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文物保護的現狀及問題大全11篇

      時間:2023-10-18 10:08:48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文物保護的現狀及問題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物保護的現狀及問題

      篇(1)

      [2] 孫秀良,楊守文,張慧卿,等.科技查新中的館際幫扶模式[J].圖書館學刊,2011(11):29-32.

      [3] 朱安青.高校科技查新工作發展現狀及策略研究[D].江蘇大學,江蘇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09.

      [4] 李巖,方杰,唐開,等.高校圖書館開展科技查新工作的思考[J].農業圖書情報學刊,2007,19(11):127-129,134.

      篇(2)

      文物是指遺存在社會上或埋藏在地下的歷史文化遺產、遺跡。文物豐富的歷史價值、精湛的藝術價值,值得研究的科學價值對社會發展起著積極的作用。

      陜西是歷史文化大省,旅游資源的吸引力主要依靠幾千年祖輩留下來的豐厚文物。所以文物資源是陜西旅游資源的重點保護對象,陜西省內各級政府和民間組織也非常重視省內文物保護的狀況。雖然在文物保護方面已經付出了相當大的努力,但是文物保護的不足,文物危機事件頻繁發生,卻屢次給我們敲響文物保護的警鐘。本文就陜西幾大知名景區文物資源危機事件對文物資源保護不力的深層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對策。

      一、陜西文物危機事件

      1.秦始皇兵馬俑二號坑漏雨

      兵馬俑二號坑展廳的主體及網架工程1990年完工,建筑總面積17934平方米,為網架結構,屋頂鋪設了輕型屋面板,同時上面還加鋪了一層防水卷材。但從2001年秋季開始二號坑大廳就出現局部漏雨情況,2004年漏雨點位開始增加;2005年夏秋暴雨時漏雨更加嚴重,竟有10處之多,較嚴重的區域分布在建筑南北兩側和東南部。漏雨現象雖然并沒有給文物帶來重大影響,但從2001年開始的漏雨至今沒有得到解決。

      2.大雁塔傾斜

      大雁塔的傾斜由來已久,據有關資料:1941年,大雁塔已經向西北傾斜了413毫米。但是許多人把這看成了正常現象,并沒有引起有關方面重視,也未有采取相關措施。致使傾斜速度加快,1983年傾斜度達到894毫米,1996年達到1010.5毫米。大雁塔長久傾斜且速度加快而未引起有關方面的重視,直到1996年陜西省政協常委王蒙在陜西省政協九屆五次會議上提交了一份《讓大雁塔永遠矗立在古城西安》議案后,才引起了廣泛關注。

      3.南城墻塌陷

      2006年7月25日,西安城墻南門至文昌門段近30米長內側城墻發生坍塌。據調查,城墻塌陷的原因:一是由于歷史原因,二是從2006年7月開始南門至文昌門段內側城墻正在進行398米長的“城墻搶修包砌”工程對城墻的防護措施不得力。

      4.法門寺塔倒塌

      1654年關中發生大地震,法門寺塔開始傾斜,經多次整修無效。1976年松藩大地震波及到法門寺塔,1981年又逢大雨,傾斜的塔身倒塌了半邊,隨后幾年另一邊也倒塌了。直到1987年4月有關部門在對法門寺塔整理挖掘中,在地宮發現了許多珍貴的文物,才引起了有關部門的重視。

      二、導致文物危機事件的原因分析

      1.文物管理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觀念嚴重存在

      《文物保護法》(2002年)明確規定:國有不可移動文物不得轉讓、抵押。建立博物館、保管所或者辟為參觀游覽場所的國有文物保護單位,不得作為企業資產經營。然而,為獲取文物的經濟價值,又能規避國家文物法律規定,有關地方政府和旅游部門“創造性”地將企業“所有權與經營權”分離的經營理念應用于文物類旅游資源的開發,指出只有將文物單位納入旅游企業,將文物資源進行市場化經營,才能促使文物資源優勢向旅游產品優勢轉化,才能實現文物事業和旅游產業的共同繁榮;只要規劃合理,合同規范嚴格,不會影響文物保護,只會給文物保護帶來更大益處。

      這一觀點遭到文化管理部門的反對。他們認為,所謂“所有權與經營權”就是將文物管理權部分或全部轉移給旅游企業,甚至將文物作為一般實物資產租賃,承包上市,這是嚴重違反文物保護法的行為,是違背文物規律的行為,這將對文物事業造成難以估量的破壞性結果。

      文物管理部門與旅游部門之間的爭論,表面上看起來是保護與利用之爭。根本的原因在于各自考慮問題的角度和利益取向不同,未能充分反應文物的全面性和合理性。文物管理部門主要責任是保護文物,是公益單位,是要將這些承載著歷史文化信息的文物保護好,并使之得到繼承和發揚,為子孫后代造福。而將文物作為資產經營,企業和個人則更多考慮如何利用這些資產,盡快創造更大的經濟價值。這種只重經濟收益,不重社會收益,忽視國家整體利益,對文物資源采取急功近利的開發利用方式,必然對文物造成損壞、甚至破壞至消失。所付出的代價是用金錢難以衡量的。

      2.政府重視度不夠

      隨著國民經濟增長速度的日益加快,現代政府重視的問題主要是如何促進經濟的快速發展,而忽視了為經濟發展做出突出貢獻的古老的文物資源。雖然政府有相關的法律法規對文物保護出臺了一些規定,但執行文物保護法規不力,在執行過程中存在大量問題無法解決,致使部分文物資源無法收到應有的保護。陜西的古遺址、古建筑、國家級文物數量之多,在全國各省區中居于首位,是當之無愧的“文物特大省”,但這些風燭殘年記錄歷史史實的珍貴的文物卻無法得到應有的待遇。兵馬俑坑多年漏雨,大雁塔不斷傾斜,埋葬中國古代帝王最多的咸陽塬,盜洞之多令人難以想象。這是其一。

      政府重視不夠的另一表現是文物保護資金投入嚴重不足。陜西是文物大省,全省各地的博物館眾多,但由于陜西經濟發展緩慢,政府對文物保護的投入無法滿足需求。與其他省市相比,資金投入相對低下,如上海市政府對上海博物館一個館每年的投資約一個億。2000年北京市為保護文物資源啟動了“3.3億工程”,即三年間市財政共撥出文物修繕專款3.3億元,這一舉動帶動了社會各方面的配套資金接近50億元,用于北京各處文物保護;2003年北京市又啟動“人文奧運文物保護計劃”,總投資6億元文物修繕專款,進一步提升文物保護單位文物建筑的保護質量。而陜西省每年對全省所有博物館的業務經費大致有1000萬,分到陜西眾多的博物館就更是微不足道。

      三、加大文物資源保護力度的對策分析

      1.切實規范文物保護法律法規

      《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第4條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地下、內水和領海中遺存的一切文物,屬于國家所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文物必須依法進行保護,尤其在今天,文物保護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法律,為此,文物管理工作不但要深入貫徹《文物保護法》,還需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法規體系建設,并以法律手段規范和加強文物管理工作。同時,多級文物行政部門要進一步明確崗位職責,正確履行法律所給予的權利與責任,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確保文物管理工作健康有序的發展。

      2.建立健全文物管理體制

      1997年國務院在《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地各部門將文物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納入城鄉建設規劃,納入財政預算,納入體制改革,納入領導責任制。國家文物局也正在制定《文物保護“可納入”工作規范》,并將“五納入”的各項工作指標定性定量,使地方政府在執行中有所遵循。為此,要不斷深化文物管理體制改革,進一步加強文物保護機構建設和制度改善;在機構改革中,不僅要加強省級文物行政部門建設,還要加強市、縣文物管理機構建設;在加強文物保護隊伍建設中,采取有力措施對各級文物管理局,博物館,文物保管和考古單位的負責人進行培訓,使他們能夠適應新時期崗位職責。加強文物保護人員的管理培訓之外,各級政府管理部門也應該妥善處理文物管理人員的福利待遇等問題,讓工作人員工作之余免除后顧之憂,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文物管理工作上。

