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探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新課標指出,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掌握相關的信息技術操作技能,了解信息技術的發展及其在生活中的應用價值。對此,教師應實施有效的教學設計,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教學情境,挖掘生活化元素,精心設計各種生活化信息技術訓練,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操作技能,提升學生信息技術素養。本文結合教學實踐,對基于生活化的信息技術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一、構建生活化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利用不同的教學方式,營造輕松愉悅的教學氛圍,創設不同的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與興趣,提高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創設信息技術教學情境的方式有很多,教師要學會篩選,以選擇能提高教學效益的創設方式。現代化信息技術發展迅速,生活中處處存在信息技術應用的實例。為此,教師須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創設學生熟悉的生活化信息技術教學情境,轉變學生被動學習狀態,提高其學習積極性。例如,在教學蘇教版四年級信息技術“編輯文檔”這一內容時,教師可設計這樣的課堂導入環節:文檔是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內容,那么我們應該怎樣去編輯文檔呢?我這里有一個大家都比較熟悉的文檔———請假條。但這個請假條不僅有錯別字,而且連標點符號都使用錯了。現在,就請你們對這個文檔進行修改。隨后,教師指導學生進行修改。點擊啟動Word2003,單擊“文件”,彈出對話框“打開”后,單擊“請假條”文檔,便可進行修改了。學生根據教師的指導,進入到文檔的編輯界面,刪除或添加準確的文字和標點符號。在學生操作的時候,教師要發揮指導者的作用,對學生的相關操作進行有針對性的指導,要讓學生意識到自己的操作錯誤,并及時改正。當學生完成所有操作后,教師便可對學生的操作進行綜合性評價。請假條是學生生活中最常見、最常用的文檔之一,教師從學生生活出發,創設學生熟悉的生化教學情境,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熱情,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二、挖掘生活化信息特征,為學生搭建認知橋梁
現代化信息技術已廣泛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因此,教師在信息技術教學中應結合教材內容,通過調查、詢問等方式,了解學生對信息技術在生活中應用的認知,挖掘各種信息資源,并通過整合的方式優化教材內容,提高學生實際應用能力,實現信息技術知識的內化。例如,“插入圖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將剪貼畫或文件圖片插入Word文檔中。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先進行示范性操作,然后設計并布置與生活化有關的操作任務:利用計算機上的攝像頭拍一張自己的照片,并將其存放到指定的文件夾中;編輯個人文檔,文檔內容主要為個人的基本情況;隨后將照片插入文檔中,制成一份個人簡歷。學生按照教師的操作示范步驟,進行獨立制作。而在此期間,教師可講解相關的注意事項與操作技巧,讓學生按照要求完成個人簡歷的制作。最后,教師可對學生制作的個人簡歷進行評價。個人簡歷的制作具有濃厚的生活化特征,教師指導學生親手制作個人簡歷,并將自己的照片插入文檔中,不僅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積極性,還可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掌握相關的操作步驟,明確信息技術在生活中的具體應用,進而提高學生的認知度。
三、實施信息技術訓練,提高學生應用能力
信息技術教學的最終目的在于提高學生的信息技術應用能力。為此,教師應實施生活化訓練,讓學生在自主合作、交流與探究中形成信息技術認知。教師要根據實際情況,指導學生進行課堂設計,激發學生思維能力,鍛煉學生的操作技能,順應學生的成長規律。例如,在教學“申請電子郵箱”時,教師可詢問學生在生活中傳遞信息的途徑,并進行示范性操作,讓學生根據教師的示范步驟申請電子郵箱:登錄電腦網站,并進入到126郵箱主頁,點擊“注冊”進入到“用戶注冊”頁面,填寫好相關信息后點擊“完成”便可順利注冊,隨后便可完成收發郵件的操作。學生在網絡活動中經常會使用電子郵件,通過這樣的活動方式,能讓他們掌握電子郵箱的操作步驟,提高其認知度,幫助學生解決生活中收發電子郵件的問題,提高實際應用能力。總之,信息技術教學具有不同的教學特征,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需求,采用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學習信息技術知識與相關技能;關注學生對生活信息技術的認知基礎,融入生活化情境;積極尋求生活化切入點,提高信息技術教學效率和教學質量,滿足學生學習需求,培養學生應用能力,提高學生信息技術素養。
參考文獻:
[1]王超.構建生活化信息技術課堂的實踐策略研究[J].成才之路,2017(11).
[2]周琦.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生活化的設計[J].基礎教育研究,2017(14).
[3]姜亦峰.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應用探研[J].成才之路,2016(34).
[4]殷桂霞.小學信息技術生活化教學策略探究[J].甘肅教育,2016(17).
作者:崔繼鋒 單位: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姜灶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