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特色旅游發展大全11篇

      時間:2024-01-03 16:52:19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特色旅游發展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特色旅游發展

      篇(1)

      貴州省是一個旅游資源數量和層次都非常豐富的旅游大省,但旅游發展一直相對落后,在與周邊省份的旅游競爭中往往處于劣勢,這是由于周邊省份的旅游形象遮蔽效應所致,比如,提起少數民族風情,無論是在國內還是國際上旅客們似乎對云南更情有獨鐘,要選擇游山玩水又似乎首先會想起那一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而選擇廣西,想看動植物又總被四川的大熊貓、蜀南竹海拉住腳步;想體會都市風情又總是首先想到“休閑之都——成都”和“山城——重慶”……如此例子舉不勝舉。貴州這樣一個擁有豐富旅游資源卻又被包圍在周圍旅游大省旅游強省的包圍圈中的省份該如何自我定位并走出自己的特色旅游之路呢?讓我們先來為貴州旅游資源做一個分類。

      一、貴州特色旅游資源:

      (一)自然資源類:首先,貴州擁有廣闊而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如詩如畫的潕陽河、大小七孔景區還有梵凈山、黃果樹瀑布等知名景區;其次,貴州擁有豐富多彩的動植物植被資源,黔金絲猴、活化石鴿子樹珙桐、桫欏,赤水竹海等也都有著重要的科學考察和觀賞價值;再次,貴州怡人的夏季氣候也是吸引廣大游客來黔避暑旅游的重要因素。

      (二)少數民族旅游資源:貴州的民族旅游資源特色鮮明豐富多樣,全國55個少數民族, 貴州有49個,其中世居的少數民族有17個,少數民族人口占全省總人口的37.85%,其中又以苗族、布依族、侗族所占比重最大,各民族在長期的生產生活中形成了風格各異、類型多樣的民族文化、風俗習慣、節日文化、服飾特點、村舍建筑等,構成了貴州旅游資源的一大特色和優勢。

      (三)紅色旅游資源:貴州現有88個縣( 市),其中有67個縣( 市) 留下的足跡:遵義、婁山關、赤水、烏江、息烽、黎平、甕安、仁懷等都是重要的紅色旅游勝地,在這些地方留下了眾多革命遺跡及光輝故事,是黨政干部、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基地。

      (四)酒、茶文化:貴州茅臺酒享譽國內外,茅臺酒的釀酒文化已不僅是一種企業文化,而且已經成為貴州一個重要的旅游品牌;除酒以外,貴州都勻毛尖、湄潭翠綠也都是國際知名的名茶,酒莊品酒、茶園茗茶已成為貴州一項特色旅游項目,來貴州的旅客也總不忘買幾瓶茅臺、幾盒毛尖作為特產帶回家鄉。

      (五)夜郎文化、陽明文化:作為夜郎古國,貴州赫章縣發掘出了大量的文物遺跡,不僅有科學考察價值也為游客們揭開了神秘的古國歷史;而王陽明先生雖不是貴州人但卻在貴州留下了眾多文化遺產,他的思想正為現代人所理解崇尚,因此許多來貴州旅游的游客也都會特意到陽明祠、修文陽明洞參觀尋訪。

      (六)小吃文化:貴州小吃豐富多彩,特別是省會貴陽更是融合了各地小吃之長,品種多樣味道豐富,不少來貴陽的游客都夜夜流連于貴陽街頭巷尾的各式小吃,而這些小吃不僅僅滿足了游客們味蕾的需要,每種小吃背后的一段段傳說典故也常常成為茶余飯后的小段子被導游們娓娓道來。

      (七)古鎮旅游:貴州鎮遠、遵義兩座歷史文化名城,也在通過的開發、修葺、保護、規劃形成各有特色的文化古鎮,除此外,貴州西江苗寨、肇興侗寨等眾多的少數民族古鎮也以其獨特的民族氣息吸引著來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貴州旅游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交通制約、投入不足發展緩慢

      貴州地處西南山區,許多旅游區交通道路落后,山路十八彎,可進入性低,直達貴州的國際航班也較少,這些因素都制約了貴州旅游的發展,再加上早些年對旅游發展不夠重視、宣傳力度不足,又處于周邊旅游省份的“夾擊”之勢,旅游發展一直相對滯后。這幾年貴州省越來越重視,拓寬了宣傳的手段,以“多彩貴州風”為主題的系列宣傳活動積極的走出貴州,通過宣傳片、歌舞表演等形式展現貴州多彩的少數民族旅游文化,到各省各國積極開展宣傳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比起周邊省份來仍有差距,不繼續乘熱打鐵繼續加大宣傳和旅游的投入前景依然不容樂觀。

      (二)缺乏整體旅游規劃和管理

      由于缺乏貴州旅游的整體規劃,各地方在發展旅游業時缺少專家的指導,各行其是,尤其是貴州很多極有特點的古鎮如:鎮遠、屯堡等由于在規劃中的不慎導致失去古鎮特色,文物古跡被大量破壞等。無論是人文的旅游資源還是自然的旅游資源都是極其脆弱的,任何一個旅游景點的生命周期也都是有限的,一旦因為人為規劃的原因而導致資源的破壞將大大的縮短旅游景點的生命周期,導致無法彌補的損失。

      (三)缺乏高素質的旅游從業人員

      一方面,貴州缺乏專業的旅游規劃和管理的專業團隊,致使很多旅游景區在發展時缺乏長遠的整體的規劃和專業的管理維護,導致資源整合不佳或者資源的浪費甚至損失。另一方面,貴州專業導游也仍有缺口,每年貴州省雖然有大量的導游獲得導游證但最終穩定下來從事導游或旅游行業的人并不多,而在從事旅游行業中的人員素質不高,具有中高級職稱的導游少,外語導游尤其是小語種導游極其缺乏。

      三、發展貴州特色旅游的建議:

      篇(2)

      Abstract: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ourism economy, all over the country not only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the nation traditional tourism activities, and adapt to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ituation, combined with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and founded many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dern tourismactivity, the rise of the boom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visibility of the host, to expand its influence to promote the city's tourism development for the purpose of tourism activities.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to carry out the process, not only benefit the tourism industry, but also led to the mutual development of all walks of life, making tourism activities more and more popular. Support and assistance in all aspects of society, tourism activities increasing impact on urban tourism development and embarked on a path of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pril 8, 2012 Lai'an take full advantage of local resources to carry out the Peach Blossom Festival, White Egret Island Ecological Tourism Festival, Food Festival and other tourism activities to attract large numbers of tourists in the surrounding cities, not only increased the government's economic income, has also led to the related industries. not only increasing the income of the surrounding residents, and also played Lai'an tourism banner. As a result, Lai'an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has opened a new chapter.

      Key words: characteristics of tourism activities; city; development

      中圖分類號:K915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2104(2012)

      一、特色旅游及其類型

      (一)特色旅游的由來與發展

      特色旅游經歷了開創、大發展、徘徊發展、理性發展等幾個階段,并隨著旅游經濟的發展而逐漸壯大。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為了突出旅游目的地的特色,增強吸引力,具有經濟效應的特色旅游在當地的政府帶領下,一些溫冷城市首先創辦起來。1983年河南洛陽市創辦了中國最早的特色旅游——洛陽牡丹花卉節,1984年山東濰坊國際風箏節和1985年黑龍江哈爾濱冰燈節應運而生。這一階段可以稱為中國特色旅游的開創階段。進入90年代,我國各地不僅繼承和發展了那些民族的、傳統的節慶,而且又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結合自己的優勢和特點,創辦了許多現代的特色旅游,興起了以提高舉辦地的知名度、擴大影響、促進城市經濟發展為目的的節慶活動熱潮。例如:青島國際啤酒節、中國豆腐文化節、南京國際梅花節、杭州西湖博覽會等等,中國特色旅游進入大發展階段。在特色旅游的數量越來越多的同時,各種不協調的問題也顯現出來:主題雷同、活動乏味、形式單一、效益欠佳、大搞形式主義,從而加重政府、企業和群眾的負擔。1999年在昆明舉辦大型的世界園藝博覽會,由于缺乏經驗和管理等問題,并沒有獲得預期的效益。此時,特色旅游進入徘徊階段。進入21世紀后,經過一段時間的反思和徘徊以及相關理論研究的發展,各舉辦地更加注重節慶活動的綜合影響和旅游目的地的整體效應提升。特色旅游進入理性發展階段,這一階段的發展不僅表現在主題的日益廣泛、組織形式和內容的國際化,運作方式也日益市場化和專業化。

