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農業防災減災中氣象服務的運用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自然災害嚴重影響農作物質量和產量,同時也給農民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本文分析了氣象服務在縣城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及存在的問題,同時提出一些相應的建議,以供氣象工作者參考。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農作物帶來的收入快速增長。因為資金投入增加,所以如果在農作物生長周期中出現氣象災害則會給農民帶來巨大損失。因此,在惡劣的天氣情況下,人們需要做好預防措施,把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h城境內地形起伏,地勢基本為四面高、中間低??h內東部邊境海拔近2000m;南部云臺荒海拔2057m(縣內最高海拔),茅坪鎮河口海拔40m(縣境最低點)。因此,縣城受地理位置及氣候的影響,暴雨、雷電、干旱、低溫雨雪冰凍、大風等氣象災害頻繁發生,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當地農業的正常生產。因此,應重視氣象為農服務工作,確保其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發揮巨大作用[1-2]。
1.1氣象服務信息傳播途徑
縣城利用當地農村氣象預警信息的有效傳播手段,對村民進行指導。傳播手段既有手機、電視等,也有政府各部門的黨政信息網,還包括氣象部門設置在鄉鎮及村委會的大喇叭、顯示屏、預警機等傳播設備。此外,在縣城連續3年開展野三農冶專項氣象服務,還組建了一支完整的公共氣象服務團隊,并建立綠色通道氣象災害天氣預警信息,使得氣象預警信息或者應急響應更順暢,氣象防災減災效益越發顯著。
1.2氣象服務特點
一般情況下,天氣預報的時間越長,準確率越低;反之,時效越短,預報準確率越高[3]。因此,氣象部門需利用現代化且先進的氣象信息設備進行監測,以確保隨時觀測和收集氣象信息和資料。另外,要利用有關信息技術對軟件資料進行分析,對臨近天氣預報更好地做出準確及時的判斷,將全縣氣象災害造成的損失降到最低。針對種種氣象災害,注重天氣的監測、預報、預警,加強會商,及時準確氣象服務信息,必要時啟動應急響應,積極主動跟進做好決策氣象服務[4]。為了充分發揮部門的聯動作用,服務期間不斷完善氣象災害預警服務的聯動機制,并要求將達到級別的災害性天氣及時通知縣分管領導,并按要求進行現場坐班指導工作。
1.3氣象服務內容
在農業生產的防災減災體系中,最重要的環節之一是對災害性天氣的預警。在氣象災害防御過程中,氣象服務的主要目的就是及時傳播氣象信息,因而對農業主產地區的相關天氣因素如氣候、溫度等密切關注,構建完善的氣象為農服務災害預警系統。在低溫冷害、霜凍、干旱及洪澇等氣象災害中,能夠長期起到預防作用的服務手段則是長期趨勢預報。當前,隨著計算機信息技術的不斷完善,市場上也出現了新型的氣象監測設備,有利于長期預報服務信息的完善,能夠對長時期內可能出現的天氣現象作出準確判斷。與此同時,人們就可以對相關氣象災害的信息進行采取、分析和研究,并對這些氣象災害發生的時間作出正確判斷,從而有針對性地提供決策氣象服務,減少氣象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長期預報的技術水平也相應地有所提高。在汛期防雹增雨過程中,短期臨近預報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氣象部門使用雷達監測及MICAPS軟件等相關技術對臨近天氣作出判斷,同時監測小范圍的天氣實況,以提高短臨預報的精準度,降低氣象災害給農業帶來的損失。另外,煙葉稅收作為縣城重要經濟收入來源,尤其需要重視夏季防雹增雨。
2存在的問題
一是中期天氣預報的準確性與農業生產實際需求還存在一定差距,農民群眾對氣象部門氣象服務滿意度未達100%。對于關鍵農事管理活動則需要提供準確的天氣預報,尤其是降水出現的時間和量級、干旱發生及持續時間、初終霜凍發生時間等。二是特色農業氣象服務中,基本都是由氣象部門制作氣象信息,而未涉及其他涉農部門聯合制作或者信息共享,僅僅通過個別的大型生產基地獲取相關的農業信息。這就存在一定的主觀性和片面性,不能全面反映出地方特色農業情況,直接影響了氣象服務產品的真實性和可靠性。三是基層氣象工作任務繁雜,人力、物力等難以滿足服務工作的正常開展。
3提升氣象為農服務水平的建議
3.1提升氣象為農服務信息的精準水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化科學技術逐漸在氣象領域中得到廣泛關注及應用。因此,要不斷提高預報水平,積極發揮先進氣象設備的監測作用,遇到突發災害性天氣,及時做好氣象災害預警信息的工作等,為農業生產保駕護航。
3.2加強交流合作
需聯合相關涉農部門、合作社及農業大戶等,通過溝通或者交流,綜合多方意見后形成具有指導性的信息,最終建立真實有效的聯動機制,從而建立氣象、農業及農業技術管理、推廣人員和信息員的服務網絡節點,最終根據服務對象的需求制作氣象服務產品,提供最有效的服務。
3.3加強氣象為農人才隊伍建設
基層臺站面臨人員少、技術力量單薄、服務面廣等諸多問題。在縣城1369個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合作組織中,經營項目和種植品種各不相同,所處位置海拔高差懸殊,這種野大而全冶的氣象服務不僅不能滿足其需求,甚至會產生諸多負面影響。應該選擇1~2個重點行業、少數對氣象服務需求高的服務對象精心服務,重點突破,避免大而全。這樣能起到以點代面的作用,待服務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服務產品成熟后再在全縣推廣及應用。
3.4增強氣象災害的防御能力
加強農村區域對氣象災害風險的識別以及預防,開展農村氣象災害風險普查、區劃以及災害的調查工作,根據信息繪制氣象防災減災救災風險圖,并建立精細到村的預報預警產品服務以及氣象災害等預警產品系統,從而增強農村的氣象風險防范能力[5]。
參考文獻
[1]辛吉武,邢旭煌,翁小芳,等.我國主要農業氣象災害分布特征及其防御措施[J].中國人口資源與環境,2008,92(4):199-202.
[2]李中偉,趙莉,石啟富.氣象服務在農業防災減災中的應用[J].農業與技術,2018,38(14):237.
[3]張雅昕,王存真,白先達.廣西漓江洪澇災害及防御對策研究[J].災害學,2015,30(1):82-86.
[4]鄒俊妮.廣州市番禺區氣象災害防御機制問題研究[D].廣州:華南理工大學,2015.
[5]吳國強,鄭偉杰,胡麗華,等.江門市氣象災害防御研究與對策[J].廣東氣象,2013,35(5):49-52.
作者:何滿 單位:青海民族大學政治與公共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