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fn id="a4kkq"></dfn>
<ul id="a4kkq"></ul>
    • 中西方食物文化差異大全11篇

      時間:2024-01-14 15:49:23

      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1篇中西方食物文化差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中西方食物文化差異

      篇(1)

      古往今來,文化的傳承與發揚離不開語言這個傳播媒介。作為一線的英語教育工作者,在日常的教學過程中慢慢地體會到了解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重要性與必要性。眾所周知,學生總是對外來事物充滿好奇,每每涉及到異域風情與人文習俗等知識講解時,學生們總是興致勃勃,就連平時不怎么對英語課堂感興趣的學生也會覺得興趣盎然。怎么抓住這個契機,讓學生在英語課堂上接受不同文化的洗禮,感受不同文化的氛圍,激發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提升英語的學習能力就成為了我們英語教師探究的動力源泉和重要目標。

      1.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運用

      記得大學時,我們都要學習《英美國家文化概況》這門課程,這足以說明英語學習者是有必要對西方文化有所了解的。

      在我教授的人教版九年級的第十二單元You are supposed to shake hands這一單元中就非常靈巧的運用了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比如初次見面時在不同的國家和地區就會有著截然不同的文化習俗。學生們都知道在中國,我們的見面方式是握手。那么在其他國家會是怎樣的呢?在此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運用就體現得淋漓盡致。滿足學生的好奇心,也開闊學生的視野,教師就可以好好介紹一下不同國家的風俗人情。如:在日本和韓國,人們的見面方式通常是鞠躬,巴西人是親吻,美國人是握手。再譬如吃東西的方式也是截然不同的。在日本吃面條發出響聲是有禮貌的,而在中國是不為大家接受的。在美國和法國,你不應該用手拿任何東西吃,哪怕是水果;而在印度吃飯是用手抓的。西方國家吃飯用的是刀和叉;中國人吃飯用的是碗和筷。西方人把盤子上的食物吃光是對主人的尊敬;而中國人卻習慣留些食物以示“有余”。通過這些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實例教學,學生對不同國家,不同民族的風土人情就有了大致的理解。對往后的英語學習與今后的日常生活都是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的。

      2. 中西方文化差異在英語教學中的穿插

      在人教版八年級上冊的第八單元How do you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這一單元,就涉及到了中西方不同的節日與習俗。在講授這一單元時,學生對中國的傳統節日還是有一定的了解的,如中國的春節(the Spring Festival)、元宵節(Lantern Festival)、端午節(Dragon-boat Festival)和中秋節(Mid-autumn Day)。但是說到西方的傳統節日,學生們了解的就屈指可數了。

      怎樣讓學生了解相關的西方傳統節日呢?在本單元的課文講解中,我就帶領學生領略了傳統的西方節日――感恩節(Thanksgiving Day)。在中國是沒有感恩節的。

      如何讓學生更加形象生動的理解感恩節呢?那就需要穿們中國傳統的中秋節了。

      兩個節日有許多相似之處,便于學生理解與記憶。感恩節最初是源于人們對秋季食物豐收的感謝,在傳統意義上是一個喜慶豐收、合家歡聚的重大節日;中秋節也源于對豐收的感謝,在中國許多地方有祭祀月亮,對月神表示感謝的習慣。時至今日,中秋節也是全家團圓,合家歡聚的重大節日。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掌握與之相關的內容就容易的多了。

      比如書本上說的日期(date),感恩節是每年11月的第四個 星期四;中秋節則是每年陰歷的八月十五。再比如在這個傳統的重大節日會有什么不同的傳統食物(traditional food)?課文中就向我們介紹了在感恩節如何制作傳統主菜火雞(turkey);而我們的中秋節傳統食物就是象征月亮的月餅(moon cake)。

      在這一天人們會有些什么活動(activity)?在感恩節那天大多數美國人任然是通過在家里和他們的家人吃大餐來慶祝;在中國雖也有全家團聚的大餐,但還有一個更為重要的活動就是―吃月餅賞月。雖說本單元的重點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描述過程,但在講解這篇課文時,我把中西方文化的差異穿插在教學過程中,不僅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豐富了學生的知識,也讓我的課更加的精彩。

      3. 結束語

      篇(2)

      飲食,在遠古時代以來就在人類的生活中占首要地位,是人們生存的最基本的物質條件。飲食文化作為文化的一部分,在人類歷史的不斷發展中起著巨大的作用。回首人類社會的發展歷程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飲食文化結構,不同國家的飲食文化已經成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因素。中國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文化大國,悠久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以及地域風情形成我國豐富多樣的飲食文化特點。西方的飲食文化經過長期的積累和演化形成很多不同地域和文化特點的飲食文化。本文試圖探討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更好地展現西方飲食文化特點,從而有效的增加跨文化交流的適應能力,推動我國飲食文化特點向全世界各國傳播。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表現

      1、飲食觀念的差異

      中國幾千年的文明歷史影響了人們在飲食文化方面對食物口感的重視程度,不僅如此,人們還注重食物的外觀;西方人的飲食都是從營養學的角度出發,重視原料的新鮮程度,以及食物本身所具有的營養價值。所以西方人喜歡生吃蔬菜,例如:蔬菜沙拉或搭配漢堡、三明治等食用。因此,西方人強調飲食對人體的健康是在滿足饑餓感的基礎上能否給人體帶來必須的營養成分。

      2、飲食對象的差異

      中國人自古以來以米飯或面食作為主食,人們的日常飲食主要以素食為主,蔬菜類菜品占主導地位,肉類和魚類經常在節假日等聚會或筵席時使用。“據西方的植物學者調查,中國人吃的菜蔬有600多種。由此可見,在中國人的飲食對象中,像黃瓜、白菜、豆角等綠色蔬菜是首要的選擇目標。在西方國家中,人們的主食以各種形式的面包為主,肉類食物相對而言占有及其西方人在飲食對象這方面與中國截然不同,西方人在這方面就很看重所吃的食物是否具有豐富的營養價值,由于肉類食物的營養含量最高,所以,西方人都特別喜歡吃肉食,例如:牛排、豬排、火雞等肉類食物。

      3、飲食方式的差異

      在中國,中國人的用餐方式一直以來都只有一種形式,就是每個人都圍著圓桌團團而坐,共同享用一桌美食。像這樣的用餐方式通常被人們稱為“合餐制”。合餐制的用餐方式能夠帶給人們一種親切的感受,使人們在輕松的環境中享受美味的菜肴。相對中國而言,“西方流行自助餐,這樣更有利于相互了解。”在西方國家中,無論是在家人之間舉行的聚餐還是商務人士舉行的晚宴等重要用餐儀式,西方人更喜歡用自助餐的形式來享用美味。人們在這種用餐方式下不但有利于自己可以隨意吃到喜愛的食物,還可以讓人們邊用餐邊和不同的人們進行交談,同時也把西方人向往追求自由、強調自我尊重的原則發揮的恰到好處。

      二、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原因

      1、飲食風俗的差異

      飲食風俗的所包含的范圍非常廣泛,例如:日常食俗、節日食俗等等。日常食俗通常就是我們說的每天的飲食內容。從遠古時代開始中國人就以米和面作為日常生活的主食,菜類以蔬菜類為主要食物,人們在日常生活中主要喝酒或喝茶。在節日食俗方面,我國勞動人民將每個節氣都設成相應的節日。在節日這一天,人們會吃相應的食物來慶祝。例如:在正月十五元宵節這一天,人們主要是煮湯圓吃。西方人的日常食俗主要是以三明治和漢堡為主,以牛肉、豬肉等為主要菜類,人們除了喝酒之外,咖啡是必不可少的。西方人的節日食俗相對中國的節日食俗而言,沒有那么講究,在大部分西方人的心中,圣誕節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在人生禮俗方面,西方人的宗教意識比較高,人們會舉行宗教儀式并且舉行盛大的晚餐,例如:烤火雞、烤乳豬等食物來表達對人們的美好祝福,寄托健康、快樂的心愿。

      2、氣候環境的差異

      中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突出,總體來說東、西兩部分地區的反差很大。沙漠和草原主要集中在西北部,而東南部主要是臨近海洋。因此中國的氣候環境受地理環境的影響具有很大差異,所以中國人利用這個特點在海邊以魚類、海鮮為主,山區以野果和山珍為主。我們以米、面為主食,根本原因在于我國位于季風氣候區,非常適合植物的生長。由此看來,中國人由于受氣候環境的影響才形成了素食為主的飲食文化。由于西方國家的地理環境主要由陸地與海灣交錯而成,因此西方國家的飲食文化應該是海洋性經濟與內陸經濟相互交融而產生的文化。由于受氣候影響,西方國家十分適合發展畜牧業以及利用開發海洋資源,這也使得他們養成了肉類食物作為主食的飲食文化。