      (二)特色旅游的概念界定

      特色旅游,顧名思義是“旅游”和“特色”的融合體。節慶活動涉及的內容較為廣泛,如文化節、藝術節、科技節、旅游節等。那么,什么是特色旅游呢?對此概念旅游學界看法不盡一致,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所以說,對特色旅游作出一個完整的定義并不是容易的事情。通過對這些定義的分析,可以看出眾多學者對特色旅游內涵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共性。首先,特色旅游開發以特色活動為載體;其次,特色旅游本質上屬于旅游產品的范疇,其開發以獲得經濟效益為主要目的。本人認為,特色旅游是指在一定區域范圍內定期或不定期舉行的,具有地方特色的一系列活動,這些活動包括各類交易會、集會、展覽會、博覽會等。

      篇(3)

      (一)民俗文化自身蘊含豐富的旅游資源,地位重要而且不可替代

      我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了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尤其是各少數民族都具有各自的生活方式、餐飲文化、民族服飾、建筑風格、人文景觀、勞作方式、文藝形式、風俗人情、民族工藝等,這些獨特的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地域性、民族性和不可替代性等特點成就了其基礎性的壟斷性地位,形成地區獨特的旅游吸引力。

      (二)民俗文化自身具有獨特的魅力吸引,能滿足旅游者多種需求

      有形的民俗服飾、建筑、工藝品等自然流露出的質樸之美能給游客純真的審美感受;傳統的民族節慶如達斡爾族的庫木勒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壯族的“三月歌圩”等民族活動能夠使游客參與互動,滿足娛樂需求;到民族聚居地參與體驗民俗生活、了解民族文化和民俗風情更能增加相互理解,促進社會和諧發展。

      (三)民俗文化資源能促進特色旅游發展,關系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依托民俗文化資源優勢開展特色旅游能使民俗文化資源的挖掘、研究、開發、宣傳等工作得到空前的重視,有利于民俗文化的發展和傳承,擴大地區影響力。同時,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發展也能帶動其他產業鏈發展,為社會提供更多的就業崗位,促進基礎設施的建設完善,增加財政稅收,促進區域經濟社會全面發展。

      二、借助民俗文化資源優勢發展民俗文化特色旅游的策略

      (一)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挖掘與研究,凸顯民俗文化資源魅力

      地方政府和旅游經營者都要對弘揚民俗文化引起足夠重視,充分發揮歷史學家、文化學者、民俗傳人、文藝團體、文化研發機構的優勢和作用,鼓勵、引導、支持全社會參與對地方民俗文化資源的普查、挖掘和研究,加強文化遺產保護,讓瀕臨毀滅、失傳的有型的民俗建筑景觀得到及時修繕翻建,讓無形的民俗文化重放異彩。要對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文化重點研究,深入挖掘,通過文字、聲音、影像、藝術表演、專題展覽等形式加大展示力度,讓更多的游客對民俗文化有更深入詳實的了解,凸顯民俗文化資源的魅力。

      (二)不斷豐富民俗文化旅游形式和內涵,重視民俗文化旅游互動

      要研究游客心理,通過多種形式讓游客滿足求知、求新、獵奇、休閑、審美、娛樂等多重需求,讓游客眼有所看、耳有所聞、腦有所思、心所有得。民俗文化融入靜態的參觀游覽,更要融入愉悅的互動體驗,提高旅游的趣味性和參與性。要加強博物館、展示廳、陳列室、民俗風情園建設,讓特色民俗文化內涵得到完整展示。同時,更要加強旅游項目的娛樂性與互動性,讓游客能夠以愉悅的心情和放松的心態參與到活動中,讓他們通過身臨其境體驗民俗文化的獨特魅力,在活動中感受中華文化的輝煌燦爛與博大精深。

      (三)加強對地方民俗文化的保護與傳承,謹防民俗文化異化同化

      “原汁原味”才是民俗文化魅力所在,一旦失去地域性和民族性等特點,民俗文化也就失去了吸引力,必須加強保護,謹防受到其他思想和文化的沖擊和影響而產生異化或同化。旅游地要注重對民俗文化資源的保護和傳承,加強對瀕臨消失、異化的民俗文化的再現,宣傳民俗文化的價值所在,增強旅游地居民的自豪感,能理性看待外來影響而不盲目效仿。政府相關部門要為民俗文化傳承和發展提供平臺和條件,讓民俗文化得到鞏固和加強。加大對外宣傳,提高游客的認知度和認同感,減少不必要的誤解和不良影響。

      (四)加強民俗文化與其他旅游項目融合,創造機會宣傳民俗文化

      作為文化資源,民俗文化的展示可以突破地域和場地,為民俗文化的宣傳、發展和傳承提供了條件。在民俗文化發源地或民族聚居地,通過民俗旅游專線或主題游將民俗文化與自然風光、人文景觀、文物古跡等有機整合一定能吸引更多游客。另外,還可以將民俗文化與其他旅游項目建設有機整合,在國內外大型旅游景區、重要旅游城市開辟民俗文化旅游專區,將民俗歌舞表演、建筑藝術,餐飲文化、服裝展示、特色娛樂項目、民俗工藝品加工等進行綜合開發和集中展示,讓更多的人有更多的機會感受民俗文化魅力。

      篇(4)

      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龍宮,位于貴州省西部,距離省會貴陽110公里,交通十分便利。龍宮風景區與享譽中外的黃果樹風景區毗鄰,共同構筑了貴州黃金旅游線路。名瀑名洞,風景資源互為補充,相映生輝,形成了黃、龍旅游板塊在貴州旅游的龍頭地位,是貴州眾多景區中開發時間最早,游客最多、基礎設施最為完善的旅游景區。龍宮是全世界天然輻射劑量率最低的地方,到龍宮旅游,能有效地避開大量的輻射,長久居住對人體有奇特的療效功能;在龍宮呼吸富含大量負氧離子的空氣,倘佯在覆蓋率高達90%的森林中,宜人心脾;龍宮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在夏季極少超過30℃,加之晝夜溫差大,白天盡管烈日高照,傍晚依然涼爽宜人。在龍宮,可以不需要空調,可以不需要防曬霜,可以不用戴口罩,是游客洗肺養生的好地方,是中國大西南的后花園,是全國人民的避暑勝地。龍宮鎮風景名勝區有著“五最”、“一絕”等稟賦極高的風景資源,“吞石為洞,吐石為花,神宮賴水造;聚水成淵,覆水成瀑,勝景依石生”,是龍宮景觀的真實寫照。以水旱溶洞最多、最為集中和天然輻射劑量率最低獲兩項世界記錄,還有著多種神奇秀麗的喀斯特景觀。

      龍宮鎮位于西秀區西南面,距市區27公里,總面積93.8平方公里,轄23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137個村民組,總戶數5197戶,人口23544人,少數民族占總人口的41.2%,鎮黨委下設31個黨支部,其中農村支部23個,機關支部5個,學校支部3個,黨員567名(其中農村黨員433名)。屬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總耕地面積17083畝(其中:田10190畝,地6893畝),森林覆蓋率達40%。23個行政村中,省級一類貧困村19個,三類貧困村1個,屬省級二類貧困鄉鎮。龍宮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坐落與龍宮鎮中部,核心景區涉及龍宮鎮馬頭、桃子、陷塘、龍潭、響隴五個村寨。長期以來,得益于景區的大規模開發建設,使得龍宮鎮轄區各村交通、供水、電力等各項基礎設施條件得到極大改善,周邊村寨也有過去單純農業生產逐步走上新型生態農業和旅游配套服務產業的發展之路,尤其是近年來在鎮黨委、政府提出的“依托景區、服務景區、發展農村、致富農民”的發展方針的指引下,龍宮鎮景區周邊村寨大力發展生態觀光農業和特色鄉村旅游產業,努力加強旅游配套服務能力,使龍宮鎮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極大的進步,龍宮風景區發展及服務能力得到相應提升,實現了景區與鄉鎮協調發展,走上了一條良性循環的發展道路。

      二、發展方式和主要成果

      近年來,龍宮鎮圍繞龍宮風景名勝區良好的知名度、穩定的游客來源,黃果樹――龍宮――格凸河旅游板塊的發展潛力,研究制定合理的發展模式,大力開展創建“和諧景區”活動,在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上實現兩手抓、雙豐收。龍宮鎮結合龍宮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級旅游區地處鎮轄區內及鎮區距離貴陽、安順等城市較近等優勢,利用豐富的自然資源、人文資源、便利的交通條件,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產業,重點做好如下幾點:

      1.找準定位、理清思路,定好向、走好路加大發展力度,實現全鎮經濟發展多樣化、規模化

      龍宮鎮境內擁有貴州西線旅游線上重點景區――龍宮,毗鄰安順市西秀區主城區,青黃高速公路、貴黃高等級公路、007縣道臨近或穿過鎮區,擁有良好的自然風光、便捷的交通條件和深厚的人文底蘊,發展潛力巨大。

