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流動性資產的特點大全11篇

      時間:2023-11-27 15:45:15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流動性資產的特點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流動性資產的特點

      篇(1)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解讀

      商業銀行的產生源于對資金流動性的管理,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逐漸派生出其他各類業務。即使是在金融業高度發達的今天,流動性仍然是保持商業銀行順利運行的血液。銀行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能夠在特定時間內,以合理的成本籌集相關資金來滿足客戶當前或未來一段時間資金需求的能力。銀行的流動性包括三個關鍵的要素:資金數量、獲得資金的成本以及獲得資金的時間。流動性風險則是指,不能滿足流動性要求給銀行經營所帶來的風險。

      歸納起來,流動性風險主要是四種情況:第一,銀行經營活動正常,金融市場整體運行穩定,只是單個銀行短期頭寸的缺乏帶來的流動性危機;第二,銀行經營面臨短期危機,例如個別銀行的壞帳突然增加,或突發的操作風險等;第三,銀行長期陷入經營危機,不斷惡化的營業虧損使得銀行面臨倒閉風險;第四,整個銀行業面臨流動性風險,特別是金融危機突然爆發。由此可見,流動性風險實際上是關系銀行正常經營的最為直接的一道屏障。以上歸納的流動性風險除了第一種情況以外,其他都涉及到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乃至操作風險等問題。雖然由其他風險誘發的流動性危機,其風險根源應該主要歸于初始的風險類別。但進行流動性管理時,必須將其他風險可能導致的流動性危機納入到流動性整體管理框架之中。

      當前,新巴塞爾協定對于商業銀行的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管理都提出了指引,但對于流動性風險的管理卻沒有明確的要求。主要原因是因為不同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特點并部相同,不同規模、不同經營模式的商業銀行在流動性管理方面存在著極大的差異。例如,大銀行在金融市場獲得流動性的能力強,其流動性管理自然會更多地倚重批發性資產拆入;而小銀行受制于融資難度,自然要更注重資產方的流動性管理。同時,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模塊實際上也是一個相對復雜的系統,整個管理模式的開發、維護、升級和運行都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成本也并不是所有商業銀行都能夠輕易承受的。所以國外更多的中小銀行往往主動地持有充足的流動性,最大限度的避免出現流動性危機。因此,國外中小銀行也往往成為了同業市場上的資金凈拆出方,而大銀行往往成為了資金的凈拆入方。

      而在我國,商業銀行的同質性仍然較強,大銀行依靠網絡優勢吸取大量資金,因此就成為了同業拆借市場的重要資金提供者,其他商業銀行、其他金融機構和外資銀行則成為資金的凈拆入方。2007年中國火爆的股市行情使得同業資金市場出現了一些變化,國有商業銀行以外的其他商業銀行也成為了資金市場的供給方,其資金拆借由2006年的凈拆入46896億元變為2007年凈拆出的18720億元。其他金融機構和外資金融機構的凈拆入額分別增長了51%和169%。這表明,一方面商業銀行仍然是我國金融體系流動性管理的核心,另一方面,資金往來的增強,將使得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與銀行體系以外金融活動保持著更加緊密的聯系。

      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衡量

      傳統的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理論先后出現過:商業貸款理論、資產變現理論、預期收入理論和負債管理理論。這些風險考量和管理的方法都產生于當時特定的金融環境,直到今日,資產流動性和負債流動性管理策略仍然是十分核心的管理手段。但即使不同銀行根據自身經營的特點,在流動性管理上對資產和負債方面側重有所不同,現代的商業銀行還是普遍采用了資產負債流動性綜合管理的模式。

      基本的流動性風險衡量方法主要是選取一些靜態比例指標來考核銀行的流動性狀況,例如,流動性比率、本外幣的超額準備金率、本外幣的存貸款比例、非核心負債的依存度以及本外幣的流動性缺口比率等。這些考核指標簡單明了、數據匯總容易,因此迄今為止一直是商業銀行開展流動性管理的重要考核指標。

      但隨著商業銀行風險管理手段的不斷創新,更多的動態化手段也被引進到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模式中來。凈流動性資產管理法就是其中的一個重要手段。銀行可以將現有的資產劃分為流動性資產和非流動資產,其中流動性資產包括已同業拆出的資金、短期公債、不會展期的貸款或是可證券化的貸款等。負債同樣也將劃分為穩定性負債和非穩定負債,穩定的負債包括活期存款的沉淀、定期存款、資本票據和股本。對現有資產和負債進行分類后,將穩定性負債超出非流動資產的部分定義為凈流動性資產(見圖1)。凈流動性資產越高,表明銀行的流動性更為充裕。如果凈流動性資產為負,則表明銀行存在這流動性缺口。

      如果希望對流動性進行動態化管理,銀行還必須對未來的資產負債情況進行預測。如果銀行未來資產的增加量(主要是滿足一些貸款義務)大于未來存款的增加量,則銀行還存在著潛在的流動性需求。如果當前的凈流動性資產仍不能滿足未來的流動性需求,則銀行還要尋求其他途經,以彌補潛在的流動性缺口。

      國際大銀行進行流動性測算的另一個常有手段就是“現金流量法”。該方法采取財務現金流的基本分析思路,更為明確地體現出了流動性的實質,并同時強調了現金流量的實際性和潛在性。

      在實際發生的現金流量分析中,未來一段時期內即將到期的負債、固定的貸款承諾(承諾以確定投放的部分)、尚未到期負債需支付的利息和各類存款確定性的流出(主要是存款的季節性變動和其他可預測的波動)將形成確定的現金流出。而同時,即將到期的資產(主要是即將到期且不展期的貸款和到期債券)和尚未到期資產所產生的利息將構成實際性現金流入。如果實際現金流出大于實際現金流入,則銀行在未來將面臨流動性缺口。

      但銀行在實際資金流動的基礎上,還存在潛在性的現金流量。可變現的未到期資產(主要是各類債券、可證券化的貸款等)、與其他金融機構達成的融資額度,這些都是銀行潛在現金流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將預測時期適當延長,計劃的存款增加量也可以被視為潛在的現金流入量。而與此同時,銀行還將面臨潛在的現金流出,例如,未固定的貸款承諾(貸款承諾中尚未動用的部分),存款的潛在流出,表外活動的凈流出(表外活動可能帶來的凈資金流動)。如果測算期相應延長,同樣要包括新增貸款計劃所帶來的現金流出。

      如果實際發生的現金流量存在流出缺口,但這一缺口能夠被潛在的現金流入所彌補,則銀行的流動性風險則仍處于可控制范圍內。如果實際現金流與潛在性現金流合計仍出現缺口,則商業銀行必須就各項資金流動逐個分析,并采取相關措施,以避免流動性危機的爆發。

      在流動性的測算方法中,凈流動性資產法和現金流量法都注重了未來的潛在流動性風險問題,但二者還是具有明顯的差異。一方面,以資產負債表為基礎的凈流動性資產法是基于存量的分析,而現金流量法則完全是對流量的考察,現金的同一流動方向中可以同時包含資產和負債項;另一方面,凈流動性資產法仍然是表內分析,而現金流量法則包括了表內、表外的所有資金流動。隨著金融體系的不斷發展,銀行的表外業務將對整個銀行運營產生深遠的影響,因此而產生的各種現金流動必然會成為商業銀行現金管理的重要方面。例如,隨著各種清算、委托貸款和未固定的貸款承諾等表外業務的擴展,勢必會對商業銀行的現金流動造成重要影響。

      在以上介紹的兩種流動性風險測算法中,流動性缺口十分依賴于對未來資金流動的估計。濾波趨勢估計是比較常見和基礎的方法,例如,對于核心存款或穩定性負債的估計。但其他資產出售、從市場的籌資等方式則可能面臨市場風險等諸多不確定性。并且,銀行突發性的信用風險和操作風險也會預計的現金流產生重大影響。事實上,國際先進銀行對于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都建有一套相對成熟的管理體系,VAR等風險測度手段已得到了廣泛的運用。將流動性管理中的現金流估計與其他風險管理模型對接起來,已經成為當前加強流動性管理的有效手段。例如,潛在的現金流入中,可變現的未到期資產就可以結合市場風險和信用風險的定價來估算未來的現金流入量。流動性風險測算必須要成為整個銀行風險管理體系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

      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

      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一般實施統一歸總原則,分支機構的流動性性管理必須納入到整個銀行的統一管理框架下。無論是哪一級營業機構的流動性問題,都將被視為是整個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商業銀行首先要建立起完善的流動性風險管理體系。一般包括四個組成部分:風險委員會、最高管理層、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與職能部門。

      董事會下設的風險委員會負責審議、批準全行流動性風險的基本政策與管理框架,以保證全行信用風險、市場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協調一致。

      最高管理層負責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組織實施,

      負責高級管理人員的選派,確保流動性風險管理政策與程序在本行內部得到統一遵守;在獲得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授權后啟動應急方案。

      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負責審議流動性風險管理方法、量化標準、風險限額(包括各項流動性指標的限額、缺口限額);負責定期評價銀行的整體流動性狀況。

      流動性風險的職能部門包括資產負債管理部、市場部和清算中心。資產負債管理部負責擬定流動性管理的政策和制度,制定流動性風險衡量標準和分析方法,監測各項流動性指標和限額的執行情況;市場部負責根據資產負債管理部的授權,在全球市場及國內市場上進行資金拆借和證券買賣等業務,以幫助流動性日常管理的實現;清算中心負責銀行整體資金劃撥及市場交易的清算工作。銀行各相關業務部門負責向資產負債管理部預報大額資金收付情況。

      銀行流動性管理策略可以從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來實現。資產流動性管理策略包括:資產多元化;提高資產的可變現能力;維持適量的高流動性資產。負債流動性管理策略包括:保持負債的穩定性,提高核心存款在負債中的比重;與同業、中央銀行等保持密切的聯系,以便在需要時能有效地獲得資金。另外,隨著表外業務的擴展,表外業務所帶來的流動性變化也必須納入到銀行整體流動性管理框架中。

      銀行流動性管理可分為正常經營環境下的管理和應對特殊情況下的應急措施。前者主要通過定期更新的管理政策指引、流動性指標管理、流動性缺口管理、頭寸管理、銀行內部資金往來管理、流動性資產組合管理和融資指導原則等手段,確保銀行業務的正常開展,同時把銀行整體流動性調控到適當的水平之上;后者主要通過預警指標、應急方案、融資能力測試等手段,達到及時發現和化解風險的目的。

      流動性預警和應急方案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一般包括三個方面:預警信號、應急計劃實施和壓力測試。

      預警信號主要有:頭寸持續低于預先測算的安全值;銀行在同業市場的融資能力下降,拆借成本上升;銀行聲譽突然惡化,預見有恐慌性的擠提情況出現;支付系統無法正常運行。

      當銀行遭遇流動性危機時,首先要對其原因進行周密分析。對于技術性的(如資金調撥不到位、資金安排失當)、季節性的或者局部的情況,可不啟動應急方案;如果確信當前流動性緊張狀況是由于對銀行的信心出現危機,銀行資產負債管理部要緊急向管理層、資產負債管理委員會、風險政策委員會報告,建議啟動應急方案,并協調有關部門加以實施。應急計劃主要包括:通過媒體公布銀行真實情況,盡快穩定和恢復公眾對銀行的信心;加大銀行系統內資金調度的能力,最大程度地在系統內調劑資金余缺,及時劃撥資金;增加在同業市場上的資金融入;向中央銀行申請借款;停止債券購買,出售現券籌集資金;在最大程度保護客戶關系的原則,逐步停止貸款投放,貸款保護順序是零售貸款、核心公司貸款、一般公司貸款。

      篇(2)

      一家銀行,在其需要資金時,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現金,該銀行就被認為是具有流動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銀行的流動性,指的是一種再不損失價值情況下的變現能力,一種足以應付各種支付的,充分的資金可用能力。

      ——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第二版)

      流動性是指商業銀行保持隨時可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可用資金的能力,以便隨時應付客戶提存及銀行支付的需要。

      ——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

      由此看見,雖然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定義各異,但實質基本一樣,即為一種可以及時、以可接受的成本獲得流動資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論中的“流動性”

      (1)早期的流動性研究是在經濟學領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進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論研究領域中進行了深入探討,可以分為資產流動性、市場及機構的流動性等方面。

      ①資產流動性。在資產流動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資產變現能力的流動性研究。自凱恩斯以來,與資產的“可交易性”直接相關的“變現能力”,是金融學界對流動性概念最常見的一種解釋,即“當經濟主體可以在承擔較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下,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或出售一種資產時,這種資產就具有流動性”。在經驗分析中,這種流動性的測度主要是通過資產買賣價差來進行計量與比較。提出了一個流動性的評級方法,運用三期模型來分析,給出同一狀態下的兩種資產組合轉換的交易費用的向量表達,如果兩個原資產組合A和B可以轉換成同一資產組合S,其中B是A的線性組合,則可以說明A的流動性不小于B的流動性。劍橋大學的Haan教授指出流動性與資產轉換前期購買資產所需的成本相關,并提出度量流動性的一個T指數,用于測度一個經濟實體為避免將來的資產轉換費用而愿意放棄的財富的最大值。

      ②市場流動性。在市場流動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場微觀結構的研究。市場流動性既和資產流動性密切相關,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觀結構理論中的市場流動性指的是“一個流動的市場是參與者能夠快速變現的市場,大宗交易對市場價格僅有較小的影響”,即交易的可立即執行性、交易得以實現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對交易的緩沖能力等等,其刻畫主要通過緊度、深度和彈性三個指標實現。

      ③機構流動性。在機構的流動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兩篇旨在研究銀行存款契約以及銀行危機的經典論文中提出的流動性需求模型,可表述為:當經濟主體在想實現消費的任何時候,如果某項資產能使這種需求在跨期優化中得到滿足,那么這種資產就具有流動性。

      Diamond與Dybvig從微觀角度分析銀行的流動性,合作開發了一個用于證明銀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個比交易市場配置更優結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釋了銀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資者面臨著能夠帶來流動性需求的隱藏風險,發現是銀行擠兌引起了真正的經濟損失,并研究了能夠阻防止這種擠兌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險會導致較優的配置結果。

      Kaufman在其關于流動性和銀行失敗的模型中認為,在買賣雙方關于資產未來價值的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原始資產是不流動的,這種非流動性,與消費者的流動性需求結合起來就產生了銀行業,從而帶來了流動性危機。Mishkin證明了銀行機構的存在可以減輕逆向選擇所引起的非流動性問題。當銀行失敗時,流動性需求增高,同時生產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an論述了銀行在企業家對于存款人的流動性沖擊的緩沖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業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強調正是銀行資本結構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創造出流動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從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動性沖擊導致項目資產清算的風險中解脫出來,從而,原本企圖防止擠兌的一些穩定性政策,如對資本金的要求,轉換的暫停都可能減少流動性的創造。

      (2)銀行的流動性問題。

      流動性資產,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證券、長期可買賣證券,抵押資產情況,對貸款出售或證券化的能力,中央銀行的流動性工具以及其他資產流動性的資源。作為負債經營的產業,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來,一方面反映了銀行的清償能力,即該銀行所擁有的債權是否足以抵償其所負擔的債務,另一方面就是流動性的問題,也就是說銀行的現有資產能否應付到期的債務。對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分析集中在資金的來源和性質以及資產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會包括資金來源的穩定性、負債期限結構、履行到期債務的能力等。對流動性分析還包括資產的變現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資產本身具有的流動性、資產強制出售的流動性等,這是銀行履約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對銀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開始強調銀行提供流動性的服務功能,指出銀行是把不具有流動性的資產轉化為具有流動性的資產。由此出發,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銀行流動性創造時,在金融脆弱性和擠出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得出銀行的資本率對流動性的創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對同一問題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風險吸收理論出發,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銀行的資本率和流動性的創造是成正比的。銀行創造的流動性越多,為應付儲戶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動性資產導致損失的可能性越大、越嚴重。銀行資本越雄厚,對這種風險和損失的承擔能力就越強。得出類似結論的還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盡管許多銀行學說和規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動性轉換模型為基礎的,這種觀點并沒有堅實的經驗基礎。AkashDeep,GuidoSchaefer進行了實證研究,利用美國商業銀行的數據,以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規模大小的不同來衡量流動性轉換的金額,研究結果顯示轉換的數量很少,存款保證在推動流動性轉化中有一定的貢獻,因為存款保證金能夠替代了大多數沒有保證的資產,擴張儲蓄和貸款卻沒有相應的效果;相反的,貸款組合中的信用風險卻阻礙了流動性的轉化。

