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創新3篇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武術可以說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不僅能夠鍛煉學生的身體,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刻苦求知、不畏辛勞的品質,促進學生形成對我國傳統文化的深層次理解,讓學生充分感悟到中華民族的傳統精神。但是在現有小學體育教學中卻能夠發現此類問題,也就是教師僅僅在課堂中為學生傳授相應的武術動作,根本無法行之有效地滿足學生群體對于武術學習的興趣和欲望,長時間的訓練導致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大打折扣,甚至產生大量負面影響。面對此種情況,小學體育教師在開展武術教學的時候,有必要積極地優化創新教學模式,促使學生深刻地感悟傳統武術文化,感悟武術精神,自覺地融合在對武術的學習當中。
1武術教學創新的時代背景
建國七十年一來,我國體育事業獲得的成就是相當矚目的,群眾性體育活動伴隨時間的推移和國家的投入力度的增加而日漸壯大,參與到體育活動當中的人群數量日漸增多,人民體質和健康情況均已獲得相當巨大的改善,全面健身工作已經日漸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與支持,群眾性體育活動正在逐漸朝著豐富多彩的方向進發,群眾體育健身的物質條件也在日漸提升,而體育對于人的良好體質和堅韌性格的形成而言,也發揮著極為重要的作用。現階段,中國經濟建設與社會發展對于人們的綜合素質的要求日漸提高。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全面建設年工作的現狀還難以有效地貼合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需求,群眾的體育健身意識尚未完全形成,群眾性體育活動的開展仍舊不夠具體廣泛,經常參與到體育鍛煉的人數仍舊較少,相關法規標準仍舊不夠完善具體,符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全面健身機制仍舊處于探索的過程中。
2小學武術教學模式創新的重要性
如果是從實踐角度著眼分析,那么只有形成對創新的緊迫性和重要性的認識,才能夠督促相關主體更為嚴謹積極地參與到自己的工作當中,認真地貫徹落實相關工作。而就現階段來講,針對于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創新優化的重要性則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2.1武術教學模式創新是武德成長的必然支撐
武德是從事武術活動的人在社會活動中所需要形成的德行品質,根本原因在于武術人在生活中承擔更為巨大的社會責任,并且對于自身道德素養的要求更高。而在傳統的小學武術教學中,對于武德教育的內容相對較少,因而導致學生僅僅是簡單地學習武術動作,難以有效地領悟武術當中的價值觀、世界觀和人生觀。所以教師有必要積極地創新武術教學模式,以此來充分貼合學生的武德成長需求,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禮儀習慣。
2.2武術教學模式創新是學生興趣的客觀需要
教學模式要求教師能夠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以及教學要求等角度審視武術教學活動,對其是否能夠滿足學生群體的實際需求進行分析回答,而小學武術教學活動開展的核心目的則是滿足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需要。伴隨現代社會的飛速發展,學生在體育內容獲取路徑方面越發朝向多樣化角度發展,學生群體對于武術學習的興趣正在日漸增強,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在課堂當中學習到更加充滿色彩的武術知識,形成對武術知識的全方位了解。這從側面證明著,教師針對性地創新武術教學模式已經是刻不容緩,否則將會嚴重影響到學生的武術學習興趣的形成。
2.3武術教學模式創新是提升質量的主觀要求
在最近幾年,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的發展進程越發深入,學校與教師在武術教學方面的投入正在日漸增加,部分學校基于學生的學習情況全面提升了在校本課程研發、微課資源開發上的投入,旨在通過此種方法提升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而最終結果也是優秀的,此類資源的開發應用對于學生學習方法和學習內容的轉化來講,發揮著相當重要的作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此種積極的成果并非可以獨立存在,其要求教師尋找到與其相互配套的嶄新教學模式,用于進行成果鞏固,為學生的綜合成長提供更為堅實的鋪墊作用。與此同時,學生學習的多樣化發展也導致傳統教學的弊端逐漸顯露出來,為保證更多學生能夠尋找到符合自己的實際成長需求的武術學習方法,教師有必要充分結合學生群體的實際學習情況和特征,優化調整現階段的武術教學模式,以此為基礎促進武術教學質量的有效提高。
