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農村語文教學中如何提高學生參與度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農村中學有一部分學生學習基礎薄弱,學習態度懶散,學習興趣低沉。更有甚者游離于課堂之外,上課有說話的、睡覺的、看課外書的,有的學生上課還影響課堂紀律。針對這種現象,作為老師不能一味的批評指責,這種做法最后也沒有多大的效果。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學校有機會進行了“農村初中課堂教學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省級課題的研究,經過三年的課堂實踐研究,我們初步達成共識,下面就談談在語文學科中提高學生參與度的探究。
一、采用小組合作模式促進學生參與課堂
當代合作學習理論的開創者、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教授約翰遜等人認為,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中采用小組的方式,以使學生之間能協同努力,充分地發揮自身及同伴的學習優勢。”《語文新課程標準》也明確提出了“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因此,針對課程標準的要求及農村班級學生的現狀,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迫在眉睫,我們教師也不要一味的做一些無用功,要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率,教師也要跟上時代的步伐,進行課堂改革是非常必要的。我們把小組合作模式引入了課堂,農村中學的一個班級學生是不多的,一個班級也就是25個學生左右,我們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能力水平、學生特長、個性、性別等因素均勻的分成四個組,分完組之后,老師要公布加分的項和要求,第一名的組可以在班級任意的挑選位置來坐,其他組依次類推。同時在各個組里選出紀律組長、學,紀律組長負責這個組的上課紀律,學負責這個組的學習情況及小組得分情況,諸如交作業情況,上課發言情況,考試成績等等,總體負責這個組的學習成績。作業打優的加5分,優良的加3分,不交作業的扣5分,各科代表那里都有加分的成績單。老師上課時采取加分制,上課發言一人次計2分,每個人最多就發言兩次,這樣限制學習好的同學一堂課發言的次數,也讓其他同學有參與的機會。團體表現好的給予獎勵加分,比如,這個小組上課紀律表現好或者上課時每人都發言的,就給予獎勵加5分。每個組再選出一個組寶,這個組寶其實就是組中最不愿意發言的或者成績最后一名同學,組內不能有歧視現象發生,就像游戲中斗地主的抓寶一樣,如果組寶上課發言就加雙倍的分。教師講解課文時分析的問題可以設計為4個小問題,四個小組正好就采取抓鬮的方式進行回答問題,一個問題4分。如果設計3個問題,就有一個小組抓的是空號,那么就直接給這個小組加4分。如果設計的是5個問題,剩余的一個問題大家就可能搶答,老師可以依據問題的多少而定小組回答的方式。小組的分數一天一總結,到周五時做最后的總評,然后進行班級座位的調整。這樣,每個組的成員為了能得到高分,上課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課堂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活躍。
二、采用分層教學促進學生參與課堂
朱熹說“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分層思想可以說源于孔子的“因材施教”,孔子依據學生的智力水平大致把學生分為“上致”“中人”“下愚”,然后教給他們不同的知識。“新課標”也提出“語文課程必須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不同的學習需求,愛護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和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由于學生成長的環境不同,智力不同,接受新鮮事物的能力不同,基礎不同,好學生吃不飽,困學生吃不了,作為教師要保護學生的求知欲望和自尊心,為了讓更多學生參與到課堂中,采用分層教學很有必要。我們把學生分成A、B、C三類,優等生為A類,中等生為B類,學困生為C類,對他們進行目標分層、提問分層、作業分層、測試分層和評價分層。目標分層是老師在備課時要做到心中有數,哪一類學生要達到什么樣的三維目標。提問分層是在課堂中老師設計的問題要針對三類學生,有難度的讓A類學生回答,簡單容易的讓C類學生來回答,B類學生回答中等難度的問題,讓每一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所展示,都有機會參與到課堂中來。學生能積極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就或多或少的能有收獲,不參與課堂學習怎么能會有收獲呢?時間長了,學生就會慢慢的對學習有興趣了。作業分層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要求全體學生都要去做,選做題針對C類學生可以不去做,難度稍大的只需要A類學生去做就可以了,A類學生還可以多加一些課外的作業,如多讀幾本名著,做好讀書筆記,多加一些積累的篇目,多寫幾篇作文等等。對于B類學生可以介于A類學生和C類學生之間,老師靈活掌握就可以了。測試分層基礎試題要占百分之七十,有難度的加在閱讀理解上,考試題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A類學生要求全做,B類學生有一道難度的題可以不做,C類學生只做必做題就可以。評價A類學生以激勵為主,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拓寬他們的思維,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及創造力。B類學生要以鼓勵為主,要求他們有更大的進步,C類學生從他們的聽課狀態、發言情況、作業情況、考試情況總體看,無論哪一方面有進步了,都要進行鼓勵,以鼓勵為主。
三、創設情境吸引學生參與課堂
情境教學是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目的地引入或創設具有一定情緒色彩的、以形象為主體的生動具體的場景,以引起學生一定的態度體驗,從而幫助學生理解教材,并使學生的心理機能得到發展的教學方法。新教材中所選的課文從四季美景到至愛親情,從學習生活到人生泛舟,從群星閃耀到家國情懷,無不是滲透著濃厚情感的美文,因此教師在教學時可以有目的的創設情境,吸引學生積極的參與課堂學習之中。
1.巧用導語創設情境,吸引參與
好的導語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創設主動學習的情境,調動學生上課的注意力,吸引學生更快的積極參與到課堂中來。(1)故事導入。故事往往以生動有趣的情節,形象活潑的語言來吸引學生,學生容易對故事產生興趣,而自然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如教學《馬說》一課,以伯樂相馬的故事導入。(2)歌曲導入。優美的歌曲可以讓身體放松,舒緩壓力,可以敲開學生封閉的心靈,特別是農村的學生,生活比較單調,聽聽歌曲可以讓他們很快的進入到狀態,參與到課堂中來。如《愚公移山》的教學,可以播放電視劇《王屋下的傳說》片尾曲,為這篇課文做鋪墊。歌曲旋律委婉動聽,把愚公精神詮釋的非常完美。
2.借助媒體創設情境,激發參與
多媒體教學的應用創設了生動的情境,拓寬了學生的視野,能夠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從而激發他們有效的參與到課堂中來。如教學《人民解放軍百萬大軍橫渡長江》一課,單從字面上去理解百萬大軍橫渡長江,是很難感受到渡江氣勢的,利用多媒體播放電影《開國大典》中的渡江片斷,讓學生切實感受到解放軍戰士英勇善戰、銳不可當、所向披靡的英雄氣概,學生自然的主動參與到了課堂中來。
3.結合課文內容創設情境,落實參與
語文教材中大部分課文都是名家名篇,其獨特的藝術魅力是難以用語言表述出來的,教師結合課文內容在課堂中創設一定的情境,學生就能主動自覺的參與到課堂中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著名心理學家布魯納說:“學習者不應是信息的被動接受者,而應是知識獲取過程的主動參與者。”
總之,語文教師要采取各種有效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提高教學質量。
作者:李金玲 單位:吉林省汪清縣天橋嶺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