      作為龍宮鎮發展的重點,依托景區與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成為龍宮鎮經濟發展的動力來源。2006年以來,龍宮鎮通過在全鎮18個行政村實施“整村推進”新階段扶貧項目,在景區周邊村寨及城郊村寨實施新農村建設,使得景區周邊村寨及城郊村寨基礎設施得到極大改善,鄉村旅游發展基礎進一步打牢。為此從2007年起,龍宮鎮先后啟動鄉村旅游發展試點項目,在地處景區核心區內的龍潭、桃子、馬頭、陷塘等村寨實施農家樂示范戶試點建設項目,至今已發展成規模農家樂示范戶30余家,初步形成良好的景區旅游配套服務產業。同時鼓勵農戶依托景區發展攝影產業、特色種植產業等新型鄉村旅游配套產業,使游客到景區旅游之余得以休閑、娛樂。

      2.挖掘潛力、夯實基礎,找資源、想辦法打好發展基礎,確保全鎮各項事業穩定、健康發展

      龍宮鎮擁有優美的自然風光、便利的交通條件的同時,擁有深厚的人文底蘊。在鎮區內居住著漢、苗、布依等多種少數民族,民族民間文化豐富多彩,既在蔡官片區擁有明代屯軍遺留下來的屯堡文化,又擁有原生態的苗族、布依族等民族的少數民族文化。因此,在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中,龍宮鎮挖掘潛力、夯實基礎,大力發掘民族民間文化,利用屯堡文化大力發展地戲臉譜雕刻、地戲民間藝術表演等產業,建立地戲臉譜雕刻產業協會、地戲民間藝術表演團體等群眾經濟實體,進一步規范產業發展格局,豐富鄉村旅游的文化內涵,增加鄉村旅游內容,促進全鎮鄉村旅游事業穩定、健康發展。

      3.整合資源、促進發展,分層次、分區域發展特色產業,提升全鎮經濟社會發展品質

      龍宮鎮地理形態呈南北長、東西窄的形態,轄區跨度大,產業發展層次分明,鎮區分為蔡官、馬頭、炭窯三大片區,形成三大產業分布發展的形態。鎮黨委、政府因地制宜,結合實際大力發展特色板塊經濟,實施鄉村旅游發展為主線的特色經濟發展道路。

      蔡官片區區位優勢明顯,距離安順城區較近,交通便利,通過建立綠色蔬菜生產基地、經果林種植基地及生豬養殖基地,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發展城郊蔬菜種植等新型農業和無污染鄉鎮企業,通過建立農業產業基地,基本形成“一村一特,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改善經濟發展模式,有單一農業向農業與工業相結合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發展。利用該片區距離安順城區較近,擁有屯堡文化基礎、少數民族文化底蘊深厚,為此大力發展城郊少數民族鄉村旅游產業,重點實施滿寨少數民族文化風情園項目,依托利用苗族特色飲食、建筑、服飾、文藝表演文化發展鄉村旅游。

      炭窯片區交通、水源等自然條件制約較大,積極依托飼料資源豐富、環境無污染等優勢資源,大力推廣無公害養殖,引導支持村民養殖無公害肉雞及生豬等家畜,飼養牛、馬等達牲畜等,并通過“江龍旅游公路”的過境、進一步融入黃果樹――龍宮――格凸河貴州西部旅游板塊,發展旅游過境服務產業和生態農業,沿路開展鄉村旅游產業,吸引公路過境的旅游者駐足休閑、娛樂、消費,成為龍宮鎮發展新的支撐點。

      馬頭片區結合地處龍宮風景區周邊實際,采取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模式,大力鄉村特色旅游產業和農業生態觀光產業。2007年以來,大力發展鄉村旅游產業,利用國家少數民族發展基金、國家開發扶貧項目資金、新農村建設資金等中央、省、市、區建設資金呢加大基礎設施建設,為發展鄉村旅游產業打下堅實的基礎,先后投入近100萬元對滿寨少數民族旅游村寨、龍潭、陷塘、馬頭景區周邊村寨進行新農村建設,大力發展特色鄉村旅游產業,開辦農家樂,讓廣大景區游客和城區休閑者在村寨參觀新農村、品嘗農家飯、享受農家樂。充分展示新農村的新風貌、新農家的新風采、新農民的新素質。

      2007年龍宮鎮啟動實施“龍宮農業生態觀光科技示范園”項目,該項目重點圍繞景區周邊村寨(桃子、馬頭等村)規劃近3000畝新型農業產業示范區,重點推廣種植新品種的經果林、發展林下養雞等養殖產業,重點突出無公害、天然、有機,提供給廣大游客休閑、度假的良好去處,提供農業生產體驗游、農村生活體會游、農家飲食品嘗游等特色鄉村旅游項目,在大力發展農家樂產業的同時大力生態農業觀光產業,提高鄉村旅游產業的品質,提升龍宮風景名勝區旅游配套服務能力。

      篇(5)

      從目前我國旅游產業的發展來看,要想取得業績的持續增長,就要在旅游特色上下功夫,或者是以風景取勝或者是以特色取勝。在這一點上,成都的特色旅游給了我們有益的啟示。成都的旅游業發展所依賴的主要是城市的特色景點和巴蜀文化,雖然沒有奇美秀麗的自然風光,但是獨特的城市景點卻給游客帶來了難以磨滅的印象。由此可見,旅游產業的發展,關鍵在于找準城市的定位,只有用獨特的風格和特色去吸引游客,才能保證旅游產業取得持續快速的增長。所以,我們有必要對成都的特色旅游進行深入的了解。

      一、成都特色旅游的特點分析

      通過了解發現,成都特色旅游的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成都的錦里代表了當地對旅游資源的深入挖掘

      傳說中錦里曾是西蜀歷史上最古老、最具有商業氣息的街道之一,早在秦漢、三國時期便聞名全國。現在,錦里占地30000余平方米,建筑面積14000余萬平方米,街道全長550米,以明末清初川西民居作外衣,三國文化與成都民俗作內涵,集旅游購物、休閑娛樂為一體。通過對這一古跡的挖掘和重建,突出了成都的文化特色。

      (二)成都的寬窄巷子代表了當地對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十分到位

      “寬窄巷子”是成都市三大歷史文化保護區之一,由寬巷子、窄巷子和井巷子三條平行排列的城市老式街道及其之間的四合院群落組成,于上世紀80年代列入《成都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寬窄巷子由45個清末民初風格的四合院落、兼具藝術與文化底蘊的花園洋樓、新建的宅院式精品酒店等各具特色的建筑群落組成。這一旅游資源的有效利用,反映了當地對旅游資源的綜合開發利用十分到位。

      (三)成都悠閑的生活成為了當地旅游發展的一大名片

      在城市旅游發展中,城市的文化氛圍是重要的旅游元素,同時也是城市的名片之一。成都既是巴蜀文化的集大成者,也是現代文化和古代文化結合的成功范例,凡是到過成都旅游的游客,都會對成都悠閑的生活有著深刻的印象。在旅游開發過程中,當地也將悠閑的生活當作了當地旅游發展的主要名片。

      二、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對旅游產業的啟示

      從成都特色旅游取得的成功來看,旅游產業要想取得持續健康的增長,就要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一)要對城市的文明古跡進一步發掘重建,增加旅游賣點

      任何一座城市中,都會有一定數量的文明古跡。要想開發城市的旅游產業,就要對城市的文明古跡進行全面的發掘和整理,并對有價值的古跡進行修葺和重建,做到以景點吸引游客,以文明古跡和古代文化來吸引游客,提高城市旅游產業的整體品質,完善旅游硬件設施,增加旅游的賣點,達到促進旅游業發展的目的。

      (二)要利用好城市的文化特點,做到多元文化的融合

      在我國的城市中,都有城市獨特的文化精神和文化特點,在開發旅游的過程中,要對城市的文化特點進行正確把握,要圍繞著城市的文化特點構建旅游事業的發展形式,并努力實現城市古代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以及中國文化與西方文化的融合,使城市文化成為吸引游客的有力賣點。

      (三)要形成獨特的城市生活氛圍,給游客以深刻的印象

      以成都為例,其悠閑的生活氛圍和生活方式為國人所了解,許多人甚至為了體驗一下這種獨特的生活氛圍而特意去成都旅游。這就說明了成都在構建城市生活氛圍和形成城市生活方式的時候,注重了獨特性。所以,在旅游產業的發展中,我們應該形成獨特的城市生活氛圍,以此給游客留下深刻的印象,全面提高城市旅游產業的特色。

      三、結論

      通過本文的分析可知,在城市旅游產業的發展中,成都特色旅游的成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給整個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啟示。為此,在開發城市旅游產業的時候,我們必須注重構建特色的城市文化體系和獨特的城市景點資源,打造特色化的旅游環境,為旅游產業的發展提供有力的支持。

      參考文獻:

      [1]王敏;旅游監管法律制度研究 [D];北京交通大學;2008年.