3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創新措施
3.1結合影視,傳承武術文化
實際上,許多學生初次了解武術文化都是通過各種影視作品,進而產生對中華武術的興趣。但是影視劇作品的質量畢竟都不是非常良好的,部分作品雖然能夠起到宣揚中華民族武術文化的作用,但是部分影視作品卻又過分崇尚暴力,這對于年齡尚小的小學生來講,顯然是不適合其進行觀看的。所以在開展小學武術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嘗試著推薦給學生符合其年齡認知需要的影視作品,同時鼓勵學生感悟在作品當中潛藏的中華民族傳統武術文化,為學生的后續學習成長提供堅實的鋪墊作用。例如,在《黃飛鴻》《霍元甲》系列影片當中,不僅極為真實具體地展現出了中華民族的武術,更是樹立了黃飛鴻和霍元甲這樣的民族英雄形象。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上述影視劇當中的片段剪切下來,并將其制作成相應的多媒體課件,播放給學生群體,這樣便可以極為有效地激發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在組織學生完成對多媒體課件的觀看后,教師還需要組織學生進行良性思考:“在剛才的《黃飛鴻》的片段當中,可以看到黃飛鴻和林則徐共同禁煙,但是這件事本身并不是黃飛鴻的工作,為什么黃飛鴻還要屢屢幫助林則徐,即便自己身處險境也是如此呢?”教師引導學生結合這個問題進行討論分析,部分學生認為“因為黃飛鴻意識到鴉片會嚴重危害到中國人的身體健康,所以黃飛鴻為國家挺身而出。”在此種教學討論中,學生不僅能夠充分形成對中華武術文化的興趣,而且還能夠充分感悟到武俠文化,這對于其深度成長來講,意義非凡。緊接著,教師便可以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教學講解,讓學生想象自己就是影視劇當中的黃飛鴻,想象自己會怎樣展現出中華武術的氣概。在此種環境引導下,學生將會更為積極自主地融入到學習活動當中。需要注意的是,小學生因為受到年齡的限制,因而心理發育尚不完全,很容易模仿到部分危險動作,所以教師需要有效指導學生,引導學生明辨是非,并明確武術的真正作用是強身健體,而非是打打殺殺,這樣學生便可以形成對武術的深刻了解,進而感悟到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
3.2設計情節,感悟武術內涵
為充分激發學生群體在學習武術知識上的積極性,教師完全可以嘗試著利用角色扮演的方式開展武術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到關于武術小品的編寫過程中。首先,教師可以先行為學生準備部分基本的武術動作,而后鼓勵學生結合自己的想法來設計出故事情節,并且在后續表演的過程中,需要展現出各種武術動作,以此來實現武術和文化的相互融合,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更為深入具體地感悟中華武術的內涵。具體來講,教師可以先行教授學生多種武術動作,并鼓勵學生群體將此作為基礎,開展小品編寫工作,在編寫的小品當中必須要展示出此類動作。由于小品內容全部是由學生設計,因而更能夠激發學生的想象力和探究欲,學生可以更為有效地參與到教學活動當中。例如部分學生設計的小品“瘋狂的公交車”,在小品中展現出了公交車因為失去控制而造成的場面,學生通過翻滾等動作表現出了公交車失控以后的自身狀態,與此同時,還有學生在劇情中解救了某位即將摔倒的老人,整個劇情非常流暢并且活靈活現。在學生群體的表演結束后,教師便可以鼓勵學生表達出自己的創作觀念,在小品當中的學生指出:“剛才的很多同學都是以古代視角展示的武術文化,但是我認為武術文化即便是在現在也是適用的,俠義精神不在乎時代背景,在乎的是我們有沒有那顆心,有沒有那顆他人陷入危險緊急相救的心。”由此可見,這名學生已經形成對中華民族武術文化的深刻了解和認識,對于其武術認識的增強而言具有相當重要的作用。在學生自主編寫小品的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其對武術動作的了解,而且還能夠幫助學生意識到武術教學的存在意義,并非是讓學生學會如何打打殺殺,而是為讓學生在武術的作用下強身健體。不能因為自己掌握部分武術知識便欺凌弱小。這樣便可以幫助學生充分掌握并感悟到中華民族武術文化的精髓。
3.3融入社會,強化應用能力
