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旅游文化差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受不同文化熏陶的人們具有不同的審美要求,對同一景觀會產生不同的審美體驗,在社會經濟不斷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生活條件越來越好,旅游業的發展亦成為各個家庭生活活動的組成部分,旅游行業的發展越來越快,但旅游景點的建立要針對一定的游客群體,研究好群體的審美理念,才能更好的吸引游客,更好的促進旅游業的發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
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當地的地理環境,中國平原較多,陸地廣闊,而且相對較為封閉,適合發展農業文明,屬于大陸文化,而西方文化起源于古希臘,山地較多,沿海線長,適合發展航海業,靠海洋謀生,屬于海洋文化,這就造就了現如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文化特點也是一句不同的生活方式發展而來的,依靠海洋謀生,多變、廣闊的海洋條件造就了西方文化不穩定的特點,人們大多個人意識強烈,追求自我,主動性高,不同的思想學派眾多。而中國傳統文化依靠農業為生,較為穩定,被動性強,社會意識強烈,多注重人際交往。這種不同的文化理念深刻影響著人們的旅游文化。
二、中西方旅游文化差異
(一)旅游理念
受中國文化熏陶的人們多享受旅游過程中的情感享受、精神享受,性格多沉穩內秀,冒險精神弱,受家庭的影響較大,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具有強烈的冒險精神,征服欲強烈,他們向往大自然,渴望走進自然征服自然,所以他們更喜歡去新奇的旅游地點,去他們未知的領域,且不容易被家人影響。
(二)旅游目的
中國人大多以家庭、事業為重,旅游不作為必需活動,是閑暇時放松心情和開拓眼界的一種方式,是培養與同行者感情的最佳時間。而西方人較看重旅游,認為旅游是認識自我、提高自我的過程,而工作是為旅游積攢資金而不是養家糊口,他們將旅游看作是生活中必須要做的事。當然這與經濟發達水平有關,但很大程度上受中西方文化的影響。
(三)旅游審美
在旅游時對景觀的美感認識上,受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愿意關注這個景觀所承載的意義、歷史、文化等,例如我國大多數出名的建筑都與名人志士有關系,說道那個省份,人們都愿意介紹該處是哪位名人的故鄉等。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們更喜歡感受大自然切實的美感,感官能夠直接體會到的美感,他們迷戀于景觀的形態、顏色、氣勢。并不過多關注它的由來、它的承載。這種審美差異的產生是由于教育不同、文化差異,中國教育將就倫理道德,人們認為山水有著自身的道德修養,亦在事物上寄托道德與情操,影響后輩世世代代的人,同時也將人的品格和他們所喜歡的事物聯系起來,人們認為喜歡水得人多聰明、喜歡山的人多仁愛、好動的人比較聰明、好靜的人比較仁愛。人們愿意將景色與自我融為一體,進行自身修養的培養。而西方文化本就多變,各種思想流派并肩發展,景物多僅作為客觀的存在供人們欣賞。另一方面的差異是審美的表達,中國旅游者的審美多愿意使用抒情的表現手法展示出來而受西方文化影響的人對審美對象進行具體的描寫將自己的審美感受表達出來。這一點通過畫家的風景畫就可以證明,中國傳統風景畫使用散點透視的畫作方式,主張表達景物的韻味,不要求比例尺、光線等,可以在小小的一幅畫中看到廣闊的景象,而西方油畫使用焦點透視法作畫,注重畫作與風景的一致性,越像越好,講求層次,光線的表達。造成這種差異是由于中國文化影響的人們更注重風景所帶來的內心感受,這是他們的審美重點,所以表達時更注重將這一點表達出來而忽略景觀的實物和細節描述。而西方文化影響下的人們更注重景觀本身,他們更愿意將帶給他們美好感受的景觀的真實情況表達出來,他們更多的觀察景觀本身,進而產生改造、征服等想法,認識事物時注重邏輯思維而感性思維較少。最后要闡述的中西方審美差異使二者的審美目的不同。
三、我國旅游業概況
我國的社會經濟處于發展階段,貧富差距仍較大,旅游活動尚屬于較高收入人群的活動,再加上我國傳統文化以家庭、事業為重的理念使忙于工作的人對旅游的欲望較低下。我國旅游業的發展并不樂觀。使國人認識到旅游的意義是能更好的體會不同的文化、提高自我的生活質量,旅游行業建立各種適合不同人群的方案,適合不同旅游資金計劃人群的人進行選擇,不讓旅游成為人們的奢侈品而是人人都可承受的必需品。外國旅游過程中還是能體會到外國人對國人有所歧視,我國相關部門應做好相應的工作保障國人的權利,降低辦理出境的門檻,當然,旅行者必須提高自身修養和綜合素質,出國旅游不僅是放松身心的過程,自己的行為也代表了國家的形象,不能為中國丟人。隨著經濟發展,國人的旅游需求會越來越多,國內旅游業可適當加大發展力度,相關部門給與一定的支持,特別是注重我國傳統文化的弘揚,文化古跡的保存。
四、結語
分析中西方文化的差異,進而發現中西方旅游文化的差異,有利于旅游行業的發展,導游可根據游客的文化修養選擇合適的旅游景點引導游客觀賞,有利于提高顧客的滿意度,增加自己的成就感和經濟效益,更加滿足了游客切實旅游欲望。旅游景區事先考慮主要的游客群體,針對他們的審美要求建立景區或優化景區,更吸引適合的游客群體,是景區更健康、更高效的發展。
參考文獻
一、旅游英語中文化差異的體現
旅游是與地域文化,風土人情是有密切關系的,不同民族不同地區文化差異很大。而文化與語言又有較為緊密的關系,即文化影響語言,語言反映文化。學習旅游英語的目的是有利于作導游,方便和游客進行交流,解決游客提出的問題,有利于與游客在觀念及行為上的互動。但是由于文化差異,游客和導游容易形成溝通障礙,因此必須注意旅游英語中文化差異的體系所在。
東西方思維方式存在差異。這種差異體現在生活的各個方面,旅游也不例外。如,漢語環境下常說“不用謝”,但是英語環境下則可以是“You are welcome,I’m glad to be of help”,如果導游或接待方向游客表示“no It’s my duly”或“Never mind”則可能讓游客覺得沒有受到尊重。還有如,英語環境下受到稱贊后常說“Thanks”,但是如果照搬漢語環境下的“哪里哪里”就變成了“just so so”則可能讓對方不知所措。又如,most翻譯后是“必須”,但是英文環境下它包含“建議”,或“試探”,漢語環境下說“慢走”、“請留步”,英語環境下則是“goodbye”,再加一些祝福的的話,如“I wish you a pleasant trip”等。
由于文化背景、價值觀念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在語言文體特色和風格上也不盡相同。在介紹旅游景點時,漢民族大多使用描述性語言,言辭華麗,文筆優美,用詞凝練、含蓄;表達上多使用四言排比和對偶平行結構,以求行文工整、聲律對仗、文意俱佳,達到音形意皆美、情景交融的效果。在描述旅游時,英語旅游文體大多風格簡約,邏輯嚴謹;行文措辭簡潔明白,表達方式直觀、通俗、易懂;整體上重在景點地理環境、服務設施、優勢與不足等方面的純信息傳遞,并且信息準確、豐富、實用;風光景色的描述性篇幅則著筆不多。旅游英語翻譯的意圖就是要讓國外游客讀懂看懂并喜聞樂見,從中獲取相關的自然、地理、文化、風俗方面的信息,因而翻譯時必須注重譯文的實用性和特殊性,注意內外有別。倘若翻譯時一味按漢語的習慣行文用字勢必與英語民族的審美心理和欣賞習慣格格不入。
二、對文化及文化教學的思考
英國文化人類學家愛得華?泰勒在1871年出版的《原始文化》一書中,首次把文化作為一個中心概念提了出來。認為文化是一種復雜體,它包括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后來一些社會學家把這一定義修正為:文化是復雜體,包括實物、知識、信仰、藝術、道德、法律、風俗以及其余社會上習得的能力與習慣。總的來看文化是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和精神財富的部合。它包括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心理文化三個方面。文化具有鮮明的民族性,是民族差異的標志。不同民族由于地域、環境、政治、經濟制度、歷史、風俗習慣、行為模式等的不 ,其文化也各有特點。