      [2]韋小良;新加坡會展業成功戰略的探討 [J];桂林旅游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3年06期.

      篇(6)

      中圖分類號:F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3198(2013)09-0053-01

      所謂循環經濟是指在傳統經濟模式高投入、低產出、資源浪費、污染嚴重的嚴峻問題面前,新興的高效環保節能經濟模式逐漸開始完善成型。它是20世紀60年代美國經濟學家波爾丁在論述生態經濟時相較于傳統的線性經濟而言提出的。2004年,中國循環經濟發展論壇在上海舉行并通過《上海宣言》,要求把循環經濟試點與示范由最初的第二產業擴展到一、三產業。這為作為第三產業的民族特色旅游與循環經濟結合奠定了基礎。

      1我國民族特色旅游發展中存在的問題

      隨著國力增強,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解決了“吃”的問題后,廣大群眾對于結伴旅游、游覽祖國大好河山充滿興趣,國外游客也對我國充滿東方神韻的民族特色旅游充滿了向往與熱愛。再加上我國產業結構升級,大力發展第三產業,這些因素都促使我國旅游經濟蓬勃發展起來,在很多知名景區,其所帶動的吃、住、行、購、游產業鏈產生的經濟效益甚至占到當地GDP的主要部分。而如四川九寨溝、云南麗江、大理、廣西桂林等少數民族聚居地,因其豐富的自然景觀、獨特的地質地貌與生物資源、民族特色風俗傳統成為旅游業發展中的翹楚。但是,迅猛發展的旅游業也給這些民族特色景區造成了沉重的生態壓力與嚴峻的環境污染。一是洶涌而至的人流,由于生態保護意識的欠缺,他們的吃、住、行都產生了大量垃圾,由于隨意丟棄以及景區環衛力量的有限,從而造成了節日過后景區一片狼藉,垃圾成山的惡劣景象。二是各種影視拍攝劇組,他們專挑有豐富民族特色、自然景觀十分奇妙的景區拍攝影視作品。比如2005年媒體廣為報道的張紀中的《神雕俠侶》劇組破壞自然景觀成為國內轟動一時的新聞。三是各景區本應有接待游客的人數上限,但在旅游旺季,這一上限得不到遵守,往往無限放入游人,造成景區生態系統瀕臨崩潰。四是各景區的賓館生活垃圾隨意排放,據媒體報道,九寨溝的賓館生活污水甚至直接排入岷江。在發展民族特色旅游中注入循環經濟思維,力促傳統高耗重污染的旅游經濟向低耗環保的旅游循環經濟轉型已勢在必行。

      2實施民族特色旅游循環經濟轉型的措施建議

      在保護生態環境勢在必行、迫在眉睫的今天,推崇低碳環保生活已悄然成為人們的生活時尚。實施民族特色旅游循環經濟轉型的措施建議如下:在民族特色旅游循環經濟轉型中,要以生態旅游理念再加上綠色旅游技術支撐系統來進行旅游項目的可持續發展設計。一是要優先考慮污染小、環保的項目。如以原生態水資源與地質地貌為主要特點的景區,就不宜過多考慮讓游客“親密接觸”,而是以觀賞為主,以避免游客踩蹈造成的水質與植被破壞。前文述及的張紀中劇組破壞九寨溝環境事件中,張劇組讓人員與馬匹進入珍珠灘瀑布中隨意奔跑,還肆意踐踏神仙池鈣化堤,使得這個需要百萬年鈣化過程才能形成的仙境面臨滅頂之災。這些都可成為我們設計生態型項目提供反面教材。二是在賓館飯店等燃料、用水等方面,要特別注意清潔能源的使用。如運用風能、太陽能、沼氣等,盡量避免使用重污染的煤等能源。在用水方面要盡量采用節水措施。對于舉建道路、橋梁、賓館等人工建筑對溪澗斷流甚至整個生態系統的惡化問題以及生活用水的不斷猛增,采用常規的蓄水及污水處理方法已達不到循環經濟的理念要求。景區要采用先進的節水技術和設備合理地利用水資源,包括原水的利用、污水的治理和水的循環利用。要盡量避免就地抽水等粗暴掠奪行為。三是以農、林、牧、副、漁等廣泛的農業資源為基礎開發旅游產品,采用農業、旅游整合的發展措施,通過將民族特色旅游景區周邊農業與景區旅游鏈接起來,可很好地實現資源的循環利用功效。可組織旅游者春天插秧,秋天收割,捕魚撈蝦,草原放牧,牛棚擠奶等,使民族特色旅游不再局限于極小范圍的景點,而是可以輻射至較大范圍地域。從而使生態循環有更大的承受性。旺季時期蜂擁而來的游客得以很好地“疏散”開來,不至于遠遠超出景點的接待人數上限從而造成嚴重的擁堵及惡性生態災難。而且,旅游過程中產生的廢物可以再次利用到水果種植和養殖業中,有效地變廢為寶,實現了資源的充分循環利用。這一點在云南麗江景區就做非常好。麗江的農家樂甚至于有能力開展一些外事接待活動。已先后接待過挪威國王、泰國議長等貴賓。

      綜上所述,循環經濟是以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為目標,以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為原則(即著名的循環經濟3R原則),倡導在物質不斷循環利用的基礎上發展經濟,建立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新經濟模式,來取代資源—產品—污染排放的傳統線性經濟模式。這種新經濟模式對我國傳統民族特色旅游發展將起到轉折點意義上的促進與完善作用。

      篇(7)

      一、云南省大理州喜洲古鎮的概況

      (一)地理位置、人口及交通情況

      古鎮喜洲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北部32公里處,古稱史城,又稱大厘城,是喜洲鎮鎮政府所在地。西靠蒼山的五臺、滄浪、云弄三峰,東臨洱海,南與灣橋相連,西北6公里處是大理著名旅游景點“蝴蝶泉”。 山海之間是西高東低的地勢,中間約80平方公里的狹長平壩,南北長度大約是13公里,東西寬約6公里。喜洲位于北緯24. 9°,東經100. 3°,地勢比大理略低,海拔在2096米。年平均溫度為15.1℃,四季如春,氣候不冷不熱,年平均降雨量為1080.1毫米,雨量集中在6一8月,年日照為2282小時。喜洲古鎮土地面積有2671畝,其中耕地面積1454畝, 村民人均耕地0. 44畝。古鎮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以沙質土壤為主,土壤呈黑色,氣候溫暖,每年可種兩季。喜洲所處的地理位置比較優越,交通便利。大理至麗江的214國道古鎮的西端500米處公路繞鎮而過。

      (二)歷史沿革

      喜洲自古以來就是一個有名的歷史文化古鎮,有關喜洲的最早記載是漢武帝平滇,設置的葉榆縣,喜洲屬于葉榆縣。到東漢時期喜洲改屬永昌郡,改名稱為葉榆縣。在蜀漢時期屬于云南郡,到晉及南北朝時,改屬東陽河郡,發展到隋代時,屬昆州,唐朝初期為羈縻匡州地,到唐玄宗天寶年間屬于南詔所有。

      明、清時期,喜洲屬于太和縣。1914年(民國三年),太和縣改名為大理縣,直屬云南省,下面設區,區下面又設鄉鎮。當時喜洲屬于上鄉區。“1950年l月,為大理縣第二區,轄20個行政村。1958年,喜洲鎮分別屬于大理市東風(喜洲轄區內有喜洲、文閣、沙村、金河、河矣江、寺里、慶洞、作邑8個管理區)和大理市紅旗(喜洲轄區內有周城、上關、仁里邑、永興4個管理區)。1985年,喜洲區改為喜洲鎮人民政府,后經省政府批準,設為建制鎮,轄11個村公所,兩個辦事處,49個自然村。喜洲古鎮是喜洲鎮政府所在地。”

      二、喜洲古鎮的特色旅游資源

      喜洲古鎮是大理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同時也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還是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古鎮的歷史悠久,文化豐富。宗教、建筑、風俗等均具有鮮明濃郁的民族特色。發展旅游資源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

      (一)歷史悠久

      喜洲古鎮距今有一千多年的歷史,是南詔古國中留存下來的古城之一,是大理文化的發祥地之一。在南詔時期,其城池建筑宏偉,成為佛教和商業貿易的重鎮。明清時期,喜洲的工商業繁榮,喜洲人擅長經商,曾有著名的“喜洲商幫”他們的足跡遍布全國各地甚至海外,至今仍廣為流傳。鎮內保存著許多文物古跡,有國家、省、州、市四級文物保護單位9個。