      3、的差異

      古代中國在最初的時期是沒有本國宗教的,所以我們的宗教意識相對來說不是很強。后來我國開始有了宗教,即佛教和道教。在佛教剛剛被傳入的時期,佛教的僧侶們的飲食和普通民眾是沒有太大區別的。后來,隨著佛教在中國的慢慢發展,統治者開始限制僧侶們的飲食,禁止僧侶們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道教是中國人自己創造出來的宗教,道教在飲食方面和佛教的規定一樣,也禁止信奉者吃肉類食物,提倡吃蔬菜類等食物。宗教對西方國家的影響特別深遠,大部分西方人都普遍信仰基督教,基督教的教規對人們的日常飲食也有明確的規定。通常古代的基督教徒們的日常飲食以素食為主,不吃肉類食物。隨著歷史的發展,社會的進步,如今的基督教徒們在飲食方面基本上沒有禁止吃的食物了。但是血類的食物還是禁止食用的,肉類食物必須是已經被屠宰完成后才可以食用。

      三、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中西方各個國家的飲食文化不斷向前發展,彼此間互相吸收。這不僅為我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西式特色,也為西方的飲食文化增添了中國的民族特色。目前,在中國的餐飲市場上,西餐所占的比重正不斷擴大,越來越多的中國人開始嘗試著接受這些西式食物。隨著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不斷交融,不但帶來了甜點、咖啡、沙拉等西式食品,也帶來了許多先進的制作工藝和健康的飲食方法,這些都為中國的飲食文化增添了新鮮活力。由此看來,中西方各國的飲食文化在彼此的國家中都占有重要地位。中西方各國人民對彼此國家的飲食也都產生了不可替代的喜愛之情,在各自的日常生活中,也都離不開這些讓人念念不忘的美味佳肴。

      篇(3)

      引言:在精神文明如此發達的今天,對外交流也愈來愈密切。不管是在商業洽談,或是朋友的聚會中,我們都意識到,了解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差異,對我們日常交流有著至關重要。其中,中西方的餐桌禮儀則是一個門檻,它是我們交流與合作的前提和試金石。

      從餐具擺放使用上看中西文化差異筷子刀叉是中西餐桌禮儀最基本差異。刀叉和筷子,不僅帶來了進食習慣的差異,還影響了東西方人生活觀念。如中餐進餐時不可玩弄筷子,更不可以用筷子向人指指點點或打手勢示意。當然,絕對不可吸吮筷子或把筷子插在米飯中,這是大忌。通常就餐之前,在中國筷子的擺放應該放在飯碗的右側,并且一定要兩端對齊的整齊地擺放。如果是就餐期間使用筷子夾完菜之后,但是并沒有連續進食,筷子則應整齊地豎向飯碗的正中間。在餐具擺放中,各個西方國家擺放西餐餐具遵循的共同規則是:“墊盤居中,左叉右刀,刀尖向上,刀口向內”。[1]具體的規則有:“盤前橫匙,主食靠左,餐具靠右”,其余用具酌情擺放;[2]酒杯的數量與酒的種類相等,擺法是從左到右,依次擺烈性酒杯,葡萄酒杯,香檳酒杯,啤酒杯。發言或交談時,應將刀叉放在盤上才合乎禮儀,餐具掉落不要彎腰拾撿。

      從座次安排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西都講究正式的宴請活動的座次安排。中國人請客傳統上用八仙桌。對門為上,兩邊為偏座。請客時,年長者、主賓或地位高的人坐上座,男女主人或陪客者坐下座,其余客人按順序坐偏座。因為在中國,上菜時多以順時針為上菜方向,居右者因此比居左者優先受到照顧。“中座為尊,面門為上,觀景為佳。”[3]在西方, 通常,桌次地位的高低以距主桌位置的遠近而定。以主人的桌為基準,右高、左低,近高,遠低。西方人請客用長桌,男女主人分坐兩端,然后按男女主賓和一般客人的次序安排座位,即男女穿插安排,以女主人的座位為準,主賓坐在女主人的右上方,主賓夫人坐在男主人的右上方,在中國,左為尊,右為次;上為尊,下為次;中為尊,偏為次。而在西方,右為尊,左為次。

      從中西方上菜順序方面差異看中西方餐桌文化的就餐程序不同。中餐的出菜順序:首先是開胃菜,通常是四種冷盤組成的大拼盤。主菜緊接在開胃菜之后,又稱為大件、大菜,“主菜的道數通常是四、六、八等的偶數,因為,中國人認為偶數是吉數。”[4]點心指主菜結束后所供應的甜點,如餡餅、蛋糕、包子、杏仁豆腐等。最后則是水果。“西餐菜單上有四或五大分類,其分別是開胃菜、湯、沙拉、海鮮、肉類、點心等。”[5]正式的全套餐點上菜順序是:頭盤,西餐的第一道菜是頭盤,也稱為開胃品,因為是要開胃,所以開胃菜一般都有特色風味,味道以咸和酸為主,而且數量少,質量較高。湯,和中餐不同的是,西餐的第二道菜就是湯。西餐的湯大致可分為清湯、奶油湯、蔬菜湯和冷湯等4類。副菜,魚類菜肴一般作為西餐的第三道菜,也稱為副菜。品種包括各種淡、海水魚類、貝類及軟體動物類。主菜,肉、禽類菜肴是西餐的第四道菜,也稱為主菜。甜品,西餐的甜品是主菜后食用的,可以算做是第六道菜,如布丁、煎餅、冰淇淋、奶酪、水果等。 咖啡、茶,西餐的最后一道是上飲料,咖啡或茶。

      從就餐氛圍上看中西文化差異中國人餐桌上的鬧與西方餐桌上的靜是中西餐桌禮儀最根本差異。中國人以食為人生之至樂,排場之大,氣氛之熱鬧常常令人嘆為觀止[6]。中國人一坐上餐桌,便滔滔不絕,相互讓菜,勸酒,盡情的享受山珍海味,美味佳肴。這樣的宴客方式才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和誠懇,餐桌上的熱鬧反映了食客發自內心的歡快。這種“鬧”能從某種程度上折射中國人家庭溫馨、鄰里和睦、國人團結的“一團和氣”。西方人一坐到餐桌上便專心致志的去靜靜的切割自家的盤中餐。喝湯時不能發出響聲,如湯菜過熱,可待稍涼后再吃,不要用嘴吹。吃東西時要閉嘴咀嚼,不要舔嘴唇或咂嘴發出聲音,咀嚼食物不要說話,即使有人同你講話,也要等咽下食物后再回答。進餐時可以與左右客人交談,但不要只同幾個熟人交談。左右客人如不認識,可先自我介紹,別人講話不可搭嘴插話,音量保持對方能聽見的程度。

      結語:探究中西餐桌禮儀文化差異,有助于我們加深對中西方餐桌文化禮儀差異的了解,避免不必要的信息誤解,同時這必將在我們日常交流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將更好地促進中西方文化交流。“民以食為天”,無論在中國還是在西方國度,飲食是人生活第一要素,也是一個國家文化的映射,能在不同餐桌禮儀文化中游刃有余,是做好跨文化交流的前提,也必將是現代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催化劑。

      參考文獻:

      [1]李明英.社會習俗與飲食文化[J].錦州師范學院學報,1997,

      [2]卞浩宇.論中西飲食文化的差異[J].南京林業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4

      [3]多曉萍.從飲食角度淺談中西文化[J].蘭州工業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5

      篇(4)

      隨著我國加入WTO以及對外經濟貿易的大力開展,使得我國與其他國家地區的聯系日益緊密,旅游英語就是隨著各國之間的頻繁往來應運而生,由于文化背景的差異,導致我國與西方國家在思維以及表達方式上存在著很大差異。只有堅持旅游英語的跨文化意識,才能使得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旅游英語翻譯得到長遠的發展。