教師在精讀課堂上對目標語言文化背景介紹時,應當注意學生在學習課文時可能遇到的中西方兩種不同文化間的沖突,應當有意識地設法在介紹目標語言文化知識時,在學生熟悉和不熟悉的兩種文化背景間搭起橋梁,緩解學生在學習中外語言文化比較時的困惑。這樣,更有利于師生在精讀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和師生交流。
三、旅游英語教學中融入文化教學的模式探索
在旅游中,兩種文化的交流成為常態。旅游英語教學要讓學生學會用英語的表達方式,英語的表現技巧來展示本來是漢語環境下的材料。以英漢互譯過程為導向來培養能力。采用過程教學法,組織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教學活動,營造了暢所欲言、積極交流的課堂氣氛,在教學中貫穿了促進、引導學生對英漢互譯過程的思考、回顧、解釋,認識譯者在英漢互譯過程中的主體作用,樹立“譯文無定本”的理念。
1.類比性翻譯法,漢語環境下有很多特殊的歷史文化,是外國游客不明白的,而這些文化與旅游資源相結合后,導游就不得不對其進行恰當的解釋,此時類比的翻譯方法非常重要。如“梁山伯與祝英臺”,按照常規的翻譯方法,需要解釋很多東西,但是如果用“羅密歐與朱麗葉”來進行類比,簡短的幾個字就能讓游客明白其含義,又如濟公,用歐美人熟悉的“羅賓漢”進行類比等。
2.說明性翻譯,這更多的用于歷史人物、事件、地點等,特別是在一些具有豐富歷史文化遺產的旅游境地。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和古老的文化,歷史事件,文化名城與文物古跡,旅游資源結合緊密,但外國游客對我國的歷史及典故并不清楚,因此使用說明性的,解釋性的翻譯方法較好。如“HuBei province”,使用“north of the take”的解釋性說明,會讓游客了解“湖北”這個地名的由來,對它有更深的印象。如“清朝乾隆年間”,如果只說“清朝乾隆”多數中國人都能懂,但是只有加上年份之后,外國游客通過時間才能對旅游資源的歷史背景有更深刻的認識。
(一)宗教方面
作為佛教圣地的古代中國由于歷史原因修繕了很多廟宇道觀,在寺院與名山的相互融合下,更是成為了華夏文化的重要構成。在這種情況下我國的名山大川幾乎毫無例外的都有寺廟的存在,這種自然美感與藝術美感的高度融合,更是為整個的旅游業帶來了特有的神秘魅力。然而在這種狀態下,外國友人急需從種種的宗教文化中對中國的信仰有所了解,從而對中國宗教文化進行深度挖掘。例如為什么在廟宇的左右兩側都會有兩個金剛把守、為什么每個寺廟上的觀世音菩薩都在盤坐蓮花?為什么十八羅漢各有法器?這些對于西方友人而言充滿了神奇的歷史文化,在整個的涉外旅游資料中進行英語翻譯則成為了一個重要的問題。
(二)民族文化差異下的旅游翻譯
中國作為一個擁有五十六個民族的國家,不僅每一個民族都有不同的信仰同?r也具有著不同的圖騰禁忌,例如貓頭鷹在中國被理解為一種極其不祥的動物,然而在西方的很多國家中貓頭鷹則是被認為是智慧的使者。所以在整個的旅游英語翻譯環節中,我們每一名翻譯者都要下大功夫來做好這種歷史的銜接工作,以此來避免由于中外文化差異所導致的誤解和不愉快。
(三)飲食文化差異下的旅游翻譯
作為一個重視飲食的國度,中國人民的飲食文化更是博大精深。然而中國飲食文化的多樣性與多元化更是讓國外友人心曠神怡。然而中國的勞動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總會為生活增加很多樂趣,例如喜歡對菜譜進行“命名”,可是很多名菜對于外國友人而言卻是大煞風景。例如“龍虎斗”這道菜,對于西方國家dragon是惡魔的化身,而tiger則是需要人們格外保護的動物,如果我們沒有注意這種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而進行直接翻譯,那么便會很容易在上菜、介紹的過程中讓外國友人覺得沒有了胃口。
(四)思維方式不同所產生的差異
可以說對于中西方文化產生分歧與差異的不僅僅是語言,很多情況下是不同生活背景所導致的思維模式的差異。擁有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華夏兒女喜歡以一種含蓄的方式進行說明,而西方人則是喜歡開門見山的通過條理性與邏輯性來實現內心思想的表達,這種文化的差異直接導致了中西方友人在旅游的過程中產生難以理解的感覺。
二、旅游英語翻譯中的文化差異處理手段
通過對上面幾種常見的中西方旅游文化差異的分析與總結,我們結合實踐工作經驗可以采取如下幾種翻譯手段來進行處理,以此來提升西方國家游客對于中國旅游文化更深層次的理解。
(一)增譯法下的旅游英語翻譯
為了讓外國游客對一些與宗教有關的名詞、人名、地名、朝代以及歷史事件等進行對應的文化背景增加說明,對于一些宗教歷史典故必須要通過導入相關的歷史發展階段以及文化背景,來讓外國游客有所熟知。例如在進行秦國兵馬俑展開旅游介紹的時候,相關介紹者必須要從秦始皇的身份進行了解,通過例如“The first emperor in Chinese History who unified China in 221”等相關的介紹來對秦始皇的一生與業績進行描述,以此來讓更多的外國游客對秦始皇追求長生不老的愿望有所理解。
(二)類比法下的中西方旅游英語翻譯手段
如果我們單純的向外國友人講解孫悟空、黑貓警長、王府井進行介紹,他們難免會一頭霧水。可是如果我們每一名旅游講解員都能夠通過對比法來與西方游客喜聞樂見的一些形象加以比較,就會很容易的讓游客們對中國的人物、事物有所共鳴。例如祝英臺和梁山伯便是西方的“Juliet and Romeo”,中國的豬八戒和孫悟空知名度可與“Mickey Mouse Tang Laoya”媲美,而七夕節則是西方的“Saint Valentine's Day”。
(三)釋義法下的中西方英語翻譯
常言道“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茶已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物質;又有文人雅士提出“琴棋書畫詩酒茶”,茶又和藝術結緣,茶的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功能,形成了獨特的文化領域。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人們的生活水平極大提高,開始追求養生保健、返璞歸真和文化品位,而茶文化可以同時滿足這三種要求。所以,在現代社會中,茶越來越受到大眾喜愛,茶文化旅游也應運而生。但目前國內對于茶文化旅游的理論研究涉及較少,而且人們過于從微觀上關注某個地區的茶文化旅游開發,研究類型大都是從表象研究茶文化活動對旅游的影響,缺少從深層次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問題。
本文以茶文化形態的區別作為切入點,首先對城鄉茶文化的形態分別進行描述和概括,在此基礎上從較為宏觀的角度探討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以求城鄉茶文化互補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一、茶文化旅游發展的動力機制
茶文化旅游是伴隨著現代化進程逐漸興起的一種文化旅游,是以茶葉資源為載體,以享受與茶葉資源有關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為內容,以旅游為形式的一種文化專項旅游。茶葉資源多在農村,茶葉的消費多在城市,所以茶文化在鄉村與城市都具有發展的條件,且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形態,即都市茶文化和鄉村茶文化。都市茶文化的開放性和感召力可以提高人們的文化品位,激發茶文化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市場在城市。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和民俗性使得鄉村茶文化旅游資源可以滿足這種旅游欲望,茶文化旅游的資源在鄉村。二者共同推動了茶文化旅游的發展。
