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校書院文化育人模式探索與創新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文化來源于先民的生產生活,是凝結著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審美形式和精神內涵的人類成果。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九大報告中強調:“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文化興國運興,文化強民族強。”中國高校的大學精神扎根于博大精深的優秀傳統文化、融會于旗幟鮮明的革命文化、發展于欣欣向榮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1],是實現高等教育社會功能的價值支撐。作為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文化傳承創新和國際交流合作的重要陣地[2],高校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覺肩負文化育人的責任,進一步踐行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實現素質教育的理想目標。古代書院傳承以德為先、治學成人的文化精神,對中國儒家思想文化的傳承和傳統教育制度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醫學高校汲取古代書院的教育內涵,借鑒西方書院的辦學經驗,發揮“第二課堂”的實踐特性,突出文化“滋養心靈、涵育德行、引領風尚”的功能價值,以文化浸潤、感染、熏陶實現“如入芝蘭之室,久而自芳也”的效果,有助于克服專業趨同性弊端和人才功能“物化”趨勢,培育醫學知識與人文知識兼具、科學精神與人文精神雙修的新時代醫學人才[3],進而推動醫學學科體系深入改革、醫療衛生行業全面發展。
1醫學高校書院制文化育人概述
1.1高校書院制起源與發展
我國古代書院起源于唐朝,完善于宋朝,興盛于元明,是集藏書、教學和研究為一體的民間教育教學場所[4]。書院既注重啟發教育,主張門人自由表達學術觀點和見解,注重養成式教育,以博學、明德、知理、思辨、修身為育人目標,側重于“全人”的思想成長、行為塑造、人格養成和實踐磨煉。書院有教無類的教育觀念,打破了傳統官學的門戶之見[5],形成百家爭鳴、兼收并蓄的鼎盛態勢。現代書院參考中國古代書院和歐美寄宿制學院的辦學理念,充分結合新時代因材施教的育人要求和高校個性化育人特色,依托專業橫向交融、年級縱向貫通的社區型學生集聚模式,為我國教育體制改革和發展提供了新思路。目前,我國書院制成果多集中在香港中文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綜合性學府,這些高校有著天然的學科交融優勢和通識教育基礎,建設經驗十分豐富[6],但醫學高校書院制改革的成熟經驗還略顯匱乏。醫學高校是從事醫學及相關學科教育的專業復合型教育機構,有著鮮明的辦學傳統、學科優勢和人才特質,但難免缺少豐富性和差異性。醫學高校書院制改革旨在結合自身學科特點、整合地域文化資源、打造現代化育人平臺,研究文化在教學、科研、管理、服務等方面的創造性轉化和發展,實現文化背景、屬性、精神、價值因事而化、因時而進、因勢而新,克服專業趨同性弊端,達到“文以明道,以文化人”的功效。
1.2醫學高校書院制文化育人價值目標
古語云:“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于至善。”一所著名的大學不僅要有一流的物質條件,更要有一流的大學文化,有經過歷史沉淀又獨具特色的文化內涵與人文精神。醫學高校書院制文化育人的目標:一是全面貫通物質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和行為文化經脈,挖掘優質文化的精髓和靈魂,加強醫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對地域文化的汲取創新、對倫理道德的感悟尊重以及提升對健康生活的審美情趣,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和文化觀,增強學生的文化理解、認同、修養和自信。二是重點建設思想道德、科技創新、人文藝術、體育競技載體,激勵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身心素質、理性向善的價值觀念、個性特色的審美理念和從善如流的道德情操,在專業教育和實踐教育中充分發揮醫學特長、人文素養和生命關懷,培育人文品位、創新能力、社會適應和個性魅力同樣突出的寬口徑、復合型優秀醫學人才。同時,書院制建設開拓了教師職業發展的全新路徑,激發專業教師突破醫學學科教學局限,參與文化建設、挖掘文化力量、豐富文化內涵的精神動力,激勵書院導師發揮文化價值引領、凝聚感召、規范約束、能力提升功能,用先進的文化成果塑造人、鼓舞人、引領人和培養人,增強特色文化教育的親和力、感染力和針對性。進一步促進文化育人與立德樹人深度融合,推動醫學教育內涵式發展,并形成可供借鑒推廣的工作經驗,擴大醫學教育的影響力。