      3流動性管理理論中的流動性

      另一個角度來看,對銀行本身的流動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動性管理的分析上。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理論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最后發展為較為成熟的資產和負債相結合的理論。

      3.1資產管理理論(資產轉換理論)

      解決銀行流動性問題最初是使用的資產流動性管理,也就是銀行從資產方面“儲存”流動性。該方法又大致經歷了商業貸款理論,資產轉換理論和預期收入理論三個階段。

      (1)商業貸款理論。

      銀行的商業貸款尤其是短期貸款可以說是具備流動性的特點的,倘若借款人能夠按時償還貸款本息,那這部分資金就可以作為流動性資金來滿足客戶的提現要求以及新增的貸款需求,只要銀行能夠正確選擇貸款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資組合,銀行就能保證其資金流入能夠滿足流動性需求。但是這種短期貸款組合往往因其期限較短而收益性較差,從而影響銀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該理論產生與商業銀行經營的初期階段,經濟相對平穩,尚未出現整個經濟環境的波動,所以未能考慮到貸款償還的外部經濟條件,一旦出現經濟嚴重衰退或蕭條,則哪怕是短期商業貸款也未必能保證按時償還,違約率的增長仍然會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之中。因此,當20世紀30年代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大蕭條的出現使得該理論無法再適應新的情況,從而資產轉換理論應運而生。(2)資產轉換理論。

      該理論不再只認定短期貸款的流動性,而是認為銀行的流動資產都可以用來滿足銀行的流動性需求。這里的流動性資產是指那些能夠在發育良好的市場上以合理穩定的價格迅速變現的資產,一般情況下,政府債券、逆回購協議、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等等都被銀行作為流動性資產的主要形式,同時長期貸款也可以在日漸成熟的二級市場轉讓從而變現,因此銀行是否能在二級市場上變現流動資產或轉讓未到期的長期貸款成為銀行流動性能力的決定性因素。該理論的不足之處仍然是未考慮流動資產變現的外部經濟環境,當經濟增長時,貸款需求的增加會使得市場利率提高,此時債券市場利率下降,因此變現債券類的流動性資產機會成本增大,會影響銀行的盈利。

      (3)預期收入理論。

      預期收入理論于20世紀50年代產生,將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和客戶的預期收入相聯系,認為客戶的預期收入與其是否能按時償還貸款本息有關,只要銀行能根據客戶的預期收入來安排合理的貸款組合就可以避免發生流動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但是僅憑銀行主觀推斷客戶的預期收入未免增加風險,而且客戶的未來收入會受到整個社會經濟情況的影響,未來社會經濟環境往往又具有不確定性,客戶未來收入的波動也會影響其還款能力,從而使銀行面臨流動性風險。

      總的來說,資產理論就是要使銀行將流動性資產作為儲備,一旦發生預期之外的流動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級市場上以合理價格轉讓這些資產,迅速變現。對于銀行經營來說比較安全,也有利于維持客戶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①持有這些流動性資產就意味著放棄高收益的資產,即存在機會成本;②變現政府債券之類的流動性資產往往會對銀行的信譽,客戶的信心有不良影響;③變現資產會有一定數量的交易成本。

      3.2負債管理理論

      20世紀60年代負債管理理論盛行,其主要思想就在于不是通過單一的資產來儲備流動性,而是傾向于從負債方面來進行流動性管理。它認為持有現金資產和變賣流動性資產并不是解決銀行流動性問題的唯一方法,銀行可以通過在貨幣和資金市場上主動負債來滿足其流動性需求。這樣就可以保證一定的盈利性,而且在市場資金充裕時可以以較低的成本借入資金。但是這種做法的風險較大,一旦市場出現動蕩,銀行就可能到期不能籌集到相應的資金,從而陷入困境。

      3.3資產負債管理理論(平衡流動性管理理論)

      篇(3)

      1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概念界定

      流動性是一個很大的范疇,主要包括兩大類:市場的流動性,企業的流動性。對于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定義,各經典教科書,以及實務中的監管機構和商業銀行本身都有不同的說法:

      一家銀行,在其需要資金時,能以合理的成本得到可支用現金,該銀行就被認為是具有流動性。

      ——PeterS.Rose,CommercialBankManagemengt

      銀行的流動性,指的是一種再不損失價值情況下的變現能力,一種足以應付各種支付的,充分的資金可用能力。

      ——胡慶康,現代貨幣銀行學教程(第二版)

      流動性是指商業銀行保持隨時可以適當的價格取得可用資金的能力,以便隨時應付客戶提存及銀行支付的需要。

      ——戴國強,商業銀行經營學

      由此看見,雖然商業銀行流動性的定義各異,但實質基本一樣,即為一種可以及時、以可接受的成本獲得流動資金支配的能力。

      2金融理論中的“流動性”

      (1)早期的流動性研究是在經濟學領域基于交易成本而提出的,進而在不同的金融理論研究領域中進行了深入探討,可以分為資產流動性、市場及機構的流動性等方面。

      ①資產流動性。在資產流動性方面,主要是基于資產變現能力的流動性研究。自凱恩斯以來,與資產的“可交易性”直接相關的“變現能力”,是金融學界對流動性概念最常見的一種解釋,即“當經濟主體可以在承擔較低交易成本的條件下,以一個合理的價格購買或出售一種資產時,這種資產就具有流動性”。在經驗分析中,這種流動性的測度主要是通過資產買賣價差來進行計量與比較。提出了一個流動性的評級方法,運用三期模型來分析,給出同一狀態下的兩種資產組合轉換的交易費用的向量表達,如果兩個原資產組合A和B可以轉換成同一資產組合S,其中B是A的線性組合,則可以說明A的流動性不小于B的流動性。劍橋大學的Haan教授指出流動性與資產轉換前期購買資產所需的成本相關,并提出度量流動性的一個T指數,用于測度一個經濟實體為避免將來的資產轉換費用而愿意放棄的財富的最大值。

      ②市場流動性。在市場流動性研究方面,主要是基于市場微觀結構的研究。市場流動性既和資產流動性密切相關,又有所不同。金融微觀結構理論中的市場流動性指的是“一個流動的市場是參與者能夠快速變現的市場,大宗交易對市場價格僅有較小的影響”,即交易的可立即執行性、交易得以實現所需要的成本以及對交易的緩沖能力等等,其刻畫主要通過緊度、深度和彈性三個指標實現。

      ③機構流動性。在機構的流動性方面,Byrant和DouglasW.Diamond和PhilipH.Dybvig在兩篇旨在研究銀行存款契約以及銀行危機的經典論文中提出的流動性需求模型,可表述為:當經濟主體在想實現消費的任何時候,如果某項資產能使這種需求在跨期優化中得到滿足,那么這種資產就具有流動性。

      Diamond與Dybvig從微觀角度分析銀行的流動性,合作開發了一個用于證明銀行的存款合同可以提供一個比交易市場配置更優結果的模型,在模型中解釋了銀行是如何吸收存款的。投資者面臨著能夠帶來流動性需求的隱藏風險,發現是銀行擠兌引起了真正的經濟損失,并研究了能夠阻防止這種擠兌的存款合同,政府提供存款保險會導致較優的配置結果。

      Kaufman在其關于流動性和銀行失敗的模型中認為,在買賣雙方關于資產未來價值的信息不對稱條件下,原始資產是不流動的,這種非流動性,與消費者的流動性需求結合起來就產生了銀行業,從而帶來了流動性危機。Mishkin證明了銀行機構的存在可以減輕逆向選擇所引起的非流動性問題。當銀行失敗時,流動性需求增高,同時生產也就降低。DouglasW,Diamond和RaghuramG.Rajan論述了銀行在企業家對于存款人的流動性沖擊的緩沖器作用,一方面肯定了企業家的博弈能力,另一方面也強調正是銀行資本結構的脆弱性使他可以創造出流動性,并使得借款人可以從存款人一旦受到流動性沖擊導致項目資產清算的風險中解脫出來,從而,原本企圖防止擠兌的一些穩定性政策,如對資本金的要求,轉換的暫停都可能減少流動性的創造。

      (2)銀行的流動性問題。

      流動性資產,包括短期的存款和證券、長期可買賣證券,抵押資產情況,對貸款出售或證券化的能力,中央銀行的流動性工具以及其他資產流動性的資源。作為負債經營的產業,從銀行的資產負債表看來,一方面反映了銀行的清償能力,即該銀行所擁有的債權是否足以抵償其所負擔的債務,另一方面就是流動性的問題,也就是說銀行的現有資產能否應付到期的債務。對銀行資產流動性的分析集中在資金的來源和性質以及資產特征的分析上,其中都會包括資金來源的穩定性、負債期限結構、履行到期債務的能力等。對流動性分析還包括資產的變現能力分析,其中包括資產本身具有的流動性、資產強制出售的流動性等,這是銀行履約能力的一個重要方面。

      在對銀行功能的研究上,Bryant、Diamond和Dybvig開始強調銀行提供流動性的服務功能,指出銀行是把不具有流動性的資產轉化為具有流動性的資產。由此出發,Diamond和Rajan在研究銀行流動性創造時,在金融脆弱性和擠出理論的基礎上,研究得出銀行的資本率對流動性的創造起到了抑制的作用。而對同一問題的研究上,Allen和Gale基于風險吸收理論出發,得出了相反的結論,即銀行的資本率和流動性的創造是成正比的。銀行創造的流動性越多,為應付儲戶提存而需要出售非流動性資產導致損失的可能性越大、越嚴重。銀行資本越雄厚,對這種風險和損失的承擔能力就越強。得出類似結論的還有Diamond和Dybvig,Allen和Santomero,盡管許多銀行學說和規章制度是以脆弱的流動性轉換模型為基礎的,這種觀點并沒有堅實的經驗基礎。AkashDeep,GuidoSchaefer進行了實證研究,利用美國商業銀行的數據,以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規模大小的不同來衡量流動性轉換的金額,研究結果顯示轉換的數量很少,存款保證在推動流動性轉化中有一定的貢獻,因為存款保證金能夠替代了大多數沒有保證的資產,擴張儲蓄和貸款卻沒有相應的效果;相反的,貸款組合中的信用風險卻阻礙了流動性的轉化。

      3流動性管理理論中的流動性

      另一個角度來看,對銀行本身的流動性的分析主要集中在流動性管理的分析上。商業銀行流動性管理理論歷經了三個發展階段:資產管理理論,負債管理理論,最后發展為較為成熟的資產和負債相結合的理論。

      3.1資產管理理論(資產轉換理論)

      解決銀行流動性問題最初是使用的資產流動性管理,也就是銀行從資產方面“儲存”流動性。該方法又大致經歷了商業貸款理論,資產轉換理論和預期收入理論三個階段。

      (1)商業貸款理論。

      銀行的商業貸款尤其是短期貸款可以說是具備流動性的特點的,倘若借款人能夠按時償還貸款本息,那這部分資金就可以作為流動性資金來滿足客戶的提現要求以及新增的貸款需求,只要銀行能夠正確選擇貸款組合,再配之一定的有效投資組合,銀行就能保證其資金流入能夠滿足流動性需求。但是這種短期貸款組合往往因其期限較短而收益性較差,從而影響銀行的盈利水平。并且,由于該理論產生與商業銀行經營的初期階段,經濟相對平穩,尚未出現整個經濟環境的波動,所以未能考慮到貸款償還的外部經濟條件,一旦出現經濟嚴重衰退或蕭條,則哪怕是短期商業貸款也未必能保證按時償還,違約率的增長仍然會使銀行陷入流動性困境之中。因此,當20世紀30年代美國乃至整個世界的經濟大蕭條的出現使得該理論無法再適應新的情況,從而資產轉換理論應運而生。(2)資產轉換理論。

      該理論不再只認定短期貸款的流動性,而是認為銀行的流動資產都可以用來滿足銀行的流動性需求。這里的流動性資產是指那些能夠在發育良好的市場上以合理穩定的價格迅速變現的資產,一般情況下,政府債券、逆回購協議、銀行承兌匯票,商業票據等等都被銀行作為流動性資產的主要形式,同時長期貸款也可以在日漸成熟的二級市場轉讓從而變現,因此銀行是否能在二級市場上變現流動資產或轉讓未到期的長期貸款成為銀行流動性能力的決定性因素。該理論的不足之處仍然是未考慮流動資產變現的外部經濟環境,當經濟增長時,貸款需求的增加會使得市場利率提高,此時債券市場利率下降,因此變現債券類的流動性資產機會成本增大,會影響銀行的盈利。

      (3)預期收入理論。

      預期收入理論于20世紀50年代產生,將銀行的流動性需求和客戶的預期收入相聯系,認為客戶的預期收入與其是否能按時償還貸款本息有關,只要銀行能根據客戶的預期收入來安排合理的貸款組合就可以避免發生流動性需求不能得到滿足的情況。但是僅憑銀行主觀推斷客戶的預期收入未免增加風險,而且客戶的未來收入會受到整個社會經濟情況的影響,未來社會經濟環境往往又具有不確定性,客戶未來收入的波動也會影響其還款能力,從而使銀行面臨流動性風險。

      總的來說,資產理論就是要使銀行將流動性資產作為儲備,一旦發生預期之外的流動性需求可以立即在二級市場上以合理價格轉讓這些資產,迅速變現。對于銀行經營來說比較安全,也有利于維持客戶的信心。但是其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①持有這些流動性資產就意味著放棄高收益的資產,即存在機會成本;②變現政府債券之類的流動性資產往往會對銀行的信譽,客戶的信心有不良影響;③變現資產會有一定數量的交易成本。

      3.2負債管理理論

      篇(4)

      3.對流動性的監管兼顧資產和負債兩個方面。

      比如,美國聯邦儲備局對商業銀行實施流動性監管時考慮的5個因素中,除了一個因素涉及資產的變現能力外,其余四個因素均與負債流動性管理有關,包括:存款的構成及其穩定性、對利率敏感性資金的依賴程度及借入資金的頻率和數量、負債結構、融資能力。

      綜上所述,各國監管當局都從本國實際出發對銀行經營活動進行限制,要求其在維持盈利性的基礎上保持適當的流動性資產或減少一定的流動性負債,同時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鼓勵銀行增加長期負債,減少短期資產。流動性比例管理的范式是一個指標體系,但流動性比例畢竟只是銀行流動性風險的預警指標,對流動性指標的監管并非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的全部,銀行自身有效的流動性管理措施才是防范流動性風險的關鍵。

      我國對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的相關規定

      如前所述,各國對流動性的監管分成兩種做法,一是法律或監管機構不規定具體的比例要求,由銀行自行決定流動性比例,監管機構則對銀行的流動性風險以及應對政策、措施進行監管;另一種做法是法律或監管機構規定了具體的監管比例要求。

      我國《商業銀行法》對流動性監管采取了后一種做法,《商業銀行法》第39條第3款規定銀行“貸款余額與存款余額的比例不得超過75%”,第4款規定銀行“流動性資產余額與流動性負債余額的比例不得低于25%”。《外資金融機構管理條例》和《實施細則》的規定與商業銀行法相同,但《商業銀行法》沒有對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做出界定。2006年出臺的《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中對銀行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負債做了明確的解釋,并要求外資銀行參照適用。

      在此基礎上,《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建立了更為完善的流動性監管指標體系,在保留原流動性比例的基礎上,增加了核心存款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的規定,要求分本外幣同時計算考核,并對指標含義進行了解釋。但總的看來,該規定仍有待細化,且只要求外資銀行參照適用。

      完善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建議

      (一)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的缺陷

      與巴塞爾委員會制定的流動性監管國際標準和主要發達國家流動性監管具體制度規定相比,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制度存在以下三點不足:

      1.單純考核時點數,容易助長銀行冒險行為。

      現行監管規定一是缺乏反映外資銀行不同時點的流動性指標,現有監管指標仍按月末或旬末余額考核,而未突出具體某一時點流動性考查,而巴林銀行李森正是利用此一監管漏洞逃避監管,在特定考核時點上達標并不等于整個考核期內都達到流動性標準。而且單純考核時點數必然助長被監管者的僥幸心理,引發機會主義行為,對流動性風險管理危害更大。

