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機械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0前言
“師者,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古往今來,教師的職業功能定位都沒有改變,對于一名稱職的教師,傳授道理、傳授學業和解答疑問是理所當然的職責所在。教書育人的使命要求教師不僅要給學生傳授知識,更要對學生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進行正確引導,因此,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設計需要教師基于機械原理課程的培養目標和學習內容,在培養學生專業素養和綜合能力的同時,挖掘機械類專業課中的思政元素,提高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10.3969/j.issn.1671-489X.2022.04.091新工科背景下機械原理課程思政教學模式探索*◆張毅劉洪斌錢韋吉鄭嚴立德樹人不應只是思想政治課程的核心任務,課程思政應成為高校教師在專業課程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多元化教育的重要內容之一,思政教育對于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的形成具有極其重要的指導意義[1]。因此,加強專業課程中的課程思政顯得尤為重要。課程思政需要的不是專業課堂上停留在表面形式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是在專業課課堂上花費大量時間進行思政學習,而是將思政元素和專業課學習有機結合起來,需要專業課教師充分研究教學內容,在深入挖掘教學內容蘊含的思政元素的基礎上進行恰當的教學設計。因此,思政元素學習和專業課學習并不矛盾,而是相輔相成,對于學生的綜合培養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1機械原理教學中課程思政方面的不足
機械專業的學生一直側重于機械制圖、理論力學和機械原理等課程的學習,除了對基礎課和專業課的學習,對人文社會科學和國家政策方針不是很敏感。要培養的復合型人才不僅要具備扎實的專業素養,更要有正確的價值觀和為國家奉獻的精神。因此,機械專業課程教學有必要采用機械原理教學和思政教育有機結合的教學模式。然而,長期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和專業課學習完全是一種相互脫節的狀態,傳統的機械原理課程教學從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角度出發,結合工程設計對機構學知識的實際需求,通過課堂分析與學生思考,使學生掌握機構學和機器動力學的基本理論與基本技能,鮮有涉及培養目標之外的思政元素,教師和學生之間純粹是簡單的教與學,學生聽課過程中往往會覺得教師講的內容觸碰不到自己的內心,沒有發自內心地去接受和感知教學內容。長期的填鴨式教學使得學生早已乏味,從而喪失學習興趣,甚至不知道為什么要學某些課程,經常停留在“六十分萬歲,多一分浪費”的層面。
2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教學改革
針對機械原理教學中的問題,結合國家對融入思政元素課程改革的指導方針,對教學手段和培養目標進行改革,從教學效果看,改革措施一定程度上激發了學生對專業課的學習興趣,學生在課下也更加關注國家科技進步和課程之間的關系,甚至會和教師探討國家在加工制造領域的一些“卡脖子”問題,提出自己獨特見解。雖然學生的某些想法不現實,但顯然體現了他們的家國情懷。
2.1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目標改進
專業課蘊含的思政元素需要教師在講解過程中去挖掘,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專業課在價值引領方面的育人功能,這就對專業課教師提出新的要求。因此,要制定融入思政元素的課程評價標準,把課程學習結束后要達到的育人目標融入課程標準體系中,而育人目標的評價不能簡單地通過提問或者考試的方式進行,需要學生對課程學習進行總結體會[2]。機械原理的學習是循序漸進的過程,可以引導學生樹立“萬丈高樓平地起”的學習態度;而機構設計一丁點兒的差錯可能會對機械設備壽命帶來致命影響,從而讓學生體會“千里之堤,毀于蟻穴”的含義。結合教學內容及工程實際應用,引導學生為實現夢想和中國夢而努力進取。對于專業課而言,融入思政元素可以給學生的學習指引正確的方向。
2.2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挖掘
機械原理課程中存在大量可以引申出思政元素的知識點。對于緒論部分,可以結合課程知識點和相關工程案例進行闡述,讓學生學會如何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復雜的工程問題,培養遇到困難后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目前社會對人才的需求以及今后機械行業的發展趨勢,明確現階段學習的目的。而對于機械原理課程中眾多知識點中蘊含的思政元素,需要課題組教師深入挖掘,不同的知識點所蘊含的思政元素內涵有極大的差別。例如:對于機械的效率問題,可以結合學生學習過程中遇到的多種阻礙,分析學習效率低的原因,需要他們不要被外界的眾多誘惑所干擾,提高學習效率;而對于串聯機構的效率取決于每一級的效率問題,號召學生注意團隊合作,不要因為自身的問題而影響整個團隊最終的成績;對于凸輪機構和輪系中采用的反轉法求解方法,則可以引導學生活躍思維,不要拘泥于單一的思維模式。總體而言,主要是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積極的人生態度。教師要密切關注學生的所思所想,利用課堂互動,一方面通過案例、事實和現象引出想表達的思政元素,另一方面鼓勵學生結合切身體會,發表個人觀點。
