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淺談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摘 要:本文對氣象災害產生的原因進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具體的防御措施。
關鍵詞:氣象災害;類型;原因;防御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雨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干熱風,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1 干旱
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稓庀蟾珊档燃墶穱覙藴手袑⒏珊祫澐譃?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驖駶?,特點為降水正?;蜉^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
2 暴雨
指24 h降水量達50 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 h降水量50.0~99.9 mm為“暴雨”;100.0~249.9 mm為“大暴雨”;250 mm以上為“特大暴雨”。許昌屬大陸性季風氣候,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3 冰雹
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形如蔥頭,俗稱“冷子”。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4 寒潮
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 h內劇降8 ℃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 ℃以下或48 h降溫10 ℃,最低氣溫在4 ℃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劃鋤、松土、通氣;對于未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及時鎮壓、保溫、保墑;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
5 霜凍
根據發生季節可將霜凍分為秋霜凍和春霜凍。
秋霜凍又稱為早霜凍,發生在秋季,是秋收作物尚未成熟,露地蔬菜還未收獲時發生的霜凍。秋季第一次霜凍稱為初霜凍,初霜凍發生的越早,對作物的危害越大。隨著時間的推移,溫度降低,秋霜凍發生的頻率逐漸提高,強度也逐漸加大,但由于作物也日漸成熟,危害程度反而減輕。
春霜凍又稱為晚霜凍,發生在春季,是春播作物苗期,果樹花期,越冬作物返青后發生的霜凍。春季最后一次霜凍稱為終霜凍。隨著時間推移,溫度升高,春霜凍發生的頻率逐漸降低,強度也逐漸減弱,但發生的越晚,作物抗寒能力越弱,對農作物造成的危害也越重。
6 冷害
根據低溫冷害對作物的危害機制,一般可分為以下三種類型:
延遲型冷害:作物生育期遇到較長時間的低溫,使作物生育期延遲,不能在初霜到來之前正常成熟,而導致產量降低。延遲型冷害如發生在幼穗分化前的營養生長期,低溫的危害是延遲抽穗。如發生在籽粒成熟期,低溫使凈光合生產力降低,不能充分灌漿、成熟,收獲時秕粒大量增加而減產。
障礙型冷害:在作物生殖生長期,主要是孕穗期、抽穗開花期,遭受短時間低溫,使花器的生理機能受到破壞,造成穎花不育、結實率降低,收獲時空殼增多,導致減產。
混合型冷害:就是上述兩種冷害在同一生長季中相繼出現或同時發生給作物生長發育和產量形成帶來危害。
冷害的防御對策主要從農業技術方面著手:一是根據當地氣候特點,冷害發生規律以及農作物對熱量條件的要求,合理安排作物品種布局和各種作物種植比例,確定各種作物適宜播種期、移栽期,以防御冷害。二是根據各地冷害發生規律,確定育種目標,選育和推廣適合當地條件的早熟、耐寒、高產品種。三是采取綜合農技措施,如適時早播,地膜覆蓋,增施磷、鉀肥和有機肥料,噴灑增溫劑,加強田間管理等,以提高地溫,促進早熟,達到防御或減輕冷害的目的。四是開展低溫冷害的預報服務,長期預報有利于安排作物布局和品種搭配,中、短期預報便于采取有效的防御措施。
7 凍害
作物在越冬期間因遇到0 ℃以下低溫或劇烈變溫所造成的傷害或死亡,稱為凍害。
凍害的防御措施主要有:合理布局,確定合理的作物種植北界;利用局地小氣候環境,實施避凍栽培;選育適宜品種,加強抗寒鍛煉,提高抗寒能力;采取必要的農技措施,如:冬灌、鎮壓、蓋糞、覆土、噴施化學制劑等。