二、茶文化發展的兩種形態
(一)都市茶文化
我國茶文化的傳統特色與國際大都市的現代化相結合,形成了具有時代特征的都市茶文化。都市本不是產茶地,但是因為都市政治、經濟、文化都相對發達,人口相對集中,特別是文人雅士、知識分子比較多,他們在品飲的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獨特的認識和感受,把對茶的認識上升到精神境界。他們喝茶講究的是以“輿論倡導”相關群體,影響著其他人們。所以都市茶文化也稱“藝術型”茶文化,由此決定了都市茶文化不可能僅僅發展到“實用型”為止,還會繼續有所提高,有所突破。可以這樣說,茶資源正是因為有了這些“文人”的參與,才逐步形成一個文化分支,也就是俗稱的“雅文化”。
1 都市茶文化的特點
包容性與開放性。都市是各種文化匯集交融的地方,包括外來文化、傳統文化、地域文化。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主要表現在對各種茶文化的親和力,無論是英國茶道還是日本茶道、韓國茶禮;無論是高雅的茶藝還是各少數民族茶俗,凡是先進的、優秀的、經典的茶文化,都可以在這塊土地上生根、開花,融會貫通,為我所用。
感召力與輻射力。都市是地區經濟文化中心,對區域甚至是全國、世界都會有極大的影響力。感召力表現在無論是本土的、還是他國的文化都會爭相匯集;輻射力體現在文化的影響上,它不僅影響一個地區,甚至多個地區以及全國,全世界。我國的茶文化在歷史上就已經走出國門,傳向世界。如今上海少兒茶藝出訪日本、韓國、印度尼西亞、摩洛哥等國引起轟動,精彩的表演令觀眾稱絕,同時在全國各地演出影響深遠,香港等地還派專人來滬學習取經加以推廣。
創造性與多樣性。“海納百川,有容乃大。”都市茶文化的包容性和開放性決定了其多樣性與創造性的特質。都市人思想觀念的更新較快,不斷接受新文化、新事物,有強烈的創新意識和創新精神,勢必不斷賦予都市茶文化新的內涵、新的理念。過去聞所未聞的各種新品名茶、茶飲料、保健茶、減肥茶……還有茶藝展示、少兒茶藝、家庭茶藝、茶席設計等這些新名詞接踵而來,茶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得到了充分體現。
時尚性與休閑性。結合了傳統文化與自然精粹于一體的茶,無疑是這個社會里最具吸引力的飲品。去茶館喝茶成了時下都市人最喜歡也最愜意的休閑活動。茶館中文人雅士自不必說,其中不乏商賈白領,在這里,滾滾紅塵、功名利祿揮灑腦后,輕啜杯中香茗,個中妙趣難以言傳。都市茶文化滿足了都市人的精神需求和文化需求,所以能蓬勃發展。
2 都市茶文化主要表現形式
都市茶文化可分為三個不同的層面:廣泛貼近日常生活的層面、茶文化藝術形態的層面、與都市內涵和茶科學相結合的層面。
其一,茶的生活層面。茶與服務行業的結合,有悠久的歷史。如曲藝演出采用傳統的形式:劇場有茶水供應,如解放前上海成都北路的滄州劇場、八仙橋附近的“雅廬”等等。平時主要供應茶水,有時兼有戲曲清唱或曲藝演出。而如今城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是茶融入百姓生活最好的詮釋。茶藝館與傳統老茶館的區別在于,除了是一種商業性專用飲茶場所,還具有較高的文化品位,以弘揚茶文化為主要目的,以品茗、賞藝為主要形式。由此也不難解釋各種茶藝館旅游線路何以得到大眾的親睞。都市不是產茶地,反而有多種名茶可供選擇和消費。像杭州西湖的平湖秋月、南京的玄武湖、武昌的滕王閣等處,都配有好茶供游客消費。
其二,茶的藝術層面。都市是茶文化發展的重地,也是藝術型茶文化發展的根據地。其表現形式包括各茶文化研究機構、茶報刊雜志、茶文學創作、茶戲曲、茶電視劇等。如20世紀中期的《茶館》,20世紀末期的《茶人三部曲》,頗受人們歡迎,隨著茶文化藝術作品的問世,人們喝茶的熱情也越來越高。
其三,茶的科學層面。茶文化與人們的消費觀相關,它呼喚茶人以現代營銷理念和良好的經營素質,不斷地為茶文化注入新的內涵,以此來影響茶的經營環境和氛圍。如現在流行的袋泡茶、茶飲料、各種加工再加工茶類、琳瑯滿目的茶葉包裝,企業開拓市場創新的做法對茶文化的積極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特別對于茶文化旅游購物產品的開發有重要意義。
(二)鄉村茶文化
鄉村茶文化包含兩方面內容:一是茶鄉豐富的茶葉資源。茶樹喜溫、喜濕,不耐寒,不耐旱,只有高山云霧的滋養才會形成優秀的自然品質。所以茶葉一般都長在深山之中;二是茶農與茶樹同生同長,在長期的種植和品飲過程中形成了對茶的獨特理解和感受。比如過去在農村鄉間的小路上,每隔五里、十里必有一個供人小憩、喝茶、對山歌的路亭,這就是鄉村茶文化。
1 鄉村茶文化的特點
自然性與生態性。陸羽《茶經》有云“茶者,南方之嘉木也。”“上者生爛石”,“野者上,園者次。”所以 俗話說,“高山云霧出好茶”。產茶區特別是名茶產區一般都處于深山野外。“生于山野,得云霧之仙氣,汲甘泉之靈性,因而,它得以成為天地間仙凡同享、雅俗共賞的靈物”。茶葉的自然之美,是其自然地理環境賦予茶的一種審美屬性。我國道家學說為茶道注入了“天人合一”的哲學思想,樹立了茶道的靈魂。道家的“人化自然”,在茶道中表現為人對自然的回歸渴望。鄉村茶文化的生態性與此不謀而合,給人返璞歸真,天人合一的高雅感覺。
原生性和民俗性。鄉村茶文化內涵,尤其是茶與民俗、民風相結合的內容,由于很少受外來文化的侵犯,文化形態原始,很受游客歡迎,所以鄉村茶文化不同于都市茶文化,它是沒有經過任何加工的、原汁原味的民間文化,也就是俗稱的“俗文化”。當遠離了城市的喧囂,胼手胝足的農民為你沏上一杯茶,那種感動是在高檔的茶館里感受不到的。沒有任何表演和修飾成分,有的只是勞動人民的淳樸和平實。
2 鄉村茶文化的表現形式
生態觀光茶園。“片片茶園綠如染,重重茶山接上天”,茶園為湖光山色增添了詩意。茶樹雖然是一種經濟作物,但跟一般農作物相比又有點像觀賞植物,置身于自然盆景的茶園中更感到淡淡的茶香,讓人陶醉。難怪唐代詩人劉禹錫能寫出“人間何處是仙境,春山攜妓采茶時”如此美妙的詩句。這一切對久居鋼筋水泥之中的人們更有著無限的吸引力。
茶鄉特色民俗。茶文化是在不同社會文化背景下逐步形成的,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茶鄉民俗游之所以能吸引來自不同文化、不同階層的游客,原因就在于其文化差異及“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核心吸引力。如白族三道茶、彝族鹽茶、苗族蟲茶,光是這些名字就已經勾起人的興趣。而且這些民俗活動都有較強的民眾參與性,游客不僅可以學到知識,獲得美的享受,還能形成對生活、人生價值的真切體驗,達到了文化旅游的最高境界。
茶文化遺址遺跡。茶鄉勞動人民在茶的培育、制造和利用以及茶文化的形成、傳播和發展上,為我國乃至世界流下了諸如茶事井泉、茶韻寺觀、古老茶山、茶所遺址、紀茶碑刻等眾多的茶文化遺跡。目前,現存于世,有較大影響,又在歷史上有過重大作用的茶文化遺跡有近百處之多。在這些遺跡中,既有2000年以前的名山黃茶院、邛崍文君井等;又有1000年以前的天臺山葛玄煉丹名圃、長興貢茶院、云南野生大茶樹林、茶馬古道等。茶文化遺跡,既是寶貴的中華茶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不可再生和逆轉的茶歷史資源,更是人類的價值不可低估的一份文化遺產。大部分茶文化遺跡都散落在鄉村,鮮為人知,這些寶貴的資源特別是對茶研究者有著獨特吸引力。
三、城鄉茶文化互動推動茶文化旅游發展
(一)優勢互補
都市茶文化和鄉村茶文化各有特色,一雅一俗,構成了茶文化旅游的主要內容,滿足著不同人群的需要,滿足了茶文化旅游的不同細分市場。可以把這兩種資源進行整合,形成經典茶文化旅游線路,如都市茶館游和鄉村生態茶園游相結合等,游客也可以全面體會到茶文化的內涵。
(二)統籌互動
1 都市茶文化的帶動作用