      (二)建筑

      喜洲是重要的白族聚居地,這里有現存最多、保存最好的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群。“白族先民吸取了中原漢地的建筑風格,并結合本民族的居住習慣和傳統文化,在院落、門樓、照壁、裝飾、彩繪雕刻等方面都體現出白族建筑藝術的精華,是我國建筑史上的一朵奇葩。” 在我國乃至世界上都是一枝獨秀。其民居多為封閉式建筑組合,主要是單戶自成院落,庭院布局各式各樣,最為典型的建筑就是“三房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形式。門樓是白族民居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最煩瑣和最講究的地方,主要有“一滴水”和“三滴水”的形式。

      (三)豐富的民族文化

      喜洲白族居民勤勞智慧,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本族人民結合當地的自然生態,在服飾、飲食、民風民俗等方面都形成了一系列自己獨特的文化。如“三道茶”和白族霸王鞭的歌舞表演,最著名的傳統手工藝品扎染,特色小吃,民族服飾展覽,三月街,繞三靈等民族傳統節日,都反映了白族樂觀向上的民族性格和對未來的美好向往和追求。

      三、喜洲古鎮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對生態環境重視不夠,環保意識薄弱

      旅游業雖然是無煙工業,但是它的發展并不意味著沒有污染。隨著游客流量的激增,也給喜洲古鎮帶來生態環境的破壞。一是游客的頻繁出入破壞了喜洲脆弱的生態環境,超過生態環境的承載量,對生態資源造成極大的破壞。二是游客帶來的的生活垃圾、旅游交通帶來的污染等問題,第三是水、山、植被人為破壞嚴重。

      (二)古鎮旅游服務基礎配套設施差

      從旅游發展的角度來看,該地區的旅游資源比較豐富并且得到了適當的開發和利用,但是當地的配套設施不足,管理與服務質量很差,當地特色沒有得到充分的挖掘。古鎮里旅游住宿、用餐的地方十分有限,檔次也很低。村落內有2個家庭旅館,20余個餐館,這些餐館主要是集中在四方街附近,只能接待零散的客戶,接待能力有限。這些都只能接待零星的散客,接待能力十分有限。另外,古鎮里沒有干凈的廁所, 多是在院落內部搭建的簡易廁所,衛生環境條件較差,給游客的游覽帶來很大不便,同時也影響了古鎮內的生態環境質量。

      (三)古鎮旅游資源開發深度不夠

      旅游經濟主要是以吃、住、行、游、購、娛一條龍服務的經濟活動。目前,古鎮的旅游發展水平還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主要還是觀光為主。旅游紀念品大同小異,質量粗糙,游客買不到具有特色的民族產品。對一些民族文化旅游資源的開發只是停留在表層,大多是把傳統文化以音樂、舞蹈的形式生硬地展現給游客,游客看的只是表演,對于其中的深刻內涵卻知之甚少,看過之后感覺和看的其他演出沒很大的區別,印象也不是很深刻。

      四、喜洲古鎮特色經濟發展存在的對策

      (一)加強環保意識,實現人與自然和諧

      倡導生態旅游,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處理好自然和人類的和諧關系。首先,要加強對經營管理人員、居民的環保意識,促進小鎮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協調發展。其次,對景區的承載量進行研究,對環境容量實行控制,限制接待的游客數量。再次,要對游客帶來的垃圾污染進行管理。在旅游景區,每天都有大量的游客出入,他們帶來的垃圾物品對當地的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要對這些垃圾進行恰當的管理。

      (二)積極改善配套設施

      每個旅游地區都要有良好的通達條件和很好的基礎配套服務設施。積極改善交通,盡快打造當地與其他城市地區的外部交通。實現“五線”入地工程,抓好當地的水、電、垃圾處理,加強學校、醫院、文體、市場等服務設施建設;健全和完善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服務設施。在接待配套方面,要加強賓館設施的建設,重點是提高客棧、家庭旅館、民俗旅館和主題特色旅游的服務檔次和水準。

      (三)深度挖掘,豐富內涵

      古鎮旅游開發不應僅僅是針對表現出本民族特色的旅游,更重要的是對其深厚文化底蘊的挖掘,這樣的古鎮旅游才具有生機和活力。具體到喜洲古鎮來說,喜洲古鎮旅游開發不應只停留在參觀民居大院,購買扎染產品、品嘗特色小吃的初始階段,而應當突出全方位、多層次的旅游文化內涵。

      參考文獻:

      [1]殷群 《大理喜洲民族生態文化旅游小鎮建設新思路》 大理學院學報 第9卷第11期

      [2]劉文穎《傳古鎮在旅游開發背景下的保護與利用項振海》

      篇(8)

      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快速發展,全國各地的博物館在把握發展機遇的同時,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廣大游客在博物館的消費需求呈現出新的特點,他們在注重消費物質形態衍生產品的時候,逐漸開始注重消費文化形態的衍生產品。因此,博物館除了進一步拓展和完善現有的社會教育功能,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外,還應該把發展重心放在用優質的服務回報社會上來。搞好旅游紀念品的開發,是服務和回報游客最直接的方法。

      一、搞好旅游紀念品工作的重要性

      首先,我國大多數博物館是非盈利性的事業單位,其資金來源主要依托于政府,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入,這種單純依靠政府撥款的生存模式必將成為歷史。為了使博物館實現可持續發展,增強自身造血機能,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和銷售將成為博物館資金的主要來源之一。國外眾多著名的博物館都非常注重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并因此帶來了豐厚的利潤。近幾年來,我國的故宮博物院、上海博物館、國家博物館等單位十分重視旅游紀念品的開發,上海博物館還成立了專門從事文化產品開發和銷售的部門,其旅游紀念品的銷售額甚至超過全年的門票收入。

      其次,珍貴文物被保存在博物館的展柜里,游客只能隔著玻璃觀賞,而旅游紀念品中高仿品的出現,能夠更好地滿足替代性文物欣賞的需求,使游客不僅能近距離觀看物件,更能夠親手把玩、體會高仿品帶來的質感。同時,收藏精美旅游紀念品,將其作為文化裝飾品也是不少游客青睞旅游紀念品的原因。隨著高品質旅游紀念品的出現,它們逐漸成為高端禮品而深受歡迎,尤其在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中備受追捧。

      最后,博物館的旅游紀念品是塑造社會形象,擴大傳播影響力的重要途徑。博物館的旅游紀念品承載著與自身密切相關的文物信息和歷史文化,具有一般商品所不具備的特性。旅游紀念品實現了“把博物館帶回家”,彌補了博物館文物展品無法脫離展陳環境的缺憾,成為博物館最好的宣傳品,為提高博物館的知名度和影響力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金沙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現狀

      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是在2001年2月發現的金沙遺址原址上建立的遺址類博物館,占地面積達456畝,由遺跡館、陳列館、文物保護中心、園林區、游客中心等部分組成,2007年4月16日正式對外開放,現已接待中外游客600余萬人次。博物館有金器、玉器、銅器、石器、象牙等文物藏品萬余件,其中,鎮館之寶金沙“太陽神鳥”金飾圖案被評為中國文化遺產標識,同時也是成都市城市形象標識的核心圖案。

      為了突出人性化服務,博物館在館內設置了兩處旅游紀念品專售點,即游客中心專售點和陳列館負一樓紀念品商店(面積約500平方米),其布局造型與博物館古樸雅致的整體風格相一致。金沙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和銷售采取公司化運作,集研發、設計、制作、銷售文化旅游紀念品、商務禮品為一體,內設綜合部、財務部、產品開發部、營銷部等部門,現有員工25人。以古蜀金沙文化為創作源泉,現已自主開發特色旅游紀念品、工藝品160余種,聯合開發2000余種,以金沙“太陽神鳥”金飾圖案為創作題材的系列產品,如:金沙徽章、金沙套件(含項鏈、耳環)、金沙車掛、四鳥擺件等備受好評,其銷售量也具有明顯優勢。“太陽神鳥”雙面蜀繡、金沙特色漆器、金沙烏木、古蜀陶器,以及介紹金沙遺跡的DVD風光片、畫冊、明信片、書籍等多種旅游紀念品也深受游客喜愛,泰國公主詩琳通、澳門前特首何厚鏵分別蒞臨紀念品商店,挑選購買金沙特色旅游紀念品。

      我館還廣泛與國內主要博物館進行特色文化旅游紀念品的合作交流,將有金沙文化特色的旅游紀念品、工藝品送至深圳博物館、廣州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首都博物館、山西博物館、天津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地進行展銷,還有部分紀念品遠赴新加坡。2010年,“金沙套件”榮獲中國博物館學會文化產品三等獎,“面具擺件”榮獲中國博物館學會文化產品優秀獎;2011年,“金沙套件”、“四鳥擺件”、“金沙鑲嵌書簽”均獲得“2011中國旅游商品大賽”銅獎。

      為了適應市場發展需要,成都金沙遺址博物館將在創意小品和高端產品上下功夫。開館之初,博物館對金沙特色旅游紀念品的產品定位是實現功能配套,滿足游客購買的基本功能,僅是對準入企業的旅游紀念品的文化內涵和產品質量進行把關,并沒有更多的精力和資金投入創意產品和高端產品的開發中。盡快與金沙特色旅游紀念品的開發和銷售有關的企業深入探討增加創意性、增強實用性、提高產品質量、豐富產品類別等的新途徑,將使金沙特色旅游紀念品有新的飛躍。

      參考文獻:

      [1]陳夢婕.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文創奇跡[N].福建日報,2010,7,6.