摘 要:本文介紹了主要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就氣象災害防御進行分析,并提出對主要氣象災害的防御措施,以為農業的發展提供參考。關鍵詞:氣象災害 ; 農業生產 ; 影響分析 ; 防御措施
1、氣象災害的種類和特點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雷電、冰雹、大霧、大風(沙塵暴)、低溫、高溫、霜凍、冰凍、寒潮和霾等造成的災害。河南境內氣候復雜多變,尤其是近年來因氣候變化等原因,各種災害性天氣頻繁出現,具有發生種類多、影響范圍廣、危害嚴重的特點。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洪澇、大風、冰雹、霜凍、干熱風、寒潮、連陰雨、雨(霧)淞、雷暴等十多種,一年四季都可能有災害發生。
2、主要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及防御措施
在各種氣象災害中對農業影響最大的是干旱和洪澇,不僅發生頻率高,甚至相伴出現,危害也最重。其次是低溫、霜凍、干熱風、連陰雨等,對農業生產也有一定影響,但發生頻率較低,危害相對較輕。
2.1 干旱。是指因久晴無雨或少雨,降水量較常年同期明顯偏少而形成的一種氣象災害。《氣象干旱等級》國家標準中將干旱劃分為5個等級,并評定了不同等級的干旱對農業和生態環境的影響程度:①正?;驖駶?,特點為降水正常或較常年偏多,地表濕潤無旱象;②輕旱,特點為降水較常年偏少,地表空氣干燥,土壤出現水分輕度不足,對農作物有輕微影響;③中旱,特點為降水持續較常年偏少,土壤表面干燥,土壤出現水分不足,地表植物葉片白天有萎蔫現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④重旱,特點為土壤出現水分持續嚴重不足,土壤出現較厚的干土層,植物萎蔫,葉片干枯,果實脫離,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的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一定影響;⑤特旱,特點為土壤水分長時間嚴重不足,地表植物干枯、死亡,對農作物和生態環境造成較嚴重影響,對工業生產、人畜飲水產生較大影響。干旱是最主要的自然災害之一,幾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發生。干旱的主要防御措施:①根據旱區分布調整作物布局,種植耐旱作物品種;②灌溉時采用灌溉和滴灌技術,節約用水;③植樹造林,改善生態環境;四是加強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五是開發空中水資源,抓住有利的天氣條件,開展人工增雨作業。
2.2 暴雨。是指24h降水量達50mm或以上的強降水。按其強度又分為3個等級,24h降水量50.0~99.9mm為“暴雨”;100.0~249.9mm為“大暴雨”;250mm以上為“特大暴雨”。暴雨容易引起河流泛濫,淹沒糧田,誘發泥石流、山體滑坡等地質災害,直接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暴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收聽收看氣象部門的氣象災害預警信息,加固堤防,疏通河道,檢查維修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二是及時組織搶收或排除田間積水,防止內澇淹死作物;三是維護房屋農舍,防止大雨沖灌致使房屋或圍墻垮塌;四是避開容易發生山洪、泥石流、山體滑坡的危險地段。
2.3 冰雹。是指由積雨云中降落的、一般呈圓球形透明與半透明冰層相間的固體降水。冰雹發生時經常伴隨著狂風暴雨和電閃雷鳴。冰雹極易砸傷人畜、毀壞禾木,造成農作物減產,甚至絕收。冰雹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對成熟的作物要及時搶收;二是在多雹地帶,植樹造林,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地貌環境,破壞雹云的形成條件;三是多雹災季節,農民下地勞作時要隨身攜帶防雹工具,同時氣象部門要適時開展人工消雹作業,以降低災害損失。
2.4 干熱風。春末夏初,常見的一種又干又熱的西南風或南風,其風速3~4級,溫度30℃以上,相對濕度30%以下,且連續刮風2~3d。干熱風對小麥產量影響很大,因為干熱風發生時正值小麥乳熟期,此時“熱風”和“干風”給小麥帶來“高溫熱害”和“低濕干害”,雙重災害導致小麥籽粒干癟,既降低了小麥質量,又減少了小麥產量。干熱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選用抗干熱風的小麥品種;二是營造農田防護林,改善田間小氣候,降低麥田氣溫,減小風力,抑制水分蒸發;三是在小麥灌漿前視墑情澆水;四是在小麥孕穗至灌漿期,適時噴灑磷酸二氫鉀或石油助長劑。