在傳統的小學武術教學活動當中,教師會將教學重心設置在對武術套路、武術概念的講解上,而對于武術實踐教學的講解則是相對較少的,導致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的占比失衡,嚴重影響著教學質量的提升。所以教師有必要積極地加強對實踐活動的開展投入,從而幫助學生有效地意識到武術和實際生活的重要連接。事實上,在充滿開放性和活躍性的體育課堂中,不僅要讓學生利用課堂中的時間來學習武術知識,而且還需要充分利用學生的課余時間,用于構建家庭、學校和社會一體化的嶄新模式。如果能夠阻止學生參加到社會的部分體育活動當中,又或者是能夠在社區活動當中引導學生展現出自己的武術才能,那么將會促使學生更為有效地感悟到中華民族武術精神。在組織學生參與到社會活動的時候,教師也可以將武術訓練囊括其中。將去養老院幫助老人作為基本案例,除卻鼓勵學生設計和武術相互關聯的小品節目并未老人表演以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加入到相應的武術競賽活動中。“我們來幫老爺爺、老奶奶挑水吧!”在活動開始前,教師先行幫助學生做好相應的安全防護措施,組織學生群體模仿《少林寺》當中的場景,學生用自己的雙手提著水桶前進,看看誰能夠更快地把水提到重點。在此項活動完成后,教師可以鼓勵引導學生說出自己的想法,部分學生便表示:“在完成對武術知識的學習后,我感覺自己的力氣明顯變大了,今天的提水活動更是讓我知道了這個事情,我以后也要多用這樣的機會,加強武術鍛煉,為自己的爸爸媽媽提水。”在實踐活動當中,學生不僅完成對自己的身體的鍛煉,而且還充分意識到武術精神的重要意義,甚至形成幫助父母勞動的想法,由此可見此種武術教學模式的創新是相當有作用的,可以為素質教育的開展帶來更多輔助。在參加到社會活動的過程中,學生將會逐步意識到武術精神的核心是幫助弱小,這樣便能夠保證學生更好地理解中華民族的武術文化,同時也能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深刻自主的學習態度,對于其深層次發展來講,是相當重要的。在開展小學體育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夠構筑開放式教學模式,引導學生積極地融合到各種實踐活動中,便能夠避免學生產生武術運動不切實際的想法,幫助其有效理解武術和現實生活的契合性,這樣自然能夠促使學生更為深入具體地感悟到武術學習的樂趣,同時也能夠領悟到在武術文化當中潛藏的各種中華民族傳統精神,不僅能夠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還能夠發揮出武術教育在立德樹人方面的作用。
4結語
武術教學可以說是現代小學體育教育的重中之重,對其相關教學活動的開展可以極大程度地加深學生對于中華民族武術的了解,同時也能夠幫助學生形成堅韌不拔的意識,強化學生的身體素質,對于學生的運動技能水平的提升來講,促進作用是相當顯著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由于部分體育教師長時間處于傳統教育理念的限制下,因而所開展的教學活動普遍難以有效地滿足學生群體的武術學習興趣,這自然會影響到教學質量和教學效率的提高,威脅到武術教學效果的提升,面對此種情況,教師有必要積極地優化更新現有武術教學模式,從文化、精神和實踐角度著手,潛移默化地促進學生的成長,使其充分感悟到中華武術的獨特魅力,保證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融合到武術活動當中,為其綜合成長提供堅實的鋪墊作用。
作者:夏倩倩 單位:蘇州高新區達善小學校
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篇2
1引言
改革開放以來,在國內經濟水平日益提升的同時,體育事業也得到巨大的進步。隨著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人民群眾對各項體育活動的熱情也日益高漲,體育活動的參與度不斷提升,國民體質狀況也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在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之中,武術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項目,對于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強健體魄、培養民族精神都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上世紀50年代開始,武術開始成為中小學體育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然而經過半個多世紀的發展,現實情況依然不容樂觀。在時代發展的背景下,傳統武術的教育模式已經無法適應現代教學的要求,學校面臨著來自升學和家長的壓力,武術課在很多學校也逐漸成為了有名無實的存在。
2小學武術教學開展問題剖析
2.1武術教學內容貧乏