2書院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的特點與優勢
2.1“第二課堂”教學的形式與特點
“第二課堂”指傳統課堂教學實踐計劃之外,高校貫徹以人為本的培養觀念,滿足學生多元化、多樣性、多層次學習需求,組織開展包括校園文化、科技創新、文體藝術、學術競賽、社會實踐、公益服務等活動[7],是實現教育有效延伸、優勢補充、順時而進的教學形式之一。相比傳統課堂,“第二課堂”有著鮮明的教學特點,一是形式更開放、內容更豐富,“第二課堂”教學不拘泥于高校教學場所,突破了文本教材的內容局限,可以整合校內外各類教育資源,充分發揮“三全育人”主體功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則,克服理論知識灌輸的弊端,有效增強教學活動的趣味性、親和性和滲透性,讓學生在實踐體驗中豐富學習感受。二是時間、空間更靈活,“第二課堂”體現了不拘一格的教學路徑和自主參與的培養模式,充分利用各類線上線下教學載體的資源優勢,實現實時互動交流,突出學生自主性、參與性和創造性,促進學生交流、思考、激勵,潛移默化地幫助學生啟迪思維、發掘潛質、培養個性、塑造夢想。三是方式更多樣、效益更具有綜合性,“第二課堂”教學以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為重點,學生在參與學科競賽的過程中,可以培養職業倫理精神;在社會實踐中,能夠加強地域文化感悟;在志愿服務中,培養公益責任精神,并有利于提升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心理素質,獲得更加全面且自由的發展。
2.2書院開展“第二課堂”教學的優勢與保障
現代書院的構建打破了原有院系、專業、年級、班級的界限,實現了中西貫通、南北碰撞、文理滲透的思維融合,具備一定的社會功能、凝聚功能和導向功能,有利于學生相互學習、開闊視野、豐富生活,培養職業素質、思辨精神和人文素養,實現更廣泛的文化傳承和更深刻的人文關懷。“第二課堂”以多元化教育為宗旨,在相同價值目標、素質能力及興趣愛好的學生間形成全新的教學組合,在優化學生知識結構、提升科研水平、發展個性特質、培育創新意識、提高創業能力等方面具備獨特的優勢。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重視和加強第二課堂建設,重視實踐育人,要創新方式、拓展途徑,為學生參與社會實踐創造更多的機會和舞臺。”一方面,書院建設能滿足“第二課堂”環境共享、文化共享、師資共享、品牌共享的基本要求,深化校內外“產、學、研”一體化建設,構建“黨政齊抓共管、部門協同推進、全員全程參與”的生態格局,增強“第二課堂”硬實力;另一方面,把“第二課堂”列入書院教學形式,有利于整合書院教育理念、方法、資源等各個要素,把握時代信息的脈搏,拓展文化融入的寬度、深度和效度,增強“第二課堂”課程內容的時效性、便捷性和輻射性,提升書院文化軟實力,進而推動醫學高校文化建設品牌戰略的實施,構建完善的文化育人體系,讓文化育人效用得到充分發揮。
3.1拓展文化廣度,構建梯度分級的育人模式
醫學高校書院應精準定位以文化人的發力點,契合不同年級階段、學科專業、知識背景、興趣特長的主體差異性特質,運用數字化手段和可視化技術進行需求調研,構建4個層次的育人模式,分類制訂“第二課堂”目標、方案、內容、措施及考核模式,實現“第二課堂”系統化設計、規范化實施、個性化配制、專業化指導,為學生提供“定制—自選”式課程菜單,最大化滿足學生“全過程”學習需求。一是通識層次,目標參與度為100%,以共青團創新引領為基礎,統籌營造線上線下書院特色文化環境,滿足全體在校生成長發展需求。二是大眾層次,目標參與度為60%,以團學社科服務保障為抓手,避免過于專業化和競爭性,讓大多數學有余力的學生有效參與,激發學習興趣,積累實踐經驗。三是精英層次,目標參與度為30%,以品牌活動能力提升為依托,挑選興趣明確、能力匹配的學生,設定中長期任務目標,高標準地控制成果質量。四是核心層次,目標參與度為10%,以項目“金課”專業錘煉為目標,選拔具備特殊才能、特殊規劃的學生,制訂個性化的指導方案,實現特色領域頂尖人才的培育。同時,引導學生發現自身學習需求,促進其全面提升。