      2.評價外資銀行負債流動性管理能力的指標過少。

      在法規層面,現有監管指標中流動性相關的僅有流動比率一項,而隨著資產負債管理戰略的出現,銀行的流動性已經不僅僅是資產搭配問題,而且還體現在銀行從市場獲取額外資金的能力上。作為衡量銀行流動性狀況的指標,應成為衡量資產保值變現能力和負債充足與否的綜合指標。盡管《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通過引入核心存款比例和流動性缺口率建立了同時涵蓋資產流動性和負債流動性的更完善的流動性監管指標體系,但只是要求外資銀行參考適用,此處監管剛性相對不足。

      3.監管剛性有余而靈活性不夠。

      單純以比率方法監管流動性的缺點是過于僵化,不夠靈活,具體而言:一是其暗示不同資產負債項目的流動性可以確切決定,而忽略了當市場信心和利率、匯率等市場條件發生變化時特定資產負債流動性可能大幅波動的事實;二是比率監管本身就是一種靜態分析,沒有考慮銀行業務的動態特性。

      因此考查流動性應結合每一銀行的特點,綜合考慮各種影響流動性因素做出公正準確的評價。這也正是美、歐等國以定性指標分析為主的原因。

      (二)入世過渡期后完善我國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的立法建議

      1.督促外資銀行建立完善科學的流動性預測系統,運用先進的流動性管理方法。

      現階段,銀監會應督促各外資銀行建立和完善適合自身特點的流動性監測系統。引導外資銀行研究影響自身流動性的各項因素,并加以量化,設定合理的系數,同時,運用計量經濟學方法,建立科學的預測模型,使流動性預測規范化、系統化、科學化。外資銀行不僅要加強對存款流動性需求的預測,更要注重對資產流動性需求的預測,為流動性的科學管理提供可靠的保障。

      此外,運用狀態處理法,制定外資銀行流動性應急方案。針對銀行自身短期危機、銀行特有的長期危機和整個銀行系統的長期危機三種危機狀況,制定相應的應急措施。在危機狀態下,要保證管理的協調性,并明確責任分工,使相關人員了解在任何一種危機狀態下應采取何種措施。

      2.加快金融市場的發展,通過多種途徑增加流動性供給。

      為完善我國流動性監管制度,除了設計合理的監管體系外,還要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大力發展貨幣市場,為銀行流動性監管創造條件,并準許符合審慎監管條件的外資銀行進入我國貨幣市場。當前我國立法中存在一個嚴重的問題,就是各項法律相互之間缺乏制度設計協調,使設計良好的一部法律,在現實中無法有效實施,違背了立法者初衷。因此,在外資銀行流動性監管方面,我們也要考慮完善相應配套措施,這里主要考慮完善和發展貨幣市場。

      3.進一步完善流動性指標考核體系,構建定性分析與定量考核相結合,以流動性比例監管為主體、銀行期限缺口管理為補充的二元制流動性監管體系。

      (1)在我國同母國簽訂的雙邊監管合作協議下對外資銀行子行、合資銀行與分行流動性監管責任明確劃分。在母國與東道國簽訂雙邊監管合作協議的前提下,應當考慮外資銀行子行、合資銀行和分行等不同組織形式在法人資格以及監管規則適用時的區別。具體而言,對在我國注冊的外資銀行子行和合資銀行,應當適用我國外資銀行法的有關審慎監管措施規定;而對于外資銀行分行,由于其是外國法人,應由其母國監管當局在并表基礎上實施監管。但考慮到母國監管當局在對銀行流動性實施并表監管的困難,加之母國監管當局認可我國規則是雙方簽訂監管合作協議的前提,故應由我國監管當局即銀監會承擔監管外資獨資銀行、合資銀行以及外國銀行分行流動性的責任,換言之,法定流動性比率對外資銀行的三種組織形式統一適用。

      (2)完善現有流動性監管比例指標。具體措施一是增加對流動性負債的考查,明確規定外資銀行適用《商業銀行風險監管核心指標》的有關規定,正式引入核心負債監管指標,即核心負債與負債總額之比,并要求其不低于60%;二是在考核期限上實行期末余額與月平均、旬平均、周平均余額相結合的考核辦法,預防和減少外資銀行的機會主義行為;三是引入“風險遷徙”概念,既考核外資銀行某一時點上的流動性比率,又關注一個時期以來流動性水平的動態變化,堅持流動性風險水平的絕對量和相對變化兩手抓,兩手硬。

      篇(5)

      2007年美國次貸危機爆發進而引發全球性金融危機,許多銀行由于流動性危機倒閉,讓人們見識到了流動性風險的危害之大。鑒于此,近年來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總結國際金融危機應對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出臺了一系列研究報告和指引文件。我國銀行業監督管理委員會也于去年提出了我國對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的監管要求。

      一、流動性風險產生的原因及后果

      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能夠在特定時間內,以合理的成本籌集相關資金來滿足客戶當前或未來一段時間資金需求的能力。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雖然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從以上定義可以看出,銀行的流動性包括三個關鍵的要素:資金、取得資金的成本以及取得資金的時間。

      流動性風險通常被認為是商業銀行破產的直接原因,但是實質上流動性風險是信用、市場、操作、聲譽及戰略風險長期積聚、惡化的綜合作用結果。如果這些風險沒有得到有效的控制,最終就會以流動性風險的形式爆發出來,進而引發商業銀行的生存危機。更為嚴重的是,個別商業銀行所出現的流動性危機可能導致存款人對同行業金融機構清償能力的擔憂,進而發生連鎖效應引發國家范圍內的行業系統性風險。

      二、流動性風險的評估方法

      商業銀行在經營過程中,一方面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希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貸款和投資中,并傾向于期限長、收益大的資產;另一方面,負債經營的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又要求商業銀行必須持有足夠的流動性資金來應對經營過程中的流動性需要。以避免發生現金流斷裂的風險。因此選擇恰當的流動性風險評估方法,有助于把握和控制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

      1、流動性指標法

      流動性指標法是各國監管當局和商業銀行廣泛使用的方法之一,其做法是首先確定流動性資產的種類并進行估值,然后確定合理的比率或指標并用于評估和監控。以下介紹指標法中常用的指標和比率。

      (1)流動性比例。流動性比例是財務分析中分析流動能力的重要指標,是流動性資產余額與流動性負債余額的比率。衡量的是商業銀行流動性的總體水平。目前我國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的這一比率不應低于25%。

      (2)核心負債依存度。核心負債依存度反應了商業銀行存款業務中資金來源的穩定性,該比率越大,商業銀行的經營越穩健。核心負債依存度是核心負債占總負債的比例。根據銀監會在有關文件中的解釋,核心負債是指那些相對來說比較穩定、對利率變化不敏感的負債,季節變化和經濟環境對其影響較小;總負債是指按照金融企業會計制度編制的資產負債表中負債總計的余額。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的這一比率不應低于應該低于

      (3)流動性缺口率。流動性缺口率是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及其波動性的核心指標之一,為90天內表內外流動性缺口與90天內到期表內外流動性資產的比例。流動性缺口為90天內到期的表內外資產減去90天內到期的表內外負債的差額。銀監會要求商業銀行的這一比率不應低于10%。

      (4)存貸款比例。存貸款比率是貸款總額與核心存款的比率,是一種傳統的衡量商業銀行流動性的指標。該比率越小則表明商業銀行存儲的流動性越高,銀監會對這一指標的監管要求為不得超過75%。

      (5)流動性覆蓋率(LCR)。這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征求意見稿)》中引入的新的流動洼風險監管指標,且將最f邸艮設置為100%。

      LCI=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未來30日的資金凈流出量

      這一指標的計算指定30天為期限,而引入這一監管比率的目的在于強化短期流動性風險狀況的監控,確保單個銀行在監管當局設定的流動性嚴重壓力情景下,能夠將變現無障礙且優質的資產保持在―個合理的水平。

      (6)凈穩資金比率(NSFK)。這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在《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和監測的國際框架(征求意見稿)》中引入的又―新的流動性風險監管指標,最底限也為100%。

      NSFR=可用的穩定資金/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

      這一比率的計算以一年為期限。引入這一比率的目的是促進銀行業機構的資產和業務融資更趨中長期化;根據銀行在一個年度內資產和業務的流動性特征設定可接受的最低穩定資金量。

      除以上介紹的比率之外,還有一些常用的比率,如超額備付金率、現金頭寸指標、核心存款與總資產的比例、貸款總額與總資產的比例、流動資產與總資產的比例、易變負債占總資產的比例以及大額負債依賴度等。

      使用流動性指標法的優點在于簡單實用,可以直觀地理解當前和歷史的流動性狀況。其缺點在于屬于靜態分析,無法描述商業銀行未來面臨的流動性風險狀況。由于不同規模的商業銀行其業務特質及獲取流動性的途徑和能力各不相同,必須綜合多種比率、指標以及相關的內外因素,才可能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和變化趨勢作出評估和判斷。

      2、現金流分析

      通過商業銀行對短期內現金流入和現金流出的預測和分析,可以評估商業銀行短期內的流動性狀況,一般表現為流動性剩余或赤字。當流動性出現“剩余”時,商業銀行必須考慮這種流動性剩余頭寸的機會成本;若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赤字”,則必須考慮這種赤字可能自身運營帶來的風險。根據歷史數據研究,當剩余資金與總資產之比小于3%~5%時,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是―個預警。

      實踐證明,為了合理地預計流動性需求,可以將流動性“剩余”或“赤字”與融資需求在不同時段進行比較,其目的是預測新貸款凈增加值、存款凈流量以及其他資產和負債的凈流量。然后將上述流量預測值加總,再與期初余額相加,獲得未來時段內的流動性頭寸。

      現金流分析有助于真實、準確地反映商業銀行在未來短期內的流動性狀況。但是隨著商業銀行經營規模的擴大和業務的日漸復雜,現金流量的可能性和準確性隨之降低。在實際操作中,現金流分析法和缺口分析法通常―起使用、互為補充。

      3、其他評估方法

      除采用上述的流動性比率法和現金流分析法以外,商業銀行還廣泛利用缺口分析法和久期分析法來深入分析和評估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1)缺口分析法。該法被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認為是評估商業銀行流動性較好的方法。缺口分析法是針對特定時段,計算到期資產和到期負債之間的差額,來判斷商業銀行特定時間內流動性是否充足。

      商業銀行的貸款平均額和核心存款平均額之間的差異構

      成了所謂的融資缺口,如果缺口為正,商業銀行必須動用現金和流動性資產,或者介入貨幣市場進行融資。為了實現贏利目的,商業銀行的短期資產與負債的差額通常為負數,但商業銀行必須確保此項差額得到了有效控制,并有足夠能力在需要時迅速補充資金。

      積極的流動性缺口分析的期限很短,通常為一個月左右的時間。對于活躍在同業拆借市場和易于在短期內籌資的商業銀行來說,可以具有較短的流動性管理時間期限;而活躍在長期資本和負債市場的商業銀行則需要采用較長的期限。

      (2)久期分析。由于利率變化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價值,造成流動性狀況發生變化,因此久期分析經常被用來分析利率變化對商業銀行流動性狀況的影響。

      用DA表示總資產的加權平均久期,DL表示總負債的加權平均久期,v^表示總資產的初始值,vL表示總負債的初始值,R為市場利率,當市場利率變動時,資產和負債的變化可以表示為:

      久期缺口可以用來衡量利率變化對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價值的影響程度,以及對其流動性的作用效果:

      久期缺口=資產加權平均久期一(總負債/總資產)*負債加權平均久期

      當久期缺口為正值時,如果市場利率下降,則資產價值增加的幅度比負債價值增加的幅度大,流動性也隨之加強;反之則相反。

      當久期缺口為負值時,如果市場利率下降,則流動性也隨之減弱;反之則相反。

      當久期缺口為零時,利率變動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沒有影響。

      總之,久期缺口的絕對值越大,利率變化對商業銀行的資產和負債價值影響越大,對其流動性的影響也就越顯著。

      目前最值得推薦的做法是,商業銀行同時采用多種流動性風險評估方法,來綜合評價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狀況。

      三、流動性風險管理技術和方法

      流動性風險管理是識別、計量、監測和控制流動性風險的全過程。從實踐的角度出發,商業銀行進行流動性風險管理的過程見圖1。

      1、資產負債管理

      流動性風險管理屬于資產負債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如果商業銀行的資產負債結構失衡,就會引發流動性危機。因此在銀行確定資產負債額度、結構和期限時需要考慮流動性風險的控制與緩釋。加強資產的流動性和融資來源的穩定性。

      商業銀行資產負債管理應遵循分散性原則和審慎性原則,具體表現為商業銀行要制定具體明確的資產、負債分散化政策,使資金運用及來源結構向多元化發展,提升商業銀行應對危機的能力;應審慎評估信用風險、市場風險、操作風險、聲譽風險等對資產負債業務流動性的影響,從流動性風險的源頭開始密切關注不同風險間的轉化和傳遞。

      (1)資產的變現能力。資產的變現能力衡量的是資產的流動性,具體包括變現需要的時間以及變現的成本。由于目前我國金融市場基礎建設還不健全,商業銀行在對資產變現能力進行評估時就需要綜合考慮市場深度、交易對手信用狀況以及其他因素對資產交易和資產價格產生的影響。要提高資產的變現能力,不僅在于資產本身的性質,還需要考慮金融市場的活躍性和交易主體的信用狀況。資產的變現能力越強,商業銀行的流動性越充足。

      (2)負債的穩定性。商業銀行應關注負債的穩定性,即融資來源的穩定性。提高負債穩定性的方法包括:提高核心負債占總負債的比重,提高流動性來源的穩定性,并減少對市場波動較大的債務依賴;商業銀行應通過優質服務建立與資金提供者的關系,并持續關注大額資金提供者的風險狀況。

      2、現金流量管理

      現金流量管理是識別、計量和監測流動性風險的一種重要工具,商業銀行通過分析現金流量和期限錯配情況,有助于發現融資缺口和防止過度依賴短期流動性供給。

      現金流量管理的核心部分是現金流的預測。現金流的預測主要分為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目的在于評估商業銀行相應的風險承受能力。短期現金流的預測主要服務于頭寸管理,針對1-7天內發生的現金流,商業銀行在這方面的預測比較有經驗,因而預測比較準確。由于現代商業銀行交易的產品日漸復雜,預測長期現金流則較為困難,與此對應的是商業銀行的流動性風險管理。

      對應于現金流預測中的短期預測和長期預測,現金流期限錯配分析可以針對短期,也可以開展中期乃至長期的期限錯配分析,以便及早發現潛在的流動性風險。商業銀行設定現金流期限錯配限額應以其融資能力和風險承受能力為基礎。最好的做法是保證每一期限內的現金流錯配凈額低于對應期限內的現金流限額,現金流限額的計算步驟可參考圖2。

      商業銀行在設定現金流限額時應盡量保守,并通過返回檢驗確定該限額的有效性,同時對所有超限額情況作書面記錄并分析原因,必要時還需要調整現金流預測的方法和模型。銀監會在這方面的監管要求為“現金流限額測算期至少為一個月,鼓勵商業銀行按更長時間段進行測算。”

      3、壓力測試及情景分析

      由于現金流預測不能準確地反映銀行面臨的流動性需求,因此商業銀行需要對其流動性風險進行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進行壓力測試和情景分析的目的在于分析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確定商業銀行抵御危機的最短生存期是多久,與此相應的監管要求為“商業銀行在壓力情況下的最短生存期不得少于一個月”。

      考慮到各類風險與流動性風險的內在關聯性,還需要深入分析假設情景對流動性風險的影響及其反作用,因此商業銀行在設計壓力情景時不僅要充分考慮到單個機構和整個市場,還要結合本身業務特點、復雜程度,使假設條件涵蓋來自于市場、信用、操作、聲譽等多個風險類別的市場波動和經營環境的變化,并充分反映融資流動性風險與市場流動性風險的高度相關性。根據壓力測試的結果,商業銀行應及時調整資產負債結構,包括核心資本金和附屬資本金的比例,持有充足的高質量流動性資產用以緩沖流動性風險,建立行之有效的應急計劃。

      4、應急計劃

      我國金融市場還不夠成熟,貨幣市場和債券市場吸納流動性風險的能力都有待提高,因此商業銀行應該在完善流動性風險評估和預警機制的同時,制定不同情況下的應急計劃。

      應對流動性危機的方法主要包括資產變現和負債融資。資產變現主要是指商業銀行的一級資本和二級資本的變現,其中要加強備付金的管理。負債融資的渠道主要包括向央行借款、銀行間市場拆借和發行金融機構債券。

