3 560 hm2,未成林封育地9 433.33 hm2,苗圃地33.33 hm2,灌叢地2 946.67 hm2,宜林地9.45萬hm2,分別占全縣總土地面積的0.07%、8.74%、0.80%、2.12%、0.008%、0.66%、21.25%。全縣森林覆蓋率為8.8%。生態產業方面優勢:海晏縣土地面積廣闊,草地資源豐富,是一個以主要經營畜牧業為主的先,全縣牲畜達到144.28萬頭(只、匹),牧業漁業總產值的86.95%。
1.2 森林資源保護與管理
森林資源的保護、培育和經營管理工作,主要以海晏縣國有林場為主,主要管護對象是全縣范圍內分布的有林地、灌木林地和未成林造林地,管護總面積5.22萬hm2,其中,納入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建設區面積3.03萬hm2,國家重點公益林生態效益補償面積380 hm2,另外,未納入的面積2.152萬hm2。
2013年森林資源管護情況:2013年填報工程森林管護面積3.03萬hm2,其中灌木林地2.80萬hm2,未成林地2 273.33 hm2。涉及全區7個鄉鎮場,共177個林班、1 217個小班。工程區共劃分8個管護站,即:甘子河、拖勒、青海湖、三角城、哈勒景、金灘、水峽;11個管護點,即大水塘、沙島、新泉、海東、東大、永豐、那日、海峰、三角城、哈勒景口、烏蘭哈達;總管護人員74名,其中行政人員13名、事業編制人員17名,事業單位合同制職工27名,鄉村護林員17名。行政與事業單位正式職工工資總額98.52萬元,由縣財政支付作為地方配套,社會護林員年工資總額9.38萬元,由天保資金支付。
2 存在的問題及建議
2.1 財政資金投資及使用不到位
天保工程一期期間,中央財政投入資金主要用于國家林場職工工資的發放,20%的地方財政配套資金,由于地方財政拮據,財力有限,配套資金又難以落實,一些應建設項目無法完成,一定程度上影響到工程的順利實施。由于海晏縣經濟困難,地方配套資金不能到位,影響工程任務完成,建議地方保證配套比例。
2.2 林牧矛盾突出
天保工程實施以后,完全杜絕了天然林的采伐和占用林地的現象。但天保區是青海省以主要經營畜牧業為主的縣份之一,草原面積24.15萬hm2,各類牲畜46.28萬頭(只匹),不僅在宏觀上包圍著森林,而且在林區內部也占有很大面積,畜牧業的近期經濟效益比林業高,且林地又都宜牧,在土地利用上的林木矛盾長期處于尖銳對立的局面,大面積的疏林、灌木林地被作為草場分配到戶,分戶承包,省政府禁牧令無法執行下去。在“二類調查”工作中,一經多方努力將絕大部分疏林地和灌木林地由以往的草地調整規劃為林地,但在具體的林業生產中造林或封山育林的難度會很大,特別是造林后的管護難度更大[1-2]。林業建設除了需要鞏固林業成果,還應當重點解決管護問題。
2.3 管護區基礎設施嚴重滯后
海晏縣森林資源的分布狀況是喬木林面積小、灌木林面積大、樹種結構單一、分布分散、點多面廣。近幾年,雖然在上級部門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基礎設施建設得到了一定改善,但仍不能適應新形勢下護林工作的需要,各基層管護點及護林點大都處在非常遙遠的深山,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且無交通工具,通訊工具簡陋、營林設備十分落后,職工生產、生活條件十分艱苦。在緊急狀態下,難以應對當前的局面。特別是護林防火工作,隨著林業生態工程建設造林、封山育林、人工種草面積逐年加大,封育區林草植被蓋度增加,冬春季節火險等級也隨著上升,防火形勢十分嚴峻,加之防火道路不不暢等,給防護工作帶來了不便,在一定程度上制約著林業建設事業的發展[3-4]。
2.4 人員多,業務素質低,技術力量薄弱
工程區森林資源管護職工中,大多數職工是從企業調入或下崗后在就業人員,整體業務素質差。特別是林業方面的專業人員比較缺乏,目前管護隊伍中林業技術人員僅1名,技術力量十分薄弱,尤其是在新形勢下適應現代化林業發展需要的人才嚴重不足,基層林業生產人才奇缺,對森林資源保護管護、營林工作帶來很大影響。為此,要求加大扶持力度,提高林場職工的業務素質。