      [2]章義平.關于博物館文化衍生產品開發的認識與思考[J].東南文化,2011(5).

      [3]盧夢夢.文化創意在博物館中的運用[J].東南文化,2011(5).

      篇(9)

      目前,人們對旅游業在區域經濟發展中的作用的認識不斷提高,旅游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將進一步提升。目前全國有21個省區把旅游業定為支柱產業、先導產業或重要產業來發展。“十五”期間,我國旅游業已進入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海外旅游市場得到拓寬,入境的國外游客持續穩定地增長,基礎配套設施設備逐步完善,接待能力大有提高。旅游業已漸漸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我們必須抓緊認真研究,迅速開發培育出具有特色的旅游產品,才能把我國旅游經濟的發展提高到一個新的臺 階。

      一、特色旅游產品對旅游經濟發展的推動作用

      培育特色旅游產品的投資,可以擴大旅游經濟總量。我們應切實把增加投資、加快基礎設施建設作為推動產業發展的重要任務。實施投資拉動,著力推進特色旅游大項目的實施。促進投資增長,增強旅游產業綜合實力和發展后勁。不斷完善旅游設施,優化特色旅游產品結構,提高產品檔次,增強特色旅游景區的可進入性,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發揮旅游開發公司的投融資平臺作用,引進一批戰略投資者,在重點地區重大特色旅游項目方面實現較大突破,通過對特色旅游產品的投資,來擴大我國旅游經濟總量。

      特色旅游產品的培育,服務于“三農”,推動我國農村旅游經濟的發展。我國是農業大國,發展特色農業旅游和鄉村旅游具有較大的優勢和潛力。我們可以開展農業生產觀光、農產品加工、農產品采摘等活動,促進特色農業旅游的發展。可在基礎好、特色突出的地方建立特色農業旅游示范基地,加大開發力度,提高其知名度。大力發展農業和鄉村旅游,要以旅游產業促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為目標,突出新農村、新旅游、新體驗、新風尚的特色。結合實際,積極宣傳,廣泛發動,科學規劃,分類指導,大力推進特色農業旅游示范點建設,引導不同類型的農業旅游和鄉村特色旅游文化發展。

      特色旅游產品的推出,可拓展海內外市場,促進我國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特色旅游產品,像觀光、度假、專項旅游產品的推出對拓展海內外市場,促進我國旅游經濟的快速發展有著巨大的推動作用。我們應不失時機地圍繞奧運會搞好特色旅游宣傳,利用國際會展平臺和體育賽事活動抓緊制訂奧運旅游計劃。多渠道、多層次、多形式推介我國生態旅游、冰雪旅游、溫泉度假、民俗文化等特色旅游產品。積極探索與鄰國共同舉辦國際旅游節,提高節慶國際化程度,展示特色旅游新形象。繼續利用中央主流媒體做旅游形象宣傳,邀請境外主要客源地媒體開展各種采風活動,配合電視臺搞好旅游專題宣傳。

      二、不斷擴大特色旅游產品在我國旅游經濟中的影響力

      1.將特色旅游產品的規模做大

      功能的發揮與規模的大小是直接的線性關系。產業再好,形不成規模,也很難成為增長點。所以,在可能的情況下擴大旅游產業的規模,以更廣泛地發揮其潛在的功能是把握增長點的根本。采取各個方面的積極政策,加快我國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速度,已成為當務之急。筆者認為有必要立即采取以下六項行之有效的措施:

      (1)堅持政府主導型是將我國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關鍵。旅游業作為綜合性強、關聯度高的新興產業,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具有積極的促進作用。要綜合發揮旅游功能,盡快將特色旅游產品的規模做大,推進旅游業快速發展,必須堅持政府主導型發展戰略,這是“十五”期間我國旅游業發展得出的一條基本經驗。可以說,五年來全國旅游業取得的良好局面,正是政府主導型旅游發展戰略實踐的具體表現。目前,我國各級政府高度重視旅游業的發展,明確旅游業的產業地位,建立新的旅游市場經濟秩序,為旅游產業的發展及特色旅游產品的培育提供了基礎性的保障。更加注重發揮政府的宏觀調控職能,重視制度創新和體制改革。調查市場,研究市場,拓展市場,針對不同區域、不同層次、不同消費者群體的市場需求,利用豐富的旅游資源,通過策劃、設計、加工、組合、包裝成多元化、多功能、有賣點的特色旅游產品。

      (2)堅持形成完整配套的政策體系是將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根本保障。必須形成一套比較完整的政策體系,才能保證將特色旅游產品的規模做大,落到實處。該政策體系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積極的財政政策,以增加投入,擴大規模;相應的金融政策,以推進實際運作,提高效益;擴大內需的政策,以刺激需求,創造良好條件;企業支持的政策,以消除歧視,創造公平的競爭環境;與國際接軌的政策,以進一步提高總體競爭力和吸引力;組織保障政策,以全面深入落實“政府主導型”的旅游發展戰略。

      (3)堅持區域協同與特色旅游發展相統一是將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基本原則。堅持區域間的協調發展,提高整體的區域競爭力,增強旅游業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在宏觀管理上必須按區域管理的原則,克服多頭管理、各自為政的弊端,協調部門關系,打破行政區劃和部門職權分割的制約,把旅游業開發的重點從孤立的個體景點建設,推進到區域旅游資源綜合開發利用上來,著眼于區域整體形象的塑造和整體優勢的發揮,著眼于形成區域特色上互補、經濟互惠、經營互助的旅游產品群,并把景點建設與城鎮建設、市區環境整治等有機結合,使其協調。同時各重點旅游區要形成本區特色旅游產品,構成我國特色旅游產品體系。

      (4)堅持項目帶動,加大投資拉動,是將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重要舉措。項目是資源配置的載體。“十五”期間,我國旅游業快速發展得益于有一批大項目作支撐,有一批旅游產品作基礎。實踐證明,建立項目支撐體系、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和產品開發是提升旅游產業素質、保證旅游經濟快速發展的關鍵環節。過去的五年,由于堅持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加大投資拉動,注重總量的增加,增量的發展,存量的調整,推動了全國旅游業的持續快速增長。今后,我們要一如既往,有計劃地將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吸引更多的海內外游客,使我國的旅游經濟出現讓人振奮的新局面。

      (5)堅持改革創新是促進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推動力。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改革是產業發展的動力。創新引領產業發展,改革為產業發展注入生機。近幾年來,政府提出經濟發展由快走變快跑,為旅游產業發展及特色旅游產品的培育提供了難得的歷史機遇。各地積極尋求和探索旅游發展新途徑、新舉措和新辦法、創新體制、發展模式和工作方式;舉辦特色旅游節慶活動,內容、形式不斷創新,豐富多彩,影響力越來越大,不斷推出區域合作新模式,實現優勢互補和互惠多贏的目標。這些是全行業堅持改革創新取得的豐碩成果,是促進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強大推動力。

      (6)堅持擴大宣傳,提高知名度與美譽度,是將特色旅游產品規模做大的重要手段。加大旅游的對外宣傳力度,提高我國特色旅游產品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是樹立我國旅游形象的客觀要求,也是我國抓旅游發展的又一個突出特點。我們把展示我國旅游新形象作為對外宣傳促銷的重點、創新手段和載體,使我國旅游宣傳促銷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國內促銷到海外市場宣傳,從傳統方式促銷到現代化手段宣傳,從簡單文字促銷到央視主流媒體大手筆策劃的發展階段,實現新的突破。欲將特色旅游產品做大,宣傳促銷和提高特色旅游產品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是不可忽視的重要手段。

      2.將特色旅游產品的質量做優

      我國特色旅游產品,能否在市場上占有一席之地,主要靠質量。我國全體旅游從業人員必須樹立強烈的質量意識,把特色旅游產品的質量視為企業的生命。把住質量關,腳踏實地地將特色旅游產品的質量做優,且要不斷提升質量,方能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為確保特色旅游產品的優質化,我們必須做好以下工作。

      (1)必須堅持多樣化開發與重點推進相結合的原則。在全局發展的基礎上有重點地推動地區發展、城市發展、景區發展、企業發展。引導一部分地區、城市、景區、企業較快地發展起來,產生帶動、示范和輻射效應,在旅游景區和旅游產品的開發建設上,必須突出地方特色,增強地方歷史文化和現代科技文化內涵,堅持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創造一批吸引力強、品位高、特色濃的旅游精品。