      商業銀行在制定應急計劃時應充分考慮自身的業務規模、復雜程度、風險水平和組織框架等因素,涵蓋銀行流動性發生臨時性危機、長期性危機和壓力的情景,并預設觸發條件和實施程序。

      四、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的措施

      篇(6)

      一:引言

      資本結構是公司的一個重要問題,對公司的資本成本、收益分配產生廣泛的影響,因此對其的研究也是相當廣泛。但正如Myers在其1984年發表的著名論文《TheCapitalStructurePuzzle》中所指出的:“什么樣的資本結構是合理的,我們還是不知道。”我們之所以不知道最優資本結構,是因為能影響資本結構的因素是特別多的。在這些因素之中資產流動性就是比較重要的一個。最早對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進行研究的是Keynes,之后又有許多相關的研究。通過對二者之間的研究能夠為資本結構的不合理找到部分原因,也能為資本結構的進一步改善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鑒于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自身特點(如擁有大量的非流動資產、自身盈利能力較差等),通過研究其資產流動性與資本結構之間的關系,對優化其資本結構,提高其財務行為的合理性有著更加現實的意義。

      二:文獻回顧

      (一)國外文獻回顧

      Keynes(1930)最早開始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關系的研究,認為公司的融資成本過高或

      者因為市場上的信息不對稱而導致企業發行的債券容易被低估時,管理層會選擇持有更多的現金或高流動性資產。

      Myers&Majluf(1984)運用優序融資理論對公司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的關系進行了解釋,認為現金或高流動性資產只是企業債務的負數,當企業經營狀況良好,有足夠的資源投資于凈現值為正的項目時,管理層會選擇償還到期債務,積累流動資產,因此當企業持有較多的現金和流動資產時,這也就意味著其資產負債率較低。

      Williamson(1988)針對企業資產流動性對公司資本結構的影響指出,由于更具流動性或更有重新調配性的資產抵押功能更強,外部融資成本更低,因此,資產流動性越高,債務融資數量越大,從而提高了公司資產負債率。

      Harris&Raviv(1990)指出,債務提供關于公司盈利能力的信息,投資者就會利用此種信息來觀察公司在不同資產負債率區間的契約支付能力,從而對公司經營政策的變動做出相應的反應,且此時投資者會權衡預期的違約成本和公司經營政策的潛在改善。因此,隨著資產流動性的增加,預期的違約成本降低,投資者越愿意使用債務來獲得公司經營政策的相關信息,進而公司資產負債率越高。

      DeAngelo&Wruck(2001)認為,管理層往往能夠通過變賣公司高流動性的資產來償付暫時的債務利息,這也為其在發生財務危機時贏得更多的時間去實踐公司的經營策略而不受債權人的干預。為了應對這種情況,債權人往往會通過縮短債務契約期限,如要求公司償還所有的主要債務而不僅是利息;或增加償債基金或強制債務條款來避免管理層逃避債務壓力,從而使得公司的資產流動性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企業的資本結構。

      (二)國內文獻回顧

      國內學者對于資本結構與資產流動性的關系問題也進行了相關研究。徐冬和冼國明(2002)考察了破產對公司產品市場行為的效應,發現無形資產較多的公司會進行更多的債務融資。余哲等(2005)從資產結構的角度探討了資產流動性對財務危機重組的影響,建立了一個考慮資產流動性的財務危機重組模型,研究表明債權人會容忍某些程度的投資無效率以避免無謂的資產流動性損失。

      三:研究設計

      (一)研究假設

      結合我國特有制度背景和制造業上市公司特征,考慮到我國資本市場較之于西方發達資本市場的不成熟性以及我國制造業上市公司治理結構的不完善性,現提出研究假設:

      其它條件保持不變時,資產流動性與我國上市公司資產負債率呈負相關

      (二)樣本數據與數據來源

      本文選取了650家上市公司2007~2009年的相關數據作為樣本;本文所有數據均來自CSMAR中國上市公司財務報表數據庫;所用分析工具為Eviews以及Excel電子表格。

      (三)指標選擇與模型構建

      根據資本結構的定義,可以采用資產負債率來代表公司的資本結構,并作為被解釋變量。之前研究衡量資產流動性的指標廣泛使用的是流動比率,速動比率等。但這些指標僅判斷了資產在某個時點上轉換為現金的能力,沒有考慮公司經營管理水平的差異。因此本文引入“動態現金產生速度”這一指標來作為資產流動性的變量,并作為解釋變量,這也是本文較之前研究的創新之處。

      本文研究的是資本結構與公司資產流動性的關系,而資本結構的影響因素還有很多,因此,為了控制其他因素的影響,需要引入控制變量對以上因素進行控制。于是引入盈利能力、公司規模、股權集中度、實際稅率、固定資產比例作為控制變量。具體的指標定義見表1:

      表1

      變量

      指標符號

      指標定義

      資本結構

      zcfzl

      總負債/總資產

      動態現金產生速度

      dtzb

      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總資產/365

      盈利能力

      zcjll

      稅前利潤/總資產

      公司規模

      gsgm

      年末總資產的自然對數

      股權集中度

      qsm

      前十大股東持股比例和

      實際稅率

      sdsl

      所得稅費用/年末總資產

      篇(7)

      中圖分類號:F830.33 文獻標識碼: A文章編號:1003-7217(2011)05-0015-05

      一、引言

      商業銀行是我國金融體系的主體,隨著國有銀行股份制改造順利完成,其他商業銀行改革全面深化,我國銀行業整體實力不斷提升。但是,我國銀行業尚普遍存在公司治理、內部控制、產品創新、風險管理方面的缺陷,相比金融開放后進駐的外資銀行存在一定的差距。隨著利率市場化步伐的加快、外資銀行經營領域的逐步放開,以及以巴塞爾協議Ⅲ為代表的更高的監管標準的實施,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盈利能力和息差空間都將面臨極大的沖擊。為實現我國的金融穩定與安全,迫切需要加強銀行業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研究,通過此類研究發掘提升我國銀行業效率和競爭力的途徑。

      二、文獻綜述

      X-效率最早由Leibenstein (1966,1980)提出,用來描述那些不追求規模或范圍效應的單個公司的技術和配置效率[1]。后由Frei, Harker & Hunter (1997) 正式界定,認為 X -效率是除規模和范圍影響之外的所有技術和配置效率之總和,是關于整合技術、人力資源及其他資產來生產給定產出的管理水平的測度[2]。目前,銀行效率的研究大都以 X -效率為基礎,但因測度方法、指標選擇和樣本期間的差別導致效率水平實測結果的差異。就國內商業銀行效率的實證研究來看,普遍存在樣本期間太短的問題。

      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和系統的,相關研究結論難以整合為一個系統框架。Demirguc-Kunt & Harry Huizinga (1999) 認為銀行規模、稅收與管制以及金融結構等是銀行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3]。Bonin (2005) 認為非利息收入對傳統銀行的 X -效率改善具有積極作用[4]。Ta-Cheng Chang (2006) 認為資本充足率、總貸款占比等是銀行效率的主要影響因素[5]。Sok-Gee Chan (2010) 認為銀行融資所產生的債務對銀行效率產生消極影響,監管的寬松度和資產收益率與銀行效率正相關[6]。國內學者鄭錄軍、曹延求(2005)認為集中型股權結構和公司治理機制是影響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關鍵因素[7]。龐瑞芝、張艷等(2007)認為銀行資產質量、人均營業費用、清償能力和上市是銀行效率的四個主要影響因素[8]。何蛟和傅強等(2010)認為財務重組、引入戰略投資者、上市、完善公司治理對效率的提升有積極作用。已有研究就效率影響因素的提取來看,缺乏系統性考量[9]。本文結合影響銀行效率的結構性因素進行提取,力求有所改善。

      三、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測度

      (一)測度方法與變量選擇

      選擇非參數法中的數據包絡分析法(DEA法)測度商業銀行 X-效率。投入變量包括正式員工人數(X1,其價格為P1)、實物資本(X2,其價格為P2)和可貸資金(X3,其價格為P3)。產出指標包括有效貸款(Y1,剔除掉不良貸款)、利息收入(Y2)、非利息收入(Y3)和凈利潤(Y4)四項。考慮到我國中小商業銀行規模短期內難以達到國有銀行資產規模, DEA模型選擇了投入導向,評價在給定現有產出水平下的投入最小化問題。

      (二)樣本銀行與樣本期間

      選取中國銀行、農業銀行、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交通銀行、上海浦東發展銀行、中信銀行、中國民生銀行、華夏銀行、招商銀行、興業銀行、光大銀行、深圳發展銀行等13家商業銀行作為樣本,所有樣本銀行2009年底資產總額占到了我國銀行業總資產的85%以上。選取2001~2009年的投入產出數據作為樣本數據。數據主要來源于bankscope數據庫以及各銀行年報。

      (三)測度結果

      利用DEAP2.1軟件求解銀行的 X -效率,并對效率值依照銀行的資產規模加權平均,參見表1。

      財經理論與實踐(雙月刊)2011年第5期2011年第5期(總第173期)謝朝華,卿 楊: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研究:2001~2009年

      圖1 樣本銀行國有均值、股份制均值與總體均值折線圖

      我們發現:我國商業銀行 X -效率整體上呈曲折上升趨勢,從2001年的0.749到2009年的0.875,樣本期間銀行 X -效率值提高了12.6%。其中股份制商業銀行 X -效率逐年穩步上升,2009年達到0.94的高效率水平。國有商業銀行 X -效率波動較大,2003年和2007年效率值較之前一年下降明顯。股份制銀行 X -效率2001年和2002年低于國有商業銀行,2003年以后顯著高于國有商業銀行。

      四、我國商業銀行 X -效率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

      (一)因素選擇

      銀行效率的影響因素是多方面、多層次和系統的,綜合國內外銀行效率影響因素研究成果以及我國商業銀行的自身經營特點,系統提列出六個效率的影響因素:

      1.產權因素-流通股占比。產權結構是公司治理的基礎,通過決策程序和激勵約束影響銀行的績效。隨著國有銀行股改成功,前后產權結構上的差異對銀行效率的影響值得探查。本文選用流通股占銀行總股份比重來考察產權結構對銀行效率影響,用 CSR表示。

      2.治理因素-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股權集中條件下大股東對自身利益的關心能促使其更加關心銀行的經營業績,注重管理,盡可能減少浪費,優化資源配置,從而提高銀行的效率。同時股東之間的制衡與協調能有效避免道德風險的發生。但是股權的高度集中,勢必減少小股東的話語權和民主決策中的權重,影響決策的代表性。本文通過第一大股東持股份額在銀行總股份中所占比重來測度公司治理對銀行效率的影響,用OCR表示。

      3.資產因素-不良貸款率。商業銀行資產質量反映銀行對信貸資金的利用有效程度及抗風險性。諸多研究顯示高額不良貸款導致銀行面臨巨大經營風險,使得銀行的有效產出減少,貸款收益降低,進而影響銀行效率。本文選取不良貸款率來考察資產質量對我國銀行業效率的影響程度,用BLR表示。

      4.創新因素-非利息收入比。伴隨著新技術應用的擴大和新型低成本金融服務業務的開展,銀行的創新能力有助于銀行降低邊際成本和平均成本,但是對銀行效率直接影響程度未知。本文選取非利息收入比重來體現銀行創新程度,考察創新能力對銀行效率的影響。該比重越大,說明銀行對傳統業務依賴性越弱,表外業務開發能力越強,因而金融創新性越強,用NIR表示。

      5.配置因素-流動資產占比。資產配置是銀行對其持有的資產負債的種類、數量和結構等進行組合管理的成果,體現出銀行成本控制、產出優化和整體流動性的把握能力,理應是影響銀行效率變化的一類重要因素。一種觀點認為,銀行的流動資產配置越高,盈利性相對越弱,最終導致銀行效率也就越低。而另一種觀點認為,銀行的資產流動能力強弱反映了銀行對資源配置的能力,銀行資產流動性越強,說明銀行實施積極的流動性管理方略就越有效,資產配置質量高,經營效率自然也就高。本文選取銀行流動資產/(銀行存款+借入資金)來測度銀行的流動資產配置對效率的影響,用LAR表示。

      6.管制因素-凈利差。利率管制是我國商業銀行管制的主要形式。我國商業銀行的存貸利差收入占到全部營業收入的80%左右,是銀行收入的最重要來源。因此,我國銀行業的利率管制直接影響到商業銀行的盈利能力及效率。樣本期間,我國實現了利率的浮動管制,貨幣當局有管理的或有限制的浮動利率體制對商業銀行效率影響幾何值得探討。凈利差用 NIM表示。

      (二)數據處理與模型建立

      以我國商業銀行的X-效率作為被解釋變量,以銀行流通股占比(CSR)、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OCR)、不良貸款率(BLR)、非利息收入比(NIR)、流動資產占比(LAR)和凈利差(NIM)作為解釋變量,采用多元線性回歸模型,分析各種因素對X-效率的影響。為了消除同一年份中樣本銀行因資產規模的差異對實證結果產生的誤差,本文將各變量依照銀行各年份資產規模加權平均,處理后各變量數據見表2。

      首先對每個變量序列進行單位根檢驗。檢驗結果如表3所示,在10 % 的顯著性水平下,CE、CSR、OCR、BLR、NIR、LAR和NIM都是1階單整序列。

      從回歸結果可知樣本決定系數和調整后的樣本決定系數都較高,分別為0.9864和0.9470,F統計量也較大,為24.8076,說明該模型對數據的擬合度和整體顯著程度都比較高,能充分解釋銀行X-效率變化。DW檢驗值為2.12,說明殘差序列無自相關關系。CSR、OCR、NIR、BLR、LAR和NIM六個變量都通過了10 % 的顯著性檢驗。

      模型的協整關系檢驗結果如表5所示,方程中的殘差序列在1 % 的置信水平下不存在單位根,即殘差序列是平穩的,說明模型非偽回歸,銀行的X-效率與CSR、OCR、BLR、NIR、LAR和NIM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三)實證結論

      樣本期間,我國商業銀行的流通股占比、非利息收入比和流動資產比正向影響其X-效率,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不良貸款率和凈利差負向影響其X-效率。依照這些影響因素對銀行X-效率的影響程度從高到低依次為:非利息收入比、流動資產占比、凈利差、流通股占比、不良貸款率、第一大股東持股占比。

      五、提升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建議

      1.引入戰略投資者,深化治理機制改革。

      國有銀行和其他股份制銀行雖然通過股份制改造,建立了現代企業制度,但從股權結構來看,其治理未能有根本性改觀。原因在于股東中沒有對大股東構成競爭性威脅的機構投資者,引入戰略投資者是改變現狀的最有效途徑。在有戰略投資者參與治理的情況下,通過其他相關治理制度和機制的建設就可以改善銀行的治理。

      2.有效處置不良資產,加強信貸風險管理。

      對于已有的不良資產要加強清收和剝離,但加強信貸風險管理,防范不良資產的產生才是提高商業銀行資產質量最根本的途徑。商業銀行的信貸風險管理不是沒有規范和系統的文件和制度,而是沒有有效的實施和監督機制。員工尋租和技術缺失是不良資產產生的主要原因,提升員工(含高管人員)的職業道德和職業技能水準和加強組織層面的激勵約束機制建設就可以提升信貸資產的質量,戰略投資者和真正的獨立董事是約束機制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3.加強資產組合管理,控制流動性資產和貸款結構。

      商業銀行的資產結構應該是一個有效的資產組合,應該依據各種資產的風險和收益特征的變化作出動態的調整,以實現該組合的收益最大化和風險最小化。流動性資產與銀行正相關就說明貸款的總體規模已經過大,流動性資產的規模過小,貸款的邊際收益要小于流動性資產的邊際收益。也說明商業銀行資產組合管理的能力亟需提高,存在資產管理的“息差依賴”和“貸款慣性”,而利率市場化和競爭的加劇必將打破這種依賴和慣性。資產組合的有效邊界就是流動性資產和貸款的結構空間,不能突破,而流動性資產創新和結構比率的把握需要高水平的金融技術人才。

      4.力促創新,發掘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潛力。

      商業銀行的資產包括信貸資產、流動性資產、固定資產以及無形資產。信貸資產以外資產帶來的收入即為非息差收入。我國目前主要是中間業務收入,其實質是固定資產與無形資產帶來的收入,也就是銀行的網絡和信譽帶來的收入。這種收入必須通過某種中間業務來實現,通過不斷增加的中間業務種類來實現。中間業務種類越多、業務量越大,銀行固定資產和無形資產的價值利用就越充分,銀行與客戶的聯系渠道就越多、關系就越密切,銀行的生存空間就越大。但要注意員工的負荷極限和利益分享。

      參考文獻:

      [1] Leibenstein, H.Allocative efficiency versus X -efficiency[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96,56:392-415.