2.5 低效林比例大,森林生態防護效益不高,低效林改造任務重
低效林比例增大的原因,除自然因素外,主要是由于樹種單一,加之長期過牧、混交林少、自然更新能力較弱等諸多因素。林分病蟲害發生嚴重,自然枯死亡量較大,生長緩慢,穩定性與森林資源質量差,抗御自然災害及病蟲害能力弱。森林的生態防護功能,水土流失控制、防風固沙、涵養水源等效益差。全縣有林地中低效林面積為120 hm2,占林地的37.28%,集中于黃水流域河谷兩岸;灌木林中的低效林面積為2.91萬hm2,占灌木林面積的75%,多數集中于北部查拉河兩岸、包忽圖、黃水流域河谷南北山一帶。低效林改造刻不容緩。要求增設森林撫育和病蟲害鼠害防治經費,確保森林資源健康有序發展[5]。
2.6 生產條件和生產力水平低下
多年來,海晏縣國有林場在造林綠化和森林經營工作中發揮了骨干、示范和帶動作用,為培育國家后備森林資源、改善生態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但是,國有林場還存在著經營管理粗放、投入嚴重不足、森林資源只強調管護、對培育經營不夠等問題,尤其是基礎設施薄弱、職工生產生活條件較差。雖然,國家、省在這方面投入大量資金,但遠遠滿足不了工作的需求,距現代化管理的要求相去甚遠。國有林場總體上仍未走出困境,與新時期林業和海晏縣生態建設發展形勢不相適應,與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不相適應。
2.7 政社性人員情況
森林公安派出所是天保工程實施中的一支生力軍,至目前天保工程政社性人員共23名,其中行政人員13名,事業編制人員10名。經費方面除縣財政保障工資和天保工資工程投資資金6萬元外,無其他渠道資金來源。與地方公安相比,裝備十分落后,主要是車輛、通訊設備落后,刑勘設備單一,無痕檢等刑偵工具,人員素質低等,辦案條件差,破案率低,嚴重阻礙森林警察的規范執法。因此,應增加天保工程政社性費用補助的人員。
2.8 職工養老保險存在缺口
由于縣財政困難,只能維持保障職工工資發放,養老保險金支付缺口大,不能按時足額上繳。要求工程給予補助,彌補缺口。
2.9 檔案建設水平有待提高
有待于進一步加強領導,完善各項規章制度,依據《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檔案管理辦法》《林業重點工程檔案管理辦法》等有關規定,擴大規模,規范檔案管理。以“二類調查”圖形庫和數據庫為主,采取先進手段加強檔案管理,充分利用配備的微機對工程實施的有關情況和基礎數據,建立電子和網絡化檔案,實行森林資源管護計算機管理。初步實現工程檔案管理的自動化。
3 結語
綜上所述,在今后的工作中,縣天然林保護工程管理部門將加強管護工作的監督檢查。依據《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森林管護管理辦法》《省天保工程“四到縣”考核辦法》,制定檢查驗收制度,作為一項重要任務長期堅持下去,嚴格對管護人員進行獎罰,對工程的全過程進行跟蹤服務。強化工程意識,領導親自抓落實。天然林資源保護工程是“天字一號工程”,位于各項林業重點工程之首。根據海晏的實際,進一步增強危機感、責任感和緊迫感。每年對天然林保護工程做到早安排、早部署。工程設計一定要及早進行,實地落實,因地制宜,確保天保工程順利實施,并取得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
4 參考文獻
[1] 宋立梅.森林的管護與造林措施[J].現代農業科技,2012(11):177,180.
[2] 李秀俠,馮榮芳.森林生態化經營模式淺析[J].內蒙古農業科技,2003(S2):229-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