3.2挖掘文化深度,建設形式多樣的教學資源
醫學高校書院要將學科特色與通識教育多元融合,開辟具有國際、民族、地域、專業特色的文化方向,從6個維度構建教學資源,創建集文學教育、文化培養、文藝實踐、文創孵化于一體的“第二課堂”文化育人生態系統。一是校園文化維度,即依托校史校訓、校徽校歌等標志,醫學倫理、醫生誓言等制度內容,報紙雜志、廣播電視等載體,營造醫學特色文化環境。二是知識涵養維度,以毅師講堂、青馬培訓、國學沙龍等形式,打造影響力大、輻射面廣、傳播性強的文化史學類、鑒賞類、實踐類精品課程。三是素質拓展維度,依托書院書屋,舉辦名著耕讀、詩詞大會、影視欣賞、中西醫魅力等有熱點、有新意、有人氣的文化交流體驗活動。四是學藝競技維度,建設中醫古風堂、琴棋書畫室、數字攝影室等文化功能室,開展文言雅行、禮樂數術、醫藥技藝等體驗式活動。五是實踐創新維度,建設多功能體驗中心,舉辦文化大觀園、革命史詩之路、民族非遺魅力、敬禮醫藥名家等文化展演。六是價值轉換維度,打造高雅藝術、家園文化、醫學風采等主題活動,結合科技支農、醫藥扶貧、文藝下鄉等形式推廣文化創新成果。
3.3涵養文化厚度,建設德藝雙馨的教師隊伍
醫學高校書院要堅持“育人先育己”的理念,從3個方面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切實提高“第二課堂”育人質量。一是隊伍建設方面,應廣泛囊括在職教師、退休教授、知名學者、企業導師、優秀校友等師資力量,形成名家大師、書院導師、專業教師“三師”合力。同時,“00后”大學生有著良好的素質教育背景,可以考核擇優選入教師隊伍,既能給學生提供釋放潛力、展示自我的平臺,又能克服醫學高校師資特色單一的弊端,充分發揮朋輩教育的組織性和創造性。二是師德師風營造方面,要組織教師參加校內外研修培訓,提升教師的道德品質、人文修養、教學藝術和禮儀規范,促進教師專業技能的優化,加強教師的專業成長和精神追求,打造一支“政治強、情懷深、思維新、視野廣、自律嚴、人格正”的師資骨干隊伍。三是專業能力提升方面,要制訂科學的競爭機制,給課程適度的成長壓力,以優勝劣汰的方式促進教學改良,從工作量認定、職稱評聘、量化學分、考核晉升等方面入手,增強師生參與書院“第二課堂”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主動性,實現教學相長,提升育人效果。
3.4增強文化力度,實施科學立體的制度保障
醫學高校書院“第二課堂”應充分體現思想政治引領、素質拓展提升、社會實踐鍛煉、志愿服務公益和自我管理完善的功能價值,實施5個體系的制度保障。一是組織管理體系,要整體設計課程教學內容、管理機制和運行模式,結合不同課程培養目標和實踐活動特點,出臺科學完善的管理制度。二是監督評價體系,要統籌制訂課程申報遴選、審核評優、反饋申訴等考核規范,利用網絡管理系統實時記錄數據,客觀公正地評價課程完整度、參與度、滿意度等。三是激勵保障體系,要促進“學—政—企”深度融合,完善教學經費管理和使用制度,協調推進課程宣傳、平臺搭建、項目供給等工作。四是資源共享體系,要打造個性化、專業化的資源平臺,與各類信息系統相互兼容,實施組織、人事、教務、后勤、信息等部門集成化管理。五是“第二課堂成績單”體系,要構建嚴謹、科學、規范、權威、實用的“第二課堂成績單”制度,更好地對學生的學習過程、學習態度、學習收獲、人文精神等進行量化評價,將量化考核、記錄評價、實踐成果、所獲獎項等納入學分項目,記入成績檔案,突出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過程性、階段性、增值性成長。
參考文獻:
[1]胡琦,章凡.文化育人視域下高校美育工作的機理及策略[J].浙江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9,42(2):201-207.
[2]羅莎,熊曉琳.新時代高校文化育人實現理路探賾[J].思想教育研究,2020(4):135-139.
[3]徐紅云,王黃磊.學院、導師、學生三位一體的醫學生人文素質教育[J].中國教育學刊,2015(2):348-349.
[4]王建方,丁海奎.“書院制”背景下高校學生思想引導工作的探索與實踐[J].智庫時代,2018(42):297-298.
[5]王萍.古代書院的教學特點及其對高校教學改革的啟示[J].重慶電子工程職業學院學報,2020,29(4):76-79.
[6]何毅.現代大學書院的性質定位及其教育理念[J].大學教育科學,2018(2):61-67.
[7]陳少珍,辛增輝,何笑薇,等.第二課堂建設與高職中藥學專業“雙創”人才培養的探索與實踐[J].衛生職業教育,2020,38(23):11-12.
作者:莫云 林夢潔 單位:南方醫科大學公共衛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