      [2]Frances. X., Patrick T. Harker, and Larry W. Hunter. Inside the black box: what makes a bank efficient? conference paper[J]. Wharton Financial Institutions Center, May 8-10, 1997.

      [3]Asli DemirgüB-nt and Harry Huizinga.Determinants of commercial bank interest margins and profitability: some international evidence[J].World Bank Economic Review,1999,(13):379-408.

      [4]Bonin, P.Privatization matters: bank efficiency in transition countries[J].Journal of Banking and Finance, 2005,(29):2155-2178.

      [5]Ta-heng Chang.Affecting factors on risk-djusted efficiency in taiwan's banking industry[J]Contemporary Economic Policy,2006,( 24):634-648.

      [6]Sok-ee Chan and Mohd Zaini Abd Karim.Bank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and equity capital: evidence from developing countries[J].American Journal of Finance and Accounting, 2010,(2):181-195.

      [7]鄭錄軍,曹廷求.我國商業銀行效率及其影響因素的實證分析[J].金融研究,2005,(1):91-101.

      [8]龐瑞芝,張艷,薛偉.中國上市銀行經營效率的影響因素基于Tobit回歸模型的二階段分析[J].金融論壇,2007,(10):29-35.

      [9]何蛟,傅強,潘璐.股權結構改革對我國商業銀行效率的影響[J].財經科學,2010,(7):39-46.

      [10]周四軍,馮岑.中國商業銀行效率生成機制模型與實證[J].財經理論與實踐,2010,(3):19-23.

      [11]武治國,朱貴云.商業銀行2001-2006年面版數據[J].稅務與經濟,2008,(3):15-20.

      [12]謝朝華,陳學彬.論銀行效率的結構性基礎[J],金融研究,2005,(3):17-27.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X -Efficiency and Influential Factors of China's Commercial Banks:2001~2009

      XIE Chao-hua,QING Yang

      篇(8)

      一、近五年來流動性變動分析

      從超額存款準備金率角度分析超額存款準備金率是實際存款準備金率減去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后的比率。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09-2013年超額準 備 金 率 變 動 趨勢如下: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從圖1超額準備金率趨勢圖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呈波浪式下降態勢。

      從流動性比例角度分析流動性比例指標是在側重資產管理方針下,商業銀行衡量流動性風險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

      流動性比例反映了流動性資產與流動性負債的匹配程度,監管部門對該比例的要求為不低于25%。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09-2013年流動性比例變動趨勢如下:

      從圖2流動性比例趨勢圖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呈先大幅下降后趨于平穩態勢。2009年至2010年上半年,流動性比率在75%以上的高位運行,自2010年12月末下降至53.62%后, 2012年6月末流動性比例達到40.50%的最低值,此后小幅回升。從流動性比例發展趨勢來看,2009至2013年五年期間,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流動性比例總體較高,遠遠高于“不低于25%”的監管比例要求,表明這一時期,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流動性較為充足。但是不斷下降的流動性比例,表明流動性有趨緊態勢,一定程度上也表明流動性風險有增大的可能。

      從存貸比角度分析存貸比是評判流動性的傳統指標,通常而言,該比率越高,表示機構的流動性愈差。監管當局對該比例上限有嚴格規定,即不能超過75%.

      從圖3存貸比趨勢圖可以看出,2009年-2013年近五年來,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貸比呈逐年下降趨勢,各期存貸比均在監管部門規定的75%以下,至2013年末存貸比跌至近5年來的最低點60.95%。這表明從存貸比角度分析,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流動性整體充足,且流動性狀況逐年好轉。

      從存款結構比率角度分析存款結構比率用來衡量商業銀行融資基礎的穩定性。通常而言,該比率越低,表明機構的流動性越強

      從圖4存款結構比率趨勢圖可以看出,2009-2013年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存款結構比呈兩頭高,中間低的發展趨勢。2009、2010年存款結構比率較高,保持在58%-70%左右,2011年6月末,12月末,2012年6月末三期下降至23%左右,2012年12月末又上升至70%左右。存款結構比的這一變動趨勢主要與五年來的經濟形勢與貨幣政策有很大關系。

      二、流動性變遷中的特征分析

      流動性整體充足。上述6個指標近五年來的分析顯示,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流動性整體充足。6個指標具體分析如下:超額準備金率平均3.56%,高于人民銀行基層央行規定的1%-2%;流動性比例平均58%,高于監管部門不低于25%規定比例23個百分點;存貸比平均66%,低于監管部門不高于75%規定比例9個百分點;中長期貸款比平均200%,高于監管部門不高于120%規定比例80個百分點;存款構成比平均52%;貸款總額與總資產比60%,6個指標除中長期貸款比例遠高于監管部門規定外,其余5個指標均符合監管比例和行業標準。

      流動性與經濟周期及貨幣政策存在較強的相關性。2009年6月份以來,為了防止我國經濟經濟增長由偏快轉向過熱,防止價格出結構性上漲演變為明顯的通貨膨脹,貨幣政策由此前的穩健轉為“適度從緊”再到“從緊”。(2009年6月13日國務院會議要求貨幣政策轉為“穩中適度從緊,12月5日,中央經濟會議要求實行“從緊”的貨幣政策”)。2010年7月以來,面對國際金融危機日趨嚴峻的形勢,國內嚴重自然災害的影響,為保證經濟不下滑,國務院決定實行適度寬松的貨幣政策。從2012年開始,貨幣政策的總基調雖然沒有發生變化,但強調調控的針對性和靈活性,這一點從2012年前三次存款準備金率上調可以看出。(2012年-2013年,人總行12次上調金融機構存款準備金,前3次僅大型金融機構上調,中小金融機構不上調)從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2009-2013年流動性評估的各個指標來看,在經濟形勢及貨幣政策發生重大變化時,流動性指標均出現不同程度的波動,表現出較強的相關性。以流動性比例為例,2009年在高位運行,2010年開始下降,下降幅度達30%,2012年開始小幅回升。

      部分指標異常,存在流動性風險隱患中長期貸款比例主要衡量機構中長期資產負債結構的匹配程度,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機構貸款資產的流動性。近五年來,某市農村合作金融機構中長期貸款比例一直居高不下,表明其中長期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問題嚴重,潛在風險隱患較大。

      三、化解流動性風險的對策建議

      增強金融市場參與能力。積極參與市場交易不僅能提高資金運用能力,提高收益水平,更重要的是增加了資金來源渠道和市場感知能力。一是積極參與銀行間市場、場外市場和通過省聯社資金調劑中心等渠道,提高市場化融資能力。二是增加交易的頻率,在實踐中增強市場知名度,提高市場信譽,提升操作水平。三是與大中型銀行建立穩定但并非固定的聯系,提高特殊情況下資金獲得能力。

      篇(9)

      中圖分類號: F832.5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6720539(2014)01005508

      一、引言

      商業銀行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的增加以及在債務到期時履約的能力。巴塞爾委員會(2012)的《有效銀行監管的核心原則》指出,流動性風險是指銀行無力為負債的減少或資產的增加提供融資的可能性。即當銀行流動性不足時,它無法以合理的成本迅速增加負債或變現資產獲得足夠的資金,從而引發流動性支付危機和擠兌情況發生。流動性風險是商業銀行經營與管理過程中最基本的風險種類,因其具有不確定性強、沖擊破壞力大的特點,被稱為“商業銀行最致命的風險”。

      巴塞爾新資本協議重點關注銀行的三種風險: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從表面上看,其中并沒有單獨討論流動性風險,似乎它并不重要。但實際上,流動性風險是銀行所有風險的最終表現形式,信用風險、市場風險和操作風險都可能轉化為流動性風險。流動性風險在全面風險管理中具有其他風險所沒有的特殊地位,也是金融危機后巴塞爾委員會重點的修訂目標之一。正如2000年巴塞爾委員會在《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的穩健做法》中強調指出的,“流動性管理是銀行所進行的最重要活動之一,良好的流動性管理可以降低發生嚴重問題的概率”。

      隨著金融全球化的深入、新技術手段的運用和金融市場的快速發展,銀行的融資渠道、業務模式、經營范圍、產品復雜性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這在很大程度上改變了流動性風險的性質,進而給銀行業的管理和監管都提出了新的挑戰。

      通常來說,流動性一般包括三個方面,即資產的流動性、市場的流動性和機構的流動性三個層面。資產的流動性是指資產迅速變現用于即時償付債務且不發生損失的能力;市場的流動性是指投資者在市場上能夠迅速以低成本交易金融資產的能力;機構的流動性是指金融機構能夠保證正常支付的能力。具體到銀行的流動性包含兩個方面:一是資產的流動性,二是負債的流動性。資產的流動性是指銀行資產在不發生損失的情況下迅速變現、進行支付的能力;負債的流動性是指銀行以較低的成本適時獲得所需資金的能力[1]。

      流動性風險是指商業銀行雖然有清償能力,但無法及時獲得充足資金或無法以合理成本及時獲得充足資金以應對資產增長或支付到期債務的風險。白欽先認為,金融的核心功能是資源配置功能,主要通過金融體系的運作進行儲蓄動員和項目選擇,從而達到資源配置的目的[2]。這從本質上決定了銀行作為單個機構易遭受流動性風險,單一機構的流動性不足會對整個系統產生負面影響。

      現任巴塞爾委員會主席Nout Wellink指出,資本是銀行系統穩健運行的必要充分條件,但與資本監管同等重要的還包括流動性監管[3]。

      各國監管當局和國際監管組織,尤其是巴塞爾銀行監管委員會始終關注流動性問題。巴塞爾委員會于1997年9月《有效銀行監管核心原則》,初步規范流動性管理。1999年10月的《核心原則評價辦法》,對流動性管理提出更富操作性和便于執行、檢查和評估的具體標準。2000年2月頒布的《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的穩健做法》,從建立流動性風險管理框架、度量和監測凈融資需求、管理市場準入、應急計劃、外匯流動性管理、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內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及監管者的作用8個方面對流動性監管作了進一步規定,從操作層面更全面、準確、深刻地闡釋了對銀行機構流動性管理和監管的目的、方法和操作規范。

      與資本一樣,充足的流動性是金融穩定的重要前提和必要條件之一。本輪危機再次提出流動性對金融市場和銀行體系的重要性,市場快速逆轉證實了流動性可能迅速蒸發,且流動性萎縮長期持續。近年來,隨著金融市場發展,金融資產的可交易性上升,金融機構負債來源更加多元化,歐美大型金融機構主要通過發行批發性債務工具獲取流動性,核心負債比例下降,銀行流動性管理更加依賴于整個金融市場的運作效率和流動性。雖然這有助于提高金融機構流動性管理的靈活性和效率,但卻導致銀行資產負債期限結構錯配更加嚴重,并增強了不同市場和不同機構間流動性風險的傳染性。在金融市場面臨壓力條件下,資產流動性下降和融資流動性收縮相互強化,容易誘發金融體系流動性危機。這是這次國際金融危機中金融市場流動性過剩迅速逆轉的主要原因,也進一步放大了金融危機的負面效應。

      為此,G20和金融穩定理事會敦促巴塞爾委員會、有關國際組織以及各國監管當局加強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2008年2月和9月,巴塞爾委員會先后《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的挑戰》、《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穩健監管原則》,其流動性管理要點包括:董事會和高管層監督;制訂流動性風險政策和風險容忍;運用全面現金流預測、限額控制和流動性情景壓力測試等流動性風險管理措施;制訂穩健的應急融資方案;維持足夠的高質量流動性資產以應對流動性應急需求。流動性監管要點則包括要求監管當局評估銀行的流動性風險敞口及其管理框架,及時采取措施解決銀行風險管理缺陷或敞口過度問題以保護存款人利益,增進金融體系總體穩定。

      二戰后的歷次金融危機不斷強化一個道理,即銀行危機或者金融危機越來越多地表現為多種風險同時爆發,各種風險交織在一起相互影響。特別是2007年爆發的美國金融危機以及后來引發的全球流動性危機,各家金融機構群體性尋求補充流動性,更加深刻地暴露出全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實踐及各國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監管制度中的弊端,也再次警示了穩健的流動性風險管理及其監管,對于維持銀行的持續經營與整個金融體系安全與穩定的重要性。從某種意義上講,此次全球性金融危機實際上可以稱為流動性風險管理失效的危機。

      二、主要監管當局和國際監管組織改進流動性監管的實踐

      各國銀行業的流動性監管制度雖各有不同,但都是建立在支持和保護其金融體系的安全和穩健的基礎之上,基本都圍繞流動性政策、壓力測試與意外事件分析、應急資金計劃(CFPs)、設置限額、報告要求、公開披露六個方面展開,這也逐漸成為各國流動性監管現狀的分析框架。

      雖然各個國家也都制定了各自的流動性風險管理方式和監管指標,但監管廣度和深度卻呈現了較大差異,而且在金融危機爆發之前全球并不存在一個統一協調的流動性監管標準。大多數國家都采用了定量的監管指標,比如流動性比率、期限缺口比例等來衡量銀行的流動性。少數國家通過壓力測試、建立預警機制來加強流動性風險管理,但測試條件大多只是基于銀行自身出現流動性壓力的情形,很少將整個市場范圍內出現的流動性危機考慮在內。各國的流動性監管政策還停留在寬泛的層面,對于金融創新和金融市場發展帶來的深刻變化沒能及時地采用監管應對,缺乏有效的監管框架來應對產品和業務的流動性風險,導致業務層面的激勵與整體銀行的風險承受能力不一致。此外,壓力測試運用不夠充分,沒有考慮極端壓力情境下的應急措施和救助計劃。這些缺陷都在此次金融危機中暴露,并帶來慘痛教訓。

      2009年9月3日,美國財政部公布國際資本監管和流動性監管改革核心原則,力圖為保護單個銀行機構安全穩健和全球經濟金融體系穩定提供指引[4]。2009年9月11日,澳大利亞審慎監管局公布加強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管理力度的提案,將提高流動性要求使其與2008年9月公布的巴賽爾委員會建議相符[5]。2009年10月,英國金融服務局(FSA)正式關于加強流動性監管的政策,在以下五個方面提出了更為嚴格細致的要求:嚴格的流動資產定義、流動性風險管理與控制、差別化流動性監管、流動性緩沖、跨境流動性監管以及流動性風險報告(1)。2009年10月,中國銀監會《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從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目的、管理體系的建立、管理的方法和技術、監督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確和規范。2009年11月,國際清算銀行貨幣與經濟部公布一份流動性危機的研究報告,指出流動性危機是市場流動性和資金流動性突然和長期蒸發,從而嚴重影響金融體系和實體經濟穩定的現象。

      鑒于此前尚未形成全球統一的流動性標準,巴塞爾委員會經過積極研究,決定引入全球一致的流動性標準建立流動性框架,強化監管目標,進一步提升國際活躍銀行應對流動性壓力的韌性,提高流動性風險監管的國際協調,巴塞爾委員會于2009年12月17日,提出《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及監測國際框架》(征求意見稿),這也是對G20呼吁“巴塞爾委員會和各國監管機構應于2010年前制訂形成促進金融機構包括跨國金融機構流動性緩沖的框架”的積極響應。

      2010年12月16日,巴塞爾委員會公布《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及監測國際框架》,提出了流動性覆蓋比率和凈穩定資金比率兩大流動性標準以及一整套的流動性風險監測工具,并對實施新流動性標準進行了過渡期安排。

      三、流動性監管國際框架的主要內容

      《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及監測國際框架》是對巴塞爾委員會2008年9月《流動性風險管理和穩健監管原則》的補充,設立最低要求,并促進全球公平競爭。根據巴塞爾協議,此套全球流動性最低標準適用于國際活躍銀行,各國監管機構可自由裁量決定采取比最低流動性標準更高的標準。其主要內容包括:①建立兩個流動性的最低標準,兩項標準相互補足:一是30天的流動性覆蓋率,旨在提高銀行在短期內應對流動性“中斷”問題的能力;二是長期結構性比率,即所謂的凈穩定資金比例,旨在解決流動性錯配問題,鼓勵銀行使用穩定資本來源為其業務提供資金支持。②設定一套流動性監測指標體系,包括合同期限錯配、資金集中度、可自由支配資產的可得性以及金融市場相關監測工具四個方面指標,幫助監管當局識別和分析單個銀行和整個銀行體系流動性的風險趨勢。③確定標準與指標的應用,包括應用范圍、計量與報告頻率、幣種、信息披露四個方面。