      一、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具體表現

      (一)文化背景及習俗的差異

      由于長期受到儒家思想和佛教文化的深遠影響,我國的文化大體上趨向于禮、智、仁、愛等方面,而西方文化則是源自歐洲文藝復興時的思想,因此其受基督教的影響較為深遠。

      文化背景的差異造就了不同的文化習俗,中西方的兩種語言也因此帶上了各自國家的風俗習慣與特點。由于在文化教育方面存在著差異,使得中西方人們對于同一種表達方式甚至是同一個詞的理解也不相同,這種中西方的差異性在待人接物、對待各種利益時表現明顯。

      (二)社會制度的差異

      社會歷史制度的差異往往是影響文化差異性的最主要因素,社會制度相似,文化間的差異就不大,社會制度差異很大,文化間的差異也就不能小。比如,在人權方面,中西方就存在著顯著的差異,英國與美國對人權主義的理解和我國不同,因此,正義、自由、民主等一些人權方面的概念,都會因為彼此的立場不同而不同,這種社會制度的差異慢慢的形成了不同的思維方式。中西方在民主觀念、法律觀念、科學觀與價值觀方面與我國存在差異也就不足為奇了。

      二、中西方文化差異對旅游英語翻譯的具體影響

      (一)由文化空缺導致的詞匯空缺

      詞匯的空缺主要是因為原詞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在翻譯語中沒有表現出來,也就是在對應語言方面出現了偏差。詞匯空缺主要包括詞語的空缺或詞義的空缺兩種。比如,“端午節”,“重陽節”,“春節”等詞語,所包含的文化信息都是我國獨有的,“春節”被翻譯過來就是Spring Festival,這種只按照字面意思的翻譯,就會忽略掉春節時期每家每戶放鞭炮、貼春聯以及包餃子等傳統的文化信息。還有,因此,文化上的空缺必然會影響翻譯時的詞匯偏差,進而不能準確的向外國游客傳達我國的文化信息。

      (二)中式英語的出現

      “中式英語”主要指的是混合起來的、既非漢語又非英語的一種語言文字,也可以被叫做“具有漢語特色的英語”。中式英語的常見表現是拼寫錯誤、語法不對以及帶有中文習慣。中式英語產生的主要原因是我國的英語學習者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由于不能擺脫母語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不符合英語語法的語言表述方法,這種中式英語一旦說出來,不但是本國人聽不明白,外國人也常常是不知所云。

      三、旅游英語翻譯中的處理技巧

      (一)增譯與減譯

      在我國的很多旅游資料中,其中所涉及到的背景和內容無法在英語中找到相對應的概念,翻譯人員想要將這部分信息準確的傳達出去,就需要根據外國游客的實際理解力適當的增譯或者減譯。比如,向外國游客介紹詩人李白,可以適當的對李白的身份、功績和地位做出良好的補充,因此可以用“a great poet of the Tang Dynasty”來進行描述。這樣翻譯出來比較適合外國人的理解能力。還有,峨眉山的一塊石頭上有坡書寫的“云外流春”四個字。因為峨眉山的云層壯觀,水質也較好,坡才將泉水比喻成云外流動的春天,這句話翻譯過來應該是:To its left is a rock formerly engraved with four big Chinese characters“Yun Wai Liu Chun”written by Su Dong-po(1037-1101),the most versatile poet of the Northern Song Dynasty(960-1127).這樣的翻譯有兩點好處,一是向外國游客清楚的介紹了坡,二是讓外國游客明白了“云外流春”這四個字的具體所指。

      對于減譯來說,如果原文中包括的關于歷史考證或古地名的內容過多的話,可以適當的進行刪減,不然會使外國游客搞不清楚相互之間的關系。

      (二)直譯與意譯

      對于旅游景點的名稱,可以采用直譯、意譯、直譯加音譯、直譯加意譯等方法翻譯出來,但不管采取哪一種辦法,都要求翻譯者擁有敏銳的跨文化意識,為中國文化的傳播指導正確的方向。比如,安徽黃山,翻譯過來是“Huangshan Mountain”或“Yellow Mountain”。但蘇州的“拙政園”就不能將其翻譯成“Zhuo Zheng Garden”,而是應翻譯成“Garden of Humble Administrator”。對于我國行政區劃名稱的具體翻譯,基本上采用音譯的方法就可以。比如上海(Shanghai)、北京(Beijing)等。此外,對于外國游客比較熟悉的食物,像饅頭、宮保雞丁和麻婆豆腐等,采用音譯的方法也完全可以。因此,“海南”就只能翻譯成“Hainan”,而不能翻譯成“South of Sea”,如果使用完全音譯的方式翻譯這些名稱,還需要增加一些注釋以便于外國人能夠真正理解。此外,除夕之夜,我國人民在各自的家中吃著熱氣騰騰的餃子,而且餃子一定要在除夕晚上12點之前包好,等到“子時”吃,這是正好是農歷正月初一的開始,吃餃子隱含著“更歲交子”的意思,因為“子”是指“子時”,“交”與“餃”諧音,因此,子時吃餃子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預示著未來的一年會幸福美滿。如果僅僅將吃餃子翻譯成“eat dumplings”,就無法傳達出餃子在我國的除夕之夜所特有的意義。為了化繁為簡,只取了餃子的拼音“jiaozi”,這一詞語目前已經廣泛被外國人所接受。

      (三)適時變通

      從事旅游翻譯的人員一定要熟練掌握不同的翻譯技巧和方法,熟知中西方的文化差異,變則通,通則久。針對不同類型的外國游客要給與不同方式的講解和補充,并在具體翻譯的過程中,不斷提高自身的文化修養,培養出良好的跨文化意識。

      四、總結

      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異,使得在具體的旅游翻譯過程中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和不足,作為旅游英語翻譯者,一定要重視并掌握中西方的這種文化差異,采取行之有效的翻譯方式和技巧,才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減少因文化差異而引起的誤解,使得我國的旅游英語翻譯更加適應旅游業的發展需要,進而將我國傳統的民族文化進一步發揚光大。

      本文為黑龍江省教育廳高職高專院校科研項目“黑龍江省旅游景區英文譯法規范化研究”的階段性成果,課題編號為12515114。

      楊海晶(1980-- )大慶職業學院人文科學系商務英語教研室專任教師,講師,研究方向為商務英語教育。

      參考文獻

      [1]劉明巖,荊懷芳,孫潔.不同文化背景下旅游英語翻譯的探討[J].時代報告,2012(6).

      篇(5)

      在不同的時代和社會都有著不同的主導文化,對于各個民族,由于歷史、地理、思維方式、宗教信仰等不同,會使得處于不同區域的不同人群有著不一樣的生活方式,其差異性是多姿多彩的。中西方的文化千差萬別,究其根本表現形式可以歸納為歷史傳統的差異、地理位置的差異、宗教信仰的差異、風俗習慣的差異、思維方式的差異和非語言交際的差異,如此眾多的表現形式具體來說又可以有無數種具化的體現,因此本文只列舉相關的幾個表象加以分析,透過哲學的視角,分析中西方文化中的自背反現象以及自成背反現象,旨在使文化差異具體化,可以更好的了解西方文化。正確理解西方人的一言一行,在交際過程中充分了解對方,尊重對方的習慣,可以避免尷尬局面甚至重大誤會的產生,從而有利于不斷促進中西方文化的交流、發展。

      1.相關概念界定

      1.1背反現象

      這里的背反現象指的是原出自希臘文ANTINOM的二律背反,指規律中的矛盾,在相互聯系的兩種力量運動規律之間存在的相互排斥現象。二律悖反是康德的哲學概念,指雙方各自依據普遍承認的原則建立起來的、公認為正確的兩個命題之間的矛盾沖突。康德認為,由于人類理性認識的辯證性力圖超越自己的經驗界限去認識物自體,誤把宇宙理念當作認識對象,用說明現象的東西去說明它,這就必然產生二律背反。【1】

      所謂“白背反”,即自身的悖論,不是中國古代寓言所指的那種自相矛盾,也不是西方形式邏輯里所說的違反矛盾律,而是指白身的二律背反,即兩個相互排斥而又同樣是正確或是客觀存在的命題之間的矛盾。【2】這種現象所描繪的對象主要是指一個主體自身的兩面性,如中西方在很多方面的差異都是相反的,但是它們各自本身依舊有很多現象是自成背反的,總之