      3.廣開渠道,解決文物保護經費嚴重不足

      西方國家博物館經費來源主要是國家撥款,企業贊助和社會捐助。我國文物保護的責任在各級政府。目前,國家財政撥款給文物博物館的經費已相當有限,根本無法滿足文物有效保護。為此,提出以下幾個解決方法:

      (1)按照“分級管理,分級負擔,以地方為主,逐級配套”的原則,各級政府在安排年度財政預算時,都要根據轄區文物保護的實際需要,把文物保護經費納入預算,并隨財政收入的增長同步增長。逐步從根本上解決文物保護資金短缺問題,真正實現文物的有效保護,進一步推動旅游業持續發展。

      (2)廣開渠道,多方籌集文物保護資金。對于那些可以取得收益的文物保護項目,在保護國家利益和文物安全的前提下,可按照誰投資誰受益的原則,廣泛吸引合資,合作者。大力提倡一些企事業單位,以資金、技術設備、土地等各種資產投資方式直接參與文物保護。有條件的地方或單位,可設立文物保護專項基金,從各種渠道用各種形式吸引資金保護稀缺文物資源。另外,可以積極爭取國外政府和組織的援助,并鼓勵境外各界投資保護文物。比如,1996年紹興曾以古城保護名義,向世界銀行申請貸款,終于在8年后,獲得了世行4412萬美元貸款用于紹興文物保護,紹興的這一舉動,在創新文物遺產保護融資模式上成為國內同行學習的典范。

      (3)開征文物資產稅。《文物保護法》明確提出,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石窟寺屬于國家所有,不因其所依附的土地所有權或者使用權的變化而改變。《民法通則》對所有權的解釋是指所有人依法對自己的財產享有占有、使用、收益及處分的權利。被開發利用的不可平分的文物和館藏文物的所有人是國家。作為特殊的民事主體,國家對這些非勞動要素享有利用文物創造經濟價值的使用、收益和處分權。為此,從文物經營單位的門票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作為文物保護基金,用于已被開發利用的文物單位和未被開發利用的文物單位的保護和修繕,在一定程度上緩解文物保護經費不足狀況。

      4.加強社會對文物保護責任意識教育

      對文物的保護應以預防為主,其主要在于保護一些古遺跡和遺址免受可能的威脅或危險,為此,從各方面加強社會對文物保護責任意識教育。同時,還要加強對文物保護重要性的正面引導宣傳。尤其是旅游景區在做好旅游宣傳的同時更應該重視的景區的保護宣傳。在文物開發利用過程中必須確立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即要以保護為主。

      5.借鑒國際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先進理念

      我國旅游業起步時間較晚,開發經驗少,特別是在文物旅游資源的開發方面因為需要大量專業知識作指導,更應該多借鑒國外在文物保護與旅游開發合作方面的成功案例。保護文物就是保護人類文明,這是國際社會的共識。世界上一些在文物保護方面走在前列的國家如意大利、西班牙、法國、希臘、埃及、美國、日本等國和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國際博物館協會等國際組織在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方面的原則、規章和慣例的研究成果是值得我們借鑒和參考。

      參考文獻:

      [1]文物保護法.2002

      [2]國發:關于加強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1997〕13號

      [3]第二屆文化遺產保護國際會議的縱深思考.浙江在線,2006(6)

      [4]李俊梅:歷史文物旅游資源的現狀及發展對策.河南社會科學,2003(1)

      篇(3)

      一、基層文物保護工作面臨的現狀

      1.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環境相對薄弱文物保護工作近年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重視,也取得了一些成績,但由于經費等多種因素制約,基層的文物保護環境相對還是比較薄弱,一些地方如文物庫房面積狹小,室內溫度、濕度均不達標,已不適應當前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庫房容積的嚴重飽和,及簡陋的保存條件,致使正常的館藏文物保護工作無法順利的展開及保護。2.文物工作隊伍中專業技術人員缺乏基層文物工作人員的隊伍結構復雜,文化水平高低不等,業務能力也存在差異,這就致使部分基層工作人員能夠清晰的認識到自身肩負的職責,且有明確的判斷能力,但因文物保護中堅力量——專業技術的人才缺乏,在文物保護工作開展中如考古發掘、文物修補等技術匱乏,使文物保護水平和專業管理工作受到到了極大限制,難以適應當前文物工作的需要,嚴重制約著基層文物事業和文化事業的發展。3.文物的開發與保護不平衡體現文物價值的重要內容就是文物保護管理單位的開發與利用,然而地方政府通常因經濟建設目標對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進行行政干預,基層文物保護管理經常讓步給經濟建設,因而無法有效的落實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4.經費不足通常由地方政府負責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經費,然而,大多數地方政府著重提升當地的經濟建設,忽視了文物工作,財政的投入遠不遠不及文物保護費用開支,甚至有些地方人員工資也處于不足狀態之中。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重要難題之一就是經費不足的問題。5.文物宣傳力度不夠近些年,文物保護宣傳有所重視,群眾文物保護意識有所增強,但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單位的經費不足等原因,直接影響其文物保護宣傳形式單一、力度不夠,使得政府及部分領導干部對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單位重視不夠,更無法進一步調動全民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致使基層政府管轄區域內的文物遭破壞事件時有發生;對于一些文物犯罪的行為在查處過程中很難得到其他部門的大力配合等問題的出現。6.文物保護體制不夠健全每個地區的經濟實力都不一樣,并且有的地區領導較重視文物保護,有的則不重視,這就給基層文物管理機構帶來了較大的工作量與任務,如考古所、文管所、博物館等的職能與任務都由基層文物機構所肩負,使得其工作責任較繁重,文物保護業務和文物行政管理權限不分,出現基層文物工作者是一個“全能人才”怪圈,保護業務都知道個一點,但具體保護技術都不精通。

      二、加強和完善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相關建議

      1.領導方面領導方面就是要加強領導,提高認識。首先,要想做好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其基礎就是要讓廣大人民群眾深刻的認識到文物保護的重要意義;其次,要想做好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其關鍵就是讓領導干部充分的意識到文物工作的必要性;再次,要想做好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其保障是提升文物工作者的專業素養、業務能力和工作責任感。此外,文物部門還應大力宣傳并貫徹《文物保護法》,合理的協調當地的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找到二者的共同點,使其可以共同謀促進、謀發展。2.管理方面管理方面就是要加強文物保護的行政執法管理和業務監督管理。一是要以本地的實際情況為出發點,依據《文物保護法》,制定出一些可操作性強的管理條例或管理法則,能夠運用不同的方針應對發生的不同狀況,做到嚴格執法、有法可依;二是加強管理基層文物保護管理部門的業務,加強對其的監督與管理,貫徹落實相關的保護職責和管理措施,將其管理體系科學化、正規化,以確保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開展。3.開發與保護方面對文物的開發與保護要始終堅持“有效保護、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原則來進行,并且必須是在結合本地實際情況的前提下。“開發有重點,保護應全面”做到逐步的開發,將探索經驗一點一點的累積起來,以推動地區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整體性開展。4.管理體制方面每個區域的經濟發展水平都不一樣,因此,每個地區內文物管理狀況也就不盡相同。垂直管理文物保護管理工作,能夠上劃管理文物工作,將行政管理、人事管理、財政管理等集中進行,有利于把統一的規章制度進行推行;有利于統一調配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有利于統一平衡使用財力;還有利于避免地區差異引起的政府干涉和所受的沖擊。此外,行政領導、業務指導和監督都能夠統一的進行,有效的解決了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開展中遇到的難題,促進了我國文物保護管理事業健康有序的進行。一個地方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動力與根本離不開承載歷史文化靈魂的文物資源去支撐。以政府為主導、全民參與的文物保護管理工作,應加大宣傳力度,提升全社會的認知,加強領導與管理,認真對待文物的開發與保護,還應加強文物機構的管理體制,使得基層文物保護管理的工作順利開展,從而從根本上推動我國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整體性發展。