      (一)流動性風險監管標準

      1.流動性覆蓋率(Liquidity Coverage Ratio, LCR)

      流動性覆蓋率,即高質量流動性資產余額/未來30天現金凈流出量,不得低于100%。

      設置該指標是確保銀行擁有足夠的至少能在30天內及時變現、滿足流動性需要的高質量資產,可在監管機構確定的緊急短期壓力情景中用于抵消凈資金流出,目的是提高短期應對流動性中斷的彈性。指標參數包括緊急狀態下高質量流動資產存量的價值和監管人員根據實際情況設置參數計算得出的現金凈流出量。該比率將有助于全球性銀行擁有充分的、高質量流動性資產得以經受監管當局指定的壓力條件融資場景的沖擊。

      特定壓力情景應全面反映銀行機構層面和系統性層面遭遇全球金融危機的實際情景,具體包括:銀行機構外部信用評級顯著下調;存款部分流失;未擔保批發融資損失;擔保融資扣減率出現重大提高;衍生品擔保、合約性及非合約性表外敞口,包括信貸承諾和流動性措施兌取量出現重大提高。同時,銀行應提供應急(合約或非合約)負債清單及其觸發條件。

      (1)高質量流動性資產(high quality liquid assets)。是指易轉換為現金且無轉換損失或轉換損失較少的流動性資產,具備以下特點:信用風險和市場風險較低;價值易確定且得到公認;與風險資產相關性較低;在發達、公認的交易市場上市,該市場活躍龐大,有充分的做市商,市場集中度低且交易便捷。高質量流動性資產包括:現金,央行儲備,符合風險權重為零、市場回購率較高、未通過銀行或其他金融實體發行等標準的債券及央行、BIS、IMF等有價證券;政府或央行發行債券。

      (2)現金凈流出量(Net cash outflows)。是指預期30天內累計現金流出量減去累計現金流入量后的金額,包括:①儲蓄存款預期支取。儲蓄存款一般分“穩定”和“欠穩定”兩種,穩定存款(Stable deposits)的預期支取系數建議設置為7.5%以上,欠穩定存款(Less stable deposits)的預計支取系數建議設置為15%以上。②無擔保大額融資債務的預期償還。其中小型商業客戶預期償還系數參照儲蓄存款分類設置為7.5%、15%或更高;政府、央行及有關公共實體預期償還系數為25%;非金融企業客戶預期償還系數為75%;其他法人實體客戶預期償還系數為100%。③有擔保融資債務的預期償還。政府、BIS、IMF等機構債務預期償還系數為0,其他機構債務預期償還系數為100%。④其他補充債務應付款項的預期支付。根據實際情況設置不同的支付系數。

      (3)現金凈流入量(Net cash inflows)。包括預期儲蓄存款流入、大額融資流入、逆回購協議和擔保融資、信貸額度及其他現金流入,其系數設置需根據實際情況審慎設置。

      2.凈穩定資金比例(Net Stable Funding Ratio)

      凈穩定資金比例即為穩定資金/所需穩定資金,其值要求大于100%。凈穩定資金比例是銀行機構長期穩定資金渠道,相對于所融資資產的流動性狀況和因表外承諾義務引發的潛在流動性應急融資需求的比率,反映銀行機構在中長期(1年)內可用穩定資金能否覆蓋辦理資產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該比例要求根據流動性風險要素對資產和表外流動性敞口配置的最低資金量在一年的時間計劃期內保持穩定,以支持期間的頭寸調度、表內外風險和證券投資等資產業務活動,促進銀行長期結構性融資。與流動性覆蓋率相比,凈穩定資金比例更關注中長期,鼓勵銀行減少資產負債的期限錯配,多用穩定資金來源支持資產業務。

      (1)可用穩定資金(Available stable funding),包括資本金、到期日一年以上的優先股、一年后到期的負債、部分“穩定”的無限期存款和期限小于一年但有望延長的定期存款。銀行穩定資金的折扣百分比系數由監管當局設置,為體現精細化原則,目前設置五檔系數(100%、85%、70%、50%、0%,見表1)。設定不同系數主要考慮以下因素:存款是否加入存款保險體系,銀行是否與長款客戶有穩定的業務聯系如貸款、結算等,存款屬于批發還是零售等。

      (2)所需穩定資金(Required Stable Funding),具體分為資產類業務所需穩定資金和表外風險業務所需穩定資金兩種,資產類別摘要及權重/資產負債表外類別組成和相關權重(見表2)。

      (二)流動性風險監測指標體系

      目前各國監管當局主要運用定量措施監測銀行流動性風險狀況。巴塞爾委員會2009年初調查發現,各國相關監測措施和理念多達25種,如合同現金流和銀行預測現金流、不同時間計劃期的期限缺口、對特定資產負債表狀況的流動性關系的細化評估、運用市場數據監測銀行潛在的流動性風險等。為促進監管協調,巴塞爾委員會統一制定了系列監測措施,要求監管當局遵照執行,但未來將特別在日間流動性風險監測措施等方面繼續改善。

      1.合同期限錯配(Contractual maturity mismatch)

      設定最基本、最簡單的要素作為基線情形,要求銀行定期開展合同到期錯配評估,便于比較掌握銀行流動性需求和風險狀況。該指標主要是衡量銀行因合同期限不匹配而需要進行期限轉換的程度,為銀行高管和風險管理人員確定如何彌補因此引發的現金流量緊缺――即可能的頭寸缺口提供參考。指標計算應遵循以下原則:合同現金流出應按最早期限計算預期流出,但合同現金流入應按最晚期限計算預期流入的原則。

      2.資金集中度(Concentration of funding)

      對這一要素的流動性風險的監控,主要是反映銀行資產項目的大額敞口,以此確定大額資金來源的集中度,幫助銀行拓寬資金來源,防止資金來源過于單一或過于集中的風險,便于監管機構評估一項或多項融資渠道封閉的情況下產生資金流動性風險的可能。該指標主要從三方面進行監測:每一主要對手方提供資金與銀行資產負債表總額之比;每一主要產品或工具資金與銀行資產負債表總額之比;每一主要貨幣的資產負債數額列表。其中的“主要”對手方、產品和貨幣是按照資金來源超過銀行資產負債總額1%來界定的。上述指標應按1個月、1個月~3個月、3個月~6個月、6個月~12個月及12個月以上的時間段分別報告。

      3.可自由支配資產(Available unencumbered assets)

      可自由支配資產,是指銀行可以作為擔保品從二級市場或央行獲得擔保融資的可自由支配資產。該指標主要用于銀行(和監管機構)更好地掌握銀行額外籌集擔保融資、改善銀行流動性的能力,并考慮壓力情況下此項籌資能力可能出現萎縮的情況。

      4.市場相關監測工具(Market-related monitoring tools)

      為獲得潛在流動性困難的即時信息,巴塞爾委員會建議通過市場基礎數據補充上述監測措施。主要包括監測市場信息,如股票價格、債券市場、外匯市場、商品市場、有關特定產品指數和部分證券化產品等資產價格和流動性數據,主要分析對金融部門和特定銀行的潛在影響;金融行業信息,如股票和債券市場信息,以反映整個金融業或特定范圍金融市場走勢向好或出現困難;機構層面具體信息,如信用違約掉期息差、股價息差、貨幣市場交易價格、不同期限資金價格和周轉情況、銀行債券收益率及價格、二級市場次級債券等數據,以監測市場對具體機構的信心或確定具體機構在不同批發融資市場進行自我融資的能力和風險狀況,作為監測銀行潛在流動性困難的早期預警指標。

      (三)監管標準及監測指標的實施

      1.計量和報告頻率

      各商業銀行從2012年1月1日起報告流動性比率的基礎數據,每月都計算并報告流動性覆蓋率。凈穩定資金比率的計算和報告頻度至少為每季度一次。巴塞爾委員會在報告期末和數據可用期之間設了為期兩周的時間限制。2012年1月開始,向監管部門報告流動性比率及其基本構成。2015年1月1日流動性覆蓋率將作為一項具有約束力的規定引入,而凈穩定資金比率將在2018年1月1日成為最低標準。

      2.實施范圍

      適用所有的國際活躍銀行在并表基礎上實施,但可適用國際活躍銀行子機構類別和其他銀行,以確保實施一致并促進國內銀行和跨境銀行之間的公平競爭環境。在法律實體層面應用時,附屬機構應與不相關第三方金融機構同等處理。

      3.幣種

      應在并表基礎上實施并以普通貨幣報告,但應考慮每一主要幣種的流動性需求,LCR指標也已說明流動性資產貨幣池的構成應符合銀行運行需求,即便針對正常時期極易自由轉換的幣種,銀行或監管機構也不應認為壓力狀況下能夠實現轉換。

      4.公共披露

      監管措施和標準應保持透明,向公共進行披露,披露要素和披露細化程度上與資本頭寸披露要求類似,信息披露事項包括參數的價值和具體水平、參數具體組成要素的規模及其構成、以及參數背后的驅動因素,同時也應在量化數據的基礎上提供定量信息加以補充。

      (四)對流動性監管標準的定量影響評估

      巴塞爾委員會公布《流動性風險計量、標準及監測國際框架》后,也有業界人士認為某些指標設計存在缺陷。主要表現在:一是流動性指標的設計在某些方面混淆了流動性風險產生的因果關系。對于償債能力強、資本充足的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完全應由銀行自己來把握。二是LCR指標忽視了政府債券的風險。龐大的政府赤字可能帶來政府債券風險,而一些國家的債券本身面臨較大風險,這些風險可能難以被評級機構發現,在這種情況下,“一刀切”的監管要求可能加劇流動性風險。三是NSFR是一項很弱的指標,因為在危機期間金融機構和監管者很難用模型做出哪些投資者行為是“穩定”或“不穩定”的判斷。四是要求金融機構持有更多“流動性”資產,可能導致金融機構轉向其他高風險領域。

      巴塞爾委員會對2009年12月提出的流動性監管標準展開定量影響評估,并于2010年12月17日公布評估結果。23個成員國的263家銀行參與定量影響評估,包括94家一類銀行(即一級資本超過30億歐元的綜合性國際活躍銀行)和169家二類銀行(即除一類銀行之外的銀行)。對流動性標準影響的評估,假定2009年底流動性風險狀況或資金結構未作變化。測算發現,一類銀行、二類銀行的平均流動性覆蓋率分別為83%和98%,凈穩定資金比率分別為93%和103%。根據要求,銀行應在2015年前達到流動性覆蓋率要求,2018年前達到凈穩定資金比率要求。目前未達到兩項流動性監管指標100%的銀行,可通過延長融資期限或對壓力時期流動性風險的應對能力較為脆弱的經營模式進行調整等方式予以改善。巴塞爾委員會特別提示,兩項流動性監管指標的未達標情況不能簡單累計計算,其原因是提高其中一項指標比例可能導致另一項指標狀況的進一步惡化。

      四、對我國的啟示

      在此次全球金融危機中,中國銀行業雖未做到獨善其身,但做到了獨樹一幟。這也證明國內銀行體系堅持傳統業務模式的價值。長期以來,中國銀監會使用一些基本的、簡單的指標監控商業銀行的流動性,包括存貸比、核心負債比例、流動性比例、超額準備金比例等,以確保商業銀行流動性充足,取得不錯效果。自2008年以來,全國商業銀行整體流動性比率保持在40%以上,遠高于25%的最低監管要求。即使在2008年-2009年全球金融市場流動性突然萎縮情況下,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動性依然充足,在抵御全球金融危機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但從長期來看,國內銀行體系流動性管理也面臨一系列新挑戰。一是隨著金融體系對外開放的不斷擴大和國內外金融市場的進一步融合,即使國內銀行體系的流動性充足,也容易受到國際金融市場流動性危機的波及,特別是絕大多數國際化大型金融機構都在國內設立了子行和分行,外資金融機構的流動性維護很大程度上受制于母(總)行以及國際金融市場的流動性狀況,并進一步對國內銀行產生負面影響。二是隨著我國經濟增長模式由外需驅動向內需主導轉變,以及國內金融市場的發展,儲蓄率將處于長期下降趨勢,較為穩定的零售存款在總負債中的占比將下降,負債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動。三是我國一些大型銀行主要通過發債方式籌集資金,批發性融資模式的有效性受制于金融市場的整體流動性,貨幣政策突然收緊以及市場流動性突然反轉將產生重大沖擊。因此,我國監管部門應未雨綢繆,積極借鑒國際成功做法,改進流動性監管制度、指標體系和監測工具。

      (一)完善各層次的流動性監測指標體系

      雖然銀監會于2009年10月了《商業銀行流動性風險管理指引》,從流動性風險管理的目的、管理體系的建立、管理的方法和技術、監督管理等方面予以明確和規范。但使用的流動性監控指標絕大多數是事后的,不具有前瞻性,無法反映市場不確定性或壓力條件下的流動性狀況和流動性的長期變化。因此,監管部門應結合國際改革進展,建立壓力條件下的流動性覆蓋率監管標準,引進流動性集中度、資產轉換性、長期累積缺口等監測指標;中央銀行應建立市場流動性監測指標,及時反映市場整體流動性及重要產品的流動性變化情況,并及時預警。

      (二)建立宏觀流動性管理的制度安排,應對系統性流動性危機

      金融機構、監管部門和中央銀行應攜手合作,建立系統性危機的應對安排。一是加強金融市場運行的基礎設施建設,提高支付清算體系的運行效率。二是各監管部門、中央銀行和外匯管理部門應充分共享信息,明確流動性危機期間的職責分工,建立危機管理應急處置機制。三是中央銀行應發揮中央貸款人的作用,通過擴大合格抵押品的范圍、創新流動性調控工具,在危機期間及時向金融市場和銀行體系注入流動性。

      (三)加強流動性監管的國際合作,防范跨境流動性風險傳遞

      各監管部門要積極參與在國內設有經營性機構的國外大型金融機構的監管聯席會議,及時獲取國外母銀行(公司)的風險信息,對我國不是監管聯席會議核心成員的國外大型機構,應要求對方及時提供相關信息。建立專門用于監控在華外資金融機構流動性風險的指標,加強對在華外資金融機構與其海外機構之間的資金流動的監測,以便在對方不合作或給予歧視性待遇的情況下,按照“柵欄原則”,限制資金流向國外,最大限度地保護國內存款人的利益。同時,我國應主動履行國際承諾,及時向海外監管當局通報國內大型金融機構的流動性信息。

      (四)加強流動性監管要堅持宏觀審慎監管與微觀審慎監管相結合

      在流動性監管中,要區分兩個不同的層面,即個別機構的流動性風險管理的失敗和由于整個資產市場流動性凍結造成的普遍的流動性危機。前一種情況下,監管者的任務是保證給予金融機構正確的激勵機制使其進行流動性監管,避免道德風險,這是微觀審慎監管的范疇;而當市場存在系統性凍結時,流動性應該被視為一種公共產品,由央行提供。市場流動性風險已經不再是簡單的一家銀行的問題,而是整個金融體系正常運轉、良好發展的基礎,是宏觀審慎監管應該重點關注的指標之一。金融危機前,各國理論界和監管界錯誤地認為,信用風險轉移工具能夠增進銀行的流動性,但當危機發生時,機構流動性會瞬間枯竭,因而對流動性給金融體系造成風險的“認識不足”,這也成為金融危機愈演愈烈的主要原因之一。

      在傳統的監管方式中,監管者和銀行管理層通常以銀行擁有的基礎資產來確定銀行流動性。然而,流動性風險的一個重要特點是,流動性不是恒定不變的,它常常和市場預期與市場參與者的信心掛鉤,即當市場參與者對市場失去信心時,流動性會枯竭。對市場的預期和信任度,單從機構的資產比率、貸款比率中難以發現,一家銀行的資本充足率再高,也不能完全替代市場參與者對它未來的預期。這就凸顯了宏觀審慎監管在流動性監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流動性監管需要宏觀審慎監管和微觀審慎監管的有效配合。首先檢測每家銀行流動性干枯的敞口狀況,如果銀行持有超出平均水平的短期批發借款,同時持有長期投資,則該銀行應被視為具有相對高的流動性風險。而后需要宏觀審慎監管者在綜合考慮每家機構的流動性風險的基礎上,通過對宏觀經濟面的思考和判斷,從機構與市場的互動、機構與機構之間聯系的監管,對整個金融體系的總體流動性狀況有準確把握,從而有效緩解流動性風險。

      注釋:

      (1)2013年4月1日起,英國金融服務局的職責被英國宏觀審慎監管局和英國行為監管局取代,英國金融服務局成為歷史。

      參考文獻:

      [1]巴曙松,王茜,王怡.國際銀行業的流動性監管現狀及評述[J].資本市場,2010,(11):60-64.