      互成背反又各自背反的現象也是很多的,同樣也是可以理解的,下面通過幾組背反現象來具體的分析。

      2.背反現象列舉

      中西方文化差異的自背反現象有很多,大致可以分為文化的硬件部分和軟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指器物層文化,一些可見的,實體的東西,包括房屋建設風格、家庭環境狀況以及土地利用情況等等;軟件部分主要指觀念意識文化,包括實踐觀念、神靈觀念、守紀觀念、珍惜觀念、教養觀念和人情觀念等。還有一部分是人體文化,包括人的動作、服飾、體觸、姿態、身體領地等的習俗與觀念,因呈外顯型,故可看做是廣義的器物層文化。下面通過器物層面的圍墻設計、觀念意識文化層面的人情觀以及飲食這一現象上的差異來分析中西方的文化差異。

      2.1圍墻設計

      2.1.1中國圍墻設計的自背反

      古時候中國人在造房子時,總喜歡筑起高高的圍墻,以此起到一種與外界隔離的作用,不管是江南的園林還是北方的四合院,不管是農家小院還是皇宮都會在建筑物的外圍設有圍墻;就算是現在也是這樣,一個社區總會有類似圍墻之類的東西將此小區與外界隔離開。

      2.1.2西方圍墻設計的自背反

      和中國相反,他們不講究甚至根本沒有大圍墻和外圍墻(除非一些特殊的部門或私宅),但在內部,他們卻用層層圍墻將各間房屋較為徹底地分離和分隔開來。這是中西各自社會存在的基礎和民族文化心理的感性顯現。大小圍墻的設計;體現了家族制和個人隱私權的不同,中國的重大圍墻輕小圍墻體現的是家族制和社會集體觀念以及對個人隱私權的無視態度,西方人輕大圍墻重小圍墻體現的是家族(或家庭)觀念的淡薄和個入隱私的看重與保護。

      2.2人情觀

      記得我國著名社會學家曾把中國人的人際關系比作水的波紋,而把西方的人際關系比作各個獨立的木棒捆綁在一起。很形象的說明了中西方在人情觀上面的差別:首先中國人講人情,無論大事小事只要有人情在總會好辦,似乎牽牽扯扯都有關系,但是卻很難擰成一股繩。而且中國人的人情只針對親戚、朋友、同事、同學等等熟悉的人,對陌生人卻相對淡漠。這就構成了中國人情觀的自背反現象。

      2.3飲食反面的差異

      就菜肴制作部分來講,中國人的飲食強調色、香、味俱全,其宗旨是服從和有益于健康,但也十分重視調和,是為了滿足人們的視覺和味覺而設的。中國傳統文化強調的“中庸”在飲食上的體現就是“調和”,但是這種調和的發生、發展,必然會對菜肴原有成分帶來某種破壞,因而可能導致其部分營養成分的喪失。【3】這與現代化所持的科學營養觀產生背反。然而西方國家卻十分重視食物、菜肴的營養成分。此外就就餐環境來說,中國人喜歡熱鬧,而西方人喜歡安靜。

      3.總結

      篇(6)

      一、中西文化差異的根源

      人類是從“類人猿”的人類始祖進化而來的,在最初,世界各地的猿人,并沒有出現本質的區別,都要進行采集、狩獵勞動,在山體洞穴中過著群居生活。從這個意義上來看,在原始社會早期,中西方的原始人類并沒有出現差別。也就是說,中西方民族及文化傳統的差異,絕非是從人類誕生之時就產生的,而是在以后的歷史進程中,受各自所處的自然環境和條件的制約與影響的結果。

      1.中國:農業文明

      受地理環境和自然條件的影響,中國在公元前8000年左右開始走上農業生產的道路。糧食作物成為了維系人們生存的主要食物,農業被視為“本業”、“主業”。

      由于農業生產具有季節性強、作物生長規律性強、易受氣候和天氣影響和勞動地點固定這四個顯著的特點,中國在歷史上形成的農業民族所特有的觀念、意識以及文化特征都深受農業生產特點的影響。由此中華民族養成了善于總結經驗、不屈不撓、勇于探索、頑強拼搏等精神以及吃苦耐勞、勤儉節約等品質。

      2.西方:畜牧業文明

      畜牧業是歐洲社會經濟生產和生活的主要內容,對西方民族的飲食、生活習俗、觀念意識等諸多方面產生了直接影響。

      和農業相比,畜牧業有受季節或天氣影響相對較小等特點,導致了西方民族與以中華民族為代表的東方民族在物質、精神和文化諸多方面的差異。如:由于畜牧業受客觀環境和自然規律制約和束縛相對較小的原因,極大的促進了西方人的開拓精神、主動進取精神、冒險精神、自我中心意識等等,形成了和中華民族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

      二、中西方節日習俗比較

      節日是指一年中被賦予特殊社會文化意義并穿插于日常之間的日子,是人們豐富多彩生活的集中展現,是各地區、民族、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宗教等的總結和延伸。中西方節日文化有著同樣的悠久歷史。

      從整體上看,中國與西方國家在節日習俗上的差異主要有兩方面。第一是節日習俗的起源與目的不同。中國的節日主要源于歲時節氣、原始崇拜、祭祀與神靈信仰等,主要目的在于祈求自身的吉祥幸福。而西方的節日主要源于宗教及相關事件,雖然也有為自己祈福的成分,但更主要是緬懷上帝、求其保佑。第二是節日習俗的主題與內容不同。中國主要以吃喝為主,許多節日都有相應的節日食品。而西方國家的傳統節日則主要以玩樂為主。

      我們以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春節和西方最重要的節日圣誕節為例,看看中西方節慶習俗的差異。

      1.中國的春節習俗

      第一,春節的色彩。紅色是中國的一種傳統喜慶色彩。因此,在春節期間,隨處可見大紅福字、大紅燈籠、大紅對聯、大紅花,一派喜慶和歡樂的景象。這一天,連中央電視臺的播音員們也穿上傳統的紅色唐裝,全國上下一片歡騰。

      第二,除夕年夜飯。中國人的習俗是除夕夜包餃子,全家老小聚在一起舉杯共慶,互相祝福來年心想事成、萬事如意。隨除夕夜幕降臨,便是萬家燈火,鞭炮連綿不斷,城市與鄉村都沉浸在祥和、喜氣的氣氛中。

      第三,守歲。除夕之夜除了吃年夜飯之外就是守歲。近些年來人們一邊吃著年夜飯,一邊觀看中央電視臺播放的春節晚會。春節晚會內容豐富,形式多樣,持續播放到新舊交替的午夜12點。午夜12點的鐘聲一響,外邊的鞭炮聲就此起彼伏,煙花閃閃耀眼,火樹銀花,把大年夜帶入除舊布新的雄壯氣勢中。大家歡呼雀躍著:“新年好,新年到了!”家家電話聲不斷,互相祝福。

      第四,壓歲錢。中國至今還保留著一種傳統風俗,那就是除夕晚上或大年的早上做長輩的要給自己的兒孫們發壓歲錢。壓歲錢是父母、長輩對孩子們吉祥如意、快快長大之類的祝福。初一大早,孩子們穿上新衣,帶上新帽,高高興興地到父母、爺爺、奶奶等長輩們面前磕頭拜年,然后揣著長輩們給的嶄新鈔票,盡情地玩耍,無憂無慮。

      2.西方圣誕節習俗

      圣誕節是西方國家最盛大、最神圣的節日,時間是在每年的12月25日。在其節日習俗中除了宗教儀式,必不可少的還有圣誕老人、圣誕樹、圣誕禮物和圣誕宴會。

      第一,圣誕老人。歐洲每年的圣誕節期間,在信奉基督教的國家里,“圣誕老人”是最受歡迎的角色。千百年來人們都相信,圣誕夜會有一位白須紅袍的老人穿著大皮靴,背著大紅包袱,乘坐由兩只鹿駕駛的雪橇自北方來,從煙囪進人每個有孩子的家庭,把玩具、禮品裝進孩子們的襪子。因此,孩子們人睡前都把襪子放在壁爐旁或床頭,并給圣誕老人留些好吃的食物,作為他的夜餐。

      第二,圣誕樹。圣誕樹是圣誕夜的必需之物。圣誕樹一般采用松樹,樹枝上掛著各種玩具、禮品,五光十色小圓球,絢麗多彩的燈泡,樹頂往往要裝飾一顆明亮的星,以照亮“東方三王”赴伯利恒朝拜圣人的道路。

      第三,圣誕禮物。圣誕節送禮物給家庭成員和好朋友的風俗非常流行。各家各戶都準備了豐富的節日禮物,大人和小孩在圣誕期間都能收到圣誕禮物,常見的是同事及朋友之間互相贈寄的圣誕卡片。