2.3教學內容中的思政案例設計方法
王望[3]總結出聯想法、引申法、改造法和升華法等四種結合專業課程提出思政案例的設計方法。聯想法是課堂上經常用到的,如根據齒輪和軸承的失效問題均可以引申出我國在機械加工方面存在的問題,需要學生積極地進行機床技術革新,為推動國家機械精密加工制造領域發展貢獻力量。引申法從自然界中事物發展變化的規律引申到人或社會發展變化的規律。例如:對于構件上點的運動軌跡求解,可以聯想到做事情要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地走好每一步,最終就可以得到一個完美的結局;在輪系計算過程中,增加一個輪齒,結果導致輪系的傳動比發生巨大變化,可以聯系到“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改造法是指對新聞熱點、身邊發生的事情等進行改造和提煉,挖掘與機械原理課程內容相關的思政元素,引導學生關注社會熱點。如雷達天線角度調節、嫦娥四號探測器四足機器人的步態設計均要用到四桿機構設計的知識點,通過該思政元素的引入,可以讓學生認識到四桿機構設計的重要性,進一步提高學習興趣。升華法則是從研究問題的思路、方法和知識體系出發,提煉出機械原理課程學習過程中的哲學思想和自然辯證法理論。最容易想到的就是機構設計的優缺點,體現了一分為二的哲學觀點,從而培養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而變位齒輪的加工方法體現了遇到問題時不能放棄,積極思考就能解決問題。表1列舉了機械原理課程中的部分典型思政案例。
2.4教學過程中教師自我引申
要想讓學生在整個課堂學習過程中保持注意力高度集中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大一、大二的學生經常是四節連續上課,滿堂灌的教學模式勢必會被學生吐槽。課堂教學應該是教師和學生互動交流的過程,教師在講完一個知識點后,或者覺得學生有些疲倦時,可以以自己的觀點或者積極的經歷作為切入點,和學生一起探討該課程對個人成長所起到的積極作用。教師可以多介紹個人參與的一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重大科研項目,以及機械原理課程在該項目中發揮的作用。此外,還可以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多種機構,開展“機械原理回歸本質生活”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創造力和對機械的熱愛之情。
2.5混合式教學模式探討
機械原理課程包括理論教學、課后實驗和課程設計三部分,課程本身屬于融合理論性和實踐性的專業技術課。為了更加生動地展示理論學習過程中一些重要的知識點,本課程實施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通過微課錄制、學習通課堂提問、知識點解析以及仿真視頻學習,使得學生對課程構架有更清晰的認識,并能很好地參與教學活動。而對于思政元素的課堂融入,教師可以將能夠體現思政元素的相關知識點延伸拓展,讓學生結合自身情況總結體會,并將一些比較好的體會和同學一起分享。實驗課可以培養學生的創新和動手能力,讓學生深刻體會到大國工匠的精神內涵。課程設計可以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三方面綜合起來,就能夠讓學生將所學理論知識融會貫通、學以致用。
3結語
本文針對融入思政元素的機械原理課程進行教學探討,結合教學目標和教學內容中的思政元素案例,對思政元素的引入方法進行簡單總結,并針對每種引入方法進行舉例,最后結合教師自我引申和混合式教學兩種融入思政元素的教學模式進行初步探索。本文可以為機械原理課程講解過程中思政元素的合理引入提供一些建議,對當代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有一定的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閆建新,張志鴻,常爭艷.“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教學探索與實踐[J].教育教學論壇,2020(29):41-42.
[2]宋曉明,蔡廣新,付鑫濤,等.機械設計基礎課程思政課堂教學的探索與實踐[J].承德石油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9,21(4):62-63,94.
[3]王望.機械類專業課程思政案例設計方法及應用:以“機械設計基礎”課程為例[J].北京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0(1):104-107.
作者:張毅 劉洪斌 錢韋吉 鄭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