      [2]白欽先,譚慶華.論金融功能演進與金融發展[J].金融研究,2006,(7):42.

      篇(10)

      當前,我國經濟發展中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局面,這已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經濟穩健增長。論文在對經濟轉型進程中流動性逐漸放大,而市場普遍表現出資金緊缺的現象進行了深入闡述,并認為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在于貨幣供給與需求不均衡。由此提出,應從控制貨幣發行量、調節供給、減少流動性錯配、平衡市場需求,以及加強金融創新、完善資金流通渠道等方面入手,逐步緩解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問題。

      【關鍵詞】

      流動性過剩;錢荒;中小企業

      一、引言

      金融是經濟的核心,伴隨著我國經濟增長,金融支持的作用越發重要。隨著我國金融市場的發展,特別是創新等導致市場流動性增加條件下,我國經濟取得了高速增長。然而,在流動性不斷放大,并推高物價的背景下,市場卻表現出資金的緊缺。單以浙江溫州為例,2012年底數據顯示,溫州規模以上企業相比2011年有高達60%的企業出現了停產、減產情況,大量企業面臨著倒閉風險,甚至出現了“跑路”潮。

      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企業的融資成本,更是使中小企業融資雪上加霜。從而導致更多的資金從實體經濟領域抽逃,進入虛擬經濟領域,促使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形成。事實上,這種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現象已經嚴重阻礙了我國經濟的健康增長,需對此進行深入剖析。

      二、文獻回顧

      流動性過剩與不足是市場非均衡結果,加強相關研究很有必要。

      綜合國內外諸多觀點,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類:(i)余永定(2007)追根溯源,認為流動性過剩(excess liquidity)的準確翻譯應該是“過剩流動性資產”,是商業銀行所擁有的超過法定要求的存放于中央銀行的準備金和庫存現金,并提出通過計算和判斷超額準備金率、馬歇爾K值(M2/GDP)和超額貨幣存量三個指標測度流動性過剩。(ii)倪慶東(2007)指出,流動性過剩有兩層含義,一是流動性資產,通常是指可用來支付的現金或現金類資產;二是流動性能力,即獲得高流動性資產的能力。針對我國所面臨的流動性過剩問題,他認為這不是流動性能力的過剩,而是流動性資產的過剩。(iii)彭興韻(2007)從資產組合理論出發,將流動性過剩理解為在當前的利率和資產價格水平下,人們持有的短期資產超過了他們意愿持有的均衡水平,而中長期資產在其資產配置結構中又低于其意愿的水平。

      余永定利用多個指標判斷流動性是否過剩,但是當商業銀行為應對擠兌風險而主動增加存款準備金時,就不屬于流動性過剩;超額貨幣存量是從貨幣交易職能角度量化貨幣供給增長率與名義GDP之間的關系,但是忽略了最優貨幣供給。

      倪慶東從流動性資產和流動性能力兩個方面考慮流動性過剩,相對比較全面,但是將流動性資產僅局限于可用于支付的現金或現金類資產是不夠的,忽視了其他支付方式,并且沒有給出具體的衡量指標。彭興韻從資產組合理論出發,結合各資產的結構和期限來衡量流動性,認為流動性過剩的原因可以歸結為長短期資產的時空錯配,但是他將貨幣供應和貸款增長排除在考慮因素之內有失偏頗。

      盡管現有研究一定程度上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流動性過剩這一現象,但是由于理論視角不一樣,更多的研究是停留在定性分析上,還沒有找到一個合適指標去具體衡量流動性過剩的大小,而且受限于當時宏觀環境與經濟條件,錢荒這一話題并未引起足夠的重視,國內相關資料也比較缺乏。在借鑒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本文首度將流動性過剩與錢荒結合起來考慮,運用統計分析方法,力求能夠提出一些具有應用價值與現實指導意義的對策和建議。

      三、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

      流動性過剩可以簡單的理解為“錢多”,而錢荒,顧名思義,就是“錢少”。為何一邊會錢多,一邊又錢少呢?看上去矛盾的兩面,在我國卻是真實的存在,這就是當下中國貨幣市場真實表現。

      (一)流動性過剩表現

      1.貨幣發行過多

      衡量貨幣發行量的指標很多,按照流動性大小可以劃分為四個層次,即M0、M1、M2和M3。隨著我國金融市場不斷發展,各種金融資產流動性在提高,不同口徑之間的貨幣轉換更加便捷,同時,考慮到我國金融市場發展不完全,金融機構負債轉換為即期支付受到時間和成本的制約,因此,選擇廣義貨幣M2作為我國貨幣發行量的衡量指標是可行的,并且目前世界上各國政府大都采用了這一指標。

      圖1表明,近幾年我國廣義貨幣M2發行量增長穩步,2012年末達到了97.4萬億元;同時,M2/GDP也在逐年增加。2008年受美國金融危機影響,我國M2/GDP比值最低,為1.51,2012年年末增長到了1.86。

      唐雙寧(2007)研究發現,歐美等發達國家M2/GDP的比值在1.5左右,發展中國家的在1.3左右。目前我國廣義貨幣M2對GDP的比例已經處于國際最高水平,存在貨幣超額供給、流動性過剩現象。

      圖1 M2、M2/GDP變化情況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2.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日益擴大

      存貸差是指金融機構存款與貸款的差額,這可以從兩個方面進行考慮。一方面隨著經濟的發展,貨幣發行量不斷增加,金融機構存貸款也隨之增長;另一方面人們對經濟形勢預期不夠樂觀,投資比較謹慎,寧愿選擇把錢存放在銀行,也不愿意拿出來進行投資,我國很多大型企業、普通老百姓就選擇了這樣的理財方式。與此同時,大量具有新思維、新思想、敢于創新、勇于冒險的中小企業卻由于資產有限,資信評級不高,從銀行貸不到款。2012年末,我國金融機構存貸款差額達到了28.8萬億元,大量貨幣資金滯留在了銀行系統內部,促成了現在的流動性過剩。

      圖2 金融機構存貸差與存貸比變化圖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3.超額準備金率偏高

      金融機構持有超額準備金,一方面是為了應對儲戶不可預料的提存,減少支付風險;另一方面是出于經濟形勢的考慮,等待更為有利的貸款條件或者投資機會,超額準備金率的多少一直是判斷銀行系統流動性大小的重要指標。

      圖3表明,2008年以后,我國各存款類金融機構一直持有較高的存款準備金率,目前我國金融機構超額準備金率大體維持在2%左右,其中,農村信用社超額準備金率較高,尤其是到每年年底,均會出現一個小高峰。

      金融機構過高的超額準備金率反映了系統內的資金沒能找到很好的流通渠道予以消化,這是我國目前流動性過剩的一個重要原因。

      圖3 存款準備金率與超額存款準備金率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

      4.存在正的超額貨幣變化率

      根據貨幣交易方程式,貨幣供給乘以貨幣流通速度等于社會名義收入,也即社會實際產出與一般物價水平的乘積,而且它們的變化率之間具有穩定的關系,某一時期,貨幣供給變化率等于通貨膨脹率加上社會產出變化率再與貨幣流通速度變化率的差。

      古典貨幣數量論者認為,當社會貨幣流通速度一定時,超過社會產出的貨幣供給應該反映在物價水平上。弗里德曼進一步指出,貨幣供給增長率應該等于物價上漲率。當二者不等時,則表明經濟中存在貨幣超額供給現象。在經濟分析中,可以用超額貨幣變化率(excess money,EM)來描述這一現象,即超額貨幣變化率=貨幣供給增長率經濟增長率物價上漲率。這里,我們分別用廣義貨幣M2代表貨幣供給,GDP代表經濟產出,CPI代表物價水平。

      圖4表明,除2011年超額貨幣變化率為負以外,其余各年都是正數,并且在2009年到達了20.0%最大,這主要是受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影響,國家隨后采取了一些列財政刺激政策,貨幣供給隨之迅速增加,出現了流動性過剩。

      圖4 我國貨幣供給增長率、經濟增長率、

      物價上漲率、超額貨幣變化率

      數據來源:中國人民銀行各年年報。

      (二)錢荒的表現

      1.中小企業融資難度進一步加大

      中小企業融資難是長期存在的問題,也是世界性的普遍問題,但在當前中國經濟運行中尤為突出。全國工商聯2011年公布的《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顯示,我國中小企業存在嚴重的融資問題,其生存狀況比2008年金融危機時候還要惡劣。據銀監會的測算,我國商業銀行貸款主要投放給大中型企業,大企業貸款覆蓋率為100%,中型企業為90%,小企業為20%,小型微型企業很難獲得國有大銀行的信貸支持;中小企業融資具有“短、小、頻、急”幾個特點,國有商業銀行缺乏對中小企業的差異化服務,而以中小企業為主要服務對象的村鎮銀行、小額貸款公司發展比較滯后,多集中在地市級以上,其貸款利率一般為銀行基準利率的3―4倍,中小企業面臨著巨大的融資成本。

      2013年6月17日,中小企業協會會長李子彬致信副總理馬凱,反映當下中小企業的生存困境,緊繃的資金鏈讓眾多中小企業經營難以為繼,貸款難、融資難問題愈發突出。溫州中小企業發展促進會會長周德文更是直言,中小企業現在的危機程度反而遠遠超過2011年。

      2.銀行系統遭遇6月錢荒

      銀行業間為了應對支付問題,加快資金流動,彼此間通常會進行短期的資金拆借,通常是隔夜拆借或者是1―7天內拆借,這是發達貨幣市場上最基本和最核心的利率。從圖5可以看出,2012年5月,銀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最小為2.13%,交易量到達了最大5萬億元,之后便呈現出利率上漲、交易量下降的趨勢。2013年6月,銀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更是飆升到了6.43%,創造歷史新高,同時資金量拆借減少到1.1萬億元,銀行系統遭遇6月錢荒。

      圖5 銀行同業間隔夜拆借利率

      數據來源:根據wind數據庫數據處理。

      債券市場上,6月6日,興業銀行和光大銀行出現50億交割違約,爆發了黑天鵝事件;6月14日,2013年第四期記賬式貼現國債期限9個月,計劃募集150億元,實際僅獲得95.3億元的有效認購,遭遇流標;銀行業間市場招標的6個月期農發行貼現金融債,計劃發行額200億元,實際發行額115.1億元,再度出現流標;以往作為出錢方的四家大型商業銀行,此次也進場借錢。

      四、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原因

      從上文分析可知,我國貨幣市場上流動性總量是充足的,并且一定程度上是過剩的,但錢多的同時,中小企業感受到的卻是錢荒。目前,我國貨幣市場上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現象,這是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一)貨幣發行過多,但中小企業難以貸款,共同促成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這一特殊現象。市場經濟條件下,發行貨幣應該充分考慮到現實經濟基礎,并非越多越好,而是找到一個合適的度。在經濟增長速度放緩的形式下,我國依然保持廣義貨幣M2較高的增長率,明顯不合時宜,而且伴隨我國金融市場的不斷發展,各種資產之間相互轉換更加便捷,對紙幣的需求力度相對在減弱,依然強勁的貨幣供給使得流動性總量出現了過剩。與此相對應的是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匱乏,慘遭錢荒困擾。受一系列因素的影響,不少中小企業在發展初期不夠規范,缺乏信息透明度,外界難以了解企業生存發展之本,或者說必須花費較大的人力資源成本才能熟悉企業的經營狀況,于是廣大商業銀行選擇了繼續把錢貸給效率比較低的國有企業,主動關掉了中小企業通過銀行融資的大門,這樣大量中小企業不得不選擇成本更高的地下錢莊、影子銀行、民間借貸等方式進行融資。當經濟處于向上周期時,企業經濟利潤和盈利能力相對較好,可以承擔比較高的融資成本;但當經濟處于下行周期時,很多企業承受不了較高的利息壓力,不得不選擇破產甚至跑路。當前,中國經濟增長速度放緩,較高的貨幣供給帶來了流動性總量過剩,而中小企業融資平臺匱乏,難以貸款,正面臨著嚴重的錢荒,二者合力促成了眼下中國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這一特殊現象。

      (二)流動性錯配嚴重,過剩與錢荒并存。我國之所以出現流動性過剩情形下的錢荒,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流動性錯配嚴重。首先,流動性期限錯配嚴重。受宏觀經濟環境影響,最近幾年我國中小企業發展比較緩慢,平均收益率很低,而與此同時,影子銀行業務卻在悄悄發展壯大,信托、保險、基金、債券等金融產品層出不窮,并且許諾的回報都很高,遠遠超過了實業界的平均收益率,于是越來越多的商業銀行“避實就虛”、“融短貸長”,寧愿選擇從市場上或者同業間拆借短期低息資金,購買期限長、收益高的金融產品或者發放長期貸款,也不愿意為中小企業融資,支持實體經濟的發展。如果只有個別銀行這樣做,確實可以獲得比較高的收益,但當所有銀行都這樣做的時候,流動性緊缺甚至流動性危機就難以避免,2013年6月銀行系統爆發的錢荒就是流動性期限錯配帶來的嚴重后果。其次,流動性結構錯配嚴重。不少國有企業得益于壟斷因素,雖然運營效率不高,但是規模大、利潤多,資產相當雄厚,根本不差錢,即使有個別企業經營狀況不夠理想,也能輕而易舉的從銀行貸到大筆資金,吸引到足夠多的流動性,而廣大中小企業由于受各種因素制約,往往很難從商業銀行貸到款。這樣,國有企業繼續享受著流動性充足的便利,中小企業卻承受著流動性緊缺的痛苦。當經濟形勢不夠樂觀時,流動性結構錯配下的安全隱患便會集中爆發出來。當下中國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狀況正是受到了流動性結構錯配的影響。

      五、結束語

      我國貨幣市場出現了流動性過剩與錢荒并存的特殊現象,表面上看只是錢多錢少而已,實際上關乎我國貨幣供給與需求,這是由二者不匹配造成的。要徹底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1、控制貨幣發行量,調節供給,從源頭削減市場流動性。隨著金融市場不斷發展,人們投資理財渠道在日益擴大,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選擇股票、基金、債券等流通便利、收益較高的產品,對存款儲蓄的需求在相對減弱,而與此同時,電子貨幣、互聯網金融的發展壯大又在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弱化了對紙幣的需求。我國出現流動性總量過剩是由貨幣發行量過多造成的,應該控制貨幣增長速度,減少供給,從源頭處調節市場流動性。

      2、減少流動性錯配,平衡市場需求,解決錢荒困擾。錢荒出現的根本原因是貨幣供給一定的情況下,有效的資金需求得不到滿足。流動性期限錯配,資金“融短貸長”、“避實就虛”,嚴重脫離實體經濟;流動性結構錯配,資金沒能流向效率較高、潛力巨大的中小企業。應該大力支持實體經濟建設,扶持中小企業發展,減少流動性錯配問題,平衡貨幣供給與需求,徹底解決錢荒困擾。

      3、鼓勵金融創新,完善資金流通渠道。流動性失衡是我國經濟健康穩定發展的絆腳石,需要大力發展金融創新,管理好創新金融產品,拓寬資金流通渠道,有效調節市場流動性,將各個層面的資金供給與需求很好的匹配起來。

      參考文獻:

      [1]余永定.理解流動性過剩[J].國際經濟評論,2007,(4)

      [2]張學春.流動性過剩:現狀分析與政策研究[J].金融研究,2007,(2)

      [3]唐雙寧.解決流動性過剩問題的初步思考[J].經濟研究,2007,(9)

      [4]彭興韻.流動性、流動性過剩與貨幣政策[J].經濟研究,2007,(58)

      [5]郭凱,孫音,艾紅德.基于資產期限結構的流動性過剩的內涵、測度與因子分析[J].金融研究,2012,(180)

      [6]倪慶東.流動性過剩條件下政府隱性和或有債務風險分析[J].金融教學與研究,2007,(13)

      [7]裴平,黃余送.中國流動性過剩的測度方法與實證[J].經濟學家,2008,(111)