      第四,圣誕宴會。圣誕大餐包括作為主菜的家禽(如雞、鴨、火雞等),以及色拉、面包、蔬菜;最具特色的是各種甜點,甜點通常是水果餅、干果布丁或百果餡餅和冰淇淋。值得注意的是,多數國家的圣誕宴會上,都必須多放一把椅子,空一個座位,因為這是給“主的使者”耶穌準備的。宴會結束后人們便圍著象征吉祥快樂的圣誕樹唱歌跳舞。

      三、結語

      節慶習俗和婚禮習俗只能體現中西方文化差異的一個小方面,我們在學習一種外國文化的時候,不僅要學習不同的文化形式,還要了解這些不同中所體現的文化差異,掌握這些文化差異才能更好的彼此交流和學習。隨著全球一體化的加速發展,中西方跨文化交際越來越頻繁,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也越來越多地隨著交流與交往傳向世界。與此同時,我國也越來越多的接觸到外來的文化,這些文化所蘊含的觀念、意識逐漸深入人們的頭腦。這對于有著五千年文明歷史的中國來說是一次開闊眼界的機會。今天我們既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和文化,也要學習和借鑒外來文化中有益的成分和要素,取長補短,以促進自身素養的提高。

      參考文獻

      [1]賀毅(主編).中西文化比較[M].北京:冶金工業出版社,2007.285-298

      篇(7)

      [關鍵詞]飲食文化;餐桌禮儀;文化差異

      一、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

      1、中國飲食文化的特征

      中國飲食文化與中國文化,關聯極其密切。因而我們有必要先對中國文化的某些特征作一闡述。中國文化自文明產生以后就以比較強烈的現實主義的思潮表現出來,倫理道德的色彩十分濃厚。綜觀我國五千年文化史,雖然封建禮教主張“存天理,滅人欲”,不過人要吃飯總是天經地義,于是文化也只好向口腔發展。首先因為人口壓力以及其它多種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國人的飲食從先秦開始,就是以谷物為主,肉少糧多,輔以菜蔬,這就是典型的飯菜結構。其中飯是主食,而菜則是為了下飯,即助飯下咽。這樣促使中國烹飪的首要目的是裝點飲食,使不可口的食物變得精妙絕倫;其次,由于中國文化追求完美,加上中國手工業的發達,使得中國的飲食加工技術在世界上首屈一指,體現了中國飲食文化追求完美的特征。即不僅要獲得良好的感觀享受,還要獲得人生哲理等方面的理性享受。所有這些,使中國飲食文化具有如下特征:博大精深、烹飪技術發達、食譜廣泛、飲食含義豐富。[2]

      2、西方飲食文化的特征

      理性的西方人在飲食方面也十分理性,他們更注重的是食物是否營養。中國的食物注重的是色、香、味。這就是兩者的區別,在一些電影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西方人早餐喜歡喝果汁,平時吃飯也很喜歡吃蔬菜沙拉,很少與炒菜沾上邊,并且生吃蔬菜加上點沙拉醬美味又不缺失因爆炒而失去的維生素。

      二、中西餐桌禮儀方面的差異

      1、位置安排禮儀

      中西方都講究宴請的座位安排。中國的入座的禮儀是先請客人入座上席,一般先請年長者就坐根據輩分依次入座,中國人比較在意座位的安排,因為這個也象征的權利和地位,一般受重視的或者地位道高權重的會上上座,就像我們看古裝劇的時候,一般來了尊貴的客人,主人都會說:“來來,請上座。”當我們入座時要從椅子左邊進入,入座后不要動筷子,也不要弄出響聲來更不要到處隨便走來走去,如果有什么事要向主人打招呼;西方的入座禮儀也是從左側入座,當椅子被拉開后,身體在幾乎要碰到桌子的距離站直,領位者會把椅子推進來,腿彎碰到后面的椅子時,就可以坐下來了,這個場景我們也可以經常從電影里看到,西方紳士的男生和美麗的女士去約會就餐的時候,都會很紳士的拉開椅子讓女士就座。就坐時不可玩弄桌上酒杯、盤碗、刀叉、楔子等餐具,不要用餐巾或口紙擦餐具,以免使人認為餐具不潔。

      2、用餐禮儀

      中西方對座位的安排都有各自的安排,面對用餐,那差異便是必不可少的了。

      首先在上菜順序上雙方就有差異,中方的上菜順序是湯、主食、餐酒、水果;西方的上菜順序是菜和湯、水果、餐酒、主食、甜點和咖啡。

      其次是餐具的差異,中方的餐具是:杯子、盤子、碗、碟子、筷子、匙羹等幾種;西方的餐具是:刀、叉、匙、盤、杯等,刀又分為食用刀、魚刀、肉刀、奶油刀、水果刀;叉又分為食用叉、魚叉、龍蝦叉。西方的講究比較多,有時候比較重要隆中的場合,餐具會有很多,他們會很仔細的分吃什么用什么刀叉。公用刀叉的規格一般大于使用刀叉。

      最后是表示停餐方法的差異,中方:中國宴席中場停止了,我們可以把筷子放在碗上或者湯匙上,如果將筷子橫放在碟子上,那是表示不再進膳了。西方:如果宴席需要中場休息,刀叉不同的擺法有不同的含義,如果吃到一半想放下刀叉略作休息,應把刀叉以八字形狀擺在盤子中央;若刀叉突出到盤子外面,不安全也不好看。邊說話邊揮舞刀叉是失禮舉動。用餐后,將刀叉擺成四點鐘方向即可。

      三、著裝禮儀

      除了以上說的禮儀差異之外,在著裝方面中西方也有差異。在中國,人們在宴請別人或者自己被宴請的時候都可以穿著隨便點,甚至可以T恤和穿牛仔褲都可以;但是在西方,一般比較高級的宴會,對人們的著裝都是有要求的,我們平時看電影也可以看到,如果你的服裝不正式是不給入內進餐的。所以在西方,一般高級的宴會,男士都要穿西裝皮鞋和打領帶,女士需要穿套裝和有跟的鞋子。不可以穿休閑服去就餐的。這些雖然都是細節,一旦出錯了就會鬧出很大的笑話。

      結語: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發展讓越來越多文化發生碰撞,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就是全球化不斷發展的產物,它讓世界的各個角落越來越靠近了,讓中西文化在碰撞中不斷融合。社會背景,歷史文化的差異導致了中西文化的差異,這些差異其實也就是各國的文化的縮影,正向面對這些差異,會讓我們以后的生活越來越美好。

      參考文獻: 

      篇(8)

      宴客是人們交流的重要社會活動。由于文化的差異,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宴客習俗上有很多不同的傳統和習慣。為了避免由于文化差異造成在宴客活動中的交際失敗或者產生誤解,非常有必要對中西方宴客習俗的差異作一個深入的了解。

      一、中西方宴客形式的差異

      雖然宴客就是請客吃飯,但也有不同的形式。這一點在西方國家表現得尤為明顯。西方的宴客形式從正式到非正式,大致可分為以下幾種:有席位的宴請、自助餐、正式午餐、招待會、雞尾酒會、聚餐會、野餐、茶會。人們在宴請時采取哪種形式一般取決于客人的身份、主人想要達到的目的以及他的方便程度。比如,商業活動中,經常采用的是午餐形式。款待來訪的外國元首要舉行國宴;款待規格較高的外賓或內賓要舉行正式宴會。上菜后,人們一般是各自一盤,各吃各的。西方的宴客并不重吃,而是重宴客形式的自由化、多樣化。

      中國人請客吃飯,強調大家圍坐在一起,共同分享桌上的菜肴。同時宴客非常講究排場,一般正式的宴席至少有十個菜式,而且菜肴往往要超過人們所能消耗的量。菜式越豐富,越能體現主人的熱情好客。比較隨便的形式則是幾個朋友聚在一起,不講究禮儀,不講究飯菜的樣式,追求輕松和諧的氣氛。

      二、中西方宴客觀念的差異

      由于傳統文化和思維方式的不同,中西方國家首先在宴客的觀念上有較大的差異。中國人請客吃飯時,首先非常重視端上宴席的菜肴。按照中國的俗話“民以食為天,食以味為先”,我們吃飯時都是把追求美味作為首要目的。所以人們在宴客時一定要準備豐富多彩的酒菜,否則,很難稱的上是在請客。當西方人在中國的傳統宴席上看到不斷端上桌的涼菜和熱菜時,他們都不得不驚呼菜式如此層出不窮。因為他們的傳統飯菜比較單一乏味,即使是正式的西餐宴席通常也只有六道菜,其中只有兩道是主菜。