      參考文獻:

      [1]張宇、熊文.基層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現狀及對策探討.《華章》.2014年23期

      [2]俞劍勤.基層文物行政執法的問題和對策研究.《中國文物科學研究》.2013年2期

      篇(4)

      博物館一詞,英文為Museum,其源于希臘文Mouseion,原意為祭祀繆斯的地方。中國直到19世紀中期以后才有人開始接觸西方的博物館。1989年的《國際博物館協會章程》將博物館定義為:為社會發展服務的非營利的永久性機構,并向大眾開放。它以研究、教育、欣賞之目的征集、保護、研究和傳播并展示人類及人類環境的見證物。可見博物館的基本功能包括征集、保護、研究和展示四個大項。征集是前提,保護是根基,研究和傳播展示是主體。文物是人類科學和歷史文化不斷發展的見證,不能再生,一旦損壞就永遠無法復原,就會失去其歷史面貌和價值內涵。文物保護功能是博物館其他基本功能的根基,占據重要的地位。文物保護工作對于文物的價值體現以及歷史的還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只有做好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工作,完善博物館的文物保護功能,才能為博物館的文物研究和藏品傳播展示提供堅實的基礎。本文根據筆者的實際工作體會,簡要分析了博物館文物藏品的科學保護工作,并對博物館文物科學保護工作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進行了闡述,在此基礎上,就博物館文物科學保護工作的發展和完善提出了一些參考和建議。

      一、博物館陳列文物的科學保護

      文化遺產的傳播及展示是博物館承擔社會教育職能的體現之一。世界各地的眾多博物館每年都會舉辦大量的展覽來吸引觀眾,傳播展品的歷史價值和文化內涵。展覽需要將文物藏品置于展柜進行陳列和展示,以供觀眾欣賞,因此博物館的文物藏品在展示陳列過程中的保護問題,是博物館文物科學保護工作的內容之一。隨著社會的發展和研究的深入,博物館陳列文物的科學保護工作現在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展覽的藏品在陳列展示過程中,本體容易受外界條件改變的影響而變化,如光照、溫度、濕度、空氣污染物的突然變化,都會對藏品造成損傷或損壞。如何防止文物藏品在陳列展示過程中不受環境突然變化的損害,是博物館文物科學保護工作當前面對的一個十分緊迫的問題。博物館陳列文物的科學保護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展品的擺陳

      文物藏品的擺陳是陳列文物保護的首要工作。擺放時需根據文物的特性,如空間大小及材質,將其陳列在特有的環境中。展品的擺放要考慮文物的穩定性,防止文物遇到震動(如地震)而傾斜、滑動甚至摔落于展托。展品的捆綁固定應根據文物的實際情況,選擇相應的材料和工藝,要防止因受力過大而損壞文物。展托的制作材料要求化學性質穩定,不會釋放污染氣體而侵蝕文物。此外,陳列文物的擺陳在兼顧觀眾欣賞方便的同時,要以文物的安全為首要前提。

      (二)展柜的光污染防治

      光是一種電磁波,是能量的一種傳播方式。波長越短,能量越強。光污染是陳列文物的污染之一。由于光的特殊性,以前文保人員對光污染損壞文物的研究較少。隨著人們對文物材質及光污染文物機理研究的不斷深入,大家開始逐漸地關注陳列文物的光污染問題。紫外線會加速纖維素的水解進程,破壞文物的本體,因此書畫和紡織品類等有機文物在展柜陳列展示時,要嚴格控制展柜光源的照度避免紫外線照射。年代久遠的古代書畫和絲綢展品的展柜,應嚴格使用無紫外線的LED冷光源。

      (三)展柜的濕度、溫度調控

      濕度是表示大氣干燥程度的物理量,溫度是表示物體冷熱程度的物理量,二者互相影響。在一定的溫度下,一定體積的空氣里含有的水汽越少,則空氣越干燥;水汽越多,則空氣越潮濕。濕度和溫度對各類文物的保存都有很大的影響,應給予優先控制。國際上的各大博物館和文物保護研究機構都對文物保存環境的溫度和濕度有嚴格的控制。近些年,國內博物館在館藏環境的濕度和溫度控制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比如省級博物館展廳的展柜基本都具備了恒溫恒濕條件。特別需要說明的是,青銅器、鐵器等金屬類文物容易受潮濕氣體的侵襲而腐蝕,所以此類文物的展柜溫度和濕度要嚴格進行控制,以保證文物的安全。

      (四)展柜的空氣污染物控制

      隨著工業化進程的發展,空氣污染愈來愈重。工業生產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臭氧、硫化洹⒓茲、氨、甲酸等氣體,都會對展示的藏品造成破壞。因此,博物館應嚴格控制展廳及展柜的空氣質量。此外,在展柜的裝飾材料及展柜的選材上也應該慎重,避免造成展柜的空氣污染,損壞文物。需要說明的是,硫化氫對銀器的污染殊為嚴重,所以銀器類文物展出時應做好硫化氫氣體濃度的監測。

      二、博物館庫房文物的科學保護

      庫房是博物館文物存放和保管的核心部位,是博物館的心臟。庫房文物的保護是博物館文物保護工作的重中之重,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由于文物的年代、地域、材質的不同,各類文物的保存環境也不盡相同,通常的做法是不同種類的文物分別保管在不同條件下的庫房內。博物館庫房文物的保護是一個系統工程,要統籌考慮防潮、防光、防空氣污染、防蟲、防霉、防碰撞、防火、防水、防震等等。博物館的庫房文物保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庫房的溫、濕度監測

      同展柜的濕度、溫度調控一樣,庫房的溫、濕度監測也非常重要。庫房溫、濕度的閾值應根據國家文物局的相關標準和各類文物的實際情況來設定。某些地市級博物館無恒溫恒濕條件的庫房,此種條件下通風通常能起到降溫防潮的作用,但要注意通風的同時應嚴格防止過高的溫、濕度進入庫房對文物造成損壞。有恒溫恒濕條件庫房的博物館,庫房應配有專人監測庫房內溫、濕度數據的變化,保證恒溫恒濕機組的正常運行。同時,文保專業人員應定期使用精度更高的溫、濕度測量設備,對恒溫恒濕機組測定的溫、濕度數據進行校對,發現問題及時上報整改,消除隱患。

      (二)庫房的空氣質量監測

      庫房的空氣質量直接關系到文物安全與否,某些空氣污染物會加速文物的劣化進程。新建博物館的文物庫房一般會釋放氨氣等有害氣體,所以應定期測定氨等有害氣體的含量。新裝飾、裝修過的文物庫房則應定期測定甲醛、甲酸、乙酸、硫化氫、氨等揮發性有機物及顆粒物的含量。在做好庫房空氣質量監測的同時,也要做好文物庫房空氣質量監測數據的記錄和保管,如檢測數據超過國家標準,應及時采取措施,改善庫房的空氣質量,保證文物的安全。