健全學生體魄,讓學生領略到武術精神,培養頑強毅力是小學武術教育的重要目標之一。在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加強對學生武術專能素養的培育。所謂武術專能素養,是指學生在課堂教學活動中學到的,能夠獨立進行武術運動的專業知識和相關技能。武術專能素養包括兩個方面,武術技能方面和武術理論方面。學生通過教師的指導,在課堂上學習到相關的武術技能,并且將其運用到實際生活之中。因此,武術技能是教師最容易講授,學生也最容易理解的部分。結合國內小學武術教學的實踐來看,大部分學校多以武術技能傳授方式為主,忽略了武術理論知識的傳授。教師通過自己領頭示范動作,再讓學生進行模仿的形式來實現武術教學,也會導致教學結果不理想,學生模仿起來也十分費力。這種教學方式也發揮不了讓學生掌握武術技能的作用[1]。除此之外,武術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包括多姿多彩的動作技巧,也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這些哲理性的知識正是小學生充分理解武術內涵,并從中產生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途徑。因此,武術理論或者說武術文化的教學也應當成為小學武術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2.2課堂內外無法有效結合
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下,教師采用填鴨式的教學方式,課堂上通過讓學生模仿武術動作來實現教學。在這種方式之下,學生僅僅在課堂上進行簡單模仿,既不能領略到武術文化的核心精髓,也無法實現課外的自主練習,更不能通過日常生活中獲取到的武術材料來實現課外的自主練習。武術素養的養成并非一朝一夕之功,如果沒有課外進行持續練習,武術教育也達不到原有的鍛煉體魄的目的。實際上,這種教學模式形成的原因也比較多。一方面是由于教師只簡單地傳授具體動作,并沒有詳細講解動作背后所蘊含的意義。小學生年齡較小,尤其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說,很難理解教材背后的深意。再加上學校內部沒有形成練習武術的良好氛圍,也會打擊學生練習武術的積極性。另一方面從教師因素考慮,體育教師雖然在學校學習過武術技能和相關知識,但其中蘊含的復雜內容不僅讓他們在學習時就感到十分困難,在進行武術教學時更是望而卻步。因此,如何培養學生在課外自主探索的能力,培養其在課外不斷練習的習慣,也是武術教學模式創新中要重點考慮的問題。
2.3武術德育教學的缺失
在中華傳統文化之中,習武之人不僅要有強健的體魄,同時也要有高尚的品德。武術德育是指對小學生武術道德品質的培育。通過武術德育教學,能夠有效激發學生的社會情感,讓學生更加懂禮儀、明事理,從而塑造出良好的道德品格。武術作為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在培養小學生道德品質的過程中,武德教育應承擔起責無旁貸的義務。然而現階段小學武術教學中,教師對武術禮儀的重視程度不足。比如說很多小學生連基本的抱拳禮都做不到。還有一些習武的學生,由于缺乏武德的培養,再加上一些社會不良分子的挑唆,在校內恃強凌弱,形成了十分不好的校園風氣。這些行為也都可以歸結為學校對德育的漠視。因此,在小學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改變原有的教學觀念,不僅要在形式上進行創新,也要從思想上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品格,塑造出知禮明德的良好人格。
3小學武術教學模式創新分析
3.1完善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教師順利實現教學活動的重要依據。完善的教學內容設計能夠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認知,升華學生對人類社會已有知識的理解。教學內容不是一成不變的,要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變化。教師不僅要關注武術理論知識的培養,也要兼顧道德品質、武術技巧的鍛煉,創造性地運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小學武術教學中,武術健身操是教學內容的重要組成部分。以《旭日東升》《功夫青春》等為代表的武術健身操為小學生提供了新的體育鍛煉形式,能夠有效豐富小學生的課間活動。相比被廣泛普及的廣播體操來說,武術健身操具有以下三個方面的優勢:第一,武術健身操的動作優美,姿態英姿颯爽,具有觀賞性;第二,武術健身操打破了廣播體操的單人練習方式,能夠增強學生的團體合作意識;第三,武術健身操不僅具有體育鍛煉的價值,同時也能夠讓學生學習基本的防身自衛技能。因此,武術健身操能夠提高小學生學習武術的積極性。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體育教師應當結合小學生的興趣愛好和身體狀況的實際特點,不斷創新武術教學形式,讓武術教學模式更加通俗易懂,便于學生學習和記憶[2]。
