緒論:寫作既是個人情感的抒發,也是對學術真理的探索,歡迎閱讀由發表云整理的1篇高速服務區設計分析范文,希望它們能為您的寫作提供參考和啟發。
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全域旅游時代的到來,傳統的高速服務區開發與建設模式已不能適應新的需求。在此背景下,“交通+旅游”融合發展模式應運而生。2017年2月,交通運輸部、國家旅游局、國家鐵路局、中國民航局、中國鐵路總公司、國家開發銀行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促進交通運輸與旅游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1],既為交旅融合的發展模式指明了方向,又為其轉型升級提供了一個新的契機。
1我國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的主要問題
1.1缺乏相關的標準和規范
國外的高速公路起步比較早,1932年德國就建成了全球首條高速公路,之后歐美等發達國家的高速公路建設也步入高速發展階段。高速公路服務區作為高速公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也由此應運而生。技術的發展以及施工經驗的積累,使得國外已有一套完善的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規則和系統,有著相當完善的標準和規范。相比之下,我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的規劃與設計起步較晚,目前只有少數省份如江西省、河北省等有相關設計標準和規范,尚缺乏國家標準。國內對高速公路服務區的相關設計及論述資料也主要來自交通設計領域,還沒有形成一套完整的設計理論和評價體系,缺乏系統化、理論化的設計規范和標準[2]。
1.2服務區配套設施不健全,空間規劃布局不合理
我國高速公路服務區現有功能比較單一且重復性高,基本上是遵循著同樣的建設思路,除了基本的餐廳、加油站、廁所以及超市外,還欠缺較多的基礎設施僅僅只是滿足司機及旅客休息、加油、餐飲等基本需求,缺乏前瞻性,沒有考慮到司乘人員及旅客的精神需求,更沒有起到宣傳當地民俗文化、旅游資源的作用。此外現有服務區空間規劃布局不合理,缺乏整體設計理念,僅滿足服務區基礎功能,而缺乏對整體服務區設計的綜合考慮。一方面導致服務區部分設施及空間利用率低,植物配置模式單一,缺乏特色;另一方面也導致服務區景觀與當地民俗文化、周邊的旅游資源嚴重脫節。大部分服務設施景觀都是一成不變的,與當地建筑風格和景觀生態格格不入。盡管部分服務區具有特殊的交通位置和周邊的特殊旅游資源,但由于規劃布局的不合理性,服務區域沒有發揮出文化展示窗口的作用,造成了周邊資源的浪費。
1.3服務區設計沒有融合當地文化與自然資源
作為城市最前沿的文化展示窗口,現階段的大部分高速公路服務區并沒有體現當地的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缺乏自身特色,只是滿足司乘服務這一簡單的功能,沒有重視廣大司乘人員和旅客精神需求。這種情況下,服務區內的司乘人員和旅客不會在服務區內停留,難以感受到服務區的真正文化,而單調的服務區也會產生視覺疲勞,無法真正發揮出服務區的積極作用(圖2)。好的服務區設計應深深扎根于當地的文化沃土,從當地特色文化和自然資源中汲取營養。
2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原則
2.1以人為本原則
因為高速公路服務區的服務對象通常是長途行駛的乘客與車輛,所以應把服務區的功能、實用性擺在首位[4]。以人性化為出發點,考慮不同年齡階段游客群體的日常行為習慣以及心理活動特征,從而滿足他們不同的需求[5],在功能設施配套上,服務區除了加油站、餐廳、休憩場所等基本配套設施外,還應具有前瞻性,增添諸如咖啡廳、無障礙設施、茶室等,以滿足廣大司乘人員和旅客精神上的需求,吸引更多人駐留服務區,一方面給服務區帶來活力,增加服務區創收,另一方面也可以讓行人更好地感受到當地獨有的文旅資源,帶動服務區及周邊景區消費。對于長途旅客,則應多在公共休憩區內以及其他環境相對舒適的場所多設置一些互動性裝置和休閑設施[6],休憩服務設施的設計應契合人體工程學,外形上應盡可能地貼近人的曲線,緩解旅客的疲憊。同時,在規劃設計之初就要考慮到動靜功能分區,考慮到游客需要安靜私密的環境以便交談和休憩,所以應該在人流、車流較少的地方,隔離噪音的安靜角落,設置座椅以及休閑互動裝置。以人為本除了要滿足不同年齡階段旅客的基本需求之外,也要從局部入手,從細部設計中展現對來往旅客的關心與愛護,充分體現設計者的人性化設計思想及以人為本的設計理念[5]。