首先,提高茶葉資源知名度,為鄉村茶文化旅游廣而告之。通過舉辦茶文化節、茶文化學術研討會、茶博覽會、名茶評比會等來打造名優茶的名氣。上海茶文化節自1994年舉辦以來,累計吸引了來自國內30個省市自治區、10多個國家的各界人士共140萬人參加了歷屆文化節的系列活動,達到了“擴大影響、積聚人氣、提升形象、體現實效”的效果。浙江新昌、開化、諸暨等地由于發展名優茶,在茶文化節亮相,并通過冠名活動、申請指定專用茶、與上海聯合發展茶鄉旅游等方式打響品牌知名度。2002年上海國際茶文化節前夕,舉行了“上海一新昌、上海一安吉茶鄉旅游首發式”,上海市民紛紛報名參加茶鄉旅游活動。茶文化節的開展為鄉村茶文化旅游開辟了新的客源市場。
其次,復興茶文化,激發人們對茶文化的旅游動機。都市中隨處可見的茶藝館、還有茶博物館、甚至茶小說、茶戲劇都是普及茶文化的好方法,使得飲茶和品味茶文化成為都市人的生活方式。都市是文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都市茶文化也代表了茶文化發展的最新形態。而都市又存在大量的潛在客源,如何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發展把這些潛在客源變成現實的鄉村茶文化旅游者,使他們到茶鄉去旅游,是都市茶文化發展的重要使命。可以說,都市茶文化旅游打開了人們認識茶文化的窗口。
最后,改變農民的意識,增加開展鄉村茶文化旅游的動機。通過都市茶文化旅游的蓬勃發展帶來的效益特別是經濟效益,刺激農民的意識:沒有種茶的地方茶葉都火了,種茶的地方茶葉還能不行?促使他們認識到,文化不僅僅是都市人的特權,農村文化也有自身的特點,有適應農村生活需要的形式和內容。旅游也非都市的專利,農村照樣可以搞旅游,在開展茶文化旅游上甚至更有優勢。近年來都市茶藝館風風火火的開展,使得很多小鎮和農村派專人去大城市的茶藝館學藝、充電。他們也意識到,沒有文化的內涵,旅游的生命力不會長久。
2 鄉村茶文化是茶文化旅游的源泉和歸宿
一、茶文化與旅游的相互關系
1.現代旅游的特點
旅游是人類文明的體現,現代旅游更多的是一種文化消費,因此是廣義的文化活動。現代旅游的六要素,即食住行游購娛,都與文化水**融,密不可分。現代社會,人們之所以愿意花費較多的財力、物力、體力和心力去參加旅游活動,就是因為他們在付出的同時,滿足了探奇求知的需求,探奇求知的核心是體驗異地異族的文化。因此可以說,旅游是滿足游客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的一種文化活動。
人們在參加旅游的過程中,不僅要求能看到一些過去沒有看到過的東西,而且要求了解這些文化現象的來龍去脈和有關知識。有些可參與性的項目,游客總想自己動手動口去嘗試一下。有些具有可取意義的東西,游客總想帶點回去與親友共享、慢慢回味。因此現代旅游項目,通常必需具備觀賞性、知識性、參與性、獲得性等多種屬性。使游客通過了一次旅游活動能獲得更多的文化知識,滿足其某一方面的文化需求。
2.茶文化的靚麗之處
旅游文化包括山水文化、聚落(城鎮)文化、園林文化、建筑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烹飪文化、酒文化、茶文化、詩詞文賦文化、書畫雕塑文化、戲曲歌舞文化、工藝美術文化、花鳥蟲魚文化等。可以看出,茶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如此,茶與山水、宗教、民族、民俗、烹飪、詩書畫、歌舞戲曲、工藝美術又有密切關系。豐富多彩的茶類,具有千姿百態的茶葉外形和色香味各異品質特點的名優茶對游客就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加上茶區的山水風光、名寺名泉、各民族的茶俗風情、泡茶飲茶藝術、茶書茶畫茶詩詞、茶歌茶舞、工藝精湛的各種茶具,以及茶馬司、葛玄茗圃、貢茶焙、御茶園、皇茶院等茶文化遺跡等,都是茶文化的靚麗之處。因此茶文化在旅游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
3.茶文化與旅游相結合的好處
茶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通常人們在旅游活動中對傳統文化都有濃厚的興趣。因此無論是茶文化的專項旅游,或是在一次旅游活動中,恰如其分地安排一些茶文化的內容,如觀賞茶藝表演、品名茶、觀看茶歌茶舞、觀賞選購茶具、品嘗茶餐茶菜、自己動手學制茶學泡茶、參觀和考察茶文化遺跡等等,都會給游客帶來新鮮感、愉悅感,既增長了知識,又愉悅了心情,達到了探奇求知的目的。
在旅游活動中充分利用當地的茶文化資源,把茶文化的知識性、觀賞性、可參與性很好地與旅游結合起來,既可豐富旅游活動的內容和文化內涵,同時也宣傳和普及了茶文化知識,弘揚了茶文化,促進經濟的繁榮與發展。
茶文化旅游的含義
茶文化是一定時期內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綜合體現。它以茶這種實物為載體來傳播與茶有關的各種文化,因此茶文化有著非常廣闊的內容,它涵蓋了多個學科與行業,如文化藝術、醫學保健、科技教育、經濟貿易、歷史考古、餐飲旅游和新聞出版等。具體內容包括:茶與詩詞、茶與歌舞、茶與禪教、茶藝表演、茶與婚禮、茶事掌故、茶與楹聯、茶與諺語、茶葉專著、茶葉期刊、茶與小說、茶與美術、茶與祭祀、飲茶習俗、陶瓷茶具、茶館茶樓、茶食茶療、茶事博覽和茶事旅游等方面。茶與各種形式的文化有機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今天內涵豐富的中國茶文化,當代茶文化精神講求人與自然的親和、追求真善美的完美統一。旅游即旅行游覽活動,泛指為旅客提供休閑設施與服務的產業,涉及到政經史地法等各個社會領域。一般而言,旅游具有觀光和游歷兩個不同的層次,前者歷時短,體驗較淺;后者歷時長,注重精神層面的人生體驗;旅游既能鍛煉人的身體,又能陶冶情操,豐富知識,開闊眼界,體味生活的本來面目,平時不易得到的快樂通過旅游得到充分的釋懷,并成為一生永久而美好難忘的記憶。休閑生態旅游成了當今人們外出旅游的趨勢與方向。現代的旅游方式已不同于古代文人的游山玩水或徐霞客式的旅行和科學考察,“求新、求知、求樂”是旅游者普遍的心理需求,它已經成為人類社會中一種不斷發展的生活方式。省“經濟發展十佳縣”。
廣西茶文化旅游的意義相關文章:
1.關于旅游與茶文化的論文
2.關于茶文化旅游研究論文
關鍵詞:
云南;茶馬古道;遺產;構建;茶文化旅游
茶馬古道是唐宋之后,就形成的一條重要民間貿易通道,其輻射了我國云南、、四川西南部的邊疆地區,并且也涉及到了緬甸、印度以及南亞和東南亞國家。所以在這條茶馬古道中,可以分出川藏道以及滇藏道。這條茶馬古道將漢族、藏族、哈尼族、納西族、白族、彝族等眾多民族聯系在一起,對我國邊疆事業的進步以及維護邊疆地區的穩定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所以在這樣長期進步和發展的歷史過程當中,茶馬古道也形成了極具自身獨特文化特點的民族文化,這一文化如今已經構成了中華民族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一部分。而茶馬古道的發展必然離不開茶文化以及茶歷史,所以當時茶產區的茶道主要是從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到大理白族自治州之間的這段線路。如何將云南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遺產廊道進行挖掘與發揚,同時與茶文化旅游本身結合起來,才是本文研究的重點。
1茶馬古道遺產構建
1.1遺產廊道構建的概念
實際上,茶馬古道上千年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早已形成了現狀區域范圍形式。所以人們在對其進行保護的時候,可以按照茶馬古道所在線路串聯起相應的歷史文化遺產元素,進而對其進行相應的保護和挖掘。首先,分析遺產廊道的概念。其最早起源于美國,是對區域化遺產保護的一種方式和方法。而我國定義遺產廊道,則可以簡單理解為擁有者極其特殊文化資源與歷史內涵的線性景觀,其不僅僅具有明顯的經濟中心,同時該地區的旅游資源也相對豐富,老舊建筑可以實現一定程度的修建與再利用,從而將該地區周圍的環境進行改變。所以我國在對茶馬古道遺產保護的過程中就采用了這一原則與方法,并非對其進行局部或者點的保護,而是對整個滇藏茶馬古道實現全方位的保護,從自然、文化以及經濟等多個角度,對其形成的保護體系。