3.2創新教學思路,改進教學方法
武術教學的目的就在于鍛煉學生體魄,培養堅韌不拔的毅力和品質。在小學武術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考慮到小學生的年齡階段,充分運用快樂教學的思維方式,讓學生在感受武術魅力的同時,增強武術學習帶來的喜悅感。在6-12歲這個年齡階段之中,孩子們的大腦思維比較活躍,模仿能力也比較強,愿意主動地去了解和接納各種新鮮事物。然而,在這一年齡段中,學生的大腦和身體都處于成長發育的階段,相比青少年來說,身體素質相對較差。教師要充分結合小學生的發育特點,有針對性地完善教學計劃,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法,創造性地運用如電影、多媒體等多種形式來激發學生對武術的學習興趣,實現快樂教學。此外,教學方法的改進也是提升小學武術教學質量的關鍵所在。在小學武術教學中,要實現武術教學的目的,關鍵在于教師的教學方法能否適應學生的實際需求。在指定教學方法的過程中,教師應當重點關注學生是否能夠充分理解武術教學的深層次文化內涵,要讓學生得到身心的全面鍛煉。第一,教師應當創新教學形式,增強對課堂的駕馭能力。與文化課的教學不同,武術教學有著自身獨有的特點。武術教學活動必須要在視野開闊的地帶進行。然而,由于年齡階段的限制以及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小學生活潑好動的行為特征也會干擾教師的正常教學。這就要求教師要不斷創新教學形式,增強自身對于武術課堂的駕馭能力。如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身體發育特點,利用掌聲、口哨等工具,增強集體練習的節奏感。在練習過程中,教師可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可以結合技擊的具體特點,選擇與之相適應的音樂,消除學生學習中的枯燥情緒。第二,教師應當注重評價方法和語言藝術。無論是在武術教學的進行過程中,還是在教學的結束階段,教師都要對學生的行為表現進行評價,對于表現良好的行為給予充分鼓勵,對于表現差強人意的行為給予及時更正。在評價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心理發育特征,更多地運用表揚和激勵的語言來鼓勵學生,增強學生武術學習的自信心,讓他們更好地投入到課堂教學之中。在教學講解的過程中,教師要多加利用語言的魅力,講解語言不僅要通俗易懂,更要生動形象,同時也可以適當地運用肢體語言加以配合。由于武術教學多在室外或開闊的空間中進行,小學生比較活潑好動,注意力也不容易集中。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影視、音樂等多種方式,增加課堂教學的趣味性,配合以語言的鼓舞,為學生營造出輕松愉悅的學習氛圍,更好地實現武術教學的目的。
3.3提高教學能力,增加武術教學硬件投資
教師是小學武術教學的引領者和組織者。在武術教學過程中,學生的一切活動都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完成的。因此,要創新小學武術教學模式,就要全方位提升教師的教學能力。教師不僅要認識到課堂內容講授的重要性,也要盡可能地引導學生在課堂外多加練習。教師要重視武德的培育,要對傳統武德抱著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態度,結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實際需要,科學構建現代小學武德體系,通過武術教學培養小學生良好的行為品德,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打下基礎。與其他類型的體育項目不同,武術教學需要良好的硬件環境進行輔助。如武術場地、武術器材等都是推進武術教學的重要保障。然而,很多學校存在著場地不規范、器材不完善等現象,也影響了正常教學活動的具體開展。學校應當結合自身的實際情況,對武術場地進行及時的翻修,保證場地的寬敞明亮,場地中也可以配備相應的多媒體設施,改善教學的物質條件。學校要對武術器材進行及時更新,選購時要選擇有一定資質條件的器材供應商,保障器材的安全性。
4結語
武術教學模式的創新離不開社會發展的實踐經驗。在不同的社會環境和體系下,武術教學模式也在不斷變革。
作者:鄭一帆 胡陸順 單位:上海體育學院
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篇3