      由于受傳統觀念的影響,中國人一般從“色、香、味、形”等方面來評價菜式的好壞優劣,看重菜式能否以食表意,以物傳情。可以說中國人吃的是口味感覺,對美味的追求幾乎達到了極致,烹飪的過程也極具趣味性,而這也正是中國飲食的魅力。當我們把美味作為飲食的最重要目的時,我們卻忽視了食物本身的營養價值。和中國的飲食觀念相比較,西方則是一種講求營養科學的飲食觀念。他們的菜式比較單一,在烹飪方面更是遜于中國,但是他們很重視食物對人的營養,注重食物本身的營養成分,如蛋白質、脂肪、熱量和維生素含量到底有多少,什么樣的烹飪方式能讓人們充分吸收食物的營養,以及對人體有無任何副作用。所以在烹飪過程中,不同于中??破壞營養成分的油炸和蒸煮方式,他們盡量保持食物原有的營養和味道,比如很多蔬菜都是生吃,很多菜式也是清淡少油。

      三、中西方宴客禮儀的差異

      (一)就餐座位的差異

      中國和西方國家在宴請的禮儀上也有很多差異。宴客的禮儀首先體現在就餐座位的安排上。西方國家宴客時,人們一般圍坐在長方形的餐桌,客人坐在桌子的兩側,主人則坐在桌子的兩頭。女主賓一般坐在男主人的右邊,她可以是一位年齡最大的女士,也可能是一個剛剛訂婚的年輕女孩子,或者是男主賓的夫人。男主賓則坐在女主人的右邊。也可以按照主人的安排,讓男女客人分成兩側坐下。中國人宴客傳統上用方桌,有南尊北卑的觀念,以面向南為上座,以面向北為下座。在大多數的宴會中,客人中的主賓、年長者、或者位高權重的

      人首先入座并坐上座,其余的客人再入座,主人則最后入座并坐下座。由于封建思想的影響,有別于西方尊重女性、女士優先的原則,長期以來在中國的宴會上女性的排位都是受到忽視的。

      (二)進餐時禮儀的差異

      中國人使用筷子。中國人自古以來大部分以農耕為主,所謂“面朝黃土背朝天”正是這一文化現象的真實寫照。中國人強調以“和”為貴,反對侵略和攻擊。中國人使用筷子時溫文爾雅,很少出現戳、扎等不雅動作,在餐桌上對待食物的態度是親和的、溫柔的。

      英國人則使用刀叉進餐,這是因為西方很多國家其祖先為狩獵民族,飲食以肉類為主,為了能在殘酷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必須善于捕獵,富于進攻性。在使用刀叉過程中要左手持叉,右手持刀; 切東西的左手拿叉按住食物,右手執刀將其切成小塊,然后用叉子送入口中。使用刀時,刀刃不可向外。進餐中放下刀叉時,應擺成“八”字型,分別放在餐盤邊上。刀刃朝向自身,表示還要繼續吃。每吃完一道菜,將刀叉并攏放在盤中。不用刀時,也可以用右手持叉,但若需要作手勢時,就應放下刀叉,千萬不可手執刀叉在空中揮舞搖晃,也不要一手拿刀或叉,而另一只手拿餐巾擦嘴,也不可一手拿酒杯,另一只手拿叉取菜。要記住任何時候,都不可將刀叉的一端放在盤上,另一端放在桌上。

      西方人用刀叉,中國人用筷子,它們的用法都有各自的?矩。在中國,端上一桌菜,一桌人都可以用筷子夾。但是,在西方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餐具。但是隨著中西文化經濟的交往發展,很多西方人學著用筷子,而中國人也開始常常進西餐廳使用刀叉用餐。另外一個方面,中國人宴客開始時,所有的客人都會等待主人,只有當主人請大家用餐時,宴會才開始。一般來說,主人會給主賓和年長者夾菜,請其先用,以示尊敬。西方人宴客的禮儀還體現在主人和客人的著裝,餐具的質地規格和菜式的類別上。首先,參加宴會衣著要整齊,往往還要求穿禮服。其次,餐具要擦拭干凈,玻璃器皿要閃閃發光,菜式要適合客人的口味。

      四、中西方宴客氣氛的差異

      最后,中西方宴客在餐桌氣氛上也有很大的差異。中國人宴客時,主人特別熱情,大家滔滔不絕,追求熱鬧歡快的氣氛。宴席一開始,主人就頻頻地向客人勸酒勸菜,不但口頭上勸他們一定要吃好喝好,而且還不斷地為客人夾菜添酒。無論桌上的菜多么豐盛,主人嘴上總要謙虛地說“沒什么好吃的,菜做得不好,隨便吃點”。中國人在餐桌上表現出來的這種熱情、好客和謙虛常常令西方人難以理解、無所適從,甚至覺得反感“沒什么吃的,又何必請我?菜做的不好,又為什么要拿來招待我?”。

      西方人宴客也追求輕松和諧的氣氛,但不會那么講究排場,準備的飯菜比較簡單。主人尊重客人的個人意愿,不會頻頻向客人勸酒勸菜,各自吃各自的,想吃什么自己隨意添加。中國人在西方國家做客時,對此則很不習慣,覺得主人對自己不夠熱情,甚至有點冷漠。總的來說,中國人在宴席上追求觥籌交錯的熱鬧歡快氛圍,西方人在餐桌上則顯得比較安靜,想讓客人享受一段自由自在的美好時光。

      五、中西方飲食習慣的差異

      中國的飲食習慣還是以和為主,強調味道。所以中國有很多關于味道的描述,如甜、酸、辣、香、咸、臭、苦、濃、淡等,但同時卻又忽視了營養。西方人對于飲食強調科學與營養,故烹調的全過程都嚴格按照科學規范行事,牛排的味道從紐約到舊金山毫無二致,牛排的配菜也只是番茄、土豆、生菜有限的幾種。再者,規范化的烹調要求調料的添加量精確到克,烹調時間精確到秒。《海外文摘》刊載的《吃在荷蘭》一文中,描述了“荷蘭人家的廚房備有天平、液體量杯、定時器、刻度鍋,調料架上排著整齊大小劃一的幾十種調味料瓶,就像個化學試

      驗室。”

      篇(9)

      世界具有多樣性特點,這就遭際了文化的多樣性和豐富性,也使得人們對于不同文化產生了興趣和探究欲望。由于歷史原因、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淵源等的極大差異性,中西方國家在飲食上也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這就造就了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性,從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中西方文化。本文就從以下四個不同方面的中西飲食的差異來淺談一下中西方文化的差異并對中西方飲食未來前景進行了展望。

      一、飲食觀念上的差異性

      中西方國家對于飲食觀念、味道和營養等都具有各自的特點。中國飲食文化強調的是“色、香、味、形”的飲食觀念;而西方飲食文化強調的是“理性”飲食觀念,更多注重的是營養,要保證熱量、維生素、蛋白質等的攝入。中國地大物博,這就使得其具有多種飲食習慣和特色,具有很豐富法地域性和多樣性特點,因而,在中國飲食中,“酸甜苦辣”口味一應俱全,即便是同一的食材也可以被制作出不同的味道;而西方國家文化起源于大洋文化,人們深受形而上學哲學觀的影響,他們對于飲食法要求過多的注重在了形式上,但是,在口味上基本上都差不多,這就是為何無論是從舊金山到華盛頓,牛排都只有一種味道的原因。相比較而言,西方國家飲食對于“營養”的關注度要大大超過中國飲食,雖然我們講究食療、食補、食養,但是,這些并不能抵過我“色、香、味、形”的首要要求,這就是使得很多在中國飲食中很多營養成分損失于加工過程中。可以說,中西方國家在追求營養方面都各有其側重和喜好,這直接反映出了中西方國家的不同人文特色、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追求。

      二、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的差異性

      西方國家文化注重標準性和規范性,而他們在飲食上也不例外,這就使得他們在進行食物的烹制時會制定嚴格的標準和規范,以調料的添加量為例,他們也會精確到可、毫克等,再以烹調時間為例,他們可以精確到秒。西方的快餐通常都會按方配料,就連烹制的油溫和炸制的時間都要嚴格依規范行事因而,所以,西方飲食中同樣的一道菜在味道上并沒有太多的差異性,只有幾種配菜的簡單變化,或者是擺盤上的些許差別。然而,中國文化注重的是多樣性和特色化,即便是同一種食材,在不同的地方或是不同人制作都會具有不同、甚至是巨大的差異性,這就使得中國飲食呈現出相對較大的隨意性,因為可以根據地區、廚師的習慣來調整或是改變食材或是調料的種類或是數量,即便是同一廚師做同一個菜,也會根據季節、場合、用餐人身份等作出不同的調整,只要最后的“色、香、味、形”達到“好”就行,這就為何在中國會有那么多的“私房菜”的原因。可見,中西方飲食在烹飪技法在隨意與規范上存在著極大的差異性。