1.2云南茶馬古道遺產構建的重要意義
從歷史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滇藏地區茶馬古道,可以發現云南茶馬古道的保護與遺產的構建是勢在必行的,其意義可以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其一,滇藏地區茶馬古道的特點與遺產廊道所要保護的特征有著較強的相似性。正因為云南茶馬古道呈現出線性特點,所以其與傳統的遺產區域保護形成了本質的區別。之所以按照廊道形式對其進行保護,是因為其本身沒有具體的尺度與標準,整個線性文化遺產區域都是值得保護的。在整個遺產廊道當中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茶文化旅游資源、自然資源以及休閑娛樂資源,這些豐富資源足以構成和突出云南茶馬古道遺產資源的豐富歷史內涵,也體現出該地區獨特的經濟價值與自然文化價值。云南茶馬古道主要是在滇藏道部分,所以這一部分有著豐富的茶文化資源。云南西雙版納有著眾多的古老茶園,而這形成的茶文化本身兼具文化、經濟、旅游等多重使命。其二,云南茶馬古道本身具有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滇藏段茶馬古道聯系了我國眾多民族,同時也是這些民族和諧關系建立以及民族團結形成的見證。此外這些民族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都是通過茶馬古道實現的。所以某種程度上講,其構成了眾多地區、眾多民族經濟上的依賴性與依存性。從文化的角度來看,茶馬古道更是將我國西部文化最為原生態的內容保留與體現了出來。所以茶馬古道在經濟、文化、歷史等多個方面都有著不可替代的意義。其三,從旅游資源的角度來看,云南茶馬古道確實將西雙版納、臨滄地區這類重要的茶葉種植區域、生產區域聯系了起來。在這一線路當中融合了眾多自然遺產與文化資源。該地區茶文化的進步與發展,都是通過茶馬古道完成與實現的。所以最初的茶葉貿易往來與茶葉市場開拓都離不開茶馬古道的存在。
1.3云南茶馬古道遺產構建的必要性
1.3.1有利于完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
在我國現有的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系當中,并沒有對絲綢之路、茶馬古道這類大尺度的線性文化遺產進行保護,所以這就足以看出我國對其的關注程度不夠,并沒有意識到歷史文化遺產廊道保護的重要性。故而針對這一現象對云南茶馬古道進行保護與構建有利于填補我國文化遺產保護法規體系的空白。
1.3.2實現云南茶馬古道保護目標的合適之舉
通過對茶馬古道進行遺產構建,有利于滇藏茶馬古道保護目標的實現。因為滇藏茶馬古道沿線的所有地區,都因為城市化的加快,引發了茶馬古道被破壞與消失。現代化交通方式的更新與建設更是將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湮沒。復古而對茶馬古道中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實際上也是對茶馬古道進行有效保護與合理開發的重要舉措。
1.3.3有利于保護茶馬古道大量的線形文化景觀
茶馬古道線性文化景觀包括沿線的區域自然以及文化景觀,所以實際上對這條廊道進行整體的遺產構建,還可以對沿線城市以及周邊地區的繁榮與發展提供保障。通過構建人文生態系統,弘揚并傳承該地區的歷史文化,推動該地區旅游資源開發的同時也促進了地方旅游經濟的活力煥發,實現了該地區旅游事業的大進步與大發展。
2云南茶馬古道遺產構建與茶文化旅游的結合
2.1茶樹茶園以及制茶商號
云南的西雙版納、普洱、臨滄等地區,都是我國茶葉種植的主要園區,同時其本身有著較大面積的古老茶樹和茶園。紅河以及文山等地還有這眾多的古茶樹分布。所以云南作為我國乃至世界茶樹的原產地,其不僅僅是茶葉文化發展的發源地,更是珍貴自然資源與文化遺產的發源地。尤其是西雙版納,其古茶園面積約為8萬畝之多,同時也有較多的野生古茶樹和后來栽培的老茶樹。而普洱市也存在大量的古茶樹,其分布于無量山以及瀾滄江兩岸的原始森林當中。所以近些年來,以西雙版納為代表的云南地區充分挖掘茶文化旅游資源,西雙版納除了以熱帶雨林為主要旅游資源之外,更是將許多茶園進行開放,以期吸引更多的游客前來參觀,帶動該地區旅游經濟的發展。同時正因為得益于茶馬古道的存在,許多本想沿茶馬古道探究旅游文化的游客,也會到云南地區之后,注重該地區茶文化的歷史與發展,從而將茶馬古道遺產與茶文化旅游有機地結合起來。
2.2以滇藏茶馬古道遺產廊道為中心輻射旅游資源開發
從宏觀上需要對茶馬古道的主要輻射范圍進行把握,然后對其周圍的旅游資源進行相應的開發。由于茶馬古道線路上存在許多節點,所以必須要在遺產廊道的構建上選擇多個主題,這樣才能以茶馬古道為主要歷史背景,對不同的廊道資源進行整合,從而在最大程度上實現對茶馬古道遺產文化的挖掘,打造出最符合茶馬古道實際文化內涵的資源開發形式。
2.3對遺產資源進行評估且設置文化遺產保護點
相關部門應該對該地區的遺產資源進行摸底,這樣才能清楚了解云南茶馬古道所擁有的實際資源。通過掌握遺產廊道的情況,將其中的歷史文化元素挖掘出來,。然后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點、國家以及省級文物保護點、非物質文化保護等多種形式對文化遺產進行界定,從而有選擇地對茶馬古道的歷史文化遺產進行保護與開發。比如該地區的風俗習慣、茶文化發展、風情風俗等,都可以成為對茶馬古道遺產資源評估的重要參數。
2.4注重滇藏茶馬古道歷史價值與現代價值
滇藏茶馬古道的價值,可以從歷史價值的角度進行分析,也可以從現代價值的角度進行分析。茶馬古道本身蘊含著滿足現代人需求的內容,其不僅是歷史的見證,更是文化發展的基礎。許多人來到茶馬古道一探究竟,既是被其獨特的歷史人文景觀所吸引,另一方面也是對茶馬古道最初的茶文化有所體會和了解。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茶文化的發源地,在我國云南等地進行茶文化的了解,并且以茶馬古道作為依托,更是滿足了人們對現代文明的需求。
2.5對茶馬古道腹心區文化遺產廊道進行保護
在對茶馬古道文化遺產廊道進行保護的時候,并不是一味地對所有的地域進行保護,而是有選擇地開展保護工作。茶馬古道是線性景觀,所以其蜿蜒于崇山峻嶺以及河流峽谷當中,所以涉及到了許多行政區域。若一味進行保護,將使得每一地區都無法得到全方位的關注。故而應該對茶馬古道腹心區進行重點保護,注重層次的劃分。比如可以對云南西雙版納、普洱、臨滄這類不僅是茶馬古道必經之路,更是茶文化發源地的地區進行重點保護,從而圍繞地區的文化資源、旅游資源和自然環境、歷史文化資源進行全面開放。
3結束語
云南茶馬古道是我國重要的茶馬古道,也是我國歷史文化的重要見證。而云南地區茶馬古道除了具有獨特的歷史資源之外,更是有茶文化的最初形態,故而我國除了要建立對云南茶馬古道歷史文化遺產的構建,更應該將云南地區獨特的茶葉文化和旅游資源結合起來。通過以茶馬古道為依托,發展該地區的茶文化旅游經濟,從而促進我國茶馬古道在世界知名度的提升。既實現了對茶馬古道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也將該地區的茶文化發揚光大。
作者:高遠 單位:云南經濟管理學院財經商貿學院
參考文獻
作者簡介:鄧練(1977-),女,漢族,講師,碩士,研究方向:國際貿易、旅游英語、商務英語、禮儀課程教學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輝煌歷史的文明古國,幾千年的發展為當代中國人留下了大量旅游資源,不但有令人驚嘆的自然美景,而且還有具備濃郁民族風情的人文歷史類景觀,吸引了愈來愈多的國際游客前來游玩。然而,因為中西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差異,難免會造成各種文化之間的沖突與碰撞,從而為旅游活動帶來了大量問題。在此情況下,通過恰當的旅游英語翻譯,就能較好地消除中西文化之間的障礙。如今,我國旅游英語翻譯教學應當主要集中于跨文化視角下,妥善處理好翻譯中的文化差異問題。