      (三)庫房的防蟲、防霉

      書畫、古籍、絲綢等有機類文物是蟲、霉的食料,極易受到蟲、霉的侵食,因而庫房的防蟲、防霉工作也是庫房文物保護的一個重要方面。由于蟲和霉菌是生物,需要一定的氧氣和適宜的溫、濕度環境才能生長,所以溫、濕度環境的控制對于防蟲、防霉至關重要。在實際工作中,許多有恒溫恒濕條件的庫房仍然發現有蟲和霉菌破壞文物的現象,說明防蟲、防霉工作馬虎不得,需要文保專業人員和文物保管員定期對文物庫房進行巡查,發現蟲、霉現象,及時采取措施,改變庫房環境,使用防蟲、防霉藥劑等來消除隱患。

      三、博物館文物的預防性保護

      隨著文物保護風險防范意識的不斷增強和現代測量技術的持續進步,博物館文物保護功能的重點正從先前的以搶救性保護修復、被動性維修遭損文物為主,逐漸轉向預防性調控環境、主動維護防止文物劣化。文物預防性保護理念強調通過長期監測、科學記錄和日常維護、智能探測等手段,及時發現并消除隱患,通過風險評估和科學監測等方法,分析損毀變化規律,在問題出現前進行預防,并以此來確定科學的保護方法。文物預防性保護需要長期而持續的工作,通過制定計劃和控制狀態,將被動性的搶救修復變為主動性的預防保護。對館藏文物保存環境進行科學有效的監測和控制,成為實現博物館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的首要因素。以遼寧省博物館在沈陽市渾南區所建新館的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為例,該文物預防性保護工程主要借助信息傳感技術、環境質量調控措施,并有效集成海量數據存儲、數據智能處理和互聯網通信等技術,構建遼寧省博物館新館的館藏文物保存環境監控系統,全面實現博物館文物藏品收藏和展示環境的實時監測、質量評估和有效調控。同時,在此項目完成的基礎上,還可以建立省級文物保護環境監測區域中心,組建成一套覆蓋省、市縣監測站二級文物保存環境監控層的文物保護風險預控平臺,自上而下地深入實現館藏文物保存微環境的有效、穩定、潔凈的調控,卓有成效地提升整個遼寧省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精度和實時性。

      四、當前博物館文物藏品科學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一)博物館文物科學保護工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目前,國內大部分國有博物館對陳列及庫房文物的保護都比較重視,但是仍有部分地市級博物館的文物保護意識比較薄弱。其中既有客觀條件,如文物保護經費投入不足的限制,也有博物館工作人員主體文物保護意識不強的問題。至于文物預防性保護工作,目前還主要集中在中央地方共建國家級博物館和部分省級博物館,占國內大多數的地市級博物館仍然沒有開展這項工作。此外專業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極度缺乏,嚴重制約了我國博物館文物保護功能的發展和完善。

      (二)改進措施

      國家在加大投入文物保護經費的同時,應有計劃地培養復合型的文物保護修復人才,形成既懂現代科學知識又具有文物保護理念的人才梯隊。國內各大學和相關培訓學院,應加強對博物館現有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培養,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提高文物保護修復人員的能力,滿足博物館文物保護功能不斷發展的需要。此外,國內各大博物館應增強與西方博物館在文物保護方面的交流與合作,學習和借鑒國際上先進的文物保護理念和技術手段,以項目合作的方式鍛煉人才,增長經驗,通過不斷的實踐促進國內博物館文物保護事業的進一步l展。

      [參考文獻]

      篇(5)

      文物是人類在歷史發展過程中遺留下來的遺物、遺跡,是歷史的見證,每件文物的產生都有著相應的歷史背景,可以從不同側面反映各個時期人類的社會活動、社會關系和意識形態,以及人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改善當時的生態環境的決心和意志,是人類彌足珍貴的文化遺產。一位哲人這樣說到:“了解過去的一千年,是為了更好地建設今后的五百年。”然而,在經濟飛速發展的今天,許多有著深厚的文化背景的歷史性城市,都不同程度地擴展著原有城市的規模。于是,這些城市漸漸失去了鮮明的文化特征,也失去了這個城市的根基與靈魂。一味以經濟發展為重極大地影響著城市的人文氣息,“文化城市”能否得以生存,文化遺產能否得以傳承成為一個社會問題。

      文物保護的目的,從宏觀上講是保存人類文明的見證,為研究和解讀歷史提供科學的依據。隨著人類社會的演進,歷史文物會引起人們對歷史的回顧反思和對歷史的重視。然而,從數字上來看,目前我國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1271 處;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有101座;省級文物保護單位為7000處;縣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約有3萬余個;歷史文化名鎮、名村約為22處。而世界上其他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數字為:英國約50萬處,希臘約40萬處,法國約4萬處,連以色列、挪威等小國都比我國多得多。作為有著五千年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在現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體制下文物數量竟凋零至此,怎能不讓人痛心?

      目前我國文物保護的實際狀況體現為以下四個方面:(1)文化古跡及周邊環境遭受保護性拆除和建設性大破壞。在崇尚經濟發展和現代建筑的今天,許多文化古跡、歷史建筑或文化遺產只能為經濟發展讓路,被盲目發展的經濟腳步踐踏和破壞,甚至永遠消失,不可復原;(2)盲目重建、恢復歷史古跡,“仿古”、“復古”之風盛行。人們并不在意對天然文物的保護和維護,反而熱衷于對古跡遺址的創造性修復和重建,不在意文物古跡的真實性和實物完整性的保護,反而一味追求建立在其基礎上可能產生的經濟價值是否實現了最大化;(3)文物保護觀念尚未普及,僅僅局限在少數專業人士的概念中,不能發動全社會的力量投入進來。由于人文社科類知識的缺乏以及思想、價值觀念上的個體差異,我國由上而下沒能統一觀念,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重視程度極低,并不能形成全國的合力來保護民族的瑰寶。(4)法律法規尚不健全。我國目前對于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尚沒有一部專門的法律或法規予以規范,僅有的規定均散見于各類不同層次法律法規及通知規定之中,推行力度不大,分管機構職能不明確,容易出現管理上的缺失。

      對文物而言,每一代人既有欣賞和分享的權利,又有守望和保護的責任。基于文物保護現狀及我國現行文物保護體制,我們認為,現代社會的文物保護,構建一個以政府為主導,以法制健全為支撐、以社會的全面協調為方向、文物部門切實履行職能和全民共同參與的社會環境是至關重要的。文物的保護與管理,是國家行政管理部門的基本職能,防止他人對文物人為的破壞與損害,是文物工作者的職責。在經濟飛速增長的今天,政府應當結合當地的實際狀況,大力整合文化資源,建設良好的人文環境,從而使經濟健康、穩定地發展。然而,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快速發展,文物保護與經濟建設的矛盾日益凸顯,文物保護與管理工作面臨著嚴峻的考驗。面對著一系列問題,大部分基層文物管理機構,由于管理體制和領導認識等客觀條件和主觀因素,尚不能拿出有效的解決辦法。那么,作為國家文物事業中最基本單元的基層文物管理機構,如何做好本職工作,適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要求,使基層文物工作煥發出生機與活力呢?