      (2)精心打造我國特殊旅游產品的品牌。市場經濟是品牌經濟。培育具有國內乃至國際競爭力的旅游品牌,是提升我國旅游業整體競爭力的重要舉措。培育一批旅游集團品牌(賓館、景區、餐飲、旅行社、交通等)、旅游目的地品牌、旅游精品路線,構建旅游品牌體系,并通過一系列措施向國內外推廣,形成特色鮮明的旅游形象。

      (3)認真推行產品質量提升計劃,全面提升我國特色旅游產品質量。以推進旅游誠信為核心,以深化行業管理為基礎,以創新產品和服務為支撐,以構建法律法規為保障,在全行業推行旅游產品質量提升計劃,全面提升我國特色旅游產品質量。比如樹立典范,評選與獎勵一批經營模范單位(城市、景區、旅行社、賓館等),并作為先進典型進行行業推廣。舉辦標志產品展覽會和交易會,出版標志產品目錄,通過網絡媒體等加大宣傳力度。

      作者單位: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工商管理學院

      參考文獻:

      篇(10)

      關鍵詞:海島;特色旅游業;人才培養;啟示

      鹿西鄉,位于浙江省溫州市洞頭區東北部的鹿西島上,距洞頭城區約16.4公里,東、南臨東海,西隔黃大峽水道與大門島的觀音礁相對,北與臺州市玉環縣隔海相望。鹿西l風景優美,聞名遐邇的鳥島便坐落于此。隨著近海漁業資源日益枯竭,鹿西鄉加快了傳統漁業產業轉型升級的步伐。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了白龍嶼海洋生態牧場這一重大項目,這也將成為推動鹿西鄉旅游產業發展的新動能。大門大橋開通后,鹿西島與大陸的距離更近了,游客到鹿西島旅游將更加的方便快捷。洞頭撤縣設區后,洞頭區將與溫州市本級一起同城化一體式發展,鹿西島的優美風光定會吸引更多的游客。碧海藍天,珍禽展翅,輝波蕩漾,海外桃源別有一番滋味。

      一、鹿西島海洋旅游存在的不足

      1.鹿西島旅游產業起步較晚,相應的基礎設施比較落后。隨著鹿西島旅游產業的深入發展,游客日益增多而島上綜合接待能力不足,這勢必將嚴重阻礙鹿西島旅游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目前島上的旅館多以當地居民自住房改建而成,在接待方面與正規賓館尚有較大差距。特別是在餐飲方面,島內以酒家為主,僅適合接待團客,散客在島內就餐還是極為不便。島內的服務接待系統尚未完善,因此就這點而言鹿西島旅游產業還未走上正軌。

      2.鹿西島交通基礎設施薄弱。在對外交通方面,雖然大門大橋開通后,鹿西島對外聯系日益緊密,但是客輪陳舊,動力不足,直接影響游客的第一感覺。載客能力不足,若遇高峰期,游客就只能苦等下一班船。隨著鹿西島綜合交通碼頭的開工建設,旅客的出行條件將大大改善;但是在另一端的小門島客運碼頭,碼頭修建已久,當初規劃時也未能想到其將成為大陸對鹿西島客運的主要碼頭。小門島客運碼頭位于大門大橋連接線旁,容客量低,且附件沒有任何停車場,在高峰期時只能面臨窘迫的局面。對內交通方面,鹿西島內各村之間都有水泥公路連接。由于島內常住人口少,且多半為漁民,因此島內客運班車無法實現短時間隔公交化運營,游客上島后只能通過預定方式才能坐車去往目的地游玩。客運班車主要以輕客為主,載客量低于15人,無法應對大流量客流。顯而易見,交通已成為制約鹿西島旅游產業發展最大的障礙。

      3.養殖業制約鹿西島旅游產業發展。隨著鹿西島養殖業不斷的發展,附近海域的旅游功能受到制約,海水受到污染。在無法明確旅游業和養殖業的相互關系之前,鹿西島的旅游產業發展勢必將受到制約。

      4.海島旅游季節性較強,且多集中于5到10月份,而這期間恰恰是東海休漁期。海鮮是游客去海島旅游的目的之一,但休漁期期間,海鮮價格昂貴,這勢必將影響游客的旅游質量。

      二、目前英語人才培養的缺陷

      1.教學理念滯后,理論脫離實踐

      現有的英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受制于各高校的師資隊伍和教學資源,從而在 培養復合式、應用型專業人才時遇到不少的問題。學科定位不準是高校所面對的問題之一。高等院校的教學理念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而不斷的變化從而導致教師對學科理念的認識有所模糊,這對教師日后的課堂教學產生了負面影響。

      目前高校在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時過于注重理論教育從而忽視了實踐的重要性。許多高校片面的側重于學術教育,使得教師在課堂上偏重于理論忽視了實踐,最終導致高素質應用型英語人才的過度缺乏。

      2.忽視企業個性化需求,校企結合體系落后

      高等院校在專業課程設置上,習慣了走過去“關起門來造車”的老路,忽視了與用人單位的溝通和交流,導致人才培養體系與企業實際需求相沖突,相矛盾;很多畢業生在工作時還需企業花大力氣去再培養。我國對外貿易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對高素質外貿人才求賢若渴,高校的培養體系若不能及時跟上,那么將會嚴重制約我國對外貿易的發展。

      三、提升鹿西島旅游產業的措施

      在今后,海洋生態和休閑度假游是鹿西島旅游產業發展的主要方向。以建設離島鹿西,打造溫州都市圈美麗后花園為目標;整合現有旅游資源,營造鹿西島原生化特色,重點圍繞白龍嶼海洋生態牧場和東海觀光游這兩大主要旅游資源,精心培育山坪觀光露營臺,海島民居等一系列精品旅游資源。堅持科學發展觀,以市場為導向,從鹿西島實際情況出發,合理劃分島內功能層次,合理利用島內旅游資源,提升全島服務接待質量,將鹿西島打造成東海一顆璀璨的明珠。

      1.提升交通基礎設施

      提升島內公路質量,要做到空前規劃,放眼未來的島內自駕游。目前鹿西島內沒有合適的停車場,一旦迎來自駕游潮時,勢必會讓島內顯得非常擁堵。在各村村口合理規劃停車場,合理設置停車位數量,并提醒游客不要隨便占用村內道路。建立起定時化公交系統,提升小門島與鹿西島之間的軟連接,并在游客高峰期爭取開通更多直達航班。

      2.整合現有旅游資源,打造更多精品旅游項目

      以建設美麗鹿西島,森林鹿西為目標;向外界充分展示鹿西離島,溫州后花園的生態優勢。依托鹿西漁業優勢,打造精品海上鹿西,讓更多游客可以在海上體驗漁民的生活,并借此推出更多有關漁業的主題旅游。從高起點出發,加大旅游投入,充分挖掘旅游資源的文化內涵,打造山海鹿西,森林鹿島。旅游產品的競爭終歸是文化產品的競爭,因此要挖掘鹿西島的海洋文化,以區域性和獨特性去吸引更多的旅客。

      3.提升島內服務水平

      “吃,住,行,游,購,娛”是旅游的六大要素。加強島內旅游行業的管理,做大做強島內旅游配套產業,完善旅游綜合服務體系。要重點打造一批中低檔的旅游商務賓館和以海鮮為特色的餐飲店。參考外地農家樂以會議旅游主題的旅游產品,有計劃的發展一批會議型和休閑度假游為一體的特色酒店。結合當地居民的特色菜肴,深度挖掘當地海鮮,打好鹿西島 “海鮮王國”這張牌。

      4.樹立旅游品牌形象

      可以嘗試在縣市兩級電視臺推廣旅游形象片,與洞頭區一體化旅游行銷,便而能在高鐵站等公共基礎設施內投放旅游廣告。邀請一批知名攝影家來鹿西島采風,將美麗鹿西的形象通過微博和雜志等媒體傳播出去。近年來,“高鐵游”愈演愈熱,政府可以通過這一概念,將鹿西海島旅游整合進杭深鐵路溫州站的旅游宣傳路線推廣中來。

      5.借鑒國外海島旅游開發的成功經驗

      國外知名的旅游島嶼有美國的夏威夷群島,法國的科西嘉島和被譽為“加勒比海旅游首都”的坎昆等。這些島嶼之所以能變成人人向往的旅游勝地,離不開政府的引導和科學的規劃。政府要給予投資者信心,投資者之所以不敢加大投入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對該地缺乏信心。鹿西鄉政府可以向市區兩級爭取更多的資金,興建一批示范項目,通過政府的示范項目來吸引更多的投資者。