      三、用餐方式和餐具使用上的差異性

      中國人注重“聚”和“合”的大家庭式用餐方式,因此,無論是何種宴席,大家都喜歡團團圍坐,其樂融融,而美味佳肴都被放在桌子中間,大家共同享用并邊吃邊聊,感情在吃中得以交流。吃對于中國人來說還承擔著情感交流的媒介作用,而大家在一起吃飯時也少不了要互相敬酒和相關夾菜,表達出對對方的熱情和睦之情。然而,西方國家由于其文化特點所決定,人們并不習慣或是并不喜歡“過度親密或是熱情”,他們使用的是分餐制原則,首先是各點各的菜,想吃什么點什么,這是其個性原則的體現;即便是他們在一起吃飯的時候,通常都是各吃各的,并不進行勸酒或是夾菜,大家比較客氣,并且吃飯就是吃飯,不會邊吃邊聊。在餐具使用上,中國和西方國家也是大有不同的,中國人使用的主要餐具是筷子;而西方人的主要餐具是刀叉,喝湯則有專門的湯匙。可以說,筷子與刀叉作為東西方最具代表性的兩種餐具代表了中西文化的不同,也象征了不同的智慧和生活方式。

      四、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

      中西飲食上的差異性也體現在用餐禮儀上的不同。在中國,大家共同就餐時,不能自顧自吃飯,如果邀請他人來吃飯,主人一定要盡到職責——熱情款待客人,盡地主之誼。在吃飯的時候切不可將多余的飯菜再放回鍋里,要時不時給客人夾菜,不能讓客人碗里空了;吃完飯后,客人應該起身向前收拾桌上的盤碟,交給主人,而主人則需要跟著起身,不要客人動手勞動,請客人坐下休息。而在西方國家,主人在宴席上一般只給客人夾一次菜,其余由客人自主食用,切不可一味夾菜敬酒,吃飯的時候也不能發出聲響,即便是想要交談,也只能是與鄰座交談,不能進行遠距離交談。可見,用餐禮儀上的差異性也極大顯示出了中西文化的不同性。

      隨著全球經濟政治一體化的發展,中西方國家在很多方面進行交流的機會也愈來愈多,而飲食作為中西方國家中都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勢必會在相互發展中得到更多交流和融合。在中國,很多西方飲食風格的快餐店比比皆是,漢堡、薯條和可樂也日益成為了我們的飲食組成。在西方國家,很多中國餐館也大量出現并日益興旺,那些熱愛中國文化的西方人穿梭在唐人街、中國特色餐館,對中國的美食具有了濃厚的感情。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和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中西餐之間的融合會越來愈多,很多中餐或是西餐在對方國家都進行了本土化的調整和改變,既體現了其原有的風格,也融合了所到國家的飲食習慣,成為大家可以共享的美食,這就是世界化的力量。總的來說,不同的國家有不同的文化特色,飲食作為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勢必會反映出不同的文化特征,我們應當尊重并理解文化的差異性,這樣的世界才會更加多樣化和豐富化。

      參考文獻: 

      [1] 來驥.淺談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及其當代融合[J].開封大學學報,2014(2). 

      篇(10)

      2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原因

      2.1農業結構

      氣候資源是自然資源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它為人們提供光、熱、空氣、水等能量和物質。中西方氣候資源的不同導致農業結構存在很大的差異。中國位于歐亞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季風氣候發達,四季分明,因此,種植業在農業結構中占據主導地位,林業和漁業的比例很小。秦嶺-淮河一線以北地區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是小麥、玉米等,秦嶺-淮河一線以南地區廣泛種植水稻,因此,中國人的主食是米飯和面食。這種農業結構培養了中國人以素食為主的飲食習慣。美國東臨大西洋,西臨太平洋,暖濕氣流給美國23的土地帶來了豐富的降水,適合牧草生長,耕地面積小于草原面積的自然條件決定了其畜牧業發達,畜牧業在農業結構中占主導地位。歐洲西部受西風帶控制,屬于溫帶海洋性氣候,多陰雨天氣,熱量和光照等自然條件不太適合發展種植業,而優質牧草廣布,因此,一般以畜牧業、花卉種植業等農業類型為主。歐洲東部,屬于溫帶大陸性氣候,距離海洋較遠,水汽難以到達,農作物以耐旱的小麥為主。這樣的農業結構決定了西方人的飲食以肉食與面食為主。

      2.2

      的不同也是導致中西飲食文化差異的一個原因。在中國,佛教和道教十分盛行,特別是佛教,信仰的人非常多。佛教初入中國時,對于佛教徒的食品沒有嚴格的規定。南朝時,梁武帝大力提倡素食,并禁止僧侶食肉,他認為食肉是殺生,至此改變了僧侶的飲食習慣。信仰之人每天都要吃齋念佛,禁止宰殺動物,因此,他們的飲食只能是素食。道教從“養生之道”的角度來看待素食,亦主張教眾食素。素食成為僧、道、儒三家共同的選擇,與中國人的飲食習慣建立了密不可分的聯系。它既有上的功能,亦有保健養生的作用,深受國人喜愛。歐美人一般都信仰基督教。基督教在歷史上是個純素食的宗教,但是現在對于葷素沒有過多的要求,在日常生活中基本上沒有什么禁忌,飲食和普通人沒有很大區別,然而吃血仍然是基督教信徒的禁忌,因此,西方人通常不吃動物內臟。

      2.3價值觀念

      在跨文化交際中,價值觀念是一個極其重要的問題。中西方國家在發展中產生各自的價值觀,這些差異在飲食等諸多方面都有充分的體現。中華民族自古就注重和諧,在人際關系上以和為貴,因此,中國是典型的家庭社會,崇尚集體主義。以合餐的方式共享食物被視為集體主義的象征,標志著友誼與親情。這種合餐式分享如原始儀式一樣能夠制造親密無間的氛圍和榮辱與共的決心。中國形成了以圓桌為基本特色的就餐方式,圓桌前按主次、尊卑圍坐在一起,表現了一種傳統的規矩和文化。西方主流的價值觀是為自我價值實現而奮斗的精神。西方人個性張揚,注重維護個體利益,強調個體權利。分餐制恰恰是在文藝復興運動后為保護個體性和公共領域而興起的。既要自由地獲得食物,又要尊重他人,人們設計出了公共餐具和相應的分餐制,這不僅僅是出于衛生學層面的考慮,更是為了推廣內蘊于其中的自由、平等、博愛、尊重個體等現代精神。

      3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流與融合

      中國與歐美等西方國家文化交流的歷史源遠流長。漢朝的張騫出使西域以及元朝時的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在中國游歷等,拉開了中西文化交流的序幕,中國人開始接觸西方飲食。清代中后期是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時期。由于的失敗,清朝政府在19世紀60年代推行,主動向西方學習,國家門戶逐步開放,促使西方飲食文化進一步傳入中國。清政府推行為,委派官員考察歐美國家,1872年清政府選派詹天佑等一批幼童留學美國,這些留洋華人把中餐介紹給世界,同時也把西餐帶到了中國。而西方人通過簽訂不平等條約在中國開設了租界,擴大了活動范圍,租界的設立增加了中國人接觸西方飲食的機會。隨著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西方殖民者從中國獲取大量廉價勞動力,勞工輸出成為海外移民的主要形式,很多華人被送到美國從事礦物開采與鐵路建設,并逐漸轉向其他服務行業,在這種情況下,海外中式餐飲業開始興起。改革開放以來,中西方大量的商務往來、旅游與文化交流促進了中西飲食的進一步交融,西方國家出現了大量的中餐館,華僑聚居的唐人街里林立的中國餐館是中國飲食文化海外傳播的主要平臺。在美國,中餐甚至慢慢融入進了主流餐飲。改革開放使中國人的消費觀念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人們開始追求新奇的東西,西餐消費群體開始出現。1987年,肯德基第1家餐廳落戶北京,隨后,麥當勞和肯德基開始在沿海開放城市大量出現。中國加入WTO后,中西方飲食文化的交融程度更大,我國的西餐呈多樣化發展的趨勢,包括法餐意餐等西式正餐、以漢堡和比薩為代表的西式快餐、以星巴克為代表咖啡館等。西餐發展迅速,遍及全國各地,表現出強大的生命力。