      篇(6)

      中圖分類號:K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6)11-0389-01

      中華文明歷史底蘊深厚,聰明的先民們用他們的智慧創造了不計其數的歷史輝煌。歲月更替,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那些頗具時代價值、藝術價值和研究價值的文物,是中華文明的璀璨明珠。這些文物都承載著它們所處的那個時代所具備的科技、文化、民俗、資源、生產力等各類信息,是不可再生的人類寶貴的財富。我們要建立專門的文物保護部門,宣傳文物保護的重要性,提高文物保護的管理水平,保護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遺產。但是我國的基層文物保護工作還不到位,還存很多問題,因此,增強我國的基層文物管理工作,提高我國文物保護水平,是社會所需,功在當代,利在千秋。

      一、目前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

      1.缺少一支高素質、專業性強的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隊伍

      目前,從事基層文物工作的人員,結構成分復雜,文化程度參差不齊,而文物保護又是一個特殊工作,需要具備較高的專業素質和較深的理論功底,許多人很難適應文物保護崗位素質要求,要想更好的促進文物保護工作,這就迫切需要建設一支更專業的文物保護隊伍。加之長期缺乏必要的文物專業知識的培訓、學習和深造,缺乏學習專業知識和提高自己業務素質的自覺性,造成目前難以適應日益發展的文物保護和管理工作的新形勢。

      2.人們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重要性認識不足,缺乏保護的觀念

      中國地域廣泛,文物遺址分散,加上不同地區人文的差異和思想價值的異同,不可避免地導致人們對文物的社會價值和社會意義在認識上不盡相同。另外,整個社會對文物的保護宣傳力度不大,采取的措施力度不強,導致社會上出現一些干擾、破壞文物保護工作的現象,甚至有的人鋌而走險,不惜違法,這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文物保護工作。另外,社會上許多人對文物的理論與知識的缺乏,尤其思想觀念上漠視或淡化,這部分人上至政府官員,下至商家企業,平民百姓,他們大多看中的是地方經濟效益、眼前利益、區域發展,而對文物保護所產生的更深層次的隱形的價值熟視無睹,從而導致基層文物保護工作困難重重。

      3.不按照相關的法律法規開展文物保護工作

      國家為了對文物進行保護制訂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規,使文物保護工作有法可依,但是在現實的工作中法律法規不能對文物保護工作者起到約束的作用,給我國的文物保護工作帶來消極的影響,甚至有的部門根本不依照文物保護相關的法律法規進行辦事,這就使不法分子鉆了空子,導致我國的文物遭到破壞。

      4.經濟發展與文物保護失調

      隨著我國城市化進程的不斷加快,工農業生產建設以及旅游開發用地占地在逐年增加,人們對于經濟利益變得越來越重視。一些地區古墓葬古遺址和田野不可移動文物,面臨人為的破壞。當文物保護和經濟發展出現矛盾時,人們往往追求的是如何獲得最大的經濟利益,人們會毫不猶豫的選擇經濟發展,文物保護為開發和經濟建設讓道,文物法規難以有效實施,文物保護難以有效落實,管理工作造成失控。這就給我國文物保護帶來了消極影響,給文物留下了不可恢復的損害這些都是新形勢下如何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新課題。

      二、提高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對策及建議

      1.加強文物人才隊伍建設搞好文物保護人才隊伍建設,應切實抓住重點,循序漸進抓好落實

      一要加強專業培訓。將從事文博管理的專職人員送上級文物管理部門或大專院校進行定期培訓或脫產學習,提高他們的專業能力和水平,使他們真正成為基層文博管理的骨干和專業人才。二加大基層從事文物工作的人員進行培訓,使他們了解文物調查、文物保護的基本知識和法律法規。三是結合業務工作的需要培訓。圍繞文物普查,非遺保護等工作進行專題培訓,學以致用,厚積薄發。在加強專業培訓的基礎上,還要不斷挖掘人才資源,充分整合社會資源。積極引進專業人才,使他們成為基層文物保護的領軍人物。要積極組建文物保護隊伍。文保部門、文保單位、文化市場、公安、消防等單位,齊抓共管,聯合工作,形成文物保護有機整體。以此支持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開展。

      2.充分調動社會公眾參與文物保護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

      公眾參與是文物保護的重要基礎?,人民群眾是文化遺產保護的創造者,使用者和守護者,是文化遺產保護推進的源頭活水和真正動力。廣大人民群眾是否支持和積極參與,是決定文化遺產保護成敗的重要因素。只有公眾傾心地、持久地?自覺守護,才能實現文化遺產的真正保護,只有公眾積更應該尋找二者協調的結合點,更多的尊重歷史,保護歷史,不讓歷史長河沉淀的寶貴財富付諸東海,要極投入維護歷史文化的努力之中,讓祖先遺留的文物光芒四射。同時,我們積極地在社會營造歷史文物保護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和受益權,自覺接受公眾監督,積極創造條件,拓展公眾參與文化遺產保護的渠道,充分發揮公眾和社會組織的積極作用。

      3.嚴格立法,遵守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

      文物立法是文物保護、執法之本。文物的法律法規是有效實施文物保護管理的基礎和保障,也是文物工作者開展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力武器。建立健全文物保護法規體系,對于加強文物保護法制化建設有著深遠的影響和極大的推動作用。要嚴格的約束文物保護各部門的工作,嚴格的遵守相關管理規定,以減少我國文物的破壞和丟失的數量,保證我國文物保護管理工作的順利進行,保護好我國的現有文物。

      4.整體協調,統籌規劃,科學發展

      文物作為一種不可再生的人文資源,在推動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進程中同樣起著不可替代和舉足輕重的作用。要落實“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強管理”的文物保護工作方針,正確處理經濟建設與文物保護的關系。在基本建設的過程中始終注重對文物的保護,促成二者之間高度的和諧和統一;正確處理文物保護和旅游開發的關系。文物資源的利用必須是在保護性質的基礎上進行,只有將保護和利用有機的結合起來,才能使“人類瑰寶”文物遺產得到永恒的持久的傳承,澤被今人,惠及后人。

      總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是一項系統工程,加強對文物相關社會現象的觀察、完善文物保護法規和建立起優秀的文物保護管理隊伍,是促使文物保護工作再上新臺階的可靠途徑造,是福子孫后代的益民工作。

      參考文獻

      [1]劉心玉.我國基層文物保護工作的現狀與對策[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2(8).

      [2]聶一虹.淺談我國文物保護的現狀及對策[J].企業導報,2011(10).

      [3]錢惠江.淺論當前文物保護工作的創新機制[J].文學界(理論

      篇(7)

      一、深刻認識文物普查的重要意義

      文物是國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文物普查是國情國力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工作。開展文物普查是為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基本情況及其生存狀態、構建科學有效的文化遺產保護體系、落實國務院提出的年初步建立比較完備的我國文化遺產保護制度提供依據。開展文物普查有利于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充分發揮文物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構建和諧社會中的作用;有利于整合國土資源、促進我縣國民經濟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

      二、文物普查的工作目標

      通過文物普查,全面掌握我縣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環境等基本情況,為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合理、準確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完善文物檔案管理,促進文物保護機構建設,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整體水平;培養鍛煉文物保護隊伍,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核定公布一批省、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為遴選申報第六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打好基礎。

      三、文物普查的范圍內容

      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的范圍是我縣境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包括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窟寺及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筑和其他等六大類文物。這次我縣的文物普點將放在古遺址、古建筑及發現新的不可移動文物,同時對已登記的全縣不可移動文物,包括各級文物保護單位要進行復查。了解這些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及環境的基本情況,尤其是量化指標、保存狀況和環境現狀及其變化情況。

      普查登錄的內容是:每處不可移動文物的名稱、位置、地理坐標、年代、類別、數量和文物特征等基本情況;文物本體的保存情況和損毀原因;文物周邊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現狀以及文物的所有權屬和使用管理情況等信息、資料。調查中應同時測繪文物線圖、攝制文物照片、采集文物標本以及其他相關資料,一并進行登錄。

      四、普查的時間安排

      按照國務院的統一部署,普查標準時間從年9月30日起至年12月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年10月至11月為普查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確定技術標準和規范,開展培訓、試點工作;年12月至年12月為普查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基本單位,實地展開文物調查和信息數據登錄工作;年1月至年12月為普查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調查資料的整理、匯總、數據庫建設,上報普查成果。根據市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辦的安排,我縣文物普查的實地工作將于年7月10正式開始,