2.2與環境友好的的生態原則
高速公路服務區作為展現地域文化與旅游資源的對外平臺,在高速公路建設體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高速服務區的設計要充分考慮高速公路與周邊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7],遵循自然界發展的客觀規律,秉持“不破壞就是最大的保護”的設計理念。盡可能減少對環境的破壞,保留對場地規劃有積極影響的元素,尊重服務區已形成的布局和肌理,減少對“建設型景觀”的打造,使服務區與周圍環境的獨特地域文化有機融合[5]。
2.3地方文脈傳承與發展的原則
建筑師哈桑·法賽(HassanFathy)說:“只有在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地方建筑,才是真正的社會建筑。”一個好的設計背后往往有一個好的理念,脫離了理念的設計徒有其表,沒有靈魂,也就無法滿足游客不斷增長的旅游需求。一個好的服務區設計由于特殊的歷史背景、地理位置而形成的地域文化特征正好是一個旅游目的地的獨具特色的亮點。關注地域文脈,不僅是文化傳承與發展的需要,也符合旅游人群的需要。
3交旅融合發展模式下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策略
3.1營造參與式、體驗式景觀
體驗式景觀重點強調的是人與環境之間的雙向互動,除了滿足視聽空間的感受,更多的是針對使用者的心理需求,提供豐富的體驗感,激發他們的探知欲,增加用戶對景觀的全面交互作用,去體會和感受不一樣的旅游體驗。簡而言之,就是人們經常提到的“以身體之,以心驗之”。作為高速公路上的重要設施,服務區規劃設計要創造性地開發體驗式景觀。根據當地特色進行差異化設計。服務區體驗式景觀可以從2個方面進行打造:一方面可以提取地域文化資源,在服務區內部增設參與性的設計元素,如掰玉米、打稻谷等參與性、趣味性項目;另一方面可以將服務區景觀與周邊特色旅游資源相結合,加強兩者間的合作與聯動,打造服務區品牌。G50重慶高速冷水服務區周邊旅游資源十分豐富,毗鄰高山滑雪場、莼菜田園、萬壽寨、悅崍土家山寨、西沱古鎮等精品景區。在分析了冷水服務區的規模和周邊資源的基礎后,設計者利用周邊林地規劃房車露營區、森林度假區、戶外運動區,將服務區打造為開放式生態露營基地,打響了服務區名氣(圖3)。同時與九華山和青云山等周邊著名景區合作,優化體制機制,健全服務體系,讓高速服務區與周邊景區實現旅游聯動,強化服務區對景區的帶動作用[8]。
3.2珍藏當地文化遺產,挖掘地域山水特征
文化遺產與山水特征不僅僅是服務區設計的靈感源泉,也是服務區設計靈魂。設計是在特定的區域內誕生的,它不僅是指形式和功能上的和諧,還是與當地的文化習俗、地形環境、地域文化等因素相互交融、碰撞、融合,從而延伸出多種可能性[7]。正是因為文化遺產與地域山水特征的差異性,所以才會產生各自不同的、獨特的服務區景觀。在選擇高速服務區設計主題時,首先應通過查閱文獻書籍、實地走訪調查、搜集網絡數據等方式,充分挖掘當地的文化遺產與提取地域山水特征。其次可以結合服務區的建設發展目標,篩選和整合出最具地域代表性的特色資源,利用抽象的設計手法把特色資源轉變具有地域代表性的“主題”元素,應用于服務區建設和景觀的營造當中。貴定縣天福服務區依托貴定特色茶文化,借助天福集團“天福茗茶”的茶葉品牌優勢,打造了以“茶文化”為主題的特色服務區,并且推出了茶文化體驗、特色茶銷售、茶文化宣傳等一系列服務,一方面有效地宣傳了貴定特色茶文化,促進了當地茶文化旅游業的發展(圖4)。另一方面給司乘人員及旅客提供了舒適、宜人的休息環境,緩解了行車疲勞,保障了行車安全。
3.3整合當地資源,展現地域特色文化