2.5 大風。大風標準:風速≥18m/s、風力≥6級的風稱為大風,常分為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雷雨大風、臺風侵襲大風3種,又以北方冷空氣南下大風為最多。大風不僅能摧毀農房、莊稼、樹木和通信設施,而且能引起飛沙走石,傷害人畜。大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及時加固蔬菜大棚和果樹,二是切斷戶外危險電源;三是減少戶外活動,盡量不到田間勞作。
2.6 連陰雨。是指連續5d以上有降水,且累計降水量≥30mm的天氣過程。連陰雨期間,雨水多、濕度大、光照少,不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發育和成熟作物的收獲,連陰雨對小麥、棉花、大豆、花生的品質影響較大,發生在播種期的連陰雨致使播種推遲,導致莊稼欠收減產。連陰雨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根據氣象預報,及時做好糧食搶收搶曬工作;同時做好隔濕防潮,以防霉變;二是連陰雨期間做好清溝排水,防止內澇和漬害;三是為農作物噴灑農藥時在藥液中增加粘著劑,如把適量的植物油、豆粉、淀粉等加到藥液中,以保證施藥效果。
2.7 寒潮。是一種嚴重的災害性天氣過程。由于冷空氣的入侵,使氣溫在24h內劇降8℃以上,而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溫度又在4℃以下;或48h降溫10℃,最低氣溫在4℃以下,稱為寒潮。寒潮過境時,常伴隨6~8級的偏北大風,使沿途氣溫驟降,容易引發凍害,對農業、畜牧業造成危害。寒潮的主要防御措施:一是在寒潮來臨前,對于已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劃鋤、松土、通氣;對于未澆越冬水的麥田,要及時鎮壓、保溫、保墑;二是寒潮來臨時大棚內溫度下降,造成棚內作物生長放緩,因此要增大肥水供應;三是對大棚進行加固,防止大風掀棚。
2.8 低溫凍害。是指某一時段、某一地域內出現的氣溫明顯偏低影響農作物的正常生長發育的一種天氣現象,可分為冷害、寒害、霜凍和凍害4種類型。小麥凍害是由越冬生態條件超出冬小麥抗寒能力而引起,小麥的凍害程度主要取決于降溫強度和低溫持續時間長短,但與品種、播期、播量、土壤、耕作質量及水肥管理等方面也有很大關系。因此,防御凍害即使麥苗與越冬生態條件相適應。防御凍害可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培育和選用抗寒品種,搞好品種合理布局,并根據品種春化特性,合理安排播期和播量;二是提高整地質量和播種質量,培育壯苗越冬;三是可采取灌水、中耕保墑、鎮壓防凍;四是增施磷鉀肥,做好越冬覆蓋。
3、氣象災害的防御對策
3.1 氣象災害防御是防范與減輕氣象災害活動的簡稱,是對氣象災害監測、預報、預警、調查、評估和防災、減災等活動的概括。氣象災害防御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社會系統工程,既要做好氣象災害可能對農業、交通和人民生命財產造成影響的預防工作,又要做好氣象災害發生后的應急、救援等工作。氣象災害防御工作涉及的部門比較多,只有在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協調下,明晰相關部門的防御責任,促進部門間的有機聯動,才能真正實現對氣象災害的整體防御。
3.2 加強氣象防災減災基礎設施建設,增強氣象防災減災能力。依托現代化數值天氣預報系統,初步建成了短時天氣預報警報、中短期預報、短期氣候預測以及農業氣象、水文氣象、地質災害等專業預報系統。短時臨近預報預警水平和短期預報準確率穩步提高,強對流、暴雨、干旱等預警、預報水平有了較大的進步。與多部門聯合制作和的地質災害氣象等級、病蟲害氣象等級、火險氣象等級、電力氣象、交通氣象等預報,以及氣候變化對農業、水資源的影響評估等,在避免或者減輕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3.3 以需求為牽引,積極創新現代農業氣象服務體系。大力實施空中云水開發工程,在全市興建標準化防雹增雨基地,為抗旱救災、緩解水資源短缺、保護生態環境等提供保障。加強農村氣象災害防御體系建設,建立鄉鎮氣象信息員隊伍,做好氣象服務“三農”工作。
摘要:近年來,我國氣象災害發生的種類、影響的范圍、危害的程度都呈現出極端化的趨勢。文章仔細梳理了氣象災害的幾種主要表現,并具體分析了其危害性,在此基礎上提出了要從延伸氣象服務領域、健全工作有效運行機制兩個層面降低氣象危害程度。
關鍵詞:氣象災害;農業生產;對策