良好的體質是實現學生健康成長和高質量生活的前提條件,也是激發學生學習動力的重要方式。隨著學生體質發展和學校體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武術課程教學的理念、方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和完善,其在學生身體素質提升方面的作用更加凸顯。然而目前教學模式的陳舊明顯地制約了小學武術教學效果的提升,使得學生參與武術教學活動的積極性和實效性出現弱化的趨勢。因此,出于學生長期發展的需要,有必要對小學武術教學的模式進行深入的創新,以提升教學活動開展的質量和效果。
一、創新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必要性分析
從實踐層面來說,只有充分認識到創新的必要性和緊迫性,才能夠督促相關主體更加嚴謹、認真地構思和落實相關的工作。就目前來說,創新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必要性主要體現在以下兩方面。
1.教學模式創新是迎合學生學習興趣的客觀要求
教學模式是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和教學要求等角度對小學武術教學如何開展這一問題進行的理論性與實踐性回答,而小學武術教學活動開展的根本目的在于滿足學生體育學習興趣的要求。隨著學生在體育內容獲取途徑方面的多樣化以及其對武術學習興趣的普遍增強,越來越多的學生希望在課堂上獲得更多新的武術學習內容和方法,這就促使小學武術教學的模式要進行相應的更新,從而與學生學習興趣和學習需要相同步。
2.教學模式創新是鞏固和提升武術教學效果的關鍵路徑
隨著近年來小學體育課程教學改革工作的不斷深入,學校和教師在武術教學方面的投入逐漸增多,一些學校基于學生學習的情況加大校本課程、微課資源的開發和利用,從而豐富了學生武術學習的內容和方式,而這種積極的成果需要通過教學模式的配套創新來加以鞏固。同時,學生學習的多樣化發展也使得傳統單一的教學模式的弊端逐漸凸顯出來,為了使更多的學生能夠獲得屬于自己的武術學習內容和方式,有必要根據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和特點來對教學模式進行及時的調整和改革,以促進武術教學效果的進一步提升。
二、創新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策略
通過對小學武術教學模式創新必要性問題的分析可以看出,教學模式的創新既是適應小學生武術學習興趣發展的要求,也是豐富體育課程教學的重要方式,而這些積極作用的發揮依賴于創新工作的真正落實。
1.注重學生學習規律的總結
從根本上來說,小學武術教學模式的創新最終是為了提升學生武術學習效果服務的。因此,創新工作要圍繞學生身體體質狀況和武術學習情況來針對性地開展。一方面,教師在開展武術教學內容和方式設計之前,要對學生對武術學習的態度和看法有一個準確的了解,知道制約學生武術學習興趣提升的因素有哪些;另一方面,教師要根據前期對學生武術學習情況的分析來確定教學的重點,以此為中心來開展武術教學內容、方法等的設計,提升武術教學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2.激發學生武術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作為武術教學活動中的重要主體,其在課程教學中的表現和對武術內容實際掌握的情況直接決定著武術教學的效果。因此,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進行武術套路等內容的教學,通過開放式、互動式的武術教學方式來引導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融入武術學習中。例如,教師在課程活動開展過程中,通過問題驅動的方法來為學生設置相應的問題目標,然后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武術學習或者與老師、學生的交流互動來獲得最終的答案,從而深化其對武術教學內容的認知和理解。
3.注重武術教學理論與實踐的結合
目前的小學武術教學活動開展過程中,教師更多地將重心放在了武術套路等技能性內容的傳授和練習方面,而對于武術理論知識教學的重視度不夠,導致教學的理論與實踐內容失衡,制約了武術教學效果的提升。因此,教師要在現有的教學內容基礎上,適當地增加與武術相關的理論知識內容,并對學生練習過程中出現的一些問題進行深入的理論分析和矯正,從而深化學生對武術學習的理論認知。
總之,武術教學作為小學體育課程教學中的重點內容之一,對于學生身體素質和運動技能的提升有著直接性的影響。而就當前制約小學武術教學效果提升的諸多因素,學校和教師要通過教學模式的改革創新來加以優化解決,從而提升小學武術教學的實際效果,讓學生充分感受到武術教學的魅力所在,愿意積極、主動地融入武術教學活動中來。
參考文獻:
[1]余金虹,蘇水軍,陳明華.小學武術課教學模式創新的初探[J].中華武術(研究),2017(6):37-39.
[2]顏輝萍,王國志,張君賢.小學武術教育:武術分級教學模式構想[J].搏擊(武術科學),2009(9):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