      四、對高校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啟示

      應用型英語人才是擁有豐富英語基礎知識、寬廣的英語文化背景、較強英語應用能力、強烈的創新精神的應用型人才。鹿西島旅游資源豐富,在大門大橋通車以前,鹿西島對外聯系不便;大橋通車后,鹿西島旅游產業的發展就變得更加得順利和明朗。因此高校在培養應用型英語人才時,應當注重理論與實踐的雙重培養,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能在企業里鍛煉自己的能力。正視在培養人才方面的不足,根據學生的平時表現和畢業生反饋,高校應當每年檢討自己在教學中所存在的不足,并及時做出改正。

      借鑒其它高校或其它專業在應用型人才培養上的先進經驗,打造有自己特色的人才培養模式。例如某高校鼓勵學生自主創業,在全國大學生就業形式日益嚴峻的環境下,該校歷屆畢業生始終保持了較高的就業率。那么就可以借鑒其在鼓勵畢業生自主創業方面的成功經驗,轉變觀念,引導學生多層次發展,多方面發展。

      參考文獻

      篇(11)

      一、我區旅游商品業發展的資源優勢

      目前在內蒙古旅游市場上流通的主要旅游商品有:

      (一)肉食和奶食系列

      作為北方少數民族蒙古族的飲食主要由紅食和白食組成的。紅食是指肉食,例如,以牛肉為原料的詐馬宴是元朝時期的宮廷大宴,已有七百多年的歷史。還有,以羊肉為原料的烤全羊原是蒙古王府招待貴賓時的美味佳肴。除外,還有涮羊肉,手把肉,羊背子等肉食品也是蒙古族飲食的一大特點。白食是指我們通常食用的奶食品,有奶油、奶酪、奶豆腐、奶皮子等。

      (二)羊絨、羊毛、駝毛、皮革系列

      羊絨,稱得上“毛中之王”,我區阿爾巴斯山羊絨被譽為“纖維寶石”,“鄂爾多斯”牌羊絨衫已經成為世界知名品牌。除了羊絨制成品,還有很多羊毛產品,例如羊毛地毯、掛毯、氈畫等,不僅質量好,也充分展現了草原游牧民族的生活場景。同時,內蒙古的駝毛品質全國之首,最近幾年也馳名國外,其中阿拉善盟產的駝毛質量最好,被贊成“王府駝毛”。

      (三)民族工藝品系列

      北方游牧民族用品制造歷史悠久,每件民族用品都凝聚著民族智慧,展現草原民族文化。比如,馬頭琴是蒙古族特有的一種樂器,能夠彈出獨特而美妙的音樂,深受國內外游客喜愛。蒙古族服裝無論是款式設計還是顏色,圖案等方面都充分展現了北方少數民族的特征。還有,蒙古刀不僅是牧民的生活工具,也是男士的配飾,刀飾以及刀柄的花紋等獨具特色。

      (四)山野菜、中藥材等土特產系列

      內蒙古很多地方有發菜、蕨菜、黃芪、肉蓯蓉、甘草等山珍野菜和中草藥材。發菜,無論是作為食品的營養價值,還是藥物價值都比較高的野生食用植物,發菜蛋白質含量20%,比雞蛋蛋白質的含量還要高,是很多地方比較筵席上的美味佳肴。發菜與“發財”諧音,因此深受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的青睞。還有產于內蒙古阿拉善盟的肉蓯蓉具有非常高的藥用價值,被人稱為“沙漠人參”。

      二、旅游商品在生產和開發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一)產品品種單一,缺乏創意

      我區旅游商品經營者大部分都采用小型的攤點、鋪面以及小作坊的經營方式。由于經營規模比較小,經濟實力不強,所經營的旅游產品種類不多,幾乎大同小異。塞上老街是旅游商品的名街,這里生產和銷售各種旅游紀念品。但是走訪幾家店就會發現各經銷店銷售的產品大致都是皮畫,氈畫、蒙古族刀具,藝術擺設品等手工藝品和奶食品。除了塞上老街,昭君博物院,國際商貿城等地方所銷售的民族紀念品也是大致相同。

      (二)產品文化價值低

      旅游者來內蒙古之前,對本地區的印象是“藍天白云,草原遼闊,連城里人上下班都騎著馬”,“蒙古人的性格豪爽、直率,對人熱情和真誠”。其實,他們不僅想看到或了解到這些,還希望在所購買的旅游商品上能夠體現出這些內容。當他們看到商品時就會聯想到牧民生活的場景,就會勾起他們曾經美好的回憶。而我們地區現在所出售的旅游商品恰恰缺少的就是這種文化內涵。

      (三)缺乏品牌意識

      我們都知道名牌產品往往有較好的質量。當人們對自己想要購買的商品不太了解,或者不知如何去識別質量的好壞時,通常都會偏向購買名牌產品。其實在內蒙古的旅游商品中也有很多高質量的產品,只是部分生產企業缺乏品牌戰略意識,沒有主動去樹立和弘揚民族品牌,這也是我區旅游商品中名牌缺少的原因之一。

      (四)宣傳力度不夠,知名度不高

      游客在內蒙古購買旅游商品時,總是先注意那些在其他城市商場也能買到的商品,例如羊絨衫,各種奶制品等。游客認為在民族地區購買民族特色商品既便宜,品種又多,有多項選擇,而對內蒙古其他的旅游商品不太了解。其實內蒙古特色旅游商品種類很多,比如蒙古族刀具,地毯,掛毯,皮具,各種手工藝擺設品等都獨具民族地區特色。由于地方民族商品生產商利用廣告,媒體,報紙,雜志等宣傳比較少,宣傳方式方法不多,力度也不夠,導致外地缺乏對民族商品了解。

      三、開發旅游商品,發展旅游業的幾點建議和對策

      (一)突出民族特色

      旅游商品是為了滿足旅游者的購物需求和紀念意義需求,因此在設計和開發旅游商品時,必須從旅游者的基本需求出發。現在的旅游者要求旅游商品不僅物美價廉,還要求具有一定的實用性和收藏、紀念意義。根據旅游者的這種需求,我們可以多開發一些具有蒙古族特色的日用品和藝術品,例如我們可以做不同樣式、不同材質的馬鞍形或牛羊形狀的紙巾抽筒,筆筒,餐具盒等。類似的很多生活用品具有蒙古族特色的同時也給消費者提供了多種選擇。

      (二)注重挖掘潛在的文化價值

      對旅游商品進行開發和設計時,要把蒙古族文化滲透于其中,讓游客買到這件商品后,既就能感受到美,還能領略到豐富的民族文化內涵。比如,在省內不同地區,無論是男性還是女性服飾都各具特點,企業可以用民族服裝的原料和樣式做一些兒童玩偶當作旅游產品。這樣就可以讓旅游者更進一步領略和了解我們蒙古族的服飾文化。

      (三)打造民族品牌,樹立我區旅游形象

      實現規模化生產,打造民族自主品牌是民族工藝品發展的方向。只有通過打造自己的品牌才能增強市場競爭力,并且,只有通過規模生產才能更好地打開國內外市場。目前我區民族商品生產企業-蘇魯定蒙古人皮業已經走出了第一步,成為我區最優秀的民族商品生產企業。

      我區旅游業的發展及旅游商品的特色充分展現了民族地區文化特色。但是在旅游業和旅游產品的規模化以及產業化等方面還有待進一步的充實和擴大。因此,關于這一點還需要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以及通過行政和法律等多方面進行監督,加強管理和規范旅游市場秩序,才能使我區旅游行業持續穩定健康發展。

      參考文獻

      主站蜘蛛池模板: 久久久精品国产sm调教网站 | 9re热国产这里只有精品| 久久国产精品无码网站| 精品国产网红福利在线观看|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网址天堂| 999国产精品视频| 国产成人精品高清在线观看99| 亚洲国产精品成人午夜在线观看 | 久久久精品人妻无码专区不卡| 青青青青久久精品国产h| 国产在线精品一区二区在线观看| 亚洲精品国产福利一二区| 精品亚洲视频在线观看| 99久久精品免费国产大片| 99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 无码国产精品一区二区免费模式 | Aⅴ精品无码无卡在线观看| 99国产精品久久| 人妻精品久久久久中文字幕一冢本 | 国产精品视频一区国模私拍| 欧美日韩人妻精品一区二区在线| 麻豆国内精品久久久久久| 国产观看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 另类国产精品一区二区| 成人免费精品网站在线观看影片 | 国产成人精品亚洲日本在线| 日韩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青青热久久国产久精品| 久久国产成人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亚洲曝欧美不卡精品| 国产精品自产拍在线观看花钱看| 国产精品内射视频免费| 国产伦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猫咪| 99久久伊人精品综合观看| 国产精品 码ls字幕影视| 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专区| 99在线观看视频免费精品9| 99re只有精品8中文| 99RE8这里有精品热视频| 精品精品国产国产| 欧美人与性动交α欧美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