由于高速公路服務區特殊的交通區位,往往是城市最前沿的文化展示窗口。一個經過合理規劃設計過的高速服務區,能夠有效帶動服務區及周邊地區經濟的快速發展,推動旅游產業和文化產業深度融合。從服務區規劃設計角度來講,首先,應借助其優越的地理條件,利用廣告牌、文化景墻、雕塑、休閑座椅等景觀元素,直觀地表現服務區地域文化特色,并從當地文化旅游資源中提取主題設計要素,通過文化賦能設計,對服務區景觀、物品進行主題化的設計打造[9]。如針對服務區整體打造特色VI系統,針對當地特色農旅資源進行文創設計、包裝設計,讓過往旅客及司乘人員可以在服務區內感受到當地的民俗文化。其次,因為服務區蘊含著巨大的市場需求,所以可以引進市場機制,轉變發展理念,采取市場化運作,在規劃設計中融入當地特色文旅資源,實現服務區快速發展,并且市場化運作擴大了特色文旅資源的知名度與美譽度,提升了品牌的影響力,進而帶動了周邊地區的經濟發展。最后,針對擁有獨特區位優勢、周邊旅游資源優越的服務區,可以采取開放式布局模式,將服務區打造成周邊知名景區的“入口廣場”,在服務區內部延續周邊景區主題,串聯各個景區,豐富旅客游覽體驗。臺灣省東山服務區在打造旅游型服務區時,以“水漾東山”為主題,巧妙地融合了周圍的特色山水和旅游資源。集中體現了臺南地區的山水地域文化[8],因為東山服務區與西拉雅、阿里山等著名景點相鄰,因此東山服務區在規劃與設計時,亦模仿臺南地區的自然環境,創造出一種獨特的海底世界(圖5),通過在服務區域內體現旅游景點的文化內涵,延續景區主題,有效地激發了出行者的旅游熱情,讓服務區自成旅游目的地,全面滿足了不同年齡段游客生理和精神上的需求,促進當地以及周邊旅游業蓬勃發展。
3.4構建安全景觀環境,緩解舟車勞頓
一個好的服務區景觀環境,既可以緩解駕駛員的疲勞感,保障駕駛安全,又可以讓旅客身心得到放松,更好地了解當地的民俗文化和風土人情。在服務區構建安全景觀環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構建安全景觀環境首先應秉持美學原則,合理利用當地材料、本土植物營造良好的自然環境,優化場地空間序列。從觸覺、聽覺、視覺等感官體驗入手,構建安全的景觀環境,吸引更多的司乘人員和旅客駐留服務區,在緩解舟車勞頓的同時,欣賞服務區美景,激起人們心中共鳴,從而使駕駛人員身心有效地得到放松,保證行車安全。從視覺上,可以種植觀花、觀果類植物,如銀杏、雞爪槭、木芙蓉、梅花等植物,做到四季有花、三季有景。從觸覺上,可以完善服務區基礎設施,結合當地文旅資源,利用當地特色植物、水景噴泉、特色構筑物等景觀元素,滿足司乘人員和旅客的觸覺需求。從聽覺上,可以利用本土植物、景觀小品、智慧設施等模擬自然環境,給人耳目一新的體驗。通過對服務區景觀多角度、多方位的綜合性感知,營造舒適優美的景觀環境,讓司乘人員和旅客徹底放松。
4結語
從分析國內服務區設計突出的問題入手,結合“交通+旅游”一體化發展的新理念,提出高速公路服務區設計應秉持以人為本原則、與環境友好的生態原則、地方文脈傳承與發展的原則。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服務區規劃設計策略,探索了關于服務區設計優化的思路,打破了傳統服務區功能單一、設施單一的傳統設計觀念,這對未來高速公路服務區的研究有一定的參考價值。(收稿:2022-10-13)
參考文獻:
[1]王瑤文,謝輝.交旅融合下旅游公路安全設施設計要點分析[J].公路交通科技(應用技術版),2019,15(08):250-251.
[2]李江河.“全域旅游”視角下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規劃設計研究[D].濟南:山東建筑大學,2018.
[3]王琦.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優化探索[J].綠色科技,2020,(01):110-111+115.
[4]廖艷陽.廣西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綠化設計探討[J].西部交通科技,2019(05):185-187.
[5]朱糠寧,毛縯韜,郜露露,等.淺談地域文化在高速公路服務區景觀設計中的應用[J].廣東蠶業,2019,53(01):19-20.
[6]王文中,趙世雄.探析地域性文化在高速公路服務區中的設計應用[J].美與時代(城市版),2019(04):85-86.
[7]鄭思佳.地域文化視域下的高速服務區設計[J].家具與室內裝飾,2020(05):67-69.
[8]楊航卓,潘宇杰.旅游型服務區,怎么打造才“行”?[J].中國公路,2019(10):76-78.
[9]唐耀祥,張艷秋.結合消費行為分析的高速公路服務區功能定位研究[J].公路交通技術,2020,36(02):145-152.
作者:周韋世 姚陽 張俊杰 艾喬 單位:重慶交通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