1旅游英語翻譯文化差異的主要表現
1.1文化背景存在差異性
語言是交際的工具、文化的載體,它能夠反映出一個國家或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以及風土人情。旅游英語不但在詞匯和句法上有別于普通語言,而且還牽涉到獨特的專業領域以及文化背景。依據一項調查,有26%的國際游客來華旅游是為了欣賞文化古跡,有56%的游客來華是為了體驗異域風情。因此,旅游翻譯要能夠滿足游客深入了解中國的需求,不可簡單地采取直譯的方式。在翻譯過程中往往會產生大量我國所特有的人名、地名、美食以及節日,其中有許多是外國人極少接觸的,這就需要綜合考慮雙方各自的文化背景,注意到異同之處。比如,“chick”這個詞可以指女孩,“hotchick”用于形容漂亮女孩,在中國卻是貶義。筆者曾經為本地公園翻譯文化背景墻,內容為中國四大發明,如果將資料中的“中國古代漢族勞動人民”逐字翻譯為“ChineseancientHanworkingpeople”,并不符合西方人的語言習慣,而應當簡譯為“HanChinese”,才便于西方人理解。
1.2風俗上存在差異性
中國人在介紹各種名勝古跡之時往往會從景點歷史開始說,將歷史上的名人和景點之間的關系加以結合,從而做到面面俱到。這十分符合國人的口味,讓人感覺到景點具有相當深厚的文化品位。但是,在使用英語進行介紹時則會讓人覺得太過拖沓,無法抓住重點。相反采取簡單的意譯法更易于交流。比如,將端午節意譯為“DragonBoatFestival”,比音譯“DuanwuFestival”要更加形象生動。形容事情簡單容易處理,中文通常會用小意思或小菜一碟表示,英文翻譯為“Apieceofcake”而不是“aplateoffood”。紅茶翻譯為“blacktea”不是“redtea”。一些國家傘被用來擋雨不會用于遮陽,許多歐美人士享受日光浴,他們對中國人晴天打傘難以理解,這時你可以解釋“ladywithwhiteskinisregardedasbeautyinchina”。
2針對旅游英語翻譯不同文化差異的處理策略
2.1景點名稱及名人的翻譯策略
在景點名稱應當如何翻譯的問題上,除依據漢語拼音或者字面含義進行翻譯外,還應注重于體現出譯文所具有的跨文化意識。譯文應當符合所翻譯的目標語的習慣,以切實提升國外游客在心理上的接受能力,這也是跨文化交際所提出的要求。一般情況下,旅游景點為漢語名稱的,可以直接用音譯法,比如,天安門譯為“TianAnMen”,麗江譯為“Lijiang”。也可采用意譯的方式,如頤和園譯為“TheSummerPalace”,黃河譯為“YellowRiver”,九寨溝譯為“NineVillageValley”。如果采用音譯與意譯相結合的混合譯法,就能更加完整地表達景點所具有的文化含義。如“MountHuangshan”,“ShaolinTemple”。將“八卦”僅譯為“eightdiagrams”,外國游客可能無法理解其真實含義,此時應加上注解“eightcombinationsofthreewholeorbrokenlinesformerlyusedindivination”。混合譯法不僅有利于深化別國游客對于我國文化的理解,而且運用更加全面的翻譯,也能提升我國的知名度,從而拉近我國和別國之間的距離。
2.2歷史文化詞匯的翻譯策略
因為中西不同文化的差異,中國景點翻譯之中往往會牽涉到歷史名詞、朝代、官名等外國人難以理解的信息。在最大限度上消除沖突正是旅游翻譯的目的。能夠影響到跨文化交際的因素相當多,包含了態度、價值觀以及風俗習慣等,這些均應當在翻譯過程中予以化解。比如,南宋文天祥創作的詩歌《得兒女消息》之中有一句:“骯臟到頭方是漢,婢停更欲向何人?”這里的“骯臟”不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卑鄙下流的意思,而是表示不屈不撓。所以,在深入理解了原文含義之后,才能對其進行正確的翻譯:“ManlyUnyieldingisthewayouttome,forwhomshouldIbegraceful?”
2.3地域文化差異下的翻譯策略
地域文化之產生有一個漫長的過程,不同民族往往會選擇各自不同的方式加以表述。例如狗在中國詞語里經常用于貶義,如狗仗人勢,狗急跳墻,而在國外卻多用于褒義,如愛屋及烏可以翻譯為“Loveme,lovemydog”,幸運兒“luckydog”。我國往往贊賞東風,將其視為對事物發展十分有利的因素,“萬事俱備,只欠東風”就是如此。與此相反,西方人覺得東風為刺骨的寒風,會帶來寒冷,而西風則是暖風,是春天的象征。作家雪萊創作的《西風頌》就是歌頌西風的典型例子。有鑒于此,在對國際游客進行詩歌上的翻譯時,就需要考慮到地域差異的因素,及時進行調整甚至調換。
3結語
綜上所述,在旅游英語翻譯實踐中應當高度重視可表達性以及可執行性。這是由于其自身具備了跨文化的交際性。在實施翻譯時不僅要運用好等效化原則,而且還應當依據不同的文化背景以及語言表達的習慣等進行機動靈活的處理,以確保信息最接近于對等。在旅游翻譯過程中,不但要跨越語言上的阻礙,而且還需跨越不同文化之間的隔閡,準確而又系統化地揭示出中西不同文化內涵之間存在的差異之處。
參考文獻:
[1]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2005.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2—5006(2012)05—0103—09
1
引言
創意經濟發展水平已成為衡量國家或地區經濟競爭力水平的重要標志,約翰·霍金斯(JohnHawkins)在《創意經濟》中指出,全世界創意經濟每天約創造220億美元,并以5%的速度遞增。1998年,《英國創意產業路徑文件》首次正式提出“文化創意產業”。“十二五”期間,文化創意產業將成為我國經濟支柱性產業。隨著文化創意產業在全球范圍的蓬勃興起,文化創意旅游這一特殊的旅游發展形式引起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旅游組織和歐盟旅行委員會等國際組織的關注。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為旅游需求提供了新的選擇、新的機會。旅游需求是一種態勢,是指在一定時期內、一定價格上,旅游者意愿而且能夠購買的旅游產品的數量,即旅游者對某一旅游產品所需求的數量,不僅包括“需求多少”的問題,也包含“需求什么”的問題,旅游者作為旅游活動的主體,正在從被動消費者向自我構建者轉變。旅游者需求的研究有助于了解我國旅游需求中的這一新興趨勢,以使文化創意旅游的開發者更好地明晰旅游者的需求。
目前,文化創意旅游的概念界定尚不明確,國內由于研究視角和學術觀點的差異,多將文化創意旅游等同于創意旅游,在創意產業研究的基礎上對文化創意旅游加以探討。理查德(Richards)認為,創意旅游包含旅游者的自我發展,是文化旅游的延伸和反作用力;隨后,另外一些國外學者對旅游創意階層、創意旅游體驗、創意產業和旅游產業的融合等進行了探討。國內研究者主要對創意旅游的內涵、創意旅游的發展模式、文化創意旅游產品、文化旅游創意產業園區和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等方面進行了闡述。其中,王慧敏明確指出,文化創意旅游是一種與傳統的自然山水觀光旅游不同的旅游發展模式,它以文化為核心,以創意為手段,以技術為支撐,以市場為導向,創造多元化的旅游產品載體。總體來看,國內外對文化創意旅游的研究成果還十分有限,研究多在宏觀產業層面或就文化創意與旅游產業整合的某一環節進行定性研究,缺乏基于旅游者需求視角的微觀層面進行量化的實證研究。本文著眼于旅游者需求中出現的這一最新態勢,以上海世博會為例,研究文化創意旅游需求及其差異性。
2 世博會的文化創意旅游產品