      篇(11)

      馬斯洛把需求分成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的需求五類,這五類需求依次由較低層次到較高層次排列。越低層次的需求,也具有越大的力量,必須先得到滿足。對食物的需求,是人生理上最低層次的需求,也是最具有原始力量的需求,因而飲食文化也為各類文化中最基層的文化之一。

      那么什么是文化?關于文化的定義有很多種,這里采用美國社會學家David Popenoe從抽象的定義角度對文化作的定義:一個群體或社會共同具有的價值觀和意義體系,它包括這些價值觀和意義在物質形態上的具體化,人們通過觀查和接受其他成員的教育而學到其所在社會的文化。

      可以說文化的基礎是群體(如某個民族)的價值觀,而文化是這種價值觀的外在的各式各樣的具體表現。飲食文化亦然。

      然而價值觀與文化之間絕非一前一后的簡單關系。西方社會認為:“通過系統地組織經濟資源有可能控制人的生活的信念”(德魯克),人類心靈的信念提升建立在物質利益的基礎上。也就是說,文化可以反過來影響某個群體或社會的價值觀。

      中西方飲食文化的差異,可通過中西方民族的價值觀差異解釋,同時,反過來它也有價值導向作用。這和行為可以通過心理分析解釋,同時又可以反過來影響心理是一致的。

      價值觀和價值觀體系是決定人的行為的心理基礎。本文試圖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引起中西方飲食文化差異的內在基礎,并通過社會生態學及發展史等本源性的因素進一步論述中西方心理差異的不同社會起源。

      一、中西方飲食差異比較

      (一)食材。

      中國人的食材較為多樣化,只要是無毒的可食的材料,都可以制成相應菜肴。不局限于材料的種類,材料的不同部分也均在食材之列。比如家禽之內臟、脖、爪等,而西方人棄之。另外,以植物性食物為主。據統計中國的菜蔬有600多種,比西方多六倍。

      (二)烹飪方式。

      中國菜最大的特點是以炒為主,講究各種不同材料搭配,運用不同火候、時間,講究下料的次序。但卻并不量化固定,會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口味不同靈活調整,系統控制,以味道的協調生動和豐饒美味為最大追求。而西方以整食、硬食為主,雞肉是雞肉,牛肉是牛肉。

      (三)餐具。

      中國人用的是筷子,以夾為主。西方人用的是刀叉,以叉和切為主。

      用餐方式:中國人為合食,一盤菜為眾人享用,座席多為圓桌,以圍食為主。西方人為分食制,餐館里點菜也為一個人份量。一桌上一般也只有少數幾個人,人多的話一般就采用自助餐式。

      (四)飲食觀。

      中國人以美味為第一追求,西方人以營養為第一追求。

      二、飲食差異的心理學分析

      民族文化與民族心理是密切聯系的,不同的文化模式可以造就不同的民族心理特點。民族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民族文化在其成員心理上的投射。可以說,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放大和外化,民族心理是民族文化的深層結構和內化,它們相互作用,互為因果。

      本文從中西方三個心理要素的差異來分析中西方飲食差異。

      (一)在感知模式上,中西方具有很大的差異。

      1.聯系與分離。密西根大學漢那法雅及理查得?里斯伯特領異的研究小組通過心理學實驗科學證明,西方人在觀察物體時,專注于中心物體,而中國人會用更多的時間觀察背景,透過環境看物體。在因果關系的理解上,由于西方人關注個體,往往把事件看作具體動因的結果,而中國人則把事件置于更廣闊的背景之下。研究人員表示:東亞人生活在相對復雜的社會關系網中,有固定的角色關系,因此關注背景對有效的職能運作非常重要。相比之下,西方人的社會約束較少,強調獨立性,他們可以較少關注環境。在中國,人和人之間的構建近似血緣關系,人在社會的生存和發展與其背景和出身、社會關系網絡是高相關的,“有關系就沒關系,沒關系就有關系”這一句中國流傳的順口溜,說明了在中國“關系”這獨有的文化現象。西方人雖也講究關系,但是囿于規則和法律,整個社會建構在法律和契約之上,個體的發展與其出身背景和社會關系的相關性已相對降低。

      如果“關系”的重要性第一是中國的社會文化。不難想象在飲食文化中,為什么中國人的飲食方式多為合食,一盤菜為眾人享用,而座席多為圓桌,以圍食為主。因為在這種氛圍下,可以最大化利用就餐的時間和機會,增進與多人的交流和構建關系,一個餐桌就是一個微小的社會。

      西方人關注個體,在就餐時,則以個體為主,實行分餐制,不關注在就餐時對全體就餐人員關系的建立與表達。

      中西方的就餐方式之差異,體現了文化差異上的“合”與“分”。

      2.整體與解析。在一系列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東方人用“整體意象”感知世界,認為世界是由相關物質組成的;而西方人感知世界由不同形狀的物體組成,即“解析思維”。比如,中國人會說:“這道菜色、香、味俱全。”傾向于從整體和系統去感觀、評價食物。而西方人比如12歲的紐約人大衛?費舍曼(現在是美國美食評論員大軍中的一員)評論一道菜說:“章魚吃起來味道太淡,被其它配料的味道蓋過去了。”他們往往會從具體的構成材料著眼,運用分解式的思維,關注材料本體。

      中國人對世界的感知自始遵從“天人合一,法則自然”,用系統的宇宙觀看世界。中國人在觀物時,善于把對象看作完整統一、不可分割的,且把人放在萬物之中,認為人也是萬物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所以自始就有“天人不分”的感知模式,這使中國人是按主觀直覺地而不是客觀推演地對待事物。

      外延開來,中國人長于系統性、感性、直覺、不確定和隨機性,而西方人則為線性、分析性、客觀性、量化和概念式。

      這種差異解釋了中西方在烹飪方式上的不同:中國菜以炒為主,量不固定,根據材料的特點,以及口味不同靈活調整,系統控制,追求不同材料之間的味道協調融合,以整盤菜之綜合味道為焦點。而西方的菜基本上以突出某種材料的菜式為主,使用各種稱量工具,量化及固定好每一個細節,基本上是以做科學試驗的理性去制作一道菜,以及以營養之實用性目的為飲食的最大追求。

      (二)中西飲食文化與其不同的認知風格是對應的。

      心理學中將人的認知風格分為兩種:場依存和場獨立性。場依存性者易對環境線索表現出較大的敏感性,更易受移情作用的影響;場獨立性者則具有較強的自主性,以自我為中心。貝利(1979)研究發現,在狩獵和采集社會中,人們有較強的場獨立性能;在農業社會中,人們往往傾向于場依存性。因此東方人認知風格傾向于場依存性,而西方人則為場獨立性。

      主站蜘蛛池模板: 97久久精品人人做人人爽| 亚洲欧美国产精品专区久久| 日韩精品成人a在线观看| 99爱在线精品免费观看| 无码国产亚洲日韩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 欧美成人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日韩精品无码久久久久久| 日韩午夜高清福利片在线观看欧美亚洲精品suv | 国产精品熟女一区二区| 亚洲中文字幕久久精品无码APP | 国产精品偷窥熟女精品视频| 久久精品国产亚洲麻豆| 国产精品无码av在线播放| 亚洲国产精品无码久久一区二区| 久久亚洲精品无码观看不卡| 国自产精品手机在线观看视| 2021最新国产精品一区| 欧美亚洲国产精品第一页| 2048亚洲精品国产| 东京热TOKYO综合久久精品| 欧产日产国产精品精品| 亚洲欧美激情精品一区二区| 四虎永久在线精品免费一区二区 | 中文成人无码精品久久久不卡| 久久精品这里只有精99品| 国产精品国产AV片国产| 99久久国产综合精品成人影院| 国产亚洲精品a在线观看app| 国产精品高清一区二区三区| 精品亚洲麻豆1区2区3区| 久久香蕉国产线看观看精品yw| 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专区| 亚洲AV第一页国产精品| 久久Av无码精品人妻系列| 久久国产精品77777| 91精品国产乱码久久久久久| 91精品成人免费国产| 精品日产一区二区三区手机| 午夜精品成年片色多多| 国产99视频精品免费视频76| 国产精品亚洲w码日韩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