      篇(8)

      [中圖分類號]G26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3115(2009)14-0095-03

      文物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偉業。著名作家馮驥才曾經說過:“人是一種有感情的動物,他們需要在環境中體味自己的歷史、尋找生活的記憶、撫摸過去的痕跡,而沒有歷史和傳統的城市是荒漠,是有感情的人不能忍受的。”對于博物館來說,文物標本在本質上就是文化、傳統的具體載體,就是一種物化的感情,保護好文物標本就是在保護歷史、保護人們的文化記憶。①

      眾所周知,每一個博物館都要把自己收藏的文物標本,運用合適的設備,采取一定的形式展覽,供人參觀、學習和研究。在這一過程中,陳列展覽固然重要,而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問題同樣不可忽視。可以說,保護是展覽研究的基礎,展覽研究又是保護的目的,在明確了陳列展覽與文物保護的辯證關系的重要性之后,有必要對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的特殊性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確立保護的有效措施和方法。

      哲學告訴我們,對任何事物的認識必須由表及里,透過現象看本質,對此事物本質的認識有賴于與其相近事物的比較,抓住其本質的特征。就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來說,它是文物保護這個大概念的分支。比較而言,庫房文物保管側重于一般條件下文物的保護,強調文物的完好性,為研究展覽提供物質基礎;而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則必須在發揮展覽功能原則的同時,搞好文物的保護工作。從分析比較中我們不難看出,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前提是明確不利因素,然后采取措施加以克服。在陳列展覽中,影響文物完好性、安全性的因素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環境因素

      從陳列展覽的基本功能出發,陳列展覽是形式,服務于供人參加、學習和研究這一內容,而進行陳列展覽必須要將藏品由庫房移至展廳,保管條件將發生許多變化。

      1.溫、濕度的變化

      在文物庫房內應當嚴格地控制好溫度和濕度,使之變動不宜過大,相對濕度要求在50%~60%,一天之內的變動不能超過3%~5%。②同時,與此相關的溫度要求是18~25℃。在文物庫房內這種溫、濕度要求在硬件具備的情況下,操作起來并不是特別困難。但是在陳列展覽中,溫、濕度變化就具有許多人為因素。觀眾人數的增多、展廳內敞窗開門等因素會給室內溫、濕度調節帶來一定的影響。目前業界公認的博物館內環境氣候標準數值是:溫度為15~25℃,相對濕度為45%~65%。在此數值范圍內緩慢波動對文物保護是相對適宜的,倘若超過這個界限,文物就容易發生病害。③

      2.光線條件因素的變化

      陳列展覽是以視覺感受為主要接受方式的,因此,環境的光線是否符合人們正常生活中所習慣的標準,直接影響到參觀效果。但是,從文物保護的角度看,許多文物對光線的照射十分敏感,日光中的紫外線對文物均有破壞性,光照對纖維的破壞性極大,光照568小時后,絲、棉、麻、羊毛的強度都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同時,日光燈、白熾燈等人工光源的光線照射對文物也同樣具有破壞作用,這樣就給陳列展覽中的光源選擇提出了新的要求。依據1992年制定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業標準《博物館建筑設計規范(條文)》的相關規定,陳列廳照明對高敏感物體照度不應超過50LUX/H,每年對展品的總曝光量不應超過12萬LUX/H。④

      3.灰塵的影響

      在陳列展覽中,有些文物陳列展柜密封性能不好,勢必會對展品造成損害。此外,觀眾的衣服、毛發、鞋底等處不可避免地附著灰塵顆粒,也會對文物帶來許多不利影響。這些灰塵顆粒又會在陳列室的空氣、地面上留存,而一些灰塵與微生物的傳播、寄生、繁殖有著密切的關系。霉菌的孢子、蟲卵附著在灰塵上留在展廳中,對展品同樣會造成損害。

      4.地震、洪水、雪災、雷擊等自然災害的影響

      5?12四川汶川大地震造成的文物損壞讓人觸目驚心,這些自然災害造成的文物損壞以其不可預測性增加了防范的難度。如何最大限度地防范自然災害對陳展文物的損壞,是一個必須認真面對的課題。

      (二)人為因素

      陳列展覽過程中,除自然因素發生變化外,文物由庫房移至展廳,必然帶來一系列保管方式與手段的變化。同時,許多參觀者文化素養、道德水準、法律意識參差不齊,給陳列展覽中的文物安全提出了新的要求。

      1.部分文博從業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導致文物在搬運過程中出現問題

      在文物的搬運過程中,許多絲質、木質、青銅質的文物或標本,由于年代久遠,內部結構已經在密度、堅固程度等方面發生了量甚至質的變化。如果不能精心搬運,極易使文物的某一部分發生變化,甚至斷裂。另外,一些對汗液較為敏感的文物(如書畫、郵票等),也較容易造成無意識的觸碰,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為損害。

      2.一些特殊群體在參觀中容易給文物帶來無意識的人為損壞

      對于來到博物館的多數人來說,都希望能夠獲得一定的文博知識,因此趴在玻璃展柜或觸、碰露天展覽文物的現象較為普遍,稍不小心,就容易使文物展柜受到損壞,影響文物安全。例如福建省博物院在對市民免費開放后出現了部分敞開式展出的動物標本有被移動或拉傷、剮傷的痕跡,參觀者的無序致使部分仿真演示展具失去演示功能,固定的穿山甲標本也被頑皮的孩子挪了位置。⑤

      3.防止不法之徒的偷盜等違法行為

      對許多博物館來說,文物展柜多數采用木質或玻璃質地,有些展品是外露的,在方便展覽的同時也會帶來一些不安定的因素。例如開封博物館被盜,就是犯罪分子通過多次踩點,了解情況后實施偷盜的。另據2005年2月22日《新京報》報道,2004年全國發生文物被盜案件(不含盜掘古墓、走私文物、倒賣文物等案件)40起,丟失文物222件,博物館發生被盜案件11起,占發案總數的27.5%,這些案件的發生給文物安全敲響了警鐘。

      如果不認真對待,上述陳列展覽過程中存在的不利于文物安全的因素就可能釀成不可挽回的損失。因此,必須認真制定實施相應對策,做到防患于未然。

      (一)創造適宜的溫、濕度環境

      要盡可能確保文物能夠處在50%~65%的濕度環境中,溫度應控制在18~25℃。陳列室的硬件建設要在盡可能的情況下安裝自動調溫和調濕裝置,通過電腦控制,使陳列室的溫、濕度變化值分別不超出2~5℃和3%~5%的范圍。如果沒有條件配備檔次較高的溫、濕度自動調節設備,應該結合實際,采用自然通風、機械通風或吸熱法等來達到恒溫、恒濕的要求。例如旅順博物館為加強館藏新疆文物木乃伊的科學保護,改善木乃伊的展示效果,專辟 “木乃伊特展”展廳。除在廳內鋪設地毯外,還在燈光設置、灰塵處理,溫、濕度調控等方面做了相應的改進,如安裝了恒溫、恒濕空調機,對展廳窗戶實施密閉處理,控制參觀人數,設置觀眾參觀隔離帶,布設專人疏導游客等方式,防止木乃伊受損。