世博會是文化創意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并在特定空間高度集聚而成的產物(圖1)。世博會在文化底蘊深厚、創意含量豐富的特定空間內,依托文化創意構成旅游吸引物,以滿足旅游者體驗需求為標準,打造完整的旅游產業鏈,從而形成旅游園區、企業及相關部門的空間和功能集聚區。世博會不僅涵蓋旅游產業中的行業要素和核心的文化創意要素,而且帶動了建筑設計、藝術創造、文化教育等相關產業的發展,從而促進了旅游產業與科技、文化、藝術、生態等多個領域的文化創意產業要素的有機融合及空間和功能集聚。世博會始終貫穿“文化創意”的發展主線,寓含“未來”的思想:1889年巴黎世博會建造的標志性建筑——埃菲爾鐵塔,1939年紐約世博會上展示的電視攝影機,1958年布魯塞爾世博會上展示的人造地球衛星和宇宙艙模型等。可以說,世博會已經成為一個泛文化意義的超大規模的文化創意活動的集合,不僅是文化創意旅游產業的集聚區,也是展示人類文明與文化的載體。
一、引言
根據世界旅游組織(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的預測,到2020年,中國將超過其它國家,成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國,這是一個良機,能夠讓世界了解中國,了解中國文化,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增進中國文化和世界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讓中國真正地走向世界。那么,如何既讓外國游客更好地對我國五千年燦爛的歷史文明有所了解,又使他們在有限的時間里接受中國有著深厚文化底蘊的詩詞典故,景點傳說等,就涉及到跨文化交際下的旅游英語翻譯。旅游宣傳資料中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因素,文化差異給漢英旅游翻譯造成較大的困難,因此,要以功能派翻譯理論的核心—“目的論”為指導,來探討漢英旅游翻譯的原則,提出有效的翻譯方法和策略,從而準確、生動、形象地譯介旅游資料,推動我國旅游業的發展。
旅游文本翻譯的內容包羅萬象,跨文化交際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旅游翻譯中進行跨文化譯介不僅具有理論意義,更有實際意義。優秀的旅游譯本能讓祖國大好河山由靜態變為動態,使悠遠流長的歷史故事沁入外國讀者的心田,喚醒外國游客對中國名勝古跡的深切向往,從而激發他們不辭萬里的旅游行為。然而,目前在漢英旅游文本翻譯中存在著很多問題。文軍和高存以問卷調查的形式對外國游客理解英譯旅游文本的情況作了調查,發現漢語旅游文本英譯出現的錯誤有拼寫、遺漏、語法、中式英語、用詞不當、累贅、文化誤解等若干類型。因此,漢語旅游文本的英譯亟待有效的研究和探索。根據美國著名翻譯家尤金·奈達的理論,要真正出色地做好翻譯工作,掌握兩種文化比掌握兩種語言甚至更為重要。從這個意義上講,旅游翻譯是一項高層次的綜合思維活動,譯者不僅應使兩種語言對接成功,更要使兩種文化的內涵對接成功。
二、中西文化的差異
文化是一個民族知識、經驗、信仰、價值、態度、等級、宗教以及時空觀念的綜合。不同民族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形成了不同的文化心理、思維方式和審美觀念。中華民族主張“天人合一”的哲學理念,強調客觀融入主觀,喜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書畫、建筑、詩歌都講究神似重于形似。所謂“我看青山多嫵媚,青山看我亦如是”的道理。反映在語言上就有了漢語行文辭藻華麗,情感橫溢,講究聲律對仗、音韻和美的特點。此外,受中庸哲學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美學觀念別強調平衡美,除了極為頻繁地使用對仗這一修辭格,還大量使用四字詞組。在這方面,西方民族則迥然不同,亞里士多德的形式邏輯使西方哲學保持物我分離,二元對立,在主觀和客觀的物象關系上,更多注重模仿和再現,體現了“天人各一”的思想,直面物體本質特點,再現事物原貌。這種趨勢反映在語言表達形式上,就出現了英語重形式、重寫實、重理性的特點,形成了其句式構架嚴整、表達思維縝密、行文注重邏輯理性、用詞強調簡潔自然、描述突出直觀可感的風格。因此,中文旅游資料中極為主觀,有關感受的描寫,在英譯時可以傾向于選擇細節。
三、文化差異對旅游翻譯的影響
(一)由文化空缺和文化沖突造成的漢英翻譯的不對應性
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人們生活水平和文化素養的提高,旅游的需求發生了變化,即由觀光為主到集觀光與休閑娛樂為―體的旅游,文化的含量越來越高。易武有著悠久的普洱茶文化歷史,具有開發茶文化資源的獨特優勢。深入挖掘普洱茶茶文化蘊涵,不斷豐富普洱茶文化旅游產品,必將大大提升西雙版納州的旅游價值和觀賞價值,從而促進西雙版納州和當地的經濟發展。
一、易武開發茶文化旅游的獨特優勢
(一)豐富的古茶樹資源
全鄉擁有古茶樹古茶園總面積1.4萬畝(含部分矮化低改老茶園),樹齡最高的落水洞栽培型大茶樹,樹齡約700年,古茶樹茶種群體較純,大都屬普洱茶種,有少數為勐臘種。分布疏密不一,東、南、北三面分布多而西面少的特點,這與自然山勢和人群聚居分布有關;樹齡高的基本上都分布在海拔千米以上、植被較完好的古茶山。
(二)悠久的茶文化歷史
易武,是普洱茶古六大茶山之一,又曾是“鎮越縣”府所在地,植茶、制茶、易茶歷史悠久,尤其在清朝中后期成為了六大茶山中最
熱鬧繁華的茶馬古鎮和茶葉加工、集散中心。為了便于騾隊馬幫的運輸,清道光年間鋪設了從思茅關至倚邦、易武240公里五市尺寬的青石路、貫穿于六大茶山。為擴大茶葉貿易,官府和茶商還聯合開辟了一條從易武到老撾、轉越南、走南洋的“茶馬道”。茶商馬隊紛紛前來易武,終年馱鈴回蕩,商旅塞途,造就了易武歷史上茶莊林立,商賈云集的興盛景象,今天的古道上,那一段段殘破的青石板路仍清晰可見,房基、石道上殘存的浮雕、石碑、匾牌和古茶莊遺址等,訴說著的是一個產業王國繁盛的篇章。
二、易武茶文化旅游資源的開掘
易武現有的自然和人文資源并不等于現成的旅游資源,還需在其基礎上進行開發、挖掘,使其旅游吸引力得以充分顯現出來。
(一)充分發掘文化內涵,提高旅游文化品位
易武茶文化旅游資源的文化底蘊非常深厚,開發利用潛力巨大,要深入挖掘,使蘊含在旅游資源中的文化潛能得以充分釋放,將最能體現易武茶文化旅游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文化旅游給予旅游者最美好的東西,是對異地文化身臨其境的感受和體驗,使旅游者在有限的時空中獲得文化憧憬和追求的滿足。這就要求易武文化旅游產品必須用典型、生動、形象的形式去展現文化,將最能體現易武旅游資源特色的東西展示出來,把旅游提高到一個新水平。
(二)研究旅游消費者的文化需求,挖掘特色項目。
旅游是一種文化旅游。從旅游行為角度來看,文化旅游就是旅游者涉足、接觸、觀賞、體驗異地文化及其環境氛圍的過程。這一行為過程的文化性質,是對異地文化及其環境氛圍的憧憬、遐想等文化介入沖動所導致的文化需求的滿足。
要研究不同的旅游消費群體,把握消費者的文化消費心理。如當今世界一部分人長年生活在擁擠喧囂的城市中,過著節奏緊張、競爭激烈的生活,許多人想放松情緒,希望返樸歸真,回歸自然,因而生態旅游、農家樂、茶文化旅游等應運而生,并逐步成為時尚。一般而言,旅游者的文化消費心理,不外乎審美、求新、求樂、懷舊、偏愛、共鳴、從眾等,要針對這些心理需求,開發一些有特色的旅游項目。
三、易武旅游資源的產品設計
(一)古茶園景觀觀光
西雙版納是著名的風景區,易武古茶園掩映在優美的自然風光之中,已構成一幅迷人的畫卷。身穿少數民族特色服裝的婦女在古茶樹上攀爬采茶,茶事活動與民族風情、自然風光完美結合,更是一幅獨具特色、引人入勝的茶園風情畫。
易武茶區古茶園、古茶樹分布區域植被生態系統保持良好,園內生長著椿樹、榕樹、香樟樹、漆樹、董棕等高大喬木,藤本植物繁茂,構成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加上古茶園內空氣清新、鳥語花香、藍天白云,古茶園美景令人流連往返。
(二)觀光茶馬古鎮易武――普洱茶圣地
