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茶文化視域下民族地區旅游發展研究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1茶文化的內涵與特點
1.1茶文化的內涵
茶文化是人類在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體包括茶物質和茶精神(景慶虹,2012)。茶物質指跟茶有關的一切物質形態,主要包括茶葉、茶具等。中國的茶葉又可分為紅茶、綠茶、白茶、青茶、黑茶、黃茶六大種類。茶具也種類繁多、特色明顯。茶具有栽茶工具、采茶工具、蒸茶工具、飲茶工具等,中國的陶器業發達,陶器茶具種類很多,深得人們的喜愛,早有遠銷國外的歷史。中國地大物博,某些民族地區也易于見到木制飲茶器具。茶精神指與茶有關的非物質形態,主要包括茶思想、茶藝、茶生活等。茶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是因為茶文化中蘊含著淡泊、寧靜、儉樸、平和、清逸的茶思想,特別是物質發達的社會中,能保持清逸、淡泊的人生觀,難能可貴。茶藝起源于唐代,成熟于明代之后,隨著茶產業的發展,茶藝形式越來越多樣化,在茶業發展中的作用越來越突出,如表演茶藝逐漸成為一種茶葉市場營銷的方式。隨著經濟的發展,人類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部分人不堪工作重壓,開始向往一種清、靜、雅、淡的生活,特別是茶具有特殊的養生功能,一些人逐漸以茶養生,以綠色健康的茶生活方式為準則。
1.2茶文化的特點
中國的茶文化具有綠色性、歷史性、傳統性的特點。綠色性指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強調可持續發展,突出健康低碳。中國茶文化繼承了儒學的天人合一、中庸等思想,這直接導致中國茶文化強調養生、遵從自然,著眼長遠的綠色特點,比如中國人喝茶注重清新雅致的環境,強調茶的原味,而不像西方人更習慣于加入牛奶或其他物質。社會性強調茶文化與所處社會的聯系。茶文化是文化的一部分,深受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中國五千年文化中就蘊含了豐富的茶文化。儒學是中國古代社會中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中國的茶文化也受其影響。正是因為其社會性特點,致使中西方文化差異的存在,如中國茶文化強調慢泡、細品,而西方茶文化以速、快為特點;由于中國品茶源于皇室和達官貴人,雖然喝茶已成為百姓人家的飲食習俗,但真正會品茶才是茶文化的高層次境界,而西方飲茶習俗深受中國影響,他們對于茶精神的了解不多,沒有形成中國意義上的茶文化。傳統性。中國產茶飲茶歷史悠久,品茶已為中國傳統的一部分,中國人向來有來客泡茶的習俗,中國茶文化體現了對中國傳統的尊重。隨著開革開放的發展,一些民族和地區日益拋棄自身的習俗和信仰,逐漸被同化,久而久之,這些民族丟掉了傳統,將來可能從人類歷史上消失。把傳統當做一種信仰,這也是中國茶文化的真諦。
2.1現狀
旅游業已迅速成為民族地區經濟發展的支柱產業,2015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國內旅游收入1.1萬億元,國際旅游收入5.9億美元。當年,全國民族自治地方GDP6.6萬億,旅游收入占地區生產總值超過20%。民族地區旅游業一般以民族性、地域性、自然風光為特色。如桂林山水以自然風景為特點,雷山千戶苗寨以民族性為特色,織金洞展現的是貴州地域性喀斯特地貌特征。
2.2問題