      [8]裴平,韓貴新.迷失的貨幣與突發性通貨膨脹[J].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05,(39)

      [9]莊毓敏,張鵬.宏觀流動性狀況的判別與趨勢分析[J].中國金融,2012,(55)

      [10]卜永祥.流動性過剩的特征、成因及調控[J].經濟學動態,2007,(3)

      [11]馬珊珊,馮一凡.流動性之惑[J].新理財,2013,(30)

      [12]翟建華.中小企業“錢荒”之思考[J].哈爾濱金融學院學報,2011,(10)

      [13]全國工商聯:我國中小企業發展調查報告,全國工商聯通報,2011

      [14]POLLEIT,THORSTEN AND GERDESMEIER,Dieter.“Measures of excess liquidity”[R].Frankfurt Business School of Finance& Man agement,Working Paper,2005

      篇(11)

      中圖分類號:F83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31(2012)09-0050-04 DOI:10.3969/j.issn.1003-9031.2012.09.13

      巴塞爾系列協議(1988年的巴塞爾協議I、1996年的巴塞爾協議I.5、2004年的巴塞爾協議II、2009年的巴塞爾協議II.5和2010年的巴塞爾協議III)自誕生之日起,便將自身的適用范圍定義為國際活躍銀行。然而,在各國對巴塞爾系列協議的實踐中,其適用范圍卻遠超過了國際活躍銀行的范疇。同時,隨著發展中國家在世界經濟中地位的不斷提升,制定巴塞爾系列協議的巴塞爾委員會,其成員國也已經由1998年時的十個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擴展為包括中國、印度、巴西等發展中國家在內的27個國家或地區。作為巴塞爾委員會成員國,特別是G20成員國,在享有政策討論權的同時也承擔了率先實施巴塞爾協議的義務。從目前巴塞爾委員會各成員國的實施情況來看,大部分發達國家已經正式公布了巴塞爾III的實施草案,日本已經正式公布了最終的實施方案;而發展中國家實施相對較為緩慢,阿根廷、土耳其等5國至今仍未正式公布實施草案。究其原因,一方面,發展中國家或地區具有與發達國家不同的經濟金融發展特征,很難用相同的標尺對其進行衡量和監管。另一方面,針對國際活躍銀行而制定的監管規則對發展中國家,特別是對發展中國家的中小銀行而言適應性有限。因此,如何在G20的發展中國家中推進巴塞爾系列協議,特別是危機后提出的巴塞爾III,在加強全球金融監管的同時盡量減少對當前經濟的沖擊,并充分體現巴塞爾協議在各國的適應性,是巴塞爾委員會以及各國監管當局密切關注的問題。此外,與已經實施了巴塞爾II的歐洲國家不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尚未實施巴塞爾II,所以同時面臨著從巴塞爾I直接過渡到巴塞爾III的挑戰。

      一、巴塞爾III在發展中國家的實施現狀

      自2010年12月巴塞爾委員會正式推出巴塞爾III之后,根據其對G20各成員國于2013年之前相關實施草案的規定,目前全球各成員國對巴塞爾III的實施已全面進入了實質性階段。根據2012年6月巴塞爾委員會提交G20峰會針對28個經濟體(包括巴塞爾委員會27個成員國和歐盟)的研究報告總結,在2012年5月底之前①。沙特阿拉伯、日本和印度對巴塞爾III的實施推動較快,已經先后公布了監管協議的最終實施方案,其中印度、日本將先后與2013年1月和2013年3月正式實施巴塞爾III。截至2012年5月末之前,加拿大、德國、中國、南非等18個國家都已正式公布了巴塞爾III的實施草案,而韓國、印度尼西亞、中國香港等7個經濟體尚未公布正式的實施草案。從整體上看,大部分成員國都處于征求草案意見階段到制定最終實施方案的過程中,目前成員國內部還沒有國家開始正式實施巴塞爾III。

      將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進行區分,發達國家實施巴塞爾III的積極性更高,并與巴塞爾III內容及要求更為一致,改動也較小。發展中國家則相對較為滯后,同時對巴塞爾III的監管內容及要求改動較多。從發展中國家的實施情況來看,印度、沙特阿拉伯的實施進度最快,最終的實施方案已經,距離正式實施也為期不遠。而金磚四國中其他三個國家:中國、巴西、俄羅斯,目前中國和巴西已經正式公布了實施草案,而且中國也已于2012年6月公布了資本監管相關內容的最終實施方案;俄羅斯的實施草案也將于2012年下半年正式公布。但是相對發展中國家,發達國家在巴塞爾III的實施過程中更為積極、迅速。在7個尚未正式公布實施草案的國家中,除美國、中國香港外,其他5個均為發展中國家(經濟體)。然而中國、印度等金磚四國受到強力的經濟增長和金融環境日趨成熟等條件的驅動,實施巴塞爾III的積極性明顯高于其他發展中國家。

      發展中國家在實施巴塞爾III中表現出的猶豫不決和行動遲緩是具有其內在原因的。從各國的經濟環境來看,發達國家在實施巴塞爾III中具有顯著的成本和技術優勢,各項監管條款都具備明顯的針對性。但由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相對不成熟、經濟環境波動較大等特點。筆者將從三個視角分別闡述巴塞爾III在發展中國家可能存在的不適應性和負面影響。

      二、巴塞爾III的相關要求在發展中國家缺乏適應性

      巴塞爾協議是針對國際活躍銀行所提出的,雖然其在近期的實施中范圍逐漸擴大,但是其政策制定的出發點還是圍繞著國際活躍銀行展開的,這在一定程度上為發展中國家的全面實施帶來了不適應性。另一方面,巴塞爾II.5和巴塞爾III都是針對美國次貸危機引發的國際金融危機展開的,其關注的主要對象也是歐美金融體系在危機中暴露出的不足。因此,將巴塞爾III的監管標準照搬到發展中國家顯然是一種“西方生病,東方吃藥”的做法,并不利于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的健康發展。

      在發展中國家過早加強衍生品場外交易市場的監管可能會阻礙經濟金融的繁榮。金融衍生產品交易,特別是場外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在危機中顯現了較高的風險隱患。巴塞爾委員會要求對金融衍生產品的場外交易市場實施更為嚴厲的監管措施,然而,大部分發展中國家的金融衍生品市場還處于剛剛起步階段,對其實施過于嚴苛的監管可能反倒會阻礙衍生產品的發展,從而不利于衍生產品在金融市場中發揮其應有的劑和資產定價等作用。即使是對于那些衍生品場外交易市場已經成型的發展中國家來說,對于衍生產品的監管也應該視其發展狀況和程度而定,當其沒有發展成為系統重要性金融工具時,對其如何采取監管也需要不同視角的考量。

      判斷經濟周期的前瞻性指標可能缺乏國際一致性。在巴塞爾III逆周期資本監管指標的選擇中,目前巴塞爾委員會建議使用信貸/GDP這個指標對于當前的經濟周期進行前瞻性的判斷,然而該指標對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并不適用。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經濟增長速度相對較快,經濟增長的波動性也較大,且在經濟運行中常運用計劃性等強制性手段進行信貸調控,因此簡單運用信貸/GDP這一指標很難準確衡量發展中國家在當前經濟發展速度和波動條件下的信貸深度。因此,發展中國家在實施巴塞爾III逆周期相關要求時,可能更多選擇違約概率等其他表征經濟金融周期的指標以完善逆周期資本監管框架[1]。

      流動性覆蓋率(LCR,優質流動性資產儲備/未來30日的資金凈流出量,不低于100%)和凈穩定資金比率(NSFR,可用穩定資金/業務所需的穩定資金,不低于100%)是巴塞爾III新提出的兩大流動性監管指標。針對危機前流動性風險監管的缺失,這兩大指標對商業銀行的流動性管理提出了新的約束。然而其中某些細節定義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并不適合,從而導致發展中國家對LCR和NSFR相關監管體系的構建并不十分熱衷。一方面,優質流動性資產的缺失可能在客觀上導致發展中國家銀行的流動性無法滿足監管要求。巴塞爾III中對優質流動性資產進行了較為詳細的描述,一般來說,政府債券是最好的優質流動性資產。但是某些發展中國家的國債發行量較低,為滿足新標準的要求,商業銀行可能不得不大幅持有本身就較為稀缺的國債。而企業債券只有達到AA-的評級才能被稱為優質流動性資產,對于大部分發展中國家來說,由于國家的評級不高,具備AA-評級等級的企業債券也十分稀缺。這樣,由于金融市場中的優質流動性資產的流通量非常稀少,從而使得發展中國家很難實現巴塞爾III中關于流動性監管指標的最低要求。為此不少發展中國家不得不大量引入發達國家發行的政府債券,然而導致較為顯著的匯率風險。最終使得流動性監管變得形式化和機械化,而并沒有真正起到監管的目的。另一方面,巴塞爾III對金融資產流動性,特別是優質流動性資產和穩定資金的劃分并不適用于發展中國家。例如,在沙特阿拉伯、南非等國家,國有機構股票、大額資金等都被視為其穩定性最高且質量最好的資金來源,但是這些金融資產在巴塞爾III中卻并不被視為優質、高穩定的流動性資產。同時為滿足LCR和NSFR最低要求,商業銀行不得不進行更多的短期小額貸款、放棄長期大額貸款,從而可能對實體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形成了較為顯著的挑戰,造成資金的結構性短缺。

      三、發展中國家的特殊性加劇了巴塞爾III實施的負面影響

      巴塞爾III的實施雖然有利于防范類似金融危機的再爆發,但可能會對短期經濟復蘇造成沖擊,還可能對相關金融業務發展形成壓力。然而結合發展中國家特有的經濟金融特征來說,這些短期的、局部的負面效應可能被放大了,甚至會不利于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

      對于盈利來源和資本補充機制單一的發展中國家銀行來說,監管要求的提高可能倒逼銀行選擇簡單粗放的規模擴張模式以達到合規要求,從而加劇了金融體系的大而不倒問題及其帶來的道德風險。在巴塞爾III中,較高的資本要求使得商業銀行不得不在控制分母的同時大大提高盈利能力,然而分母的控制將導致無法更多涉足相對高風險的借貸業務,從而帶來盈利水平的降低。由于發展中國家商業銀行的業務模式較為單一,特別是在利率管制和匯率管制等尚未實現自由市場的經濟體中,可能被倒逼走上一條盲目擴張,追求簡單業務的規模已追求利潤的發展道路。而在集中度較高的市場中,可能使得原本的規模就已較大的銀行或系統重要性銀行借助自身強大的龍頭地位和品牌效應,進一步擴大市場影響力及市場份額,從而加深銀行的大而不倒程度及其帶來的道德風險,加大監管當局對其進行監管的困難。

      巴塞爾III的相關規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貿易融資的發展,這對更多依賴貿易融資的發展中國家來說,負面影響可能更為深遠。貿易融資的發展能夠有效提升發展中國家的信貸能力,促進國際貿易的發展和國際資本向發展中國家的流動。在巴塞爾III關于杠桿率和流動性等監管指標的規定中,對于風險較低的貿易融資給予了較高的權重設定,從而可能會阻礙貿易融資的發展,特別是使得資產較小的客戶受到較大的影響。在杠桿率計算的過程中,包括貿易融資在內的大部分表外資產一并被賦以100%的轉換系數,但是由于貿易金融具備風險低、期限短等特點,因此相對較高的轉化系數明顯限制了貿易金融業務的發展。雖然2011年10月巴塞爾委員會調低了貿易融資等此類業務的風險權重,但整體來看,該業務所需資本仍然過高,其造成的貿易融資成本的提高及業務量的降低,不利于所在國的發展,尤其對于一些貿易金融發揮極為重要作用的發展中國家。

      巴塞爾III的實施并未解除監管體系對國際評級機構的過分依賴,而這對于自身評級較低的發展中國家及其金融機構來說較為不利。無論是在計算風險加權資產還是流動性監管指標的過程中,不同評級水平的資產在計算中都分配有不同的計算權重。因此,評級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著監管資本和經營成本的高低。然而包括穆迪、標普等大型國際評級機構在內的評級體系都規定,任何機構的信用評級都不會高于其所屬國家(或地區)政府的信用評級。即使是對于風險水平相當的機構,高信用評級國家的機構往往比低信用評級國家的機構所獲得的信用評級要高。因此,由于不少國際活躍銀行注冊國的評級往往為AAA和Aaa級,因此其子公司即使在面臨相同的風險暴露情況下,也會由于其東道國信用評級較低,可能會要求比母國標準下更多的資本準備。不少發展中國家認為,國際評級機構過分低估了其金融環境的穩定性,這種信用評級上的國別歧視可能會導致商業銀行不得不采用高利差的形式以抵消評級較低帶來的高成本。

      監管的本土效應依然存在,東道國經濟可能會受到母國或母行的影響。目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及金融機構在發展中國家起到的作用日益重要,為此,這些金融機構的子公司所在國在應對突發經濟問題及經濟政策的制定過程中理應得到相應的知情權。然而受到本土效應的影響,大部分發展中國家在這方面都沒有對全球系統重要性銀行或機構做出應當的信息披露。這時,由于這些子行在東道國金融市場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其對突如其來的金融政策或監管標準的滯后反應勢必會導致東道國金融體系的動蕩。

      四、發達國家實施巴塞爾III對發展中國家產生的溢出效應

      巴塞爾III的實施都會給各國金融環境乃至經濟環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隨著金融全球一體化的不斷發展,各國金融聯系的不斷加深,在發達國家實施巴塞爾III的過程中可能為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帶來的溢出效應值得引起發展中國家的充分關注。

      巴塞爾III中資本監管的實施為國際活躍銀行帶來了經營管理的難題,使其子公司無法為東道國繼續提供有效的經濟金融服務。不少國際活躍銀行,如花旗、匯豐等,在某些發展中國家金融體系中發揮著較為重要的作用,有些甚至達到了系統重要性銀行的標準。一般來說,這些國際活躍銀行子公司100%的股權可能都由其母公司所有,這將導致這些子公司無法輕易通過可轉債等資本工具獲得大額融資,從而造成這些子行經營成本的大幅提高,導致其不得不采用提高借貸門檻、降低存款利率等方式獲取成本補償,這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子公司在與東道國銀行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同時,由于這些國際活躍銀行的母公司在制定政策、發行資本工具等過程中并不能完全考慮不同成員國在資本監管標準的不同,因此子公司在所在國發行金融產品、發放貸款及風險評估的過程中可能會受到東道國監管部門的逆向制約甚至喊停。從而導致這些子公司其無法為東道國繼續提供金融服務,為其經濟金融的發展帶來一定的負面影響。

      在杠桿率指標的監管壓力下,發達國家所采取的去杠桿化行為可能對發展中國家的經濟發展造成負面影響。巴塞爾III中杠桿率指標及其配套監管措施的推出使得發達國家的去杠桿化進程逐漸加速,這不僅導致了發達國家自身流動性環境的惡化,其去杠桿化過程中產生的溢出效應也通過流動性的傳染影響了發展中國家的資本市場和銀行體系,加劇了發展中國家金融市場的動蕩。同時,發展中國家的某些大型銀行業會受到杠桿率監管指標的影響,為了滿足監管需求從而降低信貸供給,進一步加劇了衰退市場中的流動性緊縮。

      五、政策建議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国产精品视频| 亚洲综合精品网站在线观看| 日本精品夜色视频一区二区| 国产精品三级在线|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精品国产亚洲男女在线线电影 | 99re6在线视频精品免费| 久久久久99精品成人片牛牛影视| 一区二区三区精品| 国产精品天天看天天狠| 无码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色偷偷88欧美精品久久久| 国产精品免费久久久久影院| 麻豆精品成人免费国产片| 91精品视频网站| 精品无码人妻夜人多侵犯18| 伊人久久精品无码二区麻豆| 日韩精品一区二区午夜成人版| 国产亚洲精品拍拍拍拍拍| 51精品资源视频在线播放| 欧美一区二区精品| 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 999国内精品永久免费视频| 国产欧美日韩精品丝袜高跟鞋| 久久亚洲私人国产精品vA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经 | 97久久精品无码一区二区天美|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国产日产韩国精品视频| 国产精品多p对白交换绿帽| 国产精品无码久久综合|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免费| 国产精品电影网| 亚洲国产精品久久久久婷婷老年| 久久精品国产99国产精品澳门| 91视频国产精品| 久久精品视频网| 人精品影院| 久久久久久噜噜精品免费直播| 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久久久 | 久久精品aⅴ无码中文字字幕重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