近幾年來,古鎮旅游受到越來越多旅游者的喜愛,古鎮以其獨特的建筑風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跡、深厚的人文內涵以及特有的古樸環境氛圍受到了人們的青睞,成為旅游市場中的一支新生力量,那些保存較完整、有一定地方特色的古鎮吸引著大批的旅游者前去觀賞。
易武普洱茶圣地,以盛產品質優良的普洱茶而聞名于世界,擁有最為豐富的普洱茶歷史文化遺存,成為著名的小鎮。游人觀賞古鎮古樸的風貌,感受其古韻氛圍,將會獲得完全不同的旅游感受和經歷。
(三)體驗農家生活、享受茶園風光。
易武茶園自然生態環境良好,各族人民不單耕種了土地,更是種植了風景,構成田園味極濃的農耕畫面,可以勾起游人濃濃的懷舊感,使其沉浸于陶淵明般的回歸感嘆之中。易武茶葉生長在無污染的環境中,具有良好的生態環境,作為農家樂茶文化旅游區,對于日日掙扎于鋼筋水泥環境,被快速生活節奏及職業競爭所累的都市人來說,無疑是一處世外桃源。人們可以在緊張的城市工作之余,游憩于農家茶園,盡享濃濃的民風鄉土之情;倘徉茶園,親手采摘新鮮的茶葉,親手制作普洱茶,與茶農分享收獲的喜悅,盡情享受旅游帶來的那份快樂。這種住農家屋,吃農家飯,賞農家景,做農家事的旅游活動,可以為自然的人與自然和諧的旅游環境,促進旅游業可持續發展。
(四)開展各具特色的民族茶藝表演
茶道本身就是一種藝術,旅游中安排欣賞茶藝表演別有一番情趣。西雙版納是眾多少數民族聚集的地區,加之縱橫交錯的江河,山脈的阻隔和分隔,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原生態的飲茶文化,如傣族的竹筒茶、基諾族的涼拌茶、v尼族的土鍋茶…..對游人充滿誘惑力、吸引力。茶藝師通過茶藝表演把西雙版納各民族的飲茶文化展現給旅游者。富有民族文化特色的茶藝各有意境,儒雅含蓄與熱情奔放,繽紛錯彩與清麗脫俗,旅游者在品茗之中得到美的享受,緊繃的心靈得以松弛,代之逍遙與愜意,回味無窮。
一、人與人的關系
中國人性善,在中國社會里道德倫理相當的重要,梁漱溟先生就提到中國人是以道德代法律。在這樣一種文化體系中,個人是通過他人,通過社會關系來定義和設計的,被當做血緣關系紐帶、封建等級、名分差距中的一個符號。而那些不受倫理和集體關系定義的個體常常被視為不道德的個體。在中國的幾千年的歷史上無論是哪個朝代,在現在看來都是家天下,在經濟上中國社會有父母在兄弟不分(主要指財產),這些都是倫理本位在社會生活中的表現。儒家思想中所推崇的:“仁”“三從四德”“三綱五常”等都反映出這種倫理本位思想。傳統的中國是一個典型的農耕民族,作為農耕民族,自給自足、鄰里相助的村落共同體成為其社會載體,在這種社會載體之下,倫理本位就集中的表現為家族本位思想。由于這種對家庭關系的倚重,中國人缺乏現代意義上的團體生活,在公共觀念、組織能力、法律精神等多方面都有所欠缺。梁漱溟先生在《中國文化要義》中提到:“團體與個人,在西洋儼然兩個實體,而家庭己若為虛位,中國人卻從中國就家庭關系推廣發揮,而以倫理組織社會,消融了個人與團體這兩個端。”
與傳統中國相反,西方文化崇尚人的個性,追求個人對于家庭、集體、國家社會中的優先性,每一個人在西方社會開來都是平等的。在美國的《獨立宣言》里明確提出:Allmenarecreatedequal.(人人生而平等)。在社會生活上表現就尤為明顯了,即時是家長對自己的孩子也要尊重孩子個人的權利,在西方社會中孩子的隱私權也是受到保護的。同時在我們的旅游行為中,西方人是不喜歡團體游不喜歡導游指指點點的告訴他們需要做什么。對于個人主義本身這個詞在理解上,中西文化都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在中國的詞典里,個人主義被視為一切從個人出發,把個人利益放在集體利益之上,只顧自己不顧別人,從詞義的理解上給自私的含義沒有多大區別。在維基百科中是這樣來定義個人主義的:“個人主義是一種道德立場,同時也是一種政治和社會哲學,高度重視個人自由和個人價值。個人主義者尊重個人目標和愿望,遵從獨立和自給自足思想,同時反對社會、家庭和任何社會組織干預個人興趣和個人發展”。應該說對于這個詞在理解本身就有所差異。在西方社會個人主義是得到推崇的,在《論美國的民主》一書中提到:“個人主義是美國文化的精髓,它主要強調一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來滿足自己的欲望和利益。”西方的個人主義個性自由有著其局限性,但是它塑造了西方人自主、自律、創造、奮斗的精神。受到這種思想的影響西方生在社會生活中喜歡追求自我獨立、自我發展、與眾不同、敢于保持個性。
這種中西方文化在人與人之間關系的差異,反映在旅游活動中主要表現在中西游客旅游組織形式的差異。
二、組織形式上的差異
中國文化強調倫理道德,群體意識比較強烈,中國人在選擇旅游組織形式時多選擇團隊游。不管是出境游還有國內旅游,團隊游都是很普遍的形式。很多中國人都認為團隊游可以互相照顧,如果出現什么問題相對來說比較容易解決。同時在旅游的閑暇之余不會有寂寞的感覺。中國人缺乏冒險精神也是中國人選擇團體游的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如果選擇團隊游那么在旅游過程中的很多問題旅行社都會解決,比如說交通、旅游線路、食宿語言問題等等,這一系列的問題通過團體游都會得到很好的解決。可能有人認為這不是缺乏冒險精神而是隨團旅游省心、省力、省麻煩,因為人們認為旅游就是放松和休息。其實這里暗藏畏懼心理,因為在一個陌生的地方不知道會遇到什么問題,也不知道這種問題一旦出現怎樣解決,這就是一種畏懼,不敢冒險不敢面對。雖然說現散客游在中國也逐漸發展起來,但是團體游仍然占據著很大的比例,散客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一個人去,而是幾個好朋友或是同學自行組團而不通過旅行社的方式。
在西方許多國家,如英、法、德、美團隊游不是很普遍的旅游組織形式,不是說西方就沒有團體游,只是相對中國來說不那么普遍,而且西方團隊游和中國大相徑庭。西方人的旅游組織形式和旅游目的地選擇一脈相承,反映出西方文化的特點,既為了盡情享受屬于個人的時間和生活方式,單獨外出旅游的情況很普遍,對于西方人而言似乎結伴或是與家人同行會損害自己的旅游效益。當然很多西方人出國旅游也會考慮參加旅行社,這樣做目的是為了省去訂房和定機票的麻煩,所以一般喜歡“基本結構(訂機票定房)+自由選擇”的模式,當然目前中國的旅行社也有這種模式的組團形式,但這種模式還不普遍,對多數境外游客而言,參團旅游還是一種不得不進行的選擇,西方游客對這種單一的組織形式頗有怨言,例如我有幸在昆明體驗了一次九鄉一日游,那次西方朋友參團也是沒有辦法,因為單位統一安排。剛出發就爆發了西方游客和導游小姐之間的沖突,西方游客認為導游小姐不應該在旅游車上不停的介紹云南其他地方,因為旅游車是游客和導游的共同空間,沒有征得他們的同意而擅自宣傳其他景點是對他們的不尊重。他們完全沒法理解,他們對景區游玩有時間限制,有特定的購物時間更不理解。旅游結束后一個美國朋友告訴我,他永遠也不會在中國參團旅游,更不會推薦朋友參團。從這個案例不難看出中西游客對旅游組織形式認同感差別極大,造成這種差別的原因還是源于中西文傳統文化的差異。
針對中西游客在旅游組織形式上的差異,我認為必須發展多樣性的旅游組織形式,促進中國入境旅游的發展。
三、發展多樣性的旅游組織形式
目前我國旅游以團體游為普遍的旅游組織形式,雖然近幾年自助游逐漸發展,但是目前來看發展還不完善。對于大部分中國旅游來說,團體游是可以接受也是比較簡單方便的旅游組織形式,這一方面源于中國集體主義的文化根源,另一方面源于中華民族勤儉節約的民族精神,但是在強調個人主義思想環境中成長起來的西方游客來說,團體游是一種很難接受的旅游組織形式。
在這種情況之下,發展自助游就是中國旅游市場吸引國外游客比較有效的方式。我國自助游雖有發展,但管理不完善,旅途安全保障設施還需提高,同時與自助游相關的租車、自駕、導游等在專業程度上還有待完善。美國自駕游世界知名,著名小說《在路上》就是美國自駕旅游的真實寫照,同時美國的汽車旅館也成為旅游業的一大特色。當然中國很多旅游景區的道路交通制約著自駕游的發展,但通過當地居民的代駕,可以促進這一旅游形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