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音樂專業和聲教學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在開展高校音樂教學的過程之中,和聲教育被列為音樂教育的基礎學科,對音樂學生的成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因此,在當前的高等院校音樂專業教學改革中,要求和聲教學改革的呼聲也非常高。
1目前音樂專業的教學現狀
長期以來,我國高校音樂專業的作曲理論課程中就一直包含和聲學的課程教學,和聲學的課程教學可以由多人分別執行也可以由一人進行執教。隨著我國高等院校音樂教育的快速發展,這種教學形式已經不能夠適應當前人才培養的需求,因此教育部也頒布了有關普通高等院校本科專業的教學指南綱要。這一綱要將原來的作曲技術理論四大件融入多聲部音樂分析教學中,和聲教學就在其中。但是面對新的課程標準,許多高等院校的音樂教師不能完全從傳統的和聲模式中轉變過來,他們依舊非常重視知識的講授,忽視了學生的實踐過程;這也導致教師在講授時非常辛苦,學生在學習時也非常累,有些學生甚至將和聲學戲稱為音樂中的數學課。與此同時,在當前的和聲課堂教學中,和聲課堂的教學內容非常繁雜,知識偏舊,更加側重于書本知識的教授。除此之外,當前高校和聲教學的評價體系也存在一些問題。在對學生進行評價之時,一些教師常常使用固定的規則或者法則去對學生進行評價。中規中矩地完成作業就是非常好的作業,教師從來不考慮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表現,例如音響效果,因此很多學生在完成和聲習題之時往往不敢越雷池半步。
2我國高校音樂專業和聲教學創新思考
2.1轉變教學理念,優化課程設置
和聲學是從事作曲或者指揮、演奏的音樂學家所需要了解的一種基本理論知識和技能。在高校的音樂專業之中,和聲教學需要適應當前社會發展的新需求,課程改革需要由應試教育向素質教育轉變,必須有高層次的教學課程設置,既需要繼承前人的成功經驗,又需要不斷地進行開拓創新。高校的和聲教師也需要不斷轉變自身的教育理念,運用新的課程觀來更好地改變教學方法,活躍課堂氣氛,不斷加強學生們的創新意識。和聲教學的內容也需要進行相應調整,大小調和聲是教學的最重要學習對象。和聲的內容并不是我國本土文化的內容,是從西方國家引進的文化內容,而且是一部具有系統性理論的內容,因此,從傳統的和聲學習到現在的和聲理論構建,和聲學也在不斷地完善和發展。截至目前,由于和聲教學的理論非常復雜,學生在接受之時常常會感到非常吃力,常常難以理解一些內容。為了可以更好地使學生學習有關和聲的技法內容,教師可以將和聲技法與音樂賞析進行融合,這樣可以提高教學的效率。
2.2以學生為主體,注重能力培養
和聲學在教學過程之中非常重視理論教學而輕視實踐教學,因此常常被認為是理論式的教學。課堂上主要以教師為主體,老師常常通過灌輸的方式向學生傳遞和聲學的知識,然后學生們在課后小心翼翼地做題,也不敢出現任何違規的事情。目前,新的教育理念開始不斷地發展,和聲教師也必須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方法,注重不斷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提高高校的和聲教學質量。第一,不斷加強音響感知訓練。在進行高校和聲教學之時,高校的和聲教學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需要重視規則,盡可能讓學生通過音響去認知和聲,讓學生可以更好地掌握和聲,同時也可以讓學生更好地去感受和聲語言的魅力。在這一過程之中,培養學生認知和聲的魅力,可以使學生對和聲的功能有更多的了解。在學習和聲之時,和聲本質上就是人們用自己的器官去感受物體的運動,如果脫離了音響,一味地追求和聲的理論,常常會使學生感到非常吃力,而且這種學習方法也沒有任何實踐意義,根本無法培養學生和聲的美感能力。因此,當前的大學音樂專業在進行和聲教學時,首先需要加強學生對感知的訓練,使學生對音響具有良好的感知能力。第二,不斷加強學生對和聲分析能力的訓練。在對音樂作品進行和聲分析之時,學生需要擁有一定的理論基礎知識,只有具備了一定的理論技術知識,才能夠正確地對作品做好賞析。但是在當前的和聲教學實踐之中,一些教師對教學的作品并不會進行詳細的分析和講解,有個別同學對調試,甚至是基本的知識都一知半解,更不用談對和聲的分析。因此,和聲教師需要更加注重對學生和聲分析能力的培養,需要進一步加強學生在這方面的練習。
3結語
近年來,我國高校的音樂專業在和聲教學方面已經取得了許多突破,有關和聲教學改革的問題也在不斷地被教師們所重視,這是一個可喜的現象。通過對音樂專業和聲教學的改革,可以更好地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更好地激發學生們的學習熱情,使其發散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使學生們可以輕松面對未來的生活挑戰。
參考文獻:
[1]龍華云.基于高校音樂專業和聲教學改革的思考[J].藝術教育,2015(1):116.
[2]黎明輝.淺析高校鋼琴教學中和聲理論的運用[J].明日風尚,2018(3):237.
[3]張建華,張春林.音樂教育專業和聲教學改革構想[J].中國音樂教育,2006(12):48-49.
作者:劉俐伶 單位:上饒幼兒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