      (二)科學設定光線環境

      在克服光線對文物的損害方面,必須在自然光源和人工光源的選擇上遵照科學的標準。其中對光特別敏感的藏品,如紡織品、中國畫、水彩畫、水墨畫、版畫、拓片、文獻、手稿、郵票、圖片、像片、壁畫、彩塑等文物的照明度必須小于或等于50LX;對光敏感的展品,如油畫、蛋清畫、不染色的皮革、骨制品、竹木制品的照明度要小于或等于150LX;對光不敏感的展品,如青銅器、鐵器、金銀器、各類兵器、硯臺、化石、珠寶、彩色玻璃制品的照明度要小于或等于300LX。這無疑為博物館陳列展覽中的文物照明設計提供了科學標準。在此基礎上,嚴格進行照明設計、施工、維護,才能最大限度減少文物受光線的損害。以旅順博物館為例,對玉器、新疆出土文物等展室的柜內照明設施進行更新改造,展柜內均采用達標光源,這樣既保護了文物,又保證了游客參觀時有足夠的照度。

      (三)保證陳展環境的清潔度

      對文物展柜環境進行控制,尤其是木制柜使用前要進行充分殺菌處理,用調濕新材料有效調節展柜內的濕度。如挪威奧斯陸的海盜船博物館長期使用飽和硝酸鈣溶液來控制展柜濕度,硝酸鈣飽和溶液已在展柜內使用了30多年,文物保護效果良好。⑥

      要在展室內設置消除灰塵設施,對空氣中的塵粒進行吸附,在展室門廳設置吸塵地毯或塑料地踏,減少地面及空氣中的浮塵。

      對于特別珍貴的文物,如果必須展出,可采取人工吸附參觀者衣服上的灰塵并佩戴一次性防塵帽等做法,以此來減輕展室內灰塵的數量,減少孢子借助灰塵在展室內繁衍的機會。

      (四)加強對自然災害的防范

      首先,要對博物館建筑本身進行基礎加固,同時要加強避雷、消防、安防設施建設。筆者所在的旅順博物館,針對館舍建筑的避雷系統進行了更新改造,減小了遭受雷擊的風險。其次,對陳展易碎文物(陶瓷器、玉器、佛像等)進行特殊加固處理,增強了文物抗震系數。此外,為增強處理突發事件的的能力,四川大地震后的幾天內,旅順博物館就對全館職工進行了突發事件演練,通過現場練兵、預案演練,使全體干部職工熟悉防盜、防火應急預案,提高突發事件應對能力。

      (五)強化安全保護措施

      在安全保護措施方面,為避免不必要的損失,要將陳列展覽文物確立固定部門選派專人負責。陳列展覽文物的交接手續要健全,責任要明確,要建立必要的文物單據、賬目和卡片,建立定期清點陳列展覽文物制度;對陳展文物要及時進行保養,文物的歸還入庫要確立明確的記錄責任制度。針對搬運文物過程中易出現的擠、壓、觸、碰等問題,首先,要解決文物工作者的責任心問題;其次,要使用專門設備,比如文物專用手推車、盛裝文物的柜架、文物匣囊等。為防止文物失竊,必須落實“人防、物防、技防”的要求,完善并嚴格執行保衛制度,堵塞安全漏洞,確保文物萬無一失。

      綜上所述,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工作是涉及能否發揮博物館保藏、教育、研究功能的一項重要工作。如果不對陳列展覽中的文物保護問題加以重視,認真研究對策嚴格貫徹實施相關措施,不但無法體現博物館陳列展覽的功能,也無法發揮基礎性的保護收藏功能。要想做好這項工作,就必須針對陳列展覽過程中的文物保護自然條件的變化及安全保衛條件的變化采取相應對策,并認真付諸實施。只有這樣,才能使博物館更好地傳播歷史和科學文化知識,對人民群眾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教育,為提高全民族的科學文化水平,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出貢獻。

      [注釋]

      ①張偉:《從總理殷切要求保護好羌族文化遺產想到的》,《中國文物報》,2008年5月30日。

      ②高榮斌:《中國博物館學綱要》,遼寧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38頁。

      篇(9)

      城市更新實際上就是對城市某一衰落的區域進行拆遷、改造和建設的過程,其目的是使城市恢復活力,推動社會進步。隨著對城市發展認識的深入,城市更新所包含的內容進一步涉及各種文化環境、空間環境、生態環境等非物質環境的改造和延續。

      2佛山市的城市更新

      2.1更新策略

      (1)舊城區更新策略:推進重點地區更新改造,推動舊城復興;完善設配套設施,提升空間環境品質;合理開發利用歷史文化資源。(2)舊工業區更新策略:鼓勵舊工業區升級更新;推進產業空間的整合與集聚,提高土地集約利用水平;合理引導工業用地合理置換。(3)城中村更新策略:著重抓好位于重點地區的城中村的更新提升,完善城市空間整體結構;加快土地整合,完善城中村的公共服務體系,加快城鎮化進程;提升城中村管理水平。

      2.2更新內容

      (1)佛山中心城區主要以舊廠房更新改造為主,舊城區更新改造包括居住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含商住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和綠地與廣場用地,改善了中心城區面貌和公共環境,完善基礎設施和服務設施。(2)舊工業區更新改造包括一類工業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居住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耕地等。通過對城市內部工業的“優二進三”增加居住和服務面積,實現產業的整體升級,農田的復耕和公共空間的復綠。(3)城中村更新改造包括居住用地、商業服務業設施用地、公共管理與公共服務設施用地、工業用地、綠地與廣場用地。通過對城中村改造提升中心城區風貌,改善人居環境,完善公共服務設施,增加公共綠地和公共開敞空間。

      3佛山市文化遺產的現狀及問題分析

      3.1物質遺產現狀

      佛山作為文化名城,是嶺南文化分支粵文化的發源地,歷史悠久,保存了眾多物質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①物質文化遺產。佛山老城內文物古跡眾多,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6處;②非物質遺產。佛山剪紙、木版年畫以及粵劇、粵菜、中成藥、武術、南獅以及秋色巡游、行通濟等極富地方特色的民俗活動。佛山外來流動人口的逐漸增多,受到新的消費文化的沖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生存空間也受到了擠壓。一些優秀的和有特色的傳統文化面臨著保護與管理機制有待完善、民間資源有待進一步清晰明了、保護傳承人的機制有待建立健全等問題,需引起政府和民間的足夠重視,并采取相應的專門措施進行保護。

      3.2歷史文化遺產保護中存在的問題

      (1)現代建筑不斷侵蝕了佛山老城,破壞了古城的均質肌理。特別是歷史街區內插建的多層住宅,尺度較大,分布零散,影響了佛山老城的整體風貌。(2)佛山名鎮、名村、街區、地段面臨一些共同的問題:區內多數建筑質量較差,其中大部分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傳統民居,因年久失修、木結構老化,保存狀況令人擔憂,一些空置的民居破損嚴重,甚至出現部分屋頂坍塌的現象。(3)佛山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普遍缺少修繕,整體保存狀況差強人意,多數文物處于消極保護狀態。部分文物建筑現已空置,在無人進行日常維護的情況下,建筑日漸破敗。部分文物建筑尚有居民使用,但由于保護意識缺乏,導致建筑使用不當而造成破壞。

      4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措施

      4.1歷史城區保護措施

      (1)調整土地使用功能,降低居住用地比例,增加中小型公共服務設施、綠地,外遷現狀工業,合理引導老城人口疏解,改善居民生活環境。(2)控制快速交通的發生量,增加慢行交通設施、公交線路及站點,引導公交出行,嚴格控制道路拓寬,保護傳統街巷肌理。(3)加強建筑高度、建筑風格、建筑色彩及建筑外立面的控制,保護歷史城區總體建筑風貌的協調。