民族地區旅游業發展較快,但發展過程中的同質競爭問題逐漸顯露出來。民族地區旅游開發應秉持特色明顯、冷熱結合、有動有靜的原則,但當前民族地區旅游業的同質競爭問題不斷出現。如雷山千戶苗寨成為貴州省自黃果樹瀑布之后的第二大風景區后,業內知名度和美譽度不斷擴大,近來不斷有新的民族山寨建成,但其旅游性都沒有超過雷山千戶苗寨。民族地區旅游資源多以自然風景為主,旅游開發多以觀光旅游見長,但就全國而言,自然風景有特色的只那么幾處,其他的自然風景區均大同小異,因其同質性,在旅游中可替代性較強,競爭優勢不足。民族地區旅游開發目前尚停留在前期,經營項目單調,服務質量不高。民族地區的部分旅游點經營項目單一,僅以門票收入為主要來源,這有可能使旅游景區難以維持。還有的旅游景點提供給游客的價值僅僅在觀光上,僅半小時可參觀完畢,全程沒有人提供任何解說,游客僅僅看到了幾座房子而已,沒有任何文化的了解,這大大降低了旅游景點帶給游客的價值。民族地區旅游開發與環境破壞相伴。受國內外發達地區旅游業發展的影響,部分民族地區旅游開發強調大拆大建、毀壞了大片的青山綠地,接待游客過程中缺乏長遠規劃和充分地準備,致使清新的空氣和純凈的河水時有污染。
3基于茶文化的民族地區旅游發展對策
3.1文化旅游
民族地區發展旅游業應突出文化旅游,不斷豐富服務項目,增加附加值。文化旅游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種文化產品,文化的傳承與弘揚是文化旅游與其他旅游業最重要的區別。民族地區多以種茶為生,應重點發展茶文化旅游業。茶文化旅游不僅僅是賣茶、品茶,而是要結合茶的地域特色和品種開發建設一些文化底蘊深厚、歷史悠久、規模較大的遺址,豐富其附近的配套設施,將這些景點引入旅游熱點。與網上旅游平臺合作,及時促銷信息以吸引客戶,設計自己的應用程序,推出網上購買茶葉和線下體驗的成熟功能,有了穩定的客戶基礎,推出特色茶文化旅游路線,在線定制服務,銷售茶葉衍生品;旅游管理局、導游協會和風景名勝區管理委員會應相互配合,請相關的茶文化學者培訓景區的工作人員,或講解每個景區的具體文化內涵和細節;可以提煉出茶藝文化的主題,進行茶藝主題的創新組合設計,使游客充分體會到茶文化的魅力及內涵;還可以建立茶文化村,整合當地農民的資源,展示他們的技能,開發茶文化旅游紀念品。這樣可以加強旅游者的教育體驗,開展旅游鏈接,可以幫助景區進行自主創新,更進一步促進景區整體形象的提升,最終實現景區整體的吸引力和價值。
3.2特色旅游
民族地區旅游業要注重發展特色。茶園作為茶的生產點,也是茶文化旅游的起點和主要支撐。茶文化旅游的特色是在茶園的基礎上建立的,形成了一套集觀光、采摘、表演、住宿、餐飲等為一體的旅游線路,因此,高品質的茶園對于茶文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茶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中,所有區域都應注意發展自己的特色產品,茶葉企業或旅行社應以市場為導向,可以以自己為基礎,從種植、加工技術、包裝設計、產品品味、產品文化、渠道、市場定位等多方面提取產品的核心價值,使自身的核心價值、品牌定位與競爭對手明顯不同。據調查,在中國,以茶葉產業及其相關產業為主要經濟來源的縣有數千個,每個茶葉產區具有鮮明的特色和獨特的優勢,有眾多名茶,茶文化的獨特性將給茶文化旅游帶來巨大的特色優勢。
3.3綠色旅游
長期以來,旅游資源在經濟活動中被無償的利用。生態環境的破壞已成為旅游開發商降低產品成本、獲得最大經濟效益的最便捷、最低效的途徑。這種旅游資源掠奪性開發模式和粗放型旅游,加劇了旅游與環境的矛盾。只有通過環境價值核算和生態環境資源有償使用制度的建立,以及生態環境成本所產生的“旅游收入”對旅游業負效益的補償,才能獲得更大的經濟驅動力。在生態約束機制作用下,旅游系統結構合理、功能完備、各要素之間相互制衡,生態效益轉化為直接經濟效益,相對公平地促進了旅游體系中各要素及其外部交流的平衡與穩定。當務之急是完善政府監管體制,通過生態環境有償使用制度,規范茶旅市場,制定相關的區域發展規劃,實現旅游業效益的公平分配,促進茶經濟與旅游業的進一步發展,豐富茶文化旅游的精神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