氣象災害是指因暴雨、暴雪、干旱、低溫、高溫、霜凍、冰凍以及寒潮等造成的災害。近年來由于氣候變化多端,我國很多地區頻繁出現各種災害性天氣,發生的種類、影響的范圍、危害嚴重的嚴重程度都呈現出極端化的趨勢。各種自然災害對農林業生產和群眾生活造成不利影響。主要的氣象災害有干旱、水災、大風、冰雹、霜凍、寒潮等多種。
1 氣象災害的主要表現
干旱是指水分的收支或供求不平衡而形成的水分短缺現象。旱情和旱災表現為干旱的兩種類型。旱情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由于長時間段的降水都較為稀少,生育期內的作物吸收的水分不足,生長發育緩慢。旱災是指對于一系列旱情的發生,由于生產條件的限制和基礎設施的滯后,未能及時抽調水源,導致糧食減產甚至絕收的自然災害。
水災一般是指由于洪水肆虐、暴雨連續導致土壤水分太多,從而造成農作物淹死的自然災害。水災嚴重時它會威脅人民群眾的生命,最終造成巨大的人員傷亡和其他損失。水災一般分為兩種,一種是指由于連續數日的特大暴雨而導致山洪泥石流發生、江河泛濫,最終導致農田被淹沒、環境與各種設施被毀壞等一系列的不利影響。另一種是指積水過多且集中難以排泄從而造成的積水災害。
霜凍和寒潮都是由于天氣寒冷造成的自然災害。霜凍是春末秋初由于冷空氣侵襲致使土壤表面、植物表面及近地面氣層溫度降到0℃以下的一種短時低溫氣象現象。寒潮,是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在特定的天氣條件下會向中低緯度暴發,其所經之處常會造成大范圍的雨雪、大風和降溫天氣,這種冷空氣在南侵的過程中達到一定的強度。
冰雹本質上是降水的一種實現形式,它一般呈堅硬的球狀、圓錐狀其他不規則的形狀。冰雹由透明或不透明的冰層相間而成,一般可達4-5層,最多可達20多層。雹的直徑越大,破壞力就越大。冰雹常砸壞莊稼,威脅人畜安全。冰雹災害起因于強對流天氣系統,是一種十分劇烈的氣象災害,雖然出現的范圍不大,時間較為短促,但危害較大,常常伴隨著狂風、強降水以及大幅度降溫等災害性天氣。
2 氣象災害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干旱主要分為春旱和夏旱。首先,春天早些時候恰好是小春農作物開始返青、成長以及大春農作物播種和育苗的時間段,春季少雨會造成大春作物播種、育苗的延緩,從而后出苗困難以及幼苗生長、發育不良。其次,由于夏天天氣炎熱,水分蒸發速度極快,因而田地里土壤的水分不足,難以滿足農作物的旺盛生長需求,最終導致玉米等作物枯萎,甚至死亡。
水災對于農業生產的危害是十分嚴重的。以水稻為例,首先,延續數日的降水加之光照缺乏,會使早稻和晚稻中期不能接受光照,促使稻根、稻稈和稻穗生長緩慢,最終造成只長莖葉,以至于后期的根葉枯黃,這很容易引起紋枯病肆虐,不利于水稻的生長。其次,由于暴雨從天而降,水稻莖葉容易受其襲擊,從而葉片被撕破、莖葉被折斷,發生光合作用的比例下降。
霜凍會使作物體內水分發生凍結,使抗寒力弱的一些作物及發育期,如水稻秧田、果樹花期、某些蔬菜等,常常因霜凍而受害,所以霜凍的危害很大。寒潮是范圍大,勢力強的冷空氣活動過程,在劇烈降溫之前,常有大風天氣出現,春、秋兩季的寒潮對農業生產影響較大。秋季九、十月間,晚秋作物及蔬菜尚未完全成熟,寒潮前大風可能使作物倒伏,寒潮的低溫可能使作物凍死造成減產。
由于冰雹從天而降,大力度地襲擊了農作物,從而使農作物的葉子、果實等受損。受損程度會因冰雹的不同而不同。若冰雹很大,很重,則打擊力就會非常之大,對農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嚴重;若冰雹降落的時間較長,對農作物的危害性也就越嚴重。不僅如此,由于冰雹降落損傷農作物而導致的病蟲害會加大對農作物的危害程度。
3 降低氣象危害程度的對策
3.1 延伸氣象服務領域
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農民對氣象服務要求越來越高。因此,氣象部門必須不斷提供系列氣象服務產品。一是加強農業防災減災服務。災害發生之前必須一系列氣象預報和預警信息,并在災后實施跟蹤調查,撰寫災害影響評估報告。二是加強特色農業氣象服務。氣象部門應結合當地實際,開發出畜禽、大棚蔬菜和特種水產等類別的氣象服務產品。三是加強氣象決策服務。應統籌組織農業、氣象等部門,加強農業新品種、新技術、新模式推廣與運用的氣象研究。
3.2 健全工作有效運行機制
政府部門要從創新體制機制入手,強化組織領導,齊抓共管地做好氣象災害的應對工作。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成立分管領導任組長,相關部門負責人參加的工作小組,負責做好本地區的工作。二是統籌部門行動。要建立和完善氣象為農服務工作部門聯席會議制度,定期召開會議,通報工作,協調行動。三是完善應急機制。為做好氣候災害應急工作,要將氣候災害應急工作納入公共事件應急預案體系,統一整合防御力量,統一協調各方行動,不斷提高應急聯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