      4.2歷史文化名鎮、名村保護措施

      (1)保護整體風貌,不得改變與其相互依存的自然景觀和環境,嚴格管控保護范圍內的建設活動。(2)保護建筑本體,在不破壞文化遺產的前提下,積極增加居民的生活服務設施,改善當地居民的生活條件。(3)可適度發展無污染的傳統產業、創意產業及旅游業,發展地方經濟。

      4.3文物保護單位、歷史建筑保護措施

      (1)嚴格按照國家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對文物保護單位本體及環境進行保護。(2)文物的建設控制地帶范圍應保持傳統街巷的尺度,控制區域內的建筑高度、體量、色彩與風貌,保護整體歷史風貌。(3)結合文物保護單位和歷史建筑的修繕和環境整治,適當增加綠、廣場等開敞空間。(4)保護有價值近代工業遺存,按照《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要求劃定和保護歷史建筑,將具有較高歷史文化和科學藝術價值的歷史建筑、近現代優秀建筑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

      4.4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措施

      (1)保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記憶和空間載體,保護社會基礎和文化生態的完整性。(2)應以不傷害歷史價值和原真性為前提,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利用的過程中遵循有序、有理和有節的原則。(3)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提供傳承和應用的空間,與其他歷史文化資源共同納入展示體系和旅游開發,促進其繁榮和發展。

      5結束語

      在城市更新中,不僅要保存人類珍貴的歷史記憶,還要滿足現代人的生活需要,以促進社會的不斷發展。同時在城市規劃中,還要加強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城市更新協調與統一,以發揮歷史文化遺產在城市規劃中的作用和價值。

      作者:房予 單位:廣東省城鄉規劃設計研究院

      篇(10)

      略談白蘇二公西湖詩之異同

      西興鎮運河史跡考古調查

      運河南端的商埠文化探討與保護

      《桐鄉縣志》類例要釋

      臨安城遺址考古工作的思考

      淺談臨安城遺址保護工作

      浙江南宋墓葬俗管窺

      杭州文物考古述略

      淳安芹川村的選址及風水意向

      “建德人”遺址保護與利用的調查

      越窯研究概述及其方法論的探討

      杭扇與古都杭州的淵源關系

      香積寺石塔雕刻藝術淺析

      試論發展旅游與文物保護的關系

      世界遺產:定義突出的普遍價值

      農村鄉土建筑保護存在的困難和對策

      城鄉一體化視野下農村鄉土建筑保護淺見

      杭州余杭區文物保護事業發展的現狀與思考

      淺談富陽古民居保護現狀的調查與思考

      淳安古建筑保護與當地經濟社會發展的思考

      建德新葉古民居保護和利用的對策思考

      試論良渚文化時期的原始宗教與良渚文明

      關于蘇軾大麥嶺題名刻石真實性的商榷

      富陽山基村傳統造紙遺存及其保護調研

      博物館陶藝教學資源的發現與拓展初論

      杭州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存的觀察與思考

      飛來峰“隋神尼舍利塔”考證

      六和塔南宋臺座磚雕與《營造法式》

      清代錢塘江海塘的遺跡——四季青碑亭

      試論良渚文化時期的原始宗教與良渚文明

      關于蘇軾大麥嶺題名刻石真實性的商榷

      圣果遺韻——杭州鳳凰山圣果寺遺跡研究

      金銀覓珍——杭州博物館館藏南宋金銀貨幣考

      淺析運河余杭段文化遺產的保護及申遺工作

      建德傳統村落保護情況調研報告

      淺析文物執法在歷史文化名城保護中的作用

      杭州市半山鎮劉文村發現一座土墩墓

      跨湖橋陶器——江南地區史前制陶工藝的輝煌成就

      淺談絞胎陶瓷器的發展與演變

      從杭州半山出土玉石器管窺越國貴族用玉等級

      關于文物建筑保護與利用若干問題的探討

      透過“良渚共識”談南宋皇城考古遺址公園的建設

      飛來峰摩崖造像環境地質病害現狀及修繕加固方法

      辛亥前后中日兩國群體思維的比較與解析

      畫如其人——由作品管窺唐云磁性人格

      篇(11)

      一、普查的目的和意義

      文物是國家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文物普查是國情國力調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國家歷史文化遺產安全的重要措施,是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要基礎工作。開展文物普查是為了全面掌握不可移動文物的數量、分布、特征、保存現狀、環境等基本情況,為準確判斷文物保護形勢、科學制定文物保護政策和規劃提供依據。開展文物普查,有利于合理、準確劃定文物保護范圍,完善文物檔案管理,促進文物保護機構建設,提高文物保護管理整體水平;有利于發掘、整合文物資源,充分發揮文物在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促進經濟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有利于培養鍛煉文物保護隊伍,增強全民文化遺產保護意識。

      二、普查的范圍和內容

      此次普查的范圍是我省境內地上、地下、水下的不可移動文物。地上文物要突出我省革命文物、鄉土民居、客家圍屋、書院、寺廟、近現代建筑、石窟寺及石刻等特色,加強紅色文物資源和鄉村古民居等建筑的普查;地下文物要突出我省歷史名人多、古城鎮興盛和古窯業發達的特色,加強官窯、民窯、古城址、古墓葬的普查;水下文物要突出我省江、河、湖多的特色,加強古橋及水下古城址、古遺址的普查。普查的內容以調查、登記新發現的不可移動文物為重點,同時對已登記的近1萬余處不可移動文物進行復查。要了解不可移動文物本體及環境的基本情況,尤其是量化指標、保存狀況和環境現狀及其變化情況。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根據普查結果,編制普查檔案和普查報告,及時公布本行政區域內的不可移動文物名錄,并根據實際情況將其中重要的不可移動文物確定為相應級別的文物保護單位。

      三、普查的時間安排

      此次普查從2007年5月開始,到2011年12月結束,分三個階段進行。普查標準時點為2007年9月30日。2007年5月至9月為普查第一階段,主要任務是確定技術標準和規范,開展培訓、試點工作;2007年10月至2009年12月為普查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以縣域為基本單元,實地開展文物調查;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為普查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進行資料的整理、匯總、數據庫建設和公布普查成果。

      四、普查的組織和實施

      為加強文物普查工作的組織領導,省政府決定成立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負責普查工作的組織和領導,協調解決重大問題。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省文化廳,負責普查工作的日常組織和具體協調。各有關部門要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通力協作、密切配合。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要按照省政府的統一部署,設立相應的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認真做好本地區文物普查的組織實施工作。

      五、普查的經費

      普查所需經費由省、設區市、縣(市、區)級人民政府共同負擔,并列入相應年度的財政預算。縣級以上各級人民政府必須確保普查經費,做到專款專用。

      主站蜘蛛池模板: 99精品视频在线观看免费| 2021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国产精品视频网| 中文字幕精品视频在线| 99久久精品免费看国产免费| 无码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免费| 国产精品综合专区中文字幕免费播放| 久久精品这里热有精品| 国产精品1024香蕉在线观看| 欧美成人精品欧美一级乱黄码|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亚洲精品无码久久久久去q |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精品黑人一区二区三区| 四虎国产精品永久在线看| 网友偷拍日韩精品| 国产手机在线精品| 久久这里只有精品首页| 55夜色66夜色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精品和日本精品|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精品| 精品999在线| 国产成人久久精品激情| 欧美精品v国产精品v日韩精品| 亚洲?V乱码久久精品蜜桃| 精品久久人人妻人人做精品| 99免费精品国产| 日本人精品video黑人| 国产精品亚洲精品|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精品无码AV无码免费专区|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 宅男宅女精品国产AV天堂| 欧美精品高清在线xxxx| 久久狠狠一本精品综合网|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网| 99热成人精品免费久久| Xx性欧美肥妇精品久久久久久 | 国产亚洲精品无码专区| 97精品人妻一区二区三区香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